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0 08:59: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音樂療法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音樂治療,又稱音樂療法,是一門集音樂、醫學、心理學為一體的新興邊緣交叉學科[1]。音樂治療的目的不在于被治療者在音樂能力方面的增長,而在于音樂心理體驗使被治療者情緒、行為及思想觀念發生改變,通過這些改變,能使病人對環境有更強的適應性。
1音樂治療的歷史背景和現狀
3000年以前,我國的醫師和精通樂理的文人已經知道音樂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有明確的記載。古代的音樂理論是我國音樂治療工作者的寶貴財富。我們可以在《樂記》、《漢書·藝文志》和《琴賦》、《養生論》等著述中看到很多音樂與健康的內容,正是它們為歷代音樂治療奠定了音樂心理學和音樂生理學的基礎。西方現代音樂治療的歷史是從50年前開始的,當時美國的醫生研究音樂對人的健康究竟起著什么作用,就誕生了音樂治療學這門新興的學科。現在美國有80多所大學設有音樂治療專業,培養學士、碩士和博士。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成立了音樂治療協會,并且每兩年召開一次世界音樂治療大會。在中國,目前也已有很多的精神病院、康復醫院和綜合醫院開展了音樂治療[2]。
2音樂治療的原理
主導音樂活動主要是大腦右半球的功能,許多情緒和行為都由大腦右半球控制。音樂的特點在于對大腦右半球有著直接而明顯的影響。音樂的傳遞作用,能使情緒或行為得到調節,這是音樂治療原理的重要依據[3]。音樂是由音調、節奏、和聲、速率等要素組成。音調指音的高低,樂音力度的平穩增強會造成情緒反應的加強,樂音力度的減弱可產生愉快的、趨于平靜的情緒反應。節奏是以有規律的強弱變化的律動形式表現出來,不同的節奏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柔和、緩慢的節奏,如華爾茲給人以平靜的感覺,強烈的節奏如搖滾樂給人以煩躁的感覺。和聲是音高之間縱向組織基礎上形成更高等級的橫向組織,是豐富旋律的一種手段,包括協和音程和不協和音程,可改變音樂的穩定程度和緊張度,使旋律具有色彩。速率是音樂進行的快慢,與人的生理感覺有密切聯系。
如每分鐘60~80拍的舒緩音樂,與人體心臟跳動的次數接近,使人感覺自然、舒適。旋律是由節奏組織起來的一系列樂音,在高低方面呈現有秩序的起伏呼應[4]。
音樂治療時,數個傳入大腦的神經刺激彼此之間互相抗衡,在壓力情況下同時接受音樂的聽覺刺激,可以減輕疼痛或掩蓋不愉快的感受。音樂能夠潛意識轉換自主神經在視丘的反應,使緊繃的肌肉放松,降低ACTH等化學物質釋放,減少交感神經的活動。音樂也可以影響邊緣系統,使腦下垂體釋放腦啡肽,達到止痛、喚起愉悅感、改善心理感受、減輕焦慮的效果,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而持續傾聽輕柔的音樂能夠降低基礎代謝率、每分鐘耗氧量、血壓、心率及減少止痛劑的使用量,達到肌肉松弛,減低焦慮反應[5]。
3音樂治療方法
3.1主動性音樂治療
又稱參與式音樂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讓患者直接參與演唱、演奏或跑步跳舞,借此改善患者注意力、引起興趣、調節心境,并逐步建立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身心各部分功能的發揮,最終達到康復目的。
3.2被動性音樂治療
又稱感受式音樂治療。治療時播放適宜患者的樂曲,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等因素調節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使之逐步協調平衡,以擺脫焦慮、緊張、恐懼狀態,達到治療作用。
3.3綜合性音樂治療
即將音樂與物理治療及其他心理療法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國內主要有音樂電療、音樂引導氣功療法等,國外主要有音樂戲劇療法及音樂游戲治療等。其中音樂電療是將音樂與電療或中醫針灸療法相結合的一種新療法,通過音樂電療儀將音樂信號轉化為與音樂同步的低中頻電流導入人體穴位或病患部位治療疾病的方法[6]。
4音樂治療在療養學中的應用
4.1在療養學常見病中的應用
1)給患有高血壓的療養員聽平穩柔和的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芭蕾舞曲,可使療養員悠閑自得、心情舒暢,產生愉悅感,降低血壓并起到鎮靜的作用[7]。一些療養員經1~3個月的感受式治療后,降壓效果顯著[8]。
2)冠心病與遺傳、生理或社會心理等諸多因素有關。當患者處于不良環境時,精神緊張可導致血液中的脂質變化,由于高脂血癥引發為冠狀動脈疾患。針對上述特點可選擇安靜、輕快的樂曲,如小提琴協奏曲《江南好》,沉穩的琴曲《梅花三弄》,平和的琵琶曲《陽春白雪》等,這些樂曲古樸雅致,旋律流暢,氣韻渾成,淡遠脫俗。讓患者感受這樣的節律,進入安靜的狀態,全身肌肉得到放松,每次治療后患者都有一種舒適愉快的感覺,并有手足微熱,心情舒暢,心律恢復正常的效果。
3)音樂電療儀對功能性頭痛癥有止痛的治療效果,并具有促進腦部血流循環,特別是在改善腦組織微循環及調節腦神經內分泌功能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音樂電流使腦血管有節奏地收縮和擴張,這實際上是對腦血管起了一種物理按摩作用。
4.2音樂治療對心理的作用
音樂對人的情緒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不同的音樂可以引起聽者不同的情緒變化。音樂治療師正是利用音樂對情緒的巨大影響力通過音樂來改變人的情緒,最終改變人的認知。音樂治療師會大量使用抑郁、悲傷、痛苦、憤怒和充滿矛盾情感的音樂來激發被治療者的各種情緒體驗,幫助他盡可能地把消極情緒發泄出來。當消極的情緒發泄到一定程度時,人內心深處積極的力量就會開始抬頭。這時音樂治療師就會逐漸地使用積極的音樂,以支持和強化被治療者內心積極的情緒力量,最終幫助他擺脫痛苦和困境[9]。因此,經過音樂治療的人通常會在性格上變得更加開朗和自信,在人格上更加成熟,并獲得一種在精神上得到新生的體驗。
4.3音樂治療在特殊人群中的應用
地震災害作為一種深重的苦難,不僅在于它那一瞬間的摧毀之力,更在于它以災難記憶的方式留存心靈,使災難在心里更長時間地延續。災后破碎的家園需要重建,但是災區人民更需要心靈重建。被動性音樂療法里的音樂放松、音樂催眠、音樂的壓力管理、音樂想象等技術都可以對災后的群眾和工作人員進行心理的減壓和維護,而音樂想象這類比較深層次干預的音樂治療方法非常適合應用于災后精神創傷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復和引導。在此類別中的音樂同步等方式可幫助失去親人等悲傷過度者調節情緒、宣泄情感。在主動性音樂療法里,我們常常用到樂器的即興表演,比如鼓、散響樂器,這些樂器通常不需要任何音樂背景,我們卻可以用音樂的方式幫助大家支持和宣泄情感,也非常適合在團體中使用,增加受眾面積,這比傳統的語言式的心理維護更容易深入人心,也有較強的可操作性[6]。而關于綜合性音樂治療,則可用于災后致殘患者的身心康復。汶川地震至少導致5萬人殘障,這些人在身體恢復能力之后更需要的是心靈維護以及長期的康復性治療,在此期間可將音樂治療貫穿于整個療養過程中,使絕大多數人都能從最悲痛的創傷性事件中恢復過來,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
音樂療法主要是通過音樂藝術途徑來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以達到治療心身性疾病的一種康復保健方法。音樂療法是音樂藝術與醫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多種學科交叉綜合的應用。音樂療法簡便易行,無需特殊設備,在療養院及社區醫院中尤其適用,在醫療資源尚不充分的今天,對提高療養員身心健康,輔助治療各種疾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史愛珍.音樂與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3):130.
[2]沈靖.音樂治療及其相關心理學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3,26(1):176-177.
