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建筑師論文

建筑師論文

時間:2022-03-24 09:02: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建筑師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表皮圍護界面建筑藝術 形式語法

中圖分類號:TU-8文獻標識碼: A

AB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the surface, clarifying the form andimportance of the surface reappearing architectural art. Combined the engineering fulfillment, carry on thorough analysis and make new annotation to it,and put forwardsome problems of modern surfacetheoreticalresearch that need to be noticed.At last carry on an outlook to its development foreground.

KEY WORDS/ surface ,enclosureinterface ,architecturalart ,form phrasing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群眾生活品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藝術的追求越來越高。歲月的烙印,歷史的記憶,場所精神等都可以通過建筑表皮的塑造加工獲得。表皮是建筑構成三要素(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把建筑劃分為體量、表皮和平面三部分)之一,它對建筑外立面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表皮的概念及其作用

“表皮(surface)”不是一個清晰和單一的概念,與此相反,它具有復雜多樣的內涵。建筑表皮通常被理解為建筑空間的圍護(enclosure),然而根據不同情況,建筑表皮可能指向圍護結構的表層或圍護結構自身。

建筑表皮對建筑設計意義重大:1)在建設場地比較緊張的情況下,依靠體量以及體塊的穿插組合取得外部空間藝術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這時候建筑的體塊比較單一,處理的不好往往顯得呆板,單調。建筑表皮恰恰能彌補這個空缺,它可以使原本平淡無奇的界面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景象,生動豐富的內涵??梢栽诮ㄖY構、建筑功能、建筑內部空間等方面大的格局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對外立面材質、肌理、色彩的精心處理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3,1固定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將歐幾里德幾何體進行分解重構,強化面片的表現力,然后又對面片的肌理,材質,色彩等方面進行有機組合,賦予某種文化內涵,使其保持一定秩序,反映某種歷史的記憶或者時代精神,以滿足群眾心理和視覺方面的要求。這些建筑立面外皮上的面片如果是不可變動的即為固定表皮。它是最普遍的建筑空間圍護形式,主要由木材,鋼化玻璃﹑砌塊﹑金屬等幾種材料制成。木材表皮需要對木材進行防腐,耐久等性能的處理后才能使用,它在國外的中小型建筑中用的比較多,國內目前運用的并不多,下面就其他幾種材料分別介紹。

3,1,1鋼化玻璃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鋼化玻璃表皮即玻璃幕墻系統可以在建筑中營造出許多曲面形體,給建筑平添幾分生氣和靈性,使許多抽象的建筑概念得以實現,豐富了建筑的空間層次,美化了建筑的空間形象(見圖6,圖10,圖12,圖13,圖14,圖15,圖18)。

3,1,2砌塊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砌塊表皮即用磚等塊狀材料砌筑的建筑立面外皮。它可以使單調呆板的墻面充滿空間層次感,肌理感,并賦予其建筑歷史的痕跡與記憶,歲月的滄桑與變遷。使人浮想聯翩,深悟建筑的底蘊而又不覺其膚淺平淡?!敖ㄖ侨祟悮v史的石頭記”在這里得到充分的體現(見圖3,圖5,圖7)。

3,1,3金屬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金屬表皮即用鋁合金型材,銅皮,鋁扣板,穿孔鋁板等材料制作的建筑外立面,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清新現代,富有時代氣息。同時,它可以塑造各種曲面,形成各種意象,滿足群眾對建筑形式視覺沖擊力的要求(見圖4,圖8,圖9,圖11,圖18)。

3,2可變動表皮對建筑藝術的營建

如果建筑護界面是由可變動的面片構成,則形成可變動表皮。它是一種生態﹑高效﹑節能,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制造而成的先進的建筑構造。目前各國都在加緊這種構造的技術研究。比如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及合作者在1987年設計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時,將27,000個鋁制仿相機光圈形式構成的“快門”置入南面表皮的雙層玻璃內。這些構件符號一方面具有阿拉伯穆斯林傳統文化的圖案特征,注釋阿拉伯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這些光電單元與計算機相連,利用氣控方式調節陽光光線通過其表皮的量。在這里,信息符號被置入建筑表皮內,成為建筑表皮不可剝離的一部分。美中不足的是當天空稍有云層變化,走近建筑就可以聽見表皮內電動機自動運轉發出的嚓嚓響聲,使人產生誤會(見圖1,圖2)。目前正在研究并準備投入批量生產的可呼吸表皮墻體,可以隨著室外溫度,陽光輻射強度的不同自動開啟以調節室內的溫度及其照度,使室內獲得良好的溫濕度環境,更加有利于工作與居住。

總之,可變動表皮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建筑技術進一步發展,其性能進一步完善,它必將成為未來建筑外立面首選的實施方案(見圖16,圖17)。

建筑表皮理論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

表皮理論從提出到現在已經沿革了數百年,已有不少學者不同程度的做過研究,其中不乏優秀的成果,但大多數研究都停留在歷史上或目前建成建筑的表皮評價和作品介紹上,很少有基于建筑設計實踐的理論研究,很少觸及表皮技術本身,這種成果顯然不能被工程實踐采納,研究初始的意義也大打折扣了。

因此,筆者覺得今后表皮理論研究應該:1)避免對建筑設計實踐毫無意義的純理論研究。建筑是宏觀的空間組合體,不是微觀離子的疊加,具有很強的工程性。那種將建筑表皮視做建筑立面外層同原子一樣薄的一層表面物質的說法是不切實際的,任何脫離工程實踐的理論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2)積極探索在建筑設計實踐中應用性很強的表皮技術,使其加速向設計實踐轉化。3)深入研究中國傳統建筑技術,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使之成為現代表皮技術創新的源泉。

結語

積極發展表皮技術,使之為經濟建設服務,探索表皮技術創新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時表皮理論研究要立足于建筑工程實踐,立足于國家經濟建設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這樣才能有意義。否則,虛無縹緲的理論假說不但不能對設計實踐具有指導意義,而且會將其帶入死胡同,使人功虧一潰。

圖片目錄:

圖1 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及合作者設計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透視及立面局部放大圖

圖2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及合作者設計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室內效果及可變動表皮局部放大圖

圖3 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博塔設計的某大樓磚砌體表皮效果

圖4 瑞士提挈諾學派建筑師設計的某大樓鑄鐵花飾表皮效果

圖5 安徽皖南某民居磚砌體表皮效果

圖6瑞士提挈諾學派建筑師設計的某大樓不透明鋼化玻璃表皮效果

圖7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博塔設計的某大樓磚砌體表皮效果

圖8南京奧體中心某場館鋁扣板金屬表皮效果

圖9南京奧體中心某場館鋁扣板金屬表皮效果

圖10南京圖書館新館綠色鍍膜鋼化玻璃表皮效果

圖11南京圖書館新館穿孔鋁板表皮效果

圖12南京圖書館新館綠色鍍膜鋼化玻璃表皮效果

圖13南京金陵圖書館新館綠色透明鋼化玻璃表皮主入口處效果,它就是在建筑空間,功能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外包綠色透明鋼化玻璃表皮取得藝術效果的

圖14南京圖書館新館綠色鍍膜鋼化玻璃表皮室內效果

圖15南京金陵圖書館新館綠色透明鋼化玻璃表皮臨街面效果,該館以“琢石成玉”—多彩圓潤的雨花石,晶瑩剔透的巨型碧玉,為設計意象

圖16可呼吸表皮室內外效果

圖17可呼吸表皮的原理分析圖

圖18廣東東莞富民皮具城辦公樓鋁扣板及鋼化玻璃表皮效果,該樓以一群婀娜多姿的模特緩緩走來為設計意象

圖片來源:

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16,圖17引自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張宏教授《建筑材料,構造和結構的生成與表現》課程課件

圖8,圖9,圖10,圖11,圖12,圖13,圖14,圖15為作者拍攝

圖18來自深圳三鑫鋼結構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原著諾伯格.舒爾茲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尚林出版社

馮路.表皮的歷史視野.建筑師第110期,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王群.空間、構造、表皮和極少主義.建筑師第84期,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張曉暉..追蹤建筑表皮設計.碩士學位論文.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2003

劉滌宇.建筑表皮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2003

陳志毅. 表皮,在解構中覺醒. 建筑師第110期,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作者簡介:

第2篇

2012年2月,美國洛杉磯傳來了一個舉世矚目的消息:中國建筑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這個獎項被譽為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中國人從未摘取。王澍的得獎,實現了零的突破,從此世界建筑殿堂上,在理查德·邁耶、貝聿銘、丹下健三三個熠熠閃光的建筑大師姓名之后,將鐫刻上一位中國人的姓名。

王澎的橫空出世,一方面令人歡欣鼓舞,另一方面也發人深思,為什么在歐美處于絕對權威的建筑界,王澎能夠異軍突起,贏得廣泛贊許呢?業內專家評價王澎說:“他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闭沁@種中國特色,反而令世界眼前一亮。如今,王澎在國際舞臺上可謂意氣風發,鮮有人知的是,他曾一度沉寂十年。

王澍1963年出生于烏魯木齊市,1981年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系。學生時代的王澎,頗富才華卻桀驁不馴。有一次,他在街上擺了兩個油桶,自稱“裝置藝術”。而這一驚人之舉,招致了行人的不安,還驚動了警察。警察當然不理會他的所謂“藝術”,責令其迅速拿掉,后來還是導師齊康教授及時趕到,才化干戈為玉帛。畢業論文答辯時,他將論文題目貼滿墻壁,齊教授勸他:“你這樣貼出來,小心論文通不過啊?!彼宦牐炊诔隹裱裕骸叭绻f中國有現代建筑師,那只有一個半,半個是我導師,一個就是我?!边@句話得罪了不少評委,所幸齊教授背后力挺,答辯才得以順利通過。齊教授之所以特別器重王澎,關鍵在于欣賞他身上的兩種特性:一是不注重利益,對專業熱愛;二是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齊教授認為,王澎天賦異稟,假以時日,應該是有大成就的人。因此,在畢業前夕,師生二人進行了促膝長談,齊教授特別叮囑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體驗,厚積而薄發?!?/p>

