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再別康橋背景音樂

再別康橋背景音樂

時間:2022-07-29 18:42: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再別康橋背景音樂,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范誦激情 自誦悟情 美誦入境 歌誦移情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詩歌從誕生起到現在大約3000年,它一直是文學的主流。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也是抒情的藝術,《毛詩序》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歌是人們有感于外物,情發于內心而形之于語言的,詩歌的特點是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用精煉含蓄的語言抒發詩人內心強烈的感情,這是詩歌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的原因。詩歌具有形之于聲的特點,詩在誕生之初就同“歌”緊密聯系在一起,《毛詩序》說:“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尚書?堯典》也說:“詩言志,歌永言。”“歌”,就是通過聲音的輕重長短頓挫的變化而表現語言,傳達心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吟誦”也是“歌”的一種形式。當人們覺得用語言還不足以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的時候,就用歌唱。可見,歌能讓人們更充分地抒情言志。這便是我們現在稱詩為詩歌的原因。既然詩與歌有如此親近的淵源,既然詩自誕生起就可以用來歌,那么在詩歌教學中,我們不妨充分利用詩歌的這個特點,倡導對詩的誦讀、歌吟,讓學生在誦讀、歌吟中涵泳詩意詩情,充分感受詩的語言美,韻律美和情感美,從而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提高語言素養,增加文學積淀,培養高雅情趣。下面筆者以徐志摩《再別康橋》一詩的教學為例,談談詩歌教學中誦讀的作用。

一、范誦激情

教學步驟:了解《再別康橋》創作背景,播放《再別康橋》名家朗誦錄音。

因為詩歌有強烈的抒情性,特別適合朗誦,所以很多經典詩歌作品現在都有名家配樂朗誦。這些朗誦作品,無論是節奏的停頓、語速的緩急、音調的高下、感情的表現,還是背景音樂的選擇運用,都可謂字字有情,聲聲入心,聲情并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所以,學習之初,在學生了解了該詩的創作背景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聽名家朗誦,通過聽名家朗誦,調動學生學習品味這首詩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和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發生初次碰撞。

二、自誦悟情

教學步驟:學生自誦、跟誦《再別康橋》。

聽了名家的誦讀,往往會激發出學生自己誦讀的欲望。實踐證明,大多數學生這時會有一種強烈的誦讀沖動,所以接下來要讓學生有自我誦讀的實踐。在這一步驟里,可以先讓學生自誦,然后讓學生跟誦。自誦的目的在于自悟,在于熟悉詩歌內容;跟誦的目的在于模仿,在于進一步的領悟。在名家的引領下,學生會在誦讀的過程中自覺地初步品味詩情,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詩情通過自己的聲音表現出來。當然,學生也會深深地感覺到自己和名家誦讀的巨大差距,從而生出一種缺憾。這種缺憾,往往可以讓學生生發進一步賞讀詩歌的渴望。因為只有對詩情有了正確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我們才有可能通過聲音把作者的感情準確到位地表現出來,這就為下一步賞讀詩歌奠定了基礎。

三、美誦入境

教學步驟:鑒賞詩歌意象,體味作者情懷。

“美誦”重在“賞”,以賞導誦,旨在美讀。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通過鑒賞詩歌的意象,從而理解作者的情志。大凡詩歌都是通過意象的組合創造一種意境,通過意境來實現作者表情言志的目的。古人強調“思與境偕”“情與境會”,鑒賞詩歌而不“入境”,只能在墻外打轉。詩境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詩人通過感官所獲得的意象構成畫面中的境界,一個是詩人通過審美聯想或想象所創造的畫面之外的境界。畫面中的境界,我們可以憑借詩人的描寫“看到”;而畫面之外的境界,我們卻必須追尋著詩人的情思并且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體驗,去揣摩,去想象。清人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的景物畫面寄寓著作者的某種情思意志,體會畫外之境,就是通過畫內之境感知作者的情感世界。簡單地說,所謂“入境”,實際上是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因此,在美誦《再別康橋》一詩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詩中作者寫到的意象,構造詩人描繪的畫面。通過默讀,學生不難找出詩中運用的意象有“金柳”“青荇”“潭”“星輝”“夏蟲”等。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揣摩詩歌的畫外之境:作者把康橋的“金柳”寫成嫵媚動人的“新娘”,這新娘的“艷影”總“在我的心頭蕩漾”讓自己難以割舍,魂牽夢縈;把康河的“青荇”寫得“招搖”撩人,以至于“我”甘心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而那榆陰下的拜倫潭,更是蘊育著五彩斑斕的夢想的“彩虹”,以至于使作者有了尋夢的強烈沖動,輕搖小船,“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甚至想在“星輝斑斕里”放聲歌唱;但作者忽然又覺得“放歌”不合時宜,它會打破康橋的寧靜,會破壞康橋的婉美,所以他說“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至此,我們深深品味到作者對康橋的深情留戀和告別康橋時的依依不舍、淡淡憂傷。體味了作者的這種情懷,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之后,教師再從讀的技巧上給學生給以點撥和指導,包括語速、語調、節奏、重音等的把握和表現,最后讓學生嘗試美誦詩歌,學生大多會逐漸進入詩境,從而能夠比較準確地把作者的情懷通過誦讀表現出來。

四、歌詩移情

教學步驟:播放歌曲《再別康橋》,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第2篇

關鍵詞:詩歌;情景教學;藝術手段;想象;朗誦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12-0122-01

情景教學法非常適應高中語文的詩歌教學,教師要根據教材中詩歌與其他類課文的共同性和不同點,展開有效地情景教學,引起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

一、利用多媒體和多種藝術手段創設情景

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配置的多媒體教學資源,綜合運用音樂、美術、影視等多種表現形式,創造詩歌學習的情景,強化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感知,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學生的實境感受和文本理解,提高審美情趣。

1.美術情景

教師根據所學詩歌的描述情景和表達意境,利用實物(繪畫作品)、電子圖片等形式向學生展示,再現詩歌描繪的美妙畫面,讓學生在美術欣賞中體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效果。比如在講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宋詞時,教師通過網絡搜索,找到有關赤壁的山水畫作圖片,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構圖、色彩、意境等方面的解釋,配合詞作本身的講解,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之中體會作者在游覽赤壁時的心情,體會作者對三國赤壁之戰的感情,以及通過詞作所表現出來的意氣風發、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2.音樂情景

古體詩以其規范的字數、嚴謹的格律,呈現出一種整齊的形式美和節奏感,現代詩歌也在意境、形式、旋律上體現一定的音樂美。教師要善于抓住詩歌的這些特點,利用音樂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目前,有很多古代和現代詩歌都被改編成了流行歌曲,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王菲演唱),李清照的《如夢令》(蔡琴演唱),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鄧麗君演唱),白居易的《憶江南》(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演唱)等都被改編成流行音樂且被廣為傳唱。教師要搜索和積累這些音樂資源,以便在課堂上應用,輔助詩歌的教學。比如,在講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教師在講完課文之后,播放歌手李健改編的歌曲《再別康橋》,讓學生在淡淡的鋼琴聲和歌手美妙的歌聲里去體味詩人當初對康橋的離別愁緒,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影視情景

