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科目一學習材料

科目一學習材料

時間:2022-03-24 18:25: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目一學習材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科目一學習材料

第1篇

一、提供典型的學習材料

在數學課堂中,要想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教師就應重視引導學生感受知識再創造的過程,讓學生在質疑、猜想、驗證的過程中,形成知識大概。而給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很重要,提供全面又典型的學習材料,可以為學生大膽猜想提供思維的橋梁。

如“可能性”教學中,每個小組的學習材料各不相同:9個紅球1個白球、9個白球1個紅球、10個白球、10個紅球、5個紅球5個白球。讓學生通過分組摸球的游戲完成下表。

針對完成的表格,比較后讓學生說說:你發現了什么?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感悟可能性的有和無、大和小,在說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展開猜測,發展思維能力,再通過觀察箱子里紅球、白球的個數驗證自己的猜想,感受到數學思考的樂趣。

二、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具備發現以及挖掘生活中數學材料的能力,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如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用攝像機拍錄了一個生活場景:我去超市買了三瓶可樂,我喝了一瓶的,一個學生喝了一瓶的,另一個學生喝了一瓶的。請同學們猜一猜,我們三個誰喝得多?同時用電腦演示三瓶可樂被喝去的過程。通過類似的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三、提供選擇性的學習材料

教學中除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還要因材施教,從而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處處創造機會和條件,結合學生的特點,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在已有基礎上得到進步。

例如,在教學“十幾減9”時,依據教材,教師一般是組織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以具體實物的活動為起點,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但是用什么材料操作,怎樣操作才能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并且掌握知識,實現算法多樣化呢?我在備課時,想到了三個方法。想法一: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選擇學具進行操作。想法二:讓學生先拿出1捆小棒(10根)和3根小棒,再拿掉其中的9根。想法三:教師印發給每個學生一個有10個方格的盒子圖片,要求學生在盒子的每個方格中放1個圓片,在盒子外面放3個圓片,再拿掉其中的9個圓片。經過仔細的斟酌、演示,感覺想法一讓學生自由操作,隨意性較大,影響課堂實效;想法二,絕大多數學生會先拿掉3根,再打開一捆后拿掉6根,這樣操作不利于“十幾減9”的教學;想法三,學生的拿法可能是多樣的,直觀操作步驟與抽象的算法之間更具有同構性。因此,想法三最好。于是我選擇了按想法三進行執教。實際教學中,學生有的先從盒子中拿掉9個,也有的先拿掉3個再拿掉6個等等,各種情況都出現。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操作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最后出示靜態的圖示及抽象的圖式。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動作操作——表象操作——符號操作”的過程,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到算式的“形式化”的過程,以及從算式返回到實物解釋的過程,這樣選擇材料才是有效的。

四、提供遞進式的學習材料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數學認知過程,也就是要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結構轉變成為學生自己所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給學生提供了遞進式的學習材料后,就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而掌握數學知識,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比如教學“9的乘法口訣”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力的基礎上,試著改進材料,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在一步步解決大家的問題時,感悟乘法口訣。

1.提供材料

教師出示一幅圖,請學生觀察,并回答相關問題。(學生回答出蘋果有18個,草莓27個,橘子36個)

師:這些數量你是怎么得到的?在小組里相互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這時有的學生是數出來的,有的學生是用加法算的,也有的學生直接用乘法計算)

2.提出問題

師:那你還能根據這幅圖提出其他問題嗎?小組之間相互說一說。(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的討論)

這時學生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草莓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個?這里一共有多少水果?等等。

3.解決問題

提出了相應的問題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慢慢地歸納出“9的乘法口訣”。

第2篇

您可以將Course Hero看成一個輕松的大學生學習小組,只不過這里匯集了200萬學生,而且是在線形式。這個網站可提供來自4300多所大學的用戶分享的700多萬份學習資料,還有教學視頻、24小時在線輔導、免費的背誦卡片和創業、商業和編程等方面的在線課程。

創業歷程

進入康奈爾大學后,安德魯·高爾和很多本科生一樣感到了巨大壓力:要學的東西太多,個人電腦硬盤都裝不下,自己鉆研也不如大家討論有效果。他說:“Course Hero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們獲取高質量的學習資料和服務。”于是他休學一學期,跟兄弟大衛和賈里德一起創建公司。最初3年半時間里,他們只能靠家人和朋友的資金援助。但在網站月訪問數達到100萬后,很快就從YouTube聯合創始人史蒂夫·陳和StubHub聯合創始人、前任CEO杰夫·費拉爾等處獲得了150萬美元的投資。

成功原因

“Course Hero在各大校園的走紅是因為它滿足了大學生的實際需要,”目前擔任公司CEO的高爾說,“一開始,這個網站只是讓同學們可以隨時分享并獲取學習資料。但我們很快意識到,技術發展已經可以改善學習過程的很多方面。”于是網站后來又增加了在線輔導、學習工具和網絡教程等服務。

盈利模式

背誦卡片和在線教程目前都是免費提供,網站的盈利空間在學習材料內——教學大綱、課堂筆記、課后習題,可以用39.95美元包月的形式獲取。向網站上傳資料可獲得積分,用于購買其他材料。

