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9 08:59: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艾灸療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取 穴】
太溪,三陰交,曲泉,血海。
【操作方法】
使用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穴位,火頭距離穴位處皮膚遠近視個體耐受而定,使皮膚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選擇回環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溫和、緩慢而能持久,以達溫陽之效,每穴灸10分鐘左右,若皮膚產生小皰,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產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范圍】
本法適用于治療腎精虧虛型高血壓,其癥狀表現為:頭昏耳鳴、視物模糊、聽力減退、面色淡白、食欲低下、腰膝酸軟無力,甚則周身浮腫、下肢尤甚、滑精、下降,老年人則夜尿頻多,尿后余瀝,舌質多淡白,脈虛弱。
【方法說明】
太溪為腎經經氣所注之輸土穴,腎臟原氣所過和溜止足少陰經之原穴,為腎脈之根,先天元氣之所發,能調節腎臟之元陰元陽,為回陽九針之一。功專“滋陰”,為滋陰之要穴,善治一切陰虛精虧之證。三陰交雖為脾經之穴,但為肝、脾、腎三經交會之處,健脾之中,又有補陽之力,益氣升陽之中,又能滋補肝腎之陰,凡有關經血胎產和子宮精室各證及肝、脾、腎三經之證關于血分者,統能治之,有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固精官等作用,為生殖系統疾病常用穴之一。曲泉為足厥陰肝經經氣所入之合水穴,功如閘門,能調節肝經之氣血,而有疏肝理氣,活血調經之功,凡肝郁血瘀所致諸疾,皆可治之。血海為脾經之腧穴,顧名思義,可知本穴為血之海,有導血歸海之效,能扶脾統血,養血活血,清血分熱,調理血室,為治療血證之要穴,凡血證以及同血分有關的皮膚病、經脈病,本穴皆能治之。故而,本方具有補腎益精的治療效果。
【取 穴】
命門,神闕,關元,足三里。
【操作方法】
使用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穴位,火頭距離穴位處皮膚遠近視個體耐受而定,使皮膚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選擇回環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溫和、緩慢而能持久,以達溫陽之效,每穴灸10分鐘左右,若皮膚產生小皰,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產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范圍】
本法適用于治療腎陽不足型高血壓,其癥狀表現:頭暈目眩,耳鳴如蟬,面色不華或面容黧黑,腰酸痛,腿痿軟,甚則四肢不溫,形寒畏冷,陽痿尿頻,舌質淡嫩,脈象沉弱。
【方法說明】
命門具有補腎氣,調節腎中陰陽的作用。神闕位于臍中,為真氣之所系,生命之根蒂,重灸之從陰救陽,能溫補元陽,回陽救逆,常用于治療陽氣虛衰或陽氣暴脫所致各種脫證。關元為元氣之所藏,三焦之氣所出,腎問動氣之所發,乃十二經脈之根,五臟六腑之本,呼吸之門,三焦之源,是全身各臟腑器官功能活動的原始動力,生命之根本。故補之灸之能溫腎壯陽,培元固本,大補元氣,主治臟腑虛憊,諸虛百損,凡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臟腑陽氣虛衰,陰寒內盛,真陽欲脫之證,皆可治之。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合主逆氣而泄,氣血調和,血壓下降。故而,本方具有溫腎補陽的治療效果。
陰陽兩虛型艾灸療法
方一:艾條溫和灸
【取 穴】
至陽,脾俞,腎俞,三陰交,涌泉穴。
【操作方法】
使用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穴位,火頭距離穴位處皮膚遠近視個體耐受而定,使皮膚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選擇回環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溫和、緩慢而能持久,以達溫陽之效,每穴灸10分鐘左右,若皮膚產生小皰,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產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范圍】
本法適用于治療陰陽兩虛型高血壓,其癥狀表現:頭痛目空,眩暈耳鳴,精神萎靡,健忘少寐,氣短心悸,腰膝酸軟,行走輕浮,無力支撐,下肢浮腫,畏寒肢冷,夜尿頻多,舌淡紅或腫胖而邊有齒印,脈沉細或弦細。
【方法說明】
至陽為督脈脈氣之所發,陽氣至極,“至陽赫赫”,因穴居上、中焦交界之處,背部陰陽交關之地,故上可從陽引陰,振奮胸中之陽氣,助胸陽以消陰翳,治療胸痹;下可調脾臟,祛濕退黃。脾俞為脾臟精氣輸注于背部之處,內應于脾,治中主守,功在于“升”和“運”,具有補脾溫中、益氣養血、健脾和胃、化濕降逆之功。腎俞為腎之精氣輸注之處,性喜溫,為人身至虛之地,功專補腎,為補腎之專穴,強身健體之要穴,既能補腎滋陰,填精益髓,強筋壯腰,明目聰耳,又能溫補腎陽,補腎培元,澀精止帶,化氣行水。三陰交為足太陰、厥陰、少陰三經交會之穴,寓藏著肝、脾、腎三臟之陰陽,既能補脾養血,又能補腎固精,滋陰柔肝。功專直補三陰,善守而不走,臨床常與滋陰養血,補氣助陽之腧穴配伍應用,以加強其功能。涌泉穴為腎經井穴、根穴、本部,也就是原氣升發之地。灸涌泉穴既可補益腎氣,調節陰陽平衡而固本,也可引實火下行,虛火亦引火歸源。故而,本方具有陰陽氣血雙補的治療效果。
方二:艾炷隔姜灸
【取 穴】
主穴:腎俞、關元、氣海、百會、風池、三陰交。
配穴:①偏陰虛而心悸失眠者加神門;②咽干舌燥者,加太溪,③偏陽虛而下肢浮腫者,加陰陵泉;④便溏者,加足三里。
【操作方法】
采用艾炷隔姜灸法:每次選2~4穴,每穴灸5~7壯,艾炷如黃豆或半棗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適應范圍】
本方適用于高血壓陰陽兩虛型。癥見頭暈目花,心悸耳鳴,失眠多夢,腰酸腿軟,夜間多尿。若偏陰虛者,有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舌紅少苔少津,脈細弦數,若偏陽虛者,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下肢浮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方法說明】
本型為陰陽兩虛之證。故取腎俞、關元、氣海補益腎陰腎陽,三陰交補腎益陰,百會平肝熄風,安腦寧神,風池疏泄浮陽,安腦定痛,神門清心安神,太溪滋陰清火;陰陵泉利尿消腫,足三里能強壯脾胃功能,能增強食欲,促進消化吸收。如此諸穴協用,以滋陰助陽,俾陰平陽秘,對陰陽兩虛型高血壓,有很好的療效。
痰濁上擾型艾灸療法
【取 穴】
百會、風池、印堂、中脘、曲池、豐隆。
【操作方法】
采用艾條溫和灸法,每次選2~4穴,每穴灸15~30分鐘,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適應范圍】
適用于痰濁上擾型高血壓。主要癥狀表現為:頭痛眩暈,頭脹如蒙,胸脘痞滿,嘔惡痰涎,納呆心悸,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弦滑。
【方法說明】本型由于中焦痰濁挾肝氣上犯,清空受擾。因此取曲池,豐隆瀉痰蠲濕以治其標,取中脘健胃運脾以治痰濁之本,百會、風池、印堂平肝熄風,疏泄浮陽,安腦定痛;足三里和胃降逆,內關以寬胸理膈。諸穴合用,以起平肝泄濁之效。這些穴位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降壓效果。
原發性高血壓艾灸療法
方一:艾灸涌泉穴
【取 穴】
涌泉穴。
【操作方法】
患者均采取平臥位,兩側同時進行,灸的距離一般在1~2厘米之間,按患者對熱度敏感的成都而異。灸的時間一律為15分鐘。每日灸1次,連灸1個星期。
【適應范圍】
本法適用于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方法說明】
根據中醫理論的研究,高血壓的發生機制,以肝陽上亢及肝腎陰虛為主。因此,腎經在髙血壓的發病機制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當腎陰不足時,一方面會波及肝陽心火及沖任而形成陰虛陽亢;另一方面會波及腎陽而形成陰陽兩虛。腎陰不足以灸補腎經涌泉穴則可達到滋陰潛陽或育陰助陽的目的,相應地可使血壓下降。
方二:艾灸足三里
【取 穴】
足三里。
【操作方法】
用艾條懸灸足三里30分鐘,以局部濕熱潮紅為度。
【適應范圍】
本法適用于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方法說明】
高血壓病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其病機多為肝陽上亢、氣血逆亂。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合主逆氣而泄,氣血調和,血壓下降。
肝火亢盛型艾灸療法
【取 穴】
風池、肝俞、太沖、行間,曲池、合谷。
【操作方法】采用艾炷灸法。每次選1~3穴,每穴灸3~5壯,艾炷如麥粒大,隔日灸治1次,3次為1療程。若起泡,謹訪感染。
【適應范圍】
本方適用于肝火亢盛型高血壓病。癥見頭痛眩暈,急躁易怒,面紅目赤,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關鍵詞 小兒泄瀉,脾虛型 推拿治療 艾灸治療 保健 劉氏小兒推拿
