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口譯教學

口譯教學

時間:2022-02-06 14:31: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口譯教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口譯教學

第1篇

【關鍵詞】口譯教學 模式 初探

為滿足社會對口譯人才急劇上升的需求,國家加大了對口譯人才的培養力度。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將口譯課納入高年級學生開設的英語基本技能課程,要求通過講授口譯基本理論、口譯背景知識和訓練口譯的基本技巧,使學生掌握口譯的基本理論和專題連續傳譯的技能,以求能較準確、流暢地進行漢英對譯。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的口譯課程的設置必須目標明確、特點鮮明。但實際上大多數應用型高校的口譯課程設置都是照搬普通高校的課程設置、使用與普通高校相同的教材和評估手段等,既沒有考慮學生的基礎差異性,也沒有考慮自身教學資源的不足與限制,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高:

1 明確應用型高校的課程培養目標

近年來,市場對口譯人才的需求成多樣化趨勢,既需要高端的專業口譯,包括法庭口譯和會議口譯,同時也需要中低端的陪同口譯、導游口譯、商務口譯等。根據非官方的從業人員統計,全國能夠從事同聲傳譯的高端人才不超過500人,更多的是能從事各種會議交傳和一般際活動的聯絡陪同譯員。因此,結合市場需求、并立足根本,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口譯課程的培養目標應該定位為培養具有較扎實的雙語思維、轉換能力和口譯技能,能夠從事一般性會議口譯、陪同翻譯、商務接待及談判、涉外導游等口譯工作的應用型口譯人才。

2 優化課程設置,提倡課外模擬實訓、實習、實踐

筆者根據齊艷教授(2011)對我國高校口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提出應用型學校可根據學生需求開設相關的語言提高和百科知識學習的選修課,如高級口語課、高級聽力課、語篇分析課等。第六學期的基礎口譯建議以技能教學為主,包括口譯記憶、口譯筆記、數字傳譯、困境應對等,第七學期的高級口譯則根據課程培養目標,以聯絡陪同口譯和簡單的專題口譯為主,內容可涉及致辭、旅游、外貿、風俗、教育、文化等。同時各學校可立足湖北,充分發揮地域特色,結合各自優勢專業及資源,嘗試構建“口譯+旅游”、“口譯+商務”、“口譯+教育”等課程模式。

3 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

劉和平教授認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培養目標(包括市場的需求)和實際水平編寫或選擇教材”(2005:104),照搬普通高校的口譯教材在應用型高校使用是行不通的。目前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影響的教材主要四種模式:以專題為主線的北外模式和上外模式、以技能為主線的廣外模式和廈大模式(何妍,2011)。無論哪種模式,這些教材的難度較高、專業性較強,且教材內容較書面化,應用型高校的學生使用起來有很強的“挫敗感”。

4 改革教學方法,加強語言+技能的培養

口譯訓練到底是以口譯技能訓練為主,還是提高語言技能為主?仲偉合教授(2007)認為口譯訓練應以口譯技能訓練為主,陳菁(1997)認為語言技能的訓練是口譯教學的內容之一,但不是重點。Gile(1995)認為學生在學習口譯之前必須已經具備扎實的雙語語言知識(A語與B語),且知識積累豐富,掌握口譯的基本原則及技巧。因此應用型本科英語口譯教學應該注重加強學生的口譯技能訓練,通過視覺化、定位法、邏輯線索法等提高短時記憶,通過縱向階梯式結構、結構松散多分行、少字多畫多符號等原則的把握來提高口譯筆記,通過“數級”轉換、繁雜零瑣數字的練習提高數字口譯技巧,通過“張口說三道四”法提高公眾演講技巧進行演練等。除了通過強化聽譯和閱讀訓練來提高雙語轉換能力以外,學生還應當在平時加強英漢對比研究的學習,了解漢英分別為分析語和綜合語,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同時還要進行漢英翻譯技巧的學習,如:增譯、省譯、正話反說或者反話正說等。

本文從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選編等方面探討了口譯教學的優化策略,并提出口譯教學要結合市場需求、立足根本、優化模式,以期提高英語專業口譯教學,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應用型口譯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菁. 口譯教學應如何體現口譯的特點[J]. 中國翻譯,1997.6

2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3 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5

第2篇

[關鍵詞]多媒體 口譯教學 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鄭晶(1979- ),女,浙江寧波人,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及翻譯。(上海 201418)戴婕(1987- ),女,山東萊州人,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上海 20044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08―2010年度上海高校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資助項目“建構主義指導下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模式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yyy07018)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3-0163-03

口譯是指通過口頭形式,運用目標語的詞匯和語法體系,在語義與風格方面再現源語信息的一種交際活動。口譯作為人類最復雜的思維活動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理論意義和社會實踐意義。在信息社會高度發達的今天,口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精通雙語的人無法成為合格的口譯人員,而精通雙語未必能夠造就優秀的譯員。口譯涉及語言之外的諸多其他因素,科學的口譯教學與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口譯涉及諸多因素,需要科學教學與訓練。目前的口譯教學存在諸多誤區,不利于學生口譯能力的提高。因此,探索新型口譯教學模式勢在必行。本文以口譯教學現狀為切入點,在深入剖析口譯特點的基礎上,著眼于現代化教學技術與口譯教學相結合,積極探索多媒體自學課堂與多媒體面授課堂優化組合的新型口譯教學模式。

一、口譯教學誤區剖析

我國口譯教學實踐目前主要借鑒筆譯教學方法,涉及翻譯理論、語言哲學和心理學等方面。雖然筆譯和口譯均為源語與目標語相互轉換的過程,但后者是一種“集視、聽、說、寫、讀之大成的綜合性語言操作活動”,屬于立體式、交叉型的信息傳播過程。口譯作為外語教學的一個分支,既具有外語教學的共同特點,又需要達到獨特的教學目的。如果沒有正確認識口譯作為一門學科以及一項技能的特殊屬性,就容易在口譯教學過程中產生各類誤區。

教學誤區一:混淆口譯與精讀。口譯具有外語基礎性,外語綜合運用能力是完成口譯活動的關鍵,直接決定口譯的質量。部分教師意識到口譯能力與外語水平緊密相關,外語語言知識和外語語言技能在口譯活動中處于不可替代的基礎性地位。因此,口譯教學誤區之一認為只要以大量的外語語篇輸入為教學內容,輔以相關練習強化語言知識,就能有效提高口譯能力。這種教學誤區混淆了口譯與精讀,口譯授課的全過程從詞法、語法、句法入手詳細講授外語語言知識。這種口譯課堂的確能夠提高學生的外語語感,對完成口譯任務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其弊端顯而易見:一方面,由于片面強調外語語言知識,導致學生忽視母語語言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弱化了專項口譯技能的培訓,導致學生無法高效能地完成口頭語碼轉換。總之,如果混淆口譯和精讀,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均衡地處理好母語和外語的關系,就很難順利實現口譯教學目標。口譯教學應該在介紹翻譯理論的基礎上,輔以大量口譯現場實踐,循序漸進,不斷完善。

教學誤區二:混淆口譯與筆譯。口譯具有雙語轉化性,筆譯能力對于口譯活動具有基礎性作用。口譯教學誤區之二認為只要筆譯過關了,自然能夠有效提高口譯能力。這種教學誤區混淆了口譯與筆譯,口譯課堂以講解翻譯技巧為經線、開展語篇翻譯為緯線。這種口譯課堂的確有助于加強雙語轉換能力,但筆譯是一個反復推敲、深入揣摩的思維過程,而口譯講究時效性。“接收清晰完整的書面信息經過充裕的時間反復斟酌”這一筆譯任務模式不利于學生完成口譯任務,往往導致輸入信息缺失、思考時間不足、口頭表達遲鈍、輸出信息混亂等現象。可見,忽視口譯所特有的音頻輸入、即時轉換、口語輸出等特點,將其與筆譯混為一談,不利于學生真正提高口譯能力。

教學誤區三:混淆口譯與聽說。口譯具有瞬時效力性,受制于聽力能力而沒能正確捕捉信息,或者受制于口語能力而沒能順利傳達信息,事后均無法補救。很多口譯現場即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雙方的立場、觀點、意圖等均通過譯員傳遞給對方,雙方基于對方的具體反應制定或調整對策。口譯教學誤區之三認為只要加強聽說訓練,就能有效提高口譯能力。這種教學誤區混淆了口譯與聽說,將教學重點集中于聽說強化,忽視了語碼轉換訓練。這種口譯課堂的確能夠為接收音頻信息、完成口語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但由于割裂了源語輸入和目標語輸出,弱化了對雙語在詞匯、句式、語序等層面轉換機制的強化訓練及技巧講解,勢必影響學生口譯能力的有效提高。

其他教學誤區:首先,口譯具有不可預測性。雖然譯員可以事先按照主題做出必要準備,如收集數據、了解詞匯、熟悉話題等,但記者招待會、經貿談判、外交會晤等很多口譯現場難免會發生一些突發事件,瞬息萬變,始料不及。加之口譯現場氣氛往往嚴肅、緊張,容易使人措手不及,這提升了口譯的難度。因此,口譯教學應加強針對臨場應對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靈活處理各類問題。其次,口譯具有跨越文化性。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內涵與外延,即特有的思維定式、心理特征、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如果不深入探究兩大文化體系,就無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產生相同或相近的理解與感悟。可見,口譯超出了單純的語言范疇,具有跨文化性。因此,口譯教學應加強針對跨文化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成功應對跨文化信息轉換。再次,口譯具有信息廣博性。語言所能表達的內容都可能成為口譯的對象。口譯現場可能涉及任何主題,包羅萬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口譯進入了人類有史以來各個學科領域和社交領域。因此,口譯教學應加強針對擴充背景圖式的訓練,不斷豐富學生的百科知識,幫助學生順利應對口譯現場可能涉及的各類主題。

二、口譯信息流程對教學的啟示

一方面,只有在科學剖析口譯信息流程的基礎上,仔細探究每一個信息傳遞與加工環節,才能建構值得付諸實踐的口譯教學新模式。口譯信息流程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源語輸入環節、即時語碼轉換環節和目標語輸出環節。其中,即時語碼轉換環節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心理加工過程,直接影響口譯的速度與精度。通過感覺記憶過濾的語音信息由工作記憶進行處理。Baddeley等人提出工作記憶模型,認為工作記憶是指對正在被加工的任何領域認知任務信息的暫時存儲,是長時記憶中被激活的部分,是注意的焦點。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相輔相成,是口譯三大環節的重中之重。具體來看,源語輸入經過工作記憶的暫時儲存和加工提取進入長時記憶,激活長時記憶中的相關圖式,從而產生理解。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速記關鍵信息,經由工作記憶的暫時儲存和語碼加工,組織成通順的目標語并表達所理解的內容,完成輸出。至此結束了口譯信息流程與加工的全過程,實現了以目標語口頭再現源語信息的交際目標。可見,如何改善譯者的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容量及效率,如何提高譯者的理解能力和速記水平,是口譯培訓的關鍵。

另一方面,必須利用口譯信息流程對教學的啟示。多數教師意識到“即時語碼轉換”的重要性,因而重視記憶容量開發,強化預測、聽力、速記、口語等訓練,通常采取“教師朗讀+學生速記+輪流口譯+教師講評”的模式組織教學。這種模式有利于井然有序地開展教學,但其不足之處顯而易見。首先,傳統口譯課堂的教學形式較為單調。教師朗讀雖然不失為一種人性化的調動方式,但由于教師的語音、語調在各種角色和不同場合的變化具有局限性,這種單調的信息輸入方式不易創造真實的口譯場景,不能再現生動的交流意境;輪流問答翻譯雖然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師生互動方式,但單一的問答形式忽略了交互特點,不利于學生通過競爭與合作開展互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傳統口譯課堂提供的操練機會甚少,輪流操練使得單位時間內僅有一位學生參與口譯訓練。假設兩節口譯課共90分鐘,教師朗讀計15分鐘,教師點評計15分鐘。按語言專業每周授課2次、每班20名學生的標準計算,每位學生每周操練時間僅為6分鐘左右。非語言專業學生往往由于減少授課頻度、擴大授課規模,其操練機會更是微乎其微。