人類在享受日新月異的社會帶來的高效、舒適與文明的同時,卻由于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競爭與日俱增和壓力舒緩渠道的匱乏,越來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癥的折磨。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郁癥的發病率約為11%,全球抑郁人口多達1.2億人,抑郁癥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可能將成為僅次于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有關統計顯示:我國抑郁癥發病率約為3%—5%,目前已經有超過2600萬人患有抑郁癥,每年給中國帶來的經濟負擔達到了621.91億元。大學生承受著諸多的煩惱與困惑,在社會優勢群體的光鮮外表下,心靈的迷茫很難得到公眾的真正理解,“郁悶”已成為大學校園中最流行的口頭禪。我國學者對青少年抑郁的研究顯示,大中學生抑郁檢出率可高達18%—36%。抑郁情緒導致大學生學習、交往、生活方面遇到障礙,自傷、他傷事件時有發生。如何引導大學生關愛自我,走出抑郁傾向,建立和諧的身心健康機制,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二、大學生常見輕度抑郁傾向的特點
大學生輕度抑郁傾向的常見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認知偏差,傾向于以消極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對現狀有所埋怨。二是情緒低落,悶悶不樂。三是社交退縮,對學業與生活表現出無所謂,不感興趣。盡管這些表現一定程度上與抑郁癥有類似之處,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并未達到抑郁癥的癥狀標準。因此,我們稱之為輕度抑郁傾向。
大學生輕度抑郁傾向在不同的年級、性別、環境間具有顯著差別。
1.不同年級的學生抑郁傾向存在顯著差異。
大一新生的抑郁程度最高,主要原因是未考上理想的院校或專業、遠離家鄉生活不適應、不適應社交圈變化、學習內容與方法的變化等。其次是大四,主要原因有就業壓力、處理大學戀情等。大二和大三的抑郁程度較之前兩個群體較低,且大二和大三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2.不同性別的學生抑郁傾向存在顯著差異。
抑郁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為什么女性抑郁患者是男性的兩倍。女性經歷悲傷時會想到可能的原因及其對她們感受的意義。相反,男人則試圖通過集中注意于其他事情或者投入體育運動來積極地分散自己的抑郁情緒。
3.大學生抑郁情緒與生活環境緊密相連。
大學階段是人生思想活躍、精力充沛的階段,大學生仍然處于尚未成熟的特殊階段,生活環境的突然轉變也可能引起抑郁的發生。有研究表明,影響程度較高的十種生活事件依次為就業(升學)壓力、親友死亡、親友患急重病、戀愛不順利或失戀、學習負擔重、長期遠離家人不能團聚、考試失敗或不理想、家庭經濟困難、被人誤會或錯怪、與同學或好友發生糾紛。
三、心理調節對策
既然抑郁傾向的學生產生抑郁情緒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那么相應的心理調節對策也就應當是多維度的。
1.接受專業心理輔導
近年來,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十分關注,紛紛成立了正式的心理健康中心,配備專業心理咨詢師,培養兼職心理咨詢師,開展廣泛的心理健康教育。這為大學生抑郁傾向的調節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尋求專業、半專業心理輔導,學生可以有多種選擇途徑:一是一對一的專業心理咨詢;二是團體心理輔導;三是朋輩輔導。每種方法的效果各有千秋,但都是心理輔導的好方法。
2.參加豐富的校園活動
所謂校園文化,是一種以學校校園特定環境為背景的學校文化精神和氛圍。一般來說,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同步發展,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是通過一定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使生活在其中的每個個體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與既定文化發生認同,從而實現對精神、心靈、性格、素質的塑造。當個體融入到集體中,充分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在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展示自我才能,獲得充足自信,結交一些朋友,具有抑郁傾向的學生往往就會變得樂觀、開朗。
3.自我調節
(1)運動法
不同的運動形式可以幫助人們減少壓力,放松心情,減輕抑郁情緒,使人們精力充沛,增加平衡性及柔韌性。從總體功能上來講,運動療法安全、有效而且簡單易行,但進行新的運動項目之前,一定要同醫生商議。結合抑郁傾向及各項運動的特點,在此主要介紹四種運動:一是慢跑。慢跑可以改善睡眠,增強體質,愉快心情,還可以凈心寧神。二是乒乓球。乒乓球運動是一項全身運動,可以鍛煉全身,集中注意力,使人靈活起來。三是登山。古人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登山是一個相對艱難的過程,同時也在克服困難的同時看到了更壯觀、更宏偉、更遼闊的風景。對于具有抑郁傾向的學生來說,登山是一次鍛煉身體的過程,更是一個鍛煉毅力、體驗生活的過程,對于他們的消極思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四是瑜珈。瑜珈的功效之一,便是幫助人放松身與心,以最自然的療法消除身體的不適。瑜珈的最精深的內蘊不僅在調身,而且在調心;既塑造人外在的形象,又關照人內在的感受,給人一個源自內心最深處的力量。
(2)社交法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具有抑郁傾向的人常常不愿意與人交往,久而久之就容易喪失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撐。社會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所覺察到的來自重要他人或其他群體的肯定、尊重、關愛和幫助。研究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社會關系的存在則損害身心健康。根據劉春梅的研究,大學生感受到來自重要他人的肯定與支持、陪伴與親密感、滿意度主要與SCL一90的抑郁、精神病性、人際關系敏感維度呈顯著負相關;來自重要他人的沖突與懲罰與SCL一90的9個維度存在顯著正相關。可見,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在大學生抑郁癥的自我治療中要重視良好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與利用。
(3)積極日記法
積極日記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寫積極日記,發掘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積極的一面,進而改變一個人消極的思維方式。“每個硬幣都有兩面”。具有抑郁傾向的人往往只看到反面、消極面,從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與斗志。積極日記療法的理論基礎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當代新興的心理學思潮,主張心理學應該對人類自身的積極品質進行研究,包括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積極社會環境。建議患者每天自由地書寫,不限題材、體裁,不限字數,不予檢查,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從樂觀、積極的角度看待筆下所寫之人、事、物。堅持半年左右,寫日記者往往已經學會了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改變消極的思維方式,對于抑郁傾向的人而言,猶如釜底抽薪,是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的。
(4)閱讀法
閱讀心理治療源于古代,流行于現代。閱讀療法是一種通過閱讀文學作品,達到修身養性、建立新的認知、調節情緒、重塑行為模式等目的的心理治療方法。閱讀療法的特點是:治療目的藏而不露,治療過程潛移默化,治療方法溫文爾雅。筆者推薦一套用于閱讀心理治療的文集——《閱讀心理治療》,該文集有5本,分別是《大自然是一間療養院》、《人生一首未完成的詩》、《挖掘你的快樂之源》、《習慣鑄造人格》和《音樂的精神分析》。如果能夠每天大聲朗讀一段或優美、或寧靜、或恢宏、或幽默的文字,自我調節效果是非常好的。
(5)音樂欣賞法
音樂療法是一種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治療方法,是研究音樂對人體機能的作用,以及如何應用音樂治療疾病的學科。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中,音樂療法作為一種輔助療法得到較為普遍的應用,它將成為心身疾病的非藥物療法的主要手段之一。音樂療法是音樂藝術與醫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多種學科交叉綜合的應用,音樂療法簡便易行,無須特殊設備,在基層醫院及患者的家中尤其適用。在醫療資源尚不充分的今天,對提高心身健康,輔助治療各種疾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使用音樂療法時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是“自信自強”,樹立康復的信心和勇氣;第二是“對癥下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程度、社會背景、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尋找合適的音樂,必要時可以咨詢專業人士,如擅長使用音樂治療的醫生、心理咨詢師等;第三是“隨機應變”,根據病情緩和的程度變換不同的音樂。
四、結語
如果一個人的興趣是單一的,那么他快樂的源泉也就是單一的,一旦這個源泉出現任何問題,就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本文所綜述的幾種心理調節策略,尤其是自我調節策略,既可用于治病,又可用于預防。這些方法不僅無痛無污染,而且簡單易行,節約社會資源。在大學期間,如果能形成這些良好習慣,對于人一生的影響都將是長遠的,可以為他帶來更多的快樂理由。此外,通過運動、社交等活動,還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改善社會支持系統,真是一舉多得。我們應共同銘記這句格言:“你不可以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輕度抑郁傾向特點心理調節對策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快節奏、高競爭與低溝通導致具有抑郁傾向的人與日俱增,給整個社會經濟帶來不小的負擔。“郁悶”已成為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口頭禪。本文作者根據在高校中對學生開展心理咨詢的實踐經驗,對大學生常見輕度抑郁傾向的特點進行思考、研究,總結出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參加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和自我調節三種對策,特別重點介紹了運動、社交、寫積極日記、閱讀和音樂欣賞等五種自我調節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建民,楊映蘭.淺析大學生抑郁癥形成原因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5):148-151.
[2]李雙,吳衛東.大學生的抑郁特點及其與自尊的關系[J].宜賓學院學報,2007,(7).
[3][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435.
[4]劉春梅.社會支持系統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4):113-114.
[5]王承清,崔立中.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2(12):33-34.
