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3 05:07: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話考試說話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普通話;測試;命題說話;自然流暢
“命題說話”是山東省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最后一個題型,也是占分比重最大、難度最高的一個題型,要求應試者在給定的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說話三分鐘,做到語音標準,詞匯、語法規范,主題集中,自然流暢。考查的是應試者在沒有文字憑借的情況下,在給定的語境與限定的范圍內普通話口語的表達能力。因此,應試者要完成“命題說話”這一題型,要做到三點:第一,要使用規范、標準的普通話;第二,要有話可說,自然流暢;第三,要圍繞話題,說夠三分鐘。據多次參與山東省高校的普通話水平測評工作的經驗,相較于其他三個測試題型,“命題說話”是應試者感覺最為棘手、失分最嚴重的一個題型。為了提高大學生應試者的“說話”水平,進而提高其測試等級,針對“命題說話”的這三點要求,筆者摸索出了部分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以供參考。
一、使用規范、標準的普通話
這是“命題說話”最基本的要求。教授學生使用規范、標準的普通話是《普通話》課的主要教學任務,山東省普通話測試的前三個題型旨在考查學生的字、詞、文的識讀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應該充分了解自己的發音問題所在,并且按照要求采用正確的發音方法不斷練習。而在“命題說話”環節中,學生需要將平時所學應用到說話之中,用相對規范、標準的普通話進行說話,所以平時上課時指出學生的發音問題并持續關注、不斷糾正,是進行“命題說話”的基礎,這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語言敏感性和耐心,幫助學生通過多次重復性的訓練提高普通話
水平。
二、有話可說,自然流暢
除了擔心自己的語音不夠標準,很多應試者面對“命題說話”這一題型時,更多的是擔心“無話可說”。普通話測試以往多采用人工測試,考生面對考官時,容易產生緊張等不良情緒,導致“命題說話”這一環節出現思維遲鈍、辭不達意,或語言顛三倒四等情況,成績受到影響。隨著科技的普及,大部分測試點開始采用機考的方式,有利于考生消除部分緊張情緒,但還是有不少考生在說話時仍然緊張不安,影響發揮。因此,如何運用一定方法,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是做到“有話可說”的一個必然要攻克的難關。為此,筆者進行了以下嘗試,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利用好課前十分鐘、課時十五分鐘。是指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前時間準備話題,并于每次下課前十五分鐘左右進行相應的練習或表演。為讓學生做到面對他人說話不再緊張,采用了各種辦法來鍛煉學生。如首次課時要求每位學生做一分鐘的自我介紹;再如每次下課前十五分鐘左右請幾位學生到講臺上面對全班進行說話訓練;或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準備一個語言類節目(如小話劇、朗誦等),要求每位學生都必須參與,然后每次課上選一兩個小組進行表演。這樣的方式,有一定的娛樂性,增強了《普通話》課的感染力和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保證了每位學生每學期至少得到兩次在全班同學面前表現的機會,這樣,其膽量鍛煉出來了,面對眾人甚至是考官時的緊張情緒也就大大緩解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說話”或者“表演”完畢之后,教師要進行適當的鼓勵,指出其表現好的一些地方,或者其發音方面的進步,進而激發其積極性,同時也要對其發音錯誤或缺陷進行糾正,進一步提高其普通話水平。(二)采用模擬考試的形式進行實戰演習。在課程結束時采用模擬普通話水平測試人工測試的形式,讓每個學生參加一次模擬考試,教師當面給學生打分。與正式普通話測試不同的是,每位學生考完之后,教師要對其考試過程進行分析,指出各環節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命題說話”的情況進行評價,表揚進步,強調不足,以期提高。有這樣的一次經歷后,學生再上考場時就會做到心中有數,不會怯場,應對“命題說話”這個環節也變得更輕松自如了。
三、圍繞話題,說夠三分鐘
在幫助學生消除緊張情緒的同時,要讓學生把內容說好,也是一個難題。因為“命題說話”要求“在給定的語境與限定的范圍內”進行口語表述,所以要求應試者在說話時做到“主題集中”地說夠三分鐘。為此,筆者采用了如下訓練方法: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每次課結束前布置兩個話題,讓學生們共同思考,并請幾位學生說大綱,然后要求學生課后準備內容,在下次課結束前十五分鐘左右,隨機請學生到講臺上面進行說話練習。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教師帶領學生對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中的三十個話題一一進行準備,為正式測試做好了鋪墊。
具體來說,準備話題內容的過程如下。為了讓內容圍繞主題進行,學生說話前首先應該有一個說話大綱,即要做到對“開頭如何說、中間說幾個分主題、如何結尾”心中有數,大綱準備好后,再給大綱填充內容,加上事例等。開頭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用兩三句話即進入主要內容部分。如《談談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這個題目開頭可以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已經進入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便利,另一方面也有其不利影響”。因為說話時間有限,所以不主張對開頭做太多的揣摩與修飾,只要能把意思說明白即可。
中間部分是主要內容,也是用來占滿時間的主要部分,要求學生按照時間、空間或者邏輯順序來安排結構,并在說話過程中注意使用“首先”、“然后”、“再次”等關聯詞來銜接,這樣就可以做到條理清晰。另外,為了說夠三分鐘,還應該采用事例的方式來進行述說,即注意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相結合。如上文提到《談談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這個題目,開頭部分已經把正文要說的兩個主要方面指出來了,所以正文先說“科技發展給生活帶來的便利”,而這個方面又可以采用舉例子的方式,結合感性材料進行述說,如使用洗衣機后如何節省了家里的勞動力,或有了電腦后給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等;然后說“科技發展給社會生活帶來的不利方面”,也要結合相應感性材料進行論說。
在考試過程中,經常因為時間關系,考生不必結尾,但結尾也有練習的必要,可以訓練學生采用呼應上文或總結全文的方法來完成。如《談談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的結尾如下:“總之,科技發展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造成一些困擾,在今后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積極發展其有利方面,減少其不利影響,讓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關鍵詞】普通話,計算機輔助測試,高等學校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和載體。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普通話水平測試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里程碑,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承者,是普通話推廣的重點受眾,河北省各大高校的普通話培訓測試站設立,促進了大學生普通話培訓和測試工作,大學生普通話水平整體提升明顯。
雖然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具有眾多的優點,但各高校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機輔測試”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有待進一步完善。
1.高校在“機輔測試”中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已成為普通話水平測試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各高校相繼全面推開。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是使普通話水平測試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重要舉措。“機輔測試”使測試站和測試員工作量大大減輕,得以從繁瑣龐大的工作量中解脫出來,有利于更集中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流程當中,更順利地完成工作任務,使得測試效率顯著提高。考生也不會因為人為因素而獲得不公正的待遇。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測試的推廣,雖然有效的提高了測試效率,也避免了測試員的人為影響因素。但是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測試與傳統的測試員人工測試方式不同,也有它的弊端,在針對大學生的測試過程中,尤其是在說話項的測試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1.1“機輔測試”的測試環境和測試設施存在的問題
與其它測試機構相比,高校測試機構的測試任務更加繁重,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學生眾多,在測試實施過程中,需要有更好的測試環境和測試設施,以保證測試的順利進行,這就對高校實行普通話“機輔測試”的基本條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機輔測試”需要具備先進的“機輔測試”軟件系統;固定和足夠數量的測試場地;測試所需的計算機硬件設施及相關輔助設備;專業的普通話測試人員和專門的機測操作管理人員和設備維護人員;嚴格的“機輔測試”操作管理規范等。
但是現在很多的高校由于教學資源比較緊張,并未建立專門的測試室,同時與測試室配套的備測室,侯測室無法得到保證;規章制度也不夠完善,并未制定有關于普通話機輔測試的規章制度;測試站人員不足,測試站人員全部為兼職人員,本身做為教務處的工作人員,工作任務已經相當繁重,機輔測試后,前期準備的工作量加大,測試時測試室,備測室,侯測室都需要人員進行管理,人手不足,工作量巨大。
1.2機測環境下說話項測試出現的問題
說話項要求3分鐘,很多學生實際準備的有效材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揮完,有些學生過于緊張或者沒有提前做準備,甚至30 秒不到,就無話可說了。但是在機測環境下,因為無人提醒,很多學生就造成了缺時的情況,還有一些考生為了填充時間,他們就任意發揮,出現對照機器讀秒、拖長語音,甚至讀準考證號等等在人工測試環境下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也有些考生使用現代通訊手段,將測試題和答案進行流傳,或者通過網絡直接搜索說話內容,致使說話項同題內容基本一致的情況,機器無法制止,致使測試員測評時給出重復的后者零分處理;說話項是根據話題即興講說的測試內容,然而在沒有監管的機測環境下,應試人為了達到“流暢”的效果,將事先準備好的稿子,背誦甚至通篇朗讀.在傳統人工環境下,測試員將會制止,而機器無法控制。
1.3機輔測試環境下考生心理出現的問題
作為一種新型普通話測試方式,考生可能會因為對測試程序、操作技巧不熟悉而產生恐懼、焦躁的情緒;有些考生因沒有恰當使用耳機, 說話聲音太小導致話筒無法錄音, 影響測試成績;有些考生由于不習慣前兩題顯示的藍黑相間字體,導致測試時出現漏讀現象;有些考生錯誤按動下一步按鈕,使考試自動跳到下一題,大大影響了考試成績;有些考生在說話題時,反應過慢, 出現語塞、結巴、停頓等現象,導致錄音中出現大段空白;有些考生存在僥幸心理,在測試說話項部分對著偷帶的說話材料進行朗讀, 違反考試紀律,被取消了成績。
2.針對高校機輔測試出現的問題提出的對策
2.1規范考前培訓。考前培訓是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順利進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首先,作為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組織者、技術人員和考務人員必須通過培訓,了解“機輔測試”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驟,掌握排除“機輔測試”中常見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強對考生測前集中培訓是消除其心理不適應性,提高“機輔測試”質量的重要措施。在培訓過程中,要詳細介紹測試模式,包括基本模式,實踐情況介紹,同人工測試相比的特殊性;同時還要講解測試題型、操作程序和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包括介紹整體操作程序,介紹每個程序的操作要點;通過解答疑難問題,包括應對或化解 “機輔測試”可能遇到的問題的技巧等,以使考生在心理上減少“機輔測試”的陌生感,增強適應性。另外,各高校還應該盡量創造條件,設計網上虛擬測試軟件或開僻專門的機房,供考生上機熟悉和練習。
2.2 建立、健全考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相關規章制度,對加強普通話測試考務管理尤其重要。針對“機輔測試”這種新的、自由度較大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模式,應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使考務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如做到考試前期管理規范化,包括建立考試管理制度,規范考試報名管理,規范考務人員工作職責,規范考生測試流程,規范測試環境等,做到職責分明,環環相扣,使考務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3.結語
關鍵詞 普通話水平智能測試;成績分析;應試策略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12-0059-03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and Examination Skills//Fu Zhaoxia
Abstract The article gives the analysis of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summarizes error-pr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the corresponding test-taking strategies, and relates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requirements.