能夠恪守師訓其實并不容易。王澎畢業后,進入浙江美術學院研究所,從事建筑、環境的研究工作。當時,改革開放大潮洶涌,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建筑師在市場上十分走俏,很多同學抓住機遇,獲得了不菲的收入。而王澎卻遠離熱鬧,日復一日地與圖案和文字為伴。這期間,他把主要精力用來夯實自己的文化底蘊。他熟讀康德的《形而上學導論》,默背《世說新語》,從白居易、李漁等傳統詩詞中獲取營養,去感知那已遠去的中國的美,把對文化的理解融入設計理念中。他時常感到,內心有一個聲音在召喚他——去承襲與發展華夏建筑的獨特韻味。那段日子,不斷有朋友勸他:“現在有很多項目特別賺錢,你竟然還閑在西湖觀風景?!蓖跖焖枷霋暝^,但想到導師的教誨,想到自己的志向,他堅守了下來?!爱敶蠹移疵嶅X的時候,我卻花了很多時間來反省?!蓖蹁髞砘貞浾f。在心性的滋養中,王澍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觀:“在做一個建筑師之前,我首先是一個文人,建筑只是我的業余活動。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個場所的人文氣息,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樸素建構手藝中,光輝燦爛的語言規范和思想?!?/p>

轉眼幾年過去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提速,西方建筑思潮和模式讓很多國內建筑師頂禮膜拜,一味的“崇拜外國、排斥民族”浮躁之風盛行,傳統建筑的精華與美學盡遭遺棄。對此,王澎頗有微詞:“在中國,有很多美麗的城市,然而他們把一切都破壞了。他們建造起寬闊的道路系統,每一個街區都給開發公司建造高層住宅,把紐約、洛杉磯、拉斯韋加斯融合在一起,那就是上海?!蓖跖煜M苡兴鳛?,摩拳擦掌地想出山,但齊教授的話再次在耳邊響起。他暗暗咬牙堅持,既然火候還不夠,那就再沉幾年。就這樣,在他畢業后的整整10年里,他沒有建一座房子,放棄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賺錢機會,而是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與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實踐與探求里。這期間,他常常與工匠們在一起工作,在真實的建造中獲取經驗;充分發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多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這些積累,終于成就了《瓦園》的驚艷出世。2006年威尼斯雙年展上,他用6萬片舊城拆遷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幾乎在全手工的狀態下,造出了一個800平方米的建筑。獨特的建筑風格一經推出,立刻引得嘖嘖稱奇、陣陣喝彩?!锻邎@》的成功,令王澎聲譽鵲起,同時也更堅定了他的建筑理念:扎根本土,將中國傳統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現代建筑。

此后,王澎一發不可收拾,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寧波歷史博物館等系列經典建筑相繼問世。真金不怕火煉,這些作品,漸漸拉開了世界的眼簾,讓西方的建筑權威毫不吝嗇地將“建筑奧斯卡”破天荒地頒給了中國人。得知自己獲獎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識到那沉寂的十年是多么重要,看來真誠的工作和彌久的堅持一定會有某種結果?!?/p>

當今中國,無論創業或者學術領域,無數人都在追求速成,尋找成功的捷徑,處處充滿浮躁。王澎的成功或許提示我們,真正的成功要學會沉下去,沉得越久,將來才能飛得越高。

【張弘圖】

第3篇

《走向公民建筑》一書,是對2007年至2010年逢單年舉辦“中國建筑思想論壇”、逢雙年舉辦“中國建筑傳媒獎”的總結,將近70萬字的內容,包括了四次活動本身方方面面的內容,還難得地收入了在第二屆中國建筑傳媒獎評獎結束后的爭鳴文章。

四年里,從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到8月8日開幕的奧運會,再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建筑界做了很多事,也有了很大變化。這本書,像一個縮影,投射了整個中國建筑界在四年間圍繞“公民建筑”的思想變化。一方面,中國建筑思想論壇,從邀請中國當紅建筑師來探討“實驗建筑”變為圍繞“社區營造與公民參與”的主題由建筑師、規劃師來表達心得、體會,討論問題與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中國建筑傳媒獎設立了最佳建筑獎、居住建筑特別獎、杰出成就獎、青年建筑師獎和組委會特別獎,第二屆時,還加入了建筑評論獎,這一評獎活動,有別于那些著重考量建筑設計藝術性與技術性的建筑專業評獎,將很多不為人注意的建筑和對大眾來說默默無聞的建筑師、學者、建筑評論家推至臺前。他們之中,有人在為災民建新居,有人在為邊遠的村子設計造價低廉的通行橋,有人為中國的建筑教育、鄉土建筑、城市規劃傾注了畢生的心力,讓讀者能了解到在瘋狂尖叫、形態吊詭的建筑之外,中國仍然有為“5?12”災區設計建造農房的謝英俊、發起并推動了災后“土木再生”計劃的劉家琨這樣的建筑師。他們不計得失、在從人本的角度考慮著設計問題。

可以說,這是《走向公民建筑》的第一層意義,它以印刷品的形式,像一本紀念冊,記錄下這四年的內容。

第二層意義是,活動本身是大眾媒體以“公民建筑”為題對建筑界的一次拷問,這本書收錄的是當下建筑界所交出的“答卷”。

在大眾傳媒和建筑專業之間,曾有很深的鴻溝。獲得第一屆中國建筑傳媒獎的標準營造事務所主持建筑師張珂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曾說,他們一開始不理解“傳媒獎”是什么意思,怕被當作“挖空心思”在媒體上“拋頭露臉”的建筑師,直到徹底了解了這確實是一個“關注人文、關注建筑”的獎項。多數建筑師都像標準營造一樣,他們自認、也確實不是在為獲得媒體承認而工作,甚至建筑圈有一種觀念,認為是媒體對某些建筑的跟風、炒作影響了、帶壞了當下的建筑風氣,因為畢竟是要通過媒體的宣傳,才會催生出“明星建筑師”這個群體。而除了少量建筑專業媒體之外,大眾傳媒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新奇怪的設計所吸引,往往缺乏建筑上的專業判斷力。與此同時,媒體人們也主觀地以為建筑師是一伙想當藝術家的瘋狂工程師,想做的都是CCTV新樓那種招搖的建筑,并不真正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但中國建筑傳媒獎提出的“走向公民建筑”改變了彼此雙方的成見。大眾媒體向建筑師們提出的這個思考角度,懇切、質樸?!肮窠ㄖ彪m然在至今仍然界定模糊、范疇過于寬泛,但仍足以讓很多建筑師重新思考自己所做的工作,回顧自己做建筑的初衷。建筑的意義和價值何在?為誰而作?為什么而作?

從成果上看,建筑師們交出的答卷算是令人欣慰。獲得首屆中國建筑傳媒獎最佳建筑獎的毛寺生態實驗小學,建筑師吳恩融和穆鈞,前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后者當時是在讀博士,他們在甘肅農村前后花了五年時間建造無止橋和實驗小學,穆鈞更是在毛寺村里住了兩年,直至帶領村民建完學校。橋和小學,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地的居民和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甚至可以說,改變了他們對所處環境和未來的看法。

第二屆傳媒獎最佳建筑獎雖然空缺,但反倒更體現了獎項的嚴謹與嚴肅。分處臺灣宜蘭、香港、天津、西安的四項入圍作品,在經過評委會實地考察之后,除了從專業角度肯定了它們建筑設計上的獨具匠心,也發現了設計中存在的“嚴重不足”,尤其在聽取了使用者的意見之后,艱難同時也果斷地將這個獎項設為了空缺。設計了宜蘭津梅棧道的臺灣建筑師黃聲遠在參訪中說:“這一重要獎項的空缺,能引起行業更好的討論,同時是對建筑師的一種鞭策和警醒。”

最佳建筑獎空缺令人遺憾,但本屆的居住建筑特別獎卻讓人眼前一亮,最終獲獎的中新生態城建設公寓,是極為少見的“工棚”建筑設計項目,在有限的范圍內,用低廉的造價為建筑工人們創造了一個舒適、有尊嚴的生活環境;同時獲獎的還有喀什老城區阿霍街坊保護改造,在設計過程中,每戶居民自主參與,與建筑師充分溝通和合作,在整個街區的改造中,建筑師提供了抗震、設備等專業的幫助,實現了居民們的居住理想,也保留了老城區的風貌。

《走向公民建筑》的第三個意義是,它展現了圍繞“公民建筑”在建筑界展開的思考和討論。

第4篇

1“反傳統”的建筑師

在這里傳統是指傳統建筑學的觀念,即建筑學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環境的學科,它旨在總結人類建筑活動的經驗,以指導建筑設計創作,構造某種體形環境等等?!皞鹘y”建筑師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建筑師,而是指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王澍先生同樣是這樣一位“反傳統”的建筑師。對于這樣一位建筑師,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和各種各樣的評論。在《設計的開始》一書的序言中對其的評論也許是比較準確和完整的———“王澍,一個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動就如其生長的年代一樣矛盾而敏感。他拒絕理論,但他的建筑文章超越一般理論論文而成為某種關于建筑的‘寫作’;他抨擊專業建筑學,但他的所謂‘業余建筑’活動超越一般而言的設計而指向某種關于建筑的建筑;他堅持感悟建筑本身,執著于功能解讀,貶低造型藝術的重要性,但他的作品具有某種超越風格爭論的藝術力量;他反對關于建筑的文學化敘事,但無論他的設計還是寫作,都具有某種難以辨別其來源的文學氣質;他強調建筑師首先應是一個文人,秉承某種批判使命,但鋒利的矛頭不僅指向自己之外,更始終指向自己,甚至以嘲諷與自嘲消解著‘批判’的戾氣”(見圖1)。