關鍵詞:音樂治療;音樂治療觀;音樂治療學
1 音樂治療在中國的發展
音樂治療學是一門新興的,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是音樂的作用在傳統的藝術欣賞和審美領域之外的應用和發展。音樂在醫學和心理治療領域的廣泛應用和令人振奮的臨床治療效果證明了人類的一個古老的信念:音樂是具有驅病健身的作用,對于人類的生存本身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已經看到,在人類的早期活動和現在尚存的原始部落中,音樂活動在他們的生活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時音樂的審美意義還是十分有限的,而更多的是對人類的生存具有實際的功能。我們不能設想,人們在連基本的溫飽和安全需要都沒有得到的情況下,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與自己生存無關的娛樂和審美活動中去。部落中的巫師實際上兼有掌管音樂活動和醫生的職責,在古希臘傳說中,阿波羅神也同樣是掌管音樂和醫療的神,這實際上反映了一個事實:在古代,人們頭腦中的音樂和治病本來就是一回事。隨著音樂的高度專業化發展和人類社會文明的高度發展,人們已經逐漸地忘記和拋棄了音樂的本來作用和功能。一直到現代,音樂對人類生存本身的重要意義才又逐步地為人們所認識到。中國的音樂治療的出現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而對于中國的音樂治療的誕生起到催化作用的事件當屬1980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華裔音樂治療教授劉邦瑞在中央音樂學院進行的關于音樂治療學的講學。這是第一次對音樂治療進行系統科學的介紹。他的講學激起了音樂家和醫生對音樂治療很大的興趣。1984年,北京大學的張伯源等人發表了《音樂的身心反應研究》的實驗報告,報告了被試在聆聽歡快的音樂和安靜抒情的音樂時的不同生理反應。這是中國第一次發表的音樂治療科學研究報告。高天(1986)的《音樂對于疼痛的緩解作用研究》隨后發表。之后,陸續有多篇有關音樂治療的臨床探索的報告出現。第一本有關音樂治療的專著應是1987年由高天等翻譯的著名音樂治療學家朱麗葉?阿爾文(J. Alvin)的《音樂治療學》。普凱元的專著《音樂治療》(1994),何化君、盧廷柱的專著《音樂療法》(1995)也相繼出版。
2 音樂治療在臨床治療的實際應用
首先應提到的是198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療養院。該院在中國率先嘗試對患者使用音樂治療。在后來不久的時間里,全國很多家醫療衛生機構開始設立音樂治療室。1985年北京回龍觀醫院與中國音樂學院的張鴻爵合作,嘗試用主動參與的方法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雖然方法還不夠成熟,但突破了簡單地讓患者聆聽音樂的方式,對促進中國音樂治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此之后,200多家醫院陸續建立了音樂治療室,為數眾多的醫務工作者和部分音樂工作者熱心地投入對音樂治療的探索之中。1989年,中國音樂治療學會成立,并每2~3年舉行一次全國性的音樂治療學術會議。遺憾的是,從1984年以來,雖然眾多的醫院開展了對音樂治療的嘗試,但是絕大部分醫院都是采用簡單的為患者播放音樂的形式。這種方法實際上是盲目地給患者使用音樂,以為音樂具有像藥物一樣的作用,只要搞出來一些所謂“音樂處方”,然后對癥播放音樂就可以了。事實上,這樣簡單地使用音樂是不可能起到治療的作用的,其結果只能導致人們對音樂治療的失望。所以,中國音樂治療的發展在近十年的時間內并不盡如人意,甚至呈現衰落的傾向,包括長沙馬王堆療養院在內的很多醫院先后關閉了音樂治療室。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大陸地區的音樂治療開始起步的6年之后的1990年,我國臺灣的首位音樂治療師張初穗從美國回臺灣,在臺北新愛兒童發展中心任音樂治療師,首次把音樂治療帶進臺灣。此后先后有19名獲音樂治療碩士學位的海外留學生回到臺灣,在一些醫院、老年福利機構和兒童特殊教育機構中工作。這些人大部分都具有美國或其他國家的注冊音樂治療師的資格。1996年,臺灣的“應用音樂推廣會”(相當于音樂治療協會)成立。該學會以這十幾名學成歸國的留學生為骨千,不斷舉辦各種講習班,致力于在臺灣推廣音樂治療的事業,取得相當的成績。盡管臺灣距離建立音樂治療學科和職業的目標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但對比海峽兩岸的音樂治療的發展水平,雖然較大陸起步晚,發展的模式也與大陸不同,音樂治療的規模小,但專業水準相對較高,發展速度和專業水平顯然都超過了大陸。
根據美國發展的經驗來看,音樂治療通常是先由醫務人員開始探索,但是由于醫務人員較為缺乏音樂的知識和技能,始終不能擺脫簡單聆聽的模式,從而無法真正地使音樂治療發展和成熟起來。由一音樂專業人士的介入,使得音樂治療的方法從簡單的聆聽發展到后來復雜的聆聽技術以及各種能動參與和即興演奏等復雜的方法技術,才使音樂治療得到發展和成熟。而音樂治療作為一個學科,經過6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完整和獨立的理論和體系,其中包括十多種流派,一百種方法技術,因此必須依賴一大批經過系統訓練的音樂治療師才能建立,而不是簡單地播放音樂,也不是簡單地“音樂十醫學”或“音樂十心理學”。縱觀中國音樂治療20年來的發展。問題主要在弓;缺少專業音樂人員的參與,而發展的關鍵又在于――專業音樂治療帥的培養和教育。因此,進行專業的音樂治療師的培訓和教育,建立專業的音樂治療師隊伍,是中國音樂治療發展的關鍵。實際上臺灣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雖然已經有十幾名在國外經過系統嚴格的訓練的合格音樂治療師分散在不同的醫療機構工作,但日前尚沒有一所大學建立音樂治療專業來培養白己的音樂治療,這也成為音樂治療事業在臺灣真正地獲得較大發展的瓶頸。
我國最早的音樂治療教育項目是1989年在中國音樂學院成億的音樂治療大專班。但是由于專業知識和師資準備不足,在招收兩屆學生后停辦。1996年,中央音樂學院成立音樂治療研究中心,并于199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13年開始招收本科生。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洽療學專業的教學標準和培養目標嚴格按照國際高標準進行設置,按照美國音樂治療協會的要求標準開設課程,力圖培養出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合格音樂治療師。中國的音樂治療開始與國際接軌,逐步地培養出經過嚴格訓練的合格音樂治療師,我國的音樂治療的職業也初見端倪。隨著我國醫療衛生的理念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人文關懷的理念不斷轉化,很多醫療領域越來越多地對患者的精神心理需要的重視。音樂治療作為一門完整的學科,從40年代起在歐美國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1997年后,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在中國,從1989年起就有了全國性的音樂治療學會組織――中國音樂治療學會。可以預見中國的音樂治療也將會有一個巨大的發展,音樂治療師作為一個新興的職業不久的將來也會有一個巨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天.音樂治療導論[M].中國心理學會推薦圖書,世界圖書出版.
[2] 滿力.音樂療法在護理工作中的現狀[J].高明全中華護理雜志.
一、融非智力因素于教學內容
一是充分考慮內科學學科的特殊性,增加實訓課比例,注重在模擬臨床環境的崗位實訓中提高學生職業素養;二是結合內科學不同章節特點,將體育,音樂等有助于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內容補充入課程(如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的防治引入體育鍛煉、科學飲食等知識,精神疾病的防治引入音樂療法知識),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素質全面提升,使學生懂得生活、熱愛生活、關心他人,而不是成為簡單的“看病機器”;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人文知識的灌輸,教育學生站在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增強責任感,從而使認識得到深化,精神得到升華;四是及時將內科學領域的科技新成果引入教學,開闊學生眼界,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
二、選擇有利于非智力因素開發的教學方法
一是提倡“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其主動獲取知識的技能;二是積極開展視聽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網絡教學,促進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融合,創造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習效率;三是利用課余時間,舉辦與學生內科學學習密切相關的專題講座,拓展視野,提升專業素質;四是加強臨床實訓,利用附屬醫院優勢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接觸臨床,培養職業素養。
三、改革考試制度
改變一張試卷“一錘定音”的傳統考試模式,采取開卷、閉卷、提交論文、討論及臨床實踐操作等多種方式進行考試,考試內容可增加綜合性較強的主觀性題目,促進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采取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指學期末考試成績,形成性評價可將平時測驗、作業、論文、課堂發言等按一定比例納入總成績,全程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經一學期的改革后,從內科專業知識、臨床操作技能等方面對加強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班級(實驗班)與未加強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班級(對照班)同時進行考核,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考核成績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分析后發現,與對照班相比,實驗班專業知識考核成績、實踐操作技能成績均顯著提高,表明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對學生內科學學習效果有明顯提升作用。具體見表1。近年來,醫學技術飛速發展,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惡性醫療糾紛事件時有出現,已經有不少醫學教育工作者開始意識到非智力因素培養對學生的重要性。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礎和核心學科,有“醫學之母”之稱,在內科學教學中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學習效果具有明顯的提升作用,更有利于提升學生職業素質,降低工作后醫患糾紛發生率,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醫學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張蕾單位: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
