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4 10:02: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采薇》末章;鋪陳;對比;語言樸素
《詩經》中《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被東晉謝玄推為《詩經》中最動人的千古名句。王夫之則以“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予以高度評價。那么,《采薇》末章的藝術成就到底有哪些呢?
一、鋪陳手法,統攝一體
《采薇》末章運用鋪陳的藝術表現手法,把不同時空的景象統攝融合為一體。寫景為“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敘事為“行道遲遲”,“載渴載饑”;言情為“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直言其事,明白曉暢,自然得體。這四個畫面把自然的景、人生的路、生命的情、肉體的痛、心靈的傷、用純凈淡雅的語言勾繪出來,如,溪水流暢,引發讀者強烈的心靈共鳴。
二、運用對比,感慨頗深
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楊柳―雨雪”,姿態之“依依―霏霏”,人生之“往―來”剪接融會,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四句詩,看似平淡,卻娓娓道來,感受強烈,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原因就在于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離開的時候,如春天楊柳,清新生機,而回來的時候,卻傷悲哀痛。參加戰爭,本來是殘酷的,卻是生機盎然的,源本什么?源于作者充滿向往和生機的心靈世界。而戰爭勝利,能夠返鄉,本是高興的事,卻由于戰爭的創傷和前途的迷茫,作者而具有不可名狀的傷悲和哀愁。末章在對比中容納了深沉的人生感慨,令人不得不感動。
三、語言樸素,純凈生動
樸素純凈的語言是構成《采薇》末章感人意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依依”描摹出弱柳隨風輕拂之態,“霏霏”擬出白雪紛紛飄灑之形,“遲遲”言道路漫長之感,“傷悲”寫出內心愁苦之情,而“莫知我哀”道出不可名狀的傷痛。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創造出一幅幅具體可感的圖畫,給讀者以情切的感受。“今―昔”,“楊柳―雨雪”,“依依―霏霏”,“往―來”,讀來風致嫣然、世幻的物態人情在這對比中鮮明地表現了出來。后人除了沿用“依依”和“霏霏”來描寫楊柳雨雪外,還擴展了他們相關的引申義,如:楊柳代表送別場面,而雨雪象征凄涼傷悲。后人進一步擴展了他們的表現范圍,如,《孔雀東南飛》中有“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就是受到了此詩的影響。可見,樸素純凈生動的語言是《采薇》末章高超藝術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之,融為一體的鋪陳手法,巧妙的對比方法和樸素純凈的語言,是《采薇》末章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的原因。
參考文獻:
[1]程俊英.詩經譯注(十三經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2、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來源:文章屋網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
過去春分近一周了,老天還在和人開著不大不小的玩笑,一些人在抱怨自己的傻——棉衣放進柜子太早了,有人在隨手翻手機上的溫度趨勢圖,然后是看不到希望的灰心。
在臨院的地攤吃早餐,猛然看到楊柳的枝條又吐出了一身的嫩綠。那泛黃的綠像嬰兒的臉,透著新生命的朝氣,直直的穿過早上薄薄的冷氣,穿透我的心臟。去歲的、隔年的嫩綠剎那間一齊涌上心頭,距離自己是那樣的近,近到讓自己惶恐。猛然意識到不管天氣冷暖,這世界其實時刻都在變化,很多時候,漠視了變化的是自己。任憑思緒發著呆,卻再想不起隔年之前的嫩綠。記憶并沒有停下來,竟然一下搜索到了年少時田間地頭的那棵柳樹,因為土地劃分,那棵柳樹已經不在了,但那油油的暖暖的黃綠仿佛還在湊響著年少時開心的柳哨。兩番嫩綠,透盡十年光陰;一棵油黃,驚醒卅年塵歲。昔我往矣,今柳依依。柳者留矣流矣,十數年光陰,數十年塵歲,留下了什么?流走了什么?誰留了下來?誰成了過客?究問這些問題需要莫大的勇氣,尋求答案的過程是一場艱難的、疼痛的自我解剖,最終卻是個無解方程。老天是愛開玩笑的,但遠沒有自己給自己開玩笑來得殘酷。
天氣應該會逐漸變暖,在盛夏的某日,或許會因為無法躲避的悶熱或者驟風而再想起逝去的相像的光景。生命是一個過程,但最終留下的往往是一個個破碎的片段或孤立的圓點,然后讓自己變成荒漠里找不到水的旅者,叢林里尋不到路的盲人。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做了個夢,前方似有霧,一葉輕舟朝著我緩緩駛來。船上有漁歌,但看不到人,也看不到水。水面被大片的蓮葉覆蓋,槳輕搖,驚醒了一片暗綠的水。水聲蕩開,水花濺濕了我的鏡片,讓我倏然驚醒。
眼前捧著的是《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初讀此文時,我所在的學堂外面,有一片小湖,那正是春天的光景,岸邊的垂柳長得正旺。鮮綠的葉片有復蘇一切的生命力,柳枝一直伸到水里,同更暗些的碧水融為了一體。這湖水的綠,都似是從柳條上流出的。
年少只識字形,不知字意,五十有余的老師念一句,我們就跟著讀一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孩童稚嫩的讀書聲回蕩在外面的柳梢湖面,讀得累了看看外面,再回頭,不經意間竟看到了老師眼角的淚光。
