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自動化科技論文

自動化科技論文

時間:2022-05-27 23:12: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動化科技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自動化科技論文

第1篇

plc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1]郭鵬,李悅,高文彬.三菱Q系列PLC與FX系列PLC基于CC-Link通訊在輪胎設備中的應用[J].橡膠科技市場,2007(02),13~16.

[2]范明錦.三菱Q系列PLC與FX系列PLC的通訊[J].科技致富向導,2011(23),190~191.

[3]王輝.三菱電機通訊網絡應用指南[M].北京:北京工業出版社,2010.

[4]曹惠彬.電力線通信(PLC)技術綜述[J].電力系統通信,2004,(1).

[5]戚佳金,陳雪萍,劉曉勝.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研究進展[J].電網技術,2010,(5).

[6]程曉榮.寬帶電力線通信信道特性及網管技術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保定),2006.

[7]康恩婷.寬帶電力線信道特性及OFDM性能的分析與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保定),2005.

[8]俞王杰.自組織窄帶電力線通信網絡MAC機制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5.

[9]汪濤.寬帶電力線通信MAC層協議優化及仿真平臺搭

plc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1]拾以超.仿真軟件在PLC教學中的應用[J].機電技術,2011,05:149-151.

[2]姜坤.淺談PLC仿真軟件在PLC教學中的應用[J].電子世界,2012,07:167-169.

[3]葉堅.PLC仿真軟件在PLC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無線互聯科技,2013,06:238.

[4]潘春玲.仿真軟件在PLC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2:265-269.

[5]劉佳.PLC技術在電氣自動化控制中的運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6,(04):11.

plc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1]孫曉峰.基于PLC的輸煤程控系統改造[J].自動化應用,2010(2).

[2]王占彬.PLC控制網絡在火力發電廠輸煤控制系統的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2009(S1).

[3]張金姣.基于組態技術的PLC電廠輸煤控制系統的仿真[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09(4).

[4]甘焱.火力發電廠輸煤控制系統淺談[J].紅水河,2010(3).

第2篇

英文名稱:Office Informatization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辦公自動化學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001X

國內刊號:11-3749/TP

郵發代號:82-38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5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3篇

【關鍵詞】自動化技術 油氣儲運應用

中圖分類號:F470.1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二.我國油氣儲運的概述。

近幾年以來,我國油氣儲運工程事業已經大力發展起來。西氣東輸管道和西部管道等油氣長輸管道已經建成運用,這些管道技術都顯示了我國對成品油、原油和天然氣管道輸送技術的更深層的應用以及更深的研究探討。一些石油戰略儲備庫的成功建設標志著大型地面原油儲運工程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更加先進,更加新穎的技術水平。同時,我國油氣儲運工程也對國際先進理論與國際高端技術(數字化管道技術、HSE管理技術和油氣混輸管道技術)進行了極好的發展與應用。這些都標志著我國的油氣儲運工程技術已經邁入了一個更加新穎,更加深層的改革創新發展階段。

三.油氣儲運工程中應用的技術。

我國油氣儲運工程中應用的技術日益增多,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天然氣制冷技術在天然氣儲運中的應用。

目前,天然氣液化主要有三種制冷工藝,即級聯式制冷循環、混合冷劑制冷循環和帶膨脹機制冷循環。級聯式制冷循環,利用某一制冷劑的蒸發來冷凝另一種較低沸點的物質而組成逐級液化循環,主要應用于基本復合型天然氣液化裝置。混合冷劑制冷循環是以多組份混合制冷劑為工質,進行逐級的冷凝、蒸發、節流膨脹,從而得到不同溫區的制冷量,達到對天然氣逐步冷卻和液化的目的。基本復合型天然氣液化裝置廣泛采用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混合制冷劑液化流程。帶膨脹機制冷循環 利用高壓制冷劑通過透平膨脹機絕熱膨脹制冷實現天然氣液化的流程。根據制冷劑的不同,分為天然氣膨脹液化流程、氮氣膨脹液化流程和氮-甲烷膨脹液化流程。帶膨脹機制冷循環適用于液化能力較小的調峰型天然氣液化裝置。

天然氣水合物儲運技術在油氣儲運工程中的應用。

天然氣水合物不僅具有再次汽化時釋放速度相當慢并且極易控制的優點,還具有安全性能比較好的優點。天然氣水合物儲運技術是一種新穎的天然氣儲運技術,并且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同時,低成本釋放與存儲技術不僅是該項技術的難點,天然氣水合物快速高效連續制成技術也是這項技術的難點。

高壓水射流技術在油氣儲運工程中的應用。

高壓水射流技術在油氣儲運工程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高壓水射流技術能夠使質量與容量得到保證,在對油庫儲罐進行一段時間的使用后,儲罐底部易于結垢,這些結垢會影響油品質量與容量,此時,就應該對儲罐進行合理的清洗;高壓水射流技術能夠使傳熱效率得到提高,當對粘油罐進行加熱的過程中,一些傳熱設備(熱傳器和鍋爐等)有著嚴重的結垢,使這些傳熱設備的能耗極其加大,傳熱效率極其降低,此時,運用高壓水射流技術不僅使結垢層得到有效的清除,還使能源的利用效率與傳熱效率得到提高,以下設備的清洗主要運用到高壓水射流清洗技術:各種各樣的換熱器設備,管道小型儲油設備,油桶和油罐車小型儲油設備。

四.自動化技術在提高設備運行效率方面的應用。

1. 泵類設備的運行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生產單位的電耗指標。

對大型外輸泵的運行效率實施了自動化監控,它的主要監控原理是通過能耗計量儀表計量電機的實耗電量,再通過泵的進出口壓力和流量確定泵的輸出有用功,現場的一次儀表將參數采集到中央處理機,再經過運算程序計算出泵的實時泵效。技術人員通過對實時泵效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找出泵的效率變化原因,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先后發現了:進口過慮器摩阻損失、出口閥組的節流、原油的溫度(粘度),以及電機運行效率對泵的影響,值班人員通過現場操作,使首站的泵的運行效率始終保持在70%以上,相對沒有實施監控系統以前提高了5個百分點,單臺220kw的外輸泵一年可節約近兩萬kw.h。

