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所見袁枚

所見袁枚

時間:2022-04-24 09:23: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所見袁枚,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忽然閉口立”的意思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2、這句詩句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見》。

3、原詩:《所見》【作者】袁枚?【朝代】清。

4、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5、翻譯:第一、二句: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第三、四句: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1、是清代文學家袁枚《所見》。

2、原文: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秋風沉醉的夜晚》是陸幸生的個人博客文選。全書33.5萬字,分為六個部分。是作者從2007年6月在新浪開博以來部分文字的節選。作者在書中展示的場景有青年時代部隊生活的真情回顧,有對熟悉的老一輩革命家高風亮節的真實展示,有對書畫藝術界朋友真性情的描述,有對人生、文學藝術和社會問題的真知灼見,以及自己所從事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發展和進步。書中一些人物的命運真是再現了時代風云。例如封面畫作是作者在部隊時所創作,卻在特殊的時代引發了一場;解放前一對姐妹的不同選擇,使二人臺海相隔60余年后才在耄耋之年重新聚首。作者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所從事的工作,對記憶深刻的人物事件均留下了雁過留聲雪爪鴻泥般的直抒胸臆似的載錄。富有文采、飽含哲思,不加修飾的即興文字,血性文章率直生動,充滿著對現實人生的睿智思考批判鋒芒。所見、所聞、所述、所感、所悟無論是隨筆、散文、文論、游記皆為不加粉飾的真情告白。同時文中所配的圖片和文章相得益彰,均能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和閱讀。

陸幸生在新浪開設博客以來,穿行于文字陽光的隧道中,探幽采勝,美不勝收。閱讀無數珠璣美文,結識一批才子佳人,眼界大開,身心愉悅。網絡平臺無比廣闊,理想世界風景獨好。他由于工作的原因,在博海邀游四年終于決定揮棹返航,回歸世俗的海岸線。然而,在回眸那片神奇瑰麗而令人砰然心動的海域,在波瀾起伏的博海世界依然使他感覺這邊風景獨好,于是在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博客詩集《松風梅影》之后,編定了這本博客文集《秋風沉醉的夜晚》由知識出版社推出。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何永康老師在為《秋風沉醉的晚上》作序時提到:這本博客文選,內容比較雜,寫得很隨意。“隨”,是個好字眼,自稱“隨園弟子”的南師大文學院學生,歷來仰慕袁牧的“隨心”、“隨意”、 “隨便”和“隨和”。“隨園當年本姓曹,雪芹在此唱童謠。自從三江桃李發,百年耕作領。”這首不講平仄的順口溜。是我為南師大仙林圖書館落成而“溜”出來的,意思是說:咱南師大校址在舊隨園,隨園本來是曹家花園,曹雪芹在此捉過蟋蟀、唱過兒歌(我的想當然):后來曹家被抄,花園賞給了抄家大員隋赫德,老隋稱它名之日“隋園”;誰知老隋旋即被抄,花園就拍賣給大詩人袁枚,袁枚把“隋”字加了個“辶”,“隨園”從此誕生,“隨心”、“隨便”也代代相傳,成了“隨園弟子”的一種文化素質。人,活著,就得“隨一點”,連都高吟“紅雨隨心翻作浪”,足見“隨”字大有魅力。幸生君的博客文集,怎一個“隨”字了得……,

此次《秋風沉醉的夜晚》博客文集的編定問世,是近幾年陸幸生所感所思的文字積累,既有對部隊往事的深情回顧,也有對其所熟悉的老一輩革命家高風亮節的贊美,對書畫藝術家風采的真情描述,對海外風情、掌故的采風;同時結合他所從事的工作,對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事件留下了雁過留聲似的載錄。所見。所聞,所述、所感、所悟皆為不加粉飾的真情告白。

第4篇

關鍵詞:法式善;詩學;過渡

中圖分類號:I20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3)08-0039-05

法式善(1753-1813),姓烏爾濟氏,初名運昌,字開文,號時帆,又號梧門。屬蒙古正黃旗。乾隆四十五年進士,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祭酒。詩有盛名,旗籍作家推其“詩才為近來旗人中第一”。著有《陶廬雜錄》、《槐廳載筆》、《存素堂詩文集》、《梧門詩話》、《八旗詩話》等。

法式善因乃父嘗受業于翁方綱,故也廁身于蘇齋門人之列。翁方綱稱其“在諸學侶中論詩最久,其英特之思、超悟之味,有過于謝蘊山、馮魚山,而詣力之深邃,則稍遜之”。因位望清華,迨乾隆晚期至嘉慶間聲名藉甚,在江南袁枚、京師翁方綱之間,儼然執旗籍文壇牛耳。乾隆五十五年洪亮吉有《法學士式善招飲詩龕并至西直門看荷花即席賦贈一首》云:“翰林近日詩名盛,遠有詩龕近詩境。”自注:“翁閣學方綱額其齋日詩境。”法式善書齋先有詩龕,后有梧門書屋,是京師著名的沙龍。據昭褳《嘯亭雜錄》載:“(法式善)祭酒居凈業湖畔,門對波光,修梧翠竹,饒有湖山之趣。家藏萬卷,多世所罕見者。好吟小詩,人韋、柳之室。家筑詩龕三間,凡所投贈詩句,皆懸龕中以志盍簪之誼。”時稱“四方之土論詩于京師者,莫不以詩龕為會歸,蓋巋然一代文獻之宗矣”。張問陶有《題法時帆式善前輩詩龕向往圖(兩峰羅聘畫)》詩云:“詩人作事何不可,直使古人來見我。詩龕無佛無雜賓,落落晉唐三五人。畫手得詩意,筆墨皆精神。陶公執卷足酒態,數枝殘菊存天真。王孟韋柳殊不死,逸趣泠然滿一紙。臨風拂拂古衣裳,與公同龕稱弟子。上下一千五百年,義熙元和如眼前。一人微笑五人喜,此中妙悟能通禪。吁嗟乎,不寫性靈斗機巧,從此詩人賤于草!君不見吞灰嘔血僅有人,畫入詩龕應絕倒。”法式善論詩旨趣及其予人的印象于此皆可見一斑。在乾隆末到嘉慶初的20年間,法式善顯然是京師很有影響的詩論家,甚至“一時有龍門之目”,在旗籍詩人中的地位更是無出其右。但歷來對法式善的評價一向不高,錢鐘書先生對其詩才詩學均不甚許與,直到近年《梧門詩話》稿本被整理出版,法式善的詩學才為學界所關注。

法式善的學問路數很接近王漁洋,生平所留意惟在掌故和詩學,著述極為勤奮。掌故著為《陶廬雜錄》、《槐廳載筆》。詩學著作中,當世名公、四方文士之作,長篇巨制編為《詩龕聲聞錄》,零章斷句輯人《詩話》,而故舊朋游往來之作則輯為《朋舊及見錄》。其實他在詩歌方面的著述遠不止這些,其筆記也像王漁洋一樣多記載與詩歌有關的內容。筆記《槐廳載筆》卷17至20“詠歌”4卷,都是從本朝文獻中輯錄的廟堂詩話,可見清初以來館閣士大夫詩歌活動的一斑。《陶廬雜錄》卷3敘錄所見歷代詩歌總集90余種,其中絕大多數是本朝人所編詩總集。卷2又提到:“朱竹坨謂偶吏目桓所選元詩為獨開生面,而以缺七言絕句為憾。余嘗欲補之而未就也。因憶文淵閣校四庫書,所閱元人詩,佳者輒錄存。多《四朝詩選》、《元文類》、《宋元詩會》、《元詩體要》、《元風雅》、《元詩選》、《元詩癸集》中所未載者。將來合諸集甄綜之,以復吏目舊觀。竹垞翁其許我乎!”乃錄艾性夫《春溪》等46首,可補《乾坤清氣集》的七絕之缺。從詩學史的角度說,法式善詩學的確有許多內容值得關注,但最值得提出討論的還是他與乾隆末至嘉慶中詩壇的關系。

《梧門詩話》例言自述:“余束發受書,留心韻語,通籍以來,每遇宗工哲匠,有所著詠,必為之推尋其體格,窮極其旨趣而后已。數十年間,師友投贈,朋舊談說,鈔存篋笥者頗夥,非敢作《韻語陽秋》,聊使所見所聞,弗遽與煙云變滅云爾。”以詩龕聲名之廣,主人交游之盛,采錄詩作自然不是難事,而法式善更宣稱:“寒唆遺才,聲譽不彰,孤芳自賞,零珠碎璧,偶布人間。若不亟為錄存,則聲沉響絕,幾于飄風好音之過耳矣,故所錄特夥。”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袁枚《隨園詩話》所引李紱的說法:“凡拾人遺編斷句,而代為存之者,比葬暴露之白骨,哺路棄之嬰兒,功德更大。”從《梧門詩話》及其他論詩文字看,法式善的詩學無論在詩歌觀念上還是批評方法上,都與袁枚詩學有著明顯的淵源關系。

