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

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

時間:2023-01-05 08:42: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

第1篇

    關鍵詞: 研究生論文寫作 常見問題 改進對策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是授予碩士學位的重要依據,是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學習階段的梳理和總結,是對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通過這樣的考核,衡量教學水平,從而對相關教學工作提供參考信息,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和研究生學制的縮短,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著重探討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中常見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進的對策。

    1.研究生論文寫作中的問題

    1.1論文選題方面。這是研究生論文寫作時出現的最常見的問題。選題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論文的質量,這就是所謂的“題對文一半”.有些學生選題太大或者太偏,超出自己現有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而無力完成。有些學生選題過于陳舊,缺乏新意,缺少研究的前瞻性。還有的學生選題脫離專業,沒有體現出本專業學科的特點,從而失去研究的價值。

    1.2論文內容方面。論文的內容就是要回答“我的研究是什么?”的問題。在寫作前就要對全篇文章進行構思,緊緊圍繞中心論點。許多學生平時素材準備不足,沒有怎么認真構思就匆匆動手撰寫,文章的素材也是東拼西湊,缺乏論證的整體性、嚴密性和邏輯性。有些學生論文的語言不夠通順,語法錯誤較多,語言論述缺乏條理性和邏輯性。寫出的文章質量不高,影響到發表的價值和意義。

    1.3研究方法和和路徑方面。目前,多數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比較局限在文獻收集、歸納演繹、觀點陳述和素材數據證明的路徑上,有些類似規范研究,但又不夠充分和準確,關于比較方法的運用、實證方法的運用明顯不足,明顯缺乏學術論文的基本研究方法論訓練。

    1.4論文寫作規范方面。論文的規范在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中是相當重要的。論文寫作規范包括論文排版和參考文獻等很多方面。論文規范方面存在的常見問題有:論文排版不整齊,這種錯誤在論文目錄和正文都有體現;參考文獻的標注和格式五花八門;論文章節的編排混亂,缺乏條理。

    2.研究生論文寫作建議

    2.1注重論文選題的質量。研究生論文寫作選題時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選擇客觀上有研究價值的課題,也就是說所選的課題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或者理論價值,能夠推動本學科或本專業發展;選擇主觀上切實可行的課題。選擇的課題應該難易得當,不超越研究者自身現有的能力和水平,在現有條件下可以順利完成的課題;盡量選擇具有創新性的課題。所選的課題能夠反映本學科或本專業發展的最前沿動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這就要求研究者緊跟學科發展,了解學科的最新動態和熱點問題,開闊思路,創新思維,善于發現問題,從新的角度得出獨特的見解,避免守舊重復或者一味求新求異。

    2.2注重素材積累和資料收集。研究生要廣泛閱讀各類學術論文和專著,從中學習論文寫作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文獻閱讀要有做筆記和札記的習慣,不要直接從文獻中摘抄或者全文拷貝和復印。在研讀資料的同時要記下自己在閱讀與思考過程中的發現與心得體會。在做筆記的時候一定要準確標明每條信息和觀點的出處,以便以后將其融入正式的論文中。特別是要標明并區分研讀文獻的內容和自己的感想與心得的內容,以便在今后的論文寫作中嚴格遵守文獻資料的引用規范。

    2.3廣泛閱讀各類專著和學術論文,學習研究方法。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學術論文和專著,了解研究方法;參與調查研究,全程掌握有關實證研究的方法,形成相應的經驗;學習邏輯學,掌握和運用形式邏輯的基本形式,如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熟悉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如實證研究、規范研究、比較研究等研究方法。

    2.4加強論文寫作規范的培養。為了規范學術研究,教育部于2004年6月22日正式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研究生在平時的學習和寫作中就應該樹立學術規范的意識,培養實事求是、扎實嚴謹的學風。學校要開設學術講座或者學術規范課,培養學生的學術規范。研究生導師也要加強對學生的學術規范指導,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術規范的重要性,并在論文寫作中自覺遵守。

第2篇

一、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存在問題    

二、(一)選題不合適,缺乏創新性    

良好的選題是學位論文成功的一半。有些碩士研究生沒有認真對待學術論文選題,在開題報告前沒有閱讀大量參考文獻,急于開題,匆忙擬定論文題目。選題不到位,科學研究就難以開展。有些論文題目沒有實用性,學術價值不高,失去了研究意義;有些論文題目選題范圍過寬或過窄,論文內容空泛,無法深人研究;有的論文無法體現學術論文前沿性,缺乏創新。    

(二)基拙知識不夠扎實    

有些碩士研究生在校三年期間,心思沒有全部用在學業卜,放低自身要求,對本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缺乏深人了解,寫學位論文時,常常陷人“無米下炊”的困境。這樣如何保證學位論文質量?另外,有些碩士研究生是跨專業考研,理論基礎不足,而沒有及時補足,學位論文質量自然難以提局。    

(三)學術行為不端,存在抄襲和拼湊等問題    

有些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因為選題不恰當、專業知識不牢固、平時缺少論文撰寫訓練等原因,在撰寫學位論文時,臨時抱佛腳,變相或直接抄襲他人論文。    

二、影響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因素    

國外有學者通過對研究生學習經歷進行調查研究,得出了研究生學習過程中的6個重要因素,分別是導師、能力發展、研究氛圍、研究的基礎設施、論文評審、對自身任務的明確程度。國內有學者認為,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科研條件、所屬的學科水平、導師科研指導能力等都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有一定的影響。綜合國內外研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因素可總結為3個方面:研究生自身因素、導師的因素、科研環境因素。    

(一)研究生自身因素    

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自身因素從根本卜影響了學位論文質量。部分學生對學位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學位論文只是走形式,隨便寫寫,參加答辯就能獲得碩士文憑。因此,對專注科研不以為然,學習態度不認真,等到臨近答辯才匆忙拼湊,草草了事,學位論文的實踐性根本無法得到保證。一些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忙于各種兼職,無心專注科研。還有些研究生不愿意付出艱辛勞動,在研究過程中偷工減料,減少調查數據,縮小研究范圍,甚至偽造實驗數據。而有些研究生論文寫作技能訓練不足,不懂檢索,不會構思論文,語言I乏,使學位論文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二)導師因素    

全日制碩士學位論文應該是碩士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導師角色定位、自身素質和對學術論文指導都是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論文質量的有力保障。    

首先是導師的角色定位。在學術卜,導師首先應該是碩士研究生的指導者和評論者;在生活中,導師應該充當研究生的支持者和朋友,與研究生充分交流,對研究生形成良N}指導,對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發揮最大限度的積極影響。    

其次是導師自身的素質。導師是否具有較強的創新素質和較高的學術水平對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質量影響頗大。高素質的導師往往能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指導研究生進行論文選題,選題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碩士研究生是否可以創作出高水平且有實用價值的論文。    最后是導師的學術指導。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學術論文撰寫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離不開導師的指導。然而,由于近年來多數高校導師的增長數量跟不卜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急劇擴大,從而出現“一師多生”的現象。同時,有些導師忙于自己的行政公務或者科研工作,對碩士研究生的指導投人精力不足,指導較少,阻礙了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    

(三)科研環境因素    

科研環境是影響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科研資源環境和學術環境有利于提高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    

學位論文撰寫的過程是碩士研究生在批判吸收現有知識的基礎卜創造新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有充足的圖書期刊資料、必要的實驗設備以及必需的經費投人等條件。充足的能反映當代科技前沿的圖書期刊資料是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創新性的重要保障;必要的先進的實驗設備是碩士研究生從事科研工作的前提條件。否則,完成高質量的學位論文根本是不可能的。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撰寫過程是創造新知識的過程,很難一個人完成。如果有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科研團隊,成員間可以相互交流,這將為學位論文的進一步創新提供思路,從而產生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同時,也可以就某一熱點問題邀請專家學者和研究生一起討論,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使碩士研究生融人更廣泛和更深刻的研究中。    

三、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一)加強招生環節管理,提高研究生個人素質    

招生環節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第一關,優秀的研究生生源是高質量學位論文的重要基礎。因此,在招生卜,高校要以提高人才選拔質量為出發點,堅持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原則,根據學校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招生計劃,嚴格監管招生計劃的實施,突出科研創新能力和思想政治品德的考察,提高碩士研究生錄取質量。    

(二)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1.嚴格導師遴選。導師是碩士研究生培養的中堅力量和前提保障。高校應建v.靈活的導師遴選制度,打破職稱限制,突出學術水平和科研條件,唯才是舉,鼓勵優秀青年導師脫穎而出,建v.一支能卜能下、富有競爭力的創新型導師隊伍。作為碩士研究生的第一責任人,導師必須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了解和把握學術前沿信息,在專業領域有豐富的研究成果。結合高校教學和學科的發展優勢建v.學術研究特色,具備較高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學術素養。只有這樣,導師才能有效地指導碩士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    

2.堅持導師負責制。作為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負責人,導師必須對自己的碩士研究生負責任,要切實將導師負責制落到實處。在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整個寫作過程中,導師要嚴格把關學位論文的選題、撰寫、修改等各個方面,不斷激勵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學術敏感性,進一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加強對導師的考核。對導師進行科學合理的考核,不僅為導師的晉升、獎懲提供了基本依據,還能提升導師隊伍的水平,調動導師指導研究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導師為培養高質量的科研接班人貢獻力量。因此,要加強對研究生導師的考核評價,對導師進行一定程度的獎懲。   

(三)規范論文過程管理    

現有的學位論文過程管理體系大多只有4個質量控制節點:論文選題、中期檢查、論文評閱、論文答辯。然而,僅有這4個質量控制節點還不足以提高碩士研究生學術論文的質量,應對現有的學位論文過程管理體系進行完善。高校應在原有的體系基礎卜,進行改革創新,增加4個質量控制節點,形成新的擁有8個質量控制節點的學位論文過程管理體系,以提高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    

1.論文選題。合適的題目對學術論文的順利撰寫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組織碩士研究生按學科或者研究方向分組進行集體開題報告論證會,碩士研究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開題報告的規范形式進行匯報,開題報告會的導師對研究生學術論文的選題要嚴格把關,題目應該具有可行性、創新性和實用性,還應具備一定的研究難度和工作量,同時導師要客觀切實地為開題報告內容提出修改建議,保障學位論文順利開題。    

2.工作月報。為了激發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參與學術科研活動的積極性,碩士研究生應該每個月對自己的科研情況進行總結,并向導師提交《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工作月報》,主要說明自己這一個月的工作情況,比如完成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遇到了什么問題,接下來怎么做,等等。對于工作月報,學校應進行電子管理,錄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階段管理系統,記錄每次提交月報的日期和時間以及缺交名單。這可作為論文答辯的一個準人條件。    

3.中期檢查。論文中期檢查制度是保障研究生學位論文的一個重要舉措,它可以使學校和導師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有較全面的了解,及時發現碩士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明確下一步研究方向,避免研究生在論文撰寫過程中走彎路。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期檢查工作會對學位論文的順利完成起到一定的監督和促進作用。    

4.工作評審。由導師根據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的科研態度、技術水平、科研能力等表現以及科研成果給出量化成績,填寫《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工作鑒定表》,導師在鑒定表卜簽署意見,鑒定成績不合格的碩士研究生將沒有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的權利。   

5.論文格式審核。在保證和提高學位論文質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論文的形式和格式。雖然論文格式不能直接反映論文的學術水平,但也是評價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參考。高校可以制定《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格式要求》和《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格式參考模板》等相關文件,明確規定學位論文、文章摘要的格式以及論文的字數等要求。學校應在論文提交前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格式進行嚴格審查,不合格的不予提交。    

6.論文評閱。為了增加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評閱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首先要建v.論文盲審制度。可以借鑒有些高校對學位論文的雙盲評審制度,即全日制碩士學位論文隱去導師及碩士研究生名字,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門從已擬定的專家庫中隨機抽選2-3名審評專家來評閱。評審人具有一票否決的權利,只要評審專家認為該論文不能通過評審,碩士研究生就必須推遲學位論文答辯。同時,評審專家在評閱論文后給出評閱意見,碩士研究生根據專家意見在導師的指導下修改論文。雙盲評審制度加強了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監督,因此,要加大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雙盲評審的比例。    

7.答辯輔導。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通過盲審之后,在正式答辯之前,學校應組織相應專業或研究方向的導師對碩士研究生進行集體答辯輔導,讓碩士研究生在模擬答辯過程中了解答辯中該注意的問題,提前適應答辯環境,克服緊張心理。同時,在模擬答辯中,導師可以發現研究生學位論文存在的問題,并給予修改意見。碩士研究生根據此建議完善自己的學位論文,為正式答辯做好充足準備。    

8.論文答辯。教育部規定碩士研究生在申請學位時必須完成學位論文答辯,這也是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一個重要保障。論文答辯一般由校內導師、校外專家、企業外聘導師組成論文答辯委員會,一起審核碩士研究生的論文質量。各評委教師對碩士研究生進行提問,并對研究生的論文進行評議和審閱。碩士研究生則根據評委教師的意見對學位論最后的修改,確保論文質量。    