關鍵詞:藝術教育圖書館工作,文化音樂背景
我國藝術院校是培養藝術表演、創作和藝術教育專業人才的專業院校。藝術院校主要任務是為培養和造就具有較高文化藝術素質和專業技能的文化藝術應用人才。縱觀我國的藝術院校,一般開都設有聲(器)樂、戲曲(舞蹈)表演、藝術設計、動畫、戲曲音樂、影視表演、音樂劇表演、主持與播音、電視節目制作等相關專業,以服務于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筆者所在的鄭州藝術學校就設有舞蹈、聲(器)樂、美術、戲曲表演、話劇與影視表演、民樂演奏等中原地域所需要的14個專業。論文大全。[1]學校以戲劇戲曲學學科為依托,以舞臺藝術實踐教育為重點,以中等專業教育為主,多學科、多門類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綜合性中等藝術學校的辦學目標。多媒體教室、琴房、畫室、專業練功房、排練廳等現代化教學設施,為莘莘學子演繹藝術人生起點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
一、藝術院校圖書館的育人環境
努力營造人才入行、深造、成名成家的藝術教育環境,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與歸宿。
1、館藏建設
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圖書館,為建設藝術教育環境,在館藏建設上既以戲劇、影視專業為主,同時也重視對文藝理論與優秀文學作品、以及美術、景觀、服飾等形象資料的采集工作。如中央戲劇學院圖書館擁有館藏中外文文獻資料41.91萬冊(件),其中戲劇專業特別是話劇類圖書、報刊資料、圖片、音像資料之豐,在全國各類圖書館中尤為突出。[2] 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的12.9萬冊藏書中,涉及各種與演出有關的中外歷代人情風俗、河南地貌景觀的形象資料比較齊全;舞臺、銀幕藝術、戲劇影視史話、創作技法、作品及作品評論等專業核心期刊比較系統。[3] 閱覽室具體訂有《中國戲劇》(中國京劇)、《劇本》、《新劇本》 《上海戲劇》、《戲劇文學》、《劇作家》、《黃梅戲藝術》、《劇影月報》、《戲劇之家.生活焦點》、《四川戲劇》 《中國音樂》、《當代戲劇》 《曲藝》等十余種戲曲類專業期刊,《大眾電影》、《大眾電視》、《影視藝苑.影劇版》、《中國廣播》 《人民音樂》、《舞蹈》、《樂器》 《心聲歌刊》、《聲屏世界》、《小演奏家》、《黃河之聲》 《雜技與魔術》、《美術》、《新美術》、(藝術市場)等內容涉及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美術等20余種核心專業期刊,較系統地支持了學院廣大師生的教學、科研和演出活動。
2、閱覽室建設
圍繞藝術教育環境的建設,諸多學校圖書館都在大力閱覽室建設。閱讀豐富人生,知識成就夢想。為實現“飛揚青春,演繹個性發展”,書刊閱讀則是藝術院校青年學子的重要文化生活。同普通院校的學子一樣,他們或抱著求知的需要、職業的需要,或是修身養性的需要走進閱覽室,通過以品味文化、人文精神、智慧思想來引導獨立思考和探索精神,以內涵為根本,進行長期的、漸近的深層次文化建設,力求給人以深刻的思想啟迪。
以除了廣為收藏戲劇、詩詞散文、小說以及語言與文字廣播、影視娛樂等有關方面的文獻資料外,就是利用聲、光、電技術,創造豐富的文化環境,以充分發揮其教育職能。建立“戲劇文化閱覽室”,為廣大師生的施教活動和學習活動提供了堅實的文獻保障,同時還汲取。
二、藝術院校讀者群的閱讀特征——藝術欣賞
1、寓教于樂,寓學于樂
藝術院校青年學子的重要使命是繼承傳統藝術,開創滿懷想象的藝術家生活。師承、入流和藝術創新是藝術院校學有所成的必由之路。要做到戲比天大、藝比天大,人比天大,必須以人為本。先學做人,再學做戲,是藝術院校的莘莘學子演繹藝術人生的主要起點。2007年我國沈陽地區高校大學生“當代大學生閱讀行為調查”表明:選擇“休閑娛樂,修身養性”的,占62.1%,遠遠高于其他類型的閱覽特征。[4] 藝術院校的學生讀書除求藝的需要、就業的需要外,就是滿足修身養性、先學做人。在多媒介交互環境下,今天之大學生們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大的變化:已從書齋閱讀走向馬桶閱讀,從文字閱讀走向視覺閱讀,從紙媒閱讀走向網絡閱讀。從知識閱讀走向娛樂閱讀,通過藝術欣賞行為,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則是藝術院校讀者群的閱讀特征。
針對藝術學生對文學類書刊有所深愛,對所謂“休閑娛樂消遣”類書刊有所偏愛;對熱點、暢銷書刊有所追捧,具有明顯的“功利性”閱讀傾向。2005年5月,按學校領導的指示,我們鄭州市藝術學校圖書館在學校專業練功房附近辟文化閱覽室一間,作為我院校園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該室除擁有近百種有關文化、娛樂、體育及生活類書刊外,在劉校長的具體支持下,我們還添置了音響、播放設備,設置了音樂背景。該背景全天候播放名曲,烘托出濃郁的文化氛圍。
2、音樂背景與心理輔導
音樂背景是指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是藝術欣賞之一種。[5]在閱覽室這個特定環境內,所設置音樂背景是學校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音樂背景,即借助音樂能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這一功能,創造一種氛圍和教育環境。音樂背景適合學校的教育環境,除能豐富青年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外,同時對于預防和治療學生的身心疾病,調適學生的不良情緒,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和協作精神,促進學生的自我表達,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等,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隨著以大規模集成技術為核心的基片技術的發展,電子技劇學院圖書館稱之為音像觀摩閱覽室,鄭州購書中心和鄭州經貿職業學院也有不同形式的嘗試。為了做好音樂背景的設置工作,我們專程走訪了鄭州購書中心,就控制設備、音響設備、音箱音質,聲控大小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在總務處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因陋就簡,安裝了校圖書館第一套音響系統。作為閱覽場所的音樂背景,我們全天播放名曲,聲音小于60分貝,優雅的樂曲始終在室內流淌,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歡。在青年學生的心理調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凡是在該室閱覽過的人都感到非常舒服,心情特別放松。有位同學說在背景音樂下學習不困、不累。樂曲主旋律平穩,起伏跌宕自然,在這種音樂環境下學習,心情特別愉快,考慮問題思路也敏捷。在書刊閱覽室設置音樂背景是新型的文化形態,屬“基片文化”的范疇。
我們所播放的樂曲多是有利于讀者開闊視野的曲目。論文大全。我們認為對于性格憂郁悲傷的人,宜多聽如《流水》、《黃鶯吟》、《百鳥朝鳳》、《光明行》、《步步高》、《喜洋洋》、《情深意長》等名曲;而針對患有青春焦慮、心煩郁悶的讀者,我們就播放《蘇格蘭小調》、《姑蘇行》、《平湖秋月》、《雨打芭蕉》等樂曲。因為此類樂曲清麗高雅、節奏緩慢、情調悠然、風格雅典。有些同學情緒易怒,我們就選放一些旋律優美、恬靜悅耳、節奏婉轉一類的曲子,如《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等。論文大全。有些同學反映晚間睡眠不好,失眠多夢,次日影響課堂聽講。我們就建議他們用MP3等工具選聽一些節奏少變、旋律緩慢、清幽雅典的樂曲,如門德爾松的《促夏之夜》及我國的民月《幽蘭》、《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讓讀者走進美麗的“悅讀”世界,享受遐意的“書式”生活!
近一年來的實踐,大家一致認為文化閱覽室的音樂背景的設置是成功的。以民為本、和而不同、心懷天下、社會人生、鄉思親情、詠史懷古、論學品藝等。
2009年9月,為慶祝祖國60年華誕,我們反復播放由詞作家喬羽和作曲家劉熾共同創作的歌曲《我的祖國》。該趣調極其優美、婉轉、親切感人。僅副歌部分而言,歌詞內容和音樂形象,將前面的田園風光抒情畫變為壯美的大幅濃烈的油畫,將對祖國的深情懷戀升化為使人感到祖國的博大、可愛!在旋律方面,作曲家采用舒暢開闊的長音節奏弱起,使長音、強音更有氣勢,更富有感染力和鼓動性。[7]
在文化閱覽室設音樂背景,體現了藝術信息的整體性與綜合性,由單向性知識傳遞方式向多向性信息傳遞方式的立體結構轉變,把審美意識教育與有機環境意識教育結合起來,為學生構建開放性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加以綜合運用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鄭州市藝術學校主頁zzysxx.haedu.cn2009-10-12
2、中央戲劇學院圖書館主頁baidu.com/view/1335915hem2009-12-29
3、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baike.com/view/1901367.tem2009-12-30
4、張嵐,戴建陸.1988—2008年大學生課外閱讀行為變遷,圖書館雜志,2009.(12)P:44
5、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族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1374
6、張義泉,音樂療法在學校心理輔導中的作用,韓山師范,2005學院學報(2):80
7、賀錫德,365首中國古今名曲欣賞,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1.
