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環境會計體系論文

環境會計體系論文

時間:2023-02-09 21:31: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環境會計體系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環境會計體系論文

第1篇

朱學義從教31年,在我國會計理論研究上創造了以下九大體系:

1.在全國首創效益成本法。朱學義教授1990年創造了“效益成本法”。該成果1994年獲得了江蘇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被天津財經學院翟文瑩編著的《高級成本會計學》、華南理工大學李定安主編的《成本管理研究》收錄于“高等院校會計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中,為中國礦業大學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開創了成本及效益研究的新亮點。

2.在全國首次提出產權收益分配理論。朱學義教授1996年4月完成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企業收益分配制研究”項目,1996年5月15日由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組織鑒定為“國內領先”,撰寫的“論產權理論與企業收益分配”1997年12月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開創了西方產權理論研究同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密切結合的新亮點。

3.在全國首創資本化方法體系。朱學義教授1997年1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在全國創造了“礦產資源資本化方法體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蘇省科技廳鑒定為“國內領先”,其“礦產資源有償開采研究”成果2005年12月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4.在全國首創礦產資源權益價值理論體系。朱學義教授1997年1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在全國創造了“礦產資源權益價值理論體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蘇省科技廳鑒定為“國內領先”,其成果2005年11月獲江蘇省首屆軟科學成果一等獎。該理論目前已拓展到森林資源、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等方面。

5.構建了我國環境會計應用框架。朱學義教授1999年在《會計研究》第4期上發表“我國環境會計初探”論文,建立了我國環境會計核算的基本框架。2003年12月,該論文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優秀成果三等獎。

6.構建了我國智力資本會計應用框架。朱學義教授2004年在《會計研究》第8期上發表“我國智力資本會計應用初探”論文。該論文不同于其他智力資本會計論文之處是:首次從會計確認、計量的角度劃分了我國智力資本的三大內容和類別―知識資本、智能資本、拓創資本,其中,智能資本按業績計價(文中稱“才能評定認定法”)是一種創新;論文提出與此相應的會計制度改革,建立了與此相關的資本回報模型。

7.構建了煤炭企業責任會計應用體系。朱學義教授深入煤炭企業調查研究,于1995年11月主持完成煤炭高校優秀青年基金“煤礦責任會計系統設計”項目,在我國煤礦首次建立了責任會計應用系統。此后,朱學義教授將該項研究擴展到整個煤炭系統,于1997年9月公開出版《責任會計應用研究》專著,將該研究成果推廣到全國114個煤炭企業。1998年3月,“煤礦責任會計系統設計”項目獲煤炭部“管理現代化優秀成果一等獎”;2000年6月“責任會計研究與應用”研究項目獲國家煤炭工業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8.在全國首創民本會計改革體系。朱學義教授2007年發表“論基于民本經濟的會計改革”、“論會計等式的演變與改革探討”論文,提出了會計改革的新等式“資產=負債+民眾權益”。

9.在全國首創智力投資支撐理論體系。朱學義教授發表“論智力投資效應”、“智力投資支撐理論研究”論文,結合企業管理層收購現實研究智力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研究成果于2008年獲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2篇

關鍵詞:MPAcc 研究生培養 內部控制 質量保障體系 控制策略

《2014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從2009年我國開始著手調整研究生教育結構以來,截至2013年,我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經達到40.3%,其中會計碩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簡稱MPAcc)于2010年首次接收應屆生并開始頒發“雙證”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招錄人數也是節節攀升。自2004年MPAcc設立以來,“規范培養過程,提高培養質量”是全國各培養單位的中心任務,為了完成該任務,各培養單位還積極配合教育部、MPAcc教指委等相關管理部門,通過建立完善的MPAcc質量保障體系來提高培養質量,促進MPAcc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

MPAcc質量保障體系是實現MPAcc培養目標、提高MPAcc培養質量的保障,它是對整個MPAcc培養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組織,按照合理的教學培養秩序組合而成的系統。其質量保障和控制涉及招生、方向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安排、培養過程、實習實踐、學位論文等方面,是一個復雜的內部控制系統。同時,因為MPAcc是會計教育的較高層次,也是培養高端會計人才的重要途徑,所以如何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前提下實施有效的培養過程控制、建立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是全國MPAcc教育面臨的嚴峻挑戰。鑒于此,本文以重慶理工大學為背景,嘗試引入內部控制理論到MPAcc培養過程中,從而最終達到對整個MPAcc培養過程進行全面風險控制的目標。

一、內部控制理論與MPAcc教育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契合

美國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委員會在1949年首次給出了內部控制的定義,它們在《內部控制:一種協調制度要素及其對管理當局和獨立注冊會計師的重要性》報告中指出“內部控制是一個企業為了保護資產、檢查會計信息的準確性、提高經營效率、貫徹實施管理部門制定的各項政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整個內部控制系統是通過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這“五大要素”來對所要控制的內容進行劃分。

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由質量管理體系、監督體系、評估體系和反饋體系四個部分構成。它是保障和提高MPAcc教育質量的基礎和根本,它通過參與MPAcc學員選拔、培養和輸出等各環節,按照合理的教學培養秩序組合而成的系統。具體包含了MPAcc招生、MPAcc學員培養、學員畢業論文的開題答辯、中期審核與最終答辯等環節,對于相應的培養單位而言還會涉及到MPAcc學員培養方案的制定、MPAcc課程體系的建立、校內外導師及授課教師隊伍的組建和教學環境的建設等各層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此外,在質量保障體系中以質量管理為初始,通過對整個執行過程進行監督活動,最后依據執行效果的反饋來調整質量管理的模式,這個流程與內部控制框架中的“決策方案及預定目標―計劃與預算―實施―偏差―糾正―實現預定目標”的流程基本相似,所以這里將內部控制理論引入質量保障體系中,將內部控制理論中五大要素與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相結合,反映內部控制理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考慮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中招生、MPAcc學員培養、實習實踐、畢業論文答辯等若干構成環節,通過構建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內部控制整合框架來強化培養過程控制,并建立MPAcc培養的控制環境保障體系、風險評估保障體系、控制活動保障體系、信息與溝通保障體系和監督保障體系來指導MPAcc的培養。從內部控制理論角度來分析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從對MPAcc培養過程進行劃分,例如分成招生宣傳環節、錄取環節、培養過程環節、校外導師的選擇與培養環節、實習實踐環節和整個學位論文環節。其次,從對整個MPAcc培養的培養環節所涉及的相關組織結構、規定、管理辦法、信息內容及溝通方式等按內部控制的五要素進行分類。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將不同階段的流程及要素進行宏觀的分類。因為對于整個MPAcc培養的不同環節而言,它們并不是完全獨立進行的,而是各個環節都會有相互交叉的部分。這些不同的階段在時間順序方面也不是依次進行的,而是在同一時間段內可能同時進行著不同的環節。所以這種分類控制方式將更加全面、合理與有效。最后,對構建出的基于內部控制理論的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與實際情況進行系統的對比與分析,并得出相對應的分析結果,形成一種“標準”減去“現狀”等于“問題”的解決問題思路,最終達到保障MPAcc培養質量的目的。因此,從內部控制理論角度來研究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是切實可行也是有效的。

二、基于內部控制理論的MPAcc教育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根據內部控制理論,對于開展MPAcc教育的高等院校,其控制效率主要取決于學校文化、學校與學院相關管理組織結構等多個方面。其中高校與企業所不同的是其主營業務是對人才的培養而不是賺更多的利潤,所以對于高校內部控制的結果評定不能依據財務指標,而應該將所培育出的人才質量作為評價指標,由此可見,MPAcc培養質量的內部控制實際上就是對培養出高質量的會計人才的保障。同時,我們認為在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內部控制受到政府、高校(包括研究生處、會計學院等)和相關的社會機構,以及全體師生(包括校內導師、校外導師、授課教師)的共同作用,旨在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遵守法紀法規,可以系統掌握會計領域的最新知識以及相關的實務操作能力(包括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等),并且還需具備適應多變的商業環境適應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高素質全方位的管理型、領導型的高質量會計人才。為此,本文從以下五個要素對基于內部控制理論的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進行理論分析,如右上圖所示。

(一)控制環境保障體系。內部控制框架中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礎是控制環境的建立,MPAcc培養的控制環境保障體系作為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內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所有構成要素的基礎,是MPAcc培養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的前提。首先明確國家、學校和學院各級機構對MPAcc培養的目標和政策,學校和會計學院要對MPAcc發展的戰略計劃和預算過程進行支持。教育部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中指出專業學位教育應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推進產學結合為途徑,培養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在確定了目標與相關政策后,需要清晰定義利于劃分職責和匯報路徑的MPAcc項目管理組織結構,確立基于合理年度MPAcc培養風險評估的風險接受政策。為了更好地開展MPAcc教育應專門設置MPAcc教育中心來全面負責研究生的招生、培養以及就業等環節,學校的研究生管理處與學院應給予MPAcc教育中心相應的支持,為了實現設定的培養目標,在MPAcc教育中心還需設立畢業論文指導委員會等組織機構。最后,向MPAcc培養相關干系人澄清有效控制體系的必要性以及執行控制要求的重要性,同時,學校及學院相關MPAcc負責人需對控制系統做出承諾以保證管理人員的控制意識。

(二)風險評估保障體系。風險評估是確定和分析目標實現過程中的風險,并為如何對風險進行管理提供基礎。這一環節是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的重中之重。所以制定好MPAcc培養目標是風險評估的先決條件,隨后根據所設定培養目標來識別出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對于這些可能存在的風險點應采取必要的行動來進行風險管理。接著對所識別出的風險點進行推斷,客觀地評估這些風險點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旦確定了主要的風險因素,就盡可能將這些風險因素與MPAcc培養活動流程結合起來,通過合理的評價指標來確定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針對風險評估的結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活動方案來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最終達到規避或降低風險的目的。

MPAcc質量保障體系的目標是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系統掌握現代會計理論與實務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具備領導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相關培養部門會對招生、培養等環節進行控制,在MPAcc招生環節主要的風險點出現在錄取生源質量方面,因為所錄取的考生質量越高則培養單位的培養壓力就越小,如果盲目擴招導致培養的研究生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將會影響整個培養單位的聲譽。在MPAcc培養環節中,教學方式、實習實踐等方面都直接制約著MPAcc培養質量。MPAcc教學應當以案例教學為主,而不是會計學碩士的純理論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實務性較強的研究生,恰恰現今的MPAcc培養單位忽視了這一點。實習實踐環節是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事務中的關鍵,由于目前很多MPAcc單位將培養時間定為2年,這就導致了很多培養單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去壓縮學生實習實踐時間,這種行為是有悖于MPAcc的培養目標的,不利于所培養的學員日后的發展。學生畢業之前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學位論文的撰寫,由于畢業生學位論文抽查制度的存在,必須保證畢業生學位論文的質量,設立畢業論文指導委員會對論文開題答辯、中期考核、最終論文答辯過程實施有效監督很有必要。

(三)控制活動保障體系。控制活動是內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核心要素。MPAcc培養的控制活動保障體系指的是確保學校和學院MPAcc管理人員的思想得以貫徹執行,達到降低MPAcc教育培養風險的目的,從而實現培養出高端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MPAcc培養控制活動質量保障體系存在于培養單位的所有層面及功能中,如招生、培養、實習實踐等。

在招生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是招生宣傳工作與相關的錄取辦法。在招生工作方面運用多種宣傳方式渠道包括報刊、網站、微博、微信等宣傳手段,為考生在選取院校時提供幫助與支持。由于MPAcc入學考試在2011年進行了改革,初試科目調整為兩科并且不涉及專業科目的考試,所以吸引了大量跨專業考生。因此,對于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而言錄取工作將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根據國家統一專業線與學校自身報考考生初試情況劃定學校的初試線,并按照最終預計錄取總數的1.2至1.5倍之間來確定進入復試階段的人數。在復試中根據教指委文件的指導著重考察專業知識。同時MPAcc培養單位可以預留少量招生名額來接收保送于211、985或會計學國家重點學科的大學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對于在職考生與非在職考生也要注意兩者的錄取比例,通過分開劃線的方式可以保證一部分擁有注冊會計師資格、會計中級職稱及以上的優秀會計實務工作者進入復試階段。

對學員的培養是整個MPAcc培養工作的核心,其中包含了教學過程、校內外導師指導、特色培養、實習實踐。全國MPAcc教指委明確指出MPAcc實行“雙導師”聯合培養制度,每名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在錄取之后會選擇一名校內導師,學院在導師與學生相互選擇后進行協調,最終為每一名研究生確定1名校內導師,其主要負責研究生在校期間專業理論、學術研究、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培養。校外導師是學員入學后和導師進行雙向選擇實現的,其主要負責研究生實務指導、實習實踐安排、論文選題、論文撰寫、論文評議和就業指導等方面。校外導師對于學員的培養和就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外導師的遴選和學員與校外導師的雙向選擇顯得至關重要。

實習實踐是MPAcc培養的重要環節,對MPAcc培養質量有著顯著影響。MPAcc研究生應由學校統一安排到校外導師工作的政府部門、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為期至少半年的專業實習實踐,校外導師將對學員進行悉心指導,讓學員融入企業的具體工作,這將為學員未來就業打下基礎,并提供新的發展平臺。不僅如此實習單位的背景資料與校外導師提供的相關數據信息將可以作為最后畢業論文的分析案例的基礎。

MPAcc學位論文環節包含了論文選題、論文開題、論文中期考核、論文撰寫、論文評議和論文答辯等步驟。MPAcc的學位論文不要求構建理論模型,學員主要還是在校內外導師的指導下,選擇案例型、診斷型和實證型等實務方面的論文。MPAcc教育中心要求學員從選擇校外導師之后,就需要加強與校內外導師的聯系,溝通學位論文的選題工作,并且要求學位論文的選題最好能夠結合實習內容。研究生在實習實踐的同時,需要進行學位論文的撰寫。論文的寫作規范和要求主要由校內導師把關,寫作內容主要由校外導師把關。

