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6 16:44: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會議標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市地氟病防治辦公室:我縣利用中央財政專項資金防治地氟病項目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市衛生局和市項目辦的指導下,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通過縣有關部門和項目鄉村干部的共同努力,項目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良好成績,現作簡要匯報如下:
一、加強領導,確保項目工作有組織保障
為確保項目工作順利實施,縣、鄉兩級分別成立領導小級及辦公室,制定操作性較強的《技術方案》、《管理方案》和《健康教育方案》,明確了相關部門及項目鄉鎮職責,召開了縣、鄉、村項目啟動會和培訓會,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形成了層層抓落實的格局中,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抓好基線調查,確保達到項目實施的目的
為及時完成我縣燃煤型地氟病防治的改爐改灶任務,確保達到項目實施的目的,我縣切實抓好基線調查,確定了項目鄉、村、項目戶。一是以鄉鎮為單位召開了鄉鎮、村干部大會和以組為單位的村民大會,宣傳和動員病區干部群眾積極參與和支持項目工作;二是由鄉村兩級干部分組包干完成基線調查任務;三是深入細致地開展入戶摸底調查工作,認真審核確定項目戶;四是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選派專業人員指導并參與基線調查工作,使基線調查工作按質按量完成。全縣最后確定新安裝1500套回風爐,修復火管1500戶共6000米。
三、廣泛深入宣傳,切實把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為使項目區群眾能全面了解項目的目的和意義,掌握地氟病防治相關知識,我縣采取了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
(一)復制防氟專題片,每個項目鄉鎮一份,在項目村社循回播放。
(二)以項目村為單位召開村民大會,反復講解開展中央支持貧困地區地氟病綜合防治項目的重大意義和目的,以及地氟病防治相關知識,全面村民防病意識。
(三)項目鄉鎮各中小學均開設了健康教育課。學校制定了教學計劃,教師認真備課并開展了課堂測試,書寫了永久性標語,出墻(板)報平均達2次以上。部分學校還帶領學生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
(四)發放各種宣傳材料。全縣累計發放教師手冊530本,學生課本2350本,宣傳小冊子7400本,宣傳年畫1830幅,宣傳單9500余份。大小標語20余條(幅),使地氟病防治相關知識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四、加強督導,促進項目更加完善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項目管理方案》、《技術方案》、《健康教育方案》的要求,對改爐改灶進度和質量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督導,對督導中發現的問題,項目領導小組專題研究并及時落實整改措施。項目鄉鎮將整改情況及時反饋,互通信息,促使項目工作順利推進。
五、加大投入,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為確保改爐改灶工作保質保量完成,縣政府分管副縣長召開專題辦公會議,結合我縣實際,研究解決地氟病防治經氟18000余元,主要對計策政策落實戶給予優待和補助,縣項目辦擬定資金使用計劃,嚴格按照項目資金使用辦法使用和管理資金。
六、嚴格采購程序,確保降氟爐灶質量
為按時完成上級下達我縣的3000戶改爐改灶工作任務,縣項目領導小組經認真研究并請示相關部門,確定我縣的爐子采購采取議標詢價采購。議標評定組根據市場調查情況,制定了采購方案,嚴格按照技術參數要求,邀請了兩家爐俱廠進行議標,。最后根據兩家報價及資質等條件,確定并于20__年9月30日與昭通市福光爐俱廠簽訂了供貨合同。
七、項目資金使用情況
項目資金劃撥到位后,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衛生局)立即設立了地氟病防制項目資金專戶,嚴格按照《云南省衛生廳和省財政廳資金管理辦法云衛發》(云衛發[20__]81號)文件規定使用和管理資金。
(一)經費總投入。省級54萬元;市級3萬元;縣級1.9元;農民自籌7.9萬元。總合計66.8萬元。
(二)購爐俱620310元,項目實施過程中宣傳培訓、基線調查等共支出 元,總支出合計 元。
八、改爐改灶工作完成情況
為在項目方案要求時間內完成安裝任務,我縣的爐子及配件由廠家直接送貨到項目鄉鎮,并 嚴格按照安裝及改造要求,指導群眾及時安裝或維修使用。總計新安裝1500套回風爐,維修火管1500戶,即既定3000戶改爐改灶任務全面完成。
九、存在困難和問題
一是項目資金及爐灶配套原因,改爐改灶受益群眾面較窄,部分病區群眾防病需求得不到徹底。
二是項目資金有限,改爐改灶工程的質量和數量很難兼顧。
三是全市各縣同時開展此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給爐子的招標采購工作帶來了難度。
四是地氟病防制健康教育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五是由于人力物力等原因,基線調查工作未能在全縣范圍內全面展開。
十、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 認真總結今年地氟病防制項目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和不足,積極爭取對地氟病防制項目工作的領導,按照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明確職責、分工協作的原則。注重組織協調,部分密切配合,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確保項目工作順利進行。