論文摘 要:音樂是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樂音組合,是傳達感情的藝術。人們可從音樂中獲得巨大的愉悅感,從而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現代醫學表明,人類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固然與身體素質、物質條件、社會環境,乃至密切相關,但藝術的感染力也不可忽視,其中音樂愉悅感的心理調節作用尤為顯著。現代醫學還把音樂與身心健康的治療密切聯系起來,創立了音樂治療學科,音樂有益于身心健康,對某些有心理疾患的人來說,音樂已是良方妙藥。
音樂是憑借聲波振動而存在的,在時間中展現,通過人類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門類。我們把音樂本體視為一種產生于主客體之間的“感性對象”,即音樂家在對自然與社會的審美觀照中的產物。音樂主體不是單純的音響,而是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樂音組合。它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因而,音樂是傳達感情的藝術。
音樂美存在于音樂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與完美結合之中,缺一不可。音樂內容主要指音樂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反映的社會生活。音樂的形式美主要是指音調、節奏、曲式、和聲、結構、聲部等表現要素的有機組合。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人們可以從中獲得審美體驗,獲得巨大的愉悅感。乃至進而領悟音樂的真諦,達到理性升華,從而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這種審美藝術活動集音樂創作與音樂欣賞于一身的,稱之為“自娛性”;音樂創作供他人欣賞的,稱之為“他娛性”,兩者有所側重,但也不能截然分開。音樂的審美功能是極其復雜而廣泛的,我們常說“寓教于樂”,它通過引起愉悅而達到道德的、倫理的、思想的、認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藝術和科學所不能替代的。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首倡禮樂的,認為音樂既表現人的情感又陶冶人的情感,最終能感化人心,使人走向人格的完善。孔子的音樂觀植根中國古代文化土壤,而這一文化的特質是禮樂并存。禮是人類行為的規范,樂是人的心理或生命的沉醉。在禮與樂中, 孔子把樂看作是人人格完成的最高境界。禮與樂結合使人參與個體人格的完成過程,而導致社會和諧發展。可以說,一方面孔子充分肯定了滿足個體官能心理欲求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努力把這種心理欲求的滿足向符合于社會倫理的道德規范。孔子十分重視音樂對個體心理的感染悅作用,同時又強調這種作用只有在能夠導向群體的和諧時才有真正意義和價值。個體心理欲求和社會的倫理規范兩者之間的融合成為孔音樂美學最顯著的特點。孔子提出創作音樂的標準是“樂而不,哀而不傷”。就是說音樂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必須有一定的節制,適度而不分。
目前,不少心理學家指出:對于心理不健康的人,音樂是最有效的調適方法之一。音樂可以使人達到一種高峰體驗。根據亞伯拉罕·馬斯洛的觀點,高峰體驗即是一種超然狀態,使我們在一種難以名狀的沖動下感覺到世界是那樣的和諧。古典的或浪漫的音樂和節奏鮮明的舞蹈音樂易于誘發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會帶來重大的結果,它能消除人的焦慮、沮喪和憂郁感,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在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那里叫天籟。其實天籟就是人心自己的一種悟性升騰到很高境界的一種自我反觀,或者說是依賴于音樂又超脫于音樂之后所達到的一種生命直覺。
具體來說,音樂具有一下心理學意義:
(一)調適不良情緒,促進身心健康
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每個民族都發展出各自獨特音樂。不同音樂帶給人不同的感受與影響,不論是何種種族、教育背景、語言、文化、信仰,一人的一生都和音樂有緊密連結。音樂與生活的連由一些歌曲就可以看出,例如搖籃曲、生日快樂歌兒歌、民謠、國歌、校歌、畢業歌、流行歌曲、結婚進曲、宗教歌曲、離別歌等。可見音樂伴隨一個人的生、成長,伴隨著一個人的生活經驗,抒感、情緒、經驗,溫暖心靈、感情,也幫助個人放松、忘掉愉快的經驗,并借音樂得到內心深處的力量。
音樂與個體生理、心理有密不可的關系。借音樂,可以緩解學生的學業壓力和擾,可以促使學生的身心向一種和諧、平衡的狀邁進,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和諧。
(二)消除人際障礙,增進自我表達
在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一些具有表達障礙和心理困擾的學生,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自我表達障礙和自我評價的低下,他們不能夠正確地接受自己,也不能成功地與其外部世界建立正確的聯系,因而表現出人際關系適應障礙,采用音樂療法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音樂可以成為一個人的自我表達的媒介,成為豐富自我情感和促進自我成長的途徑。特別是在集體音樂活動這種無威脅的、安全的人際環境中,人們可以通過音樂的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的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意念和思想。在音樂調適中使用的各種音樂活動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程度心理障礙的學生,使他們可以在音樂活動中獲得成功感的體驗,而這種成功感的體驗對于一個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評價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養協作精神,改善人際關系
音樂活動的一項功能是調動人的情緒,而情緒系統控制著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滿足感。這些正面的感覺能減少人對社交的焦慮。聽聽音樂,玩玩樂器,能建立與世界的連接。音樂活動一般都要通過表演來進行,既是審美活動的最生動的方式,也是人們交流內心感情的機會和渠道。音樂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可以訓練個人的社會合作、協同能力。通過組織各種音樂活動,如合唱,樂器合奏,舞蹈等等,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安全愉快的人際交往環境,讓他們逐漸地提高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在音樂活動中學習和提高他們的人際能力,語言能力,正確的社會行為,行為的自我克制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評價。
另外,音樂活動通常是集體參與的活動,包括課堂教學,這種共同的參與活動過程又常常有助于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密的合作關系,并進一步為自己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因為音樂的本質要求參加者的密切配合和精確的合作,任何合作上的失誤或失敗都會馬上導致音樂效果的不和諧與失敗,而且這種不和諧與失敗會立即反饋給每一個參加者的耳朵,造成聽覺、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不,因此音樂本身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來強迫所有參加者進行完全的合作,并迫使人們控制可能破壞音樂和諧的任何自我沖動和不良個性表現,因此,參加者在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和相處的能力和技巧,這種在音樂中的合作能力最終會泛化和遷移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另外,音樂的魅力和愉悅性也會吸引那些社會性退縮的學生參與到音樂的社會活動中去,從而改變其自我封閉的狀態。
(四)開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音樂是通過聲音的活動過程來呈現形態,接受音樂形象有賴于記憶能力,要通過想象和聯想來連接創作者和欣賞者的思維溝通,創作者不斷推出的新作,欣賞者也要不斷地想象,一個人漫不經心,不可能得到完整的印象。音樂本身的特性使得它的表達不象語言那樣直白清楚,人們要通過音響運動的形態去感受、領悟作品所比擬的客體,要通過想象、聯想調動過去的積累,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各種視覺意象群與感覺意象群來豐富欣賞的體驗。音樂的內涵還具有某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模糊性,可使人產生多樣性的聯想,在音樂欣賞中,人們的想象、聯想可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科學的邏輯思維;一是通過藝術的形象思維。腦生理科學告訴我們,人腦是由左右兩半球組成,大腦兩半球在功能上的不對稱是人腦結構和認知的主要特征。左腦是理性與計算之腦,主要起語言、邏輯、數學和次序作用;右腦是感性與藝術之腦,主要起處理節奏、旋律、音樂、圖象和幻想,即創造性活動。就我們的教育以及人們關注的重點來說,主要是在發展人的左腦功能,這就產生了很多弊端:只能使用不到1%的腦力;使人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身體加快衰老,并易患癌癥、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使人認知不夠全面、深入,判斷無法顧及整體形勢;過分執著個人成敗、得失、禍福;創意少,忽視宇宙力量的大智慧。所以現在人們開始重視右腦功能的開發,而音樂調適是開發右腦的最佳途徑,它不僅可以減輕左腦負擔,延緩衰老,預防和治療因過度使用左腦而導致的各種身心疾病,而且對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有著巨大的潛在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道廣.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19.
[2] 趙鑫珊.貝多芬之魂 [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88.95.
[3]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M]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109.
[4]我的音樂生活[M].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92.
