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金融統計分析論文

金融統計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2 20:25: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統計分析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金融統計分析論文

第1篇

關鍵詞:中國學術期刊;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論文;計量分析

基金項目: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6年度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編號:SZJY-1608)

中圖分類號:G353.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14日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科研水平總體偏低。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學校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還是體現在教學方面,就其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功能而言,與本科院校之間的差距還很大,尤其是科學研究方面。要提升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功能,就必須了解高職院校目前的科研現狀。

陜財職院是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坐落于陜西省咸陽市,創建于1960年4月,其前身為陜西省財政學校,先后更名為陜西省統計財經學校、陜西省財政會計學校、陜西省統計財金學校、陜西省財經學校等,1986年由西安遷建咸陽。2001年9月獨立升格改制為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7月正式由陜西省財政廳劃轉陜西省教育廳管理。陜財職院秉承“博學、慎思、誠樸、篤行”的校訓,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的辦學理念,立足陜西省,面向全國,依托會計行業,面向三大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人才需求,為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了大批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團結、嚴謹、勤奮、奉獻”的優良校風和“實訓與理論相融并進、崗位與課堂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陜財職院以建設成為陜西財經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陜西財稅干部培訓基地、陜西省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會計工作能力訓練與認證基地、財經類高職學生就業創業培訓基地,實現“省內一流,行業著名”為辦學目標,根據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需要設置和調整專業,旨在形成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專業體系。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檢索網址為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檢索時間為2017年2月7日;檢索方式為“高級檢索”,控制檢索條件為:作者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模糊匹配方式,發表時間從“2001年”到“2016年”,來源類別“全部期刊”,共檢索到文獻1,454篇,然后利用CNKI提供的“分組瀏覽”和“文獻分類目錄”功能進行統計分析。

二、統計結果及分析

(一)年度發文量統計與分析。發文量是衡量一個單位學術成果的重要指標,不僅能體現單位的科研水平,同時也能說明單位的學術氛圍。表1為陜財職院2001~2016年發文量統計。其中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實力薄弱等原因,年發文量較少;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可以看出,自升格以來,陜財職院年度發文量雖有波動,但整體呈現增長趨勢,科研總量在增加。(表1)

(二)學科分布統計與分析。一般情況下對論文的學科分布進行統計,所得數據能體現學校設置的各個學科(專業群)的學術水平及科研實力。截至2016年底,陜財職院作者發文量超過50篇的學科共有11個,具體如表2所示。陜財職院作者發文量最多的兩個學科是企業經濟、會計,發文量較多的學科有貿易經濟、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金融等,這與該校開設的主要專業吻合,也體現了該校的辦學特色。其中,在企業經濟學科203篇,占同期論文總數的13.96%,說明該校企業經濟學科科研實力最強,財經特色較為鮮明。(表2)

(三)研究層次統計與分析。研究層次是指研究論文所屬的領域。截至2016年底,陜財職院作者所屬最多的五個領域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該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說明陜財職院是一所以人文社科為主的高職院校。在以工科為主的省屬高職院校群體中,陜財職院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較為鮮明。(表3)

(四)合作機構統計與分析。合作發文機構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機構間的科研合作情況。科研合作對合作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作發展有很大幫助。截至2016年底,與陜財職院作者科研合作最為密切的機構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陜財職院地處咸陽,該校作者與民族學院(坐落于咸陽)、咸陽師范學院、陜西科技大學(以前也坐落于咸陽)合作比較密切,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表4)

(五)基金資助統計與分析。基金論文是指由各類研究基金項目資助產出的論文,是衡量論文學術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基金論文比是各類基金論文數占論文總數的比例。陜財職院作者科研論文標注的主要基金項目詳見表5。截至2016年底,該校作者共有33篇產出論文標注了7種基金項目的資助,基金論文比為2.27%。這一比例在陜西省高職院校中屬于低水平,主要是由于高職院校科研實力相對薄弱,較難獲得高層次基金的支持。(表5)

(六)發文期刊統計與分析。期刊檔次整體上反映了該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6列出了陜財職院作者數最多的10種期刊。可以看出,在該校作者發文最多的10種期刊中,有《教育與職業》、《財會通訊》、《商場現代化》等期刊出現(或曾經出現)在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目錄中。但同時也可以看出,該校作者的其他主要期刊影響力不足,大部分論文質量尚待提高。(表6)

(七)論文關鍵詞統計與分析。關鍵詞頻次越高,說明相關主題論文數量越多。表7列出了2001~2016年陜財職院作者發表期刊論文標注頻次最高的10個關鍵詞。可以看出,陜財職院作者使用頻次最高的關鍵詞是“高職院校”、“對策”、“問題”、“高校”、“教學改革”等,這說明陜財職院作者關心高職院校自身發展,關注教學改革,能夠針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展開研究,提出對策。同時,高頻關鍵詞“電子商務”體現出來該校的專業特色。(表7)

三、結語

本文統計了陜財職院升格為高職院校以來到2016年底所發表的學術論文。統計顯示,該校科研實力持續不斷增強。該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在企業經濟、會計等學科的科研實力最強,財經特色較為鮮明。該校作者的科研合作具有地域傾向,發表的基金論文較少,的主要期刊影響力不足,論文質量尚待提升。該校作者科研工作聚焦于“高職院校”等與自身關系密切的問題,關注教學改革,能夠針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展開研究,提出對策。

主要參考文獻:

[1]石偉平,唐林偉.我國高職院校科研總體水平偏低[N].中國教育報,2015.7.9.

[2]秦萍,桂云苗.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學學術文獻計量分析[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3.28.3.

第2篇

一、導言

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越來越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熱門話題。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從2009年開始加大了研究生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力度,計劃到2015年實現全日制專業型碩士與學術型碩士各占一半的目標。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迎來發展的春天。[1]因此,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現狀研究越來越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以CNKI學術總庫(2002—2011年)關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內容分析法,從文獻數量、相關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數量、專業學位類別、比較研究文獻、中文關鍵詞等五個維度展開統計分析,試圖闡述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現狀和趨勢,以期為今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二、樣本選擇

1.抽樣。打開CNKI學術文獻總庫,輸入主題“專業學位”并含“研究生教育”進行高級檢索,且對每篇文獻進行諸篇查閱,以確保檢索結果的準確性,檢索出2002—2011年這十年間的1199篇文章。檢索日期為2012年3月25日。從中剔除年鑒、記者報道、日報、人物與學校介紹等非學術文章,得到有效樣本1047篇。

2.對樣本的討論。研究的樣本是中國CNKI學術總庫“學術文獻總庫”收錄的2002—2011年有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學術文獻總庫里的文獻總量萬篇。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即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它是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價值的中文網站之一。目前已集結了7000多種期刊,近1000種報紙以及眾多的博士、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圖書以及國內外1100多個專業數據庫,其信息內容是經過深度加工、編輯、整合并以數據庫形式進行有序管理的,有明確的來源、出處,內容可信可靠,可以作為學術研究、科學決策的依據。對于教育研究熱點的分析,可以通過關鍵詞數量的變化來判斷。關鍵詞出現頻次的升降變化,從一個方面透露了研究熱點的形成和轉移,因而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某一領域今后研究的走向。[2]CNKI系統的主題標引類型恰能反映出學科的屬性以及研究熱點、發展方向,能較好地提供給用戶與學科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相吻合的文獻,[3]因此所取樣本是全面、有效的。本研究對樣本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檢索結果按被引頻次排序。《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來源期刊,最高被引文章是2006年翟亞軍等人發表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上的《我國專業學位教育主要問題辨識》。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1.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文獻數量統計分析

近10年來,有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數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從2009年開始,文獻數量明顯增加,平均增長率為55.3%,其中,2010年的增長率就到達68.2%;從圖1中可以直觀的看出,10年來,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情況呈上升趨勢。在2009年之后,上升趨勢增強,在2010年,增長趨勢更加明顯。2009年和2010年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中十分重要的年份。2009年,教育部加大研究生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力度,將擴招的碩士研究生全部作為專業碩士進行培養;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19種新增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分別將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推動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著力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等內容列入2009年、2010年工作要點,將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當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4]隨著政策的出臺和相關會議的召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教育開始加速度前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密切相關。

2.對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數量統計分析

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甚少,10年中僅44篇,占文獻總量的4.20%。從表3的數據變化上看,文獻數量呈波浪式增長,高峰值出現在2005年和2011年,且2011年的論文數量最多,其中碩士學位論文占主要部分。從論文數量的變化趨勢上看,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增長速度最快,2007—2009年有緩慢下降趨勢,2010年趨于平穩,2011年急劇上升。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的變化,與2009年和2010年的政策改革有直接關系。學位論文體現的是創新,是研究生經過2或3年的努力做出的學術成果,前期的準備時間是1或2年,2011年恰是呈現研究成果的一年。不過,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博士學位論文數量極少,10年中僅有4篇,數量是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1/10,在2009-2010年,研究趨勢緩慢上升,2011年緩慢下降。相對而言,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仍未引起在校博士生足夠的關注。碩、博學位論文是經過整個研究生學習生涯的深入研究取得的學術成果,在學術研究成果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在校研究生作為學術創新中的主要群體,所研究的領域是引領這一領域發展的主要激流。因此,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有待依賴在校研究生在相關方面的科學研究。在校研究生作為學術群體中主要的研究主體,更應該拓寬視野、前衛創新,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層剖析,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通過對碩、博學位論文所采取的研究類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學位論文的研究類型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證研究的較少。