(二)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和主管部門支持,爭取項目資金投入,為群眾謀更多更大的利益。
(三)全面開展地氟病防治基線調查,徹底掌握全縣地氟病患病情況。
近年來,我鄉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但一些行業和領域的安全隱患仍大量存在且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為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消除安全隱患,預防和減少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促進我鄉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根據__辦[2015]8號文件精神,現就我鄉2015年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制訂如下計劃:
以“十”、“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的理念,全面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積極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活動,著力落實安全責任,整治安全隱患,創新監管手段,強化安全措施,建立長效機制,促進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我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的環境。
通過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活動,進一步落實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政府及部門的監管主體責任;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隱患和薄弱環節,認真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健全危險源監控機制和隱患排查整治長效機制,確保安全隱患及時整治,有效防范、遏止事故發生,全面完成安全生產目標任務。
“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活動的對象和范圍主要是礦山、建筑施工、電力等工礦企業;道路交通等交通運輸企業;漁業、農機、水利、重點工程建設等單位;醫院、學校、人員密集場所、地質災害點以及煙花爆竹、食品藥品等其他有關行業和領域。
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在鄉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站所辦事處分工負責,密切配合,認真組織實施“安全隱患整治”活動。
1、礦山、危化品相關單位、煙花爆竹、食品藥品等行業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由鄉安辦牽頭組織實施。
2、道路交通事故多發點地段排查整治工作由鄉交管站牽頭組織實施。
3、建筑施工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由村鎮建設辦牽頭組織實施。
4、地質災害點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由國土所牽頭組織實施。
5、企業用電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由供電所牽頭組織實施。
6、農機和漁業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由鄉農技牽頭組織實施。
7、學校和醫院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由分管領導牽頭組織實施。
8、人員密集場所由派出所牽頭組織實施。
1、動員部署階段(3月20日前):結合本鄉實際,制訂“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具體工作方案,精心組織、廣泛動員,將“安全隱患整治”活動的時間安排、隱患整治要求等向社會,并公布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督和舉報,提高生產經營單位整改隱患的自覺性。
2、全面排查階段(全年):組織對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隱患進行全面排查,重點檢查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情況、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建立和落實情況、安全管理機構和人員落實情況、安全設施設備運行情況、安全投入和風險抵押金繳納情況、安全教育培訓情況、應急預案制訂及演練情況等。要根據不同時段安全生產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隱患排查工作。4月底前,重點要加強對交通運輸、電力、煙花爆竹、人員密集場所等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產情況的監督檢查。5月至9月,圍繞汛期安全,做好礦山、水庫、地質災害點、學校、人員密集場所以及夏季事故易發行業和領域的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第四季度,針對趕任務、搶工期現象增多和惡劣天氣多發的特點,深入推進工礦企業、交通運輸、建筑工作、消防等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通過排查,進一步完善隱患排查臺帳,并對安全隱患進行認定、分類梳理、建檔,建立事故隱患庫。
