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音樂調查報告

音樂調查報告

時間:2022-07-29 04:11: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音樂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音樂調查報告

第1篇

一直以來,道教音樂研究的重心都集中在漢族地區。發端于本世紀50年代的近現代道教音樂研究,即是始于漢族地區的,這從50年代中后期進行的幾項對道教音樂的搜集、整理工作均可以反映出來,例如:50年代以中國音樂史學家楊蔭瀏等學者組成的湖南音樂普查小組,對湖南地區的民間音樂進行了普查,其中對湖南衡陽地區的道教音樂等作了調查,并與以文字、記譜方式和佛教音樂等的調查結果一起登載于《湖南音樂普查報告附錄之一宗教音樂》中;其后,相繼有《蘇州道教藝術集》、《揚州道教音樂介紹》等漢族不同地區道教音樂資料問世(注:《湖南音樂普查報告附錄之一宗教音樂》民族音樂研究所編,該所1958年油印,音樂出版社1960年出版《蘇州道教藝術集》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1957年油印《揚州道教音樂介紹》揚州市文聯編,1958年油?。W?0年代中后期,中斷了20余年的道教音樂的收集和整理又重新復蘇和興起(仍主要集中于對漢族地區道教音樂的研究)。上海音樂學院研究者陳大燦等開展對上海及其臨近地區道教音樂的錄音錄像工作;武漢音樂學院部分師生對武當山道教音樂的收集整理;中國音樂學院等音樂院校的一些學者,分別對北京白云觀、沈陽太清宮、四川青城山等宮觀的道教音樂進行的收集整理等。此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資料館先后與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香港圓玄學院和《人民音樂》編輯部等聯合,分別于1983年和1989年在香港召開了“國際道教科儀及音樂研討會”和“第一屆道教科儀音樂研討會”;1990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道教協會等單位在北京白云觀召開了中國道教音樂學術研討會;1991年香港圓玄學院、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研究》編輯部和沈陽音樂學院在香港聯合召開了“第二屆道教科儀音樂研討會”。這一切促使以收集整理為基礎的對道教音樂進行深入研究的局面正式形成(注:參見曹本冶、史新民《道教科儀音樂研究現狀與展望》載《音樂研究》1991(4),頁65~66)。