三、建構多媒體口譯教學模式

口譯教學對實踐性的要求非常高,除需要講解必要的理論和技巧外,更需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參與操練。這就需要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優勢,將多媒體網絡與口譯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首先,多媒體具有超越以往任何傳統教學資源的諸多優勢,是實現教學現代化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標志。機輔教學就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文字、符號、圖形、動畫、音頻和視頻等信息,把多媒體信息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與合理呈現,向學生提供最優化的學習環境。計算機能夠引導和管理整個教學過程,實現個性化學習。多媒體在口譯教學中發揮著特殊作用。為了實現“信息準確、表達流利、風格一致、交際順暢”的口譯標準與效果,順利完成口譯任務,口譯人員需具備雙語水平高、心理素質好、文化修養高、應變能力強、知識背景廣等素質。多媒體在口譯教學中能夠發揮以下優勢:優勢一,語言傳播形式的多媒體化實現了在音、形、義各個層面的有機結合,能夠通過模擬真實的語言環境,提高學習者的雙語水平;優勢二,多媒體技術能夠逼真地營造口譯現場的氣氛,使學習者切身感受口譯現場的壓力,反復訓練從而鍛煉心理素質;優勢三,信息的多元化、形象化傳播有利于加深印象,鞏固記憶,拓展學習者的知識面,靈活地應對口譯現場的各種不可預測的情形;優勢四,多媒體技術能夠生動再現重大時刻與口譯瞬間,使學習者感受口譯的精彩與譯者的魅力,提高學習興趣。

其次,新型多媒體口譯教學適宜采取自學課堂與面授課堂相結合的模式,優勢互補,實現技術資源和教師資源的最優化組合。多媒體自學課堂設計基于人機互動原則,依托多媒體網絡學習軟件的預設程序,主要針對口譯教學的預習及復習階段。自學課堂的優勢在于能夠有效節約教師資源,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學習軟件圍繞教材特定的主題分層設定學習區域,針對詞匯、短語、句子、篇章等不同單位,以文字、音頻、動畫、視頻等方式與學生開展互動口譯練習。學生可以根據原有基礎以及現有時間,靈活安排自學。一方面,預習階段旨在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的相關圖示,激發學生對口譯的學習興趣。該學習軟件能夠引導學生開展熱身訓練,掌握相關的詞匯和語言規則,積累基本功,為新一輪面授課堂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復習階段旨在強化學生原有圖示節點與新圖示節點之間的激活通道,鞏固面授課堂學習任務,維持學習興趣。面授課堂結束后,學習軟件能夠引導學生參與拓展練習,幫助學生靈活類推、舉一反三,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了解學生自學的進度、深度和頻度。這些反饋信息有助于在確保自學課堂學習效果的前提下,有效節約教師資源。多媒體面授課堂,基于師生互動和學生互動原則,依托合作和競爭理念,主要針對語碼轉換階段開展引導式學習。面授課堂的優勢在于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的作用,克服電子學習軟件的弊端,有效開展課堂活動,優化訓練機會。自學課堂節約的教師資源為小班化面授課堂的實施提供了可行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揣摩,拓展思路,探討最佳譯法。面授課堂可通過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即利用語音實驗室強大的多媒體教學功能,避免傳統課堂“單調的教師朗讀輸入”和“單位時間學生參與率低”等弊端,實現課堂鍛煉機會最優化。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形式多樣化的音頻、視頻材料營造真實的口譯現場氛圍,分配口譯任務,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每個小組的現場討論情況均可以通過語音實驗室的攝像功能錄制下來。教師通過總控制臺即時查看每位學生參與組內探討的情況,隨時參與小組討論、及時解答疑惑、監督學習質量。教師可以在討論結束后,有選擇地播放個別小組的活動錄像,然后由教師或由其他組員有針對性地予以點評。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再次,積極建構多媒體口譯教材。一是教材難度梯度規劃。基礎部分著重詞匯、詞組、句子等單位的口譯訓練;綜合部分著重綜合運用翻譯技巧,開展語篇口譯訓練;拓展部分著重靈活運用所學重點,溫故而知新。二是教材主題多元化設置。口譯教材所選主題的涉及面應盡可能廣泛,幫助學生接觸各類真實的語言材料,開闊視野。口譯教材的主題在語體方面應包括口語(如“會話交談”“采訪接待”等)和書面語(如各類正式語體材料)兩方面內容,在語體文體方面應包括敘述類(如“教育文化”“新聞報道”等)、介紹類(如“旅游觀光”“禮儀民俗”等)、論證類(如“時事評論”“辯論演說”等)內容,在語域方面應包括科技術語、法律術語、經貿術語、新聞術語、外交術語等內容。教材主題盡可能多元化。

四、小結

口譯教學基于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技能,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信息傳遞過程。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實現教學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硬件支持,也必將為口譯教學搭建一個前所未有的寬廣舞臺。希望通過更多教學工作者對多媒體口譯教學模式的不斷探索,培養優秀的口譯人才,為中外交流作貢獻。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志強,蔡平.計算機網絡與多媒體教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4]Baddeley AD,Hitch GJ.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第3篇

摘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口譯工作者所扮演的橋梁作用也愈顯突出。然而,由于口譯教學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相對滯后,我國高校口譯教學體系仍不完善。結合親身教學和口譯實踐的經驗,分析了當前高校口譯課堂教學的現狀,提出了改革口譯教學的有效對策。

隨著各國之間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社會對口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國高校的翻譯學科建設發展迅速,翻譯教學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翻譯學科的研究體系和教學體系仍不太成熟和完善。翻譯教學,特別是口譯教學依然是我國翻譯研究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師資隊伍參差不齊,口譯教學體系不夠成熟完善,口譯教材單一等等。本文通過分析口譯教學的現狀,提倡口譯教學應擺脫單一的教學模式,開設以技能和專題為基礎的課程,體現口譯教學的新理念,采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中英文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以及專業口譯技巧,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口譯實踐的重要性。

一、高校口譯教學的重要性

口譯是一種即席雙語轉換活動,也是跨文化交際中人類所依賴的一種基本的語言交際工具。它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將信息迅速、準確、流利地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口譯課是大學英語專業高年級的必修課,口譯教學已成為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目的有二:一是傳授口譯理論知識,包括合格譯員的必備素質;二是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專業口譯的翻譯方法與技巧,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把口譯課列為英語基本技能課程之一。它對口譯課作了如下描述“口譯課是為高年級學生開設的英語基本技能課程。通過講授口譯基本理論、口譯背景知識和訓練口譯的基本技巧,使學生掌握口譯的基本理論和專題連續傳譯的技能,初步學會口譯記憶方法、口頭概述,口譯筆記及公眾演講技巧,以求學生能較準確、流暢地進行漢英對譯。”因此,口譯教學是高校適應社會對外交流日益頻繁的需要,培養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的不同、教學要求的不同以及教學內容的不同。我們要正確認識口譯課和口譯教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口譯課作為英語專業本科學生能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我國高校口譯教學的現狀分析

英語口譯課是高校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的一門重要必修課。該課程學習的好壞可以比較客觀、綜合地反映一名學生的英語聽、說、譯等能力,以及他們在英語語言文化學習方面的修養。然而,長時間以來,口譯在我國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很多高校沒有開設口譯課程。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口譯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大,人們開始重視對口譯的研究,探討口譯教學的相關問題。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口譯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時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等方面來說都很不規范,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沒有統一的綱要和體系來指導口譯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各院校口譯課的開設不但隨意性大,水平也參差不齊。這種局面給口譯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校際間的互動流。

首先,我國高校口譯課開設的課時數普遍過少,造成了教師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盡管學生一開始對口譯課有濃厚的興趣,可由于教學效果的不理想而大打折扣。至于選用的教材,目前的口譯教材大都片面強調語言的轉換和翻譯的理論方法,與翻譯實踐嚴重脫節,系統性不強,有些教材內容過于陳舊,缺乏新穎,例子不豐富,很難滿足師生的要求,給學生學習、教師備課和研究帶來了困難。

此外,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口譯教師隊伍不穩定,口譯教師隊伍的團結協作、相互支持較少,從而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并且現有的口譯課教師大多未接受過比較完整、系統、正規的口譯教育與培訓,不少口譯課教師缺少甚至沒有口譯實踐的經驗,自身也缺乏對口譯的理論和教學的研究,很難勝任口譯課的教學工作。同時,學生也是口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課堂教學水平。準備接受口譯培訓的學生一般具有一定的聽力、口語水平和翻譯能力,但這并不等于他們都具備接受培訓的條件。口譯訓練的基本條件是:學生外語水平達到理解不存在問題,表達基本自如,并具備一定的記憶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口譯教師們反映:接受口譯培訓的學生未曾經過選拔,對母語和外語均未要求,也沒有限制學生的數量,大多數學生認為只要會聽會講英語就能接受口譯學習并勝任口譯工作。因此,在學習口譯的過程中,多數學生的雙語應用能力達不到口譯訓練的基本條件,在口譯實踐中普遍感到很吃力。

三、對口譯教學改革的建議

由于口譯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因此口譯教學不能僅依賴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應以技能培訓為中心,以培養應用型的口譯人才為目標。為了提高口譯教學效率,改善現階段口譯教學存在的弊端,口譯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對口譯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教學內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口譯課的教學內容應突出實用性和時效性。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口譯方面的教材,多數是針對高校外語專業高年級學生或相應水平的口譯工作者編寫的。大多數教材是采用主題訓練和技能訓練穿插在各個專題口譯材料練習里,如梅德明的《高級口譯教程》,吳冰主編的《漢譯英口譯教程》等,這類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導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但是每本教材都各有其優點與不足,因此,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外,任課教師應根據本校、本地的實際、形勢的發展、熱點的轉移或涌現,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的信息資源,如報紙、廣播、電視、因特網等,來補充課外材料,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靈活,更符合時代的需要。此外,為了突出場景的真實性,教師也可利用課余時間錄制音像資料,從互聯網、書籍等渠道獲得一些錄音材料。

口譯訓練是實踐性很強的技能訓練,因此,在口譯教學中應貫徹實踐性原則,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把口譯課堂設計得像口譯現場,營造真實口譯氣氛,如模擬商務談判、迎來送往、學術會議、場景發言等,以讓學生較好地熟悉未來口譯的實際情況。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較早地熟悉口譯的實際工作。在教學方法上,口譯教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翻譯理論知識,口譯經驗與口譯教學能力,還要加強對多媒體課件、語言實驗室等現代教學技術的使用,增加課程的實踐教學,才能適應信息技術應用給口譯教學方法帶來的深刻變化。

我國高校口譯課程的設置還應注重市場需求和實際能力的培養,對于教學中的理論知識,也應依照不同的培養目標和不同層次有不同的理論教育。在教育模式上,應改善傳統口譯教學模式,口譯課堂應由“被動式”教學轉向“主動式”教學,鼓勵“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獲取知識。此外,口譯員最重要的職責是做好不同語言的講話者之間的“橋梁”和“協調者”。在口譯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安排學生擔任在本校開展的與外語活動相關的口譯工作等,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口譯員工作的重要性與口譯現場的壓力感。進一步了解口譯的即席性或突發性、情景交融屬性、雙語轉換等特征,鍛煉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二)學生雙語能力的基礎訓練及口譯技能強化

“翻譯教學的任務是在學生具備一定語言能力的基礎上訓練翻譯技能,培養他們的雙語交際能力”。譯員必須是能操練雙語的人,所以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對成功地理解源語和最終的語言再表達非常重要。在口譯教學中,學生雙語基礎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口譯教學的效果。因此,注重兩種語言的對比,并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口譯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加強學生雙語基礎訓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注重雙語能力檢測。合格的口譯員必須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因此,接受口譯培訓的學生需要進行嚴格的入學測試,考察學生的雙語能力,學習動機、人格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及適應能力,通過考核,選拔出最合適學習口譯的學生。二是注重雙語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口譯的過程中,只有準確地“聽”懂了源語的內容,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語碼轉換,而“說”則是用口頭表達的形式轉達發言者意愿和傳遞信息。因此,教師在培訓時應首先幫助學生掌握聽得方法和技巧,準確理解原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對原語進行思維加工,分析原語的意義,綜合原語的信息要點,順利完成口譯任務同時,口譯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翻譯某些專題內容,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口譯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口譯技能。這些口譯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聽力理解及短期記憶訓練

聽力理解訓練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聽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明確他們所聽的應該是文章中語言的主要內容和意義,而非語言的形式。良好的記憶力和得當的記憶技巧是保證口譯質量的重要因素。聽力理解及短期記憶訓練的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養成好的理解和記憶方法,為循序漸進的口譯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因為聽力理解是口譯的首要前提與任務,所以聽力理解與短期記憶的培訓也應在教學初期進行。

2、公共演說的技能

對于口譯員來說,幾乎所有的訊息都是靠口頭表達,因此,公眾演說技能是口譯員必備的重要技能。教師應多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等實踐活動,盡可能多地提供公共演講機會,使學生在進行口譯實踐時更加從容、自信。

3、筆記法訓練

口譯中的筆記法是用簡單的文字,符號以盡可能快的速度記下講話內容。在訓練時,教師要和學生探討記口譯筆記的方法與技巧,使用的語言,采用的形式,符號,及所記的內容,并幫助學生不斷更新、提高記錄口譯筆記的方式。

4、口譯教師在進行口譯教學時還應該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是根據教學內容隨時添加文化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化對比。二是要對學生進行文化方面的口譯技巧訓練。如文化詮釋法,文化和諧對應策略等。

(三)口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口譯課既是一門理論課,又是一門實踐課。因此,口譯教學除了要講解與傳授口譯的理論技巧,還要重視口譯的實踐性。使學生不僅在語言轉換技能上得到培訓,在復雜的交際因素影響下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有進一步提高。在這里,筆者提出兩點建議:

1、在課堂內營造真實口譯氛圍

課堂翻譯訓練的“現場、即時”原則主要是通過模擬現場發言和翻譯來體現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口譯現場的緊張感與壓力感,不但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增強了口譯課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到在真實口譯環境下將要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以及應采取的措施。例如,模擬記者招待會翻譯。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兩位學生分別坐在發言席和翻譯席上,其中一位充當發言人,另一位扮演譯員,同時還可安排幾位學生充當記者提出問題,并要求口議員對問答環節進行翻譯。活動結束后,由全班同學共同討論,提出改進意見。

2、在課堂外加強口譯實踐

課后必須堅持口譯訓練,這將有助于學生翻譯能力的不斷提高。要堅持收聽英語電臺和相關英文材料,作為合格的口譯人員,首先必須具有良好的英語聽說能力。學校與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實戰演練的機會,可多組織些口譯比賽,促進學生學習英語口譯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口譯技能,積累社會經驗。

結語

口譯課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對教師本人也是一個挑戰,教師需要不斷學習,適時補充新的知識和見解,以保持良好的素養。口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口譯課的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手段,力求做到傳授理論、培養技能同語言實踐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的口譯教學才能邁上一個新臺階。教師還必須根據時代的發展,市場的需求,以及教學規律進行討論和研究,以規范口譯教學,保證向社會輸送更多合格的口譯人才。

參考文獻

[1]葛艷.口譯教學研究之我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3).

