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當代護士論文

當代護士論文

時間:2022-06-22 02:48: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當代護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當代護士論文

第1篇

參考文獻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說就是引用參考他人的學術研究,我們參考了他人的作品就應該列出參考文獻,這是每一個作者應有的基本品德和素養。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糖尿病飲食護理論文的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做個借鑒。

糖尿病飲食護理論文的參考文獻:

[1]陳文彬.診斷學第五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

[2]葉任高.內科學第五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

[3]向紅丁.糖尿病患者飲食指南[M].知識出版社,1999.1

[4]葉任高,內科學第五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

[5]胡鵬,陶靜,徐蓉.飲食體驗卡在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2,19(9):233-234.

[6]劉桂英,楊桂云,李琦.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和健康教育[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21(5):186-187.

[7]袁麗,杜軍艷,吳伯鵬,等.糖尿病患者應用簡明飲食處方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0,11(1):199-201.

糖尿病飲食護理論文的參考文獻:

[1]張靈秀,阿依努爾·買買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亞太傳統醫藥,2012,10(7):163-164

[2]吳莉莉.護理干預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12,12(9):382-383

[3]楊黎,喬玉環,劉偉靚.血糖控制對妊娠糖尿病妊娠結局影響的臨床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1,16(7):101-102.

[4]吳鳳會,錢雷,孫長虹,等.綜合護理干預對妊娠糖尿病孕婦妊娠結局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1,18(12):1939-1941.

[5]萬金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江西醫藥,2011,46(11):1034-1036.

[6]劉晰嵐.人性化護理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嬰結局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2,23(6):48-50.

[7]文笑.飲食指導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巨大兒出生率的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6):78.

糖尿病飲食護理論文的參考文獻:

[1]關玲.飲食控制對妊娠糖尿病的治療作用[J].遼寧醫學雜志,2011,25(2):102-103.

[2]范巖峰,王宏,蔡李倩,等.糖耐量試驗結果對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婦飲食調理效果的預測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6):5380-5383.

[3]景小凡,喬蓉,李鳴,等.妊娠期糖尿病與孕婦飲食及生活方式的病例-對照研究[J].衛生研究,2010,39(2):209-211.

[4]董薔,崔丹,李秋潔,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的循證護理[J].護理學報,2010,18(1B):31-33.

[5]宋伶.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護理研究,2007,22(5C):1334—1335

[6]富愛.糖尿病飲食治療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6,20(4C):1058

第2篇

[關鍵詞] 護理教育 英國護理 教育發展 教育體系 課程設置

伴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外先進護理理念的傳播,國內護理人才市場對高層次、高素質護理人員的需求對我國的護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其他發達國家的護理教育是發展本國護理專業的途徑之一。英國高等護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面都有其先進性,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筆者就英國護理教育體系和課程設置作簡要介紹,以期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一、英國護理教育體系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包括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英國的護理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其中,尤以1860年南丁格爾在英國圣托馬斯醫院建立 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規護士學校對世界各國的護理教育影響最為顯著。她撰寫的《醫院筆記》、《護理筆記》等主要著作成為醫院管理、護士教育的基礎教材。由于她的努力,護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她的辦學思想也由英國傳到歐美及亞洲各國。目前,英國有180多所院校,500多所延續教育學院可提供護理本科、研究生等學位課程及學術類職業教育課程。

英國的護理學生入學,年齡要求必須是年滿十七周歲(在蘇格蘭則年滿十七周歲半),都必須完成英國11~12年的普通教育,GCSE課程,相當于我國的高二學歷。如果要報讀本科,必須參加2年制的A-Level考試課程,類似我國高考,某些特殊的科目必須要達到一定的級別,才能申請護理學習。學制分三年制專科、三到四年制本科兩種。本科學習內容更全面、課程評估要求更高,大多數學生都選擇專科,本科學生只占入學學生的十分之一。兩種畢業生畢業后均可成為國家正規注冊護士,而且待遇相同。英格蘭有文憑制和學位制兩種學制,而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則只有學位制。英國決大多數的院校(university, college)都提供護理專業的課程。其專業主要分為:成人護理專業adult nursing,精神健康護理專業mental health nursing, 兒童護理專業children nursing,部分學校還設有殘疾護理專業learning disabilities nursing。決大多數的院校在學習過程中,都提供醫院實習。

三年制護士畢業后,如果想繼續深造,有兩種途徑可供選擇:一是向學校申請獎學金,如獲準則留校繼續學習一年,拿到規定的學分后即 可被授予學士學位;另一種是先到醫院應聘作護士,工作一段時間后可申請由醫院資助的與你工作密切相關的專業培訓,時間一般是7~12個月。拿到規定學分后亦可拿到學士學位。在英國,大部分護士都擁有學士學位,還有很多護士攻讀碩士與博士研究生學位。

英國的護理教師都必須有雙學歷。護校畢業,有一定臨床工作經驗,然后申請與所從事工作密切相關的科目,本人申請獎學金后攻讀第二學歷,畢業后方可成為護校教師。

二、英國護理教育課程設置

英國護理教育的課程涉及廣泛,涵蓋了影響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精神、文化、行為因素等各方面知識,包括專業知識,社會科學(如社會學和心理學),生物科學(如生理學和微生物學),健康促進學,通信與信息技術及科研方法,強調護理知識和臨床技能的有機結合。學生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的時間各占一半,并且平均安排在三年內。學生一入校,就按自己的興趣選擇成人護理,兒科護理或是精神護理。護理學生在入學第一個月起,就開始到醫院實習,老師鼓勵護理學生用臨床所見去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學生可以學以致用,不會理論和實踐脫節。

第1年是公共基礎課程(Common Foundation Programme),介紹護理學的基本原理,內容涉及護理研究入門、護理理論、醫療衛生系統、護理技能訓練、 交流和溝通技巧、衛生和護理中的文化、法律以及倫理,論文寫作,還要學習人體解剖和生理學,公共健康等醫學課程。第2,3年學生則進入各自選擇的專業進行專科學習和培訓。大多數學生都選擇成人護理。成人護理以疾病為中心,學習病理、診斷、治療和護理知識,使學生能勝任從醫院到社區、從急診到重癥等護理工作,承擔照顧16歲以上的患者。課程包括成人護理的職業交流,成人持久健康的護理與管理,成人護理的安全與舒適,成人護理職業訓練,成人護理角色的多樣性等。兒童和精神護理也各有其側重點。兒童護理主要承擔有特殊需求的健康或體弱多病的患兒,其目的是促進兒童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并保護易感兒童。學生將在未來2年內學習兒童的發育和健康,急癥兒童護理,兒童護理學的藝術與科學,兒童護理的挑戰與選擇,新生兒的復雜性,兒童護理角色的多樣性等課程。精神科護士需要為來自社區和醫院的形形的精神病患者服務, 他們作為一個多類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中一分子,在這個團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將學習精神健康護理的藝術與科學導論,精神健康和痛苦的起源和表現,精神健康護理的職業培訓與知識,精神健康的當代熱點問題,精神健康的擴展知識和技能等。

英國護理課程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師生互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見有課堂講課、實驗室模擬護理、分組討論、案例討論,不同角色扮演、遠程網上教學,以及臨床導師指導下的臨床實踐。每門課程,都要經過不同種類的評估。評估方法有多種,主要有短文、報告、考試以及論文等。這些教學方法及評估方法的應用,在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終生學習技能。

綜上所述,英國的護理教育體系和課程設置科學、合理,適應了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體現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我們應該借鑒其護理教育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的教育現狀及具體情況改變我國護理教育,使護理教育適應本專業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Nursing education: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s.2003.

[2]Robinson S and Griffiths P. Nursing education and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 profiles and perspectives.2007.

[3]How to become a nurse or midwife.2009.

[4]Careers, Nursing and midwifery 4life.2010.

[5]英國護理職業教育概況.中國護理教育網.2010.

[6]我在英國做護士――一位旅英護士的成功之路.現代護理報,2004,4 (21): 3.

