時間:2022-06-05 06:29: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箏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鋼琴作品民族風格綜述 鋼琴作品民族風格綜述 :小學音樂論文:音樂課堂教學過程 我國民族音樂的形成與特點 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
鋼琴作品民族風格綜述 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一、和聲手法的民族性風格 二、節奏的民族特色
我國的民間歌曲、戲曲和古曲節奏中,常常表現出強弱拍律動的非周期性和散板節拍相結合的特點,彈性、非規整性節奏和散板都是這些民族音樂中的典型節奏特征。其中散板又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節奏形式之一,早在晉朝就有以散板記譜的古琴曲,而唐代的雅樂又以“序、破、急”作為結構,其中“序”就是散板。王建中鋼琴作品非常注重對民族性節奏特征的吸收和融合,其節奏運用上講究以強弱拍律動的周期性和強弱拍律動的非周期性相互結合,并時常的穿插一些彈性自由節奏、散板節拍,使音樂作品流露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如在《瀏陽河》的華彩段落中(第52小節),作者采用連續的琶音音型和散板節拍相互配合,音樂速度伸縮自由,其處理方式與古箏上華彩段落的處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在《百鳥朝鳳》的尾聲創作中,作者更大膽的運用了我國傳統戲曲中的節奏形態,以戲曲音樂中常用的同音反復,音型反復,緊拉慢唱的節奏方式將全曲逐步推向。在《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中,作品在引子段落中采用了散板和變換拍子的節拍組合形式,在A段主題呈述時又采用了頻繁變換拍子的形式。散板和變換拍子在節拍特點上都避免了節奏重音的規律性出現,形成了一種較為自由的節奏特點,很好表現出民間自由的山歌曲風。
三、對民族器樂演奏技法的模仿
我國是一個民族器樂非常豐富的國家,各類民族器樂在歷史長河中演化、吸收、發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力。王建中正是看到了各類民族器樂豐富的表現力,從而激發了他將民族器樂的演奏技法移植到鋼琴上進行呈現、發展,使鋼琴和民族器樂演奏技法完美結合,賦予鋼琴作品豐富的民族特色。在民族打擊樂的模仿方面。如《百鳥朝鳳》的尾聲中,作者以柱式和弦的音型反復、交替,讓我們感受到民族打擊樂“哐”“啋”交替的音響效果;在作品《龍燈調》的引子部分,作者以小二度音塊的交替,模仿了民族打擊樂的音響效果,營造出民間舞龍的熱鬧場面。在民族彈撥樂的模仿方面。如作品《繡金匾》的A段中,作者運用五處旋律性的十六分裝飾音來模仿古箏上刮奏的演奏效果,使鋼琴演奏中流露出古箏曲的韻味;在《梅花三弄》的引子部分,作者在極低音區運用八度前倚音對右手旋律聲部進行裝飾,以此來模仿古琴上泛音的演奏,營造了一種悠遠、深沉、典雅的音響效果,極具古曲風格。在民族吹管樂器的模仿方面。如《百鳥朝鳳》的引子部分,作者采用小二度倚音與四、五度音程的平行進行來模仿嗩吶和笙的和鳴效果。而在《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引子中,作者運用裝飾音和快速流動的琶音填充,模仿了竹笛的顫音、滑音、打音等演奏效果,描繪出黃土高原遼闊無垠的美麗景象,極富民族特色。結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音樂創作,只有立足于本民族,吸收和發展本民族的音樂元素,才能成就世界性的音樂作品。王建中鋼琴作品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與鋼琴演奏技術的良好結合,構建出一首首民族風格濃郁的鋼琴作品,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王建中先生在民族化創作技法上的精湛運用,無疑對我國的音樂作品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