據高爾估計,美國有大約2030萬高校學生,平均每年花費500美元購買學習輔導材料和服務,是一個100億美元的大市場。盡管他沒有透露自己占據的這塊市場蛋糕有多大,但這家已有4年歷史的企業2011年收入翻番,已經開始賺錢。他預計今年收入還可以翻一番。

未來計劃

Course Hero近期剛推出了一個手機程序,學生可以自己制作針對某一課程的背誦卡片。但公司的原創課程才是網站上發展最快的一塊,高爾還準備從傳統大學科目擴展到高中課程和職業培訓課程。他還在尋求擴大在線輔導員的數量,爭取從目前的250人增加到350人,為用戶提供更及時更好的服務。

第3篇

杭州口碑比較好的課外輔導機構咨詢電話(即日起撥打400免費熱線電話有免費試聽課,400詢電話使用方法:先撥前10位總機號,聽到提示音后再撥后幾位分機號即可咨詢詳情):

杭州精銳教育-免費咨詢電話:400-0066-911轉分機12335

【拱墅區】文一校區、拱宸橋校區

杭州學大教育—免費咨詢電話:400-0066-911轉分機10811

【拱墅區】湖墅路學習中心

杭州納思教育-免費咨詢電話:400-0066-911轉分機15048

【拱墅區】湖墅錦繡校區

【招生對象】小學一年級—高三學員

【熱門課程】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奧數作文閱讀

以上的是各個學校的免費咨詢電話,課程費用因年級不同、科目不同收費不同,家長如需給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可直接撥打上面400免費電話咨詢。

免費預約試聽電話:400-0066-911轉分機10811

溫馨提示:400免費咨詢電話使用方法--先撥打前十位,聽到語音提示“請輸入分機號碼”后按“轉分機”后的幾位分機號即可。您可以咨詢最近校區、價格、師資等情況!

瀏覽十個廣告,不如一個400免費咨詢電話了解快!

********************************************

1. 對學習問題保持一種積極的和進取的態度:

2. 迅速地開始學習;

3. 一旦開始學習就要認真地干。要將機械記憶含量大的學習材料分成容易掌握的幾個部分,對這些短篇材料以間時的方式進行經常的學習,以求牢固掌握;

4. 帶著學習和記憶的意圖進行學習;

5. 建立學習的分目標,把這些目標牢記在心。

6. 使學習越有意義越好:

7. 想象新學習的概念、術語的意義;

8. 把新知識同已學過的知識以及將要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具體做法是:在做新作業之前,迅速地復習前一課并把下一課的主題瀏覽一遍;

9. 在進行深入和細致的學習之前,對新作業做一次迅速的初步概觀;

10. 盡力探索新作業的一般模式、全面結構和重要的規律;

11. 盡力編寫所學內容的提綱,并使用提綱;

12. 自行舉出關于一般規律和原理的具體豐富的實例;

13. 強調學習的理由和學習的用途(為何目的而學習這些知識)。

14. 當需要復習時,把復習分開幾次進行:

15. 一次復習的時間要長一些,以便充分利用“準備動作期”,但也不要太長,避免發生疲勞和厭煩;

 

16. 緊張學習以后,在轉向學習新材料之前給予一段休息的時間;

17. 第一天預習,第二天精習,第三天復習,這種方法大大優于在一天中三者連續并舉。

18. 注意獲取關于學習進步情況的信息:

19. 養成內心復習的習慣,學完每一段或一節后立即復習它;

第4篇

【關鍵詞】 高中英語 自主學習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7(b)-0138-01

1 引言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它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它不僅有利于高中階段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對于未來的學習具有長遠意義。

2 高中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主要表現為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不懂得運用學習策略和缺乏自我監控和調節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學習動機不強,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會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他們對自主式課堂教學活動很不適應。其次,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缺乏必要的自主學習的條件。比如時間和必要的硬件條件。高中生要學的科目多、課時多、考試多,有關限定多,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少有充足的自由時間通過自學來開發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讓高中生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而學校不能給學生在其他方面提供相應的空間,學生恐怕也很難平衡在各科上所花費的學習時間,那么提高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是很困難的。最后,學生缺乏老師對自主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大多數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進行,不利于因材施教,同時也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這種教學模式更不能適應教學的要求。發揮高中英語教師的作用,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是當務之急。如果教師自身的自主性不能得到提高,沒有“授人以漁”的本領,又怎樣轉變學生的觀念、轉變自己的角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因此,為了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條件,應該把人力條件和物力條件并重考慮。目前,有的學校通過建立自主學習中心,在實踐中培訓老師和學生,這無疑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高中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對策

3.1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主要涉及到強化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標、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學會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幾個方面。現在許多學生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知識,有的甚至厭學。因此作為老師應該讓他們意識到學習是不僅是為了高考,而且是為了適應這個信息化社會對個體的要求,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從日常的教學中進行培養。具體而言,要讓學生意識到英語是一門國際化的語言,不僅對于高考而且對于終生都有用。其次,要培養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從學期計劃具體到每天的計劃。比如,每天記憶多少單詞,做幾篇閱讀等。再次,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知識記憶的規律和技巧。比如根據遺忘規律先快后慢的特點,剛剛學習的知識要及時的復習,并不定時的復習來鞏固。根據記憶干擾的理論,充分利用早晚記憶單詞,以避免前后干擾。最后,要學會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在學習中,每天明確學習目標,完成目標后進行下自我激勵。遇到學習困難時,不放棄,切不可遇到困難就退縮。