第3篇

關鍵詞:本科 實習 護生 人文關懷 文獻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a)-0221-02

1969年,Sobel在《美國護士雜志》上首次提出了人文關懷(human caring)一詞,并認為人文關懷是一個人對他人的關心、喜愛和尊重的情感[1]。至今,護理業內已明確認識到人文關懷是“護理的本質和核心”[2],人文關懷的培育也被列為護理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本科護生是護理專業高等教育的主體,臨床實習是其專業發展的關鍵階段,因而該階段本科護生的人文關懷狀況尤其值得關注。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法探究國內近20年來已發表的相關文獻,對本科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現狀進行分析,為其人文關懷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與篩選

以中國知網(CNKI)提供的檢索方式,以“關愛/關懷”+“護生”+“實習”+“本科”為主題詞,時間段2004―2014年,檢索獲得文獻較少。故將主題詞拓展為“關愛/關懷”+“護生”+“實習”重新檢索,得190篇。文獻納入標準:以調查國內本科護生實習過程中的人文關懷狀況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期刊公開發表的論文以及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根據納入標準,先從文獻類型、題名和摘要進行初步篩選,再閱讀全文進行篩選,最后納入12篇。

1.2 文獻整理與分析

對納入的12篇文獻進行第二次全文分析,從發表年份、調查實習單位、實習時間、涉及人文關懷具體內容、調查問卷等方面進行整理和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的基本情況

整理發表年份、作者、文章名稱情況,見表1所示。

2.2 文獻調查基本情況

調查實習單位等級方面,有5例為三級甲等醫院,1例為三級和二級甲等醫院,其它6例情況不明。調查實習時間方面,實習3個月及以上、6個月及以上、8個月及以上、實習中后期、實習中末期、實習結束前一兩周各1例,1例有多個實習時間,其它5例情況不明。涉及人文關懷具體內容方面,關懷能力9例(75.0%),關懷感知3例(25.0%),關懷行為2例(16.7%),關懷認知1例(8.3%)。對于相關內容的概念界定,只有3例(25.0%)引用了學者的詮釋。

2.3 文獻調查量表情況

12篇文獻中,1例為質性研究,其余11例均為現況調查。現況調查使用各式調查表13份,合計使用18例次,有信度或效度報告10例次,7份調查表有信度或效度數據報告,具體情況見表2。

3 討論

3.1 涉及內容較廣,內涵有待界定

人文關懷,又稱為關懷、關愛等,相關概念較多,如“關懷行為”“人文關懷能力”“人文關懷品質”等。從文獻分析看來,12例調查主要涉及關懷能力。除此之外,還涉及了關懷感知、認知及行為等方面,對本科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狀況進行了多維度的探究。人文關懷內涵寬泛,學者們對相應概念各有詮釋。Wolf等將人文關懷視為主觀的交互過程,在護士和患者共同脆弱性時出現,同時具有自我以及他人雙重指向[3]。李小妹等認為護理關懷是“護理人員應用專業技能幫助病人恢復或保持健康的一個過程”[4]。劉于等提出人文關懷品質是“護士經過特定文化教育形成的帶有穩定性傾向的,能夠通過護理人文關懷行動體現出來的內在專業稟性或特征,包括護士的關愛情感、社會責任、人道主義思想、價值觀念、意識、意志、知識、能力等專業特征的組合”[5]。在當前概念較多內涵尚不統一的狀況下,12篇文獻中僅有3例對相應內容進行了界定,其中2例引用了黃弋冰等提出的人文關懷能力概念,即“護士秉承人性、德性,融體力、智力、知識、觀念、情感、態度、意志等為一體的內在素養外化為自覺的創造性的服務于患者的實際本領與才能”[6],另1例則引用Pryzby提出的護理關懷行為概念。

3.2 現況調查為主,方法有待增進

納入文獻中除了1例屬于質性研究,其他均為現況調查。人文關懷是一個復合概念,傳統的演繹式研究方法難以把握其復雜性,而質性研究正能彌補定量研究的不足。如果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則更利于明確本科護生實習階段的人文關懷狀況。12篇文獻基本均只抽選護生進行自評,只有1例分別從護生和患者角度進行了調查。護生人文關懷狀況如何,護理對象最具發言權,而相關研究也表明關懷行為與患者滿意度呈正相關[7],僅僅從護生自評角度進行調查顯然不足以真正明確人文關懷狀況。除此之外,11例現況調查共使用調查表13份,其中4份報告了部分信度和效度指標,3份僅僅報告了Cronbach’s α系數;調查實習單位往往僅限于三級醫院;調查實習時間多樣;多采用方便取樣等等;可見在研究方法上確實還有較多問題,方法有待增進,從而更科學地為人文關懷的培育提供依據。

4 結語

從目前發表的相關文獻看來,近幾年,國內護理學者們已開始關注本科護生在實習階段的人文關懷狀況,且從關懷能力、關懷感知、關懷認知和關懷行為等方面做了一定實證性的探究。但基于人文關懷的復雜性,研究仍需不斷深入,從而為人文關懷的培育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Sobel DE.Human caring[J].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1969,69(12): 2612-2613.

[2] Bassett C.Nurses’perceptions of care and ca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02(8):8-15.

[3] Beck CT.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caring[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9,30(1):24-32.

[4] 李小妹,何貴榮,顧煒.關懷與護理專業[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001,23(20):119-126.

[5] 劉于.護士人文關懷品質測評工具的構建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1.

第4篇

關鍵詞:人文關懷;消化科護理工作;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364-02

隨著現代的生活發展,人們對醫療保健意識逐漸增強,為滿足人們患病的需求,我國各大醫院紛紛開展了醫護人員人文關懷培養計劃,醫院不僅要有專科技能高超的醫療團隊和先進的醫療設備,還應建立完善的醫護人員人文關懷培養體系,只有提高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素養才能夠提高醫院的服務效果,使醫療效果大幅度提升。人患病時,精神和身體都存在很大的壓力,這個時候人不僅身體脆弱,其精神也非常敏感,醫護人員作為照顧患者日常起居、治療的重要力量,其服務態度和專業技能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很大。本文主要研究消化科護理工作中人文關懷的應用和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消化科護理人員共36名,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負責照顧病房內30名病患。

1.2 護理方法

通過對消化科護理工作和人文關懷理念進行系統分析可知,醫院要想在日常護理中加入人文關懷理念,必須從各個方面展現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素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環境護理,對于患者而言,一個干凈舒適的環境對其治療效果的影響很大,所以醫護人員應精心布置病房內的陳設,在保證病人安全的同時,改善其治療環境和護理環境,房間要時刻保持干凈整潔,同時病房中還應配備一些現代化設備,已滿足患者的精神需求,為患者營造一個“家”一般的治療環境;2.責任制護理,研究組的18名護理人員要制定合理的值勤方案,當值護士要履行好自己的護理義務,不僅要為患者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導和心理指導,還應對其每天的工作制定工作總結,組長要對每一位護士的工作進行詳細的記錄,一周后,對每個護士的人文關懷工作進行系統總結,看醫護人員是否真正做到了人文關懷;3.實施彈性排班制,打破傳統的護理人員排班制度,實行人性化排班,其模式要根據實際護理工作情況實時進行調整,在日常護理中,護理人員要特別注意晨間和晚間護理,這種人性化護理排班制度不僅能夠提高護士工作的滿意度,還能提高患者的滿意度;4.工作禮儀,對研究組的18名護士進行系統的禮儀培訓,強化其護理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加強其護理人文關懷素養,鍛煉他們的日常工作的上崗禮儀、電話禮儀以及交班禮儀,使護士在日常護理中充分表現其人文關懷素養,以提高護士護理工作的效果;5.護士應與患者多溝通,溝通是護士開展人文關懷的重要手段,護理人員可以通過溝通時刻了解患者的需求,溝通是人文關懷工作實現的基本點,所以護理人員應格外重視,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時,態度應和藹、懇切,同時應多開導病人,使病人擺脫患者的恐懼,增強其治療信心。這種交流模式不僅能夠拉近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的距離,還可以減少護理糾紛。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P

2 結果

1.通過對消化科護理工作進行患者數據調查(表1、2)分析可知,研究組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素養明顯優于對照組,其護理質量也有顯著提高。通過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可知,研究組的人文關懷護理工作的護理效果很好,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很高,對照組因為沒有實施人文關懷培訓,所以其護理效果很不明顯,患者的滿意度不高。

3 討論

人文關懷在護理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質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使患者在得到良好治療的同時,擁有良好的治療環境和生活質量。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尊重患者的治療意愿,關心患者的治療康復情況,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醫院護理工作的人性化和規范化,使醫院的治療效果大大提升,增進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的友好關系。患者能夠得到好的治療和具有人文關懷的護理,那么其康復治療效果會更好,與此同時,醫院也會贏得更多患者的信賴,不僅能夠提升護理人員在患者中的形象地位,還能增強醫院的醫學治療的指導力度。綜上所述,消化科實行人文關懷是讓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滿意的一個必要且重要的舉措。

參考文獻

[1] 金立清.人文關懷在消化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24(07):101-104.