(四)信息與溝通保障體系。在內部控制框架中,信息代表的是能夠保證員工正常履行工作職責所必須的情報,而溝通指的是各級人員接收最高管理層關于控制責任的指令方式和他們對待內部控制的嚴肅程度,包括了信息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同級之間,組織內外的自由流動。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組織的各個層面都需要一些來自內部和外部的相關信息融入日常經營活動中來支持戰略目標的行動。

在MPAcc培養過程中信息與溝通要素是內部控制質量保障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MPAcc培養過程中出現的相關信息必須以一種能被各自職能不同的人員識別、掌握和溝通。而且借助這些信息還需要處理成MPAcc管理決策所必須的各種有效信息。各職能部門還必須進行廣泛且有效的交流。所有MPAcc培養相關人員都必須準確地從上級管理部門獲取有效信息,他們必須準確無誤地認清自身在整個內部控制體系中的定位以及他們所需要起到的作用。所有參與者之間還必須有著合理的傳遞信息方法。政府、學校和社會之間,MPAcc學員、授課教師、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之間必須有有效的溝通。

對于信息溝通方面可以從招生階段與培養階段分別進行質量保障。首先,在招生階段,考生需要獲取自己目標院校的相關錄取信息,只有在獲得完整的信息后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對于MPAcc培養單位而言,在招收學員時也應對考生的各方面因素進行了解,從而確定較優質的學員,待到錄取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學員與導師之間進行相互溝通,最后MPAcc教育中心會根據學員填寫的導師選擇情況來最終確認導師的分配。在MPAcc培養階段將涉及到校內導師、校外導師、MPAcc學員三者間的相互的信息溝通問題,校內導師通過與學員的信息溝通將決定學員的培養計劃、研究方向與學位論文的選題等。而學員與校外導師的信息溝通將決定其實習實踐的工作地點與性質,這將直接影響學員學位論文的內容選取情況,并且還會直接影響其就業的相關問題。由于MPAcc教育的宗旨是將學術性與職業性緊密結合起來,所以這也使得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之間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二者間的有效信息溝通可以讓他們及時地了解學員的狀況,同時有效的信息溝通還可以使校內導師的研究方向與校外導師的實務工作很好的結合,這將讓學員的學位論文得到更好的指導。對于這兩個階段所產生的信息最終都應當匯集到MPAcc教育中心,并且這些信息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對教師管理、學生工作等信息做相應的記錄,必要情況下應及時對相關人員進行信息反饋意見調查,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有效地保證信息的有效溝通,才能保障MPAcc培養的質量。

(五)監督保障體系。在內部控制理論中,監督指的是實時評價內部控制執行質量的程序,這一程序包括持續監督與獨立評價或者為兩者的綜合。所評估事件的風險程度決定了獨立評價的范圍和頻率。內部控制要想有效運行就必須依靠完善的監督機制。內部控制的監督是包括管理人員日常監督、審計師和其他利益相關群體的核查以及管理人員用以自我審核和糾正已存在的缺陷與不足的程序。

通過對MPAcc培養的持續監督活動可以保證其運行質量。監督活動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指的是MPAcc教育中心對研究生培養的監督,同時它也受到學校、學院相關負責人的監督,比如學校、學院MPAcc相關負責人對聽課記錄、教學評估等資料的檢查,以及親自到堂聽課做相應記錄。對于這些內部監督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應及時修訂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外部監督主要指的是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對MPAcc教育資質的評估,學校研究生處對MPAcc教育中心的監督。對于MPAcc培養很多環節而言,需要同時接受校內監督與校外監督,例如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監督,它既受到校內導師的監督,也受到校外導師的監督,同時國家職能部門對研究生畢業論文采取抽樣檢查以此來保證MPAcc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應采取自下而上的匯報制度將監督活動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報告,若出現情節比較嚴重的事項,當事人應當迅速報知MPAcc主要負責人和相關學校領導。所有監督機制的設立都是為了防止內部控制體系無法發揮出應有作用而僅僅是流于形式。

三、基于內部控制的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控制策略

(一)重視全面控制理念。基于內部控制理論的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是對整個MPAcc培養過程按照原有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結合內部控制五要素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構建出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的五個質量保障體系。在控制環境質量保證體系中應考慮MPAcc戰略目標、治理結構、結構設置以及相應的權責分配,以上所述內容均關系到內部控制成敗。風險評估質量保障體系在各培養單位中是相對薄弱的環節,該部分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更多的是對相關培養過程的細化分析。同時它也是實施具體控制活動的依據與指引,并且它也需要得到相關信息溝通與監督措施的支持。為此,為了保證該質量保障體系的良好運行,應當在相應的MPAcc教育中心下設立風險控制辦公室來進行統籌管理。具體的控制活動保障體系應當依據風險評估質量保障體系形成風險控制預案,對具體對象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以將可能出現的風險降低到可承受范圍以內。該部分主要對招生、培養環節提供更為有效的控制細節、程序和方法。它們決定了整個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效果。信息與溝通質量保障體系的目的是及時反饋所出現的問題,糾正偏差。為了更好地控制校內外導師與授課教師的責任意識,應在MPAcc教育中心設立專門人員記錄并統計MPAcc學員對教師不盡職行為的舉報信息,并匯報至相關管理部門,這樣才能起到更好地實現培養質量保障的目標。有效的信息溝通將保障其他四個保障體系間能較好的銜接,使整個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得到優化與完善。監督質量保障體系中應以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對整個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實施進行監督、檢查、評價、預警與缺陷改進,這將對整個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控制對象與其本身進行風險水平的控制。全面控制的理念使得MPAcc質量保障體系的控制活動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從整體對其進行控制將使控制活動更加高效。

(二)加大監督力度,提高監督效率。首先,整合現有的監督資源,按MPAcc培養流程來引入內部監督機制與外部監督機制,形成以MPAcc教育中心為主導,同時接受校外相關監督部門和學校研究生處、學院管理部門配合監督管理的模式。其中MPAcc教育中心下還要設立相關部門來分別管理保障教學質量、學位論文質量、實習實踐就業質量。該模式的關鍵在于在研究生處應獨立設置一個培養質量監督委員會,為了增強其獨立性,其聘請的監督人員應與MPAcc教育中心沒有關聯。該委員會將在外部對MPAcc教育中心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運行情況進行監督,并且定期將日常監督所做記錄與MPAcc教育中心的自我評估報告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比較分析結果對MPAcc教育中心各監督部門進行責任考核,并進行獎懲。其次,各培養單位應積極配合接受教指委的監督,通過參與相關部門的MPAcc教育認證來客觀了解自身的MPAcc培養質量情況,并依據相關文件內容來完善自身的質量培養體系,這種評估機制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培養單位的聲譽,通過這種外部監督方式培養單位將會更加重視自身的質量培養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華寶玉,劉思文,周丹.基于控制論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1):28-32.

第3篇

【關鍵詞】環境會計;會計教育;復合型人才;課程

我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生態環境保護,而環境保護大計,以環境教育為本。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開展和實施無疑將給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環境會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尚未形成。國內各高校中只有少數幾所開設了單獨的環境會計課程,名稱如“環境成本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審計”等。大部分高校局限于傳統的會計、審計教學內容,較少或根本不涉及環境方面,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將環境會計的內容簡單地拼湊在傳統的會計、審計類課程中。形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

其一,缺乏獨立、系統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或專門的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作為指導。我國對環境會計研究基本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對環境財務會計的核算對象、前提假設、環境會計報告披露模式、披露內容等理論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我國政府也還沒有出臺相關的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來給予指導和規范。

其二,缺乏專業的環境會計師資隊伍和配套教材。環境會計是一門由環境學、經濟學、會計學、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而成的學科。開展環境會計教學工作,需要授課教師具備扎實、全面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本專業(財務會計)的知識;另一方面還必須懂得環境方面的知識,如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管理學等。目前,環境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新興分支,其師資隊伍還不健全,配套的市場教材也較少。

其三,大學環境會計的教學目的尚不明確。在那些已單獨開設環境會計系列課程的高校中,開設這些課程只是讓學生接觸前沿理論知識,教學的實踐目標尚不明確。

二、西方國家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先進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英兩國)在環境會計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環境會計理論基礎和實務操作相對國內較為成熟,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體系正逐步形成。

在英、美大多數大學的會計系均講授環境會計。其講授的方式有兩種:方式一,開設獨立的環境會計、環境管理方面的課程,名稱如“環境會計”、“政府、商業和自然資源”、“環境會計過程”、“環境會計高級專題研究”等;方式二,不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但在財務會計、管理/成本會計、會計信息系統等一些課程中設置與環境會計相關的內容。當前采用第二種方式的大學所占比重較大,但第一種方式將環境會計作為獨立會計課程的趨勢將日益明顯。

美、英大學會計系講授的環境會計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環境會計概述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內容及其評估方法:(2)企業環境政策概述;(3)企業環境發展和監控系統的構建;(4)企業經營對環境影響的評估:(5)公司環境審計與評估。

第二,環境管理會計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垃圾處理、污染及資產廢置的會計問題;(2)環境問題預算與績效評估;(3)環境投資評估;(4)與環境有關的研發、預測和設計會計;(5)產品生命周期與環境成本研究;(6)企業并購與環境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環境財務會計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財務報告中的環境問題;(2)獨立的環境財務報告研究;(3)與環境有關的或有負債及會計差錯更正問題;(4)與環境有關的支出與承諾的會計處理問題;(5)與環境有關的借款、所有者權益及保險問題;(6)審計報告中可能涉及的環境問題研究;(7)與環境有關的資產(如存貨、土地等)價值評估問題。

三、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環境會計教育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大學先進的環境會計教學理念和方法,并結合我國國情,沿著從無到有,從淺到深,從普及理念到深究理論和實務應用,從融入其他會計專業課程講授到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再到形成專業體系的這一條主線,逐步建立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體系。筆者從五個方面設想我國高校環境會計教育的初、中期發展趨勢目標:普及環境會計教育,并在各高校開設單獨的環境會計相關課程。同時也給各高校新開設環境會計相關課程、制定相關課程教學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一)教學培養目標

旨在培養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復合型會計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環境會計知識和技能,全面理解會計與社會之間的內在關系,同時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素養,使其具備理解并參與制定公司環境事務戰略的能力,滿足可持續發展企業對環境會計人才的需要。

(二)授課對象

高等院校商學院(或工商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中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本科專業、工商管理類各碩士專業的所有學生。

(三)課程體系設置

依照教學培養目標,高校可以考慮先開設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管理案例和環境審計四門課程。

1.環境財務會計

課程屬性:專業必修課(54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會計產生與發展過程、背景、作用和意義,環境會計目標、假設、原則、對象、內容、職責等基礎性理論,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基本方法。要求學生掌握環境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專門知識,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會計信息和環境管理信息進行基本會計處理、會計報告和會計分析與評價,能應用環境會計基本程序、方法進行環境經濟管理。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會計》,許家林、孟凡利等編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肖序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環境會計研究》,孟凡利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資源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許家林、王昌銳等著,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年版;《企業環境會計和環境報告書》,李靜江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環境管理會計

課程屬性:專業必選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定義、作用和意義,環境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和方法應用,在實務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要求學生熟悉和了解環境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學會如何利用環境會計信息支持企業內部決策,能在實務工作中參與制定公司的環境事務戰略。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管理會計——將環境因素納入管理決策中》,郭曉梅,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環境會計與管理》,【英】羅伯·格瑞、【英】簡·貝賓頓著,王立彥、耿建新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環境成本管理論》,林萬祥、肖序著,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ExposureDraft:InternationalGuidelineson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EMA)》,IFAC,2005年。

3.環境管理案例

課程屬性:專業選修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通過系統介紹國際著名企業的環境管理情況,從各個方面、各個視角來總結、歸納國際著名企業在環境管理問題上的一些經驗。要求學生了解環境管理理念在現實中的應用、國外的一些優秀環境管理案例和他們的管理成效,了解我國目前在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發展方向。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國際著名企業管理與環境案例》,世界資源研究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宣傳教育中心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環境審計

課程屬性:專業任選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審計背景、作用和意義,環境審計標準、依據、對象、內容、目標、職責、證據等,環境報告審核和測試基本方法等基礎性理論。要求學生掌握和應用環境審計的程序、方法,分析企業環境影響個案,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問題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審計》,陳正興主編,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版;《環境審計論》,蔡春等著,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企業環境審計研究》,劉長翠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四)授課方式

我國高校環境會計教育應擯棄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模式,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建立必修課、選修課、實驗課、活動課等多種課程體系,進行全方位的環境教育,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教學方式上可以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如多媒體、網絡等。

(五)課程考核和評分方式

課程考核由閉卷考試和課程論文兩種方式相結合。課程論文可采用小組論文(報告)考核方式,由5~6人組成一個論文(報告)小組,由小組成員在現有給定論題(如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等)基礎上討論并重新擬定題目進行寫作,寫作內容必須圍繞給定的論題。課程論文的寫作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文字不少于5000字,段落分明,論證有理,結論明了,格式符合規范。課程最終個人成績將結合個人平時成績(占20%)、課程論文成績(占50%)和閉卷書面考試成績(占30%)綜合給定。

四、實施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策略

實施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還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是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的導航者,政府在推動環境會計教育方面起著關鍵性的導航作用

