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31 11:44: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發展規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體制上都發生了較大轉變,建設宗旨保持可持續發展,我國城市規劃建設事業也有了更高規格的要求。所以,為更好保證經濟體制以及經濟穩定性發展,我國在原有城市規劃管理運行機制上必須進行變革,確保新時期下城市規劃管理運行機制更加高效運行。
1.關于新時期下建立城市規劃管理運行機制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在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體制上進行的變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城市發展的基本原則離不開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在這兩個條件都保證的情況下進行城市發展,自然就要將城市規劃管理運行機制合理建立。
1.1進行城市規劃管理對經濟轉變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要實現經濟轉變和可持續發展,就要在城市發展方式上發生轉變,讓管理范圍向外延伸、管理目標成粗放分散型,將城市結構優化、對城市功能進行完善、對城市發展進行統一管理,將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整體效益提高,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城市規劃要順應時代變化,而城市規劃又對時代變化造成影響,所以城市規劃作為整合協調城市各部門利益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綜合平衡、統一部署城市建設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城市發展進行規劃讓人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讓城市在可持續、健康的環境下合理發展[1]。
1.2城市規劃管理從理論到實踐過程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進行城市規劃,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變動大的特點。新時期的城市規劃不僅受到內部自身規律的影響,還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作用力。進入21世紀后,全球進入高新信息化時代,我國也不例外,所以在城市規劃方面不管是從理論還是實踐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所以,為更好實現城市建設目標、保證城市建設與時俱進,就要將城市規劃管理運行機制的領頭作用發揮到極致。城市規劃作為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保障,是城市發展建設的藍圖,城市規劃最重要的作用是通過城市規劃編制、審批管理、城市規劃實施管理從而對城市建設進行引導、調控和保障。要對城市規劃進行管理,就要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轉變。若是城市不按照規劃進行建設,那建設再多也會出現很多弊端甚至阻礙城市發展;若是只是對城市進行理論上的規劃而遲遲不發展建設,那么再好的規劃理論也對城市建設發展起到任何作用。所以為更好進行城市建設和發展規劃,就必須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落實城市規劃管理運行機制,對規劃工作不斷完善和落實,使城市規劃能對社會、經濟以及城市發展產生重要作用,通城市規劃的引導,讓城市建設和發展在理想環境下更好進行[2]。
2.關于新時期城市規劃管理運行機制
新時期下城市規劃管理主要呈現幾個特征,即調控、規范、引導、保障、高效、協作、服務、公正。進入新世紀,我國在經濟上也實現傳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在城市經濟上也呈現多元化特征,各種模式的企業發展壯大、投資方向也非常廣泛,因此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建設也是日新月異,所以對城市建設進行宏觀調控自然十分有必要。城市建設發展,對資源需求非常大,通過對城市自然資源進行配置,對自然環境利用提出要求,將城市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安排,讓投資者對投資方向和時機精準把握。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特征,為保證投資者利益和合法權益,必須對城市規劃進行規范,從而保證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市場經濟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追求效率,通過科學化、程序化、法制化的手段對城市建設發展進行規劃,實現城市發展建設的高效性。在行政、法制、經濟、顧問、宣傳教育方面協助城市規劃中城市、部門、個人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工作人員在進行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時,要全心全意為投資者著想,對于咨詢工作要充滿耐心和細心,為投資者做好服務工作。城市規劃管理系統中每一個決策可能都會對城市居民生活質量造成重要影響,所以行政部門要對社會結構管理做到公平、公正,讓社會各階層都受到同樣待遇。
3.關于新時期城市規劃管理運行機制的原則
新時期城市規劃管理運行機制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和高新技術原則、法治原則、標準化原則以及彈性原則[3]。可持續發展已經是當下各行各業發展的重要原則,只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才能保證各行各業的正常發展。當經濟體制變革后,城市經濟也多元化,投資渠道更是多樣化,因此為保證城市發展建設,健全的法制體系必不可少。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起著引導作用,因此必須將先進科學技術合理利用,利用多媒體技術收集信息,將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總的說來,源于行政事務管理工作,但因為其工作性質和任務的特殊性,必須制定標準化、科學嚴謹的管理程序。在當下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下,城市發展建設還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在城市規劃建設上還需不斷調整,也就是說城市規劃是一種動態管理手段。
結束語:
新時期下城市規劃管理運行機制,對城市發展建設具有引導下和規范性的作用。為保證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合理性以及標準化,首先就要利用自動化信息技術手段來對規劃工作進行管理,從而將專業科學的高新人才聚集的管理隊伍有效建立,并對從事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人員在專業知識以及職業道德上加強培訓,對城市建設所依據的法制法規進行完善,從而使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工作在新時期下順利進行,使我國經濟基礎更加壯大,讓現代化城市具有擔負推動經濟增長和吸納勞動力的雙重功能。
參考文獻:
[1]王鋮軍,胡承鈺.基于新時期城市規劃特點的管理運行機制探索[J].房地產導刊,2015,(14):18-18.