如今再看,竟恰是冬日,窗外有雨綿綿而下。真的是“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了,于是乎老師當初的那星淚光,也能理解一二了。《詩經》確實太久遠了,久遠到如今我們已不知它曾是被如何唱出,久遠到曾經記載它的竹簡都已化作塵土,以至于我們無法看清它的面貌,怎么讀,都帶著霧氣。
然而,它還是留下了。幸為漢人,幸識漢字!讓我在這紙間筆墨上,還能將兩千多年前的草木,看得如此明晰!
不知那位游子,緣何一直滯留遠方?我想他應是個戰士吧。“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后讀《擊鼓》,似是找到了答案。戰事在身,哪里有回家的道理?再憂心,也只能吟詠而出,期盼這風,能將其帶回家鄉。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讀此四句時,初不解,再讀時,想起《莊子》中那句“猶系馬而馳也”,若有所得,烈馬欲馳騁而征人思歸鄉。然而馬在樹下被尋回,征人卻無歸還,其中的悵然凄涼,全部化成這歌謠,回蕩山谷。
不知那人問著問著,在這思鄉之中會不會想到:“我到底在哪里?馬在那樹林之下能夠找到。可我呢?我自己在哪里?”
站在渺遠的天地之間,前方的戰事,身后的家鄉,一瞬間全都飄散,只剩下自己。此地若有湖,古人定會望著湖中的自己,用手去碰湖面:自己消失,繼而又一次出現。如此反復,一晃兩千多年。
其實《詩經》之美,就在于既是百姓中最平凡的生活,又是宇宙間最難答的問題。兩千多年的時間,將這薄薄的詩篇寫上兩千多年的批注,簡單與復雜都不必顧慮,記錄下來,留與后人評說即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多少曼妙的詩句從《詩經》中漫溢出來,影響了代代文人的歌者情懷。
曹丕《典論?論文》中說:“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詩經》,以其三百零五首詩的單薄身軀,建筑起三千載華夏文學史上第一座不朽的豐碑。《論語?為政》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高妙,三個字就寫透了《詩經》中所蘊藉的最深層次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先人以其超凡的智慧為后世打造了最溫柔、最純粹的文學根底。
《詩經》于我們,早已不只一本詩集這樣簡單――中華民族“溫柔敦厚”的傳統精神就得益于“詩教”的潛移默化。
在南朝劉義慶等人編寫的《世說新語》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里的謝公就是東晉時代大名鼎鼎的謝安謝東山,而“遏”正是他那個最出名也最能干的侄子謝玄的小名兒。這個故事本身很簡單,可是很有魅力,很多后世作者都喜歡引用它,原因有二:一是這個故事本身是豪門八卦,根據我們現今的生活經驗可以推斷,歷朝歷代的中國人民都或多或少地熱衷于八卦有錢人,何況這個八卦還有實際價值呢,謝安為什么那么器重謝玄?就因為他覺得這孩子實在是有悟性,《詩經》能讀得這么透徹,那家族核心領導位置舍他其誰呀!二是“昔我往矣”這十六個字的確是太精彩了,不單謝玄喜歡,歷代評論家也都愛不釋手。
“昔我往矣”諸句出于《詩經?小雅?采薇》篇,就其審美價值而言確實當得起《詩經》魁首的盛名,《采薇》篇也正因為擁有了這十六個字才顯得更加熠熠生輝。“采薇”這兩個字現今聽上去很浪漫、很有情調,但它的本義是很鄉土的,“薇”就是一種野生植物,戴侗《六書故》中說:“今之野豌豆也,莖葉花實皆似豌豆而小。”簡單點說“薇”就是野豌豆苗,長得有點像現在的茼蒿,據說是紫色的。先秦那個時候菜的種類雖然不多,但正常的飲食中應該是不包括這類野菜的,恐怕只有不得已的人才會靠采薇充饑。例如戍邊的將士。
《小雅?采薇》篇就是一首征夫戍邊的悲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啟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薇菜破土露新綠,曰歸曰歸,年關將至家萬里;采薇采薇,薇菜鮮嫩正可口,曰歸曰歸,心中憂悶歸無期;采薇采薇,薇菜老硬難下咽,曰歸曰歸,又到十月小陽春。薇菜由生到老的生長過程不也正是征人由青春年少到垂垂老矣的戍邊過程?時光無情,時代更加無情,風刀霜劍摧殘了征人的鬢角,久戍不歸折磨著征人的心靈。“靡室靡家,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歸聘”,強悍的外敵讓邊防一刻都不能掉以輕心,家在這個時候成了戍邊戰士們的奢侈品,有家不得歸,只能將父母兄弟妻兒齊拋閃,甚至連找人捎一封家書回去都顯得那樣困難,“萬金家書”哪里只是唐朝的物件兒?自從有了戰爭,就有了相隔萬里的征夫怨婦、有了那“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苦苦期盼。
《采薇》的前三章是地道的悲歌,征夫們為了國家的安定遠赴艱苦的邊關,他們采薇為食,日夜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年復一年的盼望換來的是無盡的憂愁。但緊接著,詩作的四、五兩章話鋒一轉,“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雄壯的馬匹,昂揚的斗志,戰士們在“平沙莽莽黃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的邊關竭忠盡智,保家衛國!采薇的艱辛和思歸的悲慟沒有摧毀戰士的斗志,“豈不日戒?狁孔棘”,敵人就在眼前,為了國家、為了千千萬萬人的平安,征人們必須守在那里、他們必須堅持下去……
