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9 18:57: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河道清淤施工工藝,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Abstract】Dredging project in some of the new technologies, new methods or for the majority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projects and urban areas developed, the applicability of rural areas and small river dredging engineering equipment requires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Dredging;Dredging technology;Construction Technology
1. 河道清淤工程的意義
河道淤積嚴重導致泄流不暢甚至是不通,將會導致洪水直接沖擊河堤,通過河道清淤將有效的減少河道內的淤泥,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穩定河槽,消除險情,保證當地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時促進當地建設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常用河道清淤技術
最常用的中小河道清淤技術可分為排干清淤、水下清淤。對于沒有防洪、排澇、航運功能的流量較小的河道,適合排干清淤。排干清淤就是通過在河道施工段構筑臨時圍堰,將河道水排干后進行干挖或者水力沖挖的清淤方法。水下清淤一般指將清淤機具裝備在船上,由清淤船作為施工平臺在水面上操作清淤設備將淤泥開挖,并通過管道輸送系統輸送到岸上堆場中。
3. 河道清淤施工技術要點
3.1 試挖工作。
試挖工作的進行主要是為了在主體工作施工前得到一些確切的數據,同時也要確定好試挖工作的深度和挖槽尺寸,確保按設計要求進行。
3.2 施工工藝。
(1)清淤工作經常用到的設備就是清淤機和挖泥船。
(2)清淤機主要是旋挖式,是目前城市河道清淤工作中既環保有科學的一種船舶,經常用于常態維護工程當中。該種清淤機主要是采用了無堵塞泵、旋挖頭作業,并且通過液壓系統帶動旋挖頭滾動,利用旋挖頭上配備的腰帶和切割刀等工具將河底的淤泥和一些生活、建筑垃圾等擾動起來,并將其通過旋挖頭中間無堵塞泵吸口送到要求存放的地點。
(3)挖泥船分為絞吸式、噴吸式以及兩棲式幾種,其中絞吸式挖泥船需要與拖輪、排泥管以及泥漿泵和運輸船等設備共同配合使用。噴洗式挖泥船則采用定位樁施工方法,利用先挖子槽使河道先通后暢。絞吸式挖泥船在開挖之前,需要將船廠主定位樁對準挖槽的中心下線,利用左右橫移絞刀進行挖泥工作。在完成一刀的開挖之后,通過兩邊定位樁的替換下樁,將船體向前推進30一50cm,重復上述開挖工作。而噴吸式挖泥船則是采用挖槽斷面、噴吸式開挖,當水面以上的土體大于4m的時候,要降低開挖泥層高度,而當遇到設計的挖槽寬度大于泥船的最大開挖寬度的時候,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排泥高度,防止欠挖土埂現象的形成。
3.3 邊坡支護。
由于城市河道上方設有橋梁、河岸建筑物密布,因此進行常規清淤施工時需要對邊坡進行支護。要根據土質、堤防的穩固情況和建筑物情況進行不同的支護,對于兩岸堤腳埋深較淺的,可以使用提高平臺高程的方法。對于基礎較為軟弱或古河道,要進行基礎的加固措施,放緩河床的邊坡以確保安全。
3.4 排泥管架設。
(1)輸漿管線必須要保證平穩,不能發生彎曲;接頭位置要保證嚴密,管線和接頭位置不能出現滲漏問題,一旦出現滲漏要立即采取補救措施,嚴重時需要及時更換;輸漿管線的架設不能影響公路等設施的建設。
(2)排泥管線盡可能不穿越公路或橋梁,對于必須要穿越的位置要依照相關部門的設計嚴格進行。
(3)水上浮筒排泥管線必須要保證平穩,不能存在彎曲,由于受到水流和風浪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平均間隔一段距離就安置一只浮筒錨。
3.5 泥漿及垃圾運輸。
泥漿的處理過程是通過清淤機的無堵塞泵送到運輸船中,再由運輸船運至吹填區,最后通過吹泥船將泥漿吹填。對于施工過程匯總產生的各類垃圾要通過抓斗式挖泥船進行收集,最后船運輸到消納場,保證施工環境的干凈整潔。
