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30 05:51: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橋隧實訓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高職;工程測量技術專業;三崗并舉;六方對接;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6-0150-02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綱要指出要做到“三個注重”,即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
某高職院校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結合專業歷史優勢和自身特色,在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教學組織形式、課堂形態和考試評價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實踐,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該高職院校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以工程測量技術崗位群核心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以鐵路、公路、建筑等土木工程施工企業為服務對象,以測繪新技術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了“三崗并舉、六方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優化。
“三崗并舉”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緊緊圍繞工程測量技術專業“控制測量員”、“施工測量員”、“測圖員”三個核心崗位,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六方對接”是指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頂崗實習與就業對接、學習實踐與技術服務對接。“六方對接” 始終貫穿于崗位能力培養的全過程,強調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三崗并舉、六方對接”人才培養模式(見下頁圖1)。
教學組織模式改革
改革教學組織模式,把課堂搬到施工工地、實訓實習基地,使教學貼近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推行“六階段、雙柔性”的教學組織模式。“六階段”是指按照“基本能力培養—適應能力培養—核心能力培養—拓展能力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六個階段組織教學,逐級提升學生的崗位能力。“雙柔性”是指在培養過程中的現場教學及頂崗實習環節根據工程施工的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按照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柔性安排人才培養的時間節點,使教學內容與生產內容相一致。“六階段、雙柔性”教學組織模式(見圖2)。
第一階段:“崗位基本能力”培養階段(2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內進行,學段為2學期,著重培養學生的崗位基本能力。在培養學生崗位能力的同時,注重學生思想品德、職業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職業意識和基本職業能力。
第二階段:“崗位適應能力”培養階段(0.5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為柔性學段,時間為0.5學期。將部分專業課程的教學,如“線橋隧施工測量”、“工程控制測量”、“數字化測圖”等放在施工現場,采用現場教學,由企業兼職教師與校內專職教師共同指導,進行控制測量員、施工測量員、測圖員的崗位適應能力訓練。根據工程施工的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按照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靈活安排教學時間,使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一致,確保現場教學的針對性。學生在現場教學期間直接在生產第一線接受真實生產環境與企業氛圍的感染和熏陶以及真刀真槍的操作訓練,增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第三階段:“崗位核心能力”培養階段(1.5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內進行,學段為1.5學期。緊緊圍繞控制測量員、施工測量員、測圖員的崗位核心能力,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目標進行課程設計,將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素養教育、職業標準滲透到專業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將企業文化融入生產性實訓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愛崗敬業精神。學生在此階段應及時參加控制測量工、工程測量工的職業技能鑒定,考取職業資格證書。
第四階段:“崗位拓展能力”培養階段(0.5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內進行,學段為0.5學期。核心技能模塊突出“一專”,拓展能力模塊對應“多能”,充分利用實訓基地的3S技術實訓室、變形監測實訓場,采取“教學做思”合一的教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拓展能力。學生在此階段可參加拓展方向的相應職業技能鑒定,考取資格證書。
第五階段:“崗位綜合能力”培養階段(1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外實訓基地、就業單位進行,為柔性學段,時間為1學期。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進入施工現場,由企業兼職教師與校內專職教師(兼職教師為主、專職教師為輔)共同指導頂崗實習,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實現與就業崗位對接,體驗企業真實生產環境,強化學生質量意識、成本意識和效率意識。通過生產一線的工作過程,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適應崗位群需求的綜合業務素質,樹立學生愛崗敬業、踏實肯干的吃苦精神。
第六階段:“崗位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階段(0.5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內完成,學段為0.5學期。學生在完成頂崗實習后返回學校,根據企業及其自身反饋,對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技能弱項,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授課與操作提高訓練,并結合頂崗實習內容進行畢業設計,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得到梳理和總結,使其崗位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提升。
結語
該高職學院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現已構建了一整套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過硬、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優化、專兼職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了一個集“現代化、職業性、開放性、標準化、全方位”為一體的測繪綜合實訓基地,設立了一批關系友好、實力雄厚的校外實訓基地,全方位保證了“三崗并舉、六方對接”人才培養模式和“六階段、雙柔性”教學組織模式的實施。畢業生在就業率、就業質量、工作業績、核心能力掌握情況、用人單位滿意度等方面都有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趙紅.高職高專院校測繪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測繪通報,2009(1).
[2]魏旭東.高職高專工程測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測繪通報,2006(3).
[3]馮大富,鄧軍.基于項目導向的工程測量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2(8).
[4]王德利,薄志義,李長青.高職工程測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5]趙文亮.測量工程專業“一平臺多模塊”培養模式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