Key words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score analysis; corresponding test-taking strategies
Author’s address Jining Polytechnic,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37
普通話水平測試(簡稱PSC)是根據《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規定的統一標準和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一項測試,測查應試人的普通話規范程度、熟練程度,認定其普通話水平等級,屬于標準參考性考試。近幾年,語音識別技術得到迅猛發展,普通話水平測試進入計算機輔助新階段,即普通話水平智能測試使測試工作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標準化。普通話智能測試在各個測試機構的實踐,提高了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效率和質量,促進了普通話測試手段的現代化。
1 不同系別學生普通話測試成績分布
筆者對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從2008年開展智能測試以來近6 000名學生首次考試取得的成績進行嘗試性分析,主要從“一乙”“二甲”“二乙”“三甲”4個成績等級做了比較。
比較分析的約6 000名考生均為在校學生,主要來自山東,少數來自其他省份,但也仍屬于北方方言區,占98%,極少有其他方言區學生,只占2%。所有學生都在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生活了2年以上。
分析圖1得到結論:1)考生的普通話成績主要分布在“二甲”和“二乙”兩個等級中,且“一乙”率和“三甲”率均處于低水平;2)文科專業系別的學生表現最佳,主要體現在“一乙”率和“二甲”率上,另外,“三甲”率在理工專業的比例較大,最高達到8.29%;3)文科系別如文法系、外語系,兩者考生成績差異較小,理工科系別如機電系、汽車系、建筑系,考生的成績分布也大致相似,但綜合文科和理科來看,成績差異較大,顯然,文科系別學生的普通話成績整體比理工科的高。
2 常見語音錯誤和缺陷分析
根據平時上課時普通話任教老師對于學生語音表現的總結和考生第一、二、三題的測試成績,列出表1、表2和表3,分別對應了在校學生產生語音錯誤和缺陷幾率最高的一些聲母、韻母和聲調。
除表中列出的內容外,輕聲、兒化、變調等語流音變也是考生容易產生錯誤和缺陷的難點,如輕聲音節的重讀、缺少兒化韻或讀成獨立的“兒”等。
3 普通話智能測試應試策略
3.1 參加考前培訓,熟練考試流程
在上機進行智能測試的過程中,會出現測試失敗的情況,主要原因是:1)考生不熟悉電腦或考試系統的操作,造成耳機佩戴錯誤、話筒關閉、輸錯準考證號等失誤;2)考生在試音或正式考試時音量小,導致試音或評測失敗;3)考生讀完一題不主動點擊“下一題”,造成測試時間過長;4)個別考生在讀字詞時速度不均勻,有漏行錯行現象;5)考生第四題“命題說話”的時間不足3分鐘;6)計算機在考試過程中突然故障,造成測試失敗。
因此有必要在考前培訓中加強對測試流程和測試操作的熟練,安排考生在參加正式考試之前進行模擬測試,模擬的內容包括測試環境、計算機操作、測試系統的操作等。
圖2是普通話水平智能測試的備考流程和考試流程,考前培訓可以有針對性地列出注意事項,如:1)耳機佩戴好之后不要用手扶或握住話筒,耳機線上的話筒開關也不要隨意關閉;2)試音時應保持較洪亮的聲音和正常的語速,并且跟測試過程中的音量保持一致;3)測試過程中不要說與測試內容無關的話,“說話”題要等到系統結束測試才能停止;4)結束離場時要馬上安靜地離開,不能與同場考生交流或大聲喧嘩,以免影響他人的正常測試。
3.2 考前充分準備,考時消除緊張
考生在考試之前往往心情很緊張,根本原因一般是考前準備不充分,對考出合格或優異的成績沒有信心。“臺下十年功,臺上三分鐘”,要想從根本上調整好心態,還是要考生平時多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全過程對考生來說也是考前的必修課,考生要對每一個環節都能做好相應的準備。
1)多聽多練多寫。要聽標準普通話,比如新聞聯播、散文朗誦等,聽時把握一些自己平時容易讀錯的音并作記錄,有針對性地加以糾正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要跟讀找語感;寫是要寫一些規定題目的提綱,逐步鍛煉出打腹稿的能力。
2)多交流多請教。考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普通話與周圍的人交流,養成用普通話表達的習慣;請教普通話老師,請他們指出自己說話時的不標準之處,并及時糾正。
3)測試之前參加考前培訓,認真聽培訓老師講解測試過程和注意事項,把陌生環節都記下來加以熟知和理解;參加模擬測試以便更加適應測試過程。
4)進入考場要盡量地放松心情,深呼吸調整緊張情緒;測試開始后專心聽系統提示,按步驟進行考試;平常心對待說話題,看準系統頁面的時間提示條,防止提前結束說話內容。
3.3 靈活掌握上機測試時的應試技巧
考生應熟悉測試題目的要求和評分細則,下面就以測試內容的順序分別介紹相應的應試技巧。
1)讀單音節的字詞。要求考生橫向朗讀,不錯行不漏行不跳讀;語速不能過慢也不能過快;讀錯一個字可以再更正一遍,系統按第二次的讀音評分,切勿改讀隔字或隔行的字;遇有多音字時考生讀正確其中的一個音即可,無需讀出所有讀音;每一個字都要讀完整到位后再讀下一個字;聲音要洪亮清晰,切勿含糊不清以免影響系統評分。
2)讀多音節的詞。除了與第一題相同的要求和注意事項之外,讀時還要注意詞語的輕重音格,即詞語一般是“中重”格,輕聲詞語為“重輕”格;兒化韻注意發音要到位;不嘣字不嘣詞不讀破詞,對不熟悉的詞語也要堅持讀出來。
3)朗讀。在朗讀文章時不僅要有正確的語音,而且應流利順暢、傳情達意:首先應做到不錯讀漏讀,語速正常、語調合理、停頓和重音正確到位;若有讀錯和漏讀的字也不要重讀詞語或者句子加以改正,應忽略此處繼續下文,以免影響整篇文章的流暢程度。
4)說話。“說話”的分數最高,當然扣分比重也較大。在應試“說話”項時,考生應從以下一些方面入手:語音正確,語調自然,用平時練習普通話時的正確語音,按照正常口語的語調來“說話”,不能以背誦、演講或者朗誦的腔調來考試;多用短句,少用或不用長句,讓說話方式口語化,減少書面用語或總結式的句子;用標準詞匯,不用時髦語、方言詞和口頭禪,社會上流行的一些時髦詞匯往往是不規范的,直接“翻譯”過來的方言詞只能削弱表達,影響語音面貌,過多的“嗯、哈、那么”等口頭禪會讓說話內容顯得匱乏無力,也讓語句的流暢大打折扣;說話時應全局構思且思路清晰,切勿在中途轉而選擇另外一個題目和內容;說話過程中勿停頓過長的時間,否則會累計計入“缺時”項中;注意不要提前結束說話。
具體到山東人的語音狀況來說,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1)由于調值較普通話稍微低一些,而普通話是音高成分占優勢,所以在讀單音節字時應注意陰平聲調的高度,應保持在調值為55,平時練習時要注意多練習一些陰平的字節;2)平翹舌不分或不到位,特別是魯西南地區的方言影響,人們在說普通話時往往平翹舌區分得不好,練習時要注意放松下巴,掌握正確的發音位置,多讀一些需要區分平翹舌的詞語和繞口令,掌握正確的舌位和發音方式;3)讀上聲時不到位或聲調尾音降下來,上聲調值214,練習時可采用點頭法或手指在面前畫“√”的方法,從形式上造成心理暗示,讓讀音從2降到1再上升到4結束;4)平時多讀一些文章,把握每片文章的感情基調,用正確的語調語速加以朗讀練習;5)經常選擇一些題目展開話題,將說話時間設定在3.5分鐘,注意構思和說話內容的新穎性。
[關鍵詞]普通話機測培訓策略培訓成效
[作者簡介]姚若冰(1973-),女,上海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上海201209)
[中圖分類號]G642.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8-0180-02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與目的
經過多年的努力,普通話水平測試已對我國普通話的推廣、普及和應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在增強全民語言規范意識,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等方面的積極推動作用也日益顯現,可以說,普通話水平測試已經成為新世紀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成績的取得,同各地普通話測試機構堅持“以測促訓,以訓保測”的原則有著密切的關系。自2007年上海與安徽兩地率先開始采用機測后,目前機測正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這標志著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已步入一個更為科學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時代。與人測相比,機測具有測試過程更優化、測試效率更高、測試信度更強等優點。但作為一種新的,與以往人測有明顯差異的測試方式,必然在測試環境、測試過程和操作方法上給應試者帶來一定的障礙和不適應,這也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應試人的發揮。
二、課題調查結果與分析
了解與分析機測中出現的新特點與新情況,在培訓中采取相應的對策,無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機測與人測的不同之處及影響分析
1.機測與人測應試者的應試狀態完全不同。在人測環境下,測試員可以通過提醒等方法干預應試者出現的失當行為,幫助應試者規范地完成測試,整個測試過程由測試員掌控,應試者處于被動應試狀態;在機測環境下,整個測試過程基本上由應試者自己掌控,應試者處于主動應試狀態。而應試狀態的不同,必然會對應試者的應試心理、應試技巧以及最終的成績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關注測試方式不同帶來的應試狀態的變化,并在培訓時注意講解和引導。
2.機測與人測的測試環境不同。這對應試者的應試心理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其水平的發揮。相比較而言,人測環境比較單一,盡管應試者直面測試員會有較大的心理壓力,但現場沒有其他干擾因素,應試者可集中精力應對考試。而機測環境則有明顯不同。目前全國主要有采用專用測試室與利用現有計算機房或語音室等作為測試室兩種環境類型。專用測試室即每個測試單間設一個機位,應試者可以在一個獨立、安靜、私密的空間里完成測試,受周圍干擾的因素極少。但在對上海市語測中心專家的訪談中了解到,部分年齡偏大,對計算機操作不夠熟練的應試者,會因為在測試單間中沒有人可以“依賴”而產生焦慮。限于場地、成本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多數考區都利用現有計算機房或語音室等作為測試室,在同一試場設置多個機位。由于各機位是非封閉性的,因此不能避免考生間的相互影響。在對應試者的訪談中,大家普遍反映周圍考生的朗讀聲讓自己分心;在進行說話項目測試時因無文字憑據,需要邊思考邊說話,受周圍考生聲音的影響更明顯;機房里人員的走動也對應試者造成一定的壓力。可見在人測和機測的不同環境中,不同環境會給應試者帶來不同的感受。因此,如何讓應試者熟悉和適應機測這種全新的測試環境,是培訓者應該加以考慮的。
3.機測與人測應試者的應試心理不同。從容、放松的應試心理會讓應試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而在緊張、焦慮的考試狀態下應試者的原有水平會被壓抑,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從譚和平等人的“PSC過程中引起應試者產生焦慮的因素研究”課題中可知,在人測方式下,應試過程中與測試員直接相關的因素中使考生焦慮等級最高的是“測試員的頻繁記錄”,緊隨其后的是“測試員搖頭與測試員人數超過一名”。由此可見測試員已成為讓應試者產生焦慮感,干擾應試者發揮正常水平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在培訓中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成了機測后培訓的主要內容之一。
(二)機測后培訓內容與要求的調整
其實,采用機測后,測試的內容與題型等所有的考查要素與人測并未發生任何改變,機測后培訓的最重要的內容與人測時一樣。而對測試的方式與環境的變化對應試者的應試狀態與應試心理等帶來的變化與影響,就需要培訓者予以重視。
1.機測后最基礎的培訓內容依然是如何提高普通話水平。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測前培訓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應試者的普通話水平。在培訓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詳細講解每個聲母、韻母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幫助學生發準聲、韻、調,掌握語流音變。針對不少應試者在朗讀短文時只偏重于字詞句讀音的準確,很少顧及文章內容的表達,培訓教師也應在課堂上做些朗讀技巧方面的培訓,教會學生控制自己的聲音、節奏、速度和情感。而在即興說話項的培訓中,針對當下應試者,尤其是應試的學生群體中比較普遍存在的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差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強普通話口語表達中規范運用普通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強運用普通話進行思維,以及根據特定話題進行審題、選材、構思并即興表達的能力。
2.測試方式不同造成了測試的環境和應試者的應試心理、應試狀態都有相應的變化。因此,在培訓中增加機測流程和相關應試技巧的培訓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一項內容。首先,針對測試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培訓教師需要從心理層面對應試者的心理加以輔導。培訓教師首先應該讓應試者熟悉機測流程,了解機測特點,調適好他們的應試心理。針對專用測試機房中考生擔心出現意外無人幫助的擔憂,應給應試者介紹機測系統的基本情況,且專用測試室是最佳的測試環境,從而樹立起他們對機測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擔憂,并鼓勵學生利用良好的測試環境盡量發揮自己的水平。針對采用兼用機房,數名應試者在同一試場測試的,要引導考生專心于完成自己的考試任務,不要去關注其他考生的聲音,尤其在無文字憑據的說話項目中更要做到心無旁騖。安排應試者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測試,讓他們對機測有更直觀的了解與實踐,打消應試者對機測的陌生感與抗拒。培訓教師則可統計分析考生的得分情況,有側重地安排培訓內容,提高培訓的效率。
其次,針對機測中考生對聲音大小、無交流感、可能產生機器故障等因素的心理擔憂,教師在培訓中可逐一分析講解打消考生的顧慮。比如應試時聲音大小的選擇,一般采用二三個人之間交談的音量,切忌說話聲音太小,而且要提醒考生試音和考試過程的音量盡量保持一致。針對說話時缺少交流感,可指導考生調整心態和測試狀態,想象自己是面對著朋友在說話。針對應試者對機器故障的擔憂,告訴他們機測的基本情況外,還應告訴他們基本的求助方式——舉手示意。當然,也應要求應試者遵從應試要求,不隨意操作設備,不拉扯各種連接線。
再次,針對機測時要由應試者操作計算機,主動掌控測試進程,并需要應試者自己把握音量、語速、說話內容這種情況,培訓時要把相關細節一一加以講解指導。忽視了對某個細節的關注也可能導致對考生成績的直接影響。比如第一項試題讀單音節字詞時語速的掌控,要求逐字念清楚,吐字清晰完整,速度穩當。在第一項與第二項試題中如果發生漏讀或讀錯,應及時重復讀一遍,計算機系統會自動進行識別。又比如第四項命題說話,在培訓中教師一定要讓應試人明白,說話項最能考查應試人真實的普通話應用水平和能力,測試時尤其應注重心態放松,根據所選話題按照一定的思路來層層闡述,盡量避免因緊張引起不必要的結巴或語塞。同時,也必須講清楚雖是機測,但說話項依然由測試員根據錄音人工打分,打消學生背稿、離題、用無效語料填充時間等投機行為,進而要求學生注重平時對話題的準備與練習。
最后,雖然機測較之人測在某些操作上似乎更為“冷酷無情,鐵板一塊”,但許多機測的應試者反而在訪談中感覺壓力更小些。人測時發揮若不是很順利,測試員的表情、肢體語言等都會對應試者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有時會被誤讀成某種暗示而影響了正常水平的發揮。而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應試者面對機器已無太多的心理障礙,機測時雖無人提醒,但可以大膽由自己掌控整個測試過程,更有利于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鑒于此,培訓教師應因勢利導,鼓勵應試者經過機測的培訓再加上模擬測試的體驗,最大化利用機測的優勢,順利地通過機測并取得好成績。
三、建議與對策
如前所述,機測與人測相比既有一定的優勢又有其自身的特點與不足。如何利用機測的優勢,幫助應試者克服可能面臨的問題,需要培訓者能更多深入測試現場發現問題,歸納總結,探尋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尋求解決之道。根據所做的調查與訪談,我們認為從目前存在的問題看,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能給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順利推廣與實施,為真正提高應試者的普通話水平帶來實質性的收獲。
首先,加強宣傳教育,引起各方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流動日益頻繁,普通話已成社會的通用語言。在大學校園里普通話的使用頻率與程度較之社會更高,似乎人人都會使用普通話,造成學生自認為普通話水平不成問題。對普通話水平測試沒給予應有的重視,再加之現在是信息社會,考生普遍比較熟悉計算機操作,這往往就忽視了機測前的培訓。所以從學校的角度看,宣傳和引導就顯得甚為重要,學校應努力營造使用規范普通話的氛圍,利用學校廣播臺、校園網作為一個很好的宣傳的媒介與平臺,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入更多說規范普通話的元素。教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除了自身能講標準的普通話外也要提倡與督促學生多學習使用規范的普通話。通過對普通話的學習還可增強學生對母語的認同與熱愛。
其次,機測后普通話水平的提升依然是培訓的核心。機測后,無論是應試者還是培訓教師都可能會因過多關注測試方式,而忽略了測試內容的本身其實并沒有任何改變,因此培訓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內容依然是對應試者存在的各種影響普通話規范發音等問題的廓清與更正。只有掌握了普通話語音的正確發音原理與方法,摒棄了語音、詞匯、語法方面的方言影響,才能真正提高普通話水平,也才能在測試中取得好成績。
最后,強化機測方法的培訓,最大化發揮機測效能。除了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外,對機測方法的熟悉與掌握能讓考生在測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訓中對機測流程、機測操作、機測時音量、語速及時間的把握、意外情況的處置等各種細節的講解與培訓也非常的關鍵。要充分利用與發揮機測更嚴謹、更規范、更公正的優勢,充分發揮人測時被抑制的潛力,使機測效能發揮到最大化。
隨著機測的普及與實施,一定還會有新情況、新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本文就目前機測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與現象進行探討,并提出一定的培訓建議與對策,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譚和平,馬紅英.PSC過程中引起應試者產生焦慮的因素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
[2]葉軍.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應試人應試心理狀態評估[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0.