小兒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其主癥,乃小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尤以2歲以下的嬰兒更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其中醫臨床辨證分型主要有:傷食瀉、風寒瀉、濕熱瀉、脾虛瀉;其中,脾虛泄瀉是小兒泄瀉中最常見證型,常遷延不愈,可引起小兒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對小兒健康危害極大。中醫藥治療小兒脾虛瀉臨床報道頗多,且療效較好,但由于嬰幼兒服藥困難,使該有效的治療方法的運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小兒推拿作為中醫兒科主要的外治法之一,具有簡、便、易、廉的特點,能有效避免小兒服藥的困難。本課題組以劉氏小兒推拿療法為主,配合艾灸治療小兒脾虛泄瀉,效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觀察病例均來自吉首大學醫學院小兒推拿專科門診,共100例,所有病例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60例,對照組40例。治療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最小2個月,最大3歲,平均1.8歲;病程最短6天,最長14天,平均11天;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2.8歲,平均年齡1.9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15天,平均10天。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元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小兒泄瀉的診斷及傷食瀉分型標準。脾虛瀉的證侯特點:久瀉不止,或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
1.2.1納入標準:(1)符合小兒脾虛瀉診斷標準;(2)患兒年齡2個月至3歲;(3)實驗室及其他各項檢查無明顯異常。
1.2.2排除標準:(1)不符合小兒脾虛瀉的其他證型的泄瀉;(2)嚴重腹瀉伴中度以上脫水者或出現明顯中毒癥狀;(3)合并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生命體征不穩定,體弱衰竭者;(4)小兒推拿禁忌癥:骨折,傳染病,局部皮膚破損、感染等不宜使用小兒推拿治療者。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口服思密達(蒙脫石散,博福一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3g10袋)、思連康(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龍達新科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0.5g24片)治療。思密達:1周歲以內,每次1/3袋,每日3次;1-2周歲,每日1/2袋,每日3次;2-3周歲,每日2/3袋,每日3次;3周歲以上,每次1袋,每日3次。思連康:6個月以內,每次1片,每日2次;6個月-1周歲,每次2片,每日2次;1周歲以上,每次2片,每日3次。5天為1個療程。
2.2治療組治療原則以健脾益氣,運脾止瀉為主。
2.2.1采用劉氏小兒推拿療法,主要推治手法如下(患兒由家長抱坐懷中,醫者取一側肢體施術):
2.2.1.1常例開竅手法:開天門、推坎宮、推太陽、按總筋、手部分陰陽各推30次。
2.2.1.2推五經:采用劉氏五經推治中的“補三抑一法”。補脾經300次,補心100次,補肺150次,清肝經200次。
2.2.1.3主要穴位及手法:推大腸90次,推上板門30次,按揉神闕50次、摩腹40次、按揉足三里30次、按揉龜尾30次、推上七節20次、捏脊8遍。
2.2.1.4常例關竅手法:按肩井5次。
2.2.2艾灸治療方法:灸神闕、龜尾各3分鐘。
每天治療1次,每次20-25分鐘,5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定。(兩組患兒,根據脫水情況,可以適當補充口服平衡液。)
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
3療效觀察
3.1療效評定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小兒泄瀉療效判定標準擬定。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癥狀消失,大便鏡檢無異常;好轉:大便次數及水分減少,全身癥狀改善,大便鏡檢脂肪球或紅白細胞偶見;無效:大便次數及水分不減少,或癥狀加重。
3.2治療結果兩組綜合療效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4討論
泄瀉是兒科常見病,是小兒僅次于呼吸道感染后的第二類常見多發病,也是衛生部提出的兒科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中醫認為,泄瀉主要的病變部位為脾、胃。《景岳全書?泄瀉》云:“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致脾胃受損,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化之氣,不能輸化,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萬氏育嬰家秘》中指出“兒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傷,故日脾常不足也”強調小兒脾常不足;根據“脾常不足”這一小兒臟腑特點,且臨床兒脾胃病中又以脾虛證多見,故脾虛瀉小兒泄瀉的證型中占有較大比例。脾以運為補,因此,調理脾胃,健脾益氣,溫中止瀉是治療脾虛泄瀉的基本法則。
[主題詞] 艾條灸;運動療法;膝關節,骨關節炎/針灸療法
ObservationonTherapeuticEffectofMoxibustionCombinedwithKinesitherapyonKneeOs-teoarthritis
LiNing,WuBin,ZhangYongling(WestChinaHospital,UniversityofSichuan,
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PurposeToexploreaneffectiveprogramfortreatmentofkneeosteoarthritisbycombinationoftr
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MethodsArandomcontrolstudyprogramwasado
pted,andscoresoftherapeu-ticeffect,pain,flexibility,extensibilityandstabilityofjoints,
andgoingup-stairsanddown-stairswereassessed.ResultsThetherapeuticeffectofthetreatmentgro
upwasbett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
and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inpainandstabilityofthejoint(P
).ConclusionMoxibustioncom-binedwithmuscleexercisescanrelieveeffectivelypainimprovesta
bilityofthejointandincreasethetherapeuticeffectforthepatientofkneeosteoarthritis.
[Keywords]MoxaStickMoxibustion;ExerciseTherapy;KneeJoint,
Osteoarthritis/acupther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多發的以膝關節慢性退行性病變為特點的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疾病。近年來有較多的臨床研究文獻報道了對本病的治療,治療的方法主要以藥物治療或是西醫物理康復治療為主。但是藥物治療在全身給藥的過程中,到達關節內的藥量很少,且全身組織、器官均受藥物的副作用影響,長期反復用藥使患者較難堅持,如關節內注射用藥反復多次,又可增加關節感染的機會;而西醫物理治療下肢肌肉的功能鍛煉又因病變部位疼痛限制也使患者難以堅持。直到目前,還沒有一種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和治療的方便程度令人滿意,所以自1999年3月起,筆者采用小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對艾灸特定腧穴并配合指導下肢股四頭肌肉鍛煉的中西醫康復結合治療方案與病變局部物理熱療配合下肢股四頭肌肉鍛煉的治療方案進行比較,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納入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有關膝關節骨關節炎診斷標準(1983年訂),并排除有嚴重的類風濕、心、肝、腎等臟器疾患及臨床膝關節功能評分≥30分的患者50例,按預先的計算機隨機排號將患者隨機分配到治療組(艾灸特定腧穴并配合指導下肢股四頭肌肉鍛煉組)與對照組(物理熱療、按摩及必要的口服止痛藥物治療組),每組25例患者。其中治療組男6例,女19例;年齡最小53歲,最大78歲,平均64.3±7.8歲;病程最短9個月,最長46個月,平均26.8±15.8月;治療前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最高28分,最低19分,平均24.3±3.3分。