[2] 賴孝蘭.人文關懷在護理工作中的實踐與效果[J].吉林醫學,2010,12(24):114-115.

[3] 鄭燕楠.淺談人文關懷在神經外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R].2013年河南省神經系統疾病護理新進展學術議論文集,2013,10(05):110-15.

第5篇

一年來,院領導和護理院長及科護士長的領導、協助和指點下。

一、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是提高護理質量。

1護理部重申了各級護理人員職責。如責任護士、巡回護士各盡其職,杜絕了病人自換吊瓶,自拔針的不良現象。

2堅持了查對制度:1要求醫囑班班查對。并有記錄;2護理操作時要求查七對;

3堅持填寫輸液卡。認真落實骨科護理慣例及顯微外科護理慣例。配備五種操作處置盤。

4堅持床頭交接班制度及晨間護理。

二、提高護士長管理水平

1堅持了護士長手冊的記錄與考核:要求護士長手冊每月5日前交護理部進行考核。并監測實施效果,要求護士長把每月工作做一小結,以利于總結經驗,開展工作。

2堅持了護士長例會制度:按等級醫院要求每周召開護士長例會一次。總結上周工作中存在優缺點,并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向各護士長反饋護理質控檢查情況,并學習護士長管理相關資料。

3每月對護理質量進行檢查。不時提高護士長的管理水平。

4組織護士長外出學習、觀賞。擴大知識面:

學習結束后,5月底派病區護士長參與了國際護理新進展學習班。向全體護士進行了匯報。

三、加強護理人員醫德醫風建設

1繼續落實護士行為規范。

2分別于6月份、11月份組織全體護士參與賓館、賓館的禮儀培訓。

3繼續開展健康教育。定期或不定期測評)滿意度調查結果均在95%以上,并對滿意度調查中存在問題提出了整改措施,評選出了最佳護士。

4每月科室定期召開工休座談會一次。對病人提出的要求給予最大程度的滿足。

5對新分配的護士進行崗前職業道德教育、規章制度、護士行為規范教育及護理基礎知識、專科知識、護理技術操作考核。

四、提高護理人員業務素質

1對在職人員進行基培訓。

2與醫務科合作。講授骨科、內、外科知識,以提高專業知識。

3各科室每周晨間提問1-2次。

4八婦女節”舉行了護理技術操作競賽(無菌操作)并評選出了一等獎,二等獎等獎分別給予了獎勵。

512月初。護理部對全院護士分組進行了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病區護士考核:靜脈輸液、吸氧;急診室護 士考核:心肺復蘇、吸氧、洗胃;手術室護士考核:靜脈輸液、無菌操作

6加強了危重病人的護理。

7堅持了護理業務查房:每月輪流在個病區進行了護理業務查房。以達到提高業務素質的目的

89月份至11月份對今年進院的9名新護士進行了崗前培訓。組織護士長每人講一課,提高護士長授課能力。

。9全院有5名護士參與護理大專自學考試。

五、加強了院內感染管理

1嚴格執行了院內管理領導小組制定的消毒隔離制度。

2每個科室堅持了每月對病區治療室、換藥室的空氣培養。每月進行二次空氣培養,確保了無菌切口無一例感染的好成績。

3科室堅持了每月對治療室、換藥室進行紫外線消毒。每周對紫外線燈管用無水酒精進行除塵處理,并記本文來自小草錄,每兩月對紫外線強度進行監測。

4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各病區、手術室、急診室均能及時毀形。集中處置,并定期檢查督促,對各種消毒液濃度定期測試檢查堅持晨間護理一床一中一濕掃。

5各病區治療室、換藥室均能堅持消毒液(1400消毒靈)拖地每日二次。并用消毒液擦拭)

6手術室嚴格執行了院染管理要求。

7供應室建立了消毒物品監測記錄本。

六、護理人員較出色的完成護理工作

1堅持了以病人為中心。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的宗旨,深入開展了以病人為中心的健康教育,通過發放健康教育手冊,以及通過護士的言傳身教,讓病人熟悉掌握疾病防治,康復及相關的醫療,護理及自我保健等知識。

2八月份在病區開展整體護理模式病房。還深入病房與病人談心。

3醫院護士長年終工作總結、全年共收治了住院病人2357個。手術室開展手術2380例。急診護士為急診病人提供了全程服務,包括護送病人去拍片,做b超、心電圖,陪病人辦入院手續,送病人到手術室個病區固定了責任護士、巡回護士,使病員得到周到服務。

4全院護理人員撰寫護理論文30篇。有3篇參與臺州地區學術交流,有2篇參加《當代護士》第二十一次全國護理學術交流。

七、存在問題:

1個別護士素質不高。

第6篇

【論文摘要】關注血液透析室護士可能存在的職業損傷危險因素和面臨的安全健康風險,積極采取相關防護措施,減低血液透析室護士職業損傷發生率,減少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維護健康,更好的服務病人。

隨著血液凈化技術的日益蓬勃發展,血液凈化技術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臨床,作為特殊崗位的護士,其獨特的工作環境和服務對象,決定了血液透析護士經常暴露在各種各樣的危險之中,職業安全已成為廣大血液凈化工作者日益關注的重要問題,針對血液透析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和如何作好防護對策介紹如下:

1 職業性損傷的主要危險因素

1.1 機械性損傷因素 血透室護士主要的機械性損傷因素是銳利器械損傷和不良的工作環境。銳利器械損傷是血透室護士最常見的職業事故,主要指針刺傷,其危害不僅限于針刺損傷的本身,還可以傳播疾病發生感染如乙肝、丙感等,在血液透析過程中,護士每天要給患者進行動靜脈內瘺的穿刺和注射藥物,留取標本、利器回收等操作,發生針刺傷的幾率很高。玻璃扎傷常常因為玻璃接頭或掰安瓿時遇到質量問題而被扎傷。鈍器傷則發生在固定濾器時和復用濾器時疏忽而誤傷到手[1]。手在刺破的情況下,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和設備而被傳播疾病,最常見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愛滋病,它們通過血液傳播的效率很高,一次即可感染[2]。

1.2 物理性損傷因素 大量的搬運透析粉和透析液使護士發生腰肌勞損和脊背損傷的幾率很大,我院透析室10名工作人員中有5名人員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勞損,占總工作人員的50%,不對稱的工作姿勢也會造成骨骼的損傷,在給患者穿刺過程中需要彎腰,遇到穿刺不順利的情況,往往一個姿勢保持較長時間;透析結束拔除動靜脈內瘺針穿刺點局部壓迫止血也需彎腰操作。水處理及透析設備和搶救設備的頻繁使用,使透析室護士在透析過程中受到噪音的危害和觸電危險的可能。在整個患者透析過程中,護士需要隨時觀察機器運轉情況,患者的透析反應,應對機器的報警,處理發生的各種各樣問題,長時間站立使下肢靜脈回流不暢造成下肢靜脈曲張。

1.3 化學性損傷因素 透析室護士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化學消毒劑,如過氧乙酸,甲醛,倫那靈和各種透析機清洗液,消毒液,椐報道甲醛濃度過高接觸者可有食欲不振、頭疼、心悸等不適[3],并可刺激呼吸道黏膜、眼結膜,出現流淚,眼睛干燥,流鼻涕,打噴嚏等癥狀。過氧乙酸也可以通過呼吸道黏膜的接觸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

1.4 生物性損傷因素 我國是肝炎大國,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很高,而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報道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也是血液傳播。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員一旦被患有乙肝或丙肝的病人使用過的穿刺針將手刺破,則感染乙肝丙肝的幾率很高。在日常生活中也難免使皮膚受損,大多透析室工作人員少,工作量大,即使皮膚完整性受損仍要堅持工作,這樣也大大增加了經皮膚感染病毒的幾率。不停的接觸來自各種原因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和物品表面,很容易通過血液交叉感染,使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員成為易受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1.5 心理性損傷因素 血液透析是一個特殊的工作崗位,患者每次治療在4.5~5小時之間,血液體外循環隨時有可能出現問題,隨時要分析判斷機器報警及各種檢測系統是否正常,患者不適的原因及故障排除,思想必須高度集中,這樣思想長期處在緊張之中,使人體的生物鐘受到干擾,發生職業應激。這些職業應激的影響不低于物理化學因素,可導致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發生