[關鍵詞]海河清淤 設備開發 應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TF0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5-0082-01
海河中心市區段清淤工程始于子北匯流口上游200m,止于外環橋下游500m,全長18km,清淤土方量280萬m3。海河中心市區段多年來淤積嚴重,加之人為棄放的建筑垃圾和雜物,使河道形成眾多淺灘。每當水位下降時,大量污物垃圾,藻類叢生,雜亂不堪,嚴重影響市區景觀和大都市形象。海河綜合開發河道清淤工程是天津市委市政府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確保清淤工程順利實施,我們就采用何種施工機械設備進行了研究探討。
一、施工遇到的技術問題
(1)海河中心市區段清淤工程位于天津市區中心地帶,全長18公里,一般清淤深度1-2米,最大清淤深度4米。開挖高程誤差控制-1.00以上±0.20M;-1.00以下±0.40M,為保證城市正常的生產生活環境,施工必須達到環保要求。
(2)海河現有護岸主要分為以下四種形式:一是漿砌石護坡加鋼筋混凝土板樁;二是漿砌石護坡加漿砌齒墻;三是鋼筋混凝土板樁立墻;四是鋼板樁立式護岸。為保護現有護岸形式不被破壞,要求清淤開挖設備在水中行走方便,移動靈活,清淤開挖過程中對水上、水下及周邊設施影響小。
(3)海河河道內不僅淤積了大量泥土和雜物,還存在很多形體較大的建筑垃圾,不易破損和清除,因此要求開挖設備必須有能力清除各種體積的淤積物。
(4)海河兩岸是連綿十幾公里的帶狀公園,海河堤岸外側現有道路大部分只能通行小型車輛,若采用陸路運輸則必須穿越市區主干道及各道路交口,勢必造成交通堵塞和路面二次污染,因此陸路運輸方案不可行,只能采取水路運輸。
(5)市區無法設置排泥場,排泥場需設在距離市區27km以外的郊區,清淤地點與排泥場之間距離較遠,需要配置便捷安全、經濟合理的運輸設備。
(6)海河具有旅游、觀光功能,游船往返不斷,清淤設備不能阻斷游船航行。
(7)河道淤積物中存在重金屬污染,要求在開挖過程和儲泥場存儲時應采取妥善處理措施,避免對水質和土地資源污染。
(8)海河水下設施及障礙物多,安全隱患嚴重。根據實地調查,海河兩岸共有200多處相關設施,其中左岸117處,右岸83處。還有部分水下設施由于建設年代久遠沒有原始資料,難以查清其準確位置,大大增加了施工中潛在的困難和危險。
二、專用清淤設備的開發及應用
專用設備的開發主要包括:浮船式液壓抓斗機、全封閉易抓凈液壓雙面抓斗、運輸載泥設備、半艙式駁船。開發設計思想技術性能及應用。
1、浮船式液壓抓斗機
浮船式液壓抓斗機由自行設計的具有足夠承載能力、抗傾覆能力的浮船;日本小松-5-200挖掘機;雙向(垂直、水平)水中自行定位系統,全封閉易抓凈液壓雙面抓斗組合而成。其設計思想是將日本小松-5-200挖掘機去掉履帶傳動系統后固定在浮船安全槽內,將傳動系統轉換至浮船定位樁控制系統。去掉挖掘機抓斗,改換全封閉易抓凈液壓雙面抓斗來完成清淤作業過程。浮船式液壓抓斗機可拆卸、組合,不受河道上橋梁高度及橋孔寬度限制。
(1) 浮船。浮船為液壓抓斗機的載體,大范圍移動由坐港拖輪牽引,小范圍作業移動,由掛漿機調整位置。該浮船由主浮箱、副浮箱組合而成,主要尺寸參數:主浮箱長15m,寬3.5m,副浮箱單體長12.5m,寬1.5m,組合后總長15m,寬6.5m,甲板至船底高1.1m,吃水線以下深度為0.9m。
(2)雙向可調節定位樁。雙向可調節定位樁自成調解定位系統,通過主、副浮箱尾端預留基座用高強螺栓進行固定。其調節定位系統包括:水平放倒調節裝置,垂直升降調節裝置,升降固定套卡,11m長I30(b)重型工字鋼定位樁組成。
雙向可調節定位樁的基本功能是,當浮船式液壓抓斗機調整好指定清淤開挖位置后,通過定位系統進行浮船定位,定位樁通過壓力伸入河底2~3m進行定位,防止開挖過程中浮船傾覆和抵抗側向推力造成開挖斷面的不規則性問題。
雙向可調節定位是指垂直和水平調節。浮船式液壓抓斗機清淤作業過程,依據施工工藝要求需要頻繁移動位置,當一個開挖半徑范圍內工作完成后就需要轉移到下一個不同設計的清淤高程中作業,這樣就需要通過定位樁上的調節孔和升降定位套卡的調整來完成一個垂直定位過程。當轉移過程遇到河道中橋梁限高時,打開定位樁升降固定套卡,通過壓力系統提起定位樁,再通過水平放倒裝置沿浮船縱身方向水平放倒后,牽引通過橋下完成一個特殊環節條件的轉移過程,進行下一個區域的施工作業。
2、半艙式泥駁船
本船為內河運泥用半艙口駁船,不帶動力,船后設人力舵。該船穩性核算按內河C級航區計算,載重量為80t,航行于吃水深度較小的河道、湖泊、水庫等水域,適用范圍較廣、船體設計合理,編組調頭靈活,安全可靠、運載能力強,無污染。主要尺寸參數為:水線長19.89m,總寬4.90m,型寬4.70m,型深1.40m,設計吃水深度1.2m,船上設船員3人。