對照組男4例,女21例;年齡最小51歲,最大76歲,平均62.5±9.3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44個月,平均24.6±16.6月;治療前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最高29分,最低20分,平均25.9±3.0分。兩組一般情況經統計學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意義。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1)灸法:首先患者采取俯臥位,用點燃的藥物艾條懸灸患者腰陽關穴10分鐘;此后,患者取仰臥位,再懸灸病變膝關節處犢鼻穴5分鐘。均以患者感到穴位皮膚溫熱舒適為度。
(2)運動療法:60度等長訓練法,患者仰臥位,將患肢放于腳凳上,屈膝呈60度做主動等長運動10次為一組,作5~10分鐘;然后做90度下肢中立位等張訓練法,屈膝90度,將患肢抬離床面后伸至120度,再屈還至90度,如此往返伸展緩慢運動5~10分鐘。
2.2 對照組
采用物理遠紅外線治療儀對病變局部進行15分鐘熱療,再運用點、按、揉以及關節被動與主動相結合的按摩手法治療15分鐘。疼痛劇烈時可給予止痛藥物百樂來治療。
上述兩組治療均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依據目前在臨床上運用得較為廣泛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判定,評分主要包括8大項35個小項的評價,按百分制進行膝關節功能的量化,結合本病的特點,將其中的"交鎖"項目(包括5個小項)改換為"膝關節屈伸活動度"(包括5個小項)進行臨床評價[1]。
3.1 判定標準
顯效:>70分;進步:51~70分;改善:31~50分;無效:30分以下。
采用四川大學醫學統計教研室編制的醫學統計軟件PEMS進行統計處理。兩組采用Ridit分析療效,治療前后各指標變化使用成對t檢驗比較。
3.2 治療結果
(1)兩組療效綜合評估,見表1。
經Ridit分析,u=2.704,P
(2)兩組治療前后疼痛、關節屈伸度、關節穩定度與上下樓梯分值的變化比較,見表2。
兩組患者各項分值經治療前后比較均P
4 討論
骨關節炎無論其患病率和患病人數在最常見的三大老年病中均居首位,臨床以關節疼痛(冷痛為主)、不能持重,活動度受限,肌肉無力、僵硬、甚至萎縮,關節增大、甚至畸形,關節不穩等為主要表現。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法多以保守的中西醫康復治療為主。
有研究表明,患者因疼痛及膝關節活動度降低使鄰近的股四頭肌肉缺乏有效刺激而造成肌肉萎縮、肌力下降,以致膝關節不穩定。所以股四頭肌肉的肌力的下降在本病的病程中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病的治療過程中高度強調有針對性的進行肌肉力量練習,以改善關節不穩定性[2,3]。既往的西醫針對肌肉康復而設計的60度等長訓練法和90度下肢中立位等張訓練法相結合的運動鍛煉治療方案,因患者疼痛和懼怕不安全因素而嚴重影響療效。
艾灸療法是中國傳統康復治療手段之一,其不同于西醫物理熱療,是因為其具有集熱療、光療、藥物刺激與特定腧穴刺激于一體的作用,其中艾葉作為艾灸中主要燃燒產生熱能、光能的藥物,實驗證實,能有效控制炎癥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改善血液濃稠性、粘滯性、聚集性等血液流變學和血液動力學性質,降低關節炎癥部位的IL-1與TNF的含量,減少炎癥刺激,加快局部病理性廢物的清除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痛閾值,可明顯改善中老年痛癥[4~6]。此外,本次研究所選用的腧穴腰陽關具有改善下肢陽氣不足的作用,并且對艾灸熱刺激有易感性,是多用于治療膝關節病變的特定腧穴。本次研究發現反復灸療此穴再配合局部腧穴犢鼻艾灸2周后,19例患者在以后艾灸此穴治療過程中均感到從腧穴部位到病變膝關節部位有發熱感傳現象,即中醫的"經絡感傳"現象。筆者推測,這是熱能達一定量后,按經絡方向從強度高的部位向強度低的部位(即病變陽氣不足部位)傳遞,在傳遞過程中帶去了某種信息,從而加快了局部病理性廢物的清除,改善疼痛。
本研究發現采用艾灸配合治療方案后,確能使治療的有效率提高,關節的不穩定性、屈伸度及上下樓梯功能明顯改善,這是由于灸療的強大止痛作用,使患者疼痛減輕,全身整體狀況改善,從而使患者有興趣進行正確的肌肉功能鍛煉,提高了肌力,進而改善了關節的不穩定性,提高了治療效果。加之本治療方案簡便易學,患者通過學習可自行在家中進行治療與鍛煉,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使之能有規律的治療與鍛煉,從而有效地控制或緩解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故建議推廣應用。
5 參考文獻
1 繆鴻石主編.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616~1619
2 吳中朝,王玲玲,劉躍光,等.艾灸從瘀論治中老年痛癥的臨床研究.中國針灸,1998;18(9):523
3 張英英,趙粹英,王虹英,等.艾灸對老年人血液流變性及紅細胞變形能力的影響.上海針灸雜志,1997;16(3):2
4 肖達,陳漢平,趙粹英,等.艾灸對老年人衰老見證和T細胞亞群的影響.遼寧中醫雜志,1996;23(12);563
5 李放,屠丹云,范振華.骨關節炎與力學因素.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8;17(4):348
中圖分類號:R245.81 文獻標識碼:A
[摘 要] 闡述有關艾灸療法臨床要領的一種新觀點,通過以腧穴熱敏化現象為切入點,以腧穴熱敏化規律為新灸法創立依據。以臨床灸療療效為檢驗標準,探討艾灸能否像針刺一樣激發經脈感傳及艾灸是否必須激發經脈感傳才能提高臨床療效。結果表明艾灸確能像針刺一樣高效激發經脈感傳;艾灸必須激發經脈感傳才能提高療效。說明灸之要,仍然是氣至而有效。
[主題詞] 灸法;氣至病所;循經感傳
針刺療法的精髓是《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訓:“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即激發感傳,氣至病所。古代醫家已把激發感傳、促進氣至病所作為提高針灸療效的一種積極手段,《三國志》在描述東漢名醫華佗行針治病時說“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這就是對感傳與針刺療效關系的生動描述。《針灸大成》中所說的“有病道遠者必先使氣直到病所”就是一個盡人皆知的著名論斷。強調行針治病時務必使氣直到病所。近30年來,我國學者的研究結果已經表明:感傳活動是人體經氣運行的表現,是人體內源性調節功能被激活的標志。針刺療效與感傳顯著程度密切相關,感傳愈顯著,針刺療效也愈好,采用激發感傳、促進氣至病所的方法,對治療一些現代醫學棘手的病癥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長期以來,灸療學僅強調要求施灸過程中的腧穴產生局部的熱感和皮膚的紅暈,并不強調艾灸治療過程中產生感傳活動。灸之要,是什么?艾灸穴位能不能像針刺一樣發動感傳,氣至病所?艾灸是否必須發動感傳,才能提高療效?乃至得到特效、高效、速效和長效?如果能,如果是,這就意味著艾灸的療效大有發掘之潛能!
1 艾灸穴位能不能像針刺一樣發動經脈感傳?
1.1 腧穴熱敏化現象
在臨床灸療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人體在疾病狀態下,相關腧穴對艾熱異常敏感,產生一個非局部和/或表面的熱感,甚至非熱感(其他非相關腧穴對艾熱僅產生局部和表面的熱感)。筆者稱這種現象為腧穴熱敏化現象,這些已熱敏化的腧穴稱為熱敏化腧穴。熱敏化腧穴對艾熱的反應表現為透熱、擴熱、傳熱和非熱覺,平均出現概率為70%,這說明上述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有其內在的必然性。普查健康人群的結果顯示,腧穴熱敏化出現率約10%,而對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軟組織損傷、肌筋膜疼痛綜合征、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感冒、面癱、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胃動力障礙、腸激惹綜合征、男性障礙、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中風、過敏性鼻炎等2。種疾病進行艾灸腧穴觀察,腧穴熱敏化的出現率平均可達70%左右。寒證,濕證、瘀證、虛證中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現。疾病痊愈后,腧穴熱敏化出現率下降至10%左右。
1.2 腧穴熱敏化艾灸與經脈感傳現象
筆者對540例患者艾灸熱敏化腧穴激發灸性感傳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艾灸熱敏化腧穴極易發動經脈感傳,出現率達94.0%;而壓痛點的灸性感傳激發率為23.5%。兩者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不同病種的熱敏化腧穴之間的灸性感傳激發率差異沒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由此可知,艾灸確能像針刺一樣發動感傳,氣至病所!
2 艾灸是否必須發動感傳,才能提高療效?
