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9 06:14: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村支部工作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棚房”“回頭看”排查工作報告
根據湘農發〖2019〗4號文件精神,現將我鄉開展“大棚房”“回頭看”排查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領導高度重視
收到湘農發〖2019〗4號文件后,我鄉領導高度重視,成立了**“大棚房”“回頭看”排查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排查工作人員及工作職責。組織全鄉干部職工及各村支部書記召開了推進會,傳達文件精神,推進我鄉“大棚房”“回頭看”排查工作。
二、結合實際,開展排查工作
按照開展“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方案的要求,依據湖南省“大棚房”問題專項整改工作方案和湖南省大棚類設施農業項目違法違規用地整改標準,集中清理整治三類問題 。結合我鄉實際工作,從以下方面工作抓好落實:
1、切實履行職責。工作人員集中進行培訓,對相關政策吃透把準,進行深入查、徹底查、反復查,做到不漏報、不少報、不瞞報。
2、對照文件集中清理整治三類問題逐一開展排查。經過認真排查,全鄉排查38個農業設施,面積293.9平米。對于文件要求清理整治的三類問題在我鄉均沒有發現占用耕地的違法違規問題,嚴格按照農業設施相關要求執行,2019年4月至今無新建的農業設施。
下一步,我鄉將繼續以湘農發〖2019〗4號文件精神為指導,進一步加強農業設施的監督管理,確保農地農用,繼續開展設施大棚調查摸底,對建檔立卡且正常從事生產的大棚進行定期督查、跟蹤監督;對短期內無法恢復生產的大棚,督促建設業主按照整改方案立即整改,盡快恢復農業生產,認真履行職責,堅決遏制占用耕地的違法違規問題行為。
**人民政府
2021年8月10日
關鍵詞:貧困戶;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科技扶貧
一、貧困戶的基本現狀
通過對16戶貧困戶進行走訪摸底,發現貧困戶存在以下特點。
(一)生活條件差。貧困戶的家庭給人最直觀和突出的感受就是生活條件差,居住的房子基本上是老房子,有的連一件像樣的家具家電都沒有;每天的伙食多是咸菜饅頭,吃不起也舍不得買新鮮青菜和肉類食品。
(二)勞動能力差。在走訪調查過程中,能深刻感受到,部分貧困戶勞動能力差甚至缺失是致貧的一個重要原因,基本生活需要依靠親友接濟和社會保障來維系,難以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
(三)文化程度低。在走訪的貧困戶中,絕大多數只有小學和初中文化,高中以上文化很少,]有一個大學文化。因為沒有文化,導致很多貧困戶的就業渠道狹窄,大多只能在家務農或外出從事體力勞動,勞動報酬低。
(四)家庭收入低。收入渠道單一,有勞動能力的基本上就是從事種植,發展特色產業的很少。部分貧困戶中適齡的青壯年外出打工,但外出的務工者基本上從事體力勞動,收入偏低,難以帶動整個家庭脫貧致富。
(五)因病致貧多。他們或本人或妻子家人因病致殘,或為孤兒孤老,大多生活沒有依靠,且體弱多病、常年臥床,導致貧困加劇。
二、農村貧困戶致貧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貧。當前,我縣農村新農合參合率已達到99.9%,并且醫療保障程度連年提高,但仍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大病患者家庭的困難。一旦家庭成員患有大病、重病或者殘疾需要長期住院治療或藥物維持,就會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從而導致家庭貧困,在貧病交加的惡性循環中徘徊。
(二)因缺勞動能力致貧。貧困戶中普遍上有老、下有小,人口多,勞力少。眾多的家庭成員僅靠1、 2人的微薄收入維系整個家庭的生活。
(三)自我脫貧能力不足。調查發現,貧困戶絕大多數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無勞動,又無技術,缺乏干事創業的激情,觀念比較傳統、保守,守攤子的思想比較突出。
(四)社會保障不足。在農村,大病救助、災害救助、農村低保、養老服務等社會保障嚴重不足,標準不高,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因病因殘,極易返貧。
三、幾點建議