(四)增加研究生教育資源投入    

第3篇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5-0222-02

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是以保障和提高學位論文質量為目標,依靠必要的組織機構,把各個組成要素的質量評價活動嚴密組織起來,形成一個任務明確,職責、權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1]。與容易使用定量的評價方式對其成果進行評估的自然科學碩士論文相比,人文社會碩士論文科學成果因廣泛、復雜則較難評價。這不但使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工作難以順利開展,也會影響到研究生教育規模與質量的整體發展。所以,構建和完善科學合理的人文社會科學碩士研究生評價指標體系已經成為我們亟須完成的任務。

一、對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進行調查分析

(一)調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獻資料法、綜合分析法、層次結構分析法、文獻計量法、個別訪談法和專家評審等方法。理論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圖書資料和網絡文獻數據庫,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的相關資料,深入理解和綜合分析文獻內容,一方面詳盡地了解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的特點,另一方面明確國內外人文科學成果評價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實證研究部分,主要運用層次結構分析法、個別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確立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形成相應的論文類成果和應用對策類成果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獲取實證研究樣本相關數據,對數據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以驗證指標體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確該評價指標體系的改進方向。另外,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加強與論文指導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發現和解決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創新,將理論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以彌補認識上的不足。

(二)樣本收集

確定研究對象:具備研究生培養的石油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國內頂級院校、地域差異的院校、省內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數據方法:通過電話訪談,相關大學網站收集相關資料以及通過相關的期刊或研究報告等資料獲取相關數據。除此之外,我們重點選取了二十余位學術評價領域的理論學者和科研管理部門的實踐專家,以面訪、郵件、電話方式進行了訪談和書面反饋。

(三)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統計分析

通過選取,最終有21所高校被列為研究的對象。一方面研究這些高校研究生學位評價體系的細化分類,另一方面探析各類高校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內部的權重分配,各個指標之間相互關系,從而發現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分配的規律。

以中國石油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三所石油院校的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為藍本,結合其他18所高校的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的分類方法,將21所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統計結果:一級評價指標的論文選題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的學校統計數量21個;要求選題前沿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3個;要求選題新穎性的學校統計數量3個。一級指標論文水平主要包括七個二級指標:要求研究方法的學校統計數量19個;要求理論基礎與專業知識水平的學校統計數量16個,要求文獻綜述的客觀性與全面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5個,要求寫作的邏輯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2個,要求論文研究難度與工作量的學校統計數量8個,要求材料的充分性與可靠性的學校統計數量7個,要求觀點鮮明、立論正確的學校統計數量2個。一級指標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新觀點與新見解的學校統計數量19個;要求潛在的社會效益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獲獎或的學校統計數量4個。一級指標寫作能力主要包括五個二級指標:要求文字表達能力的學校統計數量16個;要求書寫的規范化的學校統計數量10個;要求設計圖形、圖表的規范化與標準化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學風嚴謹性的學校統計數量5個;要求摘要表述簡潔規范反應核心內容的學校統計數量2個。一級指標答辯情況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回答問題水平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報告重點及闡述情的學校統計數量7個,要求著裝及態度情況的學校統計數量3個。

(四)制定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的原則

從評價需求、評價過程、評價結果和評價持續等維度看,應關注以下六項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即分類方案在評價過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類不能過于復雜,分類顆粒度切分要恰當,以保證分類框架清晰簡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夠與評價主體的常識判斷保持基本一致,使評價主體較容易把握,從而提高評價操作的效率和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可比性原則,即分類方案的評價結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類比較才可以實現同一指標下的度量,評價結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這就要求分類標準明確和界線清晰。可擴展性原則,即分類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擴展張力。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進,專業學科也隨之細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評價分類體系具有較廣的范圍適應性和較強的功能擴展性,有利于評價結果的持續性比較和評價工作的一致性開展。可靠性原則。評價指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評估對象的特征,同時也要考慮指標的實際可操作性,指標的內容應明確,數量需適當,同時,同一參評項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項指標間應具有一定的內在一致性,相互之間不會產生矛盾。客觀性原則。保證評價指標的客觀性,使評價指標及其評價結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實際質量和水平,所設計的評價指標才具有現實意義。獨立性原則。當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某一指標被修改或調整時,其他指標應具有適當的獨立性,不會因某一指標的修改和調整而使評價指標或評價結果之間相互矛盾。

二、確立人文社會科學(法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

著重選取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開展問卷調查,共形成有效問卷200份。為保證問卷調查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學科領域的實際情況,發放問卷時還對受訪對象進行了學科比例控制。

重新選取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開展問卷調查,共形成有效問卷200份。為保證問卷調查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學科領域的實際情況,發放問卷時還對受訪對象進行了學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會科學(法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指標(答辯用)

三、評價體系的應用及結果分析

該評價體系針對科研管理者、專家和2013年畢業的人文社會科學碩士研究生進行了實際應用,該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一經使用即得到了學生、相關科研管理人員及指導教師的一致好評,一致認為該評價體系的主要優勢表現在三個方面:客觀科學: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基礎上,能夠客觀科學地反映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實際水平。嚴密可靠:該評價體系所采用的評價項目和權重比例之間的關系是嚴密的,選擇的應用對象具有代表性,評價結論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夠對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進行可靠評價。操作簡單:與其他評價體系相比,該操作步驟簡單明確。答辯之前學生可以通過該體系判斷是否符合答辯標準,指導教師可以通過該評價體系衡量學生對畢業設計的完成情況并督促學生。答辯時各答辯評委可以準確科學的評定學生學位論文的綜合水平。

第4篇

關鍵詞:專業碩士學位;發展歷程;問題

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知識的更新換代,對專業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大。為此,迫切需要培養出大批量的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專業型人才,以提高人才的社會競爭力及適應能力。而研究生的教育是人才培養中的關鍵環節。

專業碩士學位的誕生,為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有效的解決辦法。所謂專業碩士學位,它以實踐為導向,目標是培養某一領域具有堅實理論基礎、較強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側重專業實踐及應用,將學術與職業緊密聯系。

一、專業碩士學位的發展

在過去,我國專業碩士學位主要以非全日制的在職教育為主,僅有少數專業進行全日制培養。并且,絕大部分只授予學位證書,無畢業證書,大大制約了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的發展。

教育部教研[2009]1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自2009年起,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范圍,指出了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強調擴大招生范圍的同時要確保培養質量。

教發廳函[2009]127號國家發改委辦公廳指出,2010年新增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全部用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具有專業學位授予權的招生單位要壓縮原有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5%-10%,用于擴大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教學[2011]10號、教高[2012]4號、教學[2012]9號文件,均強調大力發展專業碩士學位教育,逐步擴大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促進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協調發展。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由2010年的11萬人增加到2015年的25余萬人,雖2016年招生人數有所下滑,但2017年又保持了增長的狀態。到2020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規劃是,實現以學術學位研究生為主轉變為以培養學術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并重。

二、專業碩士在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

專業碩士的發展歷程較短,還不夠成熟;目前的培養方案以及畢業生的質量,未能體現專業碩士學位的教育特征,且與培養目標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對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才能找到解決方法,改善現狀。

(一)課程體系及教學缺乏創新

根據教育部要求:專業學位的課程設置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但目前專業碩士的課程設置與學術型較為接近,兩者的差異僅是規定了專業碩士相對較長的實習期。針對專業碩士依舊要求修滿較多的學分,且必修課安排了一年時間修完。大部分高校課堂上依舊以照本宣科、批量式的傳統理論教學方式為主,缺乏課堂討論、互動及模擬訓練和案例,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二)實踐環節缺乏落實

教育部規定,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的實踐原則上不少于1年,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基地;合作建立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而目前,校內及校外實踐均未很好地落實。

1.校內實踐基地設施不全

有些高校在建設專業實踐基地,采購儀器設備、引進專業人才及新技術,但由于經費問題,實踐基地設施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滿足實踐教學的要求。另外由于課程安排、學分設置、考核辦法等原因,部分專業實踐基地形同虛設,未開放使用。

2.校外實踐未能落實

根據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學生在單位實踐期間,以實踐單位的研究方向撰寫實踐報告、畢業論文等。實際上,大部分學生在實踐單位,都處于自學狀態,并無專業人員指導。雖有部分學生被實踐單位重視,但學生只是機械化地完成單位安排的工作,無主動權及發言權。

(三)缺乏專業的質量評價體系,論文質量不高

構建專業學位教育的質量評價體系,是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社會認可度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不僅缺乏專業的質量評價體系,論文質量更是讓人堪憂。

1.缺乏專業的質量評價體系

在規定時間內修滿學分、實踐合格、論文答辯通過,專業碩士即可獲得學位證書,這是大部分高校所謂的評價手段。學分這一環節過于追求量化,導致很多學生為盡快修完學分,選修一些簡單、容易通過的或是與實際脫離的課程。實踐是否合格,更是完全由校內及校外導師決定,主觀性太強。論文答辯目前主要由校內導師決定,答辯環節缺乏客觀性。

2.論文質量不高

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的選題以實踐單位的研究方向為主。由于實踐單位研究內容涉及內部商業秘密,學生作為非正式員工無法接觸核心技術,故學生選題大部分偏簡單。學生的時間完全由實踐單位安排,缺乏充裕的時間去撰寫論文,并且兩位導師與學生缺乏三方交流,最終導致論文質量偏低,無法體現學生的實際能力。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的發展歷程及目前在課程、教學、實踐、質量評價體系、論文等方面存在問題的全面解析,為進一步的完善或改革工作提供參考,以促使我國專業碩士教育更好地發展,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 

[2] 教育部辦公廳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關于編制201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教發廳函[2009]127號 

[3] 教育部關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學[2011]10號 

[4]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 

第5篇

2)理論概述

3)研究方法

4)個案研究5)分析討論

6)結論

2、論文形式

1)語言

2)論文各部分的順序

3)引文形式

4)字數要求

5)定義

6)圖表

3、排版格式

1)封面

2)格式

三、附錄

附錄1-開題報告范例

附錄2-引文范例

附錄3-參考文獻范例

附錄4-封面范例

前言

我院歷屆研究生論文寫作和答辯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有關論文寫作規范的問題,近年來研究生的人數不斷增加,這方面的問題更顯突出。鑒于此,英語學院決定制定碩士研究生論文格式規范,通過科學、嚴謹、合理的研究生論文格式,使我院研究生論文寫作進一步規范化,符合現行學術主流的要求,提高研究生論文質量和研究生培養的整體水平。

本格式規范參照現行學術論文的規范與要求,主要對論文格式予以規范,對于論文的內容結構略有涉及,但是考慮到各研究方向的不同特點,在這方面不擬過細規定。這方面的知識在相關課程特別是論文寫作課程上應有詳細介紹。本格式規范包含以下兩部分:一、開題報告;二、論文。

一、開題報告

由于開題報告是用文字體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說清楚,應包含兩個部分:總述、提綱。

1總述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并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數據等等。

2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綱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3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參考文獻的規范見附錄3)

4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于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項“格式”的規定。

5范例

(參見附錄1)

二、論文

1論文內容

論文的基本內容應包括:1)引論;2)理論概述;3)研究方法;4)個案研究;5)分析討論;6)結論;

1)引論

引論可以是開篇的一個獨立部分,也可以是論文的第一章,其中應對論文的論題、主旨、理論根據、研究目標、論文綱要等必要內容,做一個清楚明確的說明。

2)理論概述

這一部分是對論文所依據的理論進行的闡述,可涉及主要理論和相關理論,以及就論文所研究的問題,目前理論研究達到的程度。理論概述可以獨立成篇,也可包括在引論部分中,可視情況而定;

3)研究方法

和理論概述一樣,研究方法也可在引論中加以闡述。除說明研究方法之外,還應說明所采用的方法的適用性、必要性和科學性。

4)個案研究

這一部分應給出研究實例,實例應當是客觀的、適用的、按照科學的方法選擇的,并對選擇的方法加以說明。

5)分析討論

分析討論應當層次清晰,可以針對前述個案,也可在不需要具體實例的情況下,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

6)結論

結論可以是論文的最后一章,應在結論中對分析討論及其結果作扼要的敘述,說明研究的主要發現、其理論和/或實踐意義、研究的局限、對進一步研究的建議等等。

如有必要,以上各項的順序可調整,也可把某兩項合并成一項,但是為清晰起見,章節不應過少。

2論文形式

1)語言

根據有關規定,英語學院的碩士論文一律用英語寫作,但應包含一個與英文提要相對應的中文提要。

2)論文各部分的順序:

(1)提要:中英文對應,中文在前,英文在后;提要文尾應列出論文關鍵詞,不少于三個;提要的篇幅不少于一頁。

(2)鳴謝:除向對論文有過具體指導幫助的人員致謝外,還應向論文所使用的各種文獻的作者表示感謝。

(3)目錄:目錄應詳細,可分多級標題;為便于查閱,各級標題都應包括在目錄內;目錄后還可列有圖表清單、縮略語清單等(如果有)。

(4)正文:包括以上第1部分“論文內容”所述的各項內容。

(5)注釋:可采用尾注,也可采用腳注,二者僅擇其一,不必重復。

(6)參考文獻:凡論文中所引用、引述、或以其他方式參考過的文獻資料均應列于參考文獻,應分別列出英文文獻和中文文獻,英文文獻的排列以作者姓氏首字母為序;中文文獻的排列以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首字母為序。各條順序為:姓氏、(英文姓氏后面應以逗號隔開)名字、文獻名、(如系雜志,此處為雜志名,并注明第幾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如系翻譯、編輯等非原創著作,需在姓名后加括號注明。(參見附錄2)