戰斗了一輩子,等待了一輩子。終于,要踏上回家的路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想我離家時,楊柳依依隨風搖,陽春三月好風光;今日還鄉來,紛紛大雪滿歸途,感時不覺雙淚流。清人王夫之說這四句詩“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簡單點說就是用往昔的幸福美好襯托今朝的凄苦悲涼,苦味愈重。“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幾十載光陰飛逝,離家時還是青春少艾,如今呢?不知道!或許白頭老嫗還在家里苦苦地等我,可恐怕是要“相顧無相識”了吧?也許,更可能,那個讓我思念了整整一世的家,如今只剩下些斷壁殘垣在等著我歸來吧?“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種感情是多么的矛盾與掙扎!三千載時光洗去了很多悲傷的痕跡,但征人游子的鄉情卻是永恒。于是邊塞征戍詩也就成了永恒,《詩經》是孕育邊塞詩的搖籃,《采薇》是其中最動人的篇章。
2、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3、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5、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鶴鳴于九皋,而聲聞于野。
7、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8、君子作歌,唯以告哀。
9、寧為秋霜,勿為犬羊。
10、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2、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13、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濡以沫,相掬以濕,不若相忘于江湖。
14、桃之夭夭,爍爍其華,之子與歸,易其室家。
15、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以相好也。
16、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衷。
17、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于其居。
18、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19、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20、月出佼兮,佼人僚兮
2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22、執子之手,與之偕老。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3、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4、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5、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6、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7、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8、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9、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10、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11、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12、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1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4、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5、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16、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17、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1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19、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0、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2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4、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25、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26、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27、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對于語文的喜愛,我是素來就的的,甚至已不知從何開始,但我知道,我已深深地被他吸引,沉迷于此,其感就如蜂兒處于漫野群芳之中,魚兒遨游于連天大海,馬兒馳于廣袤草原一般。學語文時的美妙,是語言所不能充分來描述的……我,愛語文。
我愛語文,愛他的“遠古”經典——《詩經》。那傳誦了千年的“文學黃金”,顯現著中華人民的聰明智慧,是人民群眾的輝煌成就。詩中優美至極的詞句,不正是作者穿越時空所寄來的悠悠之情嗎?“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纏綿的相思,凄美的畫面,恍惚間發現自己已在西湖楊柳邊,隔著薄霧,看那詩人若離若現的眼神。試問,此般情景,怎能不讓陶醉于其中呢?
