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工業經濟論文

工業經濟論文

時間:2022-05-31 09:01: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業經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工業經濟論文

第1篇

(一)初步打造了轉型升級的自主創新平臺。

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4家,總數居武漢城市圈前列。全市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29家。全市168家高新技術企業及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共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43.89億元,同比增長17.4%,占GDP的比重為11.6%。全市共建成科技型企業孵化器10個,科技企業加速器2個。全市80%以上的科技型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建立院士工作站6家,國家紙及紙制品質檢中心1家,省級研發平臺46家,市級研發中心111家,7家企業參與6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孝感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全市2013年度完成專利申請1654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460件;專利授權99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24件,發明專利授權量居全省第三。

(二)初步擁有了轉型升級的品牌競爭能力。

全市18家企業生產的24項產品認定為省級自主創新產品。全市2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60多家企業的107種產品在全國有一定市場和知名度。其中,中國馳名商標7個,湖北著名商標93個,湖北名牌產品49個。主導產品競爭力逐步增強,鋼絲繩系列產品、重型平板車、竹纖維布料、光學儀器、電子真空開關管、動平衡試驗機、曲軸磨床、塑料薄膜、童車、糧食機械、智能機器人等30多種產品在國內和中部地區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并形成了一批“中國之最”和“中部地區之最”。

(三)初步明確了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

首先是初步形成了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鹽磷化工、裝備制造、紙塑包裝等新的五大支柱產業,其中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鹽磷化工三個產業的年主營業務收入過二百億元。其次是加快發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國家確定的電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七類新興產業中,我市有一定產業基礎的主要有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五個產業。截至目前,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共有規模企業150余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0億元,分別占規模企業的14.25%和20%。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3家,居全省第四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突破100億元。第三是穩步推進了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湖北和天下循環經濟產業園等一批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初見成效,已形成產業雛形。

二、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濟總量小,發展不夠平衡。

孝感規模工業增加值僅占全省約5.3%。企業規模偏小,規上企業1052家,企業平均增加值5500萬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00多萬元,僅為黃石的一半。缺少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截至目前,沒有一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過30億元。區域發展呈南強北弱,市本級龍頭地位尚未形成。

(二)產業層次不高,核心竟爭力不強。

傳統工業占整個工業的90%以上。五大支柱產業中的前三強: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鹽磷化工全部為資源型和勞力密集型的傳統產業。

(三)信息化起步較晚,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不夠。

企業信息化應用的層次較低,信息產業低端產品較多,核心技術產品較少,信息化在工業經濟領域應用推廣不夠。

(四)核心生產要素供應偏緊,難以滿足經濟的發展需要。

金融保障能力還十分有限,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企業直接融資步伐不快,傳統產業和大量的小微企業難以得到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土地的供應,也難以適應企業的發展需要。現代生產業發展滯后,制約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中部城市,生產要素的保障與經濟的發展存在缺口是正常的,并將較長時期地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縮小缺口,一方面要靠不斷提高要素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增強企業自身的發展實力和獲得支持的能力,同時減少對生產要素的過大需求和過份依賴。上述問題的存在,反映出孝感市工業結構不盡合理,與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還有相當的距離,與推進“五個跨越”、加快建設“五個城市”的要求不相適應。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力度,把工業結構調整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環節,正確處理好擴大總量和轉型升級的關系,既要重視總量的擴張,又要兼顧結構優化和升級提質,堅持在擴大經濟總量中進行調整,在轉型中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為推進孝感第三次創業,實現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做貢獻。

三、工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總基調和“競進提質,升級增效”總要求,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為主攻方向,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優化工業結構,推動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產品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增強工業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建立起具有孝感特色和優勢的“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實現產業跨越,推進第三次創業提業支撐。

(二)基本原則

———政府手段與市場手段相結合。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創新驅動與投資拉動相結合。通過自主創新提升優勢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引導一批重大投資項目向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匯聚,帶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向內使勁和對外借力相結合。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挖掘企業自身潛能,提高企業轉型升級的自覺性。

———生態安全與生命安全相結合。堅持把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強化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加快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

(三)主要目標

產業結構:到2017年,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鹽磷化工、裝備制造、紙塑包裝五大支柱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500億元,年均增長22.2%,占全市的比重在2012年基礎上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五大支柱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均突破500億元,其中食品飲料過千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00億元,年均增長26.4%。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達到15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以上。布局結構:區域板塊經濟優勢明顯,市本級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4個優勢特色產業集聚區加快建成,產業集聚區經濟總量占全市的80%以上。技術結構:先進技術和工藝裝備得到廣泛應用,企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30%以上。企業結構:到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00 家以上,其中億元企業1000家以上,10億元以上企業50家以上,形成百億級企業集團5家以上。資本結構:直接融資企業得到較快發展。到2017年,爭取新上主板企業2—3家,新上中小板企業3—4家,新上創業板企業5—6家,支持更多的企業在新三板掛牌。