本船結構及功能分配為:由Fr.0至Fr.4為操舵區域,上設可拆卸式罩蓬,Fr.4至Fr.35為載貨區域,Fr.35至艏部為拖帶作業區。艙口圍板高度0.3m~0.5m,內底距基線0.95m。全船肋距0.5m,采用橫骨架式結構。船殼外板為4mm鋼板,艙口載貨甲板用6mm鋼板,艙口側板用5mm鋼板。船體結構采用CCSA級鋼,其性能滿足規范要求。在主甲板首、尾及中部均設置十字帶纜樁兩個。
3、全封閉易抓凈液壓雙面抓斗
(1)、主要技術參數及設計思想
全封閉易抓凈液壓雙面抓斗采用16錳鋼材料制造,以液壓缸和挖掘機液壓系統連接作為動力,其主要參數為:雙面液壓抓斗高0.8m,斗寬1.3~1.5m,斗板厚20mm,側板連接25mm,側板軸4個,Φ80mm,液壓缸連接臂長1500mm×250mm,總重450kg,最大開起角度180度,閉合后成圓弧狀,斗容積0.8~1.5m3。液壓缸行程60cm,液壓油管和液壓缸連接臂與挖掘機大臂和液壓系統連接,啟動后通過挖掘機操作
系統,使液壓雙面抓斗張合完成抓卸作業。該設備輕便、全封閉,清淤開挖過程對河底淤泥土質不擾動,水中提升過程不泄漏污染水質,既可用于浮動船舶卸泥裝車,又可用于水中清淤抓泥,環保效果好,平均每小時開挖裝泥駁或卸船裝車60m3,施工效率高。(2)、清淤開挖、裝卸及其適應的條件
全封閉易抓凈液壓雙面抓斗上部設有不等長的連接臂桿與日本小松-5-200挖掘機大臂連接。根據開挖深度不同,清淤設備的連接臂進行更換,從2m~8m不等,每條連接臂上刻有刻度,開挖操作人員根據開挖深度和連接臂上的刻度控制開挖深度,從而保證按照設計要求的高程進行施工,做到不超挖、不欠挖。全封閉易抓凈液壓雙面抓斗包括連接臂在內由于連接在挖掘機大臂上,其使用范圍既能完成清淤開挖作業裝泥駁也能用于卸泥場卸泥裝車,然而挖掘機大臂最大挖深和最大裝駁船仰起高度為8m,受其影響,在開挖裝船過程中對超過設備限制挖深的清淤斷面,需采用鏈式抓斗機裝全封閉易抓凈液壓雙面抓斗來完成作業過程。
關鍵詞:河道治理;生態環境;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引言
2009年以來,涑水河流域治理成為“山西省藍天碧水工程”的重點工程,地方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涑水河的環境整治工作,從2012年起,沿河六縣開展清淤工作。但河道防洪標準普遍達不到現行國家標準,河道防洪抗災能力很低;河床淤積嚴重、主槽萎縮、行洪能力降低等。涑水河河道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已顯現,例如一旦發生較大洪水,兩岸的居民住宅區和農田必然受到洪水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跨河建筑物年久失修,影響河道行洪和景觀美感;河道兩側耕地生產過程中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殘留及廢棄物造成面源污染,對涑水河水質產生影響;河道(永濟和臨猗段)兩岸有隨意傾倒的生活垃圾,嚴重影響周邊景觀、生態環境及河道行洪;人類開墾過度,土壤較貧瘠,資源利用率較低,不利于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涑水河聞喜河段、臨猗段、永濟段均有納污水,水質為劣Ⅴ類水,水生生物均已絕跡;伍姓湖濕地日趨萎縮,水質污染嚴重,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河道治理工程對區域土地使用類型、局部生境,土壤結構均產生一定的影響,生態保護措施落實后,再加上項目建成后,河道堤防邊坡綠化、防護林的建設、護岸工程的建設、河道清淤等,對保護堤防免受沖刷、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水質逐漸好轉有重要作用,對河道水生生物生境、兩岸生態環境、風景區景觀會產生有益影響。
1項目簡況
涑水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為季節性河流,地處運城盆地,發源于絳縣陳村峪,流經聞喜、夏縣、鹽湖區、臨猗、永濟6個縣(市、區),入伍姓湖后于永濟市首陽鄉長旺村附近匯入黃河,干流全長200.55km,流域面積5774.4km2,干流上建有陳村峪、楊家園、呂莊、上馬四座水庫。河道治理段始于陳村(樁號12+976),止于伍姓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入口(樁號159+650),治理河道長度146.674km,其中新建防洪堤140.86km,整修或加固堤防131.74km,河道疏浚長度143.022km,防汛搶險道路134.19km,險工護岸工程88.367km。項目永久占地345.37hm2,臨時占地171.47hm2,共占地516.84hm2。占地類型為河流水面、內陸灘涂、水工建筑物、農村道路、旱地、其他草地等。項目建設土方開挖609.11萬m3,回填475.84萬m3,內部調配方59.34萬m3,剩余116.87萬m3,剩余方全部綜合利用,經與沿線村莊協商,均用于沿線村莊填洼造地,工程無棄方產生。本工程在2014年初已開始準備,計劃于2016年底完成。項目總投資53078萬元。
