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核工程與核技術論文

核工程與核技術論文

時間:2022-04-03 14:26: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核工程與核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核工程與核技術論文

第1篇

關鍵詞:福島核事故 非動力核技術 核技術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b)-0003-02

福島核電站事故后,核電產業的停頓給核學科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給各個高校剛剛興盛的核技術學科蒙上了陰影。如何發展核技術專業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現實,如何吸引學生,為社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學科建設的重大課題。為此,我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1 核技術產業發展情況

首先我們要對核技術學科有清晰的認識。核技術的應用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動力核技術和非動力核技術。目前,動力核技術也就是核能技術的發展似乎出現了停滯,回顧歷史上的幾次核事故,雖然都對動力核技術的使用帶來過階段性的質疑,然而動力核技術的發展腳步卻從未因此遲緩。就我國而言,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生產工業用電需求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動人均用電量的增加,受到社會發展對能源需求的驅動,國務院于2007年正式批準了《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這是我國加快核能開發建設的標志性文件,也是國家應對經濟增長的長期能源規劃。為推進核能的和平利用,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歷經30多年的努力,我國核電從無到有,不斷引進消化同時自主創新發展,核電建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現有秦山一期、二期、三期,大亞灣,嶺澳,田灣6座核電站的10臺核電機組投入運行,總裝機容量約1080萬kW,在建設中的有12座,規劃建設的有31座。根據中投顧問報告顯示,2008年1月至11月份我國核電產業工業總產值約230億,在30多個有核電國家里排名倒數第一。積極發展核電是我國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切實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舉措,不會也不能因為日本核危機放棄我們的長期發展規劃。

核技術產業的非動力核技術,即民用核技術,其相關產業在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發展強勁。在美日等國家,非動力核技術廣泛應用于醫學、生命科學、環境工程、工業農業等各個領域,其經濟規模和就業人數都大大超過了核電產業,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根據1993年美國管理信息研究所的一份報告,核技術的非動力應用對美國經濟的貢獻達到2570億美元,是核電的3.5倍,占美國GDP的3.9%,并創造了370萬個就業崗位。從2004年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啟動實施民用非動力核技術高技術產業化專項,大力推動民用核技術的發展。在我國核應用產業主要包括核探測、醫學成像、輻照改性等領域,成長起來多家大型公司和企業,2001年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作為主發起人,聯合多家單位共同發起設立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成功,是我國核物理科研院所參與市場經濟的重要一步,也是民用核技術發展中的里程碑。在第十一屆亞洲核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我國公布了2009年核技術應用產值已達1000億元人民幣,因此我國的民用核技術產業有著更大的市場份額,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人才供應,正確認識核技術人才的市場需求才能幫助我們把握人才培養目標。

2 我國核技術專業發展現狀

過去幾年里為了緩解經濟發展引起的能源短缺,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核電建設,很多大學爭相發展核物理相關專業。但是每個學科的建設需要一定的積累,目前我國核技術專業還只在少數高校設有,如清華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華大學等等,核技術專業的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主要以原子核物理、核電子學、核物理實驗與反應堆物理為基礎,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核技術應用和開發要求,應當能滿足核工程核技術、放射性檢測與監測等各方向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除了要學生有較高的數理基礎外,還要有較強的核物理實驗與核測量方面的基礎知識,掌握有關的實驗方法與應用知識,有良好的動手能力。然而,由于辦學要求高,每年畢業生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此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另外,很多大學的核技術專業的課程設定和核工程與技術專業相近,核工程與技術專業主要學習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等與核電技術相關的課程,偏重于對口核電建設的人才需求,而多項社會各方面急需的一些其他應用方向的專業課程開設不足。

3 當前社會發展及地方經濟發展對核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國能源短缺造成的電力短缺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大力發展核電產業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一項長期規劃,同時核電建設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大量崗位需要各種不同學習背景的人才,具備核物理學科基礎的核技術人才是我國核電建設的重要力量。核技術專業培養的學生有很好的核物理專業基礎,對輻射防護、核電安全有理性的認識,能夠適應核電安全管理體系,滿足核電站建設運行的人才需求。因此,搞好核技術專業的基礎教學,確保學生畢業后適應于核電建設的人才需求是我們今后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