也難怪,喜歡交際的法式善。與當時的詩壇名流幾乎都有交誼,與晚年的袁枚也有往來。《存素堂詩初編序》自稱于乾隆五十八年檢篋中詩凡三千余首,“匯鈔兩大冊,寄袁簡齋前輩審定”。當時他尚未擢升祭酒,但袁枚顯然很在意這位旗籍的京城名流。法式善在《梧門詩話》卷4記載:“余題袁子才詩集,有‘萬事看如水,一情生作春’之句。子才見之,寄書云:‘此二語真大儒見道之言。昔人稱白太傅與物無競,于人有情,即此之謂。仆亦曾刻寡欲多情四字印章,聊以自勉。三人者,可謂心心相印,不謀而合矣。’”法式善題詩無疑是搔著了袁枚的癢處,故而頗為袁枚引為知音,書翰往來不絕。袁枚82歲時尚有《題法大司成詩龕圖》詩,云:“時帆先生詩中佛,偶學維摩營丈室。不供如來但供詩,紗籠錦字東西列。先生聲望著雞林,早動名流仰止心。得過騷壇聆緒論,勝朝南海見觀音。詩龕啟處勤延納,遠近投詩如梵夾。只恐難登選佛場,唯求口授傳衣法。”雖然法式善《梧門詩話》卷6引符曾《論詩絕句》“肥膩清虛各自甘,酸成嗜好不同諳”,說“詩家宗派不同,各有所至。世之執一以例百者,觀此當爽矣”,但其論詩傾向終近于性靈派,就是這種不執一以例百的主張本身也正是性靈派的宗旨。

瀏覽法式善的詩論,再三出現的性靈概念就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梧門詩話》卷1稱鄂容安詩“俱有寄托,兼見性靈”,稱鄭虎文諸句“乃自見性靈之作”,卷4稱“江北之詩皆以疏瀹性靈為主”,卷5稱葉毅庵《榕城百詠》“綴輯遺軼,陶寫性靈”,卷9稱陶渙悅《自怡軒詩》“專主性靈”,卷13稱“邵夢余詩善寫性靈”,蔣征蔚詩“皆于抒寫性靈之中不失風格”,陳基詩“善寫性靈”,卷14稱楊守知“詩工近體,性靈獨絕”,卷16稱李佩金詩“善寫性靈”;《八旗詩話》稱慶玉詩“其抒寫性靈”,“紆徐之中,更復卓犖”,來賓“詩鮮經籍之腴,而饒性靈之趣”,又批評嵩山詩“貪用詞藻,致涸性靈”,那霖“抒寫性靈,時或見絀”,足見有無性靈和是否善于表現性靈是他評判詩歌的重要標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他在許多場合用性情代替性靈,而且出現在詩序中時,都與詩歌觀念的闡釋相關。比如《岳禮蘭雪堂詩集序》說:“性情真則語雖質而味有余。”《吳蘭雪香蘇山館詩集序》說:“君之篤于性情,能神明于古人之詩,以自盡其才。”嘉慶十七年所作《靜宜室詩集序》說:“詩之為道,原本性情,亦根柢學問,非涉獵剽竊、僅事浮華而已。”尤其顯示出晚年鑒于性靈詩學的流弊而重視學問的旨趣變化。

性靈與性情兩個概念,袁枚自己也每混用,詩家通常并不深究其異同。但法式善既然意識到性靈詩學導致的流弊,便不能不追根窮源,對構成性靈詩學基礎的核心概念加以辨析。《梧門詩話》卷7云:

隨園論詩,專主性靈。余謂性靈與性情相似,而不同遠甚。門人鮑鴻起文逵辯之尤力,嘗云:“取性情者,發乎情,止乎禮儀,而澤之以《風》、《騷》、漢、魏、唐宋大家,俾情文相生,辭意兼至,以求其合。若易情為靈,凡天事稍優者,類皆枵腹可辦,由是街談俚語,無所不可,蕪穢輕薄,流弊將不可勝言矣。”余深是之。

詩話稱鮑文逵以嘉慶六年辛酉明經入都,此時袁枚下世方三年,然則不滿于性靈之說并反思其理論缺陷的思潮,在袁枚身后很快即蔓延于詩壇。卷11又引張廷玉語云:“今之為詩者,爭以新麗相尚。夫新與麗非詩之旨也,古人間亦有之,亦自然而新,自然而麗,而無容心焉。若求新與麗,而轉以蔽性情之真,則不知其詩為何人作也。”我們知道,袁枚的性靈說是不廢新麗的,末流一味追求新麗而致蔽于性情,純是失自然之趣的緣故,所以追求新麗的前提是不失自然,即張廷玉所宣稱的古代詩歌的境界“自然而新,自然而麗”。卷13又提到:“吳澹川《酒后客來》絕句云:‘酒后客來重酌酒,飛花留客送殘春。主人醉倒不相勸,客轉持杯勸主人。’澹川每喜自誦此詩。純乎自然,不由人力。近人所謂性靈詩,能及此否?”可見在法式善心目中,自然是高出于性靈的境界。這與他對性靈的理解有關。在袁枚詩學中,性靈是本原性的概念,也是最高位的概念,但在法式善的觀念中,性靈只是進入詩歌寫作階段的下位概念,接近于情感表現的原始沖動,是必須加以控制和約束的東西。故而《八旗詩話》論慶蘭,稱其“詩較楊誠齋闊大,范石湖深至,殆能驅使性靈,而不為性靈所使者”。這里對性靈的把握明顯是不同于袁枚的。如果是袁枚,就會主張詩應為性靈所驅使,而不是為其他的什么東西所驅使。

無論從哪方面看,法式善《梧門詩話》深受袁枚影響,都是很顯然的。與袁枚一樣,他的詩話也更關注當代詩歌創作,甚至比袁枚更有計劃更有意識地采集作品,目的是全面反映當代詩歌創作的繁榮,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以見景運熙隆、人才之日盛有如此也”。本書之編撰,為時甚久。《八旗詩話》王以中、博明條均稱嘗采其佳句人詩話中。《八旗詩話》撰于乾隆四十三年,則本書此前已著手編撰。但成書甚晚,其中提到嘉慶八年癸丑陳基人京事,知其完稿更在此后。“例言”自述編撰宗旨,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記載為核心,而且記載的詩人僅限于當代的范圍。這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變化。自古以來,詩話主要是論前人詩作,王漁洋詩話開始以記述個人聞見和同時交游為主,但是不貪多求全;袁枚撰詩話倒是自詡“采錄最富”,卻遺憾“十五省中只缺甘肅一省”,可見也不求全務備。法式善強調自己的詩話時間上不收康熙以前作者,地域上不限南北,寬收邊省,極力表明一種意欲囊括一時作者的編纂意圖,這是乾隆以后詩話寫作立足于當代創作、由藝術批評轉向詩史記錄的重大轉型的理論概括,它在嘉慶初期出現正反映了當時正在形成的全新的寫作意識。

法式善位望清華,兼以蒙古旗人力學工詩,一時士大夫都樂與之游。《梧門詩話》備采雍、乾以來詩壇名家之作,間載詩壇掌故,從中也可見乾、嘉之際的風會流轉。比如卷2載厲鶚“晚為廣陵寓公,以標新領異為揚人倡,故江北之詩,皆以疏瀹心靈為主,然氣亦稍稍薄矣”,可見厲鶚雍正三年乙巳游居揚州,客居馬氏玲瓏山館多年,非僅編輯出《宋詩紀事》,對江北的詩歌創作也產生很大影響,這是論雍正、乾隆間詩史不可不知的,我們對厲鶚的關注不應只限于填詞和宋詩研究,也要注意到他的詩歌史意義。又卷4載:“近來尊漁洋者以為得唐賢三昧,貶漁洋者或以唐臨晉帖少之。二說皆非平心之論。夫漁洋自有不可磨滅之作,其講格調、取豐神而無實理,非其至者耳。”這也堪稱持平之論,且給我們留下乾、嘉之際詩壇對王漁洋詩學評價分歧狀況的記錄,富有史料價值。