3.2 教師課內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

在“自主學習設計”中應考慮以下問題: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出學生的創新精神;要使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學生要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以上三個方面即發揮創新精神、將知識外化、實現自我反饋,是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學設計的三個要素。知識經濟時代需要新型的教師,特別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扮演更多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成為教學內容的整合者,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學生實踐活動的鼓勵者、參與者、協調者和積極情感的傳遞者。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外語教學中采取自主學習方式的學習者似乎不需要外語教師。其實,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的作用并沒有減少,只是更多樣化了。如自主學習輔導員,以幫助學習者發展自主能力,確定學習目標,選定學習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監控學習過程和評估學習效果。

3.3 教師課外自主學習的指導

雖然高中生的英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應試教育的左右,但是,他們在學習策略和認知特點方面的差異,以及個人對未來職業的不同定位,往往導致他們各自對所學材料、內容的需求不同。他們仍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從廣度和深度及認知特點等方面,準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材料和學習方法。教師應當在這力一面給予他們針對性的指導,根據高中生現有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結合他們的認知模式特點,對不同的學習個體的學習內容和材料的廣度、深度和學習策略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幫助他們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管理能力,逐漸減少對教師指導的依賴,能夠自主選擇適合自己需要和興趣的學習內容,選擇適合自己認知特點的學習材料,并逐漸從強制性運用學習策略過渡到學習策略的自覺應用。

4 結語

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優化英語學習效果,促使學習成功的必經之路,而且是個體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實踐表明,學習自主性是每個學生身上潛在的一種能力,通過培訓、自我反思的方式進行實驗,能夠很好的開發這種潛能。

參考文獻

[1] 彭慶霞.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1(5).

第5篇

關鍵詞: 變易理論 職高會計 教學實踐

一、變易理論的基本觀點

變易理論(variationtheory)是關于學習的一種理論,國內也有翻譯成“變異理論”的。它討論的是人們怎樣才能幫助別人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變易理論可以看做一種教學理論。

變易理論由瑞典學者馬飛龍教授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源自馬教授創立的“現象圖式學”。變易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為了認識某個事物,必須注意到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不同。為了注意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在某個屬性上的不同,這個屬性必須在某個維度上發生變化。在所有其他屬性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這個差異才可以被識別出來。同一項學習內容有不同屬性,其中一些屬性對學到該學習內容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稱為關鍵屬性。

變易理論主要關注學習的兩大問題:首先,學習者需要學習什么內容。變易理論認為學是指向某個學習內容,所以要檢測教學方法和策略成效,就要看學生是否已經掌握已定的學習內容。就一項具體學習活動而言,學習者需要關注和識別的事物可以稱為學習內容。關于該內容的學習,包括兩方面:第一方面是事物本身的特點、類別、規律、概念等;第二方面是與該事物有關的能力,如解釋、舉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也就是學習者可以運用上述具體內容做什么事。前者可以稱為具體的、直接的學習,后者則是一般性的、間接的學習。

其次,學習者如何掌握學習內容。變易理論認為學習是改變學習者對事物看法的活動。在變易理論看來,學習的目的是學習者能在未來更好地學習和解決問題。它的關注點側重使學習者通過多樣化具體事物發現和掌握規律性知識,并能在遇到新情境時,關注該情境中與已學規律相關的部分,進而運用已學規律對情境做出解釋,發現和解決新問題。

二、變易理論在職高會計教學中的應用

變易理論應用于課堂教學,主要體現為對學科教學內容而不是教學活動形式的選擇與組織。因此,變易理論強調學習者要對事物的差異進行感知和比較,進而識別出事物的關鍵屬性。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學習,所以課堂教學必須弄清楚這樣一些問題:教學目標指向哪些關鍵屬性?為識別這些關鍵屬性,學生需要感知哪些具體例證?這些例證彼此之間在哪些方面保持一致,又在哪些方面有所差異?這樣的分析和探討很難脫離具體教學內容進行。筆者結合職高會計實踐教學,嘗試運用變易理論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

1.明確“教學要讓學生學什么”

在教學實踐中,所有教師都會在教學設計中提出若干教學目標,但大部分目標涉及教科書呈現的具體的、直接的學習內容,較少針對一般的、間接的學習內容,而后者卻是提高學生能力、促進其未來學習和應對新問題必不可少的。為此,從變易理論角度出發,教師需要從一般的、間接的學習角度深入分析教科書的教學意圖,追問教科書的某項內容。除了讓學生感知、記憶、理解外,還試圖讓學生明確在概念理解、問題解決、策略應用、價值選擇等方面有怎樣的變化。