關鍵詞:五年制幼師生、PSC、、二級甲等、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江蘇省教育廳在《關于在全省高校、中等職業學校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通知》(蘇語[2001]8號)中指出:“師范類學生在畢業時必須取得二級以上(含二級)等級證書,中文專業學生不低于二級甲等”。而在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中對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做了進一步明確規定:“學校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師應當達到二級水平,其中語文教師、幼兒園教師和擔任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應當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從以上兩個文件的對比中可看出,國家對幼兒教師的普通話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從二級乙等提高到了二級甲等。幼師生唯有通過普通話考試,才能申請教師資格證,進行崗前入職進編考試,而目前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各大省市的幼兒園均規定,幼兒園教師必須持雙證上崗(教師資格證、育嬰師證),因此順利通過PSC考試對于幼師生來說至關重要。
其次,幼師生將來面對的學生是3―6歲的幼兒,兒童語言習得理論認為,幼兒在五歲左右可完成母語的習得,他們對于語言習得的敏感程度極高,教師規范、標準的普通話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作用,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語音上,還體現在詞匯、語法上。因此,通過PSC的培訓與考試,讓幼師生養成規范使用普通話的習慣,對于他們將來的教學工作有著較大的意義。本文將對PSC培訓的原則與策略作一簡單梳理,以期對PSC測試提供一定的指導。
一、以明確的培訓原則為主導,針對性、應用性與可操作性為指導思想
在進行PSC培訓前,培訓教師應明確培訓的原則,即目標明確,明確、科學的教學目標是PSC課程充分實現的前提。目標可細化為總目標與子目標,總體目標是使得幼師生獲得二級甲等及以上的證書,讓幼師生充分意識到標準化、規范化使用普通話是時代、社會的需求,更是未來職業的必然要求。而子目標則是落實到每一節培訓課的課堂教學目標,它是對總目標的分解。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應緊扣測試本身與教學對象,不論是語音摸底、知識講授,還是測試簡介、技能訓練,都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預期。
而針對性強則是培訓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我校面向全省招生,生源來自省內各地,普通話水平良莠不齊,因此在培訓初期應對不同方言區人普通話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充分把握,如江淮方言區中平翹舌問題、nl的問題,吳方言區后鼻音的問題等;同時在培訓前期對所有學生的語音面貌進行摸底,建立方言檔案,對基礎好的學生進行提優,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補差,這樣培訓時就能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其次,PSC的培訓除針對培訓對象外,還應針對測試內容:單音節字、多音節詞語、朗讀短文與命題說話,這是PSC培訓的主線,也是充分提高教學效率的保障。
另外,應用性與可操作性也是PSC培訓中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順利通過PSC測試是培訓工作的重要目的,但非唯一目的,PSC測試本身就是為真正提高被測試人實際運用普通話的水平。因此,培訓必須緊密圍繞應用性展開,同時,培訓本身應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實現培訓的目的。
實現應用性與可操作性,首先要做到營造良好的使用普通話的語言氛圍。教師在培訓中應時刻提醒學生不僅在課堂上使用普通話,在日常生活中也應使用規范、準確的普通話,要學生養成互相提醒督促的學習習慣。其次,立足師范性,幼師生有許多實習的機會,會讓他們對幼兒園語言文字的使用有直觀的感受,在PSC培訓中可再次強化學生作為師范生應具有的規范意識,并借此契機訓練學生的教師口語,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第三點,即堅持“講”與“練”的結合。PSC培訓中,不允許出現教師滿堂灌或學生完全自己練的情況,必須是講練結合、精講多練。教師不能過多在理論上兜圈子,不僅使學生喪失興趣與信心,也不利于他們掌握方法與技巧;教師也不能盲目放手,不進行理論講解、發音方法的糾正等,這只會讓學生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真正應用性與可操作性強的培訓模式,應是教師講――學生體悟練習――教師檢查――學生整改――教師再反饋的過程,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水平。
二、 充分講究培訓策略,多角度全方位完成培訓任務
在PSC培訓中,教師只有提前對四項測試內容進行全面把控,精心組織每個教學環節,有策略地進行培訓,才能高效地完成培訓任務。
1.拓展培訓課堂的寬度與外延
我校普通話測試時間安排在三年級下學期,而在一年級整個一學年,我校為一些普通話基礎特別差的學生開設了普通話興趣小組,在低年級就對他們進行專門補差輔導,提早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加以改正。另外,我校利用語文課堂,在課前開展三分鐘說話活動,教師在學生完成三分鐘的故事、演講后,也會對其語音面貌加以點評,讓學生對自己的普通話水平有所了解,以上兩種做法,均是對培訓課堂的一種補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重點突出,難點明確
通過多年的培訓我們發現,學生在四項測試內容中,較容易失分的是第四項命題說話,如果準備不充分加上心理素質不過硬,學生很容易在此環節失分,因此在培訓中,對于第四部分的輔導是PSC培訓中的主要環節。在培訓中,教師首先要對命題說話的話題進行整理、分類,找出可相互遷移的內容,再與學生共同根據話題擬定提綱,值得注意的是,在命題說話環節,我們不提倡學生采用事先寫稿并背稿的方式,應讓學生擬定好大綱,再對大綱進行細化。
而在具體的問題上,我們歸納出了學生易讀錯的字,印發給學生要求學生不管是朗讀還是說話時要特別注意,另外還歸納出一些學生易錯的類型:平翹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f、h,n,l不分;兒化易判難讀;輕聲易讀難判;“啊”的音變難掌握等。據此,我們總結出了一些口訣幫助學生記憶,如:
翹舌:主爭真志住,平舌:資則早在增。前鼻:恩因煙彎穩,后鼻:昂迎中擁生。咬緊字頭歸字尾,不難達到純和清。
念一念,練一練,n、l的發音要分辨。l是邊音軟腭升,n是鼻音舌靠前。你來練,我來念,不怕累,不怕難,齊努力,攻難關。
“啊”在句首有四聲,“啊”在句末要音變。前是a,o,e,i,ü,“啊”的讀音變成ya。讀na是因前鼻音,后鼻音后讀成nga,平舌讀za翹讀ra,u、ao后面讀成wa。
這些口訣形象地解決了學生在發音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通過對發音位置的講解、舌位圖的分析,讓學生有技巧地練習,效果十分顯著。
另外,除了口訣外,繞口令、邊說邊唱也是快速提高普通話水平的方法。
3.測試技巧要明確
測試技巧除要求學生在考試時動程到位,以及共鳴腔充分打開外,還有一點就是對于機測時注意事項的講解,告知學生如何準確使用耳機,在錄音時如何避免干擾以及發生突發狀況時的應對等。
綜上所述,只有以明確的培訓原則為主導,針對性、應用性與可操作性為指導思想,充分講究培訓策略,多角度全方位開展培訓任務,才能真正提高PSC考試的通過率,并真正提升學生的普通話使用水平。
?P鍵詞:語碼轉換;廣東高校;動機;隱喻;情境
Key words: code-switching;colleges in Guangdong;motivation;metaphorical;situational
中圖分類號:H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7-0196-04
0 引言
廣東地區是一個多種語言變體并存的地區,方言、普通話以及學生習得語言之間的語碼轉換是常見的一個語言現象。本文是通過搜集廣東工業大學校園內的真實語料,試圖調查方言、普通話以及學生習得語言之間的語碼轉換。研究的目的是探析并論證大學生對多種語碼轉換具體的動機。語碼轉換是一種出于動機的有效的交際策略,但是交際者并不是隨意地、機械地運用語碼轉換,而是為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在特定的語境下采取的動態性調整。
1 文獻綜述
1.1 語碼轉換的定義
語碼是用來交際的符號系統,包括語言系統以及語言的各種變體,如方言,語體和語域(Ronald Waudhaugh 1988)。語碼轉換是指在同一次對話或交談過程中,由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即人們在說話時同時使用了兩種或以上的語言及其變體的現象。
1.2 語碼轉換研究簡史
20世紀70年代以來,語碼轉換一直是語言學研究者們關注的重要課題。研究者們對語碼轉換進行的研究范圍涉及廣,研究角度不一,看法也不盡相同。
1.2.1 國外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在國外,John J. Gumperz (1972)首次把語碼轉換分為情境型語碼轉換(situational code switching)和隱喻型語碼轉換(metaphorical code switching)理論,認為語碼轉換源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話題、參與者等情境因素的改變,即情境型語碼轉換;二是說話者的語氣、重點或者角色關系的變化,即隱喻型語碼轉換。
Giles(1979)用“言語順應理論”(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來解釋語碼轉換,指出說話人為取悅于對方,對自己的語言或語體做出調整,使之與對方的語言或語體趨于一致,即語言靠攏(cortvergellee);或說話人調整自己的語言或語體,有意突出與對方的差別,即語言偏離(divergence)。
美國語言學家Mayer Scotton(1989)的“標記模式理論 (the Markedness Model)”,將語碼轉換分為兩類:①無標記的語碼選擇(Unmarked choice),是指說話者在特定場景中使用符合社會規范的語碼,表示說話者愿意與聽話者持相同看法;②有標記的語碼選擇(Marked choice),是指說話者故意偏離和改變交談雙方現有或預期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1.2.2 國內學者對語碼轉換動機的研究
目前在國內,很多學者從以上主要理論出發,對語碼轉換的動機進行深入研究。通過糅合多個理論,在語碼轉換的實際分析中,提出自己的新觀點。
學者謝書書(2005)認為,語碼轉換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其中內在動機主要是指由說話者本身的心理狀態引起的語碼轉換,如為了引起注意、強調或解釋說明所講的內容;對某種語言的態度,如厭惡或喜歡等;外在動機則是指由于客觀原因如場合、話題、對象的改變而引起的語碼轉換。
學者陳立平(2008)提出語碼轉換的動機可分為三大類:①續連無標記語碼轉換,其觸發動機包括會話參與者的改變、話題的改變、直接引用或引述;②有標記語碼轉換,其觸發動機包括會話修正、語音對比、個人偏愛或習慣及其他原因;③無標記語碼轉換,其觸發動機有活躍氣氛,獲得交際性權力,表示一致與認同和減弱語勢。
2 研究問題的提出
上述理論既有區別,又有交叉重合之處,其中都有對語碼轉換的動機有所研究。本文是建立在Gumperz的情境型和隱喻型語碼轉換的理論上,以廣東工業大學為例,對廣東高校學生的語碼轉換動機進行探討研究,分析大學生在言語交流的過程中為什么會發生語碼轉換現象,通過語碼轉換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及影響。
3 數據收集與研究方法
3.1 調查對象
大學校園是一個濃縮的社會,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掌握著各種語碼,擁有豐富的語料來源。大學生的日常活動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校園內會討論到各種社會熱點話題和私人話題,探討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語碼轉換現象也比較頻繁和復雜。本文的語碼轉換語料的收集對象主要為廣東工業大學學生,數據資料均來源于廣工校園學生的日常談話。
3.2 廣東工業大學學生概況
廣東工業大學是面向全國招生的廣東省省屬重點大學,生源地主要是廣東本省以及其他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其官網所示,以2015年為例,廣東工業大學共招收9022名學生,其中超過90%來自廣東省,其余學生來自湖南、廣西、江西等13個省市和自治區。而廣東生源地涵蓋了該省所有21個地級市,學生使用的語言主要以普通話和方言為主,還有部分習得語言如英語、日語等。使用的方言主要以粵語為主,亦包括閩方言和客家方言。
3.3 語料搜集方法
我們進行了長時間的觀察收集,在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場等校園場所,通過錄音和筆錄的方法,在談話人事先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其發生語碼轉換時即時記錄,以獲得最原始真實的口語語料,并進行篩選,找出其中對話相對完整的語碼轉換語料;其次,通過調查訪問校內學生,獲得他們在日常談話中發生的語碼轉換語料,以豐富語料內容,彌補錄音收集的不足。基于以上形式所得的口語語料,對具體的語料進行統計整理,并進一步細化分類。
4 數據展示
由2016年3月到2016年12月為止。本課題組成員在廣東工業大學校園內共搜集到了共106段對話,我們把其中內容完整的語料整理成文字材料,并標出語料內容中語碼轉換的結構類型,轉換方向、轉換動機類型以及說話人和受話人性別。采寫的語料共計18324字,共663個話輪,發現語碼轉換共234例。最后使用統計軟件計算出轉換的累計頻數,最后以圖表形式將分析結果呈現。本文共考察了語碼轉換的方向、轉換動機類型以及說話人和受話人性別四個變量,這四個變量的總體頻次描述如表1。
■
由表1看出,女性說話人和受話人發生語碼轉換案例的數量上基本與男性持衡,語碼轉換234例,動機分布持衡,其中情境型語碼轉換113例,隱喻型語碼轉換121例。
5 ?論
由上述整合數據,我們進一步分析了語碼轉換的動機。下面將按照J. Gumperz的語碼轉換分類法,從情境型和隱喻型語碼轉換的角度闡述廣東大學校園語碼轉換的動機。
5.1 情境型語碼轉換
5.1.1 填補詞匯空缺,彌補詞不達意
學者祝畹瑾(1992)曾提到,當說話者一時想不起或缺少適當的表達時,會促使人們使用語碼轉換。校園學生在交際過程中,由于某種語碼中缺乏適當的詞匯,或一時想不出適當的詞匯,使談話者傾向于用另一種語碼中的詞匯來進行表述,因此而產生語碼轉換,如:
例1: A女汕頭 B女潮州
A:咦,你換發型啦?