3.對不同專業學位的文獻數量統計分析

除了將專業學位分類統計外,剩余的文獻均歸類到其他綜合論述的文獻上(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以某一個專業學位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甚少,合計379篇,僅占總研究文獻的36.1%。所研究的專業學位類別共29個,文獻數量大于10的僅有9個專業。分別是工程、臨床醫學、教育、農業推廣、體育、公共管理、軍事、法律、藝術。其中,以工程碩士為研究對象的最多(75篇),其次是臨床醫學碩士(57篇)、教育碩士(56篇)。目前,研究生考試共有39個專業開設了專業碩士。其中,對應用統計、稅務、保險、資產評估、出版、林業、應用心理、建筑學、城市規劃和審計等10個專業學位的研究處于空白。從表4的數據變化上看,對29個專業學位的研究基本都處于震蕩波動的變化形態中,并且在2009年開始呈現上升趨勢。由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當前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在理論、經驗方面尚有不足。“我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俗稱‘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但在近20年時間內發展緩慢。直到2009年,在全國招收的40多萬研究生中,專業學位研究生僅占大約10%。在社會上,專業碩士一直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5]但是,隨著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關注程度逐漸加深,相信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會邁向一個新的臺階。例如,2011年3月18日,我國設立了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委員會涵蓋的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金融、應用統計、稅務、保險、資產評估、法律、社會工作、警務、教育、體育、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心理、藝術、翻譯、新聞與傳播、出版、文物與博物館、建筑學、工程、農業推廣、獸醫、風景園林、林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護理、藥學、中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旅游管理、圖書情報、工程管理等領域。涵蓋的博士專業學位類別有:教育、獸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杜玉波強調,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領域。[6]可以說,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有著極為良好的發展勢頭,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是一項亟待深入開展的課題。#p#分頁標題#e#

4.按照同國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較

研究進行統計由表5可以看出,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比較研究的文獻甚少,僅有42篇,2011年的文獻數量最多(13篇)。以美國作為比較研究對象的論文數量位居第一,相關文獻有27篇。其次是日本(5篇),數量與美國相差4.4倍。由此可知,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美國作為比較對象。其中,秦春生的《中美教育碩士教育比較研究》為最高被引文章。2002—2011年比較研究情況整體呈上升趨勢(見圖4),并在2010年急劇上升。美國是專業學位教育的發源地,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從發展完善(1970年)至今有42年的歷史,已形成完整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因此,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參考對象。“日本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剛剛起步,其藍本取自美國,雖然目前還僅僅處于初步的模仿階段,起步比我國還晚,但鑒于我國目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并不完善,與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要求還有不小的距離,因此關注日本高等教育領域發生的這一重大變化仍有必要。”[7]古羅馬著名學者塔西陀曾說:“要想認識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在科研工作中,同國外的相關領域進行比較研究是重要的研究途徑,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本國的教育狀況,把握教育的普遍規律,取得權威的研究成果。

5.對專業學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熱點統計

“通過關鍵詞標引頻次統計分析某一時段的學術熱點和升降趨勢,是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和路徑。盡管此類基于數量的評析往往較少涉及熱點問題本身的具體內容和意義,但是只要分析的時間段有一定的長度,收集的數據充分且具有足夠的覆蓋面,則此種研究方法就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8]表6顯示,關鍵詞總個數排名前七位的分別是:“(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744個)、(研究生)培養(模式)(163個)、工程碩士(65個)、(教育、培養)質量(保障)(58個)、臨床醫學(53個)、問題(現狀、對策)(53個)、教育碩士(49個)。由此可以得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工程碩士”、“質量”、“臨床醫學碩士”、“問題(現狀、對策)”、“教育碩士”等是近10年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熱點。這個結論也印證了的統計結果。從中也可以看出涉及比較研究的關鍵詞相對較少,僅有“美國(比較研究)”(32個)。另外,“應用型人才”(6個)、“結構”(5個)、“學位制度”(5個)等關鍵詞尚少,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應該注重這方面的研究。值得說明的是,表6中沒有教學、導師等與之相關的詞語。盡管培養模式的簡化公式:培養模式=目標+過程與方式(教學內容和課程+管理和評估制度+教學方式和方法)中包含著教學部分,但將其作為關鍵詞,專門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還未受關注。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方面和導師隊伍建設方面的研究處于弱勢。“教學如何教”、“教師哪里來”都應該成為今后研究選題的重要方向。

四、結論

第3篇

【關鍵詞】金融排斥 農村家庭 收入水平

一、引言

金融排斥是指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缺少足夠的途徑或方式接近金融機構,以及在利用金融產品或服務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和障礙(Chan,2004)。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并強調“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特別是要讓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從中可見,金融排斥研究的重要性突顯出來。

對金融排斥的研究起于Leyshon and Thrift(1995)基于地理排斥視角的理論研究。其后在國外逐步引起學界的關注和探討。而中國的相關研究相對較晚,多集中在2005年之后。一部分緣由聯合國在2005年明確出“普惠金融”的概念。作為普惠金融研究極度相關的研究――“金融排斥”開始引起國內學者的重視。當然,另一個原因是,隨著我國20世紀90年代開始金融體制改革,金融運行機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衍生出了許多金融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徐少君、金雪軍,2008);其中有很多問題與國外的金融問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金融排斥等(金雪軍等,2004;武巍等,2005)。在此之后,中國學者對國內存在的諸多金融排斥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來自中國的理論及經驗證據。但是目前國內對金融排除研究的綜合論述還較少,因此,本文將從國內金融排斥研究的論文量入手,對國內金融排斥研究的進展進行相對全面的綜述,試圖總結已經取得的成績,探討存在的不足,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文獻回顧及變量說明

(一)文獻回顧

在已有文獻中,從個體與家庭層面,基于社會人口學特征,Elwin(2004)、Rosen and Wu(2004)、Guiso et al.(2008)、Christiansen,et al.(2009)分別研究了年齡、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對金融排斥狀況的影響,認為這些影響可能通過認知能力、收入和財富能力等途徑起間接影響作用。而其他人口W特征如性別(Christiansen,et al.,2009)、政治面貌(Liu,2003)可能通過風險態度、家庭收入等來間接影響金融排斥。對于民族的影響,Devlin(2005)通過對英國家庭數據的分析,認為少數民族易受到金融排斥。

(二)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ISSS)在2010實施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項目數據。“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旨在通過跟蹤收集個體、家庭、社區三個層次的數據,調查覆蓋了25個省/市/自治區,共采訪約14960戶家庭、42590個人。通過數據處理之后共獲得了6399個家庭/戶主觀測值。考慮到家庭戶主對家庭金融決策的重大作用,其中人口社會學特征使用戶主的相關數據。

(三)變量模型說明

本文主要關注在農村家庭(居民)各項特征對遭受金融排斥狀況的影響。

模型方法上,考慮到因變量為0-1變量,借鑒李濤(2010),用Probit回歸模型,即

P■=1 if P■■=α'X■+δ'W■+ε■>0P■=0 其他

其中借鑒李濤等(2010),被解釋變量用家庭是否在某金融服務方面受到金融排斥的狀況,如儲蓄、貸款、基金等,表征家庭是否受到金融排斥。該變量為0-1虛擬變量,若存在金融排斥,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主要解釋變量用居民的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家庭人口、是否加入社會組織、收入水平等表征,并用Xi表示。控制變量考慮到戶主所處行業、及身份對家庭決策影響較大,借鑒王修,馬柯,王翔(2009),用戶主(居民)是否從事金融業、戶主是否為管理者以及樊綱市場化進程指數等作為控制變量,并用Wi在公式中表示。

三、實證分析

本節匯報并討論主要變量的統計分析結果和相應的實證研究發現。

表1 城鄉描述性統計分析對比表

表1報告了城鎮和農村兩個樣本組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對比發現,樣本居民面臨著非常嚴重的金融排斥狀況,其中農村受到更為嚴重的儲蓄排斥和保險排斥。表2中,在戶主性別方面農村有更多的男性戶主。城鎮中的戶主有更高比例加入組織。家庭資產上,城鎮是從農村的三倍之多。戶主的受教育程度農村要比城鎮第一個等級。在家庭年均收入上,城鎮是農村的2倍之多。在城鄉二元結構下,能夠明顯地從收入和財產上發現農村經濟的滯后。

表2 農村家庭金融排斥狀況影響因素的probit模型回歸結果

注:①括號內數值為穩健的Z統計量(Robust z-statistics);②***、**和*分別表示1%、5%和10%顯著性水平(雙尾檢驗)。

表2報告了農村家庭人口社會學特征、財富收入等因素對儲蓄排斥、貸款排斥、保險排斥等金融排斥狀況的影響的三組回歸結果。

回歸結果表明,在對家庭受到儲蓄排斥的影響上,戶主性別并沒有顯著影響;戶主的年齡都有顯著的U型影響;教育程度、健康、管理者呈顯著負向影響;人均收入呈U型影響;市場化進程指數呈負向影響。在對家庭受到貸款排斥的影響上家庭戶主的年齡都有顯著的U型影響;家庭戶主加入組織顯著的負向影響;家庭人口在城鄉家庭中都有顯著性的負向影響;戶主的健康程度在農村家庭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有顯著性的倒U型影響;農村家庭中戶主的事業心有較顯著的負向影響;在對家庭受到保險排斥的影響上,戶主性別并沒有顯著性影響;戶主加入組織、戶主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規模在城鄉家庭中都有顯著且穩健的負向影響;健康程度有顯著性的負向影響;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有顯著性的U型影響;

四、結論

以“中國家庭追蹤調查”中的中國家庭為例,本文實證研究了家庭人口社會學特征、財富收入特征對農村家庭受到金融排斥的影響。研究發現戶主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家庭年均收入對金融排斥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家庭要獲取金融服務更多的以教育、健康、收入水平為輔助條件。

本文的政策意義在于,中國農村家庭受到金融排斥的狀況依舊嚴峻,在當下供給側改革的形勢下,要根植農村基礎狀況,加大教育和健康醫療的投入,提高農民收入,同樣有助于農村家庭金融困局的解決。

參考文獻

[1]Leyshorn A.and N.Thrift.Geographies of Financial Exclusion: Financial Abandonment in British and the United States[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5,20(3):312~341.