首先,政府應在各行各業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將環境意識深入人心,加大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其次,政府應盡快出臺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作為企業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指南,通過國家政府職能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進行適度的強制約束,不斷嚴格化、標準化、規范化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從法律制度層面進行導向,促進企業對環境會計人才的需求;再次,高教司對高校環境會計人才培養制定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直接推動、引導各高校環境會計教育的大力開展。

(二)企業是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市場的主要需求方,應側重提高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意識,大力推進環境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

“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而用人單位是這些‘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學校必須時時明確來自‘市場’的需求,甚至可以說市場決定了環境會計教育”(孟焰、李曉梅,2008)。應增強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意識,提高企事業相關人員的環境會計素質,從而引導企業綠色經營并提高企業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主動性,增加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和對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從需求方的角度推進我國高校加速開展環境會計教育。

第4篇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 管理會計課程 實踐教學

管理會計是一門新興的將現代管理與會計融為一體的綜合叉學科課程,該課程是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務操作性。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較好地掌握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已成為現代企業對財務及管理人員的基本要求,作為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學好管理會計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一、目前我國管理會計課程實踐教學現狀

管理會計課程雖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目前我國管理會計課程教學中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導,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這種教學形式雖然有利于向學生系統地講授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知識,但導致理論和實際相脫離,學生得不到系統的實踐技能訓練,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差,將來畢業后適應社會能力差。

目前各院校在實踐教學上還普遍存在著以下問題:

1.缺乏系統完整的管理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目前雖然各院校都很重視實踐教學,但實際上很多院校都缺少系統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使管理會計的實踐教學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很難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2.大部分院校缺乏功能完備的管理會計實驗平臺。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幾所院校擁有比較完備的管理會計實驗平臺,其他大部分開設管理會計課程的院校都缺少完備的實驗平臺。因此,在這樣的條件下要想達到預期實踐教學的效果可謂難上加難。

3.管理會計課堂實踐教學方法單一。科學完善的教學方法是培養高素質管理會計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管理會計課堂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而且往往只是針對單一知識點的驗證性分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難以達到提高其綜合實踐能力的目的。

4.缺乏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管理會計師資。目前大多數高校管理會計教師缺乏較強的實踐經驗和能力,他們很多都是從學校到學校,自身就缺少真正的實踐,因此實踐教學上也缺少真實性和生動性,無法達到實踐教學的良好效果。

5.校外實踐環節效果較差。雖然各院校在實踐環節上一般都安排校外實踐,但校外實踐有些只是流于形式,學生往往只能是查看相關財務會計資料,很難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因此很難達到校外實踐的預期效果。

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管理會計課程實踐環節系統性較差,缺乏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管理會計課程實踐教學的要求

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以下特征: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特征;人才培養以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為特征;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主要特征;服務面向的基層性特征。可見,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因此,管理會計教學必須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新型應用型人才。

強化管理會計課程實踐教學的關鍵是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實踐教學體系整合課程中的各個實踐教學環節,把實踐教學環節與理論教學環節緊密結合,建立起以實踐教學為主體、理論教學為支撐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各實踐教學環節的落實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管理會計課程實踐教學設計

本文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管理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應以校內實踐環節為基礎,以校外實踐環節為補充,以校內外科研環節為高度,形成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

1.校內實踐環節。校內實踐環節通常由課堂實踐教學、實訓環節和實驗環節組成,一般結合管理會計課程理論教學進行,可安排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或課程結束后。

(1)課堂實踐教學。課堂實踐教學一般在管理會計理論教學過程中進行,可采取案例教學、討論教學、項目教學、情景教學、頭腦風暴等多種實踐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可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音頻、視頻、網絡資源,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管理會計的基礎理論,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初步運用能力,培養初步分析和解決管理會計相關問題的能力。

(2)實訓環節。實訓環節通常安排在管理會計課程結束后進行,一般包括預測模擬實訓、決策(短期、長期)模擬實訓、管理控制模擬實訓、責任考核模擬實訓等。模擬實訓可利用ERP軟件結合管理會計的內容進行,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軟件利用能力。

實訓環節往往模擬仿真的崗位或環境,且賦予學生一定的權限和責任,要求學生在特定角色和環境下履行自己的職責,最好的形式是采取分小組實訓,每個小組的成員模擬企業管理的實際工作崗位,讓學生學會溝通與協作,并對其實訓結果進行評價。

通過模擬實訓給學生創造仿真的環境,使學生增強感性認識,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實訓中把講解要領、實訓操作、驗證結果等教學環節有機地結合,學生在受到最基本的管理會計操作技能訓練的同時,更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對相關財務軟件的了解,同時也為校外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實驗環節。實驗環節可在管理會計課程教學中或結束之后進行,實驗形式可分為單項實驗和綜合實驗兩種。

①單項實驗。單項實驗通常在管理會計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一般針對重要知識點設計實驗項目,如成本性態分析、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經營預測、經營決策、投資決策、標準成本法、全面預算模擬實驗等。單項實驗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管理會計基本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②綜合實驗。綜合實驗是在管理會計課程結束后安排的一種專業性實踐教學方式,綜合實驗強調實驗內容的專業性和綜合性,將管理會計課程的主要內容融合在一起,如將成本性態分析、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等內容綜合起來進行實驗;將經營預測和決策、投資決策、全面預算等內容綜合起來進行實驗。

綜合實驗能夠強化理解理論知識,把管理會計理論知識與實務操作結合起來,使學生深刻掌握管理會計預測、決策和控制的專業技能。

2.校外實踐環節。校外實踐環節由校外實習和社會實踐組成。校外實踐環節通常于管理會計課程或其他專業課程結束后利用假期進行,較好地彌補了管理會計校內實踐教學的不足。

(1)校外實習。校外實習比較靈活,可進行學期實習(安排在某學期的假期進行)或畢業實習,校外實習適合于所有財經類專業。

(2)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利用已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參與到企業社會實踐中去,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學會如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社會實踐適合于任何開設管理會計課程的專業。

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外實習和社會實踐,學生可以了解專業動態,了解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增強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同時了解和掌握企業的現代化、信息化技術與科學管理水平,較好地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從而鍛煉和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為縮短從學校到社會的適應期打下良好基礎。

3.校內外科研環節。校內外科研環節是對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的深化,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提升。通常可以通過諸如畢業論文寫作、參加競賽或創新活動等方式進行。

(1)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寫作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在畢業論文寫作中關鍵要注意論文的選題,提倡選題時要盡可能結合前面校外實習或實踐單位的實際狀況,這樣才能使選題具有一定的業務背景和基礎,畢業論文寫作才更有實際意義。畢業論文寫作有利于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管理會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大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

(2)參加競賽或創新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參加諸如“會計或財務管理知識競賽”、“ERP大賽”、“創業計劃大賽”等形式的比賽活動、參加教師的科研活動等提升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學生在競賽活動中可受到較全面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培養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引導學生崇尚科學,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成才的熱情。通過科研環節,學生可以針對感興趣的領域做更深入系統的研究,提升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

總之,通過上述各實踐環節的培養,使學生真正掌握管理會計中的預測、決策、控制和責任考核等專業知識及技能,結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學和微觀經濟學等相關知識,掌握分析、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實際能力。有助于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矛盾,培養具有適應社會需求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的應用型財經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丹,李天霞. 對我國管理會計教學改革的探討. 管理觀察,2011.4(中)

[2]姜琴. 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研究. 管理觀察,2011.11(中)

[3]劉升陽.《管理會計學》教學改革及實踐教學淺析.學理論,2011.12

[4]劉洪海.《管理會計》課程能力本位體系的構建與探索.會計之友,2010.2(中)

第5篇

Abstract: For accounting professional,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necessary step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professional judgments,as well as a necessary means to make the students meet the employment needs of the market,and reach the employing standard of employing units. The concep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kspractice teaching arrangements be reformed in order to build a structured,well-targete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framework and to protect its reasonable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tatus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and builds overall framework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and explains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essentials of practice teaching taking the case of four basic accounting practices.

關鍵詞: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整體框架;構建

Key word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overall framework; build

0引言

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的“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育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大力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改革[1]。“社會責任”理念也要求教師本著對社會負責的態度,一方面要將一批有創造力的學生培養成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為各行業培養實用型人才。對于會計學專業而言,實踐教學是學生運用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專業判斷的必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適應就業市場需要,達到用人單位用人標準的必經途徑。

1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1.1 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高校教師多自學校畢業即任教,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缺失;長期以來,教師普遍重視理論課的備課和教學,對于實踐課,很少有充分認真的備課過程。以致于教師自已對實踐技能掌握不牢,對實踐過程中學生存在的問題不能解釋,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如何去進行判斷,尋找正確的答案。

1.2 實踐教學環境制約校內實習缺少對與會計主體外單位的環境模擬;校外實習一是實習基礎難找,二是接納能力有限,三是實習崗位單一[2]。編排合理,內容經典的實踐教材一書難求。諸多不利影響了高校的實踐教學質量。

1.3 實踐教學體系不能滿足培養需要從目前各高校開設的實踐計劃上看,其一,實踐內容大多以在一般工業企業為例,缺少對特定行業(如金融企業)會計實踐。有的高校還取消了會計手工模擬實習,這對會計學專業的學生了解會計信息的輸入和處理、輸出過程極為不利。其二,單課程實驗較多,課程與課程之間缺乏銜接,各自為政,沒有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三,實踐教學體系沒有根據高校的定位進行設計,教學研究型大學體系與研究型大學、高職教育沒有區別。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諸多不足,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解決問題要“綱舉目張”,本文就實踐教學中的“綱”――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探討,并以四項基本實習為例說明實踐框架的組織實施。

2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整體框架的構建

2.1 實踐教學分類筆者認為,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可分為基礎性實踐和創新性實踐兩類,前者為必修,后者為選修。創新性實踐包括指導學生參加商業計劃大賽,大學生挑戰杯比賽,進行社會調查及指導學生對會計某一專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撰寫論文等,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基礎性實踐包括單項課程隨堂實驗,單項課程實驗室實驗,綜合實訓,以及畢業實習等環節,這些是每個學生畢業時都需要掌握的基礎。在組織過程中,經過恰當的教學,同樣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其職業判斷能力。可這些實踐教學環節并非簡單羅列,各環節之間有著邏輯的先后順序。因此,有必要對各教學環節進行分析,提出一個整體框架。下文主要對此進行探討。

2.2 實踐教學整體框架構建本文結合南華大學會計系實踐課程設置,對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分析,并整合成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整體框架(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會計實踐教學分為兩類,一類為基礎實踐,一類為創新實踐。

基礎實踐教學中,又分為四個前后緊密聯系的階段。

2.2.1 課程隨堂實驗教學階段。在理論教學完成后安排。教師先把具體的操作方法與技巧介紹給學生,然后指導學生親自動完成。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結合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和講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2 單項課程實習階段。是針對會計學專業主干課程(如基礎會計學,成本會計,財務分析,財務管理等)完成之后,在校內實驗室進行的基礎性實習,運用本門課程的內容進行分析,并寫出實習報告。

2.2.3 綜合實訓階段。這一階段,我們堅持手工模擬實習與會計軟件實習相結合,一方面,是因為對于南華大學這類教學實踐型學生而言,學生畢業后面對的會計工作環境,可能是計算機環境,也有可能是手工環境;另一方面,手工模擬實習能讓學生清晰得看到會計數據的中間處理環節,從而對會計信息的生成有深刻的感性認識。綜合實訓階段,我們還安排了審計實習,審計實習雖然是從形式上看,雖然是審計課程的單項實習,但由于其內容的綜合性,因此安排在綜合實訓階段。

2.2.4 畢業實踐階段。綜合實訓結束后,學生掌握了會計的基本理論與實務,理解了會計處理的標準和操作規范,并形成初步的職業判斷能力。此時,再進入畢業實習中的校外實習基地實踐,就能有的放矢,迅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同時,學生也可以評價實習企業的會計處理,學習與工商稅務部門及與企業其他部門溝通的方式。這一畢業論文是本科學生四年學習的總結與升華,也是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在指導畢業論文時,并不能簡單的視為基礎實踐或創新實踐,指導應因人而異。

3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整體框架的組織實施――以四項基本實習為例

張五常曾指出:“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后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越精,所知的就越基本。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貫性,就不得其門而入。”[3]會計實踐亦是如此,在組織實施別要注意各階段的聯系。

3.1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整體框架實施要點高校會計學專業每種實踐教學都應包括:實踐教學的目的,實踐項目設計,實踐指導手冊,實踐環境布置及實驗總結與評議等,并通過相應的形式組織實現。會計實踐教學整體框架組織實施的要點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 統一的目標體系。實踐教學整體框架的總目標是讓學生運用理論,掌握會計行業操作規范。階段實習有階段目標。隨堂實驗是檢驗學生對理論的初步理解;單項實習讓學生認識會計,財務管理及成本會計操作流程;綜合實訓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系統的解決問題并進行模擬操作;畢業實踐則是將學生與社會聯系起來。

3.1.2 統一的實踐基礎資料。世界是一個整體,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為了方便教學,會計才會分為基礎會計,成本會計,中級會計,財務管理等課程進行講解。最終,學生要對會計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因此,在實踐教學安排中,相關的實踐基礎資料要統一,并據此編寫各自指導手冊。

3.1.3 統一師資培訓安排。除各課程的隨堂實驗由任課老師負責外,對于參加其他幾個階段實習指導的老師,要進行統一培訓。使指導老師清晰了解每個階段的實習目標,實習內容,實習流程和實習考核方式。

3.2 會計四項基本實習的組織實施下面以南華大學會計系的四項基本實習為例,說明整體框架的組織實施流程。四項基本實習指會計學專業學生的認識實習,會計手工模擬實習,會計電算化實習和審計實習。