B:對呀。但是沒有我想象中好看。
A:不會,我覺得好看
B:我媽說我是“ko 頭”,她自己的額頭就不是這樣的。
上述對話中,A和B一直使用普通話交談,但當B女生形容自己的額頭時,由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普通話詞語描述,產生了詞匯空缺,故選擇使用潮汕話“ko”(額頭圓滿之意)來替代。因此填補詞匯是大學校園內語碼轉換重要動機之一。
5.1.2 言簡意賅,方便交流
大學生通常掌握三門或以上的語碼或變體,包括方言、普通話、英語等。在日常交談中,說話者認為使用另一種語碼的表達更加直接利落,意思表達也更加簡潔明了,因而產生語碼轉換。在大學校園里,英語詞(包括詞語和縮略詞)常被廣泛應用到日常談話當中。在交流的過程中插入英文替代詞,能更好、更便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減少交流障礙。校園中常見的英文代替詞,如: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國全國籃球協會)、CET 4( College English Test 4)大學英語四級考試、TEM 8( Test for English Majors 8)英語專業八級考試,HR人力資源管理等等。
5.1.3 引用
Gumperz(1982)認為語碼轉換的的動機之一是引語(quotation),謝書書(2005)也曾提到:在言語交談的過程中,敘述者有時會在一種語言或變體中想表達另一種語言或變體的某個詞,但因為對應的譯詞不存在或語意不對稱,而直接進行語碼轉換。如:
例2: A女佛山 B女陽江
A:今天重溫了一邊追風箏的人,從劇頭哭到劇尾。
B:電影嗎?我之前看了小說版,也哭得稀里嘩啦的。
A:是的,很喜歡哈桑這個角色。
B:我也是!最記得他那句: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上述例子中,B直接引用 《追風箏的人》 這部小說中的經典臺詞“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不僅原汁原味地表達了小說的內容,也表露出自己對這部小說的喜愛。在語碼轉換中,引用是最常見的語碼轉換動機之一,在校園日常見直接引語現象引起的語碼轉換。
5.1.4 避免歧義
說話者有時會為了避免語義含糊(avoid ambiguity)而轉換語碼來重復話語,以增加清晰度。一些有歧義的詞語解釋起來比較麻煩,使用語碼轉換最便捷。由此,出于避免混淆的動機,說話者會使用語碼轉換,如:
例3:
A:今晚打火鍋,大家要吃什么?我先列個購物清單(普)。
B:我突然間好想食馬蹄(粵),
B看到A頓了頓
B:就是荸薺知道嗎?那種長得有點像栗子的果子(普)。
上述案例中的“馬蹄”,在粵語中是指植物“荸薺”,而在普通話中的意思是“馬的蹄子”,上述對話中,一開始B使用粵語回應A,當B聯想到“馬蹄”在粵語和普通話之間有歧義時,為了避免產生誤解,B又轉為普通話向A解釋,從而消除歧義。
5.1.5 幽默風趣
在言語交際中,幽默能激起受話人的愉悅感,創造出一種輕松活愉快的談話氛圍。說話人往往會處于幽默詼諧的動機進行語碼轉換。如:
例4:
B:我前天拍簡歷照了,給你看看。(普)
A: 哇!這是你嗎?雅絕啊!!(普通話,劃線部分為潮汕話,“美死啦”)
B:是吧?過無敵呀!(潮汕話,劃線部分意思為“好厲害啊”)
上述對話中A使用方言“雅絕”來贊美B的照片,而緊接著B同樣回應以方言“過無敵呀”,使得談話氛圍更加有趣愉悅。不難發現,在校園日常談話中,大學生經常在一種語碼中插入另一種語碼來活躍談話氣氛。
5.2 隱喻型語碼轉換
5.2.1 強調或解釋說明一些說話內容引起注意。如:
例5:
A男佛山 B男重慶 C女廣州
A:大家看一下這個考勤表,按出席次數上報該領的訓練補貼,多退少補。
B:我肯定有多。(普)
C:隊長(A)點解我??考勤記錄只是出勤6次?我肯定唔止去6次啦!(粵)
A:唔知喔,反正考勤表的記錄是這樣。(粵)
在上述場景中,為使所有的受話人都能聽懂,談話人A原先使用的語碼是普通話,而C在發現自己的考勤記錄有誤時,立刻轉成了了方言粵語,可以觀察到,C此時的語氣明顯發生了變化,使用方言是為了表達他情緒的不滿,從而引起受話人的注意。
5.2.2 對語言態度的不同而導致的喜歡或者厭惡
學者邊旭(2005)認為:對某種語碼的喜歡、崇拜或鄙視,都會影響交際時進行語碼轉換。在日常談話中,由于教育背景和文化差異等因素,會影響我們對一些語碼的語言態度,這種情況的語碼轉換通常透露出我們對某種語碼的喜惡。如:
例6
A男日本留學生,B女英專
A:你英語講得好流利啊,你是英語專業的嗎?
B:哈哈,不是,我學的是中文。
A:中文?你不是中國人嗎?
B:不是,我是日本人,在中國留學。
A:そですね,こんばんは。(原來是這樣啊,晚上好!)
B: こんばんは,哈哈!
上述場景中,A得知B是日本人時,立刻轉成日語向B問好。不難發現, A的話語中不僅透露出對日本人B的歡迎,也表達出對日語的喜愛。此種情況常見在大學校園談話中,談話人常出于自身喜好,而選擇表露或隱瞞其方言或其他習得語碼或變體。
5.2.3 緩和語氣或尷尬場面
學者楊芳(2011)曾提到:緩和語氣和尷尬場面是語碼轉換的主觀動機之一。在一段談話中,語碼轉換作為一種語言交際策略,可緩解尷尬的場面,使談話保持和諧。如:
例7 :
場景:跑步比賽結束,A女茂名B男中山 C 男揭陽
C: 對不起啊,大家,這次我拖了后腿。(普)
A: 誒呀,濕濕碎啦,比賽事小,至緊要人無事。(粵語)
B: 系啊,身體要點。(粵語)
觀察上述對話,當C因自己落后而影響整隊的成績感到內疚時,用的是普通話向隊友致歉。而B由于擔心C過于內疚,影響其積極情緒,此時通過轉向粵語,既保護了C的面子,也淡化了比賽結果的影響程度,從而起到緩和場合氣氛的作用。
5.2.4 限制受話人
大學校園內同學之間接觸比較頻繁,有些談話內容為避免讓在場的其他人知道,說話者通常會從大家都熟悉的普通話轉換為只有老鄉才懂的地方方言。這種心理反映在校園言語交際時,就是通過語碼轉換來達到保密某些談話內容的目的。如:
例8:A女陽江 B女陽江 C男梅州
A:這是我男朋友XX(C),這是XX(B)。(普通話)
B:幾時換男朋友都?古尼速度好快!(陽江話)(什么時候換的男朋友?這速度太快了)
A:上次無系跟你講過咩?(陽江話)(上次不是跟你說過了嗎?)
上述例子中,B使用方言陽江話,避免談話內容使C聽到而引起誤會。因為普通話具有通用性,從普通話轉換到方言則是為了掩飾談話內容,限定受話人,所以方言具有相對的保密性。限制受話人是隱喻型語碼轉換動機之一。
關鍵詞:播音主持;普通話;分階段;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143-02
經調研發現大部分院校播音主持專業的普通話語音學只開設一學期或一學年,這就整個人才培養結構來說是科學的,但是在后續的課程教學中如果忽視普通話教學,將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普通話教學不應隨課程的結束而結束,而應貫穿播音主持專業教學的始終。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最高等級是一級甲等,也是該專業學生孜孜以求的目標,但是大多數畢業生都達不到這個等級,地方院校更是如此,當然這與“一甲”考試模式有一定的關系,但關鍵還是要自身下功夫。當下,主持人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衛視臺用人的硬性條件是“主持人上崗資格證A檔”和“普通話一級甲等證書”,這道檻兒攔住了不少人,隨著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生的增多,地方臺的用人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因此,采用科學的普通話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取得普通話測試的高分,打好扎實的語音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現狀及問題
(一)學生專業基礎薄弱
許多地方普通院校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較之名校其普通話和專業基礎相對較弱。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播音主持專業發展過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開設有播音主持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300多所,并且此數字和招生數量一直在呈上升趨勢。以廣西欽州學院為例,2009年第一屆招生29人,2010年第二屆招了41人,樂觀的是后面幾屆有所控制。藝術專業有獨立招生權,提前錄取,對專業面試分要求較高,而對文化分要求偏低,因此一些文化分不太高沒把握考上一本的學生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文化分門檻較低的藝術院校報,考人數的暴增讓人有喜有憂,喜的是生源充足可選余地大大增加,憂的是由于文化分門檻低招進來的一些學生文化底子薄很難在往后的教學中有顯著的進步。學生水平的良莠不齊也增加了教學和選拔的難度[1]。而類似欽州學院這樣的市屬地方本科院校則更難招到專業基礎好的學生。幾年來欽州學院該專業生源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廣西、山東等地,南方同學占的比重較大,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對南方人來說學起來相對比較困難,加之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沒有經過系統的考前培訓,亦或是只有一到兩個月的短暫學習,欽州市又處于白話方言區,對學習普通話來言非常不利。以2012級學生為例,大一結束后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只有14%的同學通過一級乙等,并且是剛剛過線,這遠遠達不到要求,普通話語音學課程雖然已經結束,但假若在后續的教學中不加強鞏固普通話的學習后果不堪設想。
(二)對普通話學習重視程度不夠
一是多數同學是以應試的態度來學習普通話,以為結束了普通話語音學課程就萬事大吉了,還有的同學勉強通過了“一乙”就沾沾自喜,不再上進,沒有從態度上重視起來;二是受到很多港臺節目的影響,沒有認識到普通話水平對該專業的重要性,創作道路有了偏差。
二、學好普通話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普通話是播音員主持人的工作用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凡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崗位,其工作人員應當具備說普通話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播音員主持人崗位對普通話的要求非常高,省臺(衛星臺)以上要求其主持人必須通過一級甲等。經調查發現很多已經在省臺從業的主持人正在為沒有一甲證而煩惱,嚴重的將面臨待崗或失業的危險,所以經常看到很多主持人一次次奔波于北京的各測試中心,為“一甲”而忙碌。相信隨著更多的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生涌入市場,地方臺也會提高門檻兒,只有學好普通話才能在以后的擇業就業中處于優勢地位。
三、實行普通話分階段教學模式
(一)什么是普通話分階段教學模式
即把播音主持專業普通話教學分成“入學——乙、一乙——乙高分、一乙高分——甲”三個階段,這是由該專業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特點所決定的。
該專業同學入學時的語音面貌大多數處于二級甲等的水平,所以第一個階段要培養學生達到一級乙等;普通話測試越到高分越難提高,所以第二個階段定位為一乙到一乙高分,許多院校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通過一乙的大都是剛過92分,有必要繼續努力達到一乙高分即96分以上,然后在沖刺一甲;第三個階段是一乙高分到一甲。
這三個階段又具有“延伸性”和“跳躍性”的特點。擴展性指的是部分基礎特別差的同學需要把階段再分階段,比如有些同學不能一次性考過一乙,或者是提高一乙成績的過程比較漫長。跳躍性指的是有些基礎好的同學可以省略某個階段,比如直接考到一乙高分或一甲。
(二)各個階段的具體的教學方法
1.第一階段:這是最基礎的階段,應該在大一學年完成。這一階段語音教學應結合發聲訓練進行,要求學生踏踏實實、夯實基礎,不能為應試而學習,并在普通話測試之前結合各省的《普通話培訓與測試》教材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訓練。當下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已經在全國推廣,國家普通話水平智能測試系統是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考生的考試應用軟件,在考試過程中,考生可以按照測試程序的提示,逐步完成考試內容及相關操作。應對這種測試方法關鍵是要避免非語音問題的扣分,方法如下:第一,注意試音及音量控制;第二,考生讀題時應橫向朗讀,不要漏行或重復讀同一行;第三,注意每題讀題時間的把握;第四,注意讀音失誤的更改次數;第五,看清說話題目;第六,避免無效話語[2]。教學中還要特別注意觀察學生,摸清哪些學生是需要在本階段進行延伸學習的,以重點輔導,既不傷其自尊,又能讓其安心學習。
2.第二階段:這是提高的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應該在大二、大三兩學年內完成。越到高分越難提高,這一階段的教學要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在講授其他課程的同時要貫穿和強化普通話語音知識。進入大二同學們開始學習播音創作基礎,但把創作技巧落實到文章上的時候也要注意鞏固強化普通話的教學,溫故而知新。
其次,要把普通話教學和發聲訓練結合起來,以為以后考一甲做準備。主持人語言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告知性、交流感,即說話要有對象感和目的性,讀字詞、文章亦是如此。學習普通話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何況在一甲測試中確實要求語言的告知性,理解了告知性就能很容易的讀正確詞語的輕重格式,語句的重音停連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啟發式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用內在語的技巧啟發學生練習詞語和句子。
再次,找出每位同學的語音缺陷,尤其是系統性的缺陷進行單獨輔導,逐步糾正。普通話水平達到一乙以后語音錯誤逐漸減少,更多的是缺陷,對于欽州學院的學生來說最常見的是前后鼻音、平翹舌、尖音、聲調的缺陷,在教學中注意針對學生的個性問題有耐心的輔導。
3.第三階段:這是攻堅階段,也是最難的階段,建議在大四學年完成。一甲最初是用來測播音員主持人的,當前一級甲等已經成為進入省級電臺、電視臺擔任播音主持工作的播音員主持人的必備條件。在北方有些經濟發達地區的市臺在招聘的時候也打出了非一甲不要的條件,當然隨著畢業生的增多,考一甲的人數增多,在同等條件下即便用人單位不要求,一乙也是沒有競爭力的。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教會學生應對一甲測試的注意事項,目前來說機測難以打出一甲成績,考一甲主要在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臺培訓中心和首都師范大學測試站進行“人測”,要給學生講清楚其注意事項,在準備充分之后奔赴北京進行測試。還要給同學們樹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地方院校的學生覺得自己和名校的學生在專業上差距很大,其實不然,考一甲自信很重要。