3、隱患整治階段(全年):在全面排查的基礎上,各鄉級有關部門應按照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要求,堅持邊查邊改,對能立即整改的,要及時予以整改;對一時難以治理的要排出計劃,落實資金和責任,限期整改,并制訂應急預案,加強監控,嚴防各類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要加強對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監督檢查,充分運用經濟、行政
和法律手段,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嚴肅查處隱患排查整改不力或拒不整改的單位。對重大安全隱患單位,要逐級上報,及時上報市安委辦和有關主管部門,實行分級掛牌督辦,加大整改力度,并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鄉政府成立由鄉長鮮軍為組長,人大主席杜鵬程、副鄉長于先鈞為副組長,張國堯、秦天禹、馮長春、嚴云抒、王國洪、文成、邱志洪、吳澤遷、派出所工作人員為成員的“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鄉安辦,杜鵬程同志兼辦公室主任,張國堯同志為工作人員,聯系電話:8764055。要進一步強化政府及有關部門行政首長負責制和企業法定代表人負責制,建立健全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機制,狠抓工作落實。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進一步完善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廣泛發動,群防群治。各類生產經營單位要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緊緊依靠技術管理人員和職工,發揮他們對安全生產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組織職工全面細致地查找各類事故隱患,積極主動地參加隱患治理。
3、突出重點,強化督導。要結合實際,突出工作重點,加強督促檢查和指導,切實消除事故隱患。要強化安全生產執法,創新監管機制,嚴厲查處安全生產違法行為。加大安全投入,提高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增強事故防范能力。要把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活動與落實安全生產治本之策結合起來,全面強化安全生產基礎。
4、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活動為契機,既要治標,著力解決當前安全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更要注重治本,完善政策措施,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堅決防止產生新的安全隱患。完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體系,加強應急管理。
【摘要】
目的 回顧性分析“5.12”汶川地震中顱腦損傷病人的具體傷情、救治過程與效果,以總結經驗,為在突發事件中救治大批量顱腦損傷病人提供參考。方法 對我院收治的201例顱腦損傷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201例顱腦損傷病人,占我院收治地震傷員的18.32%,手術34例,占病人總數的21.40%,非手術167例,占病人總數的79.60%,一月后G1OS評價,治愈104人,好轉68人,無效24人,死亡5人。治愈率51.74%、好轉率33.83%、死亡率2.49%。結論 受傷機制、部位、有無多發傷、傷情程度、救治時間、救治措施、康復手段是影響傷員治療預后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 地震傷 顱腦損傷 救治 康復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in rescuing mass cases of craniocerebral would in Wenchuan Earthquake.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to the clinical data of 201 admitted cases with craniocerebral wound in Wenchuan Earthquake, including there wound condition, treatment measures and rehabilitation.Results 201 cases with craniocerebral wound took up 18.32% of all the wounded cases admitted, 34 cases received operation, taking up 21.40% of the all; non-operated cases took up 79.60%; GOS made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showed out 104 cases recovered, 68 cases improved, 24 cases ineffective and 5 deaths; the curative rate was 51.74%, the improvement rate was 33.83% and the death rate was 2.49%.Conclusions The important factors on the prognosis include the mechanism of injury, the injury location, the complication of multiple injury, the severity of the injury, the time for rescue, the treatment measures and the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KEYWORDS earthquake casualty craniocerebral wound
