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1 12:58: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導游考察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 環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0-0183-02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本課程力圖加強學生學習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鼓勵教師開發和利用當地和本校的課程資源,讓學生觀察、體驗社會生活,學會綜合地理解和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技能,為將來適應社會、參與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奠定基礎。同時,課程標準在“內容標準”部分中每一個內容標準后面都附有活動建議,而且還有多個活動案例。
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應該抓住哪些基本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去組織好初中歷史活動課呢?
1 確定活動主題和活動形式
歷史活動課作為學科活動課,旨在教學活動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體驗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學生主體活動。這一課型是以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以教學實踐作為切人點,充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實踐,在活動中不斷提高探究歷史知識的能力。因此,在確定活動主題和活動形式時,必須做到“兩個根據”。
1.1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活動主題
比如,在學完八年級上冊《》一課后,學生都渴望對有進一步的了解。教師明顯感覺到教材內容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于是,從實際需要出發,在學生想學樂學時趁熱打鐵,確定了活動課的主題,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有關的歷史材料。通過對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應用,有效地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另外,教師還可以著力拓寬歷史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借這一歷史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讓學生了解的艱難困苦,懂得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從而激勵學生繼承光榮傳統,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努力學習,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多做貢獻。
1.2根據學生興趣設計活動形式
歷史活動課的活動形式有動手型、互動型、體驗型等多種多樣,但我們應根據初中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靈活機動地設計活動形式。比如,在上述關于的活動主題確定以后,可以選擇故事會的形式,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同時,為了更好地展示學生多種特長,豐富歷史活動課的內容,還可以適當創新,將活動課定位于集主持、歌舞、朗誦、電影剪輯、雙語導游等多種手段為一體,使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2 制定適當的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歷史活動課教學的核心,是對活動課所要達到的結果的綜合概述,包含內在活動目的和外在活動效果的要求。內在活動目的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情感激發方面的要求,外在活動效果則是指活動所取得的可見性活動成果,如活動感想、活動報告、小制作作品等。在這個環節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特點,設定學生力所能及的目標。例如:我在教初一歷史時,把《尋找身邊的歷史》的活動目標定為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拉近歷史與學生自身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從學生中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文物古跡著手,指導學生尋找出在自己身邊能反映歷史的資料,使學生能直觀的、感性的感受歷史。同時,通過對文物古跡的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文物、古跡、古物、古建筑身后的歷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搜集歷史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還進一步結合考察對象的歷史與現狀提出文物保護、文物資源開發的有效建議,將考察的情況整理成活動考察報告,使學生初步掌握處理信息、進而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3 在活動中開展合作學習