[2]姜克銀.大學英語口譯教學現狀研究——以寧夏大學為例[J].寧夏大學學報,2007,(5).

第4篇

[關鍵詞]數字口譯 數級 轉換 綜合訓練

數字口譯,即數字的口頭翻譯,不論是對經驗豐富的口譯員,或者初涉口譯的學習者來說,一直以來都是難點。因此,探究數字口譯的特點與有效方法對教學與實戰都至關重要。

一、數字口譯特點

數字口譯為何困難,究其本質,數字信息與一般語義信息的口譯相比,具有高信息量、低預測性、低相關性與低冗余度等特點。也正是由于這些特點給數字口譯造成難度,給譯員帶來壓力。北京外國語學院方生平先生通過“預斷概率”推算出,數字信息所攜帶的信息量比一般的語義信息所攜帶的信息量大出約20倍,這就意味著譯員在進行數字口譯時承受較一般演講性口譯較大的信息壓力。同時,由于數字本身的獨立性,數字所代表的信息相對原語話語語境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它并不像語義信息那樣,遵循某種語法、語境、邏輯及其他各種認知提示的內在規律,以相互串聯的語義耦合形式組織成串(鮑剛:2005:188)。也正是由于這種獨立性,造成數字在信息單位之間的“割斷”特征,使譯員幾乎無法憑借語境預測數字信息,難以像語義信息那樣進行有效的“語義組塊”,其低預測性從側面也說明了數字口譯的難度。從信息論角度看,話語中各個信息之間的相關性越大,其信息冗余度也越大,可變化的余地也越大,譯員的信息壓力則變小;反之,信息間相關性越小,可變化的余地也越小,譯員所需處理的信息壓力卻變大。數字信息的低相關性也給譯員造成困難。

除了以上特點之外,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數級差異”帶來的干擾。在教學中,筆者也時常碰到類似例子,學生往往聞數色變,常因緊張或者熟練度不夠,胡亂轉換數級,準確率不高。而如果是在經濟、商貿、外事等談判中,譯員錯譯或者漏譯數字,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數字口譯并不完全是外語表達的問題,還有數字互換熟練度的問題。

二、數字口譯方法

在交傳中,對付數字口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記筆記。釋義派理論主要代表人物D.塞萊斯科維奇也認為數字、專有名詞、技術術語、題目等必須用筆記才能有效地保存下去,因為人的腦力是有限的(塞萊斯科維奇:2007:56)。因此,如何迅速、準確地記錄原語數字,是數字口譯的成敗所在。總結數字口譯的筆記法,主要有以下類型:

一是“表格”或“標尺”法,即提前做好數級“表格”或“標尺”,并清楚地標出中文和英文的數位,在口譯時將數字填進相應的位置即可。此法適用于初學者熟悉數級轉換,其缺陷在于操作性不強,較為死板,在即時性上也有所缺失。

二是直接使用阿拉伯數字筆記,不采用任何符號。這樣做雖然避免開了數級,但在出現多位“零”時便有所不便。

三是數字加縮略語法。該法主要是阿拉伯數字結合“B”、“M”、“K”等縮略語來記錄,在聽辨原語的同時立即譯成譯語,如“seven billion thirty five million nine hundred and twelve thousand four hundred and fifty six”記錄成“7 B 35 M 912 K 456”。此法的前提是譯員已經非常熟悉數級的轉換,基本功硬,缺陷在于讀成漢語時依然要進行再次轉換。

四是小數點法。該法主要用小數點將較大或較復雜的數字轉化成單位較少、相對簡單的數字。如“八百三十四萬兩千”可記錄成“8.342 M”;又如“九億七千萬”可記錄成“0.97 B”。“三十二億六千五百萬”記錄為“3.265 B”。此法適合于多位整數的口譯。

五是分節號記錄法。此法用分節號表示單位,從千位開始每節換一個單位,并且在書面形式上用逗號隔開。如“千”用一個分節號“,”表示;“百萬”用兩個分節號“,,”表示,“十億”用三個分節號“,,,”表示。此法適合于英譯中,譯員在聽到英語數字時,可以迅速根據其節數分檔,將數字放入相應的檔位中,如“five thousand two hundred”可記錄為“5,2”,“seven million”,可記錄為“7,,”“one billion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 million”可記錄為“1,,,320,,”。此法的缺點是需要譯員牢記規則,否則容易出錯。

六是“點三杠四”法,也稱“點線法”,即英文三位一組記錄,漢語四位一豎記錄,這也是目前普遍認可并推廣的方法。中譯英如“十二億七百二十一萬四百七十二”可先記錄為“12/ 0721 /0472”,再打逗號記錄為“1,2/ 07,21 /0,472”譯出。英譯中如“Five hundred forty-nine million nine hundred forty-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sixty-eight square meters”則可先記錄為“549,946,768”,再劃線記錄為“5/ 49,94/ 6,768”譯出。此法將數字化繁為簡,分割記錄,一目了然。

三、數字口譯教學

面對數字,通過綜合訓練,讓學生根據個人對數字的敏感度及思維習慣尋求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以不變應萬變,才能擊破這個“壓力源”,從根本上提升口譯能力。筆者遵循數字口譯特點,主要通過三個階段的訓練來提高學習者的能力。

1.數級差異強化訓練

第一階段通過數字的強化訓練,讓學生熟悉并內化中英數級差異機制,做到迅速準確地進行數級轉換。教師可先列出圖表展示差異,指出難點在于漢語中的“萬”、“十萬”、“千萬”、“億”、“百億”、“千億”等在英語中沒有如對應的表達,必須轉換成“ten thousand”、“one hundred thousand”、“ten million”、“one hundred million”、“ten billion”、“one hundred billion”等。教學可從整數開始,如3位一組到10位一組的整數,由小到大,然后再過渡到繁雜零瑣的數字,如此反復練習。

2.一數多譯靈活訓練

第二階段啟發和引導學生先嘗試用不同方法口譯同一數字,然后找出自己最擅長的一種。這種訓練在課堂上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口譯數字,掌握三種常用方法;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開闊了思路,提高了數字敏感度和處理能力。如“Five hundred forty-nine million nine hundred forty-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sixty-eight square meters.”可用數字加縮略語法記錄為“5 h 49 m 9 h 46 th 7 h 68 sqm”或者“549 m 946 th 768 sqm”譯出;也可采用點線法“5/ 49,94/ 6,768 sqm”或者“549,946,768 sqm”譯出;甚至小數點法“549.946768 M sqm”。通過訓練,學生的數字感知和處理能力明顯提高。

3.數字加信息綜合訓練

在口譯中,意義的傳達必不可少。孤立的數字除了大小沒有實際意義,在口譯中,數字通常與相關信息結合產生意義,因此,數字口譯必須結合信息進行訓練。教師可將數字帶上度量衡單位,如長度、面積、體積、重量等不同單位,通過練習讓學生熟悉常用的英美制和公制單位。再將數字信息放入語段之中,將數字訓練穿插在筆記和記憶訓練之中,提高口譯綜合能力。

通過一定量的強化與綜合訓練,讓學生對數字口譯的技能在理論上有所了解,并在實踐中領悟要領,從而提高他們的能力,做到訓練有素,功夫到家,保證數字口譯的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鮑剛.口譯理論基礎[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劉泌慶.口筆譯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第5篇

【關鍵詞】 口譯教學;校外實踐;校內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02

一、學生對口譯教學的體會

口譯教學一般在本科教學的高年級階段實施,即在完成大一大二聽、說、讀相關的基礎課程后開始。因此,翻譯教學是對基礎教學的階段性成果檢驗。我們從學生的角度來談高校日語口譯教學體會。

(一)口譯教學現狀。我國經濟貿易的飛速發展,需要口譯人才數量越來越大,口譯課程就顯得愈發重要。口譯課教學為了迎合時展的要求和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學形式也在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呈現多樣化。一、模擬生活培養學生口譯的習慣。將學習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很多學校都采用這種教學方式。桂林某旅游專科學校的日語課老師,課堂上設置旅游接待場景,讓同學們發揮想象力,通過接待進行外語對話和翻譯使學生們融入到課堂學習中。二、課堂上采取演講、報告等形式來鍛煉學生的抗壓能力和表現自我的能力。例如桂林某大學的日語專業教師,堅持安排學生上臺演講,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表達能力,也提高了語言組織能力。三、利用語音室、多媒體、幻燈、圖片及最新的同聲翻譯等教學輔助資源和廣播視聽媒體資源來授課。由于現代教學設備能展現口譯的即時性、現場性,所以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聽說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口譯教材不夠豐富。調查發現,有些學校已經沒有口譯課而只有口語課,好像已經把口譯和口語合并成一門課程。口語與口譯雖然相關,卻不同一個方向。也許這個原因,現可使用的口譯教材相對不多。即使如此,現有的口譯教材內容感覺比較單一,但突出看重翻譯理論的教材不少。歸納起來,目前的口譯教材一大特點是強調語言的轉換翻譯方法,系統性不突出。有些教材內容過于陳舊,缺乏新穎,例子不豐富。口譯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本理論性太強則很難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大四的同學經過三年的基礎學習后,希望通過口譯課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因此,期待能用上內容更新、理論重點突出、由淺入深的口譯教材。

(三)口譯教學中學生感到最難掌握日語敬語部分。其實,日語中的敬語一直是日語學習者中的一個難點。有些老師在教授口譯課的過程當中,只是單純的告訴學生單詞的敬語形態或怎么用,導致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并不能真正體會到日本人用敬語的內涵,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調查中有80%以上的學生們表示希望在學習敬語的過程中,希望老師能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對日本文化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傳授日本人使用敬語的思維和意識。

(四)口譯活動的基礎是口語,但現在的一些大學缺乏口語環境。外語類大學的語言環境是好的,學生有講日語的習慣和動力。但綜合性大學的日語專業,特別是理工科院校,由于學生人數或環境制約,難以形成講日語的風氣。學生們不愿說日語致使口語表達能力差,也給口譯教學帶來困難。究其原因,學生講日語的主動性少固然是一個因素,但口語課的教學質量不高是一個事實。理工科大學日語專業班級,常常幾十個人一個班,中方老師也好外教也好,常常只能面上教學,顧及不到點上的學生特點和專長。口語課堂教學的好壞對培養學生的口譯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學生對口譯教學實踐的認識

口譯教學實踐。口譯課是一門與口語、筆譯、聽力等課程既密切聯系、又有明顯區別的課程,因此不能完全沿襲其他課的授課原則和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口譯工作往往要求翻譯人員聽力好、記憶力好、口語好、反應快。可是,口譯翻譯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翻譯人員需要通過實踐來鍛煉聽力、記憶力、語言組織和思維能力。學校階段的口譯教學實踐,應該是翻譯工作的前期實踐,是掌握理論和磨煉口譯技能的基礎階段。重視口譯教學實踐,是培養優秀畢業生的重要環節。口譯教學實踐可分為校外實踐和校內實踐。