顯然王澍與傳統意義上的建筑師有很大不同,那么他在應對一些當今建筑師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時又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策略與方法目前,中國大部分建筑師做設計是沒有理論指導的,所以才出現中國建筑師的無所適從,從而導致一味的抄襲模仿或是陷入形式主義而不能自拔。前不久的世博會中國館競標過程使這種“無所適從”達到了一個頂點,引起了建筑界的反思,有建筑師發出了做了這么多年的設計,卻“不知道”的感慨。建筑師應該怎樣對待理論,把理論放在一個什么高度,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回答。王澍自稱是反對“理論”的說法的,但是看他的自宅(1997)、陳默工作室(1998)、上海頂層畫廊(2000)、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2000),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設計,看他的文章,李漁、羅蘭•巴特、福柯、結構主義、類型學等頻頻出現,這都是他關于理論的思考。

首先,王澍對于中國傳統造園理論是很癡迷的。在《設計的開始》一書中,他用《造園記》作為描寫自宅建造過程的文章的題目。王澍在自宅室內的設計中所面對的是如何在一個普通二室一廳的住宅中造出古典園林的感覺。于是便有了“二室一廳里插入五個假設的房子;房子之間插入一個桌房和一個椅房;一套燈具,一套只讓幻想居住的房子———即所謂的八間不能住的房子”,形成了一個在現代住宅中的迷園。在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中,王澍關注的是如何讓人生活在處于“山”和“水”之間的建筑中和如何體現蘇州園林的造園思想。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建筑與山水的和諧,而在一條傾斜于建筑主體的軸線上沖出的被稱為甲乙丙丁的四個小房子則隱喻了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亭子。同時在王澍身上,我們也能看到西方理論對他的影響。從王澍的上海頂層畫廊設計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羅蘭•巴特對其的影響。一個“幻燈機”,一個“照相機”都有著羅蘭•巴特的攝影學理論與結構主義理論的影子。

在王澍的身上,中西方文化很奇妙的交織在一起,無論在他的文章還是在他的設計中,都能看到中西文化的碰撞。但王澍在這種碰撞中并沒有迷失自己,而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從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對于自己的每個設計直到每個細部的做法,他都能說出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是受到什么的影響。王澍的設計可以說是在理論的思辨與技術的營造之下產生的作品。

2王澍現象對當今中國建筑界的意義

王澍與張永和、劉家琨、董豫贛等人在中國被稱為“實驗建筑師”。中國大陸實驗建筑師的作品中所顯露的對建筑語言、對空間以及當下文化的探求,使它獨立于平庸的主流建筑之外。它的實驗性正是中國當代建筑藝術發展的希望,也是它進入先鋒藝術行列的根本所在,在中國的建筑史上將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當然王澍先生本人給我們的啟示是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個執著的態度,“在今天這個年代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你定了一個方向,我們愿意花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持續的去做一件事情……”

作者:孫健單位:上海見智規劃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第5篇

論文關鍵詞:數碼時代  建筑理論與實踐  形態變化

在新世紀之初,信息科技正在重塑世界,數碼技術將不僅更新建筑師手中的工作,而且也將更新建筑師頭腦中的觀念,工業時代的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引起建筑文化的反應,如新藝術運動,現代主義運動。因此數碼時代也必然產生新的建筑文化。什么樣的空間能反應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成就.生活和文化?數碼技術將怎樣改變建筑師的工作方式?如何面對和創造怎樣的未來生活?這是建筑師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在日益發達的信息化時代,這個問題比以往任何時代更顯得迫切。

數碼時代的建筑學誕生了許多新的概念,常見的有信息建筑(informationarchitecture);數碼建筑(digitalarchitecture);虛擬建筑(virtualarchitecture);超建筑(transarchitecture):信息建筑是未來建筑的總的發展方向,將極大的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而數碼建筑的概念基本包括在信息建筑的概念之中,較集中的關注信息數碼技術對建筑形態的影響,更加貼近當前建筑學本身。虛擬建筑則是信息建筑得以實現的關鍵手段。超建筑則擺脫了傳統建筑學束縛,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將為信息建筑的發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數碼時代的建筑理念與實踐

建筑師們掌握了數碼工具,而且每一天這種工具便更趨完善,強大的邏輯計算能力,nurbs技術、動畫物體物理屬性設定技術以及三維輸入輸出設備的進步使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中世紀的人們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時候總是希冀建成世間最設高聳華麗的塔樓,在二十世紀經濟快速發展時,宏偉壯麗的摩天大廈被用來炫耀經濟實力,在數碼時代,打破傳統概念的新建筑形態成為了表達時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蘭克·蓋里(frankgehry)在巴塞羅那奧林匹克村設計的雕塑“魚”,第一次在真實設計和建造中運用了ibm開發的catia,創造出不尋常的建筑形象,多維復雜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異的空間構件顛覆了觀眾對建筑空間形象的傳統認知。catia把自由帶給了建筑師,這可以說是數碼時代建筑創作的開端。

在雕塑“魚”之后,蓋里利用catia的強大能力,創造出許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布拉格荷蘭國家大廈等,極大挑戰了傳統的建筑營造和審美觀念。古根海姆博物館更是引發了對建筑美學認識的爭論,但對于建筑工程的實踐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莫斯在美國加州庫爾文設計的“傘”(umbrella)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憾。在舊倉庫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維護了場所的原有形態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結構,同時又插入了“畸形體”一一傘,來重塑場所性格,異形的三維扭曲的巨大玻璃瑰麗多姿,覆蓋了一個安置在建筑轉角處的室外表演場所的上方,標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帶來了非比尋常的視覺沖擊。這是建筑師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結構工程師的成功合作。

這些早就成為我們熟悉的致力于建筑形態探究的建筑師在遭遇到新的創作可能性的時候,理所當然的利用數碼技術積極探索新的建筑形態,對傳統建筑空間用數碼技術積極探索新的建筑形態,對傳統建筑空間加以變異,改變建筑的圍合界面,從而達到改變建筑形式的目的,可以說是利用計算機達到解放建筑形式的目的。

荷蘭的聯合設計工作室(un studio)是集合了建筑學、城市學、工程和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專家的聯合工作室,實行包容建筑學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設計程序。他們的設計始終與電腦技術緊密相關,追求將形式推向數學的極限以創造復雜而又統一的結構。聯合設計工作室的墨比烏斯住宅是體現數碼時代建筑特征的實例。在這個設計中,“墨比烏斯環”作為設計的構思圖式推動了設計要領的深化和建筑空間的形成。墨比烏斯住宅水平延展開來的體量低懸在臺地上,螺旋交纏的運動空間為使用者帶來了對環境的不同認知。在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建筑師個人對技術發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趕新技術上做出決定性的成就,只有聯合各種專業人員,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這是聯合設計工作室給我們的啟示。

fo a提出了整體建筑(m onolithicarchitecture)以及地景(landscape)建筑的概念,從自然地貌中尋求建筑空間新形態。近來foa引人注目。剛建成的橫濱國際客運碼頭(yokohamaintemationalferrytemina1),從計算機的虛擬構成真實的結構和材料的組成,方案在理想狀態和現實制約中力求取得平衡。方案最后保留了計算機創造的連續表皮造就空間概念,隨著建筑的扭動,地面、墻面、頂面自然地轉換,空間效果也類似墨比烏斯環。整個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攜起來的地貌景觀一樣,人們在“山谷、丘陵、緩坡、洞穴”之中體驗連續界面帶來的不同尋常的建筑空間體驗。

格雷戈·林恩(greglynn)是哥倫比亞大學展開數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現出來的代表人物,他宣稱他對數字建筑的興趣主要存在于數字化的模擬狀態,著重研究在數字化狀態下空間形態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動態之形(animateform)的概念,把傳統上關注靜態的建筑學推向了一個新的動態的領域。林恩針對具體建筑項目的設計便不缺乏建造的可能性,現在像大批量利用現有設備制造標準構件一樣,大批量制造不規則構件定制技術的可能性已經具備,相信他對真實建筑項目的實現一樣雄心勃勃,事實上從最近林恩的建筑實踐來看他可正在從他的純理論走向實踐。

渡邊誠(makotoseiwatanabe)在數碼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依造型軟件來塑造復雜混沌的形體的做法也不同,他更傾向于根據工程需要制作特定的電腦程序,給予有特定意義的參數,從而生成某種合乎邏輯的形態,就好像生物進化,在外界和內在條件沖突、磨合中得到合乎道理的完善存在。早在他從1990年開始的“誘導城市”(theinductioncity)中,渡邊誠便設想城市和建筑形態的產生應當由環境中存在的確定的要素來決定,于是“誘導”的概念就產生了,使用特定的電腦程序,對環境要素加以回應,然后符合環境和個體本身需要的形態就出現了。就好像是地貌的形成是地質和環境的合作,生物的形態是自生的繁衍需要和環境的選擇的結果一樣。

大江戶地鐵線飯田地鐵站(iidabashisubwaystation)就是這樣解說道:“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象是植物的根,植物是將根伸到有柔軟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讓“葉子”之間盡量不重疊,這樣可以享受太陽光的洗禮,在水和光處于最好的條件的情況下尋找最理想的形。如果條件能夠滿足,自己就可以自由地成長,這就是我的設計想法?!痹谶@個設計中,他便運用了自行開發的軟件,給予環境參數,誘導建筑形式的產生,整個過程自動發生,地下運動的是象浪一樣發光的網,通到地上之后形成翼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先制作電腦圖像或是模型,得到預期的形態,而是使用電腦程序,設定形態產生的模式,通過程序自動地在解決形態問題同時形成空間。

對于這些建筑師來說,數碼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對建筑空問的新的認知,帶來了建筑創作的新的方法,幫助他們面對新的時代面臨的新的問題。多學科的交融發展、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美學思考和技術極限,這些是他們努力思考和試圖回答的問題,數碼技術幫助他們理解,協同他們給出答案,也創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由于新的數碼時代建筑學思考的深入,數碼建筑教育的開展和普及化,數碼時代的更有沖力的新生代力量正如雨后春筍一樣迅速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新的建筑師加入到數字時代建筑形態的研究中,他們可以選擇成為創作可實現的真實的有數字時代特征的建筑的建筑師,也可以選擇成為在網絡世界中和游戲世界中創作和建造的虛擬建筑師,傳統的“建筑師”的定義正在被改變。

他們所接觸的建筑教育和對空間的認知和前輩們已然不同。出生在數碼技術開始大行其道的時代,成長在數碼技術廣泛應用的生活中,使用網絡進行遠程交流,玩網絡游戲,他們對生活、交往、空間的理解和認知都有著獨特的觀點和想法,無所顧忌的探索,創造出全新的建筑形象。

在具體現實性的數碼時代建筑范疇中,設計依然和建筑的實質存在相聯系,不管如何復雜的建筑形體和空間,依然需要遵從最基礎的力學原則,解決最基本的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解決物理的、生理的要求。當然,數碼時代的建筑同時也要承擔起對新時代的思考和設想。數碼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得到了新的創作方向和不同以往的解決方法,也帶來了新的審美的取向,建筑越來越輕盈、透明、開放,也變得更具有柔性、動感、混沌的特征,迥異于傳統。新的具有數碼時代特征的建筑將不斷的挑戰我們的認知,帶來新的不同的形象,讓人產生新的體會。

第6篇

    本文命題屬于建筑學中有關于“形式”與“技術”的方面。本文的問題源自于建筑師和結構工程師在建筑設計和結構設計的各個階段所考慮的問題的不同。方案和結構出現矛盾如何解決?大師的作品中也會存在方案與結構的矛盾嗎——即形式與技術的矛盾的問題?如果有,是如何解決的?最終的建筑物是建筑師和結構工程師創造性合作的產物嗎?在國內的情況也是如此嗎?有哪些經驗和教訓?