有些詩歌作品的背景故事、詩人傳記等都被改編成了影視、戲曲、戲劇作品,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對各種時尚與古典相結合的新藝術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和關注度,以便更好地應用到語文的詩歌教學中來。比如在講到孔子的《論語》及相關詩歌作品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學校多媒體播放電影《孔子》,通過電影的情景再現和主題曲《幽蘭操》的優美旋律,讓學生在視聽享受的同時感同身受,體會孔子的高尚美德和仁者思想。又如,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觀看電視劇《坡》,讓學生通過電視劇的情景呈現來感悟詩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關心民生疾苦的偉大情懷,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詩歌作品,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設置問題,激發想象

創設問題情景是情景教學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情景教學中,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比如在講到李煜的《虞美人》時,教師可以布置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春花秋月”本來是人間美景,作者為什么希望它早早結束?“又東風”的“又”字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提到的月亮含義代表了什么樣的意象特征?最后,作者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以往詩歌學習的過程中,還有哪些描寫愁緒的經典古詩詞名句?設計這些具有情景化特征的問題,讓學生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中,親身體驗各種詩歌意境,幫助理解詩歌內涵。

三、感情朗誦,深入體驗

詩歌具有朗朗上口、易于成誦的特點,所以教師必須根據詩歌的這些獨特的感情特征來給學生做朗誦的示范,并讓學生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達到感悟情景、掌握知識的學習目的。

首先教師要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預先熟悉課文的感情表達和情緒特征,還可以通過網絡搜索找到相關朗誦的音頻、視頻、背景音樂等,提高自己的朗誦水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詩歌的不同類型,或婉約含蓄,或豪放豁達,來確定自己的朗誦風格,巧妙運用節奏的快慢、音調聲調的起伏強弱、手勢體態語言的表達、背景音樂的播放等等,來帶領學生進入設個所描繪的情景,獲得獨特的體驗和心靈的升華。比如,在朗誦《將進酒》時,教師要用高亢豪邁的語調來表現李白大氣磅礴、樂觀曠達的詩仙氣質;在朗誦《醉翁亭記》時,要用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調和語速,充分展示“也”字在行文中的抑揚頓挫的變化,朗誦出一種怡然自得、似醉非醉的悠閑情趣等等。

以上所說的情景教學方法都不是孤立使用的,教師要根據教授內容,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將美術、音樂、多媒體影視技術、朗誦、討論等多種方式來促進詩歌內容和感情的情景再現,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第3篇

今天下午,在燈光舞臺上舉行了6年紀原創詩歌朗誦會。所有6年級的師生都來觀看。終于,伴隨著輕快的音樂,4個主持人翩翩地走上了舞臺。在支持人富有韻律的聲音中,詩歌朗誦會就此拉開了帷幕。

這次6年級詩歌朗誦會倍受師生的關注,大家都帶著很高的期望安靜地坐在臺下。此時的天空驕陽似火,同學老師們卻依然穩如泰山地坐著,這也不難看出大家很期待詩歌朗誦會的開始。半晌,第一對朗誦的同學自信地走上舞臺,這是,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舞臺上。

演出開始了一會兒,上臺表演的同學絲毫沒有往日的緊張。想必是練了好些時日,在舞臺上無不是挺胸抬頭,個個詩句銜接得天衣無縫。此時此刻,想必周圍的老師心里應該都很高興吧——自己的學生發揮得這么出色。作為老師,學生的成績也許就是對老師最大的回報。

將詩歌朗誦會推上的是4班的班主任竇老師朗誦的《再別康橋》。聲音時起時伏竇老師深深地陶醉其中,讀得旁若無人、讀得激情澎湃。臺下的同學們也都聽得如醉如癡。空氣仿佛凝固了,連天空上的鳥兒也聽了下來,傾聽著徐志摩美妙的詩歌。

讓大家印象比較深的是6()班的朗誦。他們編排得格外有新意——邊展示相關小報邊朗誦。錯落有致的形式使得在座的各位老師同學眼前一亮,背景音樂也配得十分融洽。

我們班的朗誦也不甘落后,只見小演員們各持藍色文件夾,自信滿滿地走上了舞臺開始了悅耳動人的朗誦。比較有趣的是,我們班的小演員們好像太過于沉浸在自己的詩里了,下臺的時候走錯了方向。因為喊口令的同學突然冒出了一句:“向左向右轉!”搞得大家一頭霧水。頭剛轉往左邊,聽到命令之后,又急忙將身子轉向右邊。下臺后繞了一大圈才繞回班級的地方。

這次6年級詩歌朗誦會舉辦的十分成功,臺上的同學發揮得淋漓盡致,臺下的同學也都安靜地坐著聽。大家都背這一首首同學們自己寫的詩深深地打動了。正如背景字幕上所說的:“詩心如虹!”

第4篇

關鍵詞:語文課;詩歌教學;音樂;融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3-0122-02

在語文課中,詩歌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詩歌的朗誦、感知、體悟和理解,領悟詩的意象內涵和藝術魅力之所在,培養學生讀詩、品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詩歌本身的抽象性,學生總是很難體會到詩歌的美感,以至于詩歌教學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之一。

在詩歌教學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師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體會:分析多了,不僅學生入墜五里云霧,詩歌本身也支離破碎,美感不再;分析少了,學生淺嘗輒止,難以體會詩歌的神韻。在這些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音樂這一教學工具,用音樂來代替心中那些無法言說的感觸,用音樂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讓音樂注入枯燥的課堂,激發學生走進詩歌的興趣。

將音樂融入詩歌教學過程的可行性

音樂之美與詩歌之美具有互通性 《毛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琴歌”是吟唱的,作為古希臘抒情詩中成就最高的詩體,它就是一種伴隨著音樂的歌曲類詩體;“圣經詩歌”是吟唱的,唱詩班帶著動人的故事和對上帝的贊美與敬畏,跨越了滔滔的歷史洪流;《詩經》是吟唱的,正所謂“詩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漢樂府是吟唱的,兩漢樂府本就是音樂管理機構,許多民間歌謠也正是通過在樂府演唱,才得以流傳下來;詞是吟唱的,每一個詞牌固定有一種曲調,“依調填詞”是它創作的一大特性。由此可知,詩歌和音樂實乃一母同胞的姊妹藝術,詩歌之美和音樂之美在人類的藝術長河中早已相互交融,難分你我。

用音樂可以重塑詩歌的背景 詩人在創作詩歌時,脫離不了時代背景與個人際遇的影響,詩歌本身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時代的印記,離開背景解讀、感悟詩歌不免霧里看花,難解其味。詩人的創作過程是由情感而文字,學生的學習過程則是由文字而情感,實現詩歌背景的重塑是協助學生完成這一跨越的捷徑。學生受自身年齡、社會閱歷、情感體驗的各種因素影響,很難準確定位詩歌的背景。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能通過語言的方式來介紹背景,這很難改變學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作者、作品的錯誤習慣,也就無法在學習過程中體驗與感受詩歌之美了。音樂則恰恰能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一段合適的音樂能夠讓學生直接體會詩人創作時的所思所悟,或蒼涼、或悲壯、或喜悅、或淡泊、或郁郁寡歡、或春風得意,音樂可以其獨特的魅力穿透時空,并潤入心田。

