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西文化對比論文

中西文化對比論文

時間:2022-06-20 21:10: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文化對比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西文化對比論文

第1篇

一、中西文化比較課程雙語教學

具體實施措施筆者把中西文化比較課程教學環節分為課堂講授、自主學習、教學活動和課外作業等多種形式。根據教學內容,安排了情景教學課,雙語運用專題討論課,雙語運用專題辯論課,中西文化比較研討課。情景教學。中西文化比較雙語課程呈現情景模擬系列訓練時,設定多個文化場景,分別組織學生進行實訓,由此形成系列訓練。通過實訓,學生從中西方文化不同角度進行雙語呈現的表演演示,進而理解本課程教學內容中相關中西文化比較的內容。表演中英語與漢語的比例為1比9。文化表演內容用英文,理論闡述用中文。雙語運用專題討論課。選取一些專題內容,如,中西方建筑文化,中西方藝術,中西方宗教文化,中西方思維方式等,讓學生提前做好材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師做好課堂策劃。在討論中,教師用雙語教授學生文化專題的精髓,并與當前文化現象緊密結合,提出若干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學生用中、英兩種語言參與課堂,提出自己對某一文化現象的認識,并作出對比。討論中雙語的比例為5比5。學生對文化現象的描述用英文,而文化的引申與思考則用中文。雙語運用專題辯論課。選取若干具有可辨性的專題,如,中西方教育差異,中西社會規范體系等。教師先用雙語傳授基本知識,然后給出辯題,讓學生課下收集資料,為辯論會做好準備。辯論課采用辯論會的形式,辯論總結陳述部分用英文,自由辯為中文。在雙語的辯論中讓學生對某一文化現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思考,更全面地了解他國文化,深入思考本國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研討課。根據教學內容,確定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同學課下撰寫小論文,確定一次課,進行研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闡述其論文的基本觀點。論文寫作采用中文,闡述語言使用英文。除此之外,筆者還采取了提綱下自學,分組集中,課內實踐,課外實踐等方式按照一定的中英文的比例進行授課,以期實現此課程的雙語教學理念。

二、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

在雙語教學模式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其英語語言水平。使學生對很多文化現象有了深刻認識,如,怎樣認識和評價中國的文化傳統,如何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學生通過客觀平實的剖析,從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文化心理以及各種具體文化形態等諸多層面來探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再解決“中西之爭”以及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問題。英文的使用使得老師、學生都要去查閱原版資料,同時要用另一種語言的思維習慣來進行對比,更徹底使用對比的方式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另外,現在有很多院校都與國外有著定期或不定期的學術交流,或與國外院校合作辦學,這為教師帶來了進修或考察的機會,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英語和專業水平,也為雙語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利用這些條件,可明顯提高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

三、雙語教學的現狀

雙語教學理念的實施受許多客觀與主觀條件的制約,主要體現在:第一,教材缺乏。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較好的關于中西文化比較的雙語教材,老師只能查閱各種單語版本的教材與參考書,然后經過教師的組織與加工,變成雙語授課材料。這樣的講義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自然比不上很多單語教材,而且理論深度也不夠,在指導學生深度比較方面就捉襟見肘。第二,學生英語水平制約。學生的英文水平,特別是口頭表達能力較差,使得雙語教學理念的實施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無法準確、流暢地敘述完某個文化現象,更無法用恰當的語言對其進行評價。老師上課英文講得多,學生就會聽不懂,進而聽得不耐煩,思想就不能集中,老師必須又用中文贅述一遍,影響了教學進度。第三,師資匱乏。合格的雙語教師是雙語課能否很好實行的關鍵。而目前全國各大院校的雙語教師均較匱乏,很多高校都是用英語教師和專業課教師擔任雙語教師。英語教師英語水平高,而專業知識薄弱,專業課老師專業基礎扎實但英語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第四,雙語課和雙語教學理念不統一。至今學術界對雙語教學及雙語教學實施的意見仍不一致。即使是在較早實行雙語教學的北美一些國家,對于雙語教學的批評也是不絕于耳。在此種情況下,雙語理念的實施更是舉步維艱。

四、解決措施

一是轉變觀念。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語言運用能力的角度出發,培養既精通專業知識又具備較好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二是尋找各學科開展雙語教學的切入點。如何把英語語言能力和專業學習緊密結合是雙語教學成敗的關鍵。比如,中西文化比較課程中,使用英文對中西文化現象進行描述,多讓學生看看西方文化原型等。三是依托高校的教學、科研優勢。高校有著語言教學的經驗、師資和管理優勢,可以提供理論支持、進行課程設計、師資培訓、教師交流、國際協作等。同時,雙語教學的實踐也可以完善和豐富高校理論與實踐的內容。四是把握雙語教學中的英語滲透力度。在一堂雙語課上,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是教學的目的,否則教師說得再流利,學生沒有參與,仍不是雙語教學。五是加快師資隊伍建設。對在職教師加強雙語培訓、聘請外籍教師、選送教師到國外進修。同時實現學校間教師的專、兼結合,校際流動,引進英語水平高、學科知識強的復合型教師,增強教師資源。六是精心設計雙語課程,選用切合實際的雙語教材。學校可采用統編教材、國外原版教材和自編教材相結合的方式,既經濟又實用。這樣既能保持雙語教學的連貫性,又能保證學校的積極性。七是優化雙語教學的環境。為學生創設雙語環境,如,在教室里、走廊上懸掛雙語圖標等。同時開展各種雙語課外活動,激發學生雙語學習興趣。盡管對于雙語教學的界定和效果的爭論還在進行中,很多學校卻已經在積極地進行雙語教學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雙語教學無疑會給當前的英語教學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大大增強學習者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和擴大英語學習的實踐空間,為學生使用第二語言的思維打下基礎。因此,拋棄雙語教學的功利因素,從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文化素養和人文底蘊的角度出發,雙語教學需要繼續進行下去,關鍵是要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雙語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是一種具有復雜性和挑戰性的工作,也是一種前瞻性的探索工作。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雙語教學之路,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劉丹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外語系

第2篇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原則;策略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注意到各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培養跨文化的意識。小學英語教學只有完成這一任務,才能真正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宗旨,從而為更好地學習英語奠定扎實的基礎。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的意識,應遵循哪些原則和策略呢?

一、培養跨文化意識應遵循的原則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我們應該遵循實踐與互動、比較與融合等原則。

1.實踐與互動原則。

實踐與互動原則就是讓學生在外語教學中直接參與跨文化交往,以教師與學生作為不同文化表現者的互動展開教學,在親身參與的跨文化實踐中感知外來文化,獲得跨文化的知識、形成跨文化的態度與能力。通過開放的、平等的、交流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自覺地形成開放、平等、尊重(不歧視)、寬容、客觀(無偏見)、謹慎的跨文化態度。因此,在實踐互動討論中,教師也應特別注意以開放、平等、尊重(不歧視)、寬容、客觀(無偏見)、謹慎的態度組織討論,只有將這些跨文化態度滲透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形成相應的跨文化態度。

2.比較與融合原則。

比較與融合原則就是全面地呈現不同民族的文化,通過與本族文化作全面對比,用融合的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識目標、態度目標、能力目標等全部系統地融人外語之中進行教學,將跨文化能力與運用外語的能力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跨文化教育。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異國文化,要求學生理解、尊重和包容西方文化,并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不全盤否定,也不盲目祟拜,在對比學習中更加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而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了解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

二、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教學策略

1.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

不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是學生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廣,如日常見面時的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言等,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及時點撥學生領會文化異同現象。

西方人認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聽別人的經濟收人、年齡、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狀況等是一種侵犯,因那是屬于與提問者無關的內容。而以談論天氣的辦法來打開與西方人談話的話題是非常明智的。所以當教學有關天氣的內容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指出這一文化背景,并告訴學生談論天氣的方法多種多樣,如“Lovely day, isn’t it?”"Miserable weather, isn’t it?”“It’s so cold today, isn’t it?”等等。

另外,中國人和西方人面對“贊賞”表達的方式也不同,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習慣“謙虛”地說“過獎,過獎。”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禮貌,而西方人會高興地道上一句:“Thankyouverymuch."或者“I’mgladtohearthat.”所以,在教學“ThankvOUverymuch."這一句型時,教師應該盡量多介紹它的使用場合。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會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所以,當教學Dresent這一單詞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通過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可以使學生學到生動的文化知識。另外,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教師就適當提醒學生。中西方人給動物和顏色的文化附加意義也不是一樣的,如在中國有人聽見“Y0uarealuckvdog.”必然生氣,但在英語中luckyd是“幸運兒”;“愛屋及烏”的英語表達是Loveme,lovemydog."風水輪流轉”的英語表達是“Everydoghashisday.”在美國,狗作為寵物對人們極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中文里的“黑”與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盡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臉腫”在英文中是用“Y0uhavegotablackeye"來表示的;“紅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green在英語里可表示無經驗、不成熟;而“Youareblue.”的意思是“YOUaresad.”通過這種對比,逐漸減少學生受母語影響而造成的語用錯誤。