只有弄清楚教學究竟想讓學生學什么這個問題,才能圍繞具體學習目標選用相應的教學策略,才能找到并恰當組織合適的例證。由于新會計準則的和實施,《初級會計實務》考試變得更有難度。教師可以借助“新舊會計準則對比法”,幫助學生學習記憶會計實務內容。如對自己研究開發無形資產的核算,新舊會計準則的規定是不同的:舊的會計準則規定企業自行開發并按法律程序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按照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借記“無形資產”賬戶,貸記“銀行存款”等賬戶。在研究開發過程中產生的材料費用、直接參與開發人員的工資及福利費、開發過程中產生的租金及借款費用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借記“管理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賬戶。而新會計準則把企業內部無形資產開發研究項目發生的支出區分為研究階段支出和開發階段支出,企業自行開發無形資產發生的研究開發支出,不滿足資本化條件的,借記“研發支出――費用化支出”科目,滿足資本化條件的,借記“研發支出――資本支出”科目,貸記“原材料”、“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等科目。研究開發項目達到預定用途形成無形資產的,應按“研發支出――資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額,借記“無形資產”科目,貸記“研發支出――資本化支出”科目。期末(月末)應將“研發支出――費用化支出”科目歸集的金額轉入“管理費用”科目,借記“管理費用”,貸記“研發支出――費用化支出”科目。

對比新舊會計準則的時候,我們找到了二者的重要區別在對待研發支出中的資本化支出的處理上,新會計準則把資本化支出單獨分離出來進行核算,最后計入無形資產的價值。這樣有利于準確計算無形資產的價值,有利于自行研究開發無形資產和購進無形資產在價值構成上的可比性,有利于無形資產價值的國際對比。通過以上對新舊會計準則的差異進行感知和比較,識別出新會計準則的關鍵屬性,關于無形資產核算的業務就牢記在學生心中了。

2.注重學情調研和分析

變易理論教學研究非常重視學生學習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關注對學生學習差異進行分析,探索導致不同學習結果的教學條件。一節課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想利用上課時間幫助學生對知識概念及關鍵屬性形成準確理解,教學必須有針對性,把主要精力和更多時間用于學生容易產生誤解或不太容易靈活運用的內容屬性上,對學生已經掌握或比較容易理解的屬性則可以簡化教學環節。

對學生情況的了解,是課前進行診斷性測試的依據,測試題目可以是教師依據本課教學內容設計的題目,也可以是課后練習。例如講授無形資產前,可以問問學生“什么是無形資產?”,或者“電視劇《大宅門》中百草廳的生意很紅火,因為他家有十五張宮廷秘方,這些秘方是無形資產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判斷學生對無形資產的一些基本知識有所了解,但是不夠透徹。他們知道“專利權”、“著作權(版權)”屬于無形資產,也知道專利權必須去專利局申請注冊才受法律保護,大部分學生也知道“申請在先”的原則,但是對于“土地使用權、特許權”等就不知道了,需要教師重點講解。

對學生以往教學中的表現進行分析,包括課堂發言、作業、單元測驗等,也可以總結出學生對特定教學內容容易出現的理解偏差,依照學生學習的一般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設計和指導。“整理錯誤”代表著對學生認知基礎及教學起點的分析,其目的是為明確教學重、難點提供依據。

觀察學生課堂學習表現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途徑,可以幫助教師了解預設教學目標是否落實。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展現出的困難和問題,不僅可以激發教師反思其既定教學設計和已采取的教學措施,甚至可以促使教師反思教學目標的適宜性。

3.合理選用典型例證

組織正例和運用反例都是指借助典型例證引導學生關注和把握目標內容的關鍵屬性,其具體表現是舉例或典型例題分析,這是各科教師都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典型例證可以分為正例和反例兩類。正例是具備目標內容關鍵屬性的例證,反例則是不具備關鍵屬性的例證。它的作用主要是為學生準確把握目標內容的關鍵屬性提供對照,引導學生關注目標內容的關鍵方面,而不被其他方面干擾。

如前文提到的無形資產的知識,筆者在課堂上借用王琳璐老師的例證作為正例:張三發明一項技術――水變油,一般的水經過過濾器過濾就變成了油。他的鄰居李四隔著墻頭學會了,并到專利局注冊了這項技術。張三聽說了,跑到專利局告狀,說“水變油”的技術是他發明的。專利局的人員拿出《專利法》告訴張三“誰先申請誰是合法的,以后李四是這項專利技術的發明者。如果張三要使用‘水變油’,必須先向李四支付一筆使用費”。這樣學生很清楚地掌握:專利權必須去專利局申請注冊才受法律保護,而且有“申請在先”的原則。

典型例證不一定由教師呈現,可以是學生的錯誤回答,也可以由學生經由自主探究的歷程體驗。如果是自主探究,則需要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的關鍵屬性設計和準備相應的自主學習材料,可以采用分組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交流和探討。

4.依據目標引導學生注意例證的關鍵方面

根據變易理論,確立教學目標和確定教學中用什么樣的正例或反例,都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某種預設,與實際課堂教學有一定區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向學生呈現各種例證,引導學生注意例證的哪方面特點,如何結合例證進行講解、提問、反饋等,決定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學到什么,但它與學生實際學到什么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如講會計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時,筆者舉了正面典型事例后,又舉了本市一個初中會計挪用學校食堂公款去澳門賭博被抓的反面例子。結果不少學生發出“哇,這么多錢啊!享受啊!趕緊逃啊!”等感嘆,對于同樣的例證,引導角度不同則可能導致不同學習結果。筆者趕緊強調后果,進行正面引導:這個會計是逃了,但兩個月不到就被抓了。他不僅要賣房賣車還錢,妻子還和他離了婚,還要坐牢。

三、結語

一線教師要常常學習新的教學理論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特點,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先進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效果,為社會輸送優秀的會計畢業生。

參考文獻:

[1]叢立新.運用變異理論,探究課堂教學的全過程[J].教育學報,2013,9(5):37.

