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小麥栽培技術論文

小麥栽培技術論文

時間:2022-02-28 17:06: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麥栽培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小麥栽培技術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從播種、田間管理以及收獲等方面介紹了小麥精播半精播栽培技術,以期為小麥生產提供借鑒。

小麥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是一套高產、穩產、低耗、生產效益和生態效益好的栽培技術。它在地力和肥水條件較好的基礎上,比較好的處理了群體與個體矛盾,使麥田群體較小,群體動態比較合理,改善了群體內光照條件;使個體營養好、發育健壯,從而使穗大、穗足、粒重,實現高產。產量一般可達7.5t/hm2以上,最高可達9t/hm2,符合我省小麥生產的發展趨勢。

1播前準備和播種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麥田施優質土雜肥45t/hm2,標準氮肥450~750kg/hm2,標準磷肥600~750kg/hm2,鉀肥150~225kg/hm2,鋅肥15kg/hm2。

1.2選擇良種,做好種子處理

選用分蘗成穗率高、單株生產力強、抗倒伏、株型較緊湊、光合能力強、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在山東省可以選用濟麥19、濟麥20,高肥力地塊也可以選擇濟南17。播種前用小麥專用種衣劑拌種,有利于綜合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易發生的根腐病、紋枯病等,培育壯苗。

1.3精細整地,保證底墑充足

適當加深耕層,破除犁地層。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實。對墑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獲前7~10d澆水造墑或在收后耕前造墑,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適宜播期為10月5~15日,最晚不遲于20日。播量要求為75.0~112.5kg/hm2。實行機播,要求下種均勻,深淺一致。播深為3~5cm,行距為22~25cm。

1.5播后壓實

隨著秸稈還田面積的不斷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種子和土壤無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溫。因此,播后必須壓實。

2田間管理

2.1冬前管理要點

2.1.1及時查苗補種。若基本苗較多,播種質量較差,麥苗分布不均勻,在植株分蘗前后,可進行疏苗、勻苗,以培育壯苗。

2.1.2澆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澆冬水。由于近幾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澆過冬水后,墑情適宜時要及時劃鋤,以破除板結,促進根系發育,促壯苗。

2.1.3綜合防治病蟲害。小麥主要病蟲害為地下害蟲和以紋枯病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蟲害以藥劑處理種子為關鍵措施。

2.2春季管理要點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進行劃鋤,以松土、保墑,提高地溫,視麥田實際情況確定是否澆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節肥水。麥田群體適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體偏大,重視拔節肥水。一般施標準氮肥450~600kg/hm2,開溝追施。

2.2.3澆挑旗水或揚花水。挑旗期是小麥需水的臨界期,此時灌溉有利于減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數,又能保證土壤深層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麥挑旗期墑情較好,也可以推遲到揚花期澆水。

2.2.4綜合防治病蟲草害。防治紋枯病可用井岡霉素噴麥莖基部,防治麥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噴霧。返青至起身期,雜草發生較多的地塊,對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5.8%麥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對禾本科雜草為主的地塊可用3%世瑪乳油,莖葉噴霧防治。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合發生的可用以上藥劑混合使用。近年來,化學除草導致后茬作物藥害的事故屢有發生。因此,應掌握除草劑適用范圍、用藥時間等,以免引起作物藥害(除草劑噴施最晚不遲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點

2.3.1酌情澆好灌漿水。在澆好挑旗水或揚花水的基礎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麥黃水。

2.3.2增施葉面肥,預防干熱風。后期酌情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以延緩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質。

2.3.3防治病蟲害。此期主要病蟲害有麥芽、粘蟲、銹病、白粉病、全蝕病。防治銹病、白粉病、全蝕病用粉銹寧乳油噴霧;防治麥芽用吡蟲啉或定蟲脒;防治粘蟲用菊酯類藥物噴霧。

3適時收獲

蠟熟末期,籽粒變硬,呈現本品種固有的色澤時為最佳收獲期。

4參考文獻

[1]王德梅,于振文.灌水量對濟麥20籽粒和蛋白質產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07(5):54-56.

第2篇

關鍵詞: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皖北地區

1良種準備

(1)品種選擇。當前我省在皖北推廣的重點品種以新麥18、煙農19為主、皖麥19為輔。

(2)種子處理。種子包衣不僅有防病、殺蟲的作用,還有壯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麥規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選曬種的基礎上,采用種子包衣或用殺蟲劑、殺菌劑、生長調節劑復合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和預防紋枯病、白粉病和銹病的發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增強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麥優質高產的基本保障,要保證小麥在獲得高產的基礎上,品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對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較高。整地時,一是要施優質有機肥45t/hm2以上,農家肥缺乏時,實行小麥、玉米秸稈還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測土配方,科學施肥。中高肥力地塊,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銨300kg/hm2,磷酸鉀225~300kg/hm2,硫酸鋅15~30kg/hm2等。

2.2深耕細耙,精細整地

整地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是保證全苗和培育壯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標準是:一平、二勻、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復平,避免出現墑溝伏脊等,做到澆水時畦內“寸水棵棵到”;二勻是墑情均勻,肥力均勻;三松是要松緊適度,沒有明暗坷垃,要細耙,做到上松下實,無漏耕漏耙、無架空暗垡等。

3播種

3.1適時播種

在影響小麥形成壯苗的諸因素中,溫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種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氣溫降至16~17℃時播種,皖北地區在10月10~15日播種為宜。

3.2適量播種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健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3.3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干,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蘗晚,分蘗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4田間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麥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麥的生育特點可概括為“三長一完成”,即長葉、長根、長蘗、完成春化階段發育。這個時期管理的任務是:促苗齊,苗勻,苗足,培育壯苗,實現合理群體,為麥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礎。

4.1.1及早查苗,補種補栽。小麥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采用于缺苗處澆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小麥三至四葉期進一步疏密補稀,將疙瘩苗疏開,栽苗后普澆1次水,確保早發趕齊。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進一步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據地力、苗情、墑情、氣候條件等來決定。①澆冬水。一是把握好澆水時間。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澆水,這個時候日平均氣溫通常在3~5℃,夜凍晝消。澆水過晚,水滲不下,遇到寒流時地面易結冰,麥苗會窒息死亡。二是澆冬水后,一定要在墑情適宜時及時劃鋤,破除板結,保持墑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結合澆水進行,一是冬肥不應過量,對土壤肥力高、群體量大、壯苗、旺苗,應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貪青;二是不需澆冬水的麥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塊,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斷根,鎮壓劃鋤。深耘10cm以上,可以斷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對小麥根系有促控作用,對于群體過大的麥田能明顯地控制群體的發展。對于過旺、群體過大的麥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鎮壓措施。鎮壓在午后進行,以免早晨有霜凍壓傷麥苗。劃鋤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滅草、松土、彌補裂縫、防旱保墑、減輕或防止凍害等。

4.2加強春季麥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穩健生長。對群體適宜的高產麥田,小麥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麥苗過旺生長。對個別群體不足的麥田,在起身前后適當施肥澆水。適時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麥起身期,對群體偏大、有倒伏危險的麥田,采用20%壯豐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懸浮劑15g/hm2對水450kg均勻噴霧,起到化控防倒、化學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節肥水。具體的追肥時間應根據墑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體適宜的高產田,宜在拔節初期至中期;對于群體偏大的麥田,宜在拔節中、后期追肥水。

4.2.3澆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麥一生中需水臨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證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結實率,增加穗粒數。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澆好灌漿水。抽穗灌漿期是小麥需水最多的時期。小麥在揚花后10~15d及時澆灌漿水,以保證生理用水;同時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干熱風,延緩葉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質、面筋含量。

4.3.2葉面追肥。小麥揚花后至灌漿期間,選擇晴天下午4時以后,葉面噴施2%尿素+0.3%磷酸二氫鉀,間隔7~10d連噴2遍,不但能增產,還可提高蛋白質含量,延長面團穩定時間。

第3篇

關鍵詞:小麥;栽培技術;研究;展望

1. 前言

我國的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量上比重大,人口數量的持續上升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對糧食農作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與此同時,我國還是處在發展中階段,農業產品上的自力更生問題,長期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和部門的重視。有句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我國作為世界上小麥出產量大的國家,小麥的種植面積和出產量較大,其生產對促進我國經濟建設、提高糧食的穩定性有著極其重要的積極影響。同時不僅是北方人的主要物質食糧,還是作為主要原材料應用于食品產業中。

2. 小麥栽培技術的分析

2.1根據各地情況,明確適合的優良小麥品種

眾所周知,小麥產量的變化與氣候、地理、地域等條件的變化密切相關,一般小麥在溫度偏高、水分適宜的區域出產量大、波動小;則在溫度偏低、水分偏多或者較少的區域出產量小、波動大。所以,要根據各地的氣候、土壤、水分等實際情況,明確適合的小麥品種,調整各地區種植的結構,在播種前選擇具有防治地下害蟲和土傳、種傳病害,提高種子發芽率,促進作物健康成長,提高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等功效的制劑輔助小麥播種,在使用小麥品種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小麥產量,還要考慮小麥的播種時期、溫度和品質等方面,合理的播種時間可以有效的確保小麥的品質,若不在合理的時間范圍內都會對小麥的質量造成不良的影響。正常情況下,小麥播種的適宜溫度在14-18℃,在適宜的各項指標下,可以按照不同品種的小麥的特性,確定小麥的播種量。