2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涑水河流域受到人為活動較大干擾,農業生產開發歷史久遠,生態環境呈明顯次生特點,土地利用類型以耕地為主,生態環境呈典型農業生態系統特征,沿線主要為旱地和果林。土地開墾強度大,自然植被面積很小,水土流失現象明顯。項目區地貌單元主要為沖積平原區。本工程占地516.85hm2,其中永久占地345.37hm2,臨時占地171.48hm2。占地類型主要為河流水面、內陸灘涂、其它草地、農村道路、旱地等。均為河道管理范圍內的用地。涑水河流域內野生動物主要以爬蟲類、小嚙齒類-鼠類為主,以及部分鳥類。伍姓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內動物資源豐富,包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天鵝、貓頭鷹、灰鶴、田雞、鴛鴦、雀鷹等,以及中日保護候鳥草鷺、黑雁、赤麻鴨、雨燕、家燕、太平鳥等。區域景觀類型主要為農田景觀、集鎮與村落景觀、道路景觀、水域景觀類型。
3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3.1施工期生態環境影響
3.1.1對植被及生物量的影響分析項目建設施工占地、表土剝離、土石方開挖等活動,使區域土地利用格局改變,破壞地表土壤和原有植被。本工程施工占用植被類型主要為旱地和其它草地,將會導致區域植被覆蓋率減少。工程占地516.86hm2,工程施工使占地范圍內的植物全部破壞,生物減少量即為現狀生物量,總生物量減少約272.98t/a。3.1.2對動物的影響分析河道治理施工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是施工噪聲,對于鳥類和獸類,由于受到施工噪聲的驚嚇,施工區域的阻隔,將縮小其活動區域;對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活動有一定的影響,但它們會遷移到非施工區,對其生存不會造成威脅。1)陸生動物涑水河治理工程區內,陸生動物以家禽為主,野生生物主要有石雞、花鼠、紅嘴山鴉、麻雀、家燕、小家鼠、褐家鼠、喜鵲等,分布于山地灌叢地帶;爬行類有壁虎、蛇、蜥蜴等。施工時會對區域內的野生動物的分布造成一定的影響。由于項目區緊鄰伍姓湖濕地保護區,該區內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天鵝、貓頭鷹等10余種,由于鳥類的活動范圍較廣,工程施工區可能會出現國家級保護鳥類,施工活動對鳥類的正常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2)水生生物涑水河河道常年基本干涸無水,臨猗下游段河道水體主要來源于生活污水和灌溉退水,根據現狀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水體呈富營養化特點,河道內的水生生物以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為主,魚類及其他生物較少,本次施工主要安排在枯水期,大部分河道無水,部分河段接納生活污水和灌溉退水,施工時用雙壁波紋排水管進行導流,所以工程施工對涑水河河道的水生生物影響較小。伍姓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內有蘆葦等水生生物,避免施工棄土棄渣落入濕地保護范圍內,以免對濕地范圍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響。3.1.3對土壤結構的影響分析工程施工將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開挖和填埋。地表植物一旦受到影響后,地面,表土溫度變幅增加,對土壤的結構、理化性質均有不利影響。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由于項目區地表植被覆蓋層植被稀疏,一旦破壞,恢復先前狀態較為困難,這使得局部地區加速水土流失。2)施工期受擾動的土壤最明顯的變化是其有機質分解作用加強,土壤內有機質含量進一步降低,不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復和重新栽培其它植物。3)由于施工破壞和機械挖運使土壤有機質富集過程受阻,同時,受影響地區多是荒草地,植被稀疏,一旦破壞很難重新恢復。