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舉措

(一)以產業規劃為先導,引領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1.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圍繞國家產業調整政策,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裝備水平。優化產業結構,重點提升支柱產業發展水平,著力培育產業龍頭企業。

2.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重點做好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五大領域產業的發展,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孝感工業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和研發服務,積極推動制造業物流外包,引導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逐步實現生產型制造向服務性制造轉變。

(二)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助推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1.切實抓好24個優勢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把擴大開放作為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積極推進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嚴把環保準入關、投資強度關、稅收貢獻關,提高招商項目的合同簽約率、落地開工率、投產達產率。

(三)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1.加快推進產學研合作,以湖北省產學研項目洽談會為平臺,鼓勵和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解決技術難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2.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引導和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開發專利技術,提高發明專利的數量和比重。

3.加快實施名牌興市、質量興市戰略,推廣應用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積極開展區域品牌創建,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4.充分發揮高新區在轉型升級中的龍頭帶動作用,要充分發揮軍工企業技術資源優勢,加快民品開發和產業化步伐,在汽車機械、高端裝備制造、光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

(四)以綠色低碳為方向,倒逼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1.加強對高耗能企業的動態監測分析,在重點用能行業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加強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完善能耗指標體系,組織實施一批節能減排示范項目,促使企業降低能耗標準。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環保產業。充分利用發電、化工等行業的廢渣、尾氣等,發展新型建材、余熱發電,大力開發節能、綠色低碳等環保產品。

3.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紡織、印染、建材、鋼鐵等領域的落后產能淘汰力度,通過轉型升級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五)以“兩化”融合為紐帶,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1.根據《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加強對通信部門協調管理力度,整合信息資源,推進開展“智慧孝感”建設,提升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

2.組織實施“兩化”融合試點,以100家龍頭骨干企業為重點,推進智能化制造,以信息化手段完善產業鏈,創建100家“兩化”深度融合示范企業;以1000家成長型中小企業為重點,梯度推進全市中小企業信息化。

3.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全面推進以市高新區投資10億元的中網在線為主體建設孝感軟件產業園,落實國家支持軟件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知名軟件企業來孝投資。

4.鼓勵和支持電子商務的發展,更多地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原材料采購、生產零部件采購和產品銷售。鼓勵企業內部推廣跨部門系統集成、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推進工業控制系統、制造執行系統(MES)、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的一體化應用,提高運營效率和決策支持能力。

(六)以“兩個作用”的發揮為基礎,保障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1.要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有序放開、搞活金融市場,積極引進更多的金融機構來孝設立分支機構、開展金融業務;積極支持、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資本市場,進一步發揮小貸公司和融資性擔保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補充作用,服務孝感實體經濟發展;大力支持和鼓勵金融機制創新和金融產品創新,不斷豐富企業的融資方式;大膽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銀行和企業的合作方式,在積極推進“智力支持+政銀企集合貸”模式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完善、推廣。

2.堅持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結合。

加快企業直接融資步伐,政策引導和激勵、扶持并舉,鼓勵更多的企業進入各類資本市場。充分利用股票、債券市場的融資和再融資功能,增加企業資金來源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并推進企業的科學化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

3.千方百計保證企業發展對基礎生產要素的需求。

對重點骨干企業的轉型升級,高新技術企業和資源循環利用企業的發展壯大,在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土地供應、電力保障和市場拓展等方面進行傾斜。

(七)以優化環境為重點,服務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1.優化領導環境。

各級黨政領導要把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作為新時期推進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進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擔當,提升本領,積極探索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和方法,全力推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2.優化體制環境。

抓住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機遇,協調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積極轉變政府職能,精簡優化行政審批流程,簡政放權,結合工作實際,找出阻礙本地區加快發展的體制障礙。

3.定期開展“涉企亂收費”專項治理活動。

建立健全企業負擔監測點和監督員聯系制度,根據《湖北省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目錄》明確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做好企業負擔監測分析工作,確保企業減負規定落到實處。

第2篇

文化經濟作為新世紀的戰略構想,是對當今時代越來越突出的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現象的深刻反映,它從本質、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準確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即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及一體化。它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征:

一是經濟發展以文化內容為主導。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等階段,文化經濟的迅猛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新階段的來臨。在人類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起核心作用的生產力要素是不一樣的:農業經濟階段是自然力,工業經濟階段是資本和大機器,文化經濟階段則是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的有機結合。因此,文化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甚至知識經濟不同的新型經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文明發展階段。此即,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個性,精神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使得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經濟形態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人類社會發展正步入一個文化經濟時代。

二是社會生產方式以人文精神為主導。如果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的話;那么,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大和深化。文化經濟內在包含了知識經濟,并在經濟系統中充滿了文化因素。其內容構成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閑等精神因素,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價值。這就使: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領域;精神、智力因素與自然資源、經濟資本一樣成為生產力中的組成要素;信用文化、經濟倫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為物質產品價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影響[3]。