用音樂可以體驗詩歌的音韻 詩歌的美,除了豐富的內容、深邃的意境之外,還有那內在的、和諧的音韻美,只不過印在課本上的詩歌沒有節拍、旋律,對一名普通的中職生而言,其很難體會到這種美。學生通過聆聽音樂,可以感受那“進入美的世界”的旋律,可以觸摸那“體驗審美境界”的和聲,強弱、長短、暢澀的韻律都能讓學生產生共鳴。用可直接感受的音樂韻律帶動學生體驗詩歌的音韻美無疑是一種好的方法,通過音樂產生的韻律共鳴引導學生建立詩歌的“曲譜”,在音樂旋律的反復呈現中,自然而然體驗到詩歌由語言構成的內在的、和諧的音韻美,從而得到一種具體的美感的愉悅,不僅能讓學生恢復誦讀的興趣,更能讓學生借此打開詩歌的大門,走進詩歌的世界。

音樂在詩歌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法

用音樂導入課程,營造情感氛圍 每一首詩歌都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意志,只有在與作者相似的情感氛圍中品味詩歌才能跨過時空、產生共鳴。當鈴聲響起,教室里蕩漾著或喜或悲、或急或緩的旋律,慢慢地醞釀、積蓄、引導學生的情緒,利用音樂鋪墊,營造出與詩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氛圍,為學生理解詩歌奠定感情基礎,使他們的身心在音樂的感染下,很快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去,與作者一同歡欣鼓舞,一同黯然神傷,讓他們逐步靠近詩人的情感世界,進入到作品的情感空間。當《靜女》遇到《致愛麗絲》,那是豆蔻梢頭初見的心悅相知,羞澀懵懂卻真實;音樂緩緩響起,我們仿佛窺見了靜女內心那小小的喜悅,與戀人約在城角相見,卻偷偷躲在一旁,看戀人在那抓耳撓腮,苦等徘徊,忽而跳出,輕輕拿出代表心意的彤管。當《再別康橋》遇到舒伯特的《小夜曲》,輕盈的節奏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淡淡的、舒緩的小夜曲猶如詩歌淡淡的開頭,又淡淡的結尾,淡淡中卻又包含了幾多復雜的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音樂中,我們仿佛看到那個在夕陽映照下的男子,有著淡雅如蘭的憂傷,似乎他正回憶與劍橋青草春暉般的邂逅吧。當《國殤》遇到《WAR》(電影《珍珠港》配樂),從柔情似水的鋼琴音調里緩緩地帶出悲壯悠揚的古典弦樂,樂曲的強烈氣氛和激昂氣勢映襯出人馬相錯、旌旗蔽日的戰場情景和慷慨激昂的壯士情懷。

用音樂布置背景,提高朗讀效果 詩歌本身有一種聲韻之美、情感之美,把握詩歌音樂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誦涵詠”。朗讀詩歌時配上合適的音樂,不僅能給聽眾帶來美感,而且還能激起讀者的情感波瀾,擴大讀者和聽者的想象空間。在教學《致橡樹》時,筆者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作為背景音樂,幫助學生把握恰當的朗誦節奏,感受詩人渴望而堅定的心;用《長江之歌》作為《沁園春·長沙》的配樂,景情交融的樂曲和融豪放、婉約于一體的詩歌相得益彰,幫助學生在誦讀中體會那種沖破一切牢籠的自由之氣魄;用古箏曲《琵琶語》作為《琵琶行》的配樂,緩緩的樂曲時而凄凄切切,時而悠揚回轉,幫助學生把握低沉的朗讀節奏,將悲、慨緊密結合,體會那種悲涼哀怨情感。

用音樂激感,開啟審美想象 愛因斯坦認為,音樂是想象力、創造力、審美力的催化劑。根據音樂特定的情感內涵,再輔之以具體的文字空間,便在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之間,建立起一種能夠觸發的審美聯系,給學生開啟審美想象的通道。學習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播放《藍色的愛》,讓學生閉上眼睛,放飛心情,感受大海與幸福的氣息;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可播放《英雄的眼淚》,讓學生回憶蘇軾的生平,想象英雄面對赤壁古戰場時的身形姿態,感受英雄遲暮、壯志未酬的無奈;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可播放《高山流水》、《漁舟唱晚》,讓學生遐想秋日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的畫面,感受王維骨子里的清和沖淡。

音樂在輔助詩歌教學時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音樂可以融進詩歌教學,為課堂帶來驚喜,但它并不是主角,語文課畢竟不是音樂課,音樂只是一種教學方式,不能喧賓奪主。

選擇的音樂要與詩歌內容、情感、意境契合 音樂的種類繁多、情感不一,在選擇音樂時要考慮到詩歌的內容、情感和意境。如果說詩歌是一個人的話,音樂就是衣服,要從款式、顏色、花飾等方面考慮尋找到合適的衣服,來襯托出主人的內在氣質。有些詩歌不同部分表達了詩人不同的情感,承載的感情變化跨躍很大,在營造意境時教師需要選擇多段音樂或者剪輯組合進行輔助教學。對于這樣的音樂使用筆者也曾做過嘗試,但效果不佳,極易混淆學生的情感融入。

選擇的音樂要與學生的興趣、接受能力契合 無論用怎樣的方法設計教學過程,最終的受益者是學生。如何使課堂背景音樂能適應學生的興趣特點,是關系教學效果的重要問題。因此,一定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音樂,甚至可讓學生參與音樂的選擇。筆者曾經嘗試在學習新課之前,布置作業讓學生試著給詩歌尋找合適的配樂,結果令人驚喜。比如,朗讀《再別康橋》時,學生找來了《天空之城》的樂曲,全班同學隨著舒緩的音樂,一起走入徐志摩的康橋,感受那種惆悵與溫暖,朗讀結束后,教室里爆發出響亮的掌聲,那是他們對自己的肯定與贊美!

要注意控制音樂的使用長度 在教學過程中,音樂播放的時間太短,會達不到既定的效果,而長時間地播放音樂,則會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所以,教師在選擇好音樂之后,需要對播放的時長進行測算,以達到最佳效果。特別是作為朗誦背景的音樂,有時要根據詩歌內容、節奏對樂曲進行剪輯、拼接。

以上只是筆者在詩歌教學實踐中的初步探索,詩歌的學習本是一個十分復雜且需要深入研究的過程,本文所涉及的只是音樂在詩歌教學中所能起到的一些作用。然而,教學方法是多元的,并不具有絕對性,并非所有詩歌教學都需要使用音樂,并不是所有詩歌內容都適宜編配入音樂,如果不加區別地一味追求音樂的運用,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反而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這也是詩歌教學過程中使用音樂最需注意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張翠香.讓音樂融進詩歌教學[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8(7).