2 防護對策

2.1 血液凈化室的護士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明確只有有效的保護自己才能更有效的保護病人。首先要有較強的防護意識,加強職業教育,減少職業暴露,要轉變觀念,不怕臟不怕累的觀念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護理的要求,血液凈化室要制定完整規范的控制感染防護制度,在做好工作的同時,做好個人防護。

2 加強管理降低損傷幾率,新護士進入透析室工作要進行健康檢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要注射疫苗并建立健康檔案,在工作中不慎被利器刺傷應嚴格按照醫院感染職業暴露的防范要求去做,并作好檢查跟蹤工作。要嚴格控制感染區、非感染區物品的流動。透析結束后拔除的動靜脈穿刺針要按標準手法操作,避免被針刺傷。透析液和透析粉的搬運盡量使用低平車,減少工作人員的搬運,從而減少肌肉和脊柱的損傷幾率。上下機后要用含氯制劑清洗透析機表面,被血液污染的表面要進行特殊處理。戴手套操作后不能觸摸辦公室物品及電話桌椅等。透析病歷夾要定期消毒,避免污染。設立工作人員與患者入室的雙通道等。

2.3 提高專業技能,減輕心理壓力。提高專業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工作壓力,如較好的穿刺水平,縮短穿刺彎腰時間;良好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從容面對機器發生的各種故障、報警及透析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各樣問題。

2.4 端正心態增強體質,加強文化修養,保持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心胸開闊,提高心理素質,加強心理承受壓力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服務觀。堅持戶外鍛煉,多做有氧運動,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抵制各種損傷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郝晶.血液透析護士的職業損傷因素【J】,護理管理,2006,20(7)

[2] 倪傳英,袁曉華,張敏,手術室護士職業性損傷的原因及防護措施【J】,現代醫藥衛生,2004,20(18):1911

第7篇

南京胸科醫院胸心外科,江蘇南京 210000

[摘要] 目的 觀察早期護理干預對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在該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療的120例手術患者,按照住院順序編碼,使用拋硬幣法簡單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呼吸頻率降低、血氧飽和度升高、最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3.33%(14/6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早期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

關鍵詞 ] 早期護理干預;胸心外科;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b)-0072-03

[作者簡介] 鮑秦琴(1986-),女,江蘇南京人,本科,護師,研究方向:護理。

胸心外科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高,手術過程對呼吸系統有嚴重的影響,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肺不張、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并發癥[1]。進行胸心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如何提高胸心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效果,降低呼吸道感染率和死亡率是當前醫務人員關注的一個熱點之一,目前有研究報道,采用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3]。為觀察早期護理干預對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對該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間收臺的60例胸心外科手術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療的120例手術患者,按照住院順序編碼,使用拋硬幣法簡單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42.4±12.5)歲,其中食道癌手術患者8例,肺癌手術患者26例,心臟手術患者12例,其他種類胸心疾病手術的患者14例;對照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42.8±12.5)歲,其中食道癌手術患者10例,肺癌手術患者25例,心臟手術患者15例,其他種類胸心疾病手術的患者10例。兩組患者均采取氣管插管全麻。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胸心外科常規治療和護理,護理內容為:術前用藥及術前胃腸道準備,術后進行病情觀察及進行各種管道護理。患者手術前接受與手術治療有關的知識宣傳教育,詢問患者病史,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內容,讓患者改變不良的行為,戒煙戒酒。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采取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 病房住院環境 加強對病房環境的管理,每天定期打掃病房,保證病房干凈、整潔,保持房間通風,房間內空氣清新、溫度及濕度適宜。對有呼吸機的患者要嚴格執行消毒程序,減少灰塵及其他污染,減少肺炎發生率。同時對護理人員開展預防感染的相關培訓,嚴格無菌操作。定期更換被褥,夜間關燈休息或者使用暗光燈光,減少對患者的刺激。

1.2.2護理 由于手術后需要進行治療,因此必須對患者進行護理知識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進行治療。

1.2.3開展心理干預 大部分患者手術前出現抑郁、焦慮、恐懼等負性心理,擔心整個手術過程是否能順利,擔心手術麻醉效果及手術后疼痛問題,擔心手術費用過高而對家庭產生巨大的經濟負擔等,因此,手術前必須給患者心理支持。為了保證心理干預質量,該研究主要措施是:由具有三級心理咨詢證書的護士對胸心外科護士進行心理培訓,讓每個護士都能單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保證心理干預的質量。根據每個患者的心理特點制定合理的個人心理干預護理措施,多與患者進行交流,開展循序漸進的心理干預,消除患者心理負面影響。

1.2.4腹式呼吸訓練 囑患者采取平臥位,全身放松,吸氣時候盡量使腹部最大向外擴張,呼吸時腹部盡量向內收縮,并保持胸部保持不動,以不憋氣為宜,呼吸頻率控制5~6次min左右。

1.2.5有效咳嗽排痰訓練 讓患者端坐5 min,保持平靜,讓患者先深吸一口氣,讓聲門緊閉,使膈肌迅速抬高,增加胸腔的負壓,同時讓肋肩肌快速收縮,然后咳嗽,讓聲門迅速打開,讓氣體快速從呼吸道沖出,利用急速的氣體將痰液排除體外,每天讓患者練習數次,直到患者能熟練掌握。

1.2.6分散轉移患者注意 手術后通過給予患者讀報、看電視、聽音樂、按摩患肢皮膚等方式分散轉移患者注意力,提高對傷口疼痛的耐受能力。

1.2.7功能鍛煉 對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早期功能鍛煉的認知。

1.2.8 飲食睡眠護理 手術后患者要保證足夠的營養和水分,早期可以食用少量的高蛋白纖維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進食量,同時每天保證足夠的水分供應,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補充水分。如果患者無法通過胃腸補給營養,則必須通過靜脈途徑補充營養,禁止患者吸煙喝酒,或者使用辛辣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預防發生便秘,另外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生活規律。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后10 d的呼吸頻率、血氣分析、指脈氧飽和度指標,檢測患者手術10 d后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等指標。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胸腔引流管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的比較使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呼吸功能的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較,術后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最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等指標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3.33%(14/6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92,P=0.004﹤0.01)。

3 討論

3.1早期護理干預在胸心外科手術中的作用

胸心外科手術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較嚴重,大部分患者接受的手術均存在創傷面積大、住院時間長、患者住院期間存在較多的不安全隱患,這些均影響患者手術后的康復和生活質量,因此對胸心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生活質量[4-5]。進行早期護理干預,改善患者住院環境,讓患者在比較舒適的病房中接受治療和護理,緩解患者煩躁的心情,對緩和緊張的醫患關系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護理,強化患者接受護理,保證手術后能順利進行護理,保證各項臨床治療有序開展。在進行護理過程中注重心理干預,制定合適的干預方案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的負面心理影響,使患者積極參與治療。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早期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術后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最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等指標分別為(13.04±2.32)次/min、(96.8±1.5)%、(69.4±2.4)L、(2.82±0.08)L/min、(1.20±0.14)L,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說明采取早期護理干預模式可以促進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恢復,該護理模式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研究結果明顯高于文獻報道采用護理干預取得的治療效果[6-7]。主要原因分析:采取早期護理干預,能全面從術前、術中、術后各個環節對患者進行干預,及早消除影響患者術后的因素,因此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的護理干預。另外,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拔管時間(4.25±2.31)d、住院時間(10.52±3.62)d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說明采取早期護理干預能明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縮短拔管時間和住院時間。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相一致[8]。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提示早期護理干預模式能明顯降低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研究文獻亦證實了這一點[9-10]。

3.2 呼吸功能及咳嗽訓練的臨床意義

呼吸系統受損在胸心外科手術中比較常見,因此,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及咳嗽咳痰訓練非常重要,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有效降低肺炎發生率,同時也能明顯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保證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治療[11]。另外,也可以有效預防患者手術后發生呼吸道感染,影響患者手術后恢復。通過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讓患者能自行熟練進行正確的呼吸,促進患者將殘留在肺內部殘留的氣體順利排出體外,提高肺部換氣量,減少肺部死腔的通氣量,增加肺交換氣量,保證機體能夠交換到充足的氧氣。開展咳嗽咳痰訓練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將氣管殘留的痰液排除體外,降低患者手術后肺部發生感染的幾率。 研究文獻報道[12-13],通過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及咳嗽訓練能改善胸心外科手術患者肺功能的情況。

3.3胸心外科手術患者早期護理干預需注意的問題

為保證順利進行早期護理干預,需要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具體的每個細節均由科室護長組織全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充分討論,盡可能平衡利弊,為患者制定一個最優的護理方案,在執行早期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變化,在實施過程中要及時進行意見反饋,不斷改善。由于實際臨床護理工作中會出現一些不可控制的影響因素,比如新護士輪轉科室、護理人員個人經驗有限、溝通技巧不夠熟練、患者在護理過程中不配合等[14-15],因此對參與早期護理干預的護理人員必須要經培訓,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才能保證護理干預工作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在胸心外科手術患者中開展早期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該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研究樣本例數比較少,結果的驗證有待大樣本研究加以證實。

[

參考文獻]

[1] 林軍,樊梅.心胸外科護理隱患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8):361-362.