3.2.1 會計認識實習在《基礎會計學》課堂教學中,主講教師將賬、證、表掃描,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了會計所用的載體,并在隨堂讓學生做了填制憑證,過賬等實驗,但學生對于會計循環缺乏系統認識。會計認識實習彌補學生認知不足。該實習屬于第二階段――單項實習,時間安排是《基礎會計學》結課后的數周,其目標是加深學生對會計循環的認知。在實習組織中,南華大學會計系組織學生到實驗室查閱以前年度學生手工模擬實習所形成的檔案。閱讀前,指導學生本次實習的重點在于了解會計數據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再到總賬、明細賬,最后經過分類匯總,形成會計報表上的信息整個流程;引導學生去追蹤具體某些業務的來龍去脈;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會計實務中會計信息的載體。

3.2.2 手工模擬實習與會計電算化實習手工模擬實習歷來是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對所學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主干課程的綜合運用,以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該實習中,學生3-4人為一組,分別模擬主管,會計,出納等崗位,實習過程中實行定期輪崗,共同完成一家企業從建賬到編報會計報表手工操作全過程。該項實習教學關鍵在于實習環境的布置。教師負有指導學生,模擬銀行,稅務機關部門等職責。

手工模擬實習結束之后,學生可以根據同一套資料,通過財務軟件來進行處理,從而比較兩種模式下的區別與聯系。湘潭大學實行的“雙重會計實習”[4],北方民族大學實施的“手工+EPR軟件財務會計校內實習”[5]的組織實施正是如此。

3.2.3 審計實習審計實了審計實踐指導書之外,還需要有被審單位的基本資料。審計中的詢問等方法,需得到被審單位的配合。渤海大學李玉珍認為應給學生一套特殊的賬,有意識地設計有代表性的案例,讓學生去審計[6]。但我們從會計師事務所和歷屆畢業生反饋信息來看,事務所一般不會將風險大的項目安排給初入職場的畢業生。審計實習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各種審計程序,并規范地編制審計底稿。因此,在本項實習中,我們安排各小組交叉審計本班同學在前述手工模擬實習中完成的財務檔案,包括各種明細賬、總賬、憑證和報表等,同時,教師模擬銀行,客戶等外部單位,接受函證并回函。學生在審計過程中,對賬簿有疑問的,可立即與被審方聯系。各組執行審計程序,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同時可以互相查證被審小組在手工實習環節是否有錯誤。

這四項實習中,所用基礎資料統一。如06級學生進行手工模擬實習,再經過電算化實習驗證實習結果,該學期審計實習以手工實習結果為基礎進行交叉審計。修改后的手工實習資料又可作為07級學生的會計認識實習資料。組織實施難點在于實習所用教材的選用。教材應以會計事項為單元,從多個維度還原每個會計事項,讓手工會計處理,ERP中的輔助核算及管理所需信息,審計調查等實習能從中調用數據,各取所需。然而,市場目前還沒這樣的教材,為此,南華大學會計系組織自編了一套。

學生在完成實驗室的實習后,進入企業進行校外實踐和畢業論文階段。這部分實踐組織另文規范,在此不再探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z].教高(2007)1號.

[2]樊千.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探索[J].中國大學教育,2008,(2):81-82.

[3]張五常.讀書的方法[M]. 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0,(5).

[4]黃昌勇,陽杰.雙重會計實習模式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4):60-62.

第6篇

【關鍵詞】 環境會計;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

山西省的煤炭資源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三,占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11.9%,煤炭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受到國家宏觀經濟的帶動,各地的煤炭企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是以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為基礎的。在山西這樣的煤炭資源大省,伴隨著煤炭產業的持續、高速發展,周邊的環境破壞與資源浪費等問題日益突出,所以,將環境會計引入煤炭企業的業務核算中,可以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企業收益,合理評價企業績效,對促進經山西省經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環境會計的發展

環境會計是會計學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后出現的一個會計分支,它的出現與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密不可分,其核心是用于衡量和報告企業的環境保護活動及有關事項。它不光計算企業的內部成本與內部效益,還對企業相應的外部成本與社會效益進行核算,要求企業不僅對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消耗進行補償,同時還要對資源環境的消耗與破壞進行補償。

1971年比蒙特斯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1973年馬林的“污染的會計問題”兩篇文章的發表,使環境會計登上了歷史舞臺。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環境會計問題才受到各國政府及組織的普遍關注,并陸續推出了相關研究成果。美國環境保護署支持并發表了《綠色分類賬:公司環境會計個案研究》、《環境會計個案研究:AT&T綠色會計》等研究報告;丹麥通過了《綠色會計法》,在此法案下有1 200家丹麥企業必須公告綠色會計報告;日本先后了《環境會計制度架構》、《環境會計制度績效的衡量》與《環境會計制度報告的表達》三個重要的指導性文件。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環境會計逐漸活躍起來。在此期間,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逐步明確了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一些企業也開始自行設項核算“環境保護費”、“綠化費”等。進入21世紀后,國家成立了“綠色會計委員會”,隨后,制定和頒布了《水污染保護法》、《大氣污染保護法》、《森林保護法》等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二、山西煤炭企業實行環境會計的必要性

山西省隨著近年來煤礦資源的不斷開采,導致了當地含水層的永久破壞,形成了以礦井為中心的降落漏斗,致使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地下水凈儲備量減少。這對水土資源嚴重缺乏的內陸省份來說,資源問題更顯突出。截至目前,由于采煤破壞砂巖含水層約4 996立方米,灰巖含水層體積約為808.2億立方米,破壞地下水凈儲量71 388萬立方米。采煤排水一方面導致含水層破壞和地下水位下降;另一方面導致地表徑流急劇減少,水庫儲備量大幅下降。實際表現在:大同十里河、朔州七里河、懷仁小峪河、孝義兌鎮河、陽泉桃河、晉城河域的河量銳減,造成1 678個村鎮約81.27萬人口,10.82萬大牲畜飲水困難,97 802畝水澆地變成旱田。同時,導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態系統的不斷惡化。煤炭開采也對國土資源產生嚴重破壞。據統計,山西省礦區面積已達8 000多平方公里,煤礦開采總面積約為1 21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面積達5 000平方公里以上,地表塌陷面積464平方公里左右,引起嚴重地質災害的范圍超過2 940平方公里。山西省礦區土地破壞面積高達7 560平方公里,并且正在以每年50平方公里的速度遞增,成為了全國礦區土地破壞最嚴重的省份。

山西省在發展煤炭經濟的同時,如何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實現煤炭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煤炭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首先,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只有在煤炭企業中開展環境會計核算,才能進一步明確資源成本、環保成本與可持續發展成本的界限和會計處理方法,進而實現煤炭產業的可持續化發展;其次,隨著資源有償使用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節能減排要求的不斷提高,新增的資源成本、環保成本等核算問題一直困擾著煤炭企業。對煤炭企業經營業績的評估不能再以單純的財務指標為標準,必須通過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將煤炭開采過程中的相關環境指標一同考核,才能全面體現出煤炭企業的經營價值,并使企業轉變傳統的經營目標,逐步將礦區環境因素納入到經營決策中,從單純的追求經濟價值轉變為追求適合現代化企業發展的生態經濟效益。所以,合理利用環境會計的核算程序對礦區環境治理、資源保護的成本和效益進行量化成為煤炭企業的必然選擇。

三、環境會計在山西煤炭企業中運用的措施

目前,我國的環境會計體系還不成熟,尚處于起步研究階段,在對環境會計的研究中還存在著如下問題:首先,尚未制定出與環境會計相關的、健全的法律、法規;其次,社會各界對環境會計的理論認識還不一致;最后,企業環境責任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所以,要將環境會計在山西煤炭企業中得到實施,并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有效開展,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加強宣傳教育工作

近年來,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環境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但是公眾的環保意識仍然較為薄弱。環境會計的實施要作為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來進行,要不斷加強環境會計的宣傳和環保知識的普及。這一點在對環境資源破壞較為嚴重的煤炭企業來說尤為重要。只有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才能使煤炭企業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才會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和發展環境會計,推動煤炭企業環境會計理論和實務水平的提高。所以,應加強環境會計知識的宣傳和環保知識的教育,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健全相關法規制度

首先,應該以法律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社會地位和作用,要使環境會計有法可依。環境會計必須建立一定的準則和制度來進行披露,這是對環境會計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應該將已有的先進成果和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相結合,進行環境會計準則和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在構建環境會計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

同時,結合山西省的實際情況,將條件成熟的大型煤炭企業作為案例進行試點工作,以兩本賬并行的方式進行。一本為基本賬,為不計環境資源損耗的原始賬;另一本為輔助賬,為記錄資源環境損耗的綠色賬。通過兩套賬并行,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逐步完善環境會計體系,最后擴大操作范圍。

(三)設置有關會計科目

在煤炭企業中設置環境會計的相關科目,應以《會計法》和《企業會計準則》為綱領性理論指導,同時結合山西省煤炭企業的特殊性,制定煤炭企業的會計具體規則與核算辦法,使其能夠適應煤炭企業的需求,體現出環境會計在煤炭企業會計中的信息特征。

1.資產類科目:應設置“遞耗資產”、“遞耗資產累計折耗”等科目,分別反映煤炭資源原始價值的增加變化、結存情況及煤炭資源由于開采、使用等累計折耗的價值。

2.負債類科目:應設置“應付環保費”一級科目,反映和監督環境保護費用的計算與繳納情況,同時設置“應付單位排污費”、“應付個人排污費”、“應付包裝物排污費”、“ 應付廢棄物排污費”等二級科目,分別反映各自排污費的計算與繳納情況。

3.成本費用類科目:應設置“環境成本”一級科目,并下設“礦區環境安全成本”、“煤炭資源環境成本”、“礦區環境保護和預防成本”、“ 礦區環境治理和恢復成本”、“煤炭代替成本”、 “ 礦區環境管理和教育成本”等二級科目分別反映各自的內容。

4.損益類及利潤類科目:應設置“環境損失”、“環境收益”及“環境利潤”科目。“環境損失”科目反映企業污染和破壞環境而被勒令停產造成的損失;“環境收益”科目反映企業在改善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時取得的收益;“環境利潤”科目反映核算環境收益和扣除環境成本、環境損失及稅金后的凈額。

(四)提高財會人員素質

目前,山西省煤炭企業中大多數財會人員只具備基本的財務技能,整體素質不高,而對于環境會計這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來說,它不僅要求財會人員具備會計學科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同時還應具備環境會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因此,環境會計要在企業中得到實施,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必須得到提高。

首先,為了確保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煤炭環境政策,使得環境會計實務工作能正確開展,要讓相關人員充分了解環境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以及相關的學科知識;其次,為了進一步適應環境會計的要求,有效進行會計管理工作,要從根本上更新其傳統的知識結構,加強會計人員的后期教育;最后,要將環境會計的理論與煤炭企業的實際相結合,進一步完善煤炭企業環境會計理論。

(五)建立審計加強監督

隨著人類與環境之間矛盾的日益激化,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環境資金的投入會逐漸加大,環境會計核算將日趨完善,環境審計建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強。煤炭企業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由于自身利益的限制,而不能對社會責任進行真實的披露。因此,應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發揮相關部門的環境監督職能。中國的環境審計法律監督體系已初步形成,應該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有效經驗,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環境審計法律監督體系。一要實現有法可依,制定和完善相關立法和實施細則;二要有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來審核和披露企業的環境信息,以使煤炭企業環保意識增強,自愿地推廣環境會計工作,使保護環境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自覺行為,真正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論

環境會計目前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環境會計的研究,有助于企業合理運用資源,促進環境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本文結合山西省煤炭企業的實際情況,就環境會計在煤炭企業的具體應用、財務核算及相應的科目設置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并指出環境會計作為一個新領域,要注重加強環境會計的應用,為煤炭企業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基礎支持,從而促進煤炭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進虎.煤炭行業環境會計的運用探討[J].會計之友,2010(7).

[2] 陳世元.煤炭企業環境成本的確認計量及應用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9.

[3] 阿如汗.企業環境成本的確認計量及應用研究[D].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9.

[4] 劉銀玲.企業環境成本核算體系研究與構建[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9.

[5] 李端生.會計理論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6] 丁東杰.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7.

[7] 趙紅.我國企業環境成本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2007.