我愛語文,愛他的“博大精深”——《楚辭》。是屈原造就了《楚辭》,也是《楚辭》成就了屈原。“舉世皆濁唯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如此傲視天下的的詩句,卻正抒發了屈原渴望以己之力,改變天下,拯救蒼生的心愿,也算為他的壯志未遂畫上了一個并不完整的句號,但他還是發出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嘆,但其崇高的精神,實為我之學習榜樣,奮斗目標。
我愛語文,愛他的“纏綿凄凄”——《紅樓夢》。正所謂“紅樓夢中夢難醒,千古絕唱唱到今”,此話不假,《紅樓夢》不愧為四大名著之冠,它擔的起。在那個花招繡帶,柳拂香風的小小女兒國中,笑和淚、愛和怨、酒和詩,交織成一個個或使人嗟嘆,或令人悸動的故事。“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語文也許就是如此,具有《詩經》般的深奧,《楚辭》般的“浪漫”,以及《紅樓夢》般的回味無窮。或許就在那個時候我認識到了語文的魅力,我深深地愛上了他——語文。
指導老師:龔春來
同樣是思念,今有短信道:如果每想你一次就能得到一朵鮮花,那么,我的世界將是一個大花園。古人云:陌上花開緩緩歸。(相傳五代十國時代的君王錢,甚愛自己的王妃,王妃每年寒食節必歸臨安,錢甚為想念。一年春天王妃未歸,至春色將老,陌上花已發。錢寫信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意思是田間阡陌上的花開了,你可以慢慢看花,不必急著回來。滿懷思念,無一字提及。)
今人短信:無論天氣如何,都不應該在別人的屋檐下待太久。古人云:魚游于釜中,雖生不久;燕巢于幕上,棲身不安。
今有短信: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獨居豪宅別墅,一人也只能睡一張床鋪。古人云:鷦鷯巢于森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今有MSN簽名:心中欲少自然憂少;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古人云:性不可縱,怒不可留,語不可激,飲不可過。
今有MSN簽名:鐵杵能磨成針,木杵只能磨成牙簽,材料不對,再努力也沒用。古人云: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今有微博:大智慧不是善于識破詭計,而是識破了卻讓對方感到還像蒙在鼓里;大英雄不是恥于受到羞辱,而是受到羞辱時竟讓對方覺得云淡風輕。古人云:覺人之詐,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動于色。
今有微博:機會只青睞有準備的人,機會只欣賞胸有實才的人。古人云:粟積于豐年,乃可療饑;才儲于平時,乃可濟用。
今有微博:幸福就是大病初愈時乍見陽光的明媚,幸福還是窮途末路又逢柳暗花明的快樂。古人云:病中之趣味,不可不嘗;窮途之境界,不可不歷。
今有微博:禁得起掌聲也受得起落寞,挺得起富貴也挨得起貧寒。古人云:雷霆起于側而不驚,泰山崩于前而不動。
那些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或服役守邊的草根先祖們,勞累之余,吟哦有聲,在《詩經》里面更是寫出了風華絕代、文采飛揚的草根博客: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當初離家去遠方,楊柳依依春風蕩。如今歸來奔家鄉,大雪紛飛漫天揚。
“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太陽落山了呀,牛群和羊群都從山上下來,慢慢歸圈了……
“詠絮才”:才女的別稱。“絮”是指柳絮。
這個典故和晉代才女謝道韞有關。冬日的一天下起了鵝毛大雪,謝安召集眾位侄子侄女談論詩文,他問:“大雪紛紛像什么呢?”謝朗回答說:“撒鹽空中差可擬(像銀白細鹽自空中撒下)。”謝道韞說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更像柳絮被風吹起)。”語驚四座,謝安大為贊賞。
他家的柳樹長勢應該很好。
“五柳先生”、“柳刺史”、“柳泉居士”
你能猜出上面三位分別指誰嗎?讓我們一起當“小福爾摩斯”,去尋找答案吧!