在以上腧穴熱敏化新規律認識的基礎上,筆者創立了腧穴熱敏化懸灸新療法,該項新灸法的核心技術是辨“敏”取穴與艾灸激發經脈感傳技術,操作關鍵有4點:①調定灸態;②確定灸位;③選擇灸法;④施足灸量。近10年的臨床研究表明,腧穴熱敏化懸灸新療法對下列病癥大幅度提高療效:如:風濕性關節炎、骨性膝關節炎、肌筋膜疼痛綜合征、頸椎病、感冒、面癱、三叉神經痛、胃動力障礙、腸激惹綜合征、男性障礙、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支氣管哮喘、中風、過敏性鼻炎等,近年來,筆者又對以下3種疾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樣本觀察。
2.1 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選取符合條件的7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樣本,隨機分配到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合針刺治療組(腧穴熱敏化艾灸組)和辨證取穴灸合針刺對照組(對照組),其中腧穴熱敏化艾灸組36例患者、對照組34例患者。2組均20天為一療程(包括不足20天痊愈者),共治療1個療程。采用改良的日本骨科學會下腰痛臨床癥狀評分表為觀察指標,在療程結束后分別對2組病人治療前后主觀癥狀、客觀體征、日常生活能力、總分進行計分。根據治療前后的積分來衡量治療效果,觀察以上2種不同方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
結果:2組治療前后分別在客觀體征、總分積分差值上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主觀癥狀、日常生活能力積分差值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2.2 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選取符合條件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樣本,隨機分配到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治療組(腧穴熱敏化艾灸組)、辨證取穴艾灸對照組(辨證取穴艾灸組)、西藥對照組(西藥組),每組各30例。腧穴熱敏化艾灸組、辨證取穴艾灸組均加用西醫常規基礎治療(抗炎、平喘、化痰止咳治療),西藥組僅采用西醫常規基礎治療。3組均3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并以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和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l)、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l/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為觀察指標,各組在治療前后分別測定患者的FEV1、FEV1/FVC、FEV1%值,記錄,臨床癥狀變化及肺功能變化,觀察以上3種不同方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響及其臨床療效,并比較3組之間的療效差異。
結果:治療前3組患者的肺功能差異尤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的FEV1、FEV1/FVC、FEV1%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3組之間比較,腧穴熱敏化艾灸組與西藥組之間FEVI、FEVl/FVC、FEVl%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辨證取穴艾灸組與西藥組之間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腧穴熱敏化艾灸組與辨證取穴艾灸組之間差異亦有顯著性意義(P<0.05)。腧穴熱敏化艾灸組的顯效率和有效率分別為33,7%(11例)和56.7%(17例);辨證取穴艾灸組的顯效率和有效率分別為23.3%(7例)和66.7%(20例);西藥組的顯效率和有效率分別為10.0%(3例)和73.3%(22例)。3組之間顯效率經兩兩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表明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的療效優于辨證取穴灸療法(P<0.05)及西醫常規基礎療法(P<0.01)。
2.3 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治療排卵障礙型不孕癥
選取符合條件的7l例排卵障礙型不孕癥患者,隨機分配到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治療組37例(腧穴熱敏化艾灸組)和辨證取穴艾灸對照組34例(辨證取穴艾灸組)。2組均結合中藥定坤育子湯及針刺相同穴位治療。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1個月開始,每月監測基礎體溫(BBT),排卵期間采用B超監測卵泡大小和子宮內膜厚度并記錄其數據,同時記錄中醫腎虛癥狀的積分、行經前1周空腹血清孕酮值、半年的妊娠病例數,以觀察2種方法對卵巢功能失調所致排卵障礙型不孕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并比較2組之間的療效差異。
【關鍵詞】艾灸;腫瘤患者;應用現狀
近年來全球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手術及放化療的療效已達平臺期,靶向藥物的應用也限用于有選擇性的人群。研究顯示,中醫綜合治療作為惡性腫瘤的一種治療方法,在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及延長生存期方面有獨特優勢,艾灸療法作為我國傳統治療體系中的一種手段,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為流行[1],在腫瘤患者的臨床護理應用中,不僅可以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還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及改善生活質量,簡述如下。
1.對化療導致的消化道不良反應的護理應用
放化療是腫瘤患者常用的治療方式,但因其所導致的胃腸道反應往往使治療周期延長,甚至使治療難以繼續。其表現常見有惡心,嘔吐,呃逆,納差,腹瀉,便秘等,中醫屬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的表現。利用艾絨熏灼、溫熨體表一定部位,其藥性及物理作用通過體表穴位進入體內,滲透相應經絡,具有和胃降逆止嘔,溫經散寒,補中扶正的功效。常選取足三里,內關,合谷,上脘,中脘,神闕,氣海等穴位[2-4]。曾再榮[2]用艾灸足三里穴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遲發性嘔吐,對照組化療前用托烷司瓊,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艾灸雙足三里,每次30min,每天3次。治療組化療后d3-7的總有效率達到96-100%,高于對照組的86-88%。蔡嵐[5]等觀察艾灸法治療胰腺腫瘤病人腹脹的臨床療效,治療組用艾灸中脘,神闕,足三里穴,每穴5-10min,對照組用促進胃腸動力改善消化功能的藥物藥,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高于對照組的75%。
2.對放化療導致的骨髓抑制的護理應用
骨髓抑制是放化療常最見的毒副反應之一,表現為三系不同程度的降低,中醫屬氣血不足,腎精虧虛的表現。艾灸多選取大椎、雙合谷、雙足三里、雙三陰交,關元、氣海等穴,研究顯示艾灸以上穴位有充養先后天之本,益氣養血,補腎精、益骨髓的療效,有升高白細胞的作用[6-7]。丁建萍[8]觀察艾灸法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下降的療效,利血生+鯊肝醇組,升白安片組,及用艾灸組(選取大椎、雙合谷、雙足三里、雙三陰交穴,每日1次,每穴各灸10-15min),以上各組連續治療10d為1個療程,三組總有效率分別為52.63%,80.95%,95.00%。鄭好芳[9]觀察艾灸關元穴預防晚期肺癌患者化療骨髓抑制的療效,3周后有效率達到93%。
3.在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方面的護理應用
機體的免疫系統能夠通過細胞免疫機制識別并清除癌變的異常細胞。艾灸能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提高其免疫效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10]。研究顯示,艾灸足三里穴能夠調節CD4+CD25+ Treg細胞水平下降和NK細胞水平升高,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直接灸四花穴能提高肺癌化療患者血清CSF、IL-2水平,降低TNF水平,從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臨床療效[11]。
4.在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護理應用
陳芬榮[12]等研究發現,運用隔姜艾灸關元、足三里穴可以提高老年晚期腫瘤病人的生活質量,其中情緒功能、總體健康狀況、惡心嘔吐、食欲喪失、失眠、疼痛、疲倦與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與其他中醫療法相配合的護理應用
5.1 配合耳穴壓豆:
劉勇[4]等觀察艾灸配合耳穴壓豆法預防化療后胃腸道反應的療效,艾灸:選取氣海、中脘、足三里穴,每穴5 min,每日1次;耳穴壓豆:將帶有王不留行籽的小膠布分別貼于耳甲4區、12區、13區、3區,取胃、肝、脾、賁門相應穴位,每次按壓10-15下,3d更換1次,艾灸及耳穴壓豆均在化療前5d開始,至化療后5d結束,均以10d為1療程。結果顯示,艾灸配合耳穴壓豆法+化療組較單純化療組的惡心嘔吐及納差的發生率低。
5.2 配合針刺:
徐蕾[3]等報道,艾灸(選穴:上脘,中脘,神闕)與針刺胃復安(選穴:雙足三里)聯合應用治療消化道腫瘤化療所致的惡心嘔吐,有效率達到95%,高于單獨艾灸療法的52.5%,和單獨針刺胃復安療法的65%。
5.3 配合穴位敷貼
李秀麗[13]等研究顯示,艾箱灸配合穴位敷貼法對腫瘤患者可有效預防和減輕化療藥物引起的便秘。
6.展望
艾灸是利用艾絨熏灼、溫熨體表一定部位,通過其藥物和物理的復合作用,使藥性通過體表穴位進入體內,滲透諸經,來平衡人體陰陽、扶正祛邪、調節經絡臟腑功能,具有溫經散寒、舒經通絡、扶陽固脫、消瘀散結、補中扶正的功效;對位于體表的外邪還可直接殺滅,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活化,起到抗癌作用[14]。但其作為中醫綜合治療的一種方式,臨床護理應用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在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不應始終局限于某幾個穴位,仍需按照辨證論治原則施灸;每次艾灸時間長短、每天艾灸次數、療程尚無統一標準;中醫藥治療是個體化治療,很難制定統一標準,因此許多文獻的循證醫學證據級別不高;如何把握與西醫結合治療時的合適切入點;艾灸治療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問題,及護理操作的規范性。艾灸療法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作為我國傳統治療體系中的一種手段,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及發展前景,因其比較簡便、經濟,可以減輕患者的就醫成本,而且與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患者既可以提高療效,又可以減輕其不良反應,改善了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洪文學. 艾灸的熱輻射光譜特性研究[J]. 應用光學, 2008, (4C): 709-708.
[2] 曾再蓉. 艾灸足三里穴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遲發性嘔吐50例. 湖南中醫雜志, 2011, 27(4):76.
[3] 徐蕾, 楊吉利, 盧義等. 艾灸盒針刺胃復安對消化道腫瘤化療后胃腸道反應的療效對比.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33): 276-277.
[4] 劉勇, 程俊, 張瓊. 艾灸配合耳穴壓豆預防化療后胃腸反應臨床研究. 中國中醫急癥, 2012, 21(10): 1564-1567.
[5] 蔡嵐, 李靜. 艾灸治療胰腺腫瘤病人腹脹的療效觀察. 全科護理, 2010, 8(11): 3026-3027.
[6] 鐘莉, 李晨. 艾灸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40例療效觀察.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2, 24:?3451.
[7] 崔蒙. 針灸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的國外研究近況[J]. 中醫雜志, 1990, 31(3): 52-55.
[8] 丁建萍. 艾灸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下降的療效觀察與護理.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0, 10(3): 74-75.
[9] 鄭好芳. 艾灸關元穴對晚期肺癌患者化療骨髓抑制的護理. 大家健康, 2012, 6(6): 43-44.
[10] 鄧宏, 龍順欽, 吳萬垠等. 艾灸防治化療后骨髓抑制的臨床觀察. 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 2006, 12(15): 2009-2010.