2.設置英語情景,培養英語思維能力。

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學生學習英語時,往往難以擺脫母語的干擾。所以,在課堂上,通過組織一些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模擬情景的練習活動,如Dairwork,roleplay,groupdiscussi0n,presentation等,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為他們提供了口語訓練的機會。通過創造模擬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掌握如何用英語打電話、看病、購物等語言技能。

這種情景教學不僅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記憶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類似語境,學生也能從容自如。營造英語氛圍,找準學生學習英語的興奮點,變乏味的知識為有趣的生活情景,變學生被動吸收為主動投入參與,變老師單向灌輸為指導學生,能讓孩子們在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中熟悉語言、習得語言,有利于培養孩子們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使他們逐步獲得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3.捕捉生活細節,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這當然也包括掌握和了解與語言使用有密切關系的社會文化因素。只有提高了學生的社會文化知識水平,才能使他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改進教學方法,捕捉生活細節,介紹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最終達到能夠正確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教師在進行文化教學的同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輔的課外閱讀,材料包括短篇小說、故事、劇本等,這些都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生動豐富的材料。同時,為了使學生真正感受外國文化,理解其真正含義,在教學中應盡量使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如實物、圖片、照片等;還可以利用電視、電影、網絡等媒體,它們含有大量有聲與無聲、有形與無形的社會文化知識,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彌補書本文字的不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設置英語情景,培養英語思維能力;捕捉生活細節,介紹文化背景知識,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踐,在引導學生注意中外文化差異的同時,讓他們領會在兩種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文化的融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第3篇

許多學者對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做出過研究,表明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關系密不可分。文章首先論述了文化教學對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重要性,然后對高職跨文化交際課堂的教學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做法和建議。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教學方法;高職教育

2007年,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除了是門語言基礎課程以外,也應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學英語課程設計也應充分考慮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對其傳授國際文化知識。但是,我國大學英語專業文化教學仍然“沒有可以依據的完整的文化教學大綱”[1],對于英語課堂中文化因素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討論尚在宏觀層面。本文旨在分析文化教學對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重要性以及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提出跨文化交際課堂教學中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

1文化教學對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重要性

當今的高職英語專業學生,大多是從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掌握了一定的詞匯、語法知識,足夠完成日常英語對話。但是,當學生用英語與外國人溝通時,常常不知所措,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究其原因,正如張友平指出:“外語學習到了一定程度,其主要障礙已不在語言本身,而在于學習者對目的語和母語的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兩種文化差異的熟稔與思辨。”[2]英語對高職學生來說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溝通工具,而對英語文化內涵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職學生能否利用英語進行無障礙交流。

1.1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能夠記錄和反映文化;文化也在方方面面影響和塑造著語言。Nieto指出:“語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同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3]同樣,Samarar也提出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他們相信,文化與語言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語言表達和象征著文化,是文化現實的形象體現。”[5]因此,語言與文化是共生關系,語言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必定會面對目的語文化問題,而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必定會觸及到文化因素。在教學中,文化通常被分為兩類:根據LEE[6]的定義,較為明顯的文化因素如節日、習俗、歷史、地理等被稱為CulturewithaBigC;而隱含在外露文化現象下的因素如信仰、價值觀、社會規范等則被稱為CulturewithaSmallC。這種分類的好處是簡單直接,易于理解,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利于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教學活動。

1.2學習需求和興趣

不同于本科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高職英語教育重視英語與職業行業的結合,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英語作為交流工具應用到商務、外貿、展會等行業中,一旦學生對英語文化內涵理解不足,容易造成溝通上的偏差和誤會,影響業務的開展和完成。因此,從人才培養和與職業接軌的角度看,加強高職學生的英語文化教學十分必要。另外,興趣是重要的學習動機。據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識到文化知識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對西方文化的興趣十分濃厚[7]。而且學生對關于西方國家政治、地理、節日風俗等文化知識顯示出極大熱情,報讀相關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也常超出預期。可見,高職學生不僅在工作、學習層面需要英語文化知識,在情感上也十分愿意學習相關內容。

2跨文化交際課堂中的教學方法

由于文化的定義過于廣泛抽象,英語學習過程中又缺乏良好的語言和文化氛圍,在實際課堂上,文化教學給教師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以下幾種方法具體可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

2.1適度引入文化理論

文化的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很大一部分內容屬于抽象概念。在講授、分析和討論文化現象和知識時,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而一些學者對文化的闡述和理論則正好可以給文化教學提供幫助。如有關“冰山理論”的文化:位于水面上的冰山可以看作語言、食物、服飾等明顯可見的文化范疇,只占文化的一小部分;而位于水面下的冰山則表示意見、態度、價值觀、行為準則等隱含的文化因素,占文化的極大部分且更為根本及重要[8]。這一理論使學生對文化有更為感性直觀的認識,也明白到中西方文化在生活習慣、節慶習俗、行為方式上的不同來源于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有利于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另外,Hofstede的文化維度理論:1)權利距離;2)個體/集體主義;3)男性化/女性化社會;4)不確定規避;5)長期/短期導向也是幫助我們分析、探討文化現象和文化因素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引入文化理論的目的在于幫助我們利用一定的標準去分析、探討和研究文化知識,因此,應結合高職學生的理解水平,選取較為簡單直接、易于理解的文化理論,使文化講解更為直觀具體。

2.2善于利用圖像、影視作品

視聽結合教學方法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而事實也證明,圖像和影視作品較能給予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其學習愿望。例如,在講解中西方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差異時,可給學生展示組圖“一個德國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異”。組圖顯示出中西方文化對待不同問題的不同看法。例如,對待天氣,西方人偏愛晴天,而晴雨天氣對東方人的心情影響不大。又如,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西方人傾向于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個體,而東方人則偏向以孩子為中心,等等。然后再針對這些對比,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討論及發表個人看法。再有,在講授非言語交際時,可選取電視劇“LietoMe”某些片段,讓學生感受中西方在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上表達的異同。還有,涉及西方餐桌禮儀時,可截取電視劇“DowntonAbbey”中某些場景進行講解。雖然這一教學方法應用廣泛,但若想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花費頗多精力選取材料和設計教學步驟:首先,在教學前應對材料進行精心篩選和截取,務求選取能合理貼切、客觀直接地闡明文化知識的內容;其次,應該控制影視作品播放的時長,始終帶領學生把焦點放在將要講授的文化知識上;再次,課前還需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設計,巧妙地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最后,在課后,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反饋重新審視所選的圖像或影視作品,并及時調整教學步驟或方法。

2.3中西文化對比與反思

能夠正確認識中國文化是成功學習英語文化的重要前提。如果要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首先要讓學生對自身文化進行深刻了解和反思,再將其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學生長期處于中國文化之中,難免會忽視身邊的文化現象。對此,教師應適時指出并幫助學生進行總結與反思。例如,在講授美國核心價值觀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時,可先指出與之相對應的中國傳統價值觀col-lectivism(集體主義),并引導學生羅列出生活中常見的能體現集體主義的例子,然后與individualism作比較,最后再幫助學生找出中西價值觀差異在歷史、地緣、政治等方面出現的原因。熟知中西文化差異的表象并了解差異出現原因對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尤為重要。當文化敏感性提高了,學生在遇到跨文化交際沖突時,便能迅速根據目標語文化習慣采取相應的交際策略,完成交際任務。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可采取更多其他的教學手段。在碰到西方典型文化詞匯(如:sin,apple,yuppies等)或意象詞匯(如:owl,bluebird,bat等)時,可對其進行講解和分析。例如,sin(原罪)就是一個有宗教內涵的詞匯。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影響頗深,而“原罪說”則是基督教重要教義之一。通過給學生解析原罪的含義、構成和對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能使學生對西方文化及其根源有進一步的了解。又如,bat(蝙蝠)這一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相差甚遠。在中國,由于“蝠”與“福”同音,所以在很多的建筑、雕刻、畫像、刺繡等都出現蝙蝠的形象,代表著幸福。但是,在西方,蝙蝠被認為是吸血鬼的化身,象征著神秘陰森、邪惡等。通過對文化詞匯和典型意象的講解,學生在讀懂字面意義的同時,更能夠體會字里行間的言外之意,加深理解。還有,教師可給學生展現跨文化交際案例,如跨國公司廣告、由價值觀各異引起的交際沖突、肢體語言造成的理解有誤等,引導學生分析例子、歸納交際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挖掘交際失敗的深層理由,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技巧。再者,還可組織學生對英語經典名著賞析、扮演和改編,一方面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寓教于樂。

3總結

總之,高職跨文化交際教學應從學科特點、學生需求和興趣出發,在介紹文化現象的同時,利用相關理論、影視作品等手段,較為客觀地展示其背后的深層文化內涵,讓學生了解隱含在外露文化現象背后的行為準則、價值觀、世界觀等,使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另外,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應幫助學生加深對本土、本國文化的了解,進而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歸納、總結和反思,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跨文化意識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呂文麗,李曉紅.高校英語語言文化教學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4(2):136-140.