另一方面,非動力核技術應用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最主要的高科技尖端技術之一,也是社會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其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2,3],主要有:(1)活化分析技術。活化分析技術是一種由中子、帶電粒子或伽瑪射線等將樣品活化,對其衰變特性進行測量的分析技術,是最早建立起來的核分析技術,發展至今方法已經漸趨穩定,但依然充滿活力。活化分析技術是現代最先進的痕量分析技術之一,不僅體現在高純材料研究中,同時在諸如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化學、環境科學、冶金學、法學、考古學等領域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核探測成像技術,用于海關等領域的大型核探測系統,包括射線探測裝置、高精度工業CT無損檢測系統、小型化和智能化的爆炸物和的檢測裝置等,其中違禁品的核無損檢測技術,對全球范圍的反恐斗爭和打擊犯罪行為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3)同位素技術。在醫學方面,核醫學和藥物產品拯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核磁共振技術是腫瘤診斷最重要的手段。同位素工業測量儀表、核技術測井等技術應用于資源的勘探與開采以及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等,極為有效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此外,同位素示蹤技術對自然災害的預報、環境污染的監測有重要作用。同位素技術中的自顯影技術和微束微量分析技術將人們的觀測視野從宏觀推向了微觀,使人們可以在原子水平動態地觀察自然現象。有關物質的微觀結構、生命科學中的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學信息等都可以或只能通過核技術靈敏而精確地加以測定。同位素裂變徑跡法測定地質年齡是地質年代學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科研、生產以及國民經濟中的應用日趨重要,尤其在現代石油天然氣勘探領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輻射加工以及輻射改性在新材料和化學方面的應用。輻射食品是其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食品輻照由于具有節約能源、方便高效、衛生安全性好、能夠保持食品的風味等獨特優勢,日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輻射育種培育出大量新品種,產生了良好的效益,醫療用品的輻照消毒也有很大發展。核技術在環境科學及環境保護領域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利用核技術對廢氣、廢水、固體廢物處理等的研究和應用。

經過數10年的研究和發展,核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發達國家核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應用已經進入普及階段,取得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國核技術的發展相對于世界發達國家滯后許多年,為了迎頭趕上,國家已加大投入,力爭在技術上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因此核技術專業基礎人才的培養任務依然艱巨,這也是發展核技術專業的出發點。

深圳大學地處經濟發展的前沿城市—深圳,是深圳市唯一一所本科學位教育院校,學校現正快速發展,希望建設成為多層次的綜合性大學。深圳大學是一個年輕的大學,它與深圳的城市發展密不可分,擔負著為深圳這個城市培養合格公民的重任,也承擔了為深圳的經濟發展提供合格人才的義務,因此深圳大學在學科建設上鼓勵發展與地方經濟密切相關的專業學科。核技術專業是我校新設的專業,符合了地方發展的需求,有望成為地方經濟建設急需的核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深圳市不僅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前沿城市,也是利用核技術發展經濟的先鋒,現有中廣核、沃爾核材、西門子邁迪特等多家與核技術密切相關的企業。中廣核集團公司是我國最早的核電站建設單位,現運行的大亞灣核電站就位于深圳市的東北面,目前該公司計劃在深圳市投資40億建立核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方向涉及到核技術應用的各個方面;深圳市沃爾核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高分子核輻射改性技術的研發和制造,在新材料市場占有很大的份額;在核醫學方面,深圳市有西門子邁迪特等多家核磁共振技術的醫療設備研發公司,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與核技術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因此,地方經濟建設對核技術人才的需求是我們專業發展的動力,也對我們人才培養提出要求,就是培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核技術人才,全面滿足企事業單位對核技術人才的需求。

4 對核技術專業教學的思考

核技術是包括核技術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綜合性學科,基礎研究的對象為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機制、射線探測方法和數據獲取及數據處理方法。實際應用方面主要為跨學科研究,如應用于醫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工業、農業和社會安全等各個方面。核技術專業的設立目的在于培養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能夠在核技術及相關專業領域從事研究、設計、生產和管理等崗位的專門人才,除了應當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身心健康外,還應具有良好的數理基礎和核物理學科的理論基礎,具有較深入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實驗技能,能夠適應核技術應用各方向發展的基本需要。