口譯教學的校外實踐。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應該安排校外實踐。所謂校外實踐,就是讓學生走出校門到生產外貿和文化企業,從事一定時間的外語口譯工作。校外實踐可多種多樣,如項目實踐形式,就是根據大型工程項目的發展,讓學生去做外國專家的翻譯。這種項目實踐形式的特點是專業性比較強,無疑對學生是一個挑戰。還有口譯實踐形式,就是學生到涉外單位進行實習,主要起語言橋梁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將來就業的機會。再就是以語言作為工具來表達思想、意識的實踐形式。比如翻譯導游的實踐,能讓學生在短期內形成組織語言、提高表達能力、完善外語表達方式。翻譯導游對口譯實踐最為有效。可惜,校外實踐由于各種原因難以實現。但是,校外實踐的效果是明顯的。筆者所在的學校,定期安排學生去日資企業參觀見習,聽取日本方面的高層管理人員或指導專家的講座,全程與日本專家進行座談交流互動,親身體味日語口譯的方法與技巧。有位女同學很重視校外實踐,常常爭先發言,口語進步快,最后竟爭成為省級日語演講比賽的選手,參加日本的日語作文比賽也獲得大獎,第一批獲得日語一級證書。廣東日語專業的學生,每年可以到廣州交易會去尋找口譯實踐機會,實在讓內地的學生羨慕。事實上廣東的日語專業學生的口譯能力,一般來說比內地許多學校的學生強。

口譯教學的校內實踐。校內實踐分為課堂實踐和第二課堂實踐。課堂實踐不是回答老師問題之類的練習和課后布置的口譯練習,而是經過一定的課時、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語法知識后,結合課本內容在課堂上安排的專題或者模擬口譯練習。實踐證明,課堂口譯實踐效果明顯。第二課堂實踐,就是開展日語角、外語戲劇節、外語歌曲比賽、外國文化周等活動。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結合課題研究、校內舉行的報告會、演講會、討論會等形式開展對日本專家學者報務的口譯實踐。不管是校外實踐還是校內實踐,口譯實踐前要做充分準備。學生要根據授課老師布置的任務、口譯的具體內容或具體語言環境預先查閱資料,事先了解并學習有關的知識。比如課堂實踐,學生在上課之前做了準備的話,就可以做到一對一的口譯實踐,還可以互相提問和補充,使口譯課具有活力。學生也能聽得進,記得牢,鞏固學習效果。當然,即使做了準備工作,學生也會在課堂實踐中暴露很多學習上的問題,教師就要在課堂上進行引導和疏解,幫助學生把問題弄清楚搞明白。課堂實踐的好處是學生能及時消化知識,立竿見影。經過準備參加第二課堂實踐,學生就能培養出合格口譯人員的氣質和素質。事物都有一個從量變達到質變的過程,想要實踐出效果必須日積月累練習,最終達到量變和質變。

三、學生對口譯教學與實踐改革的看法

我國高校日語口譯教學工作進步很大,但教學與實踐的磨合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就這些問題談談高校日語口譯教學與實踐改革的一些看法。

口譯教學提倡使用電化設備。口譯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聽力,只有聽懂了才能把它翻譯過來。所以聽力的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法國的視聽教育結果表明,聽能記住全部信息的15%,看可記住全部信息的25%,視聽結合可讓學生記住全部信息的64%以上①。所以在視聽結合的訓練中,老師可以利用電腦、MP3等多媒體播放器讓讓學生對日語有聲材料進行“跟讀”,開發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增加學生的反應能力。老師學生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教與學互動、開展人機對話。這樣做學生不僅易于接受教學方式,且能提高課堂效率鼓舞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啟發人的主觀能動性。

口譯教學要補充課堂教材內容,增添課堂的時效性。老師們課堂上除了用原汁原味的教材向學生們傳授翻譯理論知識外,還應該保證學生們在學好翻譯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讓學生們的語言水平跟上時代、社會、語言的發展步伐。例如一節課為四十五分鐘,學生在老師講課半個小時后注意力可能被分散,再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往往達不到好的效果。老師可在課堂后半節補充課外口譯資料,例如國內外新聞,商務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熱門話題,讓學生們進行中日語言的口譯練習。通過這種方式鼓勵學生們多關注社會,注重理論的實踐,提高課堂效率。口譯教學法方面,要導入跟讀、復述、速記、概括、視譯等以培養口譯人才為目標的外語母語互譯訓練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開口表達的機會,既訓練日語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培養母語漢語的口頭表達能力。

口譯教學實踐要完善。口譯課不僅是一門理論課更是實踐課,教師在向學生們灌輸理論知識的同時要盡量讓學生參加各種翻譯實踐活動,在口譯實踐中積累經驗,鍛煉自身的心理素質。校外實踐可利用地域優勢,集中力量搞好性符合培養方向的口譯練習。上海、廣東、福建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從事外貿服務的行業較多。這些地方的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沿海優勢把口譯教學實踐的重點放在社交口譯,商務口譯和服務行業口譯上。像桂林等著名旅游城市的大學可以重點做好翻譯導游口譯的實踐。校內口譯教學課堂實踐要可沿用發表作文的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由一名學生或多名學生組團自選題目,采用討論、發表等方式闡述主題思想和內容,使多數同學都能參與口譯練習并增加學習氛圍和學習興趣,達到培養持久自述能力和共同進步的目的。總而言之,校內口譯教學課堂實踐要創造“現場、及時”的情景,讓學生們感受到真實口譯現場的緊張感與壓力感,增加口譯教學校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校內第二課堂的口譯教學實踐,諸如舉行報告會討論會時,需要消除學生畏難思想,提前做好專業準備,爭取口譯實踐的最好的效果。

科學技術在發展,教學設備在更新,口譯教學在前進。但是,口譯教學離不開社會實踐。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發展的一組矛盾。探討矛盾的平衡發展,對口譯教學改革和完善實踐有重要意義。高校的日語口譯教學要跟上經濟的發展,盡快讓學生能夠融入到學校課堂教學與實踐中,爭取培養出更優秀的口譯人材。

(“關于外語課堂語言實踐訓練與定向創業的探索”大學生課題論文,排名并列第一)

第6篇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英語口譯;模式

一、引言

隨著對外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英語口譯人員的需求不斷膨脹。如何培養更多合格的英語口譯人才以滿足各地經濟發展的需求,是英語專業教學迫在眉睫的任務。但據調查表明,我國英語口譯教學仍存在著許多問題,探討有效的英語口譯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作為一門技能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口譯教學內容和模式的選擇應相應地突顯應用性和實踐性。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主張使學生在親歷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強調學習的實踐性和體驗性。本文旨在從體驗式教學的視角探討英語專業口譯教學模式的構建。

二、體驗式教學的特點

體驗式教學理論是近年英語教學廣泛實踐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理念倡導下的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反思中獲得體驗,最后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知識。因此該教學模式主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主動性。它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2)寓教于樂。它將學習變成樂趣,而不是壓力,促使學習者主動體驗積極情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學用一致。它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和場所,使學生能夠在活生生的實踐過程中邊學邊用(張惠珍,2008)。

三、英語專業體驗式口譯教學模式的構建

1.多媒體技術輔助英語口譯體驗式教學

多媒體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優化了英語教學的方式。體驗式英語口譯教學可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優勢構建良好的語言和學習體驗環境。專業英語術語是口譯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多媒體的網絡資源為口譯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可以在相關的網頁下載各種專題相關的文章或口譯文本實體作為教學材料,設置相應的口譯練習任務,或布置詞匯和句型學習的相關課外閱讀或背誦等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接觸這些豐富的網絡資源中體驗口譯相關的語言特點,通過學生的閱讀、背誦和使用自然習得有用的口語語言及背景百科知識。此外,網絡豐富多樣的口譯視頻為口譯教學構建了真實的口譯現場環境。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例如東盟博覽會開幕式口譯視頻、廣交會小家電會展招待會口譯視頻、國務院記者招待會口譯視頻等,讓學生在視頻中了解真實口譯現場的組織及工作狀況,口譯人員在心理、英語功底及口譯技能各方面的要求,使學生體驗口譯工作的不易和魅力,激發學生對口譯學習的興趣。

2.課堂實踐體驗式教學

口譯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口譯實際操作能力。體驗式口譯課堂教學應分成兩大部分:技能訓練和專題訓練。技能訓練主要包括聽辨和理解、記憶、筆記、表達等,教師應在技能訓練講解和訓練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專題實操訓練。例如,在商務談判專題訓練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專題內容,讓學生分別擔任不同的談判角色,在課堂上組織模擬談判口譯實踐,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積極使用相關的口譯技能和專業英語知識進行實踐活動。學生通過這樣的體驗式學習,體會商務談判口譯過程中詞匯和句型難點、技巧的使用,通過不斷的操練總結英語表達的使用特點,改善相關口譯技能的使用效果,從而逐漸地提高口譯綜合能力。此外,有條件的院校應建立具有仿真效果的口譯實驗室和商務實訓室,利用音頻和視頻資料現場模擬場景,把課堂教學設計成模擬的商品交易會、商務談判或貿易洽談會等,由學生自導自演,鍛煉學生的“動口”能力。

3.實際口譯實踐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學用一致,使學生能夠在活生生的實踐過程中邊學邊用。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口譯教學,實際口譯實踐應是教學的重要部分。學生只有參加實際的口譯實踐,才能將在課堂所學到的口譯技能及相關專業英語知識學以致用,在體驗實際口譯場景和口譯實踐中提升個人的口譯綜合能力。學校應盡可能安排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交易會或經貿活動的實際口譯工作,以增強學生的口譯現場操作能力。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學院每年都會由教師帶領學生參加東盟博覽會等系列商業活動,以促使學生積累口譯經驗。

總之,以學生為中心的體驗式英語口譯教學并不是在削弱教師的作用,而是要加強教師的導學作用。在崇尚自主學習的今天,該模式的開啟將進一步強化口譯教學的實踐性,同時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進一步優化體驗式英語口譯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體驗口譯的過程中切實提高口譯水平,這是日后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鮑川運.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定位及教學[J].中國翻譯,2004(5).

[2]吳麗蘭.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英語口譯人才的培養[J].畢節學院學報,2014(7).

[3]肖海平,付波華.體驗式教學:素質教育的理想選擇[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1).

第7篇

關鍵詞:口譯教學 多模態 教學主體 教學客體

一、多模態理論概述

多模態理論興起于19世紀90年代,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礎。系統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的元功能分為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三類。而多模態理論認為,其他語言符號也有這三類功能,如圖像、聲音、動作等。在西方研究者中,最早的代表人物當屬Kress&Van Leeuwen,其指出多模態可以定義為參與交際的所有渠道和媒介,除了傳統的語言符號外,還包括圖像、顏色、音樂、技術等符號系統。多模態也稱多符號,是幾種符號模態的同時使用,也是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在一些媒介作用下交流信息的模態。[1]基于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Stein在本世紀初提出多模態教學理論。Stein認為,課堂上一切的交際活動需呈現多模態,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圖像、聲音、語言、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活動,而且良性的課程教學和評估都要圍繞學習環境和模態特征進行。[2]李戰子將該理論引進國內學術界。在《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一文中,李戰子研究了Kress & van Leeuwen視覺語法和圖像分析方法,并提出多模態是指除了文本之外,還帶有圖像、圖表等的符號話語,或者說任何由一種以上的符號編碼實現意義的文本。[3]多模態理論極大豐富了信息輸入手段,將各種符號引入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輕松多樣的學習氛圍中,提高學習成績,增強學習效果。

在多模態理論中,多種模態之間的關系可以歸納為互補關系和非互補關系。在交際過程中,通常有一種模態為基本模態,起基礎的交際作用。當該種模態的話語不能充分表達其意義或者無法表達其全部意義時,需要借助另一種模態來補充。這種模態之間的關系成為互補關系。互補關系可以是起到補缺作用,也可以是強化作用。而當第二種模態對第一種模態在意義的體現上并沒有大的貢獻,但仍作為一種模態出現,與第一種模態形成交疊、內包和語境交互等關系時,這種模態之間的關系為非互補關系。[4]例如,在課堂教學中,聽覺是主要模態,為了輔助教學采用視頻,則視覺為補充模態,兩者起互補強化作用。在選擇使用各種模態時,要遵循有效原則和適配原則,使各模態之間互相協同,成為最佳搭配,以實現各模態的最大作用,達到最佳效果,避免模態之間相互沖突,產生負效應。

二、口譯課堂教學現狀及問題

英語口譯課程是英語專業學生綜合聽、說、讀、寫、譯技能課程,強調學生語言技能、百科知識、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綜合應用課程,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口譯教學中,教師通常通過講授口譯基本理論,口譯背景知識介紹和訓練口譯的基本技巧,使學生掌握口譯的基本理論和交替傳譯的技能。但是這種教學形式顯現出一些問題,不能充分滿足學生課堂需求。

