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文字學論文

文字學論文

時間:2022-05-22 12:43: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字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字學論文

第1篇

關鍵詞:第六屆;漢語言文字學;研討班;學術綜述

漢語言文字學高級研討班自2010年暑期舉辦以來,引起了文字學專業學習者及其愛好者的熱切關注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2015年8月11日至8月18日,以“新時代的中國語言文字研究”為主題的第六屆漢語言文字學高級研討班,在郭錫良、王寧、魯國堯三位先生的關懷下,于河北大學順利開辦并取得圓滿成功。

八月的保定已經跨入酷暑,滾滾熱浪并未阻擋學員們踏入保定的步伐。為了一睹各位先生的風采,獲得更多關于漢語言文字學的知識和前沿信息,與學術界專家們增加交流、提高科研水平,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五十多位學員冒著酷暑,千里迢迢趕到河北大學參加第六屆漢語言文字學高級研討班。

8月11日上午,王寧先生、魯國堯先生、北京師范大學李國英教授出席了開幕式。在由河北大學楊寶忠教授主持的莊重而簡樸的開幕式上,李國英教授和魯國堯先生先后致辭,他們闡述了研討班開辦的初衷,回顧了開辦之初的情形,同時對我們年輕一代的學生們寄予殷切的期望,希望研討班能夠一直辦下去。期間,和藹又不乏幽默的魯國堯先生還同現場在座的一百五十多位學員約定,二十年后再與王寧先生一起,和大家相聚河北大學。從先生們的言語表情間,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他們對于中國語言文字學未來發展的深深憂患和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眷念之情,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真去選擇和培養學術繼承人的那份厚重的教育責任感,是對我們年輕一代的深切關懷與殷切的期待。正是在這樣輕松、和諧而又親切的氛圍中,為期八天的高研班拉開了序幕。

前來此次研討班作學術報告的專家學者多達14位,他們從各個領域多角度多側面深入探討,涉及文字訓詁、音韻學、方言學、語法詞匯學、出土文獻、詞典編纂、專書研究、文獻學方法以及語言政策等多個領域。所講內容都集聚了各位專家學者在各自領域內多年辛勤研究的成果,是他們豐富的學術積累,更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一、文字訓詁、音韻學方面

王寧先生在《〈說文解字〉與〈說文〉學》的報告中詳細的闡述了《說文》學的主要精神,介紹了漢字構型系統的建構、《說文》優選字形的原則,最后強調了《說文》學的發展。她說:“《說文》學不可輕視和低估,它涵蓋了中國文獻文字學也就是傳統文字學全部的自覺理念和方法,概括了漢字的特點,提供了規范的漢字形體和符合漢字特性的全部屬性,中國文字學的創建不可缺少。”講座期間,先生兩次談到自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憂患之情,也談到先生的老師陸宗達先生和太老師黃侃先生對于傳統文字學的堅守,以及他們持有的傳統語言文字學之樸學精神。正是這樣的一脈相承才讓我切身的體會到,為什么王寧先生面對《說文》學精神的失落,會有如此沉重的憂患意識,會發出“民族文化是不屬于個人的,它是若干代人共有的財富,踐踏她、舍棄她、甚至冷落她,都是對人民的一種背叛!”這樣強烈的呼喊。這也讓我想到研究生剛入學的時候,我的老師閆艷教授強行規定我們每人買一本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要求我們時學時讀、用熟用懂。

除此之外李國英教授在《漢字造字原理》的報告中,介紹了漢字理論體系的基本理論范疇、前人的相關研究以及造字定義的內涵。并且在此基礎上延伸擴展,緊扣“新時代的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這一主題,給我們介紹了“如何制定計算機字庫的國際標準、如何制定漢字頂級域名用字的規范以及中華字庫工程”等等這樣一些科學前沿的信息。這讓我對漢語言文字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新時代的語言文字研究絕不僅僅只局限在傳統的文字訓詁,語音詞匯等方面,而是緊跟時代的步伐,與現代接軌,服務于當代,伸向更加廣闊的領域。

蘇寶榮教授在《漢語研究應當在“兼綜”的基礎上“創新”》的報告中,分四個主題,深入探討了在漢語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兼綜”與“創新”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還有北師大的王立軍教授作了《談訓詁實踐中的字詞關系問題》的學術報告,分四部分談到了“漢字與漢語關系的密切性、漢字與漢語的不同質性、前代訓詁家對字詞關系的認識、朱駿聲轉注系聯中的字形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王志平研究員為我們作了《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芻議》的報告,詳細的講解了上古音研究的觀念與方法、古文字和出土文獻音韻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語法詞匯、方言學方面

浙江大學王云路教授在《論漢語詞匯的核心義》的報告中,首先介紹了詞義產生的三種主要類型,然后從“詞義演變研究的歷史”、“核心義研究的歷史”、“核心義的定義”、“核心義的來源――抽象義”、“《說文》本義與核心義重合”、“核心義的淵源――段王核心義研究”這六個方面入手,探討了漢語詞義發展演變的歷史和詞義內部意義之間的深層聯系,并且列舉了相當多具體鮮活的詞語考釋,這些詳盡而精確的考釋為核心義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和證明。這樣的一個理論構建,在我們看來非常簡單,兩個小時的課程就能講得明了通透。但過程卻是異常的漫長和艱辛。王云路教授從2006年發表《論漢語詞匯的核心義――兼談詞典編纂的義項統系方法》一文,提出漢語核心義這一理論,引發語言學界的強烈關注,直到2014年出版《漢語詞匯核心義研究》一書,歷經八年的時間。也正如王教授在這一書中所說:“即使核心義的存在不能得到確證,這種具有較強解釋力的理論構建依然值得探索和討論,正如共同義研究使多義詞的本質和特點得到全面的認識,核心義研究也能夠推進詞匯語義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

戴慶夏先生在《漢藏語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的報告中,從“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的漸進過程”、“根據自己的實際辯證地處理好語言事實和語言理論的關系”、“正確把握好‘博’和‘精’的關系”這三個方面展開,根據自己多年來從事漢藏語研究的經驗,介紹了如何開展漢藏語研究的體會。戴先生將他畢生從事學術研究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娓娓道來,給我們從事學術研究提供了極大的自信。更難能可貴的是,戴先生如今80多歲的高齡還一如既往的堅持田野調查。

張安生教授在《語言接觸與漢語方言語法“型變”――以甘青河湟方言為例》的報告中采用生動且豐富的示例,詳細講解了語言接觸的概念、河湟方言的型變特征等問題。張教授也是在堅持多年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獲得方言學上的巨大成就。

三、專書研究與辭書編纂方面

魯國堯先生在《〈永樂大典〉編纂、輯佚與語言文字學古籍》的報告中,詳細介紹了《永樂大典》這部巨型百科全書,分兩章主要講解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和輯佚問題。第三章就有關《永樂大典》小學書輯佚問題做了專門探討。對于《永樂大典》編纂動機問題,先生列舉了三種觀點,并作出了自己的判斷,通過對朱棣相關史實的列舉,先生認為朱棣編纂《永樂大典》是刻意包裝自己的形象工程。在輯佚的問題上,先生著重給我們介紹了丁治民教授的《〈永樂大典〉小學書輯佚與研究》一書,并給予了高度評價。從先生的言語當中,我深深地感覺到先生作為一個對祖國傳統文化無限眷戀的富于高度責任感的教育者,向我們發出“關注《永樂大典》、繼承傳統文化”的強烈呼喊!誠如先生所言,《永樂大典》就是一座蘊含豐富的礦山,雖歷經兩百多年的不斷挖掘,但這座礦山蘊藏之廣之深厚,仍然有待我們去進一步挖掘,在輯佚小學書的課題上,仍然大有作為。在報告的最后,魯國堯先生給我們留下了八個大字:“凡我同志,爭著先鞭”。是的,面對《永樂大典》這樣一部巨著,誰的眼光敏銳,誰先下手,誰能有足夠的勇氣攀爬這座礦山,誰就會成功。而我們這一代年輕的學生們,究竟有沒有足夠強的能力去面對和繼承我們文化積淀如此深厚的古代文獻和遺產呢?

郭錫良先生在《王維〈鳥鳴澗〉再議》的報告中結合傳統訓詁學和現代學科漢語史,對《鳥鳴澗》一詩中的“桂花”作了比較全面的考證和分析,認為此“桂花”是指月光,而不是指桂樹的花朵。先生不止一次的告訴我們,對于古詩當中的一些意象的釋讀,一定要落實到字、詞、句。先生還重申了王力先生對章太炎、黃侃兩位先生古音學的繼承與發展,嚴厲批判了學術界一些弄虛作假的個別現象和學者。還談到了“博”和“精”的問題,先生告誡我們,一定要拓寬自己的視野,在廣博自身知識的基礎上做到精于本專業及同本專業相關的方方面面。先生在學術問題上較真的態度,給我們所有學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楊寶忠教授為我們作了《<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存在的問題》的學術報告,楊教授從2001年跟隨王寧先生從事大型字書疑難字考釋與研究,這15個年頭以來,一直在做這樣一件事,他2011年年初開始讀《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到2014年7月讀完,發現了一些和疑難字考釋相關的問題。他分別從“字形問題、釋義問題、注音問題、引證問題、異同認同問題、同形別異問題、核對問題、引文標點問題、體例問題”這十個方面作了一個系統的疏通與整理。《漢語大字典》是一部通用性的大型字書,楊寶忠教授能夠不厭其煩的一個字一個字去考辯,這種精神著實令我們嘆服。而且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像《漢語大字典》這樣通用性大型字書的訛誤錯漏問題,是讓我們所有學習中文的人高興的事。

四、文獻學及其他方面

黃德寬教授作了《新出楚簡文獻與文字學研究》的學術報告,為我們詳細介紹了近年新出土楚簡文獻的情況及其文字學價值。值得提出的是,根據黃德寬教授的講解,這些新出楚簡部分文獻在經過考釋以后,證明《說文》所收古文字確系戰國文字,且與齊系楚系文字多有相合。那么王寧先生說的“《說文》是唯一,且不容否定”得到進一步確證。

華學誠教授在《文獻學方法與語言學著作研究》的學術報告中,談到了古漢語研究過程中的研究方法問題。他認為,文獻學研究方法是研究古漢語的基礎和前提,它與其他方法不處于同一個層面,報告采用詳細的文獻材料示例分四部分進行闡述:不懂文獻難以研究語言,不懂辯偽難得材料之真,不講版本難得材料之善,不會校勘難復材料之源。

最后北京語言大學的李宇明教授為我們做了《中國的語言政策》的學術報告,生動形象的為我們闡述了新時代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以及21世紀的語言競爭問題。

五、結語

第2篇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解決教和學要“達成什么”的問題。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就可能成為一堆無序活動的簡單連接和疊加,造成學習內容的雜亂和學習質量的低下。教學目標有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和教育成才目標幾個層次。這里的教學目標指的是處于中間層次的課程目標。不難理解,各高校文字學課程具有主觀性,首先在于課程目標定位不同。我院是如何進行課程目標定位的呢?筆者在教學設計時首先想到了如下一些問題:

1.流沙河(四川著名詩人,2013年9月18日在獲知《詩經現場》用正體字印刷獲讀者好評后發表對正體字和簡化字的看法,共識網)說:“每一個正體字(繁體字)都可以證明自身的存在,而每一個簡體字都無法證明其存在的理由。”

2.從2008年開始,兩會期間,從郁鈞劍到馮小剛,幾乎每年都有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提議“恢復繁體字”。

3.關于大陸簡化字,臺灣網友說:漢字簡化后,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面無麥,運無車……繁簡字可謂多年來大家最關注的漢字問題,上述關于繁簡字的言論,我們也時常耳聞目睹——孰是孰非,如何評論?再比如:

4.有人把漢字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有人稱漢字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什么才是對漢字的公允評價?

5.兩岸四地文字會不會實現“書同文”?

6.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還在廣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會不會像圣書字、楔形文字等古文字一樣變成拼音文字?