[11] 張去飛, 李麗霞, 林國華直接灸四花穴對肺癌化療患者細胞因子的影響. 中國針灸, 2013, 33(3): 207-210.
[12] 陳芬榮, 汪敏, 薛潔等. 隔姜艾灸對老年晚期腫瘤病人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 護理研究, 2011, 25(11B): 2951-2952.
摘 要 艾灸作為我國傳統保健療法,已經有2OOO多年的歷史。流傳迄今,演變發展,方法已十分豐富。艾灸具有“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扶陽固脫、升陽舉陷、防病保健”的作用。艾灸在我國有歷史悠久,應用非常廣泛,本文對艾灸的成分、灸療保健穴在運動疲勞中的應用與研究及其它的作用機理進行分析,為艾灸在體育保健中的應用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 艾灸 體育保健 灸法 穴位
一、前言
目前,人們對于運動性疲勞的恢復越來越重視。由于西醫中許多藥物雖然能提高成績,消除疲勞,但含有違禁成份,同時對運動員的身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目前國內外學者都轉向重視中醫中藥的運動性疲勞的恢復方法――艾灸療法。如何充分發揮中醫艾灸在體育保健中的作用,尤其發揮其在運動性疲勞恢復中的作用,已經逐漸成為當今體育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查閱前人的科研成果,對結并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親身體驗對艾灸的主要成分及其在體育保健與治療中的作用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
二、艾灸的主要成分
艾,是我國傳統的一種中藥材。艾灸的原料是艾草,艾草,又名冰臺、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艾灸”就是把艾葉曬干搗碎制成艾絨,再把艾絨放在桑皮紙上卷成艾條,“艾灸”時將點燃的艾條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熏灼。艾灸,也是借助艾草燃燒時發出的藥力和溫熱刺激來熏酌特定的穴位。
三、灸療在體育保健中的應用研究
(一)灸療保健穴在運動疲勞恢復中的應用
運動疲勞無論是急性疲勞還是過度疲勞都帶有全身性的特點,大負荷或超負荷的運動,對人體包括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和運動系統在內的人體各系統都有生理或病理范圍內的影響,中醫臨床實踐和現代經穴研究顯示,以下穴位和經絡在全面調節人體功能,克服不良的機體狀態、恢復疲勞與保健方面有著顯著的作用。
1.足三里
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有一條支脈從缺盆入體內屬胃絡脾,足三里是胃經之下合穴,又是全身強壯穴之一,它的主要治療作用為調胃腸、降氣逆、瀉熱、清神、補虛、益氣,臨床上應用很廣。艾灸足三里穴能提高紅細胞、血漿、肌肉組織中的抗氧化酶活力,能夠有效降低體內血乳酸的水平、改變血液流變學狀態,明顯降低力竭運動后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活性和肌紅蛋血清細胞因子Y――干擾素和轉化生長因子從而減輕運動性疲勞,提高運動能力,從而達到緩解運動疲勞的效果。
2.關元
關元穴屬任脈,位于臍下三寸,及元氣所在地――丹田的位置,所以治療諸虛百損,它是首選要穴。對陽氣欲脫、真氣將竭的脫證,常用艾灸關元的方法治療。艾灸關元穴具有調整和加強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功能,在抗疲勞保健方面有一定的意義。由此看來,灸關元穴確實具有扶陽固脫的功效,對過度疲勞引起的、脫證亦有扶陽固本,恢復疲勞的特殊作用。
3.三陰交
本穴屬足少陰脾經,又是足的三條陰經:肝經、脾經、腎經的交會穴。由于三陰交是肝經、脾經、腎經的交會穴,而這三條經絡又與膽經、胃經、膀胱經相表里,涉及經絡非常廣泛。因運動疲勞與人的元氣有關,肝、脾又與后天的五谷精微轉化的營養有關,運動疲勞引起人體諸多系統發生劇烈的變化,而三陰交涉及的六大臟器與人體氣血有著廣泛的聯系,所以可以認為:三陰交在運動疲勞的恢復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中脘
中脘穴與身體的其它穴位有廣泛的聯系,所以被稱為為六腑之會穴,灸中脘具有溫補脾胃,合胃氣,升脾陽。補益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是治療脾胃虛寒,氣血虧虛的要穴。對運動后的恢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灸療保健的作用機理
在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醫療實踐中,歷代醫家總結了用艾灸來預防疾病的作用機理通過腧穴經絡將艾的赧通功坍與失的陽熱屬性內達臟腑,以此調節臟腑經絡,使五臟調和,氣血通暢,達到機體相對平衡狀態。艾灸有類似抗原免疫作用,灸療具有雙向免疫調節功能,療能催化、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提高免疫應答水平,增強免疫功能,從而加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1.灸法的藥性作用
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點外,還具有顯著的藥物效應。中醫認為艾屬溫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經脈,具有理氣血、逐寒濕、止血的作用。艾灸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雖然在治療過程中艾葉進行了燃燒,但藥性尤存,其藥性可通過體表穴位進入體內,滲透諸經,起到治療作用。現代研究證實,艾燃燒后生成一種物質,具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燒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施灸局部皮膚中過氧化脂質顯著減少,此作用是燃燒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燒不僅沒有破壞其有效藥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強。艾燃燒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質隨著在穴位處皮膚上,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而起作用的。
2.灸療及其臨床應用
灸療是通過點著艾條或艾柱,借其熱力給人體穴位以溫熱性刺激,并通過經絡腧穴的整體作用,以達到治病防病的一種方法。古人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及強壯保健等作用。《名醫別錄》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施灸治病。除了要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經絡學說以及辨證施治的原則外,還應注意灸療的先后順序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云:“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臨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陽部,后灸,先背后腹,先頭后肢,多數是先上而后下,艾柱是先小而后大。灸療取得明顯效果的六個要素為:艾、灼、穴、久、均、傳。
四、結論
中醫艾灸作為一種運動疲勞恢復手段,有其獨特的優勢。艾灸是中醫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艾灸的臨床實踐,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人為本,從整體觀念上認識人與體育保健的關系,應用時注重以扶正為本,克服了一些手段只治標不治本的弊病;而且中醫艾灸操作起來方便、易行,不受地點和時間的影響,其在運動性疲勞恢復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艾灸作為綠色療法,對身體沒有任何副作用,既可以提高運動成績,又不會違反任何興奮劑規定,可望作為高水平運動隊常用的培補手段。
參考文獻:
[1] 馬亞妮,江紅軻,王保平.艾葉在體育保健與治療中的應用與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04.11(5):41.
[2] 田岳風.艾灸保健的臨床運用及其作用機理[J].針灸臨床雜志.1995.11(3):25-26.
[3] 尹改珍,李晶.淺談艾灸保健[J].新疆中醫藥.1998.16(4):39-42.
[4] 唐照亮,宋小鴿,侯正明等.灸療抗病免疫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針灸.1997.17(4):233.
[5] 馬山坡.傳統保健療法――艾灸對運動大鼠血睪酮、胰島素及部分血清酶影響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8(25):62-64.
[6] 馬亞妮.經穴療效篩選在運動疲勞恢復方面的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3.7(21):3006-3007.