其次,要求學生苦練基本功。比較播音員主持人普通話水平測試中一級乙等高分段和一級甲等低分段,還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吐字歸音時唇舌的力度不同。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提到普通話測試的規則中,但它確實是影響普通話水平的關鍵問題,不論從語音的生理性還是物理性來說,都是一個有顯著區別的因素。具體要求是:吐字唇形準確,著力點狀清晰;立字舌位明確,動程流暢圓潤;歸音韻尾弱收,唇舌趨向鮮明。除了以上幾種語音現象外,還有一些影響進入一級甲等的因素。比如語音面貌雖好,但是由于對單音節字、雙音節詞的個體辨讀掌握不好,對語音知識不了解,只能形成語流,不能拆開分讀;而有的是整體駕馭和個體辨讀還不錯,但由于對測試程序、規則及內容不熟悉所致。另外,在測試中經常會感到有些應試者從理論上挑不出毛病,但是從聽覺上總感到不舒服,這種現象有可能會出現在音節與音節之間的銜接連貫上。它也涉及聲音的物理和生理控制問題,與一個人先天語流、語感有關系,與人的聽覺與動覺的感悟、配合是否協調有關系。科學的訓練方法是通向有聲語言的必經之路。發聲訓練的科學性是指在心理狀態積極不緊張、各發聲器官即生理機能相對放松、穩定的情況下,逐步進行的一種訓練狀態,并能夠正確理解、掌握發音原理,明晰發音過程。當然任何技巧、技能、技藝的掌握,都需要一個訓練過程,知道不等于做到。因此,完善語音既要了解理論、講究科學、強調意識、勤于思考,還要會用耳:多聽,聽自己的,聽別人的;能用眼:多看,看自己的,看別人的;巧用手:用手感受唇部的肌肉走向與力度;肯苦練:要在理解、記憶的前提下通過量的積累進行重新塑造,達到質的飛躍[3]。
四、結 語
分階段進行普通話教學的模式已經在欽州學院播音主持專業有所嘗試,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具體細節還沒有嘗試,在第三階段也還沒能取得質的飛躍,相信隨著此模式的逐漸成熟,教學內容的逐步完善,以后定會取得優秀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羅幸.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廣西藝術學院為例[J].學術論壇,2011(5).
關鍵詞:行動導向;高職普通話教學;運用
自1994年《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辦法》執行以來,普通話普及程度與應用標準有了較大的提高,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不能否認的是,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種教育類型,其普通話教學工作,還有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提高的地方,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實用性、針對性強等教育特點,對高職院校語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傳統的普通話教學,采用教師說學生聽、學生練教師糾的方法,注重對照考核標準,提高學生說話技巧,強調反復練習,忽視語言情境,難以真正提高學生語言使用能力。另外,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達標,教師習慣采用分割方式教學,或者分為聲母、韻母、聲調等部分教學;或者對照測試設計題目,分為單音節、多音節、說話、朗讀等部分,強化練習。
這類教學方法能夠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即短時間內提高學生應試技巧,但對于學生普通話運用能力,實無多大益處。近年來,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流行的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教師采取“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的整體行動,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或協作的方式“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評估計劃”,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知識或能力體系,[1]運用于高職普通話教學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
一、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強調合理制定高職普通話教學方案
1.教學信息收集
教學信息是指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教學要素。主要信息類型有社會需求、職業需求、學生需求。從社會需求上看,“字同文”“話同音”,對于社會交往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職業需求上看,普通話不僅是教育、傳媒等職業重要求職標準,如今也越來越成為其他職業的重要參照標準;從學生需求上講,“能說會道”——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是學生溝通能力的重要表現。
高職院校語言教育工作者制定普通話教學方案,應該注重相關教學信息的收集,以明確教學目標。教學信息的收集方法,可以通過訪談,一方面對職業院校相關的企業進行訪談,了解企業對于高職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等。也可以通過問卷法,設計出有關高職普通話教學的問卷,向被調查對象收集教學信息。當然,還可以采用文獻法、分析法、觀察法等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高職普通話教學信息收集活動,應該是一個持續更新的過程,只有充分了解社會、職業、學生的需求,才能科學合理確立高職普通話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確立
高職普通話教學目標是什么,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擾著高職院校語言教學工作者。教學目標是指教學的活動方向以及教學的預期效果。普通話教學中,教學內容、方法、模式的選擇和設計,都取決于教學目標,而從本質上說學生的需要決定了教學目標。
美國教育心理學研究者加涅認為,學習結果可以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動作技能、認知策略和態度五種類型。當前的普通話教學較為注重發音技巧動作的訓練學習,兼顧語言符號識別分類的言語信息學習以及普通話與方言辨別的智慧技能學習,在學生對普通話的認知策略、情感態度等方面缺乏關注。
對此,筆者較為認同研究者提出的高職普通話課程目標有三個:一是訓練學生能說比較標準規范的普通話;二是訓練學生具備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具體表現為聽說能力);三是教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分別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這三個目標相輔相成,缺一則不能較好實現普通話課程目標。[2]
3.教學內容整合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經指出:一種書生是天生成的才具,能對于書本上的學問有興趣。其余大多數的人,只知道五官接觸的,能夠實做的事體才越有趣味,書本子上的趣味是沒有的。[3]行動導向理念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信息結合起來,只有這樣,作為相互作用過程的教與學,其教學信息的有意傳遞才會有效。
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本身就存在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學習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在教學中,部分高職院校語言教育工作者習慣于采用通用教材教學,忽視了高職教學的實用性、針對性,更談不上與學生實際生活產生聯系。
在這一方面,筆者作為傳媒類高職院校教師,嘗試將傳媒中普通話應用出現的問題,與通用普通話教材相結合,適度開發校本教材,整合出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普通話教學內容,相較于傳統教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筆者收集整理播音員普通話不規范視頻資料,比照教材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提醒傳媒類高職學生需要注意和避免的問題,較大地提高了學習興趣,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4.教學過程設計
傳統普通話教學理念下的教學過程,側重于教師對學生的灌輸。“在灌輸式教育中,知識是那些自以為知識淵博的人賜予在他們看來一無所知的人的一種恩賜,把他人想象成絕對的無知者,這是壓迫意識的一個特征,它否認了教育與知識是探究的過程。”[4]行動導向理念認為一切真正的知識具有活動的、實踐的性質,應當原原本本地看待“認知活動”。就是說,“認知活動”不是單純地吸收知識或是消極地接受知識,而應當是一種活動。[5]
按照行動導向理念設計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過程,其教學可以分為準備、計劃、實施、評價、回顧等五個階段。準備階段,高職院校語言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到明確每堂課的教學任務;計劃階段,由學生自主對學習任務進行分析,教師只起指導作用;實施階段,教師負責普通話教學氛圍的營造,以引導學生投入到任務中,完成任務;評價階段,提倡學生的自評和學生之間的互評;回顧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對普通話的“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協助學生分析解決普通話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二、行動導向教學理念要求靈活運用高職普通話教學方法
1.項目教學法
高職課程理論改革發展趨勢主要是基于工作過程,要求做到課程的項目化教學。高職普通話教學需要重構整合教材知識點,做到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注重培養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提高教學實效。
比如筆者在高職普通話教學中,開展“命題說話的教學和訓練”項目教學,具體實施過程如下(見下表):
2.角色扮演法
行動導向理念下的角色扮演法,通過設置模擬情境,要求學生處理實際問題,具有明確的目的,這種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水平,提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筆者所在的傳媒類高職院校,在普通話教學中,實施“播音員”角色扮演法,將涵蓋普通話測試內容的新聞稿件,提供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新聞播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利用學校的傳媒實訓室,真實模擬播音環境,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播報”內容中涵蓋了普通話測試中的重點、難點知識,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在指出這些問題之后,可以借助傳媒實訓室的錄音設備,重現問題,對于提高學生普通話能力具有較強的效果。
當然,類似的角色扮演法,實施條件較高,對于教學組織的要求較多,較為費時費力,因此,這種教學方法在組織中,一要注意組織技巧,二要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3.情境教學法
語言交流環境、對象對于語言交流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們常說“看什么人說什么話,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但當前的普通話教學,越來越類似于英語過級考試,師生只注重語言知識學習,忽視了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情境教學法講究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氛圍,調動學生情感,培養學生能力。
比如在普通話教學前,筆者嘗試根據課堂所學內容,將名家名篇朗誦視頻作為一節課的開始,較好地提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教學中,也需要注意營造情境,將普通話教學中的語音、詞匯等與生活情境聯系在一起,如教學生練習 “春”音節發音,可以引導學生朗誦賀知章的詩《詠柳》和朱自清的散文《春》。
4.案例教學法
高職普通話的案例教學,強調圍繞教學目標,結合社會生活現實中的語音問題,選用某類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尋找案例中存在的不規范用語情況,并對其進行分析、討論、評價,提高學生普通話運用能力。
布盧姆認為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在于案例的選取,選取與學生生活相關、能夠調動學生興趣的案例,是高職普通話案例教學成功實施的重要前提。
有的語言教育工作者提出普通話教學應該實行分層,將在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方面不存在系統性語音缺陷的學生編排到提高班里,否則則編排到基礎班。[6]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法在普通話教學中的實施,更應該按照區域將學生劃分,通過區域范圍內方言與普通話對比案例,提高普通話教學效果。
比如湘方言區代表方言“長沙話”與普通話相比,有自己的特色,通過在課堂上播放“長沙話”代表奇志大兵的相聲、汪涵馬可的《越策越開心》等影像資料,教學生辨別其中存在的語音錯誤,糾正“長沙話”平翹舌音不分、后鼻韻不明顯等語音缺點。
每一個區域的方言與普通話之間都有差異,注意尋找兩者之間的差異,制作成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某一區域內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三、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提出科學評價高職普通話教學效果
高職普通話教學中,教師通常將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PSC)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終極標準,導致普通話教學活動直接圍繞普通話水平測試體系和內容展開,而實際上,普通話水平測試體系和內容都存在改進余地。
比如普通話水平測試中讀單音節字測試部分,如果單音節字中有的字是多音字,測試中,測評員容易產生誤判;讀多音節詞語中,有些輕聲屬于“可輕可不輕”情況,測評員按照標準,也容易出現誤判;測試的朗讀部分,課堂訓練內容和考試測試內容范圍都是60篇作品,六十分之一的幾率,為學生突擊提高成績提供了可能;命題說話部分,測試語言的標準、詞匯語法規范,對于話題測試中有的被測人員出現的“文不對題”情況,測評員卻找不出扣分理由依據。
當前,不僅市面上出現了一些所謂指導用書,推銷應付普通話測試技巧;在高職普通話教學中,部分語言工作者教學重點也集中在應付測試上。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提出應科學評價高職普通話教學效果,如何做到科學評價,筆者認為就是要將“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轉變為“過程結果并重”的教學,弱化考前“臨時抱佛腳”的突擊培訓教學,強調教學過程中普通話知識、能力培養。簡而言之,高職普通話語言工作者,在教學中應做到“強調測試,但不唯測試”,真正從鍛煉學生語言能力,提高學生語言素養的目標出發,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行為”“活動”與“行動”辨——“行動導向”教學管見[J].職教通訊,2003(1):42.