    在閱讀美國建筑師路易斯·康建筑作品的過程中,這篇論文所關心的核心問題漸漸清晰??档暮芏嘧髌范际墙涍^反復的修改,這是什么原因?在他的作品中,形式與技術的矛盾是如何解決的?

    本文選取了康的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作為重點研究對象,案例的選取與論文提出的問題直接相關——揭示形式與技術發生矛盾沖突的解決。論文將以案例分析為主,將康的成熟時期的作品進行分析,探討康的方案修改過程中方案和結構發生矛盾沖突的解決方法,來論證建筑物應是建筑師和結構工程師創造性合作的產物。

    2.作品分析

    2.1 紐黑文耶魯大學美術館

    2.1.1 方案

    耶魯大學美術館是對密斯后期美學的一走很難過巧妙的移植??翟谠O計中采用處理正交幾何體的方式,以一系列無以名狀的高空間矩形平面以及一個包括樓梯、電梯、管道和衛生間在內的中央服務設施核心,40英尺的柱跨構成的高聳空間不受結構的干擾,并允許陳列室、辦公室和工作室等不同功能得以按需要進行組合。沿街主立面清一色的磚墻不同;在西北和東北立面的玻璃幕墻弱化建筑的樓層關系,充分暴露柱子的結構作用;朝教堂街的南立面未開窗,只是在厚重的磚墻上每層飾以石灰巖的細狹腰線,將柱子藏而不露,重點表達建筑的樓層關系。康還采用了一些特殊的石頭箍帶,其高度與出挑在立體三角形網架樓板上的混凝土肋條保持一致。

    中跨部位,體現了康的觀念“服務空間有別于被服務空間”。采用的是混凝土平板樓層結構而不是三角網架結構,其內容完全不同于他所服務的主體空間結構。其中包括了三種服務元素,他們分別是一部置于圓柱筒體內的三跑樓梯、一個容納電梯和一部標準的平行式的雙跑樓梯消防樓。

    2.1.2 方案與結構的沖突

    該方案也曾有過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平面呈直角形,另一個呈平行四邊形平面。二者都有一些獨立的圓柱形服務管筒貫穿其中??狄苍浽跇嬎疾輬D方案上設計“一個由立體三角形網架組成的鋼筋混凝土樓面需要一個具有同樣結構的體系的柱子來支撐。”這也是在建構問題上康的主觀意念與建筑的空間和結構要求發生沖突的原因。在康和結構工程師菲斯特勒最初提出的方案中,立體三角網架中有一系列2英尺高的棱錐形,其側邊厚度為3.5英寸,而且還應該與4英寸厚的混凝土樓板整體澆筑在一起。導致的結果就是會產生一個更為厚重的樓面。

    2.1.3 解決方法

    康在該建筑落成之后提出另一種立體三角網架方案。一個40英尺跨度的樓面,在通常情況下的重量相比,使最終建成的耶魯大學美術館的樓面重量增加了60%。它的結構原則與康的最初的設想并不一致,但該設計的獨創性在于,它可以讓機電管線在立體三角形網架的空間內更加暢通無阻地連接成一個整體。

    2.2 伏特沃斯金貝爾美術館

    2.2.1 方案

    金貝爾美術館是康的建筑生涯的巔峰之作。美術館為單層,凹字形平面。柱子規則地把平面劃分成一個個長方塊,每個長方形上頂著一個橫截面是半圓蘑菇狀的預應力混凝土頂。自然形成一個個展覽空間,加上靈活布置的隔斷,給人以幽深迷離的效果。天頂燈從半圓的頂端灑下柔和的光線,整個大廳吐露出一種溫暖、謐靜的氣氛。該作品中,一系列筒形拱頂構成整個建筑中占主導地位的建構元素,決定著該建筑的總體特征。這些拱頂中間開口,通過肋殼組合的方式為美術館內部提供獨特的自然光線。它的砌筑性基座將建筑和場地充分結合起來,基座的設計將整個金貝爾美術館與場地完美的結合起來。

    康在方案中設計了三個布局隨意的露天庭院,安插在連續拱頂結構中。在他看來,這些院落是在建筑的整體空間格局中保持不變的場所形式。

    在建構技術方面,采用了設備管線與展廳結合的設計手法,包括位于拱冠下方的光線折射和燈槽設計,以及利用拱腳部位的下掛梁之間的空間形成的管線橋架等。

    2.2.2 方案與結構的沖突

    爭議點主要集中在單體尺寸為104英尺*23英尺的“假”拱頂及其性質的問題上面??翟岢鲞^一個半圓形拱頂方案,其中拱頂的半徑被定為12英尺,拱頂坐落在12英尺高的聯系梁上,梁的下方是軸線間距為24英尺的柱子。遭拒后康將方案修改為擺線拱頂的設計方案,并在拱冠部位開啟一條連續光帶。為了使結構能夠雙向受力,光帶的邊緣被特別加強了。

    根據調查,在進入美術館的理想路徑事實上并沒有根據康的設計一樣——從停車場通向美術館入口的一條步行道路,85%的人都是駕車來參觀,并從停車場的地下室進入美術館。金貝爾美術館入口的概念與小汽車背道而馳。

    2.2.3 解決方法

    科門丹特從工程的角度對金貝爾美術館擺線拱頂的剖面關系和施工程序進行了調整。他增加了光帶兩側的上翻梁高度;為滿足混凝土澆筑的要求,還增加了擺線拱頂基座部分的壁厚;還要求在下掛梁的澆筑完成后才能澆筑擺線拱頂。為使拱頂打到104英尺的凈跨度,同時為抵消梁身及其容易產生的彎曲變形,他要求沿擺線拱頂的長度方向進行后張拉預應力處理。出于結構的考慮,他還要求在每個拱頂的兩頭設置一個厚度達到一定要求的圓拱形隔板,這樣金貝爾美術館每個拱頂的端部都有高度不一的弧形光帶?;⌒喂鈳问桨l展的過程充分說明,在實際工程需求已經基本滿足以后,康仍然在追求盡善盡美的形式。

    對于路徑問題,在全球化的汽車時代,這種空間過渡只能面臨茍延殘喘的境地??诞吷晃菲D難,孜孜以求現代技術與建筑形式承載的社會公共精神的融合。

    3.結語

第7篇

關鍵字:建筑設計;創新思維;創新研究Abstract:The research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is a term which is now widely used, the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introduced, and analysis of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ontology, subject and object,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make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ve thinking; innovative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現在知識的發展,“創新”一詞得到了很大的應用,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也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不斷進步的源泉。但是,人們卻不知道知識創新、教育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等各種創新的源頭在什么地方,而且也有很少的人去專門研究和思考這個問題。其實,人們通過實踐來作為創新思維的基礎是所有創新的靈魂,正是因為這些創新思維引發并推動了所有的創新之舉。缺少了人的創新思維,任何創新都不可能去實施。對于建筑設計來說也是這樣的,建筑設計是完成建筑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建筑設計對于創新的要求很高,因此將創新思維引入到建筑設計之中,對于建筑的設計有一個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一個建筑師缺乏創新能力,在競爭中必將處于劣勢。將創新思維引入到建筑設計中,引入創新思維的方法和原理之后,建筑設計的創新不再只限于靈感和悟性,建筑設計創新將變得清晰易懂。首先,將以前的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研究成果整合起來,初步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理論體系,在建筑設計領域產生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可以很好地促進對于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研究。而且,對于建筑設計創新思維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研究,可以避免一些盲目的設計創新,從而相處一個更為的精妙的設計理念,設計出更為美觀的建筑物。

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理論基礎

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理論基礎是創新思維學的理論。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根據國外對于創新思維的研究,致使中國真正開始發起對于創新思維學的研究,他認為,在眾多的思維中創新思維是最高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所以思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從此開始,創新思維學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創新思維不再只是一個空想的念頭,而是將之付之于行動、引入到各個領域,使之成為一門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一門學科。

隨著現在信息社會的逐步要推進,創新思維已經成為現在各行各業的發展源泉和發展的動力,創新思維也隨之演變,其廣度和深度進一步被擴大,轉變為一門學科——創新思維學。其研究的內容主要就是創新思維學的基本特征、形式、方式和創新思維的形式等問題。