[2]張友平.對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再認識[J].外語界,2003(03):41-48.

第4篇

【論文摘 要】學習外語的過程,就是掌握新文化的過程。大學生英語技能的提高,既體現在他們對語言的口頭表達上,也體現在他們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了解上。本文從幾個方面闡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學英語教育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滲透文化教育。文化差異問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客觀存在,且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研究并解決這一問題對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具有很現實的意義。

一 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著一些老問題,如傳統的英語教學法,只過分強調了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要求學生使用語言時必須符合語法,對交際語言的使用是否得體卻極少關注。結果雖然有很多學生大學畢業學到不少語言知識,而且也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實際效果不佳,這主要是語言使用不得體所造成的,我們并不否定準確的重要性。但應該指出,語法正確的話語并非都是得體的。

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采用“聽說法”和“語法——翻譯法”,強調語言的共性,認為語言具有普通的表達力,在翻譯中表現為“用一種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完全可以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只是它們的形式各有不同。翻譯研究的中心任務就成了探討不同語言之間在形式上的轉換規律,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把同樣的衣服擺放在不同的衣箱里,擺法不同罷了。因此語義——句法模式就成了主要的研究模式。在翻譯研究中,一切與語言內部結構無關的因素也被排除在外,翻譯的任務只是按語言規律去解碼與編碼,整個翻譯過程被簡單化、機械化和程式化了。在這里起作用的只是語言的規律性,在這種理性的支配下,以科學模式建立翻譯學的構想也隨之而來,但是這一構想隨著解構主義大潮的到來幻滅了。

目前大學非英語學生的文化學習意識不強,而且缺乏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力度不夠、內容單一、缺乏系統的計劃。文化學習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提高,凸顯出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 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英語新大綱》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并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即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交際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對所學語言知識的掌握,也需要對語言使用國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只有通過交際才能學好語言。與學習母語的過程相比,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的和十分痛苦的。學外語的最大障礙是缺少與目的語的接觸,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缺少語言環境。在本國語言的強大母語氛圍中學習一種在你周圍世界中聽不到、用不上的語言,其困難程度無異于在浴缸中學游泳。

每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和傳統價值觀念有延續性,具有潛在支配作用,但同時又因時代的變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使其價值標準產生變化,從而影響行為模式的變化,形成文化的時代性。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在文化變遷中居重要地位。因此,脫離文化的背景,忽視目的語文化的民族特征,只會使學生將本國生活習慣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學語言上去,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是事倍功半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面臨的危機,中國文化也由于其經濟的不發達而出現了“缺失”或“失語”現象。學外語,是出于交流的需要,目的是能夠與外國人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了解、吸收他們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同時,學外語更要注重以我為主,要學會如何準確地用外語去介紹和傳播我們燦爛的民族文化,放棄民族特點與文化身份去學習外語是不可取的。

三 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育

教師要提高文化教學的意識,才能通過教學影響學生。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文化與語言的關系。在教學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安排文化教學,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文化。

1.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

要培養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首先要使他們把握目的地語文化的基本知識,注重中西文化差異。中西文化在各個方面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有時在傳統習俗、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上甚至表現出相反的傾向。比如,中西文化差異的一個著名例子就是所謂的中國人比較保守、性格內向,西方人善于交際、性格外向。產生這種社會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根尋源可以從奈達的所謂生態學乃至物質文化上找到原因。中國在地理環境上屬于半封閉的大河大陸型,幾乎沒有內海,遼闊的內陸遠離海洋,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社會逐步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農耕型社會,傾向于固守耕地、較少流動,整個民族特性趨向“保守”,表現出農業文明的穩定持重。西方則相反,歐洲大陸實際上被地中海、黑海、波羅的海等內海所分割,古希臘和古羅馬屬于海洋——商業文明,因而歐洲人適應于流動生活,并具備向外開拓的精神。加上在遠古時期,歐洲有許多游牧民族,隨處遷徒,造成了西方民族性格的流動性和外向性。這說明生態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影響極其深遠。

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漢英寫作的篇章結構上。英美人喜歡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中國人喜歡有所鋪墊,然后再觸及要點。學生受這種思維模式的影響,寫英語作文時往往過于含蓄,入題慢。要寫好英語文章,就得研究如何遵循英語文章的寫作規律。教師在寫作教學中,一方面要向學生分析、對比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性,讓學生在思想上有所認識,在寫作時有所考慮;另一方面通過大量訓練,鍛煉他們用英語思維的能力。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

2.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

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為學生創造英語學習的良好文化學習氛圍。特別要強調的是,教師不僅應該掌握英語國家的歷史、風俗、價值觀等文化知識,也要對我們本民族的文化有充分的認識,這種對多元文化的掌握會增加教師對文化教學的敏感性,從而調動教師對文化教學的積極性。

3.提高學生文化學習意識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化學習意識,除了要發揮他們自身主動認知的能力,還要加強外界的刺激,既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語言交際中體會到文化無處不在,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講述文化故事、推薦文化讀物、開展有文化體驗的影視欣賞或與外國友人交流的活動等。學生只有真正體會到文化交際的樂趣,才能提高文化學習的意識。

4.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

大學英語的課時非常有限。因此,僅靠教師在課堂內傳授有關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顯然是不夠的。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反映英美國家文化的書籍,以積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拓寬西方文化視野。另外可以舉辦中西文化比較講座,有條件的還可以開設中西文化比較的選修課,以專題的形式系統地向學生介紹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已經毋庸質疑,但目前在我國還沒有任何科學有效的系統化的文化教學模式,很多文化教學還只停留在隨機的層面上。英語教師應該特別對文化教學中幾個主要變量,即環境、教師、學習者、教學法、教材、測試等進行研究,通過大膽嘗試和密切的配合,摸索出一套長期有效的、系統的文化教學模式,使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融會貫通,通過文化學習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吉偉.大學日語課堂交際活動的設計與實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

第5篇

【關鍵詞】美國華裔文學 文化沖突 跨文化 英美文學教學

一、跨文化英美文學的教學原則

美國華裔文學特點決定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沖突,對于英美文學教學而言,恰當地利用文學的這一特點,對于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非常有幫助。運用美國華裔文學中的文化沖突開展跨文化英美文學教學要遵循體驗性原則和對比性原則。

1.體驗性。文化存在公開文化和隱蔽文化兩種層次。公開文化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可見文化,隱蔽文化主要是思維、情感、風俗以及人文等精神文化。美國華裔文學為隱蔽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譚恩美創作的英語文學作品《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1989年)中,就融會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涉及到社會習俗、日常生活等,通常都是運用模糊的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My auntie,who had a very bad temper with children,told him he had no shou,no respect for aneestors or family,just like our mother.

翻譯:舅母對待孩子,向來粗暴得很。我弟弟不服地瞪了她一眼,她馬上訓斥他目無尊長。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就像我們媽媽。

這句話很簡單,卻將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滲透出來。

2.對比性。在英美文化教學中,多數英語教師都會引導學生運用英美的思維對于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行思考,鮮少對中國傳統文化加以重視。將美國華裔文學作品引入到英美文學教學,就是要求學生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而產生跨文化意識,從而運用中國文化對于英美文化中難解的問題進行解答。比如,在《喜福會》的結尾,母親的遺憾是沒有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姐姐,而吳晶妹最后幫助母親圓了這個心愿。當然,這僅僅是故事的陳述,其中所隱含的是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尋求,最終獲得了母體文化,與美國文化之間建立了平衡,使得中美文化之間所存在的沖突消除。

這就說明,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從文化對比的角度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培養,可以引導學生將文化差異尋找出來,通過兩種文化的融會而實現文化的貫通,從而使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所提高。

二、跨文化英美文學教學

1.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翻譯領會文學作品中的隱蔽文化。華裔血統的譚恩美創作的《喜福會》,所講述的是四名中國母親在美國定居后,與生于美國的兒女間所發生的故事。其創作淵源是譚恩美本人要對自己母親的身世以深入了解。但是,譚恩美又給自己以明確的文化身份定位,體現在漢語詞語的運用。

比如:my mother nodded toward my four brothers and reminded me:“Dangsying tamende shenti.” which means“Take care of them,” or literally,“Watch out for their bodies.”