[4]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5,28.
[2]鄧雙榮.全面實現高職普通話課程目標[J].新課程研究,2011(12):83.
說話是一個人復雜的心理和生理活動過程,因而也常常是一個人氣質、風度、智慧的最直接、最現實的綜合表現。高雅的談吐儀態,幽默的語言風格、嚴謹的講話邏輯,得體的語調表情,無疑都是現代人講文明、有教養、有知識的表現,也是當代中學生所追求所向往的人格。所以,說話不僅是語言表達技巧的運用,更是道德情操,文化教育,性格氣質的“外化”。因此,說話能力的培養是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時展的要求。然而,初中生說話能力普遍低下的現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語言能力、定向表達能力不強,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質較差,故加強說話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刻不容緩的現實。
一、初中生說話能力現狀
為了取得可靠的素材,找出初中生說話能力不強的真正原因,本人于2003年3月對不同層次的兩所中學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各發問卷250份,分別收回有效問卷233份和198份,結果如下:
表一:
城鄉初中學生說話能力調查結果統計表
城鎮農村
初一初二初三初一初二初三
總100人男59人女41人總69人男36人女33人總64人男34人女30人總62人男30人女32人總52人男33人女24人總79人男41人女38人
好33332338.91024.11217.4822.2412.1914.11030620914.526.672.411.8130011.312.400
一般59593050.72970.85478.22569.42987.94976.62058.82273.35182.32893.32371.
74985.92884.82187.56379.732783181.5
差88610.425.134.338.40069.3411.226.723.20025.2712.3412.2312.51519819.6718.5
表二:
城鄉初中學生說話能力不強的影響因素統計表
城鎮農村
初一(100人)初二(69人)初三(64人)初一(62人)初二(57人)初三79人)
學生認為說話差的原因平時不注意練習35352739.11421.91016.12442.13848.1
認為說話好、差對升學、工作沒影響991420.21218.8914.511.745.1
不懂用普通話表達和感到無話說28281724.21523.42032.22849.13544.3
在公眾場合或與不熟悉的人說話時感到緊張53533347.83453.15487.14477.24860.8
沒有說普通話的氣氛606041604570.35080.6571006582.3
生理有缺陷(如舌頭大)7745.734.623.20000
老師對說話的訓練情況經常進行44441318.8812.52032.21424.645.1
偶爾進行51515275.34347.24267.74273.66683.5
不進行5545.81320.30011.7911.4
對說話能力與讀寫能力關系的認識應該并重66664260.94062.55487.14171.95569.6
不應該并重6645.834.734.823.567.6
說不清楚28282340.82132.8581424.61822.8
(注:各項表達標準:好:說話語音標準,幾乎沒有方言,表達響亮流利,意思完整,有中心,儀態自然。一般:說話語音較標準,偶有方言,表達較流利,意思較完整,儀態較自然。差:語音不標準,方言較多,表達不流利,意思不完整,儀態很不自然。)
從表一可以看出,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都不是很強,表達好的除了城鎮初一占33%以外,其余的各年級均不足20%,其中最低僅為1.3%,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減低;而表達一般學生則占大多數,城鎮各年級均占一半以上,且呈中間高兩頭低;表達差的學生也不在少數,比如農村的初三竟占了19%。另外,城鎮、農村學生的表達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在城鎮表達好的學生遠遠超過農村,其中初一超出18.5%,初二超出15.6%,初三超出12.8%,而表達差的學生除了初一以外,初二、初三都是農村大大多于城鎮,其中初三竟多出10.6%。在性別方面,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各年級中男生普遍比女生好。
那么,造成初中生口語表達能力不強的原因是什么呢?從表二可看出,主要有:
(一)、思想不重視
首先是老師不重視訓練,表中顯示,老師在教學中進行說話訓練的情況大多是“偶爾進行”,城鎮各年級占47.2%以上,農村各年級占67.7%以上,而認為“經常進行”和“不進行”的數字比例都顯示越往高年級情況越糟。這種情況拿來與上面的表一對比,我們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老師注重說話訓練時,學生的說話能力就比較好,學生在說話時的緊張心理也有所減輕。為什么老師不能從初一到初三一如既往地注重說話訓練呢?筆者與所調查的學校的老師交談(因條件限制不能問卷調查)了解到:一是應試教育使然。教學大綱雖然規定從初一到初三都要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但在實際教學中一般都是在初一和初二進行,到了初三就沒什么空余時間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因為初三復習緊張,進行中考的最后沖剌的準備,而且從初二開始就要對學生不斷地考試,排名次,并且以此作為衡量老師教學能力的重要砝碼,如果學生考不好則老師甚至有被分流或下崗的可能,所以雖然認識到說話訓練對學生以后工作生活有重要作用但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課只好盡可能地把可能要考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就顧不上訓練他們的說話能力了,況且中考也不考說話能力。二是觀念上存在不足,認為人除了聾啞之外都會說話,能說會道的就是能說會道,口絀的就是口絀,你訓練那么幾分鐘就能提高他們的說話能力了嗎?有那份時間還不如用來培養讀寫能力呢。
其次是學生不重視。表中顯示,認為說話好壞對升學及以后的工作沒有什么影響、沒必要訓練的比例較高的有:城鎮初二占20.2%,初三占18.8%,農村初一占14.5%;平時不注意練習的,農村初三最多,占48.1%,其次是初二,占42.1%;城鎮學生不應該與讀寫能力的培養并重的最高占7.6%。
(二)、存在“懼說”和“怯場”心理
表中顯示,在公開場合或與不熟悉的人說話時感到緊張的學生在城鎮除初二所占比例較小外,初一和初三都占53%以上,在農村則相對高得多,其中初二占77.2%,初三60.8%,初一竟達87.1%。
(三)、語言換碼有障礙和感到沒話說
表中顯示不懂用普通話表達語言和感到沒話說的學生,在城鎮占23.4%以上,在農村占32.2%以上。
(四)、缺乏說普通話氛圍
表中顯示在普通話說話環境方面,認為沒有講普通話氛圍的,在城鎮占60%以上,農村高達80%以上。
二、初中生說話訓練對策
針對以上的情況,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從而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一)、提高對“說”的意義的認識
毋需諱言,現在的初中教學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圍著“中考”這根指揮棒來轉的,因中考不對學生的說話能力進行專門考核,故直接導致了不少學校對學生說話能力培養的忽視。把中學語文教學基本上變成了閱讀和寫作的教學。學生說的能力在課堂上得不到培養,課外也難有鍛煉的機會。為了對付各種考試,課時開得滿滿當當,有許多學校連雙休日都要補課,理應有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故事會、演講比賽、辯論會……成了中學生失落的夢。因此,要想改變學生說話能力低下的狀況,就必須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提高培養“說”的意識,變片面追求升學率、“分數第一”的應試教育為注重能力培養的素質教育。
1、應清醒地認識社會的需求。當今社會己步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高科技時代,工作節奏高速度化,生活內容高社交化,以往大量以文件和書信形式進行交往的活動逐漸被人們借助現代通訊工具、以口語交流的形式所代替,侃侃而談的機會比起落筆成文來將會越來越普遍,語言表達本領甚至己被列為人類21世紀必備的生存本領之一。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代社會運用口頭語言的機會越來越多,口頭能力辦公要求越來越高。”提高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已經遠遠不是為了個人之間交往的便利,而是一個時代的要求,現代化的要求。”②那些能言善辯會推銷自己的人將倍受青睞,而那些一與人交談就而紅耳赤、期期艾艾者則難以找到立足空間。所以教育者要站在對下一代負責的認識高度上,努力改變現存局面,學生也應該改變為考而學的思想,師生共同樹立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全面發展的觀念,構建聽說讀寫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運行機制,就算是在準備中考最后沖刺的初三也不應忽視說話的培養。在這一階段完全可以安排一些有利于復習的內容作為說話訓練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上也應改變那種老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死記硬背的局面。老師要讓學生有充分發言的機會,學生也應積極配合練習,以全面提高自己的說話能力,真正成為適應時展的合格人才。
2、提高對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之間的關系認識。有不少人認為人自小就會說話,沒有必要進行說話訓練,有的老師甚至認為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會影響教學進度,或認為學生在課堂上胡說八道,會影響教學質量,還不如讓老師多講點知識點。確實在課堂上如果控制不好學生的發言,會影響教學的進度,有時學生的某些觀點還會令老師下不了臺,但如果老師引導得當,這問題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把之引導為出色的說話課。其實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聽、說、讀、寫的訓練,都很重要。聽也是讀,是用耳朵讀;說也是寫,是用嘴寫;讀也是聽,是用眼睛聽;寫也是說,是用筆來說。”③葉先生把“說”看作是“用嘴來寫”,可見他對說與寫是同等看待的。從學生的表達能力的發展規律來看,一般是先學說話后學寫文章,說是寫的基礎,掌握口頭語言是發展書面語言的依據,能“出口成章”的人必定文思敏捷,也就有可能“下筆成文。”當然,這里的“說”并不是毫無思緒的胡說八道,而是中心明確、意思完整、條理分明、準確生動、得體、能吸引人、感染人的整段話。重視說話教學不但不會影響寫作能力,相反,它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另外,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為,要想把自己的話有物、有理、有感情、有順序地說出來,就必須調動自己的觀察、記憶、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參與,這就促進了智力的發展,而說話時又會時刻注意自己的儀態,做到尊重他人有禮貌地表達思想,漸漸地就會養成良好的交際品質,所以加強說話教學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需要,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對此絕不可忽略。
3,改變對老師以成績論英雄的片面的評價觀念。雖然現在教育部門制訂了關于老師業績的考核辦法,但許多地方教育部門領導仍是以學生的成績高低去評價老師的工作能力,看不到老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的特點。老師要把一個一無所知的幼兒培養成具有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具有一定思想品德和健全體魄的合格的社會需要的人才,決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工作的最后結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長時間才分曉,有時要過五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特別是中小學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老師的教育影響當時不一定就能顯示出來,往往要反映在學生對高一級學校的適應中,甚至反映在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的成就上。④如果教育部門只盯住學生的卷面成績去評價老師業績,則會使老師為了切身利益而投其所好,在教學中就只注重培養應試木偶了。我們應該看到高分低能、口才不佳、書呆氣十足的人在當今社會是難以立足的,在各種招聘會上一些學習成績佼佼但不善交際者遭受冷遇便是實證。所以,教育部門領導必須認真執行客觀的教師考核方法,不要再片面地以學生成績論英雄。
(二)、改革中考制度,加試口語項目。
從目前情況看,全國大部分地區只是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畢業生要想升入高一級的學校就讀,必須經過嚴格的中考,而中考語文只考讀寫能力,作為初中語文教學指揮棒的中考和面對社會對教師能力的評價取向,老師就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而輕視甚至忽略了學生說話能力的訓練,故要想有效地促進聽說能力的發展,除了對教師的工作能力有一個科學的、正確的評價外,最好的辦法無疑是在中考命題中增加聽說能力方面的檢測了,就像英語科那樣加試聽力和會話,這樣也才能較客觀地全面地反映初中生的語文水平。
(三)、說話訓練制度化。
1、學校必須制定制度,營造說普通話的氛圍。雖然現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但在方言區,大家都是用家鄉話交談,不習慣用普通話交談,或者怕用普通話與人交談被譏笑,所以學校必須有所規定,迫使師生共同遵守。如規定老師要用普通話上課,并且不僅僅限于語文課;學生要用普通話回答問題;校園廣播必須用普通話播音,并且每天定時播放一些普通話知識;師生員工在公共場所交談必須全用普通話,老師更要嚴格要求自己用普通話去與人交談,這樣形成制度后,學生也就會慢慢適應用普通話交談了,也不必擔心被人譏笑了,時間久了說普通話的氣氛就造就起來了。另外學校也可在校園內印刷一些標語如“大力推廣普通話”“請說普通話”等渲染氣氛。