法式善評詩,持論寬厚,能道人善而無苛評。當時吳文溥自稱“仆生平不喜妄議人得失,至于詩之為教,雖義取諷諭,而意存忠厚,尤不敢以深刻為文,不欲以矯厲求勝”,移以評法式善詩話。也很妥帖。陳文述“嘗嘆其搜才路廣,揖客途寬,以劉勰之《文心》兼鐘嶸之《詩品》,洵詞章宗匠,人材淵藪矣”。《梧門詩話》采詩大抵以摘句為主,間載短章,趣味在大歷錢、劉之間,頗近于王漁洋神韻之旨,多取清微淡遠之作。有時信手拈古人之句,互相發明,可見手眼之佳。如卷2論曉行詩,即其一例:“曉行詩,前人佳句夥矣。近日王葑亭給諫云:‘淡月侵尋成曉色,白楊生小是秋聲。’讀之齒牙清脆。又‘殘星雞口落。初日馬頭高’,不減劍南‘快晴生馬影,新暖折花房’之句。楊誠齋集亦有‘淡晴生馬影’,僅易一字,味較雋永。近又見鮑野云明經句云:‘殘燒明峰背,清霜上馬蹄。’又七言云:‘雁背霜華翻曉日,馬頭山色亂春云。’似尤清警。”可惜像這樣的條目并不是很多,《梧門詩話》的價值也不在這里。

與袁枚《隨園詩話》一樣,法式善也留意下層文士乃至庶民、工匠的零章斷句,但他作詩話,有兩點是袁枚所不及的,一是《梧門詩話》后兩卷單論閨秀,顯示出對女性詩歌的有意識搜集;二是《八旗詩話》專門表彰旗籍詩人的創作。

由于《梧門詩話》采錄年代有限制,所載閨秀凡130余人,人數不及《隨園詩話》之眾,但法式善特別指出“本朝閨秀之盛,前代不及”,收錄的乾、嘉間女性作者比《隨園詩話》更完備。不僅有陽曲張氏、京口鮑氏、嘉興毛氏、丹徒王氏這些名重一時的閨秀文學家族,也有不太著名的江右楊氏姊妹,以及一些很有特點的女詩人,比如喜作六言詩的梁溪閨秀余碧,喜作四言詩的錢塘女子徐苣仙之類。《隨園詩話》不載清溪吟社諸媛,而法式善則詳載張滋蘭等林屋十子名字,并敘述其中七人的事跡,著錄其詩集名。侯芝的夫君梅沖為隨園弟子,但袁枚卻沒讀過侯芝的詩。法式善錄其《送外甥王卿圖廣州入贅》二首、《答外抱孫》、《寄卿圖》,且曰:“近日江寧侯香葉淹貫經籍,學守程朱,所謂理而不腐,樸而不陋,誦其韻語,足敦風教,宜王碧云《名媛詩話》以女宗推之。”在近年出版的清代女性文學研究論著中,侯芝主要是作為通俗曲藝的彈詞作家被關注的,鮮有提到其學問和詩歌創作。而根據法式善的記載,侯芝當時在閨秀中還以理學著聞,精通經學,被王瓊《名媛詩話》推為一時女流宗師。王瓊《名媛詩話》今已失傳,法式善的記載為我們保留了一則珍貴史料,讓我們可以對一個杰出閨秀詩人的成就和聲望展開最大限度的想象。

袁枚《隨園詩話》雖然樂于表彰閨秀的詩歌創作,記載女性作者的事跡和作品,但筆下卻很少對其藝術特色和成就給予些許評價。相比之下,法式善《梧門詩話》就進了一大步,不僅熱心記載閨秀詩歌,還留意它們所表現的內容和藝術風格,評價也顯出多樣化的趣味,比如稱贊岳鐘琪夫人高氏“不作尋常巾幗語”;王采薇《長離閣詩集》“幽香冷艷,合長吉、飛卿為一手”;方佩芳《在璞堂吟稿》“氣格清醇,無閨閣氣”;王倩《問花樓詩稿》“筆力豪放”;趙風芝《巢云閣詩》“格力遒上”,《武侯祠》、《泊嘉州》、《聞雁》“三詩脫盡紈綺之習”;李佩金“風格道上,居然作家”,又舉其《蜀中》、《驛柳》、《秋夜》“皆有骨力”;鮑之芬詩《暮春寄論山兄》、《寄兄》“俱不類巾幗語”;陳廣遜《詠老將》“萬里邊塵銷組甲,十年戰血繡(疑作銹)刀環”一聯“句亦豪邁”;王瓊《秦良玉》“抑何雄駿乃爾”。不過,我們也看到,他提到劉文如《秋陰》“秋陰未必知春重,也覆江城十萬家”、《熨衣》“簾前一桁安排好,卻念貧家織未成”兩聯,稱“具此胸次,安得以巾幗中人語目之?”又不出閨秀詩以溫柔婉約為正宗本色的理論預設。這正好是法式善所處的時代男性批評家對女性寫作的一般態度,欣賞、鼓勵、珍惜,但仍抱有女性詩歌應有其溫婉之風的期待。無論男性群體還是女性自身,對女性詩歌美學風貌的多元化取向,都要到中國社會進入近代以后才凸顯出來。

作為蒙古旗人,法式善對旗籍作家的詩歌創作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這不只體現在《梧門詩話》“于邊省人所錄較寬”的體例中,更體現在專論旗籍詩人詩事的《八旗詩話》一書中。此書后有題記云:“戊戌六月集八旗詩話,編入《朋舊及見錄》中。今已各處采增數百家,尚未集齊,俟有八旗女士一并采人。”該書成于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六月。清代的八旗,正如張之洞所說,“實已統四方之人才而有之,非如金、元兩代,其所倚為腹心干城者,止女真一部、蒙古一國已也”。所以法式善對旗籍作家的關注,范圍就絕不限于京城的一群滿人貴族,而是遍及四方賢才。當時法式善不過是年方26歲的青年詩人,即已有網羅一代文獻之志,不能不說是抱負遠大。后來鐵保于乾隆末年奉詔編纂《八旗通志》,屬法式善修《藝文志》,并補輯《八旗詩集》,可以說給了他英雄用武之地。

清朝以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深知漢族士大夫雖然屈服于金戈鐵騎的武力,但內心的文化優越感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歷朝列君都努力學習漢文化,在文學、藝術上與漢族士大夫較勁,試圖在文化上也讓全體漢臣心悅誠服。但不知為什么,除了康熙五十年時為追溯民族文化的源頭,圣祖御定《全金詩》外,世宗、高宗都不鼓勵編輯旗籍文人的詩文。乾隆初卓奇圖編《白山詩存》未成書,乾隆二十五年前后伊福訥編《白山詩鈔》八卷也未行世。直到高宗登遐,鐵保才刊刻其所輯《白山詩介》十卷,并在其基礎上加以擴充,編為卷帙更大的《大東景運集》一百三十四卷上呈,仁宗賜名《熙朝雅頌集》,于嘉慶九年授梓,翌年頒行于天下。法式善對此集的編纂頗多貢獻,自稱:“鐵冶亭漕督向藏《長白詩存》《詩鈔》二書,后奉命輯《八旗通志》,又得遞鈔八旗人詩,合舊存得二百余家,題日《大東景運集》。余又為增八十余人,就余所知,為立小傳。一百八九十家詩之源流、人之梗概,一一及之。”當然,他在用自己積累的文獻充實詩集之余,也利用鐵保收藏的詩集對《八旗詩話》作了訂補。大致以卓奇圖《白山詩存》、伊福訥《白山詩鈔》為綱,益以鄧漢儀《詩觀》及自己所收藏、寓目的旗人著述,共采錄滿漢蒙八旗詩家259人事跡,基本包羅了開國以來的旗籍詩家。內容以傳記資料為主,對作者的詩風也有評述,間采名篇雋句及前人評論。法式善交際廣泛,見聞廣博,又富于收藏,故所載頗有世不經見的殘編遺稿,偶存前輩緒論。如明泰條即記載了聞自師說的逸事;文昭條列其著作多達18種,可資考證。費揚古,伊福訥《白山詩鈔》元傳,法式善則根據費氏作品勾稽了他的事跡。國家圖書館藏《一草堂說詩》稿本,是很有特點的旗人所撰杜詩說,多年前我讀到此書,而不詳作者額爾登萼事跡,后閱《八旗詩話》則有其傳記。又載其雍正間與卓奇圖(悟庵)、峻德(慎齋)、保祿(雨村)、胡星阿(紫峰)、伊麟(夢得)同官戶部筆帖式,更迭唱和,時稱農曹七子,為研究旗人創作提供了珍貴的線索。書后附八旗閨秀詩人12人,可見八旗女性文學之一斑。據前引法氏題記,其書僅僅是編人《朋舊及見錄》的作者,似乎還應該有一個篇幅更詳的本子。不過現存的這個本子既然已采入閨秀詩話,恐怕就是經過增補的定本了。