論文摘要:通過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分析及閱讀治療的介紹,闡述了閱讀治療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意義,并提出建立閱讀治療服務體系的建議及相應的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激烈的考研壓力、就業壓力及由于人際交往技能的欠缺導致的人際壓力使部分大學生在心理上難以承重,這些心理問題因為得不到及時和有效的調適疏導,日積月累成心理障礙。調查發現,近年來在休學、退學的大學生中,約有1/3是由于心理障礙引起,因失眠、失戀、擔心失業等因素造成心理問題而就醫的人數也呈上升趨勢。川大學校園的自殘、自殺、他殺等犯罪現象日趨嚴重,成為危害校園和諧的潛在因素。發生在北京某高校的大學生硫酸傷熊事件、云南大學馬加爵事件、華南農業大學一周內連續4名學生自殺身亡事件,更使社會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關注達到。因此,開展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治療和調適的研究,積極主動地預防心理疾病,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分析
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大學生存在著多種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抑郁、焦慮、強迫、神經衰弱、失落、自卑、社交恐懼癥、人格障礙、偏執和精神病等。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有:
(一)中小學時代缺少優秀讀物的滋養
在當代中國,閱讀被視為一種功利性的活動,將閱讀同孩子將來的升學就業掛鉤,簡單地認為學字符、學詞語就是在閱讀,閱讀常常被界定在與考試升學相關的狹小空間,否則就被視為讀閑書。因此,中小學時代,很多學生只讀一種書—教科書,每天都被深深埋于題海文山之中死記硬背,反復訓練,無法接觸真正優秀的書籍。然而,許多有識之士認為,在影響學生成長的諸多因素中,有很多美好的、善良的東西來源于讀書!一個人的思維的發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長,都離不開以閱讀為核心手段的語言活動,這是電視和網絡等其他媒介永遠無法取代的。因此,一個人的閱讀史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
由于中小學時代缺少優秀讀物的滋養,很多學生帶著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步人了大學,這樣的學生很難適應大學生活。
(二)大學期間面臨求學、求職、求偶的外在壓力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于青春后期,面臨著求學、求職、求偶三大人生課題。英語四、六級考試和考研等帶來的學習壓力、高校擴招等導致的就業壓力、由于人際交往技能的欠缺導致的人際壓力以及低收人家庭所引起的經濟壓力,使心理本已脆弱的學生產生學習焦慮癥、自我認同障礙、就業心理障礙和人際交往障礙,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本人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給高校的管理帶來潛在的隱患。
二、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閱讀治療
(一)閱讀治療的涵義
閱讀治療是圖書館學、醫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的交叉課題,它是在醫生或咨詢師的引導下,把閱讀作為調節不良清緒和行為、尋求心理自助以達到預防及輔助治療心理問題的目的,幫助人保持或回歸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
閱讀治療與日常的個人自發的普通閱讀行為存在明顯的區別。在日常生活中,用閱讀來緩解不良情緒的相當普遍,人們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或是休閑雜志釋放壓力和調節心情。然而,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治療。因為,一是閱讀治療對讀物的選擇非常認真、謹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讀物,以實現患者與圖書之間的心靈上的共鳴;二是閱讀治療往往事先有一個精心設計的、深思熟慮的、較有針對性的治療計劃;三是在對患者進行閱讀治療期間,往往會輔以音樂療法和心理輔導,以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這與一般讀者的閱讀行為有著顯著的不同。
(二)閱讀治療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意義
1.閱讀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閱讀治療研究在近幾十年得到了圖書館學界、醫學界和心理學界的關注,受到國外醫學界和圖書館界的普遍重視。國外有很多研究證實閱讀治療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客觀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有助于解決諸如恐懼、沮喪、緊張、憂傷、痛苦、羞怯、孤獨、擔憂、失敗等情緒困擾,幫助學生合理宣泄情感或精神壓力,有助于改善兒童的社會交往。Newshouse(1987)通過對二年級學生的等組前后測實驗,發現經過56個小時閱讀與恐懼有關的書,實驗組降低了恐懼水平。
英格蘭布里斯托爾大學的醫生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閱讀詩歌比吞服藥丸能更有效地治療焦慮癥和抑郁情緒;1989年賴爾登和威爾遜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試驗報告,得出結論說閱讀治療是有效的,特別表現在增進自信、改善行為和改善人際關系方面。
國內這方面的研究為數不多。高文鳳等人(2004)選擇同一年級的兩個班,分別為閱讀治療班(進行三個月的閱療)和對照班。對兩個班的學生施測,結果表明閱讀療法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彰礙問題及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有效。 范奉蓮(2007)運用“大學生人格調查表”測試該校04級大專生,測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40名,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進行一段時期的閱讀治療,結果顯示:閱讀有關在苦難中成長的小說、成功人士的傳記及著作,還有勵志與做人處世的期刊對存在強迫、抑郁、偏執反映的大學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閱讀治療是深受大學生歡迎的心理療法
一項針對254名當代大學生心理困擾求助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74%的大學生曾求助過圖書來解決心理障礙,其中性困惑和戀愛苦惱求助圖書的人占80.6%,就業壓力求助圖書的人占62 %,交際困難求助圖書的人占53. 4%,考研困難求助圖書的人占40.4 %,而這4項主要困擾求助心理醫生和輔導員的卻很少。此項調查結果說明:由于閱讀治療具有經濟、簡便、及時、保密性強的特點,又能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因此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心理治療方法。例如,山東泰山醫學院圖書館通過與心理咨詢教研室、學生工作處、大學生心理協會聯合成立閱讀治療研究小組,于2001年起開展閱讀治療服務,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幾年來一直受到大學生的普遍歡迎。實驗和實踐都表明,閱讀療法是易于被大學生接受且療效顯著的心理治療方法,應該在全國大學中推廣和普及。
(三)建立閱讀治療的服務體系
閱讀治療是一種古老又年輕的療法,在治療大學生心理障礙方面存在著不可取代的優勢。那么,如何在高校更有效地開展閱讀治療呢?
1.培養從事閱讀治療的專業人員
培養從事閱讀治療的專業人員是進行閱讀治療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高校可以考慮從教師隊伍、圖書館員、醫生和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人員中選拔出優秀的專業人員來組成治療團隊。專業人員的選拔首先要考察他們的個性特征。專業人員要具有堅強的性格,真正樂于為他人服務的品質,對他人具有親和力的人格魅力等個性特征,以及良好的溝通技巧,從而能夠給大學生以學習上的指導、生活上的幫助和心理上的疏導;通過善意的關心和積極的閱讀指導,贏得大學生的信任,實現與大學生的心理溝通,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提高心理素質。
2.開設關于閱讀治療的相關課程
高校要盡快開設關于閱讀治療的相關課程,把閱讀治療的內容充實進心理咨詢、兒童圖書館學、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等課程中去,通過老師有針對性的講授和引導,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閱讀療法是一種經濟、方便,可行性和保密性強,無精神壓力和顧慮,能輕松偷快地矯正心理障礙的鍵康教育方法,懂得通過正確的閱讀指導是可以治療心理疾病的,從而調動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尋求幫助的迫切性。
3.重視對閱讀治療實踐經驗的積累
高校的閱讀治療團隊要為大一新生建立心理檔案,用來記載他們大學各個時期的心理發展狀況,及時地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制定出科學的治療計劃,通過選擇合適的閱讀資料、設計討論、寫作、繪畫等閱讀后活動來進行閱讀治療,并記錄下療程和療效,盡可能多地積累閱讀治療的個案,為閱讀治療的理論研究提供堅實的實踐基礎。
關 鍵 詞:綜合性大學 音樂專業 音樂教育
中國素來享有“禮樂之邦”的美譽,“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①這句常為后人所引用的經典名句實為先賢重視禮樂的諸多文本例證之一。誠然,禮樂及其教育為哲人們所推崇,周公在樂教中將其與培養國家棟梁之才,即精英教育緊密相聯;阮籍《樂論》則基于他所處的時代環境論及禮樂教育的必要性;王通的禮樂教化思想源于周孔,其言“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②;白居易同樣認為禮樂教化是治國之本;胡瑗進而闡述了人才、教育和學校三者間的聯系,“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③……不僅如此,由官方創設于漢代的教育和管理機構——樂府存在時間約200多年,可謂世界上創辦期最為悠久的音樂教育機構之一。隨著中西方頻繁的音樂交流與文化互滲,終于清末在學校和社會廣泛形成的學堂樂歌活動,成為中國新型音樂教育興起的一大標志,自此中國的音樂教育開啟了嶄新的篇章。可以說,音樂不僅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它同樣于中國漫長的教育發展史中留下了自己鮮明的印跡。
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事業步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主要有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和專業音樂院校音樂教育,前者著力于培養音樂教師,特別是以培養中等學校音樂教師為其首要教學目的。這種明確的辦學目標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被納入教育部頒發的高校教學大綱中;后者則應將教學的重點聚焦于專業表演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就實踐層面而言,專業音樂院校側重于學生音樂表演實踐技藝的提升,而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本應傾向于學生音樂教育實踐能力的塑造。然而,“師范性”并未能成功地將上述兩種教育體制區分開來,關于高等師范院校之“師范性”與專業音樂院校的“專業化”于現實層面的模糊界定也初露端倪,音樂教育界人士大都認同這樣一種說法,即:“按實際有效的課程來評價,高師音樂系實為微型音樂學院。”④事實上,造成這種局面并持續到今日,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應首當其沖承擔其不容推卸的責任。專業音樂院校學生們的演奏或演唱等水平往往成為高師音樂教師衡量學生能力的一大尺度,而一些高師學生在頻頻遭遇“音樂技術不如專業音樂學院學生”“文化素質低于其他專業學生”等嚴厲評判后,自甘落后地在專業音樂學院學生身后亦步亦趨,從而徹底拋棄了他們所屬領域的內在特質。