三、如何發展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是一種文化和經濟融為一體的經濟。因此,發展文化經濟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進經濟文化一體化。為此,要努力實現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向“以精神生產為主導”的戰略轉移,著力把握以下兩個要點:

1、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推進“經濟文化化”

要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生存發展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經濟基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承接東部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經濟的國際合作力度,加強省際、市際、縣際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從而形成大開放的戰略新格局。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經濟“文化化”,總的來說,要在經濟活動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內涵,提升產業層次、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逐步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注重物質消費產品的文化內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牢固確立高新技術為主導的思想觀念,突出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工業化水平,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2)把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依靠專門科技人才和高智力資源上來,走集約化的新路子。(3)加強新型工業化資源的科學規劃、協調整合和綜合利用,科學統籌生產力布局。(4)努力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嚴格控制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建立科學有效的調控機制,使工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率最大,污染最小。

2、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由于其生產規模大,市場運作靈活,具有不斷再生和擴張的功能。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是合理選擇。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國家在保持對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投入不斷加大的同時,要充分利用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長期積累的資源,從人才和物質技術基礎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產業的成長。(2)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帶動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提供外在的壓力和內在的動力;另一方面,用產業化方式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盤活其存量,增加其增量。此外,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提業化運作示范,提供物質和智力支持,使文化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兼具事業性和公益性。(3)確立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和經濟這兩個長期分離而相對獨立的領域高度融合起來,建造全國文化經濟的強大體系。(4)對文化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和戰略調整。首先,確立“精神產業”戰略新理念。認真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機制,在全社會倡導精神產業的戰略新理念。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其次,規劃和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的支柱產業門類。根據我國的實際,應重點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休閑產業等產業,并加大文化產業向其他產業的擴張和滲透力,建立起完整系統的文化產業體系。再次,科學規劃和調整全國文化產業的生產力布局。根據我國精神生產力地區發展不平衡性和發展的多層次性,按照開展競爭和“適度壟斷”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和產品布局。在東部發達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產業帶,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企業集團,發展優勢明顯的文化支柱產業。在中西部和山區要集合力量嫁接國內外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發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一批文化名牌產品、文化企業集團和文化支柱產業,借以形成特色鮮明、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文化產業門類[4]。

第3篇

關鍵詞:半工業化;華北鄉村;近代中國

本文以近代華北鄉村手工織布業為個案,分析半工業化在近代中國的興起、發展及其衰退的全過程。半工業化是相對于工業化而言的,從一般意義上講,工業化是指非生物動力取代生物動力的過程,西方傳統工業化史論者認為,以技術變革為核心的產業革命是工業化的開端,德國經濟史學家魯道夫.呂貝爾特在其名著《工業化史》一書中就曾經典性地指出:“在機器時代破曉以后,隨著紡織的機械化,隨著蒸汽機作為一項新的能源,隨著從單件生產過渡到系列生產,過渡到大規模生產,人類社會才開始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稱之為工業化的這種變化.”[1](P1)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史學界強調制度變遷重于技術進步,提出了原始工業化理論,把工業化的歷史追溯到大機器工業產生之前的農村手工業經濟內部,著重探討原始工業化與工業化第一階段、即紡織工業之間的聯系,美國經濟史學家門德爾斯于1972年發表了其成名作《原始工業化:工業化進程的第一階段》,并不斷修正原始工業化的概念,最后將它表述為“為傳統組織的、為市場的、主要分布在農村的工業的迅速發展”。如果從人類工業生產活動的整體而言,原始工業化對工業化的導向作用無疑是存在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原始工業化才真正具有了“原始”的含義。但如果從單個國家和地區的情形分析,并非所有的原始工業化都能導向工業化,反過來說,并非所有的原始工業化都在工業化啟動并獲得一定發展之后便銷聲匿跡,尤其在落后國家和地區,由于工業化基本上是移植外來工業文明的結果,原始工業化甚至傳統鄉村工業仍在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繼續存在,不過,這時候的鄉村手工業作為工業化進程第一階段的“原始”意義就不再存在了。但是,在若干行業、若干地區,工業化早期的鄉村手工業與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手工業確實不同,其固有面貌正在日益改變,筆者主張用“半工業化”來描述這種現象,本文所界定的“半工業化”包括以下內涵:在工業化的背景下,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進步的、分工明確的專業性手工業鄉村的興起與發展。在一個時期中,鄉村手工業在地區經濟總量及家庭經濟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鄉村手工業依附于農業的自然經濟狀態,轉向與工業化建立更密切的關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華北織布業中的若干區域,如高陽、寶坻、定縣、濰縣等就是半工業化特征最為明顯的地區.