法式善著詩話明顯受到《隨園詩話》的影響,非唯多采達官貴戚之詩,不脫標榜風流之習,而且同袁枚一樣,詩話在他手里也成為一種漁利的事業。《隨園詩話》卷11第十五則伍那拉氏批語,論及法式善說:“其人詩學甚佳,而人品卻不佳。鐵冶亭輯八旗人詩為《熙朝雅頌集》,使時帆董其事。其前半部全是《白山詩選》,后半部則竟當作買賣做。凡我旗中人有勢力者,其子孫為其祖父要求,或為改作,或為代作,皆得入選。竟有目不識丁,以及小兒女子,莫不濫廁其間。”這就比袁枚的濫收更等而下之了。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如果法式善不是那么明顯地仿效《隨園詩話》,或者雖仿效而能仿效得到位,那倒也罷了。糟糕的是他畫虎不成,品詩手眼遠不及袁枚,結果庸濫之作更層見迭出,讀不終卷,令人欲倦。至于記事之誤,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12曾指出《梧門詩話》載汪應銓官庶子一事有誤。《八旗詩話》則還有編次失當的問題,如將文昭、敦誠、月山列于鄂貌圖之前,明顯是編排失序。

第5篇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四組13課《所見》《小池》是兩首古詩。兩首古詩內容簡潔,用詞精準凝練,語言通俗易懂。詩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用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兩首古詩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夏天的情趣:《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所寫,刻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一幅生動形象的牧童行歌捕蟬圖,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小池》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作品,描述了初夏荷池的美麗、和諧、充滿“愛”的景象,寫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設計理念:

學習古詩,重在吟誦,特別是低年級,更應該把詩歌教學的重點放在誦讀上。教學伊始,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把靜態的古詩變為動態的畫面,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初讀古詩以及學習生字詞時,教師要充分放手,采用先學后教、互教互學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理解古詩中難以領悟的詞語(如“振林樾”、“愛晴柔”等),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所見》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設問激趣

1.談話導入:浪漫的夏天來到了,迎著涼爽的風,老師要帶小朋友們走進一片美麗的小樹林,和一位可愛的小牧童相會!

2.播放多媒體課件。(與詩意貼切的情景動畫――牧童捕蟬圖)

3.教師引導學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設計意圖: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在導入環節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學生自學,通讀全詩

1.揭示課題。清代大詩人袁枚見到牧童捕蟬的情景,覺得很有趣,于是寫下了小詩《所見》。(板書課題、作者,相機教學生字“所、枚”。)

2.學生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3.檢查生字的學習情況。

課件出示生字:捕、蟬、閉、立、童、林、黃(設計“字寶寶”欄目)

(1)帶拼音讀。(開火車讀)教師注意提醒容易讀錯的字。

(2)去拼音讀。(指名讀,學生當小老師帶讀,教師及時評價)

(3)識字游戲:我指你說。

(4)集體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

4.小組或者同桌同學合作,練讀古詩。

5.展示朗讀情況:指名同學朗讀全詩(特別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評價。

(設計意圖: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通過交流自己識記生字的好方法,有利于提高生字教學的效率。)

三、精讀感悟,體會意境

1.師范讀。學生感受節奏。

2.自由讀。結合插圖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不理解的字詞;簡單說一說詩的大意。

4.欣賞讀。播放朗讀錄音,學生欣賞課文插圖,體會古詩的意境。

5.討論:小牧童喜歡在夏天干什么?

觀點一:“小牧童喜歡在夏天騎牛放牧。”

(1)從哪句詩中能體會到小牧童喜歡在夏天騎牛放牧?

(2)課件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請學生自由讀并談談自己的體會。

觀點二:“小牧童喜歡唱歌。”

(1)從哪句詩中能體會到小牧童喜歡唱歌?

(2)課件出示詩句“歌聲振林樾”,請學生齊讀并談談自己的體會。

(3)播放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振林樾”。

觀點三:“小牧童喜歡在夏天捕蟬。”

(1)從哪句詩中能體會到小牧童喜歡在夏天捕蟬?

(2)課件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請學生反復朗讀并談談自己的體會。

(3)充分想象:小牧童閉上嘴巴停止歌聲是為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當時牧童很想捕蟬卻又怕驚動了蟬的心情。(齊讀)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本詩語言樸實流暢,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熟讀成誦,以達到體會詩之情的目的。同時,讓學生通過討論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的想象和理解,讓學生置身于牧童的境地,覺得自己仿佛身臨其境,強化了對古詩《所見》的理解。)

四、發揮想象,拓展延伸

扮演小牧童,續編后面發生的事。(可講故事,也可畫畫。先小組合作,然后再匯報。)

(設計意圖: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通過畫畫或表演的形式,有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理解古詩,對體會古詩的意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布置作業,加強練習

1.為課文中的插圖配寫古詩《所見》。(發古詩題寫畫紙)

2.用最喜歡的表演形式邀請好伙伴一起來背誦《所見》。

(設計意圖:鞏固深化知識,培養學生勤于動腦動口動手的習慣。)

第二課時《小池》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再掀情趣

1.小朋友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小牧童在樹林里捕蟬的故事,現在我們走出了樹林,來到了小池邊。板書課題《小池》

2.多媒體出示美麗的荷池圖(配上優美的音樂),引導學生看圖說話:“我看見了( ),聽見了( )。

3.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對“小池”的獨特發現吧!(課件出現詩文,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通過直觀形象的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體驗夏日荷花池的美景,并把感受轉化為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學生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認識古詩中的新漢字。

2.檢查自學情況。

課件出示:池、惜、陰、晴、柔、露

(1)帶拼音讀。(齊讀)

(2)去拼音讀。(指名讀,學生帶讀)

(3)識字游戲:找朋友。

3.小組合作,練讀古詩。

4.教師范讀,感受節奏。

5.分層朗讀,關注全體。

(設計意圖:生字教學主要以自學為主,采用先學后教、互教互學的形式,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誦讀古詩,初步感知古詩《小池》的意境。)

三、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自由讀。結合插圖初步理解詩意。

2.小組讀。合作學習,把不理解的字詞討論討論;把詩的大意簡單說一說。

3.播放多媒體課件:(突出泉水的荷池圖)

4.課件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跟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設計意圖:教學中采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朗讀、討論等形式來理解詩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合作的氛圍中達情悟意。)

四、品讀古詩,體味美感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2.師生合作為詩配畫:老師根據學生的想象畫出菏池的景色,學生評價老師的畫是否符合古詩的意境,進行修改。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關注學生學習的需求,讓學生在想象和討論的過程中,理解詩情畫意,體味詩的美妙意境。)

五、欣賞古詩,拓展知識

1.欣賞描寫夏日荷塘的古詩:《池上》、《江南》。(多媒體播放畫面,學生輕聲齊讀。)

2.師生介紹其他描寫夏日風情的小詩,互相品讀。

3.總結全文,鞏固練習。

(1)教師小結。

第6篇

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在一個偏僻安寧的小村莊里有一個名為“王二”的孩子,他是村里出了名的“不安分”——總是想找些事情做,他雖然有些調皮,但人非常聰明。他的額頭前留著一小撮黑發,摸起來又軟又滑,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嵌在他那圓滾滾的腦袋上,他的聽覺異常靈敏,好幾里外有一點點的動靜,他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這天,王二的父母讓王二當一回牧童(指放牛的孩子),他高興極了,父母一說,他便連跑帶跳地去牽他們家那頭壯士忠厚的老黃牛了——他吃力的爬上來牛背,手中揮舞著長鞭,那條又細又長的鞭子在空中飛舞著、旋轉著,老牛則慢吞吞地在林間行走,好像在散步似的,牧童一邊揮舞長鞭,一邊唱起了動聽的歌,那嘹亮清脆的歌聲在樹林中久久回蕩……

牧童邊走邊唱,忽然他聽到了知了的叫聲便走進查看,他看見一只黑灰色的知了正扇動著他那輕盈的翅膀,在樹枝上鳴叫著,為了不驚動知了,王二停止了歌唱,并且慢慢地滑下了牛背,靜靜地站在原地,仔細觀察這只知了,并瞄準方向,慢慢靠近,最后,身子向前一撲,兩手扣住了知了,手成了一個半圓形,知了在他的手中拼命掙扎,并發出了一種與之前的叫聲截然相反的聲音——剛剛的叫聲是興奮地、快樂的,而現在的叫聲卻是嘶啞的、痛苦的。

第7篇

――清•袁枚

清代詩人袁枚(公元1716~1798年)病痢,醫用參芪補藥,病遂大劇。其老友張止厚饋以所制大黃,醫者驚恐,袁枚毅然服之,三劑而愈,于是賦詩致謝。詩中所云“將軍”,乃大黃是也。