在不同類型的活動課中,都要抓住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以“重走路”的主題活動為例,首先是指導學生分組。在學生熟悉路線重大事件的基礎上,按路線將全班分成四組。然后,要求各組就其感興趣的某一段路線及相關歷史事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再現,全班同學通過合作共同走完路。其次,分組收集資料。通過整合交流,討論設計出小組活動方案,組長根據組員的特長落實各項工作。接著,學生分組確定后,就進入資料搜集階段,這個工作至關重要,它關系到一堂活動課的成功與否。在這一階段,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發現;另一方面,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應該及時提供給學生一些搜集資料的途徑:或者到學校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或者從互聯網上獲取相關信息,對學生進行一些策略上和宏觀上的指導,幫助學生正確識別材料、篩選材料,通過對信息進行去粗取精、 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處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 成果展示和科學評價
首先,成果展示是指學生在搜集、整理好資料后,在班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成果展示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形式,這一環節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他們經過自己辛勤的探索和研究,非常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同學,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繼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推選出最合適的主持人,每組推選代表展示本組的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給全體學生們充分展示的機會。在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思維碰撞出火花,從而達到活動的目的。比如,在“重走路”的成果展示課上,第一組同學以導游的身份介紹了的出發地紅都瑞金以及會址,第二組以詩歌朗誦的形式介紹四渡赤水,第三組以歌舞的形式展示彝海結盟的偉大壯舉,第四組以小品的形式再現過雪山草地的艱難。此外,成果展示也可以是小論文、考察報告、制作網頁、課件等。
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培養“人”為出發點和價值取向。課堂是核心素養落實的主陣地,思想品德課作為德育的顯性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學生為目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良好道德品質、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它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內容,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把核心素養落實到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讓活動貫穿思想品德課堂,使思想品德課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
在設計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時,以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興趣和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可以是設置情境、實地考察、生活調查、故事展播等多種形式,著眼“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涵的三個方面、六大素養、十八個基本點,夯實學生文化基礎,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激活學生社會參與意識,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一、在教學活動中澆筑文化基礎
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活動設計中,讓學生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的便捷,課前查閱資料,積累知識,培養文化素養。在教學《人類文明的足跡》這一章節內容時,我安排學生搜集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及其文明成就的有關資料,并設計了《導游帶我去旅行》活動:不光是金字塔神秘又壯觀,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著名的輝煌的古代建筑、文明成果,課前大家查閱了資料,我們都想參加一次文化之旅,請你來當導游,挑選景點,設計旅游路線,帶著我們領略那些神奇的文化吧!同學們在這次過程中精彩紛呈:大家好!我是這次出行的導游,現在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世界上最高的鐵塔――艾菲爾鐵塔;親愛的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舉世聞名的“雅典衛城”,它建于……;各位注意啦,現在我們來到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同學們在活動中一直都非常認真,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營養,在分享古代文明成就的時候,都講得不錯,對出示的古代建筑、醫學、數學、文學、農業等贊嘆不已。
二、在教學活動中培養自主發展