首先,從技術進步層面分析.高陽、寶坻、定縣、濰縣等地先后使用了效率大大高于老式木機的鐵輪機,在整體上形成規模生產,如高陽,在1908年以前還使用雙手投梭的老式木機,生產效率低下,1909年左右,高陽旅外人士從天津引進鐵輪機,到1914年,“高陽有織機2500—3700架之數,其中木機約十分之一二”,鐵輪機已開始占據絕對的優勢,此后高陽區內鐵輪機迅速增加,1915年,為5726架,1917年突破l萬臺,1920年超過2萬臺,到1928年達到29631臺,其中擁有技術水平較高的簍子提花機4056臺[2](P9-18)。改良機的應用增加了土布的花色品種、提高了土布的標準化,高陽手織布的“最初制品僅有16支紗織成之白粗布、粗斜紋布兩種,宣統二年(1910—1911)間,添用20支及32支紗織標布、市布、細斜紋布、提花條子布、被褥被面等。民國元年更添用42支紗織造愛國布及各種袍料,民國七八年間更添用人造鷥造各色提花緞(俗名法麻緞,花色極繁).”[3]同樣,定縣在清朝末年,“于引進機紗之外,定入復將投梭改良為拉梭式,生產力增加一倍。民元以后,又輸入鐵輪機,紡織兩方面技術上的限制,得此解除,定縣織業,方能迅速發展。”[4]濰縣織布區半工業化的興起和發展也離不開機紗的使用和改良織機的輸入,民國初年濰縣東鄉有人從天津攜機數架回鄉推廣傳習技術,改良出品,該機“系鐵輪木架之鐵木機,通稱鐵輪機.亦名腳踏織布機,各種輪軸系以生熟鐵制成,其架框則以槐楸木制之,高l公尺7寸,長l公尺l寸,寬2公尺,計重250公斤,能織白粗布、蚊帳布、斜紋布、線呢、嗶嘰及各種提花布、白細布等.”[5]該縣東鄉濰河沿岸各村莊手織業者迅速接受了新式織機,1915至1916年間發展到500臺左右,1923年前后又由東鄉傳人南鄉、北鄉、西鄉,遍及全縣,布機達5萬臺以上,成為一個后起的半工業化地區。

其次,從市場層面分析,華北鄉村手工業生產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家庭消費,而是為市場生產,尤其是為區域外市場生產.寶坻、高陽、定縣、濰縣等地區所生產的土布大多銷往本縣以外的市場,其中東北、內蒙古、西北等地是上述地區土布的主要市場,如寶坻土布業較為發達的1923年,棉布銷售額的92%和銷售值82%都在當時河北以外地區,具體銷售區域如表1:

表1 1923年寶坻棉布銷售區域

銷售區域|數量(匹)| 百分比|價值(元)| 百分比

熱河|3303000| 72|7392000| 6l

東三省| 680000| 15|1734000| 14

西北| 246000| 5| 792000| 7

河北| 360000| 8|2226000| 18

總計|4589000| 100|12144000| 100

資料來源;方顯廷、畢相輝:《由寶坻手織工業觀察工業制度之演變》,《政治經濟學報》第4卷,第2期。

高陽棉布銷售區域更廣,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如表2所示.1932年河北本省銷售高陽布共計515581匹,占全國銷售總額的42.95%,銷售值4283301元,占全國銷售值的40%。無論是銷售量還是銷售值,高陽棉布的主要市場都在本省以外.值得注意的是,1932年是高陽織布業衰落的年代,在河北本省所銷售的棉布中,真正在本地集市上所售棉布僅為149889匹,銷售值為1379077元,在全國銷售額中的比重分別為12.49%和12.84%.

表2 1932年高陽布匹銷售區域分布情況

區域名稱|銷售數量(匹)|百分比|銷售價值(元)|百分比

河北| 515581.0| 42.95| 4283301.25| 39.88

山西| 238857.0| 19.s9| 1990542.62| l8.53

河南| 177515.0| 14.79| 1566649.14| 14.59

山東| 6700.0| 0.56| 82006.4l| o.76

綏遠| 52326.5| 4.36| 278953.55| 2.60

察哈爾| 21772| 1.81| 181374 15| 1.69

陜西| 82610| 6.88| 829698.81| 7.73

甘肅| 27386| 2.28| 247524.28| 2.30

湖北| 23309| 1.74| 324399.28| 3.02

湖南| 11571| 0.96| 163599.94| 1.52

四川| 31966| 2.66| 665700.58| 6.20

江蘇| 1168.5| 0.10| 13157.04| 0.12

廣東| 1965| 0.16| 37751.03| 0.26

貴州| 7184| 0.59| 85566.92| 0.80

總計| 1200361|100.00|10740224.90|100.00

資料來源:據吳知:《鄉村織布工業的一個研究》第 236—238頁表重新計算編制。

19世紀90年代初,定縣棉布開始銷往境外,后,專營口外貿易的晉商在定縣開設的布店日多,定縣土布輸出也日益增多,據估計,1913年達200萬匹,1914年達260萬匹,1915年達400萬匹,約值2494000元,是定縣土布輸出的最高記錄[4].另據估計,濰縣織布區,“每年出布約1000萬匹,約值7500萬元以上。其銷路遍及全國,而且以河南為最。”[6](P132)后起的濰縣織布區也是以區域外市場為依托的。