[2]植佩敏,馬飛龍.如何促進學生學習――變易理論與中國式教學[J].人民教育,2009(8):33-34.

第6篇

七年級A班的文學課,其流程如下:教師和學生自由交談,學生隨便發表意見,教師對學生的觀點作出評價后,發給每個學生一本小說 (經詢問得知小說來自于該校圖書館);在接下來的大部分時間里,教師坐在教室前面的桌子上朗讀某章節,學生四五人一小組,邊聽邊思考,閱讀完后教師和學生開始辯論某些問題;最后教師以家庭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寫下對辯論的認識。而在七年級B班的語言課上,教師和一部分學生在教室里扮演角色,其余學生觀看表演并評說,教室里充滿了歡快愉悅的氣氛。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班的文學課,有一些共同點:教師進教室上課,學生不必起立;學生的座次安排較為自由,可以一排一排地坐,也可以分小組坐;班級的規模相對較小,人數一般在30人以下,并且沒有固定上課的教室,到底去哪個教室上課,是由所選課程來決定的;學生上課沒有固定的教材,等等。

通過對部分課例的觀摩,筆者發現英國的基礎教育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一、實踐型教育

進入英國的學校,你看不到任何標語和校訓,卻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教育;在藝術設計課上,學生利用各種標本、材料和顏料進行創作;在勞動技術課上,學生用凍魚和黏土等材料制作各種造型;上烹飪課時,教室就如同一個設備齊全的大廚房,學生們在熱火朝天地做著各種不同的食物,然后逐一存放在冰箱里,等待老師的檢查,并進行對比和總結;在文學課上,學生在老師的安排下分別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以此來復習所學的內容。

在英國人看來,教育的過程比教育的結果更有意義,動手實踐比空談理論更能產生效果,因為實踐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可以使學習者掌握技巧,發現規律,體驗成功。總之,這種實踐型教育養成了英國人獨立思考的習慣,造就了英國人善于冒險的性格。

二、開放型教育

1.教學觀點開放

在英國,教師一般不強求學生必須回答什么,學生有權按照自己對事物的理解來辯論,因而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反問、質疑教師的現象。在教師看來,這是非常正常的教學現象,只要學生能以充足的論據證明自己的看法即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在諾丁漢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學習英語教學理論時,筆者常能聽到導師談論某種現象積極有利的一面,而后還要列舉其消極不利的一面,為的就是能以全面、開放和立體的視角審視教育,這應該是英國學校教育的一個鮮明特征。

2.學習材料的開放性

由于英國各學校所用的教材并不統一,因而學生學習素材來源就具有不確定性,這為教育的開放與觀點的自由提供便利,也為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創造條件。學習材料一般來源于圖書館、互聯網和其他各種媒體。

需要指出的是,資深學者和大學教授的著作、社會名流的言論匯編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這既為教材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為教材提供了專業的保證。另外,各個學校的圖書館和網絡設備為學生全天開放,這一切既為學生捕捉信息、搜集知識提供了便利,也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3.辦學思想的開放性

英國的教育者認為:人都是有思想、有個性的,教育應為人的思想插上翅膀。這種具有開放性的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教學和學校文化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由于英國的許多大學和部分中學都招收國際留學生,因而學校成了各國文化交流的中心。總之,英國人總是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不同國家的語言文化。

筆者在諾丁漢加諾格力城市學院(Djanogly City Academy Nottingham)訪問時曾看到走廊兩側張貼著不同國家學生的創意作品,同時因開設漢語課而使中國國旗飄揚在該校校園上空。另外,許多英國的大學、中學和小學都既沒有圍墻,也沒有校門。可見,其開放思想從無形到有形。劍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諾丁漢加諾格力城市學院等院校都不設圍墻,諾丁漢大學只在東西南北四個入口處各立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歡迎到諾丁漢大學來”。

三、合作型教育

1.教師合作教學

在英國的一些課堂上,除了任課教師外,還有一位助理教師專門幫助班里那些在心理上有障礙或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另外,某些學校在一些科目備課上實行不按內容、按時間順序由不同教師輪流負責的備課制度,這不僅促成了備課資料的共享,也加強了教師間的協作與交流。

2.家庭與學校教育的協作

英國學校教育與家庭的合作是一種教育模式,家庭有責任勸導孩子完成學校的作業。例如,諾丁漢市布魯克特學校的家庭作業規則里有這樣的要求:每學年開始,所有的學生和家長都會收到家庭作業的程序手冊和學生計劃,家長須在學生計劃書上簽名,并檢查其孩子的作業,隨時和學校保持聯系。學校給每位學生家長印發家長手冊,完不成家庭作業的學生將面對學校紀律處分。

3.班級合作學習

英國課堂教學小組活動多,這就要求小組成員必須互相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四、以人為本,培養能力

英國教育注重對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重視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