7.現在通用漢字是7000左右,漢字的數量是越多越好嗎?我們應該盡量縮減還是增加漢字數量?為什么?

8.外國學生知道漢字的意義跟形體有關系,在表示興趣的同時,要求老師講清楚每一個漢字的理據,這有沒有可能?為什么?這些問題,涉及繁簡字、漢字發展趨勢,以及現代漢字在字量、字形等方面的屬性,有的比較宏觀,有的相對微觀。在筆者看來,它們都是跟漢字尤其是現代漢字有關的最基本的問題,作為中文系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文字學課程的學習,首先應該能夠對這些問題達成正確的認識,做出科學的解釋。有了這樣的共識,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也就比較明確了。參照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筆者把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分解為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

(一)知識層面

1.了解人類文字發展演變及傳播的一般規律。

2.認識漢字的性質和特點,現代漢字在形、音、義等方面的屬性,明確現代漢字規范化的原則,能正確認識和評價漢字,知道如何評判漢字發展趨勢。

3.掌握部分常用現代漢字的形體演變,能舉一反三對其他常見漢字做簡單溯源分析。以上三個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個別、由現在到過去、循序漸進的原則,既注重在文字學知識的內在關聯,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從宏觀到微觀,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獲得關于漢字和人類文字最必要、最基本的信息。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內在關聯的信息是有意義的,也是容易識記并長期保存的,從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樹立正確的文字觀,具備基本的文字學的理論素養。

(二)能力層面

1.思維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用文字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分析解釋文字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尤其是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抽象思維能力。上述繁簡字等較宏觀的問題都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2.自學能力:即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課堂學習和實踐,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漢字研究方法,能夠利用相關資源進行可持續的自主學習。文字學作為工具課,要解決一些實踐性比較強的問題,通過完成具體作業,如:考察指定語料的字頻,考察《現代漢語詞典》多音字讀音是否有簡化空間,以及利用相關書籍和網絡資源對漢字進行溯源分析等,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養成自學習慣。

(三)情感層面

培養學生對文字學的興趣,對文字相關問題保持敏感。筆者認為,理想的文字學課程不僅在于學生記住了多少知識,卷面考了多少分,更在于學生在走出教室和考場后是否仍然對文字有好奇心,仍然有興趣關注和思考與文字有關的問題。簡言之,以上三個方面的目標,分別在于讓學生“學會”、“會學”、“愛學”。以筆者近十年高校語言文字類課程的教學經驗而言,我們的教學目標無論在教學設計還是教學實踐層面,強調最多、落實最好的,還是知識層面的目標。而興趣和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進入“高大上”的大學之后,似乎就不好意思再提及,好像那是小學和中學老師才應該做的事。事實上,對語言文字這樣本身就比較枯燥的課程來說,如果不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任由他們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就筆者查閱的文字學課程改革的論文來看,也普遍存在同樣的問題,大家雖然也談能力的培養轉化,但因為專業性質的原因,對文科生在語言文字上的實踐能力實際上往往談得比較含糊;至于興趣和思維能力培養,則幾乎無人提及。實際上,我們稍微留意一下學生課堂回答問題及考試情況,就不難發現:即使到了大學,學生普遍有待提高的還是思維尤其是抽象思維能力。中學多年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被動接受現成“標準答案”。近年來網絡的普及又使學生每天置身信息的大海,更缺少深入閱讀和思考的環境,他們的思維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綜上,筆者認為,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習方法的養成,不僅不可偏廢,而且應當在每一門課程乃至每一節課上引起重視。只有如此,我們才做到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既教書,又育人。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培養的學生才能對世界保持好奇,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世界。

二、教學內容和時間分配

以上述教學目標為導向,我院的文字學課程實際上具有相當的綜合性。就內容來說,涉及比較文字學、現代漢字學、和傳統漢字學(古文字學)三大塊。這是與其它高校文字學課程另一個較大的區別所在:它們要么是單純的現代漢字學,要么是單純的古文字學。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文字學要對涉及的三大板塊的內容進行精選、優化。這樣才能做到重點突出、難易適中,符合學生接受水平,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時間分配上,以現代漢字學為主體,計約20課時;比較文字學和古文字學為補充和輔助,各約8課時和4課時。現按授課的時間順序具體說明如下:

(一)比較文字學

重點介紹:(1)人類文字的起源和發展(2)人類文字的傳播(3)人類文字發展的三個階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拼音文字)(4)人類文字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等內容。教材方面,因國內比較文字學著作有限,主要參照周有光《世界文字發展史》、《比較文字學初探》及王元鹿《比較文字學》等幾本書。

(二)現代漢字學

現代漢字方面的教材目前也比較有限,且內容大同小異。筆者以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楊潤陸《現代漢字學》等教材為基礎,刪減其中過于繁瑣、理論性過強、超出學生理解能力以及脫離一般學生日后實際運用的內容,保留:(1)漢字的性質和特點(2)現代漢字在形、音、義、序及字量字頻等方面的屬性(3)現代漢字在人機和人際界面的應用(4)漢字前途和評價等幾部分內容。

(三)傳統文字學(古文字學)

這部分旨在對常用漢字進行溯源分析,讓學生把握漢字的形義關系,了解漢字構字理據。因為時間有限,加上古代漢語有所涉及,所以僅以專題形式做舉例性的介紹,比如,與“人”、“手”、“足”、“食”等有關的漢字的溯源分析。綜上,為優化教學內容,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讓學生對包括漢字在內的文字尤其是現代漢字有明確系統的認識,我們對各部分做了相應精簡、優化:先安排比較文字學的內容,但只要求對人類文字起源發展做全景式了解,不過多涉及細枝末節。這個鋪墊對現代漢字的學習必不可少。舉例來說,關于繁簡之爭,如果就漢字論漢字,恐怕再爭一百年,還是各執一詞難下定論。而如果有了比較文字學的眼光,把漢字放到人類文字的大家庭去考查,聯系人類文字縱向和橫向發展演變的規律和事實——作為書寫工具,人類文字一直在朝著簡化的道路前進,世界上目前占絕對優勢的拼音文字也是人類文字發展演變的結果——我們對漢字的繁簡問題也就豁然開朗,而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地始終糾纏不清了。同樣,有了對人類文字發展演變規律及世界文字現狀的基本認識,關于“漢字會不會像楔形文字和圣書字一樣變成拼音文字”的前途預測問題,也就找到了思維的起點,不難做出判斷了。現代漢字是我們正在運用的漢字,學生最需要相關的知識儲備。由于“現代漢字學”普及程度不高,其它課程也較少涉及相關內容,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其實比較欠缺。因此,我們把“現代漢字學”作為教學的重點,希望學生在了解人類文字一般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對現代漢字相關的宏觀和微觀問題有基本的認識,并提高運用漢字的能力。“漢語難學,漢字尤難學,幾乎已成舉世公認之論。”(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漢字對一般外國學生來說是最頭疼的事情。我們的任課老師如果能在必要的時候結合漢字的古形體——甲骨文、金文或篆書進行教學,勢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字的形義關系,改善因結構復雜而造成的難認難記難寫的局面,提高學習漢字的興趣和效率。漢語國際教育作為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的專業,學生應該具備必要的傳統文字學的知識和對漢字溯源分析的能力。基于這樣的考慮,承接現代漢字學字形部分關于外部和內部形體結構分析(即構形法和構字法)的內容,筆者在本課程的最后,安排了兩周共4課時屬于傳統文字學的內容。

三、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落實以上述教學目標,完成以上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筆者也做了一些嘗試:

(一)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直觀教學,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

比如,比較文字學部分在介紹人類文字傳播的路線時,播放《五分鐘看懂人類文明史》視頻,讓學生明白文字的起源和傳播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活動版圖的擴大而進行;再比如介紹書寫漢語的特殊文字“女書”時,利用電影有關女書的情節,幫助學生了解女書產生的歷史背景,直觀感知女書的具體形象;以及通過相關動畫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等等。

(二)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樣實踐,增進研究型學習

現代漢字部分關于現代漢字屬性和規范化的內容比較瑣碎枯燥,如果由老師一言堂,大包大攬,學生難免興味索然。所以,筆者在必要講解的基礎上,通過布置需要學生動手動腦乃至需要合作完成的作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字頻部分,讓學生分組考查《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兩檔漢字節目,選取有代表性的二至三期,記錄比較兩節目考查用字的字頻情況,并將考查情況和結論形成文字在課堂上分組匯報。另外,筆者還結合之前的國學熱,讓學生從字頻或常用字的角度,考查《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是否適合作為今天學前兒童的啟蒙讀物。再比如,關于多音字的規范,給出諸如“暈”、“薄”、“結”等字,讓學生先查字典,根據各自表義情況,判斷這些多音有沒有簡化的必要和可能,并陳述理由。再比如,關于繁體字和簡化字這個比較宏觀的問題,在學期開始,組織學生交流看法,在學習過人類文字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及現代漢字構字法和漢字理據的內容后,再讓學生介紹對此問題的認識有無變化,有何變化,為何變化。或組織學生就此問題進行辯論。總之,通過這些針對性強又密切聯系實際的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結論轉為自主尋求答案,從機械識記知識轉為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釋復雜抽象問題。

(三)提供資源,示范教學,培養自主學習的方法和習慣

學期最后,老師以小專題的形式結合漢字形體演變對漢字進行溯源分析。比如與“人”有關的一組字:比()、北()、尸()、天()、亦()、夾()、美()…與“手”有關的漢字:又()、友()、寸()、尺()、及()、承()、弄()…這樣從簡單到復雜,把傳統字形有內在關聯的常用漢字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掌握例字形體演變和形義關系的同時,也能夠舉一反三,用發展和聯系的眼光看待漢字,激起對其它漢字溯源分析的興趣。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這種分析只能是舉例性的而沒有辦法窮盡,所以,在通過教師示范初步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礎上,老師給學生提供可利用借鑒的專著:《說文解字注》、裘錫圭《文字學概要》、流沙河《文字偵探》、林西莉《漢字王國》等,以及“漢典”、“ChineseEtymonology”等網絡詞典和漢字字源網站,讓學生根據需要自行查閱、檢索,在體驗自主學習樂趣的同時逐步習得自學的方法和習慣。

(四)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創新或展示研究成果

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文字學方面的鉆研成果和心得用微信或微博的形式與其他人分享交流,鼓勵有興趣有條件的同學設計適合外國人或中國中小學生學習漢字的APP。以上是我們對近幾年文字學課程教學所做的一些梳理和總結,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反饋來看,他們比較認可這樣的教學安排,認為通過本課程能系統獲得文字學基礎知識,培養對文字學的興趣,并掌握一定自主學習和研究文字的方法。當然,本課程在趣味性、教學時間分配上還有繼續提高和改進的空間,這是我們今后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需要努力的新方向。

作者:張慧芳 龔靈 單位: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的學科建設[J].語言文字應用,2007,(2).