從整體來看,近年來學術界對漢族地區道教音樂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所加強,研究地區和范圍有所擴大,研究成果也不斷推出。這些成果主要來源于伍一鳴的《江南道教音樂的由來和發展》、甘紹成的《川西道教音樂的類型及其特征》、陳天國的《潮州道教音樂》、曹本冶的《香港道教全真派儀式音樂初述》和《道樂研究與香港道樂》、吳學源的《昆明道教“清微派”科儀音樂探析》、潘忠祿的《巨鹿道教音樂》、張鴻懿的《北京白云觀的道教音樂》、呂錘寬的《臺灣天師派道教儀式音樂的功能》、史新民的《論武當道樂之特征》、劉紅的《“武當韻”與楚文化的淵源關系》、張鳳林的《蘇州道教音樂特點要述》、蒲亨強的《武當道樂曲目分類考源》、王忠人和劉紅的《龍虎山天師道音樂》、曹本冶和蒲亨強的《武當山道教音樂研究》、王純五和甘紹成的《中國道教音樂》、呂錘寬的《臺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周振錫和史新民的《道教音樂》(注:伍一鳴《江南道教音樂的由來和發展》載《中國道教》1989(1),頁40~44甘紹成《川西道教音樂的類型及其特征》載《音樂探索》1989(3),頁37~47陳天國《潮州道教音樂》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9(4),頁26~27,25曹本冶《香港道教全真派儀式音樂初述》載《人民音樂》1989(8),頁26~29吳學源《昆明道教“清微派”科儀音樂探析》發表于第一屆道教科儀音樂研討會潘忠祿《巨鹿道教音樂》載《中國音樂》1990(2),頁17~20,10張鴻懿《北京白云觀的道教音樂》載《中國音樂》1990(4),頁31~34呂錘寬《臺灣天師派道教儀式音樂的功能》載《中國音樂學》1991(3),頁21~33曹本冶《道樂研究與香港道樂》載《黃鐘》1991(4),頁4~7史新民《論武當道樂之特征》載《黃鐘》1991(4),頁8~14;劉紅《“武當韻”與楚文化的淵源關系》載《黃鐘》1991(4),頁15~24張鳳林《蘇州道教音樂特點要述》載《黃鐘》1991(4),頁110~114蒲亨強《武當道樂曲目分類考源》載《黃鐘》1991(4),頁36~43王忠人、劉紅《龍虎山天師道音樂》載《黃鐘》1993(1~2)合刊,頁65~74曹本冶、蒲亨強《武當山道教音樂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出版王純五、甘紹成《中國道教音樂》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呂錘寬《臺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臺灣學藝出版社1994年出版周振錫、史新民《道教音樂》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此外,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中國傳統儀式音樂研究計劃”,將道教音樂的研究推向了中國境內更廣闊的區域,所涉及的地理范圍包括北京、上海、蘇州、無錫、杭州、溫州、湖北、江西、山西、冀中、云南、四川等地,并有計劃地對包括北京白云觀、蘇州玄廟觀、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等在內的全國主要道教宮觀和道教勝地的道教音樂進行地域性與跨地域性的系統研究。全國近2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該計劃第一階段有關道教音樂的20余個子項目的研究。1982年2月在該計劃第一階段的研究進入尾聲之際,他們聚集于香港,參加了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中國傳統儀式音樂研討會”。研討會上學者們結合各自的研究項目作了總結,并對道教儀式音樂研究的概念和方法進行了討論。該計劃第一階段的研究,共有20余項成果問世,目前已由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的論著有《中國道教音樂史略》、《龍虎山天師道教科儀音樂研究》、《海上白云觀施食科儀音樂研究》、《巨鹿道教音樂研究》、《蘇州道教科儀音樂研究》和《武當韻——中國武當山道教科儀音樂研究》等(注:《中國道教音樂史略》曹本冶、王忠人、甘紹成、劉紅、周耘編寫,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龍虎山天師道音樂研究》曹本冶、劉紅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海上白云觀施食科儀音樂研究》曹本冶、朱建明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巨鹿道教音樂研究》袁靜芳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蘇州道教科儀音樂研究》劉紅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武當韻——中國武當山道教科儀音樂》王光德、王忠人、劉紅、周耘、袁冬艷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

以上所述的各項研究成果反映出當今學術界對漢族地區道教音樂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然而,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道教不獨為漢族所有,除漢族外,分布于中國東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區的22個民族均存在著程度不同的道教信仰(注:據覃光廣等編著的《中國少數民族宗教概覽》(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2年版)提供的資料反映出,在滿、朝鮮、蒙古、達斡爾、土、羌、彝、白、布依、侗、水、壯、瑤、仫老、納西、毛南、京、黎、土家、苗等22個民族中,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道教信仰),其中道教對云南的彝、白、瑤、納西等民族的和音樂文化的影響尤為廣泛。

少數民族地區的道教音樂與漢族地區的道教音樂不盡相同,它往往是本民族固有文化與漢族傳統文化交融發展的產物,既蘊涵著本民族固有文化特質,也不乏漢族傳統文化風貌,內涵甚為豐富,頗具學術研究價值。

但與漢族地區的情況相比,少數民族地區道教音樂的研究卻顯得比較薄弱,開始僅主要集中于云南地區特有的具道教性質和色彩的洞經音樂。就筆者目前所知,有關少數民族洞經音樂的調查,最早的是1962年“云南省宋詞樂調調查組”對昆明、下關、大理、麗江等地洞經音樂的調查。調查的起因是:當時傳聞麗江保存有宋詞樂調。于是,在云南省委有關部門領導下,由曹汝群、周詠先、黃林、和鴻春、倪立跟等五人組成云南省宋詞樂調調查組,于1962年9月中旬赴麗江進行調查,經反復搜尋查找,初步證明此傳說實屬訛傳。轉而他們確定以麗江四個古老樂種之一的洞經音樂作為進一步探尋宋詞樂調的主要對象,并相繼對麗江、下關、大理、昆明等地的洞經音樂作了較深入的調查,直至同年11月中旬方告一段落。事后,他們分別撰寫了《關于宋詞樂調的調查報告》和《麗江、下關、大理、昆明洞經音樂調查記》(注:參見周詠先、黃林《洞經音樂調查記》載《民族音樂》1983(2),頁78)。作為該次調查地之一的麗江是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大理則是白族的主要聚居縣(現已與下關一起合為大理市)之一,因此,該調查組對麗江和大理等地洞經音樂的調查,可視為有關少數民族地區道教音樂的最早調查。從起因看,這實為學術界一次“無心插柳”的對少數民族地區道教音樂的最初調查。