3)引文形式

所有引述如果是原話,一律使用引號(引文自身帶有引號的,征引時原文引號用單引號),如果不是原話,可不使用引號,但一律在引述末尾加括號注明作者(英文作者只需注明姓氏)、原文發表年代、所在文獻頁碼,以便與論文末尾的“參考文獻”互為參照,明確出處。(參見附錄3)

4)字數要求:論文應不少于二萬英文詞,按本規范要求的字號行距排定后,總篇幅應在六十頁左右。

5)定義:如果使用術語和縮略語較多,并且在論文中使用這些詞語的某一規定性意義,可先將這些術語和縮略語定義或釋義。

6)圖表:如需使用圖示、表格,可插在正文提及該圖表的地方。兩個圖表以上須編號:如表1、表2……;圖1、圖2……。如圖表過大、過多,且僅用作參考,可作為附錄集中置于文尾。

3排版格式

1)封面

封面上的字一律用黑體中文宋體字書寫,從上至下依次是:(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論文標題、(3)專業、(4)研究方向、(5)作者、(6)導師、(7)寫作時間(指論文寫作的起止時間)、(8)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論文標題視字數多寡選擇字號,其余字號應不大于三號字(參見附錄4)。緊接封面的一頁應為封面的對應英文,在格式上除上述第(2)項以外,其余各項可不必完全對應。

2)格式

(1)標題:各級標題一律用黑體字。一級標題居中,二級以下各標題左對齊。

(2)正文:正文左右兩邊都對齊。

(3)頁碼:頁碼一律居中。

(4)字號字體:除封面外,論文應使用英文TimesNewRoman11號字體或其他正楷11號字,不可使用花體字;書名、文獻名等作品名稱應使用斜體字。注解用9號以下字體。

(5)行距:正文行距1.5倍。

(6)段落格式:

段落格式可分首行左對齊和首行縮進兩種:如果采用首行左對齊格式,各段之間空一行;如果采用首行縮進格式,則各段之間不空行。為節省篇幅,建議論文采用首行縮進格式。

凡本文未包括事項,請參照“MLA格式指南及學術出版準則”第 二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__)、“PublicationManual,APA”最新版,以及一般英文論文寫作慣例。

附錄1-開題報告范例(僅供參考)

ThesisProposal

FunctionandAlication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

By________________

Date:________________

FunctionandAlication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

1Introduction

Theintentionofthisstudyistoexplorepoibleadvantages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asinitsalicationintralationpracticeandtralationanalysis.

Sinceearly20thcentury,tralationstudiesgraduallybrokeawayfromthemarginalstatuswithinotherrelateddisciplinesandestablisheditselfasanempiricalscience.Fromthenon,schoolsofthoughthavekeptcomingoutandeachclaimsitslegitimacyforexistence.Amongtheseschoolsis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DTS).

DTSaroachestralationfromanempiricalperective.Tralationisviewedtobeasocialactivityhavingsignificantimportanceinthereceivingcultureandforthetargetcommunity.Therefore,tralationisdealtwithbeyondthelinguisticrealizationandlanguagecomparison,andisincorporatedinsocialandculturalcontext.

MyattentionwasfirstdirectedtoDTSbyitspeculiarcharacteristicofoervation,descriptionandexplanation.Thesubjectiswhateverhaeintralationpractice,fromthedeterminationofproectivefunctionoftralationtotheproceoftralator’schoiceofstrategies,braitormingandtherevision,tothefinalproductmakingaearanceinthetargetcommunity.

ThemethodofDTSisbasicallydescriptive.Theprescriptivetendencyandtheproblem-solutionpatternisabandoned.Tralationphenomenaarenoteddown.Withaccumulateddata,someunderlyingtruthsabouttralationwillcomeoutwhichwillprovetobeitructivenotonlyfortheoreticalprobebutalsoforaliedtralationpractice.Iwillalythisdescriptivemethodinthecasestudyofthisthesis.

AconvenienttoolhasbeensetuptoconductDTS.“Norm”isoperativeateverystageofdescriptionandexplanation.Function,proceandproductandtheirrelatiohipaswellareskeletalstructureofwhatcotitutedescriptivestudies.Tralationphenomenaareaccountedforwiththehelpofnorm.

ThecasetakeninthisthesisistheChineseclaicTheDreamofRedMaio.TwoEnglishversiotralatedreectivelybyYangHsien-yiandDavidHawksarecomparedandoervatioaremadeinregardtotheirtralationaroaches.

Inthisregard,myoervatioarelimitedtoseveralaects,Ihopein-depthoervationandexplanationwilldoneinlightofDTS.

2Outline

2.1DevelopmentandmajorconceptsofDTS

InthispartIwilldescribeHolms’basicmapofDTSandtherelatiohipbetweenfunction,proceandproduct.Iwillalsodiscusomeimportantconceptssuchaseudo-tralation,multipletralation,tralationese,normetc.

2.2Methodolgy

IwillinthispartdiscuthemethodologyofDTSbeforeIalythesametothecasestudyinthisthesiswithemphasistobeplacedonsemioticaroachandtheconceptnorm.

2.3DTSincontrasttoothertheories

AcontraststudywillbeconductedherewiththeobjectivetofindthedifferenceofDTSfromothertheoriessuchasequivalencetheoryandtheChineseXinDaYacriteria.Someadvantagewillpoiblybeshowninthisstudy.

2.4Casestudy

Inthispart,tralationofTheDreamofRedMaio(alsotralatedasTheStoryofTheStone)willbeunderinvestigationinlightofDTS.Tralationsamplestobequotedherewillbeselectedatrandom.

2.5Conclusion

BasedontheaboveelaborationofDTSandthecasestudy,poibleconclusionwillbeontheadvantageofDTSinecificstudyoftralation.Suggestioonfurtherresearcheffortswillbemadealso.

(Note:Whilethetopicwillremainthesame,theabovearrangementofcontentsissubjecttochangeintheproceofwriting.)

000

附錄2-引文范例(僅供參考)

“Itistherefo repointletotrytomakeTCmorescientificthanisseibleinviewofitscomplexsubject-matterandavailablemethods.Tralatingisamental,multi-factorialactivitywhichcaotexhaustivelybeinvestigatedwithinalinguisticframeworkignoringthepersonofthetralator.”(Wil,1982:217)

‘“噢,這就是恐水病吧?你們貴族圈子怎么流行起這種病來啦?真夠嗆的!費芬斯小姐,您喝點茶大概沒關系吧!”’(張南峰,1990:59-60)

附錄3-參考文獻范例(僅供參考)

Wil,Wolfram.TheScienceofTralation–ProblemsandMethods.GunterNarrVerlagTubingen,1982.

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lation.NewYork:PrenticeHall,1988.

Delabastita,Dirk.TralatingPu:AfalseOositioninTralationStudies.Target,1991(3:2):137-152.

張南峰(譯).王爾德戲劇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

戴煒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外語教學與研究,20__(5).

附錄4-封面范例(僅供參考)(中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論品牌名稱翻譯的特殊性

專業:

研究方向:

作者:

導師:

寫作時間:—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英語學院

(英文)

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

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andEconomics

PragmaticStrategies

inAdvertising:Implicatures

WangYing

Athesissubmittedto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of

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andEconomics

第6篇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212-02

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高低,最直觀的體現是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可以說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是衡量和體現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它既可以使研究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進一步融會貫通、理論體系得以完善,又可以指導實踐、科研。建立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機制,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論文選題的原則

(一)研究目的原則

根據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目的,可以分為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三類。“描述性研究目的是系統地了解某一科學現象的狀況及發展過程,通過對其科學發展現狀的準確、全面描述,解答是什么的問題。解釋性研究則試圖對科學發展現象做出普遍因果解釋,以解答為什么的問題。探索性研究是對某一課題或某一現象進行初步了解,既可以作為一項獨立研究,又可以為進一步周密深入研究做準備。”[1]

(二)興趣與知識構架原則

研究生選題應以所學學科專業來確定研究方向,并且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知識構架來選題。選題應該基本符合研究生自身的研究興趣,并與自己的知識結構、智能結構、研究經驗相適應。研究者要考量自己的知識積累、專業素養和數據資料的可獲得性,確認自己確實能夠通過努力解決有關問題。

(三)選題忌“大”原則

論文選題有大小,大到可以囊括一門學科,小到僅僅解決某個具體問題。一般來說,論文選題不宜過大。選題過大,容易使文章空話連篇、言之無物,不可能寫出高質量的學位論文。一般更傾向于“小題大做”,忌諱“大題小做”。往往小題目卻可以寫出大文章,而大題目容易空泛,文章沒有價值。

(四)價值性原則

選題的內容及范圍能使論文研究有助于解決一定學術問題或某一現實問題,學位論文的價值主要體現為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一是應用性選題必須注意時效性,一般不能選已經有些“落后”的選題,更不能選已經過時的選題。二是論文選題要著眼于理論和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應根據學科發展趨勢選擇在學科領域中具有理論性、新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選題以及在理論和實踐上更加迫切、社會影響更大(表現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較大)的選題。必須強調的是,純粹技術性的、實用性的課題,不適于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

(五)專業匹配原則

首先,選題要明確專業定位,一般應與自己所學專業相吻合,跨專業選題是特殊情況,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其次,研究生與自己導師的研究方向一般都是一致的,導師在該方向領域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和相應的成果,所以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可以爭取導師在學術和經費上的支持。

二、論文開題及過程監控

論文選題是論文工作的關鍵,而開題報告則又是保證論文進度、質量的重要前提。開題報告撰寫及內容應在研究生查閱有關文獻、調研的基礎上撰寫,并交由自己的導師進行審訂。研究生所在院系以相關導師組為基礎,組織開題報告專家組,并邀請有關學科、專業的專家參加,一般不少于五人。根據學校有關規定確定報告時間,研究生進行報告及論證,由各位專家對開題報告提出批評和修改意見。

對碩士生學位論文進行前期監控,保證論文的進度,主要通過中期檢查實現。專家可依據研究生的匯報情況對研究生的論文進展情況進行檢查,對論文工作中存在較嚴重的問題,諸如進度問題、遇到困難等,應做出適當調整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工作能正常進行和按時完成。碩士生學位論文初稿完成后,就進入導師修訂和評審階段,導師評審結束之后再由其他機構及專家對已完成的學位論文進行評審。這是學位論文進入答辯之前保證論文質量最重要的兩個環節。

(一)導師評審與修訂

論文初稿完成后,首先應由導師進行修訂與評審。導師要對學生論文在框架、主題、論文的邏輯結構及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審核,如有問題,需要提出相關修訂意見,并交由學生進一步修改。

(二)其他專家評審

為了保證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提高論文質量監控力度,應設置其他專家評審制度,即組織校外專家或其他非導師專家進行u審。其他專家或外審單位專家評審一般采用雙盲審制度,即評審人和被評審人雙向匿名的評審制度。論文雙盲審正是為提高學位論文監控力度而采取的舉措,通過盲審機制,學校和學科希望獲得同行專家客觀、公正的學位論文評價,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以保障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

三、論文答辯質量評價

(一)建立預答辯制度

預答辯就是在學位論文成型之后正式答辯之前,以導師組成員為主,組成預答辯組,評議申請參加正式答辯的學位論文是否合格的一種答辯制度。采取預答辯方式可以在正式答辯之前,對學位論文進行一次集體診斷,從論文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審查,對于有問題的學位論文應要求強制修改,直至合格方可進行正式答辯。

(二)明確答辯程序

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答辯程序應嚴格、規范、嚴謹,并且要組建符合規定的答辯委員會。正常的答辯程序不僅要對研究生的答辯資格、研究生所寫的學位論文定稿是否符合要求進行審核,還應注重答辯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

(三)建立答辯評分體系

為了使學位論文答辯的評分過程更加合理、科學,可以將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表決票的評定結果改為打分制。分項目、分指標對論文寫作水平及答辯水平的各要素進行量化評價,并且重視優秀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評審工作,并依據有關規定加大獎勵力度。

四、加強研究生導師的指導作用

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培養和學位論文指導負有特別重大的責任,所以,必須充分發揮導師對學生論文的指導作用。從學位論文的選題、開題到撰寫的整個過程,導師都要全程認真參與指導并把關。指導教師需及時把控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寫作過程及進度,確保學位論文選題、框架、內容、學術觀點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合理性,確保論文水平和實際應用價值。其操作要求是在論文工作的全過程中,研究生必須定期向導師報告進度,導師則應幫助答疑并幫助解決論文創作過程中所碰到的困難。對于基礎相對較差的研究生,導師應該給予特別指導和幫助。