[2]李濤,王志芳,王海港,譚松濤.中國城市居民的金融受排斥狀況研究[J].經濟研究,2010(7):15~30.

[3]王修華,邱兆祥.農村金融排斥:現實困境與破解對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10):47-52.

第4篇

論文關鍵詞:信用風險,KMV模型,Logistic回歸模型,因子分析,信用評級

 

一、引 言

隨著金融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和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加劇,企業破產和重組事件的發生頻率也越來越高,各國金融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風險的挑戰。而上市公司是中國證券市場的基礎,公司質量的高低、行為的規范與否及其財務狀況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和投資者的利益,影響市場的興衰。

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上市公司中的績差股與績優股為研究樣本,績差股選取截止2005年12月31日滬深兩市被ST的上市公司中的30家為樣本和績優股選取大盤藍籌股中的30家上市公司作為配對樣本,共60家上市公司,這60家上市公司全部為A股(研究的股票交易數據和年報財務數據以及相關的其他信息來自大智慧和中國金融wind數據庫)。

三、模型的構建及結論分析

針對Logistic回歸模型和KMV模型存在的問題,在本文中也做了部分的改進,進而對中國上市公司進行信用風險度量,以期待能找到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

3.1、Logistic回歸模型

對Logistic回歸模型的構建,首先要慎重選擇參數。誤選參數會導致模型的誤判。

3.1.1 、Logistic回歸模型的參數選擇

本文選擇了能反映上市公司的贏利性,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現金流量等方面特性的21個財務指標。我們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作為因子分析的工具金融論文,其具體步驟如下:

(1)提取60家樣本公司2005會計年度報告的指標數據,利用SPSS13.0現將21個指標進行無量綱標準化;

(2)利用因子分析計算相關系數矩陣的KMO值及Barlett檢驗值,分析顯示KMO值及Barlett檢驗值符合檢驗要求;

(3)計算特征值、貢獻率、共同度,提取特征值大于0.8的9個因子為主要因子,累計貢獻率達到81.687%[2]。其中第一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26.992%,第二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14.646%,第三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8.298%,后邊的幾個主因子的貢獻率依次降低。

(4)建立因子載荷矩陣、因子得分系數矩陣,求得9個主因子的因子得分。

在運用SPSS13.0對財務指標進行因子分析時,我們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方法,求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選擇最大方差旋轉法。結果分析如下:

(a)KMO和球形Bartlett檢驗

經KMO和Bartlett檢驗表明:Bartlett球度檢驗的值為838.034,概率,即假設被拒絕,也就是說,可以認為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有顯著差異。同時KMO值為0.636,根據KMO度量標準[3]可知,原變量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b)因子分析的總方差解釋

因子分析總方差列表中顯示前9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0.8,但他們的累積貢獻率達到了81.687%,在特征根大于1的情況下,有7個主要因子,他們的累積貢獻率達到了73.64%,模型的解釋力度相對較低。并由各個成分特征值的碎石圖可知,保留前7個主要因子就可以概括絕大部分的信息,但這7個累積貢獻率低于80%。

(c)因子分析的共同度

從因子分析的共同度表中的第二列顯示初始共同度,全部為1;第三列是提取特征根的共同度,本文中是在指定特征根大于0.8的條件下的共同度,可以看到,總資產同比增長率和銷售凈利率的共同度較低(低于80%)金融論文,這幾個變量的信息丟失較為嚴重。 但大部分的共同度都在0.7以上,且大部分大于0.8,說明這9個公因子能夠較好地反映原各指標變量的大部分信息。

3.1.2、Logistic回歸模型的構建

我們把這9個主因子都引入到Logistic回歸模型中,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利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的BinaryLogistic回歸程序包進行回歸,得到的結果如表4-7,4-8所示論文格式范文。

從回歸的第一步Cox & Snell 為0.639,Nagelkerke為0.851,大于0.8,說明該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4]。從表4-7可以得到,模型的整體準確判別率為93.3%,模型對上市公司的違約判別率還是較好的。從表4-8可以看出,9個主因子的顯著性水平都較高,第9個主因子的顯著性最大,為0.755,相對來說第2、4及5個主因子顯著性水平較低。

表4-7 輸出結果

表4-8 模型的回歸系數

Variablesin the Equation

 

 

 

 

 

 

 

 

 

 

 

  B

S.E.

Wald

df

Sig.

Exp(B)

Step 1(a)

FAC1_1

.934

1.133

.679

1

.410

2.544

FAC2_1 3.143

1.270

6.130

1

.013

23.180

FAC3_1 2.648

1.498

3.124

1

.077

14.126

FAC4_1 5.401

2.207

5.990

1

.014

221.581

FAC5_1 6.244

2.681

5.422

1

.020

514.663

FAC6_1 -.491

.615

.636

1

.425

.612

FAC7_1 1.775

1.065

2.777

1

.096

5.900

FAC8_1 .686

1.574

.190

1

.663

1.987

FAC9_1 .872

2.795

.097

1

.755

2.393

Constant .480

1.185

.164

1

第5篇

畢業論文(設計)內容:

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而農民問題的關鍵是提高農民收入,農民收入是綜合反映農村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指標,是衡量農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標志。農民收入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方針的貫徹落實,直接關系到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快慢,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能否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說,提高農民收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本文主要研究當前農民增收難的原因,然后提出增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對貧窮地區農民收入的增加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研究的現狀:

農業一直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自1998年“三農”問題提出之后,國內外眾多學者加強了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關注,人們對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大家一致認為:當前突出的問題是農民增收困難。要解決現在的“三農”問題,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林毅夫,2019)。如何解決農民增收困難這一問題呢?有學者認為農民收入問題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農業問題,也非“三農”問題所能涵蓋,而是一個越來越多地和非農就業問題相關聯的問題。農民增收問題的核心就變成了如何解決農民的非農就業問題(張車偉等,2019)。一些學者認為國家要通過政策、金融等手段把資金引導到農村,在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領域為農民增收開辟第四條渠道(徐祥臨,2019)。還有學者認為調整農業組織結構才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王乃學,2019)。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2019年9月22日中國信息化推進大會上提出,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減少農民,減少農村勞動力人口,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眾多學者對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進行的研究當中,有人強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有人認為農業結構調整對目前農產品總體上供過于求的局面,國內市場給農民帶來的收益是有限的。一些學者的研究認為,農業結構調整的經濟效應并不是增加農民收入。有的把農業結構調整的經濟效應總結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宋洪遠等,2019)。有研究表明,農業結構調整在微觀層面上對農民收入產生效應,但在宏觀層面則沒有效應(王萍萍,2019)。也有學者將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作用歸于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而對整個國家的農業總量擴大不會產生顯著影響(張明林等,2019)。還有學者認為,中國行政體制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效應的發揮(譚秋成,2019)。另有學者認為,近一輪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業市場化進程,提高了農民收入的貨幣化程度;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推進,農產品市場交易量不斷擴大,農戶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現金收入始終保持增長;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戶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現金純收入增長之間存在互動關系(李國祥,2019)

研究目的和意義:

畢節市總人口712萬(2019年統計),其中93.8%是農業人口。這樣一個農業大市,既要千方百計增加畢節市的農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氣保護和提高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論文依據貴州省統計資料和畢節市統計資料,通過對畢節市農民收入變化態勢的深入分析,找尋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提出畢節市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為未來畢節市農村、農業發展找準方向,進而為邊遠貧窮地區的農民增收提供參考,對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研究內容(內容、結構框架以及重點、難點):

一、研究內容: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差距逐步加大,農民增收難的問題日趨突出。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而農民問題的關鍵是提高農民收入,農民收入是綜合反映農村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指標,是衡量農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標志。農民收入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方針的貫徹落實,直接關系到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快慢,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能否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尤其是像畢節地區這樣的落后山區,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框架結構:

第一章緒論

1.1課題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義

(2)關于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

1.1.1前言

1.1.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國內研究現狀

1.2.2國外研究現狀

1.3主要研究內容

1.4研究分析方法

1.4.1共性分析和個性分析

1.4.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第二章畢節市農民收入變化態勢分析

2.1畢節市農業概況

2.2畢節市農民收入的變化及特征

2.2.1低水平快速增長階段

2.2.2高速增長階段

2.2.3平穩增長階段

2.2.4下滑回落階段

2.2.5滯漲性恢復性增長階段

2.3畢節市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變化分析

2.3.1城市居民收入高速增長

2.3.2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巨大

2.3.3農村居民收入差距開始擴大

2.3.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對偏小

2.4農民人均純收入來源結構考察

2.4.1傳統農業收入比重有所回升

2.4.2勞務收入比重快速上升

第三章影響畢節市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3.1結構性因素

3.2素質性因素

3.3市場性因素

3.4災害性因素.

3.5閑置性因素

第四章畢節市農民增收的對策與建議

4.1農業區域結構調整

4.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4.2.1種植業結構調整

4.2.2畜牧業結構調整

4.2.3農產品加工業結構調整

4.3增強農業科技含量

4.4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第五章結論參考文獻

三、研究重點和難點:

1. 研究重點

(1) 當前農民收入的現狀及增收難的原因

(2) 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

2. 研究難點

(1) 關于農民收入的現狀和增收難的原因

研究方法、手段:

1、共性分析和個性分析。

農民收入問題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研究農民收入,一方面要分析農民收入變化的普遍性規律,即農民收入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要分析它的個性特征,即畢節市的農民收入變化規律。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農民收入問題可以通過農民的收入變化來定量的進行比較,但是有些潛在的投入是不可以量化的,對這些不能量化的指標進行分析就需要一些統計分析方法,從中找出不同的規律。

3、數據統計分析法。

第6篇

目前,一個國家的科技論文被SCI、SSCI收錄的多寡已被看作衡量該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也引起學術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那么,究竟什么是SCI、SSCI以及CSSCI呢?