2、教師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不能隨心所欲。說話能力的形成同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樣,主要靠經常練,循序漸進地練,它既要體現系統性,又要體現階梯性、層次性,所以要提高說話的訓練效果,就必須制定一個科學的目標訓練計劃,可根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不同學年學生的說話能力的要求(即初中一年級:“敢說”普通話。回答問題態度大方,聲音清晰,內容清楚。能介紹課文和內容簡單的讀物、影視劇。能講述見聞。初中二年級:“能說”普通話。跟別人交談,注意用語恰當,當眾發表意見,意思清楚,態度自然。能借助資料清楚地介紹讀物,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用語基本上達到簡明、連貫、得體。初中三年級:“會說”普通話,能做簡短的即席發言,有中心,有條理,態度自然,語言優美。討論問題,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觀點明確,有條有理,能隨機應變地運用表情、體態、手勢來增強話語的表現力。制定“年度教學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目標課時目標”,并把它張帖于教室內,使學生時刻明確自己的說話目標。例如:“課前五分鐘發言訓練。”在具體做法上可以按如下方法操作:
(1)、“話題”由熟悉到生疏。先請每位學生說自己熟悉的、有話可說的話題,如介紹自己過去的學校、老師、同學,自己的父母、親友或自己的見聞和經歷等,學生有了一定經驗之后,再由老師命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說話。
(2)、“話量”由少到多,由片斷到整體,可以讓學生從說一句完整的話開始,再說一段話,最后再過渡到“長篇大論”。
(3)、表達方式由單一到綜合。先就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進行單項訓練,最后再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4)、材料性質由形象到抽象。先用具體生動、有形象感的材料訓練,如請同學在講臺上模擬待人接客,然后請同學們說出過程。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電視機、收錄機、幻燈機、VCD等電化教具給學生提供形象材料進行訓練,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說話的興趣,打開他們說的源泉,而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第四學期以后,學生的思維品質已逐步完善,學生的知識和閱歷豐富了不少,對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則可逐步進行闡述見解、評論、演說、辯論等較高層次的訓練。
(5)、在儀態方面,則應在初一就開始作出明確要求,無論在座位上說還是到講臺上說,都應要求聲音響亮,口齒清楚,語速適中,這是最低的要求,寧可少說一句也要做到這一點,之后則要求他們語調要有起伏頓挫,語言得體簡潔,態度大方,姿勢端正,并能配以適當的手勢和動作,要知道手勢和動作除了可以傳達說話者內心活動的節奏外,還可以加強語勢,增強感染力,不至于給聽眾一個僵硬麻木的感覺。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室播放一些經過專門剪輯過的有針對性片段,如央視主持人和播音員的形象,辯論賽主持人和辯手形象等,使學生耳濡目染,加以效仿。
(四)、說話訓練目標序列化、科學化
1、說話訓練應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口語訓練既要多練,更要巧練,建立訓練序列:其一、應以朗讀和問答作為基礎方法,打開缺口,來培養學生逐步掌握說話的技能;其二,應以復述和講述作為由讀到說的過渡手段,以期實現聽說讀寫并重;其三、建立誦讀獨白辨論,從易到難的口語訓練方式系列;
四、建立敘述說明議論綜合的由淺入深的口語表達訓練系列。
2、說話訓練中應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由于先天素質、后天社會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每個人的氣質、性格、興趣等又各有差異,我們在進行說話訓練時,對不同類型的學生作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針對性、科學地訓練,不搞“一刀切”,才有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1)、對于“能說會道”的學生,就應充分發揮其在說話方面的特長,制訂一些高要求的話題進行訓練,使之能說出感情打動聽眾,還可任命他們為“小老師”,交給他們一些幫助其他同學說話的任務,協助老師搞好說話訓練。
(2)、對于“懼說”“怯場”的學生,教師要多鼓勵他們樹立自信心,告訴他們話說不好很正常,讓他們知道一些名人也有說不好的,比如可以講一些諸如古希臘杰出的雄辯家德摩斯梯尼原先并不擅長演講,他第一次在公民大會上亮相時,場面十分難堪,聽眾騷動不安,有的還譏笑他,整個會場亂作一團,差點使他下不了臺。⑤還有林肯、馬克吐溫、丘吉爾等名人,他們都是通過后天的不懈練習才獲得成功的等例子,使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另外教給他們一些克服害羞、恐懼的方法,如自我調控情緒,說前默念“我能說好”;說話時不要東張西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說話內容上,不要聽別人的議論,不必為想不起某個字、某句話停下來,要一氣將內容說完。另外這部分同學一般比較多疑,所以剛開始訓練時可允許他們不必盯著聽眾,視線可以越過聽眾移到正前方,因為萬一看到有同學在微笑,就會懷疑別人是在嗤笑他,心里就會越發緊張,等他們的自信心樹立起來后才按正常的要求他們。
(3)、對于語言換碼不障礙的同學,可以為他們舉辦一些普通話知識講座,舉辦一些語言換碼沙龍,幫助他們歸納出普通話與方言的差異。例如詞匯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常用方言詞在說法上與普通話的不同,并讓他們懂得在普通話中的相應說法;語法方面,可以幫助學生著重了解量詞、動態詞、語氣詞以及語序、比較句、疑問句等在表達上的不同,讓他們逐步懂得正確的表達形式。
語言換碼訓練也可以分階段進行,先說規則再由他們進行語言轉換,如由一同學說方言,另一同學接著轉換為普通話,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他們說好標準普通話而不至于是“方言普通話”。
(4)、對于在說話時感到無話說的同學,則可要求他們多積累知識,豐富說話材料。如有的同學膽子大得很,每次說話課都躍躍欲試,但真叫他說時則往往剛說兩句就無話可說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生知識不夠豐富,語匯貧乏,生活經驗不足,沒有從多方面說明問題的材料,造成底氣不足。所以要想讓學生做到滔滔不絕,就要使學生具備豐富的知識,充分地占有材料。
首先,要求學生讀書要廣泛,并且要強記,積累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無論他(她)的聲音多么美妙動聽,如果知識不豐富是難以成為一名出色的演說家的,廣博、嚴謹的知識結構是表達者妙語連珠、左右逢源的堅實底蘊。正如培根所說的;“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⑥所以老師要要求學生多讀書,盡量涉獵多方面的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的“詞庫”。在學生讀書過程中,老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好書,以減少他們的盲目性。
其次,要要求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觀察生活。中國有句老話:“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書,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向書本學習,而且還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投入到沸騰的生活中去,讓他們在生活中增長知識,善于從平常的普通生活中觀察思考,善于獲取典型材料,以備說話需要時能隨口拈來。
再有,提高日記質量。有的同學把日記變成了單純抒發個人情感的一種方式,這種日記往往是帶鎖的。由于題材單一,時間長了,學生就會感到無話可說。針對這種情況向學生說明好的日記不僅寫個人的生活,更去評議看到的、聽到的、社會上的人和事,它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
5)、對于讀音不標準的同學,可以把他們集中起來,利用語音糾正讀音,教師要耐心給他們講解發音部位、發音方法,然后讓其戴上耳機,反復聽示范發音,對比自己的發音,辨別自己的發音缺陷,這樣學生邊說邊聽邊糾正,心理放松,不必擔心老是說錯而被老師批評,訓練放得開,進步就快了。
關鍵詞: 幼師生 口語表達能力 動態化
于漪老師曾說:“世界上各民族的語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質層,他們無聲地記載著這個民族的物質和精神的歷史。學語言,必然與文化血肉相連。語言本身是一種工具,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化的承載體,對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結,發揚民族文化有極強的凝聚力。漢語言文字記載著中華數千年的古老文化,這個形體不是無生命的僵硬的符號,而是蘊涵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于漪老師用“精靈”一詞準確而精準地概括了漢語言文字的內蘊,它既是社會的精靈,又是中國教育的精魂。如果說漢語言文字是靈魂的話,那么把漢語言文字準確地傳達給學生的教師語言自然承擔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老師的語言修養決定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文化的解讀需要教師的口語意識,“教師口語藝術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書育人質量的優劣”。而今天的中職幼師生就是明天的幼兒教師,他們面對的是一群懵懂的孩童,是一張未曾圖畫的白紙,也是一群具有多元化、動態化的學生,此時教師的口語能力更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孩子以后的發展。
到目前為止,中職生的口語表達課是沒有教材、沒有統一要求的,所以,所有具體的措施只能依靠教師和學校的自我探索、自我開發。經過逐步的探索,我將其歸結為綜合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口語表達能力,力求使其獲得多元化成長,最終實現將學習轉化為習慣,將多種能力圓融為一體。
一、普通話能力
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也許把這句話變換一下便是現在幼師生所面臨的困境:“生活中不是缺少口語,而是缺少隨時隨地交流的動力。”幼師生具備最基本的普通話能力,才能在第一時間獨具視角地傳遞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鍛煉這一能力,同時又滿懷興致地加以運用,這就需要教師按一定的原則選擇相應的策略,有序高效地進行指導。
需要指出的是,普通話的訓練并不少,例如學校嚴格規定在校必須講普通話,普通話水平測試必須達到二級才能過關,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得到了提高,也許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普遍存在的“背稿”現象、說話稿互相抄襲現象能很好地說明一切,所以在這過程中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必需的。
關鍵在于讓學生對所講的話感興趣。個性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對人的生活活動和智力開發有重要意義,它能培養人全面、細致的觀察力,提高敏銳而靈活的思考力,發展豐富的想象力,鍛煉頑強的毅力,使人善于適應環境,對生活充滿熱情。為了極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充滿興趣和激情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兩種方法培養、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
首先是對比朗讀方式。不得不承認,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發音更是微妙,稍微變化字義便有所不同。朗讀是學習和欣賞書面作品的重要方式,也是感受漢語音樂美的最佳方式,對于運用普通話的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對于未來的幼兒教師來說,朗讀又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陶行知先生曾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葉圣陶先生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論,他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師不是需要將每一個字的讀音之間細微的差別都告訴學生,而是要讓他們自己去感受。那么在這一過程中我覺得最好的方法便是對比朗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細微的差別,糾正平時不注意的問題。同時發揮教師的輔導作用,加強朗讀指導,形成朗讀技巧。
其次是師生聯手方式。簡言之就是學生先進行自由小組搭配,布置話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與話題有關的資料,每組一個話題,制作成課件,課件只出示圖片,并推選出一名成員扮演“小老師”的角色上臺主講,但必須用自己的方式加以闡釋,然后請其他小組組員補充、點評。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通過這一活動方式,學生既鍛煉了口語能力,又沒有脫離普通話教材,為以后普通話考試打下了基礎。且把畫面材料轉化為口頭語言也是幼兒教師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小組活動中更好地實現了與他人的和諧交往,同時在完成組內任務時既鍛煉了個人能力,又學會了與他人的圓融合作。
二、即興表達能力
在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教師不僅要做孩子學習時的好老師,而且要做孩子活動時的好朋友,這就決定了幼師的口語必須同幼兒這個特殊交際對象的年齡、個性心理、文化素養等相適應,而幼兒心理上還沒有發育,他們偏好直接、簡單的畫面,形象、豐富的語言,這就脫離不開幼兒教師即興表達的能力。
如何培養呢?