思想品德課教材內容安排,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教學時根據學生生活中存在的真實狀況設計活動。如教學六年級《不要在網上迷路》這課時,學生進行了以下活動:①調查自己身邊的人,如爸爸媽媽等,他們對于網絡的使用情況,以及他們的看法。②課前調查湖南省衡陽市的網吧經營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寫出相關的考察報告。③“唇槍舌劍”辯論賽:反方同學認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互相可以不遵守規則,甚至可以互相攻擊;正方同學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即使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也應該遵守規則,否則容易在那里“迷路”,甚至“撞車”。那就來一場“唇槍舌劍”吧,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們對上網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討論激烈,各抒己見,通過辯論,他們知道了要怎樣安全、有效利用網絡,在溝通中制定了“網絡文明公約”。孩子們在積極向上、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增進了對社會的了解,樹立了網絡倫理觀念,培養了信息安全意識,得到自主發展。又如教學一年級《不做小馬虎》時,設計了聯系自身捉馬虎、榜樣導行克馬虎活動,通過活動,學生找到了學習上、生活中的小馬虎,克服馬虎的壞毛病,養成認真做事的好習慣。通過諸如此類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三、在教學活動中激活社會參與
思想品德課中的活動設計基于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激活他們的社會參與意識,引導學生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在教學《光輝的瞬間》這課時,了解香港、澳門的回歸,教育學生為祖國統一做力所能及的事,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盼望祖國統一早日實現的愿望。設計了“新聞會”活動:整理課前搜集的香港、澳門、臺灣的有關資料。分小組舉行新聞會,采取記者提問的方式。“新聞會”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祖國的繁榮與自己息息相關,將祖國建設得更強大我們的生活才更幸福,激發學生感恩祖國、熱愛祖國的情感。又如教學一年級下冊《我和我的家》時開展了感恩父母活動:一是夸夸父母,夸夸父母對長輩的關心、對家庭的貢獻、對子女的愛護。二是感恩父母,付之于行動。讓學生討論說說可以采取哪些具體行動來實施感恩活動,如給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熱茶,給勞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幫他們淘米、拖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等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懂感恩、有擔當。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在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也是一個不斷探究和創新的過程,用心設計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在內容的整合上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真實體驗,讓思想品德課“樂”起來的同時促進學生品德的形成,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市蒸湘區西站路小學)
關鍵詞:創新;作業;形式;提升;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6-0081-02 收稿日期:2016-08-12
作者簡介:董金香(1968―),女,福建莆田人,高級教師,大專,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更新教育觀念,提升作業價值
1.作業目標求多元
學生完成語文作業,不但是對已學的課文內容進行鞏固、加深的過程,而且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實踐能力、形成技能的過程。
如學完《頤和園》一課后,給頤和園畫一張瀏覽線路圖,再配上導游詞,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進一步畫出游覽的情景圖。這項作業的目標是多元的,既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內容,又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的運用能力得到鍛煉,而且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探索、想象的能力。
2.作業目標求再發展
為了讓學生掌握生字的字形,有的教師布置大量的詞語抄寫;為了讓學生理解詞語,有的教師讓學生把字典上的解釋抄一遍;為了讓學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有的教師讓學生在作業時查字典,等等。類似機械簡單的作業,失去了作業“再學習、再發展”的作用。對此,我們應盡量避免。
如學完《窗前的氣球》一課后,可讓學生進行想象寫話:
(1) 米沙知道科利亞被隔離治療十分孤單,他想:__________。
(2)米沙拉動拴著氣球的繩子,幾個同學站在四周,嘰嘰喳喳地指手畫腳。有的說:__________, 有的說:__________,還有的說:__________。
以上兩題從兩方面進行寫話訓練,一是模仿性造句,一是想象性寫話。學生做第一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正確說詞組,減輕學生仿造句的難度;第二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性理解。題目促進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把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有機整合,有助于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從而實現作業目標的再發展。
二、拓展作業空間,激發學習興趣
1.走向社會的實踐作業
①攝影。學過《桂林山水》《趵突泉》等課文后,舉辦“我的足跡”攝影展覽。②參觀。學過《珍珠泉》《長城》《秦兵馬俑》等課文后,安排學生參觀博物館、少年宮以及當地的名勝古跡。
2.提高審美素質的作業
①表演。學過課文《巨人的花園》《去年的樹》《小木偶的故事》后,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課本劇表演比賽。②評賞。學過《鳥的天堂》《火燒云》等文質兼美的文章后,讓學生寫評賞短文,并將精妙的詞句、段落熟讀成誦,牢記于心。