1.教學方法缺乏多模態。口譯教學應當結合口譯理論與實踐、課堂講與練習,但大部分口譯課堂很難實現兩者的平衡,要么過于注重理論和教師講,忽視實踐練習,要么相反。此外,講解口譯理論時,大多數口譯課堂仍舊是以教師為中心。而在口譯練習中,教師通常采用單一的聽譯形式,運用教科書紙質資源或者音頻資源,先講解詞匯,再由教師朗讀原文或播放口譯音頻,邀請學生進行口譯,最終只有少數學生在課堂上開口口譯,未能起到鍛煉學生口譯能力的作用,而且單一的模式令學生覺得口譯這門課程單調乏味。

2.教學材料不合理。口譯課程中,教師通常按照教材內容上課,上課采用教程的文本材料及所附帶的音頻材料,材料呈現出的模態單一。而且該類教材內容安排上基本是口譯實踐練習,只是篇章的陳列,不能幫助學生了解口譯相關理論;其次,教程內容缺乏時代性,材料比較陳舊,即便是最新版本,也存在滯后性,不能體現口譯與時俱進的特點;雖然此教材每單元按照不同話題安排口譯文章,但是很多文章文學性專業性太強,不適合學生進行課堂口譯練習。

3.課程不能拓寬學生知識面。口譯員要求廣泛的百科知識,而口譯課堂往往忽略這一點。教師只利用課堂時間,稍微講解所需口譯內容的相關背景,這種做法所補充的知識極為狹隘。口譯課程不僅在課堂上不能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課下也沒有給學生補充相關材料擴大知識儲備,造成學生知識面不能拓展。

4.學生缺乏口譯自主學習能動性。在口譯課堂之外,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口譯的時間少,教師很少布置口譯任務,或者只是單一的布置聽寫或者課文練習等口譯作業,自主學習缺乏多模態。另外,教師未對學生進行足夠的口譯練習等后續輔導;而且學生缺乏口譯實踐的機會,基本很少參加會展口譯、陪同口譯等簡單的口譯活動,未能學以致用,在實踐中鍛煉。

5.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口譯評價一般包括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和期末考試,缺乏過程性評價,不能及時地反映學生學習中的情況,也不能為學生學習提供激勵。另外,在最終口譯考試時,教師評價學生口譯通常圍繞詞匯、內容完整度和流暢度進行評價,比如專業詞匯是否準確,內容所有點是否都覆蓋到,是否一氣呵成,然后給一個總體的分數。這樣打分未能客觀評價學生口譯質量,主觀性太強。

三、口譯課堂教學多模態構建原則

口譯課堂教學多模態構建需實現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信息交流,即實現教學主體、客體之間的交流。在現代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教學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教學客體包含教學內容以及起輔助作用的多媒體網絡環境等要素。為了構建多模態口譯教學,教師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促成教學主體與主體之間、教學主體與客體之間及教學客體與客體之間的交流。

1.教學主體與主體之間交流。課堂中的教學主體通常為一名教師和多名學生。在設計多模態教學時,要考慮教師與學生之間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首先,師生互動包括課堂互動及課下互動。在課堂互動中,教師以問答形式啟發學生,以學生參與活動形式激發學生興趣,以聽譯形式培養學生口譯能力。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實現師生之間交流溝通。另外,教師在課下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口譯主要困難,幫助解決問題,或布置相關口譯練習,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第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必不可少。學生之間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練習等形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將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轉化為聽覺、視覺、觸覺等模態的發出者,不僅能提高學習積極性,更能提高教學質量。多模態口譯教學要以師生交流為基礎,學生交流為重點。

2.教學主體與客體之間交流。在現代多媒體的教學環境中,參與課堂教學的師生不僅與教學內容互動,也會使用各種多媒體手段。設計多模態口譯教學,首先要實現師生與教學內容的交流。由于口譯的實時性,要求口譯課程材料與時俱進,教師與教學內容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課程教材,而是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添加最新的聽覺、視覺材料等,并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形成多模態的教學內容,在學生口譯練習時,教師需針對各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有針對性的點評,這樣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內容中,了解口譯理論、培養口譯能力,以認知技能及情感方面與教學內容交流。再次,多媒體環境中的師生與網絡媒體的交流貫穿于整個課堂,多媒體將文本、圖像、聲音、色彩、動畫等多模態符號結合在一起,結合學生不同的感官體驗,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使用多媒體設備,組織教學活動,形成多模態的口譯課堂,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吸收多媒體呈現的信息,借助多媒體技術完成口譯訓練。

3.教學客體之間交流。在多媒體環境下的口譯教學中,伴隨語言媒體包括音響、音調、聲音的頻率、口音、口氣以及字體的形狀、大小、空間布局等,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使用這些伴隨語言媒體特質相互協調,使其起到輔助、補充和強化作用[4]。在口譯教學中,聽覺是主模態,視覺和觸覺等是輔助模態,各模態直接相互交流,如PPT與聲音文件、視頻文件等交互,形成多模態口譯教學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

四、基于多模態的口譯教學策略

在口譯教學中,最主要的模態是聽覺模態,教師講解的語言、口譯材料音頻等聽覺模態十分豐富,其次是視覺模態,例如口譯時的視頻材料等,而其他模態符號例如嗅覺、觸覺等使用則較少。針對口譯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基于多模態口譯課堂教學構建原則,口譯教學可以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評估方法等方面選擇使用多模態教學策略,使各模態達到協同作用,增強學生學習效果,并為課堂增加樂趣。

(一)教學方法多模態

第一,目前口譯課上,教師會將口譯理論或技巧和口譯練習相結合,但是出現幾個問題:1.口譯理論或技巧與口譯練習主題都是隨意結合,相關性不大;2.口譯理論或技巧的講解與口譯練習時間安排不合理,要么過于注重理論,要么輕理論重實踐,整體效果欠佳。針對以上問題,需將口譯理論或技巧與口譯練習主題聯系,并合理安排兩者課時分布。首先,在講一個理論或技巧時,安排與其相關的口譯練習主題。比如,講到數字口譯技巧時,口譯練習主題可以是商務性口譯,里面包含很多數字,這樣就可以在練習口譯時,實踐數字口譯技巧。其次,課時安排上,改成理論或技巧講解1課時,搭配3課時相關的口譯實踐,既不會讓學生覺得理論講解或口譯練習過于單一,也能讓學生通過理論技巧講解更有效地學習口譯方法。教學內容上理論與技巧的互動,更能促進知識的吸收與技能的運用。

第二,口譯課堂形式多模態,不再只采用聽錄音口譯或者看文本口譯,而是口語、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多模態方式。根據每次口譯練習的主題,教師可以開展不同形式的口譯方式。比如,在接待口譯時,可以利用場景模擬,學生扮演角色接待外事來賓進行口譯;在說服性口譯時,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形式,安排學生辯論,部分同學正方,部分同學反方,再部分同學口譯;在禮儀性口譯時,安排學生模擬角色演講,同時部分同學口譯。多模態的教學活動使教學主題之間相互交流,優化教學設置。除這些多樣的練習方式外,口譯操練時選擇不同形式的練習材料。比如,如果選擇課內的音頻材料,要輔之以課外的文本或視頻材料;如果選擇課內的文本材料,要輔之以課外的音頻、視頻等多模態的材料。通過這些各種形式的口譯活動和口譯材料,教學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進行交流,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樂趣,樂在其中,并能為其實際口譯工作增加經驗。

第三,口譯課堂操練時,教師在練習時的通常做法是,將要譯的段落放一遍或兩遍,再讓學生口譯,然后教師點評并讀譯文。根據多模態理論,可以按照Underwood總結的聽力三個教學環節來設計口譯多模態教學活動,即:聽前(pre-listening),聽時(while-listening),和聽后(post-listening)[5]。在聽前階段,教師需根據文章涉及的話題,以多模態的形式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補充學生的背景常識,在為口譯做鋪墊的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可以以問題或圖片的形式做頭腦風暴活動。該類問題或圖片需與文章有關,最好是對即將聽譯內容起提綱挈領作用,并以PPT等書面形式呈現,學生通過集思廣益回答問題,以此預測即將聽譯內容。再次,通過PPT或Word等形式呈現并講解文中難詞或專業詞,讓學生充分做好譯前準備中的詞匯準備。在此過程中,多媒體輔助下的多模態材料幫助師生之間產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在聽時階段,教師播放錄音或視頻,并配有相關詞匯的圖片,按照學生聽力能力和材料難易度,適當位置停頓,并選擇性播放第二遍。在聽后階段,即每段落停止后,教師給學生適量時間自己口譯,要求每位學生都開口翻譯,這樣每位學生都能進行口譯練習。接著,教師可按照專八口試給分標準中按點給分的道理,請同學回答該口譯段落中的關鍵詞。這么做不無道理,因為口譯筆記就是記錄關鍵詞,口譯時也是通過聽力理解和記憶將關鍵詞銜接,這么做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口譯筆記能力,而且能夠檢驗其是否真的理解。最后,教師請一位同學進行口譯展示并加以點評,再給出譯文。這種練習的方式,運用了PPT的視覺模態、音頻或視頻的聽覺視覺模態、口譯時的口語模態、教師點評時的重難點講解模態,形成教學主體之間、主客體之間以及客體之間的交流,多模態的運用讓學生樂此不疲。

第四,充分利用課前、課間、課后時間。口譯課堂時間非常有限,學生不能主要依賴課堂時間鍛煉口譯能力,而應該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包括課前、課間和課后時間。充分利用課前時間。課前可給學生播放一些帶有中英文字幕的英文視頻,既能讓學生利用這短暫時間學習到知識,也可以給學生做熱身運動,讓他們逐漸進入課堂和口譯狀態。課間可選擇性播放視頻,學生自愿觀看。此外,課后教師要為學生安排相應的多模態課后自主學習任務。可以是安排小組口譯練習,兩人一組進行口譯練習,督促學生學習;也可以是與課堂相關的視頻觀看或者口譯,改善學生口譯聽力水平和知識面;也可以是優質口譯文本材料閱讀背誦,增加知識儲備,提高表達能力;也可以是音頻口譯練習。課前課間的視頻模態再加上課后自主練習的各種形式模態能夠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口譯練習量,改善口譯能力。

(二)教學內容多模態

口譯課堂通常使用傳統的紙質版教材,并且利用該教程附帶的音頻材料。一方面,單純的口譯教程文本模態和音頻模態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對口譯失去興趣;另一方面,該類教程內容雖然按照各個主題分單元進行,并且使用新版本,但不管哪本教材,滯后性都是其共性,所以必須依賴課外材料,呈現多模態的材料。

教師課堂上使用的課外材料需要結合時事,與教學內容不斷交流,選擇多種模態的最新材料,包括音頻、視頻、文本等,而且音頻、視頻和文本的類型也可以多樣化,可以是演講、采訪、新聞、對話,等等,結合具體的課堂主題予以采納。比如講到禮儀性口譯話題時,可以根據最近的熱點選擇視頻;講到數字口譯時,可以選用商務談判的視頻案例;第二,課外材料選擇也要貼近學生生活,具有實用性,比如講到介紹性口譯話題時,課外材料可以是學校所在省市某景點、某企業等的介紹,盡量體現該地方社會經濟特點,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第三,課外材料選擇需要根據學生興趣,以此激發學生口譯時的興致。

(三)評估方法多模態

口譯評估應該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口譯平時成績不僅包括出勤分、課堂表現分、口譯筆記練習等作業分數,還要有一個過程性口譯練習分數和額外加分。過程性口譯練習分數是指教師布置自主練習材料時學生的成績。自主練習成績包括小組口譯練習自評和互評,口譯視頻音頻練習的錄音或視頻質量。此外,如果學生參加口譯比賽獲獎,或者通過全國翻譯專業資格考試口譯考試和上海中高級口譯,按照比賽或考試的等級,給予一定的額外加分,以此鼓勵學生多參加比賽,獲取經驗,為以后找工作添加籌碼。終結性評價時,設計合理客觀的評分標準,可以參考專八口試評分標準,比如每句話的關鍵詞按點給分、流暢性、語音語調、語法與詞匯等各占的分值比例。

五、結語

在多媒體環境下,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教學材料、自主學習等方面存在弊端,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多模態理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各種模態符號,實現了教學主體之間、教學主體與客體之間及教學客體之間的交流互動,針對性地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豐富了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效地改善了口譯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本文系“溫州大學2015年度校級課堂教學改革課題”,項目編號:[15jg39]。)

注釋:

[1]Kress,G&Leeuwen,J: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1996,p183.

[2]Stein,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TESOL Quaterly,2000,p2,p333-336.