不難看出,語句中就夾雜著漢語拼音。

“Dangsying tamende shenti”在《喜福會》的文本中采用斜體標記,其中的“Dangsying”就運用了雜合語言表達方式,如果運用美國本土語言表達,即為“Watch out for their bodies.”,翻譯漢語為“當心他們的身體”

2.挖掘文學作品內涵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文學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豐富。為了使學生能夠對文學作品所傳達的信息以準確把握,可以對中西文化背景以介紹,并與學生共同討論兩者之間所存在的文化差異。隨著學生文化事業的擴大,使得學生的文化性有所提升。英語教師在配合英語教材內容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解讀文學作品中的內中涵義,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譚恩美創作的《喜福會》中,運用英語語言創作,但是其中不乏漢語拼音以及英語音標的存在。這種運用家鄉語言的表達,不僅可以對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定位,而且還滲透著鄉土情感。學生通過大量地閱讀美國華裔文學,當從中尋找到漢語文的痕跡,自然會對文學作品產生親切感,且可以通過這種雜合語言的表達對于英美文學語言以深入解讀。學生對于不同語境的語言風格以了解,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閱讀相關的當代作品,使得文化素質有所提升。

綜上所述,長期以來,對于華裔文學作品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化批評”視角展開。在跨文化英美文學教學中,對于美國華裔文學進行研究,可以讓學生領會到異域文化融入到本土文化當中的英語語言“雜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幫助學生對于英美文學以客觀定位,同時還可以在英語專業文化教學中獲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第6篇

論文摘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特征越來越突出。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承載著它的文化,正猛烈地沖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本文在分析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中缺失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和原因的基礎上,論述了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并探討了一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英語作為一門交流工具的霸主地位越來越明顯。在中國,現在的小學甚至幼兒園都設置了英語課程并聘請了英語教師;形形的各種考試中,英語幾乎成為必考科目。在過去,中國的英語教學強調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現在強調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強調英美文化的導人,即現在很流行的說法:實現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祖國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的新形勢下,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與其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使得英語國家的文化成為現今英語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與此同時,我國的傳統文化卻被越來越多的學生所遺忘。作為一名高職英語教師,為此我深感擔憂。

1.商職英語教學中缺失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

中國的學生由于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英語,老師在課堂上不斷地傳授英美文化知識和社會通過各種渠道宣傳英美文化,使得他們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很多學生對英美文化產生了一種盲目崇拜的傾向。走進大學校園,你能看見有些學生染起了黃頭發,若和他們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樣的古訓,他們大都嗤之以鼻;有些學生給自己起了英文名字,并以此為榮,若問他們中國的百家姓大概有多少個,前十名的姓氏主要有哪些,他們沒有幾個能完整答上來。

另外,近些年來隨著因特網的迅猛發展,大量的歐美影視作品涌人中國,使中國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一些學生越來越肯定地認為人是自私的,形成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從個人利益出發的為人處事態度,從而導致了與同學、老師關系淡漠,團隊合作意識不強,,考試作弊、騙取獎學金等不良現象也時有耳聞;一些學生把金錢看得越來越重,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有更多的錢,為了享受,結果有些學生把家長給的報名費拿去買,或在校外做不正當的生意,或自己揮霍一空,這種現象發生在我國高職院校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

2.高職英語教學中缺失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原因

高職教育作為21世紀一種新興的辦學模式,在我國發展的時間還不是很長,還處于摸索階段。高職英語教材在編寫上還不是很完善,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一些教材過分強調對英美文化基本知識的介紹,而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和滲透。再加上近幾年社會就業形勢發展的要求,促使英語教師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不得不在課堂和課外通過多媒體和網絡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這樣,英語課就變成了學生純粹的學習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觀念上,高職英語教師也存在著一定的誤區,有些英語教師認為自己上英語課就是傳授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而關于中國的傳統文化那是漢語專業老師的事。結果,學生在老師的影響下,能用英語流利地表達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而讓其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他們卻感覺力不從心,不知如何開口。另外,英語教師自身的中文素養也是高職英語教學中缺失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英語教師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都知之甚少,更談不上以此來感染影響學生。

3.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抵御國際強勢文化的人侵

在我國的高校校園,特別是在英語專業的學生當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新形勢下正經歷著國際強勢文化的猛烈沖擊。更有學者呼吁:“我國的大學生正在經歷深刻的文化殖民過程”。為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曾一度丟失的本土傳統文化,它是我國的民族之魂、民族之根。只有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增強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意識,才能有效抵御國際強勢文化的人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新形勢下中華民族的復興。

3.2有利于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美德

與英美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值得我們繼續弘揚的一面。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英語教學中不斷地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在課堂內組織兩種文化的對比教學,才能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積極的一面,才能更好地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美德,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3.3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種跨文化交際實際上就是在兩種文化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學生必須了解兩種文化的基本知識,熟悉兩種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地提高交際能力。另外,我國的傳統文化對英語文化國家也很有吸引力的一面。作為一名高職生,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若能根據自己掌握的本國傳統文化知識介紹我國的優秀文化,不但是一種愛國意識的體現,更能增強自己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信心。

4.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4.1加大高職英語教材改革的力度,增加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介紹

目前的高職英語教材,大多以原版的英文讀物為素材,語言純正地道,學生可以從中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識,學到地道的英語,而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據調查占教材內容的比率不到5%。關于高職英語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表述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詞匯,像中國的春節、中秋、端午、臘八等傳統節日;可以適當地編寫一些小短文,用英語介紹一下我國人民傳統的生活方式、行為禮節和道德觀念等;還可以在教材中附錄一些我國傳統經典的英譯文學藝術作品,象《桃花源記》等。

4.2轉變高職英語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其自身母語文化的素養

事實證明,無論從教學過程還是從交際功能講,英語學習和漢語言、漢文化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的母語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高職英語教師,不僅是英美文化的傳授者,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高職英語教師應該不斷地加強自身漢語言和漢文化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母語文化素養,增強自身中西文化方面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縱覽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文化比較的高度上,把握英語教學。

4.3改進高職英語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語言文化平等的意識

教師不能象過去一樣僅重視英語知識和文化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在課堂上對其進行比較并講解,有意識地將課本中可以聯想到的內容與中國文化聯系起來。例如,講到英語國家的圣誕節時,老師可以用英文講一下中國的春節,讓學生感受一下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熏陶。另外,老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可以涉及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將其與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對兩種文化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就會明白人類的文化其實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這個世界不可能只有一種文化統治著全世界,進而培養學生語言文化平等的意識。

4.4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傳統文化的活動

第7篇

論文關鍵詞:稱謂語,翻譯,文化背景,對比分析

 

“稱謂”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關系,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這里所研究的“稱謂語”(appellation)指在對話或文章中提及自己或他人時所用的語言。

稱謂是語言的共性,乍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特別值得談的,翻譯中只要照葫蘆畫瓢就行了。但漢語尤其是古漢語的稱謂,有嚴格的使用規定,與不同的交際對象在不同的場合交際,都會有明顯的區別。假如一個孩子,其父親是老師,而他又碰巧在父親所教的班上。在英美國家里,這個孩子既可以在課堂上向其他學生那樣對父親直呼其名,也可以尊稱他為“某某先生”。在東方尤其是中國,這個孩子必須像其他學生那樣稱他為“老師”;即便是在家里,孩子一般也不能對父親直呼其名。這便是文化差異。

《紅樓夢》所涉及的文化現象人文歷史論文,五花八門,林林總總。孫瑋把《紅樓夢》中各種稱謂的使用劃分為宗法,等級,禮儀和情感四項原則論文開題報告。宗法原則決定親屬稱謂詞的使用,等級原則制約社會地位稱謂詞的選擇,禮儀原則制約敬謙詞語的使用,而情感原則決定說話人在特定場合如何選擇情感詞語來表達自己的對聽話或所指對象的愛憎。本文通過分析中英稱謂語的差異,探討《紅樓夢》中稱謂詞翻譯策略,領略中西文化的內容異同。

1.1親緣稱謂語

由于傳統的中外家庭成員之間親密程度上的差別,英漢親緣稱謂語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漢語的親緣稱謂體現了中國人對長幼排行的看重,而英語的親緣稱謂語一般不會體現同輩人之間的長幼次序。漢語中血親與姻親界限明確,但英語親緣稱謂中沒有類似的區別。漢語中同一親緣稱謂語往往有書面語,口語,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的區別,在不同方言中更是差別迥異;英語中卻較少這種變化。尤其是英語中對直系親屬的稱謂也比漢語要簡單的多,常常一個詞就能代表漢語中的許多稱謂詞。(表1)

表1 漢英親屬稱謂對照表

 

伯父

 

伯母

 

表兄

 

大伯子

 

大姑子

 

叔父

 

嬸母

 

表弟

 

小叔子

Brother

In

小姑子

Sister

In

舅父

uncle

舅母

aunt

表姐

cousin

內兄

law

小姨子

law

姑父

 

姑媽

 

表妹

 

內弟

 

嫂子

 

姨夫

 

姨媽

 

 

 

姐妹

 

第8篇

    畢業論文指導

    Contents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畢業論文概述 畢業論文的選題 開題報告 畢業論文的格式 畢業論文的寫作規范 畢業論文的評審

    一、畢業論文概述

    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專業基礎理論、 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專業基礎理論、基本 知識和基本技能, 知識和基本技能,就本專業中的某一對 象、現象或問題進行獨立科學研究后而 撰寫出來的具有一定理論價值和時間運 用價值的文章 文體: 文體: 議論文中的學術論文 字數: 字數:3000以上 以上