第3篇

【摘要】《氓》是語文傳統篇目,寫一位女子遭丈夫遺棄。女子遭遺棄的原因解釋,一直含混不清。如果考查“桑”的文化民俗源流以及語用修辭和歷史,可讀解出氓之棄婦是其失去生育而然。

【關鍵詞】桑 生殖崇拜 周禮 語用修辭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59-02

《詩經?氓》是語文傳統篇目,寫一位女子哭訴丈夫遺棄。為何遺棄?一般都說因為人老珠黃,根據是“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的色變。但問題是《氓》為何不拿“桃”說遺棄事,如有“桃之夭夭”,而偏偏舉“桑”?有人認為桑是棄婦歸途所見,故以實物起興。(《詩經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其實,從文化民俗考查“桑”,可獲棄婦遭棄根本原因。考查《國風》帶“桑”字十多篇,與男女情愛密切,看不出關聯的僅僅二篇。下面試從文獻、訓詁及考古諸面,對桑義源流作一番探討,解出棄婦之因。

首先,桑與男女情愛有關,源于上古先民太陽神崇拜。《卜辭》有載,《尚書?堯典》亦有“賓日”、“餞日”記載。《漢書?匈奴傳》有“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郭沫若《殷墟粹篇?粹篇考釋》說“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這展示了萬物有靈的古老觀念,因先民把自己看作太陽神子孫。《淮南子?說林》高誘注文“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黃帝乃人祖,黃帝即皇帝,又黃皇亦通。張舜徽《鄭學叢著》訓“皇,煌也”,“皇之本義為日,猶帝之本義為日”。黃、皇、煌、日、帝同宗同源,這里邊有太陽神崇拜,也有人之始祖神崇拜,始潛含著生殖崇拜。姜亮夫《古文字學?第二章》訓“帝是花蒂,猶人之始生曰胎,胎帝雙聲,又相鄰之韻轉,花萼為帝,花房為不(胚),亦象花房形。甲文金文作■”。又引郭沫若,“知帝為蒂之初字,則帝之用為天帝義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

其次,崇拜必祭神,其建制和意識又是怎樣的呢?姜亮夫《古文字學》說“神字甲文中無之,當即示字”,是人祖先精靈之寄所。大石文化時期,大石紀念物menhir之制,是立一塊或幾塊大石,上蓋一塊大石,作祖靈居所,“示字正是象其形。”祭神就是對這個祖靈居所(石或木)進行崇祀。今天四川、遼寧等地,還有其遺址。這個場所便是“社”,《禮記》說“家主中溜而國主社,示本也。”社中祭石稱為“主”。《禮記》載“天子建國,左廟右社,以石為主。”姜亮夫《古文字學》訓“亦指木主。”這樣,社由“類上帝”的主(石或木)組成,以應祈求。《周禮?大司徒》載“設其社稷之壇,而樹之田主”。古文字祖、且同源,主即祖,亦即且。姜亮夫《古文字學》訓“■(且)表男性;■(匕,亦胚)以表女性,兩字實男根和女陰象形,在人則祖妣原始字”。郭沫若說甲骨文且(祖)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轉引何新《諸神的起源》)總之,社主建制或石或木,觀念中一身二職:一是太陽神(始祖神)象征;一是生殖器象形。崇祀中,先民不知太陽神何形,因功能類通而象人類生殖器之形,立主作祭祀對象。由此,太陽(始祖)神和生殖神,觀念與行為合一。

最后,令人感興趣的是,社中作為主木的是一種什么樹?答:正是桑樹。《說文》有“,日初出東方D谷所登_桑”,桑樹最早為神話中太陽樹。神樹在人間不可得,先民選定一種樹替代,名之太陽神樹“桑”。《路史余記?之六》曰“桑林者,社桑。”到此,桑林成為社會祈求之所。《呂氏春秋?慎大》有“以奉桑林”。桑樹乃太陽(始祖)神樹,桑木是之象征,桑林便是促進生殖的地方。《淮南子》高誘注文“桑林者,桑山之林,能興云作雨也”,是隱語。桑林是男女先民場所,孔子乃桑林“野合”而生。中國神話中男女也愛桑林,馬X《繹史》寫帝子、圣母行“桑中之戲”。(轉自《中國神話》,民間文藝出版社)男女冶游桑林,《詩經》有大量描寫。《桑中》寫“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此遺風,在今天云南白族依然,年農歷四月男女盛裝“繞山林”:“千余年來,繞山林的主題始終是社交游樂。……最初桑林很多,稱繞桑林”。(烏丙安《中國民俗學》)

綜上所述,“桑”有促進兩媾、強化繁殖之意,淵遠流長。“桑木”始是神木,后是社木,再后普通樹木。由此《國風》桑字有歸屬,或,或愛情,或促進生殖力。回到本文開頭:《氓》為什么偏舉“桑”起興?答案是,意向上相聯,意識中關乎繁衍,而歷史中關系生育。男女婚姻,在今天是愛情;在西周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的大事。《禮記?哀公問》云“大昏,萬世之嗣也”,周禮認為男女結合目的是傳宗接代。棄婦當是不育,氓停之再娶并無不妥。故才有棄婦敢怒不敢言,轉以“其葉沃若”至“其黃而鄖”之象起“興”說事。興既是詩經時代之慣常表達方式,也是棄婦不能違禮直言之語用修辭。故,《氓》中棄婦詠嘆,看似“沃若”不再而遭棄之毒誓,實是“黃而鄖”不能生育之感傷。這就提醒我們,在語文教學與閱讀欣賞中,注意體會字詞的文化豐富性。

作者簡介:

何立明,中文副教授,從事中國文學和大學語文教學,著有《中國士人》一書(獲2015省社科基金資助)和《大學語文是一門安靜的課》論文多篇。

第4篇

以圖造字早在上古時期的甲骨文就開始了,甲骨文里的圖畫式文字占多數,凡是實物有形可畫的大都用圖形來表示,從中能夠找到由線產生的面及由基本線組成的不同的骨骼,這充分表現了圖形文字的原始構成意識,至今漢字的發展仍沿襲圖形審美的構成原則。古漢字以象形起源,其字體造型強烈體現出“漢字的象形特征在于它對物象輪廓的簡約化、概括化和整體協調化”的特點。“形”,漢代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曰:“形。象也。各本作象形也”。即“形”為“可見者也”,早已界定了形的視覺屬性,它是客觀對象的外輪廓,為有限所能把握對象的基本特征之一。現在文學碩士論文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當然,圖形與漢字結合起來的設計,會讓人覺得眼前一亮,有著獨特的視覺美感。但是,對于圖文結合也不是隨處可用。由于世界各國歷史的淵源以及文化的演變與發展不同,各過的傳統及喜好也不盡相同。千萬不可憑借自己的主觀感受而隨意進行結合,那樣或許會鬧出大笑話來。就拿這個圖形說,日本人把視為皇家的象征,都不接受以的文字和圖形作為注冊商標;但意大利人卻視之為國花,極為喜愛。因此,在進行設計的時候也是需要注意的。>>>漢字視覺造型形意結合符號系統研究

漢字的結構具有極強的視覺圖形感,不僅可以“讀“,而且可以”賞“,現代漢字可以說是視覺傳達中最直接的表達方式。漢字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與當初較為具象的圖形相比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差距,但圖形感始終是最為典型的特征,漢字的奇妙之處在于其字型結構所透出的“圖形”韻味,且比單純的圖形更富有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如“平面設計在中國”,通過了將文字與迷宮相結合,使文字進行錯位、變形方式產生量不同于以往漢字的形式美感,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同時,民間藝人也遵循中國漢字的造字方式設計出許多巧妙而富有視覺意趣的圖形字體,這類漢字造型與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商業活動緊密相聯,具有濃郁的裝飾性和強烈的民族特色。例如,這幅海報設計,它將具象的圖形來替代相應漢字的部分筆劃,布局在一副作品之中,這樣就使得字體顯得富有新意。從這一過程也可體會到文字的圖形魅力。希望的文學博士論文等更能吸引您的眼球,能幫助到您,如果要進行,也可以到網站查看。

第5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主管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主辦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信陽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3-0964

國內刊號:41-1030/C

郵發代號:36-7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第6篇

關鍵詞:納西東巴文;甲骨文;比較研究;十二生肖

一、納西東巴文和甲骨文簡述

納西族東巴文是納西族東巴用來書寫東巴經書的文字,它是一種兼具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態十分原始,屬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式。東巴文字源于納西族東巴教的文獻典籍,由于這種文字為東巴(經師)所掌握和書寫,所以稱作東巴文字。東巴文字有1400多個單字,能記錄復雜的事件。納西族東巴文字被稱為“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象形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的中國王朝時期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又被稱為“契文”、“甲骨卜辭”、“龜甲獸骨文”或殷墟文字,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占卜的結果。

二、納西東巴文與甲骨文比較研究概說

對于納西東巴文和甲骨文的比較研究,學界的前輩學者已經有所建樹。

董作賓先生在為《么些象形文字字典》所做的序中,從六個方面說明了對納西東巴文和甲骨文進行比較研究的重大意義。

李靜生先生是真正開始對納西東巴文和甲骨文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的學者。他在《納西東巴文字與甲骨文比較研究》中提出,“兩種文字象形系統的相同之處有三點:東巴文和甲骨文都是象意的,都是合體象形結構,音讀變化都是由繁至簡。不同之處也有三點:納西族東巴文仍處于形繁的圖畫形式,甲骨字則趨于簡形的線條化;納西族東巴文音節較多,甲骨字音節較少;納西族東巴文有幾讀并存現象,甲骨文則幾乎無跡可尋”。

王元鹿先生針對納西東巴文與漢古文字的象形造字法進行了專門的比較研究。在《納西東巴文字與漢古文字假借現象的比較研究及其在文字史上的認識價值》一文中,他將納西東巴文“變易本形”的方式分為析字、省減、變形和方位四種,并列出相應的甲骨文字進行比較說明。他認為納西東巴文與漢古文字二者的造字方式十分相似,而兩種文字在造字法上的特征的主要區別在于,納西東巴文中用分化手法造成的“變易本形”的象形文字較多,所使用的分化手法也較多。這種主要的區別是因為納西東巴文比漢古文字具有更原始的具體表現。

三、納西東巴文與甲骨文比較研究------以十二生肖為例

(一)相同之處

1、從文字的形態看,納西東巴文和甲骨文都是從圖畫文字階段逐步發展而來,都是把復雜的事物形象簡化為文字符號,思維規律比較接近。

2、從文字的作用看,納西東巴文和甲骨文都用于記錄語言,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現象,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痕跡。

3、從文字的形音義看,納西東巴文和甲骨文都是文字發展史上的重要表現形式,在一定時期內,二者的字形、字音和字義都相對固定。

(二)不同之處

1、納西東巴文刻畫細膩自然,甲骨文刻畫較為簡潔粗糙。納西東巴文中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動物文字,注重表現突出特征,利用動物形象的一部分來表示全部。很多動物字往往一字二體,一體表示全身,一體表示局部(局部一般為頭部),注重表現突出特征,形象完整逼真。甲骨文一般簡單刻畫動物整體形象,筆畫較為簡單,形象相對粗糙。

2、納西東巴文筆畫較粗,字形比較復雜,甲骨文筆畫較為細瘦,字形相對簡潔。納西東巴文一般使用竹筆書寫于東巴紙上,書寫工具容易為人所掌握,便于書寫,所以可以書寫成筆畫較粗,形象復雜的字體。甲骨文則是用刀刻畫于龜甲和獸骨之上,書寫工具不易掌握,再加上甲骨和獸骨質地堅硬,用刀在其上書寫相對困難,所以造成甲骨文筆畫細瘦,字形簡潔的情況。

3、在納西東巴文的十二生肖中,存在一字多義的現象.比如: (y21)本意為“羊”,也可做“綿羊”的意思; (bu21)本意為“豬”,也可做“野豬”講; (la33)本意是“虎”,還可以表示“也”; (??21)的本意是“雞”,還可以表示“休息”的意思; (y21)是“猴子”,還可以指代“祖先”; (mu21)本意是“牛”,還可以表示“財產”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卻不存在這樣的情況,甲骨文的一個字符僅僅代表一個意思,比如 (牛)、 (羊)、 (豬)。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古代社會中,兩種文字的發展階段上存在差異。納西族人民還不能找到確切的詞語去表達抽象的意思,所以借具體詞語的音節去表達抽象的意思。

4、納西族的納西東巴文現在還有人可以識別,流傳時間比較久。作為納西東巴文流傳載體的東巴經,在現代社會中的保存數量較多,估計保存比較完整,經東巴們的世代相傳,比較晚整的保存了文字的原貌。而且隨著社會各界的重視,納西東巴文的研究不斷地豐富和充實。而甲骨文由于長時間埋藏于地下,許多甲骨文模糊不清,不太容易識別。

5、納西族的東巴文主要是記載于東巴經之中,書寫者主要為東巴。而甲骨文在殷商時代主要用于祭祀和占卜,文字書寫的任務主要是由巫祝完成的。

小結

文章以十二生肖為例,對納西東巴文和甲骨文進行了比較研究。納西東巴文和甲骨文都屬于原始文字體系,將納西東巴文和甲骨文進行比較研究,不僅有利于推動兩種文字本身的研究,而且對于探討文字的發展歷程和規律,以及豐富比較文字學理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方國瑜,《納西象形文字譜》,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2]李霖燦,《么些象形文字、標音文字字典》,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4月.