3.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專題作業
學過課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后,學生明白了:小村莊的人為了眼前“不錯”的生活,幾乎砍光了樹木,結果毀滅了美好的家園。老師趁勢引導學生:你想對小村莊的人說些什么?在此基礎上,又設計了一個專題作業:留心周圍的環境,花草樹木是否遭到破壞?為了保護我們周圍的綠地,我們能做什么?就環境的保護問題組織一次綜合實踐活動。然后可組織學生調查訪問和實地考察。接著討論交流,撰寫考察報告或科學小論文。學生經過看、問、想,對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從不同角度寫出了較好的文章。在這些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重視作業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讓每個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得到最優發展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練習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要為學生留有自主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根據這一理念,我在作業設計中實行了分層的嘗試。如學完《坐井觀天》一課后,可布置如下作業(任選一題完成):
A.自學第三次對話,續編故事:如果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它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可以說,可以畫,也可以寫出來……)
B.愛寫字的你,寫一寫今天教的生字吧。
C.愛表演的你,和家人一起演一演“坐井觀天”這個故事吧。
D.愛收集的你可以去收集一些寓言故事讀一讀。
以掌握不同的知識點和培養不同的能力為出發點來設計作業,給了有差異的學生一個選擇的自,所有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會做的或經過努力能做的作業,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點燃了他們創造的火花,培養了他們的創新個性。
2.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習得語言表達方式和規律
練習與課堂教學的知識和方法、規律相配合,讓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應用知識并掌握方法、規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創造
作業在依據教材傳知識、育能力的同時,還需激創造。在學習了《畫楊桃》一文后,要讓學生懂得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教師設計作業,應進一步引導學生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于是我出示了一幅畫,上面畫著一棵槐樹、一棵柏樹,這兩棵樹合抱著,只有一個樹干。先讓學生觀察交流看到了什么,有的說看到一棵樹,有的說看到兩棵樹。學生說完后再告訴學生,這就是北京中山公園里的“槐柏合抱”,實屬罕見,引來了不少游客,但誰都不知道這兩棵樹是怎樣形成的。請你來想一想,做一次“創造性的假想”,圍繞奇樹的形成假想一個故事,要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了思維的訓練,同時,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都得到了鍛煉。
四、講究評價藝術,培養積極上進的精神
1.變“單一評價”為“多元評價”
不但要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評價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的觀察、思維、聽說讀寫、綜合運用語言等能力。只有進行多元評價,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變“區分性評價”為“激勵性評價”
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時應以激勵為主,善于發現學生作業中的亮點。如有一位學生作業中錯別字較多,但是字寫得很工整,于是我在作業本上寫上:“你的字寫得很漂亮,老師很喜歡,如果能改正作業中的錯別字,那就太棒了!試試看,你一定行的!”果然,在以后的作業中,這位學生的錯別字越來越少了。還有的學生雖然答案不是很全面,但富于創意,于是我寫道“你的答案與眾不同,富于想象力”,并在作業本上畫了一個笑臉。采用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3.變“重結果評價”為“重過程評價”
Abstract: Zhang Guying village is one of ancient village in HU Nan province,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it begins to change from autonomy operation pattern to contracted management pattern owned by independent developer, thus, the profits they’ve made tended to be stay in the same level, except a great profits in the beginning. In this paper, I focus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discuss the problems exist in it, such as frequent change of the mainstay, or the barrier exists in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關鍵詞:張谷英古村落經營模式社區參與