(一)建好村級班子,提升農民素質。貧困戶能否加快脫貧,村支部、村委會和村民的素質是關鍵。選拔有開拓精神、有經濟頭腦、善于為百姓辦事、敢于負責擔當的能人進村兩委班子,鼓勵同村大戶、企業家共同進行幫帶幫扶,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
(二)做好摸底識別,因人因戶施策。目前,我縣貧困人員摸底工作已完成,具體扶貧任務也分到全縣各級各單位。各單位應依據民政局、各鎮摸底識別的基礎上,對分包的扶貧戶深入分析致貧原因,把貧困戶的家庭基本情況、貧困原因、發展意愿、脫貧計劃人等相關信息進行建檔立卡,以便于跟蹤問效。并針對不同貧困戶的貧困原因,找準脫貧致富的出路,開展產業幫扶、技能幫扶、教育幫扶等具體幫扶舉措,幫助他們早日脫貧致富。
(三)強化科技扶貧,做好就業培訓。針對調查中發現的貧困戶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的現狀,在扶貧攻堅過程中,應做到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充分利用縣職教中心和羊絨制品市場的培訓資源,加大對貧困戶的就業培訓投入,推行貧困戶免費培訓制度,幫助貧困戶掌握電子商務、配件生產等一技之長,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四)開展產業扶貧,拓寬致富渠道。探索貧困戶土地流轉或入股的扶貧產業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建立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合作社加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超對接、訂單農業等產業扶貧開發模式,通過產業發展真正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五)加大民生投入,兜底生存保障。一是提高城鄉低保、醫保報銷等標準,確保貧困戶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下降,并將孤寡病殘等特殊原因造成的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對其生存保障進行政策兜底。二是著力解決貧困戶的就醫、就學、住房條件差等問題。建立健全農村貧困戶醫療救助保障體系,完善大病救助政策,減輕其經濟負擔;充分利用縣中心醫院、縣醫院、縣中醫院以及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資源,每年定期對全縣農村居民進行免費體檢,及時發現村民的大病隱患,早日進行治療,有效避免出現新的因病返貧現象。采取減免學費、提高貧困戶學生上學補助標準等措施,確保貧困戶子女在我縣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甚至職業教育。對住房條件差的貧困戶,包戶干部要加強與鎮政府和建設局的溝通聯系,及時申報危房改造,改善貧困戶居住條件。三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扶貧攻堅,形成政府部門、慈善機構、社會組織、商業保險公司等共同參與的扶貧幫困新格局。
參考文獻:
“請問夏彩香代表,你作為縣人大代表是選區全體選民選出的,應該為選區4個村選民代言,你為自己村提建議多,到其他村走訪選民聽取意見少,希望你今后能替其他村選民向縣里反映意見建議。”
“請問徐康華代表,今年鄉人代會召開前,你專門來問過我們有什么意見建議,也幫我們向鄉里提交了‘關于硬化后塘至小高山道路和下清塘底至蘭塘村道路的建議’,請問結果如何?”……
8月14日上午,來自姚西塘、青塘、五都橋、蛇塘塢4個村的46名選民代表冒雨趕往五都橋村村支部會議室,參加模環鄉第二選區縣、鄉人大代表述職評議大會,聽取1名縣人大代表和6名鄉人大代表的述職并予以評議。從面對面公開述職、無記名提意見建議、現場問詢回答,到民主測評、現場公布結果,歷時2個多小時。
這樣的述職活動,目前正在龍游縣15個鄉鎮(街道)的各選區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述職是為了更好履職
龍游的代表述職活動最早起始于洪畈村。2013年6月15日,對龍游縣湖鎮鎮洪畈村村民而言,有些與眾不同。這一天,該縣的人大代表們開始了向選民述職并現場接受評議的全新旅程,而選民們也有了一次全新的民主體驗。
當天上午8點鐘,湖鎮鎮洪畈村村委會會議室里座無虛席,來自選區3個村的63名選民代表現場傾聽縣人大代表李雪侖、陳連壽和鎮一位人大代表的述職。
人大代表們主要圍繞落實人大決議決定、提出意見建議、參加人大活動、走訪群眾聯系選民、為選民辦實事等方面的情況,向選民述職。述職完畢,選民代表根據述職以及平時工作情況,按照“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三個檔次,當場給出評價。工作人員點收測評票,現場唱票。經統計,3位代表均獲得90%以上的滿意票。