姚僧與大黃

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梁代名醫姚僧垣,繼承家學,醫術高超,治愈了許多疑難大癥,他先后為梁武帝和梁元帝診治疾病,對大黃的選用,給我們很大的啟迪。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梁武帝因病發熱,寢食不安,朝中群臣競相獻方,梁武帝聽從御醫診斷,欲服大黃以瀉熱,姚僧垣診脈辨證后,力主不可,認為“至尊年已八十,臟腑皆虛,雖有積熱,不能輕用峻瀉之藥,恐傷正氣。”梁武帝自恃知醫,不以為然。姚僧垣又云:“至尊豈不聞當朝名士――‘山中宰相’陶弘景說,‘大黃,將軍之號,當取其峻快也。’依臣之見,至尊之疾,只宜緩圖,萬萬不可輕投峻下之劑。”武帝不悅,詔令退下。當天夜里,姚僧垣被急召入宮救駕。原來,梁武帝服用大黃后,熱勢不僅不退,反致昏瞀,心悸氣短。姚僧垣即以溫和之法,取平補之藥,斂苦寒所傷之陽氣,連進數劑,得以逐漸康復。梁元帝繼位后,授給姚僧垣咨議參軍之職。一次,元帝腹中痞滿,疼痛不已,不思飲食,于是召諸醫討論治療方案,群醫皆以武帝服大黃而致病重為誡,乃以平和之品組方。而姚僧垣力排眾議,并云:“脈洪大而實,應指有力,加之膳食不進,胃脘痞滿,此腹中宿食不化所致,非用大黃蕩滌攻下,推陳致新不可。”梁元帝聽從姚僧垣之言,服藥后果然大下宿食,痞滿腹脹之疾頓失。

大黃與產地

大黃屬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南大黃的根莖,因本品色黃,故名大黃。因其功能推陳出新,極為峻快,如葳定禍亂,至于太平,故又有“將軍”之號。明代和景兵還把大黃、附子稱作藥中之良將,稱人參、黃芪為藥中之良相。大概是由于它的藥性峻猛,有沖墻倒壁之力,因而古人又美其名曰“無聲虎”。此外,尚有火參、膚如、破門、黃良、蛋結、錦紋等別名。大黃主產于四川、甘肅、青海、以及云貴等地,均以質紋、顏色而分優劣。概言之,是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黏者為佳。如有紅筋起,色魯黃者為錦黃,最為上等,多產于四川的汶縣、灌縣,陜西的長安、漢中等地。其他產地如山西五臺山的臺黃,岐州的的岐黃,四川雅州南川縣的雅黃,云南的云黃等,均屬品質兼優的地道藥材。凡臨床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對大黃的產地頗有鑒賞力。如已故名醫岳美中就深有體會地說道:“對胃腸的動力,以北大黃為甚,四川和陜西大黃則柔和一些,河北的大黃橫勁大,用后腹痛。使用大黃是為了通下,因此,最好有順勁,才能達到目的。”如果沒有長期的潛心研究觀察,是很難達到這般出神入化的地步。

延年益壽話大黃

解放前,上海“三友實業社”的老板,為了制造一種不同凡響的補藥,曾邀請上海中醫藥界知名人士,求其各獻一方,眾醫所獻多為參、芪、苓、術之品,惟有一方,另辟蹊徑,與眾不同,只用生大黃一味。老板十分驚奇,聽了獻方者一番解釋,老板大喜,定名“三友補丸”,投入市場后十分暢銷。無獨有偶,江西有一名醫,也以出售單味大黃制成的“通補丸”而大獲其利。民間曾有一位走方郎中,以賣“大補糕”而出名,此方秘而不傳,一次酒后吐出了實言,其主要成分是焦三仙和小劑量的大黃。山東省陽谷縣駐壽張人民醫院趙金鳳大夫有個經驗:每月堅持服用大黃制劑――清寧丸,到了75歲還耳不聾,眼不花,齒未脫,健壯如常。有人經調查研究發現,西北牧駝人常給駱駝飲用大黃水,結果吃草多,生病少,壽命也長,比不飲大黃水者可多活5年以上。牧駝人常飲大黃水者,也得到了同樣的效果,壽命比同齡人長。可見大黃卻病抗衰,乃至延年之功確切。

大黃性味苦寒,是眾所周知的瀉下通便良藥,清熱解毒上品。如果說它是味補藥或延年益壽神丹,大概會使世人愕然。殊不知八尺之軀,全賴陰陽氣血之平衡。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平時高粱厚味,脂醇充溢,形豐體胖,腸肥腦滿,一旦壅塞,則禍不旋踵。對于這類中老年人,要想健康長壽,自有妙方。漢代華倫曾在《中藏經》中說得好;“其本實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其本虛者,得補益之精必長其年。”大黃為清熱通下之品,具有通腑降濁,增進食欲,調理氣血,暢達氣機的作用。而現代醫學研究亦證明,大黃不僅能抗菌、抗病毒、抗腫瘤、降低血脂,還有增加免疫力、利膽、減肥等作用。它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銅,對延緩衰老有一定的裨益。中老年人如能經常適量服用大黃,就可使體內輕微積滯毒素及時得以鏟除干凈,從而達到防治老年病,強身健體,抗衰延年的目的。這也充分證明了中醫“以通為補”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第8篇

一、誦讀,想象美好的畫面

中國是個詩的王國,詩歌創作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其中兒童詩歌的歷史也應該說是悠久的。在浩如煙海的歷代文人創作的詩篇中,也不乏文字淺顯、內容健康、感情真摯、藝術精湛、適合兒童閱讀的名篇,如駱賓王的《詠鵝》、賀知章的《詠柳》、杜甫的《絕句》、李白的《夜宿山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杜牧的《山行》、袁枚的《所見》、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范仲淹的《江上漁者》、蘇軾的《望湖樓醉書》、崔道融的《溪居即事》、葉紹翁的《游園不值》,都是很好的兒童詩。

大量的吟誦,孩子充分欣賞到兒童詩的意境美、音律美以及無處不在的童真、童趣,更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平凡的事物,只要加上豐富的想象和真情實感的流露,就可以變得那么美麗、動人、絢麗多彩。

二、仿寫,表達美好的想象

現代兒童詩中,也不乏許多經典之作。在我們現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就選用了許多現代兒童詩,如《小小的船》《柳樹醒了》《兩只鳥蛋》《四季》等。這些詩歌是孩子仿寫的最好范文。在“依葫蘆畫瓢”的摹寫過程中,學生窺探到詩歌創作的技巧,得到啟迪與靈感,打開詩歌創作的大門。

此外,我們還可以搜集一些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一下子能勾住孩子心靈,讓孩子動心、動情的優秀詩歌,為他們的仿寫提供更多的素材。如兒童詩《數字9》“在妹妹的眼里/9是一枝又香又甜的棒棒糖/ 在爸爸的眼里/9是一根無煙草的煙斗/ 在農夫的眼里/9是一把萬能的鋤頭/ 在我的眼里/9是個被老師罰站的我”。當孩子們讀完這首詩時,忍不住笑了,眼睛里露出興奮的光芒,仿佛是自己在訴說心聲。

仿寫的過程,就是在規范語言的過程。看看他們的作品,這些恰當的數量詞及動詞的運用,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幅美妙的圖畫。

三、創作,書寫生活的精彩

兒童詩是離孩子最近的文學,每個兒童身上都有詩的靈魂,他們對于世界和社會的獨特、天真的視角,以及無處不在的童心智慧和可愛的思考,使他們成為天生的詩人。在大量誦讀、積累和仿寫中,詩歌創作不再是那么神秘,孩子們漸漸喜歡上了詩歌這種表現形式,開始大膽創作。我們不奢望童詩的指導讓每個孩子都成為詩人,但希望孩子們能保持童心,讓想象不再枯竭;用獨特的視角看世界,看生活充滿詩意;希望孩子們會用另一種方式——用最簡約、最精練的文字來傾吐自己的心聲,抒發自己的感受,享受詩意的生活。仰望星空才會充滿希望。就讓我們的孩子在仰望星空中,張開想象的翅膀,吟誦自己的詩歌。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上河街小學)

第9篇

清人袁枚的《于不語》中,有一則《沙彌思老虎》的故事。五臺山某禪師收一沙彌,年僅三歲。師徒在山頂修行十余年從未下山。一日師徒同下山,沙彌見牛馬雞犬皆不識。師告之曰:“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馬也,可以騎;此雞、犬也,可以報曉,可以守門。”見一少女,沙彌驚問“此又是何物?”師慮其動心,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骨無存。”晚間上山,師問:“汝今日在山下所見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沙彌日:“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總覺舍他不得。”