21世紀全球化資訊急速蔓延的繁榮景象背后,教育成為唾手可得的“產品”之一,高等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綜合性大學,特別是原本以理工科專業為主的高等院校似乎無暇顧及高等師范院校與專業音樂院校長期抗衡的狀態,更無心執著于二者辦學理念上的僵持,而是傾注全力參與到增設音樂專業這項浩大的“教書育人”工程中。我們不能否認,在這樣一個充滿競爭與壓力的時代里,每一個人都自覺選擇了不斷提升自我競爭力以獲得個人生存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說,個人生活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所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而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勢必對個人福祉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的創設意味著在先前兩種教育體制之外,有更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然而暫時緩解就業壓力并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筆者非常贊同美國教育家貝內特·雷默的教育觀,“每一個教育領域都有義務向自己和他人解釋其價值,并要有通過教育得以獲取那些價值的計劃。”⑤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理應根據自身優勢整合資源并予以明晰定位,以此突顯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的存在價值,以期謀求長遠的發展空間,本文嘗試對此問題進行“教師”“課程”與“實踐”三方面的初步探討,不妥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一、言傳身教的主導人物——“教師”
從現實層面考量,原本擔任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程的教師在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遠遠不能滿足并適應新增專業的需求,因此綜合性大學在增設音樂專業前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急需填充人力資源。就事實而論,無論是高等師范院校、專業音樂院校,抑或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學生,他們的學習背景大都相仿,多數為獨立拜師學藝,即遵循“一對一”的教學模式,而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涯很可能為其今后的發展方向奠定基石,顯而易見的是,作為“傳道、授業、解惑”這一行為事項的主體人物——“教師”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倘若回溯古今中外千百年來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便不難發現,“教師”一經存在就承載了“傳承人類文明”的職業使命。在現今的中國,教師們不但講授知識,他們還富于前瞻性地通過書寫文論記錄教育狀況、研討教學手段并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等。近些年來,“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已成為各專業教育工作者們暢談的一個熱點話題。此方面文論最初的寫作動機乃在于擺脫由“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系列困擾,并期望透過開放式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與有效途徑。然而,筆者在不經意間發現,言傳身教的主導人物——“教師”在直抒胸臆書寫教育改革理念中鮮有自我反思的系統闡釋和理論構架。與此同時,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日,我們目睹了高學歷人才的群體性涌現,綜合性大學不可避免地以學歷作為吸納教師的一個首要標準,繼而忽視了對音樂教育這個特殊領域內“教師”的全方位“塑造”與整體性“規劃”,毫無疑問的是通常情況下的短期崗前培訓課程并不能完整代替“教師”們對自身專業教學的認知及定位。假設綜合性大學不能突破高等師范院校與專業音樂院校培養模式的瓶頸,那么它將處于極為尷尬的境地,因為“復制”所謂的高等教育人才只能與當今社會倡導的“創新型”人才相背道而馳,其存在價值也就無從談起。
二、傳承知識的重要載體——“課程”
一般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均以“課程”為教育的基本單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的有機組合建構起與各專業相對應的知識體系。在音樂教育系統領域內,學科特色往往透過課程設置得以體現,并借助后者達到既定的培養目標。鑒于高等師范院校與專業音樂院校在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存在諸多交叉、重疊的現象,綜合性大學音樂教師對此當格外警醒。在保證學生掌握音樂學學科基礎知識外,教師應對本學科的前沿信息有著敏銳的感知力,在身體力行的情況下加強與其他專業教師的溝通并適時地與學生們分享音樂學與其他學科的交融互動,以此增強學生們的實際應用能力。其中,跨學科專業課程,如音樂治療學、計算機音樂制作等均是比較不錯的課程選擇,現今人們在應對各種內、外挑戰中往往承受著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音樂療法為緩解人們的心身疾病貢獻著自己的能量,因而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以往專業院校學者普遍范圍內視計算機音樂制作為“娛樂項目”,忽視其潛在價值,殊不知透過互聯網的傳播,計算機音樂占有著極大的市場份額。綜合性大學若能整合其資源優勢,勢必將在今后的發展歷程中為普羅大眾培養大量的實用性人才,其存在價值可見一斑。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綜合性大學設立音樂專業尚處于草創階段,相應地,關于課程設置的整體性規劃和階段性實施都有待于補充和完善。
三、轉化理論的有效環節——“實踐”
幾乎每一個專業都強調“實踐”的不可或缺和積極意義,音樂專業尤為如此。無論是感性呈現,還是理性表述,音樂表演、音樂創作與專業論文寫作等均為音樂實踐活動的特殊產物,學生經由被動的學識引入轉至主動的技藝詮釋,這不但從視覺上建立了“教與學”的評價體系,更奏響了他們踏上工作崗位前的有力“前奏”。基于此,實踐活動毫無疑問地增強了學生們的理論轉化能力,結合有效的課程設置從整體上完善了教育對象大學四年的音樂學習生涯,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他們的學術視野,由此激發年輕學子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實踐出真知”的理論與應用的雙重價值固然不言自明,值得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們深思的則是除了傳統意義上以舞臺為依托的表演場域,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學生們轉化理論的實踐平臺又在哪兒呢?據筆者所知,有些綜合性大學音樂教師曾帶領學生們親歷樂器制作現場關注樂器制作全過程及樂器廠運營方式、參與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等。這種基于“文化在民”的教學理念以回饋社會為主旨的實踐活動著實值得推廣,它為綜合性大學尋找到有別于高等師范院校、專業音樂院校的實踐基地開拓了新思路。
本文簡要闡述的三方面內容:言傳身教的主導人物——“教師”、傳承知識的重要載體——“課程”以及轉化理論的有效環節——“實踐”,在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總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注重前瞻性的招聘與招生方案以及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兼顧教師、學生兩方面的考核),都應與突顯綜合性大學之存在價值相契合。
的確,立足現在,著眼未來,信息時代語境下的大學音樂教育可謂任重道遠。筆者認為,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在承襲中國千百年來音樂教育的豐碩成果的同時,當就新世紀現實語境中音樂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富有見地的理性反觀,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續歷史積淀的深厚學養與成就文化傳承的重大使命。雖然美國哈佛大學啟動于1967年的《零點項目》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音樂系等藝術教育為中國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發展模式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但我們在冷靜思慮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擴招的“熱”現象的同時,同樣也應對祖國的音樂教育給予最美好的祝福。最后,筆者愿以貝內特·雷默的話作為結束語,以此與教學同行共勉,那就是“音樂教育最深刻的價值,同所有人文藝術學科教育最深刻的價值一樣:通過豐富人的感覺體驗,來豐富他們的生活質量”,⑥“……當我們的目標變成將所有學生引向所有人文藝術學科的幸福性時,我們對年輕人生命質量的貢獻就可以無限放大。”⑦
注釋:
①論語·泰伯.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79.
②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33.
③王定華,田玉敏.中外教育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34.
關鍵詞:職業倦怠;干預研究;現狀;趨勢
中圖分類號:G4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4-0113-03
長期以來,職業倦怠一直被認為是影響從業者健康和績效的危險因素。職業倦怠的不良后果 不但會使個體身心受損,還會表現為一種“溢出”效應,把情感枯萎等負性體驗帶入到生活 的其它方面[1]。可以說,為這種具有傳染性的不良心理狀態所付出的代價是慘重 的,對職 業倦怠的引導和干預是必要的。所謂職業倦怠的干預是指通過預防、抑制和治療等手段幫助 從業者擺脫職業倦怠所帶來的困擾,其終極目標在于降低未來發生倦怠的可能性,減緩已經 發生倦怠的危險性。
一、職業倦怠干預研究的現狀
總結中西方研究發現,職業倦怠干預分為指向個體的干預和指向組織的干預。
(一)以人為本的個體干預
個體干預基于以下幾個設想:首先,學者們傾向于認同職業倦怠更多來源于個體而不是 工作環境[2]。其次,即使不考慮職業倦怠來源,人們也通常認為應對職業倦怠是 個體的責 任,而與組織無關[3]。再次,提倡職業倦怠的個體干預與個體主義盛行的西方社 會生存哲 學相吻合[4]。此外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對個體進行職業倦怠干預的成本要遠遠小于 干預組織所付出的[5]。個體干預主要集中于以下兩個大的范疇:一是針對工作現狀個體主動協調與工作的關系 ,具體通過改變工作方式、發展防御性應對策略、尋求社會支持等途徑實現。如Homer考察 工作時間永久性縮減對職業倦怠的有效干預作用[6]。Hamberger通過對助人行業 工作者時 間管理傾向的考察總結了積極應對對于工作應激和倦怠具有作用[7]。Westman&Etz ion在以 色列的87名藍領人員中考察了休假對于倦怠的顯著改善作用[8]。雖然這些干預訓 練的確減 輕了職業倦怠的程度,但并不具備長期效果。二是著眼于加強個體內部資源管理。具體通過 選擇輕松的生活方式、改善健康狀況、自我分析等幾個途徑實現。如一項有關音樂治療技術 對教師倦怠的干預作用的考察證實了音樂療法的干預作用[9]。VanDierendonck等 從超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驗證了以心理綜合療法為基礎職業倦怠干預在提升幸福感,改善情商值以及實現完滿人生方面的持久效果[10]。這些理論上的闡述和個 案研 究的報告極具開創性,但對倦怠干預的整體效果仍有待檢驗。
(二)以環境為主的組織干預