關鍵詞:港城一體化戰略海陸經濟一體化港口港口城市
在當前的世界貿易和經濟發展背景下,從港城關系研究入手,探討港口與城市之間互動關系,開展海陸經濟一體化研究成為熱點之一[1]。港口與城市之間的關系走向協調發展與一體整合,港城一體化的戰略構想成為推動港口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基本策略。
一、港城一體化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發展階段
港口和港口城市是兩個功能差異的系統,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論,直接對港城一體化進行理論研究尚不多見,基本上是借鑒區域科學和經濟學的理論。港城一體化的目標是整合區域要素和資源重組,協調各利益集團關系,提供一個和諧的人居環境和產業發展空間。港城一體化作為一個復雜的地域系統,必須以區域科學理論作為研究立論基礎,以指導獲得區域最佳的整體效益和個體(地區)效益的勞動地域分工[2]作為基礎理論。
港城一體化研究肇始于1934年高茲(E.A.Kautz)的海港區位論,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30-1960年代,主要為海港區位的研究。主要研究包括1960年英國學者伯德(Bird)對港口區位工業化的研究、繼奎因(Quinn)的有關中介區位的假想學說、胡佛的港口、鐵路樞紐轉運點,是發展工業的理想區位[3]的有關學說。第二階段,196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主要為港口區域工業化的研究。自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FransoisPerroux)1950年代提出增長極理論以來,不斷地被美國區域規劃專家約翰·弗里德曼(JohnFiedan)、瑞典經濟學家謬爾達爾(Myrdal)和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O.Hischman)等加以豐富和發展。1970年代,沃納·松巴特等人在增長極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點軸理論,認為在增長極形成后,人們會不斷建設連接這些增長極的重要交通干線(鐵路、公路等),形成新的有利區位[4]。港口作為增長極核,必須與區域的工業化結合來促進新的區域增長點的形成,港口區域工業化也就亦將形為這一時期港口與區域發展研究的重點?;粢翣?Hoyle)和平德爾(Pinder)主編的《城市港口工業化與區域的發展》把港口發展、城市擴張、工業發展以及亞非等欠發達國家的實證研究,全面地分析了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的建設對區域發展的貢獻[5]。維格里的《臨海工業開發區結構演化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論文指出,工業化是1960年代以來港口國家實施的最主要的港口發展戰略[6]。第三階段,1980年代中期以來,主要為港口和城市的協同發展研究。協同發展的理論基礎源于1970年代赫爾曼·哈肯(HarmannHaken)創建的協同學(Synergetics),通過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整個系統將形成一個整體效應或者一種新型結構,這個整體效應具有某種全新的性質,而在子系統層次上可能不具備這種性質[7],其理論核心是自組織理論。1980年代,協同發展理論逐步應用于港口和港口城市間的一體化研究中?;粝柡拖A罹幹摹逗8垠w系與空間變化》探討了港口、工業與城市、區域的空間結構演變與時間演進變化。
二、港城一體化研究的相關領域和戰略重點
1.港口與城市間的經濟關系與矛盾沖突
港口對城市的影響效應首先表現在港口經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8]。港口經濟關聯性極強,通過前向關聯效應和后向關聯效應可以帶動城市內產業的發展。港口的發展需要倉儲、運輸、物流、加工、貿易、金融、保險、、信息、口岸相關業務的支持,產生經濟效應。其次港口是調整本地區產業結構的主要力量。港口作為海上貨物運輸和陸上貨物運輸的結合點,具有利用外部資源發展本地區經濟的獨特優勢。城市對港口的貢獻表現為:提供綜合物流活動空間和內陸運輸聯接通道;在金融、管理咨詢、技術援助、應用研究、信息通訊方面提供服務;支持港口的競爭;港口的發展離不開對城市的依托。
港口和城市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源于在有限空間利益和目標不同的兩個空間實體間被迫的共存。港口作為運輸的一環,承擔著經濟、生產效率、市場競爭、產業規模和商業發展的職能;城市作為居民生活工作共同體,目標是不斷提高市民的福利和生活質量,因此城市關心的是環境價值和居民期望。陽對港城間摩擦從日常、空間和制度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9]。
2.港城一體化的內涵分析與空間概念
港城一體化的實質是根據港口和城市的內在聯系,通過建立協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將各自獨立的經濟實體整合為步調一致、相互共生的利益共同體的過程。徐質斌從經濟資源配置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區域經濟增長極核理論等角度,對港口的經濟性、港城一體化發生的內在機理和模型、建設重點等做了理論分析[10]。他認為港城一體化概念的外延包括港口與相關城區項目一體化、港口與相關城區布局一體化、港口與城市其他交通方式一體化、港口與所在城市戰略目標一體化,這是港城一體化依次遞增的發展階段。