1.SSCI

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錄1809種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內容覆蓋包括人類學、法律、經濟、歷史、地理、心理學等55個領域。收錄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討論,社論,人物自傳,書信等。選擇收錄期刊為1300多種。SSCI收錄報道并標引了2684種(截止到2009年6月9日)社會科學期刊,同時也收錄SCIE所收錄的期刊當中涉及社會科學研究的論文。SSCI涉及人類學、考古學、地區研究、商業與金融、傳播學、犯罪與監獄、人口統計學、經濟學、教育學以及特殊教育、環境研究、人類工程學、種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學、接待、休閑、運動與旅游、衛生政策、護理、老年醫學、健康與康復、藥物濫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勞資與勞動、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國際關系、法律、法醫學、語言學、管理科學、運籌學、計劃與發展、政治學、精神病學、心理學、倫理學、公共管理、社會學、城市研究、運輸、女性研究等。

2.SCI

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的,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SCI創刊于1961年,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經過40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SCI以布拉德福(S.C.Bradford)文獻離散律理論、以加菲爾德(E.Garfield)引文分析理論為主要基礎,通過論文的被引用頻次等的統計,對學術期刊和科研成果進行多方位的評價研究,從而評判一個國家、一個科學研究機構、一所高等學校、一本期刊,乃至一個研究人員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SCI收錄的論文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領域,所以SCI指標主要適用于評價基礎研究的成果,而基礎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現形式是學術論文。所以,如何評價基礎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簡化為如何評價論文所承載的內容對科學知識進展的影響。因此,SCI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SCI所收錄期刊的內容主要涉及數、理、化、農、林、醫、生物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選用刊物來源于4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其中主要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荷蘭、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收錄部分中國(包括港澳臺)刊物。

3.CSSCI

由南京大學研制成功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是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用來檢索中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文獻被引用情況。CSSCI遵循文獻計量學規律,采取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從全國2700余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編輯規范的期刊作為來源期刊。教育部已將CSSCI數據作為全國高校機構與基地評估、成果評獎、項目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標。CSSCI索引的文獻來自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根據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指導委員會確定的選刊原則和方法遴選并報教育部批準的來源期刊。來源期刊是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被引總次數等數量指標與各學科專家意見而確定的。確定之后,每年根據期刊質量的情況,增刪、調整有關期刊。CSSCI數據庫已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等100多個單位購買使用,并將CSSCI作為地區、機構、學術、學科、職稱、項目、成果評價與評審的重要依據。目前收錄包括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在內的25大類的500多種學術期刊。

第7篇

關鍵詞:統計學;教學模式;EXCEL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對新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加,無論是國民經濟管理,還是公司企業乃至個人的經營、投資決策,都越來越依賴于數量分析,依賴于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已成為管理、經貿、金融等許多學科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將《統計學》課程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之一。力圖通過《統計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探索各學科內在的數量規律性,并用這種規律性的解釋來研究各學科內在的規律。同時,由于統計學所倡導的尊重客觀實事,通過調查研究用實事說話,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學習、工作和科學研究精神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1、內容日益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存在兩門相互獨立的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分別隸屬于數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立包括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在內的大統計學,逐步成為我國統計學界的共識。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正式批準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國家頒布的學科分類標準已將統計學單列為一級學科。隨著大統計學思想的建立和統計學在實質學科中的應用的需要,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在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除了保留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中仍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如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統計的基本概念、統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平均及變異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抽樣調查、時間序列、統計指數等;同時也系統的充實了統計推斷的內容,如: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這一變化使得《統計學》的內容更適合相關實質學科的發展需要。

2、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首先、結合《統計學》的課程特點——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公式多且計算有一定難度等。如果學生不做必要的課外閱讀、練習和實踐活動,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本身的專業課學習負擔已不輕。其次、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要求,使得學生的數學或者數理統計的基礎不是特別好,對于專科學生來說更不用說,推斷統計將是他們學習的困難。再說,《統計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一年級或二年級第一學期,在這個學習時段也是大多數專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計算機課程和英語課程的考證時段。如果以犧牲授課內容和降低要求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顯然有悖于《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和相關專業的發展要求。所有這一切對于學生學好這一課程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3、教師的教學難度加大。授課內容越來越豐富;課程難度太大可能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在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背景下,授課時數大為減少(一般安排一個學期共17~19教學周,每周2~3課時);高等教育擴招后,由于師資力量一時沒有跟上,大多數學校,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一個教師跨越不同專業授課不再新鮮。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授課內容的核心和相互關系,學會控制和駕馭課堂教學,學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統計學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具體應用等等。作為這門學科的授課教師特別需要認真考慮該怎么辦?

二、《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1、統計學從數學技巧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在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非常普及的今天,統計計算技術不再是統計學教學的重點了。統計思想、統計應用才應該是重點。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統計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計算量非常大,沒有計算機軟件的支撐,是很難教學實際問題分析的。現在我們只要講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判斷有無條件誤差,而原假設又是K種不同水平下總體的理論均值是否相等,檢驗結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計算量的工作讓計算機去完成。

2、通過統計實踐學習統計。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堂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先讀后寫再議、模擬實驗、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項目、利用假期時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某些團隊、小組或自己組織去開展一些與專業有關的活動,如社會調查、專題研究、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比如依同學們在設計調查問卷和調查方案的基礎上,讓他們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如以寢室為單位),在校園內真正進行一次統計調查活動,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同學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含統計推斷)的整個過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如何從煩瑣的數理統計技巧轉向數據處理的訓練,同時還要使學生容易掌握并有機會輔之于實踐。教師的導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須選擇容易獲得而且普及性比較強的統計分析軟件,并在課堂教學和引導學生實踐中廣泛采用。

(一)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無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強大,統計分析的專業性、權威性不可否認,但是對于沒有開設統計學專業的院校這些軟件并不常用,如果學生要進行自主性學習也比較難以找到相應的工具,此外專業統計分析軟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讓中國人用起來不是很順手。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作為一款優秀的表格軟件,其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雖然比不上專業統計軟件,但它比專業統計軟件易學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統極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隨處可見。對于《統計學》這門課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統計函數和分析工具,結合電子表格技術,已能滿足統計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1、在教學內容上,依據EXCEL的函數功能、電子表格功能、數據分析功能,結合統計學原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整合教學內容。比如傳統的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對統計數據的搜集主要強調統計報表制度,在EXCEL環境應該更注重抽樣推斷,EXCEL提供的隨機抽樣工具使得抽樣調查不再是十分復雜的技術,統計圖也可以被廣泛運用于對數據的描述;再比如現有統計學教材很多都講根據整理的數據計算平均數時,都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當用組距式變量數列計算平均數時,用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進行計算。我們知道,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組變量值在組內是均勻分布的,如果實際數據與這一假定相吻合,計算結果比較準確,否則誤差比較大。事實上實際數據往往就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用組中值計算的平均數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資料編制的不同變量數列計算的平均數還不相等。其實為了編制變量數列,我們必須輸入原始數據,EXCEL的有關程序可以得到準確平均數,哪里還有必要按加權算術平均的方法計算近似的平均數呢?那么有沒有必要編制變量數列、特別是組距式變量數列呢?有沒有必要按加權的方法計算平均數呢?我們認為有必要,但是組距式變量數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計算資料了,而是用于表現資料的分布狀況和進行分析用;加權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紹和要求學生掌握加權平均的思想,用于綜合評價分析中。

2、案例教學成為《統計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精選案例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設計用幾何平均數計算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運用標志變異指標考察投資組合的風險大小等。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精選抽樣推斷、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對于控制產品質量,經營決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進行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使統計學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就能將一門專業課程從頭講到尾。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合理評定學生成績。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手段。對于《統計學原理》的考試,多年以來一直沿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這種考試方式對于保證教學質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缺陷,離考試內容和方式應更加適應素質教育,特別是應有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之目的相差較遠。在過去的《統計學》教學中,基本運算能力被認為是首要的培養目標,教科書中的各種例題主要是向學生展示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各類輔導書中充斥著五花八門的計算技巧。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統計學》課程的過程中,為應付考試搞題海戰術,把精力過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記硬背上。這與財經類專業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為此,需要對《統計學》考試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內容與要求不僅體現出《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以及推理能力,還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創新能力。二是考試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閉卷考試外,還在教學中用討論、答辯和小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組織形式。學生成績的測評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學習過程中提交的讀書報告、上機操作和卷面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定。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賈俊平.統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第8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2008-2009 financial targets set of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of eight state-brand and provincial-brand companies, this paper gets profitability and growth capacity, operational capacity, solvency three factors to measure the ability against financial crisis by statistical factor analysis, then uses two samples t test method to test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onal brands and local brands on anti-crisis capabilities,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differences exist at a certain confidence level.