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研究內容

對于建筑設計創新思維本體的研究

對于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本體的研究是建立在對創新思維學的研究上,深入研究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基本理論的問題。它分析了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內外在特征,揭示了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本質。建筑設計創新思維就是在已有的建筑設計等方面知識的基礎上,對這些建筑設計的知識加以整合,使之完善,具有更好的聯系,得到具有一定價值成果的思維活動。它在本質與屬性上和其他思維相同之外,它還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有區別于其他思維的獨特性質:超越性、反思性、實踐性和辯證性。超越性就是建筑師在設計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建筑,根據現在建筑的發展,對以前的建筑知識加以修改和取舍,形成一種超越,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設計。反思性就是說建筑設計創新思維不同于其他的思維方式,它是通過在實踐中不斷地去更正其中的錯誤,批判的繼承現實理論,在其中找到可以突破口。實踐性就是建筑設計的理論研究和設計活動都離不開實踐,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得出誰對誰錯的結論,錯的棄之,對的加以利用,形成一個新的建筑設計創新思維。而其辯證性在于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動態過程是繼承和創新的對立統一,其方法的應用是多種方式的對立統一,以及主體培養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對立統一。

對于建筑設計創新思維主體的研究

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主體是從事建筑設計活動的人——建筑師,建筑師的素質直接回影響到建筑設計的效率和成果。首先建筑師要對自身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知道自己符合哪些方面建筑的設計要求,利用這些有利的因素去積極設計,對于自身的不足之處,要在不斷的設計過程中加以克服和改正。對于建筑設計創新思維主體建筑師的研究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更進一步加強對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全面研究。

從結構上,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主體可以分為軟結構和硬結構,其硬結構就是人的大腦和已有的建筑設計知識和經驗。軟結構就是在主體創新思維過程中,影響其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對于創新思維的硬結構的分析,我們知道在創新的過程必須動用大腦的想象模式,將一個建筑的設計方案完全展現在腦海之中,而且建筑師還必須不斷的去學習,在設計過程中去除自身不利于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因素。在設計過程中,建筑師要根據不同的設計要求,不斷地去更新知識和經驗,以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

而創新思維中軟結構就是建筑師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當建筑師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進行觀察、思考和想象等智力活動,在這個過程也會利用到非智力。所以在建筑設計創新思維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所以對于建筑設計師的培訓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在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對其的綜合性培養,不能重其一二忽視其他方面的培養。而且建筑師自身也存在著多種障礙,如書本式的研究理論束縛他的思維,只有打破這些固定思維,建筑師才能更好地發揮思維方式。

對于建筑設計創新思維客體的研究

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客體就是主體在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建筑構成要素和影響這些建筑構成要素的關系的集合。認識客體對于建筑師的幫助是非常有幫助的。建筑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客體信息的輸入,或者建筑師得到的信息不足,就會影響到建筑師思維的發展。在建筑設計中,建筑功能、建筑技術和建筑形態三者的內部關系為內屬關系,三者與影響因素的關系稱為外聯關系,這些關系通過如下圖示可以展現出來。

對于建筑設計創新思維方法的研究

下圖的分析告訴我們一個系統都必然有其一定的結構,沒有按一定的結構組合而成的多種元素是一種非系統。而對于建筑設計創新思維方法的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思維方法可以分為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深層思維就是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而其他的都是表層結構,如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兩者的關系是,表層結構反映和反作用于深層結構,而深層結構決定并生成表層結構。深層結構的特點就是穩定性,而表層結構的特征就是動態性和多樣性,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過程中,全面發展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才能更好地發展建筑設計創新思維。

小結:現在的只是經濟時代,“創新”一詞已經被廣泛使用在各個領域,技術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以及教育創新等。本文通過對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的本體研究、客體研究、主體研究以及方法的研究,確立了一個比較詳細的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理論體系,隨著現在以及以后科技理論的發展和建筑的需求,我們要不斷去完善建筑設計創新思維理論體系,使之成為建筑設計領域中的一個新的亮點。

參考文獻:

[1]齊康. 建筑課之十八———創新[J]. 室內設計與裝修,2006,( 9) : 13.

第8篇

2008年度普利茲克獎花落法國

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3月贏得了2008年普利茲克獎(Pritzker Prize)。

努維爾堅持創新,他堅信建筑要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語言和色彩。對他來說建筑是活生生的,并認為正確的建筑應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電影院變藝術飯店

最近,Make事務所提交了規劃申請和名錄建筑批準申請書,要把愛丁堡Clerk大街上的原Odeon電影院改造成一座230個床位的藝術飯店。

這座名為“ZED”的飯店還設有配套的餐館和咖啡館、藝術家的工作室和靈活的社區設施,包括小型的影院屏幕或講演室。

被列為“B”級名錄的電影院直到2003年還一直放映電影。Make的提案將保留原來的30年代的正面及相連的大廳空間,新建庭院空間。藝術家可以把飯店的一部分作為工作室來利用。藝術和產品設計是飯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顯示出蘇格蘭人創造性的才能。

美國Taubman藝術博物館

美國鐵路城Roanoke,將耗資6600萬美元的建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該館建在20年代的磚墻中,由鋼、作舊鋅板和玻璃建造。

建成后,它將成為西維吉尼亞藝術博物館的新家。不過,11月開放時,它的名字將改成“Taubman藝術博物館”。洛杉磯的建筑師Randall Stout設計了這座博物館。他表示,彎曲的屋頂很快就設計出來,這和美國東南部的任何建筑都不同,為的是和四周的山脈呼應。

迪拜雙子塔設計圖在法國公布

Aedas事務所公布了在迪拜設計的“地標性”雙子塔。這個項目將為2000多名員工提供辦公室、會議和就餐的空間。3月,其設計圖在法國戛納舉辦的MIPIM地產展會上公布。

倫敦市中心的新城市脈絡

倫佐?皮亞諾將在倫敦市中心設計由三座大樓組成的混合項目,該項目在牛津街和Covent Garden之間占地0.7hm2的土地上,采用了“13塊不規則方向的、顏色各異的陶瓷和玻璃制作的立面”。

倫佐?皮亞諾表示:“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創造一個能為倫敦城市脈絡中被遺忘的部分帶來心臟和靈魂的建筑。新增加的輕盈、連結性和色彩豐富的建筑將從實質上表現出現代企業承租人所要擔負的社會責任感?!?/p>

夏奈爾移動展廳在香港開放

扎哈?哈迪德為 “夏奈爾”(Chanel)創造了一座可移動的藝術空間。夏奈爾成衣部主管Karl Lagerfeld召集了20位國際藝術大師來為夏奈爾品牌打造獨特的藝術展臺。這座展臺昨日在香港正式開放,看上去像一座太空艙。未來兩年,這座展臺將巡回在東京、倫敦、莫斯科、巴黎、紐約停留,每次停留時間一到兩個月。9月份,它將“空降”到紐約。

馬德里的新焦點建筑

扎哈?哈迪德設計的民事法庭將成為馬德里新建城市設施中的焦點。

這座民事法庭的核心部分插入了公共空間,通過法院園區的公共流通路徑可以進入。為此,民事法庭從總體規劃中的一個元素變成了核心建筑,有助于組織整個城市總體規劃的設施。

這座7.45萬m2的建筑有雙層通風的立面。立面外層用合成金屬板建造,能夠應對環境和項目的變化。這些金屬板或打開或關閉,或根據情況平展延伸。屋頂結合了光電板電池。建筑內旋轉的半圓形中庭圍繞著庭院發展,庭院則是公共空間的所在。該項目計劃在2010年完成。

奧林匹克場地賽后將成為倫敦最大的公園

奧林匹克交付局公布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后,將奧林匹克場地改造成維多利亞時期以來倫敦最大的新建城市公園的計劃。

這一計劃是由LDA設計公司和美國的景觀設計師George Hargreaves負責的,將推動更加可持續性和積極的生活方式。

公園主要是由土地分配、草坪、濕地、林谷和果園以及用于劃船、山地自行車、攀巖和板球的設施組成。景觀設計將塑造天然的圓形劇場,可舉辦容納5萬人的大型活動。

英國24小時多用途校園建筑

由RMJM設計的“24 hour Gateway”包括一座學習資源中心、一座多功能廳、體育、休閑、音樂和多媒體設施等,此外還設有餐廳和大學的主要接待區。

為了實現大學和當地理事會的預期,RMJM盡可能擴大這座緊湊的、位于核心位置的建筑的潛能,既不讓建筑的空間和視覺影響受到妥協,又能夠容納各種設施。這座建筑還實現了BREEAM的“很好”級(very good rating)節能標準。該建筑計劃在2009年9月完成。

挪威首都新歌劇院四月開放

參觀者可以和皇族一起在四月開放的新歌劇院屋頂上野餐。

這座建筑造價40億克朗(合7.67億美元,5.05億歐元),位于奧斯陸市中心的濱水地帶,是由挪威的Snoehetta事務所設計。這座挪威最新的藝術機構以開放性和可達性為概念,容納了挪威歌劇團和國家芭蕾舞公司。

參觀者可以從外面連接屋頂的巨大坡道上到32m高的屋頂上,人們可以野餐或從坡道上滑下,可以跳入奧斯陸海灣的海水中。

歌劇院的內部有1359個坐席,沒有包廂,即便是挪威國王和王后也只能坐在一個5m不到的區域內,與其他觀眾隔開。

會議?會展

第六屆中國建筑行業網絡招聘會

由Lagoo中國建筑傳媒集團旗下的四大人才網站攜手聯合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建筑行業網絡招聘會”,于2008年4月1日~5月31日在job.省略舉辦。

2003年至今Lagoo中國建筑傳媒集團已成功舉辦過五屆建筑行業網絡招聘會。此次招聘會期間將通過網絡針對建筑設計企業、景觀設計企業、室內設計企業評選出十大最佳雇主。評選出業界人士心目中認為能為個人提供好的工作平臺,提供不斷學習發展的機會,提供較好的福利待遇等行業內企事業單位。

招聘會主辦方將向全國3000余家知名建筑相關企事業單位發出邀請,同時與20余所建筑專業院校及全國著名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聯系合作。

2008上海國際設計周將于6月拉開帷幕

由VNU亞洲展覽集團主辦的2008上海國際設計周將于2008年6月11日~13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召開。