2. 完善加熱爐自動監測,增加原油進、出口壓力、溫度,水套壓力、溫度,排煙溫度、燃油流量、壓力,爐膛壓力、煙氣含氧量分析等監測點。

3. 在控制系統中,設定出口介質加熱溫度,根據油溫的變化來改變燃燒器的大小火切換,同時通過相應調整供風系統,提高燃燒器的燃燒效率,從而達到提高水套爐效率的目的。

4. 安全檢測聯鎖保護系統的加強,增加水套爐壓力保護、原油進出口壓差(防止滯留)檢測、水套爐水位低限報警、利用光電管監視燃燒情況,原油出口溫度超高監測,并建立聯鎖保護。

5. 自動化技術在辦公自動化方面的應用。

(1). 生產報表自動化生成,主要是依據目前的focs系統對現場生產參數的自動采集生成數據庫,對數據庫的有關數據進行篩選,并進行自動累計和計算,生成當日生產報表。自動報表可以有效的避免手工填寫報表因人的責任心的問題填寫的錯誤。并可以作為工人當日生產業績的考核依據。大大提高管理的量化考核力度。以下是首站自動報表生成界面。

(2). 辦公網絡化管理主要是依托網絡技術,在內部建立局域網絡,將站內的生產數據,技術資料和其他管理資料實現共享,并且通過服務器與上級部門的網絡聯網將本站的生產數據上傳到上一級管理部門。同時可以對生產進行指揮與分析,通過采集真實準確的生產信息,進行科學的分類整理,采用有效的分析方法,使管理者對現場的生產做出正確的指揮,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決策。使用一些先進的經濟分析方法(如投入產出分析)可以充分全面地考慮問題,并做出科學的分析和判斷。把管理人員從繁重的信息收集整理和統計中解放出來,使廠各級領導能利用計算機網絡準確、及時、全面地掌握信息,統籌安排生產和經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

6. 目前原油的輸送多采用管線輸送,原油在輸送過程中存在著兩方面的能量損失,即摩擦阻力損失和散熱損失。因此,必須從這兩個方面給流體提供能量——加熱站提供熱能和泵站提供壓力能。在管輸管理中,要正確處理這兩種能量的供求平衡關系,因為這兩種能量損失的多少是互相影響的。一般來說,散熱損失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摩阻損失的大小取決于油品的粘度,粘度的大小取決于輸送溫度。提高加熱站的出站溫度,使油品在較高的溫度下輸送,原油的粘度降低,摩阻損失減小,但散熱損失增大。所以在原油管輸過程中存在著能耗最小的優化輸送選擇。

五.結束語

我國可以采用自動化技術和計算機信息技術,不斷的優化油氣儲運參數,并進一步提高油氣儲運的效率。運行計算機技術和自動化控制技術,對管線進行實時的監控,同時可以采集首端個末端壓力、流量、溫度以及粘度等各項參數,利用雙向微波將其數據信息傳送到首末站的控制室之中;并在此基礎上編寫和優化參數程序。自動化技術在原油儲運過程中的應用不但提高了生產系統的運行效率而且提高生產的安全性。因此,我們應促進自動化技術在油氣儲運過程中的應用,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孫靈念 董明 王勝利 自動化技術在油氣儲運過程中的應用 [期刊論文] 《油氣儲運》 -2005年z1期

[2] 齊凱 自動化技術在油氣儲運過程中的應用 [期刊論文] 《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 -2012年11期

[3] 齊凱 自動化技術在油氣儲運過程中的應用 [期刊論文] 《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 -2012年9期

[4] 付玉章FU Yuzhang 自動化技術在油氣儲運過程中的應用 [期刊論文] 《科技傳播》 -2010年24期

[5] 魏孔林 王海成 許巧娟 張文浩 自動化技術在油氣儲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論文] 《中國科技博覽》 -2012年21期

第4篇

關鍵詞:配電自動化;配電網;配電自動化系統;配電管理系統;饋線自動化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form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to the first four problems and to see,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in distribution network to reasonable structure,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mainly switch) comply with the basis of the requirement of automation, add careful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planning, be able to implement, otherwise, it will cause rework and waste, cannot be unworkable.

Keywords: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Distribution network; The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Feeder automation

中圖分類號:U665.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配網規模和結構出現實質性的變化。不斷提高配網的運行及管理的自動化水平是客觀實際的需要,這種需要使配網管理系統的建設勢在必行。由于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不同,配電自動化的結構和應用也自然不同,因此配電自動化系統的可行性、實用性和先進性,逐步擴展和完善,成為配電自動化的關鍵因素。結合具體城市實際情況,進一步設計出先進、通用配電網自動化系統,對整個國內的城市與農村的電網改造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配電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電網嚴重缺電,發生“重發、輕供、不管用”的局面,致使配電網極端落后。表現在網絡混亂,裝備陳舊,供電可靠性低下。國外先進國家和地區的供電可靠率及相應年戶停電時間為99. 9986%和10 min (紐約市),美國全國平均58min,日本全國平均9min。我國全國平均年停電時間長達30 h,差距太大。不但如此,目前突出矛盾是發電廠窩電,老百姓用不上電,卡脖子地方主要是配電網,表現在,

( 1)網絡結構不合理,降低了供電可靠性;

( 2)配電線路上不設開關,一有問題便拉整條線路,或使用落后的油開關,負荷電流都不敢拉,每三年就要更換,有名無實;

( 3)供電半徑過大,導線截面太小,使電壓合格率很低;

( 4)無功補償不完善,有的雖裝了補償電容器,但人工簡單操作,在高峰投,低谷切,功率因數提不高;桿上公用變一般都未裝補償電容器,線損率居高不下;

( 5)配電變壓器損耗大,容量不足,高峰過載燒壞屢見不鮮;

( 6)進戶線老化,截面積小,適應不了用電增長要求,經常出事故。

為此,國家投巨資于城網 農網改造,以便提高配電網供電能力和安全經濟運行水平。

2、改造配電網,規劃要先行

以往由于缺乏投資,負荷上來,就近拉一條線路,臨時對付,造成網絡結構混亂,不符合“供用電規則” 要求。現在改造配電網不能簡單化地加大導線截面或改為電纜、增大配變容量。廣東某市為提高供電可靠性,也為改善市容,投巨資將架空線改為地埋電纜,實施了幾條線路后發現,簡單地將架空線改為電纜,提高可靠性效果不大,后來停工,重新抓規劃,從改造網絡結構入手。

現在應該借城網改造的東風首先規劃好配電網絡,使配電網逐步改造成現代化的合理的結構。網絡規劃中有以下4個問題值得考慮:

( 1)采用環網結構,即手拉手方式或對供方式,比較簡單易行,提高可靠性指標到N-1。

例如福建省晉江市10 kV配電網原來都是簡單輻射形結構,由大約10個變電站的10 kV出線直接向用戶(直接或T接方式)供電,不但線路長,供電半徑大,而且可靠性差。現在開始逐步改為手拉手結構,如聯東-聯西線便是一邊接龍湖變,另一邊接英林變,中間斷開,一邊發生故障可以倒到另一邊供電,規劃中其它線路將逐步改造成這種手拉手方式。手拉手方式就是環網結構,其可靠性可以達到N-1。江蘇省蘇州市西區大多是環網供電,規劃做得比較好,自動化實施效果也好。

另外一種是變形的環網結構,將A、B、C三個電源點形成三角形手拉手,可靠性也是N-19但負荷轉移率比一般環網降低一半。

對于可靠性要求高的,一般采用雙回線加備自投方案,可靠性指標也只能達到N-1,但投資翻一番。國外有一種新式4- 6結構,由A、B、C、D 4個電源點,6條手拉手線路組成,當任兩個元件發生故障時仍能保證正常供電。其可靠性指標可達N-2,負荷轉移率降為三分之一。這種結構比較適合于新規劃地區,而老城網改造難以實現。

( 2)環網結構可以用美式環網柜實現,也可用我國開閉所方式實現。

例如,上海浦東工業園區便采用4路自動化環網柜,一路進線,一路出線,另兩路向用戶(大用戶)供電,或作為支線供電,設備體積不大(高1200ⅹ寬2600ⅹ深1000 mm),一般安裝在人行道~綠化帶~停車場或大樓間的角落,不征地,不蓋房,本身價格雖貴些,平均每路開關約4萬元,但總的經濟效果較好。當然環網柜方式對新的開發區或大面積住宅區較易實現,對老城網、老市區有一定困難。但若改變觀念,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如南京市北京西路道路改造時就采用了環網柜,廈門在某新住宅區也使用環網柜,現在這兩供電局已與外商合作組裝環網柜,計劃推廣使用。

開閉所方式在我國一直沿用,蘇州西區(新區)將開閉所設在大用戶配電房隔壁或附近,開閉所由大用戶提供,效果較好。但若是開閉所需征地建房就很不經濟,如山西某市規劃10 kV開閉所,土建費與開關設備費接近,征地還有困難。

山西另一城網規劃也用開閉所,但采取與廂式變結合的新方式,無需征地建房,應該說,這是一種新思路,建立在新技術(廂式變)之上的因地制宜的好方案。

( 3)大型開閉所方案不可取。

廈門湖里開發區、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都是建大型開閉所,從變電所送電到開閉所,再配電到各用戶,配出線路達十余條,大型開閉所占地建房費相當可觀,這是若干年前的規劃。但是,上述山西某市新規劃還是大開閉所方案,要征地0. 25畝,土建費45萬元,每個開閉所均投資百萬元以上,可見就不是好方案。如果將這集中式大開閉所改為分散式小開閉所,在負荷旁邊就近設開閉所,一般4路開關就夠,而這小開閉所可采用廂式變結構或環網柜,比較合理。

( 4)據了解,目前配電網有不少單位仍全部采用斷路器,而不是采用新型負荷開關,不難看出其投資是相當可觀的。若進出線改用負荷開關,到大用戶線也采用負荷開關,到就近配變采用熔斷器,便可大幅度降低投資。目前國外熔斷器熔斷定值精度很高。

綜上所述,配網規劃應建立在國內、外最新技術平臺之上,采用最新裝備,選用無油化、長壽命、免維護的設備。

結語

配電自動化要在配電網結構合理,配電設備(主要是開關)符合自動化要求的基礎上,再加周密的配電自動化規劃,方能實施,否則會造成返工和浪費,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比方蘇南某供電局幾年前抓配電自動化,就簡單地買了幾臺自動重合器和自動分段器,花了百余萬元,結果只當普通開關用,后來才意識到應先做好自動化規劃才行。

參考文獻

1.羅偉 中壓電網規劃及其應用[期刊論文]-價值工程 2010(12)

2.楊仕成.熊楓 淺談電力配網的管理[期刊論文]-中國集體經濟 2009(31)

3.沈瀾.曾旭東 配電網規劃接線方案研究[期刊論文]-四川電力技術 2008(6)

4.戚堯 城市配電網絡規劃研究[期刊論文]-科技創新導報 2008(4)

5.楊武蓋 面向實用效果的配電自動化系統建設[期刊論文]-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3)

6.顧天天 淺談電力配網的管理[期刊論文]-科技廣場 2008(4)

7.陳瑞林 縣級配網自動化系統研究[學位論文]碩士 2006

第5篇

英文名稱:Electric Drive Automation

主管單位:天水電氣傳動研究所

主辦單位:天水電氣傳動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甘肅省天水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7277

國內刊號:62-1106/TM

郵發代號:54-9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5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第6篇

英文名稱:Process 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0380

國內刊號:31-1501/TH

郵發代號:4-304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7

期刊收錄:

SA 科學文摘(英)(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百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第7篇

1、我國自動化控制的研究現狀

長久以來,對電廠有關機組控制工作中,使用的主要控制方式就是PID,但是PID控制器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各類參數整定途徑不同,有些方式需要進行理論計算,有些方式則需要依靠經驗來進行,加上很多常規PID控制難以收到到良好的控制效果,這就需要工作人員不斷的分析控制技術。就現階段來看,我國關于智能控制的研究還相對較少,這種智能控制方式也是業界的一個新型研究范疇,智能控制技術的發展可以為電廠熱工自動化提供完善的理論指導,該種控制技術經過了神經網絡專家、模糊專家的深刻,證實是一種理想的控制策略。

2、智能控制技術的主要方式

2.1 模糊控制方式

模糊控制方式源自于1965年Zadeh教授的模糊集理論,在1974年,英國教授Mamdani成功的將模糊集理論應用在蒸汽機以及鍋爐的控制工作中,隨后的多年來,該種控制方式呈現出一種良好的發展態勢,也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該種理論基于人的思維模式發展而來。有關的研究調查顯示,模糊控制方式可以對數學模型對象進行精準的控制,模糊控制理論是以模糊語言、模糊數學知識來表示模糊規則的理論,并使用計算機技術控制閉環結構的控制系統。模糊控制方式具有幾個特點,即其控制系統的設計需要操作數據與人員的控制經驗,并不需要數學模型,因此,具有很好的魯棒性,能夠解決傳統PID難以解決的時變性、非線性以及時滯性,整個推理過程使用不精確推理的形式,能夠模仿人的思維,因此,可以處理十分復雜的系統。