線索一:他們都是大文豪,都愛柳樹。
線索二:“五柳先生”既愛柳又愛菊,他的名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在住所前栽種柳樹5棵,自號“五柳先生”。
線索三:柳刺史是唐代人,做官的地方是柳州。他愛種柳,也發動百姓種柳,有詩說:“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線索四:“柳泉居士”愛談狐說鬼,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他和“五柳先生”一樣,在自己家里也種了柳樹。他還喜歡臨泉而居呢。
(答案附后)
“楊柳”是指楊樹和柳樹嗎?“百步穿楊”射到的是楊樹嗎?
“楊柳”其實就是單純指柳樹,“楊”是一個皇帝賜的姓。這個皇帝是個暴君,不愛民,對柳樹卻情有獨鐘。他下令開鑿大運河,要求在大堤兩岸栽植柳樹,還親自動手,御賜柳樹“楊”姓,使其享受與帝王同姓的殊榮。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其實遠至先秦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經有“楊柳”之稱。《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它像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出門時是春天,柳條依依隨風飄揚;回來時已是冬天,大雪紛紛漫天飛揚,一年的經歷盡在不言中。
不只文豪、皇帝愛柳樹,古代軍營對柳樹也是青睞(lài)有加。《戰國策》里說,楚國射手養由基身懷絕技,射箭距離柳葉百步,百發百中。明明射的是柳葉,但寫到成語里卻稱為“百步穿楊”,這不是典型的“柳”冠“楊”戴嗎?
我雖然被稱作“楊柳”,但是和楊樹卻不是親戚。楊樹搶俺的風頭可不是一次了!俺要怒啦!
不是說柳樹和名人的約會嗎?怎么把楊樹也扯進來了?
古人產權意識如此強烈,想不到吧!
安史之亂,四野硝煙,唐軍于鄴城兵敗,叫民一刻不安。
老翁棲身無所正當風燭殘年,子孫殉難戰爭,兵荒馬亂,又何需老命茍全!戰火逼近,扔掉拐杖顫巍巍出門拼搏一番。戰友們也為老翁流淚辛酸,嘆息不止。慶幸老翁的牙齒還算完整,胃口不減還可忍受戰場上的艱苦環境,而他的身體卻已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作為男子漢,既已披上戎裝,那就義無反顧,告別長官慷慨出發。臨離家門,老翁想瞞過老妻,誰知走了沒有幾步,迎面卻傳來了老妻的悲啼聲,她哭倒在大路旁,嚴冬臘月仍是褲薄衣單于寒風中瑟瑟抖動。老翁心緊。明知生離就是死別,卻依舊攙扶老妻,為她的孤寒無靠吞聲飲泣;老妻哭得淚流滿面,也明知老伴這一去,十成是回不來了,在那里啞聲叮嚀:赴到前方戰線要保重?努力加餐。
老翁不禁悲從中來,傾訴的別離之語卻成安慰。守衛河陽,土門關深溝高壘防守堅嚴門,杏園鎮天險足恃,固若金湯,敵軍要越黃河上杏園,實難。時局也不比當年鄴城之戰,縱然一死,也有寬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還未成行,便徒思歸景。人生悲歡離合,月之陰晴圓缺!命數輪轉,那管你青絲白發,花敗花開?