首先以講座教授給他們即興表達方面的知識,但是考慮到如果由教師純粹地進行學術講解,學生必然就會興致索然。陶行知先生曾說:“要改變以‘學科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的弊端,加強教育與社會生活、兒童生活的聯系。”因此,給學生營造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充滿熱情地投身其中是必不可少的。對此,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即為了使學生更多地得到鍛煉的機會,更積極地投入到口語表達能力的鍛煉中來,在講座過后,更多地放手讓他們去做。
其次是辯論方式。辯論是思維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的綜合展示。在辯論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語言及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參加辯論的機會就必須開展多種形式的辯論,給他們提供參與辯論的平臺,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每一個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都得到發展,都有實踐的機會。
可以開展組與組之間的辯論,可以是個人與個人之間進行辯論,也可以是擂臺賽辯論等,形式不一,通過多種形式,學生充滿了極大的熱情,他們有信心、有勇氣,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最后是采取童話劇表演方式。課堂上寧可要深刻的部分,也不要平淡的全部。童話劇表演是低幼年齡孩子所喜歡的,也是現在幼兒園經常開設的課外活動,更是孩子們喜愛的方式。它根據童話故事中的角色、情節和語言進行創造表演的“游戲”,在童話劇表演中,可以師生共同完成表演,還可以讓孩子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表演。在游戲中,孩子不僅會學到優美的語言,體會到積極的情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而且會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童話劇表演的核心是每一位演員都要有顆童心。演員通過聲音表情、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創造性地再現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動物形象及沒有生命的事物形象,要比成人的話劇更兒童化、形象化、游戲化,內容更加夸張,發揮更大的想象。對于孩子來說,也許本色表演就可以了,但對于成人來說,表演童話劇需要擁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放低身姿和孩子對話,才能體味兒童的語言,才能貼近兒童的生活;只有擁有一顆童心,在舞臺上才能扮演得生動,才能入戲。要達到這種效果,幼師生必須在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上下工夫,掌握好語調、速度、節奏,最大限度地為突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服務,用兒童的語言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這也是表演方式開始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
處在中職的校園中,我們不可能時時貼近兒童的生活,這就要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資源,利用學生自身的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口語表達能力,時時、處處都能夠綜合運用口語表達能力。
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校園中的口語訓練,學生必須將學到的專業口語技巧應用到實踐中,有道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說話訓練不能局限在課堂上,因為在課堂外有著更廣闊的天地。教師可借助專業實習,拓寬專業口語訓練渠道,對學生的說話進行專業指導。這就需要借助專業實習,拓寬口語訓練渠道。
在專業實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及時進行經驗總結和信息反饋,教師可首先對學生反饋的信息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好的肯定,不足的指出,分析原因,提出富有針對性的矯正意見。再讓其他同學結合自己的專業實習經驗,幫助出謀劃策,最后制訂具體的矯正方案加以補救。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 社會轉型期 口語交際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當前農村孩子普遍缺乏說話的沖動和激情。愿意交流的,也缺乏條理、不夠流暢、應對力弱。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亟待加強。
一、明確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循序推進
根據課程標準規定,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生應當實現“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的目標。農村教師必須明白,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針對全國學生,沒有考慮地域、城鄉差異性。雖然影響口語交際能力的學校硬件、師資、家長文化程度、親子關系、社區人文等重要因素,農村整體遜色于城市,但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也應當服務服從于這個目標。所以,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農村實際,細化學段目標,循序推進。
一、二年級,嚴格要求學生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回家后盡量用普通話與家人說話。三、四年級,鞏固普通話水平,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能簡要轉述,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生動地講述故事,用語言打動他人。五、六年級。與人交流說話時尊重、理解對方,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表不同意見,聽人說話認真耐心,抓住要點簡要轉述,表達條理清晰,語氣、語調適當,學會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即興簡短發言。
二、開發農村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甄別利用
一是挖掘教材資源。教材是所有認知材料中最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的。教材的選文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是最適合學生學習的資料。對農村小學生來說,沒有經濟實力支撐其購買其它更多學習材料,課本應當就是孩子主要的認知材料,甚至是大多數農村家庭唯一的書籍。因此,農村老師利用好教科書尤為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許地山的《落花生》是經典美文,城市孩子可能吃過花樣百出的花生食品,但對花生的生長周期的了解、對花生生長過程給人成長的啟示理解。絕對要遜于農村孩子。
二是挖掘課外學習資源。可以說,只要能挖掘其中積極的因素,自然、社會、人文,生活中無處不是語文課程口語交際練習的資源。農村小學生家長難有能力為小學生進行挖掘,不可能為孩子提供語文學習的豐富資料。一些留守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邊,更無指望。充其量,農村家長在年節時或外出務工偶爾回鄉時,為孩子集中買幾本純粹應試且不一定適用的所謂輔導資料。所以,農村教師要利用農村小學生身邊熟悉的材料,甄別出其中積極的因素,引導學生開口表達。結合教材中安排的《風景優美的地方》、《我敬佩的一個人》等口語交際練習課。鼓勵小學生說說家里事、鄰里事、村里事。農村小學語文老師挖掘課外資源的豐富與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村小學生的語文視野開闊與否、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成功與否。
三、采取適應農村小學生特點的教學策略,因勢利導
創設情境。營造課堂教學的交際情境,努力選擇貼近農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課文教學。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與課文內容相應的情境,激起“現場感”,學生很容易由抑制狀態進入理想的活動狀態,這樣就能“有話可說”,當整篇課文學完后,又呈現給學生身邊的一些美景,如農村孩子最熟悉的茶園、田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充當一名導游,配合畫面,與游客互動,帶領大家領略家鄉的美。課本中安排的《勸說》、《讓名著中人物走上舞臺》等口語交際練習課更強調了情境設計的重要性。農村教師還應當爭取社會的支持,與農村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在少有城市的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的條件下,盡量給學生創設課外口語交際實踐的環境。
錘煉膽量。農村孩子無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可進,也進不了電影院,聽不到音樂會,很少會有家長帶著孩子去跟團游玩,孩子接觸大場面、認識陌生人的機會少,較城市而言,農村小學生普遍靦腆、矜持、“放不開”,開口的膽量很小,展示自己的魄力缺乏。所以,農村教師,首先要在學校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中勇敢答問、勇敢爭論、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其次要鼓勵孩子在家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家長會上要求家長學會與孩子交流,學會尊重孩子意見,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凝心聚神。課程標準將“聽話說話”發展至“口語交際”,“聽話說話”是傾聽和表達,“口語交際”是傾聽、表達和交流應對,強調了瞬時互動性。因此心神不寧,應對就難以抓住關鍵,《晏子使楚》除了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機智,更要理解應對者冷靜的重要性。
修煉涵養。農村小學生成長過程所接觸到的文明場所一般只有小學校園、校外,由于新型農村社區文化的未成型,文化糟粕一定程度泛濫,農村孩子平均接觸到賭博、爭吵等不文明現象的機率遠高于城市孩子。這種生活環境浸染下的孩子,呈現出的將會是缺乏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修養。農村教師要防微杜漸,一二年級時,引導學生與人交談時,要做到自然大方有禮貌。三四年級時,要用課文《孔子拜師》、口語交際練習課《我看到了……》等,培養學生交談中傾聽的認真態度,激發請教意識,敢于與人商討不同的意見。五六年級的學生要用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口語交際練習課《聊聊熱門話題》等,提醒注意語言美,不說臟話,抵制農村粗俗、不文明的語言。
關鍵詞: 有 有+動詞 “了”和“過” 語法錯誤
普通話水平測試因為是口試,雖也涉及語言的三個要素,即語音、語匯及語法,但其測試的重點是語音面貌,占了整個測試的85%,因此測試前的培訓,一般都會抓住這個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突破存在的問題。其實另外的15%也是不容忽視的,即說話中的詞匯語法的規范及說話的自然流暢程度這兩個測試項目,它們與成績的好差有著直接關系,特別是想取得二甲以上成績的應試者,更要重視語言表達的正確性。
對于北方方言區的人來說,這兩項內容都不在話下,平時的說話習慣讓他們不用費心準備就能說出符合普通話語法規范的語句。但是對于其他方言區的人來說,這些測試項目往往就是他們的失分點,而且往往成了硬傷。帶著這些硬傷進行考試,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培訓輔導時,將存在的主要問題作進一步分析探討,讓應試人了解并加于克服便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關于語法方面的解釋自然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教師可參見《實施綱要》第290至326頁,對照相應方言區的主要問題進行辨正。還有一些常見的語法問題,如果不注意,常常就會令說話人出現一些語法失誤。對于這些語法難點,人們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培訓輔導中,解答疑惑便有些生硬,難于服眾。為了進一步提高業務能力,更好地做好推普測試工作,我就輔導、測試中遇到的幾個與語法有關的問題作分析,期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有+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的結構
在現代漢語中,“有”充當動詞,后面帶上人或事的成分,表示領屬關系或存在的意思,如“他有一個女兒。”其句式結構為“有+賓語”。“有”和后面的人或事是典型的動賓關系。但在閩、吳、粵方言中常見的一種句式是“有+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的結構,比如:“我有告訴她這件事情。”“我有讀過這本書。”“圖書館現在有開嗎?”“你有想嗎?”這里的“有”不再表示領屬或存在,甚至在“有”前面也可以加上副詞修飾:“你也有說過。”“前不久學校舉辦運動會,我們都有參加。”當然,“有”可以用在某些動詞的前面組成套語,表示客氣:“有勞”、“有請”,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用法,除此之外便不符合普通話的語法規范。但是這樣的句式在現下卻越來越被廣泛運用,電視電影中的臺詞,網絡用語當中比比皆是。
豆丁網有篇文章叫《也談“有”字的特殊用法》,作者沈卓卿,他列舉了《詩經》、《左傳》、《荀子》、《論語》、《孟子》、《韓非子》等古書中的例子,提出這種結構是從古代漢語發展而來的,其依據是:由于北方方言發展得快,南方方言則比較富于保守性,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在口語中“有+VP”(VP是指動詞或是由動詞組成的短語)結構只存在于南方方言中,而普通話口語中則沒有這種用法。如今這種句式被大量使用,說明這是一種古語回歸現象。
他甚至認為“有”字在這種結構中的特殊用法賦予了“有”字特殊的語義功能:1.具有時態意義。這種句式中的“有”字主要是詢問行為實現的經歷性,可以表示“曾經”,也可以表示“完成”,意如“過”、“了”。比如“你有吃飯嗎?”和“你吃飯嗎?”這兩句話顯然表示了兩個不同的意思。2.“有”具有強調或確認的功能。3.“有+VP”句比使用“了”、“過”等時態助詞的語句反射了更多的情態信息。
解釋清楚了語法來源,我們是不是可以就語言的約定俗成性,提出一個建議:今后碰到這類的語法問題,可從輕發落?
在閩南方言區,甚至還有“我和哥哥去釣魚,他釣有,我釣沒有。”這樣的說法。當然,這完全是直譯閩南話,這類語言現象不算普遍現象,在此就不做進一步分析。
二、動態助詞“了”和“過”
動態助詞“了”和“過”用法很相似,能用動詞后的“過”,很多都能用“了”替換而句子的意思大致相同。如:“吃了(過)苦頭就明白了。”但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要注意分辨,提高用語的準確性。
“了”用在動詞后面,主要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即已經成為事實。如果是表示過去某一時間的動作,就一般與比較明確的過去時間詞搭配。“我上周去了。”如果是表示某種狀態的變化,則一般不與時間詞搭配。“他會走路了。”“了”在表示過去某一時間的動作時,不可以和“沒”一起使用。“昨天他沒開車。”不能說成“昨天他沒開車了。”也就是說用“沒(有)”表示否定的時候,只保留動詞,“了”字就不再說出來。
“過”用在動詞后,表示完畢或表示某種行為或變化曾經發生,但并未繼續到現在。例如:“吃過飯再走。”“我們吃過虧,上過當,有了經驗了。”表示以前、過去的經歷。同時也表示現在與那時的情況有了變化。一般跟“曾經”“以前”等時間詞搭配。
“了”可以嵌在兩個動詞中間,而“過”不行。可以說“瞧了瞧”“看了看”“說了說”,但不能說“瞧過瞧”“看過看”“說過說”。
雖然同樣表示動作或變化已經完成,但兩者有區別。看下面兩句:“小妹妹像小鳥一樣滑翔起來,摔過好幾跤。”“小妹妹像小鳥一樣滑翔起來,摔了好幾跤。”第二句話是正確的說法。為什么呢?因為使用“過”表示實現體,總是跟過去的事情相聯系。使用“了”表示實現體,也可以是現在實現、將來實現或過去實現。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表達剛發生的事情,所以動詞后面只能用“了”而不能用“過”。
另外,“動詞+過”表示的動作不能延續到現在,“動詞+了”表示的動作可能延續到現在。例如“他扛過槍。”此時不扛了。“他扛了槍。”現在可能還扛著。
“動詞+了”往往表示有某種結果,“動詞+過”則不一定表示有某種結果。“他學了俄語。”他應該是學會了。“他學過俄語。”學過,但可能學會了,也可能沒學會。
三、一些常見的語病
說話測試因為應試人是即時圍繞一個話題說話,難免出現語病,這類的語病很多,五花八門,幾乎涵蓋了所有常見的語病。最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1.語序不當。大都在修飾、限定的詞語上,最主要表現在定語、狀語位置失調。“考試進行了半個多小時,就有人陸續交卷了。”“陸續”應是修飾“有人”的。“我和體育從小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從小就和體育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些雜志不如我以前那樣喜愛了。”(我不如以前那樣喜愛這些雜志了。)“爸爸從小不太重視我的文化水平,更重視我的文化素質。”(爸爸小時候我在哪?這句話還有成分缺失等語病)
2.搭配不當。主要有詞語搭配不當、修飾語和中心語搭配不當和主賓搭配不當。主賓搭配不當更常見:“春節是小朋友喜歡的風俗。”“《紅樓夢》是一部造詣很高的文學。”
3.成分缺失或贅余。即興說話,顧此失彼,成分缺失、贅余在所難免。“我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按老師的要求認真準備。”(“的原因”和“因為”重復)。“許多各國的建筑物。”(“許多”和“各國”重復了,兩者并不是修飾限制的關系。)還有些已成了固定的贅余,比如“被挨打。”這句話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出現,因此也讓不少人記住了。“被”字本身就含有承受施動的意思,“挨”也有同樣的意思,如果連用,便是贅余。
4.結構混亂。句式雜糅,語意粘連,中途易轍。表達時既想用這種句式,又想用那種句式,結果造成結構雜糅,表意不明確。“中學生能否健康成長,關鍵在于人生觀起決定作用。”(將“關鍵在于人生觀”和“人生觀起決定作用”兩種格式雜糅在一起了。)“令人振奮人心的。”(“令人振奮”和“振奮人心”合而為一)“成為老師是一個非常光榮的職業。”“元宵節鬧花燈可漂亮了。”這都是兩句話合成一句話造成的語病。
5.不合邏輯。特別表現在強加因果上,或者是因果關系不明上。“我的媽媽身材瘦小,因此她的脾氣很好。”(兩者沒有因果關系)“這就是我之所以喜歡《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句子的末尾應加上“的原因”)
另外,在用詞上存在特稱與泛稱相代,部分代替整體的現象。就是用特定的名詞代指普遍的人或事,或者以一個對象的局部代表整個對象,常常伴隨量詞使用不當。如“我生活在農村,爸爸媽媽是個普通的農民。”“女排是一個讓我很感興趣的體育項目。”“教師是一個很偉大的社會工作者。”
以上僅僅擷取普測培訓及考試中一些常見的語法錯誤作了分析,若有不足或錯誤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語文基礎知識手冊.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8,新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