2.2整地要細致

土壤是保證小麥等作物正常生長的物質基礎,小麥的種植離不開土地,為了提高小麥的產量,在播種前要對土地進行細致的處理。播種的質量與整地的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在整地過程中全部使用機耕和深耕的形式,一般情況下耕深保持在22-26厘米。在完成機耕作業后再進行機耙,要將土地粑透、耙平、踏實,表土細碎,滿足上松下實的要求,確保小麥根系正常進行呼吸作用,并達到適宜的蓄水能力,同時要保持耕層深度相同,土地表面平坦,消除其中的根茬,這樣對后期小麥苗的生長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2.3施肥要合理、科學

要進行科學合理的施肥,對改善小麥品質有著重要影響。在施加有機肥料的前提下,保持小麥含氮量的穩定,增加小麥含磷量,補充小麥含鉀量等。首先,在犁地過程中給土壤施加一定的有機肥,這可以進一步增加土壤里的有機含量。其次,在施加有機肥的時候還要施加適宜的無機肥,要做到平衡施肥,這樣小麥才能夠在一個各項條件適宜的環境中正常健康的生長,才能夠滿足小麥高產量、高品質的要求。

2.4加強小麥田地管理工作

第一,要進行定期的除苗。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會伴隨有雜草的出現,然而雜草會對小麥光合作用發生的碳水化合物轉移與呼吸作用有著不良的消極影響,減弱了麥苗對生長元素的吸收能力,從而影響了蛋白質的合成。第二,要進行有效的病害蟲防治,適當使用地中寶粒劑、粉銹寧乳油來防治病害蟲和紋枯病。第三,要進行合理定期的灌溉。在冬季追肥階段對其進行第一次澆水,在氣溫為5℃進行第二次越冬澆水。

3. 對小麥栽培技術發展提出展望

首先,要始終貫徹可持續發展觀,小麥栽培技術的研究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穩定性,要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與和諧性,深刻認識時代潮流的發展和方向,合理利用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將小麥栽培技術與生態建設緊緊聯系在一起,滿足發展和建設的可持續要求。其次,要加強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與小麥栽培技術深入結合,推動小麥栽培技術現代化、信息化,增強了小麥栽培技術的研究動力,提高技術改進、完善的實時性。第三,始終明確高產量和品質優的原則,增強小麥產量和提高小麥品質兩者是互不矛盾的。但是,部分地區在達到高產量要求的情況下,不注重小麥的質量,從而致使高產量與品質優兩者失衡。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食品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以后的小麥生產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高產量和品質優發展步伐相一致,從而確保小麥的出產量和品質。

4. 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有著顯著的增強,各項科學技術有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平臺,尤其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糧食方面,小麥栽培技術同樣有了更進一步的改善與提升,推動了小麥的生產發展,增大了小麥在糧食產量上的增長比重。因此,增強對小麥栽培技術的研究,根據小麥的生產區域規劃,實行小麥種植地域化,栽培出適宜各個區域自然環境條件的小麥,促進高產、優質小麥的研制開發與推行,保證小麥總出產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這不僅可以提高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還對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社會穩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第4篇

論文摘要:介紹了小麥套種生姜立體高效種植模式,并從輪作換茬、選地施肥、品種選擇與合理密殖、適期播種、科學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時收獲等方面介紹了其栽培技術,以供采用該模式的種植戶參考。

寧陽縣蔣集鎮是生姜種植大鎮,種植面積約800hm2,大都采用小麥套種生姜立體種植模式。現結合生 產實踐將該種植技術總結如下。

1栽培模式

小麥采取溝麥種植方式,溝距60cm,其中埂寬40cm,溝寬20cm,溝底播種小麥。立夏前后,在埂上套種1行生姜。

2栽培技術

2.1合理安排,輪作換茬

生姜是不耐連作的作物,在無病姜田塊,連續種植3~4年后應換茬種植其他農作物,間隔2~3年后再種植生姜;新辟姜田,一旦田中發現病株,要及時換茬,間隔期要在5年以上,土地寬余地區間隔期延至7年以上,效果更好。

2.2嚴格選地,施足基肥

良好的生產條件和土壤基礎是小麥、生姜間套作的關鍵,應選擇土層深厚、地力肥沃、疏松透氣、排灌方便、無姜瘟病的輕壤地種植。在此基礎上,秋季小麥播種前要深耕細耙,科學配方施肥。并根據土壤蟲情,施入3%的辛硫磷顆粒劑75~90kg/hm2或黑礬225~300kg/hm2,進行土壤消毒。

2.3品種選擇,合理密植

小麥品種要選用株型緊湊、分蘗力強、成穗率高、增產潛力大、抗倒伏的晚播中熟品種,如淄麥12、濰麥8號等。生姜要選用姜塊肥大、皮色黃亮、不干縮、未受凍、無病蟲害的健壯姜種,如寧陽黃姜、萊蕪大姜等品種。姜種的處理要分困姜、炕姜、分選壯芽3個步驟進行。小麥播種量97.5kg/hm2左右,成穗達525萬穗/hm2;生姜采取帶芽姜塊橫向平播于溝底,株距15~17cm,種植12.15萬株/hm2左右。

2.4適期播種

小麥適宜播種期為10月10~20日,出苗后管理同常規大田,翌年5月底至6月初小麥成熟時適時收獲,收割小麥時,只取麥穗,留下60cm高的麥秸遮蔭。在小麥收割前的清明前后暖姜芽,首先選擇肥大、皮色亮黃、無病、無蟲蛀的姜塊作種。催芽前用多菌靈或G-1型生姜增產劑浸種,選擇無風晴天將姜種放在地上晾曬,中午翻動1次,晚上搬回室內,堆積4~5d,保持溫度11~15℃,使姜種“發汗”(困姜)。這樣反復3次即可催芽,谷雨后打包上炕(一般在廚房內)。開始溫度不要超過20℃,以后逐漸升高并保持在23~25℃,約20d出芽。出芽后溫度要降低到17~18℃。催芽期間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0%~85%。當芽長到花生米大小時,即可分芽播種。分芽時保證每塊60g左右,并有1~2個壯芽。套種日期以5月4~12日為宜。播種前3~5d,先在播種行內開深15cm、寬10cm的溝,施優質圈肥22.5t/hm2或餅肥2 250kg/hm2、氮肥375kg/hm2、磷肥375kg/hm2、25%多菌靈15kg/hm2,混合后施在溝的陽面。播種將芽塊橫向平播于溝底,株距15~17cm,種植12.15萬株/hm2左右,隨后用土蓋嚴,厚度以4~5cm為宜。

2.5科學管理

生姜套種完畢后要澆1遍水,澆水或雨后要及時劃鋤。播后15d生姜頂芽出土,應及時澆出苗水。一般每周澆1次水,追肥后要勤澆水,4~5d澆1次水;汛期注意排水,特別是熱雨后應及時澆清潔井水。在苗高30cm,具有1~2個分枝時,輕施提苗肥,追施硫銨75~300kg/hm2。8月上旬要先拔除小麥秸稈,然后再大量追肥。追施豆餅1 500~2 250kg/hm2,復合肥375~525kg/hm2。9月上旬生姜進入根莖生長盛期,可再追肥1次,追復合肥225~300kg/hm2。在立秋前后(8月上旬),結合追肥進行培土,使原來的溝變成壟,壟變成溝。壟高10~15cm,寬25cm左右。

2.6病蟲害防治

生姜的病蟲害主要是姜軟腳病、姜腐病和姜螟、姜糞蟲蛆等。姜軟腳病俗稱姜發瘟,此病在小滿至大暑期間為發生盛期。在防治上,選擇無病菌土壤和無病區的姜種,防止姜根部積水和受漬;一旦發病應及時拔除發病的植株,并用5%的石灰水或用高錳酸鉀750g/hm2,對水750kg對土壤進行消毒。姜腐病病癥是由皮爛向中心(姜瘟病則由心爛向皮),在防治上,不讓姜地積水,施用的農家肥要漚熟;若已發病,可淋施波爾多液,或按防軟腳病的辦法進行土壤消毒。在防治姜螟上,及早撲滅姜螟成蟲,捉除幼蟲,或在1~2齡的幼蟲期施藥毒殺。此蟲以姜苗分枝盛期的7~8月開始危害,以在幼蟲低齡期施藥效果較好。可用除蟲菊酯類農藥750g/hm2對水450~600kg噴殺,或用速殺滅丁750g/hm2對水600kg在傍晚噴于姜苗心葉,待藥液流到莖部就可毒殺姜螟幼蟲。姜糞蟲蛆可用敵敵畏5 000倍液淋于蟲害區,以殺滅幼蟲,并防止其蔓延危害其他植株。

第5篇

論文摘要 從良種準備、整地施基肥、播種、田間管理、適時收獲等方面介紹了皖北地區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從而為該地區小麥的優質、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1良種準備

(1)品種選擇。當前我省在皖北推廣的重點品種以新麥18、煙農19為主、皖麥19為輔。

(2)種子處理。種子包衣不僅有防病、殺蟲的作用,還有壯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麥規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選曬種的基礎上,采用種子包衣或用殺蟲劑、殺菌劑、生長調節劑復合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和預防紋枯病、白粉病和銹病的發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增強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麥優質高產的基本保障,要保證小麥在獲得高產的基礎上,品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對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較高。整地時,一是要施優質有機肥45t/hm2以上,農家肥缺乏時,實行小麥、玉米秸稈還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測土配方,科學施肥。中高肥力地塊,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銨300kg/hm2,磷酸鉀225~300kg/hm2,硫酸鋅15~30kg/hm2等。

