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8 03:13: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把握 關系 提高 效率
實施有效教學,就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只有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改變課堂教學的習慣做法,突出語文課堂的特點,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把握好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
教學文本具有多元性或多向性的特點,而學生的需要和所要培養的能力則具有定向性。如我曾上過一節自定題目的課,叫做《走進蘇軾》,即把蘇軾的《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時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這三首詞是蘇軾生命歷程的情感記錄,通過文本感知、交流探討,師生一起感受、了解、認識這位文化名人,知人論事,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感悟。文本重組,密切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集中了文本中蘇軾的情感力量,為語文課堂教學實現審美功能,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開辟了一個新境界,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精神。
二、把握好教案與課堂實施的關系
教案是運用文本并參照學生狀況而預設的教學方案,實施是從學生那里發現新問題,或由學生提出新問題而改變預設方案,或臨時局部生發的過程。任何一節課,一般都包括設想、設計、實施、實現四個環節。這些環節方向大體一致,但并不一定同步。單從“教”的角度而言,有時心想事成,有時事與愿違。
三、把握好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關系
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包括教育資源和學生心智,還有二者的動態統一,這些因素決定著教學實施的形式。以教材為載體的教育資源是相對穩定的因素,對形式的選擇常常具有決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課堂教學的設想,設計階段。作為人文科學的語文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種多樣,而形式的選擇完全取決于內容的性質意義、教育價值及其實現的可能。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從改革課程內容和結構入手,要變革學習方式,就要從轉變教育理念和開發教育資源開始,而不是相反,否則會產生新的形式主義。
四、把握好老師的教學個性與“一般”教學模式的關系
【關鍵詞】 公開課 拿來主義 佳肴 非我因素
面對精彩紛呈的公開課,要善于“吹毛求疵”。前不久,被邀請去參加某校教學開放日,聽了一位年輕教師的一節高一語文課,感受頗深。這位年輕女教師上的是歸有光散文《項脊軒志》。其教學流程大致如下: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體會本文“文無定格,貴在鮮活”的特點――隨堂練筆:寫100左右的關于父母關愛自己的細節描寫――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整體感知”時,教師播放錄音,要求學生輕聲跟讀,用心感受。“合作探究”時,要求學生體會本文“文無定格,貴在鮮活”的特點,老師做了以下處理:讀一讀,讀出瑣事中的深情;品一品,品出細節處的深意。憑心而論,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還是不錯的,如果作為一節古代散文欣賞課可以說是很到位的。然而,這節課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缺陷:一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參與太少;二是教師按部就班,落實不到位。
首先,教師的課啟而不發,學生沒有積極參與。據說該班是年級的王牌班級,學生素質很不錯,老師也布置了學生預習,可惜學生的激情沒有被激發出來。甚至在“合作探究”環節中,學生也似乎無動于衷。合作探究也成了虛設。要學生“用心感受”恐怕也是老師的一廂情愿了。只是到了老師要求學生自發朗讀“隨堂練筆”短文時,才有幾個學生站起來拿出自己事先寫好了的文章宣讀了一番。
其次,教師按照教學設計方案按部就班地操作,可惜每個環節都沒有落實到實處。例如,“合作探究”環節,本應該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可惜老師沒有做到。“隨堂練筆”本該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卻要求學生事先完成了這個任務,根本沒有給學生隨堂練筆的訓練機會。
可見,這節課教學環節齊備,可惜都是蜻蜓點水式的點到了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是隔靴搔癢,沒有深究,無法擊中要害。故曰,作為一節學校開放日的公開課,作秀成分太濃,是一節典型的表演課。理想的教學設計為什么不能落實到位?這完全是上課教師的責任。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是教師經驗不充足,啟發誘導措施不到位。一旦遇到學生“無動于衷”之時,老師缺乏應急措施,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當“合作探究”環節無法進行時,教師應該采取立馬分小組討論,讓小組學生認真討論回答,爭先恐后搶答問題,老師給予表揚等措施。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落實了教學環節。
二是教師功底不厚實,課堂駕馭能力不夠強。一般而言,底氣足的教師往往沉著應對,處事不驚,臨亂不慌。例如,面對學生的沉靜,老師可以臨時取消錄音朗讀,而是自己親自朗讀課文,也可以先錄音讀,然后自己讀后請學生評判優劣,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主人公精神。可惜,現在不少教師因為底氣不足,尤其是年輕教師不敢隨便在學生面前“獻丑”,只好讓錄音代勞了。
再則,本來可以在課堂上完成的“隨堂練筆”卻讓學生事先準備好了。可能是教師信心不足,擔心學生無法完成,打亂了自己的教學秩序。當然,如果教師也來個下水作文,跟學生一起“隨堂練筆”,可能學生也會順利完成任務,寫出理想的好文段來。此外,年輕教師缺乏自信心,過分依賴預設教案。教案是人設計出來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教學實際,可以隨時隨地靈活變動的。要知道,要上好一堂課,不僅是備課,還要備學生。
同課異構課,在比較中尋找“非我因素”。去年底,去廣州華南師大附中參加了第二屆“自主高效課堂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暨“華附在線”2012年高考研討活動。在華南師大附中聽了廣州、深圳、杭州三地老師的三節同課異構課。所謂同課,是因為三位上的都是蘇轍《黃州快哉亭記》(高二選修2《唐宋散文宣讀》一文。所謂異構,是因為他們三人的課在教學切入口,重點突破,課堂中的師生關系以及預期目標的達成等課堂教學理念各有差異。