[3]李戰子:《多模態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外語研究,2003年,第5期。

[4]張德祿,王璐:《多模態話語模態的協同及在外語教學中的體現》,外語學刊,2010年,第2期。

第8篇

關鍵詞:英語口譯;特點;教學方法

一、引言

伴隨著中國國際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活動也日益頻繁。大學針對英語專業開設口譯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精通漢英兩種語言,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能夠流利的進行英漢互譯的涉外人才。

論文百事通因此,大學英語口譯課程承擔著培養這種人才的任務以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各種對外交流活動的需要。目前,社會及市場對口譯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市場需求定位也越來越高。口譯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規格口譯人才規范化培養已經迫在眉睫。而很多大學英語口譯課程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夠明顯。因此,筆者試圖通過分析英語口譯的特點和原則,談談自己對口譯課堂的一些教學方法的認識。

二口譯的特點

口譯是一項很特殊的語言交際活動。說其特殊是因為口頭翻譯工作有以下突出特點。

1、即席壓力性。口譯是一種不可能預測的即席雙語傳言活動。口譯人員需要在準備有限的情況下,即刻進入雙語語碼切換狀態,進行現時現場的口譯操作。現場氣氛壓力大,特別是有的口譯場面非常嚴肅莊重,如國際會議和外交談判。正式場合的嚴肅氣氛會給經驗不足的譯員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緊張的情緒會影響譯員的自信。

2、立體綜合性。口譯是一種綜合運用視、聽、說,讀、寫等知識和技能的語言操作活動。譯員必須具有觀察捕捉說話者的臉部表情、手勢體姿、情緒變化等非語言因素的能力;能夠耳聽會意各種帶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語速的話語的能力;能用母語和外語進行流利而達意地表達能力;在口譯過程中能進行快速筆記、快速理解的能力。口譯屬一種立體式、交叉型的信息傳播方式。

3、內容的繁雜性。譯員的口譯范圍沒有限界,內容可以上至天文,下及地理,無所不涉,無所不包,繁雜無限。口譯的服務對象是各界人士,來自各個階層、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在交際過程中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將自己所熟悉的專業知識表達出來,這是譯員無法回避的現實。譯員必須是一名通曉百事的雜家。

4、個體操作性。譯員屬單一的個體工作者,其勞動具有很強的獨立操作性。口譯需要當場、即時完成,譯員通常聽到的是只講一次、不再重復的話語,他在正確理解的同時必須立即獨立地進行一次性的翻譯。通常譯員在整個口譯過程中基本上是孤立無援的。譯員必須隨時獨立處理可能碰到的任何問題。在口譯過程中,一般情況下譯員受時間的限制不可能查詢工具書或有關參考資料,不能在現場向任何專家、學者請教,也不能頻頻打斷說話者,要求對方重復自己所講的內容,解釋其中的難點。

5、跨文化交際性。口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不是從原旬到譯旬的譯碼,而是接收原句后必須經過信息概念轉化,才能以譯語表達原語的意思。口譯的模式由三大塊組成,左邊是原語輸入,右邊是譯語輸出,中間連接左右兩邊的是信息概念轉換。

三口譯的原則和教學方法

口譯教學目的為培養具有雙語轉換能力的合格的譯員。鮑川運(2004)認為有四個標準可用來評判譯員質量,即意思準確(Meaning)、條理清楚(clarity)、選詞恰當(Diction)和表達得體(Presentatlon)。這就要求口譯員不但要掌握相關的口譯知識和口譯技巧,還要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法國著名口譯學家賽萊斯科維奇指出,口譯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口譯技能意識,應以技能訓練為主,語言訓練為輔(劉和平1994)。口譯技巧和技能包括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即席反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理解能力和短時記憶能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梅德明(2003)認為一個人的口譯能力不完壘等同于語言水平加翻譯技巧,而是現代社會跨語言交際活動中譯員的雙語能力、翻譯技巧和個人翻譯素質的綜合體現。因而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深諳跨文化交流時應遵守的國際準則和國際慣例。根據以上對口譯特點的分析和口譯原則的探討,筆者將結合自己的研究和實踐,針對口譯教學方法分述如下。

1、心理承受和即席反應能力訓練。

口譯工作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從事口譯的人員除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外,還需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在通過各種多樣化的授課形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外,場景式的訓練則不失為讓學生體驗在壓力下訓練口譯能力的另一方“良藥”,如此刺激使其感知力敏銳、思維括躍、想象豐富,發揮出學生的智力和主觀能動性,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切『練邏輯思維和應變能力。很多學生在有足夠筆記的情況下,句子卻始終翻譯不出來,間或有明顯關鍵詞搭配錯誤的情況,甚是遺憾。去除緊張和欠缺語法知識的因素以外,這種問題很大程度上出在學員缺乏一定的應變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基于這種考慮,在教學中要經常讓學生做諸如:斷詞組句、語句轉述的訓練,以期轉換學生固有的“一個蘿卜一個坑”思想,鼓勵學生一詞多譯,一句多譯,同時讓學生養成一種變通難句靈活搭配的習慣,不至于在關鍵時候“死機”。

2、聽力理解和短時記憶能力訓練。

由于口譯在短時間內經歷三個轉換過程:從原語的語言符號到內容的轉換一一即理解(Comprehension){從內容到記憶的轉換——即記憶(Memorizmg)I從記憶到表達的轉換一一即用譯語表達原語意思(Reformulation),因而在日常的口譯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視、聽、說、讀、寫的綜合性語言操作能力。口譯的最初過程是從聽開始,然后大腦進行解碼。因而第一階段的聽力理解過程至關重要。心理學家研究人的短期記憶只能保持20-30秒,而在口譯過程中,譯員要翻譯長達幾秒到十幾分鐘的內容,因此要注重學生的聽力訓練,苦練基本功。平時堅持收聽收看英語廣播、新聞、電影、電視等,注意收聽不同英語口音的錄音材料,同時課堂上進行短期記憶的訓練包括對原語的復述、概括大意、形象記憶、邏輯記憶、連鎖記憶、描述等;還要訓練學生會作筆記以幫助記憶。口譯筆記切忌求全,用簡單的字、詞或符號將講話的要點用極快的速度記錄下來,達到提示翻譯的目的;可以使用大量常見的省略語和簡單的速記符號。筆記技能形成的關鍵環節是模擬臨場訓練。筆記的課堂教學應避免大段的理論講解,而應強調模擬臨場,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里多做仿真練習。在仿真練習中,教師可穿插講解并示范口譯筆記基本方法,筆記常用的符號、略語和記錄格式等。

3、表達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訓練。

語言能力是應用技能訓練開展的前提,而對于口譯來說,理解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更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這一環節開展的得當與否也直接影響到以后的技能訓練。這一環節訓練的側重點在于對于學員在文章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上。可以通過多類型(如介紹言語類、演講言語類、禮儀言語類等)材料的翻譯及閱讀理解和綜合復述(如根據原文轉述、定題自

述等)來訓練學員掌握在不同語言環境下的語言結構與詞匯的特點。此環節筆者認為適宜在口譯專業課程正式開始前的半個學期開始,在授課過程中,對必要的語言表達方式、結構、各種語言難點等進行操練都是適宜的,兼可幫助學生獲得許多主題知識。

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是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征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許永梅2008)因此在口譯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應適時地融入稱呼、介紹、寒暄、問候、訪問、宴請、送禮、告別、聚會、交友等文化因素的講解,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不僅要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還要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以及熟悉這門語言的文化背景,理解這種語言的高雅,注重運用俚語、詼諧、夸張、婉轉等修飾方法,注重文化差異在不同語域中的表現。超級秘書網

在掌握一定的口譯知識和口譯技巧的基礎上,應培養學生掌握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學生要力求博覽群書,擁有廣博的知識,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名“雜家”。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著重加強學生的自身素質修養的培養。口譯員作為國際間文化交流的使者,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應該遵循國際間的規則,如保密、公正、按時、準確、尊重客戶、公平交易等。

第9篇

關鍵詞: 口譯教學;聽力教學;口語教學;綜合英語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2-0276-02

目前全國600多所高校都開設了口譯課,每年培養的畢業生有數10萬,但學生畢業后能勝任口譯工作的并不多,相當多的畢業生連一般的生活導游、旅游翻譯工作都難以勝任,高校口譯教學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口譯課被上成了精讀課、聽力課口語課、或者口頭的筆譯課,原因就是因為口譯教師沒有注意到口譯課與上述課程之間的區別。其實,精讀課、聽力課、口語課、筆譯課都是口譯課的基礎課,這些基礎課間接地決定了口譯課目標能否順利地實現。

一、口譯課教學與基礎課教學

口譯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跨學科專業,涉及語言學、社會學、跨文化交際等多個學科。“口譯教學無論在教學目標、教學原則、還是教學手段和方法上都有別于語言教學,這是口譯自身規律所決定的。”(劉和平,2001) 口譯的特點表現為即席性、現場交互性、個體操作性、綜合性、信息交流的廣泛性。

口譯活動的特點決定了口譯教學完全不同于口語、聽力、筆譯、精讀及高級英語的教學。專門進行跨學科實證研究的著名口譯學者吉爾在其著作《口筆譯訓練的基本概念與模式》中,提出了連續傳譯的口譯模式 Phase I:CI=L+N+M+C(連續傳譯第一階段=聽力與分析+筆記+短期記憶+協調),Phase II:CI=Rem+Read+P(連續傳譯第二階段=記憶+讀筆記+傳達)(Gile,1995)。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仲偉合教授提出了譯員的知識結構板塊,即:譯員知識=雙語知識+百科知識+技能(職業技能+藝術表達技能)。廈門大學的林郁如教授提出:成功的口譯=口譯技巧+理解+職業準則。由此可見聽力理解、記憶能力、筆記能力、表達能力等口譯技能以及口譯技巧是口譯訓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中提到口譯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講述口譯的基本理論、口譯背景知識和訓練口譯的基本技巧,使學生掌握口譯的基本理論和專題連續傳譯的技能,初步學會口譯記憶方法、口頭概述、口譯筆記及公眾演講技巧。”

1.口譯課與綜合英語課

在綜合英語課上,由于學生不具備充分的語言語法基礎,因此教學主要目標是向學生傳授語言語法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廣泛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技能。而口譯課要求學生應具備一定的語言語法基礎,達到或基本達到專業四級、或者大學四、六級的標準。口譯教學的目標不是詞匯、短語和語法,而是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其教學內容是以技能訓練為主,以語言訓練為輔。技能訓練主要指聽力理解、短期記憶、雙語轉換技巧、口譯筆記、數字記憶、表達能力等各種口譯技能的訓練。口譯的教學形式是以理論為指導,以學生實踐練習為主。

2.口譯課與口語課

二者都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應變能力、語言溝通能力,都有口語化、涉及面廣的特點。但口語課訓練的是單語能力,具有主觀隨意性,松散性的特點。而口譯課訓練的是雙語表達能力和轉譯能力,譯員要準確地把源語譯成目標語,要有責任感,要忠實于源語,不能隨意草率翻譯,不能胡亂譯。

3.口譯課與聽力課

高校英語課程教學大綱中規定,“聽力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經過系統學習聽懂英語國家人士關于日常生活和社會化生活的談話,理解大意,領會作者的態度、感情和真實意圖。”因此聽力課以聽懂為目標。口譯課常涉及到一些專業術語,難度與BBC或VOA及CCTV9接近或之上,有時還會帶有不同的口音;口譯不僅要求學生聽懂,還要求譯員完全記住所有內容不漏掉任何信息,及時、正確、流暢地進行語言轉換。

4.口譯課與筆譯課

筆譯課與口譯課同屬于翻譯范疇,但是也有異同。筆譯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筆譯能力;教學內容為英漢漢英翻譯的基本理論、英漢語言對比、英漢詞語、各種文體及長句子的翻譯技巧;教學材料是文字材料。這些很顯然與口譯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材料有所不同,此處不再贅述。另外口譯課的教學材料,往往為鮮活的音頻材料,練習時要求反應迅速,這也是同筆譯的區別。

二、口譯學習者素質

口譯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訓練口譯技能。在口譯的整個過程中,語言輸入階段的聽力與分析及語言輸出階段的表達過程最為重要。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綜合能力,才可以接受口譯訓練,否則語言能力欠佳會直接影響口譯的教學效果,實現不了口譯的教學目標。劉和平教授曾經說過,切忌在口譯訓練中隨時糾正語言方面的錯誤(劉和平,2001)。因為這樣會給學生增加心理壓力,同時影響口譯表達的完整進行。口譯課課時有限,如果再抽出時間對學生進行語言教學的話,就無法實現口譯訓練的根本原則,即以口譯技能為主的訓練。