最后,從鄉村手工業在農村經濟中的地位來看,手工織布業在近代華北鄉村尤其是河北高陽、寶坻、定縣、山東濰縣等地區經濟總量及其家庭經濟中的地位顯著上升,對傳統農業的依附性大大弱化,轉而與工業化建立更密切的聯系.在這些地區,農戶從事鄉村手工業所獲得的收人大大高于其他地區,如1924年,河北寶坻織布業經濟區內織戶每家依靠織布的平均純所得為105.1l元,依靠農作物的凈收入.佃農平均為26.38元,半自耕農為86.62元,也就是說,佃農農戶的織布收入約占總收入的80%,半自耕農的織布收入占總收入的55%[7],高陽織布區1932年共計50793人從事織布,據對344家織戶的抽樣統計分析,“平均每家全年收入152.91元,織布工資75.11元,占49.12元,自織布匹凈利45.60元,占29.82%,兩項合計為120.71元,占78.94%,而平均每戶耕地凈利僅27 96元,占18.29%,副業及其他工藝收入4.24元,占2.77%。”[2](p142)可見,手工織布業在高陽農民家庭經濟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定縣、濰縣兩大織布區的情形與上述兩地大體相似。

明清史學者對于明清之際的中國是否存在著原始工:業化現象歧見明顯,但基本上肯定在手工棉紡織業中沒有出現原始工業化的跡象。也就是說。直到前夕,鄉村手工棉紡織業仍然處在家庭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之中,華北地區也不例外。那么工業化發生之后,為什么沒有摧毀手工棉織業?相反,是什么力量導致鄉村手工棉織業某種程度的發展呢?

首先,華北鄉村手織業的半工業化得益于早期工業化所帶來的技術進步。鄉村手工棉紡織業在我國農村有著悠久的傳統,這主要是受到農業生態環境惡劣、人均耕地嚴重不足的影響,直到前夕,以家庭為生產與消費單位的自給自足體系仍然廣泛地存在,“如果不受外來經濟勢力的推動,一切仍如從前一樣,那么相信它還會繼續下去的.”[2](P11)在半工業化的興起過程中,我們不必諱言外國先進技術的客觀作用,“倘無外國之貨物與

技術之輸入,中國經濟社會恐猶是二千年來之社會,而不能有絲毫之改變.今日之得有新式工業,豈非受外國工業品之刺激而始然乎?”[8](P390)所謂“外來勢力”就是大機器工業的全球化浪潮,對于傳統的手工業來說,工業化尤如一面雙刃劍,它既給傳統手工業以致命一擊,又在一定意義上激活了鄉村手工業中的某些生產環節。對棉紡織業來說,遭受致命打擊的是傳統手紡紗,質優價廉的機紗剝離了手紡紗與手織布的緊密聯系,剝奪了它賴以生存的出路;激活的是織布業,長期因紡紗的供不應求而得不到發展的手工織布業,因此解除了發展的“瓶頸”,它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要求改良織機,提高效率。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相繼出現了改良的手拉機與足踏機,“拉機一人一日,約能織布四、五十尺”[9](P682),比起老式的木機來,手拉機的效率已大大提高。1905年后,又有日本鐵輪機的輸入,該機“每日可織布80至100尺之多,且無須用手來投梭,因此布面可加寬至2尺2寸以上,而仿制進口的寬面洋布。”[2](p11)改良織機的輸人大大提高了手工織布的效率,提高了土布質量,增加了花色品種,使其更適于市場需求。技術進步的機紗與改良織機的輸入與使用激活了鄉村手工業,“寶坻手織工業之興起,即系受新式織布機及洋紗輸入之影響”[7]。華北其他鄉村織布業的半工業化亦莫不如此,這是就客觀條件而言的。

其次,在主觀上,在華北鄉村半工業化發軔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晚清政府在“振興工藝”的口號下大力興辦工藝局,培養了一批適應半工業化所需的技術力量,這批鄉村技術人才的出現恰逢其時,他們回到鄉村,推動了半工業化的發展.如成立于1903年的直隸工藝局,所設實習工場從1903年至1907年,“先后畢業者共計二千余人”。此外,直隸各屬傳習工場藝徒人數達2712人[10](p526—532)。這些畢業生成為直隸乃至華北鄉村手工業的技術骨干,直隸“各屬民辦工廠,所用技師匠目,多屬該廠畢業工徒;東三省、山西、河南、陜西諸省官立工廠,來場調用工徒亦復不少。”[11](P1—2)“實習工場對華北手工業最大之貢獻,則為高陽土布之發展。蓋當時由工藝局行文各縣,提倡手工藝,經高陽李氏派人來實習工場實習機織,并由勸業鐵工廠供給織機。返鄉以后,逐年推廣,遂造成河北省高陽土布之巨大工業.”[12](p4—6)寶坻也同樣受益,直隸織布工場織染部設立后,“寶坻學生之來津習紡織者,即傳人日本機器及新式織布方法……肆意仿制,織布業亦于是發展矣。”[7]山東各屬工藝局的“畢業工徒,無慮千數,分布各地,類能實行其所學說者。謂今日山東工業之發達,實基于此。”[13]