3.1.4水土流失影響分析施工過程中土方開挖、堆放等將造成土壤結構松散,不可避免造成項目區土壤流失加劇,據估算,整個施工期將新增土壤流失量1558.34t。3.1.5流域景觀的影響施工過程對區域景觀的視覺協調性產生影響,由于該工程為線路工程,各段的施工期較短,對區域景觀的不利影響很快就會消失,新建機耕橋的施工期相對較長,新建機耕橋兩側均為耕地,對其他景觀不構成影響。3.1.6伍姓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影響伍姓湖入口處河道治理段(156+660~159+650)鄰近伍姓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該段施工內容主要為防洪搶險道路、坡式堤防、改造機耕橋,沒有設施工點,施工擾動和施工時間相對較小,對伍姓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不利影響主要來自不合理的施工方式,如施工粉塵、施工噪聲、施工廢渣的亂排等。
3.2運行期生態環境影響
項目完成后臨時占地要進行植被恢復,而且兩岸堤防邊坡進行植草護坡,并在坡地種植護堤林帶,總綠化面積為163.96hm2(包括154.86hm2的人工草地和9.1hm2的防護林),恢復生物量204.91t/a。對工程占地的生物量損失起到補償作用。河道治理完成后,原河道的防洪標準將提高,兩側建設的綠化林帶將提高沿線生態系統防御自然災害和生態破壞的能力,涑水河的徑流量沒有發生改變,下游伍姓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系統不會受到影響,河流水文情勢將發生變化,泥沙減少,水質逐漸好轉,生物的生存環境得到改善,動物、濕生植物演替,植被、浮游生物、魚類、鳥類的種類和種群數量將增多,生物多樣性趨于復雜和豐富,這對于伍姓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長期的、十分重要的影響。涑水河治理后,原有河道的臟亂差現象得到改善,河道兩側空閑區域綠化美化后,整個涑水河流域的景觀美感、協調性和整體性都進一步提高。
4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①嚴格劃定施工作業帶,在施工帶內施工。在保證施工順利進行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施工占地面積。②施工結束后對臨時占地應及時進行植被恢復。③妥善處理施工期間各施工點產生的各類污染物,防止對生態環境造成重大污染。施工時應定時灑水,土石廢渣不隨便亂丟亂棄,施工廢棄物(水泥袋、塊石等)要及時清除,以免長期留存于土壤中。④對占用的旱地,施工前應進行表土剝離,剝離30cm的耕層土臨時堆放,后期用于土地整治、覆土綠化。⑤施工時應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嚴禁捕捉和傷害野生動物,施工時盡量避免使用有噪聲污染的機械和施工方法,加快施工速度,通過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施工不排放污水,通過灑水抑塵,嚴格限制施工人員及施工機械活動范圍,施工作業盡量遠離濕地自然保護區,以最大限度減少對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不利影響。⑥臨時堆土、材料堆場設置臨時攔擋和排水措施,減少水土流失量。
5結論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稻城縣高度重視發展水利事業,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水利法律法規和政策,及時貫徹落實中央、省、州水利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明確了水利發展的思路、目標和要求,抓住國家加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全縣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投入上億元,一批重點水利工程項目在稻城相繼開工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1、中小流域治理工程
2010年以來稻城城防一期、二期、老城區防洪堤項目工程,吉呷鄉、香格里拉鎮防洪堤工程相繼完成?!笆濉逼陂g,稻城縣已實施城、鄉防洪治理項目10余個,新建堤防30公里,完成河道清淤20公里,受益人口1.9萬人,保護耕地1550公頃。