[3]董作賓,《么些象形文字、標音文字字典?序》,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4月.

[4]馬亞鏑,《東巴常用字圖典》,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5年.

[5]李靜生,《納西東巴文字與甲骨文比較研究》,載于《云南社會科學》,1983年12月.

[6]王元鹿,《納西東巴文字與漢古文字假借現象的比較研究及其在文字史上的認識價值》,載于《徐州學院學報》,1987年5月.

[7]郝文勉、王建軍,《甲骨文書法風格》,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月.

第7篇

劉正教授的此文首先就闡明了銅器斷代的兩大立足點。他認為:“在假定所有作器時間都是出于周歷的基礎上,才能開始銅器斷代研究。這是從事金文歷法研究的第一個假定。使用六十甲子記日法之后,對于新王的改元和置閏過程中是否存在著更改甲子記日的問題,這也是千古之謎!古代中國(特別是西周諸王)王權的過分膨脹,是否會在六十甲子記日的連貫性這一天道面前低頭呢?我們不得而知。因此,在假定六十甲子記日法在改元和置閏過程中永遠處于不變的前提下,才能開始銅器斷代研究。這是從事金文歷法研究的第二個假定。”這就為研究陳夢家的《西周銅器斷代》一書打下基礎。進而,他主張:“具體說來,他的這部著作主要貢獻是兩大方面:其一是西周歷法和銅器斷代方面。其二是古文字學方面。”

這一肯定是有見地的觀點。

今天,學術界已經接受并肯定了陳夢家先生的銅器斷代學說。特別是在《西周銅器斷代》一書中所主張的在標準器斷代法的基礎上,陳夢家提出了標準器組斷代法,使西周青銅器的斷代研究逐漸細致化。他提出的“由于上述各事,若干獨立的西周銅器就一定可以聯系起來。由于聯系與組合,不但可作為斷代的標準,并從而使分散的銘文內容互相補充前后連串起來,經過這樣的組織以后,金文材料才能成為史料”的觀點,已經成為銅器斷代研究的基本立場和操作指南。

最后,劉正教授指出:陳夢家先生的“上述標準和結論對于以后學術界的銅器斷代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他以后,從唐蘭、白川靜到夏商周斷代工程至今,大致只是修正他的若干觀點和具體年數而已。最近三十年來,對金文的研究隨著甲骨學和簡帛學的持續熱點的出現,也受到了特別關注。20世紀中國金文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的標志就是分期斷代研究理論的日臻成熟,這一點在西周金文和青銅器的研究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陳氏此書的出現,將吳其昌發起的金文歷法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研究陳夢家先生的治學方法和學術觀點,就是對他的最好的紀念。(王宇信)

古代中國,先后曾經有過的歷法種類從“黃帝歷”到洪秀全的“天歷”,共有102種。加上西歷和火歷,就有104種歷法。被稱為“古歷”的有七種: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和火歷。《漢書?律歷志》上記載的只是前六種。

在已經出土的西周大量青銅器銘文中出現的作器時間記錄,并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都是出自周歷。特別是記載魯國和宋國內容的銅器銘文,因為魯歷、殷歷和周歷的換算,我們對此最難把握的是置閏問題。大家知道,閏月是為了維持歷法的準確性而產生的一種調解方法,“十九年七閏”的定規是否為周歷以外的所有歷法所采用,這是不易斷定的。因此,在假定所有作器時間都是出于周歷的基礎上,才能開始銅器斷代研究。這是從事金文歷法研究的第一個假定。

使用六十甲子記日法之后,對于新王的改元和置閏過程中是否存在著更改甲子記日的問題,這也是千古之謎!古代中國(特別是西周諸王)王權的過分膨脹,是否會在六十甲子記日的連貫性這一“天道”面前低頭呢?我們不得而知。因此,在假定六十甲子記日法在改元和置閏過程中永遠處于不變的前提下,才能開始銅器斷代研究。這是從事金文歷法研究的第二個假定。

有了這兩個假定,為西周銅器斷代學研究提供了最為基本的立腳點。

驗證這兩個立腳點的基礎是在甲骨文和金文以及先秦史料中的有關夏、商、周日食和月食問題的記錄。因此18世紀中期,理論天文學在西方的發展,使我們可以了解地球和月球誕生以來和今后地球上所有日食和月食的準確發生日期。比如,根據《(偽)古文尚書》的記載,在夏代少康時生過一次日食。1889年,MULLER博士根據理論天文學所得出的地球上所有日食和月食的準確發生日期,得出結論:夏代少康時代的那次日食發生在西歷公元前2165年5月7日的日出后一小時左右。結論的準確無誤為我們重新判定《(偽)古文尚書》的史料價值提供了證據。也為夏代少康的在位時間給出了答案:西歷公元前2165年前后。

這一研究自古以來就是商周金文學術研究中的難點。因此,時值今日,出現的學術研究著作并不多。大致有《西周紀年研究》《西周年代》《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西周諸王年代研究》《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器影集》《西周銅器斷代》《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西周年代學論叢》《春秋i銅器年代綜合x究》《先秦年代探略》《金文字形書體與二十世紀的西周銅器斷代研究》《金文月相紀時法研究》《金文標準器銘文綜合研究》《金文斷代方法探微》《銅器歷日研究》等。

毫無疑問,上述各書以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為這一研究的最高代表和學術經典。

1956年開始,陳氏的著名長篇論文《西周銅器斷代》連載于《考古學報》上。后來由于陳氏被定性為分子而中止了論文的連載。因此,中華書局出版的此書是在已經發表的論文基礎上,加上若干遺稿增補而成的。其中,遺稿增補而成的部分內容,編輯特別標志為“未完稿”。因此,本論文主要使用他公開發表在《考古學報》上連載論文為研究底本。盡管如此,這并不能減低它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地位。具體說來,他的這部著作主要貢獻是兩大方面:其一是西周歷法和銅器斷代方面。其二是古文字學方面。

一、 此書在西周歷法和銅器

斷代方面的貢獻

關于西周銅器斷代的研究,陳夢家的《西周銅器斷代》在形制、紋飾、銘文的研究方面有了新內容。在標準器斷代法的基礎上,陳夢家提出了標準器組斷代法,使西周青銅器的斷代研究逐漸細致化。

在銅器斷代問題上,他主張:

西周銅器的分期,對于某些銅器,是可以斷為某一朝代的,但大多數的很難按照王朝來斷代,有些也不需要。西周12個王和共和,其絕對年代也需作一暫時的擬定。我們曾從種種方法方面擬定了以下三期和各王的年代;

以上凡是整數的10、20、30都是我們假定的。從夷王算起,所定的年代是可靠的。

三個分期,各占八九十年,它們表示西周銅器發展的三個階段:在初期,是從殷周并行發展形式變為殷、周形式的混合,所以此期的銅器更接近于殷式。在中期,尤其是后半期,已逐漸的拋棄了殷式而創造新的周式,殷代以來的卣至此消失,而周式的S、至此發生。在晚期,是純粹的新的周式的完成。以上的變更,也表現在花紋上、銘文的字形上和內容上。這對于我們研究西周社會的發展,應該是有意義的①。

陳氏的上述斷代,基本上劃定了西周的具體的歷史年代范圍。而對于銘文和斷代之間的關系,他是如此處理的:

關于銘文內部的聯系,可以有以下各類:

(1) 同作器者

凡是同一作器者的諸器,應該都是同時代的,但不一定是同時的。比如,乍冊髁釧作諸器都是成王時代的,但也有早晚的不同。

(2) 同時人

有些器提到周公東征,那么它們應該都是成王時代的。但我們應該注意,所謂“周公”可能有三種不同的所指;記載周公東征的“周公”是周公旦。記載后人追記或追念周公的,則在周公已死之后。“周公”除周公旦以外,他的子孫世為“周公”。《令方彝》、《作冊髁睢貳案嬗謚芄宮,公令……”,此周公是活著的周公旦。《井侯簋》“作周公彝”則是周公子之封于井者鑄作祭祀周公之器,此周公當是已死的周公,器作于康王時代或成王的后半期。

(3) 同父祖關系

《作冊髁睢肥淺賞跏比耍他作器“用光父丁”,其子作冊大“乍且丁寶尊彝”則在康王時。大所作的方鼎所以確定在康王時,其理由如下:銘記鑄成王祀鼎,所以在成王后。銘末的族名與髁釔魍,所以是一家之物。大的祖父名丁即令的父丁,所以令和大是父子,父子先后同為鑄作冊之官,為公尹周公子明保的屬官。

(4) 同族名

由上舉之例,可知同一個族銘之器,只表明是一家之物而不一定是同時的。1929年洛陽馬坡一坑出了五十件左右同具有“臣辰”或“微”的族名的,可再分為幾組:

士上 B、卣、尊

父癸 B、鼎、簋、爵

父乙 鼎、爵、卣、簋、尊、觶

父辛 鼎、[、尊

臣辰 B、壺、簋、盤

微 爵、壺

它們雖大約是同時代的,但有先后之別,不都是同時的。

(5) 同官名

官名在一定條件下也指某一個人,如壽縣出土“大保七器”都有大保字樣,又有召伯,可推定此“大保”實指召公],其它的稱號如“王”“公”“侯”等也可以推定其人。

(6) 同時代

記載伐東夷的諸器,在一定條件下可視作同時代的,如《鼎》《旅鼎》《小臣簋》等。

(7) 同地名

在一定條件下表示或長或短的一個時期。如新邑是成王初的一個地名,成王及其后稱為成周,則凡有新邑之稱者當屬成王時。凡有宗周及鎬京之稱者,都屬西周。

(8) 同時

《令簋》記九月才炎賞于王姜,《召尊》記九月才炎錫于白懋父。兩器時、地相同,而周器上的令、王姜和白懋父都是成王時人。故可定為成王東征時器②。

最后,他提出這一方法論上的立場:“由于上述各事,若干獨立的西周銅器就一定可以聯系起來。由于聯系與組合,不但可作為斷代的標準,并從而使分散的銘文內容互相補充前后連串起來,經過這樣的組織以后,金文材料才能成為史料”③。

他所研究和得出的各王銅器如下:

他的上述標準和結論對于以后學術界的銅器斷代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他以后,從唐蘭、白川靜到夏商周斷代工程至今,大致只是修正他的若干觀點和具體年數而已。

最近三十年來,對金文的研究隨著甲骨學和簡帛學的持續熱點的出現,也受到了特別關注。20世紀中國金文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的標志就是分期斷代研究理論的日臻成熟,這一點在西周金文和青銅器的研究上表現尤為突出。

陳氏此書的出現,將吳其昌發起的金文歷法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 此書在古文字學方面的貢獻

此書雖然是以銅器考古學為核心內容的著作,但是陳氏的研究處處立足于對銘文的解讀基礎上,因此,這使得他的這部著作具有了古文字學、商周歷史和地理學、商周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等方面的特殊價值和貢獻。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點:

第一、對金文辭例研究的貢獻

在金文辭例的研究上,陳氏注意將辭例和歷史結合進行研究。如,對于銘文中經常出現的“大保”一辭,他首先主張“西周初期金文中的大保可以分為三類”,即:生稱、追稱、族稱。然后,他從對辭例的分析和歷史事實相結合,提出如下觀點:

梁山七器,大保與召公、召白同出,則知此組銅器是召公世家所作,而大保應指召公、《尚書》所稱,有以下各例:

《召誥》 惟大保先周公相宅 大保朝至于洛

《君]》 周公若曰君] 公曰君,告汝朕兄保]