[8] 于玉林,李端生.會計基礎理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9] 戴利(美).超載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第7篇

關鍵詞: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141-02

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社會調查,依據社會對財務、會計人才素質要求,結合崗位工作特點和生源情況,按照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目標要求,按照“理論夠用、加強實踐、突出特色、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以能力培養為重心構建并實施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內容為三方面: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拓展體系。

一、理論教學體系

(一)課程結構上形成“平臺+模塊”的框架,通過“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建設,保證人才基本規格要求和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其具體含義是在應用平臺上設置了職業技術模塊、崗位技能模塊和第二、三課堂模塊。在學院統一規定的公共基礎平臺外,又在專業理論平臺上設置了學科共同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必修課模塊、專業方向課程的限選課模塊和自由選課模塊。

(二)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建設,對各類課程進行裁并、整合和內容更新,為實踐教學提供“必須、適度”的理論前提。從總體上設計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發展要求,突出整合性和知識的應用性,打破傳統按學科范疇設置課程舊框架,增強主干理論課程整合。

(三)把職業資格認定類課程整合進課程體系中,為順利就業打下基礎,為學生進入相關行業作好準入的資格準備,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串連起來,能以行業需求為主線,為綜合知識與技能的構建提供理論知識和技能原理。

二、實踐教學體系

(一)建立“全方位、雙循環、多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

1.全方位

(1)全方位模擬教學形式。形式依據根據財務管理專業系列課程特點而定,有校內校外兩種形式的實訓與實習,并把二者緊密結合。同時有手工模擬、計算機模擬和會計、財務、審計電算化相結合的實訓。單元實訓為每門課程的基礎,專項實訓針對崗位需求而設,還有包括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企業經營全過程實訓,集會計、審計、財務管理于一體的專業綜合實訓。

(2)全方位模擬實訓內容。由單一的工業企業的模擬實訓擴展到主要行業的模擬實訓如施工企業、商貿企業、行政企業單位等;強化會計、審計、財務等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單元實訓及其綜合實訓;增加就業崗位的專項實訓。最終使模擬教學內容更加崗位化,更加全面,為人才培養走向準職業化奠定基礎。

(3)全方位模擬教學環境。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建立健全“會計電算化實驗室”、“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ERP財務管理沙盤模擬實驗室”;校外建立實習基地,包括會計咨詢公司、金融單位、企業、會計師事務所、證券公司等。

2.雙循環

日常教學中雙循環是指各門課程的單元模擬循環與畢業前的綜合模擬循環。

(1)各門課程(指專業主干課)一是按章節內容分散進行實訓。二是課程結束后集中一段時間進行該課程綜合實訓。這需要科學的安排時間,理論教學精講多練,通過實訓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單元循環是伴隨專業系列主干課程理論教學同時進行。

審計、公司(企業)財務等課程單元模擬,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案例分析為主,輔以專業調查,提升職業判斷能力,以及與人溝通、協調、交往的能力。會計系列課程單元實訓側重基礎模擬訓練,培養基本職業能力,使學生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知識技能。在時間安排上,分別在一、二、三、四、五、六學期進行,系列課程單元模擬實訓是伴隨每門專業理論授課同步進行,實踐教學環節連續不斷線,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

(2)畢業前的綜合模擬循環。著重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包括整個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系列的綜合模擬實訓,這是在專業系列課程單元模擬實訓后而進行的實訓。

綜合模擬實訓以校內實訓為主,按設定的模塊進行實訓,集中在大四第七學期。第八學期進行頂崗就業實習,完成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撰寫的準備工作及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

通過雙循環模擬實訓,實現了每門課程的整體循環和相關知識的交叉循環,達到全面把握、重點應用的目的,使學生專業知識步步升華。使學生在對各門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與技能分塊、分條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提升就業能力。

3.多模塊

畢業前設計既互相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崗前實訓模塊,旨在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強化職業能力培養。

(1)出納崗位實訓模塊。這一模塊的設計是為了保證學生上崗后能扎扎實實地從基礎業務做起,出納往往是學生進入財會部門的第一個工作崗位,出納業務也是財會人員的基礎業務。此模塊設計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財會人員奠定良好的業務基礎。

(2)會計(審計、財務)崗位實訓模塊。將學生置身于會計(財務、審計)主管人員的崗位,進行經營或業務活動全過程的會計業務、審計業務和理財業務的處理。主要以工業、商貿、施工、行政事業單位一定期間的主要經濟業務,目的是讓學生熟練掌握經營活動或業務活動的內容及方法與操作技能,使畢業生迅速適應崗位需求,從而把握繼續發展的機會。

(3)納稅申報業務實訓模塊。學生在校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較少,但用人單位在選擇財會人員時,往往非常看中其納稅申報與納稅業務處理的能力。該模塊完全模擬企業納稅申報業務全過程,使學生得到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全面訓練。突出各種稅金的計算、合理避稅的運用、調整賬務處理等內容實訓,各種稅收處理在企業會計實務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而且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大,這項任務對財會人員職業判斷力要求高,所以納稅申報業務是財會人員必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4)“ERP沙盤模擬實驗”模塊。該模塊訓練,可以讓財務管理專業、會計學專業學生跳出財務看財務,全面提高學生職業判斷力、經營決策和財務及經營活動分析與評價能力,不但可以使學生全面掌握現代企業信息化管理方法,從而從更深層次把握財務管理內涵。在這一模擬實訓中,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對抗性的實戰訓練。學生分別扮演不同企業管理角色,包括會計、采購、生產、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等職能。

(5)特殊業務模塊。設計這一模塊,旨在加強實務操作訓練,以適應實際工作崗位需要。一些特殊業務處理因新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的頒發與實施越來越國際化、標準化。這些特殊業務在實際工作中時常發生,學生在校只學些基本理論知識而缺乏實際運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強該模塊設計。

(6)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模塊。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四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質量的檢驗,是實踐教學體系中的更高層次,它是理論和實踐的升華,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全方位的考察。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不高,收集資料、整理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較弱,文字組織能力較低。為此我們利用日常各種實訓與實習機會要求學生寫出論述性的總結和調查報告,有意識、逐漸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為畢業論文的撰寫奠定一個較好的基礎。待進行較長時間的畢業實習時,學生就可以根據日常逐漸培養出來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日常積累的資料,針對論文選題,較為順利的收集、整理、加工實習中取得的與論文相關資料,較好的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工作。

(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實施的措施

1.構建財務管理專業大學本科1―4學年的分層次、模塊化及點、線、面相結合的實訓課程體系,將實踐教學納入新版教學計劃,從而保證上述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

2.認真做好實踐教學內容的銜接。做好以下幾個結合:

(1)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包括每門專業課程實訓與專業系列課程綜合知識與技能融合為一體的綜合實訓相結合;每門專業課按章節分散實訓與該課程結束后集中一定時間進行系統實訓相結合。

(2)手工實訓與電算化實訓相結合。學生畢業后,無論是在大公司還是小企業從事財會工作,無論是手工核算還是計算機核算都希望游刃有余地勝任工作,因此在實訓過程中,要求學生既能熟練的進行手工操作,又能利用財會軟件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

(3)課余學生分散實訓與相課堂集中實訓結合。分散實訓是指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各個實驗室中隨時隨機進行操作實驗。

(4)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相結合。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規定學生自找單位進行一定時間的專業實習。學生必須根據實習內容提交一份論文性質的調查報告,作為平時學習成績考核內容。由于財會專業建立實習基地難度較大,學生在校期間,在強化校內實訓的同時,校外實習必不可少,嚴格要求學生按實習指導書具體規定的要求與內容進行實習。

(5)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撰寫相結合。根據財務管理專業特點,要求學生在較長的畢業實習期間,根據論文選題注意搜集資料、并進行分類整理、提煉出論文論據、從而使學生撰寫論文具有實際意義。因此要求學生撰寫具有實用價值的論文。

3.加強實踐教學資料建設

教材可選用正規出版的專門教材,也可由教師自行編寫。具體規定實訓目的,要求、內容、步驟、方法、時間、地點、進度及考核方法。同時教學大綱和實訓教材,要求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均要有相應的教學大綱,實踐教學環節都要有相應教材和實踐指導書。

4.改革與完善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寓教于樂,樂學致用”,加強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鼓勵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方法,這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保障。具體包括:

(1)進行實踐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教學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利用教學的有限時間進行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因此,我們要求教師每學期開設的專業課程實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多媒體動態示范教學,使學生通過網上學習來完成實踐教學工作任務,并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網上實踐教學。

(2)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小組討論、課堂辯論、到實踐單位參觀、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崗位輪換、角色轉換、社會調研等靈活多變方法。

5.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力度

(1)請進來。聘用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具有實際工作經驗人員為專職教師;外請專家講座,指導難度較大的專業課程實訓。

(2)送出去。到企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財會軟件開發公司接受專門培訓;允許教師在不影響教學工作前提下業余時間到企業、單位參與實務操作。

6.完善評價體系,加強實踐教學的考評

(1)學生實踐成績的考核指標體系

(2)教師評價指標體系

(3)師生互評

以上各項指標均賦予相應的權重登取成績,均以“百分制”考核,折合為“五級分制”。

三、素質拓展體系

應用型人才不是培養精于技能的工匠,而是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創新人才和創業人才。素質拓展體系應包括專業技能、技術創新和專業素質的拓展、社會綜合能力擴充訓練、精神氣質的陶冶、身心品質的全面提升。

(一)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專業技能競賽,提高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和培養技術開發能力。

(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科技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社交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三)開展各類專業證書教育和培訓工作,使學生通過培訓和專業證書考試,使專業應用能力轉換為技術資格。

第8篇

一、企業管理會計現狀分析

1.研究發展背景確立發展主題

西方的傳統企業是管理會計的起源,20世界80年代起,中國開始引進會計管理理論和思想,其發展歷史伴隨著制作成本和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的研究降低了生產成本,改善了制造成本機會的管理,伴隨經濟的發展,人們提升了會計管理在戰略管理中的應用,逐漸向企業制造前后的活動,政府相關工作,服務類產業,等方面。因為經濟體系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管理會計發展背景的研究對于管理會計主題的研究具有方向指導性。

2.管理會計目前的研究方法

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運用要于研究問題的本身以及當時的外在環境相適應,正確的運用管理會計研究方法是提高會計研究理論水平的保證。目前西方國家的主流方法是經驗研究,幫助企業核算管理成本。早期我國是翻譯和介紹類的規范性研究,并未深入企業實地研究,學者們意識到單純的翻譯介紹不能解決管理會計實踐的問題,并且難以上升到理論高度;在重點課題的激勵作用下,部分學者發表了案例研究論文,其中部分屬于表達性的案例研究,由于案例研究推廣性較低,學者們陸續的開始了管理會計的問卷調查研究。而今管理會計研究中問卷調查比重少,實驗研究大部分屬于案例研究。對于案例研究的水平局限性較大,研究性水平較低,案例研究本身普遍性較低,無法通用。成功的問卷調查研究設計要基于理論基礎加上研究設計進行調整和完善,然而現實情況下我們的問卷調查對于所研究問題的計量還是缺乏科學性的理論依據,問卷調查的水平和深度遠遠不能夠達到需求。

3.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

管理會計的研究結合了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理論,其中經濟學對于理論會計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管理科學史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應用性的綜合學科,管理會計與企業密切相關的特性使得管理科學成為研究理論。由于不存在廣泛適用于所有環境組織的會計系統,應明確會計系統的具體特征與某種確定的環境相聯系,并且恰當匹配。所以近年,社會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在會計管理中均起到了作用,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對于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理論的應用比例較低,目前管理會計的研究,38.89%沒有具體的理論基礎,研究的深度和實際應用價值對比其他國家存在階段性的差異。

4.管理會計的實踐成果

國內企業在價格成本,質量技術,客戶服務方面都存在著競爭,不同地域行業所應對的市場環境不同,不同企業應用成本方面有差異,企業在編制預算,產品的定價,整體業績評估等方面采集信息多,其他方面相關成本信息較少;目前作業成本管理理念已被廣泛接受,成本結構式是影響其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不同企業采用作業成本管理理念狀況不同,高科技行業的制造費用分配比重推進了管理理念的應用,傳統行業的應用水平卻相對落后;平衡記分卡在我國企業業績評價系統不斷應用,然而財務目標仍然占據主要的地位。

二、對于企業管理會計日后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面對現實的國情,國內的管理會計研究必須理清研究主題和思路,運用正確的方法,提升管理會計的研究級別,對于日后的發展,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培養發展優質的企業文化

國內管理會計研究水平較低,部分原因是國內缺少優質的產業文化,企業不僅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時要運用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和文化,企業領導提高對于企業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加大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調試,提升財會會計核算過程中資料的準確度,構建以會計信息為本的企業管理內部規章制度。培養優質企業對企業管理會計的發展將有著深遠的影響。

2.成立管理會計學術團隊

當下情況需要建立規范的會計師學術團隊,學者們首先要秉承科學的理論基礎,以切實的數據經驗和嚴密的理論做依據,在理論上進行突破研究,不僅僅依靠心理學,社會學,組織行為學,還有進行更加廣泛的理論基礎研究,開闊視野。面對企業相應的實際情況加深了解,使學術界與實務界達到準確的銜接統一,將應用研究的科學理論運用到實際當中,切實的解決發展問題,使得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發展持續進步,正確與國際接軌,此外學者可以參加國際會議,進行高級訪問等有效方式向西方國家先進的理論進行學習研究,結合本土實際情況,加強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地位,形成理論實務的研究框架。

3.實地研究,管理經營相結合

目前國內應以案例研究起步,保證研究水平的情況下向問卷調查轉型。問卷調查包括,抽樣技術和問卷設計技術。問卷調查可以較準確的提供管理會計研究分析所需要的大量內部數據,有著獨到的優點。問卷調查研究根據實際基礎深入調查企業情況,研究主題多樣,進行專業的調查研究設計方案。將管理會計理論與創造價值相結合,中國獨特的經濟體制與先進的研究方法相結合,注重經濟學的整合,業績評價計量須作出相應的調整,配合企業組織實現新的目標,重新思考組織計算的成本,運用先進的管理思想,提高全員的價值觀,實行激勵管理制度體系。

4.發表高質量的論文創辦周刊

周刊對于管理會計的發展專業起到很大的引領激勵作用,更專業化的進行宣傳指導作用,便于學者們發表研究成果,提高相關的工作熱情,論文傾向于研究經驗并不比規范研究和高級科學低,高質量規范研究的特點包括建立一種理論并對其做了系統和嚴密的闡述,與先進的文獻理論結合的非常緊密,國內管理會計誰平的提高必須在科學基礎上深入認識,推進研究,學者們共同努力,通過不同的形勢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管理會計研究論文,推動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5.降低局限性,擴大研究范圍

管理會計應用局限于可以穩定高產,工藝技術成熟的制造型企業,目前國內的管理會計應用包括成本會計統計;短期決策的制定;企業資本預算;標準成本的核算;日常管理控制體系;管理控制體系。管理控制體系包括激勵機制,預算,業績評價,轉移定價,綜合控制系統。學者可以提升研究的實用性,擴展研究方法和范圍,例如采用非經驗研究方法,圍繞經濟政策行為后果分析數據,提出政策建議,規定校準行為。研究通用性問題,進行分析性研究,基于理論和生產經濟學的理論模型加深非盈利性組織的通用性問題,擴大企業研究層,使研究內容不斷增加,理論基礎加深擴展。在研究方法日趨多樣化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體系和重點。

第9篇

關鍵詞:會計,會計實驗室,教師,實踐能力

 

會計工作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同時,會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博士論文,會計實驗室。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社會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會計從業人員的任職資格的考察的鑒定也更為嚴格.而高職院校培養的會計專業學生應當是適應這種經濟環境及社會需求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院校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 注重會計專業學生的執業能力的培養。博士論文,會計實驗室。

然而,在傳統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專業課教學模式下,學生由于缺少實際工作的經驗,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難以理解掌握,融會貫通.改革傳統的專業課教學模式,加大實驗和實驗環節的教學力度,加強學生了解,接觸和從事實際工作的意識和能力,已成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建設綜合性.開放式的會計實驗室;加強專業課教師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當前高職會計類課程改革的一項迫切需要.