“設計周”由高峰論壇、實物展示及各類主題社交派對組成。這個歷時三天的活動致力于促進建筑景觀領域、以及材料/產品領域的互動性和合作性,把設計理念與裝飾裝修產品相結合,共同展現在觀眾面前?!?008上海國際設計周”活動的三大重心將集中在建筑景觀、酒店餐飲休閑業、商場及辦公等公共環境設計,屆時將由以上的三種相關設計產品組成三大展區,展出面積22000m2。同期舉行的還有中國國際水療、桑拿與泳池設備及建造技術展覽會、上海景觀設計及城市建設展覽會、中國零售業博覽會。

“未來環保椅子設計比賽”和以資助設計專業大學生為主題的慈善拍賣會。

設計周論壇將邀請大都會建筑事務所(OMA)創立人、央視新樓的設計師瑞姆?庫哈斯\金茂大廈設計公司SOM公司中國董事Silas Chiow等。

中國?國際城市建筑可再生能源的運用研討會征集論文

主題為“國際城市建筑可再生能源的運用”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區進行論文征集工作。入選論文將統一編入大會論文匯編。

論文征集范圍為:國際城市建筑可再生能源的運用、可再生能源在北京2008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場館建筑上的運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中心區的應用、綠色建筑中的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的工程實踐。作者可以任選一個專題撰寫論文。

世界建筑節

時間:2008年10月22日~24日

地點:西班牙,巴塞羅那

內容:巴塞羅那建筑節每年舉辦一次,今年的主題為“創新?能力?責任”。通過建筑師的設計作品展覽和學生設計競賽展現活躍的創新思想。

莫斯科建筑雙年展

時間:2008年5月27日~6月3日

地點:俄國,莫斯科

主題:屋頂之下

內容:由莫斯科城市規劃委員會和建筑中心舉辦的“第十屆建筑與室內設計節”。內容包括公共建筑與住宅室內設計優秀作品、最佳室內裝璜設計、最佳獨立住宅設計。

奧地利建筑展覽

時間:2008年5月11日前

地點:奧地利,維也納

內容:展出奧地利本土建筑師1960年代以來的優秀建筑作品,包括建筑模型、草圖和表現圖。

住宅建筑研討國際會議

時間:2008年7月6~9日

地點:愛爾蘭,都柏林

主題:衰落的城市-蔓延的郊區-變化的鄉村

內容:有關住宅的政策、福利、法規、設計、建造、管理與市場。

土耳其建筑博覽會

時間:2008年4月30日~5月4日

地點: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內容:展出建筑施工機械、地基基礎技術、門窗、五金配件、家裝材料及藝術品。

2008泰國國際建筑博覽會

時間:2008年4月29日~5月4日

地點:泰國,曼谷

主辦:泰國建筑學會

主題:關閉電源

內容:想象沒有電的未來、學習和正確對待歷史、全球變暖對人類的威脅、可持續發展、超越技術的局限。

第四屆CINPAR建筑結構缺陷與修復國際會議

時間:2008年6月25日~28日

地點:葡萄牙,阿威羅大學

第9篇

關鍵詞:批判性地域主義、芒福德、中國地域建筑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地域主義的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如其他學派那般,經過某個時期的改革或是基于哲學或語言學的基礎慢慢順利成章的發展而來,地域主義的崛起經過了不斷的探討、被遏制,最后嶄露頭角,被世界所認可。

地域主義的起源

在古代希臘文明中,古希臘在哲學思想、歷史、建筑、文學、戲劇、雕塑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在建筑方面,希臘建筑包含諸多形象模型,例如經典的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柱式,象征著人的本質。希臘城邦的輝煌歷史并沒有隨著其滅亡而消散,光輝燦爛的文化影響著古羅馬人。古羅馬的建筑繼承了希臘文明中的建筑風格,并且包含著地中海地區的建筑特色。馬克·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這位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工程師所著的《建筑十書》全面而豐富的敘述了羅馬這個時期的建筑學的基本情況內涵和基本原理。他用羅馬文詳盡的描述了各式各樣的“地域”建筑。

地域主義的發展

地域主義之后又經歷了如畫地域主義、浪漫地域主義的發展。

所謂如畫地域主義正如中國的山水畫,展現的是一種哲學思想和心理上映射的對風景的美的審視。在這個發展階段,“英國式”的建筑風格,其忠于那些不被雕飾的自然,他的人民不畏異族勢力左右,不附和專制主義。

這種如畫地域主義運動僅僅是地域主義的開端,此后,德國繼續深化了這個進程并進一步演變成一種運動,一種主義,也就是浪漫主義。也因此地域主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之后一度地域主義作為商業宣傳的手段,運用共同的對待場所的處理方式、共同的空間序列特征、共同的建筑材料以及裝飾細部來描繪那些被包圍的領土。

三、批判性地域主義的提出

地域主義是指在建筑上吸收本地區民族的、民俗的風格,在建筑中體現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設計思潮。而芒福德在他的著作《棍與石——美國的建筑文》(1924年)所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義所描繪的是基于特定的地域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并采用適宜當地的技術經濟法則所設計的能體現地域建筑價值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形式更符合全球性的要求。芒福德的這一提法,將地域主義不再受制于商業和沙文主義。

批判地域主義的爭論

關于地域主義的爭論激化始于劉易斯·芒福德1947年11月10日在《紐約客》雜志“天際線”專欄發表的一片文章,芒福德就這篇文章質問建筑師拋棄現代主義建筑的初衷,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國際風的代言人亨利—羅素·希區柯里的人格主義以及現代主義的理論家西格弗里德·吉迪恩的新紀念主義。最終導致了建筑理論上的一場新爭論——圓桌會議。這場論戰由阿爾弗雷德·巴爾、MOMA主管和亨利—羅素·希區柯克號召,在短短的三個月中幾乎召集了所有當時知名的美國建筑師,這些建筑師聚集一起來討論這個在芒福德的文章《現代建筑出了什么事?》中提到的問題,并且對地域主義進行了激烈的批評,以此為國際式的現代主義做了辯護。

雖然這場爭論極端的反擊了地域主義,但是地域主義已經在年輕一代的建筑師心中種下了堅實的種子,他們更能了解芒福德的意圖。

此后的五年中,MOMA、CIAM,以及東海岸的建筑師協會仍是建筑界的主干力量,他們對當時的地域主義繼續進行著無情的打擊,甚至刻意忽略地域主義建筑師的貢獻。1951年,希區柯克更是利用紀念他和菲利普·約翰遜的現代建筑國際風格建筑展25周年,舉辦了名為“20年后的國際風格”的建筑展,借此來再一次批判芒福德。1952年,希區柯克和MOMA建筑展覽館的館長舉辦了一次展覽,由約翰遜為其作序并出版了展覽目錄,這次展覽題為“美國建筑”,該題目正是1944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有關地域主義建筑的展覽會的名稱,那次展覽由伊利莎白·莫克協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而1952年的這次“國際式”展覽簡直就是菲利普·約翰遜在為他自己和希區柯克大唱贊歌,極力的反地域主義。

盡管約翰遜和希區柯克對于自己的國際式的風格進行不停的辯護,但是進展的不盡人意。1952年的那次建筑展的作品目錄出版時,建筑師們對其態度已經有了大幅度轉變,很多建筑師對國際式持失望的態度,指責它是名不副實的,幾乎倒閉的國際式風格。

而芒福德此時正繼續為地域主義進行辯護。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芒福德在舊金山市政藝術博物館舉辦“舊金山海灣區的本土建筑”展覽,有力的抨擊了當時的國際式風格,他認為國際式只是限制的、空洞的和所謂公式化的模式,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

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發展

芒福德對于批判性地域主義的形成有不可磨滅的作用,他的“批判性”不僅是批判現代主義,也是對原有地域主義的批判。是他第一次發現了地域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共存關系,而不是對立的關系,地域主義不僅局限在本地區更是全球流的通道。芒福德也是第一個對地域主義進行重新辯證思考的理論家,他采取一種融合的概念,而非隔離。

當今的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現狀及在中國的發展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保護本地區和民族文化刻不容緩,從批判理論的角度講,這就需要重視對地域文化培養,不能任其自生自滅,這一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當代建筑師的肩上。

批判的地域主義反對現代主義的國際式風格,反對僅僅關注經濟利益,單純的被視為以消費為目的。要看重的是地域間的不同文化、氣候、人文、材料在建筑設計中的意義,并時刻持有批判的態度。

自此,世界各地不斷的進行著批判地域主義的實踐和理論并取得不可忽視的成就。

在中國建筑領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就開始有學者注意該理論介紹到國內,他們用自己的實踐詮釋中國批判地域主義。雖然在很多方面與西方還有些差距,但是對于建筑的探索還在不斷進行。

當代中國的建筑實踐諸多,吳良鏞設計的北京的菊兒胡同主要是對類四合院建筑形式進行運用,是延續舊城文脈更新的重要案例,對如何在大城市中體現地域性進行了探索;上海的方塔園中的建筑對江南民居的建筑進行了合理的運用和轉換,并且將地域性融入其中,體現了全新的現代景觀園林概念;北京香山飯店和蘇州新博物館,繼承和借鑒傳統園林和民居建筑中的庭院以及院落和室內空間的融通性,立面處理上則借鑒江南民居的外墻形式;王澍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轉塘校區,這組建筑群就像中國的山水畫,有大大的院落,而其中的小塔則保證了山色、天光、人心的和諧等等。這些例子體現了中國建筑師關注建筑同地區自然、文化、社會、技術的關系,努力實現中國地域建筑現代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正不斷受到西方建筑的影響,我們要重新審視這些新老建筑,通過對建筑傳統文化的繼承,更好的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參考文獻:

1.沈克寧批判的地域主義建筑師,2004(5);45-55

2.陳少武、劉興淺談對批判地域主義的理解華中建筑2011.05;12-13

第10篇

論文關鍵詞:生態建筑研究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牛態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輕,既通俗又深奧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涉及到農業生態工程、生態,及生態城鎮建設、節水與廢水處理及利用、山區小流域治理與開發等眾多領域。生態建筑作為其中的一個領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視,其作為一門學科誕生至今不過40多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爾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詞合并成為Arcology,即生態建筑學。此后麥克哈格、吳良墉等建筑師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生態建筑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一、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鋤,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2001年開始實行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刪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三、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從本質上講,生態建筑設計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筑發展觀。在實踐中的生態建筑設計思路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1、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