2.2深耕細耙,精細整地

整地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是保證全苗和培育壯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標準是:一平、二勻、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復平,避免出現墑溝伏脊等,做到澆水時畦內“寸水棵棵到”;二勻是墑情均勻,肥力均勻;三松是要松緊適度,沒有明暗坷垃,要細耙,做到上松下實,無漏耕漏耙、無架空暗垡等。

3播種

3.1適時播種

在影響小麥形成壯苗的諸因素中,溫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種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氣溫降至16~17℃時播種,皖北地區在10月10~15日播種為宜。

3.2適量播種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健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3.3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干,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蘗晚,分蘗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4田間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麥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麥的生育特點可概括為“三長一完成”,即長葉、長根、長蘗、完成春化階段發育。這個時期管理的任務是:促苗齊,苗勻,苗足,培育壯苗,實現合理群體,為麥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礎。

4.1.1及早查苗,補種補栽。小麥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采用于缺苗處澆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小麥三至四葉期進一步疏密補稀,將疙瘩苗疏開,栽苗后普澆1次水,確保早發趕齊。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進一步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據地力、苗情、墑情、氣候條件等來決定。①澆冬水。一是把握好澆水時間。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澆水,這個時候日平均氣溫通常在3~5℃,夜凍晝消。澆水過晚,水滲不下,遇到寒流時地面易結冰,麥苗會窒息死亡。二是澆冬水后,一定要在墑情適宜時及時劃鋤,破除板結,保持墑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結合澆水進行,一是冬肥不應過量,對土壤肥力高、群體量大、壯苗、旺苗,應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貪青;二是不需澆冬水的麥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塊,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斷根,鎮壓劃鋤。深耘10cm以上,可以斷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對小麥根系有促控作用,對于群體過大的麥田能明顯地控制群體的發展。對于過旺、群體過大的麥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鎮壓措施。鎮壓在午后進行,以免早晨有霜凍壓傷麥苗。劃鋤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滅草、松土、彌補裂縫、防旱保墑、減輕或防止凍害等。

4.2加強春季麥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穩健生長。對群體適宜的高產麥田,小麥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麥苗過旺生長。對個別群體不足的麥田,在起身前后適當施肥澆水。適時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麥起身期,對群體偏大、有倒伏危險的麥田,采用20%壯豐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懸浮劑15g/hm2對水450kg均勻噴霧,起到化控防倒、化學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節肥水。具體的追肥時間應根據墑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體適宜的高產田,宜在拔節初期至中期;對于群體偏大的麥田,宜在拔節中、后期追肥水。

4.2.3澆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麥一生中需水臨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證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結實率,增加穗粒數。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澆好灌漿水。抽穗灌漿期是小麥需水最多的時期。小麥在揚花后10~15d及時澆灌漿水,以保證生理用水;同時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干熱風,延緩葉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質、面筋含量。

4.3.2葉面追肥。小麥揚花后至灌漿期間,選擇晴天下午4時以后,葉面噴施2%尿素+0.3%磷酸二氫鉀,間隔7~10d連噴2遍,不但能增產,還可提高蛋白質含量,延長面團穩定時間。

第6篇

論文摘要:麥棉瓜一年三熟間作套種高效栽培模式,在目前植棉效益低的情況下,結合棉花、西瓜新品種的推廣和地膜覆蓋技術的普及,提高了棉田綜合效益,穩定了棉花生產,提高了農民收入,深受農民歡迎。介紹了麥棉瓜間套模式的栽培技術,以期促進該模式的推廣應用。

近年來,西華縣在穩定棉花生產的基礎上,以提高棉田綜合效益為突破口,結合當前雜交棉品種推廣、覆膜技術應用等生產特點和優勢,積極引導棉農適應市場需求,加快種植結構調整,提高復種指數,在棉花生產區示范推廣小麥、棉花、西瓜一年三熟間作套種栽培模式。該模式可產小麥6 750kg/hm2、西瓜33t/hm2、籽棉3 450kg/hm2,凈收入較常規麥套棉增加5.25~6.00萬元/hm2。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品種選擇

小麥選用周麥18、矮抗58等半冬性高產中早熟品種;西瓜選用慶發、景豐等生育期在75d左右的早熟品種;棉花選擇抗病、抗蟲、株型較大、具有較大增產潛力的雜交1代抗蟲棉品種,如豫雜35、中棉29等。

2田間配置

帶寬2m種6行小麥,預留行1m種棉花和西瓜,翌年于5月上旬在空行中間套種2行棉花,株距35cm,寬行距2m,窄行距40cm,栽植棉花2.7~3.0萬株/hm2,采用地膜覆蓋;同時將西瓜苗移栽到棉花行內,株距45cm,與棉花行距20cm,種植1.2萬株/hm2左右。

3科學施肥

種麥前整地時一定要施足基肥,以便一肥多用。一般施優質土雜肥30~45t/hm2,氮、磷、鉀三元復合肥(總養分含量45%)1 500kg/hm2,深耕、細耙、整平。西瓜移栽前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施餅肥225kg/hm2。

4播種安排

小麥于10月上中旬播種,西瓜在3月下旬、棉花在4月上旬提前進行營養缽育苗。4月下旬至5月上旬待棉苗達3片真葉、瓜苗3~4片真葉、苗齡25~30d時,選擇晴好天氣將棉花、西瓜破膜移栽到小麥預留行內,移栽前在預留行中間耕翻起壟,壟寬40cm、高15cm。要求選用厚0.006~0.008 mm、寬70cm的地膜覆蓋,蓋膜前可噴施乙草胺、禾耐斯、都爾等棉田除草劑。蓋膜時注意拉緊、壓實、蓋嚴,防止大風揭膜和雜草生長,以充分發揮地膜增溫保濕作用。移栽時要將缽體按落底,防止穴底空,并注意缽體不露出地面。

5育苗管理

5.1棉花育苗

苗床就近安排,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排灌方便的地方,1hm2大田需10m2苗床。制缽前將充分腐熟的人糞尿或家禽糞1 500kg/hm2、棉花專用肥或復合肥30kg/hm2、多菌靈7.5kg/hm2、呋喃丹7.5kg/hm2與苗床土混拌均勻備用。3月下旬或4月初開始制缽,1hm2大田制營養缽3.00~3.75萬個/hm2。4月上旬搶晴天播種,苗期管理要掌握好溫濕度變化,通過通風煉苗、化控等措施預防高腳苗。由于苗床濕度較大,植株密集,發生病蟲害的幾率較大,要重點做好苗期紅腐病、炭疽病、立枯病等主要病害的防治,常用1∶1波爾多液200倍液、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霧防治,噴至藥液開始下流為止。移栽前5~7d晝夜揭膜煉苗,注意防止高溫燒苗或大風陰雨傷苗,做到苗不栽完膜不離床。

5.2西瓜育苗

播種期一般在4月上旬,播種前用55℃左右溫水浸種消毒15min,然后用清水浸種12~24h,再在25~30℃下催芽,經2~3d大部分種子胚根露出,即可播種。采用穴播,每穴或每缽播2粒種子。播種后苗床內的溫度是影響種子出苗速度和質量的主要因素,晴天應保持30℃左右,夜間不低于15~17℃,4~5d便可出齊苗。子葉出土后,要降低苗床的溫度和濕度,并及時通風,防止徒長。出苗以后應將弱苗拔除,避免擁擠。幼苗生長期白天溫度維持在25~30℃,夜間16~20℃,并適當追肥1~2次。西瓜蔓割病發生比較嚴重,常采用南瓜、葫蘆等嫁接砧木換根的方法育苗。為了提高嫁接成活率,一般西瓜的播種時間較砧木提早5~7d,砧木子葉展平、接穗真葉露心時為嫁接最佳時期;若采用頂插接法,則砧木與接穗的播種時間相同,待砧木破心到l片真葉,接穗子葉展平便可嫁接。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秧苗25~30d、具有4~5片真葉時便可定植。

6田間管理

6.1水肥運籌

小麥應做好返青拔節期追肥,施尿素120~150kg/hm2;小麥孕穗至灌漿期,用2%左右的尿素溶液或磷酸二氫鉀3 000 g/hm2對水750kg/hm2進行葉面噴灑,以提高粒重;西瓜坐瓜后施西瓜專用肥375kg/hm2或磷酸二銨225kg/hm2,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或其他葉面肥;棉花重施提苗肥,施尿素300 kg/hm2,于6月上旬開溝施入,溝距棉苗30cm;花鈴期追尿素150kg/hm2、二銨150kg/hm2、鋅鐵硼微量元素22.5kg/hm2。花鈴期是棉花需水臨界期,一定要保證水分供應。

6.2整枝

采用雙蔓整枝,每株留1果,選擇主蔓第2~4雌花瓜,將多余幼瓜摘除,當瓜坐穩后不再整枝打杈。棉花要及時去掉無效葉枝,8月上旬打頂,果枝上的腋芽要隨見隨抹。

6.3化學調控

西瓜蔓長70cm、有旺長趨勢時,用縮節胺90g/hm2左右對水675kg/hm2,連噴2次,間隔5~7d,緩和營養生長,促進坐瓜。棉花初花期,用縮節胺15g/hm2輕控。打頂后7~10d用60g/hm2縮節胺對水600kg/hm2重控。