一、 實驗室的設計和建設

作為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會計模擬應重點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使學生適應信息化時代會計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因此,會計模擬實驗室的設計和建設,其著眼點在于創建一個良好的會計模擬環境,實現專業課程教學和手工及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踐的有機結合,給學生和教師創造一個仿真的實驗和研究環境。

會計模擬教學需要營造良好的模擬環境,所以實驗室配置設計應注意環境布局的場景化與真實化,盡可能使學生直接感受現場的氛圍,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興趣,以達到開拓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具體地講,一個提供以上功能的綜合性會計模擬實驗室,可考慮配備如下軟件設施:

1、用會計財務室實景布局,每一組就相當于一個財務科,包括有制單、出納、記賬、成本核算、綜合和主管等崗位,并配置手工操作用的賬簿憑證、報表、會計科目章及工作臺、文件柜等手工模擬的必備用具,使學生實習有一個模擬的操作環境,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配合會計電算化的要求,配置1-2臺服務器及多個站點,并安裝適當的會計軟件。會計軟件的選用可考慮選擇市場占有率較大的成熟商業軟件,如用友、金蝶等,并及時進行升級換代。有條件的話,可根據教學需要,組成局域網,并提供上校園網的接口,提高實驗室的適應性,方便管理。以上裝置可供學生進行會計電算操作及驗證;

3、配備多媒體教學系統,其中包括一臺教師用微機,視頻演示儀,錄像機,視頻轉換器,視頻切換器、電視機等設備。老師能夠輕松使用各種媒體進行教學,并及時將計算機、錄像機等各種信號傳送到電視機上顯示,達到良好的示教效果。

二、加強專業課教師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作用

目前,我國的高校會計專業基本設置的是以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為主干專業課,輔之以會計模擬實驗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許多專業課教師認為,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主要靠實驗教師,專業課教師只要講好課就可以了。這是認識的誤區。博士論文,會計實驗室。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僅僅通過實驗教師是不夠的。我們在加強會計實驗室建設的同時,應該在是常的專業課教學環節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計時做好實踐環節的安排。

1、分析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會計學專業課的教學目標是:弄清各種會計處理方法的基本原理,進而能夠獨立地進行操作演算。根據該教學目標,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2.進行情境創設

情境創設應該把握兩個方面:一是情境創設開始于教學過程的起點。在傳統的會計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學生一開始不是從會計的情境開始,而是從理論上的記賬原理開始。學生首先接觸較為抽象的記賬原理、會計分錄,然后要學習如何將記賬原理應用到工業企業的資金籌集過程、生產準備過程、產品生產過程、產品銷售過程和財務成果的核算。這樣的學習過程完全靠老師講授、學生想象。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在一開始就應該讓學生首先接觸到生產過程,即實物流轉過程,然后接觸各過程的原始憑證。情境創設的另一個方面是情境創設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博士論文,會計實驗室。參觀生產過程后,回到課堂上進行會計學基礎的講授時,情境的創設可以自由選擇。教師可以將賬簿、憑證、報表放在講臺上,也可以帶學生去會計模擬實驗室。會計學基礎課可以完全在會計模擬實驗室中進行。

3.協作學習環境的創設

會計課程的實務操作性較強,由于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對會計實務有關的內容接受較慢。這就要求教師上課時一方面通過實際業務情境的創設,用簡潔的語言、形象的圖表使學生對會計業務過程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創設協作學習環境。設計協作學習環境的目的是為了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協商,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案例教學是一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在會計的案例教學中,授課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比如可以事先設計案例,先由各小組或全班進行討論,討論時間可以是幾分鐘,也可以是整節課。博士論文,會計實驗室。現在許多出版社出版了較多會計模擬實驗教程,教程的設計都盡量地接近實際。博士論文,會計實驗室。建議教師在運用教程時,不要讓學生獨自進行,而是讓學生組成固定的會計小組,進行角色分工,各個小組進行教程的操作,考核時以小組為單位,真正使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在協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在協作學習過程中作出貢獻。

此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還可以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進行。教師考核時應避免采用傳統的閉卷筆答模式,探索符合會計課程特點的考核方式。平時應根據進度采用開卷考核,主要測試學生各個環節的掌握情況。期末讓學生針對一個企業完整的會計實務進行操作,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10篇

摘要:會計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在分析當前會計實踐教學存在普遍問題的基礎上,以遼東學院為例,介紹了該校會計專業在構建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所進行的改革與實踐。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會計;實踐教學

一、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校內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1.單項課程實驗

單項課程實驗是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實驗課程,一般是在理論教學之后進行。我院目前已開設《基礎會計實驗》、《財務會計實驗》、《成本會計實驗》、《財務管理實驗》等單項課程實驗,這些實驗側重于強化學生對單項課程內容的感性認知,通過觀察與驗證,充分理解和掌握各專業課程所涉及實際會計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技能,進而為后續實踐課程的開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2.專業技能實驗

專業技能實驗側重于對學生會計基本技能、財務軟件應用能力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開設《會計基本技能實訓》、《會計信息系統與實訓》、《電算化會計實驗》、《erp 沙盤模擬實驗》等課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點鈔、珠算等會計手工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時能夠熟練使用用友、金蝶等財務軟件,達到手工與電算化并行。此外,通過ERP 沙盤模擬,以分組對抗的形式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更直觀的理解會計在企業經營中與營銷、人力資源、采購等部門的關系,有助于不同學科的交叉和融合。

3.綜合仿真實驗

綜合仿真實驗是在單項課程實驗和專業技能實驗基礎上開設的綜合性實訓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我院現已開設《會計綜合模擬實驗》和《審計綜合模擬實驗》兩門綜合仿真實驗課程,所采用的實驗資料均是課程組教師根據企業實際資料整理編制而成。

4.輪崗開放實驗

輪崗開放實驗是針對不同學生對不同行業和不同會計崗位的個性化需求所開設的一門自主性綜合實驗。這門實驗課程的學習方式比較特別,學生可以在學院的會計開放實驗室中自主選擇其感興趣的行業(商品流通業、房地產業、外貿企業),由學生自由結成實驗小組,自主安排崗位分工,自主完成實驗內容。該課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現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充分鍛煉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校外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1.專業認知實習

會計專業知識對于初學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學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為期一周的專業認知實習,學生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參觀學習,了解企業的機構設置、走訪會計部門,認識真實的會計資料,與財務人員交流,到生產車間了解產品的生產流程,使學生通過感性的觀察與認知消除其對會計工作的陌生感,進而激發其對會計專業學習的興趣。

2.專業社會實踐

專業社會實踐要求學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時間,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當面訪談、網上調查等方式進行一些專題調查,并根據調查的內容和結果撰寫出相應的調研報告,進而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寫作能力、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以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新技能實踐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我院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創新技能實踐,并將創新技能學分的獲取作為學生畢業的條件之一。學生可以通過參加課外科技創新、各類技能競賽、社會實踐以及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等活動來獲取創新學分,以此來提高對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4.畢業頂崗實習

畢業頂崗實習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重要方式。通過最后一個學期的畢業頂崗實習,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接觸具體的會計崗位并完成相應的會計工作,將其在學校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運用到現實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更深刻的認識會計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過程,從而實現學習與就業的有效對接。

二、實施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內實驗室建設

近年來,學院在已有的會計手工實驗室、會計電算化實驗室、財務管理實驗室的基礎上,又先后建設了ERP 沙盤實驗室、審計實驗室和會計開放實驗室,先后配備了用友、金蝶、網中網等財務教學軟件。在會計開放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受現有實驗資料的限制,學院成立專門團隊收集不同行業的全真會計資料(包括工業企業、商品流通企業、外貿企業、房地產企業、小企業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業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全真會計實驗資料,有效保障了輪崗開放實驗的順利進行。

(二)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與此同時,學院加大了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力度,先后與20 多家企業、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金融機構等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為學生校外實訓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學院還成立了專業建設校外專家委員會,聘請知名企業財務總監、事業單位會計主管、金融機構及會計師事務所的有關專家前來參與,共同探討社會各界對會計應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變化,探索有利于會計專業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優化師資隊伍

一方面,學院通過積極選送教師參加財政部門的有關培訓、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鼓勵教師聯合企業和科研單位進行橫向的項目開發與課題研究、鼓勵教師考取相關的執業資證書等方式來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院積極聘請來自校外的財務總監、會計主管、財務經理、注冊會計師等實踐經驗豐富且業務素質高的專業財會人員擔任實踐教學的兼職教師,除擔任具體校外實踐課程的教學工作外,還積極邀請兼職教師參與實踐教學案例開發、實踐教學資料收集、實踐教材編寫等工作,為我院的實踐教學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補充。

(四)強調“多證書”培養

“多證書培養”是指學院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校期間考取各種能力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具體如計算機、英語、普通話等能力等級證書以及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職稱證、理財規劃師證等職業資格證書。近年來,我院畢業生會計從業資格證的獲取率接近100%,會計職稱證書、理財規劃師證等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率接近20%。

(五)積極開展并參與各類技能競賽

多年來,學院高度重視各類技能競賽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積極作用,學院每年組織的“會計技能大賽”、“沙盤模擬經營大賽”和“創業設計大賽”等比賽,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鍛煉與提高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激發了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學習熱情。此外,學院還鼓勵學生參與國家級和省級的各項技能競賽,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1-2014 年,我院學生多次榮獲“用友杯”全國大學生企業沙盤模擬大賽遼寧賽區團體第一名和全國總決賽二、三等獎。

(六)改革畢業論文形式

我院自2012 年開始對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進行試點改革,將原有的畢業論文環節調整為學位課程綜合考試和實習單位專題調查報告及答辯兩個部分,2013年在會計開放實驗室建設完成的基礎上,將學位課程綜合考試調整為綜合輪崗開放實驗。學院對畢業論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變近年來學生不深入企業調研、單純通過“東拼西湊”的方式編造論文應付了事的普遍現象,要求學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深入了解實習單位的實際狀況,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發現企業在生產經營、公司治理、投資策略、財務狀況、內部控制等某個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通過撰寫實習單位專題調查報告的形式,針對實習中所發現的某一具體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改進建議。最終,通過答辯的形式,教師可以更真實地掌握學生實習的實際狀況,辨別其專題調查報告中所寫內容的真偽,以便減少杜撰與抄襲等現象。我院對畢業論文形式所進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使學生在實際調研中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使其綜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學院根據會計實踐教學的實際特點,不斷完善我院的實踐教學考評體系,具體做法包括:一是從考評主體方面,將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和學生都納入考評主體的范疇中來,區分校內外實訓的評價主體,同時增加學生的自評與互評,將實踐教學的多個參與方都納入考評體系中來;二是從考評內容方面,既要關注學生提交的實驗成果,也要關注其實驗的態度、動手操作的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等;三是從考核形式方面,將小組作業、口試、成果展示、小論文、調查報告、案例分析、技能比賽等形式運用到實踐教學的考評中來;四是從考核方式方面,將原有單一的結果性評價調整為注重過程性的考核方式,在綜合仿真實驗和輪崗開放實驗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

參考文獻:

[1]孫喜平.本科會計實踐教學方案之優化[J]. 財會月刊.2013(6).

[2]初國清.應用型本科會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5).