國際建筑師聯合會第十四次會議宣言指出:“經濟規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應當是探索并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不僅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未來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強調把關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的多樣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環境屬性。

根據生態學的進化論,生態建筑設計包含著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低層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態技術建立起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充分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生態建筑設計強調與環境具有最佳關系,對環境破壞最小,一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與環境互選共生、共同增長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選擇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的地理與氣候特征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調。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使用、報廢的全過程中,生態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與以往建筑設計相同,生態建筑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間和環境,即使建筑本身對環境污染很小,極為節能,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展開,其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這樣的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生態建筑的功能應更趨合理,空間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它應該具備更良好的物理環境,盡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并具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即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人室內環境。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吸收各種有害氣體、慮塵、調節濕度、溫度、減少噪音等。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式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屋面綠化。不僅美化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景觀,而且對屋面剛性防水有維護作用。生態建筑在保護生態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為。

根據以上發展思路,生態建筑設計對策可以在以下幾個具體環節上進行操作。

首先,在宏觀環境方面,城市規劃設計要根據生態原則了解城市發展的自然過程,用它來指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建設,同時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區域規劃,則要與城市整體環境所設立的系統相銜接,研究探討城市改造、更新過程中的復合生態問題等。其次,在微觀環境方面,如單體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由于微觀環境方面極具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其具體途徑和式、法非常豐富,蘊含著廣闊的創造性生機。

另外,要完善生態建筑設計法律和規范。法律規范是建筑設計的基本依,直接影響我國生態建筑研究的戰略方向。在生態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仲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Z}、佚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規,對我國節約建筑能耗,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通過立法對建材選擇、每平米能耗標準,對生態技術研究、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等進行規范,不僅使建筑設計中采用的生態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鼓勵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從而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第11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評價;建筑師;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4-0124-02

1 引言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施工管理、運營管理7類指標組成[1]。為了推進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住建部于2006年頒布了GB/T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簡稱ESGB 2006),并于2008年開始實施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制度。多年來這一舉措有力的推廣了綠色建筑的普及,廣大民眾的態度也從剛接觸時的懵懂慢慢轉變成對綠色建筑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15年1月,全國已評出2538項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2.92億m2[2]。

ESGB 2006頒布了近10年之久,其相關指標已不能滿足新形勢的要求,住建部在2015年1月開始實施新版標準(ASGB 2014)以取代之前的版本。無論是ESGB 2006還是ASGB 2014的實施都對建筑師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建筑師綠色建筑評價方面的能力也成為高校及建筑行業各部門思考的一個問題?;诖?,

本文從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內容入手,分析其對建筑行業和建筑師工作產生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2 綠色建筑評價對建筑師工作產生的影響

2.1 對建筑設計行業的影響

早期的綠色建筑評價工作由于涉及的專業廣度深度和需要專業的軟件進行模擬計算,如CFD、BIM等系列軟件,普及難度大,因此大多數設計單位都是尋找第三方機構來完成相關項目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申報的工作。但是,第三方機構畢竟不是建筑方案的設計者,其提出的綠色建筑設計方案也受到自身設計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制約。

國家對綠色建筑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加大,規模較大的設計單位開始成立綠色建筑研究機構來分擔相應的工作和研究,規模小的單位也不斷招收可以完成綠色建筑設計和評價方面工作的人才。部分高校也開始開設綠色建筑設計方向的專業,如山東建筑大學招收“綠色建筑設計”方向的試點班[3]。行業的不斷發展對建筑師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實際的要求。

2.2 對建筑師工作的影響

從工作范圍方面看,隨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的逐漸增多,建筑師平常處理的工作范圍也更加廣泛。相對于ESGB 2006,ASGB 2014在評價指標項、評價方式及加分項方面進行了修訂。這些變化使建筑師處理的工作不僅要完成設計方案圖紙繪制以及與結構水電暖通專業進行協作,完成建筑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室內環境、施工管理等方面研究的工作,還要重新了解評價思路的轉變。

從工作深度方面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7項內容都需要完成相應的附件內容,如風模擬、日照分析、室內采光等方面的模擬。但是建筑師在接受本科教學中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和掌握這些內容,并且,由于涉及的專業范圍太廣,短時間內很難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這就造成了實際工作能力需求和建筑師數字化能力之間的矛盾。

建筑師剛畢業就不得不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在學校階段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并不能使自己馬上勝任綠色建筑評價相關的工作,工作期間還必須得花很多時間去參加相關專業培訓來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才能循序漸進的參與到相應的工作中。

3 培養建筑師在綠色建筑評價工作中數字化設計能力的對策

3.1 建筑師教學的培養計劃需要融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方面的內容

《高等學校建筑學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4]中涉及到綠色建筑的內容較少。如《建筑物理》課程涵蓋了37個知識點,然而參考學時僅為72學時,雖然這些知識點涵蓋了綠色建筑的基礎內容,但是在這么短的學時內難以實現理論知識與設計實踐的結合。

另外,規范還對《建筑設備》、《建筑數字技術》等課程規定了部分知識點,涉及的內容深度以熟悉和了解為主。如《建筑數字技術》課程中對建筑技術輔助設計軟件方面有對Ecotect軟件的使用要求,但是參考學時僅為4學時,BIM軟件為14學時,對于軟件的學習來說遠遠不夠。當然,部分高校在課程規劃中設置了相應的任務,采用BIM軟件技術輔助完成建筑課程設計作業[5]。

所以,很多學校也結合自身的情況開設相關的課程以加強綠色建筑方面的學習。如李娟發表的“建筑物理教學中引入綠色建筑理念的思考”、周嬙發表的“綠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學專業知識體系框架整合研究”兩篇論文都對重慶大學、山東建筑大學的綠色建筑教學實踐做了介紹和分析。

筆者認為建筑學本科教學也不應拘泥于規范的規定,還應該順應形勢的需要,在???、本科及研究生階段的培養計劃中融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方面的內容。此外,還應嘗試與相關軟件企業合作,如與天正、斯維爾、歐特克等公司開展交流,可以在課程教學中邀請資深講師給學生授課。同時,也可以發揮高校教學團隊的優勢,開展校企間的“產、學、研”的合作,同時也可以為設計單位開展相應培訓服務。這樣,建筑師在學習和培訓階段就能夠有機會接觸和學習綠色建筑評價方面的內容。

3.2 行業主管部門需要多開展相應的培訓

住建部不斷擴大執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制度項目的范圍,綠色建筑設計相關的軟件也較多,常用的軟件有:PKPM軟件系列、綠建斯維爾系列、天正建筑系列、phonics軟件、Ecotect等軟件,剛參加工作或者平時這方面軟件接觸較少的建筑師一時難以掌握如此五花八門的軟件工具。所以,住建部在頒布相應規范的同時也應同時推動相關培訓項目的開展,以推廣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法。比如在每年的執業建筑師培訓計劃中加入綠色建筑評價的內容,在設計高層次階段普及相關的內容。高校的教師和學生也應該積極加入到培訓的行列中來。

另外,圖紙的審查也應設置相關的規范,以保證建筑項目較好地落實綠色建筑設計。如廣東省建筑節能協會頒布《綠色建筑工程咨詢、設計及施工圖審查收費標準(試行)》。有了相應的審查標準,建筑項目的實施就能更好的執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措施,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項目完成的質量。

3.3 建筑師需要有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的意識

(1)建筑師應該在就業前進行職業規劃,結合企業對員工發展的相關政策規定,為自身的發展制定一個大致的計劃。在學生時代或者工作初期,尋找各種機會增強自身綠色建筑方面的工作能力。

(2)建筑行業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這就需要建筑師轉變思路,尋求突破。在國家提倡“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下,在綠色建筑越發重要的行業趨勢下,建筑設計人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審視奪度,結合物聯網+、VR虛擬現實等新方向,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向,開拓新思路,不斷創新。

(3)建筑師還需要提高自身的協調工作能力。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⒒崾菇ㄖ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協作溝通更加廣泛和深入,這就需要建筑師具備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堅持以建筑設計為龍頭,在整體上把握建筑項目的方向。

4 結語

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將越來越普遍,特別是ASGB 2014的建筑適用范圍更廣[6],而具備綠色建筑設計及評價能力的建筑師數量缺口仍然很大,這就需要高校、設計單位、建筑企業不斷探索和創新,從各個方面著手,不斷提高建筑師綠色建筑評價的數字化設計能力水平,力爭使建筑行業的綠色建筑設計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張 川,宋 凌,孫瀟月.2014年度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統計報告[J].建設科技,2015(6).

[3]周 嬙.綠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學專業知識體系框架整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 2014.