五、建立事后抽檢制度

在學位論文評審方面要建立學校的事后抽檢制度。研究生處組織研究生教學督導組及其他相關專家,組成抽檢小組。在學位論文答辯之后,在全校各專業范圍內,抽取一定數量的學位論文進行再審查。如果發現不符合要求的論文,除追究相關教學單位組織責任和相關專家的評審責任外,主要處罰相關導師。比如,限制或取消相關導師下一年的招生權。依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每年都會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進行抽檢,根據抽檢結果學校應出臺相應的處理辦法。這一抽檢制度已經正式運行,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及監控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六、碩士研究生論文質量評價指標分析

(一)論文質量評價的一級指標

將影響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因素大體分解為四個主要因素,即選題、論文水平、寫作能力和答辯能力。這四個因素可以構成論文質量評價的一級指標。

1.選題,權重可為10%。選題是研究生進行論文工作的開端,是影響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一個關鍵環節。為了引起研究生對選題的重視,應該將論文選題作為一個單獨的指標來評價。

2.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水平,權重可為60%。論文水平的影響因素可分為論文的理論基礎、數據處理及分析論證、論文的學術水平、應用前景及經濟和社會效益等。論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為是否有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科學的數據處理方法、合乎邏輯的分析論證、良好的應用前景及經濟和社會效益。

3.作者的寫作能力,權重可為15%。首先要考查論文的整體構架是否合理,論文論證的邏輯結構是否清晰,是不是能夠做到主題明確、推理嚴密、論證有力。另外,文字表達、條理層次、圖表、論文的格式等因素都構成寫作能力高低的標準。

4.作者的答辯能力,權重可為15%。答辯能力可分為“概括與表述能力”和“理解與回答問題”的能力。概括與表達能力就是指作者能否在規定的答辯時間內,條理清晰、簡明扼要地闡述論文基本觀點和主要內容的能力。理解與回答問題的能力是指研究生準確理解和分析答辯委員所提出問題并能準確回答的能力。

(二)論文質量評價的二級指標

1.“論文選題”一級指標下可考慮劃分兩個二級指標:一是選題大小適當、新穎、針對性強;二是選題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2.“論文水平”一級指標下可考慮劃分五個二級指標。(1)文獻綜述。論文能夠掌握國內外研究動態,綜述全面、歸納到位。(2)論文的理論基礎。論文能夠體現本學科及相關學科領域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與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研究生能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獨立的研究能力。(3)論文的難度與工作量。表現為研究的復雜程度、研究的規模、內容的飽滿度等。(4)應用前景及經濟和社會效益。(5)突破與創新。研究者在研究內容、方法、視角等方面有一定的創新。

3.“寫作能力”一級指標下可考慮劃分兩個二級指標。(1)整體構架與邏輯結構。結構嚴謹、推理嚴密、論證有力等。(2)語言組織。語言流暢、表達準確、格式規范等。

4.“答辯能力”一級指標下可考慮劃分兩個二級指標。(1)概括與表述能力。(2)理解和回答題的能力。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是將學位論文從選題、設計、寫作、評審到答辯的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活動嚴密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機評價整體。對學位論文質量的評價把關,就是做到了將研究生培養質量水平的“質檢”工作前移,解決了以往評價學位論文水平只是單純的“驗收”工作,重點強調了“監理”職責。

參考文獻:

[1]周毅.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及方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2]吳宏翔,顧云深.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12):22-26.

[3]夏世斌,湯文斐.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模糊評估系統研究[J].中國水運:學術版,2006(8):108-110.

第7篇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國際間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精英教育,承擔著培養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的任務,只有大力加強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才能更好地為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保障。

 

1 我國研究生教育評價現狀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研究生教育呈現出由擴大規模向提高質量轉型,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經過長期知識積累、理論總結和實驗研究后的科研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養單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監督及管理水平。為提高研究生培養的教育質量和國際競爭力,我國通過三級(國家級-省級-校級)開展優秀學位論文評選工作,博士研究生有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選工作[1](簡稱“全國百篇”,該評選自1999年開始,至2013年以后不再開展),而對于碩士研究生,每個省每年都進行優秀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在國家對研究生培養“質量主導”的影響下,各高校也高度重視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和遴選。本文重點探討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的培育。

 

采取評選優秀學位論文這一舉措,有利于推動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評優也逐漸成為各高校擴大自身影響力的重要平臺。[2]不過,這一措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主要表現在評價標準方面,現行優秀學位論文評選遵照的一系列評價標準往往主要來自官方條款,與具體學科和專業領域結合不夠密切。另外,這些評價標準在具體操作中會受到評審專家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偏移,這些主觀因素可能包括對評價標準理解上的偏差導致執行尺度上的誤差,還可能包括一些情感因素等。因此,建構科學合理的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可以相對更客觀、公正地評選出優秀學位論文,從而在真正意義上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升。

 

2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的原則性建議

 

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是保證評價結果準確性的基礎和前提。建構一套科學合理的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使之評價指標內涵明確、測量標準盡量統一,兼顧不同學科專業和學位類型的差異性,最大可能消除名校名師“光環效應”和評審專家“主觀片面”帶來的誤差,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2.1 指導性原則

 

學位論文是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綜合體現,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引導高等學校在各自層次上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對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是這樣規定的,[3]即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著重點是在打基礎和進行能力訓練,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可在此基礎上提出更高要求,如優秀學位論文應有創新思維,提出新見解、新觀點,進而推動研究生教育中對創新性的培養。

 

2.2 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原則

 

統一性是指根據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而設計的體現學位論文共同要求的評價標準。多樣性是指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學位類型的差異性而設計的不同的指標分類和特征描述。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兼顧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兼顧學術性學位與專業學位,精心設計各模塊指標,使之既能夠反映不同評估對象的實質,又可以相互兼容,從而保證評價標準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2.3 實事求是原則

 

評價指標應該符合實際、客觀可信,才能較確切地反映出評估對象的真實水平。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從評估目標出發,切忌從主觀臆想出發,脫離具體實際。評價標準應忠實于評估目標,每個指標都能如實地反映客觀的本質,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必須是相互獨立,不重復、不矛盾。由此簡化了指標,保證了評估的科學性,防止因評價指標過細,看似會提高評價精度,卻給專家帶來過多的麻煩,引起人為的偏差,反而會降低評價的準確性。

 

2.4 可操作性原則

 

制定評價標準必須簡單易行才具有實際意義,離開了可操作性,無論怎樣科學合理,都將失去存在的價值。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要把抽象的、復雜的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學位論文細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指標體系和評價要素,在“質”的規定上, 應確定關鍵指標, 剔除無關或相關度不大的指標, 形成簡易可行的指標體系和評價要素。如學術性學位論文選題意義應突出理論創新、發展學科知識,而專業學位應注重理論知識的應用,選題應具有工程應用背景和應用價值。

 

2.5 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原則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盡量建立在可測量的基礎上,對于能夠量化的指標逐項量化,力求簡約,在權重確定時要用數學等邏輯方式來驗證,做到客觀、公正、合理。而對于論文的創新性、寫作能力與學風等指標不能完全用定量的方法進行評價,除了給出一個綜合評分,還應加上一個綜合評語,最后綜合多位專家意見,使意見趨于一致。定量與定性有機結合,即防止因過度量化而割裂評價的本質,又防止因主觀權力過大導致不公平。

 

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不是一成不變,而應該與時俱進,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3 優秀學位論文培育策略建議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如何培育優秀學位論文進行深刻分析和認識的過程,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工作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展開:

 

3.1 把好選題關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確定好的選題是高質量學位論文產出的關鍵前提。確定選題之前應進行大量文獻閱讀,對所選課題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前沿知識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導師和研究生應就論文選題是否為學科前沿,是否具有科學性、創新性,提出的技術方案是否可行,研究方向是否明確等方面進行詳細、深入的論證。開題報告還應經過導師組嚴格論證,對于不適當的選題,一定要堅決給予否定,開題報告必須經過導師和學院主管領導簽字同意后,才可以開始論文寫作。由于論文寫作周期比較長,經常會出現前松后緊現象,因此還須重視中期檢查工作,及時發現研究生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后期的研究提出指導性的意見。

 

3.2 實施培育工程

 

為了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取得突破,許多高校設立了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4]同樣,我們也可以設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培養單位應制定培育計劃,設立優秀學位論文培育基金,從已經開題的研二學生中選拔優秀學位論文的種子選手,重點資助有創新性的科研項目,進行開展科學研究的初級訓練。培育基金立項前,研究生管理部門對項目申請書進行嚴格的形式把關,導師組對項目研究內容和技術創新的新穎性、前沿性、可行性及對學科發展的意義等材料進行認真嚴格審查和答辯論證。培育基金立項后,加強過程管理,中期對項目進展隨時檢查, 發現問題, 及時解決,幫助研究生初步形成自己的科研計劃。并進行嚴格的項目結題驗收,對結題報告、研究成果的各項指標綜合打分,評出優、良、中、差,將評估結果反饋給學院,與再申請直接掛鉤, 建立獎罰政策。

 

3.3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優秀學位論文評選是評學生,也是評導師。研究生論文是否優秀與導師的精心指導是分不開的。導師的學術水平、科研水平、治學態度甚至為人處世的方式都對其所指導的研究生影響深遠。創新型的人才須由具有創新意識的導師來培養,優秀的導師能夠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指引學生在科研活動中少走彎路,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首先,要建立健全嚴格的導師遴選制度,真正將學術水平高、指導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治學嚴謹的教師選拔成為導師。優秀的導師隊伍是指導研究生寫出優秀學位論文的關鍵。其次,加強考核,引入競爭機制,推行導師競爭上崗制度和流動原則,打破導師終身制,比如三年或五年內沒有新的研究成果,不再擔任導師,或者保留導師資格,但不分配研究生。最后,學校應定期召開研究生導師經驗交流會,交流培養經驗、共同探索、相互借鑒、以老帶新,促進導師隊伍建設。

 

3.4 加強科研條件建設

 

研究生培養單位優越的科研條件是優秀學位論文產出的重要保障因素。高水平的科研平臺、豐富的圖書資料、完善的硬件設施、充足的科研經費以及良好的學術環境等都屬于非常重要的科研條件,此外,學科建設也是科研條件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科建設在研究生教育中不僅是一種條件,更是一種環境。”[5]加強學科建設,推動學科發展走向學術前沿,有助于研究生學位論出具有一定學術水準的研究成果。

 

加強科研條件建設,首先,導師要多為研究生搭建科研平臺,讓研究生參與自己的課題研究,[6]加強科研實踐訓練,培養科研能力,為研究生做好學位論文夯實基本功。其次,加強圖書館和網絡建設,及時更新學術資源,為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學術資源保障。努力完善實驗室設施、設備,提供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物質條件。再次,科研經費的投入及其合理的配置是基本的科研條件,學校通過設立優秀學位論文專項培育基金,對每位入選者及其導師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同時鼓勵各學院提供配套經費支持。最后,注重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做學科前沿的報告,營造活躍的學術氛圍,激發創新思維,助推研究生做出真正有創新思想的優秀學位論文。

第8篇

名為“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的反剽竊軟件已在云大試用

檢測1分鐘便知作者是否抄襲;不能通過檢測的論文不予送審和答辯

有學生為了應對“測謊”導致網上“論文反抄襲軟件”銷售生意很火爆

一套被學生稱為“測謊儀”的學術系統,在國內不少高校推廣。云南大學兩年前已在部分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的論文中試用,若論文不能通過檢測,則不予送審和答辯。該校研究生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測謊儀”并非萬能,只是一個參考,幫助學生端正學術態度,提高學術道德。

看操作

1分鐘可知論文是否抄襲

這套名為“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的反剽竊軟件,是由清華大學研發的檢測學位論文文字復制比的在線檢測系統,可用于抄襲、偽造、一稿多投等多種學術不端行為的檢測。

2009年起,教育部要求高校對學生學術不端行為負責。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引進這種系統用于檢測論文質量。記者從省學位辦了解到,目前,我省主要有云南大學在試用,云南師范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高校主要采取上網檢索的辦法,來監控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文字復制比。

云南大學研究生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檢測方法很簡單:只要將論文上傳到檢測系統,一般只需1分鐘即可看到該論文的復制比有多少、哪些內容是引用他人的。

看作用

試行兩年“效果很好”

事實上,該檢測系統在云大已經試用兩年。根據云大研究生部的規定,所有申請答辯的博士生、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人員,以及接受抽查的部分碩士生,他們的學位論文都必須接受檢測,否則不予送審。抽查和檢測時間在答辯資格審查完畢,學位論文送審之前。也就是說,所有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都是抽查對象。

今年云大博士、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將從5月11日開始,目前已經陸續開始進行學位和評閱。其中,抽查送審的碩士論文名單都是隨機抽出,比例約占全部研究生畢業生的10%。不過,部分學院則覆蓋了全部研究生畢業生。

這種檢測系統究竟有多大用處?據該負責人介紹,從前兩年的經驗來看,“效果很好”,有些畢業生的論文相似度較高,研究生部就會聯系導師和學生,進行再修改。對于一些相似度非常高(超過50%)的畢業生,研究生部則會直接跟導師聯系,建議推遲半年進行論文答辯,并重新進行寫作論文或做重大修改。