此后,有關調查和研究停滯至80年代初,才見有相關文章發表,上述調查所寫的《麗江、下關、大理、昆明洞經音樂調查記》在初稿完成20年后更名為《洞經音樂調查記》(注:見《民族音樂》1983(2),頁78~96)。該文結合麗江、下關、大理、昆明四地洞經音樂的有關情況,以文字形式介紹了洞經音樂的曲調、洞經樂隊和洞經概況,并對洞經的歷史源頭和“談經”等進行了探討。此外,最為突出的是,該文的注釋中輯錄了有關文獻、筆記等對洞經的記載,附錄中有洞經的重要書目。這是該文有別于其它洞經音樂文章的最大特色,亦為其最有價值之處??偟膩碚f,該文不失為初步了解洞經音樂的好資料,但作為調查記,甚感其記實性不強,而從對麗江和大理的洞經音樂的介紹來看,該文對這兩地的洞經樂隊特別是大理的洞經樂隊只略有涉及,因此,該文不是麗江納西族洞經音樂和大理白族洞經音樂的專門介紹或研究文章。

第2篇

【關鍵詞】河東地區 傳統音樂 分類 文化價值 傳承發展

河東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源地之一,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這里的文化積淀極為深厚。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新石器時期陶寺遺址出土的土鼓、鼉鼓、石磬,夏縣、聞喜出土的石磬、萬榮出土的陶塤,以及春秋戰國時的甬鐘、編鐘、編磬和鑄造編鐘的陶范,都印證了這里音樂活動的古老和繁盛。《詩經》中的“唐風”、“魏風”都產生在這里。這里被認為是“戲窩子”,“戲曲的搖籃”是對這里的譽稱。這里五千年的文明,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直根”。這里的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講中國音樂史或講中國傳統音樂的時候一定要涉及的地方。

在對河東傳統音樂文化的關注與研究中,發現還有一些問題仍需要深入研究,在此就河東傳統音樂的分類與文化價值、搜集與整理和傳承與發展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河東傳統音樂分類與文化價值

河東地區有著豐富的傳統音樂,包括民歌、說唱、戲曲、器樂與樂種、宗教和祭祀音樂等多種形式。這些傳統音樂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并在人民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河東傳統音樂是人民生活真實和現實的反映,它不僅實施著人生禮儀、祭祀驅邪等多種實際功用,更是承擔著道德教育、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河東傳統音樂是河東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河東人民的音樂和情感母語。

(一)分類

河東民歌主要有號子、小調、秧歌三類。河東號子主要是黃河船工們唱的船工號子,分布在黃河沿岸的河津、芮城等縣。船工號子中又根據不同情況的勞動,分為“撥船號子”、“行船號子”、“拉篷號子”、“爬山虎號子”、“推船號子”等。河東小調按照題材可以分為勞動生產、社會斗爭、愛情婚姻、世情風物和傳說故事五類。按照體裁可以分為吟唱調、謠曲、時調三類。河東民間歌舞的種類以秧歌類為主,包括地秧歌和燈歌。

河東地區代表性的說唱音樂有:鼓書類有“禹都調”;弦書類有“芮城書調”、“平陸高調”、“新絳說書”、“臨猗說書”、“河津說書”;琴書類有“稷山琴書”;道情類有“河東道情”;牌子曲類有“曲子”等等。

河東是中國戲曲發源地之一,堪稱中國戲曲的搖籃。早在北宋年間,河東就有了萌芽狀態的戲劇藝術,如滑稽戲、歌舞戲、百戲技藝、傀儡戲、影戲等,均在民間廣為流行。河東地區的大戲有蒲州梆子和眉戶戲等;小戲則有最為古老劇種之一的鑼鼓雜戲,源于道教聲腔藝術的河東道情、不用絲弦、帶有幫腔的清戲,以及小花戲、弦兒戲、琴書戲、秧歌戲、花鼓戲等等。