2.2 專家控制方式

專家控制方式即將專家控制技術與理論的整合,在運行過程中,對專家的智能進行模仿,這樣即可實現系統控制,其主體主要包括推理機構與知識庫,通過對知識的組織與調動,按照既定的策略對規則進行推理的過程。專家控制方式具有靈活性高、空置率靈活的形式,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根據控制系統的復雜程度,專家控制方式包括專家式控制器與專家控制系統兩種方式,這兩種方法均具有完善的結構系統、知識處理功能以及可靠功能,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智能控制在電廠熱工自動化的應用

電廠熱工自動化是減輕勞動強度、改善勞動條件、保證設備安全的技術措施,智能控制在電廠熱工自動化的應用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3.1 單元機組負荷控制

單元機組負荷控制系統是一種具備時變性、非線性以及不確定性的多變量系統,難以建立精確的數學模型,采取傳統的控制系統很難收受到既定的效果。有關專家學者針對該種情況設置了以機跟爐與以爐跟機為基礎的負荷控制系統,效果顯示,這兩種系統有著良好的控制品質以及自適應能力。

3.2 過熱汽溫控制

過熱汽溫是電廠鍋爐在運行過程中的運行質量評價標準之一,就目前來看,一般使用改變減溫水量的控制方式,這種控制方式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表現出較大的時滯性與慣性,在科技水平的發展下,人們也將智能控制系統引進汽溫控制過程中,很好的改善了控制系統的品質與適應性。有關的文獻顯示,將神經網絡模糊控制系統引入過熱汽溫控制過程中,即時在大范圍變負荷運行的過程中,整個系統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運行態勢與運行性能,也可以很好的解決電廠過熱汽溫控制對象的不穩定性與延遲性。

3.3 中儲式制粉系統的控制

中儲式制粉系統的控制難點包括磨負荷信號測量的復雜性、參數之間的耦合性、數學模型的復雜性等等,有關的專家針對這一特征,使用模糊語言規則,總結好運行經驗,使用預測模糊控制與分級模糊控制相結合的方式,在電廠磨球機中進行了應用,運行效果顯示,使用預測模糊控制與分級模糊控制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提升磨機運行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也很好的解決了磨機運行過程中的大時滯的耦合問題,提升了電廠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3.4 給水加藥的控制

電廠鍋爐給水加藥一般為加氨與聯氨,加氨目的是為了提升給水PH值與凝結水PH值,并減少酸性物質對水系統產生的腐蝕。加聯氨的目的是為了去除水中的氧與二氧化碳,防止鍋爐中鐵垢與銅垢的生成。影響給水加藥的因素很多,水處理工況、鍋爐蒸發量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傳統的PID往往難以實現目標調節效果。使用變頻模糊加藥系統可以很好的克服人工加藥系統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很好的提升給水的質量,具有動態響應快、魯棒性強的優點,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4、結語

可以說,智能控制系統可以很好的解決傳統系統不確定性、復雜性以及高度非線性的不足之處,智能控制系統在電廠熱工自動化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未來,也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相信隨著基礎理論的發展與應用方法的成熟,智能控制系統將會得到更加完善的發展,電廠熱工自動化水平也會得到不斷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孟麗榮.關于智能控制在電廠熱工自動化中的應用[期刊論文].中國新技術新產,2012,12(25).

[2]張擁軍.優化火電廠自動控制系統的重要性及對策[期刊論文].中國集體經濟. 2009(10).

[3]劉冬.淺談火電廠自動化控制改造的有效方法[期刊論文].中國集體經濟, 2009(24).

第8篇

關鍵詞:PLC,皮帶運輸機

 

0 引言

選煤廠皮帶運輸機是選煤廠生產的關鍵設備之一,一旦其電控系統出現故障,將影響選煤廠整個生產,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和安全隱患。由于選煤廠皮帶運輸機的電控大多為繼電器控制系統,存在線路復雜、故障點多、可靠性低、穩定性差等缺點,不能滿足煤礦安全生產的需要,因此,筆者采用PLC控制系統取代原來的繼電器控制系統,并用組態王實現對整個皮帶運輸機的運行過程進行監控。

1 系統構成及控制過程

該皮帶運輸機控制系統由兩級系統構成:一級基礎自動化系統,二級完成監控和操作的人機界面系統。

基礎自動化系統采用SIEMENS S7-200系列PLC,由完成控制功能的PLC、完成系統監控和操作的人機界面操作員站、現場執行機構和傳感器組成;上位機監控系統采用亞控的組態王軟件進行設計。論文參考。

一級基礎自動化控制主要控制出現異常情況時進行報警和緊急停車,二級主要用來進行參數設定,啟動和人工緊急停止。

2系統設計

皮帶運輸機系統是以PLC為核心、對皮帶運輸機的運行情況進行實時在線控制和監督的自動化系統,通過PLC和組態王。該系統可以實現對所有現場在線設備的程序控制管理、安全聯鎖控制等功能,并顯示各種操作畫面和模擬現場,對事故信號進行報警以及打印報表等。

該系統主要特點:

(1) 開放式的結構,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可擴展性;

(2) 便利的維護手段,可在線維護;

(3) 先進的硬件控制設備,具有高抗干擾能力、高可靠性;

(4) 高可靠性的檢測儀表;

(5) 集中操作,分散控制的思想;

(6) 通用的軟件開發平臺,智能的設備管理和監控軟件。

該系統主要功能具有檢測皮帶機速度、溫度、撕裂、煙霧、跑偏等功能,當出現異常情況時,PLC控制電機緊急停止,同時報警并把信息傳到上位機,由操作人員進行分析檢修,完成后重新啟動。

2.1 系統硬件設計

SIEMENS S7-200系列PLC適用于各行各業,各種場合中的檢測、檢測及控制的自動化。論文參考。S7-200系列的強大功能使其無論在獨立運行中,或相連成網絡皆能實現復雜控制功能。此處選用CPU226模塊(集成24輸入/16輸出共40個數字量I/O點,且可連接7個擴展模塊)和模擬量擴展模塊EM231(4路模擬量輸入)、EM232(兩路模擬量輸出),它們的特點如下:

(1) 6個獨立的30KZ高速計數器和2路獨立的20KZ高速脈沖輸出;