關鍵詞:腧穴熱敏化療法 腹式全宮術后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50-02
腹式全宮手術是婦科病人經常采用的手術方式,手術后由于麻醉和切口的影響,患者會出現一系列不舒服的癥狀,嚴重影響了她們術后身體健康的恢復,患者會出現如倦怠無力,腰酸,頭暈,小便不暢,咳嗽,四肢麻痹等癥狀。筆者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用腧穴熱敏化療法護理43例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43例患者中患子宮肌瘤的有30例,子宮內膜癌5例,子宮內膜異位4例,盆腔腫物2例,子宮脫垂1例,更年期子宮出血1例。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第五版婦產科學[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療效診斷標準》制定。
2 方法
2.1 選穴方法。關元,氣海,雙側足三里,百會,脾俞,腎俞
2.2 治療時間。每個穴位一天治療兩次,每次20分鐘,患者術后第3天開始到傳統療法來治療。
2.3 療效觀察。經過腧穴熱敏化療法的治療,患者的癥狀均有改善。
3 腧穴熱敏化療法注意事項
腧穴熱敏化。陳日新教授[2]的腧穴熱敏化現象,這些以熱敏化的腧穴稱為熱敏化腧穴。本法采用普通的艾條兩支,對準腰部的穴位進行治療,一般選穴有腎俞,脾俞穴等,施灸腎俞,脾俞穴,熱脹感向雙下肢感傳。病人側身躺在治療床上,暴露腰部,施灸者手持艾條,對準患者的腧穴部位進行治療,一般每次治療20分鐘,以病人感覺有感傳為原則。熱感有擴熱,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傳熱:灸熱從施灸點開始循經脈路線向遠部傳導,甚至達病所。局部不(微)熱遠部熱:施灸部位不(或)熱,而遠離施灸部位的病所處感覺甚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施灸部位的皮膚不(或微)熱,而皮膚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腔腹腔臟器感覺甚熱。產生其他非熱感覺:施灸(懸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酸、脹、壓、重、痛。麻、冷等非熱感覺。每天治療一次,每6天為一個療程。腧穴熱敏化態在艾熱刺激下極易激發灸性感傳,乃至氣至病所,臨床療效大幅度提高。
4 護理體會
4.1 心理護理。患者大多數對自己的病情表現的憂心,顧慮,擔心影響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特別是女性患者,擔心手術后會影響夫妻生活,造成生活不和諧,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特別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解釋本病發生的原因,使患者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正確對待自己的生活。
4.2 操作時護理。向患者解釋熱敏灸療法的目的、原理,講明此療法的作用,使患者能更好地接受此療法。操作中向患者說明注意事項,說明此方法不會有對身體有危害,操作是安全的。
4.3 病情的觀察。注意觀察患者的主訴,艾灸部位皮膚情況,腰酸,疲倦等癥狀的緩解情況等。
4.4 施灸后注意一小時內不洗冷水,并注意避風和保暖,以防受涼。
4.5 腧穴熱敏化的操作注意點:
4.5.1 回旋灸為基礎探查敏化點,用點燃的純艾條在患者特定體表部位,距離皮膚3cm左右施灸,以患者感覺施灸部位溫暖舒適為度。此種方法有利于溫熱施灸部位的氣血。
4.5.2 隺啄灸激發經氣,用點燃的純艾條對準施灸部位,施行雀啄灸法,以患者感覺施灸部位波浪樣溫熱感為度。此種法有利于施灸部位進一步加強敏化。從而為局部的經氣激發,產生灸性感傳作進一步的準備。
4.5.3 溫和灸溫通經絡,用點燃的純艾條對準施灸部位,在距離皮膚3cm左右施行溫和灸法,以患者局部無灼熱感為度。此種方法有利于激發施灸部位的經氣活動,產生灸性傳感。
4.6 注意事項:
4.6.1 施灸時向患者詳細交待腧穴熱敏化艾灸療法的操作過程,打消對艾灸的恐懼感或緊張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4.6.2 施灸時,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適的且能長時間維持的。
4.6.3 艾灸局部出現水泡,水泡較小時,宜保護水泡,不許破裂,一般數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過大的,用注射器從水泡下方穿入,將滲出液吸出后,從原穿刺孔注入適量慶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鐘左右,再吸出藥液,外用消毒敷料保護,一般數日可痊愈。
4.6.4 施灸時要注意防治艾火脫落,灼傷患者,或燒壞患者衣服和診室被褥等。
5 討論
陳日新教授長期研究表明,腧穴熱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種新類型,熱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為艾灸熱刺激,也是灸療的最佳選穴,療效遠優于常規靜息態腧穴的艾灸療法,而且艾灸熱敏化腧穴極易激發感傳(95%的出現率),乃至氣至病所。
參考文獻
【關鍵詞】抑郁癥;芳香療法;灸法;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014-01 抑郁癥,是心境障礙的一類疾病,其臨床主要特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1]。它可以表現為人的情緒失常,行為怪異,生活嚴重影響,社會不適應,嚴重者會出現幻覺,乃至選擇自殺來結束生命[2]。筆者選用芳香療法聯合灸法治療抑郁癥40例,療效確切,與西藥氫溴酸西酞普蘭片治療結果相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把本科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間的80名抑郁癥患者分為兩組,經檢查確診,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對照組40例,男:女比例17比23;年齡15~60歲,平均(35.24±7.19)歲;病程3~25個月,平均( 9.57±4.38)月。觀察組40例,男女比例15比25;年齡16~63歲,平均(32.45±6.29)歲;病程2~23個月,平均( 6.45±7.66)月。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不影響實驗客觀性,故資料存在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治療時間都為兩個月,不進行心理治療。對照組:口服西藥氫溴酸西酞普蘭片,每日20mg~60mg ,一日一次。從每日20mg開始,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及患者反應可酌情增加至60mg(每日最大劑量);觀察組:芳香療法:用熏衣草精油60毫升與純凈水55毫升混合,放入霧化機,對患者進行鼻部霧化,與此同時,取足三里、百會、膻中艾灸,各灸15分鐘。每四天進行一次芳香療法聯合灸法。
1.3 療效評定標準[3]
痊愈:HAMD分值正常、5一HT濃度顯著下降、心境低落消失和生活情緒行為正常;顯效:HAMD分值明顯改善、5一HT濃度顯著下降、心境低落次數跟持續時間減少;有效:HAMD分值有所改善、5一HT濃度有所下降、心境低落次數跟持續時間有所減少;無效:HAMD分值未改變、5一HT濃度未下降、心境低落次數跟持續時間沒有減少。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P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HAMD分值和5一HT濃度比較
將兩組治療前后HAMD分值和5一HT濃度比較,可見治療后HAMD分值降低明顯,5一HT濃度升高顯著,而治療后兩組HAMD分值和5一HT濃度相差不大,計算得P
臨床療效比較
對于芳香療法聯合灸法治療和口服西藥氫溴酸西酞普蘭片的臨床療效比較,可見兩者在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以及無效相差不大,計算得P
3 討論
抑郁癥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本文討論其中的藥物治療,現在臨床上比較常用的就是一些抗抑郁藥物(如氫溴酸西酞普蘭片)。目前,對于抑郁癥的芳香治療開始興起;還有傳統醫學里,有情志治病的郁證介紹(對應西醫的抑郁癥),中醫的特色療法里的艾灸有獨特的療效。
芳香治療,有報告指出可以取代某些鎮定劑的效果。精油中的化學分子經鼻子吸入到嗅蕾,產生神經刺激,傳至腦邊緣系統,其中的杏仁體處理情緒反應,海馬回則可以恢復記憶;薰衣草香味可通過嗅覺立即傳遞到邊緣系統啟動記憶,所聞到的味道和情緒反應結合,進而表現在行為上,而呈現高興、放松的行為[4]。艾灸治療,中醫郁證的病機有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痰氣郁結、心神失養、心脾兩虛、心腎陰虛。而艾灸有溫經通絡、補中益氣、溫陽補氣、消瘀散結的功效,此外足三里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百會醒腦開竅、安神定志、升陽舉陷的功效、膻中有寬心順氣的功效[5]。3個穴位的功效結合艾灸,能治療中醫概念里郁證的不同證型。這也就是艾灸能治療抑郁癥的理論的基礎。再結合研究結果,觀察組與治療組的治療效果基本相同,理論與實踐可以互相得到充分的印證。
綜上所述,芳香療法聯合灸法在治療抑郁癥能產生良好的臨床效果,其療效不亞于西藥,故可結合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劉瑤,喬瑜,李玲,等.芳香療法配合灸法治療抑郁癥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9,25(4):213-214.
[2]宋書昌,盧智,陳華,等.百會穴治療抑郁癥的機制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0):1262-1263.
[3]周金平.針灸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中國醫刊,2013,48(2):90-91.