《顧命》 乃同召大保] 大保率西方諸侯

由此可知大保、君]、召大保]并是一人。君、保、大保是其官,公是其尊稱,召是其封地之名。西周金文稱之為召公、召白,《詩?江漢》稱召公、《甘棠》稱召伯。據君],周公稱保]為我之兄,故《白虎通?不臣篇》曰“召公,文王子也”。而《論衡?氣壽篇》曰“邵公,周公之兄也。④”

在《西周金文中的冊命》一文中,陳氏主張:

冊命既是預先書就的,在策命時史官授于王而王授于宣命的史官誦讀之,則前述甲組諸例的“王若曰”以下的命辭乃是王的說話,其中代名詞為“余”乃王所自稱。《洛誥》“今王即命,曰”是王之親命,故“曰”前無“王若”之語⑤。

這一觀點十分敏銳而且具有辭例研究的典型意義在內。

第二、對商周史事和人物研究的貢獻

如,關于《令簋》銘文中出現的“丁公”,他考證:

銘文三見丁公,即上文的“公尹白丁父”。《令彝》周公子明保,又曰明公、明公尹,保和尹是其官職,公是尊稱。以此例之,白丁父之官職是尹,其尊稱是公,故可以稱丁公。《令彝》稱其父為父丁,丁是廟號,此父丁在第5器稱為“虔公父丁”,所以此器的公決不是令父。白丁父可能是姜姓齊侯呂常《齊世家》又稱之為丁公⑥。

在《冊命篇》一文中,他主張王國維的《釋史》一文有誤,他認為:

王氏以作冊內史、作命內史、內史尹、命尹等為史官之一,是正確的。但將它們與作冊、內史、尹氏等同起來,則是不對的。古代官制的研究,固當明其類別與其彼此的關連,但亦應注意主持某一類事的官常有變換,而某一種官因時代不同而改易其地位和性質。作冊本是制作策命之人,及史官代宣王命的制度產生,乃兼而為代宣王命之人。

西周中期其權落于在王左右的內史,在西周晚期則尹氏取而代之⑦。

不能不說,陳氏的這一結論是十分有參考價值的。他非常清晰地給我們描繪了西周時期管制演變的一格歷史過程。

第三,對商周地理研究的貢獻

如,有關郯地。他主張:

西周初之郯與春秋之郯不在一地。《齊世家》“桓公二年滅郯,郯子奔莒”,《集解》云:“徐廣曰一作譚。”齊桓公二年當魯莊公十年(公元684年),所以《春秋》莊十曰:“齊師滅譚。”杜注:“譚國在濟南平陰縣西南。”是譚即郯,在今歷城縣東75里龍山鎮。《春秋大事表》以譚為子姓,當有所本……春秋時期的郯,見載于《春秋》宣四、成八、襄七和《左傳》昭十七。《竹書紀年》越“朱句三十五年滅郯,”是在公元前414年。此所滅者即《漢書?地理志》東海郡的“郯,故國,少昊后,盈姓。”

今郯城縣西南。此郯可能是周初滅郯以后南遷之國,猶成王既伐奄與薄姑,遷徙其國⑧。

再如在《論豐、鎬及宗周》一文中,他主張:

就已有的金文材料來說:豐多見成王器,西周初至穆王居鎬京的記錄較多。宗周、成周之名,西周初期常見,以后也常見。新邑、王,惟見于成王器。武王時的周不見于成王器,成王以后周與成周并見而周多共王以后器。由此似說明武王至穆王較多的居于西土的都邑、冊命臣工,而穆王以后較多的在東國的洛邑⑨。

可見,他的商周地理研究是緊密結合商周史和歷史文獻的。不單單是利用金文史料,而是將金文史料和傳世文獻相互印證。

第四,對疑難古文字釋讀的貢獻

如,關于《小臣宅簋》銘文中出現的“甲”字字形,他考證:

甲即甲衣,《廣雅?釋器》:“函、甲、介,鎧也。”《周禮?考公記》“函人為甲”,以革為之。《左傳》莊十一“蒙皋比而犯之。”據杜注則是虎皮。《楚辭?九歌》

“操吳戈兮披犀甲。”此器的甲字,則象干盾之形。舊或誤釋為干,或誤釋為十。卜辭

卜人名“古”,金文《大盂鼎》“戎”“古”,《庚贏卣》“姑”皆從甲,都與此器“甲”

字相同。西周金文其它的戎字則從“十”,小篆“戎”字則從“甲”。金文甲胄之“甲”

今以為當釋為接壤之接11。

而對于已經被學術界考證出來的文字,如《大魘級Α分械摹鰲弊幀K也能從文字寫法考慮銅器斷代,提出他的見解。他主張:“惟從髯中捶看,應屬西周中期。12”

總之,陳氏此書名為西周銅器斷代,但是實際上卻是以禮制、歷法、歷史和金文文字考證為中心的銅器斷代,完全不同于其他任何同類著作。至今依然是無法超越的輝煌學術經典。

注釋:

①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考古學報》,第138~139頁,1955年第九冊。

②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考古學報》,第140~141頁,1955年第九冊。

③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考古學報》,第141頁,1955年第九冊。

④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考古學報》,第97頁,1955年第十冊。

⑤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第408頁,中華書局,2004年。

⑥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考古學報》,第79頁,1955年第十冊。

⑦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第399~400頁,中華書局,2004年。

⑧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考古學報》,第78頁,1955年第十冊。

⑨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第373頁,中華書局,2004年。

⑩ 陳夢家:《考古學報》,第84頁,1955年第十冊。

第8篇

[關鍵詞]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權主義;德里達;文化文本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8-278-01

在西方世界無論是權力的構造還是知識的建構都是通過語言來建立的,語言本身即作為權力象征也作為權力的載體,女權主義批評作為一種權力批評話語體系自然要先對準語言這一權力載體,針對語言的言說展開批判。以后殖民理論家佳亞特里·查·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權批評為標志,誕生了新的女權主義詩學批評方式:后殖民女權主義詩學批評。這種批評沖出了文學文本疆界的羈絆,向更廣闊的文化文本批評進發,使文學批評承擔起了更為實際的實踐中的性倫理政治任務。同時,文化文本批評也成了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權主義批評獨到的特色。

一、西方女權主義批評的傳統

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歐美的女權主義批評開始蓬勃發展起來,當時在歐洲大陸的法國形成女性主義精神分析與符號學批評一派,在英美形成形式主義女權批評一派。法國的女權主義主要致力于對相對于男性理論的女性理論的建構,恢復女性說話的權力,對父權秩序語言的意指系統進行解構。英美女權主義文論也注重語言的研究,但是其重心是建立一種正確的文學與現實的反映關系。不像法國女性主義者那樣致力于針對父權秩序語言的顛覆,而是注重對語言結構的分析,在原有的文學語言結構的內部尋找婦女文學傳統,或重構婦女文學語言。

無論是女權主義早期的弗吉尼亞·沃爾夫、西蒙·波伏娃,還是后來的英美和法國女權主義理論家,她們的文學批評都是緊緊地圍繞著文學文本展開的,并沒有打破文本的疆界,進行更具體的現實文化探討。

二、斯皮瓦克與德里達的《論文字學》

正是從對德里達的翻譯解釋入手,斯皮瓦克開始了她以解構理論為其理論基礎的詩學批評生涯。當然,她的后殖民女權主義理論同樣受惠于德里達的解構理論。她在《他者的世界》里親口承認德里達的著作對自己有潛在影響并多次將德里達稱為自己的老師。《論文字學》的翻譯在斯皮瓦克的學術生涯中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1967年該書發表,斯皮瓦克隨即閱讀,大受啟發,此后歷經十年的時間,斯皮瓦克成功地將這部劃時代的晦澀的法文著作譯成英文,并為此書撰寫了長達80頁的譯者前言,闡述了德里達的解構思想同時表明了自己的見解。至今為止,斯皮瓦克仍然是德里達思想的最準確的闡釋者。解構主義因為斯皮瓦克的成功譯介在北美很快普及并且掀起新一輪的理論狂潮。

總之,斯皮瓦克的女權主義批評更多得益于德里達對二元對立的解構思想,這點對斯皮瓦克后殖民和女權主義理論中的“知識暴力”和“屬下”論顯然深有影響。解構從此成為斯皮瓦克批評策略的根基,她的一系列理論和主張都是通過對其他理論的解構后才顯現出來的,她的后殖民女權主義理論就源于她對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等人的解構。即使對德里達本人,斯皮瓦克也同樣進行了解構。斯皮瓦克點出了德里達理論的詭辯性和游戲特征。她用德里達的解構策略解構了德里達!這種客觀的態度源于她對唯物辯證法的訴求,斯皮瓦克理論的駁雜由此可見一二。

三、解構策略中的文化文本批評

斯皮瓦克認為解構的目的并不是要在建立有爭議的文本或問題的“權威真理”的意義上產生“積極的知識”;解構也不能理解為一種思想批評或者是“暴露謬誤”的形式,相反斯皮瓦克的重點是揭示設想、戰略和雄辯。由此來建立并調和一種既定的敘述,而不管是政治的、文學的還是歷史的。所以,她的后殖民女權主義批評總是在關注被壓抑的邊緣者的實際生存狀況,她不斷地考察有關殖民地女性的歷史檔案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境遇下女工們的真實生活。她關注的焦點總是以女性為基礎的,但是批判的立場卻能隨著批評的現實需要而不斷更換,無論是站在、精神分析、還是新歷史主義的立場上,她都能通過解構的策略將這些理論為自己的后殖民女權主義詩學批評服務。

第9篇

關鍵詞:《龍龕手鏡》;行均;價值

中圖分類號:H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7-0019-03

一、《龍龕手鏡》簡介

《龍龕手鏡》為遼代僧人行均所作。行均字廣濟,俗姓于。本書撰寫于遼圣宗統和十五年(公元997年)。宋人重刻時因避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嫌諱,改為《龍龕手鑒》。全書共四卷,分二百四十二部,部首的先后和各部之字均按四聲的順序編排。全書收字二萬六千四百三十余,注文十六萬三千一百七十余。

《龍龕手鏡》由于未被收入大藏經,因此刻本稀見,抄本鮮見,后世知之者甚少。現存的版本主要有宋刻本、清刻本及抄本。傳世的宋刻本主要有三種:一是現藏國家圖書館的宋刻本四卷,短缺的第二卷由明毛晉影宋抄補。后有玻璃版影印本;二是傅增湘雙鑒樓所藏宋刻本。民國十二年(1934),上海商務印書館據該本影印,收錄于《續古逸叢書》和《四部叢刊續編》。不過,上海商務印書館本的第二卷實為商務印書館藏本,與傅氏雙鑒樓所藏一、三、四卷的版本不同,趙萬里與杜澤遜均判定此卷乃南宋初年浙江重刻蒲宗孟本;三是博物院所藏宋刻本。對以上三種宋刻本,杜澤遜先生從避諱、刻工等方面進行考訂,認為三者均為南宋高宗時刻本。此外,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宋嘉興府刻本。

現存傳世的清刻本主要有:乾隆間精刻本,前有李調元題跋,現藏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嘉慶五年(1800)慎馀堂刻本;清張丹鳴虛竹齋刻本,前有李慈銘題跋,國家圖書館與四川大學圖書館藏有該本;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還藏有一個清刻、姚覲元錄錢保塘批校本。清代叢書本有汪氏《正誼齋叢書》本;乾隆、道光和光緒年間的函海本及上文提及的《續古逸叢書》本、《四部叢刊續編》本。另外,高麗本《大藏經》中也收錄有《龍龕手鏡》,該本源自遼刻本,日本曾影印該本,1985年中華書局又據該本影印出版。中華書局本據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宋本補齊了原缺的第二卷。