民間組織與地方能人在華北鄉村半工業化的興起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僅以高陽縣為例,該縣土布的改良就是由高陽商務分會肇始,1906年“高陽商會集資向天津日商田村洋行購買織機,試辦工廠,是為高陽布實行改良之始,光緒末年商會諸人所辦之織布工廠已養成王徒多人,加以天津實習工廠及各縣工藝局養成之工徒,亦多散歸鄉間輾轉傳習,因之高陽附近農民熟悉織布新法日漸增多”,高陽商會還針對手織業者無力置機和購紗的狀況,“又聯合各布莊籌集資金,向天津購買大批織機,規定貸機并領紗織布之辦法”[3],同時“選本地良工巧匠仿做若干架,放給織布客戶,改織寬面土布,推廣實行,日增月益”[14](p225),該會還曾多次開會集議推廣鄉村手織業,僅在1910—1912年間就14次集會研究與土布有關的擴充鐵輪機、勸立織布場、籌議減免稅、設立工藝研究所等事宜,工藝研究所旨在“提倡織紡,振興實業,研究工藝,改良布質)”[14](p233)。正是由于該會“在事人員提倡織紡,悉心籌劃,調查本地之情形,因時度勢,煞費苦心,竭盡百般之心力,方成一邑之生計”[14](p227)。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發展,高陽織布區已擴展成為包括高陽、蠡縣、安新、清苑、任邱等五縣共計414村、43萬人在內的以高陽縣城為中心的手織業經濟區。民國時期的高陽縣志載:“張興漢,字造卿,以商起家.……與韓偉卿、楊木森、李秉熙等創辦商會,改良織布.二十年來,附高百里間,賴織布以營生者十居八九.”另外。高陽留祥左村人王士穎仿造改良機的示范效應也十分明顯,高陽購進東洋鐵機之初,“行之數年少成效.公研其故,仿其制而改造之,始適于用。自是高、蠡、清、安各縣機聲相接,布貨之流通,遍各省矣”[15](P11、12)。在高陽織布業最興盛時期,“本縣李叔良、李希古諸君賡續提倡,盛甲北省”[15](P6)。民國初年,蘇子權將提花機引進高陽。為高陽產品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還應指出,在高陽布業發展困難時期的1921—1925年,農村中一部分“能人”(一鄉或村中殷實而經驗豐富的機戶,在鄉里中較受人敬重)應商人之請,擔任“機領”或“機頭”,他們的職責:“(1)遇有商號須添雇機戶時,介紹新機戶;(2)指導督察他所領的機戶,努力工作,按時繳布;(3)如機戶有領線后,不能繳布的,代商號追索原料或償金.”[2](p22)“機領”或“機頭”的出現為高陽布業渡過困難時期作出了貢獻。

鄉村手工棉紡織業本來就是傳統農民家庭經濟的重要部分,是應對人口壓力、消化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在農業的經濟效益尚未提高、新的就業門徑尚未開辟之前,農民不會輕易放棄傳統手工業,這并非農民保守使然,實乃生存所必需。機器棉紡織業發展的趨勢本來是要摧毀鄉村手工棉紡織業的,它也確實摧毀了鄉村手工棉紡織業中的紡紗環節,為自己造就了一些市場空間,使鄉村手工業陷入“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但它沒有足夠的力量完全取代手工棉織業,沒有使失業的手工業者得到新的工作機會,相反,它的畸形發展只有建立在手工棉織業的基礎之上,因此客觀上激活了手工織布業。近代華北若干地區的民間組織、地方能人在這種困境中利用早期工業化所造成的客觀上的技術進步,引進先進工具,培養技術人才,走上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徑,道路雖然崎嶇不平,但終究是一種進步。可以說,正是由于這些主、客觀因素的作用,才使得近代華北若干區域的鄉村手工棉紡織業進入半工業化發展階段。