苦修十幾年的沙彌,何以見“虎”而塵心萌動?原因在于禪師的“慮”。沙彌本不知女人為何物,如果禪師告之曰:“此少女也,她會養蠶抽絲,縫衣燒飯,生兒育女。對其非禮乃佛門之大戒。”如此理論聯系實際地引導,沙彌還能“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嗎?遺憾的是。禪師見識不廣顧慮多,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實事求是,只道謊言管事,結果是聰明反被,沙彌見“虎”動情也就不奇怪了。

由此,筆者想到了學生性教育問題。據去年9月2日《北京晚報》報道:一份在中學生中進行的艾滋病相關問題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表現出來的性觀念讓人吃驚。這項調查涉及北京市東城區789名高一學生,這些學生分別來自普通中學、重點中學和職業高中。對婚前,有386人持認可態度,占接受調查人數的48.9%,其中有9.9%的學生認為一見鐘情就可以發生,甚至有2.5%的學生同意“只要給好處,就可以發生”。個別學生對的態度十分輕率,甚至把它當成一種金錢交易,這在青年學生中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傾向。值得注意的還有,在調查中有17.8%的學生承認曾與異性擁抱,10.1%的學生承認曾與人接吻,在“是否發生過”一欄,7人填了“有”,22人拒絕回答。

“以前是孩子不懂大人的事,現在是大人不懂孩子的事。”這是許多現代家長的苦惱。這份調查資料又一次讓家長們驚訝地張大了嘴。“我們確實有必要對孩子們進行系統的性教育。”正如一名家長說,“以前總覺得孩子小,還不懂,現在看來,我們的眼光太老了。”

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們的性知識70%~80%來源于報刊書籍、廣播電視,最應關心學生成長和身心健康的老師和家長卻輕易放棄了引導孩子的機會。很多女生抱怨家長太敏感:“男生一打來電話他們就問個不停,跟查戶口一樣。”有學生說:“我從不和爸媽說這些事,他們的腦子該回回爐了,滿是封建傳統。”老師又是怎么想的?某校劉老師說:“我覺得講性知識很有必要,但站在講臺上又開不了口,覺得挺不舒服。”張老師則說:“上生物課本來就時間緊張,我又不愿意講那部分內容,就讓學生們自己去看。”

其實,“沙彌思老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禪師的“慮”和“怕”,它可能使沙彌永遠難辨真偽而終身不能成正果。那么,家長對孩子的性教育,也大可不必像禪師對待沙彌一樣顧慮重重。或羞羞答答。遮遮蓋蓋;或諱莫如深,干脆回避,這都是不明智的。也許大人們認為孩子們生活在“真空”中更為安全,怕教這方面的內容引起負面影響,但事實證明并非如此。一位從美國考察回來的老師說,美國學校最令他吃驚的事就是高中老師每周一要向學生發。統計表明:近1/2的艾滋病患者年齡在15~24歲之間。面對這樣的數字,我們確實應該考慮把性教育拿到臺面上來了。

第10篇

“審美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創始人堯斯針對讀者自身的參與性和創造性而提出的一個接受概念。它是指閱讀一部文學作品時,審美接受者的文學閱讀經驗預先構成的思維定向或前結構,代表著一個審美接受者的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在具體閱讀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文學作品作為審美客體,其內在意義的展示,正是通過讀者在接受過程中“審美期待視野”的改變而實現的。整個文學史正是不斷打破、不斷重建“審美期待視野”的效果史。中國古代文論雖然沒有提出這樣規范化的概念,但重視審美接受者的主體性,仍是中國接受思想意蘊的一大特色。諸如有些詞匯也與西方接受美學所提出的“審美期待視野”相類似。王夫之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注:王夫之:《姜齋詩話》,《清詩話》(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沈德潛說:“古人之言,包含無盡,后人讀之,隨其性情淺深高下,各有心會。”(注: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凡例》,中華書局1964年版。)黃子云說:“當于吟詠之時,先揣知作者當時所處之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無象于杳冥恍惚之間。”(注:黃子云:《野鴻詩的》,《清詩話》,第847頁。)王夫之所說的“情”、沈德潛所指“性情”、黃子云所談“我之心”,都是針對接受者的主體性而言的,它們也是指審美鑒賞者日常生活經驗、閱讀經驗、審美素養、審美趣味等積淀而成的一種審美潛能。在閱讀過程中同樣有著參與再創造的作用。不過與西方接受美學相比,中國古代文論對它的論述,不是重在明確界定它的內涵和具體展示它的功能上,而是極力強調對它的如何建構和培育上。WwW.133229.coM中國古代文論家認為文學的審美接受不是一帆風順、輕而易舉的,而是一個十分復雜而艱難的過程。葛洪《抱樸子·辭義》說:“夫文章之體,猶難詳賞。”袁枚《隨園詩話》說:“作者難,知道尤難。”因此要想進行審美鑒賞,接受者必須具備相應的藝術鑒賞力。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必須具備“感受音樂美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唯有如此,方才獲得藝術美的享受。《淮南子·泰族訓》中說:“三代之法不亡而世不治者,無三代之智也。六律具而莫能聽者,無師曠之耳也。故法雖在必得圣而后治,律雖具必待耳而后聽。”(注:《淮南鴻烈》,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81頁。)著名詩人曹植也說:“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于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于斷割。”(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頁。)因而,作為一個審美接受者* 說,必須要有相應完備的審美感受力、想象力、判斷力,才能進行正常的審美鑒賞活動,否則,對于一個缺乏鑒賞力的人來說,即使再好的作品,都無任何審美效應可言。為了拓展閱讀空間,利于審美鑒賞者的審美接受,中國文論特別重視讀者審美接受主體的建構和培育。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博觀

知識的貧乏和富有對讀者的審美接受來說至關重要。讀者學問和見識的不同,面對同一部作品的感覺和理解也會不同。所謂“學問有深淺,識見有精粗,故知之者未必真,則隨其所好以為是非”正是。因而對于一個審美接受者來說,一個基本功就是加大閱讀信息量,通過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一切書籍,來提高自己的藝術鑒賞力,拓展自己的審判期待視野。劉勰說:“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園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岳以形培嶁,酌滄海以喻畎澮。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愛憎。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注:《文心雕龍譯注》(下),齊魯書社1982年版,第389頁。)劉勰認為審美鑒賞者不僅要有高度的藝術修養,而且認為這種藝術修養是從審美實踐中培養起來的。欲要“知音”,非“博觀”不可。所謂“博觀”就是博覽群書,廣泛閱讀,大量涉獵,在建構起自己相應的審美能力。嚴羽認為文學鑒賞者貴在有“識”。所謂“識”就是指他對藝術作品的辨識能力。這種藝術鑒賞力是從大量的閱讀中獲得的。他說:“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先熟讀《楚辭》,朝夕諷泳以為之體;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魏五言皆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如今人之治經,然后取盛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注:《歷代詩話》(下),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87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常常講究立意深遠,比興寄托,特別善于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恰當地運用可以使作品意象鮮明,曲折傳情,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能引導讀者作更多的尋繹玩味,強化文學作品語言的審美魅力。讀者對這一類作品的欣賞,如果缺乏必要的學問與見識,那么文學作品的意味只能是“妙處難與君說”了。如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喜十二弟》”:“綠樹聽鵜鴂,又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啼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許恨,料不啼清淚啼血,誰共我,醉明月。”上闕用了昭君出塞、漢武帝陳后長門失寵、衛莊姜送歸妾作《燕燕》詩典故,下闕用了李陵別蘇武、荊軻作《易不歌》典故,包括起句暗用《離騷》“恐鵜@②之先鳴兮,使百草為之不芳”的典故,列用陳鋪有關恨事,將個人身世與國家興亡打成一片,既悲涼哀怨,又慷慨激昂,悲中帶壯。就典故運用來說,詞人從典源中提煉出十分形象、富有色澤的詞語,使得全詞形象鮮明、生動,而又以詞人的真情實感為核心,因而聲情并茂,令人玩味不已。王國維《人間詞話》評論說:“稼軒賀新郎別茂喜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乎神者。”而對這樣的詞作,讀者要想接受它,擁有足夠的或相當的知識儲備那是非常重要的。南宋劉肅《片玉集序》說:“無張華之博,則孰知五色之珍;乏雷煥之識,則孰辨牛斗之靈。”若“觸物而不知其原,睹物而莫征所自,與冥行何別?”清代詩論家袁枚也認為審美能力的培養,要以“博覽”為途徑。他說“文尊韓,詩尊杜,猶登山者必上泰山,泛水者必朝東海也。然使空抱東海、泰山,而此外不知有天臺、武夷之奇,蕭湘、鏡湖之勝,此亦泰山上一樵夫,海船上之船工而已矣。學者當以博覽為工。”(注:袁枚:《隨園詩話》卷八,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袁枚告訴我們,要善于鑒賞詩文作品,不僅要懂得韓愈的文章,會欣賞杜甫的詩,還需要廣泛地涉獵各種風格的作家作品,具備廣博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具備很高的鑒賞力。