關鍵詞:名牌產品企業;抗金融危機能力;因子分析;兩樣本t檢驗

Key words: brand companies;anti-crisis ability;factor analysis;two samples t test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3-0031-02

0引言

在2008年的中國名牌評價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時,由于“毒奶粉”等事件,國務院“三定方案”明確國家質檢總局不再直接辦理與企業和產品有關名牌評價的活動,于是有關中國名牌評價工作是否對提高企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成為爭論的焦點。與此同時,美國次貸危機從2008年9月開始全面升級,演繹了全球金融歷史的一次極其嚴重的危機,并蔓延至實體經濟,整個全球經濟增長減緩,我國經濟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金融危機恰好是一場對所有企業共同的“體能測試”。在金融危機下,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名牌產品企業的表現如何,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為此,對金融危機中的“名牌產品”獲得企業的表現進行調查研究,對其抗金融危機能力進行測度,并檢驗名牌級別越高,抗風險能力是否更強。考慮到數據獲取的難度和行業間的差距,本文選擇紡織服裝行業中上市的8家中國名牌產品和8家地方名牌產品企業的抗金融危機能力進行評價和比較。

1抗金融危機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通過上述16家企業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2008-2009年度的主要財務指標來衡量企業的抗金融危機能力,現有的財務指標一般從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現金流狀況,營運能力,發展能力等幾方面[1-3]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考察,考慮到現金流的數據比較難收集,因此從剩余四方面的指標來考察,如果在受金融危機影響期間企業在這幾方面的綜合評分存在優勢,那么從側面可以反應企業的抗金融危機能力較強,本文的評價指標集為T={A={A1凈資產收益率,A2經營凈利率,A3經營毛利率,A4資產凈利率,A5成本費用利潤率},B={B1流動比率,B2速動比率,B3資產負債率},C={C1應收賬款周轉率,C2存貨周轉率,C3總資產周轉率,C4期間費用率},D={D1銷售收入增長率,D2凈利潤增長率}} 。

2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

因子分析[4]是通過研究多個變量間相關系數矩陣的內部依賴關系,找出能綜合所有變量的少數幾個隨機變量,這幾個隨機變量是不可測量的,通常稱為因子。然后根據相關性的大小把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較高,但不同組的變量相關性較低。各個因子間互不相關,所有變量都可以表示成公因子的線性組合。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減少變量的數目,用少數因子代替所有的變量去分析問題。

設有N個樣本,P個指標,X=(X1,X2,…,Xp)′為隨機向量,要尋找的公因子為F=(F1,F2,…,Fm)′,則模型如下:

X=aF+aF+…+aF+εX=aF+aF+…+aF+ε…X=aF+aF+…+aF+ε

稱為因子模型。矩陣A=(aij)稱為因子載荷矩陣,aij為因子載荷,其實質就是公因子Fi和變量Xj的相關系數。ε為特殊因子,代表公因子以外的影響因素,實際分析時忽略不計。對求得的公因子,需要觀察它們在哪些變量上有較大的載荷,再據此說明該公因子的實際含義。如果難于對Fi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需要進一步作因子旋轉,以求旋轉后能得到更加合理的解釋。因子分析有兩個特點:

其一,模型不受量綱的影響;

其二,因子載荷不是唯一的,通過因子軸的旋轉,可以得到新的因子載荷陣,使解釋意義更加明顯。

假設主因子的特征根為λi,主因子得分為Fi,則綜合得分:

F=λ(λ)F。

3抗金融危機能力的評價分析

3.1 數據來源和處理數據來源于上市的8家中國名牌產品和8家地方名牌產品企業的2008-2009公布的財務報表,根據原始數據計算本文的指標集數據,考慮到量綱問題,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3.2 因子分析結果和分析因為只有在數據存在部分相關性的情況下,用因子分析評估比較好,故我們檢驗數據是否適合于因子分析。一種常用的方法利用SPSS做KMO檢驗,如表1,KMO=0.0631>0.6,巴特利球型檢驗的相伴概率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由此本文認為指標變量適合做主成分分析。

通過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的條件是特征根大于1,利用SPSS16.0得出特征根大于1的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和因子載荷陣,如表2和3,將有較大載荷的指標綜合為一個因子,盈利能力指標A1-A5和成長能力指標D1-D2方面的指標綜合為一個“盈利和成長能力”因子,特征根為5.77;C1-C4綜合為“營運能力”因子,特征根為3.84;B1-B3綜合為“償債能力”因子,特征根2.37。用特征根的比重作為綜合評價的權重,故盈利和成長能力因子的權重w1=5.77/(5.77+3.84+2.37)=0.48,營運能力因子的權重w2=0.32,償債能力因子的權重w3=0.2。

利用權重w1,w2,w3和得出的主因子得分(表4中第3-5行)計算出綜合得分(表4中第6行)。接著我們從盈利和成長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綜合得分的平均得分角度對國家名牌和省級名牌進行比較。國家名牌企業的盈利和成長能力平均得分為0.58大于省級名牌的-0.58,國家名牌企業的營運能力平均得分為-0.11小于省級名牌企業的0.12,國家名牌企業的償債能力平均得分為-0.15小于省級名牌企業的0.15,國家名牌的加權綜合得分的平均值為0.22大于省級名牌的-0.21。因此,從平均數來看,國家名牌企業在盈利和成長能力有較大的優勢,但在營運和償債能力上省級名牌企業的優勢更加明顯,在綜合得分上國家名牌企業的平均得分大于省級名牌企業。

3.3 成組設計兩樣本均數的比較上面我們對國家名牌和省級名牌的各方面得分和綜合得分從平均值的角度進行了比較,但是兩組在各方面和綜合得分的差異是否顯著,我們必須運用SPSS做統計上的兩樣本t檢驗[5]。

通過表5,可以看出國家名牌和省級名牌在盈利和成長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綜合得分上的方差齊性檢驗均通過(sig>0.05),在方差齊性的基礎上進行等均值的t檢驗,盈利和成長能力的P=0.015,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拒絕國家名牌和地方名牌的盈利和成長能力均值相等的原假設;在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方面則相反,接受均值相等的原假設。對于綜合得分來說,P=0.168,在顯著性水平0.05條件下接受原假設,而在顯著性水平0.2條件下則拒絕原假設,也就是說我們有80%的把握認為國家名牌在綜合得分上和省級名牌存在差異。

4結論

金融危機期間,國家名牌產品企業在盈利和成長能力上的優勢比較明顯,雖然省級名牌的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的平均值大于國家級,但從統計檢驗上看優勢并不明顯,因此認為省級名牌和國家名牌的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差不多。同時我們有80%的把握認為國家名牌企業的抗金融危機能力的綜合得分大于省級名牌產品企業。

中國名牌戰略的實施使得企業在技術標準、管理水平、產品質量、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品牌價值等方面獲得提高,評出的國家名牌在以上幾方面更是同行中的佼佼者,故在金融危機這樣大的影響下,更能表現出較強的抗金融危機能力,再加上這幾年推行的卓越績效評價使得名牌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這種內力的提升是抵抗金融危機最有效地方法,因此我們要大力推行卓越績效評價,提高企業的“內力”來抵抗各種危機。

參考文獻:

[1]企業財務危機的灰色綜合預警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28-29.

[2] 張昕源,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分析[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82-84.

[3]王璐,企業財務危機組合預警與控制應用研究[D].河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39-40.

第9篇

[關鍵詞]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權衡理論;資本結構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B

一、引言

自從Modigliani與Miller(1958)提出MM理論以來,現代資本結構理論大致經過了57年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論與流派,比如權衡理論、成本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控制權理論、產品和要素市場理論等等。雖然新的學說層出不窮,但縱觀所有理論,其中最能涉及資本結構決策核心利弊的莫過于權衡理論(trade-off theory),這也是本文選取理論視角和問題研究突破點的原因。

權衡理論是對MM理論的進一步完善。MM理論允許企業破產,但并沒有考慮破產成本,因此MM理論中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而權衡理論不僅考慮了包括破產成本在內的財務危機成本,還考慮了成本。根據權衡理論,企業債務在一定程度上會給企業帶來抵稅方面的收益,但是如果企業使用過多的債務,這勢必會讓企業陷入各種困境,比如財務困境,從而使企業的財務成本,破產成本以及成本都會明顯升高,以致于達不到最初的目的,降低了稅盾的效果。所以最優資本結構是存在的,而且可以準確地測算到,那就是要在平衡債務的抵稅收益及財務困境成本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財務杠桿優勢,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企業融資是指以企業為主體融通資金,使企業及其內部各環節之間資金供求由不平衡到平衡的運動過程。企業在面對資金短缺問題時,要做到以付出最小的代價籌集到合適的資金以及合適的還款期限;而當企業出現資金盈余時,就要利用這盈余的資金,以最低的風險和適當的期限將這些資金投放出去,從而使企業獲得最大的收益,已達到企業在資金方面的供需平衡。按籌集資金的來源可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內部融資是利用企業的自有資金,主要是留存收益。外部融資主要是通過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來籌集。然而,由于企業的自有資金有限,因此當需要大量的資金時,企業一般需要通過外部融資的方式。那么,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的杠桿比例達到多少才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從而吸引更多的融資?在對近年來文獻資料的研究中發現,國內外學者在針對企業資本結構的研究方向大致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通過研究多因子模型,來探究影響企業資本結構的各項因素;另一方面主要集中于資本結構的理論研究方面。但是將兩者結合起來從函數關系上推理出資本結構的最優值方法上面還是沒有明確的定論。因此,筆者試圖通過函數的形式即利用多元二次模型在企業價值以及資本結構中的運用,解釋是否存在最優資本結構,從而為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在調整融資的結構比例來使資本機構達到或趨于最優的過程中指明方向。

二、實證研究

(一)研究假設

因此根據以上分析在資本結構權衡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l

上市的中小企業的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之間呈二次曲線關系

ROA=αi+βijTDR+βijTDR2+εi

其中,ROA為總資產收益率,TDR為總資產負債率,αi為常數項的系數,βij為自變量的系數;εi隨機誤差項。

假設2

假設上市768家中小企業,將這些企業視為一個整體,并且將這一整體視為可以擁有最優資本結構的大型企業,該企業的每年的資產負債率和最優資本結構是存在線性關系。即本文假設的這些上市768家中小企業中都具有同質性,即每個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都是實現該企業股東的財富最大化。