我們提出核技術專業本科人才的能力培養應滿足兩方面的要求:(1)通用能力,畢業生應具有較強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良好的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掌握一門外語,熟練應用計算機。(2)專業能力,在核技術及相關的科研、設計、應用和開發方面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夠進行中外文文獻檢索,具有初步的科技寫作能力。在知識結構上,畢業生應當具有較好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自己的理解;掌握基礎物理和核技術專業的基本科學知識,包括普通物理、理論力學、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原子核物理,反應堆物理、核物理實驗方法、輻射劑量與防護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能;掌握與此相關的工程技術包括工程制圖、電工電子學等方面的知識;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生產實習,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強化理論學習,還要開設專業實驗課,如核電子學實驗、核物理實驗、電子技術實驗等等。

我們在構建課程體系時遵循了以下原則。

(1)加強基礎物理的教育。核技術專業需要深厚的核物理、核測量方面的理論基礎,因此需要與之相關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強調相關的物理基礎理論課和實驗方法的掌握。核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專業,要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上去看待基礎能力的培養。(2)強調實踐。核技術專業與應用結合緊密,實踐性強,課程體系設計時重視實驗、實踐、課外科技活動等教學環節的配置。(3)在專業課開設上根據核科學與核技術不同特點,有重點地學習相應的專業知識,課程設置應體現學校核技術研究的特色,在注重規范和基本要求的同時,按照專業特色和優勢開設選修課程,以體現學校現有專業方向的特色。以深圳大學核技術專業為例,設立在物理學院的核技術應用研究所、同位素應用研究所和高純鍺單晶制備重點實驗室是核技術專業的重要支撐。核反應堆物理、核反應堆工程等專業選修課所學知識可以在學校核技術應用研究所的微型反應堆上進行實踐;核分析技術和放射化學等課程的開設則致力于培養學生利用微堆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開設核輻射探測器、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與器件等專業選修課為高純鍺單晶制備重點實驗室培養人才,促進我國鍺的生產和出口由鍺錠等初級產品向高純鍺單晶及探測器制造方向發展。

總之,核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面寬[4],專業知識涉及面廣,課程體系的建設以能力教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觀念為指導,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以培養適應社會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滿足核技術應用領域和地方經濟建設的人才需求。

5 結語

核技術專業培養學生掌握核技術的基礎知識和相關技能,通過專業學習,培養的人才不僅具有堅實的物理基礎,同時還應具有良好的實驗技能和科學素質,畢業生不但可以進入核電領域,還可以從事質檢環保、核醫學、輻射與材料改性等行業的工作。在福島核事故后,我們堅信核電產業的困難是暫時的,發展核電是社會發展能源需求增長的必然選擇,同時核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應當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于核技術應用產業,更加廣泛地參與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幸福健康。

參考文獻

[1] 福島核事故報告[R].國際原子能機構,2011.

[2] 羅順忠,等.核技術應用[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

第2篇

關鍵詞:工科;大類招生;通才;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汪毅能(1969-),女,湖南岳陽人,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盛志琴(1986-),女,河南周口人,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8-0012-02

一、大類招生現狀及意義

時至今日,“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改革方針已深入人心,“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已成為各高校主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有77.5%以上的211工程院校實施了不同程度的“按類招生”的通才培養模式,大類招生勢在必行。

“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就是學生在高考選擇專業時面對的不是單獨的某一個專業,而是同一個學科內幾個專業合在一起的大類,高校實施的是按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即是學生在經過1至2年的大類培養后,根據自身興趣進行專業的選擇,按照某一個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分流培養。

從學校層面來看,大類招生有四個作用:第一是提高生源質量,由于大類招生過程是不分專業的,大類學科中包含著不同專業,這種招生模式可有效整合學院招生名額資源,使各個專業趨向平衡;第二是促進專業建設,大類招生后的專業分流,學生有自主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的權利,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各專業需要思考如何提高辦學水平,增強學科實力,專業教師更需提升教學與科研水平;第三就是大類招生能促使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加快課程模塊化建設,降低辦學成本;第四是大類招生利于培養有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1]