關鍵詞 空心艾灸 針刺 拔罐 肩關節周圍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10
資料與方法
2006年收治肩周炎患者89例,男30例,女59例,年齡28~68歲,平均48歲;病程2周~16個月,平均9個月;發病部位:左肩31例,右肩48例,雙肩10例。
納入標準:符合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診斷,有1~3個月或以上肩痛病史,且進行性肩關節活動范圍減少,上臂的前屈、外展、上舉、內旋、旋后功能受限,且肩外展
排除標準:70歲以上,治療前X線檢查有明顯骨質疏松者,或伴有嚴重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治療方法:選穴肩三針、天宗、秉風、阿是穴,局部常規消毒,采用28號2寸毫針,針刺上述穴位,每隔10分鐘,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1次,留針30分鐘,并配合拔罐療法,日1次,7天為1個療程。采用自制的空心艾團,艾團底直徑約7cm,中間空心直徑約4cm,其形狀類似民間所稱的“窩窩頭”,此法也稱饅頭灸。與艾團配套的艾灸器具有:①氈墊:是一種特制的與艾團大小相配套的中空圓柱形的氈墊,應用時,置于艾灸器之下;②艾灸器:由6號鋼筋圈制成,呈上大下小的勺狀器具,應用時,置于氈墊之上。一般選用最痛處的腧穴或阿是穴作為施灸部位,先用柔軟的布條,將所選穴位圍成如同饅頭大小的圈狀,然后,常規消毒,采用28號1.5寸毫針,針刺所選的穴位,同時放置有艾團的艾灸器及氈墊,在開始治療時,將其點燃,隨著溫度的上升,操作者可將艾灸器端起,不斷一層一層放置特制氈墊,使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一直處于一種溫熱舒適的感覺,直到艾團燃盡為止。一個部位一般放置一柱,治療時間40~50分鐘,1周為1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指導患者開展康復功能鍛煉,包括彎腰晃肩法,蝎子爬墻,體后拉手、外旋,雙手頸后交叉,甩手鍛煉等。
療效判斷標準:參考第4版《外科學》及《黃家駟外科學》。①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肩關節功能活動恢復。②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肩關節功能活動輕度受限。③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肩關節功能活動受限較嚴重。④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
結 果
本組89例,均經1~2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治愈14例,2個療程后治愈36例;顯效17例,有效20例,無效2例(均因不能忍受針刺疼痛及艾灸治療而中止治療者),總有效率97.7%。
討 論
深圳市中醫院針灸科,廣東深圳 518033
[摘要] 目的 以夾脊電針加艾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觀察臨床療效。方法 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及對照組(30例),治療組采用夾脊電針加艾灸法,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法,治療4周(兩個療程)后觀察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4周后,治療組治愈率達40.00%,總有效率達93.33%,對照組治愈率為16.67%,總有效率為73.33%,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夾脊電針加艾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滿意,值得推廣。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夾脊穴;電針;針刺;艾灸
[中圖分類號] R24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a)-0139-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而表現的一種綜合征,臨床以腰部或(和)下肢的疼痛為主要表現。80%~90%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保守治療,癥狀可以得到緩解甚至痊愈[1],因而,大部分患者選擇以針灸為代表的保守療法,針灸治療本病的療效肯定,臨床有不少報道[2-3],為探討夾脊電針加艾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療效,該研究于2011年3月—2013年5月,運用夾脊電針加艾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針灸門診患者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2歲;病程最短10天,最長3年。根據隨機、單盲法原則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采用夾脊電針加艾灸法,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法。
1.2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診斷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納入標準:年齡在20~65歲之間;有腰部外傷史或慢性勞損病史;腰痛并向一側或雙側臀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或下肢感覺障礙;腰部反應點壓痛,直腿抬高試驗或加強試驗陽性;經腰椎CT或MRI檢查確診為單純性腰椎間盤突出。排除標準:合并椎管狹窄并伴有嚴重退行性變者;合并椎體滑脫,重度骨質疏松,腫瘤、結核者;合并嚴重心臟病或安裝心臟起搏器者,孕婦、精神病患者;髓核突出引起嚴重神經功能障礙者,馬尾神經受壓及其它手術指征者。
1.3 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①:取俯臥位。②夾脊電針法:取穴:根據體征及腰椎CT或MRI確定神經根病變節段,以此為中心,上下共取3對夾脊穴。針刺方法:夾脊穴針刺采用0.30 mm×75 mm不銹鋼毫針距離督脈0.5寸處垂直進針,深度約60~70 mm,得氣后將3組電針儀(華佗牌SDZ-Ⅱ型)導線左右連接夾脊穴,選用疏波,頻率1.5~2 Hz,強度以局部肌肉出現節律性跳動、患者能耐受為度。③灸法:針刺加電后使用特制艾灸箱放置在患者腰上,將腰部毫針包含在箱里。艾灸箱尺寸:長20 cm,寬20 cm,高13 cm,網高7 cm。截取兩根長5 cm純艾條,兩頭點燃置于艾箱內網上,正對夾脊穴,箱體外罩棉布。
1.3.2對照組①:取患側向上側臥位。②針刺方法:參考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針灸學》[5]坐骨神經痛篇取穴大腸俞、腰夾脊、環跳、委中、陽陵泉、懸鐘、丘墟。諸穴均用捻轉提插的瀉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產生向下放射感為度,留針30 min,每隔10 min行手法1次,腰部照射TDP。
兩組均1周治療5次,10次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觀察療效。
1.4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評定法進行綜合評定。治愈:腰腿痛等癥狀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正常工作。顯效:腰腿痛等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接近70°,基本恢復工作。有效: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可完成較輕工作。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
1.5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1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夾脊電針加艾灸組治愈率達40.00%,總有效率達93.33%,與普通針刺組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2,P=0.045<0.0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0.05),。夾脊電針加艾灸組臨床療效優于普通針刺組。見表1。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表現為反復發作、劇烈的疼痛,普通針刺治療面臨止痛效應較弱,持續時間較短的不足。該研究運用夾脊電針加艾灸療法,綜合了針刺、艾灸、電療3種療法,結果表明該療法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單純針刺組,療效顯著。
實驗研究證實[6],夾脊電針可以提高腰神經根性疼痛模型大鼠的痛閾。臨床研究認為[7]:夾脊電針(深刺)可使腰部深層肌肉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改善突出物與神經根的關系,改善患部血液循環,消除神經根周圍炎癥、滲出、水腫。應用CT掃描定位研究針刺深度[8]表明垂直進針60~70 mm,為最佳進針深度與角度。電針時將導線左右連接,可使兩側肌肉跳動力量均衡,使椎間關節松動,讓突出的椎間盤復位,減輕對脊髓、神經根的壓迫,從而起到迅速、持久的止痛作用。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學“腰腿痛”、“痹病”范疇,常因感受風寒濕邪或外傷、慢性勞損而致瘀血內阻,不通則痛。艾灸能溫經通絡、祛濕散寒、化瘀通絡,故取其“溫通”效應治療該病[9]。《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云:“凡灸諸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普通的艾箱灸為求熱力足,必須燃艾多,艾煙大,因此筆者改良艾灸箱,加高箱體高度并用棉布覆蓋,既減少艾條用量又可得到足夠的灸量,同時也利用了艾煙的薰療作用。
該研究運用夾脊電針加艾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針、灸、電并用起到疏通經絡、溫潤經脈、促進還納的作用,為臨床癥候復雜、難治性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3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211,424-425 .
[2]陸斌,吳旭.針灸通督溫陽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J].吉林中醫藥,2011,31(11):1090-1091.
[3]馬勝,馬軍,潘靖年,等.針刺與鋪灸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對比研究[J].中國針灸,2010,30(7):563-566.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14-215.
[5]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18.
[6]裴文婭,黃國付,董莉,等.夾脊電針對自體髓核移植大鼠神經功能及痛閾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3,28(2):93-95.
[7]李林,袁坤,張立恒,等.電針夾脊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隨機對照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3):630-632.
[8]黃仕榮,林其雄,湯駿,等.腰突穴針刺深度CT掃描定位研究[J].中國針灸[J].2006,26(9):635-638.
起步980元,年創10萬能否實現?