rescue rehabilitation
四川汶川強烈地震造成大量傷員,如顱腦損傷、胸腹損傷、脊柱和四肢損傷等,造成傷亡的原因多為墜物砸傷或擠壓傷,其中顱腦損傷是地震傷亡中死亡率最高的損傷類型之一,早期死亡率達30%,加上多數傷員除顱腦損傷外還涉及全身多個器官和系統多部位受傷,同時由于傷員眾多、傷情復雜、現場急救轉送來的傷員傷口污染、異物存留嚴重、預防感染及破傷風的處理情況不同、以及因道路破壞、通訊中斷、建筑物倒塌,供水供電的中斷等造成的信息不暢通、救援人員和物資不能及時抵達,醫療資源器械緊缺等問題,使得相當一部分顱腦創傷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遺留程度不同的殘疾,甚至死亡。因此,早期的正確救治對挽救傷員的生命至關重要,及早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和恰當的康復手段可有效預防相關并發癥,最大限度恢復傷員的功能,減少殘疾,我們提倡對地震傷員的救治應采取救治與康復并重的原則。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德陽市人民醫院在“5.12”四川大地震期間72小時內共收治地震傷員1097例,其中顱腦損傷病人201例,男性128例,女性73例,年齡1~87歲,最小3月,最大87歲,平均年齡45.6歲。
1.2 傷因分類
墜物砸傷67例,跌摔傷54例,撞擊傷19例,擠壓傷18例,混合機制傷21例,不明機制傷22例。
1.3 傷員情況構成
共收治201人,占收治傷員的18.32%。
1.3.1 根據損傷部位分類
頭皮損傷67例、腦震蕩24例、腦挫裂傷107例、伴顱骨骨折48例、伴硬膜下血腫24例、伴硬膜外血腫32例、伴腦內血腫24例、原發性腦干損傷3例。
1.3.2 根據有無多發傷分類
單純性顱腦損傷144例、多發損傷67例、合并骨折44例、合并胸部損傷17例、合并腹部損傷3例、合并其他部位損傷3例。
1.3.3 根據傷情程度分類
參照1978年在南京第二屆中華神經精神科學術會議標準分類:輕型112例、中型43例、重型41例、特重型5例。
1.3.4 根據GCS評分和傷后原發昏迷時間分類
輕型112例、中型51例、重型34例、特重型4例。
2 救治措施
2.1 面臨特殊情況采取的應對措施[1,2]
我院按國家衛生部頒布的《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及《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針對面對通訊中斷,給各個科室及相關部門配發對講機并附帶3塊以上電池,對講機在醫院周邊范圍充分發揮了信息的交流功能;并啟用醫院的儲備資源和應急電源等,保障基本醫療的供電供水;在地震發生后迅速的把病人從樓上轉移到離高大建筑物較遠的空曠地帶,并將所有的可移動的器械一同轉移,搭建臨時治療室和臨時的辦公室,充分利用醫療資源救治每一個病人;地震后30分鐘,我院便接收到來自德陽市旌陽區,什邡市、綿竹市等轉送的大批傷員,人數眾多,傷情復雜。所有醫護人員均迅速的參與救治,并根據衛生部頒布的《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采用“分類救治”的方法,并堅持“危重者優先、搶救生命第一”的原則,按輕、中、重、死亡分類,佩戴紅色、黃色、藍色、黑色絲帶;迅速的搭建臨時帳篷,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進行搭建,包括蓬布、塑膠布、標語布、臨時休息蓬等,并為每個傷員與家屬配發雨衣,防御雨水。搭建的臨時帳篷制作4個以上的窗戶,利于通風降溫;對醫護人員心理和生理上進行疏導和調節也成為一項關系重要的必然措施。201例地震所致顱腦損傷病員中,通過“分級救治”原則進行手術及非手術搶救、治療。同時早期重視多發傷、復合傷的多學科協作救治。其中167例通過抗感染、脫水降顱內壓及神經康復等保守治療,34例行手術治療。
2.2 保守治療
167例通過抗感染、脫水降顱內壓及神經康復等保守治療。1月后進行GOS評價:治愈90人,好轉53人,無效21人,死亡3人。主要治療措施如下。
2.2.1 局部傷口處理
因災難現場的初期清創通常以止血為主要目的,故在傷員轉送至醫院后根據創傷愈合情況及時施行二次清創手術,對于破傷風的預防必須做到前后銜接可靠、真正落實,并科學地使用抗生素。采用紫外線、超短波局部治療,可促進傷口愈合。
2.2.2 藥物治療
抗水腫治療,止血治療,皮質激素,冬眠低溫療法,抗癲癇治療,腦細胞代謝功能活化劑,神經生長因子等。
2.2.3 支持療法
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避免低蛋白血癥,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的恢復及神經組織修復和功能重建。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2.2.4 促醒治療
對昏迷的患者安排適宜的環境,有計劃的讓患者接受自然環境發出的刺激,讓家庭成員參與,定期對患者語言交流。讓患者聽喜歡和熟悉的音樂、歌曲、廣播等。讓家庭成員提供重要信息如患者喜歡的名字、興趣、愛好和憎惡。還可進行肢體按摩和被動運動,針灸刺激頭部和軀干的相應穴位如感覺區、運動區、百會、四神聰、神庭、人中、合谷、內關、三陰交、勞宮、涌泉等,促進認知和運動功能的恢復。
2.2.5 保持良好的
讓病人處于感覺舒適、對抗痙攣模式、防止攣縮的。具體如下:頭的位置不宜過低,以利于顱內靜脈回流;患側上肢保持肩胛骨向前、肩前伸、肘伸展,下肢保持髖、膝微屈、踝中立位。要定時翻身、變化,預防壓瘡、腫脹和攣縮。可使用氣墊床、充氣墊圈,預防壓瘡的發生。
2.2.6 排痰引流、保持呼吸道通暢