    二、畢業論文的選題

    含義: 含義: 1、選擇的課題,即研究的目標和范圍 、 2、論文作者所選定的論題,即論文所要 、 寫的具體問題, 寫的具體問題,是論文的具體寫作內容 ,從選擇課題到選擇論題是確定論文具 體寫作內容的過程,也是明確“ 體寫作內容的過程,也是明確“寫什么 的過程。 ”的過程。

    商務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參考題 目

    一、 商務英語類 1.淺談國際貿易中商務英語的談判素質 淺談國際貿易中商務英語的談判素質 2.淺談中美商人商務英語談判的風格差 淺談中美商人商務英語談判的風格差 異 3.淺析禮貌原則與商務英語信函 淺析禮貌原則與商務英語信函 4.淺析商務英語信函寫作的格式特點 淺析商務英語信函寫作的格式特點 5.淺談商務英語信函寫作的基本原則及 淺談商務英語信函寫作的基本原則及 技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商務合同及信函中常見誤譯解析 商務英語函電的文體特征 企業對外商務英語函電的寫作探討 商務英語函電中的語用原則及其運用 淺談商務英語寫作時避免修飾語錯位 的方法 商務英語閱讀技巧初探 國際商務交往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淺析商務合同英語的文體特征 淺談商務英語和普通英語的比較特色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淺談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淺談商務英語的文體風格 簡論商務英語email的寫作 簡論商務英語 的寫作 淺談涉外合同英語特色 淺談國際商務英語在交流中的特點 淺析廣告語篇的人際意義 現代商場中的商務英語特點分析 商務英語語篇特點分析與運用 淺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務英語 淺談經濟貿易活動中漢語與商務英語的契合 淺論商務英語的文體風格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Business Negotiation On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 o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⒈ Fax ⒉letter ⒈ Personification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English in Business Etiquette Analysis on the Risk Protection of L/c Export Credit Operation Language Art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ultural Barrier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Vocabulary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Cross-cultur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Role of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tiquette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二、 語言類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淺談交際英語委婉語言現象 淺論英語諺語的文化內涵及其應用 淺說英美英語詞匯差異及其應用 淺談英漢典故的比較與文化淵源 淺析英語筆譯與口譯的異同 淺談英譯漢時漢語成語的使用 淺談委婉語的文化內涵和翻譯 淺談習語的文化內涵和翻譯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信”的原則 淺析英語翻譯中的中英文語序區別

    51. 52. 53. 54. 55. 56. 57.

    淺談擴大詞匯量和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的關系 英漢習語互譯技巧初探 試析漢語語言結構與英語語言結構的 差異 試論英漢思維區別對寫作的影響 英漢“主動式”表達“被動意義” 英漢“主動式”表達“被動意義”對 比研究 淺談英語習語中的文化因素 小議影響英語口語能力的因素

    三、 文化類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淺談中西文化差異與交際障礙 淺談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語行為 淺談中英文習語文化差異和翻譯方法 中英文在生活習語中的差異 中英文化的背景差異 文化與外語學習 中西方文化比較 網絡時代如何學好英語 肢體語言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淺談文化因素在英語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淺談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 簡析中國商業文化及其語言特點 淺談中外商業文化之比較 淺談中西文化差異與交際障礙 淺談在英語課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淺談中西方禮貌異同及其根源 淺談從跨文化視角看翻譯與文化差異的關系 淺談商務交往中的中美文化差異 小議中西方肢體語言的差異 淺談中西文化差異與交際障礙 淺談英語學習中的文化障礙及其對策 淺談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語行為 淺談中英文習語文化差異和翻譯方法

    四、 翻譯類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對外貿易單證英語的特點及翻譯 商標名稱的翻譯和策略 商務函電翻譯的用詞技巧 淺議商務英語翻譯中的跨文化因素 商務英語的詞匯特征及其翻譯 涉外企業跨文化商務英語翻譯探索 影響長句翻譯的因素 翻譯中的對等問題 翻譯中的銜接與連貫 翻譯中的文化信息傳遞 語篇體裁與翻譯策略

    92. 翻譯中的語序轉換 93. 談英語被動句的翻譯 94. 英漢句法對比和翻譯 95. 談合同(或其他各種類型文本)的翻譯 談合同(或其他各種類型文本) 96. 英語否定句的翻譯 97. 廣告英語及其翻譯 98. 中國特色詞匯及其英譯 99. 英語長句的理解與翻譯 100. 商號、商標、公司名稱等的翻譯 商號、商標、 101. 英漢翻譯中的外來詞譯法 102. 分析英語翻譯中的中英文語序區別 103. 淺談菜單翻譯

    小議翻譯中的詞性轉化 105. 中式菜單的翻譯 106. 外來詞語翻譯的語用原則 107. 商標翻譯與文化的傳達 108. 數字翻譯中的“信”與“不信” 數字翻譯中的“ 不信” 109. 英語廣告文體翻譯的語言特征 110. 修辭在廣告翻譯中的運用 111. 色彩詞匯的翻譯及其聯想意義 112. 套譯法在商務信函翻譯中的運用 113. 委婉語在報刊英語中的應用 114. 漢語四字詞語的翻譯 115. 翻譯中的語義對等和文化對等 116. 語篇翻譯策略初探 117.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 of Business letter 118. Numbers Translation in Trademark 119. On the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in Business English 120.淺談商務英語的翻譯技巧 淺談商務英語的翻譯技巧

    104.

    三、開題報告

    一、開題報告的概念和意義 作者將自己已經初步選定的題目之內容、 作者將自己已經初步選定的題目之內容、 思路等, 思路等,以書面的形式向論文指導老師 作書面匯報和簡要說明 目的: 目的: 1、為撰寫論文作準備(內容框架、研究 、為撰寫論文作準備(內容框架、 現狀、選題意義、重難點、 現狀、選題意義、重難點、材料及參考 書目等) 書目等) 2、聽取他人意見,理順思路 、聽取他人意見,

    二、開題報告的構成與撰寫

    1、論文題目,即論題 、論文題目, 注意兩點: 注意兩點: 1)準確、規范,準確的把研究的對象和 )準確、規范, 問題概括出來 2)力求簡潔,引人注目。一般不超過20 )力求簡潔,引人注目。一般不超過 個字, 個字,必要時可使用副標題

    2、選題的研究目的、意義 、選題的研究目的、

    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價值。 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價值。 1)一般可以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 )一般可以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 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 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研究解 決 2)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要具體,有 )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要具體, 針對性,兩方面內容: 針對性,兩方面內容:第一是研究的相 關背景(課題的提出),即根據什么, ),即根據什么 關背景(課題的提出),即根據什么, 受什么啟發而進行這項研究。 受什么啟發而進行這項研究。第二通過 分析本地實際, 分析本地實際,指出為什么要研究該課 題,研究的價值以及要解決的問題

    3、本選題在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 、 現狀(文獻綜述) 現狀(文獻綜述)

    掌握本選題研究的廣度、 掌握本選題研究的廣度、深度和已取得 的成果。 的成果。包括國內外學者對本選題曾經 做過哪些方面的研究, 做過哪些方面的研究,本課題在國內外 研究中處于何等地位, 研究中處于何等地位,它屬于未開拓的 領域, 領域,還是在前人已研究過的基礎上進 行深層次的研究, 行深層次的研究,國內外有哪些論文論 著涉及本選題的內容等, 著涉及本選題的內容等,尋找有待進一 步研究的問題, 步研究的問題,從而確定本課題研究的 平臺(起點)、研究的特色和突破點。 )、研究的特色和突破點 平臺(起點)、研究的特色和突破點。

    4、本選題研究的主要觀點、重點 、本選題研究的主要觀點、 和難點

    本選題研究有哪幾個重要的觀點, 本選題研究有哪幾個重要的觀點,其特 點是什么?重點是什么? 點是什么?重點是什么?研究難點在何 怎樣從理論和實際出發, 處?如:怎樣從理論和實際出發,對英 語教學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 語教學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如何結 合英語教學實際對改進英語教學作對策 思考?本選題有哪幾個新觀點? 思考?本選題有哪幾個新觀點?等

    5、本選題的撰寫框架(基本內容) 、本選題的撰寫框架(基本內容)

    一般以提綱方式表述, 一般以提綱方式表述,包括以下幾方面 1)引言:提出問題,擺明觀點 )引言:提出問題, 2)論點:分析問題和闡明自己的觀點大 )論點: 致包括:問題的原因及危害性; 致包括:問題的原因及危害性;解決問 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理論上論證問 題的解決方法, 題的解決方法,并聯系實際來闡述解決 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另外, 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另外,利用實際數 據作為論據,證明方法的有效性。 據作為論據,證明方法的有效性。

    3)結論: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論證,其結果 )結論: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論證, 如何?有什么指導意義? 如何?有什么指導意義?有哪些方面需要 我們繼續研究?它還有什么不足之處? 我們繼續研究?它還有什么不足之處? 4)參考書目:一般英文參考書目在前,中 )參考書目:一般英文參考書目在前, 文參考書目在后,并以拼音順序排列。 文參考書目在后,并以拼音順序排列。