[2]馮杰,劉洪峰.音樂是解讀詩歌的金鑰匙[J].教研天地,2006(4).

[3]劉造良.讓優美的旋律走進語文課堂[J].教育交流,2009(3).

[4]李嬿,吳寅潔,徐旖旎.用音樂進行詩歌教學的探索[J].科教文匯,2009(3上).

[5]黃珊.音樂與詩歌教學[J].現代語文,2004(12).

第5篇

關鍵詞 詩歌;誦讀;境界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5―9646(2009)01―0083―02

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瑯瑯的讀書聲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思,陶冶他們的情操,更能夠充分展示語文的魅力。尤其是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更是至關重要。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優美。成功的誦讀不僅可以展示詩歌語言的音樂、韻律之美,更可以讓人領悟到詩歌優美深邃的意境,從而受到藝術美的感染熏陶。

詩歌誦讀從其效果來看可以有以下四種境界:

1 讀準字音,讀順語句

字準句清,音正腔圓,語調得體,這是詩歌誦讀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較低層次的境界。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注意古今異讀、通假字、多音字等的讀音。例如:高中教材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早生華發”的“華”,應當按古音讀作“華(hua)”,因為“早生華發”一句,根據《念奴嬌》的平仄,此處應是“仄仄平平”,“華”在此應是平聲,這才合乎詞牌格律。如讀為現代漢語的上聲,就不合格律了。

再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中的“潦”字,是多音字。在此語境中是“雨后積水”的意思,應該念“lao”,不能念成“liao”。

其次要注意句間停頓、句中停頓以及誦讀時的語調。句間停頓的長短可根據不同的標點來確定,逗號稍短促,句號稍拖長,章節之間要比句間停頓更長一些。而句中停頓則要根據不同情況來確定,可分為自然停頓、音節停頓、情感停頓、意義停頓等。把握準句間與句中的停頓,還要在誦讀時注意語調的變化。

以李白的《蜀道難》為例;開篇,噫吁嗽,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噫吁喊”是驚異之辭,可讀得高昂。“危”“高”,同義重出,極言蜀道之高。“乎”“哉”等語氣詞可延長。“蜀道之難”,要讀得平緩,略作自然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以體現作者的贊嘆之情;“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雖有道而人難行。“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作意義停頓,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沖渡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以擬人和襯托之手法描摹蜀道之難行,讀后可稍作情感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后四句特寫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語速不宜快,“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至“仰脅息”作自然停頓,再讀末句并作較長的意義停頓,準備進行下一層的朗讀。

2 理解內容。讀出意境

詩歌的內容豐富多樣,有贈友送別詩、思婦閨情詩、詠史懷古詩、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詩、山水田園詩等等。意境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在進行詩歌誦讀時必須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把握詩歌的內容,理解詩歌的意境。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誦讀時傳達出詩歌的藝術美感。

例如誦讀《春江花月夜》。首先應了解詩中描繪了哪些優美動人的月景畫面(即從內容上把握詩歌)。花林似霰,不覺流霜,不見白沙,勾畫出了一幅皎潔空靈迷離的江畔月色圖。在本詩中,月是優美環境的營造者,既是景物主體,又是景物的背景;月是永恒的象征;月是兩地相思的見證;作者通過“月”這一特定的意象,營造出寧靜迷離,幽美朦朧的意境。這種意境傳達出一種“盡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李澤厚)的情感。所以誦讀時,語速不能過快。語調不能過哀。在誦讀本詩時可以配以洞簫曲《春江花月夜》,以收清凈幽遠之效。

3 感受共鳴,讀出情感

要達到這一較高層次的境界,就要在誦讀時做到字字含情,句句融情,達到一己之情與作者之情的共鳴共振。也就是借助詩歌的節拍、重音、語調、語速等手段,將讀者體會到的詩歌情感誦讀出來。很多詩歌,其作者與時代已經遠離了我們。要真正讀懂作者,讀懂作品,就要深入把握作者在詩中寄寓的感情,而讀者只有將自己的領悟與之結合,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在誦讀時成功地將詩中蘊涵的情感展現出來。

以食指的《相信未來》一詩的前3節為例。這首詩作于1968年。對于沒有經歷過特殊時期的現代青年來說,怎樣才能“感受共鳴,讀出情感”呢?詩歌的開頭作者用“蜘蛛網”爐臺“余煙”“灰燼”等意象,描繪出了那個荒蕪、窮困、艱難的時代,激起了人們對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聯想;而接著詩人“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這一句強烈地震撼每一個讀者的心靈:這是在人生承受巨大苦難時內心不滅的信念!第三詩節中,“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更是用豐富的想象力展現出了詩人的滿腔豪情。在逆境中依然保有對未來的堅定信心,這是讀者與作者跨越時空的交流與共鳴。這種強烈的共鳴可以很好地引導讀者在誦讀時借助詩歌的節拍、重音、語調、語速等手段,將詩歌情感展現出來。

4 入情入景。讀出美感

讀出美感是誦讀詩歌的較高層次,要求做到形象美、形式美、韻律美、情趣美的完美統一。也就是對詩歌從美感的高度去誦讀,誦讀時要體現出音調的和諧美、內容的充實美、作者與讀者的情調美。在這一過程中,要以審美的眼光、審美的心理來觀照作者、作品和自我。

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的第一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第6篇

【關鍵詞】中職 語文教學 課堂 新課程

新課標對必修課程的設計目的:"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新課改倡導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著重提高自主學習和合作的能力"。

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此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既要師生互動起來,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做好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值得我們每一位中職老師思考。那么嗎,怎樣才能實現語文課堂教學合理、有效?我覺得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1.轉變教學觀念,謹記以生為本

深刻領會"教"與"學"的真諦,有教與學有機結合觀,真正認識到"教"就是激勵、引導、參與互動。"學"就是學習主體在有效的激勵、引導下,積極高效的自學、互動、發展的過程。轉變教育理念,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出發點,由學生管理者、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徹底打破"我講你聽"、"我教你學"的陳舊觀念,實現課堂主角的轉換。"

2.提高教師教學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中職學校的大部分語文教師往往沿襲普通的方法組織教學,沒能對職業教育的語文教學給予新的定位和認識,以致于語文教學不能很好地為專業學習服務。教學中的滿堂灌現象十分普遍,一本教材一支粉筆的現象十分普遍,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率低下。語文教學如何凸顯職業教育特色,創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廣大語文教師必須關注的課題。因此,教師應采取各種教學措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中來,達到自主學習、掌握知識、發展能力、促進自身主體性的發展。

2.1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內心去領悟語文教學的文化內涵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語文在作為基礎學科、發揮工具性作用的同時,更要引導他們在掌握了一定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培養人文素養意識,提升自身的思想觀念、道德價值、人生理想、人格情操、審美趣味、思維方式等。語文教學還要注意與學生的專業特點相結合。例如,在給服務類學生講述外來文化作品的教學中,要注重闡釋作品中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蘊。如此一來,一可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人類文化的共性,二可使學生在比較中把握民族文化的特性,三可使學生獲得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鑒,以此使我們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得以補充、完善和發展。