離行之際老翁不禁回想少壯年華兵強馬壯,國泰民安,錦繡河山,可一切卻已盡付東水,不免徘徊踟躕長吁短嘆。本應在田間耕作的少壯奔赴前線,徒留未亡年邁之人枯守家園;青綠的山林染上黏稠濃腥的紅色,彌漫的硝煙染上盛放的花朵,昔日叢林散發著積尸的惡臭。扶尸百萬,流血漂櫓染紅廣闊山川。戰火遍地無處尋覓人間樂園。既白首相扶求不得,殺敵擒王我又豈敢猶豫盤桓再耽擱,毅然拋棄茅棚奔赴前線卻也受訣別之痛天崩地裂、摧斷肺肝。
初二:倪?珊
摘 要:作為文學作品中最純粹的藝術,詩歌的語言富有節奏感、韻律美。詩歌形式的特殊性和文化上的高度濃縮型,造成了詩歌翻譯的高難度性。而《詩經》作為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其英譯始于18世紀中葉,理雅各和許淵沖的譯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兩位譯者的譯文呈現的風格具有很大差異。本文以《小雅?采薇》為例,從形象與意境、韻腳處理、形式對應三方面對兩個譯本進行了對比分析。
關鍵詞:《詩經》英譯;理雅各和許淵沖的譯本;對比分析
一.簡介
1.1詩歌的特點和翻譯標準
美國翻譯家Robert Payne說:我們了解一個民族的最好辦法就是閱讀該民族的古詩,而中國人自古就開始寫詩,在他們心中,詩就是他們文化中最美麗的花朵。
詩歌是文學作品中最純粹的藝術。它的文學形式高度精煉,而內容卻無限豐富,語言富有節奏感、韻律美,句式整齊。詩歌濃縮了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精華,含有鮮明的語言文化特征,因而詩歌的翻譯是很有難度的。意大利詩人但丁主張“文學作品(詩歌)不可譯”,他認為:“任何富于音樂,和諧感的作品都不能被譯成另一種語言而不破壞其全部優美和諧感。”英國詩人Shelley曾說詩不能翻譯,譯詩是徒勞的,“猶如把一朵紫羅蘭投入坩堝,企圖由此探索它的色澤和香味的構造原理”。美國桂冠詩人Robert Frost曾將詩定義為“譯詩過程中所失去的東西”。嚴復也說,有些文學作品根本不可譯,尤其是詩。但是詩歌翻譯雖然很難,從根本上卻不是不可譯的,并且文化需要交流,譯詩是必然。但究竟怎么樣才能譯出好詩,譯詩的標準又是如何?圍繞此問題眾說紛紜。劉重德教授提出:漢詩英譯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似。許淵沖教授提出:譯詩,尤其是格律體的詩詞,要盡可能的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許淵沖,2006)朱自清在《譯詩》一文中,論述了譯詩的“創造的本領”:“譯詩對于原作是翻譯;但對于譯成的語言,它既然可以增富意境,就算得一種創作。”(陳福康,2010)
1.2詩經的藝術特點、成就和英譯
1.2.1《詩經》的藝術特點、成就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詩歌305首,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描繪了當時的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等。它主要采用四言詩和隔句用韻,大量使用了疊字、雙聲、疊韻詞語,加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音樂性。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后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后世詩人的創作。詩歌沿著《詩經》開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1.2.2《詩經》的英譯
《詩經》的英譯始于18世紀中葉,而后出現了眾多《詩經》的全譯本和選譯本。僅以《詩經》的英文全譯本而言,就已達10余種之多。其中理雅各和許淵沖的譯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兩位譯者所處時代、國籍、身份和經歷都不盡相同,譯文呈現的風格也有很大差異。
1.2.2.1理譯本――中規中矩好百科
英國傳教士、學者理雅各(1814-1897)是完整翻譯《詩經》第一人,被譽為十九世紀西方漢學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儒學專家。理雅各非常強調對原文的忠實,嚴格遵循原文的詞語、句子順序,他的翻譯更偏向于直譯。“他的這部譯詩達千頁之多,除了原文和譯文以外,還有詳盡的注釋和評論,長達182頁的緒言和長達137頁的索引。他的序言共分5各部分,分別論述了《詩經》的成書過程、歷代的《詩經》研究、《詩經》的藝術特點、歷史背景和參考書目。他幾乎逐字逐句的對原文進行注釋和評論,并附有主題索引、專有名詞索引和漢字索引,便于讀者理解這些中國詩歌的精神實質。”(汪榕培,1995)宛如一本《詩經》的百科全書。
1.2.2.2許譯本――賞心悅目悅耳詩
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許淵沖(1921-)是有史以來將中國歷代詩詞譯成英、法韻文的唯一專家。他提出了“美化之藝術,創優似競賽”的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他的《詩經》譯文一韻到底,追求意、音、形三美兼具。“許淵沖先生所譯的《詩經》在神形皆似方面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全譯《詩經》中的佼佼者。”(汪榕培,1995)“意美”賞心,“音美”悅耳,“形美”悅目。
二.《小雅?采薇》兩譯本比較
2.1《小雅?采薇》(第6章)簡介
原詩:“昔我往己,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主要描寫了戍邊戰士征戰歸來時,饑渴難耐,回憶起春天離去寒冬歸來的經歷,心中升起無法向外人訴說的悲傷。該章節的藝術特點在于其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境界,用看似溫和的文字委婉曲折的表達了心中強烈的傷悲。
2.2理譯和許譯
理雅各 許淵沖:
At first,when we set out, When I left here.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Willows shed tear.