俗話說:“吃五谷、生百病”!“缺什么也別缺錢、得什么也別得病”!我國是13億人口大國,45歲以上中年人、55歲以上老年人等人群,大約20%到40%有其中的一種癥狀:如風濕、類風濕、手腳麻木、手腳冰涼、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脊椎病、腰間盤突出、老寒腿、四肢疼痛、腫脹、屈伸不利、腰肌勞損、骨質增生、座骨神經痛、腰腿疼痛等,以及臂、胸、腹、殿、足跟等疼痛。按最小縣市(包括鄉鎮)總人口約30萬人,中老年大約占三分之一約有10萬人,少則20%約有2萬名中老年得有以上一種癥狀,若最低1人150元費用,其市場潛力多達300萬元,誰能看好這一巨大市場,前景無限廣闊。
據調查,傳統按摩、推拿、拔罐、點穴、刮痧、火療、正脊、刺血、電療、治未病等方法,不但操作麻煩更不易學會,并且效果較慢,而針灸一般人不易掌握,且部分患者心里對于扎銀針怕疼。而采用“艾灸簡易療法”不用扎針,像香煙似的、以燃燒艾條、在患痛處放置毛巾、隔開皮膚微熏、無疼痛,其作用主要是疏通經絡臟腑氣血運行、調和陰陽、扶正祛邪、消除病痛、以達到恢復正常的功能狀態。
應用“艾灸簡易療法” 凡識字者30分鐘即可領會
新疆昌吉市呼圖壁縣潘先生(13689933861),他在上班,想利用業余時間創業,可找了很多項目,看起來可行,就是不實際。潘先生想;“人吃五符、生百病”,無論南方北方、無論何時何地。永不落后的項目,就是為人解除病痛。潘先生獲知“簡易艾灸”,簡單方便、掌握輕松,這樣的項目,每到一處才受歡迎!潘先生放棄了別的項目,毅然上馬艾灸簡易療法,一位熟人的岳母腰腿疼,經潘先生半個月三次簡易艾灸就康復了!因潘先生在上班沒有時間開店,他就利用業余時間在家經營,采取“免費體驗、無效退款”的策略,引得患者紛紛上門,不到一年就創收達10萬!難怪他說:“解除別人病痛之苦、還給自己創造財富”!目前,潘先生又增加了高血壓綠色療法,爭取創造更高效益。
相關鏈接:小本創業者不易,普通合作費用僅1980元,若對效果疑慮,只需預付480元
(包括材料費、技術操作、郵遞快寄費在內),待你收到驗證效果后再正式合作,補齊1500元即可。如縣級市獨家合作5980元,地級市獨家9800元,地區組獨家38000元,省會城市獨家68000元。
真誠忠告:由于該項目實際、實惠、實用,投資可大可小、非常方便靈活,在家就能操作,業余專業均可!目前,廣告項目多如牛毛,但要找一個好項目實在不易,所以要求合作者多,因此業務十分繁忙,若發短信需等待回復!但對有誠意者、來電咨詢可詳細答復。
地址:成都市馬家花園路17號軍區干休所大樓218(雅爾亮健康服務中心)
電話028-68908926 13194885926
聯系人:王錫斌
新法矯正近視眼 針對學生穩賺錢
看到孩子眼睛近視了,家長都十分擔心,首先想到的是給孩子配制眼鏡。可是,戴上眼鏡后,眼球發生器質性改變,近視度數越來越深,這樣一輩子都離不開眼鏡了。高度近視不但使孩子眼睛不舒服,而且影響自身形象與成年擇業。因此,許多家長意識到,科學合理的近視矯正方法,才是至關重要。既然那么多家長認識到盡早治療是關鍵,那為何不到醫院去呢?據了解,目前醫院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激光近視手術”,有關專家指出,雖然激光手術已成為矯正近視有效的方法,但任何手術都有風險,近視手術也不例外,所以家長有顧慮。
而各地出現的如“回歸鏡”等,對假性近視也許有延緩作用,對真性近視理論上講沒有效果,長期配戴會引起不良反應。而別的矯正近視項目投資大,這就導致了近視矯正的費用隨之增高,因此并沒有大范圍推廣。
而“綠色健康療法、專對學生近視”投資少,見效快,有的學生視力度數0.5,經過矯正7天(每天只需20分鐘),視力度數就上升到1.2,經過三周左右鞏固就可恢復正常,且部分近視學生矯正一次即能見效。由于療效十分明顯,經營時可推出“先矯正再收費無效退款”的承諾,這是多數學生和家長都樂意接受的。
來自廣東惠州市的曾先生(13422903688),他表弟患上了近視,到一家眼鏡店配眼鏡,店員說一副近視眼鏡少則百多元,多則幾百元,有治療效果的則要上千元。他想為何一副眼鏡這么貴?深入走訪后,曾先生得知眼鏡是高利潤行業,從此他就留意近視矯正項目。經曾先生詳細了解,去年,他選擇加盟了“綠色健康療法、專對學生近視”,在家搞起了“視力健康工作室”。他先讓幾名近視學生免費體驗,得到了強烈反響,其中一位學生視力度數0.4,經兩周矯正視力度數就上升到1.2。這樣一來,經體驗過的學生介紹,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前來矯正近視,如此良性循環,給曾先生創造了極佳效益。他想進一步做大,就又加盟了“艾灸簡易療法”與“高血壓綠色療法”,與理療店、美容店、診所等合作,由曾先生提供方法及用品,由這些店鋪直接對外營業,采取利潤分成的合作方式,達到互利雙贏,皆大歡喜。
相關鏈接:
據調查,全國矯治近視項目,其加盟費少則五千元,多則上萬元!現在為小本創業者著想,優惠加盟僅1980元,包括價值2000元的開業材料,若加盟者不放心,也可先郵購體驗裝,只需480元(包括技術操作、全套材料等),讓你驗證效果滿意后再補足加盟費1500元。若需縣市獨家合作,費用另議,并提前預約名額。咨詢講明《大眾商務》10期,該部才詳細答復!
地址:610031成都市馬家花園路17號干休所大樓二樓218號(雅爾亮健康服務中心)
關鍵詞:艾灸;穴位按摩;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2-0106-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腰腿痛,是由于纖維環破裂導致髓核突出,從而壓迫神經根,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該病多發生于20~40歲的青壯年,患者主要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以及下肢麻木感等為臨床表現,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1]。本文就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艾灸結合穴位按摩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自2014年1月―2016年6月到本院進行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6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例。其中觀察組男49例,女31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54.68±12.40)歲;病程 2個月~6 a,平均病程(2.27±0.78)a。對照組男47例,女33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54.72±12.18)歲;病程 3個月~5.5 a,平均病程(2.31±0.80)a。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是受寒濕史。③常發生于青壯年。④患者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在咳嗽、噴嚏等增加腹壓時,疼痛加重。⑤脊柱側彎,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且向下肢放射,腰部的活動受限。⑥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的患者可以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明顯的減弱。⑦X線檢查顯示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
1.3方法
1.3.1對照組對照組采用艾灸療法進行治療,主穴選取阿是穴、命門、腎俞、腰陽關以及委中等。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加減配穴:比如陽陵泉、陰陵泉、秩邊、八髂、環跳以及昆侖等。采用艾條對準應灸的腧穴或患處溫和懸灸,距皮膚2~3 cm,進行熏烤,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宜,每次10~30 min,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采用常規的護理措施。
1.3.2觀察組采用艾灸結合穴位按摩進行治療,艾灸的方法同對照組,穴位按摩方法如下:取穴氣海、中脘、天樞、大巨以及歸來,患者于餐后2 h,采取仰臥位,松弛腹部肌肉,操作者將雙手重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用中指指腹,有節奏地進行穴位按摩,每穴按摩30s~60s,力度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度,直至整個腹部有發熱感,每日2次。在治療過程中,給予綜合護理方法,具體包括:①心理護理。患者由于腰部疼痛、活動受限,導致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心理上非常煩躁、易怒,意亂則氣亂,氣亂可以導致氣滯血瘀,可以加重病情[2]。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溝通,向其講解疾病的知識,并指導其積極的配合,爭取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②飲食護理。指導患者清淡飲食,多進食易消化、含鈣豐富的食品,禁食油膩、煎炸食品,勸導患者戒煙戒酒,多飲水;可以在餐后按摩臍部,以促進腸蠕動,防止便秘的發生[3]。③功能鍛煉。在疾病的急性發作期時,指導患者絕對臥硬板床休息2周,平臥位時,可以將頭部稍抬高15°~30°,并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翻身動作;仰臥位時,可以在雙膝下墊高約10~30 cm的軟枕。在疾病的緩解期或治療1周后,可以在用腰圍保護的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床下的活動;處于恢復期的患者,可以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如仰臥伸腿運動、挺腰伸展運動以及抱膝觸胸動作等,要本著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的原則,以免運動過度,造成損傷[4]。
1.4觀察指標觀察比較2組的臨床療效以及護理滿意度。(1)采用中醫骨傷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評估[5]:①痊愈:患者的腰腿疼痛完全消失,直腿抬高>80°,正常生活不收影響;②顯效:患者的腰腿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60°,正常的生活一般不受影響;③有效:患者的腰腿疼痛有所改善,直腿抬高實驗可疑陽性,需要在他人的協助下進行正常的生活;④無效:患者的腰腿疼痛未見緩解,直腿抬高實驗(+),生活依賴他人進行照顧。(2)采用本院自行制定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主要包括恢復情況、飲食、心理以及住院環境等方面;滿分100分,其中優秀為>90分,良好為75~90分,一般為60~74分,差為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來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2.2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見表2。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使得髓核突出入椎管,壓迫硬膜囊或脊神經根,從而出現以腰腿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中醫學認為,該病屬于“痹證”范疇[6],病機是由于經絡損傷、氣滯血瘀等,導致氣血阻于腰間,不通則痛。艾灸療法是中醫中藥的治療方法之一,可以通過艾灸的溫和熱力,起到活血化淤、溫經散寒以及祛風勝濕的作用[7]。穴位按摩沿著經絡運行的路線和氣血運行方向,放松肌肉,起到舒筋活絡、暢通氣血的目的[8]。本研究觀察組采用艾灸結合穴位按摩治療,同時給予綜合護理,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功能鍛煉及康復指導等,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江尚群.艾灸聯合腰痛散藥燙治療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5):134-137.
[2]白雅波.艾灸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9458例療效觀察與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9):215.
[3]戴海紅.艾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療慢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效果的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11):2181-2183.
[4]王志文,張莉.穴位按摩聯合穴位貼敷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6,37(3):353-355.
[5]宋曉勤,曹少玲,何潔茹.穴位貼敷結合中藥熏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及護理要點[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2,29(1):45-46.
[6]王洪瓊.中醫保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觀察及護理[J].光明中t,2013,28(2):304-305.
[7]梁帶香,張冬蓮,廖漫,等.艾灸聯合穴位貼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9):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