河東地區的器樂與樂種,按照樂器組合形式和演奏特點可分為鼓吹樂、吹打樂和鑼鼓樂等種類。河東的鼓吹樂舊社會服務于婚喪嫁娶、迎神賽會,解放后成為城鄉喜慶吉日、游行集會、文娛活動之樂種。河東的鑼鼓樂幾乎是村村有鑼鼓隊,發展最為完善,鑼鼓樂中的絳州鼓樂聞名全國。鹽湖區、河津市、萬榮縣、臨猗縣的喪葬鑼鼓應用于民間的喪葬儀式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河東地區的宗教音樂主要有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佛教音樂流傳于河東各個大小寺院,道教音樂流傳于絳縣等地。流轉于民間的僧道樂班服務于當地的喪葬儀式,其使用的笙管樂演奏形式,填補了河東寺院無器樂演奏形式的空白,在河東傳統音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河東地區的祭祀音樂有關帝和舜帝祭祀。對其研究仍處于空白。

(二)文化價值

河東傳統音樂在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貫穿于人生的各個階段,覆蓋著生活的不同層面,成為河東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除了娛樂作用以外,更有道德教育、文化傳承、人生禮儀、祭祀驅邪等實際功用。

河東民歌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山西省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文化傳統以及人民的語言、風俗習慣和所鄰近省區的影響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階調式、調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呈現著各自的風格色彩。河東民歌在音調上的特點,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山西語言和陜西語言的交叉影響,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說唱藝術是一種多類藝術的總稱,常被認為是都市中的市井藝術。說唱音樂的創作者、表演者和聽眾以市民為主要基礎,城鎮為說唱音樂的職業化、商業化和娛樂化提供了優越的生存環境。說唱音樂則為市民提供了自我表現、自我欣賞、自我肯定的文化娛樂場所。河東說唱藝術源起較早,形式多樣,說的、唱的、拉的、彈的,無不各具風采。河東說唱音樂除有娛樂作用之外,更是無處不在勞動人民的人民生活之中,家有喜事(建房、過壽、騾馬生崽等)、家有不愉快的事都要邀請說書人說書。

“山西人愛戲是出了名的,山西人造戲更是有傳統的?!盵1]河東作為梆子戲的發源地之一,孕育了山西的四大梆子,河東人民不滿足于此,仍造出了近二十余種的小戲,幾乎各縣都有自己的小戲。

河東的民間器樂與晉南人民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

河東傳統音樂是晉南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晉南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河東傳統音樂直接產生于民間,并長期流傳于民間的群眾之中,它反映著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河東傳統音樂在流傳中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人民的杰作,是群眾藝術的精華。

二、河東傳統音樂的搜集與整理

自1979年起,中國民間音樂四大集成――民間歌曲集成、戲曲集成、曲藝音樂集成、民族民間器樂集成相繼開始,經歷了長時間的普查、收集、編輯和審議等艱苦工作。“四大集成”是由政府直接領導,對民間音樂遺產進行全面搶救、整理的巨大工程,編輯隊伍從中央到地方,包括數萬名文化干部和有關人員。至2004年左右已經相繼出版,目前仍是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權威資料。不足之處:一是出版集成容量所限,所包含的音樂資料經過篩選,不能總體再現河東地方的傳統音樂全貌;二是所使用的方法不夠科學,如對音樂之外的文化背景關注不夠,在作為資料研究使用時受到一定的限制。

作為一名河東傳統音樂文化學人,我在這幾年中,對河東地區的佛教音樂、道教音樂、鑼鼓音樂、鑼鼓雜戲、永濟道情等方面,運用民族音樂學的實地考察法進行了搜集,寫作了《臨猗仁壽寺“阿彌陀佛圣誕”佛事儀軌實錄》、《山西南部地區佛教音樂調查報告》、《晉南民間僧道樂班現象考察》、《晉南喪葬鑼鼓考述》、《晉南仁壽寺“三時系念”佛事實錄》、《晉南民間“三晝夜法事”儀式初探》、《晉南鑼鼓雜戲的物質構成與形態特征》等文章,出版了《晉南傳統音樂概論》專著。