[2] 仲繼紅,陳雪蓮,王曉峰,等.心胸外科壓瘡全程預防干預的做法與效果[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6):637-639.

[3] 耿利瓊.圍手術期呼吸功能訓練對胸部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5,11(17):1421-1422.

[4] 廖星梅.術前護理干預對62例外科手術患者焦慮心理的影響[J].中外醫療雜志,2011,30 (11):170-171.

[5] 郭麗麗,申秀英.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8): 94-95.

[6] 劉春蓉.護理干預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12,5(9C):111-112.

[7] 陳愛榮.健康教育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焦慮情緒及呼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5):24-26.

[8] 成聰利. 護理干預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 中國保健營養,2012,8(1):2680-2680.

[9] 郭麗麗,申秀英.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8):94 -95.

[10] 邵愛仙,姚玉娟,沈麗娜,等.呼吸訓練技術對明顯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臨床指標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8):620.

[11] 范悅.心胸外科術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與臨床治療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20):147-148.

[12] 劉黃華.心胸外科病房防止醫院感染的護理措施[J].中國當代醫藥,2012,9(13):139-142.

[13] 郭慧明.護理干預對心胸外科患者安全護理的影響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17):29-31.

[14] 林世紅,韋成信,戴艷萍,等.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訓練在心胸外科患者圍術期綜合應用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103-104.

(收稿日期:2014-09-06)

文 題

第8篇

關鍵詞:社區;護理隊伍;現狀;對策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慢性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改變,我國政府及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越來越重視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社區護理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引起關注[1]。

1 金匯鎮社區護理隊伍的現狀

1.1社區護理人員的一般現狀 金匯鎮包括金匯、齊賢、泰日三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76名護士。其中年齡構成:35~49歲組人數最多,占51.3%,絕大多數為中青年人;學歷構成:中專學歷所占比例最高,為67.10%,其次是為大專占21.05%,本科學歷占1.31%;職稱構成:初級職稱所占比例最多,為40.79%,其次是高級職稱占31.58%,中級職稱占19.74%。

1.2社區護理人員從事的護理內容 目前,雖然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很多護理服務項目,但是護士還是以注射、輸液為主,占96.7%,慢性病規范管理、健康教育、社區康復、婦幼保健、計劃免疫等服務項目,主要還是由醫生承擔。

1.3培訓、進修和學術水平現狀 在76名社區護理人員中,雖然大多數護理人員工作年限較長,但是60%以上未參加過培訓和進修學習。90%以上未參加過學術會議與參觀考察。95%以上未在各級雜志刊物發表過論文。護理人員的培訓、進修,在各醫學專業中所占的比例是最低的。護理人員缺乏培訓,對于加強護理工作,提高護理水平十分不利。

2 金匯鎮社區護理隊伍存在的問題

2.1社區護理人員學歷水平偏低,以中專或大專為主,全日制學歷偏少 隨著我國護理教育不斷地提高和發展,護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不斷地擴大。但是,由于我國的護理教育事業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整體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社區醫院護士普遍學歷比較低,以中專或大專為主,缺乏高學歷人才,加之社區護士基本都是由臨床護士轉型而來,缺乏社區護士應有的知識、技能,對社區護理的特點及工作方法掌握不足[2]。林環等[3]調查發現社區護士的學歷較低,中專占44.9%,大專占47.4%,本科僅占7.7%;護士的職稱也偏低,50%以上的護士為初級職稱,副高級職稱僅2.6%(與穆江兵等[4]調查結果一致)。現在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人員普遍存在年齡偏大,學歷、專業技術低,雖然能滿足社區基本衛生服務,但要使社區護理真正承擔"六位一體"(預防、醫療護理、康復、保健、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的任務是遠遠不夠的[5]。

2.2社區護理人員的組織管理機制不健全 盡管近年來主管部門已頒布相關社區護理發展的文件,但缺乏具體可行的實施計劃與規章制度。在社區內部,社區護士工作崗位設置不具體;缺乏質量管理考核指標;社區護理人員崗位培訓不規范,醫護比例不協調,配置不合理等[6]。所有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社區護理的發展和社區護理質量的提高。

2.3護士崗位職責不明確 政府缺乏培養社區護士的相關規定和指導,社區護士發展意向不清,沒有明確的崗位職責,崗位定位不清,有些社區護士身兼數職,如財務管理、家庭病床訪視、飲食指導、社區康復、保健、健康教育等,社區護士的非專業性工作量大。同時社區護理工作主要內容為各種注射、輸液以及病情觀察等,這一狀況對完善社區護理功能和促進社區護士的發展極為不利。

3 對策與建議

S著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推廣,社區護理逐漸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護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速度。因此,我們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改變社區護理隊伍的現狀。提高社區護理服務水平和工作能力,是我國社區衛生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7]。

3.1加強護理隊伍建設,完善知識結構 為適應新的護理模式,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操作技能要相應轉變,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社區需要的護士已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應主要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①完善護理教育體系,中專層次已顯得不適應,應加大大專、大學層次比例;②開展護理人員在職培訓,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盡快實施對從醫院轉崗到社區的護理人員的培訓,使之適應社區護理工作的需要;③讓社區護理人員多參加各種相關學術會議,并組織護理人員參加論文寫作培訓,提高學術水平。

3.2開展社區綜合護理,滿足居民健康需求 社區護理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醫院內的臨床護理,不只是包括打針、靜脈注射等簡單的臨床護理工作,包括參與社區診斷工作,參與社區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工作,參與社區康復、精神衛生、慢性病防治與管理、營養指導工作,承擔診斷明確的居家患者的訪視、護理工作,提供基礎或專科護理服務,配合全科醫生進行病情觀察與治療,為患者與家屬提供健康教育、護理指導與咨詢服務,承擔就診患者的護理工作,根據護理對象的客觀情況及個體要求提供與健康相關的日常生活護理服務,與全科醫生及其他社會服務團體保持合作,社區護士的評估資料對全科醫生的診斷提供資料。

3.3加強對社區護理崗位的培訓 由于我國社區護理起步較晚,社區護理人才培養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高等護理教育體系,盡管已經啟動社區護士的上崗培訓,高等院校也開設社區護理課程,但是大部分崗位培訓為短期培訓,且學校設置的社區護理課程也比較單一[8]。目前,我國社區護理人才隊伍遠遠滿足不了社區人群的需求和社區衛生服務的快速發展。對符合條件準備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人員和由其他醫療機構轉入社區開展社區護理工作的專業人員進行符合社區護理服務要求的崗位培訓。根據社區護理的崗位要求,有針對性的確定培訓內容,加強全科知識與技能培訓,切實提高社區護士的技能和服務水平[9],并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大力開展具有符合社區護理特點、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繼續教育活動。

3.4勇于實踐,探索社區整體護理模式 整體護理是以護理程序為基礎,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的新型護理模式。這一護理模式的實施,提高了護理質量,發揮了護士的潛能,是當前較為理想的護理模式,但這一護理模式,目前僅在醫院內實施。

綜上,我國的社區護理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我們可以多學習國外社區護理人才隊伍建設模式,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方案。雖然社區護理目前仍存在護理人員資源短缺,學歷、職稱較低。但是通過培養專業人才、提高社區護理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主管部門給予高度的重視、明確社區護士工作職責等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對提高醫療護理服務的連續性、協調性、整體性,面向社會提供長期、高質量的護理服務以及促進社區護理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文煥,孫宏玉,尹翔燕,等.關于社區護士能力需求現象學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7):54-55.