看處理

雷同處超3成或推遲答辯

根據云大研究生部制定的《關于試用“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對畢業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檢測的通知》,全文文字復制比在30%以內者,提交論文安排送審;全文文字復制比在30%~50%間者,結合檢測報告內容,由導師負責審查并認定學位論文內容中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根據認定結果,導師可作出修改后送審或推遲答辯的具體處理意見。

全文文字復制比超過50%者,則由各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對學位論文中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類型與性質進行認定,根據認定結果作出修改后送審、推遲答辯、取消其學位申請資格等具體處理意見。

“以前有省外高校的學生出現論文抄襲現象,即使是學生畢業幾年后一旦查實,也會被學位授予單位取消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學生看法

引用也能提高思維能力

云大應屆碩士畢業生小李學的是工科專業,基于專業的特殊性,他的學位論文整整寫了4.7萬字,其中包含大量的實驗數據。“我沒抄襲,全部是平時大量實驗積累的數據和結論,即使放到系統里面去檢測,我也不怕,因為都是原創。”相比之下,社會科學類研究生的論文“引用”的比例高過自然科學類,因為文字闡述內容較多。如果確實有抄襲痕跡,在網絡上檢索一般都能發現。“現在許多畢業論文或多或少都有引用內容,不過,如果能在引用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也能起到提升能力的效果。”

語言學在讀碩士小黃說:“因為知識水平的有限,在論文寫作中肯定要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這個過程也能提高思維能力。”

知名學者、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論文是否有抄襲與論文是否有價值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很多論文都是引用了前人的研究,但最終也能夠提出新的觀點和看法。”

學生應對

反抄襲軟件網上熱銷

怎樣應對“測謊儀”的檢測?少數學生設法為論文改頭換面。此外,為求心里踏實,一些學生在提交論文前會自行上網檢索一遍,如果遇到相似度較高的段落,則會自行修改一番,以防被認定為抄襲。

據了解,網絡上也有大批銷售“論文反抄襲軟件”的商家,專門為學生提供檢測論文是否過關的服務。記者在某購物網上輸入“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立即跳出許多銷售此類軟件的網店,售價基本在150元至200元之間。

記者點擊其中一件查看,一份價值160元的檢測軟件,在短短30天內已售出966件。店主承諾:該版本與各高校使用系統完全相同,為學生論文順利通過提供專門的檢測服務,還免費贈送價值百元的修改技巧一份,幫助學生如何快速修改并通過檢測抄襲系統。

教師觀點

“測謊儀”正面意義很大

云南大學新聞系主任單曉紅教授說:“以前論文抄襲得厲害的學生,答辯沒通過。最后發現,導師也沒有好好指導。”單曉紅表示,究其原因,首先是學生偷懶、不認真,想讓論文在一兩個星期內搞定,其次是指導老師的失職。網上提供的“反論文抄襲檢測”服務,頂多就是幫學生減少抄襲比例,讓學生本人先去作修改、去挽救。實際上,最多就是句子檢測方面的利用而已。在論文邏輯方面是沒有威懾力的,“都快交論文答辯了,如果論文邏輯結構也是抄襲或者混亂,想改也為之晚矣”。

單曉紅認為,“測謊儀”也在提醒學生不準抄襲。如果學生的意識能得到很大提高,正面意義還是非常大的。“目前的操作是,老師負責定稿,然后交到學校研究生部反抄襲軟件處抽檢。研究生部再將檢測結果反饋給學院、學生一個結果。不合格的將不允許參加答辯。”

新聞延伸

今后或用于本科

第9篇

關鍵詞:研究生工程教育;行業特色培養方案;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3-0046-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不僅本科招生規模迅速擴大,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也有了巨大的增長。另外,由于國家行政體制的改革,很多部委院校劃歸地方管理,行業人才培養屬性逐漸減弱。培養什么樣的人成為這些院校乃至我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重要部分,承擔著我國未來高級人才的培養重任。碩士研究生數量多、學科門類涵蓋面廣,怎樣結合院校的歷史、特色和社會需求設定培養目標是當務之急。

研究生培養方案是完成培養目標的具體操作規程,其中課程體系或課程設置是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關鍵。本文將結合工程教育的理念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進行梳理與優化,貫徹培養目標拉動的思想,提高培養質量。

一、背景

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其本質是科研能力、產品設計開發能力的培養,其導師的科研能力、視野往往決定了學生的培養質量。這些院校的大多導師的科研來自于原院校所屬的行業企業,因此有必要在研究生的培養中進一步強化行業特色,這樣就決定了培養目標中行業人才培養成為主要目標之一。目前研究生培養模式還存在很多問題,歸納起來如下:(1)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與本科雷同;(2)科研訓練不足,導師指導不夠;(3)培養目標上,重學術性人才培養,忽視應用型人才培養;(4)培養過程重視“共性”而忽視“個性”;(5)培養目標與培養過程不統一,與社會發展需求脫節。

二、研究生工程教育的本質與體系

研究生工學教育的目標定位是培養學術型人才,以知識傳承和培養研究生的知識發現和創新能力為目標,以開展學術研究為主要特征;研究生工程教育的目標定位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以提高解決工程問題和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對接職業發展為主要特征。原部委所屬院校的研究生培養目標大多為應用型人才,因此引進工程教育理念優化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是必要的。不同的目標定位,必然需要不同的培養模式與之相適應,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等教育資源組織和運行方式上都應有明顯的區別。因此,急需擺脫完全學術型觀念和框架的束縛,建立起相對獨立的研究生工程教育培養模式來支撐和保障目標的實現。研究生工程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研究生工程教育體系從結構上分,應包括教育的層次結構和學科結構。從層次結構上看,研究生工程教育有碩士和博士兩級,目前主要針對碩士層次的研究生培養。

三、研究生工程教育培養知識結構與課程結構設計

1.研究生工程教育培養知識結構設計。研究生個體課程體系設計是以高質量的創新能力、實用的工程能力為目標的,創新的知識結構是實現目標的有力保證。如圖1所示為工程型人才知識結構框圖,此圖呈寶塔形狀,塔基為寬厚堅實的基礎知識和廣博寬泛的相關知識構成;塔身由深入穩固的專業知識構成;塔尖由系統而精深的專業知識構成;各知識結構之間充滿了綜合性方法論知識、實驗與驗證方法知識和工程實踐知識,使各知識模塊之間有機的聯系起來,形成濃重的工程創新氛圍。

2.研究生工程教育培養的課程設置。高層次工程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課程體系來實施。根據工程人才的能力和素質特征,課程體系的建立應運用CDIO(構思、設計、實施和運作)的課程設計方法,涵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理論層面的知識體系,包括未來工程師個體必須掌握的基礎科學、核心工程基礎和高級工程基礎等知識;二是實踐層面的能力體系,包括未來工程師個體必須具備的工程推理與問題解決技能、實驗與知識發現技能、系統思維能力等;三是人際交往技能體系,包括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外語交際能力,以及在企業與社會環境中,兼顧各方利益和尊重生態規律,構思、設計、實施和運作土程產品/系統的能力。

基于圖1所示的知識結構設計的碩士研究生課程包括:學位課、選修課、必修課程和補修課程。為了更好地達成頂層工程實踐能力,在課程設置的各個層級中設置了與行業相關的課程,也可以稱之為專業特色課程。①學位課分為公共基礎課及學科基礎課,是為達到培養目標要求,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而必須學習的課程。同時增加了行業通識知識課程,使之對行業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②選修課是為解決實際問題、完善知識結構或加深某方面知識而開設的課程。選修課應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與專業任職資格掛鉤。重視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此增加了行業的前沿知識課和行業工程知識課,這一部分大多要結合研究生的研究、設計或工程項目開發、未來工作取向以及社會人才需求狀況等在導師的指導下選定。③實踐環節中案例科研、工程實踐以及行業企業的工程實踐列為必修環節,貫徹“實踐、認識、再實踐、在認識”的認識論,加快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速度,提高認知水平和知識運用能力。④補修與增修,對于跨一級學科考入或同等學力考入本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以及跨范疇選擇課題的研究生,一般應在導師指導下確定1~3門本學科內外的課程作為補修或增補課程,并進行考試或考核。⑤論文階段,要求最終成果不僅限于研究論文,而是增加工程設計以及工程項目開發報告等。不論是論文還是報告都必須來源于實踐,最好來自于企業乃至所在行業的企業。

3.培養目標牽引下的課程設置。當某個體研究生的個性化培養目標確定之后,就要按照工程教育的理念為其選定各層面的課程,即明確哪一門課程、哪一個章節、哪一個知識點能夠解決未來研究或工程中的哪個問題,使之充分保證目標的達成。以大連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中的兩個研究方向研究生為例:①計算流體動力學數值仿真研究方向,主要針對工程領域中的流體流動、傳熱等問題,以數值計算和仿真為主要手段,開展大規模計算工程軟件的工程應用問題的研究。近年緊密與我國高鐵的建設相聯系,研究解決動車運行各種工況下的空氣動力學問題,培養的研究生大部分就業于南北車集團的所屬企業。課程配置時在學位課程模塊中除選定其他學科基礎課外,再選定《流體力學》、《現代軌道車輛》兩門專業相關、行業相關課程;在選修課模塊中選定《計算流體動力學軟件應用》、《機車車輛高等流體動力學》、《車輛工程》等具有較強行業特色的課程;研究生論文的研究內容都取自南北車下屬企業的生產企業,這樣既解決了企業的實際工程問題,也鍛煉了研究生的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研究生的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②工業機器人技術研究方向,主要面向汽車制造、機車車輛制造領域研究、開發設計工業機器人及其應用系統,在應用工程的基礎上進行機器人機構學理論、控制理論、計算機控制方法的研究。其特點為理論聯系實際,立足應用。在進行課程配置時在學位課程模塊中選定《車輛工程》或《現代軌道車輛》行業相關課程;在選修課模塊中選定《車輛現代設計與制造技術》、《機器人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等具有較強行業特色的課程;研究生論文的研究內容都取自南北車下屬企業的生產企業,如動車車輛轉向機焊接、車體的焊接、地鐵及城軌車輛的焊接等工程項目,在為企業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同時,也使研究生知道了學習機器人技術的意義,掌握了解決車輛制造過程中焊接自動化的工程問題的知識與技能,為機電專業方向的研究生就業開辟了一條新路。

四、展望

在過去多年的研究生培養實踐中,學校和導師都不斷地對工程型研究生培養問題進行探索與研究,也總結出很多經驗,制定了一些切實的培養方案,但在培養的過程中大多都按照學術性研究生的培養方案進行,缺乏系統的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培養方案。本文所述內容也是我們在培養研究生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初步實踐的總結,尚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和系統論述。今后要進一步研究工程教育在研究生培養中的理論意義,并構建系統的培養規程,特別要注重下列幾方面具體問題的研究與落實:第一,大力構建產學研聯盟體系,為研究生培養提供工程實踐的條件與機會;第二,推動與職業任職資格及國際研究生工程教育發展趨勢的對接;第三,積極營造崇尚工程文化的氛圍,提高公眾、社會及學校對工程人才和工程教育的認識;第四,主動培育研究生工程教育的師資隊伍,適應未來工程人才培養要求。

參考文獻:

[1]劉建樹.淺談研究生工程教育體系的構建[J].紡織教育,2012,(2):43-46.

[2]汪應洛.當代工程觀與工程教育[J].西安交通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6-8.