在英國的學校,你看不見學生手捧課本背誦的情形,見到更多的是學生學習怎樣使用各種儀器設備,怎樣搜集、摘選、整理所需信息,怎樣在實際應用中掌握所學知識。以人為本、培養能力的理念貫穿其間。

第7篇

一、遠程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影響開放教育學員學習的因素主要有:學員基礎、學習動機、學習時間以及學習資源的使用情況等,尤其重要的是學員是否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而制約開放教育學習效果的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 自主學習意識薄弱,不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

農村地區參加開放教育學習的多數學生基礎較差,對教師的依賴心理較強,自主學習的意識薄弱,相當一部分學生比較“留戀”傳統的面授教學,認為最有效的教學形式是面授輔導。希望老師系統地講授教材,甚至把面授課當成完成學習任務的唯一渠道,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最主要的解決方法還是直接找輔導老師。而不是上網參加在線討論尋求幫助。雖然多數學生也希望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水平和業務能力,但不能排除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缺乏自覺性。混文憑思想嚴重。

2 工作、學習矛盾突出,自學時間投入不夠

開放教育的面授時間多數安排在周末,而多數學生是30歲左右的中小學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工作,家庭負擔也較重,尤其突出的是一些中學利用周末組織教師業務學習,嚴厲的量化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度是學員不愿冒著丟掉工作的風險參加面授輔導,更有許多中學利用周末為學生補課,使擔任畢業班教學工作的學員無法參加面授輔導。

二、建構開放教育教學新模式的對策

1、喚醒自主學習意識,注重學習策略培訓

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最大特點是學生利用網上教學平臺進行自主學習,這就要求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讓他們明白,樹立自主學習意識。擺脫對教師和傳統授課方式的過分依賴:面授輔導時要注重學員學習策略訓練,使學生學會制定學習計劃和進度,了解開放教育各門課程的特點和學習方法,并充分利用網上各種學習材料、學習條件以及各種支持服務資源。通過多種媒體、多個渠道學習。總之,不僅“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要讓學生明白在新模式下應該怎么學,怎樣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只有讓學生對開放教育有一個全面深刻的了解。轉變觀念,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方法和策略。一旦徹底擺脫了舊的學習模式,學員學習能力的提高將會有質的飛躍。

2、發揮傳統教學手段的優勢,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

現代遠程教育是建立在多種媒體教學基礎上的。通過網絡資源接受知識是他們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相當一部分學員來自鄉鎮中小學,尚不具備上網學習的條件,因此,在一定范圍內強化面授輔導環節,仍然是提高開放教育質量的重要形式。目前,多數專業的網上資源較少,有些科目尚未建立起來。即使有的學員具備上網的條件,真正可利用的資源也很少,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建設,采取多種措施,提供學習服務。比如,網上直播課堂講授的時間短,容量大,重點突出,便于學員在較短的時間內收到最佳學習效果。總之,各個辦學點要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需,因地制宜,將現代網絡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接合,進一步完善開放教育教學支持服務體系。

3、指導教師的導學作用

我們在通過具體實踐和大量地實地考察基層縣級電大的開放教育的教學情況后認為,在同等教學資源前提下,一個好的指導教師可對教學效果的提高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指導教師在教學組織和實施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與開放教育學生接觸最多、關系最為密切的指導教師,好似是學生與學校、學生與責任教師和輔導教師相互聯系的紐帶,是保證各教學環節順利進行的主要承擔者之一,起著控制神經中樞的作用。

第8篇

論文摘要:學會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順應時展的需要。今天的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要適應社會、適應時代,就必須不斷學習,讓學生會學是教師必須擔負的責任。在英語教學中同樣必須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英語的策略。

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數十年間,人們一直認為,如果教師盡其所能,想方法搞好教學,教學效果一定好,學生也收到同樣的效果。但是,情況并非完全如此。研究發現,教學成效如何最終取決于學習主體,即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對學習過程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學習成效和正確有效的學習策略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的學習策略,他們的英語學習效果就會明顯的提高,學習策略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所在。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能力的提高,需要進行必要的訓練。

一、提高學習策略訓練的意識

英語學習策略的訓練要根據學習態度、學習信念和學習現狀而定,課堂是訓練和運用學習策略的重要場所,要學會學習策略的遷移。總之,要提高學習策略訓練的意識。

1.自主意識

有意識地關注自身學習的認識加工過程,做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自己決定想要學習的內容,爭取任何學習的機會。

2.反思意識

學習過程中的反思意識就是指對自身學習加工過程中的意識。反思語言學習的內容,反思自己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做了什么,什么該做而沒做,什么不該做而做了。學生可以通過以下簡單的問題來思考:哪些是英語學習有用的策略,怎樣通過聽、說、讀、寫來交流,怎樣更好地利用各種學習材料來學習,怎樣區別英語學習與其他科目的學習,并將其他科目有用的學習方法遷移到英語學習中來。