武漢大學首次實行大類招生是在2002年,生命科學學院將生物學基地班、生命科學與技術基地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態學等專業合為兩個基礎班進行大類招生,隨后新聞與傳播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水利水電學院、電子信息學院等不同程度地實施了大類招生。目前全校已開設19個大類,涵蓋了54個專業。[2]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是一個以培養能源動力、機械設備方面人才為目標的傳統工科大院,專業學科門類眾多、專業間交叉性強。學院有能源與動力工程(以下簡稱“動力”)、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以下簡稱“機械”)、自動化、材料類(包括金屬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水質科學與技術(簡稱“水質”)、核工程與核技術(簡稱“核工程”)等7個本科專業,分屬于6個一級學科;其中機械專業又分為四個模塊,動力專業分設熱動、水動和流體機械三個方向。學院每年的招生規模在450人左右,機械、動力兩個專業的辦學規模較大,每年的學生數量在120人左右,其次是自動化、材料類,較少的是水質和核工程,每年是30人左右。

更為復雜的是,7個專業的辦學歷史、學科水平不盡相同:沿襲最初的“電廠化學”建設至今的水質科學與技術專業已有50多年的辦學經驗,而新建設的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在2008年才開始招生。雖然武漢大學推行大類招生已近10年,但是作為學科情況復雜的一個本科教學大院,動力與機械學院依然不敢貿然前行。面對大類招生帶來的改革與機遇,學院面臨更大的挑戰,需要對各方面進行統一協調,需要處理的問題也更加棘手;真正實施大類招生之時,學院更應該認真對待、考慮周全,提前準備好應對各種復雜問題的對策。

二、“大類招生、分流培養”面臨的問題

1.專業分流

“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學生如何分專業的問題。專業分流,涉及到高校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影響到高校二級學院的自主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學生選擇權利的落實和個性化需求的滿足,是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3]專業分流能否合理進行將直接影響到大類培養的效果,如果分流方式不合理,有可能導致整個大類招生計劃的落空。同時,分流也將對同一學院的不同學科產生較大的影響,一些弱勢學科勢必面臨著生源少的問題,對于這些學科,學院是否實行保護政策,并且如何協調各個學科專業之間的學生比例,都是學院在實行大類招生的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2.轉專業

近年來,各大高校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紛紛開展轉專業工作。武漢大學的規定是:新生入學一學期后,可提出跨學院的轉專業申請,轉出轉入學院根據學生成績、轉學指標等情況來批復能轉否、能接否。動機學院是個工科大院,每年申請轉入經濟管理等熱門學科的學生約為12%,超過了學校規定的10%的比率,而轉入的卻不到3%。武漢大學是有120年歷史的綜合性大學,強勢的文科群對工科學生有著極大的誘惑,一些學生在并不十分清楚的情況下,隨波逐流地選擇轉入熱門專業,到畢業時的嚴峻就業形勢讓他們不得不懷疑當初的選擇。因此,學院需要在一開始就對學生加強專業教育,做大量細致入微的引導工作來培養學生的專業熱情,改變轉專業逆差。

3.課程模式

大類招生培養的是通才,因此它的課程設置更偏重基礎性、廣泛性、綜合性。如何在學科大類構架內并行培養不同專業的通用型人才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常見的大類招生培養有1+3模式和2+2模式,課程體系的打通是只有第一年還是前兩年,具體的課程設置是怎樣的,學院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協調各方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模式。

4.學生管理

在按照專業進行招生的時候,學生進入學校后就有唯一的班級與團體,這個班級會一直持續到畢業。學生也是按照專業培養計劃統一上課,管理方面實行的是班主任加輔導員制。實行大類招生后,這種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學生進行專業分流之后,專業班級與原先自然班級發生了變化,這種情況下如何對學生進行管理,也是管理人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三、“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應對措施