(2) 實現分布式系統和擴展通信能力都很簡便,組成系統靈活自如;

(3) 隨著應用的擴大,系統擴展無任何問題;

(4) 具有更快的運行速度和功能更強的內部集成特殊功能;

(5) CPU可以高速處理指令并且具有友好的參數設置功能。

CPU模塊:負責程序的運行等工作,電源不僅向CPU模塊供電而且還要滿足與CPU模塊相連的其它模塊的用電需求。

數字量輸入模塊DI:將外部采集到的信號輸入到PLC,例如保護PLC的DI將皮帶撕裂、煙霧、跑偏等信號采集進來;以完成監視保護功能。

數字量輸出模塊DO:將PLC內部運算結果輸出,例如保護PLC的DO將正常啟動,自動控制、手動控制、綜合故障等輸出;操作PLC的DO輸出來控制繼電器,以完成監視、控制和保護功能。

模擬量輸入模塊AI:將外部的模擬量采集進來送給PLC,如皮帶的速度和溫度,以完成監視保護功能。

模擬量輸出模塊AO:將PLC計算好的數字量,如皮帶的速度等轉換成模擬量輸出到上位機上,以完成監視功能。

2.2 系統軟件設計

該系統中,PLC程序執行變頻器的啟動/停止控制和皮帶機的行程和速度監控任務,變頻器根據給定的信號和反饋的信號控制皮帶機的速度;PLC通過傳感器得到信號來控制皮帶機是否停止、報警器是否報警。為了更加安全可靠運行,本設計還設置了自動手動切換,自動/手動程序如圖1所示。

2.3 PLC與上位機之間的通信

在現場環境惡劣的條件下,采用上位機監控措施可直接將故障顯示出來,從而提高整個系統故障的診斷效率,減少故障的維修時間,提高整個電控系統的可靠性。論文參考。本系統利用CAN總線與上位機進行通信,可將各種信息傳輸到上位機,從而實現對系統的實時監控。部分子程序和中斷程序分別如圖2、圖3所示。

3 結束語

根據選煤廠皮帶運輸機系統的實際情況,研制開發了選煤廠皮帶運輸機智能控制系統。該系統經過嚴格的選型、合理的配置及完善的程序設計,使系統維修方便,自控功能強,可以自動顯示故障,可靠性高、穩定性好,極大的改善了皮帶運輸機的運行狀況,確保礦山安全生產。

參考文獻:

[1]廖常初 . PLC編程及應用.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9

[2] 羅宇航,羅建國等. 流行PLC實用程序設計.西門子S7-200系列.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12

第9篇

【關鍵詞】成套裝備;過程自動化;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領域,高效的、連續的、自動的過程裝備及其控制工程已經儼然成為我國企業級成套裝備與控制工程的未來發展趨勢。我國不僅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的市場需求巨大,而且在這一市場中,對于自動化制造設備的需求尤大。

一、成套裝備技術的自動化需求趨勢

我國在自動化裝備與控制工程自動化市場方面需求較大,自動化裝備工程與控制工程既是一種技術較為密集型的產業,又是一種人才較為密集型的產業,還是一種資金密集型產業,在這三者合一的進程中,裝備與控制的自動化方面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自動化的程度方面發展稍顯滯后。雖然成套裝備技術存在著自動化的需求,但是,在這方面一直以來美日與西歐等國家的企業占據了較為強勢的壟斷地位與主導地位。在成套裝備的研發、設計、制造與銷售方面,尤其是成套裝備技術的自動化方面距離滿足我國的國內自動化需求還相差甚遠,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了我國的成套裝備技術自動化的需求的趨旺趨勢。

二、成套裝備技術的自動化技術的行業發展趨勢

成套裝備技術自動化技術也存在著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設計中的程控編程能力、系統制造中的柔性集成制造能力等。這些能力標志著核心競爭能力的強弱。展望未來的成套裝備技術自動化我們看到,未來的新產品將越來越多地依托于自動化的編程與自動化的控制,自動化的柔性制造以自動化進行新的成套設備的開發將會成為未來行業發展趨勢中的一大亮點。自動化的成型機通常都會包括四大組成部分,即控制工程部分的自動控制與氣動控制兩大系統,以及機械系統與整機總裝總調系統共四大系統。在此大四大系統之中,尤以兩大控制系統與整機總裝總調系統的復雜度較高,這三大系統也因此而成為了未來成套裝備技術自動化的行業核心競爭力中的三大硬指標。

三、以工業機器人技術為主導的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趨勢

工業機器人技術是目前世界工業中的較為尖端的科技,世界的許多工廠都在積極致力于實面大規模全自動化的工業機器人應用,以減少人工操作。這不僅能夠極大地減低成套裝備與控制工程制造的成本,而且還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品質。因此,可以說工業機器人技術的應用是工業尖端科技在成套裝備與控制工程中的集中體現。成套裝備與控制工程發達的國家與地區,其工業機器人的應用率與普及率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程度,越來越多的自動化生產線上已經難覓操作工人與產業工人的身影。工業機器人在不遠的將來將更多在應用到自動化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中來。

四、我國的成套裝備技術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成套裝備技術自動化的發展趨勢可以細分為下述五大趨勢:

1.自動化的成套裝備生產線設計與開發趨勢

隨著CAX仿真系統以及先進設計技術的不斷應用,未來的快速設計與自動化設計新產品以及自動化的成套裝備生產線設計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數字化、自動化、綜合化、一體化將成為過程裝備的發展趨勢。

2.自動化成套裝備生產線的自動化趨勢

世界的虛擬設計與虛擬制造技術發展極為迅猛,我國目前也已經有為數不多的數家公司開始應用這種世界最為先進的技術,以達成數字化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未來5-10年之這內,虛擬化設計與制造必將成為我國的自動化成套設備生產與設計的重中之重。而且我國的規模化企業還將建成規模化的虛擬設計與制造平臺。

一旦這種虛擬化的設計與制造平臺成功實現與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以及其他信息平臺的完全整合與對接,設計、制造的全過程都將可以在數字化的規范下高速有效連續地進行。這在工作效率、制造效率方面的提高將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高度。

3.自動化成套裝備在控制工程方面的協調與管理技術趨勢

未來我國在自動化成套裝備的控制工程方面的發展趨勢將主要體現在利用高速主流運算大型計算機對于成套裝備的控制方面進行全面的計算機化實時控制。而且實時控制的范圍將從傳統的控制整條生產線發展到控制所有生產線,并且還可以形成與設計、制造等部門的有效的協調與管理機制的整全。