2、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在“十二五”期間,中央及省級安排下達投資4000余萬元,解決了稻城縣2.6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實現全縣全覆蓋,廣大農牧民告別了缺水吃、吃苦咸水的時代。
3、城鎮供排水工程
稻城縣已完成子洛河、城東污水管網工程建設項目,總投資1900萬元,修建污水管網13km。稻城縣城市供水工程、重點鄉鎮供水工程及污水管網工程項目都在有序推進。
4、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
稻城縣全面完成蒙自鄉、香格里拉鎮小型農田灌溉工程項目,工程總投資1000萬元,通過整治渠系、修建蓄水池,改善灌溉面積5000畝,有效緩解了農業生產用水灌溉問題,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積極開展俄牙同水利灌溉項目的前期工作,俄牙同水利灌溉工程新增和改善灌面5萬畝,工程總投資1.2億,項目正準備實施。
5、水土保持工程
稻城縣已完成俄初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總投資250萬元,治理面積5km2。經過治理,俄初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根本扭轉,成效顯著。積極規劃相關水土保持治理項目、濕地保護項目,進一步改善稻城縣的生態環境。
6、牧區節水灌溉工程
稻城縣桑堆牧區節水灌溉工程總投資600萬元,新增灌溉飼草料地面積2500畝,可新增飼養牲畜5000只,年增加牧民人均收入70元。同時,促進了灌區綜合經濟發展,改善罐區農牧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了農牧業灌溉保證率,為灌區農牧業穩定、高產提供了堅實基礎。
二、主要經驗與做法
1、結合實際,科學規劃
在省、州水利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根據稻城縣水利建設主要是分布在高海拔草原地區和高山半高山地區,認真開展水利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在規劃、勘測、設計中嚴格按照相關規范,充分作好工程建設方案的比較和論證工作。
2、強化領導,明確職責
為了加強對水利建設工作的領導,稻城縣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水利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落實了行政首長責任制,各項目鄉鎮也相應建立了專人負責的領導組,確保加強對水利工程建設的領導。二是進行廣泛動員,縣政府組織各項目鄉鎮、村社領導班子及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召開水利工程建設協調會,統一思想,明確任務,堅定信心。三是建立了職責分明的工作目標責任制,縣政府與水務局、水務局與項目鄉鎮、項目鄉鎮與項目村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具體責任人。
3、強化管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實行工程建設全過程質量控制和監督,嚴格執行項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一是在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的選用和材料和設備采購方面,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公開招標,確保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的資質和技術滿足要求,確保材量和設備質量。二是在工程建設管理方面,嚴格執行建設監理制,監理人員旁站監理,上道工序未經檢查,不得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確保工程質量。三是縣水務部門抽調技術人員現場管理,協調工程建設事宜,加強質量監督和指導,嚴格按工序檢查驗收,嚴把質量關。
4、規范程序,確保資金使用安全
稻城縣水利工程建設采取資金“縣級財政報賬”的管理辦法,實行集中支付、逐級報帳、跟蹤審計、決算公示等制度,工程建設資金隨進度撥付。同時,對工程規模、建設內容、工程投資、材料設備價格等進行公示,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增加資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工程竣工后,縣財政根據工程決算和經審計部門核準的投資將資金撥付到施工單位,從而保證??顚S?,發揮項目資金的應有效益。