6.4防治病蟲害

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做到一藥多用,綜合防治。小麥中后期用12.5%禾果利或20%三唑酮對小麥紋枯病、條銹病、白粉病、葉枯病進行防治;用50%抗蚜威或10%吡蟲啉防治麥穗蚜;棉花重點做好3、4代棉鈴蟲、棉蚜、棉盲蝽等主要害蟲的防治,可于中后期用2.5%輝豐菊酯乳油450 mL/hm2對水450kg/hm2噴防,或用7倍棉蟲威、氧化樂果涂莖防治棉蚜、棉鈴蟲,并兼治薊馬、紅蜘蛛、棉盲蝽等害蟲。尤其在西瓜收獲前,不要用劇毒高殘留農藥,以減少農藥對西瓜的污染。

第7篇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南京210014)

摘要:為給秸稈機械還田利用和稻茬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提供依據,研究了少免耕與秸稈機械全量原位還田對稻茬小麥出苗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免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覆蓋還田處理小麥籽粒產量最高,達6480.0 kg/hm2,其次是淺耕秸稈不還田處理,淺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混埋還田處理產量最低,為5524.5 kg/hm2。方差分析結果說明,少免耕與秸稈機械全量原位還田對稻茬小麥產量的影響不大,且兩者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免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覆蓋還田處理省工節本,效益較其他處理明顯提高。綜合來看,稻茬小麥高產高效栽培的適宜方式為免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覆蓋還田。

關鍵詞 :產量;免耕;淺耕;秸稈還田;效益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953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區域秸稈全量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CX(12)1002];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江淮東部(江蘇)水稻小麥豐產節水節肥技術集成與示范”(2013BAD07B09);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區域種植業廢棄物中氮磷養分管理及多級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2012ZX07101-004)。

第一作者簡介:張斯梅,女,1981 年出生,江蘇贛榆人,助理研究員,在讀博士,主要從事稻麥栽培生理生態及秸稈資源化利用研究。通信地址:210014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Tel:025-84390198,E-mail:zhangsimei929@sina.com。

通訊作者:楊四軍,男,1958 年出生,江蘇贛榆人,研究員,本科,主要從事耕作制度、農機農藝融合與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通信地址:210014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Tel:025-84390201,E-mail:yangsijyun5819@163.com。

收稿日期:2014-09-25,修回日期:2014-12-02。

Effects of Less Tillage and No-tillage Patterns and Total Rice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in Situ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Grain Yield of WheatZhang Simei, Yang Sijun, Gu Kejun, Yu Jianguang, Zhang Henggan, Xu Bo(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Abstract: To use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to field and increase yield and efficiency of wheat in rice-wheatrotation, effects of no-tillage, shallow tillage and total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in situ on seed germinationand grain yield of wheat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of no-tillage with total strawmulching had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up to 6480.0 kg/hm2, followed by shallow tillage treatment without strawreturning, and the treatment of shallow tillage with total straw returning had the lowest yield, 5524.5 kg/hm2.ANOV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o-tillage, shallow tillage and total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in situ had littleeffect on wheat yield, and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Total straw mulching without tillageneeded less cos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was improved. Taken together, the appropriate way to high yieldand efficiency cultivation of wheat was no-tillage plus total straw mulching in rice-wheat rotation.

Key words: Yield; No-tillage; Shallow Tillage; Straw Returning; Benefits

0 引言

中國稻茬小麥面積約為480 萬hm2,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稻茬麥區光熱資源豐富,降雨較多,小麥生長受水資源限制作用小,是中國小麥增產潛力最大的區域[1]。江蘇稻茬小麥占全省小麥總面積的70%以上,淮南地區稻茬小麥比例高達80%以上,稻茬小麥生產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全省小麥的生產與發展。少免耕是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大技術措施之一,其推廣應用面積占江蘇省稻茬小麥面積的90%以上。

目前,針對少免耕對作物產量性狀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多[3-5],研究結果不盡相同,有報道顯示,少耕稻茬小麥產量與常規耕作基本持平[6],免耕可提高稻茬小麥產量水平[6-7],也有研究認為免耕導致稻田套種小麥產量明顯降低[8]。秸稈還田是其資源化利用的最有效途徑,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長期秸稈還田對當季乃至還田后的前幾季作物產量可能產生負面效應,但隨后其優勢會逐漸顯現,可以起到較好的增產效果[9-10]。以往研究大多采用盆栽或小區試驗,秸稈往往經人工切碎后歸還土壤,而田間大區秸稈機械全量原位還田的報道較少。為此,筆者在稻麥兩熟地區,研究了少免耕與秸稈機械全量原位還田對稻茬小麥田間出苗、產量及其效益的影響,以期為稻茬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區概況

試驗于2011—2012 年在江蘇省農業農業科學院宿遷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田進行。試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日照2315 h,年平均氣溫14.1℃,活動積溫5189℃,年均降水量為892.3 mm,一年兩熟制。1.2 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遷麥1 號’,采用機條播,行距20 cm,播量為300 kg/hm2,2011 年10 月10 日播種,2012 年6 月7 日收獲。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4 種處理,分別為淺耕秸稈不還田(ST)、免耕秸稈不還田(NT)、淺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混埋還田(STS)和免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覆蓋還田(NTS)。為了便于耕作,試驗采用大區對比法,每處理面積為360m2,不設重復。除秸稈還田與耕作方式不同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1.4 測定項目

小麥出苗后,調查基本苗數,計算田間出苗率。成熟期測定有效穗數,用1 m2大小的方框,每小區選取3個位置人工計數框內的穗數,測定穗粒數和千粒重,每個處理收獲12 m2計產,籽粒曬干后測定含水量,折算成含水量為13%的籽粒重量。

田間出苗率=(單位面積基本苗/單位面積有效種子粒數)×100%單位面積有效種子粒數=單位面積播種量(kg)×每kg種子粒數×發芽率每種子粒數=1000×1000/千粒重(g)

1.5 數據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 處理數據、作圖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少免耕與秸稈機械全量原位還田對稻茬小麥出苗率的影響

從圖1 可以看出,免耕秸稈不還田(NT)稻茬小麥出苗率最高,為79.9%,淺耕秸稈不還田(ST)出苗率最低,兩者相差5.6%。同在秸稈不還田條件下,免耕出苗率明顯高于免耕,但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同在秸稈機械全量原位還田條件下,淺耕混埋處理出苗率略高于免耕覆蓋處理,差異也不顯著(P<0.05);秸稈是否還田與耕作方式之間無交互作用。這說明,在試驗條件下,秸稈是否還田、淺耕或免耕對稻茬小麥出苗率的影響不大。

2.2 少免耕與秸稈機械全量原位還田對稻茬小麥產量的影響

從表1 可以看出,不同處理籽粒產量高低順序為NTS>ST>NT>STS,免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覆蓋還田處理籽粒產量最高,達6480.0 kg/hm2,其次是淺耕秸稈不還田處理。淺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混埋還田處理產量最低,為5524.5 kg/hm2,比免耕覆蓋還田處理減少了14.7%。

進一步比較產量構成因素的差異,秸稈不還田條件下,免耕處理有效穗數高于淺耕處理,而前者每穗粒數和千粒重低于后者。秸稈機械全量原位還田條件下,免耕覆蓋處理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高于淺耕混埋處理,而前者千粒重低于后者。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處理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差異均未達顯著水平(P<0.05),即秸稈是否還田與不同耕作模式對稻茬小麥的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不大,且秸稈是否還田與不同耕作方式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

2.3 不同處理稻茬小麥效益分析

小麥生產成本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其經濟效益的提高依賴于省工節本、補貼收入的增加及收購價格的提高。與秸稈不還田相比,機械全量原位還田節省了將秸稈移出田面的過程費用(人工費、機械費和運輸費等);水稻秸稈還田腐解釋放的N、P、K等營養元素可供后茬小麥生長需要,從而減少麥田肥料施用量,降低了肥料投入成本;還田還能有效減少焚燒和遺棄,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與淺耕相比,免耕省工節本優勢明顯,且有利于保護土壤結構。免耕結合秸稈機械原位覆蓋還田處理,可起到蓄水保墑、減少地表徑流損失及雜草發生等作用。因此,從促進農民增收、提高稻茬小麥效益的角度考慮,以免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覆蓋還田處理最好。

3 結論與討論

少免耕是集保護性耕作、輕型栽培、保護生態于一體的綜合技術體系,是順應農業發展新階段、新形勢的農業應用技術之一。該技術通過簡化農藝流程,能夠有效緩解農忙季節用工緊張的矛盾,大幅降低勞動強度。同時,少免耕還可以減少機械耕作作業能耗和費用,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由于不需要耕翻整地,可以保證下茬作物適時播栽,有利于充分利用光溫資源,提高抗災應變能力,增產增效優勢明顯。此外,耕層土壤不受破壞,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因此,國際上目前提倡以少免耕為主的保護性耕作模式。針對保護性耕作對作物產量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多,結果也不相一致,多數研究都從正面評價其效益,或者認為少免耕與常規耕作的差異不大[6],但保護性耕作導致作物減產也是客觀事實[11-16]。