[4]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建筑學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年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第12篇

關鍵詞: 日本集合住宅 保障性住房 小戶型

Abstract: Japanese collection residential and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development has a lot in commo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Japanese cluster of houses,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methods, and established 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y. At the same time, expand the analysis of affordable housing, put ou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Explore the commonalitie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design.Key words: a collection of Japanese houses; affordable housing; small units

中圖分類號:TU2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研究的必要性

我國保障性住房設計理論的發展剛剛起步,在居住空間布局設計上存在著種種問題,其中包括對空間尺度考慮不足、空間布局設計模式單一化、居住者未能參與設計、設計理念的相對滯后等。因此有必要對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間布局設計進行進一步研究。

日本在住宅設計上長期堅持小面積、適用舒適的理念,長期開展對居住行為方式和家庭人口結構的研究,尤其是在集合住宅方面研究成果豐碩。而其集合住宅在文化背景、人口結構等多方面與我國保障性住房存在較高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對日本集合住宅與我國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間布局模式進行比較研究。

2研究的意義

通過對日本集合住宅與我國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間布局模式進行比較研究,探討適合我國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空間布局模式,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保障性住房設計理論體系。

通過對日本集合住宅空間布局模式設計方法的分析和總結,可以為我國保障性住房空間布局設計實踐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是提高我國保障性住房設計水平的重要途徑。

3國內外日本集合住宅空間布局模式研究動態、水平、存在問題

一、特定功能居住空間尺寸

精細設計與居住空間尺寸

日本住宅的設計尺寸有求十分精準,可以精確到厘米。對各個房間的設計定位都很精確和實用,如家庭的公共空間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家具的擺放和實用,空間是否能相互滲透,交通線是否能重合。日本集合住宅雖然空間很小,但能把所有空間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人體工程學與居住空間尺寸

人體工程學聯系到空間設計,其意義為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辦法,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功能,然后對設計居住空間進行設計,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

工業化生產背景下住宅部品化

住宅部品是構成住宅建筑的組成部分,是住宅建筑中的一個獨立單元,它具有規定的功能。按照住宅建筑的各個部位和功能要求,將住宅進行部品部件化的分解,發揮其功能作用。住宅部件的特點包括:標準化、系列化、規?;a,并向通用化方向發展。日本住宅部件化的發展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住宅多樣化和標準化之間的矛盾,而且為特定功能居住空間尺寸的通用化設計提供了大量可行數據。

二、居住空間的多樣化設計

以家庭為居住核心單位

按家庭人口為依據,用“家庭人數減去夫婦對數”來計算臥室數量,使集合住宅進入了保證居住實態和注重實效的階段。日本集合住宅不僅把“食寢分離”、“就寢分離”“干濕分離”和“公私分離”的理念容入了標準設計中去。如以nLDK 型套型設計模式,確立了集合小面積住宅的標準模式,使關于小面積住宅的研究進入了精細化的階段。

適應性設計

盡管小面積集合住宅有許多標準形式,建筑師仍然在個性化和多樣化方面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1)根據居住者的情況,設定針對性的平面2)提供不同價值觀的居住生活方式的相應住宅3)居住者能自行裝修和自由分隔4)提供自由組合靈活住宅。

另外,還考慮由于家庭人口結構,老年住宅的“親子型”的二代居、三代居住宅也得到了發展,設計上又分為同居型、分居型和鄰居型三種??紤]到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在居住以后可以分隔變化的“可變型住宅”、“順應型住宅”。在居住空間形式中增設了西式臥室布置,使居住空間更加富有靈活性。

個人為居住核心單位

山本理顯將傳統的“社會家庭個人”的關系轉化為一種“社會個人家庭”的新型社會關系,家庭不再是杜會和個人之間的協調者,而是存于個人背后又個人自由選擇去接受的形態,重新定義了居住的核心單位應該是個人而不是家庭,從而使集合住宅的設計脫離了以往傳統家庭概念,創造了“脫nLDK”住宅新的空間布局模式。

三、住戶參與設計(合作共建)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設計模式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Co-operative Housing)是一種以住戶參與設計與決策過程、居民和建筑師共同作業的特殊設計方式進行建設的集合住宅。共同協作的方式是其執行的基本精神,它強調的是與居住者一起設計,而不是為他們設計。

SI住宅自由內部分割

SI集合住宅提供了住戶自己參與設計和決定居住單元的內部分隔和立面造型的可能性,為居住者提供了一個充分表現自我創造力的平臺。居住者可以根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愛好進行靈活布置,自由分隔,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實現個性化的集合住宅設計。

脫nLDK模式

脫nLDK模式適應居住者多種要求的載體――代用空間的模式,進行新的空間組合的探索。建造可以接受各種客戶群,流動的生活方式的平臺,居住者可以自行改變和調整空間。

四、新的居住理念

居住主體

個體與集合的關系研究:集合住宅與獨立住宅最大的不同是要建立在公共性與私密性良好的平衡的基礎上,基于“集合”與“個體”的關系學,集合住宅設計研究是“個體”的多樣性的研究,設計多數的“個體”與“集體”兩者同時成立的方案,“個體”描寫自由的生活,集體是有約束、有秩序的生活,大的集體和自由的“個體”的關系。

空間形式

Soho的出現帶來的啟示:辦公室走向家庭標志著家庭專用住宅向社會打開大門的開始。日本建筑師提出了閾的概念,闡釋為“與外部對話的場所”,是與外界街道連續的部分,這個閾空間可以對外,成為與社會聯系的過渡空間??勺鬓k公室,也可作商店,根據各家的用途不同,給予街道的表情會很豐富。閾概念,與20世紀限定住宅功能集合化的做法不同,是新的城市住宅規劃手法。

除了工作的元素外,高齡者、兒童在戶內難以解決的家務也是集合住宅向外打開天窗的契機,護理老人的幫手、照顧兒童的保姆走進家庭是另一個閾。

4國內保障性住宅空間布局設計的研究動態、水平、存在問題

論文主要的參考文獻及觀點有:

空間特點

周燕氓等人的著作《住宅精細化設計》[11]在住宅精細化設計方面做了很多深入性的研究,書中的很多經驗和體會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周燕氓、楊潔在《中、日、韓集合住宅比較》一文中對于中、日、韓三國集合住宅的特點進行了比較,并對日韓兩國集合住宅的主要空間特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集合住宅設計中可以向其借鑒和學習的方面。

學習借鑒

林文潔和周燕氓在《日本公營住宅給中國廉租住房的啟示―以日本新渴市市營住宅為例》[12]一文中以日本新渴市市營住宅為例,對住宅小區的分布與規模、住宅樓及戶型平面的特征隨年代推移的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從制度和住宅小區規劃與建筑設計兩方面提出了對我國廉租住房建設的幾點建議。

生命階段

濮慧娟在文章《保障性住房設計特色》一文中,通過保障性住房與商品房在總體、單體、立面等方面的比較,論述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方向與定位。其中的獲獎方案――平凡一生,采用可靈活分割的設計手法,適應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群體一生各個階段的居住需求;通過戶內空間變化、節能技術的應用,來完善居住功能,使住戶一生受益。[13]

成本核算

建筑學報上發表的《2008年全國保障性住房設計方案選登》一文,其中刊登了一等獎作品,由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孫石村、王鵬設計的模方:模塊化設計,可自由組合,適用于不同地塊要求;便于建立統一標準化體系及政府估價和成本核算,滿足廉租房建設要求。[14]

要素協調

李飛在其碩士論文《廣州保障性住房戶型設計研究》中關于居住空間布局設計提到“設計的成功與否就在于各組織要素之間的交流和協調,處理好各要素之間的復雜矛盾則是成功的標志??蛷d是整個居住空間系統組織中占有統帥地位的空間,具有協調統帥各功能空間的作用?!盵15]

5研究水平和存在的問題

日本對于集合住宅的研究起步較早,在發展歷史、設計方法與設計理論等方面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并隨著其集合住宅建設的發展而同步發展,涌現出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總體研究水平達到了一個較高的程度。日本國內關于集合住宅的重要專著出版超過200冊.除了這些專門的論著,日本關于集合住宅研究的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也非常多,內容同樣涉及了建筑歷史、設計理論、住居學等諸多方面。

設計理論研究方面,國內對國外集合住宅居住空間布局模式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的研究實用性較高,相關理論成果的引入對我國的研究有很好借鑒和導向作用,故而這部分內容在當前國內的研究領域中受到的關注度較高,相關成果比較豐富,有關理論書籍的譯著數量也相對較多,其中原著主要源自日本。

設計實例研究方面,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通過以《世界建筑》、《建筑創作》、《建筑師》等為代表的建筑期刊,許多日本集合住宅實例被陸陸續續介紹到國內。文章大都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概括性地介紹了日本集合住宅設計和建設的一些代表性實例。

國內文獻研究方面,《住宅精細化設計》等著作、《日本公營住宅給中國廉租住房的啟示―以日本新渴市市營住宅為例》等期刊文章以及《廣州保障性住房戶型設計研究》碩士論文等,對住宅的居住空間布局設計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其次國內舉辦的設計競賽如2002和2008年中國建筑學會分別主辦的《2002年全國經濟適用住宅設計方案競賽》活動、《2008年全國保障性住房設計方案競賽》活動,全國各地2007年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廣州市住宅建設辦公室主辦,廣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設計院承辦了《2007政府保障型住房平面設計競賽》活動。在這三次的活動中,全國各地的建筑師們都對保障性住房平面設計各個方面提出很多創新性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張菁,劉穎曦. 戰后日本集合住宅的發展[J]. 新建筑,2001,(2).

[2]胡惠琴. 集合住宅的理論探索[J]. 建筑學報,2004,(10).

[3]周燕珉,楊潔. 中、日、韓集合住宅比較[J]. 世界建筑,2006,(3).

[4]王健,田中辰明. 日本環境共生住宅及其設計手法的解析[J]. 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0,(4).

[5]李依倫. 淺析人體工程學指導下的小面積居室空間設計[D]. 山西大學: 山西大學,2009.

[6]邱偉立. 日本集合住宅設計發展歷程研究[D].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2010.

[7]鞠瑞紅. 住宅產業化進程中的SI住宅體系設計研究[D]. 山東建筑大學: 山東建筑大學,2011.

[8](日)小林秀研究施,日本における集合住宅の定著程[M]日本住宅合センタ,2001

[9](日)小谷部育子、巖村和夫等,共に住むかたち[M]建料研究社,1997

[10](日)建思潮研究所,集まって住む形:低スモルハウジング[M]建料研究社,2001

[11]周燕氓等.住宅精細化設計.第一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12]林文潔,周燕氓.日本公營住宅給中國廉租住房的啟示―以日本新渴市市營住宅為例.世界建筑.2008,(2)

[13]濮慧娟. 保障性住房設計特色[J]. 上海建設科技,200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濮阳市| 甘孜| 离岛区| 桃源县| 玛曲县| 诸暨市| 东兴市| 山阳县| 治县。| 潼南县| 玛曲县| 松潘县| 黑河市| 高安市| 佛山市| 大竹县| 大关县| 安塞县| 永宁县| 黔东| 龙里县| 炉霍县| 资溪县| 五莲县| 驻马店市| 布尔津县| 石楼县| 麻江县| 洛隆县| 西畴县| 安西县| 赫章县| 茶陵县| 随州市| 苏尼特右旗| 榆林市| 临武县| 丰原市| 松潘县| 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