第10篇

關鍵詞:研究生;創新能力;管理機制

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碩士研究生應具備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是在學習中研究,研究中學習的學生。”[1]所以,高校對研究生的培育,應該以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主。除了在知識上更深的挖掘和教導,更要讓他們學習學習的具體方法,掌握一定的創新能力,在自己的專業上有研究工作的能力,才達成對研究生的要求。所以,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是高校培養研究生教學計劃中重要的一環。

一、我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

我國高校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相對來說還不夠理想,主要從這幾個方面來說。第一,研究生缺少一定的創新精神。現今,很多研究生上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是出于對好工作的需求,或者不想太早進入社會,而學習動機會很大程度的影響研究生的學習熱情。研究生如果本身是為了一個更好的學歷,而對自身放松了要求,就很難自覺主動的學習,也就談不上創新研究了。另外,很多研究生雖然做了很多年的好學生,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常是通過老師的培養計劃,一步一步學習,他們對于老師教授的知識,都習慣于直接接受,而沒有自我探索、質疑的過程。很多高校培養大學生,最多增加大學生的實踐教學,而具體的創新素質的培養,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等方面,都沒有具體的涉及。所以到了研究生階段,研究生依舊缺少自我學習、自我創新的精神。第二,研究生論文完成質量不高。在研究生階段,課程考核的形式也有所改變,大多數課程從先前的閉卷考試轉為論文。但是現今的考試論文沒有硬性要求,又多數集中布置于期末,很多研究生只注意速度而不注意質量,就從大多論文中摘抄節選,以蒙混過關,而不去悉心研究相應的學術文章。所以對于知識的掌握、學習探索能力與總結能力,并沒有得到提升。第三,在導師管理上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很多專業研究生很多,導師的精力有限,很難顧全所有研究生,而很多研究生也不會給導師做定期的研究匯報,使得師生之間的溝通不夠。

二、制約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模式

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涉及到很多因素,首先是研究生所受的教育模式。傳統的教育運行機制相對來說比較模式化,教師的講課模式有具體的時間地址,教學大綱的要求。所以,研究生習慣了在室內被傳授知識,課后作業,結課考核的形式,研究生的學習生活被安排的很滿,很少會通過課余時間自己查資料學習,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就很難有創新性的思維和想法。另一方面,研究生的選修課有限,在課程安排上,必修課和必選的選修課就占去了大量的時間和實踐,研究生的選擇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數研究生選課不會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而是追求一些上課形式輕松,考核簡單,或者考核分數高的課程來作為自己的選修課程,好最大化的提升自己的課程分數。所以,也會影響選修課的效果。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為了節約師資力量,安排研究生的選修課都是安排其他院系其他專業的必修課作為選修課,而選修的同學作為集體中的少數人,在學習其他專業的專業課時,容易遇到基礎知識不了解、基礎技能沒掌握、專業知識跟不上的狀況,這就嚴重的影響了研究生對于跨專業的課程的知識掌握,造成基礎知識不夠、創新能力不足的狀態。綜合來講,在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中,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重知識、輕方法,重科技、輕人文,重書本、輕實踐,重認知、輕情意,重理論、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等厚此薄彼的現象。[2]

(二)評價機制

研究生的考核評價機制很大程度的影響研究生的學習上進心和對自我的要求標準,但是在研究生的評價標準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第一,研究生日常的考核主要是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而期末的成績占了很大的分值。很多研究生平時不認真上課,寄望于期末等老師劃重點或者是拼湊論文來完成學業。在研究生比較多的環境里,老師很難顧及到每一位研究生。而對于研究生逃課、遲到等現象也缺少嚴格的懲罰。通常,研究生期末考核不過也可以來年重修,這種缺乏懲罰的評價機制放縱了研究生的惰性,也使研究生缺少認真做學問的態度。第二,高校給研究生安排的講座等活動,雖然有簽到牽制,但是很多不算入具體成績,使研究生對一些能提升自身水平的講座不夠重視,就很得到相應的提高。第三,很多高校對于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的實踐安排上存在問題,把開題時間安排的很靠后,使研究生寫論文的實踐不夠,而眾多高校送去給專家審核論文的時間又很相近,使專家對論文的審核也不夠細致,不能使研究生在論文中得到具體的長進。

三、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解決措施

(一)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努力營造富有批判精神、獨立思考的學術環境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步驟。高校為研究生創造足夠吸引人的環境才能使研究生多在學校學習,而不是出去實習或者玩樂。那么,首先就是要引導研究生學會學習和疑問,培養研究生的問題思維。在教師方面,要在課程中留給學生討論、答疑、上臺講解展示的時間,讓研究生學會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梳理知識、理解知識、宣傳知識。在高校方面,高校要營造出注重學術的校風,讓研究生們發現研究問題的樂趣,并建立一些獎懲機制,督促研究生進行自我提升。在日常中,鼓勵研究生多寫論文,多做課題,為研究生創造研究創新的機會,使研究生有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長此以往,形成濃郁的學術氛圍。在機構上活動上,可以增加優秀論文、優秀創新課題的篩選緩解,以鼓舞,提升研究生的積極性。

(二)推進教育制度系統創新

在教育機制上,要健全擠兌教師教學行為和研究生學習行為的監控機制。比如說,可以增加一些手機應用的功能,讓研究生固定座位、按時簽到,教師上下課打卡。并做相關的教學檢查,以保證課程的數量和質量。而且,可以增加適當的淘汰和懲罰機制,讓研究生充滿危機意識,不再懈怠日常的學習工作,以刺激研究生的創新潛能。在研究生的課程中,也要根據學院需求安排一些適合不同專業學生選修的課程,讓研究生的選課真正是為了興趣,而不是完成任務。教師對待研究生論文時,要提高標準,以杜絕拼湊、抄襲等現象,在研究生的論文安排中,要合理安排好時間,在平時的課程中,就多引發研究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認識和思考,讓研究生認真對待自己的專業和學術成果,以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研究創新水平。最后,激勵政策是研究生教育的杠桿。[3]可以在獎學金的設置中,增大科研所占的比例,以實際利益鼓勵研究生多學習創新。

【參考文獻】

[1]孫琳,殷明.淺析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2(08).

第11篇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碩士 工程實踐 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8-0005-04

專業學位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學位類型。專業學位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過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為適應我國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各高校應通過增量和存量兩種方式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其中存量學術型計劃要按照不少于5%的比例調減,增至專業學位計劃,后期下達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專業學位。這次結構調整是重新定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使碩士研究生培養更加有效地滿足社會的需求,逐漸將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實現研究生教育結構的歷史性轉型和戰略性調整。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于2009年招收了第一屆全日制材料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11名,占整個招生名額的1/3,目前這11名研究生已經走向工作崗位,均就業于理想的工作單位,分別是中海油采油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航天二院、中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中國寰球工程公司、機械工業技術發展基金會、北汽福田汽車有限公司、神華寧夏煤業集團公司、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北京燃氣集團、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等。由于專業型研究生的需求比較旺盛,同時順應了從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的要求,隨后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逐漸增加,2012級全日制材料工程專業碩士生招生名額增加至23人,占整個招生名額的60%,實現了新的跨越。這充分證明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材料工程碩士的培養在課程設置、實訓基地建設、專業學位培養評價體系等方面探索出了一種可行的模式,為培養更多應用型、復合型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打下了基礎。但在培養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材料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分析

(一)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調查分析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材料工程專業型碩士的培養剛剛起步,比起國外著名高校材料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存在較大差距。我們就材料工程專業的教學、實踐、企業工作站科研與生活、畢業論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調查了已經畢業和在站的材料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

學生普遍反映,與同一工作站其他高校的材料工程專業碩士生相比,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學生在站時間為1年半至2年,其他高校學生大多為1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學生在進入工作站之前已經開展了10周的工程實踐訓練,學生進入企業工作站所安排的研究課題相對較快,他們在進站工作中和工作站的員工接觸非常融洽,都能夠很快地適應工作環境,增長了社會見識,增強了溝通能力,而且企業工作站導師與校方導師之間有良好的溝通,學生能夠很快地融入企業工作站的科研工作中。學生可以經常到油氣田現場工作,對現場工作的認識更加深刻,現場工作經驗非常豐富。學生也反映,盡管已有10周的工程實踐經驗,但是由于缺乏科研經驗,導致進入課題研究的時間比較長,而工作站還很少對學生的課題研究進度進行考核和監督,致使課題的進展緩慢,最終影響論文的完成進度。工作站地點離學校較遠,學生很少能回到學校和導師進行深入的面對面交流,致使導師對學生的研究情況不了解,而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導致學生不能對課題進行深度的研究。在實際的課題研究過程中,由于現場工作條件測試手段的局限性,學生只能學會一些簡單的檢測技術,導致學生的學術深度不夠。

學生對目前的情況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包括:(1)研究生應帶著項目進工作站,且在進入工作站之前,應該進行一些有關項目的培訓工作;(2)要求進站研究生定期回學校匯報工作情況;(3)加強和工作站的溝通,由工作站抽查學生的出勤情況;(4)根據情況,實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與不同的企業工作站實行雙向選擇;(5)在派遣學生進入工作站之前,應考察工作站的食宿醫療狀況。

通過分析,我們總結出專業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1)由于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沒有科研經驗,不知道如何開展課題研究;(2)學校導師不知道每個研究生的具體研究內容、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困難、課題進展情況、現場導師的指導情況等;(3)作為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應該掌握現代化的檢測手段,并能夠利用這些手段分析研究材料的性能、結構,但由于現場實驗室的實驗手段、儀器設備相對比較落后,導致現場的學生只是從事比較簡單的金相分析、硬度分析、尺寸測量等沒有科技含量的工作,這對于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極為不利;(4)學生到現場后,認為自己不屬于單位的工作人員,上班時間不去單位,甚至長期不到試驗現場,缺乏自律性的學生沒有把自己看做是一名研究生,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高,而現場導師也不能及時把他們的狀況反饋到學校,導致學校、企業工作站和研究生之間缺乏相互溝通。由此可見,真正培養出市場緊缺的應用型人才,僅靠企業工作站明顯不能滿足要求。

(二)授課與學術交流的現狀

專業型研究生區別于學術型研究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實踐和應用能力。教育部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但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對在校研究生的培養大多仍然采用“教師授課―學生聽課―考試”的本科化模式,即以教師為授課主體,將課本知識灌輸給學生,或者教師布置要討論學習的內容,讓學生自己準備某一專題的內容,然后由該生講授。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會導致學生專業知識面狹窄、綜合能力低和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和教師資源來提升自己的學習水平較低。

從學術交流角度來看,研究生本是學科前沿的代表,應主動參與學術交流活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參與學術交流活動的研究生比例偏小,尤其是到工作站后參與學術交流的機會更少,大多以課題研究代替社會實踐居多,不少學生沒有安排實踐,參與科研課題級別分布明顯,牽頭主持過課題的學生數量不多。可見,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是全日制專業型研究生教育與學術型研究生教育區別之所在。因此,我們應對學生的學術交流、工程實踐訓練、企業站實習等問題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三)畢業論文現狀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科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獲得學位的重要依據之一。為了實現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在評價學位論文質量時要摒棄以學術需求為導向的傳統思維。專業學位論文不像學術學位論文那樣注重原創性,而是側重實踐探索的創新,體現綜合運用相關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獨立承擔專業領域實際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此外,專業學位論文要突出社會性、經濟性和實用性。專業學位論文必須立足于實踐,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實踐工作中需要研究的問題,或者制約某個部門、行業或企業發展所亟須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再次,學位論文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采用調研報告、應用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文學藝術作品等多種形式,主要體現專業型研究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更多應用型、復合型的高層次專門人才,但并不是不要求了解最先進的分析手段,只是解決具體的問題即可。而已經畢業的2009級材料工程專業碩士學位論文遠沒有達到上述目標,其存在一定缺陷。譬如,一名學生開展二氧化碳驅輸送系統腐蝕控制研究,主要針對近年來國內幾大油田均進行二氧化碳驅先導試驗后發現,二氧化碳驅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問題,導致某些工藝設施使用壽命僅為1~2年,為此必須開展緩蝕劑、防腐涂料等技術攻關以解決二氧化碳驅油注采輸系統中金屬設施的腐蝕問題。該生研究了二氧化碳驅采出水的腐蝕規律,針對二氧化碳驅的腐蝕條件,選擇了多種材料進行篩選試驗,確定了兩種可行的金屬材料,并篩選了緩蝕劑和防腐涂層。文中采用的實驗手段包括壓腐蝕掛片試驗、高壓腐蝕試驗、腐蝕速率的測定、緩蝕劑合成及篩選試驗、 涂層優選試驗。在論文中,只是開展了腐蝕試驗,測定了腐蝕速率,沒有提出較為創新性的試驗。大多專業型碩士研究生論文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即創新能力不強、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是企業工作站工作人員就可以開展的工作、所使用的儀器設備大多是比較普通的儀器設備,這表明專業碩士的培養環節仍缺乏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提高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對策

(一)授課方式

要求在完善研究生專業基礎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以啟發討論式為主,輔之以其他多種形式的教學形式。在講授基礎知識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開展啟發式教學。研究生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可以發表各自見解,同時將點滴的靈感融入集體配合協作之中。在授課內容上,授課教師根據學生在實際中需要掌握的知識去組織內容,提供若干參考教材、課程相關論文以及在相關學科中具有影響力或者有爭論的論文給學生,擴大學生閱讀面,跟蹤最新的與課程相關的熱門理論和實際應用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授課教師可講授學科前沿領域所面臨的技術難題以及所對應的措施,使研究生少走些彎路,研究生學位論文也能夠站在更高的起點,引導研究生進行深入思考。

(二)招生與錄取對策

我們對報考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研究生大力宣傳國家關于發展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項政策,大力宣傳經濟社會發展對于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大力宣傳發揮好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作用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意義,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形成優秀人才踴躍報考專業碩士的氛圍。同時增加全日制專業學位推薦免試的人數并給予相關的政策支持。報考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學生優先錄取,報考學術型研究生若不能被錄取,沒有機會轉為專業型碩士研究生。錄取為專業型研究生的,給予全日制專業學位更高的待遇,獎學金的評選也采取傾斜政策,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所享受的待遇高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與此同時,由于專業型碩士研究生都要到工作站開展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工作,學校導師也希望招學術型研究生而不希望招專業型研究生,為此,應制定政策要求帶學術型研究生的導師每年繳納不同數額的配套經費,帶的人數越多繳納的數額越高,而指導專業型研究生不需繳納任何費用,并且給予一定補助。