禁止農作物秸稈露天焚燒或隨意遺棄,是當下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農民及各級政府面臨的難點問題。秸稈還田是解決秸稈出路及實現其資源化利用的最重要途徑,目前也是秸稈綜合利用的最主要途徑。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影響的研究表明,長期秸稈還田對當季乃至還田后的前幾季作物產量可能產生負面效應,但隨后其優勢會逐漸顯現,可以起到較好的增產效果[9-10]。以往研究大多采用盆栽或小區試驗,通常的做法是先收集秸稈,經人工切碎,與土壤混埋,再播栽下茬作物。蘇南部分地區,農民亦有小麥播種后覆蓋整草的栽培習慣。迄今為止,關于田間大區秸稈機械全量原位還田的報道較少,未見秸稈機械全量原位還田和少免耕對作物影響的研究報道。少免耕的同時覆蓋農作物秸稈,可以減少水土流失,具有保土保肥的效果。此外,還可避免秸稈焚燒和遺棄對大氣、水體和土壤帶來的污染,有效培肥地理,改善土壤性狀,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與人工秸稈還田相比,機械化作業不僅將勞動力解放出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作業效率。為此,筆者在稻麥兩熟地區,研究了少免耕與秸稈機械全量原位還田對稻茬小麥田間出苗、產量及其效益的影響,以期為稻茬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提供依據。

本研究結果表明,免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覆蓋還田處理小麥籽粒產量最高,達6480.0 kg/hm2,淺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混埋還田處理小麥產量最低,比前者減少了14.7%。從稻茬小麥高產高效、秸稈資源利用和保護環境的角度綜合考慮,以免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覆蓋還田處理最好。免耕秸稈機械全量原位覆蓋種植小麥,不僅沒有導致小麥減產,而且節本省工增效,秸稈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得到穩定提高,大大減輕環境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事實上,任何耕作方式都有正負兩方面的效應,長期采用相同措施可能導致負效應的累加。因此,以后有必要開展年度間不同耕作方式組合的研究,探索適于新形勢下秸稈機械還田的稻茬小麥高產高效耕作與栽培技術。

參考文獻

[1] 李朝蘇,湯永祿,吳春,等.播種方式對稻茬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建成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8):36-43.

[2] 杜永林,楊洪建.江蘇作物免少耕栽培技術發展探討[J].耕作與栽培,2008(1):1-3.

[3] 江曉東,李增嘉,候連濤,等.少免耕對灌溉農田冬小麥/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7):20-24.

[4] 江曉東,遲淑筠,李增嘉,等.少免耕對冬小麥花后旗葉衰老和產量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4):55-58.

[5] 董文旭,陳素英,胡春勝,等.少免耕模式對冬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性狀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7,22(2):141-144.

[6] 莊恒揚,劉世平,沈新平,等.長期少免耕對稻麥產量及土壤有機質與容重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1999,32(4):39-44.

[7] 嚴潔,鄧良基,黃劍.保護性耕作對土壤理化性質和作物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機化,2005(2):31-34.

[8] 劉世平,陳后慶,陳文林,等.稻麥兩熟制不同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7,27(5):859-863.[9] 曾木祥,王蓉芳,彭世琪,等.我國主要農區秸稈還田試驗總結[J].土壤通報,2002,33(5):336-339.

[10] 張永春,汪吉東,聶國書,等.不同量秸稈機械化還田對稻麥產量及土壤碳活性的影響[J].江蘇農業學報,2008,24(6):833-838.

[11] Kirkegaard J A. A review of trends in wheat yield responses toconservation cropping in Australia[J]. Australian Journal ofExperimental Agriculture,1995,35(7):835-848.

[12] Tebrügge F, Düring R A. Reducing tillage intensity—a review ofresults from a long- term study in Germany[J]. Soil & TillageResearch,1999,53(1):15-28.

[13] Uri N D. Perceptions on the use of no- till farming in production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n analysis of survey results[J].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0(77):263-266.

[14] Govaerts B, Sayre K D, Deckers J. Stable high yields with zerotillage and permanent bed planting[J].Field Crops Research,2005,94(1):33-42.

第8篇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玉米、馬鈴薯種植形式為100cm∶100cm。馬鈴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馬鈴薯畦間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種,株距18cm,與馬鈴薯穴錯開,密度5.5萬株/hm2。馬鈴薯產量15~20t/hm2,玉米產量約12t/hm2。

1.2玉米間套種小麥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麥的畦帶比為120cm∶80cm,玉米應選擇緊湊型品種如掖單13、錦玉2號等,小麥品種可選擇高產優質的遼春10號。玉米密度一般為4.95萬株/hm2,小麥保苗600萬株/hm2。玉米產量可達到7879.5kg/hm2,小麥產量可達到3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種植比例為3∶3,玉米的行距為50cm,密度一般為4.20~4.95萬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為25cm。玉米產量可達到8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鮮草產量可達33.67t/hm2。

1.3小麥復種大豆、向日葵、紅小豆、谷子

葫蘆島市無霜期160d左右,近年來該地區利用麥茬復種大豆、紅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種蔬菜等搭配組合,取得較好效益。春麥選擇遼春17,3月20日播種,7月7日收獲,產量為3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種,10月8日收獲,產量為2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種選用遼嗑雜1號,7月9日播種,10月11日收獲,產量為2340kg/hm2。后茬紅小豆品種選用遼紅小豆,7月8日播種,10月10日收獲,產量為2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種,10月15日收獲,產籽實5250kg/hm2,產草3150kg/hm2。

1.4鮮大豆復種鮮玉米

該技術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區較多。大豆選擇早熟、莢多、綠莢、高產的優良品種,于4月5日前播種,保苗15~20萬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產鮮大豆15t/hm2。鮮大豆收后及時將豆秧切斷翻耕,搶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種密度為4.50~5.25萬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鮮玉米,青玉米秸稈可做優質飼料。

1.5大豆套大蒜

該形式主要以鐵嶺、新民市和臺安縣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壟距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獲,平均產量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溝里種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產量2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黃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選擇日本大葉、菠雜10號等抗寒性好、產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種,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種。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獲,一般產量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溫室內育苗,終霜過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獲,一般產量可達75~90t/hm2。番茄拉秧前1個月左右開始育黃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個月開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產結束為止。

1.7瓜葵間套復種大豆

種植帶寬200cm,其中西瓜壟67cm,供瓜藤生長的平畦寬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種,保苗7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種在西瓜株間,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獲后播種夏大豆,播種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獲。

1.8鮮玉米復種青貯玉米

鮮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種,密度為5.336萬株/hm2,7月15日收獲。鮮食玉米收獲后盡早播種青貯玉米,選擇鄭單958等生育期適中的品種為宜,密度以7.5萬株/hm2為宜,初霜來臨前收獲,可產玉米鮮秸稈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與花生間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種植花生,花生密度為11.25~12.75萬穴/hm2。試驗表明,在保證南果梨和大扁杏產量不變的情況下,可收獲花生3100.5~3499.5kg/hm2。

1.10速生楊與大豆或紫花苜蓿間作

速生楊采用條帶種植,行株距為4.0m×1.5m,在條帶中間種大豆和紫花苜蓿,該模式可以有效地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重效益。試驗表明,間作的大豆產量為3229.5kg/hm2,紫花苜蓿鮮草產量為44.05t/hm2。

1.11葡萄與聚合草/白三葉間作

葡萄架間隙之間種植耐陰作物聚合草或白三葉,既能收獲一定量的青飼料,同時聚合草或白三葉還能起到涵養水分、防止土壤板結的作用。聚合草壟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萬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鮮草產量為75t/hm2。白三葉散播,用種30~45kg/hm2,鮮草產量為15t/hm2。

2存在的問題

2.1一些多熟種植模式資源消耗大,技術復雜,推廣規模小

傳統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種勞動集約型農作制度,一些復種模式作業工序繁瑣,消耗勞力過多,技術比較復雜。這樣的多熟模式僅局限于個別地區或個別農戶使用,其發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開發省工省力型多熟種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產量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也是未來多熟種植制度的發展方向。

2.2下茬氣候資源緊張,復種能否成功沒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個地區的農業三線溫度和霜降等氣象因素是穩定的,但年際之間也是有差異的,一旦氣候異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溫等,復播以籽粒為收獲目標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顆粒無收。

2.3復播作物市場需求波動大

由于長期以來一些區域復種作物種類單一,復種面積加大后,秋季上市時供大于求,沒有市場。特別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貯存,一旦賣不出去,很難有效益。遼寧前幾年就曾發生過秋白菜冬天凍在地里白給沒人要的慘劇。2.4復種效益低

一些地區習慣復種蕎麥、糜子之類的小雜糧,這些小雜糧雖然生育期短,栽培技術簡單,市場需求也不錯,但復播產量較低,一般產量不到1500kg/hm2,農民種植的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約1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掙錢,這直接影響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2.5復種模式單一

傳統的多熟種植以提高糧食產量為中心,只考慮收獲果實,而沒有和畜牧業結合起來。隨著畜牧業的發展,飼草短缺已經成為農區發展養殖的瓶頸問題。畜牧業發達的地區應該把復播飼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來,從單糧食型向糧經飼菜綜合型發展,這也是現代多熟制發展的一種趨勢。

2.6沒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術體系

多數試驗研究要么注重簡單的栽培技術,要么只比較不同復種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種搭配、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復種作物產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術體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種植技術因某一環節的紕漏得不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比如,復播青貯玉米產量高、營養豐富、栽培管理容易、機械化程度高,是農區畜牧業的優質飼料,市場需求非常大,新疆、內蒙一些地區的推廣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復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這固然有前些年養殖業不發達、市場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約復播青貯玉米發展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技術積累不足。