對于上述可能出現的問題,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1.專業分流工作

大類招生時期,轉專業的工作在專業分流之前,因此,學院要統籌做好各專業學生的引導教育工作,同時各專業需要積極參與,做好專業介紹工作。本科教學是辦學之本,本科生源為優質碩士、博士選拔提供保證,是學科發展的基本保證。大類招生實際上是教育產業市場化的一個過程,面對競爭,迎接挑戰,各專業只有加強學科實力,加大投入,提高辦學水平,才能吸引學生投身本專業。

(1)做好分流前準備工作。

1)在分流前一學期學院應該開設各專業方向的概論課程,介紹專業的學習內容、社會需求、專業優勢、就業形勢等情況,讓學生對相關專業有較深的了解,并為專業分流做好準備。

2)充分鼓勵學生旁聽高年級課程以加深對自己感興趣專業方向的了解;舉辦學生座談會,邀請高年級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3)組織學生到各專業教學場地、實驗室、實習基地等地參觀,了解各專業教學現狀。

(2)制定專業分流方案。由教學院長、各系主任、教學管理辦公室、年級輔導員組成專業分流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大類招生學生專業分流實施方案。分流方案細則可參照如下:

1)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排名。可以參照學生的學分加權平均分排名或者學生在本大類中德智體美各方面的綜合排名(參加各類活動獲獎、學科競賽獲獎、優秀學生工作者、等給予不同程度的加分)。

2)組織專業分流考試,包括筆試、面試,按照考試成績進行排名。

3)針對某些特殊專業對相應課程的特殊要求,參考學生該科目成績排名。

4)擴大學院不同大類間學生的轉專業比例。

(3)專業分流領導小組指導實施專業分流。專業分流領導小組需要依據整個學院的專業設置情況、招生規模,組織專業宣講、專業介紹,安排專人負責解釋詳細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就業深造形勢等,為學生答疑解惑。具體可參見如下:

1)專業分流領導小組制定出具體各專業接收人數,年級輔導員進行公布,組織學生填報專業申請。

2)統計專業申請情況,如果出現申請人數超出接收人數的情況,結合學生排名,與學生溝通協商后適當進行調整。

(4)重視分流后的學生疏導與學科建設工作。一些對專業不滿意的學生,容易出現思想波動,嚴重的甚至可能厭學。對這部分學生班主任與輔導員需要重點關注,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專業課老師要在課堂上進行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樹立專業信心,促使他們從思想上認同自己所讀專業,只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畢業后一樣可以得到良好的就業機會。

分流勢必對學科產生很大的影響,生源不足、就業不佳的學科專業面對的將是嚴峻的考驗。即使學院實行保護政策,對于學科的長遠發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對于社會需求量小、學科水平不高的專業,學院可以適當調整招生名額。同時,各專業一定要有極強的專業憂患意識,不進則退、優勝劣汰是整個改革的大趨勢。

2.課程建設體系

(1)實施1+3的課程體系模式。由于我院專業分屬6個一級學科,專業基礎課很難打通,因而1+3的模式比較可行,即1年的通識教育加3年的專業培養。第1年的通識課程包括公共必修和通識選修兩類,其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3年的專業教育應加強相近學科的知識滲透,提高選修課程比例,構建“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即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兩個層次不同但相互聯系、逐層遞進的“平臺”構成必修課程體系,以確保培養基礎扎實的人才;由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和全校通識選修課構成選修課模塊,以實現寬口徑的人才培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4]

(2)將創新學分引入培養方案。為了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訓練,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掌握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我院在2013版的培養方案里面加入創新學分一欄,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培養為導向,建設開放式的課外綜合訓練大平臺,學生只需選擇一項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CCTV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大賽等)參與,即可獲得創新學分,這一學分計入學生的必修總學分之中。此外,在競賽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在讀的本科生可以選擇參與并完成一些創新實踐性的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通過完整的項目訓練,學生的專業興趣將得到培養和強化,實踐能力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項目成果,可以申請專利或者,也可以為后續擴展成綜合論文提供課題來源。

(3)重啟課程組再建設。課程組是學校組織教學和教學改革研究的基層組織,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新版的培養方案整合優化了十余門課程,面臨教材、教師、課程內容的銜接等諸多問題,我院重新啟動課程組再建設工作。學院在2005年即進行過課程組建設工作,成立了26個課程組,在責任教授的帶領下,為本科教學發揮著重要作用。此番重啟課程組建設工作,是學院適應“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一項重要舉措,課程組的再建設工作將有助于整合教學資源、促進課程間有機銜接、方便教學管理、提升教學效率。