但是,除個別地區外,近代華北鄉村手織業大體上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就出現了明顯的衰退,有些地區的衰退出現得更早,其表現主要是生產萎縮、產量劇減、從事手工業生產的人數相應下降。如寶坻布業高峰時的1923年,依附于商人雇主的織機8180架,1933年減為375架,減少了96%,織戶由7620戶減至360戶,減少了95%,產量則由3222920匹減為105000匹,減少97%[7]。又如高陽織布業在1929年時開工的平面織布機約25000架,提花機約4300余架,使用棉紗約80000包,人造絲約20000箱,1930年,仍在生產的平面機約20000架,提花機約2300架,1931年平面織布機更減為15000架,提花機約1100余架,使用棉紗約25000包,人造絲約4000箱,衰落趨勢十分明顯[2](p27)。濰縣是一個后起的鄉村織布業經濟區,1937年后,織布業跌人谷底,據調查,此前濰縣織布區擁有織機10萬臺,此后,布機數量大帽下降,濰縣織布區僅存5000臺,其它布機或被嚴重破壞,或被迫拆賣、或流往濟南、青島、徐州、煙臺等地,所使用的棉紗從全盛時期的10萬捆下降到1940年度的l萬捆,濰縣土布業從此一蹶不振[16](P30)。

原因究竟何在?時論認為“手工業因為技術的缺乏科學基礎,生產的不經濟,制品之缺乏標準,就造成其本身的不健全,年來之衰落,實由于此”[17],這是從手工業生產內部而言的,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半工業化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發展程度不同,相對而言,高陽、濰縣等地織布業的生產技術與花色品種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織戶不僅使用了技術冰平與效率均較高的鐵輪機和簍子提花機,而且所生產的布匹種類與花色繁多,基本上能滿足用戶的所有需要,如棉布類包括白布、色布、條布、格布、呢布、十字布、斜紋布、寬面床單布、格紋布、斜紋條、羅紋布、小提花布、電光布、袍料、裙料等等,麻布類有葛、綢、緞、羅紡、綈、麻絲格、襯里綢等。所以,調查者曾指出:高陽“所出各種布匹,名目過多,實舉不勝舉,且花紋顏色,日新月異”[2](p217—221)。還應指出,分散的農民織戶和富裕的農民已經出現了聯合開辦作坊、甚至手工工場的趨勢,以高陽最為典型,1926年至1932年,“興起了一種主匠制的家庭工廠和增加了許多織賣貨的織戶……工廠的廠主,大都就是織布工人出身,見織麻布的獲利,以他歷年的經驗和積蓄,自己或合伙開辦小規模的織布工廠,購織機自數架至十架不等,普通不過十架,招收工人學徒,代他做準備及織布工程,一切由自己監督指導,但很少再親自動手了。”[10]有些織布工場甚至開始了向小型織布工廠轉化的的嘗試,如“民國22及23兩年(1923、1924)之間,同和工廠曾首先購置電力絡經機3架,整經機2架,緯線機1架,電力提花鐵木機1架,電力條紋鐵木機2架,都是柴油引擎拖動發電機再轉動各機,試驗成績,已有可觀.”[2](P30)這表明,華北鄉村織布業中的半工業化已經顯露出向工業化過渡的曙光。但所有地區都無例外地在1930年代初處于衰退之中,可見,技術與效率等內部因素并非是半工業化衰退的主要原因。

那么,鄉村半工業化現象的萎縮是否是由于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已到了近代鄉村必須放棄傳統增長方式的地步呢?我們的回答也是否定的。就鄉村織布業來說,機織布與手織布生產效率及生產成本的比較,調查中的分歧較大,據嚴中平考證,“普通力織機。織造十四磅粗布,每十一小時工作日,平均至少可出布五十碼,可管理二臺至六臺,即以四臺計,每人每日可出布二百碼,約合五十丈。今日所通行之手織機,每人每十一小時工作日,至多可出布一百二十碼,是即一人使用力機的產量,為使用手機產量的四倍以上”[19](p688—689)。不過也有考證者認為,以人力為動力的鐵輪機與以電力帶動的鐵機每日(以12小時計)最高生產能力相等,均能織成長5丈2尺寬2尺4寸至5寸的32支頭等布一匹[20]。再比較生產成本.王子建曾對高陽織布區手織業與東南各省華商紡織廠作過以下對比,在高陽,每一機(鐵木機)每一天可以成布100尺,需人工2人以上,在華商紡織廠,每一力織機每天可以成布125尺,只需人工1人,高陽織100尺布的工資需七角七分半,而在大工廠里卻只要四角六分,即使把動力設備等統加上去,后者仍站在優越的地位上[6](p141).實際上,這是很不全面的、只作了人工成本的對比,人工成本之外,機織布的間接生產成本(如間接人工、折舊、輔助物料、動力費、稅捐、修繕、保險費、職員薪金、職工伙食、文具等)、推銷及管理費用等均作比較。我們仍訴之于王子建對七省華商紗廠的調查,表3是各種規格機織布每匹總成本:

表3 各種規格機織粗細布每匹總成本(單位:元)

成本分類| 細布7磅| 9磅| 10磅| 12磅|粗布13磅| 14磅| 15磅| 16磅

直接人工成本| 0.330| 0.424| 0.537| 0.587| 0.407| 0.492| 0.410| 0.394

間接生產成本| 0.686| 0.881| 1.146| 1.308| 0.869| 0.928| 0.883| 0.905

推銷及管理成本| 0.009| 0.011| 0.015| 0.016| 0.011| 0.014| 0.010| 0.011

總成本| 1.025| 1.316| 1.698| 1.911| 1.287| 1.434| 1.303| 1.310

貿料來源:王子建、王鎮中:《七省華商紗廠調查報告》第216頁.