3發展對策

3.1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復種模式

每種多熟種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點,麥后復種大蔥、蕓豆等蔬菜經濟效益高,但栽培技術性較強,除要求一定的光熱資源外,還必須有充足的水分條件,且年際間市場需求波動較大;復種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為收獲目的的作物,往往因為生長季熱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溫、早霜等氣象災害天氣時有發生,生產風險很大。復種以營養體為收獲對象的青貯玉米、草高粱等飼料作物,其產量高,收獲時間彈性大,營養生長期間對低溫、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強,因而對氣候變化有較強的適應性。復播飼料作物既有利于解決當前輪牧、禁牧形勢下飼草短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現實難題,又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是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一種有益嘗試,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林下間作花生等矮桿經濟作物或紫花苜蓿、三葉草等優質牧草,在不影響林果樹生長的情況下,獲得額外收入,兼具經濟和生態效益。一種復種模式能否在生產中大面積應用,是由綜合因素決定的,它包括熱量條件、水分條件、社會對其農產品的需求及經濟效益等,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及每種多熟種植模式特點,合理選擇適合本區的種植模式。

3.2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深化遼寧多熟種植,完善多熟制技術體系

遼寧地區多熟種植發展的瓶頸主要是光熱資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搶種搶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比如選用早熟品種;利用高分子材料進行種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機械地膜覆蓋技術;提高機械化程度,盡可能實施全程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術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保證多熟種植的順利進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種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資源與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高產、優質、高效逐漸成為現代新型多熟種植制度的主要目標。省工省力,糧經飼多元結合,高收益型和高產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材料、農藝與農機結合注意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是當今種植制度的發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種植制度研究力度,從而使多熟種植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4參考文獻

[1]陳阜,梁志杰.多熟制的發展前景[J].世界農業,1997(6):18-20.

[2]閆春風,吳禹,安穎蔚.遼寧立體農業生產模式研究[J].雜糧作物,2002,22(4):229-232.

[3]李秀華,曾艷君.遼寧省主要復種模式及栽培技術[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24-27.

[4]金亞菊,張華星.遼西葫蘆島市兩茬復種栽培摸式初探[J].中國農技推廣,2006(9):24.

第9篇

論文摘要 總結了中藥材秦艽人工栽培技術,對縮短其栽培周期,提高產量作了一定探索,以期為應對野生資源日益減少的形勢,擴大人工栽培面積,取得良好經濟效益提供指導。

秦艽是我國傳統常用中藥材,已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其具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清熱利尿的功能。隨著人們的過度采挖和環境惡化,野生資源日益減少,造成較大的市場需求空間。華亭縣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人工栽培秦艽已獲得成功,栽培面積逐步擴大,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1秦艽特征和栽培的適宜環境

1.1特征

秦艽為龍膽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基部被殘葉纖維所包圍。須根多條,扭結或粘為1個圓柱形的根;莖直立或斜生,單一;莖生葉密集或蓮座狀,莖生葉對生,較小,基部合;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或腋生作輪狀;蒴果矩圓形,種子橢圓形,深黃色。

1.2生長特性及栽培適宜環境

秦艽性喜潮濕冷涼氣候,耐寒冷,忌強光,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松、肥沃和土層深厚的腐殖土和砂質壤土為宜。在干旱季節易出現灼燒現象,葉片在烈日直射下易變黃和葉緣枯萎。每年從根莖部分生出1個地上莖,生長年限較長的莖多簇生。通常每年3月下旬返青,5月下旬抽薹開花,7月中、下旬種子成熟,年生長期為100~120d左右。秦艽栽培環境要求年降雨量在600mm以上,無霜期160d以上。總之,秦艽對生長環境要求相對不是太嚴格,有野生品種分布的地區,均可栽培。華亭縣秦艽栽培適宜環境主要在沿關山區域和氣候較冷涼的西北部。

2豐產栽培技術

2.1秦艽栽培的方式

秦艽一般用種子繁殖,栽培方式有3種,即露地移栽、覆膜移栽和直播套種。直播需與刺胡麻或小麥等作物套種,以起到苗期遮蔭作用,其栽培周期長,產量低,生產上采用較少。露地移栽和覆膜移栽采用先育苗、后移栽的方式,栽培周期可縮短到2~4年。

2.2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松的砂質壤土,一般于前茬作物玉米、小麥、洋芋等收獲后至秋季整地,深翻30cm以上,耙耱收墑。來年春季土壤解凍時及時翻耕,揀去石塊和草根,結合整地施入底肥,施農家肥(土糞)15~30t/hm2,墑情差時一般少施或不施土糞(土糞多時,易傷苗,導致缺苗較嚴重),然后整平耙細,作畦或打壟。

2.3育苗

育苗播種時間為土壤封凍前或來年早春3月上旬土壤解凍后,有澆水條件者春季最佳。將準備好的地塊深翻整平,做成1.4m寬的畦,選用成熟飽滿的種子,用種量為90.0~112.5kg/hm2,撒播后覆土0.5~1.0cm,用鐵锨輕拍壓實,再覆1層麥草,厚1~2cm,覆蓋均勻嚴實,進行遮蔭保墑和防止土壤板結,以促進種子萌發。覆蓋麥草后有條件者澆灌1次透水。一般從播種到種子發芽大約需要30d左右。苗出齊后開始第1次除草,除草后及時澆水。當苗長出2~3片真葉時,視苗長勢情況適當揭去覆草,一般揭草3次,至6月上旬揭去所有覆草。選陰天或陰雨天揭去覆草,以免陽光過強燒傷苗。揭去覆草后過幾天追肥1次,一般撒施尿素375kg/hm2,撒后澆水或雨天前施入。并應多次進行除草,同時視天氣情況適當澆水,以利苗生長。有條件的,可搭建小拱棚育苗,一般一年生苗即可移栽。

2.4移栽

2.4.1露地移栽。多采用二年生苗栽植。提倡“頂凌”移栽,一般在土壤剛解凍后進行,或于秋分時期進行移栽。整地時施過磷酸鈣600kg/hm2、尿素300kg/hm2或碳銨375kg/hm2,按行距30cm開溝,深15~20cm,用步犁開溝時,要求將靠前溝溝側壁整理成較垂直面(溝側壁傾斜度要小);將秦艽苗子大小分級,按株距7~8cm靠溝壁垂直擺放,然后覆土,至苗剛好露頭,心葉展開的大苗,埋土至露出展開葉剛好;用腳踩壓實,使根充分與土壤接觸,做到淺不露根、深不埋心。保持行距30cm,定植37.5~45.0萬株/hm2,過小苗或弱苗要雙株定植。

2.4.2覆膜移栽。一般采用一年生苗栽植,秋收后及時翻耕,結合翻耕一次性施入優質農家肥30t/hm2、過磷酸鈣750kg/hm2,然后耙耱收墑。來年春季3月上旬整地,結合整地施入300kg/hm2尿素或375kg/hm2碳銨。采用寬窄行起壟鋪膜,保持壟面55~60cm,壟間距15~20cm左右,在壟面上按行距20cm、株距12cm破膜扎眼定植,深度10~15cm,孔徑2cm,每壟定植3行,必要時要及時澆定植水,每穴一般栽 1株,做到淺不露根,深不埋心,用苗2.5~2.8萬株/hm2。另外,可采用先移栽,后覆膜放苗的方式進行移栽。覆膜移栽相對比較費工,但產量高,栽培周期短。

2.5田間管理

2.5.1中耕除草。一般5月上旬開始除草,此時幼苗易受傷,必須操作細致,6月中、下旬或7月上旬,再進行第2次除草,除2~3次。當年抽薹開花率為5% 。第2年視田間雜草情況及時松耕除草2~3次。

2.5.2追肥。露地栽培第1年基本不追肥,第2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苗較高時追施尿素300kg/hm2,雨前撒施,或施后澆灌水,或開溝施肥。抽薹開花初期再追施1次尿素,方法用量同前次。天氣干旱高溫時應及時澆水。

3病蟲害防治

秦艽在生產中,主要有葉斑病危害,一般多于6月或7月發生。特別是移栽后發易病且較重,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一是避免連作;二是移栽時不要在育苗田中移栽;三是用藥物防治,于發病初期用65%代森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防,每7d噴1次,噴灑1~2次,同時要注意及時排澇和灌水。

4采收及加工

目前,露地秦艽栽植2年后采挖,地膜秦艽栽后當年可采挖,于秋季采挖,挖出的根除掉莖葉、須根和泥土,然后用清水洗干凈,使根莖呈乳白色,再晾呈灰黃色或黃色時,攤開曬干即可。

5留種

留種時在抽薹開花期,用磷酸二氫鉀600~8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提高結實率和種子的飽滿度,同時用辛硫磷1 000倍液噴灑,防止蛾類幼蟲蛀蝕種子。7月中、下旬種子成熟,視成熟度,將其莖桿一塊收割收獲,然后打碾、曬干。

6參考文獻

第10篇

論文摘要 闡述了適合蒙城縣間作套種的主要栽培技術模式,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和增加農民收入提出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復種指數,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現提出秋種時適宜我縣間作套種的主要栽培模式,各鄉鎮可根據各自實際選擇適宜的種植模式進行推廣應用。

1小麥-菠菜-冬瓜-玉米-白菜間套種模式

按2.5m為一種植帶做成大小兩畦,大畦寬160cm,種9行小麥;小畦寬90cm,撒種菠菜,播量為15kg/hm2。翌年3月菠菜收后,于5月上旬在小畦中間播種1行冬瓜,株距50cm;5月20日前后,在冬瓜兩側各點播1行玉米,株距30cm,行距50cm,玉米與小麥間距20cm。小麥收獲后讓地給冬瓜、玉米生長。8月中下旬,冬瓜拉秧后,在大畦內及時整地施肥,栽3行大白菜,行距50cm,株距45~50cm,栽2.40~2.55萬株/hm2;9月上旬去掉玉米基部3~4片老葉,以利通風透光;9月中下旬白菜進入蓮座期,及時收獲玉米;10月下旬在玉米空間種植9行小麥;11月下旬大白菜收獲后冬閑。翌年移栽早熟苞菜或采取“9-2”方式套種棉花。