而在口譯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的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社會文化知識面都不達不到口譯學習要求的條件。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鮑川運院長曾指出:由于“大學本科學生接受口譯訓練的基本語言能力以及口譯課程的時數和訓練的難度和密度等,導致口譯教學目的無法實現”(鮑川運,2004)。尤其在一些學生入學成績僅僅剛達到本科線的高校,由于學生語言基礎不強,語言錯誤頻出,如不糾正,根本達不到口譯的要求,教師無法坐視不管,不得不糾正學生的錯誤,進行語言能力教學,無法只強調技能訓練。

三、英語基礎課的一點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見,學生的語言水平低,成為影響口譯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礙。學生的聽力、口語表達等語言綜合能力對口譯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一結論,聽力、口語、綜合英語等基礎課程的教學計劃會直接影響口譯教學的效果。為了解決學生聽力、口語表達語言能力偏低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筆者提出如下拙見,供同人們參考。

1.聽力課教學

筆者認為,針對學生聽力薄弱的現狀,應該增加聽力課的課時,加強聽力訓練。由教學實踐和學生們的反饋得知,聽力能力差是口譯的主要障礙。高校通常在大一和大二開聽力課,每周只有兩課時,而精讀課每周有6課時,大三甚至大四每周還有6課時高級英語課。因此,課時不足是造成同學們聽力困難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應當重視聽力課訓練,增加聽力課課時,應該至少每周4課時,持續大學四年不間斷,這樣才能保證聽力課堂訓練的量。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要選擇最新的鮮活的資料,尤其應該多多練習英國BBC及美國VOA的新聞。隨著課程的進展,還可選擇一些有口音的音頻材料,提高同學的實際場合的適應能力。聽力訓練的方式除了回答問題、選擇答案、填空、概述大意等,還可進行精聽訓練,如聽寫練習、單語延遲復述練習、影子跟讀練習、數字聽譯練習、甚至口譯筆記等,有了這些保證,學生的聽力關也就容易過了。

2.口語課教學

口語學習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不僅應該增加口語課的課時,還應改革口語教材,增加其深度,擴大話題涉及的領域。劉和平、鮑剛曾經提倡“高級口語+口譯”課程設置,即在正式上口譯課之前,先開設一學期的“高級口語”或專題口語,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還可掌握一些必要的專題知識,為口譯課打好基礎。在教學中發現,學生普遍對口語課教材的深度不滿意。大學口語課教材理想的不多,可以說太少了,原因是內容過于簡單,似乎是小學初中知識的復習,設計的題材也過于老三套,根本不適合大學生。口語教材應該與大學生所學的教材難度同步相當,題材也不能僅僅限于簡單的招呼進餐等日常生活方面,應該更廣泛,更有深度,涉及科技、文化、商務會談、外交等方方面面,才能真正使學生學有所得,口語表達有真正的提高,并對未來的口譯學習以及將來的工作有真正的幫助。另外,開設演講課,對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3.大學綜合英語課的選材

大學綜合英語課教材也不應一如既往,偏重語言和文學方面,傾向于文學名家名著和生活感強的材料。為了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其選材應該涉及得更為廣泛,應該傾向于題材廣、專業性強、現實感強的材料,彌補英語專業學生專業知識薄弱的問題。

4.相關專業選修課

在口譯課之前,應該開筆譯課,因為筆譯中的英漢語言差異以及增詞、拆句、合句、詞性轉換等翻譯技巧不僅同樣適用于口譯,而且也有助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口譯課之前,還應開設報刊閱讀課和國際貿易課,同時允許學生選修其他專業的一門專業課,并經常舉辦一些專題講座,這樣不但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還可彌補學生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還促進了專題口譯詞匯的積累,有利于口譯也有利于就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就是這樣做的。

高校是培養口譯人才的搖籃,高校的口譯教學是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影響口譯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如學生基礎、教師素質、教學材料選擇、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等。加強英語專業聽力課、口語課教學、改革英語精讀課教學,開設與口譯相關的一些課程及其他專業選修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打好學習口譯的基礎,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Gile,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Company,1995.

[2]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翻譯,2001,(2).

[4]鮑川運.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定位及教學[J].中國翻譯,2004,(5).

[5]梅德明.英語口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0篇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需要高素質的口譯人才以構建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橋梁,因此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口譯人員成為各高校的重要使命.將多媒體和口譯教學結合起來則成為實現這一使命的途徑.如何有效地使用多媒體使之為口譯教學服務,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口譯綜合能力成為譯界研究者關注的問題.

1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口譯工作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優秀口譯人才的需求量極大增加,中國同樣需要高素質的口譯人才以構筑對外交流合作的橋梁鑒于此,中國各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在英語專業紛紛開設了口譯課程,以期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口譯人才.多媒體技術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廣泛應用于中國的外語教學及研究中,并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將多媒體應用于口譯教學中,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將使口譯課程的講授變得更為靈活和有效.本文試圖探悉多媒體環境下的口譯教學,分析這一新興的趨勢.

2口譯的特點

“口譯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聽到的(間或讀到)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的用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從而達到傳遞與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際行為.”(梅德明,2000)口譯中,譯員要對所聽到的信息進行聽辨,理解,記憶,分析,轉換代碼,最后用目標語表達出來.由以上可看出,口譯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技能,要求譯員具有良好的聽力理解能力、短時記憶能力、速記能力、語言知識及口頭表達能力、心理素質和廣闊的知識面.

口譯課程的實踐性很強,教學過程應以技能訓練為主.傳統的口譯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把口譯課上得像筆譯講解課,將重點放在將單詞與結構和句型操練上,忽視學生聽力,記憶等能力的訓練,收效甚微一現代的口譯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學,發揮其高效性、先進性的特點,全面訓練學生的各技能,提高學生口譯的效率.

3多媒體環境下口譯教學的實施

多媒體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廣泛應用于中國的外語教學及研究多媒體是指用計算機綜合處理各種媒體信息(如文字、數據、圖形、圖像、音頻和視頻等),使多種媒體信息建立起邏輯連接,集成一個系統并且有交互性,從而使多種媒體的作用遠遠超過各種媒體單獨使用的總和的計算機技術的簡稱(楊巧燕,2008).本文提到的多媒體主要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校園網絡等.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對聲音、圖像、動畫、音樂、色彩等的優化組合與運用,模擬真實現場,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臨場的各種能力和素質(陳國興,2005)

3.1聽力訓練

根據Gile(1995),口譯是以短期記憶為中心的活動在交傳中,口譯的過程表現為:

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口譯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是聽懂原語,如果聽不懂原內容,用譯文表達就無從談起.大多數院校的口譯課安排在第七學期,而聽力課于第四學期結束,中間有長達兩學期的間隔期,因此學生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聽力障礙.在口譯教學中,筆者首先給學生聽英語短文,其難度和語速與專業四級相當,聽完后筆者就所給材料對學生進行提問,并要求學生用原語和目標語盡可能地復述所聽材料.以后,聽力材料的難度逐漸增加.并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給學生播放名人演講等視頻材料,訓練學生的聽力水平.加人視頻錄像內容不僅有助于豐富教學材料,更有助于轉換學生的視覺或聽覺的注意力,使其學習精力持久.此過程持續兩周左右,為口譯熱身.

3.2記憶訓練

短期記憶是口譯的一個重要部分,好的短期記憶及一記憶方法可以幫助譯員更好地完成口譯任務.根據心理學家測算,短期記憶只能保持20一30秒,容納由二十幾個單詞組成的句子,可謂“轉瞬即逝”.而在口譯過程中,譯員要翻譯長達幾秒鐘到巧分鐘的內容‘交傳).因此,學生記憶的訓練顯得至關重要.筆者利用網絡多媒體資源,從國內外電臺、電視臺采編了各種新聞、談話、會議等音視頻材料,如:VOA News,ABC News, CNN-Talk Asia with.…等,并整理出這些節目的英語文字材料發放給學生,讓學生用原語跟讀這些材料,然后交替式復述,最后用譯語復述這一過程是由簡單句、短句向復雜句、長句、段落逐漸過渡的.這一過程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記憶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3.3記筆記訓練

口譯中的記筆記是用簡單的文字、符號以盡可能快的速度記下講話內容.它跟速記完全不同記筆記的目的是幫助譯員記憶講話人所表達的相關內容和邏輯結構.所以只要所記信息能激發譯員的短期記憶,所記內容應是越少越好.

口譯筆記的目的是幫助譯員減輕記憶符號,在表達時起提示作用,它可以用目標語記錄,也可以用原語記錄,還可以借助一些簡單的符號,縮寫等來代替文字,因人而異.

在訓練學生記筆記的能力時,筆者采用了以下方法:筆者給學生介紹了T型筆i己法,用一些簡單符號代替語言,如: 等等.除了一些簡單符號外,筆者還給學生印發了一些譯員,如朱彤的口譯筆記的例子.訓練時,要求學生邊聽短文邊作筆記.聽完后首先用原語復述出短文要點,然后用目標語作復述練習,之后把短文分句進行口譯練習.另外,還清部分學生到黑板前操作,并給予點評,使學生明白其筆記的優缺點.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訓練后,很多學生都形成了有其特色的口譯筆記,很好地彌補了短時記憶的弱點.

3.4口譯輸出訓練

口譯輸出訓練是口譯的最后一個環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口譯質量的好壞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如:口語表達能力、心理素質,形體語言、表情變化等等.學生平時進行英漢或漢英口譯時,筆者采取現場錄音的方式,收集語料,與學生共同分析分析和探討探討,找到學生產生失誤的原因,舉一反三,從而充分熟悉類似場景的處理方法,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能產生有效的輸出.這樣的練習有助于激起學生的興趣,自己尋找問題,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便于學生尋找口譯學習的技巧.另外,筆者從電視、網絡、中采編了各種類型的英文節目:記者招待會、新聞采訪、新I翔談話、演講等,因為材料里面匯集了較為成熟的譯員的現場表現,讓學生觀看并了解不同場合下的語體特點及對譯員的聲音、語調、表情、形體乃至著裝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學習他們優秀的風格,學習較為得當的口譯技巧和處理方式,有利于相應的口譯背景知識的獲得.且,筆者組織學生模擬了記者招待會.給定學生一個話題,由一部分學生找資料,在會議上充當新聞者的角色.每位新聞者配備一名口譯工作人員,另一部分學生充當記者和聽眾,對新聞者進行提問.這種模式的確讓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現場氣氛非常活躍,甚至有充當記者和觀眾的同學爭相翻譯.在訓練過程中,心理素質不佳及英語基礎不好的學生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不良習慣,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于是筆者設立了一套評估標準,由充當觀眾和記者的學生給口譯員評估和打分,使他們明白自己在口譯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相應改正.評估標準(張寶鈞,2003)如下表:

學生拿到評估標后,會對白己在口譯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其相應的語言和心理間題,并找出相應的解決力、法.

第11篇

關鍵詞: 新時期 接續口譯 弱點和問題 口譯教學

1.接續口譯的概述

接續口譯(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是在說話人講完部分內容或全部內容后,口譯譯員進行口譯,如會議、宴會、談話、參觀、訪問、商務洽談及商品技術宣傳推廣等(可分為有譯稿、無譯稿有原稿和無稿三種)。口譯質量的標準應該是:準確(correct)、快速(fast)、流暢(fluent)地傳遞說話人的思想內容及特定情境下的感情,促使源語和目的語兩方交流成功。

要成為口譯工作者,綜合素質要求很高,除了有深厚的中文功底外,還需要目的語具有過硬的本領;具備清晰的頭腦,極強的瞬間記憶力;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交流,善于抓住中心和重點;具有淵博的知識,除了不斷充實自己的語言知識外,還要掌握科技、經濟、外貿、金融、法律、軍事、教育、影視、媒介等各方面的知識,使自己成為一名知識面廣博的通才(江峰、丁麗軍,《實用英語翻譯》2005年版,第135、136、137頁)。

2.學生普遍存在的弱點和問題

2.1對有一定長度的英文聽力理解弱,口頭表達能力更弱。

例如:“Not long ago,th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said,‘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has slowed dow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tourism,but the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has maintained a high growth speed.’It is predicted that by 2020,the number of tourists worldwide will be about 1.6 billion, of whom 137 million will come to China.(王桂珍,《高級漢英英漢口譯教程》2002年版,第20、21頁)”

聽完這段話,大部分學生只能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語,對“世界旅游組織”這樣普通的專用名稱也一無所知。最共通的弱點是按照英語的順序作譯,當聽到數字時,更加亂了分寸導致洋相百出。英語聽力確實需要譯員具備極強的瞬間記憶力,快速理解和把握一定長度的英語更需要有扎實的英語功底。