港口空間的概念提出實際上是從空間領域對港城一體化的探討。茅伯科[11]認為凡是大的港口所在的城市就是港口空間,港口空間就是具有港口經濟特征的各類直接和間接相關業務活動所涉及的地理區域,并且港口和城市不可分離。港口空間為港口輔助業務和派生業務提供空間,也為依靠港口而產生的各類服務行業提供空間,包括臨港保稅區、開發區、經濟區、加工區和物流園區等。港口經濟的發展要求港口有更廣闊的空間。目前我國港口多數在向第二代轉變,主要表現承擔大量能源運輸,大力發展前港后店、前港后廠的臨港經濟,建設物流園區和加工基地,由此對港口空間提出新的要求。而港口空間的突破程度,決定著港口對城市經濟、區域經濟乃至國家經濟貢獻度的大小。突破港口空間的核心策略是港城一體化,就是要改變港口與臨港產業、臨港加工區、保稅區、開發區和物流園區在體制上的割裂狀態[12]。
3.港城一體化戰略的實施重點
港城一體化戰略的實施重點研究集中在臨港產業發展、物流化營運和健全港城整合機制三個方面。發展臨港產業是“港城聯動”的核心。臨海(臨港)工業20世紀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以重工業為特征的萊茵河階段、多種類型的工業和航海貿易功能綜合的第二階段、向發展中國家擴散的第三階段,并在20世紀末期進入到以科學技術發展為基礎的第四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發展臨港產業主要通過在港口設置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免稅區等來實施的。
物流化運營是實現港城一體化的基本路徑。國外對于港口物流的研究主要是從海洋運輸的角度入手,認為港口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資源,港口功能和等級影響乃至決定區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港口的發展不僅需要良好的區位條件,更需要經濟活力充足、制度創新的腹地區域作為支撐。港口作為物流活動的主要匯聚地,成為發展現代物流的重要切入點(Skjött-Larsen,Tage;2003)[13]。但由于不同港口的功能、地位、經濟水平、基礎條件等在客觀上存在較大差異,其發展現代物流的途徑也不同,因此存在著不同的模式,主要有:交通帶動型模式,具體包括航港帶動型模式(Prager,MichaelH.2002)[14]和鐵路帶動型模式兩種;工業帶動型模式和商業帶動型模式。國內對于港口物流的研究比較多,但是目前還只是局限與就港論港階段,只是針對具體的港口進行實證性地分析,還沒有把一個港口具體放到一個區域進行研究,更沒有把它們進一步放到更大層次的領域研究的先例。楊貴法等針對目前我國港區分離狀況,以區港一體化作為港城一體化的切入點,強調建設港口保稅物流園區的重要性,并探討了區港一體化的可行性、建設和運作模式及政策對建立臨港保稅物流園區進行了論證[15]。保稅物流園區是以港口城市為依托的,這也是港城一體化研究比較重要的切入點。健全港城整合機制研究主要提出通過制度創新、區域合作機制、管理體制整合、運營模式重組和監管運營機制協調等策略實施。
三、評價與展望
港城一體化戰略研究目前雖然在演進機制和戰略重點等方面作了有效的探討但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具體表現為:理論上是對相關學科的借鑒;定量分析缺乏可信的數據采集策略;戰略措施的實施也只是個案的研究,很難進行廣泛推廣。目前研究視角上著眼于經濟發展戰略較多,空間發展戰略相對較少,系統論述的更少。戰略重點中有關制度方面還處在摸索當中,需要不斷去探索和尋求借鑒的新途徑以至必要的創新。
參考文獻
[1]韓增林等.海洋經濟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學報.2004,(10):183-190.
[2]方創琳.區域發展規劃論[M].科學出版社,2000:13.
[3]華東師范大學等.經濟地理學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28.
[4]許繼琴.港口城市成長理論與實證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7(12):11-14.
[5]PollockEE.Freeports,freetradezones,exportprocessingzonesandeconomicdevelopment[A].In:hoyleBS,PinderDA(es.).Cityportindustrializationandregionaldevelopment[c]London:Belhaven,1981:33-45.
[6]DomenicoAmato.邢國江譯.港口規劃與港城關系[c].港口經濟.2002(4):35-38.
[7]H·哈肯.協同學:理論與應用(系統科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8.
[8]TheregionalandLocalEconomicImpactofthePortofLongview.Martin,O’ConnelAssociates[M].1991.
[9]陽.大連港口與城市互動發展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D].2006,4.
[10]徐質斌,朱毓政.關于港口經濟和港城一體化的理論分析[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4(5):7-13.
[11]茅伯科.關于港口空間[J].中國港口,2005(4).
[1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區港一體化——我國保稅區轉型政策體制設計[J].港口經濟,2003.5.
[13]Skjött-Larsen,Tage;Paulsson,Ulf;Wandel,Sten.LogisticsintheÖresundregionafterthebridge.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Volume:144,Issue:2,January16,2003,pp.24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