    6、研究方法 、

    包括: 包括: 實驗 調查 文獻分析等 調查就是通過調查表、詢問、 調查就是通過調查表、詢問、問答等形 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7、論文寫作的步驟 、

    就是論文寫作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 一般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 一般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 個階段從什么時間開始, 個階段從什么時間開始,至什么時間結 束都要有規定。 束都要有規定。論文進行的主要步驟和 時間安排包括: 時間安排包括:整個論文寫作過程擬分 為哪幾個階段; 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要完成哪些任務 資料搜集整理階段,初稿完成, 。如:資料搜集整理階段,初稿完成, 修改,終稿結束等。 修改,終稿結束等。

    畢業論文的格式

    一、標題 20字左右, 字左右, 字左右 論… 試論 淺析 淺議 ……初探 ……初探 ……之我見 ……之我見 ……思考 體會、 思考、 ……思考、體會、方略

    二、署名 摘要Abstract 三、摘要 論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 論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200-300字 字 左右,反映論文的要點,簡潔、明確, 左右,反映論文的要點,簡潔、明確, 能獨立成文 英文翻譯,不超過250實詞,用現在時, 實詞, 英文翻譯,不超過 實詞 用現在時, 常用被動 關鍵詞Key Words 四、關鍵詞 3-5個 個 中英文

    五、引言 又稱為前言、緒論、導言或序言, 又稱為前言、緒論、導言或序言,交代課題的 由來、 由來、意義及其結論 1、引言的內容 、 1)課題研究的目的、范圍及其他人在相關領 )課題研究的目的、 域的研究概況 2)課題的研究過程、 2)課題的研究過程、方法及其理論與實驗依 據 3)研究結果及其意義 ) 2、注意事項 、 1)開門見山,簡明扼要,200-300字 開門見山, 開門見山 簡明扼要, 字 2)順序井然、條理清楚 )順序井然、 3)介紹文獻時,要用自己的語言 )介紹文獻時,

    6、正文 、 1、論點表述要準確、簡潔 、論點表述要準確、 2、論據要典型、準確 、論據要典型、 3、論證可分為直接論證和間接論證 、 論證要根據具體的論點、 論證要根據具體的論點、依據靈活地使 用論證方法,進行綜合分析, 用論證方法,進行綜合分析,才能達到 論點論據的高度統一

    7、結論 、 結束語。強調或提示本論的重點, 結束語。強調或提示本論的重點,對全 文概括、總結、 文概括、總結、強調和提高的作用 8、致謝 、 參與指導的人員 采用圖文和數據的提供者 提供經費和物資支持的單位等

    9、注釋與參考文獻 、 作用: 作用: 1)便于作者校對論文內容 ) 2)便于讀者查閱相關觀點資料 ) 3)便于論文答辯小組了解論文作者 ) 閱讀資料的深廣程度 作者、書名或篇名、出版者、 作者、書名或篇名、出版者、出版年 份

    參考文獻具體格式

第9篇

翻譯等值論是西方翻譯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進一步完善了翻譯理論。造成等值翻譯的相對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雖然其中有形式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文化方面的原因: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時會阻礙翻譯活動。翻譯時往往“形”與“神”不可兼得,如何取舍,如何通過翻譯盡量加強和增進不同文化在讀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縮短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和距離,是從事翻譯的人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由于中西文化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翻譯中取得等值幾乎是不可能的,等值翻譯只能作為一種追求的理想,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也應看到,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與日益融合,為翻譯等值論帶來了無限生機。本文從中西文化差異的角度探討等值翻譯的問題。

二、等值翻譯原則

在西方眾多翻譯理論學中,最受推崇的當屬美國的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奈達的等值翻譯理論。奈達在其發表的《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了“動態對等”,認為“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相同”。一方是原文與原文的接受者,另一方是譯文與譯文的接受者。同樣一個信息要用兩種語言進行表達,對象不同,卻要產生相同的效果,這就是等值翻譯的主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詞的等值要服從詞組的等值,詞組的等值要服從句子的等值,盡可能在原作與譯作各層次間找到最大的等值轉換關系,在某一級缺乏等值成分時,就要轉移到較高一級確立等值成分。

2.等值翻譯應在最大限度保存原文表層結構邏輯式和語音式中帶共性的因素的條件下,運用翻譯轉換規則進行有關語言的參數對比和轉換,翻譯成規范地道的譯文。3.在等值翻譯過程中要兼顧有關語言語符表層、語用修辭層、語義深層的等值轉換。如果層次不能全等,那么表層服從于修辭層,修辭層服從于深層。

4.原文本身無論語義層次、語用層次或語符層次,還可能存在不必要的冗余信息。為了在翻譯中取得輸出信息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功效,要盡可能降低冗余度。

5.思想藝術內容的等值轉換是言語形式等值轉換的動力和基礎,只有當譯者具有與原作者相同的思想,才可能反饋出具有相同的韻味的言語信息。

奈達的動態對等追求的是語義與風格的對等,盡量貼近原文。因此,要求在語法結構上和用詞方面要做相對的調整和轉換,從而使譯文更加符合譯入語的語法和用詞習慣,要自然、暢達,使譯文讀者輕松自如的讀懂和領會譯文。奈達的理論對中國的翻譯界影響最大,是對中國傳統翻譯標準的革命,是對傳統翻譯片面性的挑戰,打破了中國翻譯理論的僵局,激活了翻譯思潮,促進了翻譯界的繁榮。總之,翻譯要從宏觀篇章著眼,以句子為軸心,從微觀詞、詞組、句著手,最終完成宏觀篇章的等值轉換。

三、文化差異與等值翻譯

王佐良先生曾說過:“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掌握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產物,論文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民族孕育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間又存在著不同的差異。這些文化方面的差異對等值翻譯理論又有很大的制約和影響,使等值翻譯只能相對等值。其中包括:

1.概念意義不一致,文化意義也不相同。任何一種語言如果以別的語言為參照,它的詞匯場中都可能出現信息損失,這是因為要用有限的詞匯指稱或描述無限的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就必須對現實世界進行切分。然而,受到地理、環境、人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文化對現實世界的切分也會存在差異。比如稱謂,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稱謂體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稱謂語也各有特色。漢語中,稱謂體系的名目繁雜給英漢翻譯帶來了很多困難。很多從事翻譯的人員在翻譯稱謂時都尊重文化傳統,遵循表達習慣。中國人稱謂體系嚴格,等級分明。比如,漢語中如果兄弟姐妹較多,一般用數字表示:大哥、二哥、三弟;大姐、二姐、三妹等來排行,但在英語中沒有這種排行的習慣,他們一般僅用“brother”和“sister”就可說明此關系。如果把漢語中對兄弟姐妹的稱呼都譯成“brother”和“sister”或“elderbrother”、“youngersister”等,根本反映不了中國的這種排行稱謂文化,同時也反映了乾桂元所分析的“等值翻譯”理論是不可能的。同樣,英語中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個稱謂,“cousin”,但在漢語中,此間關系要分得很清楚,一般有“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之分。2.認知角度不一致,文化意義也不相同。在任何一種語言里,同一所指都可能有幾個不同字面意義的名稱。同樣,不同的語言在指稱相同時,也可能因對該事物的認知角度或感知方式不同,而采用具有不同字面意義的名稱。這種例子在表顏色的詞匯中較多。例如:Johnclaimshisbluepeppersteaktakesonly45secondstoprepare.這句話中的blue意思指的是“(牛排)煮得極嫩”。漢語中肉類未煮熟,有用“紅”指“帶血絲”,卻沒有用“藍”表示的。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顯然不可能是視覺上的差異。由于半生不熟的牛排的顏色是多層次的、模糊的,比如說呈“紫色”,而“紫色”是由“紅色”與“藍色”合成的顏色。因此是用“紅色”還是用“藍色”,取決于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角度。再譬如美國人談到皮肉受傷時說“bebeatenblackandblue”,而中國人則說“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碰撞受傷的皮肉的顏色也是多層次的,英語中取的是黑與藍兩種基本色,而漢語取的是暗冷色“青”以及紅藍的合成色“紫”。還有英語中的browncoa,l漢語譯為“褐煤”;但brownbread漢語卻稱“黑面包”,而brownsugar漢語又叫“紅糖”或“黃糖”。漢語的“紅茶”是就茶水的顏色而言的,而英語中的blacktea卻就茶葉的顏色而言。此外,同一種顏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蘊涵著不同的意義,使人們產生不同的聯想。

在英語里,人們反倒用“greenwithenvy”來表示“眼紅”或“害了紅眼病”,而“pinkeyes”只表示醫學上的“紅眼病”。漢語中的“黃色”有時指那些污穢的毒害心靈的思想文化,然而在英語里“yellowpages”則是一本有不同商店、公司、組織電話號碼的家庭必備書。所有這些例子都體現了人們認知事物的角度和感知事物的方式對語言的影響。