(三)制訂合理的培養方案

材料工程以材料科學、機械和力學等自然科學學科為基礎,主要研究材料的組織結構、合成與加工、性質和使用性能之間的關系,解決實際生產中出現的材料問題。隨著我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不斷向高原、沙漠、山地和海域等地質條件比較惡劣的地區擴展,惡劣地質條件對油氣裝備用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需解決復雜油氣田開采及儲運過程中所面臨的復雜難題,因此提出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應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信息并進行調研分析的能力,應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材料工程專業理論和技術手段提出、分析并解決材料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確定了幾個培養方向。(1)腐蝕與防護工程:開展油氣裝備金屬材料的H2S/CO2腐蝕機制與壽命預測研究,研究鋼和耐蝕合金在高溫高壓H2S/CO2條件下的腐蝕失效機理及防護措施,解決油氣安全生產所面臨的關鍵問題。(2)高分子材料工程:基于高分子材料的微觀結構與性能關系,通過分子結構設計、修飾新方法新技術,以高分子材料在高溫高壓高H2S/CO2介質中的老化機理為指導,開展高強、耐磨、耐腐蝕橡膠、涂層及工程塑料的研究與應用。(3)石油工程材料:基于材料科學理論,開發石油新型裝備材料以及材料性能表征,滿足日益苛刻的油氣田環境對材料的要求。(4)先進功能材料:以材料的多功能化與智能化為目標,研發先進的功能材料及智能材料,滿足現代高技術發展對先進功能材料的需求。

要求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后在學校導師和現場導師的指導下,明確研究方向、學習相關課程及進行資料和文獻調查研究。每位碩士研究生在論文開題之前,必須閱讀至少40篇與所從事的研究工作相關的文獻,其中外文文獻的數量不得少于15篇,并寫出文獻綜述報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設計、技術研究或技術改造、工程管理類型。論文工作應有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或來源于工程實際,有一定的技術難度,論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對不同形式的論文有不同的要求,對于工程設計類論文,應以解決生產或工程實際問題為重點,要求設計方案正確、布局及設計結構合理、數據準確、設計符合行業標準;對于技術研究或技術改造類項目論文,要求分析過程正確、實驗方法科學、實驗結果可信;對于工程管理的論文,要求應有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研究成果應具有一定經濟或社會效益,統計或收集的數據可靠、充分,理論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學正確。在入學后的第四學期開展中期考核,包括考核學生的選題與工程實際、工程技術和產業背景的關聯度,對工程實際產生作用或價值,以及是否有利于解決當前工程實際、工程技術面臨的難題,是否對產業有重要技術創新。考核學生課題的進展情況,如與開題報告時相比,完成課題研究工作的比例,是否在中期考核前取得相應科研成果;考核學生是否完成實踐活動并提交實踐報告;考核學生參加課題組內報告和參加國內外教授的學術報告情況,以及下一階段工作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否能按期完成課題研究,是否能按期完成學位論文等相關工作。

(四)工程實踐課程的制訂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材料工程研究生工程實踐課程,安排在入學一年課程學習之后。以腐蝕與防護工程方向為例,我們開展10周的涉及腐蝕與防護相關的專業實習,是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了解油氣田生產開發過程中石油裝備材料與腐蝕防護技術專業知識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現場材料與腐蝕工況、防腐措施的調研實習,輔以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和教師的講授等實踐環節,熟悉油氣田生產開發的主要設備和工藝流程,了解我國油氣田生產開發過程中使用材料以及材料腐蝕與防護技術應用現狀,增強學生對油田現場所使用的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以及材料腐蝕與防護專業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現場腐蝕與防腐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通過專業實習,學生應達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井下管柱系統、井口裝置與閥門、集輸站場等關鍵部件的材質、腐蝕工況條件及腐蝕失效現象;(2)了解油田現場主要采取的控制或預防腐蝕的各種措施及其效果;(3)了解油田現場采取的腐蝕速度監測檢測技術、腐蝕評定方法和標準;(4)總結油田現場腐蝕失效規律,分析油田現場發生腐蝕失效的可能原因和腐蝕機理,評價防腐措施的有效性。

(五)試驗平臺建設

重點是籌措經費建立研究生專用實驗平臺,大力開展實驗教學,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在實驗室環境、硬件設置、軟件安裝方面,按照研究生的教學和科研要求進行規劃。如腐蝕與防護工程方向的實驗室,設有制樣室、常溫常壓室、高溫高壓室、電化學室、環境力學室等。近年來,學校加大投入,先后買入了多臺電化學測量儀器、高溫高壓釜、慢拉伸試驗機、拉扭疲勞試驗機等,完全可以滿足學生在腐蝕與防護工程方面的教學和科研需求,所提供的優質科研條件在研究生實踐教學環節中得到了充分利用,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加系統和全面,極大地提升了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六)企業工作站與學校優勢資源共享,合作申報科研課題

重點是拓寬企業工作站與學校的溝通渠道,大幅增加前沿實踐性、創新應用性課程,打通學校和企業工作站的溝通渠道,讓三大石油公司相關機構參與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為此,學校組織導師深入三大石油公司相關機構實踐基地考察調研實踐課題,根據企業工作站對專業型研究生培養的目標要求完善課程設置體系,強化課程的實踐創新性。與此同時,我們聘請了大量企業工作站的導師,讓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教授走進課堂,講授實踐性質較強的課程,導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實踐性課題中的設計、研究和問題等,依托各企業工作站實踐基地或以實踐基地為主組織研究生課程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感受。

學術型研究生主要從事自然基金項目的基礎研究工作,專業型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從具有高技術難度的技術難題入手,其中作為技術骨干參與國家863項目、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科技部星火計劃和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對于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具有巨大推動作用。我們與部分企業工作站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譬如,我們與一家企業共同申報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主要開展采輸系統二氧化碳腐蝕控制關鍵技術研究,進入該企業工作站的學生主要圍繞該計劃開展如下工作。(1)開展二氧化碳驅產出井及集輸管線腐蝕影響因素及影響程度研究:針對二氧化碳驅高含二氧化碳采出液性質,找出影響二氧化碳驅產出井及集輸管線腐蝕的主要因素。(2)產出井及集輸系統耐二氧化碳腐蝕涂、襯層以及耐蝕材料的優選研究:針對二氧化碳驅體系的特點,研究玻璃鋼環氧樹脂內襯層、煤焦油環氧樹脂防腐涂層、納米陶瓷涂層、超高分子量PE內襯復合管、玻璃鋼管、合金管等在該腐蝕體系中的耐蝕性能并優化耐二氧化碳腐蝕涂、襯層。(3)產出井及集輸管線二氧化碳腐蝕體系緩蝕技術研究:在確定二氧化碳驅產出井及集輸管線腐蝕的主要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利用篩選、復配、優化等技術手段研究適合二氧化碳驅腐蝕體系的緩蝕劑,并研究緩蝕劑可行的現場加注工藝技術。(4)產出井及集輸系統阻垢技術研究:利用篩選、復配、優化等技術手段研究適合不同部位的阻垢劑并研究阻垢劑的加注工藝技術。通過共同攻關,許多技術難題得到克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實踐證明,共同合作申報科技攻關項目,讓學生參與其中是切實可行的培養途徑。

三、結論與展望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招生名額達到總招生名額的60%,并且呈現出大量學生第一志愿報考專業型研究生的趨勢。專業型研究生的就業需求旺盛,學生接受專業型研究生教育漸趨成為令人羨慕的一種選擇,這與不斷創新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機制密切相關。我們將不斷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培養機制,把工作站導師、校內導師以及學生納入共同攻關的整體體系中,定期在企業工作站與學校之間開展學術交流和技術交流,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把企業技術難題帶到學校進行技術交流,把學校的攻關成果帶到企業進行學術交流,搭建科學與技術的橋梁,更好地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肖順華,劉崢,楊建文.關于提高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思考――基于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3):60-64.

[2]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教育部關于做好2012 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EB/OL]. http: / /yz. chsi. com. cn /kyzx /kydt /201108 /20110826 /228763828. html.

[3] 鄧濤,孔凡琴. 專業學位教育的問題與改革論爭[J].大學教育,2012,(4): 30-34.

第12篇

【關鍵詞】電子反饋;導師反饋;反饋焦點;反饋類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2-0089-05

一 引言

上世紀90年代后期,計算機在外語寫作教學中的作用,特別是在自動生成寫作反饋與傳遞中的作用日漸凸顯,學生們越來越習慣地閱讀和使用計算機生成和傳遞的寫作反饋,用來修改自己的文稿,提高外語寫作水平。這種反饋除了用于師生之間或生生之間通過網絡交流的同步寫作(synchronous writing)外,還可以用于以滯后方式,如通過電子郵件進行交流的非同步寫作(asynchronous writing)中。以計算機為中介的反饋(computer-mediated feedback)在改變學習的社會范圍上發揮著巨大作用。研究表明,這種交流有益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研究生導師對學位論文的反饋方式隨之也發生了改變,過去是在學生打印出來的紙質稿上進行反饋批改,如今在學生發來的電子文稿上就可直接批注,把自己對論文的意見和要求反饋給學生,“這種由計算機傳遞的教師或同伴反饋,或者是計算機自動處理軟件系統對學生作文提供的自動反饋和評估,我們稱之為電子反饋(electronic feedback)”。這種計算機和網絡輔助下的遠程反饋方式,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應用,既快捷又便于保存,為反饋者和寫作者省卻了忘記或丟失紙本以及無法持久記憶口頭反饋信息等帶來的麻煩。

二 研究背景

學位論文寫作是研究生學習期間最重要的事情,不僅反映了研究生在學習期間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水平,也是他們最終能否獲得學位的關鍵。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學識功底、學術造詣、邏輯思維能力、文字修養水平和科學探索精神的綜合反映。學位論文初稿的修改是論文寫作的關鍵環節,是保證論文質量的最后一道關口。論文修改是多次反復的、斷續完成的再創造過程。在此過程中,導師常常是不斷發現學生論文中的問題,并針對論文中的問題給予不同層面的反饋,學生會根據導師的反饋意見積極進行修改。要使學位論文達到比較理想的水平,反復修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必經之路。

雖然導師對于學生論文寫作中遇到何種困難有不同的認識,但已有的研究顯示,這些困難大多集中在句子層面和段落層面中(Dong,1998)。近幾年來,有些研究探究了學生論文寫作中遇到的體裁和章節結構的困難(Casanave&Li,2008;Paltridge&Startield,2007),學生常常對論文的某些內容應放在那一章節里,應該如何將這些內容組織起來不太確定。學生遇到的另一困難或挑戰是如何批判性評估別人的研究和自己的研究(Dong,1998;O'Connell&Jin,2001)。但至今為止,很少有研究探究這些困難多大程度上困擾著外語專業的研究生,影響他們完成學位論文的寫作,更少有研究探究導師反饋意見的特點、內容、類型和意義,本文的意義正在于此。

學生可以以各種方式獲得知識。從事學位論文寫作的學生一般可有一位(或幾位)導師指導,導師對論文初稿的反饋是指導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學生可以從導師的每次評語和指導中受益和學習知識(Hyland,2005;Kumar&Stracke,2007),并獲得修改論文的重要指南和信息,導師反饋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

反饋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Hyland指出,反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自己學科的標準和價值,促進學生適應本學科讀寫能力和認識論的要求,需要說明的是,英語語言學專業的研究生是用英語完成碩士論文寫作的,與其他學科的學生用漢語完成學位論文寫作,有著不同的認識論背景。會遇到很多別的學科學生不會遇到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導師與研究生之間一對一的指導和反饋模式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Sofoulis闡述了反饋的其他作用,如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觀點或立場,讓自己的工作獲得認可,用自己的方式或聲音表達自己的觀點等,換言之,導師反饋在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研究者和學術作者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研究生獲得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導師需要不斷地給予指導和反饋,學生會將遇到的問題向導師請教,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協商,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1978)為培養研究生獨立的科研能力提供了的理論依據。維果茨基認為,學習是一個與他人或自己的互動過程。最近發展區理論(Theory of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社會文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關注決定學生未來潛能的發展水平。該理論的實質揭示了在互動條件下個體認知能力的高級發展過程。最近發展區是“實際的發展水平”(level of actual development)與“潛在的發展水平”(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之間的距離。前者是學生在沒有成人或其他同伴的幫助下,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后者則是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更有能力的同伴幫助下,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代表了學習者可能達到的最高水平。維果茨基指出,要特別關注第二種發展水平,即在教學、與成人(教師等)、與同伴的合作中形成的決定學生未來發展潛能的發展水平。從這個觀點來看,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從開始時的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可逐漸發展成“同伴與同伴”協作的關系,

其中導師為更有能力的同伴,幫助和支持學生(能力較弱的同伴),使學生漸漸達到更高水平,成為獨立的研究者。導師的反饋和指導在培養學生成為獨立研究者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 研究方法

英語語言學學位論文指導教師Wanda是本文的研究對象,該教師是某985大學的英語專業教師,語言學博士,從事英語專業教學22年,指導碩士研究生11年。是一位有責任心、熱愛教學科研、認真負責的指導教師。