三、河東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在搜集與整理的基礎上,如何對地方傳統音樂進行保護是近年來的學術研究熱點之一。對于河東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可以借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河東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有蒲州梆子、絳州鼓樂、鑼鼓雜戲和眉戶。[2]目前學術界的觀點有:

(一)保護原生態文化

根據傳統音樂的流傳地域,選取發展較好的地方建立文化生態保護村、建立特色文化鄉鎮。如:河東道情的保護措施中,建立河東說唱道情文化生態保護村;加強對現有班社的保護工作。在鹽湖區設立原王莊、席張、長江府、南賈、城區五個道情班組,進行藝術指導和資金扶持。[3]在鹽湖區的西姚村、下段村、張金村,河津市的高家灣村、陽村,臨猗縣的師家莊村、萬榮的漫峪口村建立喪葬鑼鼓文化生態保護村;在永濟市的韓陽建立寶卷音樂文化生態保護村。

保護民間音樂傳承人和班社組織,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正如文化部部長蔡武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以人為本,服務人民。搶救保護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切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創設條件,建立健全面向群眾、服務群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機制。[4]

(二)教育傳承

在本地學校教育中設立傳統音樂教學,對河東傳統音樂進行教育傳承。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在本地的中小學音樂課中增加地方音樂的部分內容,建立培養基地,從娃娃抓起,從基本根源來普及。把傳統音樂文化引進課堂、教材和校園是傳統音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

在運城學院音樂系的專業教學中已經開設地方音樂課程――《晉南傳統音樂概論》理論課,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增加實踐內容。因為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式,而現代教育為書面的傳承式。傳統音樂的傳承必須通過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要把當地優秀的民間藝人請到課堂中參與傳授技藝,“才能得其音板聲腔,悟其神韻精髓?!盵5]

蒲州梆子是河東地區的大戲之一,在民間具有巨大的群眾市場??梢栽跁r機成熟時,在本地高校設立蒲州梆子本科專業,為社會培養高層次的藝術人才。

在文化管理部門設立傳統音樂研究中心。組織專業文化研究人員,赴各鄉村實地調查,對本地的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全面普查、登記、造冊,完成建檔工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并把研究成果編纂成書、出版發行。

廣播電視媒體在傳統音樂的傳承與保護方面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梢栽陔娨暪澞恐虚_設地方音樂欄目,邀請民間藝人與專家,制作河東民歌、說唱、器樂等節目。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河東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再進一步挖掘、整理,擴大對外宣傳力度,不斷加工提煉,打造河東傳統音樂文化品牌。

(三)發展傳承

對于地方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不僅僅是要保護,更要著眼于發展。我們要在保護好河東傳統音樂的基礎上,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抓好其傳承與發展。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蒲州梆子流行于晉南地區,擁有巨大的專業與業余的表演者和愛好者,基本不存在會消亡的問題,對其進行保護就要從發展的角度出發,要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創新,才能在發展中傳承。而對于近于消亡的河東小劇種和說唱曲種,就要進行搶救性的保護,搜集整理一切相關音響、文字資料,摸清民間班社、民間藝人等全部狀況。進一步搶救和挖掘劇目、曲牌,并對老藝人進行保護。

河東傳統音樂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盛行于河東鄉村的傳統音樂,在河東民間鄉村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河東地區原生態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民族音樂學的考察分析,將有助于“地方性知識”的累積和傳承。

注釋:

[1]韓軍.山西戲曲唱腔體式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7.1.

[2] /inc/guoj

iaminglufenlei.jsp qmode=place&pm=005

[3] 參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河東道情》。

[4] /inc/detail.jsp info_id=16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江县| 肇东市| 汉川市| 吴江市| 保山市| 泾源县| 泊头市| 微山县| 洛隆县| 镇巴县| 沙河市| 黄骅市| 阿克陶县| 开封县| 陆丰市| 阳春市| 枣庄市| 长丰县| 厦门市| 射阳县| 白山市| 太原市| 庆阳市| 盐津县| 安义县| 罗平县| 梁山县| 隆尧县| 丹棱县| 婺源县| 鄂托克旗| 金秀| 德昌县| 惠安县| 正定县| 玉溪市| 东宁县| 武威市| 商水县| 衡水市|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