現存傳世的抄本主要有:明影宋抄本,現藏國家圖書館;清初抄本,現藏上海圖書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經井齋影宋抄本,現藏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清袁氏貞節堂抄本,現藏復旦大學圖書館。另外,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提及,國家圖書館還藏有一抄本,只是己變換行款,書法頗精,卷內鈐有“金匱蔡氏醉經軒收藏章”、“蔡廷相藏”、“廷相”、“伯卿甫”、“蔡印廷禎”、“卓如”、“濟陽蔡氏圖書”等印記。此外,深圳大學正在建設的《中華大典》數據庫也收錄了《龍龕手鑒》,目前該書電子系統已經投入使用。

二、《龍龕手鏡》的價值

(一)龍龕手鏡》在字書發展史上的價值

1.辨別字樣更加精細。《龍龕手鏡》對字的說解一般是先言字形的類別,次言字的音,接著是釋義,最后給出字的異形數目。如《龍龕手鏡》木部:“棲,俗:棲,正,音西,息也,又鳥棲木也。”《龍龕手鏡》所收的字有的不辨形,這些字主要是一些常見或未收異體的字。如《龍龕手鏡》手部:“按,鳥漢反,抑也,安也。”有的不釋義,這主要是一些俗字,但所收字都有注音或可知道讀音。

《龍龕手鏡》從性質上來講是一部字書,收集了大量佛經中的俗字。在《龍龕手鏡》之前,還沒有哪部字書像《龍龕手鏡》一樣收集了那么多的俗字。《龍龕手鏡》對所收漢字進行了十分細致繁雜的分類。在《龍龕手鏡》中有“正”、“俗”、“俗通”、“通”、“變體”、“誤”、“古”、“古文”、“今”、“籀文”、“或作”、“同”等辨字樣的術語,可謂名目繁多。

在《龍龕手鏡》之前,字樣之學已盛行。敦煌寫本斯388所錄《正名要錄》將漢字字體分為“正”、“楷”、“訛俗”三類。《龕謬補缺切韻》中也有“正作”、“本作”、“古作”、“俗作”、“通俗作”、“亦作”、“或作”、“今作”等術語。當然,代表當時字樣學最高成就的是唐代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干祿字書》將漢字字體分為“俗”、“正”、“通”三體。較《干祿字書》而言,《龍龕手鏡》收的漢字更多,對字體的分辨更為詳細,可以說發揮到了極至。

2.《龍龕手鏡》收形、注音、釋義多處引用《玉篇》、《切韻》、《說文》。有一部分與今通行的《玉篇》、《切韻》、《說文》不同,據此可窺《玉篇》、《切韻》、《說文》之異本。

3.開字書音序檢字法之先河。《龍龕手鏡》在序中對其編排方法進行了明確的說明:“總四卷以平上去入為次,隨部復用四聲例之。又撰五音圖式附于后。庶力省功倍垂益于無窮者矣。”所謂“以平上去入為次,隨部復用四聲例之”,是指將其收錄的兩萬余字分為262個部首,根據部首的讀音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為四卷,即平聲第一卷,上聲第二卷,去聲第三卷,入聲第四卷。把97個屬平聲的部首字列入平聲第一卷,如“金”、“人”、“言”、“心”等;把60個屬上聲的部首字列入上聲第二卷,如“手”、“水”、“土”、“草”等;把26個屬去聲的部首字列入去聲第三卷,如“見”、“面”、“又”、“貝”等;把59個屬入聲的部首字列入第四卷,如“末”、“系”、“肉”等。每部之中,再按平上去入四聲安排各字,例如平聲第一卷第一部金部:平聲收有“鈔”、“鋒”、“鋼”、“銷”、“釘”等;上聲收有“鎖”、“鍵”、“鉅”等;去聲收有“銳”、“鋸”、“錠”、“鐙”等;入聲收有“鐸”、“錫”、“鑠”、“鐲”等。

整部字書都按字的讀音,按平上去入四聲依次排列,它“開字書音序檢字法之先河”。自漢代許慎編寫我國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到《玉篇》、《類篇》等,都是按照字形、字義對字的偏旁部首進行歸類。而《龍龕手鏡》則按讀音排列部首,自此以后的字書,都沿用此法,如《篇海》是以《龍龕手鏡》的音序編排方法編成的。劉鑒在《切韻指南》里有“五音篇首歌識”,《康熙字典》里有“檢《篇海》部首捷法”,都是教人們按音序去檢字查字,直至今天的字典辭書,依然沿用此法。可見《龍龕手鏡》所開創的音序檢字法的影響深遠。

4.《龍龕手鏡》對于現代大型字典的完善也有重要價值。

(1)《龍龕手鏡》可以補充大型字典漏收的字。現代大型字典如《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等盡管可以說是目前收字較為全面的字典,但有很多字漏收,如《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未收,而這些字《龍龕手鏡》中收錄,可以補充大型字典漏收的字。

(2)《龍龕手鏡》可以為大型字典中的字增添一些未收的音義。《龍龕手鏡》不僅俗字收錄多,而且還收錄了不少不見于一般字書、韻書的字音與字義,我們利用它可以使大型字典在收音、釋義上更加完備。

(3)《龍龕》可以糾正大型字典中的一些錯誤。

(4)《龍龕》可以幫助考證大型字典中的一些俗字。

總之,《龍龕手鏡》對于大型字典的完善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龍龕手鏡》在俗文字學上的價值

《龍龕手鏡》所收俗字眾多,在俗文字學研究上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龍龕手鏡》是識讀疑難俗字的重要工具書。在佛經、字書及其他文獻中還存在著許多疑難俗字。由于《龍龕手鏡》所收的俗字很多,俗字表現的形態也非常豐富,《龍龕手鏡》可以幫助我們識讀文獻中的一些疑難俗字。

《龍龕手鏡》所收俗字大都是寫本文獻用字。由于其保存的俗字數量多,而且一字常存有很多個俗體或異體,在校勘與整理敦煌寫本文獻時,我們發現很多疑難俗字可以在《龍龕手鏡》中找到辨識的線索。

2.《龍龕手鏡》收集了大量因俗寫導致的同形字,并對同形現象進行了辨別,為同形字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在漢字中,有一種同形字現象。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字的俗寫是導致同形字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龍龕手鏡》對同形字現象十分重視,收集了大量因俗寫而產生的同形字,并進行了辨別,為我們研究同形字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三)《龍龕手鏡》在古籍整理上的價值

1.在校勘與整理佛經上的作用。漢文佛經數量巨大,版本眾多,存在不少校勘上的問題,而《龍龕手鏡》所收的字多源于當時所見的寫本佛經,因此我們可以用它來校勘一些今存佛經用字。

2.校勘與整理字書、音義書方面的作用。在整理字書、音義書時,有些字音《龍龕手鏡》中完整地收錄,據此可以校勘、考證字書、音義書的失誤。

(四)《龍龕手鏡》在音韻、詞匯研究上的價值

《龍龕手鏡》所收字的注音(包括直音、反切)有三萬多條,《龍龕手鏡》所收字的讀音來源甚廣。《玉篇》《切韻》《一切經音義》《隨函》《西川隨函》《江西經音》《西川經音》以及佛經中的自切讀音皆為其注音來源。《龍龕手鏡》所收字之讀音不是行均根據該字在自己所處時代的實際讀音來注音的,不能完全反映行均所出時代的實際語音,雖然如此,但或多或少也反映了一些語音變化。此外,《龍龕手鏡》有一部分收了現存字、韻書未見的讀音,因此,可補充字書中字的義項。

(五)《龍龕手鏡》在敦煌學研究中的作用

《龍龕手鏡》是學者校讀敦煌文獻的最佳工具書,它在敦煌學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敦煌藏經洞的發現使寫本佛經得以重見天日,敦煌寫本文獻俗別字甚多,可以說不懂俗字,就無法很好地校理這些文獻。這時,《龍龕手鏡》的價值就充分體現出來了。潘重規說:“余讀敦煌卷蓋有年矣,每苦其俗字訛文,變體簡寫,充滿篇幅。時有窮思力索,不得其解者,不覺廢書掩卷而嘆。后玩遼行均《龍龕手鑒》,觀其分別部居,纂集文字,蓋皆根據寫本而成。遇敦煌卷子蓄疑,往往迎刃而解,為之數喜踴躍,不能自己。良以敦煌寫本,為千年前遺物,無異《龍龕手鑒》編纂時取資之底稿,而手鑒輯存文字,紀錄音義,又不啻敦煌寫本之注釋。而為此書者,殆懸知千載之后必有讀寫本彷徨求索而不得其解者,故于古今字書中別出手眼,以成此獨特之著作也。”

張涌泉先生在《敦煌俗字研究》一書中指出,《龍龕手鏡》是“研究敦煌俗字的重要參考書”。潘重規先生認為,《龍龕手鑒》對于敦煌研究者是專造之書,它與敦煌寫本是一種互證關系,“使后之學者以敦煌寫本以正手鑒,手鑒明;以手鑒以正敦煌寫本,寫本明。”他還針對《龍龕手鑒》檢索難的缺點,撰著了《龍龕手鑒新編》,將原書中的俗、訛、繁、簡等字,歸納成字形無定、偏旁無定、繁簡無定、行革無定、通假無定、標點多異等幾種類型。此書現在也成為研究敦煌文學的必備之書。除此之外,陳飛龍先生撰寫《龍龕手鑒研究》一書,鄭賢章以《〈龍龕手鏡〉研究》為題做了博士論文,這些著述都對《龍龕手鏡》對敦煌學研究的作用進行了闡釋。

(六)《龍龕手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從公元11世紀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角度來看,《龍龕手鏡》的影響已超越本土,對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龍龕手鏡》不僅由遼國傳入中原,而且早在當時已傳入現在的朝鮮半島。據傳世的《龍龕手鏡》刻本來看,還有中國書局影印出版的王氏高麗刻本。該本雖有殘佚,但其第四卷末有“羅州牧”,此官乃高麗顯宗所置官署。據《高麗史?地理志》記載,羅州設牧,當在顯宗九年,其時代應相當于遼代道宗遼開泰七年(1084年)。高麗本的書名仍沿用遼刻本,即《夢溪筆談》中著錄的《龍龕手鑒》,而不用宋人重刻的《龍龕手鏡》書名,由此可知其傳本當直接來自遼境,這是當時遼與王氏高麗等國文化交流的最好證明,也證明《龍龕手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龍龕手鏡》不僅僅是一本字書,它在俗文字學、敦煌學、古籍整理、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大正新修大藏經[M].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

〔2〕麟趾.高麗史[M].文史哲出版社,1972.

第10篇

關鍵詞:書法;意象;藝術構造;意象構造

Abstract:Calligraphyuseslinesasthemainexpressionofvisualarts,andimageexpressionisitsmaincharacteristic.Calligraphyimage,conveyedthroughtheartisticstructure,ischaracterizedbytheconnotationofcreatingimagetoconveymeaningandofexpressingmeaningwithouttoomuchemphasisonimage,andbylogicaldirectionofnaturalnessandhumanity.Calligraphyimagestructure,asacomplexprocess,isintroducedbrieflyfromtwoaspectsofcreationandacceptance.