[2]席凡捷,唐晴,等.中國社區護理的現狀與展望[J].當代護士,2015,2:1-3.

[3]林環,汪丹,王裕瑞,等.深圳市社區護理人力資源和工作現狀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9,24(11):77-78.

[4]穆江兵,王卓,李昕.錦州市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資源狀況的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8,23(4):68-69.

[5]孫艷.社區護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討論[J].丹東醫藥,2008,4:51-52.

[6]包家明,曹梅娟.社區護理人才隊伍建設現狀與思考[J].護士進修雜志,2004,7(19):597-598.

[7]張小青,劉桂萍.我國社區護士崗位培訓現狀及問題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2):123-124.

第9篇

【關鍵詞】護理管理 人性化 理念 應用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2-288-02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 護理服務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型護理理念已成為醫院發展的關鍵, 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服務已成為醫院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本文對護士實行人性化管理,使她們能在輕松的環境中工作,激發和調動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為三乙醫院,共有開房床位數達到619張,暫未設陪護,未進行全封閉式管理,全院病床使用率達94%以上,護理人員共有290名,均為女性,年齡在21-45歲,平均(30.1±2.3)歲;學歷:本科20人、大專93人、中專158人、高中3人、初中1人、其他8人。職稱: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69人,初級職稱194人,已通過了護士執業考試,但未經認定的有25人。

1.2 方法

1.2.1 激勵機制

①制定切實可行的激勵機制,有效應用獎罰激勵。在護理管理中,管理者要堅持以物質激勵手段為保障的原則,本著“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思想[2],加大對護理人員經濟激勵力度。要求護士長在具體操作中做到公正、公平。每月月底由護士長核對、計算獎金,這樣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工作能力、工作強度及工作的風險性。使各級人員各司其職,按勞取酬,調動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②適時的目標激勵,根據每位護理人員的個性與特點[3],確定相應的目標。如年輕護士以每天工作量的完成為目標;高年資護士及護師以高質量工作及學歷教育目標為主;主管護師以科室管理及科研、論文書寫教育目標為主。這樣就使各級護士明確了自己的努力方向。③真心的關懷激勵,在生活上給予關懷,護士一般子女幼小,家務負擔重,加上休假、婚假、法定假和調班的影響[4],護士工作量大,需要在生活上對其盡可能照顧;在工作上給予支持,用人所長,讓每位護士都有展示業務能力的空間,形成人人創業績,群體創佳績的氛圍,管理者多用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真摯的贊美,一次握手拍肩,讓護士深感領導細致入微的關懷。同時在護士出錯時,批評要講究技巧,護士長要肯定護士積極的一面,對其所作的工作給予中肯的評價,同時再指出護士的不足,將消極的事件轉為積極的結果。

1.2.2 創造和諧的內部環境

①科內群體間的民主平等、和諧安定,是科室發展和前進的先決條件。在護理管理中,時時體現民主平等的原則。②建立溝通交談本,交談本放在護士站辦公桌臺板下面,以便護士可以隨時提出自己不同見解。另外,護士在生活上的要求和學習上的安排也可預先在此注明,以便護士長排班。

1.2.3 合理工作分配

排班是基層護理管理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對護理工作任務、內容、人力和時間等因素的安排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到所在護理單元工作質量和效率。為了更好地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應根據個人的特點和合理公平的原則,科學安排工作,我院臨床科室護理人員采取雙班制,即無論是中班還是夜班,都是雙班工作。保證了最繁忙時候有足夠的護理力量,提高了報務質量,每個星期日必須有一名主管護師上班,全面負責病房管理,周一向護士長匯報。

1.2.4 加強繼續教育和培訓

護理人員自身素質直接影響護理工作效率和質量。在保證工作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充分創造條件鼓勵護理人員學習,激發她們的學習熱情。

2 結果

滿足個性要求,護士滿意度提高。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理念,滿足了不同層次護士的個性化需求,激發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護理隊伍的凝聚力。兩年來,在醫院對護士每年二次滿意度調查中。

通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的實施,全院護士對科室護理的滿意度顯著提高,由原來的89.4%提高到100%。這種明顯提高十分顯著,占各項滿意度調查的前列;學習氛圍濃厚,業務水平不斷提高。在2010年,我院完成護理科研項目共4項,全院護士共12篇,其中國家級共有6篇。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和科室護理質量。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進步,今天的醫院護理管理者已經不只會對護理人員講奉獻、講風格。因為大家都知道,只講風格,只講奉獻是無法激勵護理人員努力工作的。醫院護理管理者必須從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對護理人員進行有效的利益激勵。必須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將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有機結合起來。要從滿足護理人員的需要,激發護理人員動機的角度出發。因為護理人員也是社會的人,只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才能對護理人員進行有效的激勵。人總是期望在達到預期的成績后能得到適當合理的獎勵[5](這個獎勵是廣義的概念,如獎金、提升、表揚,還包括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效,得到同事信任,提高個人威望等),能夠按勞取酬,體現多勞多得。只有這樣才能使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得到最大的激發,才能使醫院的護理質量不斷提高,最終使醫院的經濟效益得到提高。

人本管理思想是西方各種管理學派在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共識。其基本特征是將人力資源中的人回歸到實實在在、有情緒、有思想的生物存在體,而非勞作的機器和贏利的工具。要尊重人、關心人,并由此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組織的凝聚和發展[6]。

激勵是通過有針對性地采取某種刺激來激發人的內在動力,推動和控制人向著既有個人需要,又有組織目標需要而奮進的心理過程,是管理者調動人的積極性的一種重要手段。激勵機制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及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何合理地科學地使用各種激勵方式,以最大效度地發揮激勵作用,也是值得深思的。總之,在護理管理中,要時刻應用“人本”原理,重視人的因素,承認人的價值與主體地位。使本科室所有員工都感到工作快樂和自豪,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愛芬,李登敏,凌敏蘭,趙桂蓮,探索人性化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護士進修雜志,2005,20(12),1120―1121.

[2]蔡學惠,劉輝,蔡小林,魯玉桂,人性化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體會,衛生職業教育,2010,28(8),150―151。

[3]鄧小燕,人性化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探討,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9),221―222.

[4]王燕,楊曉梅,人性化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中國醫院管理,2008,28(9),52―53.

第10篇

關鍵詞:循證護理 臨床教學

中圖分類號: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7)12-0144-03

循證護理學(Evidence based Nursing, EBN)是1991年加拿大學者Guyatt最先使用的,1992年加拿大LsacKett等對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進行了整理和完善,其核心思想是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應用當代最佳證據,對個體病人醫療做出決策[1]。將循證護理學引入臨床教學,將大大提高臨床教學的效果和護生

的能力。本文將總結作者所在科室的教學經驗,重點探討循證護理學在護理實習生教學和本科生培養中的應用。

1 幫助護生認識和使用循證護理學

循證護理學[2]即“遵循證據的護理”,其概念是護士應慎重、準確而明智地應用能夠獲得好的護理學研究證據,結合護士的個人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多年的臨床經驗,并能充分考慮病人的價值、意愿、愿望和實際情況,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出符合病人實際情況的護理計劃,并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就其概念而言,EBN的核心是強調證據。遵循的證據是[3]科研結果、臨床經驗以及病人需求三者的有機結合體。

EBN包含了三個要素:(1)可利用的最適宜的護理研究依據;(2)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3)病人的實際情況、價值觀和愿望,這三要素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樹立以研究指導實踐,以研究帶動實踐的觀念,這才是EBN研究和實踐的核心目的[4]。

如上所述,EBN主張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找現有的最好證據、評價和綜合分析所得證據,并將所得證據用于指導病人的護理。那么,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在提出問題后,如何尋找證據呢?答案似乎很簡單,就是利用現有的醫學信息庫和文獻檢索。但目前全世界有25000多種生物醫學雜志,每年發表的醫學論文有200多萬冊。期刊雜志和文獻的數量每年以7%的速度遞增,這些浩瀚的信息都有各自的有效周期----醫學教科書和專著的平均半衰期為5年,我們每天需要閱讀大量的文獻才能保證跟上醫學發展的速度。而無論從時間和精力上而言,這對于絕大多數臨床護士和實習護生是不可能的。EBN的產生為解決上述難題提供了途徑和手段,現在臨床護士可通過專門的循證醫學期刊、數據庫、網絡資源查找最佳證據。