二、外游 接受者的生活經驗不同,閱歷的深淺相異,其對作品的感受、理解便會不同。清人張潮《幽夢影》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所得之深淺耳。”李賀有詩云:”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王安石說:“此兒誤矣,方黑云壓城時,豈有向日之甲光也?”而明代楊慎則以自己的親身所歷親眼所睹批評王安石“宋老頭不知詩”,他在《升庵詩話》中說:“予在滇,值安鳳之變,居圍城中,見日暈兩重,黑云如蛟在其側,始信賀之詩善狀物也。”楊慎之所以能指出王安石鑒賞賀詩的錯誤,其關鍵性原因在于他具有像李賀那樣的生活經歷。可見,接受者人生社會經驗的豐吝與否對于理解詩作之境至關重要,正如袁枚《隨園詩話》所言:“詩中境界,非親歷者不知。”因而,讀者審美期待視野的建構與培育,不能單單依靠書本知識,而其中更重要的途徑還在于讀者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便是中國古代文論家極為重視的“外游”說。審美鑒賞者只有閱歷深廣,善“求天下奇聞壯觀”、“知天下之廣大”,這樣才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審美期待視野,以便更好地欣賞接受文學作品。古人云不但要“讀萬卷書”,而且還要“行萬里路”,正說明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復雜的生命體驗對于審美接受者鑒賞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南宋詩人陸游曾有詩云:“法不孤生自古同,癡人乃欲鏤虛空。君詩妙處我能識,正在山程水驛中。”陸游為什么能識詩之妙?究其原因正在于他有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積淀而成的審美鑒賞力。有些山水詩屬于即景會心之作,詩人常常抓住自然景物和自己主觀感受中最典型、最生動、最有誘發力的側面,形象逼真而又深刻入微地再現了自然之美。理解這樣的詩作,需要接受者對其自然美的深切感受。宋代周紫之《竹坡詩話》記載了他對杜甫詩歌的體會:“余頃年游蔣山,晚上寶公塔,時天已昏黑,而月猶未出,前臨大江,下視佛屋崢嶸,時聞風鈴,鏗然有聲。忽記杜少陵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瑯鐺。’恍然如己語。又嘗獨行谷間,古木夾道交陰,惟聞子規相應木間,乃知‘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之為佳句也。又暑中瀕溪,與客納涼,時夕陽在山,蟬聲滿樹,觀二人洗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者也。此詩平日誦之,不見其工,惟當所見處,乃如知其妙。”平日吟誦,是在書房案頭,故不覺其妙,一旦重臨詩人寫作的情景,便立即會即景會心,產生強烈的共鳴。洪亮吉《北江詩話》也有同感。他說:“余嘗以已未盡,謫戍出關祁雪山,日在馬首,又晝夜行戈壁中,沙石赫人,沒入髁膝,而后知詩之‘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之奇而實確也。大抵讀古人之詩,又必身歷其地,身歷其險,而后知必驚動者,實由于耳聞目見得之,非妄語也。”宋李伯純《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云:“蓋其開元、天寶全盛之時,迄于至德、大歷干戈亂離之際,凡四千四百篇。其忠義氣節,羈旅艱難,悲憤亡聊,一寓于詩。平時讀之未見其工,迨至親更兵火亂喪之后,誦其詩如出乎其時,犁然有當于人心,然后知其語之妙也。”“兵火喪亂”的崎嶇經歷,是知杜詩之妙的前提,如果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沒有對社會動蕩騷亂的深刻體驗,要想鑒賞評論寄寓著如此深沉的社會內容的杜詩,決不可能有真正的藝術發現。因此,“外游”是讀者審美鑒賞力提供的一個重要途徑。直接的生活經驗,有利于讀者對作品的聯想,能在較高層次上參與作品的再創造,這可以說揭示了讀者品鑒文學作品的規律。

三、靜心

面對同一部作品,由于接受心境即情緒狀態的不同,也會導致不同的閱讀境界。荀況說:“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黼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葛洪《淮南子·齊俗訓》說:“夫載哀者聞歌聲而泣,載樂者見哭而笑。哀可樂者,笑可哀者,載使然也。”可見讀者所處情境和情懷的不同,必然會導致接受效果的不同。中國古代文論家十分重視審美接受者的心理狀態,特別倡導一種“靜心”之說,即“慮靜其心”。“靜心”主要是指審美鑒賞主體在進行鑒賞時,必須保持一種心靈的澄澈與寧靜。其實質是讓審美主體的心靈超然物外,進入一種和諧平靜的心理狀態。讀者只有虛廓心靈,滌蕩情懷,平息內心的騷亂躁競,造成一種無利無欲、不即不離的心境,才能清晰地反映特定的審美對象,體悟其中的生命意義。朱熹說:“今人這所事事做不好看,緣不識之故。只如個詩,舉世之人盡命去奔作,只是無人做得成詩。他是不識,好底將做不好底,不好底將做好底。這個只是心里鬧,不虛靜之故。不虛不靜,故不明,不明,故不識。若虛靜而明,便識好物事。雖百工技藝,做得精者,也是他心虛理明。所以做得求精。心理鬧,如何見得。”讀者進行賞詩時,一定要克服“心里鬧”,具備一種虛空的心理狀態。這好比一個容器,當其虛空時才能裝東西,才能接受。當其不虛空時,也就不能裝東西,接受不了。因而虛靜心態對讀者來說,顯得十分重要。金圣嘆注批《西廂記》時說:“但自平心斂氣讀之,便是適來自造。”錢裴仲《雨華庵詞話》論到“讀詞之法”時說:“先摒去一切閑思雜慮,然后心向之,目注之,諦審而咀味之,方見古人用心處,若令不體會,隨口唱出,何異老僧誦經,乞兒焉食。”這正是說,只有保持虛靜的心態,欣賞者才能進入詩作之中,他的性靈才能與詩歌的情致同化一體,才能深刻地把握詩歌中蘊含的豐富而生動的情感。以虛靜之心來欣賞接受,不僅有利于讀者對詩歌所展示的境界有深刻充分的理解,而且還有利于欣賞者的再造想象,使他們能從詩歌作品超越出來,進入到一個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中去,獲得無窮的魅力。正如邵雍所言:“靜中乾坤大;閑中日月長”。

由于虛靜心境對文學的接受如此重要,因而中國古代文論家特別注意對它的培育和建構。一般說來,主要從兩個方面加以修性:一是從內在的先天稟賦來消極培養。如道家的“虛靜”說。道家認為要達此種境界,審美主體必須通過“心齋”、“坐忘”,意在清除內心的雜念,排除外界功利的干擾,從而達到一種虛以待物的審美心態。二是從外在的后天積累來積極地培養,如儒家的“養氣”說。先秦儒家雖然極少言“虛靜”,但它的“養氣”說卻最終旨歸于虛靜心態。孟子養氣重視“至大至剛”,但也要“持其志,無暴其氣”,二程、朱熹、陸九淵等大師都有守靜的主張,認為在審度方物時,主體必須保持專心致志,凝神不分,唯有如此,才能把握事物的豐富內容和形式,也可更好地進行審美。陳繹《文說》曾說:“養氣之法,宜澄心靜慮,以上景此事,此人此物默存于胸中,使之融化,與吾心為一,則此氣油然而生,當有樂處,文思自然流動充滿而不可遏矣。”郝經《內游》認為審美活動的主體,“勤于足跡之余,會于觀覽之末,激其志而益其氣。”只是養氣的一般法則,“身不離于衽席之上,而游于天合之外,生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才是養氣的最高法則。故他主張“持心御氣,明正精一,游于內而不滯于內,應于外而不逐于外,常止而行,常動而靜,常誠而安,常和而不勃”,這樣人心“如止水,眾止而不能易,如明鏡,眾形不能逃,如平衡之權,輕重在我,無偏無倚,無污無滯,無撓無蕩,每寓于物而游焉。”從而達到“卓爾之道,浩然之氣”、“嶡乎與天地一”的極高審美境界。因而我們可以說,靜而可以養氣,養而可以致靜。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說:“玄神宜寶,素氣資養。水停以鑒,火靜而朗。無擾文慮,郁此清爽。”“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既強調“心齋”、“坐忘”,又強調外在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養氣”說和“虛靜”說得到了統一。朱庭珍說得更好:“積累而外,養氣為最要……夫氣以雄放為貴,若長河大江,濤翻云涌,滔滔莽莽,是天下至動者也。然非有至靜者宰乎其中,以之為根,則或放而易盡,或剛而不調,氣雖盛,而是客氣,非真氣矣。故氣須以動涵至靜,非養不可。養之云者,離吾心,自我慮,游心以道德之余,潤之以詩書之澤,植之在性情在天,培之以理趣之符,優游而休息焉,醞釀而含蓄焉,使分寸中怡然煥然,常有郁勃欲吐暢快不遏之勢,此之謂養氣。”(注:《潘詩話續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2頁。)朱氏認為養氣實為必要,只有養氣,才能以靜止動,以柔調剛,以虛涵實;另一方面,養氣的基本法則是,就一時而論,需息氣專心,排除外慮;就長期而論,則要注意道德精神、知識學問的修養,注意藝術情趣和理論興趣的培養。總之,虛靜作為一種審美心態,是先天“澡雪精神,疏瀹五臟”和后天的知識經驗積累而形成的一種審美定勢,它和上述的“博觀”與“外游”相互補充,經過審美主體的融化,而共同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認知結構。在具體的審美接受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視野。

第11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外閱讀興趣;故事;競賽;表演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09-0090-01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小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培養在教學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單憑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不足以使學生閱讀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只有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才能吸收和儲備大量的優美語匯,拓寬知識面,提高閱讀、分析、理解的能力,從而具備較好的語文素養。那么,怎樣引導學生走進課外閱讀的繽紛世界呢?