Keywords:calligraphy;image;artisticstructure;imagecreation

一、書法中的意象表達及其藝術構造性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書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茲摘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數則:“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蕭子云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1]81-82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曰:“《爨龍顏》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石門頌》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元燮造象》如長戟修矛,盤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闊斧,斫陣無前。”[2]822-823漢蔡邕在《筆論》中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3]6元鄭杓認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認為這指的是“創作者心中應存其意象”[4]71。“形者象也,勢者意也。”韓玉濤先生對書之勢做如是說:“勢就是風骨,勢就是境界,勢就是意象”[5]110。由“書——如——象(像)——意象”的邏輯推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書者,如也,如意象也。

書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載體——漢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們知道,漢字是由圖像符號轉化而來的,在早期的書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還能隱約看到古人造字的圖畫性特點。但若據此認為書法意象性僅由漢字的象形特征決定就不夠全面了。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指出“由象形變為不象形,是字體演變過程中最容易覺察到的變化。在整個古文字階段里,漢字的象形程度不斷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來大都很像圖形。古人為了書寫的方便,把它們逐漸改變成用比較平直的線條構成的、象形程度較低的符號,這可以稱為‘線條化’。”[6]28公認的最具表現力的書法形式則是最為簡化的行書、草書,這也說明了書法的意象絕不僅是狀物擬態的模仿,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內涵。而作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釋義。舉例來說明,中國的文字書寫具有雙重意象。第一層意象是對事物的寫征意象,屬字的本意。如“劓”,《說文》云:“刑鼻也,從刀。”這是相當古老的一種鼻刑,刑始于兵,這種酷刑應是古老的征戰中以割鼻報功演變而來。“劓”字的本意,給人是一種殘酷的意象。然而作為書法書寫出來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層意象則可以讓人感覺到,左右偏旁的繁簡疏密之間,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諧。而書法的藝術意象就在于這第二層意象,這是書法藝術的象外之意象。文字書寫之所以上升為書法藝術,是這第二層意象性在起決定作用。

可以看出,書法意象不是由漢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單獨構成的,而應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構造結果。即是說書法意象是由創作者的主體投射,書寫過程中的形式表達和欣賞者的聯想和對作品背景的反觀共同構成的。正如楊小清先生所說的“藝術雖不是客觀的,但也不是主觀的。藝術是‘類’的客體主觀性在AB投射中由C的‘虛化’規則定位的,這是藝術存在的極其重要的屬性。”[7]41書法意象正是這樣通過作者、作品、欣賞者三位一體共同構造,并受時代審美趨向和藝術規則影響而形成的。所以書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體的,而是變化的、虛化的,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由主客觀相互交匯作用產生的審美體驗。

二、書法意象表達的邏輯指向

既然把書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體雙方共同構成的審美過程,可以將書法意象表達的邏輯指向歸結為以下幾點:

1.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的內蘊

中國書法以“意象”論書的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易》學思想和道學精神上。《周易·系辭》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道德經》的第二十一章上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作為表意、表象的文字其文化指向是最初的意,作為表現文字美的書法恰恰通過合理的表達將這種美表現出來了。

古典書論中,最早將“意象”二字并提的是唐開元時期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他在《文字論》中說道:“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雖跡在塵壤,而志出云霄。靈變無常,務動。或若擒虎豹,有強梁拿攫之形;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探彼意象,如此規模。忽若電飛,或疑星墜,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鋒芒,如觀之,欲其駭目驚心,肅然凜然,殊可畏也。”[8]211他認為以翰墨構成的筋骨神情,足以體現萬物之精魄,已將書法的意象表現性表達得相當完整。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一文之首指明“象”與“意”的關系:“圣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后天,書之用也。”應當指出,書法中如“萬歲枯藤”、“千里陣云”之類的自然物象,不是再現自然物之形,而是自然物象意態美的寫征。亦是說,書法表現的是自然客體的情趣。可見,書法中象有可見之象,如筆墨線條的特征;有不可見之象,即通過可見的筆墨在特定語境和條件下以聯想、通感的方式生成的象外之象。意,則書法所表現出作者的主觀情緒、神情和意志。書者的心情、情趣不可能直截了當或者一目了然地展示給欣賞者,而是通過藝術作品之象來“暗示”書者之“意”。意象二字一隱一顯,一本一用,概括得完整而精準,成為書法創作和賞評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書法意象的自然取向

晉衛夫人的《筆陣圖》,其中將漢字基本筆畫以自然物態之象表述出來,如橫似“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其他如“陸斷犀象”、“百鈞弩發”、“萬歲枯藤”、“崩浪雷奔”、“勁弩筋節”,均是以自然之象比擬書法,成為后世書法理論的一大特色。唐李嗣真在《書后品》中評價王羲之書法時寫道:王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巖廊宏敞,簪裾肅穆。其聲鳴也,則鏗鏘金石;其芬郁也,則氤氳蘭麝”;其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瑾瑜爛而五色,黼繡摛其七采”;其飛白體“猶夫霧觳卷舒,煙空照灼,長劍耿介而倚天,勁矢超騰而無地”,“又如松巖點黛,蓊郁而起朝云;飛泉漱玉,灑散而成暮雨……”[9]135這其中“有天時意象,有景觀意象,有人物意象,有色彩意象,有聲音意象,有香味意象,有膚覺意象……”[10]115-116書法作為藝術表現形式必然是人類追求自由,渴望窺見自然變化奧秘的手段,因此以自然之象喻書或是由書想到自然之象,都如馬克思所說是“對自我本質力量的確認”的表現。3.書法意象的人文取向

“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為尚也。”[11]313骨肉、筋骨、肥瘦等是人們最初用人體意象類比論書的范疇,也是常見的方法,如“顏筋柳骨”是也。書法中人的意象美,也在由表象到內在的發展。由此推及楊雄的“書,心畫也。”三國鐘繇《筆法》:“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法美的賞鑒本身就體現了古人對自己身體的認可與欣賞,正如黑格爾在《美學》中說:“自然美的頂峰是動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級的動物美正是人類形體的優美。”[12]188對由人創造出的文字以美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書法給以人體美的類比不能不說是古人確認自我的自信顯現。

書法意象的人文取向還表現在人的氣質品味由書法作品中的反觀。姜夔說:“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癯,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攲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13]393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覺得:王僧虔書如王謝子弟,奕奕有一種風流氣骨;蕭子云書,心胸猛烈,鋒刃難當;羊欣書如婢作夫人,羞澀不真;袁崧書如深山道士,見人退縮……

三、書法意象的構造過程

1.創造過程中的意象構造

首先是意在筆先的構思過程,王羲之所謂“意在筆先”的“意”,“并不是指某種抽象的道理,而是指具有藝術完整性的構思成果,也就是在形象、理性和感情相統一基礎上所構想的具有完整性的藝術形象”[14]290。作者在創作之前一定會對作品的整體風格、技法選擇、氣勢風韻等作出一個全面的構想,在腦中形成一個整體化的形式,并在紙上臆想出結果。然后是創作過程中的具體操作,不談具體技法,從空間構成上看,主要是對空間塊面的分割。如果把書法創作看作用黑色的顏料在白紙上作畫的話,整個書寫過程就是以長短、粗細、濃淡不同的黑色線條將白紙空間塊面分割開來,造成疏朗、緊密、渾圓、尖峭的不同空間塊面,這種黑白對比的空間構成是形成書法意象的物質形式,對于審美意象的生成有著重要作用。最后是創作過程中的調整、安排,這可以分為創作中和創作后兩個階段。創作中的調整主要指對章法構成的安排,這其中涉及陰陽、剛柔、動靜、疏密、巧拙、濃枯、暢澀等一系列對立風格技法的調和、轉換。其目的是要達到古人所說的中和的審美要求。創作后的調整是指物化形態的變換、調變,如紙質書作的裝裱、石刻、木刻等,這些形態轉換對書法表現效果將會產生新的作用,如裝裱產生的立體化效果,掛于壁上的可視效果,石刻的凹凸效果,經風雨殘蝕的金石(這是非主觀性的,但其拓本可以算作再創作的作品)效果都將對書法意象的生成造成影響。

經由以上幾個步驟,書法作品被創作出來,它的物化形態之中蘊涵著作者及其所處時代、社會的風格特征與審美取向,這些都將沉淀為書法意象的內質,伴隨著欣賞者的發掘而顯現為藝術化的意象。

2.欣賞過程中的意象構成

普通欣賞者面對一件書法作品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內容,即它用文字表達的那些詞句是什么。這是不為專業鑒賞家和書法家本身所肯定的,因為書法不是寫字。雖然在古代相當長的時期內,書法的實用性與藝術性是不分的,但這并不能說明古人欣賞書法是從實用性角度出發的,否則為何成篇累牘的書論以形象化的詞句贊美書藝,而沒有哪個稱某位書家書寫清楚、工整,便于識別。事實上到了文字成熟以后,書家們所孜孜以求的恰是突破篆隸那種對稱、規范的書寫風格,因而行草書成為最便于表達書法家個性風格的書體,過于規范缺少變化的書寫則動輒被給以“如排印板”、“狀如算子”的詬病。可見欣賞者首先應關注的應該是形式而不是內容。

對于書法作品的形式欣賞是一個由總到分再由分到總的過程。先是整體觀照,可以見到所書作品的大小,是何書體,字數多少,風格特征,這一步驟能使我們得出整體的評價,即書作是剛是柔,是雄強是秀俊,在心中生成或威武將軍或羅綺美人的人格形象;或雷霆閃電或微風拂柳的心理感受。接下來細賞作品,可以見到字的大小對比,長短安排,虛實映襯,方圓變化,濃枯調和,章法上的起承轉合,疏密穿插……這一過程具有歷時性,如同欣賞音樂和舞蹈,當音符傳至鼓膜,動作映入眼簾,觸動心靈,喚起美感,但前一音節與動作將不再復現,僅是作為完整作品的一個環節和作品本身不可分割。這時的欣賞者看到的將是流動的意象顯現,或如壯士扼腕,或如美人含羞,或如獅子搏象、或如鶴游碧霄,總之作品隨欣賞者活了起來。最后還是會進行統觀式的賞析,但這時的觀照不同于最開始的,經過前兩個程序的欣賞者已被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帶動、感染,不自覺地將那一系列美的感受回味,回頭再來看作品,真是滿紙活物,無需通過目光的移轉整幅作品已動了起來。當然受欣賞者文化修養、見識閱歷等因素的影響,每位欣賞者的構造結果不會完全相同。但可以共通的是通過聯想與通感對書作中的自然物象特征與人自身生命力量的把握。

[參考文獻]

[1]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評[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3]蔡邕.筆論[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4]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

[5]韓玉濤.中國書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6]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7]楊小清.藝術構造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8]張懷瓘.文字論[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9]李嗣真.書后品[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10]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

[11]蘇軾.論書[M]//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12]黑格爾.美學(1)[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第11篇

關鍵詞 斯皮瓦克;后殖民主義;翻譯;解構主義,女性主義

佳亞特里?斯皮瓦克,女性,印度裔美國學者,以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建立起她的理論。斯皮瓦克并不是將其研究局限在一個特定的學科,相反,她的研究延伸到很多不同學科,把后殖民理論與女性主義、解構主義和研究相結合,這些思想都貫穿斯皮瓦克學術研究的整個過程。實際上,斯皮瓦克一直在轉換她的研究,來改變西方文化和文學批評的主流。斯皮瓦克一直致力于后殖民理論研究和批評。

一、斯皮瓦克的簡要介紹

佳亞特里?斯皮瓦克1942年2月24日出生在孟加拉國的加爾各答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所以斯皮瓦克是在孟加拉獨立以后,第一代印度知識分子。1959年,她在加爾各答大學完成大學教育,主修英語,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20世紀60年代初,斯皮瓦克借錢去美國進修,在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完成她的研究生的學習。斯皮瓦克在后來解釋說,她選擇康奈爾大學是因為她知道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名字,認為這些大學對于她來說都是非常難得。斯皮瓦克從康奈爾大學得到碩士學位,然后在博士研究階段,還在愛荷華大學任教。斯皮瓦克的博士畢業論文題為《重造自我:葉芝的生活與詩歌》,指導老師是保羅?德曼。

佳亞特里?斯皮瓦克是哥倫比亞大學阿瓦隆基金人文學科教授,1959年在加爾各答獲得學士學位,1962年和1967年在康奈爾大學分別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斯皮瓦克曾經在多個大學執教,1991年來哥倫比亞大學之前,斯皮瓦克曾經是國家人文學科學院的研究員,澳大利亞國家大學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員,加爾各答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等等。斯皮瓦克也是賤民研究組織成員之一。

二、斯皮瓦克的主要作品

《德里達文字學的譯本及譯者序言》 《在另一個世界:文化政治學論文集》 《在教學機器之外》 《賤民能夠說話嗎?》 《斯皮瓦克讀者》 《翻譯的政治》

三、斯皮瓦克的主要研究領域

1 斯皮瓦克和解構主義。

(1)背景。1976年,斯皮瓦克出版了《文字學》――德里達著作的英文版本,并且撰寫了長達80頁的“譯者序言”,奠定了她作為解構主義最杰出闡釋者的地位。斯皮瓦克不僅是德里達著作的主要翻譯者,同時也是當今的批評家和學者中對德里達的思想把握最準確、解釋得最透徹的一個人。