目前循證醫學的專業期刊有:(1)美國醫學會和英國醫學雜志聯合創辦的《Evidence-based medicine》,主要為醫療衛生人員提供大量的來自國際性醫學雜志中篩選和提供內科以外的全、科、外科、兒科、婦產科方面的研究證據;(2)美國內科醫師學院創辦的《ACP Journal Club》,主要提供臨床科研最佳科研成果的二次摘要并有專家簡評,內容以內科為主;(3)國內循證醫學的專業雜志為中國循證醫學中心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承辦的《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目前循證醫學最好的數據庫為循證醫學評論(Evidence-Base Medicine Reviews,EBMR),由Ovid科技公司制作。此外,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作為世界上公認的最有權威的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Mediline也增加了一系列有關EBM的醫學主題詞,以保證全面有效地檢索到相關文獻。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期刊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循證醫學/Cochrane中心數據庫等也都是很好的數據庫。

2 循證護理學觀點在護理實習生教學中的應用

我國的教育教學工作長期以來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重知識傳授、重課堂教學、重教科書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由于教科書從編寫、印刷、出版和發行周期較長,往往不利于新信息的傳播。同時,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畢業后很難適應快速的知識更新,盡管由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基礎理論和基本訓練較好,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足。EBN的引入改變了傳統護理教育的弊端,豐富了護理教學的手段,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實行啟發式教學,充分利用課堂討論,角色扮演,講座,實踐論證,臨床實踐等形式,增強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及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為將來實施EBN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由于循證護理是在查閱大量研究資料并進行分析之后做出相應的護理,有著科學的依據,能夠告訴護士哪些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護理措施,對護士全面掌握多學科知識和綜合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極大地促進護士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在護理臨床教學中,運用循證護理的知識和內容,讓學生參與循證的過程,約有80%的護生認為能幫助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提高自身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彌補了教材內容的滯后和不足,縮短了理論與臨床實踐的距離。認為新的教學方法效果好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改進臨床思維和提高臨床技能。

3 循證護理學觀點在本科生培養中的應用

近年,隨著循證護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影響和應用已經逐步延伸到了各個相關領域,成為當今醫學發展的一個新的制高點。在本科室的教學工作中,我們還探索了EBN在本科生培養、特別是提高本科生研究創新能力中的應用。

目前,國內本科生教育一個明顯的不足是培養出來的本科生創新能力相對較差,科研工作重復較多。這一現象在臨床科研工作中尤為突出。目前臨床科研課題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選題不佳,沒有闡述重要的或有價值的科研課題;(2)原創性差,即重復他人的研究或類似的研究;(3)科研設計錯誤或不合理;(4)統計學分析方法錯誤或不恰當等等。而這些問題也是目前本科生科研工作中常見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EBN的觀點引入臨床本科生課題的設計和研究中,收到較好的效果。首先,我們根據本科生自身臨床工作經驗的不同,安排不同長短的臨床工作實踐。在臨床工作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現一些有爭議的臨床護理方面的問題或有意義的問題。然后,根據問題去在循證護理相關雜志和數據庫以及其他相關進行檢索,經過反復篩選,選出有價值的課題,并按照循證護理的要求,嚴格的科研設計與評價的方法,開展科研工作。經過教學組和本科生的共同努力,近幾年,我們培養的臨床型本科生發表的論文改變了以往以臨床回顧性總結性質論文為主的現象,并在創新性方面有了一定突破。

綜上所述,我們將循證護理引入護理實習生的教學和臨床型本科生的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們相信,隨著循證護理的進一步發展和大家對EBN認識和利用的加強,EBN將在包括諸如護理繼續再教育、病人自我護理等領域內發揮更大的作用[5]。

參考文獻

[1] 宋永春.循證醫學―21世紀的臨床醫學[J].護理研究,2001,15(4):187~190

[2] 王艷,成翼娟.循證護理學[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1):4~6

[3] Closs SJ.Cheater FM. Evidence for nursing practice: a clarifi cation of the issues [J]. J Advanced Nursing, 1999,30(1):10~17

第11篇

[關鍵詞] 胸外科;疼痛;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9(c)-0142-03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pain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having received thoracic surgery

LI De-xue

The Fourth Department of Surgery,People′s Hospital Guangde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Guangde 242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reducing the pain of patients having received thoracic surgery. Methods Seventy thoracic surgical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and even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35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5 patient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pai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work.The VAS score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s of the two groups within 1 month after the surgery were compared. Results Under the pain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shorter usage time of analgesic drugs and lower VAS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ain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the patients having received thoracic surgery can remarkably relieve pain,reduc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nd improve prognosis,thereby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Thoracic surgery department;Pain;Nursing intervention

胸外科手術常常由于創傷大導致患者康復慢,且常常出現劇烈疼痛,甚至導致機體其他系統的功能產生變化,目前對疼痛的認識不斷深入,發現疼痛是組織細胞病理變化及炎癥反應的表現,是機體對外來入侵進行防御的重要緊急信號[1]。術后對患者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能減少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能保護呼吸、循環系統的正常功能[2],本研究對35例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進行疼痛護理干預,獲得滿意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胸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齡23~58歲,平均(43.9±7.2)歲,其中肺癌20例、食管癌17例、胸部創傷26例、肺大皰7例,所有患者均無惡性病變,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有精神病史等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實驗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做好管道護理,注意無菌操作和切口護理,防止并發癥,劇烈疼痛的患者根據醫囑給予鎮痛治療[3]。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疼痛采取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①評估:術前對患者的原發病和相關因素進行評估,并從手術因素、心理情緒等方面進行護理干預,并于術后及時測評患者的疼痛情況,及時進行疼痛治療并總結選擇有效的止痛措施;②心理干預: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關系,加強與患者交流,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講解疼痛與心理狀況的關系,使患者對疼痛等問題有所了解,幫助患者減輕對疼痛問題的壓力,告知患者止痛藥物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鼓勵患者自我暗示,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③疼痛護理:術后指導教育患者閉目,進行深慢呼吸或采用緩慢的腹式呼吸,緩解緊張程度,疼痛時通過音樂視頻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并及時給予安撫,幫助患者更換至舒適的,根據患者疼痛情況給予適量的藥物鎮痛,盡量在患者出現疼痛前進行藥物治療,鎮痛藥物治療后無明顯作用的患者需要進行疼痛評價,并選擇更加適當的鎮痛方案進行治療;④健康教育:對胸外科的患者來說,術前疼痛緩解有關的健康教育能夠正確描述疼痛情況,降低患者對鎮痛藥物的依賴性,患者通過對疼痛的認知能夠了解正確的疼痛評估方法,加強患者對深呼吸、咳痰、早運動重要性的認識[4]。

1.3 評價標準[5]

記錄兩組患者的鎮痛藥物使用時間,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價,以0~10分表示,其中0分:無痛;1~3分:輕微疼痛但是可以忍受;4~6分:出現疼痛,對睡眠產生影響,但可忍受;7~10分:患者疼痛漸感劇烈,疼痛難以忍受。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滿意度=(非常滿意+較滿意)例數/總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VAS評分及鎮痛藥物使用時間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其鎮痛藥物使用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7,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及鎮痛藥物使用時間的比較(x±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 dylw.NEt) 專業提供專業論文寫作和發表教育論 文的服務,歡迎光臨]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比較

患者出院時通過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住院期間的護理工作進行評價,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χ2=3.92、*P<0.05

3 討論

胸外科手術常常因較大的創傷或者其他刺激因素導致患者出現疼痛,造成限制性功能障礙,并且劇烈疼痛可能導致心動過速、血壓升高甚至心肌梗死、呼吸衰竭等嚴重不良事件[6]。疼痛能夠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反射性抑制胃腸道的功能,同時引發患者煩躁、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睡眠,從而導致機體的恢復速度減慢[7]。然而抑郁和焦慮等不良情緒還會降低疼痛的閾值,導致機體內源性鎮痛物分泌減少,而延長加重疼痛程度,且形成惡性循環[8]。有研究顯示,胸外科手術患者的手術切口、創傷面積以及對肌肉骨骼神經的損傷,患者留置的導管對胸膜產生的刺激,都會增加患者手術后疼痛程度[9],并且使患者的心理負擔加重,導致精神壓力較大,對胸外科手術的患者手術前后給予心理干預,以降低患者的心理負擔,對患者術后的疼痛情況以及治療效果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0]。本研究中,在患者手術前進行健康宣傳教育,并根據患者的評估情況進行心理干預,對患者的疼痛、抑郁、焦慮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后對癥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且鎮痛藥物使用時間也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實施心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疼痛耐受性,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以及對鎮痛藥物的依賴性,且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后可促進患者的傷口恢復。

綜上所述,手術前后對胸外科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疼痛,促進患者康復,且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增進護患關系,提高預后,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崔瑩.外科手術后患者的疼痛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8):2735.