3.隱喻使用不一致,文化意義也不相同。隱喻作為語言的修辭手段之一,當屬美學范疇。鑒于人類隱喻思維存在著共性,因而不同語言的隱喻間也就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賦予同一種對象不同的含義,從而使譯語和原語很難產生等值的意象聯想。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古代,龍是皇帝的象征,后來有引申為高貴、珍貴的象征。漢語中的“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等眾多成語無一不是贊美之詞。而在英語中“龍”是一種恐怖的怪物,常用來比喻可怕的邪惡的力量。TheDragon比喻《圣經》中魔鬼撒旦。如果說“Hermotherisarealdragontoher.”其意思是“她母親待她像個魔鬼。”這對漢民族來說,決不可能有如此比喻。再比如,中國人對“狗”多是蔑視、厭惡,這可以從“狼心狗肺、雞鳴狗盜、狐朋狗友”等成語中看出。而英美人眼里的“狗”被比作圣靈,忠誠的伴侶。如:“Loveme,lovemydog.”(相當于漢語的“愛屋及烏”)。如果英美人說“Wouldn’titbethedogstobetreatedlikethat?”千萬不可誤解為“待我狗都不如”。正好相反,其意思是“那樣款待豈不美哉”。同樣的,英語文化中總是把貓頭鷹和智慧聯系在一起,然而在漢語里它則被一些迷信的人看作是“厄運”的象征。因此出現了“夜貓子進宅———來者不善”、“夜貓子唱歌———不是好聲調”這樣的說法。中國人對于松樹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情感,賦于它豐富的文化內涵。松樹給人以堅定不移、高風亮節的聯想,但在英語中,pine(松樹)僅僅是一種樹種,不具有任何文化內涵,更談上具有如漢語中那樣的文化內涵。

第10篇

【關鍵詞】通識教育 高職英語 教學模式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下,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熟練地使用英語是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如何更好地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對于全面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很多專家學者對高職的英語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很多建議擺脫當前高職英語教學困境,如:使用“雙主”的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編寫適合學生的教材;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改善教學設施等等。然而,這些方法并不能有效地激發師生的學習熱情,我們仍需對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不斷地研究和完善。

二、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根據本課題組在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的調查表明:目前的“雙主”教學模式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80%的高職英語教學現狀是“教師倦怠,學生厭學”的狀態。另一方面,我們的調查還顯示:大多數高職英語教學過程忽視品格、情感的培養,英語教育活動缺少活力和創造力。缺少師生互動的課堂,墨守成規的教學模式很難使師生投入到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中。本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及其原因進行分析:

第一,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忽視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的培養。眾所周知,高職院校生源基礎薄弱,英語學習非常吃力。許多高職院校因此找出了所謂的捷徑,即在授課內容上僅僅偏重職業技術所需要的英語詞匯,技術術語,滿足于學生掌握簡單的英語句法,而不是通過英語學習,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理性推理、深度藝術鑒賞、時事評判等高層次認知能力,致使學生普遍缺乏端正的學習態度,也導致教師按照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利于高職英語教學的健康發展和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的培養。

第二,現有的高職英語教學大綱和教材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目前我國高職英語大綱和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2000年10月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編寫的,隨著外語學習理論的發展和教學目標的提高,它們不能滿足高職英語教學的實用性、人文性和交際性特點。

第三,目前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不能滿足社會對熟練使用外語的高職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多沿用“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解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這一傳統的模式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不能實現《基本要求》所提出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對復合型高職人才的需求。

第四,現有的評價體系不能充分體現復合型高職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對英語教學的評價都采用“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A/B級考試”這把尺子。然而,考試題中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現象、社會問題、民生問題考核相對較少,使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局限于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內,忽視了語言的表達功能、社會功能、人際交際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對現有的課程評價體系進行重新審視。

三、通識教育的理念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起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liberal education),最早是由美國的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提出來的。1945年哈佛校長柯南特在《1945年哈佛報告書》中首次明確地指出通識教育的目標是: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溝通、恰當的判斷和分辨各種價值。通識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學生的人文精神熏陶、凸現人格完善與修養,其目的是使學生得到健康全面地發展,其核心是有效地利用人類文明積累的全部精神財富,培養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學問,有高次思維,能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能夠滿足社會和時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完整人才。通識教育要求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前應該具備一些“關鍵能力”,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6年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的: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通識教育也包括歐盟在2007年提出的四種基本能力,即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四、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通識教育的可行性

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內容決定了通識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孤立的,它總是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該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英語教學不僅僅給學生提供語言基礎知識,還應成為他們了解外國文化、對比分析中西文化,吸收中西文化精髓的橋梁,這對提高學生們的文化素養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通識教育要求學生掌握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各個方面的知識,為學生提供較為廣博的多學科的知識,這將提高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興趣,并將擴充了他們的知識面。另一方面,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在各高職院校中歷時都比較長,一般都能延續三至四個學期,也就是說高職學生三年的在校學習時間中有一年半至兩年是在持續地進行英語課程的學習。這大大地有利于通識教育的實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充分證明了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通識教育的可行性。

五、通識教育視角下改進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的有效方法

第11篇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意識;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原則與策略

一、引言

文化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已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語言則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層面。一般來講,語言與文化是一種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反映著某種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語言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學習語言文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毫無疑問,如果學習外語的學生只機械記憶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對所學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時也缺乏一種跨文化意識,那么他是無法正確理解和得體地運用這種語言的。

二、跨文化意識的概念

根據語言學家Hanvey(1979)的觀點,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通常分為如下幾個層次:一是對那些被認為是怪異的表面文化現象的認識;二是對那些與母語文化相反而又被認為是不可思議又缺乏理念的顯著文化特征認知;三是通過理性分析取得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這四個層次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領。所謂“移情”就是設身處地的考慮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將自己“代入”對方的心境,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文化融入”是在部分認識異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跨文化意識主要是對文化差異的意識,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是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當他或她接觸異文化時,應根據所具備的跨文化意識充分調動自己對異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語言學習者必須注意要理解和運用目標語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其文化內涵,這樣才能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跨文化意識培養現狀

雖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卻并不令人樂觀,特別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上尤為突出。

近年來,雖然不少教材在編排上融進了新的教學指導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也灌注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意圖。但是在“外語教學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和“必須以跨文化意識組織外語教學”這兩個問題上,還遠遠未形成共識。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種極端的說法:“語言課只能講語言知識,外國文化是文化課的任務”。全然不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對外國語言中所包含的異民族性、世界觀等深層文化缺乏認識。

多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輸入多、文化輸入少,課堂知識輸入多、課外知識輸入少,抽象理論分析多、具體感悟少,對語言能力重視多、對實際交際能力重視少。大學英語的教學成了英語應試教育的練兵場,為了四、六級的過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導致學生把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當作學習英語語言的全部。由于應試教育是為考試展開教學活動的,它注重強化的是訓練式教學,因此,分數便成了衡量學生外語水平的標準,這個理念限制了教學手段,使以提高素質為目標的外語教學受制于應試教育。學生的語言使用不得體,這是跨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異出現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而文化錯誤則意味著交際出現障礙。

四、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途徑

針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和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手段,積極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Seelye,H.N_(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幾個實際教學原則:通過所教的語言了解文化;使文化行為成為每課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讓學生獲得取得相應社會經濟地位的能力;

讓學生對自身文化及目標文化均有所了解;要認識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學都要改變學生自身的文化行為,而是要讓學生了解到人們的行為是受其文化影響的,并應對其表示理解。國內的莊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應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即適應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交際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要求教師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導入的文化內容與英語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同時應突出語言的生動性,情景的真實性,材料的生活性,培養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對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給予理解和尊重,從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態。階段性原則是指文化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心理狀態,采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漸進教育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所學文化內容的本質。交際性原則是指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交際教學法,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這樣文化通過語言的交流得到傳遞和溝通,語言通過文化的滲透得到合理的交流發展。滲透性原則強調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不僅是簡單的教學灌輸,而應該在語言的交流、情感的表達中體現出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材。這些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課文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業、農業等,并且課文信息量大,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教師在備課時和上課時若具有強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那大學英語課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品位的藝術賞析課。同時教師還可以提高學生在教育觀、文學修養、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二)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除了教師利用教材之外,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從英語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走向社會,投人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

1.對比法:可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長江大橋與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

2.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

3.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陳述中西方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并列出familytree.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單親家庭),并且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中則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觀念的異同。

4.討論法: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暄方式、時問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三)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我國高校的外語課堂教學,無論在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檢測手段、教學所需時間、空間和學生交際范圍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僅憑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達到從深層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跨文化意識的目的。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活動,開設英語角、英語沙龍等,舉辦英語文化周,英語文化節,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

(四)加強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在強調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主體文化是相對于客體文化而言,是指母語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際中,談話的主題和涉及的內容是受雙方的文化背景制約的。如果談話的對方涉及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經濟制度、文化遺跡時,假若你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時此刻,即使有很強的交際能力,也會把自己置于很尷尬的境地。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要注意強化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指導學生有計劃、有針對性、系統地閱讀有關中國文化的報刊與書籍,使學生不僅有一定的語言知識,也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能有效、準確、得體地進行各種交際活動。