假設3

企業的資本結構受到宏觀經濟本身融資能力的影響,但有向目標資本結構的調整行為,為此建立“滯后調整模型”

TDRt+1=β0+β1TDR1t+β2TDR2t+ε1

其中TDRt+1為t+1時刻的總資產負債率,TDRt為t時刻的總資產負債率,βi代表企業向目標資本結構調整的速率。

(二)結果分析

1.樣本的選取及數據的來源

本文選用2007年至2012年的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數據樣本。選擇2007年的以后的數據作為論文研究的數據,基于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2007年爆發了全球范圍內的國際金融危機,這勢必會給我國的上市中小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通過調查得到的數據針對性的對2007年-2012年的上市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及其變化及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分析出結果,并試圖來幫助上市中小企業選擇合理的融資結構,從而達到提高公司績效的目的;第二,選擇中小企業板快企業的數據是基于論文寫作的需要,并排除了許多創業板塊的中小企業作為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因為創業板塊上的企業在成長模式上屬于成長期,雖然該板塊上的企業具有創新性強,成長性高的特點,但是其自身有著規模小,商業模式不穩定,經營方式獨特性,各個企業的數據差異較大,在研究問題上數據的代表行不強,財務數據不具有明顯的代表性,所以選擇在進行數據選擇時,明確的消除異樣數據對數據結果的影響以及對論文結果的正確性重視,為了使在進行多元二次非線性回歸研究時為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和連續性,本文根據以下的方法來篩選出符合要求額樣本公司:

(1)為了保證數據的代表性以及數據的穩定性,去除掉中小企業板中2007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公司的。

(2)因為本文主要是對企業的融資結構的實證分析,所以以穩定、正常經營的企業做為選取研究的樣本,從中試圖找出具有通用價值的規律,在大數據中剔除ST(特別處理股票)、PT(特別轉讓股票)公司的樣本數據。

(3)在選取的大數據中去除金融行業以及房地產行業公司的數據。因為在現行準則中,金融行業會計準則與其它行業會計準則具有較大差異,相關指標在金融行業與非金融行業之間不具有可比性,本文遵從研究慣例,予以剔除;房地產行業的資本來源主要是銀行貸款,從而導致了房地產行業與其他行業在債務融資比重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會拉高整體債務融資的比例。綜上所述,本文將金融行業及房地產行業的數據剔除,以保證文章內容的科學性和研究的有效性。

(4)在眾多數據中要剔除掉財務指標數據不全以及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不全的企業,以保證研究數據的完整性以及及時性。

基于上述原因和目的,本文最終得到768家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文中所需數據來源于CSMAR數據庫、中華工商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指數、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以及深圳證券交易所。本文以上市768家中小企業作為研究對象,以2007-2012年的季報中的ROE和資產負債率TDR作為樣本,下表為分行業統計的研究樣本。

表1 分行業統計的研究樣本

2.實證檢驗

(1)描述性統計分析。本文首先對768家上市中小企業2007年到2012的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2 描述性統計單位%

根據上表2對樣本公司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我們可以看出:

一是本文選擇了中小企業板上市768家公司連續6年的財務數據為研究的樣本,共768個樣本;二是根據表2對所有樣本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樣本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ROE的均值為19.34,其中最大值為86.789,而最小值為-6.567,二者之間的差距比較大,分布比較集中,而且標準差為0.27,波動性也比較小,可以看出,所選樣本公司的總資產收益率基本呈正態分布。另外樣本公司的每股收益EPS的均值為0.453,其中最大值為5.13,而最小值為-1.52,二者之間的差距比較大,分布也比較集中,而且標準差為0.51,數據的波動性較小,所以,本文所選樣本公司的每股收益大致上呈現正態分布。

(2)相關性分析。根據2007年到2012的相關數據,利用spss相關性檢驗得到各個變量數據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如表3所示。

表3 ROA和EPS相關性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在0.05水平(雙側)上總資產收益率與每股收益之間不具備顯著相關性。從表3中可以看出總資產收益率與資產負債率的平方、債務期限結構呈現出負相關關系,解釋變量以及各控制變量之間雖然部分有明顯的相關關系,但相關系數均小于0.5,因此各解釋變量以及,控制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比較弱,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表4 加權回歸模型統計分析

本文運用spss21.0對選取的上市中小企業的樣本進行企業凈資產收益率(ROE)與資產負債率(TDR)的描述性分析與OLS回歸分析的基礎上,所得到的結果顯示了OLS加權多元回歸進行分資產負債率與資產負債率的二次方在顯著水平α=0.01下兩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顯著性,其次二次回歸模型的解釋能力為R2=0.7129可以看出,加權回歸后整體模型解釋力相對較高。因此可以推出上市的這些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企業資產負債率)之間存在解釋力更高的非線性二次函數關系。

上圖為模型的二次曲線實證圖形,從圖形的走向以及數據可以得出,該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隨著負債的增加而上升,當資產負債率達到某一程度時,這時企業價值最大化,但如果負債比例進一步增加時,企業價值隨著負債的增加而下降,此結果也驗證了本文假設即上市中小企業的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兩者之間呈二次曲線非線性關系。另外,根據二次函數的數學性質,我們可以看出,將企業價值(ROE)對資產負債率(TDR)進行一次偏導數計算,當結果等于O時,就可推導出使企業價值最大化時的最優資本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我們剛才的假設,即如果將樣本中的全部的中小企業作為一家企業時,這家公司也是存在最優的資本結構和股東權益最大化的,同時在次基礎上可以算出這時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因此,經回歸分析所得出的二次模型可以發現選取的這些中小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最優的資產負債率,換句話說也就是最優資本結構可能存在于中小企業的融資財務決策中。

三、結論建議

我國上市中小企業的公司價值及資本結構的構建與企業融資是有一定關系,推導出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存在非線性拋物線凹向下關系。資本結構靜態權衡理論在考慮稅收效應、破產成本、財務困境成本、成本的基礎上,通過人為的靜態地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是可以通過考察該企業的資本融資決策以及該企業資本最優結構,從而告訴企業管理者在進行融資選擇時注意事項,并通過合理的安排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的比例來達到企業運營的價值最大化,形成最優的企業資本結構。在達到最優資本結構的基礎上,企業也應該注意到合理的降低財務風險,科學利用財務杠桿,從而避免負債過度而發生經營困境。

[參 考 文 獻]

[1]黃孟復.小企業融資狀況調查[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162

[2]李.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2(1):86-88

[3]汪恒杰,李姚礦,沈菊.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決策的實證研究[J].運籌與管理,2002(1):76-80

第10篇

關鍵詞 電子商務 教學改革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48

E-commerce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urse Reform

TAN Zheng, SONG Yanhui

(School of Management, Hangzhuo Dianzi University, Hanghz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 as the guide,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studies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urse reform. In this study, we believe that th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basi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commerce, quantity analysis method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teaching. To cater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large quantity analysis data and financial data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axes and electronic payment problem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should cause e-commerc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urse content.

Key words e-commerc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關于電子商務專業教學課程改革的研究大都是從定性的角度提出的。宋文官曾經參照,電子商務國家職業標準,建立了一個以能力為核心的電子商務專業課程設置體系。①董曉英②認為電子商務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專業,在電子商務的課程設置上,應該更加主要實訓課以及實驗課的強度,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韓義認為信息學、市場營銷學、網絡技術等內容補充到電子商務課程中,研究電子商務與經濟類專業、電子商務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的關系和相互影響。③蘭洋,蘇曉珂根據《電子商務專業就業形勢與對策分析》中凸顯的學生就業難以及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提出在課程設置上,要符合電子商務理論和技術的最新發展變化,迎合企業對電子商務人才的特定需求。④對相關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這些關于電子商務教學改革的論文中大多是從主觀判斷的角度進行專業教學課程改革的考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實踐效果,但缺乏定量的研究使得電子商務教學課程改革難以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本文試圖嘗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進行研究,即,以“問題”作為導向進行電子商務專業教學課程進行改革研究,并從定量的角度進行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的粗略判斷。孫宇,劉葉婷,韓潔曾以問題為導向進行過研究,但他們是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進行主動問題的設計,從而提出的在教學內容重組與教學方法改革,并進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⑤

1電子商務專業的問題剖析

本文在中國知網(CNKI)中,以主題詞“電子商務”與“問題研究”進行主題檢索,獲取了1883篇論文數據,這些論文基本都是對我國電子商務存在的關鍵性的問題的探討,我們下載這1883篇論文的題錄數據,并對這些主題詞進行統計分析,這1883篇論文共包含8307個主題詞,匯總重復的主題詞,共有4045個主題詞。排名前30的電子商務問題研究主題詞如表1所示。

2電子商務專業知識體系及課程設置

基于電子商務專業的培養方案,作者梳理了國內的主要的電子商務專業教學課程設置如下:公共基礎課(政治類、數學類、英語類、計算機類),學科基礎類(經濟學、離散數學、管理學、會計學、運籌學、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與技術、計算機網絡、電子商務概論、生產計劃與控制),專業核心課(電子商務技術、網絡營銷、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專業英語、web應用開發技術、電子支付與風險管理、網站規劃與設計、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專業選修課(JAVA高階、管理統計學、國際貿易與實務、XML技術、財務管理、客戶關系管理、SPSS軟件應用、網絡應用工具、ERP系統原理與應用、面向對象技術、電子商務案例分析、決策支持系統、文獻檢索利用、項目管理、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