2.2 中職語文教學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多元個性的發展

職業學校的教育簡單理解就是讓學習的學生掌握一門可以生存的技能,再加上學生生源的復雜性和學生自身素質的差距,必然會造成對職教語文教學內容理解的偏差。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多加引導和鼓勵,允許和尊重學生多元個性的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或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落時,予以耐心的啟發誘導,讓學生能夠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地理解課文,要有創新意識,有自己的見解,得出有個體差異的答案,從而引導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3.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語文教學的感官性

作為中職語文,應適應信息時展的趨勢,適應現代教育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想盡辦法,激活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要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進行創新改革,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變、科學先進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職業學校充足完備的教學設備資源,將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引入到語文教學中來,使其成為中職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通過多媒體的圖像、文字、視頻、音頻、動畫等處理功能,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方式,提高語文教學的感官性,刺激學生的五官功能,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感官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達到激活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我在講授《再別康橋》時,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當屏幕上出現康橋如詩美景:那夕陽下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水底招搖的青荇、榆蔭下的天上虹……,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伴隨著輕柔舒緩略帶傷感的背景音樂,使學生沉浸其中。在柔美鋼琴曲音節的波動和旋律中細細體會徐志摩依依惜別之情,品味詩歌輕盈的節奏,感受詩人離別康橋時此起彼伏的心情。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教學,使語文教學的感官性得到充分展現,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詩中洋溢的立體動態的優美意境,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收到良好的效果。

4.聯系實際生活開展教學工作,可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7篇

一、將流行元素引入教學中

如今的語文教學,面臨“傳統”與“創新”的考驗,有人說這就像“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國語文經過幾千年來厚重的積淀,自有她魅力無比的一面。但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同樣有紛至沓來的各種時代新元素,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將“新”與“舊” 很好地結合起來。

我想,在教學中,若將動漫、音樂、舞蹈等多方面因素應用到教學中去,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我在執教《論語》時,就將西方流行音樂引入教學中。教學實錄如下。

師:同學們,《論語》寫得經典嗎?

生:太經典了!

師:那么,同學們說,外國人會迷戀我國的經典之作嗎?

生:當然會。

師:老師現在有一個大膽的設想,就是將《論語》中的幾個句子用英文翻譯過來,搭配上慢搖滾樂朗誦出來。

生: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師:Confucius said:“Isn’t it a pleasure to study and practice what you have learned?Isn’t it also great when friends visit from distant places? If people do not recognize me and it doesn't bother me,am I not a Superior Man?”

師:同學們覺得用這種方式朗讀出來有趣嗎?

生:有趣!

師:接下來,我們再配上優美的古箏曲來朗誦《論語》。

(學生配樂朗讀)

師:同學們,你們說哪一種更美,更有韻味?

生:第二種!

……

結果可想而知,那節課同學們唱得開心,讀得也很投入,并體會到我國經典作品的韻味和古典音樂的魅力。如此,將流行元素融入到教學中,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從多方面感受文字的魅力。學習是為了學以致用,流行元素的融入更能讓學生將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達到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二、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讀寫結合,學以致用,這種教學理念和方法古已有之。讀寫結合,即是將所學應用到實踐中,這種方法讓學生閱讀文章有了體會、理解后,再去改寫仿寫,那寫出的文章就不會空洞無物。

一教師在執教《與朱元思書》時,要求學生將其喜歡的部分改寫成優美的散文。一學生是這樣寫的:“風,你的顏色為何?煙,你的消散為何?當天地渾然一體時,我也是天地間一粒種子,我獨坐船頭,心底如這千丈碧水澄明如鏡,峰巒迭起的是心胸,游魚擺尾的是心情。這樣的山水是天地的精靈,是絕世的好畫。人世間的種種名利,不過是過眼云煙……”

瞧,我們的學生多么有才能啊。這段教學實錄對我觸動很大:如果讓學生直接寫散文,很難寫出這么美妙的句子,可是古人既然給了我們這么好的文章,我們為什么不能指導學生翻譯出來,進而改寫仿寫呢。我們要更多地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學以致用。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當今的課堂,教學手段日新月異。語文教學與互聯網絡、多媒體結合已經越來越普遍。“凡音者,生人心者也”;“色彩的感覺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可見音樂和圖畫給予人的情感影響之強烈。今天,多媒體綜合地利用聲音、圖畫、文字、表格等媒介進行教學,顯得形象直觀,能營造出一種生動的教學氛圍,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變得豐富生動起來。

如我教《別了,“不列顛尼亞”》,用多媒體展現英國國旗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徐徐降下,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把學生帶到那激動人心的場景中,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又如教《荷塘月色》,我們可隨著《春江花月夜》柔和的樂韻,讓學生想象月下荷塘的景色,追想作者的情思。這樣通過視、聽等頗具美和趣的方式,就使學生的身心受到陶冶和感染。如今一些學校配備的多媒體設備,可以直接在投影上進行寫話、切換、當場動畫、電子筆刪改等諸多操作,我們在執教時亦可靈活地運用這些功能,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節省粉筆板書的教學時間,還可以使教學更便捷有效。

四、繼承傳統,將閱讀和想象教學相結合

首先,我希望閱讀成為美讀。什么是美讀?葉圣陶先生把有情感的朗讀稱為美讀,“就是在讀的時候把作者的情感傳達出來。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可見朗讀是學生欣賞美的第一步。朱自清先生也曾說:“吟誦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味,變成活的語氣。”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創設良好的欣賞氛圍,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自覺地進行審美判斷,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氣勢,受其感染,以達到怡情、怡性之目的。

例如教學《再別康橋》一文,我們可以朗誦為切入點再現康橋的美。該文極具音樂美,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應在理解的基礎上強調音量、語速、情感的變化,使學生產生共鳴,感受作者依依不舍的離情。再如教《雨巷》,可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技巧,掌握語調的高低,在節奏的快慢變化中體味哀婉、凄美、感傷之美,從而增強他們對作者內心情感的認識。當然美讀也必須有個前提,就是對所讀文章有深入的理解。如果沒有理解文章,而只是無意義機械地朗讀,那效果將是極差的。

其次是想象。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在審美對象(課文)和學生的審美能力之間巧妙地建立聯系,給學生開辟一條道路,引導學生通過作品展示的生活畫面,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想象、補充、再現和豐富作品中的形象。審美想象實際上是一種立足現實又跨越時空的思維活動,這個過程也就是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止為動態,化虛幻為實物,化無聲為有聲,塑造鮮明生動的審美意象的過程。

如教學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如何讓學生去體味舊北平那種清、靜,又稍帶點悲涼的獨特之美呢?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腦海中“放電影”。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閉上眼睛去想象五幅秋景圖,將這五幅圖用“蒙太奇”的手法在腦中加以剪輯,以領會郁達夫所營造的獨特意境。又如,對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中“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溪邊的夏景,小兒臥躺的情態、剝蓮蓬的動作等,充分領略小兒天真活潑又頑皮稚拙的純真之美;而對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則更須充分發揮自由的想象,來填補作品中的“空白”狀態。