三位老師都立足于課文的的高度,引領學生解讀課文,暢游“快哉亭”美景。廣州老師以“快”字切入課堂,用七個“快”字統領全文,引領學生與蘇轍同游快哉亭,感受蘇轍作文之情感色彩。深圳老師則用“如果要在快哉亭旁邊立一塊碑,向游客介紹亭子的有關情況,你認為《黃州快哉亭記》里面哪些內容適合選用?”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思維,重在考查了學生的理解、篩選、組材以及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杭州老師則是善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白居易《琵琶行》中有關詩文加以比較,讓學生站在快哉亭上浮想聯翩,以此來拓展學生思維,開闊學生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位老師的課上得都很精彩,有一定深度,尤其在引導和師生互動方面都表現得很是不俗,彰顯出了他們的課堂本色。
歸納起來,他們的課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重視培養學生思維,課堂上注重師生互動,采用討論式教學法。二是都不太注重“以本為本”,沒有強調對文本的文言文知識的教學。這也許是因為華師附中的學生基礎扎實,思維敏捷,理解能力強的緣故吧,三位老師駕馭課堂非常順利,學生配合也十分默契。這三節課可能都很適合華南師大附中這樣高素質的學生。
關鍵詞 現代信息技術 有機整合 直觀形象 學習興趣 擴大外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就是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并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機整合,既“互聯網+高中語文教學”,讓教學方式、內容、過程在原有的基礎上達到升華。它打破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的那種原始的“刀耕火種”教學形式,構建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創建一個臻于完美的教學環境。
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備課更加便捷和豐富
高中語文教師在備課的環節中需要大量的閱讀和搜集整理資料,以滿足時展的新需求。如今的高中生越來越關注這些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身為語文教師在和高中生打交道時必須更加關注社會,了解時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方便與快捷的優勢,可從網絡中獲取更多更鮮活的信息,以便做到與時俱進。
傳統的語文備課,一般都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參、一支筆、一塊黑板、一個備課本,不僅效率低,教師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被嚴重束縛,而現代信息技術備課是指廣大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和工具進行電子化備課,通過學科教學資源網以及教師自制資源庫等,將各種資源整合為頁面形式的課件,為教師備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備課與集體備課相結合,把教師從“抄”教案中解脫出來,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教材教法和學生學情。電子化備課使得教師理解教材也開始由被動轉向主動,教師的備課質量自然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針對教材中課文越選越精,高考難度越來越大,現行高中語文教學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蘇軾的《定風波》一課為例,和初中相比僅僅停留在文學常識的介紹和疏通意思上已經不能滿足教學要求,教師備課時需要搜集蘇軾不同時期作品來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領悟詞人曠達、灑脫的情懷,知曉此詞“即景抒懷”的表現手法。而充分利用網絡搜索引擎、相關教育資源網、QQ群、博客圈、微信等便捷地搜集材料、優秀課件,從而豐富備課內容,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更加直觀和形象,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網絡化的教學方式還未出現時,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主宰著教學,而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用得最多最廣的是多媒體和互聯網的運用,因為它們具有圖文并茂、聲情并茂的特點。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可生動、形象、直觀、靈活地展示教學內容,從視覺、聽覺多角度感染學生,熏陶學生,最大化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時,教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片頭視頻,連放兩遍該片的主題曲: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圖畫與聲音展示出意境壯闊雄渾、氣度恢宏,意蘊深厚。學完這首詞時,又播放了一遍。這樣,同學們通過觀看與聆聽,也就深層的理解了此詞主旨,即表現了作者寬闊的胸襟,仰慕古代英雄,渴望建功立業以及功業無成的感慨。這樣的方式無疑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更有利于深而全面地領悟詞的主旨,最終使課堂教學更高效。
還有,如《蘭亭集序》、《騰王閣序》、《歸去來兮辭》、《荷塘月色》、《再別康橋》、《故都的秋》等等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之作,對這些作品,應含英咀華,品位其中的美。可傳統的教學,費時費勁,卻只能或應用音樂來渲染,或利用圖像來顯示,或運用文字來詮釋,卻不容易把它們有機地整合,可用網絡的超時空性,下載適合的聲音和圖像,利用多媒體自然鏈接,達到意境全出的效果。這是一種愜意的、高效的教學,一種教學藝術化和科學化的完美結合,學生也更能進入一種審美境界。在這種境界中,學生的文化整合和審美情趣也就更容易提高,學習興趣也會大增,也就真正實現了課堂的高效。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更好地擴大課本知識的外延
傳統的教學,是以課本為中心,雖然也會涉及到課外知識,但由于時空的限制,能夠引導學生學的課外知識很有限;對于我所教的學生來說,本身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都還處在較低的階段,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時達不到老師預期的目的。此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就不同了,我們都知道,互聯網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里面的知識包羅萬象,與語文學科有機整合,既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渠道,又拓展了課本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比如,在教授完《竇娥冤》一課時,利用晚自習播放《竇娥冤》的電影視頻,這樣彌補了節選教材情節不完整的缺點,通過對整個劇情全面直觀的了解,學生對竇娥命運的不幸與心底的善良,剛強、有主見的性格,充滿反抗的精神理解得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