本研究的素材來源于該教師在2009~2011期間指導的10名研究生論文的反饋意見,共862條。這些反饋意見主要是該導師在學生通過電子郵件發來的Word文稿中以批注形式提供的。這些電子反饋評語具有可自動存儲,方便日后檢索查看的特點。學生根據導師的反饋對論文中的問題進行修改,該導師的批注意見被逐一收集。

處理反饋意見時根據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Glaser&Strauss 1967)進行了類屬分析。該導師提供的每一條反饋批注都編號歸類,將相同或相近的反饋類型合在一起,將相異的反饋類型區別開來,對不同反饋類型進行比較,進行粗略的熟悉資料、初步分析,根據收集來的反饋意見呈現的類型進行了類屬分析,通過熟悉、分析、反復閱讀收集的反饋意見,形成了比較清晰的反饋類別。繼而對資料編碼,通過歸納、詮釋,將反饋意見的精髓以濃縮的方式提煉表現出來,突出了反饋意見之間的異同,更新個別類屬、語碼和得出的推論,力求探究導師反饋的特點、內容和類型。

四 結果與討論

對該導師反饋意見的分析發現,

反饋意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與論文內容有關的反饋、與體裁相關的反饋、對論文組織結構的反饋以及與語言準確性與恰當有關的反饋。

1 涉及論文內容的反饋

我們從該導師對其10位研究生論文反饋意見中發現,她對每位研究生論文都提出了與論文內容有關的反饋,這說明該導師特別注意和關注畢業論文的內容。與論文內容有關的反饋有27條,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論文的某部分內容是否欠缺或未完全展開、論文文獻是否新穎全面、論文某部分內容與選題是否緊密相關、研究意義是否明確表述、研究創新點是否表述清楚、理論框架與論文討論是否結合的恰當等(見表1)。

我們把該導師的批注拷貝下來,用【反饋意見】的形式展示給大家,這樣一目了然,便于討論。

好的文獻綜述是對一個研究領域的探索,它可以為一項研究提供準確的定義和框架,更重要的是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研究(Dong,1998;O'Connell&Jin,2001)。下面這條反饋意見是在學生文獻綜述部分完成后給出的,例如,

“參考文獻缺乏近5年的最新文獻。建議增加五、六個最新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以反映本研究的最新研究狀況”。

――【反饋意見1】(文獻欠缺)

從【反饋意見1】可以看出,文獻綜述的欠缺或文獻綜述缺少了近5年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無法反映本研究的最新研究狀況,無法突出研究中的差距(gap):更無法說明該生的研究與以往研究之間的聯系,亦無法說明該生研究與文獻之間的整體關系。

學生經常在參考文獻中遺漏或缺少論文正文中提到的某些研究,這是研究生常犯的一個錯誤。【反饋意見2】正好說明這一問題:

“論文中出現Holliday and Cooke 1982,而參考文獻中沒有,請添加”。――【反饋意見2】(文獻欠缺)

撰寫文獻綜述時還有一個經常易犯的錯誤,就是把文獻綜述部分寫得跟論文的其他部分脫離開來。文獻綜述部分與緊隨其后的研究問題部分和方法論部分的關系必須非常緊密的關聯起來。在文獻綜述的結尾,需要指出已有文獻或者研究成果的缺陷,這樣才能確立文獻綜述和研究者自己的研究問題以及方法論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需要突出和明確指出研究者自己研究的獨創性和意義。外語學生經常遇到這樣的難題,需要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研究和別人的研究的異同(Dong,1998;O'Connell&Jin,2001),找出自己研究的意義,要做好這一點,一方面需要對文獻讀懂讀透,另一方面需要歸納提煉,對于需要用外語表達的中國學生來說,確實是個挑戰。這種挑戰可能是因為學生缺少清楚的邏輯思維能力(O'Connell&Jin,2001),或許是因為不同方法論環境中的培訓所致。

“把你研究的創新點或與別人研究的區別明確地表述清楚,你的論文缺少這方面的說明,沒有這部分,你研究的意義何在?”。――【反饋意見3】(創新點需明確)

創新點是否表達清楚對于研究和論文的完成非常重要。創新點是學位論文的關鍵,無任何創新的碩士論文無法達到學位授予的要求。創新點包括理論上的新意,這在學位論文中比較難,但創新也不限于此。在學位論文中能提出新的研究視角或對問題進行了新的論證,也是一種創新,學生論文中出現的任一理論上、視角上的、方法上的創新都是難能可貴的,導師期許的,值得鼓勵和肯定的。“或多或少有創新意義。前人可能已經作過這個人或問題,但還沒有選取這樣一個角度,運用這種方法,或分析如此全面和系統等,所以可以見出某種新意”。

論文的作者應該向讀者說明清楚:你的研究問題是前人所沒有研究到的,或者你的視角是全新的,或者你認為前人的研究支持你的某種假說,或者你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全新的等。【反饋意見4】很好地闡述了這個觀點:

“在討論部分請結合自己研究的理論基礎來討論,并比較你的研究與別人的研究有何異同,否則已有這么多寫作策略的研究,你的研究意義在哪里?”。――【反饋意見4】(研究意義不明確)

在得到研究數據和結果后,學生容易犯的另一錯誤是展開討論時,經常忘了結合自己的理論基礎或框架來討論,而是就事論事地把研究結果報告出來便認為大功告成了,理論基礎與討論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使論文在整體高度和意義上大打折扣。有時學生得到數據后,把數據放在表格里,不做任何的說明和分析,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數據只是數據,數據自己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數據里面的意義需要研究者來挖掘和闡釋,數據是用來說明問題的。

從以上反饋意見可以看出,該導師提供的與論文內容有關的反饋,涉及論文選題的意義、論文所反映的作者對本學科領域前沿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對文獻資料的掌握以及論文的新見解、新觀點、新方法等關鍵問題,為研究生論文的順利完成把好了脈。

2 涉及論文體裁/組織結構的反饋

我們從導師的反饋意見中發現,研究生經常混淆論文不同部分的作用,如把應該放在引言部分的內容放到文獻綜述中,所以,在指導論文寫作時,導師需要就論文不同部分(引言、文獻綜述、方法論、結果與討論、結論)的內容和作用進行反饋和指導,如Allison et al.(1998)在應用語言學論文中發現,引言與文獻綜述的內容有重疊,討論和結論章節的內容有重疊。從收集的導師反饋意見中可以看出(見表2),很有必要讓學生清楚論文每一部分或章節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特別是文獻綜述、方法論和討論各部分應該包括的內容,某些內容應該放在哪一章里,如文獻綜述中的主題是否明確、是否與本研究有密切關系,方法論是否清楚翔實,研究結果是否放在合適的章節,討論中是否提及自己研究的缺陷、結論中是否提及未來研究方向等等,導師需要提醒學生仔細思考論文每一部分的寫作目的。特別是在文獻綜述和討論部分中,學生有時容易忘記自己的寫作重心。

下面反饋意見5~8很好地說明了這些問題。例如,

“將這章節中‘時態’和‘體’的定義和理論的內容與下一章節‘時’和‘體’研究綜述合并起來,把這些內容放在一章里,現在這樣過于凌亂”。――【反饋意見5】(內容的恰當性)

下面這條反饋意見是在學生文獻綜述部分完成后批注的:“你論文1.1部分有關寫作策略的研究綜述太少了。文獻綜述需要增加內容,好好寫一下”。――【反饋意見6】(內容不足/單薄)

方法論部分是讓學生頭痛的部分,有些學生寫1~2頁就無話可說了,導師需要對這個問題特別提醒:

例如“方法論這章內容太過單薄,需增補添加,目前這章內容只有A4的3頁,至少把這部分內容擴充成6~8頁才可,你需要把你的研究問題、研究步驟、研究工具、數據收集和分析等說清楚”。――【反饋意見7】(內容不足/單薄)

學生有時認為自己已經做了足夠的工作,并已經敘述清楚了。但是,在看完這段文字后,“According to the English scores of their National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their terminal intensive-reading examination of the first academic year,these subjects in the two classes had equivalent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writing ability at the outset of the study”,導師給出了反饋意見,讓學生思考并修改。

“憑什么你說受試的語言水平和寫作能力都一樣?起碼應該有他們多次考試成績的數據來表明兩班的受試沒有顯著的差異,如期末考試成績沒有差異;托福考試沒有差異;第一次作文成績沒有差異。所有這些最好能有數據予以支持”。――【反饋意見8】(內容的恰當性)

這些反饋意見讓我們看到,研究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不斷接受導師的反饋意見,并不斷對論出修改,完成論文的過程是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做科研、成為獨立科研工作者的必經之路,對任何一位研究生來說都非常必要和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而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引導者、促進者、協調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創造性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使學習不斷取得進步,在此情況下,學生不再僅僅是知識的接收者,而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導師還同樣需要對研究生論文的組織(organization)和結構(structure)給予反饋。有研究(Dong,1998)表明,在研究生階段,導師仍然需要對論文每一章節內的討論(或論證)給予指導,看看學生是否把論點講透徹了,闡明觀點立論是否得當等。

對學生的討論部分給予反饋是涉及組織/結構反饋的一個特點,學生能否頭腦清楚、有邏輯性地闡述或討論問題也是導師特別重視的方面。該導師提到學生的論文缺少邏輯性,這類反饋在涉及體裁/組織結構的反饋中占1/3,說明需要培養學生能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另外,表達意思缺少聯系,段落之間沒有聯系,沒有過渡,缺少銜接和連貫。

學位論文屬于以說理論證為特征的論說文。它重在邏輯推理,分析概括。因此與體裁/組織結構相關的反饋特別圍繞整體組織、章節內組織、論據可靠,論證周密,句子之間需有清楚的銜接,表達的觀點和意思要連貫。

3 涉及語言準確性和適宜性的反饋

導師不斷給研究生有關論文內容、體裁和組織結構等方面指導和反饋,但是我們發現,該導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指出學生語言方面的問題,這正好反映出中國外語專業的研究生在學位論文寫作中,需要用目標語完成學位論文,這是用母語寫作的其他專業的學生不會遇到的挑戰和困難。

我們發現,針對語言方面的反饋占了整體反饋的89%,說明英語語言表達準確性和適宜性是碩士學位論文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論文中出現的語言錯誤大致可以分為:句型、時態、單復數、冠詞、主謂一致、選詞、動詞、代詞和技術性細節等9類(見表3),這驗證了某些研究結果,研究生在論文寫作中在句子層面上確實遇到語言表達的困難(Casanave&Li,2008;Dung,1998),說明導師有必要關注學生論文中出現的語言錯誤并對錯誤給予反饋。其中,句型、時態和選詞是學生犯錯較集中的方面,占語言類錯誤的47.6%,下面導師對學生語言表達的反饋意見可見一斑。

“However,vocabulary has not been given much importance until 1980s and 1990s,And vocabulary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as a reading or receptive problem”.――【學生錯誤1】

針對論文中這句英語表達,導師的反饋意見是“句中的importance是否合適?是atteation?另外,consider后面不用as,請查詞典,注意動詞搭配”。――【反饋意見9】(選詞錯誤)

“As many studies explored verb-noun collocational errors in the writing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 postgraduates,this thesis aims to investigate verb-noun collocational error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theses.”――【學生錯誤2】

“這句中的this thesis應改為the author of the thesis,thesis是無生命名詞,做主語時要特別注意”。――【反饋意見10】(選詞錯誤)

“Finally,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se errors will be conducted,and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e errors will be explored”.――【學生錯誤3】

“這句中的時態需要注意,不要使用將來時,你的研究已經完成,用一般過去時較好”。――【教師反饋意見11】(時態的錯誤)

以上幾個例子只是論文語言錯誤的冰山一角,但是足以說明,即使英語語言學研究生在畢業論文寫作階段,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仍然需要導師把關,需要導師對錯誤進行反饋,來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的準確性。

另外,學位論文寫作中的學術規范也需導師指導,例如在學生的論文中出現“Besides,in this study,we try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ch type of verb-noun collocational errors in these theses”,學生用了人稱代詞“we”,該導師提醒學生,學位論文是一種學術論文的寫作,這里的研究者就是研究生自己,最好不要用“we”,而是用“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我們發現,研究生接受了該導師的電子反饋的批注后,會對導師提出的問題思考、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愿意對自己的論出更多、更頻繁的修改,這些修改集中在選詞、分句層面、句子層面和段落層面,涉及論文的內容、體裁、組織等整體方面。導師對學生修改過的論文(二稿)再次反饋,督促學生繼續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論文,直至整個論文的完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南区| 元阳县| 新绛县| 界首市| 黔南| 潮安县| 金昌市| 石门县| 若羌县| 招远市| 兴业县| 安岳县| 察哈| 灵寿县| 南和县| 紫云| 平泉县| 陕西省| 北安市| 永济市| 西林县| 安平县| 洛隆县| 康定县| 兴隆县| 拉萨市| 龙山县| 樟树市| 呼伦贝尔市| 伽师县| 利川市| 宁波市| 乌兰县| 灌阳县| 珲春市| 成武县| 侯马市| 阳山县| 沁水县| 城口县|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