一、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中指出: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從而使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而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有限,尚不能進行獨立的課外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擴展教學思路,耐心引,導。講故事是誘導他們喜歡讀書的很有效的方法。所以,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給學生講一些短小精悍、故事性強的童話、寓言,并讓他們充分體驗故事中的角色。

在學生進入三、四年級后,隨著詞匯量的逐步擴大,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獨立閱讀的能力,這時教師應變為指導者:結合語文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格林童話》《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故事書,并適時開展講故事比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表現自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競賽。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競賽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與舞臺,能夠激活學生的心理狀態,讓學生在體驗閱讀中獲得成功的喜悅。為了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讀書競賽活動。一是評選“小小書蟲”。在學期初,我向學生推薦不同的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并在班上設立“書蟲排行榜”。學期末根據本學期學生課外閱讀的數量和質量,評選出“書蟲之星”,予以表彰。二是展示學生的優秀讀書筆記。,我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要勤做筆記。評選前,學生先在班上展示自已的讀書筆記,互相學習,互相評比然后評選出優秀讀書筆記,統一展出,從而使學生養成認真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三是展評手抄報。可以以一個內容為主題讓學生動手制作手抄報,并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評比,對優勝者進行獎勵。從而通過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進一步得到鞏固。四是組織知識搶答競賽。搶答內容為本學期所學的課內知識和所推薦的課外書上的知識。有猜作者、接詩句、對對聯、談作品內容、詞語積累、古詩積累等形式,對答對者發給精美紀念品。這些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掀起了全班的讀書熱潮。

三、創設多種表演機會,升華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非常關注別人對自己閱讀行為的評價,他們期待被認可、被肯定。他人的表揚與肯定,能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而這種成就動機會激勵學生再次努力,使他們的自我閱讀行為走向更深層次。為了升華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教師要制訂切實可行的課外閱讀計劃,從起步的故事性比較強的童話、寓言,到后來稍有難度的唐詩、宋詞以及兒童版的中外名著等,凡是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讀物都要讓學生嘗試讀一讀。

為了獲得學生課外閱讀效果的反饋信息,教師還要結合語文教學給學生定期創設多種表演的機會,通過舞臺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一是舉辦各種規模的“詩歌朗誦會”。如,人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描寫童真童趣的古詩,教師可以圍繞童趣這個主題,引導學生找出高鼎的《村居》,白居易的《池上》,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袁枚的《所見》等一大批描寫鄉村兒童生活的優秀佳作,然后進行表演朗誦。二是開展“講童話故事”活動。讓學生通過講童話故事,深刻體會《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集》這些書中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所浸潤的人文內涵。三是讓高年級學生嘗試“課本劇表演”。學生在自編、自導、自演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文中的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升華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進一步鞏固其讀書熱情。

第12篇

[摘 要]《池上》《小兒垂釣》都是描寫孩童的古詩,通過對比學習,可以發現兩者的異同點,更深入地了解詩歌的內涵以及孩童的形象。對比閱讀不止于此,適當拓展還可發現別樣的精彩。

[關鍵詞]文本解讀 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4-075

在蘇教版第八冊課文中,編者把《池上》《小兒垂釣》兩首古詩編在一起,可謂獨具匠心。在這里,筆者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賞析,發現了別樣的精彩。

一、文本解讀,同中求異,精彩紛呈

《池上》《小兒垂釣》這兩首詩雖然都描寫了鄉村孩子,但是在表現手法上別有風味。

1.兩首詩的相同點

(1)作者都是唐朝人。《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而《小兒垂釣》的作者是唐朝詩人胡令能。

(2)內容:描寫的都是鄉村兒童,在詩中都能流露出一種濃郁的生活氣息,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孩童的天真可愛。

(3)語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實,都體現了白話詩的特征。

(4)地點:情節的展開都離不開水,雖然一個在池上,一個在岸邊。

2.兩首詩的不同點

(1)作者的經歷不同。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沒有做官,早年還做過工匠。

(2)兒童的年齡不同。偷采白蓮的小娃,大概七八歲,而學垂綸的兒童據估計大約有十一二歲,從“路人借問遙招手”來看,他的心機似乎多一點。

(3)描寫的意象不同。《池上》所描繪的意象有白蓮、浮萍等,而《小兒垂釣》所描繪的意象有垂綸、莓苔等。雖然這些意象在詩中都是輕輕一筆帶過,但兩者還是有著根本的區別。白蓮、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愛,沒有心機需要通過它們來展示。而在《小兒垂釣》中,意象僅僅是輔助角色,僅僅交代了事情發生的地點。這首詩表達孩子的天真可愛主要是通過孩子的“遙招手”來完成的。

(4)表達的情感不同。《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寫他采到白蓮的高興以及得意忘形的樣子。而在《小兒垂釣》這一首詩中,詩人所要表現的是鄉下孩子的專注,“側坐莓苔”是為了垂釣,“遙招手”同樣也是為了垂釣,最終都是為了表現孩子的專注。

同類題材的古詩適合比較閱讀。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比較,同中求異,能夠把詩挖掘得更深。就這兩首詩而言,在比較中,學生不但領略了鄉村孩子的淳樸、天真,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讀上也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二、教學設計,異中求同,結構清晰

在教學過程中,這兩首詩的思路也是清晰可見的。

1.初讀兩首詩,要求讀通

學生自讀這兩首詩,要求讀音準確,做到不錯字、不添字、不漏字;大聲誦讀,讀出韻律,讀出節奏;同桌互聽互評。

2.略讀兩首詩,要求讀懂

(1)重點詞語理解。同桌、小組討論,可以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小組交流不了的,可以全班交流,教師也可以適當點撥。

(2)詩句理解。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詩句的意思,接著小組交流,互相印證,最后全班交流。

3.品讀這兩首詩,要求讀出感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是讀出來的,特別是古詩,那種韻律,那種節奏,需要學生慢慢品讀,畢竟教師是講不出來的。這是其一。其二,加強對詩歌的品讀,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更有利于學生體會中國古代語言的魅力,更容易與詩人跨越時空對話,從而沉浸在詩歌的意境之中。這兩首詩,雖然都是寫鄉村兒童,但品讀需要做不同的處理。比如《池上》是輕快明亮的調子,要著重讀出小娃興奮的心情。而在《小兒垂釣》這一首詩中,則需要輕一點,慢一點,讀出稚子的那份專注與謹慎。

4.拓展閱讀

出示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這首詩重點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請認真品讀,并對照所學的兩首詩說一說它們都寫了兒童什么樣的特點。(由于是補充閱讀,只要大意對即可。)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句呢?請列舉一二,全班交流。

5.贊美兒童

今天我們感受到了鄉村兒童的天真活潑,各位同學也大多是農村孩子,你們能不能結合實際也說說鄉村孩子的可愛之處?你們可以結合具體事情來談談嗎?

6.全課小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水县| 靖西县| 秦安县| 乐业县| 沙坪坝区| 紫云| 上栗县| 富川| 新蔡县| 调兵山市| 南康市| 南召县| 四会市| 锦州市| 铜山县| 淳安县| 望江县| 丰城市| 临泉县| 大厂| 化隆| 元江| 张北县| 苗栗市| 扎兰屯市| 沛县| 康乐县| 九寨沟县| 仁寿县| 平邑县| 望奎县| 牙克石市| 罗江县| 永福县| 梁山县| 营口市| 色达县| 唐河县| 兴海县| 瓦房店市|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