3.自我評估意識

通常學生都希望教師來評價自己的學習和能力,但是學生需要學會自我評價,提高調控自己學習的能力。

4.策略意識

學生學會識別自己或同學正在使用的學習策略,有助于進一步推廣使用該策略。比如,已經會運用上下文來猜測詞義,那么就可能掌握推理的閱讀策略

二、發展聽、說、讀、寫學習策略的訓練方式

由于英語學習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因此英語學習策略的體系大致也由這四個部分策略構成。下面從這四個方面列舉一些較為典型的策略范例,并簡要論述其訓練方式,以期對學生的策略訓練有所啟發。

1.聽——預測內容,訓練語感

預測不僅可以應用于詞匯學習,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聽力訓練策略。聽前預測可以才促使聽者認真閱讀問題選項,對選項滲透的信息進行加工,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增強聽力質量。因此聽力開始之前,學生可以根據問題選項提供的語境信息,對聽力內容做出預測,養成先讀、后想、再聽的習慣,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語感。為了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可以在平時的訓練中加一些聽力常用詞匯句型場景并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還可以把內容相近的聽力集中在一起練習,反復多聽培養自己迅速捕捉信息和判斷信息的能力。

2.說——用唱歌訓練說話,克服焦慮

一直以來,口語都是英語學習中難點,因為缺少語言環境,學生學習口語的主動性受到了限制。盡管如此,很多學生對歐美流行的英文歌曲情有獨鐘,是不是可以通過聽唱英文歌曲來訓練口語,培養口語的興趣呢?

經典的英文歌曲不僅曲調優美,而且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正是文化導入的絕好材料。學生可以先熟悉曲調和節奏,之后熟讀歌詞。歌曲本身不長,反復練習幾次后就能流利得讀完整整首歌詞,最后配合曲調演唱。演唱中學生能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并了解西方文化,更關鍵的是歌曲中的口語和詞匯技巧在美的熏陶中被輕松掌握。 轉貼于  口語中的情感策略非常重要。情感策略是對自身學習的情感動機和態度的調節,如自我鼓勵和降低焦慮感等。許多學生不能正確地使用情感策略,最明顯地體現在不能正確對待口語中的語法錯誤。有些學生過分追求語法的正確性,因而不敢說英語。究其原因在于平時的學習過分強調語言形式,忽視其意義,久而久之,稍有錯誤心理就產生焦慮。課堂上的具體表現為—很少主動參與師生互動教學,一旦被點名回答問題便結結巴巴,惟恐出錯。遇到交流障礙時更是不知所措,不能即使克服困難、調節策略、疏通交流。

因此,在口語訓練中,學生要自始至終關注自己的情感,選擇難度適當的練習材料,設計主動新穎有趣的交流活動,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以積極的情感投入英語學習,特別要正確對待口語中出現的錯誤,學會區別對待不同性質的錯誤。

3.讀——速度和理解率一起抓

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流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這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因此以信息搜索為特征的泛讀不再是精讀的輔助手段,而是需要切實掌握的閱讀能是能力。

閱讀中的補償策略非常重要。補償策略即學習者使用迂回的方式或利用各種信息來掌握語言的方法。它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尤其重要。補償策略使學生考慮語篇的整體結構,靠上下文猜測生詞,正確領會言外之意,深層理解語篇。現實閱讀中只有少數學生能自覺運用補償策略,充分利用主題句形成對文章的整體概念。許多學生遇到生詞時靠查字典解決,既浪費時間,又不能正確把握該詞的語篇含義。

因此,在閱讀訓練中,學生要培養補償策略意識,運用top-down model策略閱讀,注重文章的有機整體,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一般每一段都有一個主題句來表達這一段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的中心就是通過這些主題句串聯起來的。所以閱讀前可以先瀏覽一下文章各段的首句和尾句,在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之后,再回頭仔細閱讀,可大大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4.寫——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寫作中認知策略非常重要。認知策略,就是理解并生成新知識的方法,如在真實的情景中實踐所學的語言知識。例如英文寫作,不同的體裁需要有不同的結構,可否用對漢語不同體裁的認知來解決這一問題呢?根據Chomsky的語言普遍性理論英語和母語之間存在著共性。因此在漢語環境中練習不同體裁的英語寫作時,可利用認知策略,使漢語中熟練掌握的文體結構、上下文銜接技巧產生正遷移,有效地影響英語寫作。但認知策略在寫作中使用的頻率相當低,雖然學生掌握了母語各種體裁的文章結構,但在外語的環境下,學生運用該知識的速度很慢,效率很低。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寫作訓練中要根據不同的體裁選擇不同的材料和結構,堅持反復長期訓練,達到對寫作的自動化認知。

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訓練,能促成他們自我總結、反思乃至生成新的策略,提高外語學習的效率。使語言學習變得更輕松、更有趣,從而改變外語學習低效的現狀。學習策略訓練會使學習者“具有一雙更加實際的眼睛、一對更加強悍的耳朵、一條更加靈活的舌頭、一顆更加專注的心和一個更加靈敏的頭腦。”這不僅使學習者更加省時高效,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成功應對未來的復雜情況,適應信息時代對高素質學習者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葉琳.素質教育與外語專業教學改革[J].外語研究,2002,(2):16.