key words: zhang guyingancient villageoperating mode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作者簡介:于吉京,男,出生日期為1983年,籍貫山東青島,現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07級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鄒宏霞,女,出生日期為1965年,籍貫湖南岳陽,現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旅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一、張谷英村旅游發展背景
張谷英村是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岳陽縣、平江縣、汨羅市3縣(市)交匯處的岳陽縣張谷英鎮東側,距岳陽市70 km、岳陽縣城52 km。這里是一個青山環繞的盆地,盆地中有一龍形山丘,古建筑群依龍形山之走勢,沿渭溪河之流向,繞河環山而建。
古村由始祖張谷英起造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經明清2代多次續建而成,至今保持著明清傳統建筑之風貌。目前保存完好的有當大門、王家段、上新屋三大部分,總面積51000平方米,內有巷道62條,天井206個,房屋1732間。整個大屋依山而建,房屋呈“豐”字型結構,突出了內向性的庭院布局特點。建筑群落內部開敞,方便相互照應,而外部封閉含蓄,起到防護戒衛功能。村內的路、橋、街、巷、溪、井、廊、廈、以及大屋內的雕梁畫棟,各各富有匠心、處處可見情趣[1]。
張谷英村被外界發現是在1989年,其后兩年,隨著電視專題片《岳陽樓外樓》的拍攝和張谷英村古建筑群考察報告新聞會的召開,張谷英村作為湘楚明清民居和儒家宗族文化的活化石,被海內外媒體競相報道,并成為儒家宗法制度、民俗文化和古建筑的學術研究的典范,吸引了各界人士的觀光和考察。社區居民的旅游參與自此也有了萌芽。
1992年,張谷英村被列為岳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光大張谷英的盛名,1995年在撤區換鎮的時候,原渭洞區三個鄉合并為鎮更名為張谷英鎮,并保留張谷英村的行政建制;1995年,張谷英村被列為湖南省旅游開發重點區;2001年被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9日又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2]。
二、張谷英村旅游經營模式分析
2.1旅游發展過程
張谷英村作為一個旅游景區進行開發是在1999年,當時的張谷英鎮政府籌資1000多萬元修建了通往107國道的柏油路面,張谷英村大力挖掘民俗文化資源,提出旅游興村戰略,鼓勵農民辦旅游,開發土特產品,發展旅游經濟。
2001年,岳陽縣政府著手組建了張谷英民俗文化建設指揮部,對景區著手進行保護、維修、完善和開發,并由政府撥款在當年進行了第一次修繕。第一期工程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修復了當大門和當大門沿線的五幢民居的外墻;新建了當大門前的停車場;重新開挖了當大門前的渭溪河。從所有修繕的工程看,目的性非常明確,即主要不是對大屋建筑的保護性修復,而是為了開發旅游。由于經營思路狹窄,引發產品缺乏競爭力等,張谷英古村旅游整體效益不佳,于是,縣政府決定對外招商引資,古村迎來了外部開發商旅游經營階段。
自2003年起,岳陽縣政府先后引入三家公司經營張谷英村旅游開發,它們分別是2003年進駐的長沙匯谷公司、2005年進駐的湖南金榮集團以及2008年進駐的北京中坤集團;并強化了張谷英民俗文化建設指揮部的作用,于2004年將其改組為張谷英村管理處,由副縣長任管理處處長,從全縣文物、文化、旅游等各行政管理部門抽調各級干部任管理處干事,以借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組織的資金、技術優勢,對古村旅游發展進行監督和約束;與此同時,張谷英村委會依然負責村務,只是在旅游管理上逐漸失去了話語權。
歷屆公司經營情況如下:
2002年,長沙匯谷旅游服務有限公司與岳陽縣政府簽下三年的門票經營權,并于2003年正式進駐。經過一些列景區形象的宣傳與推廣工作,匯谷公司極大提高了門票收入;但由于協議的簽署具有明顯的短期色彩,且經營方向單一,公司對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景區持久經營著墨不多,資金投入有限,對古建筑的保護、解決村民就業及指導旅游經營也就無從談起。最終,岳陽縣政府認為需要擴大投資,結束了兩者合約。
2005年6月17日下午,岳陽縣政府與湖南金榮集團簽約,轉讓張谷英村50年的旅游開發和經營權,項目總投資5個億,公司于8月30日正式接管張谷英村門票經營。然而,但直到雙方協議中止,公司方并未有任何實質性的投入。對古村落旅游中出現的問題,也顯得束手無策,包括經營秩序、產品開發和旅游環境等,例如,拉客、幫游客逃票現象時有發生,農家宴、農家土特產品等一直處于低質低價的惡性循環,踩水車、推磨盤等參與性活動趨于停滯,加之處處可見的經營攤位,古村落旅游氛圍大打折扣。于是,雙方合作就此結束。
2008年5月20日,岳陽縣政府引入了由北京中坤集團總投資20多億元的“洞庭湖國際旅游休閑度假基地”項目,成立湖南中坤洞庭湖國際度假有限公司,對鹿角灣、公田鎮溫泉、張谷英村等處實施重點開發。6月6日,中坤公司正式接管張谷英并成立張谷英景區管理公司,該公司從導服、門票、旅游紀念品等方向做起進行規范管理,并在組織考察、教育培訓方面做出一定嘗試。但在投資問題上,始終聲稱“投資環境有問題”而一再推遲。在圍繞著上新屋房屋產權的收購問題上,公司同村民膠著成白熱化狀態,雙方互不相讓,大有一拍兩散的架勢。2009年8月6日,在公司入駐的一年零兩個月后,最終按房屋850元/m2、天井700元/m2的價格收購成功,才為景區開發注入了第一筆資金。
從旅游收入情況來看,自1999年起,古村旅游人數連年突破1萬人次,外部經營主體接手后,2003年以來均接近或超過6萬人次;旅游門票價格水漲船高,從1999年的5元上調到2001年的15元、 2003年的28元和2007年的38元;景區收入則以2003年為分水嶺,從2002年的不足20萬元猛增至2003年的180余萬元,2004年的240余萬元,此后的門票收入也都維持在200萬左右。由于企業經營是全方位的,因此門票經濟能有一定的帶動作用,如民俗表演、商品銷售、娛樂、飲食、住宿等收入大大增加,總體產出較大。據村干部稱,村里每年旅游相關收入都在一千萬以上。
2.2旅游經營模式分析
縱觀張谷英村十年來旅游經營發展,大致經歷了政府主導下自主經營階段和外部開發商經營階段。
2.2.1 政府主導下自主經營模式