5、大力宣傳,促進工程順利建設
為了使水利工程建設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稻城縣通過網絡、電視、宣傳欄、標語等多種形式,重點對水利工程建設的政策、措施以及進展成效進行集中宣傳報道。縣水務部門專門成立了信息報道組,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報道,激發廣大群眾興建水利工程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工程的順利建設。
三、存在的問題
1、建設投入不足,項目整合力度不夠
稻城縣經濟發展較緩慢,沒有安排水利工程建設專項財政預算,項目建設基本上依靠上級財政資金,地方配套資金難以落實,工程不能達到理想的效益。此外,水利建設是促進生態保護、保障農牧民增收的措施之一,需要多學科、多部門、多技術的綜合集成,優化配套。然而,由于認識的局限,存在重水利工程建設,輕項目整合的現象,未能將國土、農業、林業、畜牧等涉農資金有效整合,導致相關配套設施滯后,工程不能發揮工程最大效益。
2、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機構設置不完善
稻城縣是省級貧困縣,水利專業技術人才相對缺乏,同時人才流失、斷層現象嚴重。鄉鎮一級還沒有建立健全水利基層服務機構,較大的影響了項目順利推進及后期管理。
3、水利工程建后管護缺失
雖然近年來稻城縣水利事業發展迅速,興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各種原因,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沒有管護人員,沒有管護經費,沒有管護制度,致使一些工程損毀嚴重,阻礙了工程效益的發揮。
4、藏區水利科研與技術應用推廣水平滯后
因特殊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因素影響,稻城藏區水利科研和技術應用推廣水平與灌溉農業相比較為滯后。藏區水利科研工作尚未形成系統體系,工程規劃設計、運行管理技術參數、經濟指標多來自生產經驗的總結,針對不同自然地理特點的施工工藝、設備應用和技術集成明顯不足。
四、發展思考
1、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加大項目整合力度
建議各級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實行中央扶持、省州縣地方財政補貼、群眾集資投工投勞相結合的融資方式。創新投資模式,積極拓寬投資渠道,破解地方配套資金不足的難題。建議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出臺優惠政策,創造條件鼓勵和吸納各類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共同開發治理。把水利工程建設與國土、農業、林業、旅游等建設項目結合起來,整合項目資金,形成合力。
2、完善機構配置,提高專業水平
一是完善鄉鎮一級的水利站機構設置,讓他們切實履行起基層水利工程建設的管理職責,做到有機構管事,有人辦事。二是加強水利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技術咨詢、培訓、講座等方式,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三是提高專技人才的福利待遇和政治待遇,留住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四是多渠道引進優秀工程技術人才。
3、完善水利工程建后管護機制
為使水利工程長期發揮效益,切實起到改善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進一步規范完善水利工程建后管護機制。一是加大改革力度,將水利設施維修養護權承包給專業的維修養護隊伍。二是在高效節水工程管理上,借鑒先進管理經驗,在全縣推廣合作社+專管人員的高效管理模式,對分散在農民手中的土地實行統一管理,有利于優勢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三是完善鄉鎮水利站+協會+用水戶的新型灌溉管理模式,調動農牧民參與自己受益工程建設管理的積極性,切實解決水利工程“有人建,無人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