第11篇

20世紀的日本現代會計研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被劃分為兩個時期。在戰前和戰爭中,日本學者受德國會計的影響最為重大;戰后則是英美會計具有統治地位。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隨著錢伯斯(Chambers)、馬蒂酉克(mattessich)、井尻雄士(Ijiri)以及其他的會計學者英文著作在日本廣泛熟知,日本會計理論研究開始了新的時期。總結20世紀日本知名會計學者太田哲三(Tetsuzo Ohta)、黑澤清(Kiyoshi Kurosawa),木村和三郎(Wasaburo Kimura)、巖田巖男(Iwao Iwata)、井尻雄士(Ijiri)的貢獻,以及回顧日本生態環境會計、成本與管理會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將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日本近代會計研究在東方的領先地位,并為當代會計研究兼收并蓄、創新發展提供學習和借鑒。

一、20世紀初期日本會計學者及其貢獻

(一)太田哲三 太田哲三是20世紀初期日本主要的會計學者之一。太田哲三(1922)《會計學綱要》(kaikeijo no shisan)是最早將動態理論引入日本的會計文獻,其收入費用匹配法與德國施瑪倫巴赫(schmalenbach)的研究相獨立,他將資產定義為支出的合計,產生未來的收入或節約成本。這就要求對資產價值以歷史成本計價(相對于現行成本基礎);這與當時在商業法典和稅收法典中占統治地位的靜態會計理論不一致。此外,太田哲三不僅自身論著頗豐,還培養了許多優秀學生,會計學者黑澤清也受之影響與引導。

(二)黑澤清 黑澤清(1902-1990)是日本最多產、最知名的會計學者,在不同的會計領域有著廣泛的研究。他在日本會計規則形成的主要時期即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后工業合理化時期、在戰爭中經濟狀況控制時期以及戰后恢復時經濟民主化時期等階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黑澤清撰寫以及編著的圖書超過100本,保存下來的文章有600多篇。根據fuijita和Garcia(2005)研究,黑澤清主要的貢獻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日本商業會計準則及其影響的建立;二是促進科學的(代替完全法律的)會計方法,特別是宏觀和微觀會計理論的完整;三是先進的政策或標準會計研究,該研究能夠應對生態環境問題。在黑澤清早期的論文中(1932:16-17),強調資產負債表至少要滿足三種需要(一個是滿足會計要求,一個是滿足管理目標,一個是滿足法律目的),這預示了目標導向財務報告的需求。黑澤清1933年的著作是他的第一本會計理論著作,是當時十分重要的理論教科書。該書描述了不同地區包括德語和英語系地區會計的歷史發展,試圖將會計建立成為一門學科而不僅僅是實踐工具。黑澤清高度評價了施馬倫巴赫的賬戶體系結構并由此清楚表示的會計科目。在1939年的修訂版中,黑澤清詳細論述了資產負債表的思想,也討論了將福利經濟學應用到估價理論中。黑澤清1934年的著作研究了復式簿記理論在意大利、德國、法國、以及美國和英國的發展,并持續調查了會計科目的基礎。這種思維方式使他能夠比較復式簿記的不同形式,并解釋他們在不同經濟環境下的發展。該書是日本復式簿記歷史上第一本也是最全面關于復式簿記的介紹。黑澤清并不認為盧卡·帕喬利的方法是成熟的復式記賬體系,因為它缺乏資產負債表,以及沒有堅持定期結帳(僅僅只是建議)。黑澤清認為法國的“商事王令”(1673年)是第一個“完整的”或“恰當的”復式簿記體系(Tanaka 1990:238)。黑澤清1938年的著作是他第一本關于成本會計的著作,它基于日本企業特別是棉紡行業的研究。日本的商業會計原則于1949年公布,黑澤清(1951a)解釋了其理論基礎,并與美國會計學會1936年的條款以及桑德斯等人1938年的著作進行了比較。

(三)木村和三郎 木村和三郎(1902-1973)是另一個對會計不同領域有著廣泛興趣且多產的學者。他對會計歷史以及美國會計理論有著特別的興趣,受到一些學者如哈特菲爾德(1918/71),特別是佩頓和利特爾頓(1940/53)等著作的強烈影響。他的理論特別強調商業活動的社會和經濟環境影響,以及對會計對這些影響的反映。木村和三郎(1954)批評了佩頓和利特爾頓幾乎完全依賴于歷史成本基礎,伴隨的忽略了其他估價方法,在此基礎上對他們(1940/53)的基本原則提出了異議。他也對佩頓和利特爾頓所主張的會計客觀性提出了異議,他相信會計師在估價及收入計量中無法避免主觀性。對他而言,估值的關鍵問題是個別價格突然并且經常巨大的改變(不僅是是在通貨膨脹時期的一般價格水平),并依賴于會計師的判斷。可能是響應于20世紀60年代以及70年代美國、歐洲、日本的公理和假設檢驗,木村和三郎認為,會計理論將僅僅隨著兩個假設相發展,一個是 “會計主體”,一個是“會計期間”。

(四)巖田巖男 日本會計先驅者中最年輕的是巖田巖男(1905-1955)。他對會計的科學進步以及日本的會計和審計準則改革感興趣——盡管他大部分時間致力于后者。他受到德國會計理論和美國審計的強烈影響,并被認為是注冊會計師所遵從的日本審計制度的創始人。由于深受德國學者的影響,特別是施馬倫巴赫(1919/38/50)動態會計的影響,巖田巖男建議建立兩個完全獨立的收入確認模型(雖然最終他將它們相結合從而相輔相成)。第一種模型是凈值法(Zaisan-ho),該方法通過比較后續每年末經清查確定的所有者權益數額來確認收入。然而,這種做法并沒有反映收入的來源,因此,需要由第二種模型即動態模型(Son-eki-ho)加以補充(收入和支出的方法),該模型基于損益表(而施馬倫巴赫的動態方法基于資產負債表)。第二種模型要求通過復式方法確認收入和支出(基于基本物理數量的購買、消費和銷售)。不過,巖田巖男的系統僅僅指的是收款和付款而不是收入和支出。并且,它是一種審計程序,即期望通過足夠的盤點將前者向后者調整。巖田巖男會計理論的最大特色是在復式簿記體系中依賴盤點和定期的重新估值,代替了連續記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Morita(1994: 175)認為,最終是靜態目標決定了巖田巖男的體系,并且他的“收入確認雙重結構”的思想——即根據巖田巖男的設想,收入確認將靜態會計(Zaisan-ho)和動態會計(Soneki-ho)相結合——不能解釋或者說不能滿足現代商業會計的需求。巖田巖男可能也認識到這一點,但是希望他的理論更適合于審計(Iwata 1954a, 1955)——或者至少是內部審計——這些程序如實物盤查、確認、觀察、檢查會計記錄的準確性在其中占主導地位(Iwata 1956: 167)。

二、公認會計理論的后續發展

首先是財務報告,特別是會計原則或準則,成為了日本會計關注的焦點,這在許多著作中有體現,如: rijun keisan-genri(Iwata 1956,日文)包含了他收集的德國文獻中涉及收入確認原則的論文;《企業會計準則導論》(佩頓和利特爾頓1940/53)由Nakajima翻譯,《會社會計基準序說研究》(Kaisha kaikei kijun josetsu kenkyu)(Nakajima 1979)緊隨其后; Kaikei-kojun-ron(Arai 1969)和日本會計準則研究委員會(1970年)選集對會計假設和標準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Choi and Hiramatsu的日本財務會計報告(1987,英文);Cooke and Kikuya的日本財務報告——規則、實踐和環境;Kaikei kijun-ron(Hirose 1995,日文)從純規范的角度,檢驗了FASB的概念框架,以便日本選擇更可取的會計原則;Sunder and Yamaji(1999,英文)的日本商業會計類型。

其次,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會計研究。日本的實證會計研究受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出現的實證或經驗會計研究的啟發。主要的著作有Jissho: kaikeijoho to kabuka (Ishizuka 1987),它采用東京證券交易所(TSE)的上市公司檢驗了有效市場假說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尤其是它與之前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對比。Sakurai(1991)實證分析通過采用投資組合理論、瓦茨和齊默爾曼的兩期CAPM模型,證明了財務會計信息對東京證券交易所投資者的有用性。Suda(2000)研究了日本包括東京,大阪和名古屋在內的股票市場,其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和合約執行力。這些實證研究——采用美國會計學者發展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被認為打開了日本會計科學研究更廣泛發展的大門。進一步的實證研究重新評價了傳統財務會計的有用性。例如,Saito(1984)重新考慮了歷史成本原則,Ito(1996)探討了重新設計日本會計準則的途徑,以適用于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變革。

在20世紀60年代,許多基礎和方法論的著作被翻譯成日文。美國會計“先驗研究的黃金時代”對日本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除了美國會計協會的出版物,還有一些知名學者的著作,如貝德福德,錢伯斯,井尻雄士,馬蒂酉克,莫立茨,斯普勞斯和斯特林等。美國和英國的語言和社會學著作,也對日本會計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此外,后續發展的宏觀和微觀會計的結合以及井尻雄士的三式動量會計也值得我們關注。

(一)宏觀和微觀會計的一般理論 二十世紀下半葉日本會計研究和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緊密聯系和結合了宏觀會計(包括國民收入核算)和微觀會計。黑澤清(1937,1939,1941a,1951b)是先行者,緊隨其后是Kenji Aizaki, Nobuko Nose 和 Fujio Harada。Kenji Aizaki (1921-1998)在促進并引起對宏觀會計研究的注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高度尊重布雷(Bray)的經濟核算理論,并與他的研究生Fujio Harada (1931-2002),開始研究馬蒂酉克。他也比較了布雷(1949a,1951,1957)、馬蒂酉克(1957,1964)和Yu(1966)的會計理念。研究人員中最專注于這些問題的是Harada,他在早期通過一些著作闡明了馬蒂酉克(1957,1964)思想的本質。Nobuko Nosse(信子,1926-1998)是另一個受到承認的宏觀會計師,她在通貨膨脹會計,收入分配和資本保全等方面從事了大量的實證分析。她也強調微觀會計和宏觀會計之間的緊密聯系。

(二)井尻雄士的三式動量會計 井尻雄士是著名的美籍日裔會計學家和教育家。《會計計量基礎——基于數學、經濟學和行為學的探究》(The foundations of accounting measures: a mathematical, economic, and behavioural inquiry)(井尻雄士1967/68)是他第一本日文版著作。這本書引起日本學者對會計的公理化方法、后設方法及集合理論方法以及計量理論和語言學理論等方面的極大興趣。他方法的新穎性,迅速贏得大眾青睞,Aizaki稱之為“井尻雄士熱席卷了日本學術界”。井尻雄士(1965/70)所著《管理目標和會計控制》(Management goals and accounting for control)和《會計計量理論》(Theory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的日譯本是最受歡迎的兩本著作。相對于《基本會計理論》(the appearance of 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ASOBAT; AAA 1966)出版以來主流的“決策有用觀”,井尻雄士的后一本著作更強調了“受托責任觀”的重要性。由于井尻雄士及之前馬蒂酉克將“現代計量理論”引入到會計的促進作用,日本關于會計計量的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蓬勃發展。繼這些著作后,井尻雄士(1982/84)通過擴展復式到甚至取代它依靠多式,特別是三式方法來挑戰復式假設。在《三式簿記和收益動量》(Triple-entry bookkeeping and income momentum)(Ijiri 1982/84),井尻雄士吸收了20世紀70年代所作的關于美國會計實踐的日文演講,將其作為這本書的附錄(如出席的日本會計協會1983年的年度會議)。井尻雄士(1989/90)將他的受托責任觀和三式簿記擴展到他所稱之為的“動量會計”。這個理論將物理和會計進行了比較,這可能是井尻雄士對會計研究最根本的貢獻。

三、其他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

(一)生態環境會計 二十世紀后半葉日本會計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環境會計的發展。日本關注環境問題是很自然的,因為該國不僅人口稠密,而且高度工業化。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歷了經濟快速增長所導致的嚴重污染問題。再一次是黑澤清挑戰了這個問題。“Seitai kaikeigaku”(黑澤清1972a),他首次在日本提出“生態會計”一詞,并于1974年在橫濱國立大學建立了相關課程。本課程由Aizaki講授(他是這個學科的第一個教授),黑澤清從一開始就認為(1972b:6):“使環境會計有意義非常重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研究環境問題:財務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以及宏觀會計體系。”由此看來,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會計研究主要的特點是一個微觀會計和宏觀會計的綜合視角。從這個角度著手第一個也是最全面的日本環境會計文獻由Kawano(1998)所著。該著作解釋了聯合國宏觀環境會計即環境經濟綜合核算(SEEA)(UN1993)的結構,以及日本政府對SEEA主體的評價。它也提供了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建議的環境管理體系(EMS)有關的微觀環境會計理論及實踐的說明。最后,該著作討論了微觀和宏觀環境會計可能的整合。另一個對環境會計有顯著貢獻的是Kimio Uno(1995)。他審查了SEEA建議的可行性,估計了所謂的“綠色GDP”及討論了日本在環保相關領域積累的經驗,如節能,防止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巨變。 koguchi(1990,1997b,英文)建議建立區域環境會計體系,以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在企業環境會計領域,也有一系列的著作,其中必須要提到的是Yamagami 和Kikuya (1995)約17篇論文的文集。其第一部分——環境保護和企業會計,探究了環境會計的基礎,并與傳統企業會計的方法相比較。第二部分——不同國家的環境報告,調查了歐洲國家環境報告的現狀。它的大多數貢獻都受到格雷(Gray 1990)《會計職業的綠色化:Pearce后的會計職業》(The greening of accountancy: the profession after Pearce)和環境會計(Gray等,1993)等著作的強烈影響。

另一本值得一提的著作是Kankyo kaikei(Kokubu ,1998)。該著作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提出了企業環境會計的框架。本書中,作者建議整合內外部環境會計;他也強調報告企業由環境保護活動中產生的成本和收益的必要性。Kokubu(1999)通過對受托責任觀的重新審視,擴大了上述思想。他的著作也受到格雷(Gray) (Yamagami and Kikuya 1995)及霍普伍德(如1988)方法和理念的影響。

(二)成本和管理會計 成本會計從黑澤清(1938,1941b,1952)開始受到關注,然后Kimura (1943, 1947)以及Kimura 和Kojima (1960)折舊和成本會計研究的緊隨其后。此后成為井尻雄士的目標規劃,引起了會計師和商人的注意。后續的研究是關于道德風險下的順序選擇(Matsumura 1988)以及管理控制和信息分析下的適應行為(Itami 1977)。進一步發展是會計模型的出現,Koshimura (1968, 1969)的著作首次在日本流行。后來的著作是馬蒂酉克、理查德、戈茨、科科倫等人的文集和日譯本。

近代日本管理會計更主要的成就是“目標成本(target costing)”、“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實時制(just in time)”等這些概念的提出。20世紀60年代,豐田推出了一種創新的制造方法,實時制(JIT)生產體系,該方法和“精益生產”計劃反映了日本對經濟和紀律的態度。Monden(1983/85)非常詳細的描述了JIT,促進它在全世界的推廣。這些簡單但革新化的思想大多出現在日本的汽車產業,并最終蔓延到許多行業和商業部門(甚至銀行)。這些思想極大促進了許多國家管理會計de 發展,有大量相關的著作,不僅有日文,甚至更多的是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及其他語言。其中Monden and Sakurai (1989)《日本管理會計——世界一流的利潤管理方法》,很好地刻畫了這種方法的國際意義。