(2)關于解構主義的一些重要概念。解構主義:試圖解構一些二元的對立面,解構大力宣揚主體消散,意義延異,能指自由;它強調語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戲,哪怕這種自由僅僅是一曲“帶著鐐銬的舞蹈”。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構主義又是一種自相矛盾的理論,一種解構的閱讀方式鑒別文本的羅各斯中心設想,以及文本所包含的二元關系和等級關系;解構論證一個羅各斯中心文本總是怎樣的削減其自身的設想、自身的邏輯系統。解構通過對文本的蹤跡、補充、內嵌的考查來達到這些目的。延異:任何一個所指因為其本質都要延異其能指的意義,意義符號代表了一種缺席的在場(an absent presence)。我們無需呈現椅子實物,只需使用聲音或chair文字即可,這樣就推遲或延后了實物的在場。“當我們使用符號時,實物和所指的在場僅僅是一種假象、錯覺,真正在場的只是代替它們的語言符號。”這種通過一系列符號鏈條,來推遲延緩意義或實物在場的現象,就是德里達所說的“延遲”(to defer)。

(3)斯皮瓦克對于解構主義的理解。斯皮瓦克在仔細閱讀德里達著述后指出,德里達“對在場并不抱懷舊的態度,他在傳統的符號概念中窺見了一種多樣性特征。對于在場來說,正是這種不可避免的懷舊才使這種多樣性得以成為一個統一的,其實現的方式就是宣布符號引出了所指的出場”。而能指的不確定和所指的多重取向以及這二者之間的相互滑動便導致了終極意義的不可能獲得,這就是解構批評家對文本閱讀闡釋所抱的態度。

2 斯皮瓦克和女性主義。

作為一個有著強烈的女性挑戰意識的女權主義批評家,斯皮瓦克對女權主義的態度是矛盾的,她既不像肖瓦爾特那樣致力于建構一種女權主義詩學,也不像法國的女權主義理論家克里斯蒂娃那樣深深受惠于拉康式精神分析理論。應該說,斯皮瓦克的女權主義批評既包含了從女性本身的視角出發進行的文學和文化批評,同時也包含對女權主義理論本身的批評。

一方面,她曾在20世紀70、80年代致力于北美的女權主義理論話語的建構和女性批評實踐,另一方面她又對女權主義的局限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并不時地提出自己的批評。斯皮瓦克曾經指出,就像其他任何一個術語一樣,“女人”這個詞在一系列復雜的差異中找到起其意義,其中最重要的差異,就是和“男人”的差異。斯皮瓦克對于西方女性主義的批判引起了極大的注意。她指出,霸權國家的女性主義者應該通過學習后殖民國家女性所說所寫的語言來達到與這些女性的真正的團結。在這里,斯皮瓦克的論斷包含了她的后殖民的觀點。

3 斯皮瓦克和后殖民。

(1)關于后殖民。“后殖民”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早期,作為一個術語進入批評話語圈,然而后殖民反抗的實踐和理論都可以追溯更久遠。很多人都把賽義德的《東方主義》作為后殖民的奠基之作。

(2)斯皮瓦克對于后殖民的貢獻。第一,關于賤民研究。葛蘭西在其著作《獄中札記》里把賤民階層描述成隸屬于霸權的階層,被排除在權力政體的任何有意義的角色之外。“賤民”這個概念,就殖民地民族而言,它無疑是附屬于殖民地宗主國的非主流社會群體。

第12篇

【名師檔案】羅進近,1969年12月出生,1993年8月參加工作,2007年5月獲杭州師范大學語文教育碩士學位。現為溫州中學高級教師,曾獲溫州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獲得過全國優秀作文指導師、浙江省教壇新秀、溫州市首屆教壇中堅、溫州市第三屆名教師等榮譽稱號,系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委員會浙江分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溫州市中級和高級職稱評審專家庫成員。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建設》《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學語文》《文學教育》《考試報》等公開出版的報刊上60多篇,參編教學書籍多冊,多篇教學論文和課題研究曾獲省、市級獎勵。

羅進近的教學具有大氣厚重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以他廣博的知識架構學生的語文知識網絡,用心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主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等的平等對話,以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樂趣,讓學生享受語文課堂的詩情畫意和智性光芒。

【教學感悟】語文教學既要指向品鑒文本的核心,又要指向學生人文的發展;語文教師既要對教學資源銳意窮搜,又要獨具只眼地簡化知識、發現美質。

作為《教學月刊·中學版》的編輯,我對很多中學教師的認識都是源于他們的論文,然而,認識羅進近老師卻是從他上《像山那樣思考》的一個教學片段實錄開始的。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羅老師從文本的表現形式著手,讓學生從語言文字本身走進文本,在細讀中把握言語的本質,通過理解、欣賞語言表現的形式,理解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與震撼,收到了特有的教學效果。

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學閱讀教學,多從文章學的角度去分析文學作品,這種做法被發揮到極致,便出現了以文章結構分析來替代文學作品解讀、鑒賞的現象。在新的世紀之交,我國實行新的課程改革,然而在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有的教師因為不能正確理解課程理念,以致在教學中又出現了脫離文本大談特談體驗、感悟的現象。這種種弊端,導致我們的學生(也包括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成長起來的一部分教師)可能掌握了很多文學史的知識,或者知道了一些文章學的概念、術語,卻很少能真正自主地去解讀、鑒賞文學作品。近年來,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了閱讀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也有很多有識之士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陳舊的教學模式、浮夸的不良教風仍然大量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看到羅老師“從語言文字本身入手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教學案例,不禁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但是因為只是看到一個教學案例的片段,又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后來,收到羅老師的投稿。在羅老師的稿件中,我一眼看中了他關于“品鑒文心”的一段論述。在我看來,這正是他的教學案例背后的教學理念。于是,便就閱讀教學中的“品鑒文心”這一問題采訪了羅老師,并約請他撰寫了《體味真情 賞析細部 深度探究——例談“品鑒文心式”閱讀教學的策略》一文。

羅老師認為,當前的語文課堂出現了一種把遠超過學生認知的社會學、文藝學、寫作學和哲學等方面的知識“硬灌”給學生以顯示“過人學養”的不良教風。這與中學課堂的深度探究的教學設想是相違背的,應該引起重視和糾正。而他倡導并一直在努力踐行的“品鑒文心式”閱讀教學,就是基于他對這種不良教風的反思提出來的。那么,什么是“品鑒文心式”閱讀教學呢?對此,羅老師從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對“文心”的解釋入手進行闡釋。劉勰曾在其名著《文心雕龍》中把“文心”一詞解釋為“為文之用心”,所以,“品鑒文心”也就是品鑒“為文之用心”。在羅老師看來,文本蘊含著文章、文化、文學、文字等諸多價值和功能,構筑著作家和作品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思想世界和價值世界等,而這些方面恰恰正是文章的“用心之處”(可以通俗地稱之為“文本的核心”)。就閱讀教學而言,“品鑒文心”就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去品鑒文本“用心之處”的教學方式。它不僅意味著要弄清楚文本中的一些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方面的問題,而且意味著要弄清楚文本的特點、亮點、重點和疑點等核心內容,從而完成對文本核心內容的價值挖掘和意蘊揭示,建構起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此基礎上,羅老師進一步明確了“品鑒文心”式閱讀教學的方法:讀得真(體味真情),讀得細(賞析細部),讀得深(深度探究)。所謂“讀得真”,指的是讓學生帶著真情去誦讀文本,去打通和文本言語對象之間的情感聯系紐帶(即“通感情”),讓學生能夠將心比心,貼著文本喜怒哀樂。所謂“讀得細”,就是要能夠發現文本容易被人忽視卻往往重要的內容,這里的“細”不等于瑣碎,而是要精,要精煉和精彩。所謂“讀得深”,就是要求學生能站在一個高度和深度去理解文本、理解作者。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時,羅老師運用了以下教學資料:這首詞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葉嘉瑩曾經指出了,在這篇僅100字的千古名作中,有很多重復的文字,如“江”“人”各三處,“山”“笑”“國”“一”“如”“多”等各兩處,卻沒有給人任何繁瑣啰嗦之感,其中的原因,正如清代文學家沈德潛所說“情真不覺音之繁詞之復也”。這個材料可以幫助學生從賞析詞中的細部入手,體味詞中的放達之情,接通了品鑒詩心的重要途徑,也成為了這堂課教學的一個亮點。又如,在《清兵衛與葫蘆》教學時,羅老師從“道”和“一”入手去深度探究這篇小說的文心。既然文中批判“武士道”,提倡“人道主義”,這里面都有道,這個問題就值得研究。從古文字學角度來說,“道”可以解釋為“面之所向、行之所達”。“武士道”所追求的目標,不是導致它的嚴重后果了嗎?“人道”所追求的目標,不正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嗎?而“壹”的解釋,從古文字角度來說,就是葫蘆的意思。壹,簡化之后,不就是“一”嗎?一,唯一,獨一無二,這不就是“個性解放”所要追求的目標嗎?所以,從古文字學層面入手可以去深度探究小說的主題,這也就成為了這節課的一大特色。

最后,羅老師還進一步指出,“品鑒文心式”閱讀教學對教師提出了兩點要求。

1. 需要備課的“銳意窮搜”。甲骨文和金文對“備”的釋義是“盛矢之器,置以待用”。由此引申的意思有:慎、思之詳而備之詳、預先準備、皆、齊全等。“課”的意思有:考問以驗其實、考績、有一定之進步之學業、學藝之進度、詳議、計算等。備課要做到“繁則明,詳則精,審則靈”。要達到“明、精、靈”的目的,非銳意窮搜、執著一念不可。比如為了備好《像山那樣思考》一課,羅老師搜索了眾多有關該課公開發表的教學設計或教學實錄,閱讀了《沙鄉年鑒》并整理出有價值的朗讀材料,閱讀了有關評論和賞析文章。這樣的“銳意窮搜”,加深了他對文章的認識和理解,確保他能夠在教材處理、深度把握、細部賞析等方面獨具只眼、有創新之處。

2. 需要資料的“簡化本領”。在后現代教育理論家看來,教師即課程,教師的作用天生重要,教師的素養也極其關鍵。優秀的語文教師似乎應該具備一種點石成金的本領:對語文知識能夠加以簡化和提煉,提高學生的認知和能力。有人說,簡化是“在洞察本質的基礎上所掌握的最聰明的組織手段”(美學家庫爾特·貝德特語)。語文教學資料的運用,應該有利于簡化學生的認知,讓學生能夠掌握一些最本質、最素樸而又最有價值性和智慧性的語文知識。例如,關于《荷塘月色》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可是如果研究了課文,涵泳了文章的文眼,研究了朱自清的閱歷、修養、愛好、性格,甚至他為什么改“自華”為“自清”,我們完全可以提出這樣的假說:這是宋人詩句“夜深人靜月明中,方識荷花有真趣”的延伸。這一看法就是對《荷塘月色》的簡化,但簡化不是簡陋,更不是茍簡和望文生義。在羅老師看來,這樣的探究,絕不是鉆牛角尖,而是蘊涵著一種值得肯定的質疑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句容市| 巢湖市| 溆浦县| 台南市| 平利县| 阿瓦提县| 沙坪坝区| 德格县| 丰台区| 章丘市| 龙江县| SHOW| 通海县| 响水县| 稷山县| 昌黎县| 大连市| 商洛市| 丘北县| 廉江市| 青铜峡市| 当雄县| 胶州市| 申扎县| 海林市| 安康市| 阳朔县| 休宁县| 迁西县| 嫩江县| 富顺县| 出国| 裕民县| 龙江县| 青岛市| 犍为县| 云阳县| 玉溪市| 肥西县| 邢台市| 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