第8篇

一、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詩歌不感興趣,就會使教師的教學工作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語文教師應該在現當代詩歌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詩歌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詩歌學習。為了提高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現當代詩歌的閱讀,選擇一些優美的詩歌進行講述。教師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詩歌情境,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介紹詩歌背景,讓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詩歌的背景,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情境的創設對調動學生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學生帶著好奇心進行詩歌學習,從而提高詩歌學習的效果。例如,在講述《再別康橋》這首詩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電影的形式進行作者背景和詩歌背景的介紹,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會現當代詩歌的關鍵,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詩歌教學中的問題設計

質疑問難是學生創新性思維獲得發展的前提,教師怎樣將問題適時地拋給學生,這關系到教學提問能否成功。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問題的設計,善于提問,從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出發,立足學生興趣所在,針對詩歌的特點設計一些問題,用提問點燃他們探究語文詩歌的熱情,在無形之中啟發并誘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進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一來,就可以以“問題”為主線,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詩歌鑒賞能力和創新意識,使語文詩歌鑒賞課堂的基本理念得以實現,讓課堂煥發出新的亮點。

三、朗讀訓練中啟發學生對詩歌的想象

吟詠與誦讀是詩歌教學中最為直接有效的審美鑒賞方式,中國的詩歌和音樂是同源共生的兩種事物,所以它們都極講求韻律節奏,音樂美感十分突出。教師在課堂上首先應當給學生提供有感情朗讀的機會,比如接觸蘇軾的名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即應使學生感受到該詞的音韻變化,像開篇時的“大江東去”氣勢極為恢宏,然而到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這句時,情感則倏忽如潮水后縮,變得含蓄多情。整首詞的奔放不羈在句句吟哦間變得酣暢淋漓、音韻鏗鏘。也就是說,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指點學生讀到詩歌中的節奏緩急、讀到詩歌中的音調高低,那么學生則有可能更理想地把握住詩歌的情感態度,這就為接下來的細致分析省了不少力。朗讀對學生詩歌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能夠慢慢地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品的寫作背景。優美的詩歌具有非常大的朗讀價值,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詩歌朗讀,通過朗讀來感受詩歌描述的意境,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想象。只有對詩歌能夠熟練地朗讀,才能夠慢慢體會詩歌的深意,從而全面深入地理解整首詩歌。此外,教師還應該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能夠對詩歌進行聯想,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學生在學習詩歌時,只有其思想遨游在詩歌的意境中,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到詩歌中蘊含的美。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詩歌朗讀訓練,啟發學生的想象力。

四、增強學生的詩歌理解能力

詩歌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看,是建立在社會生活基礎上的。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應該給學生講清詩歌體裁演變的背景,讓學生詳細了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學生在進行詩歌學習時,不容易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改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詩歌理解能力。語文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可以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讓學生領會詩歌的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詩歌朗讀,弄懂詩歌中每一個字和每一句話的意思,明確詩歌的結構。然后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掌握詩歌語言特點,明確詩歌表達的技巧,讓學生掌握現詩歌的意義。最后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

第9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 愉快式 學習

引言

愉快式學習能夠寓教于樂,老師從樂教入手引領學生樂學。在師生之間構建良好的情感溝通,在教學的時候加入愉快學習的理念能夠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程的學習中來,也是實現新課改要求的途徑。

一、構建能夠讓學生愉快學習的環境

在教育過程中,教學環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良好的教學環境能夠幫助并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推進其人格品格的完善塑造。所以學校和班級要明確教學目的,依照教學計劃,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健康優美的教學環境,這不僅能夠體現教學文明,更能夠依靠環境影響師生的教學心情和學習態度。在班級中可以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氣息,懸掛書法字畫、張貼優秀范文,在肯定鼓勵學生成績的同時營造濃厚的文化氣息,使同學能夠身心愉悅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二、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促進教學交流

想要實現愉快教學,必須要將師生雙方聯合起來才能夠實現教學目的。高中生處在青春期特征比較明顯的時期,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實現雙方的配合合作,完成愉快式教學。只有雙方產生情感共鳴,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抓住自身學科的優勢,運用一些能夠引感共鳴的文學內容與學生交流溝通,實現和學生心靈的溝通,使學生自覺自愿的學習語文知識,并且能夠在出現疑惑的時候及時向教師求助,促進愉快式學習的進程。

三、營造活潑愉悅的課堂氣氛

想要實現最佳的愉快教學的效果需要良好的課堂氣氛的配合,也就是說要營造出能夠符合學生學習情感的愉悅的課堂的氣氛,保證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和諧互動。首先教師要保證和顏悅色的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是最需要飽滿的情緒、積極的態度進行教學的課堂,文章的思想情感、情緒表達都要通過老師的言行傳授給學生。面帶微笑的老師,給學生留下溫暖的感覺,自然會拉近師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到親近,愿意投入到課程的學習中。再有老師要在教學中投入飽滿的熱情,通過端莊的儀表、親切的語言、激情的講解、和藹的眼神,向學生傳授所要講解的語文知識,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精神享受。最后要重點強調教師的強化作用,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使用正強化加強學生的愉快心情,還可以在課堂中滲透競爭性,教師可以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疑惑,引導學生之間展開討論,互相質疑,最終尋求解答。這樣一系列的輕松、有趣的活動能夠進一步引發學生深入課程學習的興趣。

四、要正確把握教學節奏

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師應該像樂隊的指揮家一樣合理控制整個課堂的節奏,詳略得當、輕重緩急都有控制,才能夠適時抓住“聽眾”的心,這里的聽眾就是學生。教師要分析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興奮節奏,保證教學環節能夠與之配合,通過對高中生大腦興奮曲線的分析,可以得知在五十分鐘之間大腦會有一個疲勞期,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在這個時間段找同學閱讀、朗誦,或者通過角色表演課文內容,刺激學生的興奮神經,度過疲憊學習的時間段。另外教師要在整個課堂的時間安排上體現出詳略得當,比如說課前閱讀的時間、課上分析的時間、學生討論的時間、文章思想總結的時間等方面都要在上課之前規劃并在課上依照步驟進行,這樣控制的課程節奏不僅能完全深化教學重點,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加強閱讀課文的主動性。

五、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多媒體

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通過電教設備、圖片、影像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教學生動化,使教學內容更具體、更形象。語文課堂上電教工具等多媒體手段的應用,能夠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直觀,使之前傳統沉悶的課程學習變得生動和有趣,這是實現愉快教學最有效的方式,同時也是滿足新課改環境下素質教育新的要求的具體實施手段。比如說在《再別康橋》一詩的教學中,可以通過錄音朗誦,配合背景音樂,將詩中表現的美的事物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根據優美的旋律和詩詞語句在腦海中想象波光粼粼的河畔,河里的青荇“柔柔的在水底招搖”,體會那種輕輕地走、輕輕地來的靜謐,在心中感受“天邊的云彩”的自然美,將整首詩的思想感情推向,幫助學生消化理解。在學習《荷塘月色》的時候通過展示網絡上搜集類似風格和主旨的影像和圖片,展示月光瀉在荷塘中的美感,配合背景朗誦的美感引領學生深入到靜謐美好的荷塘月色中,感受自然的美。然后回過頭繼續帶著直觀的感受回到課文的學習,這時候腦中有情景的學習,理解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結論