Now,when we shall be returning,I come back now.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clouds.Snow bends the bough.
The march before us is long,Long,long the way;
We shall hunger;we shall thirstHard,hard the day.
Our hearts are wounded with grief.Hunger and thirst
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Press me the worst.
My grief oer flows.
Who knows?Who knows?
2.2.1形象與意境比較分析
在翻譯“楊柳依依”上,理譯采用了直譯: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僅描述了柳樹的特點:嫩綠。筆者認為這樣的譯法過于樸實,沒有傳達出原詩中的感情,因為“依依”不僅寫出了楊柳的婀娜多姿,還道出了戰士們離去時的不舍之情。相比之下,許譯就更為傳神:Willows shed tear。將楊柳擬人化了,雖然沒有寫出其姿態,但卻給讀者呈現出一副“美人淚眼送戰士”的情景。
“雨雪霏霏”的處理上,理譯: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clouds.同樣只是描述了“景”,而未傳“情”,讀者腦海中的畫面只有那漫天的飛雪。而許譯“Snow bends the bough”卻沒有直接說出雪到底有多大,而是通過寫雪壓彎了樹枝間接地呈現出了雪勢之大。并且還有妙筆生花之筆,雪壓彎了樹枝,樹枝“垂頭喪氣”是否可以說明出征戰士的彼刻心情呢?戰爭迫使其離鄉,心中傷悲,卻無能為力,就如那被雪壓彎的樹枝,無力反抗。許譯透過詩的表面意象挖掘出其蘊藏的感情,可以“賞心”。
許老先生說:(翻譯要堅持“一、依、異、易、藝、怡”)“一”是譯文應該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層次上和原文統一;“依”是譯文只能以原文字句為依據;“異”是原文可以創新立異。這三論是翻譯的方法論。翻譯古典詩詞,很難做到“一”,有時候也無法“依”,這時候只能“異”,去創新立異……我把“楊柳依依”譯成流下眼淚,依依不舍,將“雨雪霏霏”譯成雪壓彎了樹的腰肢,就像罪惡的戰爭壓彎了人。這需要用想象力,但我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從詩意里邊來的。
2.2.2韻腳處理比較分析
理譯是無韻的,基本上是分行寫出的散文,既無節奏,也未用韻腳,因此構不成抑楊頓挫的詩歌韻律。而許譯雙行押韻,它的押韻是aabbccddee,顯得韻腳豐富、音節鏗鏘、韻律整齊、節奏鮮明,達到了原詩所具有的一唱三嘆的音韻美感。在他看來,用韻固然可能因聲損義,不用韻則一定因聲損義,用韻損義的程度反比不用韻小。
筆者認為韻腳對原詩是很重要的,韻體翻譯在聽覺效果上就可以超越非韻體,造就音樂美,可以“悅耳”。美國詩人愛倫?坡在《詩的原理》(1848)一文中說:“在作詩時,決不能忽略音韻之美。但是這一點,我們所有的作詩法論述中不知為什么都避而不談。”又說:“音樂通過它的格律、節奏與韻的種種方式,成為詩中的如此重大的契機,以致拒絕了它,便不明智”,文學的詩可說是“美的有韻律的創造”。許譯在韻腳的處理上做到了“悅耳”,保留了詩所以為詩的特色。
2.2.3形式對應比較分析
原詩采用四字格的形式,整齊劃一。理譯基本是分行寫出的散文,無所謂形式對應,反顯冗長。而許譯每行3-4個單詞數目,四個音節,與原詩的四言風格形成照應。詩行簡短,可以“悅目”。
三.總結
筆者看來,翻譯難,難于上青天。翻譯中國詩詞更難,而翻譯中國古典名著《詩經》則是難上加難。翻譯家們花費常人難以想象的時間和精力,經過考察、求證、推敲、修正等等程序,才完成了譯作。我們應該肅然起敬,為他們的奉獻,為他們的精神,為他們呈現給我們的著作。本文選取的理譯和許譯都是精彩的著作,各有千秋,一為“中規中矩好百科”,一為“賞心悅目悅耳詩”,若將二者結合欣賞,或許別有一番風味。作為后備晚生,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認真鉆研。(作者單位:大連大學英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James Legge.The Shi King,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1.
[2] 陳福康.中國譯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汪榕培.漫談《詩經》英譯本.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