3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改進

我們認同大多數高校所采用如上的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類、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的專業課程設置模式,但是,考慮到該專業的更好的發展,以及該專業學生得到更好的培養,我們提出一個專業特色系列課的模塊,這在我們早期的研究中曾經提出過。⑥該專業特色系列課模塊應該包含企業電子商務系列、電子商務企業系列、金融證券電子商務系列、電子商務資訊系列、電子商務服務系列的內容。但在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學課程設置的各模塊下的專業課程上,我們認為可以根據表1中呈現的主要的電子商務問題研究進行適度的調整,可以說表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顯示目前我國電子商務在運行過程中涌現出的某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頻次排名第1的主題詞“電子商務”不具有意義。排名第2的是頻次為66的“電子合同”,可以說,它跟排名第5頻次為48的“電子簽名”,排名11頻次為31的“電子支付”,排名15頻次為30的“電子認證”,排名20頻次為25的“電子證據”,排名22頻次為23的“數字簽名”,排名33頻次為19的“電子提單”共同構成了電子支付的重要內容。換言之,電子支付的系列問題應該是電子商務極其關注的重要方面,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認為應該加強該方面的力度。

表1 電子商務問題研究的主題頻次表

另外,由于近幾年的移動互聯網以及移動支付的異軍突起,很多電子商務的完成都是借助于移動互聯網實現的,因此,在電子商務應該與時俱進地增加移動支付的授課內容,以更好地進行電子商務。分析表1,我們不難發現,實際上,電子商務問題研究中最突出的問題應該是稅收問題,因為排名第3與排名第4,頻次都是49的都是設計到稅收問題的主題詞“稅收征管”與“稅收”。排名18頻次為26的“稅收管轄權”也是稅收問題。如,在澳大利亞稅務局工作長達36年,曾擔任過高級局長助理的約翰?伯克斯的《國際電子商務和相關稅收問題》可以作為重要的教學參考內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調整電子商務專業培養方案如下所示:公共基礎課(政治類、數學類、英語類、計算機類),學科基礎類(經濟學、離散數學、管理學、會計學、運籌學、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與技術、計算機網絡、電子商務概論、生產計劃與控制、系統分析與設計),專業核心課(電子商務技術、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系統分析與設計、專業英語、web應用開發技術、電子支付與風險管理、網站規劃與設計、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電子支付與法律法規、移動支付、國際電子商務和相關稅收問題),專業選修課(JAVA高階、管理統計學、國際貿易與實務、XML技術、財務管理、客戶關系管理、SPSS軟件應用、網絡應用工具、ERP系統原理與應用、面向對象技術、電子商務案例分析、決策支持系統、文獻檢索利用、項目管理、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與管理、金融數據分析與管理),專業特色系列課(企業電子商務系、電子商務企業系列、金融證券電子商務系列、電子商務資訊系列、電子商務服務系列)。

4結語

本文的研究以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電子商務研究問題為切入點,透析了我國學術界在關注的某些問題,我們認為這些問題正是目前我國電子商務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在問題為導向的基礎上,我們談到了大學的電子商務教學改革問題。我們同時認為,以問題為導向提出教學改革應該對培養出滿足社會所需求的電子商務人才是有益的。

本文受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項目攻關計劃資助(項目編號:2013QN062)

注釋

① 宋文官.電子商務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82(12):29-34.

② 董曉英.電子商務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09(2):267-269.

③ 韓義.對電子商務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天津電大學報,2009.12(3):21-25.

④ 蘭洋,蘇曉珂.電子商務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0.29(5):151-153.

第11篇

目前,國外專門針對CFO勝任力進行研究的專著并不多見。普華永道財務與成本管理咨詢團隊調查和分析了全球范圍的主要跨國公司,撰寫了“CF02000調查研究”,并以其為基礎編寫了《CFO:公司未來的設計師》一書,力求為CFO勾勒出一幅現在和未來的職業圖像,在CFO的研究歷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海波龍(Hyperion)公司首席市場官Heidi Merlin在其所著的《CFO:企業績效驅動者》一書中認為,在一個團隊中CFO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CFO應該成為整個企業績效提高的驅動者,在這種情形下,CFO應是一個更主動、更具創造力的角色,其定位是“戰略家+資本管理者+外交官”;美國Catherine Stenzel提出,CFO必須轉型為公司的戰略伙伴,人的發展、領導能力、道德行為和相互依存關系四點特別重要,其中,人際關系網特別關鍵。近年來國內一些專家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新形勢下CFO的勝任力提出了諸多見解:清華大學會計研究所的杜勝利先生在《構建CFO管理模型及其價值管理系統框架》中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市場經濟中,CFO要扮演戰略計劃管理者、資源價值管理者、流程系統管理者、業績評價管理者、管理控制管理者五大角色,并相應從17個方面構建“CFO管理模式及價值管理系統框架”,作者將其簡單稱為“CFO17BM”。另外,中信華東集團總經理助理張云亭先生在其著作《頂級財務總監――財務治理、價值管理和戰略控制》中提出了“雙軌制”公司治理格局。他認為。在該格局中財務總監肩負著監督、控制、理財的基本職責,充當著“CPA+CMA+CFA”(CPA意指“注冊會計師”,CMA指“管理會計師”,CFA指“財務分析師”)的復合角色;同時提出了CFO的職業勝任力,包括組織勝任力、個人勝任力、專業勝任力三個組成部分。

上述觀點為本論文的進一步研究拓展了視野,提供了很大的參考價值。但上述研究大多只是從理論角度界定了CFO的勝任力,沒有放到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實證分析,缺乏說服力。基于此,本論文從理論出發,以CFO為對象,采取問卷調查、行為事件訪談等形式,搜集第一手資料進行深入分析,最終建立CFO勝任力模型,具有一定實際意義。

二、企業總會計師勝任力初始詞條量表的建立

(一)文本分析 本部分研究通過對高級財務人員的招聘廣告進行文本分析得出有關總會計師勝任力的指標。主要基于以下假設:(1)企業及其招聘活動組織者往往將其認為最重要的信息列入招聘廣告;(2)在有限版面與字數的招聘廣告中某個關鍵詞出現得越是頻繁,表明企業對該要求的關注程度越高,或者可以認為該要求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廣泛認同;(3)CFO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往往反映了該職位所需要具備的能力,通過分析工作內容、職責可以初步得出結論。本文通過對前程無憂網、中華英才網、網易招聘頻道、中國人才熱線、智聯招聘、南方人才網、新浪招聘頻道等國內著名招聘網站進行搜索,獲得50家企業最近一年來針對高級財務人員的招聘廣告,并進行文本分析,得出如下企業對總會計師勝任力的有關要求:(1)財務管理水平要求,主要包括財務分析、戰略規劃、資本運作、稅務籌劃、審計內控、風險規避、信息資源整合、財務預算等能力;(2)品格要求,主要包括職業道德、原則性、敬業精神、理性、穩健等;(3)經驗要求,主要包括行業經驗、財務管理經驗、CPA資格素養、熟悉財稅法規;(4)綜合能力要求,主要包括溝通協調、組織領導、思維表達能力,團隊協作精神、適應、創新能力,再學習能力等;(5)其他要求,主要包括年齡要求、學歷要求、職稱要求、專業要求。

(二)行為事件訪談 本文采用了結構式加開放式的訪談形式,訪談了興正元集團、太平保險有限公司、西安北方光電有限公司等的總會計師,以探測企業總會計師勝任力的構成。通過結構化的訪談提綱對訪談內容進行有效的安排,并針對總會計師的崗位特點準備了有針對性的問題,盡量引導被訪談人提高訪談效率;當談到相關重要內容時,再以開放式的形式盡力挖掘總會計師勝任力特征的相關信息。經過對以上幾位優秀總會計師或高級財務管理人員的訪談資料加以認真整理與分析后發現,目前國內總會計師的地位已經大大提升,他們對自己以及自己所處位置也有了很好的理解。在同上述企業CFO的溝通過程中,筆者進一步總結出如下總會計師勝任力所涵括的因子,即開發他人潛能、工作壓力處理、利益沖突處理、政策敏感性、積極的心態、數字敏感性、會計核算能力、獨立判斷能力、人脈關系處理、變革意識、影響力、邏輯思維能力、責任心、自我驅動、系統思維、廉潔自律、客觀公正、保守秘密。

(三)企業總會計師初始詞條量表的建立 通過總會計師職能分析、文本分析和行為事件訪談,筆者最終提煉出40個指標建立企業總會計師勝任力初始詞條量表,根據40個指標設計調查問卷,將每個指標的重要程度分為1-5個等級:“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1”與“5”之間不同數字對應不同的重要程度,根據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將40個指標按重要程度排序。筆者選取西安、廣州、北京、上海等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為研究對象,樣本主要分布在制造、金融、服務、高新技術等行業;先后通過郵寄信函或發送郵件的方式,向太平保險有限公司、西安北方光電有限公司、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公司等企業的高管及財務人員發放量表150份,共收回量表110份,有效量表96份,回收率為73.3%,有效率為87.27%;通過SPSS11.0中對企業總會計師勝任力詞條量表進行描述統計分析,由此得出每一個勝任力詞條重要程度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其排序。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企業總會計師勝任能力詞條重要程度平均數最低為3.572917、標準差都在1.0以下,說明構成本量表的勝任力詞條對被調查的財務管理人員都非常重要或者比較重要,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三、企業總會計師勝任力模型實證分析

由于前期提煉的勝任力指標太多(有40個),使分析的復雜性增大。因此筆者使用因子分析法,用少數幾個因子去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即將相關的、比較密切的幾個變量歸為同一類,每一類變量成為一個因子,以較少的幾個因子反映原資料的大部分信息。

(一)檢驗 本文用SPSS FOR WINDOWS 11.0統計軟件包對預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全部有效數據進行KMO和球形Bartlett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KMO是用于比較觀測相關系數值與偏相關系數值的一個指標,其值愈逼近1,表明對這些變量進行因子分析的效果愈好。由檢驗結果可知,樣本適當性系數KMO的指標為0.894,表明問卷各項目問的相關程度無太大差異,數據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卡方值為5046.740,自由度為780,顯著性為

