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8 16:20: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數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曾經,大學是無數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通道。
如今,隨著社會多元化的不斷發展,像韓寒、李想這樣的“叛逆者”卻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80、90后的代言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但不可否認,他們都獲得了大部分同齡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當然,只舉例沒有意義,一個劉翔并能不代表亞洲人比非洲人跑得快。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些新貴的頭銜、財富和姿態,更多的是他們不同于常人的創新意識和價值觀。聽聽沒讀過大學的成功人士講述他們成功的故事,或許對那些落榜者會有所啟發。
反方:高考零分,人生清零
每年高考,都有一些考生,以零分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現行教育制度的思考。
他們構成了高考的另一個榜單。這些不合作者,把自己整個青春期所受的教育歸零,并以此挑戰高考制度。聽聽零分考生講述自己的故事,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思考:如何面對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抉擇。我們可能會發現,曾經用巨大代價所擊退的挑戰——高考,其實只是人生若干個挑戰中最容易的一個。
也許,對制度的改變僅靠一時之激,是徒勞無益的。人需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可沖動行事。
正方
韓寒:“豎子”也能成名
千年古城樓“云間第一樓”的青磚紅瓦,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不時有身著藍白相間校服的少年跨過門檻。14年前,作為體育特長生的韓寒,以低于錄取分數線14分破格跨入了松江二中的門檻。不同的是,在連續讀了兩次高一之后,韓寒永遠跨出了“云間第一樓”的門檻。
第一次高一的期末考試,韓寒七門功課全部不及格。后來,韓寒自我解嘲說這是“七門功課紅燈,照亮我的前程”。
1999年,兩次被留級的韓寒面臨被學校勸說退學的危險,權衡再三后,自尊心極強的他決定主動申請退學,因為“這樣起碼有點面子”。而今天,韓寒的成就已遠遠超出了昔日的同窗。
“韓寒是我們同學中真正的佼佼者,他比我們都強。”10年后,韓寒的一位高中同學考上了重點大學,考上了上海市公務員,她走的是社會公認的主流的成才之路。她說,2009年,曾經因為“七盞紅燈”而輟學的韓寒回到母校松江二中的時候,他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場面幾近失控。
人生就像一條河流,隨時都會處在分岔口面臨各種選擇。假如當年韓寒走上按部就班的道路,也就不會有“賽車手韓寒”,也不會有“文學韓寒”或者“公民韓寒”之類的稱謂。盡管成功的經驗并不可以復制,但它完全可以被借鑒。韓寒成功之路最大的啟迪或許就是:在人生的每一個岔路口,他都做出了最能發揮自己優勢的選擇。
李想:身家過億的高中生
現在,“李想”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1981年出生的他,1999年開始創業,在短短幾年時間,他率領團隊使自己的網站一躍成為全國眾多IT專業網站里的第三名。而創造這一商業奇跡的,就是僅有高中學歷的李想。作為泡泡網首席執行官,李想的身價將近兩個億。
對于李想的異軍突起,有些人認為純粹是靠運氣,而事實上,任何成功都絕非偶然。
在高一那年,李想按自己的要求配置了一臺價值八千多元的電腦。當時他每月的上網費將近七八百元,“上網的費用是我給計算機專業報刊寫稿得的稿費。”回首那段歲月,李想顯得波瀾不驚。
1999年,念高三的李想辦了一個名為“顯卡之家”的網站,“那時候,我每天早晨四點鐘起來。”李想說,“一直做到七點鐘,然后才去學校。”
這些付出很快得到回報,由于網站發展迅速,不久,日訪問量就達到一萬多人次,加之用戶的口口相傳,很快,廣告商開始給李想的網站投錢,每個月有六千多元。
高考前夕,李想決定放棄高考,全力以赴做網站。對兒子的這種選擇,李想的父母顯得相當開明,并沒有過多干涉。
李想說:“我其實從來沒有質疑過大學教育,我最質疑的其實是高中教育。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思想、信仰、信念、上進心是在高中毀掉的,在一個人最關鍵的16到18歲之間,形成重要的人生價值觀的階段,被毀掉了。”“為什么每年偏偏要去擠那一個獨木橋?而那個獨木橋其實本身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
反方
從拒絕到捍衛的徐孟南
徐孟南,22歲,安徽蒙城縣人,2008年高考主動考零分,幾門課共得143分。現在在江蘇淮安經營一家豬毛廠。
4年前,徐孟南拒絕高考;4年后,徐孟南勸人高考。
徐孟南高一時成績良好,高二時受韓寒《通稿2003》的影響,強烈反對應試教育,并自創了一個教育理念——“三人行”教育模式,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根據每個人的愛好、特長進行教育,文化課得分只占高考的一部分。
為了宣傳這一理念,他決定用零分換來話語權,讓更多人關注他的“三人行”教育模式。
高考結束后,徐孟南到上海打工。那段時間晚上,他睡不著就琢磨:“考零分這事兒,到底對不對?”
一個月后,徐孟南悄悄從上海回到合肥,向媒體求助:他想上大學。但高考錄取已過,沒有大學愿意接受他。
接下來的幾年,他的生活被打工的“勞累、辛苦”充斥著,而他的同學,無論名校還是專科,幾乎都在讀書。偶爾的相聚,同學們聊著愉快的大學生活,和對未來的憧憬,這令徐孟南羨慕不已。每次聽到同學們的近況,他都不由感慨:“一步岔開,路就不同了。”他有時忍不住抱怨,當初為什么沒人拉他一把。
這個念頭促成了徐孟南的“悔悟勸學”行動。2011年5月,他找人做了一個木箱隨身背著,里面放了4000多份宣傳單,呼吁大家要好好參加高考,不要考零分。
徐孟南現在仍然想去讀大學。“要出世先得入世。”他最大的感悟是:進入體制去了解它存在的問題才能改革它。
尋找“伯樂”的吉劍
吉劍,25歲,云南昭通人,2008年高考主動考零分,幾門課共得168分。現在浙江永康一家工廠打工。
吉劍在高考中故意考零分來“改變中國高考制度”。4年后,吉劍并沒改變什么,他繼續過著清貧的生活,繼續寫文討伐應試教育,繼續尋找他的“伯樂”。
“你后悔嗎?”這是每個高考考零分的考生繞不過去的問題。吉劍在他《吉劍的反思》一文中更明確地回答:“雖然大多數高考零分的人后悔了,可是我吉劍沒有后悔。”
吉劍喜歡數學,高中就讀云南鎮雄某中學時,別的同學忙著做題時,他卻在思考“圓周率為什么無限循環”等問題。高考時,吉劍并沒有在試卷上答題,而是寫下了一些數學論文,及對高考的看法。吉劍希望,高考閱卷老師看到他在數學方面的才華后,“匯報給教育部門”,或是被理想中的大學直接特招。但到了9月新生入學時,仍沒有學校或老師傳遞給他相關的信息。吉劍只好到各地打工,這期間他仍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