第12篇

論文摘要:商務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在商務環境下既得懂專業知識又精通英語,還要通曉商務知識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本文從商務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導入商務文化,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語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具備全球視野的高素質公民。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并成功加入WTO,英語學習已從單純的語言交流走向多元化,對既熟悉國際商務又熟練掌握英語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商務英語是目前高校英語專業中較為熱門的專業方向,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英語語言與商務專業知識的密切結合。

商務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蘊含著豐富的商務文化,包括不同國家的商務傳統習俗,商務禮儀習慣等,使學生在掌握商務知識的同時,也全面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風俗習慣,這一特殊性決定了商務英語教學應定位在對學生語言能力及專業技能的培養上,以提高學生在商務環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熟練運用外語,熟悉國際事務、懂得并遵守國際慣例和國際禮儀,具備直接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在多元化社會中發展。

1、跨越文化界溝

1.1 文化是人的生存環境。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各國各民族文化都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積淀,它們的形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文化是人的生存環境并帶有各自民族的特點,是一種人們共享的社會模式。但是,每一種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完善與發展的問題,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態去審視、吸收另一個民族文化的精華。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闡述文化,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可以折射出人們的生活環境及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顧嘉祖認為: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語言反映著文化的內涵、價值和精華。[1]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核心因素,商務活動是離不開語言交流的,語言中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商務活動中的交際不單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跨文化現象。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給中西方文化交際活動帶來巨大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文化形態,這種差異反映到語言層面上,就表現為語言差異。由于文化與語言的差異,任何跨文化交際都不能只從本國文化的接受心理去理解語言差異,而應兼及文化差異。隨著商業經濟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樣性在商務活動中與日俱增,國際市場體現了文化的功能,在一定意義上對要開拓國際市場者來說,必須重視合作管理工作中異文化語言的學習和理解與這種語言密切相關的文化。

1.2 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2] 這個看似簡單的定義卻蘊含著豐富的內涵,首先是文化和交際兩個基本概念本身內容豐富;其次是文化幾乎滲透到人們生存環境的各個層面,交際作為一個語言和非語言使用過程涉及個人的生理和心理,認識和感知以及社會文化環境,跨文化交際作為兩者的結合所研究的內容也就更為豐富。

“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21世紀的時代特征,任何希望參加國際事務、國際合作和國際競爭的國家、民族和機構都無法回避這一時代所提出的挑戰。”[3]跨文化交際可以是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個人之間的交際活動,其內容也可以涉及政策、政治觀點、價值觀、風俗習慣、禮貌、稱謂等方面。

1.3 跨文化交際能力。“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4]由于交際能力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而跨文化交際能力則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超越本族語與非本族語之間相應的具體文化的約束,了解不同文化環境中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進行跨文化學習與對比時能更準確、深刻地認識到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的異同,跨越文化界溝,開拓視野,建立多元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2、商務英語教學中導入商務文化

2.1 商務英語教學的目標。英語是國際商務的通用語言,商務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商務人才,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教學方法,又要注重學生文化能力的培養,商務英語教學不僅應包括語言教學,而且還應該包括文化教學,培養學生在商務環境下既得懂專業知識又精通英語,還要通曉商務文化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

2.2 商務英語教學與商務文化的導入。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涵蓋了所有學科,孤立地為語言而學語言的方法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而商務英語最突出的特點是英語語言與商務專業知識的密切結合,這一特殊性決定了商務英語教學與商務文化的導入是密切相關的,是在了解非語言行為的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意思和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獨特的優勢。

商務文化是蘊涵于整個社會的文化中,商務文化中的任何變化都會在社會文化中體現出來,但商務文化并不涉及社會文化的每一個方面,它只包含對商務交易有用的部分。[5] 商務文化因素滲透在國際商務活動之中,并對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否跨越文化障礙,避免文化沖突,這是國際商務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

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導入商務文化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基本語言知識外,還應適時、適度地導入相關的文化知識,例如:向學生講解西方國家中稱呼語、介紹、訪問、宴請、告別等社會交往的文化因素,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提高語言運用形式的正確性,重視語言應用的得體性,從而逐步獲得跨文化的敏感性。這樣既做到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際文化的導入,使學生在掌握商務知識的同時,也全面了解外國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風俗習慣,即可使文化的教學直接影響著語言的應用及不斷加深理解和認同的過程,也可直接影響著語言學習的目的--跨文化交際,從而使英語教學與實際應用不致于脫節,這是商務英語教學成敗的關鍵。

3、商務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3.1 商務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系。商務英語是用于商務交際的一種文體,商務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商務環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成為從事國際商務領域的相關工作,與外商打交道,開展商務活動的現代企業人,這就使得商務英語教學具有"跨文化"性質。因此,在商務英語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按照英語語言文化的要求進行商務交際交往,也就是學會英語換位思考。經驗表明,我們應結合語境,恰當地譴詞造句,盡量避免因受漢語干擾而誤用與當時情景不符的表達方式。同時,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策略,促進跨文化交流。”[6]這種教學活動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現代企業人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鑒于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3.2 商務英語學習過程轉變成跨文化的交際過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務英語教學面臨著適應全球化形勢新變化的挑戰,借鑒“美國21世紀的外語教育目標歸納一下即為5個以C開頭的單詞,即communication(交際)、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貫連)、comparisons(比較)和communities(社區);如果把這些目標說得再具體一些,那就是:運用外語交際、體認多元文化、貫連其他學科、比較語言文化特性、應用于國內外多元社區,這5C的目標都體現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7]所以,教師在做文化導入之前,必須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真應對學生存在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想象力、判斷批判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等有所欠缺;文明禮儀修養尤其是與國際接軌的文明修養有所缺失等問題,使得學生在商務英語學習過程中除了系統的學習語言外,還必須有機會的接觸該語言豐富的文化內涵,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克服"本民族文化至上"的觀念,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能力的靈活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幫助學生學會客觀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跨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

3.3 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商務英語教學不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唯一途徑,但商務英語教學完全可以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既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在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應注重以下幾點:

3.3.1 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這是在教學中進行隨文解說,注意寓教于樂的文化導入,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商務英語教學中,也直接影響著英語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注意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加強教師自身文化修養,注重中西文化差異比較,向學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方面的差異。

3.3.2 夯實英語基礎知識和日常英語交際能力。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既要培養出會用外語表達外國的事物文化的學生,也應會用外語來表達我國的事物、文化,向外國介紹中國的優秀文化,以達到在對外交流中的平衡發展的學生。所以,通過以內容為基礎的商務英語學習,交際文化的傳授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入手,才能使語言和文化學習真正情景化、語境化,提高學生鑒別與鑒賞異國文化的交際能力,同時加深其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3.3.3 了解多種不同文化的特點和風格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由于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在理論和認識上的局限,在語言課上對文化因素的導人缺少自覺性、計劃性和系統性,把精力過多地傾注在語言形式上,而對文化問題重視不足,使得學生對中西文化在傳統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及行為等方面的差異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普遍低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跨文化的內容,經過多渠道商務英語的視聽接觸,可以接收大量的商務英語題材的材料,有利于學生打開眼界、開拓思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得到一定的藝術修養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備一種新的商務英語語言文化意識,加深對于商務文化的敏感性,培養積極的商務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3.3.4 文化教學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跨越文化障礙。這是由于在與英語國家的商務交際過程中,卻因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和了解,經常下意識地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來進行交際活動,頻頻出現語用錯誤,或是誤解和沖突常常發生,使得人們對跨文化交際時常感到不安,在商務交際中語無倫次,局促不安,束手無策,或盡可能回避,因此失去體驗跨文化交際實踐過程的機會。所以,教師在授課時,通過對反映商務文化沖突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解釋,并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各抒己見,讓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讓學員身臨其境,有時甚至有意讓小組之間展開激烈的談判。這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復述者,學生則從聽講者轉變為參與者,從理論的接受者轉變為實踐的創造者,能夠使學生跨越文化障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減少語用錯誤,并增加對跨文化差異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培養商務交際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并成功加入WTO,面臨著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全球經濟趨于一體化的時代,對既熟悉國際商務又熟練掌握英語,并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能直接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國際通用型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因此,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按商務英語專業特點設置跨文化教學課程及科目,使教學能更好的滲透文化知識,符合與時俱進的時展要求,最終實現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2]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P66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5] 顧曰國, 《跨文化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優秀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澎湖县| 钟山县| 若尔盖县| 东城区| 闽清县| 河北区| 延津县| 贵南县| 慈利县| 新津县| 晋宁县| 静宁县| 札达县| 保德县| 登封市| 诸暨市| 寻乌县| 长垣县| 宜章县| 凌海市| 阜城县| 公主岭市| 连云港市| 三门县| 淄博市| 望江县| 尼勒克县| 陕西省| 彭州市| 庆云县| 项城市| 稷山县| 三原县| 紫金县| 泗阳县| 南木林县| 濉溪县| 景洪市| 武冈市| 友谊县| 巴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