[2] 童鶯歌,劉敏君,葉愛芬,等.以疼痛資源護士為媒介的在職疼痛護理培訓[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0):28-30.

.中國當代醫藥,2009,16(22):107-109.

[4] 葉赟,張蘭鳳.外科護士術后疼痛管理循證實踐先決因素與實施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3,28(12):1-3.

[5] 鄭良杰,楊偉,劉宇斌,等.胸外科手術數字化風險評估系統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2):55-57.

[6] 張良美.護理干預對減輕清創縫合術中患者疼痛、焦慮抑郁情緒及應激反應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8):9-11.

[7] 張艷麗.護理干預對減輕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6):104.

第12篇

【論文摘要】目的通過觀察和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臨床工作中存在的護理問題,總結護理干預經驗,更好的指導臨床護理工作,提高好轉率。方法針對7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的相關護理問題,及時實施相對應的護理對策。結果71例患者好轉出院,好轉率達91.02%,出院后電話隨訪2個月,腹水再發生率為0%。結論重點加強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臨床觀察,及時把握治療中的重點環節,及時實施與疾病和身心相關的全方位的護理對策,臨床好轉率明顯提高。

腹水是肝硬化突出的癥狀,也是進入晚期的表現之一[1]。由于肝硬化腹水的易復發性,不僅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難度,對臨床護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肝硬化腹水發生例數的逐年提高,患者發病年齡的逐漸年輕化,肝硬化腹水帶給患者生命的威脅也愈來愈被重視,因此,近三年來,我科護理人員在積極主動配合醫生做好各項治療的基礎上,重點加強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臨床觀察,及時把握治療中的重點環節,及時實施與疾病和身心相關的全方位的護理對策,取得了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逐例統計我科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經B超檢查及臨床確診為肝硬化腹水患者78例,其中男67例,女11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71歲,平均(41.5±4.5)歲;腹水復發三次以上者21例,第2次腹水復發者22例,首次發生腹水者35例;在積極保肝、營養支持、利尿、腹水特殊治療抗感染、糾正酸堿平衡防止電解質紊亂以及預防并發癥等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及時加強各個環節的護理,結果71例患者好轉,2例自動放棄治療,5例死亡,好轉率達91.02%,出院后隨訪兩個月,腹水再發生率為0%。

2護理對策

2.1加強病情觀察護理者應嚴格按照分級護理制度巡視病房,密切觀察患者意識、血壓、脈搏、呼吸、尿量、性格及行為變化、皮膚色澤及溫濕度變化等,每日定時在晨起空腹狀態下測量腹圍、血壓、體質量、查看雙下肢水腫情況并認真做好記錄,準確記錄24h出入水量,動態觀察腹水消長情況及利尿劑使用是否準確有效,遵醫囑正確采血、定期化驗復查患者生化指標,檢測有無電解質紊亂等,為醫生調整治療方案提供參考,預防肝性腦病的發生。

2.2加強心理護理肝硬化腹水患者由于極度乏力、納差、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部膨隆、行走和呼吸困難、尿量減少等不舒服癥狀和自身形象改變,常常產生恐懼、焦慮、自卑、憂傷、疲倦甚至瀕死感等,因此,護理者要關心、理解、尊重患者,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痛苦和不安,取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臨床護理中善于運用語言溝通技巧安慰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屬有關疾病的相關知識,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指導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告知保持情緒穩定的積極意義,幫助患者適當參與自我護理,減輕痛苦,增強自信心,提高治療效果。

2.3加強基礎護理,防止口腔感染和壓瘡的發生

2.3.1肝硬化腹水患者口腔內常伴有肝臭味,大部分患者存在間斷性牙齦出血,因此應告知患者及家屬注意飲食后及時漱口,或使用軟毛刷刷牙,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無異味,預防口腔感染的發生。

2.3.2護理者應告知患者臥床休息的重要性,強調大量腹水患者必須絕對臥床休息,可取舒適或半臥位以降低橫膈緩解呼吸困難或心悸,水腫明顯者可適當抬高雙下肢;定時協助患者翻身,觀察受壓處皮膚,定時更換受壓處棉墊、水墊或氣圈等,陰囊水腫者使用陰囊托,保持患者床鋪清潔平整,預防壓瘡的發生;有皮膚瘙癢者,告知剪短指甲,可用溫水擦拭保持皮膚清潔或遵醫囑涂抹爐甘石洗液止癢,避免抓傷皮膚防止感染的發生。

2.4注意飲食護理正確的飲食護理是緩解穩定肝腹水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2]。應告知患者及家屬聽從醫院營養師的飲食建議,進食高蛋白、豐富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低鹽或無鹽飲食,限制鈉、水攝入,每日攝入鈉鹽500~800mg,每日進水量限制于1000ml左右,如有明顯低鈉血癥應限于500ml以內[3]。勿進食粗糙、堅硬及帶刺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的發生;可進食如香蕉、柑橘等含鉀高的食物或嚴格遵醫囑正確口服氯化鉀,預防低鉀血癥;可適量進食瘦肉、蛋類、乳制品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以利腹水消退和體質恢復,但有肝昏迷先兆時應控制蛋白質攝入,防止肝性腦病的發生;告知患者少食多餐,絕對戒酒。

2.5加強腹水特殊治療的細節護理

2.5.1責任護士應做好腹腔穿刺放腹水術前、中、后的護理。術前應告知患者及家屬腹水穿刺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以及穿刺放腹水的必要性,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術中協助醫生抽取腹水,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神志,監測心率、血壓、腹疼腹脹是否改善及腹水的顏色、性狀、量,如有異常立即配合醫生進行處理;術后立即協助醫生給予穿刺部位腹帶壓迫,觀察是否有滲血滲液、腹帶松緊是否適宜以及患者的全身反應等并做好記錄。

2.5.2做好腹腔內注藥的細節護理。注藥前護士應告知患者及家屬此項操作的臨床意義及效果,消除緊張情緒,保持情緒穩定;操作中加強無菌觀念,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確保腹腔內注藥的療效并做好記錄。

2.6出院康復指導

告知患者及家屬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及定期復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強調雖然腹水已消退,但仍需適當限制鈉的攝入,防止腹水再次復發,指導建立良好的健康行為,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起居,注意休息及飲食質量,少食多餐,適度活動,勿生氣、勞累,避免感冒,保持心情愉快,減輕心理壓力,樹立自我護理意識,提高自我護理能力[4],從而減少疾病的復發,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3討論

3.1通過對7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臨床觀察,發現指導患者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行為的調整是一個持續的、漸進的、艱難的過程[5],良好健康行為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建議加強肝硬化腹水患者出院后隨訪次數及醫患聯系,及時提醒患者只有持續有效地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健康行為,才能真正做到預防疾病復發。

3.2通過對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護理,深刻地體會到患者的住院需求不僅僅是需要先進的檢查儀器和高超的醫療護理技術,更需要醫護人員的理解、尊重、關懷、健康指導及心理安撫等,因此,護理者在積極配合醫生做好各項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的臨床觀察,善于發現患者存在的護理問題,及時分析,及時提供全方位的護理對策,及時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確實能夠促進疾病的康復,提高臨床好轉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彭文偉.傳染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135.

[2]余權珍.肝硬化腹水病人的臨床護理體會.實用醫技雜志,2006,13(3):457-458.

[3]馮正儀.內科護理學.科技出版社,2001:125-1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论坛| 禹州市| 吴堡县| 乐平市| 奇台县| 治县。| 新民市| 那坡县| 湾仔区| 临武县| 泸定县| 岑巩县| 富裕县| 大田县| 四会市| 堆龙德庆县| 定结县| 芷江| 嘉荫县| 瓦房店市| 井陉县| 贵溪市| 偃师市| 车致| 楚雄市| 腾冲县| 德州市| 泉州市| 新绛县| 忻州市| 林甸县| 湘阴县| 辉县市| 淳安县| 得荣县| 永吉县| 泸定县| 安泽县| 瑞金市| 隆昌县|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