其他有關著作有Sato et al. (1982)提供的《日本管理決策和控制下的信息與會計》研究綱要;Sakurai(1989)的論文“如何使用目標成本”(Sakurai and Huang ,1989),討論了一個關于日本工廠自動化和管理控制系統影響的調查;《日本成本管理》(Monden,2000),成本降低實踐中日本不同企業在組織和人文方面的成本管理處理;Hiromoto (1989, 1991)的兩篇關于管理會計和困難的德國論文; Monden的兩本著作,一本是降低成本系統——目標成本和改善成本制(1994/95/97,分別有日文和英文版),另一本是《從零部件供應商到汽車制造商發展階段的目標成本制度》(1996)。此外,相關著作還包括:《日產汽車有限公司:目標成本制》(Cooper 1994);《目標成本的日語語言學——關鍵概念的抽象》(Ishizaki等,1995);《有效成本管理的目標成本——澳大利亞豐田產品成本計劃》(國際會計師聯合會1999);《產品開發過程中有效產品成本管理的決定因素——開放的目標成本黑盒子》(古河1999)。

(三)會計史研究 日本學者一直對會計史研究具有濃厚興趣,有日文及英文版的著作。后者的例子是Shimme (1937)和Nishikawa (1956)的著作。其后是Fujita(1968/91)關于日本會計原則的本質和發展的著作,Someya (1989, 1996)關于“日本會計革命”和日本會計歷史路徑的著作,Kojima (1987/95)會計史著作。Morita (1994), Chiba (1994) and Yamagata (1994)也分別所作了關于巖田巖男(1905-1955),黑澤清(1902-1990)和木村和三郎(1902-1973)的傳略(所有都包括在愛德華茲1994的著作《二十世紀的會計思想家》一書中)。

此外,還有Kim 和Song(1990)關于美國韓國和日本之間會計慣例的比較,Chiba (1996)檢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企業部門的會計控制,Chiba (1991a, 1998)分別關于日本會計研究的現代化進程和日本近代會計制度演變的著作,查特菲爾德和凡杰米奇的會計史百科全書中關于日本方面Iwanabe (1996)著作的詞條。當然也有一些日文版的會計史著作,涉及日本固有的Izumo簿記,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以下兩部不朽的作品:一個是Ogura(1962),審查了在Goshu的Nakai的商號(merchant house),另一個是Noboru Nishikawa (1993)論述的Mitsui商號(三井物產的前身)。兩本著作都顯示,十八世紀中葉這些江戶時代的大商號,已經具備了非常先進的管理會計系統(具備了績效評價,資本保全,分行會計,員工激勵和內部控制)。此外,還有兩本關于日本近代會計第一個百年的紀念著作(Aoki 1976;日本會計學會1978)。大量日本著作涉及到盧卡·帕喬利和早期意大利會計,例如Kojima(1961)、Yoshio Kataoka (1956)以及他的兒子Yasuhiko Kataoka (1988,1998)等的著作。尤其是Akira Nakanishi(1905-2005)的一系列論文(Nakanishi 1973, 1974),他和Taniguchi也翻譯了Ricci (1940/73/77)所著關于帕喬利的有名著作。神戶大學(1954)了標題為“關于施瑪倫巴赫及其貢獻的研究”,除了至少8本施瑪倫巴赫著作的日譯本,還有利特爾頓(1933/52)會計史著作《1900年以前的會計發展》(Accounting evolution to 1900)的日譯本(由Ichiro Katano 翻譯)。 Nakano (1992)受到利特爾頓的啟發,研究了從帕喬利到哈特菲爾德業論的發展。其他關于其他美國的著作有Okamoto(1969), Hiromoto (1993)和Aoyagi (1986);關于英國,有Chiba (1991b)所著的英國財務會計體系歷史;關于法國,有Kishi (1975)關于法令商務部1673年會計規則的研究。此外黑澤清也進行了會計史的相關研究(黑澤清,1936,1982,1987等)。

四、結論

二十世紀日本會計研究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征:一是現代會計及其標準的出臺,包括從英國、美國和德國發展的理論中選擇適應的原則,并學習這些國家的經驗。二是探求了會計的一般基礎,包括基于公理化方法的宏觀會計基礎。在宏觀會計領域,日本部分研究領先,部分是跟隨研究。其所關注的公理化共同基礎都來自美國和挪威。在研究和教育中,這個興趣仍然存在,例如,在東京的中央大學經濟學系,對研究生及本科層次提供微觀和宏觀會計課程。三是基于微觀,中觀和宏觀會計的基礎,設計了環境會計。雖然日本學者從有關外國文獻中學習,但日本環境會計的研究方法更趨向于微觀會計和宏觀會計的綜合。四是推出了一系列創新的管理會計和成本核算程序(如目標成本,由日本產業的從業者和工程師開發)。在這個方面,日本證明了其在現代管理會計的真正引導。五是關于日本及西方會計史的濃厚興趣,豐富的英文,德文和其他語言知名會計著作的日譯本。這些日譯本使日本廣泛的讀者接觸到了外國會計經典。由于這些努力,會計制度在日本社會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明治維新和二戰后日本經濟的大發展,使其經濟在亞洲乃至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其會計發展及研究也成為了東方會計發展的先鋒。回顧日本會計學者的貢獻及日本會計研究的成果,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一是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會計研究的繁榮,明治維新后和二戰后會計研究的迅速發展就是明證。二是會計研究也扎根于經濟活動的實踐,日本生態環境會計、成本和管理會計的突出貢獻就是典范。三是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會計研究成果,兼收并蓄的同時做到創新和發展。四是需繼續探求微觀,中觀和宏觀會計在內的理論框架。

[本文系郭道揚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會計通史系列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1&ZD14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郭道揚:《會計史研究:歷史·現時·未來(第三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年版。

[2]許家林:《會計理論發展通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3]許家林:《西方會計學名著導讀》,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4]千代田邦夫著,李文忠譯:《日本會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嚴明:《二百年會計研究的絢麗畫卷——理查德·馬蒂西克教授〈會計研究二百年〉述評》,《財會通訊》(綜合·上)2012年第6期。

第12篇

[關鍵詞]就業導向; 校企合作; 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G71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2880(2011)03-0154-02

作者簡介:楊向東(1981-),男,河南省正陽縣人,河南經貿職業學院財經金融系;研究方向:會計學教學。高等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高素質、應用型會計專業技術人才。辦好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其核心是完善課程體系,尤其要大力加強實踐性教學改革。實踐性教學是以熟練掌握技能和培養動手能力為目標,以技能的學習、練習和應用為中心的教學過程。

一、堅持“就業導向”改革課程體系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的教學方針,強調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授課模式,強化教學內容的職業性和開放性,構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綜合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專業課程的設置要符合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教學內容的選取要與崗位工作任務緊密對應。根據行業發展需要和企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選取教學內容,并根據會計專業領域和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會計的職業資格標準,調整教學內容和完善課程體系。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仍然采取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其優點是較充分地考慮了專業理論知識的邏輯性,并將其與學生的認知過程相結合,便于組織教學,但是過分追求專業理論知識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論脫離實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應當強調以學生掌握技能為目標,以專業實踐活動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知識、技能與素質的整合與協調,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二、校企合作編寫實訓教材

教材建設是整個高職院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教材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基本保證。高職院校教材的選用或教材(包括講義)的編寫應本著重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總體思路,優化整合課程內容,突出高職院校教育的特色并與勞動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證書搞好銜接。實訓教材是體現實踐教學內容的知識載體,是組織實踐教學、培養專業技能、傳播文化知識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證。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材必須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體現最新的會計研究成果,并且能夠與會計實務進行有機結合,充實和完善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為此,實踐教材原則上應選用國家高職高專規劃教材,考慮到各個院校的辦學特色,可以根據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新《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并且遵循科學性、實用性的原則,與相關企業進行合作,開放性的引入企業會計人員,共同編寫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實訓教材。

三、建立和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

(一)完善校內實訓基地

由于企業的財務工作往往涉及企業的商業機密,這就決定了學生到企業實習幾乎很難系統、全面地了解會計崗位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因此會計模擬實訓就成為目前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方法,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就顯得十分重要,學院應配備相應的實訓設備和實訓資料,不要求相關會計數據資料一定是真實的,但是為了實現較好的實訓效果,應盡量模擬真實的會計資料進行實訓。手工模擬實訓和電算化模擬實訓可采用同一會計資料,先進行手工模擬實訓,再進行電算化模擬實訓,然后將兩者的實訓結果進行對比,以相互印證。

(二)工學結合,建立校外實訓(實習)基地

工學結合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和有效途徑。工學結合使得“教、學、做”一體化,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要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促進學生的就業。學院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要按照統籌規劃、合理設置、互惠互利、全面開放和資源共享的原則,盡可能爭取與各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合作,使學生在實際的職業環境中頂崗實習、實訓,努力縮小教學與職業崗位需求的差距。通過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和運行,學校可以及時了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發現學校師資培養、專業設置、課程目標與內容、教學計劃與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整體辦學實力。

四、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課件

進行演示和解說實務操作過程的實踐性教學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可理解性,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計算機多媒體以其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獨具特色的教學方式,正在逐步走進課堂,在突出技能教育的職業教育理念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建立網絡教學平臺

通過專門的網絡教學軟件,運用局域網對學生進行知識講授、實務操作演示、案例分析,學生也通過這種仿真的會計工作環境、對仿真的會計資料進行審閱,并根據相關資料進行會計賬務處理和報表編制。同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查看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并且給予評判、糾正。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以及計算機系統軟件、多媒體教學軟件等接收作業、觀看教師操作,可與學生在機上互動。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演示和學生操作相結合,學生實訓與教師指導、評析相結合,真正實現了互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把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過程設計為邊講邊練的過程,教學內容與實訓內容同一,教、學、做合一,教學組織井井有條,環環相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另外,將相關教學資源放在網絡教學平臺上,讓學生隨時共享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電子教案、教學課件、習題集、教學案例等教學資源。

五、強化“任務驅動”積極拓展實踐教學形式

(一)課內分散實訓

課內分散實訓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講授的同時,將所對應的專業技能傳授給學生的教與學的過程。課內分散實訓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環節,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和掌握專業技能,是實踐和理論的最初交匯點,這一環節是實踐教學的開始,也是實踐教學的基礎。課內分散實訓要求前后連貫,密切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全面系統地安排。每一門專業課程都應當科學安排對應的課內分散實訓。

(二)課程綜合實訓

課程綜合實訓是指某一門專業課程結束后針對該門課程而進行的綜合實訓,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關鍵環節。通過相對集中的課程綜合演練使學生熟練掌握該門課程所包含的專業技能,同時促進良好職業素養的養成。課程綜合實訓在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高職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財務會計》等課程均要單獨開設,《基礎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財務管理實務》、《財務會計實務》進行專門的實訓,使學生深刻體會會計工作的內涵。

楊向東:淺談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三)專業綜合實訓

專業綜合實訓是在全部課程結束之后進行的一次專業綜合實訓,學生首先進行手工實訓,然后再利用同一套會計資料進行電算化實訓。專業綜合實訓突出綜合性和崗位流轉性,既要模擬會計核算過程,又要模擬企業的經營運作過程,使學生在仿真的環境中,明確經營活動的來龍去脈以及崗位的職責和工作內容。專業綜合實訓應當安排在第五學期,本階段是以前面兩階段的實訓為基礎,又是前兩階段實訓的升華,突出專業技能的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的賬務核算能力和財務分析能力,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奠定扎實基礎。

(四)畢業論文撰寫

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開展學術研究的實踐教學形式,是培養學生運用本專業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觀察、分析、解決某些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撰寫論文一般包括選題、收集資料、確定寫作思路、撰寫論文、論文答辯等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對相關知識與信息進行獲取和選擇的過程,即綜合知識、綜合技能運用和發揮的過程。

(五)頂崗實習

頂崗實習是教學過程的最后階段,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促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全面提高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校應加強對頂崗實習的組織與指導,應當選派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作為指導教師,以保證實習計劃的貫徹落實。通過校外頂崗實習,學生既能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又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學生通過半年左右時間的頂崗實習,親身體驗了工作的辛苦,又體會到了工作的快樂,從而樹立了以勞動為榮、以懶惰為恥的良好職業素養,縮短了學習與就業的距離。

六、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一)在考核內容上注重技能考核

注重技術應用能力的考核,特別注重實效和學生職業能力考核。考試內容的變化,可以起到導向作用,促進課堂教學中貫徹實踐性教學的思想,重視技能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在部分課程上可以考慮 “以證代考”。

(二)在考核方法上探索抽題考核

針對考核內容編制實操考題,學生隨機抽取考題進行測試并針對測試結果進行評價,可以節省考評時間。這種考核辦法雖不能考查全部技能,但由于是隨機抽題,學生只有全面掌握了所學內容,才能取得好成績,所以,考試結果仍然能夠反映學生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萍.高職財會專業目標定位及能力培養初探[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6(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醴陵市| 华容县| 若羌县| 房产| 漠河县| 商丘市| 曲周县| 北票市| 灌南县| 姜堰市| 彭泽县| 饶平县| 桂林市| 大足县| 云安县| 东平县| 资溪县| 武义县| 济阳县| 朝阳区| 托克逊县| 明星| 当雄县| 盐边县| 邹平县| 新沂市| 陵水| 安多县| 镇江市| 白朗县| 沁阳市| 肇源县| 三台县| 双城市| 南木林县| 枝江市| 凤城市| 理塘县| 德化县| 平塘县| 常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