2.2無法在短時間內準確、流利地進行英漢對譯。

原因在于學生未能養成良好的語言感覺,英語思維能力低,即使選用的是口譯教材里的內容,而且也已預習,仍然會出現詞不達意、丟三落四的情況。部分學生的英語句子結構混亂,詞匯(特別是專業詞匯)貧乏,思路不清,結果只能簡單地堆砌能想到的英語單詞,至于語法、時態則忘得一干二凈了,譯出來的話讓人摸不著頭腦或者是中不中西不西。

2.3速記經驗少,不懂概括。

學生對速記經驗不足,未能抓住重點,或者記了前面忘了后面的內容,因此翻譯出來的東西虎頭蛇尾,也沒有突出中心和重點。反而由于過于專注于做筆記,遺漏了說話人的內容。更有部分學生記完后卻又看不懂自己的筆記,失去了筆記在口譯中的輔助作用。

2.4不會跳過生字詞。

當一段話中出現一些難詞或生詞,許多學生就不會跳過去聽完全文,而是苦苦地思考該詞的意思,結果勢必影響了對全文的理解。比如:The main streets in Venice are canals, and the traditional boat called a gondola is still a common form of transport. (王桂珍《高級漢英英漢口譯教程》2002年版,第35頁)。部分學生被canals,gondola卡住,其實稍微動動腦筋就可以通過前后文推測出其大概的意思。

2.5不熟悉說話人的口音。

劉和平在《口譯理論與教學》(2005年版,第80頁)中提到:“在口譯過程中,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有六個:口音、語感、詞匯量、知識面、注意力以及音量與干擾。”學生平常少聽錄音,少看原版片或聽英語新聞,語感自然就弱。在播放錄音帶時,遇到說話人語速較快或出現連讀說話,又不能看著教材時,就會感覺不適應,耳朵的反應慢半拍,自然跟不上說話人的節奏。

2.6詞匯量(尤其是專有詞匯)不足。

漢譯英、英譯漢都會出現因詞匯量不夠而翻譯效果不佳的現象。在課文中有一句中譯英:“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其中主要體現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經濟體制,取代了單一的集體所有制形式。(王桂珍,《高級漢英英漢口譯教程》2002年版,第39頁)”有些學生譯不出“公有制”、“并存”、“經濟體制”、“集體所有制”等,詞匯貧乏勢必影響翻譯的效果。

2.7學生課外以英語交流對話少。

口譯要做到快、準、順,那么譯員的口語必須十分流利,而在課外,大部分學生互相之間未能主動以英語交流,單靠上課訓練遠遠不夠。由于沒有英語的語言環境,學生總是以中文思維,以英文進行交流交談的能力自然較弱,遇到中譯英時,舌頭像打了結一樣,總是轉不過彎來。

3.有效、互動的口譯教學

以現在教授的“高級漢英英漢口譯教程”為例,這門課程具有相當難度,不僅因為必須熟練掌握翻譯技巧,更因為翻譯領域涉及面既廣闊、專業性又強。經常會涉及如金融、外事、政策、經濟、旅游、工農業、科技等各行業及西方社會文化等知識,而且翻譯段落內容繁多,倘不經過大量口譯實踐并輔以口譯技巧訓練,學生很難掌握。筆者在教學中的指導思想主要“以口譯實踐為主,技巧訓練為輔,綜合知識為補”(參考仲偉合,《口譯訓練:模式、內容、方法》),設計教學內容,通過聲音、圖像、文字及網絡等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盡量將口譯課內容化難為易,課堂氣氛活躍輕松;關注國際國內大事、新聞、各種記者招待會、各類報刊等,發現并搜集各種相關材料作為課堂教學的新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對口譯的興趣。

3.1口譯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在開始教授口譯課時,筆者有意識地沒有向學生教授口譯技巧,僅讓學生做口譯練習。觀察結果表明,學生口譯的效果雖然參差不齊,但幾乎全都無師自通并不自覺地運用了各種各類的翻譯技巧。筆者僅從旁加以鼓勵、引導學生自覺地探索、獲取口譯知識和相應的技能。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被數字、被動語態、句型、單詞、專用詞組“卡”住時,筆者則適時地灌輸相應的口譯技巧,給予學生適當的建議,學生印象自然深刻。

口譯是一門實踐課,語言技巧只能通過學生個人的努力才能得以提高,教學的效果主要取決于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筆者只是充當教練和顧問的角色,讓學生自始至終掌握主動權,給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筆者的角色從“教”變為“導”。學生在完成口譯實踐的過程中,能經歷、感受到教師要教授的內容,由于學生在課堂上始終為主角,而筆者沒有給予他們依賴老師或書本的機會,因此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參與意識濃厚,他們雖然喊累,但沒有人會打瞌睡。

3.2增強學習的實踐性。

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有效地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章節的特點,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口譯實踐。例如:在第三單元(王桂珍,《高級漢英英漢口譯教程》2002年版,第39頁)內容有關中國農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其中涉及大量的中國農業政策和農業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考慮到學生對農業方面的知識貧乏,學習本單元會感覺力不從心。因此,筆者設計了“以農業部為名召開模擬中外記者招待會”的口譯實踐課,學生輪流以新聞記者或口譯譯員身份出現在招待會,而在招待會前幾天,筆者已指定幾名學生為“農業部負責人”,必須熟悉中國的農業政策和發展進程,以便在招待會上能回答中外記者的問題。學生對這個實踐活動十分有興趣,在活動前均做好了準備,因此,現場真有點招待會的氣氛。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對陌生的農業知識有了較全面、深刻的理解,營造了較真實的口譯環境和氣氛,讓他們體會到了實際口譯工作的感受。

進行聽譯練習時,除了讓學生聽標準的英語外,還應聽非英語國家人士的英語講話,提高學生對各國人士所講英語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為了緩解學生的精神壓力,教師應不斷變換練習的手法,如時而進行接續口譯,時而進行視譯,時而進行復述等。另外,安排學生觀摩中外記者招待會、外交部新聞會,模擬聯合國會議等都會十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譯水平。

3.3加強口譯的技能訓練。

口譯難度高是因為要求口譯譯員同時具有超常的聽覺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瞬間記憶能力、速記能力、翻譯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除了通過大量的口譯實踐提高上述能力外,通過口譯技巧的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口譯的綜合水平。口譯技巧主要有:短時記憶力;筆記能力;數字口譯;分散使用注意力練習(聽、析、記、譯等同時進行);新聞、演講、會議等原速度聽譯;段落源語復述、概述及翻譯;段落翻譯,培養學生的段落意識等。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對學生灌輸口譯技巧外,還要有針對性地結合課文進行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找出它們在語法、文化、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段等方面的差異,使學生通過翻譯訓練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和方法。

3.4強調知識、詞匯的積累。

口譯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先有積累,后有提高;沒有日積月累,就沒有扎實的功底和切實的提高。教師要通過網絡、新聞、雜志、書刊等,收集各類詞匯、專用詞組、常用句型、諺語、成語、俗語、各行各業的新聞、常識和知識等,引導學生課外熟讀并靈活運用;鼓勵學生不但要學習英語的語言,還要熟悉其文化背景、政治經濟狀況,以及詞語、諺語背后所包含的典故。

例如學習“人口”一課(王桂珍,《高級漢英英漢口譯教程》2002年版,第71頁),筆者通過網絡把聯合國公布的各大洲、主要大國的最新人口統計數字顯示給學生,方便學生將各類數字進行比較,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意義。學習“運動”(同上)一課時,筆者將各種運動如藍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田徑、棒球、武術、氣功、柔道等所用的專有詞匯分門別類地歸納起來,這樣,學生就可以更系統地掌握各項運動的基本詞匯。

4.結語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口譯教師更應該把握時代的脈搏,利用各種渠道特別是網絡信息,學習和不斷更新原有的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教學方式應變“教”為“導”。教師應像教練一樣,引導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真正做到師生互動、快樂學習,營造和諧、平等、活躍、輕松的學習氣氛,通過口譯實踐和技巧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擴大他們的詞匯量,提高他們的口譯水平,使口譯教學更能適應21世紀信息時代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仲偉合文章.口譯訓練:模式、內容、方法.

[2]王桂珍主編.高級漢英英漢口譯教程.2002.

[3]劉和平主編.口譯理論與教學.2005.

[4]江峰,丁麗軍主編.實用英語翻譯.2005.

第12篇

高校作為口譯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基地,如何滿足社會發展的人才需要,并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高質量的口譯人才成為高校英語教育上的一個新課題。教育部高教外語專業指導委員會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在2000年5月將口譯課程由原來的英語專業選修課提升為必修課,并且在很多高校的非英語專業的高年級開設了相關的課程。

口譯教學的理論研究開始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經過眾多學者和專家的努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提升,目前我國的高校對口譯課程開展情況有了很好的普及和關注,但在師資水平、教學方法手段和配套設施等方面存在問題較多,在英語口譯中教學質量和實際效果普遍不是太理想,導致社會上對高校的口譯教學質量和人才實用程度提出了部分質疑,本文就當前教學中的現狀和問題,以及相關的改革措施進行了初步探討,以期在提高口譯教學和培養質量方面能有所裨益。

一、目前高校英語口譯教學存在的問題與現狀分析

口譯教學并非是翻譯教學或口語教學的簡單演變,而是指通過口頭表達方式將聽到的一種語言信息準確快速的轉換成另一種語言信息,從而起到信息傳遞與交流的交際目的,是人們在跨文化和多民族交流活動中非常依賴的一種重要的手段。一名合格的口譯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雙語基本功,而且要在政治經濟、知識儲備以及表達分析方面都要有較高的要求。

(1)高水平的師資和培訓機制較薄弱,且教學方法較單一。口譯教師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因素,而對于口譯教師的各項要求遠高于普通外語教學方面師資的要求,這不僅要求教師本身的口譯水平高超,而且要有較高的實踐經驗和組織引導課堂能力,目前我國的專門從事口譯教學與科研的教師隊伍還比較缺乏,且受傳統教學手段和應試教育影響較大,教學方法較單一且對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手段普及應用較少。

(2)高質量的口譯教程與多媒體網絡化成果缺乏。教材是口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工具和依據資料,經過多年的發展教材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多元化發展進展不錯,但是目前市場上高水平的優秀實用教材,特別是緊跟時展脈搏和適應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電子化教材較少,這是因為教材的編寫、試用和出版發行周期較長,并且內容更新和創新相對滯后,編寫出版相對口譯教學比較先進和立體化的教材還是當前的一個比較重要任務。

(3)繼續增加口譯的實踐和訓練環節。對于參加口譯課程學習的學生進行的調研問卷和座談,分析發現大多反應對口譯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較少且實際應用鍛煉機會缺乏,在大部分學校還是一大班教學授課為主,且課時少而內容較多,第二課堂機制不完善且受傳統應試考核方式影響較大,這造成在實際口譯工作中表現滿意程度欠佳,不能勝任相關企業現場口譯的工作任務問題突出。

二、對高校口譯教學改革的建議和對策探討

(1)加強師資培訓和建設,增加資金和設備投入。高校應重視口譯教師的師資培訓與團隊建設工作,加大投入與扶植力度,提高老師的理論和研究水平,增加多媒體網絡互動環境建設與設備更新。在政策上鼓勵青年骨干教師參加高水平的口譯培訓班和到名校或機構學習進修的機會,經常聘請專業口譯學者或專家進行交流和學術報告等,創建語音實驗室和多媒體虛擬網絡社區環境,不斷發揮高科技互動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2)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強化實踐和應用環節。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形成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口譯教學方法新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小班教學和多種互動教學方法相結合,可以把口譯的傳統課堂改造成口譯現場、模擬商務談判、學術會議發言現場等實戰仿真環境,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環境進行虛擬社區學習和實踐,鼓勵收聽世界不同地區的廣播和口譯現場視頻資料等。英語是全世界范圍內的大語種,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其發音和地域性都不同,只有多聽、多學習才能在實際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文化教育與特定技能的學習,提高教學實用性。口譯要訓練學生的雙語應用和轉換能力,而且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和各方面知識,并且要學會一些專業的能力如心記能力和筆記能力,同時還有了解相關國家和民族的政治制度與跨文化差異知識,且口譯中面對快速的大量的信息只能記錄其要點而不是細節,這要求對心記和筆記相結合,并且對不同文化下的成語、習語等有所掌握,并且不斷提高課堂學習氣氛和興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和實踐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额敏县| 中方县| 调兵山市| 甘孜| 栾城县| 佳木斯市| 老河口市| 绿春县| 诏安县| 长沙市| 宁津县| 来宾市| 宣汉县| 施秉县| 科技| 运城市| 大丰市| 平泉县| 鸡西市| 张家港市| 竹山县| 兴山县| 沭阳县| 循化| 沾化县| 桃源县| 高青县| 句容市| 苗栗县| 黎平县| 清涧县| 桃源县| 枣强县| 乌兰县| 云安县| 长汀县| 锦州市| 清原| 武隆县|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