0.000,球形假設被拒絕,表明問卷項目間并非獨立,取值是有效的。兩個指標的結果都說明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二)分析 本文因子提取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選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進行分析。由于系數沒有很明顯的差別,所以要進行旋轉(一般用Varimax方差最大旋轉),使復雜的矩陣變得簡潔,從而獲得簡單結構,以幫助解釋因子,使系數向0和1兩極分化。通過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了11個因子,前11個成分特征值累積占了總方差的67.664%,后面的特征值的貢獻越來越少。表2顯示各因子特征值及百分比與方差解釋量:

一般情況下,各因子累積方差達到60%以上,則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本次數據分析中因子累積方差解釋率達到了67.664%,表明本量表的結構效度良好。在共同度方面,所有項目的公因子方差都在2.651以上,說明公因子解釋了觀測變量的大部分變異。根據所含條目內容,初步對各因子進行命名。從每個因子所包含的項目內容來看,可將其分別命名為:因子1為“專業道德素質”、因子2為“財務管理能力”、因子3為“社會與業務成熟度”、因子4為“戰略謀劃能力”、因子5為“基本財務能力”、因子6為“溝通能力”、因子7為“領導能力”、因子8為“發展潛力”、因子9為“心態積極”、因子10為“思維表達能力”,因子11為“變革創新能力”。

四、企業總會計師(CFO)勝任力模型的建立及應用

第12篇

關健詞:證券投資實驗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

金融專業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實驗由于其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已成為實踐性教學的主要形式。通過模擬實驗,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幫助學生增強感性認識,將跨課程的有關知識融會貫通。如組織學生參與某些金融期貨經紀公司聯合媒體舉辦的滬深股指期貨仿真交易大賽和我校金融學院舉辦的炒股大賽,在教學過程中購買模擬交易軟件,通過這些途徑,學生不僅能夠容易了解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一般原理,也能夠掌握相應的具體的證券投資分析技禾手段,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接受新的知識,促進理論知識的吸收和深化。

一、證券投資實驗在金融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

證券投資實驗涉及到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投資學等多方面的理論知識,是對各種理論知識的一種綜合應用,學生如果能在證券投資實驗環境下接受證券投資理論教育,不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認識和把握相關證券投資實踐,而且也能在實現二者的結合過程中做到相輔相成、互促互進。

證券投資分析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分析技術,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術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術等。另一方面,證券投資分析是一門綜合應用的藝術。證券投資分析的目的就是預測證券價格的走勢,即通過對各種影響證券價格因素的分析,來判斷證券價格的變化。但由于影響證券價格的因素繁多,而且在證券市場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使得證券投資分析的不確定性增加。這種不確定性要求證券投資分析人員靈活地、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分析技術和手段,來判斷和預測證券價格的走勢。對證券分析技術的主觀理解和運用這些技術的方法的不同,就可能會導致證券投資分析的結果大相徑庭。技術是是掌握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礎,而綜合應用的藝術則更高一個層次。

二、證券投資實驗在金融專業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證券投資實驗具有實習性、綜合性、協同交互、時間集中、資源獨享、實驗過程與結果不確定、實驗要求高等特點,合理的實驗教學和實驗管理模式必須充分考慮這些特點予以確定。

(一)兩種實驗傾向的側重點和考查標準不一樣

目前證券投資實驗有兩種不同的實驗傾向,一種是把實驗的目的放在掌握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上,通過實驗來完成書本知識向實際操作的轉化,實驗的重點在理解和掌握各種分析技術。另一種則是把實驗的目的放在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上,即實驗就是通過做模擬操作,給學生一定的虛擬資金,讓其模擬操作,重點在各種技術的綜合應用上。

1.實驗的側重點不一樣。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掌握證券投資的分析技術,則在實驗的設計過程中注重對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本概念、理論、技能的掌握上相反,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水平,則在實驗設計中要注重對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綜合應用和熟練掌握上,而對證券投資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實驗要求則相應降低。

2.考查的標準不一樣。如果實驗的目的在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水平上,則實驗結果的考查將會是證券投資分析的最終結果,即模擬投資的結果是底是虧、盈利或者虧損的數額是多少作為評判的標準相反,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要求學生掌握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則實驗結果考察的目標則在于學生對各種分析技術的理解和掌握上,模擬投資的結果并不是考查學生實驗效果或者學生實驗成績好壞的重要標準。[論/文/網LunWenNet/Com]

(二)金融專業和非金融專業的學生通過實驗解決的著重點不同

在非金融專業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我發現將證券投資實驗目的放在提高學生證券投資技巧或者綜合應用上,效果并不好。學生在進行證券投資實驗以前,大多數同學對證券投資的實際操作知之甚少,對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書本知識上,所以,直接進人模擬投資分析過程,學生大多不能順利地進行實驗,甚至有同學連基本的交易信息都無法看懂,實驗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達到。

對于初次接觸到證券投資的學生來說,很顯然首先需要解決的間題不是證券投資分析的綜合應用的藝術問題,而應該是技術問題,即通過證券投資實驗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在證券投資實驗中,實驗的目的主要應該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原理、對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和方法進行訓練,鞏固和應用各種證券投資理論知識,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證券投資分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間題的能力。

(三)分析軟件花樣眾多,學生短時間內無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各種信息

能熟練運用各種證券分析軟件和交易系統,對于對于學生能夠進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過程至關重要,但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會忽視該過程,因為在證券投資課程學習中一般不會對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過多的介紹,所以,如果沒有該過程的準備階段,將會使學生在后面的實驗過程中無所適從。

(四)重視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實驗,忽視證券基本面分析實驗

在目前的證券投資實驗中,技術分析往往被學生所推崇,但實驗過程往往也會有問題出現,即對各種技術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種不同的技術分析方法應用規則繁多,在現實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樣,學生在實驗的時候往往無法進行鑒別和運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實驗工作被忽視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該部分的分析過程比較復雜,收集歷史數據相對比較困難,需要相應的其他統計分析技術才能完成這部分的實驗。但這樣會產生一系列問題第一,實驗不能夠促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基本分析技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處于無事可做的局面。往往會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動盯盤,時間長了就會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中第二,忽視該部分的實驗,無助于學生應用各種理論知識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不可能學會運用多種不同的統計分析技術。

另外因為證券投資分析涉及宏觀到微觀經濟的各個方面,因此,證券投資分析實驗實際上是對學生對經濟學、金融學、投資學、會計學、管理學等多方面知識的一個綜合應用和考察,這部分實驗的缺失,將使實驗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逐步規范以及投資者素質的逐步提高,價值投資的理念正在被市場所廣泛接受,而價值投資的理念要求投資者必須進行基本面的分析,即通過基本分析方法來判斷大勢,尋找有投資價值的行業和個股。如果不對基本面進行分析,僅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來進行投資,如同打牌時不看牌,風險可想而知。

三、提高證券投資實驗教學效果的心得和建議

在金融專業課程的教授中,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教科書中的理論相呼應,及時進行證券投資實驗。我認為其重點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技術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紹與掌握

針對上文提到的問題,在該階段的實驗過程中,我認為應該首先由實驗教師對投資分析軟件的使用和操作進行講解,對分析軟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標進行講解,主要包括證券投資分析軟件的安裝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讀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進人系統、如何看大勢、大勢的信息組成部分、個股的交易信息的讀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時間由學生自主的操作軟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學生利用實驗室的模擬交易軟件,在指導老師的輔導下了解證券交易行情顯示各項指標,對證券交易產生感性認識。

(二)改進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實驗

技術分析實驗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一要講解要求學生掌握各種主要的分析技術手段的原理,特別是各種分析方法和技術指標的計算原理,只有掌握了各種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會明白其變化的原因以及變化的趨勢二是要讓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應用規則進行實際驗證。該驗證過程對于學生掌握技術分析方法極其重要,因為技術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應用,在證券投資課程中雖然有老師已經講解過,但學生根本沒辦法在短暫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掌握各種不同的規則,而且各種規則在實際中的應用效果如何都必須由學生自己去驗證。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必須設計好各種技術分析手段的實驗內容和步驟,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學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讓學生掌握原理的步驟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這些內容,在學生對應用規則進行驗證的時候,每個技術分析方法需要驗證哪些內容,怎么去驗證,都必須有明確的規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術的實驗作為一個重點

在實驗中進行基本分析的思路應該是,在基本分析技術

的實驗過程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宏觀經濟、行業以及個股資料,然后對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即當前的形勢如何,未來的經濟政策的走勢會怎么樣,哪些行業值得投資,值得投資的行業里那些個股又具有投資價值。方法上主要運用歸納、演繹等邏輯分析方法,具體手段上主要運用調查研究、統計分析以及財務評價分析技術等。[]

參考文獻

[1]王嘉,何海濤.對當前證券投資實驗的幾點思考[J]特區經濟,2005.(5)

[2]胡嘉將.經濟管理類實驗特點分析[J]實臉室研究與探索,2006.(25)

[3]魏山城.任玉珍.韓書儉.改革實臉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實臉的興趣[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市| 思南县| 诸暨市| 融水| 三门峡市| 台北县| 平遥县| 明水县| 宜丰县| 沅江市| 扎囊县| 新安县| 称多县| 克拉玛依市| 荥经县| 思南县| 新营市| 桦南县| 富裕县| 丘北县| 临沧市| 伽师县| 台北市| 陵川县| 阜宁县| 吉安县| 大丰市| 宁城县| 中卫市| 黄骅市| 安义县| 修武县| 玉溪市| 瓮安县| 舞钢市| 原平市| 红河县| 阳城县| 微山县| 榆树市|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