2小麥-菠菜-辣椒-夏菜間套種模式

在秋種時按1.8m為1個種植帶,分成大小畦,大畦寬1m,種植6行小麥,行距20cm;小畦寬80cm作預留行,秋種時可在預留行內撒種菠菜。年后3月菠菜收獲后,于5月上旬在小畦內種植2行辣椒,株距為28~32cm,行距60~70cm,2行辣椒各距小麥行10cm。小麥收獲后又可在小麥帶內種植夏蘿卜或抗熱白菜或無架豆角,但種植接茬辣椒效益更佳。

3小麥-菠菜-西瓜-棉花-大白菜間套種模式

帶幅寬2.6m,種植9行小麥,行距20cm,占地1.6m,留空檔1m,年前種植菠菜;翌年菠菜收獲后,于3月中旬進行西瓜、棉花營養缽育苗;4月20日左右用地膜覆蓋栽培1行西瓜,株距50~60cm,栽6 000~7 500株/hm2,同時在西瓜兩側各栽1行棉花,棉花距麥26.5cm,株距26~33cm,栽2.25~2.85萬株/hm2。7月底西瓜拉秧后,在棉花行中間施肥,8月中旬再播種1行大白菜,株距60cm,栽6 750株/hm2左右。

4小麥-冬菜-西瓜-辣椒-花菜間套種模式

種植帶播幅為2m,采用“6-1”式種植模式,即播種6行小麥,行距20cm,留1m預留行種植冬菜;冬菜收獲后于4月初地膜覆蓋種植1行西瓜,栽9 000~10 500株/hm2;小麥收獲前10~15d在西瓜兩側栽辣椒1.95萬株/hm2,小麥收獲后再栽1.95萬株/hm2,合計栽3.90萬株/hm2。西瓜收獲后栽花菜,栽9 000~10 500株/hm2。

5小麥-冬菜-西瓜-玉米-豆角間套種模式

種植帶2m,播種6行小麥,行距20cm,在小麥預留行內種植冬菜,冬菜收獲后于春季地膜覆蓋1行西瓜,株距50cm,栽9 750株/hm2。小麥收獲前10d于西瓜兩側點播玉米,栽3萬株/hm2,小麥收獲后在麥茬地種無架豆角。

6甘藍-西瓜-玉米間套種模式

甘藍選用抗寒、抗病、耐肥、長勢強的品種,8月下旬育苗,秋分前定植,施優質土雜肥45t/hm2,尿素300kg/hm2,栽4.5萬株/hm2,春節后上市。西瓜選用早熟抗病早冠龍,2月下旬育苗;在3月中下旬甘藍騰茬后施優質農家肥37.5t/hm2,磷鉀復合肥750kg/hm2,尿素300kg/hm2,整地后按1.6~2.0m開溝作畦,在畦邊40cm的種植帶內覆蓋1m的地膜,在地膜中間按50cm株距打孔移栽瓜苗;爾后搭小拱棚進行雙膜覆蓋栽培,小拱棚上蓋草苫或稻草,晝揭夜蓋;在西瓜發棵時和第1個瓜坐果后有鴨蛋大時追施尿素150kg/hm2和磷鉀復合肥450kg/hm2;5月下旬開始采收。5月上旬進行玉米(選用矮稈早熟品種)育苗,5下旬按60cm×30cm行株距在西瓜兩側移栽2行玉米。

7 春甘藍-春玉米-豆角-秋甘藍間套種模式

春甘藍菜于1月10日前后育苗,2月中旬整地施肥起壟,壟底寬80cm,頂寬30cm,高30cm;然后在壟面移栽甘藍,每壟栽植雙行,行距30cm,栽8.25萬株/hm2,栽后澆水,用小拱棚覆蓋,4月收獲上市。4月中旬在甘藍地沿壟點播玉米,玉米行間點播豆角,玉米行距80cm,與豆角之間行距40cm,密度均為3萬株/hm2;播種時穴內要澆足底墑水,覆土后用50%乙草胺1 200mL/hm2對水750kg均勻噴霧地面封閉除草。8月上旬玉米、豆角收獲后,立即深耕整地、施肥、重新打壟。秋甘藍于7月20日前后育苗,8月20日左右移栽大田,11月下旬上市。

8春馬鈴薯-冬瓜-秋馬鈴薯間套種模式

按2.4m為1帶,做成3畦,畦底寬80cm,春馬鈴薯種2畦,每畦種2行,行株距33cm×20cm,栽8.25萬株/hm2;另一畦種1行冬瓜,株距50cm,栽8 250株/hm2。年前深耕凍垡,2月上旬開始整地,施足基肥,氮、磷、鉀配合,施土雜肥45~60t/hm2、過磷酸鈣1 125kg/hm2、硫酸鉀300kg/hm2、尿素300kg/hm2。馬鈴薯于1月下旬催芽,2月中旬開溝播種,為防止地下害蟲危害,可用甲敵粉45~60kg/hm2進行處理,墑情差時要帶水下種,保證一播全苗。播后覆土,并及時覆蓋地膜保水增溫。2月中旬冬瓜營養缽育苗,3月底在畦面覆蓋地膜后破膜移栽,栽后澆定根水,破膜處用土封實,并加蓋天膜。春馬鈴薯于5月下旬收獲,7月下旬冬瓜拉秧后整地施肥,種植催芽后的秋馬鈴薯,栽12萬株/hm2左右。秋馬鈴薯于11月下旬采收上市或攤曬后冬儲。

9小麥-菠菜-辣椒-夏菜(或玉米)間套種模式

在秋種時按1.8m為1個種植帶,分成大小畦,大畦寬1m,種植6行小麥,行距20cm;小畦寬80cm作預留行,秋種時可在預留行內撒種菠菜。翌年3月菠菜收獲后,于5月上旬在小畦內種植2行辣椒,株距為28~32cm,行距60~70cm,2行辣椒各距小麥行10cm。小麥收獲后又可在小麥帶內種植夏蘿卜、抗熱白菜、無架豆角或玉米。

第11篇

論文摘要 甘藍型春油菜機械化栽培技術是解決我國北方高寒地區油菜大面積高產高效的關鍵。其技術包括整地、播種、育苗移栽、植保、收獲、秸稈還田、脫粒等環節,核心內容是機械化播種、育苗移栽和收獲。

青海省的氣候條件很適合甘藍型優質油菜的生產。生產的油菜產量高,平均產量可達3 750kg/hm2,最高產量達到5 250kg/hm2;產值高,每生產1kg油菜籽的產值,比生產1kg春小麥的產值高2~3倍;品質優,需用量大。

甘藍型油菜生產全機械化技術包括整地、播種、育苗移栽、植保、收獲、秸稈還田、脫粒等環節,核心內容是機械化播種、育苗移栽和收獲。推廣普及先進適用的油菜生產技術裝備,是提高油菜生產技術水平,實現甘藍型油菜生產機械化的必由之路。

1栽培技術要求

油菜直播通常采用條播和點播,要求下種均勻,無明顯斷條,行距相同,行向筆直,播種深度2~3cm,播量5.25kg/hm2,行距25~35cm。

2整地技術要求

耕地深度應在20cm左右,深淺一致,翻垡良好,地表植物殘株覆蓋嚴密;整地平整,土壤松碎,墑性好,上虛下實,底肥覆蓋嚴密。

3機械化育苗移栽技術要求

一般采用育苗裝置,將種子播入營養缽內,在一定條件下集中育苗,然后將育好的缽苗用移栽機移栽到大田。育苗移栽的種子必須進行精選,經過包衣處理,制缽機制取營養 缽時,需按要求配制好營養土。根據不同品種和耕作制度,按一定的株距和行距,移栽油菜小苗,用土壓實,不產生萎根、傷苗現象。

4油菜機械化直播技術要求

播種前3d噴施除草劑,播種機進行播量、行距調整。播種量按5.25~6.00kg/hm2,與22.5kg/hm2尿素、5.25kg/hm2二銨和37.5 kg/hm2 3911顆粒劑混合調勻,使總播量達到97.5~105.0kg/hm2。其調整方法可按不同類型播種機的調整要求進行。

5農藝管理措施

甘藍型油菜種植區的氣候特點表現為苗期氣溫低、蕾薹期干旱、花期以后氣溫升高,進入雨季。往往造成苗期生長緩慢、營養積累量小;蕾薹期以前花芽分化水平低,無效枝和無效果多;花期以后,枝葉徒長,打亂生殖生長過程,造成落花落果、秕粒率高、千粒重小。應根據高原氣候影響狀況,用農藝措施調節和控制。

早期開始爭取獲得較多的田間生長時間,增加油菜對外界水、肥、氣、熱資源的吸收量,播種、松土、間苗、定苗、防治病蟲害、追肥、澆水要提前,實行秋耕、秋施肥和冬灌栽培措施。