洪畈村是一個試點,也是一個起點,龍游縣人大代表向選民述職活動由此正式拉開了帷幕。據了解,按照龍游縣人大常委會“每位基層人大代表在任期內必須向選民述職一次”的要求,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述職的基層縣、鄉人大代表共有499人,占全部代表的68.1%。
代表述職也推動了閉會期間代表履職的開展。“述職是手段,促進履職才是目的。”龍游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周中民說,履職和述職是相輔相成的,作為人大常委會和鄉鎮人大主席團要為代表履職搭好平臺,為代表述職奠定基礎。為了讓人大代表有職可述,龍游縣人大常委會制定人大代表聯系選民、鄉鎮人大規范化建設等制度,細化縣、鄉鎮(街道)人大工作要求;在全縣15個鄉鎮(街道)建立16個代表聯絡站,努力夯實人大代表學習、走訪聯系和接待選民的陣地。
根治代表履職“肋骨病”
人大代表“重當選、輕履職”一直是困擾代表工作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當龍游縣嘗試開展代表述職破解難題時,東海之濱的舟山市普陀區也在探索一項開創性工作:用履職績效量化評判辦法來激活代表履職熱情、規范履職行為。
“2014年,我街道的區人大代表履職績效量化評判結果已出來,全街道41名區人大代表中,履職優秀10名,履職較好20名,履職一般7名,履職較差1名。你的評判結果是履職一般,我們代表人大街道工委和代表活動小組找你談話……”
這是舟山市普陀區沈家門街道人大工作委員會主任和沈家門代表小組組長在找履職一般和較差代表談話時的一段開場白。
2013年,該街道人大工委在本代表小組試行了區人大代表履職績效量化評判;2014年,普陀區人大常委會召開全區鎮(街道)代表工作經驗交流會,“沈家門樣本”開始在全區推廣。
探索起始階段,對這一制度設計的認識并不統一。有人大代表直言“我們本職工作很忙,法律又沒規定,何必去搞創新”;有些人大代表認為,沈家門街道有40多名區人大代表,吃吃“大鍋飯”是無關緊要的。
面對阻力,人大街道工委和代表小組召開專題會、人大代表座談會和履職經驗交流會等,就建立人大代表履職績效量化評判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怎樣制定可操作性強的評判內容和評判方法等問題進行了宣講,有力地助推了代表思想認識的提高。
2013年1月,經沈家門代表小組全體人大代表討論,《沈家門街道區人大代表履職績效量化評判辦法》獲得高票通過,為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職務奠定了制度體系和運作機制保障。
經過近3年的實踐,從過去的“要我履職”到現在的“我要履職”,人大代表感到履職更有動力,正如區人大代表、舟山市正源標準件有限公司董事長林仲岳說的那樣,建立履職績效量化評判制度,使“濫竽”不能充數了,“大鍋飯”被打破了,代表既感到了壓力,更感到了動力,這個動力就是選民的期待。
細節的創新才有實效
不論是代表述職還是履職績效量化評判,都大大增強了人大代表履職熱情,提升了履職實效。
在龍游,從人大代表述職、選民代表書面測評,到選民代表面對面提出意見,再到無記名書面評議集中提出,組織過程中的程序、方式不斷創新,述職活動的效果也明顯提升。
例如,模環鄉人大主席團在實踐過程中就探索增設現場無記名提問和回答環節。“增設這樣一道環節,主要是怕選民礙于面子,不好意思面對面提問,導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龍游縣模環鄉人大副主席鐘小紅說。
設置選民代表無記名書面提交問題和建議環節,大家既可以獨立填寫,也可以幾個選民商量討論共同填寫。填寫完成投放到意見箱中,每個選區各派一名選民代表參與統計。問題、意見分類統計后,再集中由一名工作人員代表選民提問,代表進行相應回答。該鄉在第二選區述職會上,就以這樣的形式現場收集到問題意見6大類17個,現場回答6個,其余11個問題建議以書面形式答復選民。“我們原來搞述職會,沒有采用無記名的方式,收集到的意見和建議相對較少而且不夠‘辣’,現場也缺少互動。”鐘小紅說。
在普陀區,評判內容以量化分值加以明確。將評判內容分為基本內容和激勵內容兩大塊,其中,基本內容共5項100分,即:參加區人代會出缺席和審議各項工作報告及參加區人大閉會期間會議、活動情況20分; 參加街道人大及小組和分組活動、會議情況20分……
激勵內容共4項20分,即: 為民做好事、辦實事酌情加5-10分;被評為區、街道人大單項先進個人的分別另加5分、3分;被列為區、街道人大重要議案建議或評為好議案、好建議的,領銜人分別另加5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