4.自動化生產線在實現模塊化與可重構化方面的發展趨勢

我國未來在成套裝備的設計與制造方面的銜接過程將完全采用計算機的一體化機制,即設計以標準的模塊化進行,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設計的效率而且這種標準化的模塊式設計還可以將制造過程整合起來。

5.自動化成套裝備的生產線的未來發展趨勢

我國未來的自動化成套裝備還將在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支撐之下形成所有生產線的實時監控與快速整定。而且更為先進的離線編程技術也將在我國得到深度的應用。

成套裝備技術的全面自動化已經成為世界潮流,我國也已經全面進入了成套裝備技術的自動化大發展的加速發展階段。成套裝備技術的全面自動化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強了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設計、制造、協調、管理高度集成的、高度一體化的成套裝備自動化技術的出現必將引領我國的成套裝備與控制工程進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參考文獻:

[1]宋鵬云,胡明輔,姚建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和過程工程[J].化工高等教育,2004 (02)

[2]閆紹峰,熊曉航.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

[3]陶秀祥,孫鳳杰,何京敏.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03)

[4]賀華,姬鴻斌.化工專業課程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J].石油化工應 用,2006(02)

[5]王永建,李輝.IE專業畢業設計及論文多元化模式研究[A].第十二屆工業工程和工程管理國際會議論文集(二)[C],2005

第10篇

一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應該突出專業和英語的結合,英語作為工具為專業服務。通過前幾年的教學實踐,重慶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主要暴露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教學重點不突出:研究生英語過度強調專業詞匯的掌握、英語長句的翻譯,具體表現在采用陳舊范文式的教學。2)教學方式單一化:基本上采用傳統的課堂上教學,以教師為主、研究生為輔,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最終導致研究生學習興趣和欲望較低,普遍反映收獲不大。3)教材內容的固定化:“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層出不窮,固定的教材內容完全不能反映出這種變化的趨勢,也不利用拓展其專業知識面。4)師資隊伍薄弱:考慮該課程對英語的要求較高,基本上都安排一位有海外經歷的教師來授課,但每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盡相同,教師的專業知識面不能完全滿足研究生的多樣化需求。5)僵化的考核形式:研究生的考核采用閉卷形式,單一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研究生的口語和英語交流能力,也有違將英語作為工具服務于科學研究的宗旨。

二突出服務專業教育的教學思路

教學內容上選擇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及其相關領域的專業基礎知識,教學中訓練研究生的朗讀與準確翻譯原文的能力,從矯正專業詞匯的發音、糾正翻譯中的錯誤著手,通過大量的科技論文分析來讓研究生擴大專業詞匯量,提高聽、說、讀、譯的能力,達到提高準確理解與閱讀英文原版教材與參考文獻的實際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與時俱進的專業英語教學內容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教學資料注重科學性、知識性、規范化和時間性,相關教學資料直接取自國際知名大學的信息與通信專業系列教材的部分內容和科技論文,參考教材如下。1)RahatAliKhanLangah.(2012)PerformanceAnalysisofCooperativeCommunicationProtocols:CooperativeCommunicationsinWirelessNetwork.Pub:LAPLAMBERTAcademicPublishing.(部分內容節選)2)B.P.Lathi.(2010)ModernDigitalandAnalogCommunication(4thEditio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內容節選)3)DaleWheat.(2012)BuildingYourOwnElectronicsLab:AGuidetoSettingUpYourOwnGadgetWorkshop.Pub:ApressL.P..(部分內容節選)4)Chi-TsongChen.(2012)LinearSystemTheoryandDesig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內容節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英語課程教學團隊現有6人,教師隊伍全部具有博士學位(2人具有海外經歷,所有成員均從事信息與通信類專業科研與教學),課堂教學分為6講(每講含4學時),研究生專題講座(6學時),共計30學時。其內容與安排:1)科技文獻翻譯理論與方法;2)現代數字信號處理及系統專題;3)現代通信技術前沿專題;4)計算機通信網絡前沿專題;5)英語科技文獻寫作基礎知識;6)英語科技精讀及案例分析;7)研究生專題講解,結合專業方向,按照presention的方式做出英文的PPT,并利用投影儀在課堂上作3~5分鐘的英文演講,并相互提問。面向應用的專業英語教學英文科技論文寫作是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和研究必需的技能,本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英語科技論文的精讀和寫作,它始終貫穿于教學實踐活動中。英語科技論文的精讀和寫作教學包括以下內容。1)分析英語科技文獻的框架結構。以具體SCI檢索英語論文為例,分析英語科技論文的結構,從而引出論文的一般結構IMRaD形式(Introduction,Materialsand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通過課題討論的形式,組織研討IMRaD結構的邏輯性分別與問題(why、what、how)之間是如何相互體現的?2)研討如何豐富論文框架中的內容?以劍橋大學愛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圖”為手段,以論文題目為向導,自我思考和回答論文的創新點,根據IMRaD的結構確定基本的段落主題,提出各種組織論文的方法,探討如何準備好所需的支撐材料(理論分析與實驗數據)。3)研討具體的寫作技巧講解,包含題目、摘要、引言和結果等部分如何寫作,如敘述有關現象或普遍事實多使用現在時,引言中是否有足夠的篇幅對論點和問題進行說明,來表示它們的重要性。

三研究生唱主角的課堂翻轉變

研究生只是作為被動的受教育客體為參與教育過程的主體,充分調動研究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變單純由教師講授的“一言堂”為和諧交際式的“多言堂”。主要通過以下方式促成改變。1)在每講當中,就是大約講授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授課過程中穿插提問和討論,其余時間留給有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作專題報告,并且參考文獻必須來自于IEEE的SCI檢索論文(學校已購IEEE數據庫)。這無形當中要求研究生將課后的功課做足,充分調動研究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2)借簽國際會議形式,研究生事先粘貼論文海報,使研究生之間提前熟悉報告內容,每個研究生做3~5分鐘的presentation,即研究報告進展,報告后進入提問環節。在模擬國際會議期間,要求全程英語交流,該部分成績計入總成績。