重點促根、促葉,前期增水、肥,中期控制水、肥和中耕,減緩生長速度,延長花期分化發育時間,保證后期落花落果少,無效果比率降低,角粒數增加,無倒伏,實現豐產豐收。

6病蟲害防治技術要求

6.1病害防治要求

選用抗病品種,采用休閑輪作制,同時注意種植密度適宜,灌溉恰當,施肥量科學合理。

6.2蟲害防治要求

甘藍型春油菜的苗期害蟲主要是黃條跳甲成蟲和莖龜象幼蟲。一般用22.5kg/hm2 3911拌種或進行毒土處理,能防治上述2種害蟲。若處理效果不好,可在盛花期前用藥劑噴殺。

6.3草害防治要求

甘藍型春油菜的苗期草荒治理,主要是針對野燕麥、香薷、微孔草、灰綠黎、薺草等雜草,一般用48%的氟樂靈乳劑2 250~2 550mL/hm2,以尿素或砂土為稀釋劑,進行混合拌勻,于播種前撒于土壤表面,立即用圓盤耙或旋耕機將藥劑帶翻入表土下6~8cm處可以基本防治苗期草害。

7油菜收獲技術要求

7.1分段收獲

在油菜80%角果呈黃色時,用割曬機收割鋪放田間,邊割邊捆,即時堆垛,以防裂角落粒。放置7~15d,待油菜后熟干燥后,再用聯合收割機或脫粒機脫粒。用收割機揀拾時,應將聯合收割機割刀部分換成揀拾器,同時更換凹板網篩,調低清選風扇的風速,調小脫粒滾筒與凹板之間的間隙,揀拾脫粒。

7.2聯合收獲

采用聯合收割機直接收獲時,油菜成熟度需達到90%左右,要求收割脫粒干凈,總損失率小于5%,割茬高度在10~30cm,秸稈可粉碎還田或收集再利用;收割前,要更換凹型篩網,在割臺左側裝上分禾板和立式切割裝置,適當調低清選風扇的風速,調小脫粒滾筒與凹板之間的間隙。

第12篇

論文摘要:醬用番茄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通過對番茄栽培技術的研究結合新疆地區的農業氣候資源狀況,分析了加工番茄高產栽培的可行性,并闡明了通過充分合理利用當地氣候資源,選用優良品種,提高栽培技術,加強田間管理等技術措施,加工番茄高產高效目標完全可以實現。

由于加工番茄產值高、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我區番茄面積逐年增加。為規范番茄栽培技術,實現高產、優質、低成本的目標,特制定本規程。

1品種選擇

選擇豐產、優質、抗病,適宜機采,成熟一致的品種,早、中、熟品種搭配。當前主栽品種有里格爾87~5(早熟品種),改良VF(中熟品種)、石紅三號(中熟品種)等。

2土地條件與輪作要求

醬用番茄應選擇土地平整、土層深厚,通透性良好的壤土或輕壤土,土壤有機質含量1%以上,總鹽含量小于0.39%,堿解氟60-80PPM,速效磷10-15PPM,速效鉀200PPM以上。

醬用番茄為茄科植物,忌連作,一般輪作周期在三年以上,應避免重茬或迎茬。前茬作物以小麥、打瓜、水稻、玉米為宜。

3種子處理

用種子量0.5%的敵克松拌種或用甲醛200倍液浸種30分鐘,清水洗凈晾干后播種,或用55-60℃溫水浸種30分鐘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播種。

4種植方式與行株距配置

4.1種植方式:主要有兩種,①平畦覆膜播種、揭膜開溝起壟;②開溝覆膜播種,溝壟種植。

4.2行株距配置:里格爾87-5平畦種植:行距采用40厘米、膜間80厘米配置(即40+80厘米),株距35-40厘米,畝株數2800-3200株。土地條件好,保苗齊的條田,可適當放大壟背行距20-30厘米,即40+100-110厘米配置,畝株敷2500-2700株。

4.3開溝種植:溝距1.35-1.4米,溝口50-55厘米,溝背85-90厘米,即50~55+85-90厘米配置,株距30-35厘米,畝株數2800-2900株,中熟品種如改良VF、石紅三號等采用上述種植方式,株距應擴大至35-40厘米,畝株數2600-2900株。

醬用番茄種植密度與收獲產量間變化彈性大,與品種、土肥條件密切相關,針對品種與土地條件,其種植密度應相應調整。

5土地處理

在上年秋冬土地處理的基礎上,平畦種植應于早春地表解凍3-5厘米時用機力對角耙耱和鎮壓,局部土地不平整再強制復平,土地處理達到''''齊、凈、平、松、碎、墑·六字標準。開溝種植,可在上述處理的基礎上于地表解凍1,-18厘米時,強制頂凌開溝起壟,溝深25厘米,開溝要不拉泥條。

6覆膜播種

6.1平畦種植:土地處理結束后,地表解凍5厘米時即可進行機械鎬膜,壓緊、展平和密封好地膜。當膜內地沮平均回升到10-12℃時,根據氣溫與晚霜預報,適時早播。平畦種植的最佳播期為4月中下旬,播種深度為膜下1-1.5厘米,膜上穴孔盞碎濕土L5--2厘米,每穴播量5--10粒,畝用種量100克。

6.2開溝種植:開溝后,人工及時平畦整溝,達到壟平土細。播前化除可于整溝結束后,用都爾150克/畝,人工溝內定向噴霧,進行膜下芽前化除,藥液量不少于20公斤/畝,噴藥后即用地膜溝鋪覆蓋(膜寬120厘米),鋪膜要求覆土嚴密,緊貼地面。鎬膜結束即可播種,一般播期為4月15--20日。播種距溝沿1厘米處點種,其播種要求與干畦種植一致。

7田間管理

7.1苗期管理:苗期管理必須突出"早"字。出苗后,做到早中耕、早除草。全期中耕2-3遍,中耕深度20-25厘米。第一遍中耕要適早進行,應在出苗期至齊苗期進行。疏苗應推遲到幼苗充分發育至1-2葉期,集中疏苗,每穴留苗兩株,疏苗同時拔除苗穴內雜草,3--4葉期結束定苗,每穴留一株。

7.2中期管理:平畦種植要適早揭膜開溝,封壟前進行揭膜、中耕。機械開溝后必須進行人工提溝培土,保證灌水質量。

7.3分秧:將倒向溝內的番茄植株順其株體扶上壟背,使其確定正常生長空間,露出溝面。操作時不能大翻動,以免折斷莖或側枝。作業時間一般為每天下午進行,切忌在晴天上午或中午進行,以免造成日灼果。

7.4施肥

7.4.1平畦種植:秋冬全層深施基肥畝施尿素20公斤+三料磷肥10公斤,生育期起壟開溝時畝追施磷酸二銨或三料磷肥5公斤+三元復合肥10公斤,追肥也可結合中耕,視苗情適度早追肥,全期施肥總量45公斤,N:P:K為1:0.78:0.17。

7.4.2開溝種植:開溝時距溝沿7-8厘米處,畝條施三料磷肥10-15公斤,距溝沿15-18厘米處條施磷酸二銨或尿素5公斤,即分行條施氮磷肥,做到開溝與施肥一次完成。氮肥遠離播種行,以防止燒苗。追肥一般結合二水畝追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銨10-15公斤,或補施3公斤鉀肥。對土壤條件差、苗情長勢弱的條田可結合三水進行二次追肥(畝追肥3-5公斤磷酸二銨),全期施肥總量40-50公斤/畝。

7.4.3補施微肥:當第二果穗膨大時,葉面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或0.5%的磷酸二銨。葉面補施微肥可視苗情長勢,全期補施2-3遍。

7.5灌水:醬用番茄對水、肥敏感,苗期墑度要求高,生氏后期較耐旱,灌水必須針對苗情、墑度適時適量灌溉。開溝種植應播前引水提墑,保證墑足播種.一播全苗。引水必須滲足苗床30~40厘米土層。一般苗期澆一次起苗水。加強中耕、控水,至第一果穗膨大到幼苗果徑2--4厘米時澆二水,以后視苗情墑度每隔10-15天灌溉一遍,全期灌水4-5遍,灌水嚴禁上畦,避免爛果和發生病害。平畦種植視苗情、墑度,加強中耕,防止因缺水僵苗。旱情較重的條田,應適早開溝,引水提墑,一水灌后應緊接二水。以后視墑情至青果膨大期灌三水,后期視墑而灌。灌水必須細流溝灌,嚴禁漫畦。

8病蟲防治

8.1蟲害防治:蚜蟲用康福多2500-3000倍或蚜虱凈1000倍噴施防治,地老虎用敵百蟲灌根或傍晚噴施敵敵畏或敵殺死等防治,棉鈴蟲用殺滅菌酯或敵殺死2000倍噴霧防治。

8.2病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早疫病用代森錳鋅100克/畝,噴霧防治。以后每隔7-10天,用甲霜靈一錳鋅和百菌清進行交叉噴霧防治。灰霉病用800倍甲基托布津和600倍甲霜靈混合藥液噴施,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2-3次。臍腐病用1%過磷酸鈣或0.3%氯化鈣在初花期每隔15天噴施一次,連續2-3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阳县| 长武县| 习水县| 渝中区| 辽源市| 普安县| 昌平区| 岱山县| 洛阳市| 丰原市| 东丰县| 芮城县| 苏尼特右旗| 庆阳市| 温宿县| 哈巴河县| 横峰县| 兴宁市| 大方县| 青川县| 九龙坡区| 遵义县| 华安县| 大田县| 东至县| 庆城县| 房产| 玉田县| 利津县| 岳西县| 永吉县| 西宁市| 鸡东县| 四平市| 彭泽县| 保德县| 罗平县| 正阳县| 肥乡县| 大新县| 饶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