以環境為主的組織干預基于以下幾個設想:首先,引起職業倦怠的最初決定性因素中不 能排除環境因素[11]。其次,在以數量作為工作績效考核標準的情況下,壓力可以 成為一種 動力;而在以質量作為工作績效考核標準的情況下,高強度壓力導致的倦怠則需要組織加以 干預[12]。再次,提倡職業倦怠的組織干預與集體主義盛行的東方社會生存哲學相 吻合[13]。此外,同個人干預相比,組織干預范圍更廣,效果更明顯,潛力更大 [14]。組織干預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針對從業者的現狀組織主動協調與個體的關系 ,通過提供建設性反饋,接納從業者意見,提供工作訓練和工作輪換等實現。如臺灣高科技 領域對從業者采用的工作輪換培訓技術[15],以及為培養員工抵抗倦怠能力部分企 業開發出 的韌性培養方案[16]。二是著眼于企業內部資源管理,通過明確任務分配,闡明角 色責任, 工作績效評定合理化等實現。如Elloy等用自我管理團隊來對職業倦怠進行干預[17] ,Nico WVan Yperen對公平感的培訓等[18]。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數策略仍處于探 索階段。
二、職業倦怠干預中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倦怠干預缺乏針對性
像“心理健康”一樣,職業倦怠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的研究領域。研究者根據各自的 理解對職業倦怠提出了紛雜的界定,出現了諸如倦怠、應激和抑郁概念的混淆[19] 。當一個 概念包含的內容過于寬泛的時候,它就已經不能表達任何具體含義了。這造成了職業倦怠干 預研究者各自為政,職業倦怠的干預缺乏針對性。表面上都在進行職業倦怠研究,但實際的 研究內容卻大相徑庭。為了對癥下藥,需要對職業倦怠加以準確定義。也就是說,欲對職業 倦怠的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議,首先要對倦怠的總體表現和不同側面進行精確描述,以便于職 業倦怠干預研究者之間能夠相互對話。
(二)職業倦怠干預效果不顯著
各種形式的職業倦怠干預的最終目的在于對職業倦怠的預防和治療產生積極效果。然而多 數干預的效果卻并不顯著,要么只是在短期內緩解了倦怠的程度,要么只是對倦怠某一因素 發 生作用。職業倦怠干預效果甚微的最主要原因來源于對職業倦怠干預的目標缺乏統一的標準 [20] 。大部分干預訓練還是囿于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來做的,頗有見地的的干預訓練非常少見。 即使有些倦怠干預研究提供了理論上的闡述和個案研究的報告,并研發了具體的干預策略和 技術,但也只是建設性的意見,并未被廣泛接受認同。
(三)職業倦怠干預理論和實踐相脫離
從探索性、描述性、應用性的“常識心理學”角度對職業倦怠干預加以普及加速了人們對此 類問題的了解,為有效干預進行了宣傳上的準備。但遺憾的是,倦怠自下而上的歷史性沿襲 卻在實踐者和學術研究者之間劃分了難以逾越的鴻溝[21]。具體表現在對職業倦怠 干預的分 歧,實踐者傾向于從自身經驗出發,采取實用主義方式加以處理,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收效。 學術研究者則傾向于從理論出發,認為干預方法應建立在理論證實的基礎之上。如Fredenbe rg er和Maslash就是從實踐和理論兩個不同角度對職業倦怠施加干預。無疑,對職業倦怠加以 干 預不僅存在著理論上的種種障礙,而且要求研究者在掌握理論同時,有必備的實踐條件,如 被試、資金等作保證。這無疑為職業倦怠的干預實施和外在推廣帶來了困難。
(四)國內職業倦怠干預研究還有待深入
隨著整合性研究開始出現,職業倦怠干預日益得到重視。尤其以歐美國家最為明顯。20 00年的Clinical Psychology雜志出版了一期專刊,專門討論倦怠的干預與治療問題。而總 觀 我國有關職業倦怠方面的研究,不難發現我國職業倦怠研究相對滯后,很少見到有關職業倦 怠干預的研究。誠然,人類的心靈既是自然的產物,也是文化歷史的產物[22]。必 須承認東 西方在制度、文化、觀念上存在巨大差異,在注重差異性的同時,要求國內研究者充分利用 國外已有研究成果,結合本土化特點,加大研究力度。
三、職業倦怠干預研究的趨勢
從上述對職業倦怠干預的現狀的介紹和對存在的問題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個體干預還 是組織干預都應該考慮到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從發展趨勢看,加強對職業倦怠的理解 ,設計有效的干預方法,在理論和實踐間架起橋梁,加速職業倦怠干預的本土化研究,結合 “以人為本”和“以環境為主”的干預必將成為今后職業倦怠干預研究的主流。很多研究者 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并且提出了人―職匹配理論[23],工作要求―控制理論 [24],工作價值觀―職務特征匹配理論等理論[25]。
筆者試圖在Schmidtl994年提出的公共健康模型[26]的已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職業 倦怠 的干預設想。這樣做的目的并不僅是為了從更深的層次提出倦怠干預的具體方法、手段和策 略,而且試圖為今后的干預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這一體系化的職業倦怠干預構想包括初級、次級和終極三級防御系統。其中初級防御系 統正如注射疫苗防止疾病發生一樣,旨在減輕或消除工作場合的壓力源,減少引起職業倦怠 的狀況。次級防御系統正如噴灑消毒水抑制病菌傳播一樣,旨在幫助個體管理和應對職業 倦 怠, 克服倦怠在行業中的盛行。終極防御系統正如接受藥物治療減輕病痛折磨一樣,旨在治療已 被倦 怠擊垮的個體,減少倦怠已經帶來的負性后果。不難發現,各級干預系統都有各自的出發點 和側重點。其中,初級防御系統在于以環境特征為主,通過改變環境防止不良情況發生。而 次級和終極防御系統則在于以人為本,通過改變個體或治療個體對壓力的反應從而達到干預 的效果。可以說,對于倦怠的預防和干預主要集中于以環境為主的組織策略和以人為本的個體策略相結合。上述設想既可以用于倦怠的危機干預,也可以用于倦怠的預防。在危機干預中,倦怠已是客觀現實,而預防則著眼于倦怠發生的可能性。前者中,我們的目標是要解決現實問題;后者中,我們的目的在于降低未來倦怠的風險并促進個體成長。但不論是在哪種情況下,問題解決的過程都是基本相同的:問題都來源于個體與工作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解決措施需要把工作環境和個體因素同時聯系起來。因此,在對職業倦怠進行干預的過程中,應以“引導”為主,通過引導來喚起人的心理自覺,通過引導使組織認識到職業勞動是“心”的勞動,只有觸及心靈的干預才是最有效的。只有這樣,才會充分合理地對個體與組織加以干預,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
雖然到目前為止,職業倦怠干預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研究領域,但是它對于職業健康心理的維護作用促使人們不斷地研究下去,并且已經在實踐應用中顯示出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Quick J C, Tetric L E.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245~265
[2]Ross E. Preventing burnout among socia l workers employed in the field of AIDS/HIV.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1993,18 : 91~108
[3]MacBride A. Burnout: Possible? Probable? Preventable? Canada's Menta l Health, 1983, 31(8): 2~3
[4]Heanay C A, Van Ryn M.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worksit e stress programs: A guiding framework.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9 90, 4:413~420
[5]Grosch W N, Oslen D C. Prevention: Avoiding burnout. In Sussman MB. A perious calling: The hazards of psychotherapy practice. New York: Wiley, 1 995: 275- 287
[6]Homer J B. Worker burnout: A dynamic model with implications for p 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Dynamics Review, 1985, 1: 42~46
[7]Hamberger L K, St one G V. Burnout prevention for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Proposal for a syst ematic approach. Journal of Hoslistic Medicine, 1983, 5: 149~162
[8]Westman M, Etz ion D. The impact of vacation and job stress on burnout and absenteeism. Psychol ogy and Health, 2001, 16: 595~606
[9]Kittel F, Leynen K. A study of work stressorsand wellness/health outcomes among Belgian school teachers. Psychology and Heal th, 2003, 18 (4): 501~510
[10]Van Dierendonck D, Garssen B, Visser A. Burnout Preve ntion Through Personal Grow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 2005,12 (1): 62~77
[11]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Job Burnout Annua 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 397~422
[12]Jackson S E,Schuler R S.A meta-analysis and conceptual critique ofresearch on role ambiguity and role conflict in work serrings. Organizational Be 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1985,36:16~78
[13]楊忠芳.如何研究中國人――心理學本土化論文集[G].臺灣:桂冠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1997:9~12
[14]甘怡群,等.工作特征對農村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J].心理學報,20 06,38(1):92~98.
[15]Hsieh A T,Chao H Y.A reassessment of the erlationship between job s pecialization,job rotation and job burnout:example of Taiwan's high-technology i ndustry.Int.J.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4,15(6):1108~1123
[16]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 ].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58~665
[17]Elloy D F,Terpening W,Kohls J.A causal model of burnout among self- managed workteam members.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1,3:321~334
[18]郭思,鐘建安.職業倦怠的干預研究述評.心理科學[J].2004,27(4):9 31~933
[19]李永鑫,等.倦怠、應激和抑郁.心理科學,200528(4):972~974.
[20]李永鑫,李藝敏.工作倦怠評價標準的初步探討[J].心理科學,2006,29 (1):148~150.
[22]葛魯嘉.心理文化論要――中西心理學傳統跨文化解析[M].大連:遼寧師 范大學出版社,1995:28~35.
[23]Maslach C,Goldberg J.Prevention of burnout:New Perspectives.Applied& Preventive Psychology,1998,7:63~74
[24]Taris T W,Feij A.Learning and strain among newcomers:A three-wave s tudy on the effects of job demands and job control.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 4,138(6):543~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