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進行愉快教學,可以將課內知識和課外見識融合到一起,在完善課堂教學的同時帶領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實現課堂知識向實際生活的延伸,爭取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到生活當中,促進學生提升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加強其主動閱讀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楊家林. 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和聲課教學之我見[A]. 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

第10篇

關鍵詞: 語文課堂 詩意課堂 精神升華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這其實是一種人生的理想和目標。在《藝術的教育》中,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智力的發展。”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富有詩意”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讓師生詩意地棲居于課堂之中是語文課堂所要追尋的最高境界。

語文,其詩意原本就無處不在,理應成為學生的精神棲居地。然而,目前的語文教學,漸漸背離了學生的精神家園,急功近利地硬性灌輸,則使語文學習豐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審美意識和熏陶功能化為輕煙,成為泡影。有了充滿詩意的語文課堂,才會有飛揚的激情、瑰麗的想象、優美的意境,才會有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共鳴。

那么,怎樣才能營造充滿詩意的語文課堂呢?

一、詩意的生活是詩意課堂的源頭

要營造詩意的課堂,首先老師要對生活充滿熱愛,一個連生活都不熱愛的人無法奢求他會熱愛其他什么。然后通過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激起學生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語文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課本是生活的記錄,教學是生活的闡釋,閱讀是生活的體驗,作文是生活的再現。語文教學不應該固守課堂,固守課本,而應該建立大語文觀,引導學生走向課堂之外的萬水千山,課本之外的萬紫千紅。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關注豐富多彩的生活,在山澗草叢,在田野溪畔,在城市鄉村,用心體悟,用情領會,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喜早春萌發的每一葉嫩芽和嫩草;留心身邊每一朵花兒的盛開和凋零;關注每一陣秋風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聲痛苦的和快樂的歡笑……學生的眼睛是純凈的湖水,他們總能在瞬間看見最純粹、最本質的美麗。當他們把這些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時,便是詩意的升華、詩意的創造。

二、詩意的語言是詩意課堂的工具

俄羅斯有句諺語:“不是蜜,但可以黏住一切的是語言。”優美的課堂教學語言常常能使學生如沐春風,獲益匪淺。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詩意的課堂需要詩意的語言,語文老師尤其要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

詩意的教學語言首先應該是生動鮮活的,能夠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課堂的熱愛,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其次應該是充滿感情的,充滿著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對學生的關切之情,這樣的語言能夠敲開學生的心靈之窗,能夠為師生交流、溝通、互動架設橋梁。要做到這一點,技巧并不重要,關鍵是要發自內心,要真誠。最后應該是有啟發性的,要講究一定的技巧,讓學生能夠從老師富有啟發性的語言中迅速理解教學內容并內化為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詼諧幽默的夸張、具體生動的描繪、激情四溢的情緒去吸引學生。我們常常發現,當老師擁有真情靈動的語言和浪漫鮮活的詩情,當老師本身的語言準確練達,如行云流水般優美流暢時,學生才能充滿激情,才能在這樣的語言文字的浸染中聰慧起來,詩意起來,高雅起來。這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們不斷進行自我充電,豐富精神境界,滋養情感世界,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努力使自己的課堂語言字字珠璣,文采飛揚。詩意語文大師王崧舟在教學《長相思》一課時說:“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吹綠了江南岸的春風,而到了張繼的筆下,鄉愁又成了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心中,鄉愁又是什么呢?”像這樣精彩的詩一樣的語言,在王老師的課堂上比比皆是,脫口而出,那么輕松,那么自然,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語文教育。

總之,詩意的教學語言,能夠化枯燥乏味為生動形象,化艱深晦澀為通俗易懂,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氛圍,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提高。

三、詩意的文本是詩意課堂的基礎

“春夏秋冬,走過四季都是詩;天地之間,人生百味皆成文”。文學是人類靈魂面對自然、面對家園、面對人生的真情流露,是美最凝練、含蓄的表現。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去感受語文文本中富有詩意的文學之美。用課文中的美去感染學生,用課本內外各種各樣的情來浸潤心靈,當詩意一點點充盈于頭腦的時候,精神會因為詩意而變得更加豐富和美麗。

走進語文教材,就是走進了廣闊深邃的人文世界。語文教材中編選的文章多屬文質兼美、歷代傳誦的名篇佳作,那些形象生動,富有審美情趣的經典名篇,為語文教學的藝術美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以中學課本中的古代詩詞為例,既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雄壯美,又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柔情美;既能感受到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悲傷和惆悵,又能體味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和閑適……這些語言文字滲透了民族個性,負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語文老師要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并通過詩意的語言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感知美、發現美、體會美。在充滿詩意、富有情感意味的氣氛中,探求人生的真諦,學生就會感到心靈成長的愉悅,感受到學習生活的幸福。

語文老師應該引領學生吟誦名篇佳作,探尋積淀在課文中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千古流傳的詩詞美文,滋潤學生的精神,為學生營造一片詩意的天空。

四、詩意的情境是詩意課堂的載體

要使語文課堂能夠“美如詩”,關鍵在于“緣于情”。讓學生們在詩意的環境中,在情感的召喚下油然升起對美的感悟和渴望,這是一種多么美妙的語文境界。為了能讓學生進入優美意境的課堂,我們應精心創設情境,創設一種情景交融的詩意氛圍。這樣,學生的情感必然會隨著課堂的升華發生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在潛移默化中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在詩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細細地品味真,從而喚起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感激。

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上,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再現情境,渲染詩意氛圍。比如采用多媒體課件,借助誦讀,感受詩意。

誦讀是學生感知作品意境,與作品產生共鳴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學習《滕王閣序》、《赤壁賦》這類寫景抒情的名家名作,其文繪聲繪色,傳情傳形,凝練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道德情操;語言猶如一杯美酒,甜美香醇,回味悠長。課堂上,完全可以借助朗讀、聽錄音、范讀、自讀,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從而獲得美感,陶冶情操。

在詩歌、散文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課件無疑是最優化的教學手段。它聲像結合,很容易把學生引入設定的教學情境,引入詩意的教學氛圍,而且教學效果遠比光憑嘴巴講解好得多。例如我用多媒體課件講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時急時緩的背景音樂中配以康橋美麗風光的圖片,讓學生聽著示范朗讀,感受詩歌意境,逐步進入徐志摩的內心世界,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了詩歌的內涵,體會了作者的情感。這樣用優美的畫面及音樂背景創設和諧美好的教學氛圍和情境,學生就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了詩歌的意境中,和作者產生了共鳴,從而提高了學習興趣,課堂效率也大大提高,這堂課也成為師生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一堂課。

詩意的語文課,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纏綿;詩意的語文課,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詩意的語文課,師生融洽,興趣盎然。也許有時,“詩情畫意”抵御不了應試的窘迫,但是“詩是情感的黃金”,有詩意的語文課堂才動人,有詩意的語文教師才珍貴。我們要用燃燒的激情,喚醒學生心中的那份詩意,譜寫心靈流動的樂章。

參考文獻: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

[2]盛新風.構建詩意的語文教學.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1.