四創新考核方式

傳統考試考核方法沒有體現出研究生應用能力素質,考慮到專業英語課程涉及聽、說、讀、寫多個方面的能力培養,在考核當中,試卷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presentation占總成績的20%,英語科技論文寫作占總成績的20%,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考勤、作業和課堂參考度。通過考核方式轉變,強化英語作為工具服務于專業、科研的教學宗旨,同樣也促進研究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極大地拓展了研究生的“四種能力”培養。6結束語教學團隊既重視課程的教學,又重視教學體系、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狠抓教學質量不放松。通過近幾年碩士生專業英語教學改革,取得較好的教學回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研究生的科技論文寫作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具體表現為每年研究生發表SCI或EI檢索論文數量較改革前增加近30%。2)通過專題講座和文獻的精讀,開拓了研究生的視野,使畢業論文的質量有所提高。3)通過改革教學內容和方式,極大地促進聽、說、讀、寫多個方面的能力培養。4)通過科技文獻案例教學,部分研究生和國外知名高校教授建立了學術探討關系,并赴國外知名高校攻讀博士學位。

作者:曹陽胡順仁包明單位: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副教授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

第11篇

【關鍵詞】自動檢測技術;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自動化檢測技術是技術工科院校主修課程,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必修課程,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強調了該門學科的重要性,但是許多學生仍舊為此感到茫然無措,繁瑣復雜的技術知識和枯燥呆板的教學模式令學生失去了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為了對自動化檢測技術進行改革,近年來不少教育者本著邊研究,邊實踐,邊提高的原則,對該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

1教學改革指導思想

推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為了響應新課改的要求,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實踐能力,自動化檢測技術教學改革也不甘落后。教學改革包括兩個重要思想觀念的改變,其一是將教學目標由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轉變為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其二是將教學主題由教師轉變為學生,化被動式地學習為主動式地學習。思想觀念的轉變將通過教學實踐來驗證。

2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

很多自然科學教材的已經有了一定的歷史年代,甚至課文里講述的高精尖技術發現也是十幾年前的內容,這大大遲滯了學生對科學的認知,因此除了必修的基本技術知識和技術實踐課程之外,還應該對老舊的教材內容進行新編,加入一些更具有時代內涵的新技術,及時把握時代的脈搏,關注前沿科學動態,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的血液。

2.1教學內容的改革

為了緊跟時代步伐,需要對陳舊的課程教材進行改革。因此除了保留一些經典內容以及必要的課時之外,對原有的內容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壓縮教材優化教材,并且為教材增添一些與時代聯系緊密的前沿科技問題,將教合并重組,形成為一個系統化,理論化的學科體系,使學生在學習之后,能對該學科有一個全面的新的認識。具體的改革步驟包括利用兩個學時對教材中的誤差的基本原理進行闡述,使學生牢固樹立誤差是絕對的,只要測量就存在誤差的思想觀念,并且充分認識到通過準確的檢測手段可以大大減小誤差,提高測量數據的精確度。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工程意識。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提問學生一些關于生產實際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倡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大生產區間的操作流程。同時還可以引進一些英文教材內容,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接觸一些外國的自動檢測教程。

2.2實驗實踐環節的探索

實踐是學生將所學知識變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簡而言之,就是知識內化的過程。在教學實踐環節,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減少演示性和驗證性的實驗,增加設計性和綜合性的實驗內容,并且全天開放實驗室,方便有意向的學生進行鉆研,培養學生進行科學驗證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且教師平時要多鼓勵學生優化現有的自動檢測系統,對科學保持懷疑的態度,不斷進行科學探索,創新和優化實驗設計方案。在臨近畢業實習以及撰寫論文的時候,要求學生對查閱文獻資料,并且自主設計實驗,優化實驗內容,獨立完成論文的撰寫,多參與實踐工作,不斷在實踐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培養自己成為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

2.3考試環節的改革

從03年起,自動檢測技術的考試內容就在不斷優化中。原有的大量基礎知識考核已經大幅度進行壓縮,而設計性實驗的考核內容大幅度增加,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也在加大,而平時成績的考核主要包括論文的撰寫和實驗設計的討論,這樣的考核方式避免了一刀切的毛病,并且著重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2.4重視教師素質的提高

教師作為一名師長,肩負著教育學生成才的重任,因此教師不許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文化水平,多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拓展自己的視野,注重課堂教學以及教學藝術的創新,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保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受益。

自動化檢測技術教學的改革不僅僅需要改革教學內容,緊跟時代步伐,還需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動手設計能力,培養學生養成創新的思維習慣,同時教師也要不斷豐富自身的業務知識,提高自己的道德涵養,提高教學效率,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相信新課陳改革之后,學生對自動檢測技術會有更進一步的認知和了解。

參考文獻:

[1] 鐘浩銘.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教學改革[J].中國信息化,2013,(6):313-313.

[2] 楊立清,李文濤.自動檢測技術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3):215.

[3] 王曉爽.自動檢測技術課程教學研究與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13,(17):53-54.

第12篇

關鍵詞:發電廠;電氣綜合;自動化技術;發展;

中圖分類號:TM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發電廠裝機容量受熱負荷大小、性質等制約,機組規模要比目前火電廠的主力機組小很多,但是其生產原理及系統組成與火電廠是一致的。隨著電力技術的不斷發展,發電廠的電力自動化控制水平也隨之提高。所謂電氣自動化,是一項集計算機技術、數據傳輸技術、控制技術、現代化設備及管理于一身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旨在改進供電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服務質量,提高工作效率,減輕運行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運行和管理費用,是電力投資的重點。

1.電廠電氣綜合自動化技術的現狀分析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確定火電廠電氣系統使用接人DCS系統的計算機控制,由人工監控到計算機自動化的監控的過渡,這就是電廠電氣綜合自動化技術的開端。接入DCS系統的電廠系統設備,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研究方案、成果也較多。其中分為集中式和分層式的兩種不同技術實現方式。集中式是通過硬接線方式,模擬電氣量和開關量信號,并通過硬接線電纜各自分別接人DCS系統的輸入、輸出通道。分層式則是采用數字通信的總線技術,在DCS系統內接入各微機型智能保護測控裝置來實現,這種方法是電廠電氣綜合自動化技術發展的總趨勢,設備都采用分層式的實現方式,因其真正實現了電氣系統監控自動化的功能。下面分別對集中式設計電氣自動化方式與分層式自動化設計方式作個闡述。