3.學生管理

(1)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充分利用現代化通訊工具做好學生管理工作。按“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培養人才有其特殊性,新的培養模式勢必會對學生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沖擊。就動機學院來說,大類招生共分三個大類:機械類,能源動力類,自動化類,其中,自動化類由于本身就是一個單獨的專業,因此不存在學生重新分班的問題。但對于另外兩個大類,專業分流后學生的自然班級勢必被打破,那究竟是組建新的班級團體還是維護原有的自然班級,同時,是否按照專業班級調整學生宿舍,也是專業分流之后首要解決的問題。本文認為,可以組建新的專業班級班委,鼓勵班委利用現代化的通訊工具聯絡同班級的學生,做好信息的上傳下達工作。同時,可以根據學生意愿對宿舍做適當的調整,原則上不鼓勵大范圍的依據專業班級調換宿舍,一方面是原有的宿舍學生已經住了一年,磨合已基本完成,新調換宿舍后學生需要重新適應環境。另一方面,不同的專業學生住同一宿舍也有助于學生加強對其他專業的了解、擴大人際交往圈、積累人脈。

(2)不同階段配備不同的指導教師,方便學生管理與引導。專業基礎課程時間(一般為第一年),配以輔導員加助理班主任(由大四學長擔任),輔導員主要統籌管理全院新生的學生工作與生活,具體的分配到每個班級則由助理班主任進行實施,包括學校學院通知的部署安排、學生日常生活問題的答疑解惑、學業問題的咨詢反饋等。由第二年開始配備導師,主要指導學生的學習與科研工作。我院積極響應武漢大學倡導的“燭光導航”工程,由一名導師指導幫扶四至五名學生,全程指導學生的專業學習、科研能力、人生規劃,是實際意義上的導師制。除了配備導師,助理班主任及輔導員還需提醒學生及早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做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同時學院要開放實驗室,促使學生產生專業學習興趣,自主探索該領域的專業知識,達到自主學習、開拓創新思維、提升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4.教學管理

在現行全學分體制下,給予學生充分選擇課程、教師、學習時間的自由,實行彈性管理制度,改變過去培養模式單一,教學計劃千人一樣的封閉式管理。我院依據武漢大學學生選課辦法指導學生選課,在學期期末進行預選,在下學期開學前兩周進行課程試聽,學生如果對課程不滿意可以撤課,重新選擇其他課程。對于選課人數過少的課程,學院與任課教師溝通協調后取消該門課程本學期的開課權。彈性管理引入了競爭機制,可以促進學院教育資源的整合,使學生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

四、結語

高校實行按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已成為一種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轉變的必然趨勢,這是一種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它既為高校提供了一種新型有效的“通才”培養模式,也給高校帶來了相應的挑戰。實施大類招生的過程中,各個高等院校需從各方面積極準備,全方位協調處理各種矛盾與沖突,如何更好地實行這種新模式并克服其帶來的困難則成為高等院校必須不斷探索的長期課題。

參考文獻:

[1]熊凱,褚法政,韓仲志.大類招生專業分流管理系統的研究與應用[J].現代企業教育,2012,(6):97-98.

[2]雨石.忽如一夜春風來――2003年高考新氣象[J].求學,2003,

(10):40-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高县| 沁阳市| 黄龙县| 禄丰县| 清河县| 资兴市| 疏勒县| 阿鲁科尔沁旗| 江口县| 阿合奇县| 图片| 行唐县| 怀安县| 静海县| 沁水县| 吴桥县| 酒泉市| 攀枝花市| 平昌县| 竹溪县| 武冈市| 莒南县| 金湖县| 汾西县| 合阳县| 望谟县| 凤山县| 庆云县| 新营市| 渭南市| 遂昌县| 庐江县| 临汾市| 屏山县| 延吉市| 竹山县| 台东市| 卢氏县| 多伦县| 临清市| 宁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