下面是加上原料成本的進一步核算,以12磅細紗為例,每匹布除漿質外,約用紗u.1磅左右,假定經緯紗均為22支,每磅紗價為0.54元,那么原紗成本即為6.21元,加上1.911元的直接人工等三項成本,共計8.121元。按上海貨價季刊所載,1932年12磅細布,全年平均每匹賣價,折合成銀元為9.378元。這樣,每銷售棉布一匹,可獲毛利1.257元。在此基礎上減去應付的利息0.637元,以及官利0.360元,則所得純利益為0.260元。如按折合成銀元后的最低價、即7.832元售出,則又當虧損1.286元之多.因此,當時“若干布廠工程師,咸謂每織布一匹,當虧本一元”[21](P218),看來,并非夸張。如果我們再考慮到鄉村手織業低廉的人工(甚至不計成本的勞動力)、及無需付出管理費用的事實,那么,即使按力織機四倍于手織機的生產效率算,機織布在競爭中也未必能占據絕對優勢。這也就說明,鄉村織布業中的傳統增長方式尚未失去其生命力,其他鄉村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類似的情況,這種現象的存在是近代中國城市低度工業化狀況所造成的,在一個較長時間內,鄉村半工業化與城市低度工業化將共處共存.

從王業文明進化史看,近代華北鄉村手工棉織業中的半工業化不過曇花一現,但它卻留下了絢麗的光彩.它既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傳統手工業,也非工業化前的原始工業化,而是在大機器工業已經產生并獲得一定發展之后,傳統手工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一種積極方式。盡管在種種外力的干擾下,華北鄉村手工棉織業中的半工業化進程被迫中斷,但就已經出現的向工業化轉化的趨勢來判斷,半工業化實際上是傳統手工業與大機器工業之間的一種動態現象.在落后國家和地區,城市低度工業化與鄉村半工業化將在一個相當時期內相互依存,如何促進半工業化向工業化轉化,是全面實現工業化不可忽視的一個領域.

[參考文獻]

[1] [德]魯道夫·呂貝爾特.工業化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2] 吳知.鄉村織布工業的一個研究[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 高陽之布業[J].中外經濟周刊,1927年1月8日(195號).

[4] 嚴中平。定縣手工棉紡織業之生產制度[J].社會科學雜志,1937年9月(3).

[5] 山東濰縣之織布業[J].工商半月刊,1934年1月(1)。

[6] 王子建.中國土布業之前途[>千家駒編.中國農村經濟論文集[C].上海:中華書局,1936.

[7] 方顯廷,畢相輝,由寶坻手織工業觀察工業制度之演變[J].政治經濟學報.1936,(2).

[8] .中國之工業化[A].全集:第9卷[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9] 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

[10]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2卷[Z].北京:三聯書店,1957.

[11] 孫多森.直隸實業匯編:卷6[Z].1910年勸業公所鉛印本.

[12] 周叔媜.周止庵先生別傳[M].民國37年鉛印本.

[13] 濟南土業勃興及其現狀[J].中外經濟周刊.1924年11月8日(87).

[14] 天津市檔案館.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03—1911)[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15] 李曉冷等.民國高陽縣志:卷五[M].民國22年鉛印本.

[16]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4卷[Z].北京:中華書局,1962.

[17] 顧毓泉.手藝工業與農村復興[J].東方雜志,1935年4月(7).

[18] 吳知.從一般工業制度的演進觀察高陽的織布工業[J].政治經濟學報,1934.(1).

[19]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3卷[Z].北京:三聯書店.1957.

[20] 程海峰.我國工人之工作效率[J].國際勞工通訊,1938年3月(3).

[21]王子建,王鎮中.七省華商紗廠調查報告[R].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On the Rising and Declining of Village’s semi—indUStrialization of Modern 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剑川县| 新余市| 云林县| 扶沟县| 曲靖市| 伽师县| 新源县| 涿州市| 建德市| 郯城县| 保康县| 武汉市| 钦州市| 新宁县| 灌阳县| 威海市| 磐安县| 西丰县| 伊金霍洛旗| 丰顺县| 曲阜市| 民权县| 呼伦贝尔市| 柳河县| 沧源| 兴义市| 始兴县| 杨浦区| 法库县| 南投市| 莲花县| 涞水县| 太康县| 镇坪县| 武城县| 姚安县| 鄂托克前旗| 油尖旺区| 潼南县| 沁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