1.1集中式電氣自動化設計分析。集中式是通過硬接線的方式,相對較為傳統、落后。通過轉化了強電信號為弱電信號,在空接點和直流信號下,模擬電氣量和開關量在硬接線電纜下,與DSC系統的輸入、輸出設備相連接,由此可發揮DCS系統監控電氣設備的功能。DCS系統的輸入、輸出設備的連接又可分為兩種方式,即直接接入方式和遠程接人方式。直接接入方式通過電纜連接電子間集中阻屏,遠程接入方式則通過現場設遠程采集柜實現數據集中處和設備相距較遠情況下的連接,DCS控制系統的連接是在通信方式下完成。也就是,直接接人方式、遠程接入方式是兩種在本質上沒有區別的連接方式。

1.2集中式的特點。電氣量的的采集集中組屏,易于管理,設備運行環境好,硬接線方式簡易,響應速度快等。但同時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由于通過電纜硬接線連接,電纜使用量較大,所占空間較大,長電纜容易相互干擾、電能損耗量大,又影響DCS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DCS系統的費用高,投資成本高,限制了接入DCS系統的設備數量,僅有幾個重要的設備是連接DCS系統,而其他設備沒能

實現自動化,實際電廠內電氣綜合自動化的水平較低。再加上所有信息采集量都基于DCS系統下進行處理,工作量大會影響系統的風險系數,系統使用的可靠程度也隨之降低。并且,DCS系統的調試環節靠后,而根據集中式的技術實現方式,難以滿足倒送廠用電要求。缺少電氣監控的主設備系統,稍微復雜的電氣系統運行的管理較難把握,綜合自動化監控技術尚未達到。

1.3分層式電氣自動化設計分析。電氣綜合自動化技術的分層式技術使用,由3層組成,分別是站級監控層、通信層、間隔層。其中,站級監控層則是在通信技術,實現對間隔層的數據管理及信息交換。信管理機、光纖或電纜網絡構成網絡層,在現場總線技術下實現了各種功能,如數據匯總、規約轉換、轉送數據及傳控制命令等。終端保護測控單元組成間隔層,設計時使用電氣一次回路或電氣間隔方法完成,在各個開關柜或其他一次設備附近分布安裝各測控單元和保護單元。

1.4分層式技術的特點。就地安裝間隔層測控終端,在較少的占地面上,提高各裝置的獨立性、靈活性、可靠性。交流采樣的方式得到的模擬量數據,節約電纜使用,從而減少了成本支出。又由于分層技術較好的抗干擾能力,使得采集數據的精確性上升。這樣,有較廣的空間采集更多數據,監測的分析數據較為完善,遠距離修改保護定值和復歸信號得以實現,檢修維護工作較為簡單。分層式技術在原有的基礎上,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體現在對系統的擴展和維護上。依據分層式技術特點,單個故障不影響周邊設備的運行,維修成本降低。電氣監控主站的設立,能獨立的進行調試和投運工作,就能實現倒送電,同時還具備其他的有利條件,提高了系統的監測規模和水平。

1.5分層式技術的關鍵。(1)間隔層終端測控保護單元。以間隔層一次設備為單位,分層式技術得以發揮,設立配置測控保護單元。配置測控保護單元是用于保障電廠的用電系統發揮的關鍵技術,該單元有較高的靈敏性、可靠性、速動性和選擇性要求,而集中式所使用的DCS系統操作不適用,而一般采用專用保護裝置。電廠用電系統的保護裝置由線路、電廠中的電動機綜合保護測控裝置和其他裝置構成。能提高實時數據采集、計算機保護、遠程數據控制和故障的記錄功能。(2)通信網絡。基于ECS系統的操作環境較差,所以通信網絡是一項關鍵技術,能直接影響電氣自動化監控系統的整體發揮。現階段使用較多仍是電纜現場總線網絡方式,而光纖通信則逐漸被使用。通信網絡通過通信管理機雙機熱備用或雙通道備用原則配置,一旦數據通信網絡有問題出現,系統能自動切換至冗余裝置或通道,增強系統的可靠性。(3)設立監控主站。監控主站能監控和管理將電廠用電

系統,配置成單機或雙機或多機系統,由發電機機組的容量和運行管理要求而定。配置的軟件有前置機軟件、實時數據庫軟件、人機界面軟件和圖形建模軟件等組成,實現了監控系統、管理系統、管理數據、應用及分析等功能。

1.6電廠電氣綜合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太網能快速傳輸數據、成本低廉、容量大、網絡技術靈活等優勢成為電氣綜合自動化的網絡通信技術的最佳選擇。嵌入式技術實現工業化的以太網,具有強大的功能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嵌入式以太網是電氣綜合自動化系統絡通信的主要發展方向。

2 對發電廠電氣自動化改造的幾點意見

第一,事先要規劃好發電廠電氣自動化的改造,把握科學、合理,節約的原則,提前準備好需要改造和更新的設備。同時,要綜合考慮諸如繼電保護裝置,斷路器、五防系統等設備在型號、盤位布置、預留接口方面將來接入綜合自動化系統的問題。只有這樣,對電氣自動化的改造才能合理又節省了人力物力。

第二,在設計電氣自動化的過程中要把握實用的原則。由于發電廠現有的監控、遠動、五防、保護等設備裝置其原理和性能的不同,在進行改造時要整體上把握,綜合考慮,避免出現功能重復的設備并列運行。

第三,改造的目的是為了發電廠將來更好的高效運行,因此,電氣自動化改造要

注重遠期目標。比如,有的發電廠由于老化或廠房實際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監控設備都可以納入電氣綜合自動化系統的改造中。就需要在改造時,把這些不具備改造的設備考慮到,在整體框架下,預留接口,便于后期的改造。

結束語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發電廠電氣部分的綜合自動化是一種趨勢,對于它的成功改造,將會大大的提高發電廠的自動化水平。同時,采用電氣綜合自動化技術,能夠節約大量的成本,提高電氣系統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武成龍 數字化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探討[期刊論文]-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6)

[2]王海東.楊楠.張國龍發電廠直流系統淺析[期刊論文]-山東煤炭科技200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普宁市| 和静县| 阳高县| 临桂县| 东阿县| 昭平县| 响水县| 汶川县| 达日县| 美姑县| 罗甸县| 分宜县| 静安区| 吴江市| 密云县| 台北市| 开平市| 都江堰市| 湘西| 镶黄旗| 曲靖市| 奉新县| 密云县| 宣恩县| 历史| 双桥区| 平利县| 田林县| 芜湖县| 阜城县| 盐城市| 抚顺县| 五常市| 龙陵县| 凉城县| 泰和县| 宜阳县| 崇文区| 浦北县| 邵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