[3]朱永新.新教育之夢――我的教育理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第11篇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在嘗試以導學案為依托“自學―討論―引導(得出結論)”三環節的教學模式,注重個體閱讀,以自我鉆研為主,強調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合作探究,及時啟發引導,解決疏導問題。

一、自學――個體閱讀,鉆研為主

語文課其實非常強調預習,但我們所面臨的現實是學生在課外從不會主動翻閱與語文課有關的內容,更遑論預習?因此我把預習放在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中,與學生對課文的自主學習融為一體。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就是自學。自學的手段是學生的個體閱讀:自讀(讀原文)――助讀(提供輔助材料或教師幫助學生閱讀)――自讀(再讀原文,梳理思路及疑問)。可用以下幾個方法完成此階段的學習任務。

1.原初閱讀法 首先,學生應把課本上的學習內容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馬觀花”地放過,陌生的新知識則要多看幾遍,反復研讀,并在重點和難點處做上記號,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聯想法 聯想應該貫穿于自學的全過程。因為,它不僅可以使知識融會貫通,還可以發展想象力。例如學習《再別康橋》時,可把徐志摩的簡介及《沙揚娜拉》《雪花的快樂》印在導學案上,讓學生自我貫通閱讀,以滋聯想。

3.設問法 自學時學生不僅要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還要變換思維角度,一題多問,故設難關,提高自學能力。例如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時,學生就提出了我在備課時不曾考慮過的問題:既然艾青愛自己的乳母,為何題目要以“保姆”呼之?我想這就是課堂的生成吧。

4.整理法 自學時,學生要通過分析整理,概括學習要點,形成自己所理解的知識系統,盡管這個知識系統可能存在漏洞。并將學習中產生的疑問記錄下來,以便老師講解時重點領會和感悟。例如講《燭之武退秦師》時,有同學通過自學列出了課文的結構提綱,雖然片面,但確有所得。

二、討論――生生對話,生師對話,合作探究

基本的步驟是個體獨自學習,記下思考的結論:自己的所得和自己的所惑。然后是與所在學習小組內的同學交流,本組記錄人記下組內同學討論的結果,本組發言人準備發言。最后是班內交流,各學習小組的發言人匯報學習結果,不同處,共同討論。老師是一根線,依據具體學習情況串起本堂課學習要點。

1.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我們常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生自主學習獲得的信息總是有限的,或者有的時候存在片面的情況。那么,生生對話的形式就有必要存在了,而且生生之間的關系平等,讓生生之間的交流更加流暢。生生之間的交流,形式也是多樣的,可以是小組內部討論,也可以使組與組之間討論交流觀點,還可以用其他的形式來組織。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就提高了,而且也不再局限于以前單個同學思考和回答問題,讓同學們自己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同學質問問題,這樣問題變得更加有意義了。雖然其中有的問題價值不大,但是這也是同學思考所得,比以前老師有的時候提出的偽問題更好。

即使中間存在爭執辯論的情況,這也很好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自己行動起來,找出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生生對話中常常會存在兩相不下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共同以探討的形式來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常常會有意外的收獲,達到教學相長的理想狀態。

2.給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時間

可能有的老師會擔心時間不夠,既然想要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為何不嘗試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動腦動手比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相信會更好。這就要求我們給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時間。有時候我們的矛盾是想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并得出結論,但又害怕時間不夠,往往是做做樣子的討論或者流于淺層就戛然而止了,此時,老師趕忙端出結論讓學生記錄下來,這樣的討論兩頭夠不著,沒有實際意義。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做教師的索性不慌忙,干脆讓學生就某一個問題深入進去,寫出自己的所得。一個一個問題把它夯實了再走。

比如講杜甫的《登高》,挖掘第三聯,前人說有“八重悲意”,可讓學生先自己寫這幾重悲意,從實踐情況來看,學生大多數能寫出六重。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3.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摒棄偽問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任他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這句話用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求上課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切不可面面俱到。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太想在一節課里將盡可能多的知識點呈現出來,這必然導致教師沒有突出重點的策略,學生沒有消化重點的方法。師生時間和精力的分散,不能有效地學習,學習的重點常成為學習的盲點,知識體系不完整。“蜻蜓點水”式的膚淺和面面俱到的空泛成為了課堂的主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通過控制知識量,擇其精華要點,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來實現。例如在《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一節的教學中,不妨只設計兩個大問題:一、太子及賓客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為什么先“為變徵之聲”再“為慷慨羽聲”?二、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學生很好地體味了課文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采用的突出重點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技巧,不僅在情節上加深了理解,而且對如何塑造人物也有了深刻的體會和認識。這樣層層深入,讓學生直擊學習的要點,讓學生在閱讀思考方面真正有收獲。

4.多媒體的恰當使用,忌本末倒置

多媒體課件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使用,可以使學生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可以減少傳統黑板板書的時間,增加課堂的內容量和信息量。例如《雨巷》的課件,用圖片,背景音樂,名家朗誦營造彷徨迷蒙的氛圍以助學習;《鴻門宴》的課件,主要呈現文言知識,以減少板書的時間和增加課堂的容量。但是需要注意教師不能過度依賴課件,不然教師有可能淪為放PPT的放映員,學生的注意力也被過分吸引到精美的圖片中了。

三、引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成果展示

正如前文所言,再有實效的學生自學和討論,再優秀的學生都會有知識的漏洞,因此催生了第三環節“引導(講解)”。本環節的任務:一是展示前面階段的學習成果,二是教師的精講。

1.每一節課有一個具體的知識點 比如講《大堰河,我的保姆》分析人物形象時,會涉及到寫作技法,其中有排比比喻描寫的手法,若一節課三個都講非明智之舉。可著意講一個。若講細節描寫,就講清楚什么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類型,細節描寫的方法,細節描寫所能達到的效果,細節描寫在文中的運用,運用細節描寫的手法寫一段文字,就把這個知識點講透,讓學生在此處畫出細節描寫的知識圖。從本堂課來看好像浪費了時間,但從學生的整個語文知識樹的建立來看,是合宜的。

2.講知識點時,側重于運用,不側重識記 考查時,考的是學生的創新,而不是對某個點的界定和辨析。比如比喻手法,就要能寫出優美的比喻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讷河市| 布尔津县| 会宁县| 东阿县| 郑州市| 云阳县| 留坝县| 西盟| 桑植县| 崇礼县| 姜堰市| 濮阳县| 郓城县| 濉溪县| 石阡县| 望都县| 麻栗坡县| 中山市| 建德市| 玉龙| 普宁市| 农安县| 晋中市| 永靖县| 措美县| 封开县| 安平县| 金阳县| 井陉县| 玉田县| 富源县| 铁力市| 商城县| 道孚县| 甘泉县| 伊宁市| 磐石市| 阿拉善盟| 宁津县| 冷水江市| 平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