本時期由政府投資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了景區進入系統, 由村民委員會作為代表對古村進行旅游開發,保持了古村落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統一。由于社區居民直接參與旅游基本收益的分配,景區經營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居民的經濟收益,所以當地的旅游開發與經營活動較容易得到廣大村民的支持和參與,在景區的日常管理與決策上也更能得到村民的理解與支持,從而有助于提高當地古村落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效率。
但是,由于受旅游開發資金有限、專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等問題的困擾,張谷英村旅游并未得到長足發展。有限的資金投入不僅限制了旅游業的直接收益以及其乘數效應的發揮,而且還會制約古村落環境保護以及旅游資源,特別是古民居的維修保護工作,因為這些工作都需要有相應的資金支持。另外,古村落村民作為當地旅游事業的經營主體,直接負責古村落旅游開發與管理的各項工作。由于缺乏經驗,大都通過對其他地區的簡單模仿,導致開發方式原始,旅游產品檔次低,一般僅僅是提供導游講解、游客參觀、土特產或者其他普通旅游紀念品銷售等傳統旅游產品類型,而很少進行創新或根據自身的特色來決定其具體開發方式;由于資金限制,很少單獨進行產品的營銷活動。
2.2.2 企業承包經營模式
岳陽縣政府先后三次從外部招商引資,旨在吸引旅游經營經驗豐富,并且具備相應規模的外部資本。誠然,企業科學的管理、良好的服務和積極的營銷有助于旅游開發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同時,由外部企業負責古村落旅游的日常經營,其用人機制上也會相對更加靈活,更加提倡效率優先。
但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張谷英村的旅游發展并不如設想中的那般如意,除了開頭一兩年良好的發展勢頭,接下來便趨于平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旅游經營主體更換頻繁
六年引入三家企業,如此頻繁更換經營主體,直接導致了企業經營不連續,古村落旅游發展不穩定。在政府撥款和本地資本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希望借助外部資本加強旅游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并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因而放棄經營效果較好的匯谷公司而選擇實力雄厚的金榮集團;張谷英村民則希望在旅游開發中借船出海,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極力要求企業投資,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視性;而旅游開發商基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考慮,希望以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大的回報,因此,金榮集團和中坤公司在入駐張谷英村之初,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觀望態度。在爭取景區古建筑的開發權時,圍繞經濟補償,外部開發商與古村居民展開了長時間的博弈。
第二,權屬問題糾纏不清
盡管目前我國的許多景區采取了轉制經營的模式,但古村落與其他旅游資源的不同之處在于:古村落中民居的所有權是屬于居民的,即使古村落屬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也只是擁有這些民居的管理權。外部開發商通過承包經營,取得了張谷英村的旅游開發權力,所有相關項目如景點建設、景區內的環境治理等都由開發商處理,當地政府及各級政府部門只負責處理行政事務,不干涉經營者的開發管理活動;在民居的保護問題上,開發者每年支付一定的保護經費,由地方政府負責具體的保護;在開發過程中牽涉到與當地居民相關的事情時,開發商不與當地居民直接發生沖突,一般都是由各級部門出面解決[3]。而政府的直接干涉和參與,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權的錯位,會影響到居民的自身權益,導致其對民居開發的抵觸情緒。
第三,社區參與機制不健全
在岳陽縣政府同外部開發商締約的過程中,作為整個旅游開發過程的重要利益相關者之一,張谷英村的所有者――張谷英村村民卻被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由于是企業與政府簽訂合同,所以對旅游開發收益的初次分配發生在企業與政府之間,層層分配往往使得直接承受旅游開發帶來的各種成本的張谷英村村民得不到足夠的補償,從而導致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村民與外來開發商,以及當地政府的矛盾。同時,由于缺乏相應的社區參與誘導機制,當地村民對參與旅游產品發展的積極性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主動參與的意識不高,對游客的態度冷淡,以及對景區相關政策的不積極響應等等。
三、結語
就古村落而言,一要保護,二要發展,既要依靠先進的管理手段開發開放,又要有雄厚的資本作為支撐。張谷英村的旅游發展由自主經營走向開發商承包經營,獲得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資本上的優勢,但在社區的利益表達機制上,卻缺乏相應的話語權。基于古村落旅游基礎上的各利益主體沒有得到有效的協調和整合,在各自利益的“博弈”過程中,社區居民始終處于弱勢地位。而在旅游發展中,如果一個群體長期依附于另外的群體,那么這種發展必然是不可持續的。社區參與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喚醒社區意識,增加居民對于旅游的支持,亦可以提升居民對地方旅游資源的認識和維護[4],提升社區參與的層次,建立社區參與基礎上的經營模式,不失為張谷英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一種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劉宇.淺析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以張谷英村為例[J].文藝理論,2007(6),148-149
[2]張安蒙.張谷英歷史文化名村調查記[J].閱讀中國,2006(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