每次翻身時用空掌從患者背部肺底部順序拍打至肺尖部,幫助患者排痰;指導患者做排痰引流,預防肺部感染。
2.2.7 盡早活動
一旦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醒,應盡早幫助患者進行深呼吸、肢體主動運動、床上活動和坐位、站位練習,循序漸進。可應用起立床對病人進行訓練,逐漸遞增起立床的角度,使患者逐漸適應,預防性低血壓,防止骨質疏松、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
2.2.8 低頻脈沖電刺激療法和其他物理治療
增強肌張力、興奮支配肌肉的運動或感覺麻痹的神經,以增強肢體運動功能,維持肌肉和軟組織的彈性、預防攣縮或關節畸形。
2.2.9 高壓氧治療
臨床治療一般應用2~3絕對壓,面罩間歇吸氧,即呼吸純氧20分鐘,換吸空氣10分鐘,如此反復4次,總共80分鐘,每天1次,10次為一療程。純氧艙持續吸氧不超過1.5小時。
2.3 手術治療
34例行手術治療。手術與否按分級救治原則進行,按危及生命的緊急手術、6~24小時急診手術、24~72小時的近期手術分類,手術方式包括:顱內血腫清除術22例血腫清除術伴/或內外減壓術5例、凹陷性骨折整復術6例、開放性顱腦清創術4例。手術的特殊性在于采用頭皮直切口,咬骨窗,去骨瓣,放置引流管。
3 結果
201例地震所致顱腦損傷病員中,通過“分級救治”原則進行手術及非手術搶救、治療。167例保守治療,34例行手術治療。1月后進行GOS評價:治愈104人,好轉68人,無效24人,死亡5人,見表1。表1 201例地震傷治療情況統計表(略)
4 討 論
目前, 世界平均每年約有1萬~1.5萬人死于地震災害。地震致傷的主要原因為機械性損傷,建筑物倒塌引起的砸傷、擠壓傷和窒息約占95%~98%,其次是饑餓、精神障礙、燒傷等[3]。而常見的顱腦外傷發病率為100/10萬,發達國家為150/10萬,重癥顱腦傷死亡率高達30%~50%[4]。此次地震中顱腦損傷的機制大體分為:墜物砸傷,跌摔傷,撞擊傷,擠壓傷,混合機制傷,不明機制傷。
我院在此次重大災害搶救中,市級醫院作為后方醫院,主要做好對重癥傷員的搶救和傷員分流的處置。按歐美國家在創傷救治方面的分級,應為Ⅱ級( levelⅡ)和/或Ⅲ級( levelⅢ)的救治中心[5]。在短時間內收治大量地震傷員,共收治顱腦外傷住院病人201例,占我院地震住院傷員總數的18.32%,低于張北縣地震文獻報道的40%[6],這可能與我院作為后方醫院以及收治傷員的病情、地震導致交通中斷給轉運傷員帶來困難、余震的影響等有關。
在搶救大量地震創傷病人方面,在入院的第一黃金時間[7],有效實施分級救治,直接影響到傷員的搶救的成功率[8]。我們根據衛生部頒布的《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采用“分級救治”的方法,并堅持“危重者優先、搶救生命第一”的原則,按輕、中、重、死亡分類,佩戴紅色、黃色、藍色、黑色絲帶,對顱腦損傷傷員進行地震傷分級救治[9],為搶救傷員爭取了寶貴時間。具體實施方法如下:(1)首先評估顱腦損傷病人的病情,按治療方法分為手術病人和非手術病人。其次,再將手術病人分流為緊急手術、急診手術和近期手術。建立臨時手術間,立即開展緊急手術,以搶救生命為第一原則。(2)同時按病情分類,分為輕型、中型、重型顱腦損傷病人,以服從救治需要的原則,開展各類病人的治療搶救。(3)按損傷部位并結合病情,將傷員分類為單純顱腦外傷和多發性損傷病人,以迅速而準確的原則開展傷員的救治,減少傷員的漏診和誤診[10],提高搶救成功率。(4)安排一名經驗豐富的神經專科的副主任醫師查房,在傷員治療的病情變化中,及時進行新的分級、分類,保證傷員的救治。(5)院外分流、轉送。地震傷員入院3天后,病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向成都、重慶,以及湖北、廣州、北京等地轉院68人。而對于重型顱腦損傷病人的搶救中,特別是伴有多發性損傷的重癥傷員,對于治療費時費力、效果有限、生存機會很少的極重度傷員,并不放棄搶救, 及時轉入NICU采取對癥和支持等搶救治療,保持觀察,視病情和醫療條件隨時重新分類。
總之,我科在面臨短時間內大量收治地震所致顱腦損傷傷員的救治工作中以及面臨地震的特殊情況采取的應對措施,響應國家“眾志成誠,抗震救災”的重大決策,采用 “分級救治”的方法,并堅持“危重者優先、搶救生命第一”的原則,提倡早期救治與早期康復并重,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有效地拓展了有限的救治空間、縮短了“黃金”救治時間,提高了緊急救治的效率,使重癥顱腦傷的住院死亡率降至2.49%,取得了較好的搶救成效。
參考文獻
[1]張慶江.地震災害緊急醫療救援的難點和對策探討[J].武警醫學,2006,17(10):788~789.
[2]張國斌. 地震災害后顱腦創傷的救治[J].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8,8(3):273.
[3]徐佩卿.地震傷亡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1994,10(5):311.
[4]王忠誠,趙元立.加強顱腦外傷臨床基礎研究提倡規范化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1,17(3): 133~134.
[5]彭幼清.急診分揀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6(3): 97~99.
[6]張英澤,邵新中,孔志剛,等.張北縣地震傷情調查與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1998,19(3):141~142.
[7]石利國.創傷救治新進展[J].哈爾濱醫藥,2008,28(2):53~54.
[8]Emami MJ, Tavakoli AR, Alemzadeh H,etc.Strategies i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am earthquake victims[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05,20(5):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