第9篇

[關鍵詞]OER Commons;開放教育資源;共享;知識庫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6-0009-04

世界范圍內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植根于這樣一種理念一一所有人都可以公平地獲得高質量的教育。通過可容易獲取的內容、在學習中應用參與性過程、有效的技術支撐等方面為系統地改變教學和學習提供了可能。OER Commons作為提供共享開放教育資源的知識庫與聯接門戶,是由ISKIVlE――教育知識管理研究組織于2007年2月公開發起創建,作為休利特基金會全球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一部分。該項目的理念、資源組織、評價機制,用戶的共享、管理機制等對我國的開放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具有借鑒意義。

一 OER Comons的起源和目的

1 OER Commons的起源

OER Commons項目于2007年創建以來,依靠互動和知識共享促進教育生態系統的形成,通過鏈接機構的資源集合、單個作者的課程和其他學習資料來提供教學和學習材料。目前,OER Commons已經和120多家內容提供機構建立了聯系,教育者、學生和其他學習者可以通過鏈接進行研究、搜索、評價和討論超過30000個高質量的開放教育資源,可以找到對于每個資源的描述性信息并獲得他們需要的那部分資源。網站擁有16400個注冊用戶,每個月平均有來自195個國家的50000次訪問量。2007年,為表彰ISKME開發了OERCommons,圣何塞科技博物館創新部授予ISKME技術益于人類的教育桂冠。

2 OER Commons的目的

OER Commons項目利用技術基礎設施和開發教師訓練模型來促進人們對開放教育資源的參與,以期在所有層級的教育者中創建一種持續的分享文化。OER Commons推崇學習即分享的理念,追隨開放教育資源“分享和再利用資源”的理念。目前因特網上已經存在大量的可以被學生和教師利用的開放性教育資源,但是,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源有時很費時,而且網上雖然資源豐富,但資源的質量沒有保障,因此,OERCommons應時而生。它幫助教育者、學生和終身學習者尋找網上已經存在的開放教育資源,它既不是一個搜索引擎又不是一系列的鏈接的簡單堆疊,而是一個針對高質量教育資源應用和重用的具有良好結構的知識庫。

二 OER Commons的特色

1 完成目標的途徑

OER Commons的使命是通過增強高質量開放教育資源的可接觸性來擴大教育機會,促進開放教育資源的創造、使用和再利用,有如下三種途徑:一是提供一系列的開放的鏈接方便教育者、學生和其他學習者搜索、瀏覽、評價、下載和討論開放教育資源;二是促進使用開放教育資源的人為其他人開發和上傳高質量的內容:三是使用用戶社區,方便使用者更改信息、創建標準、提高已有資源的質量等。

2 學習空間

OER Commons包括兩個主要空間:一個提供相關開放教育資源鏈接的內容空間:一個分享學習者和教學者經驗和項目的工作空間。內容空間包括大量的高質量教育資源的鏈接,使用者可以獲取他人的教學材料、學習材料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或學習。工作空間提供了關于開放教育資源的最新發展、他人分享的項目,使用者可以通過具體項目環境進行學習,可以添加自己的開放教育資源文檔,也可以在線創建,還將自己的具體實踐項目分享。

3 提供的資源

OER Commons提供了大量的不同學科的資源,包括藝術、經濟學、人類學、數學和統計學、科學與技術和社會科學,跨越中小學教育和高等教育,而且材料類型極其豐富,不僅有傳統的課堂學習材料,還包含許多活動和實驗,方便學習者在真實環境中掌握知識。除了學科資源,OER Commons開辟了單獨的開放教育資源模塊,其中搜集了關于開放教育領域的新進展,涉及教學、技術、研究和很多其他方面,內容按主題和材料類型劃分。

4 使用群體

由OER Commons的使命可知,全球的教育者、學生和自學者都是該網站的服務對象。教育者可以獲取其他同行的課程材料,也可以分享他們自己的,還可以對課堂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可以接觸到來自全球的各種不同的學習材料,能夠從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文化視角審視學習內容,可以利用OER Commons作為協作學習的入口。自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學習內容。

5 用戶工具

用戶注冊后將有一個賬戶,可以對查看的資源加標簽、評級、評論、保存、做記錄,這些操作都會記錄在個人賬戶中,電顯示在網頁中,方便用戶對自己過去瀏覽的資源進行回顧。加標簽就是使用關鍵詞對資源進行分類,方便在大量資源中對特定材料的定位;評級是用戶對資源的相關程度和價值做出等級判定;可以對資源進行評論,包括怎么樣使用資源、資源的質量如何、其他人如何利用這個資源等內容;記錄是私人性的,只對用戶自己可見,不同于其他幾種。

三 OER Commons的開放機制分析

1 資源的共建機制

OER Commons提供大量的高質量開放教育資源,但是它自身并不創造或收藏學習材料。在OER Commons中鏈接的開放教育資源大都是其他機構、大學或作者創造、開發、收藏和維護的。OER Commons通過每天搜尋因特網尋找開放教育資源,而且已經和120多家值得信賴的機構和組織建立穩定關系,由他們提供免費的、開放的、有質量保證的教育資源。

網站訪問者可以推薦他們發現的比較好的開放教育資源,也可以提供他們自己創造的、愿意和其他老師和學習者分享的資源,由網站管理員對內容進行評審后,對符合要求的資源進行收錄。OER Commons鼓勵使用者提供具體的內容或者是“元數據”,例如URL、關鍵詞或更多方便其它人尋找內容的元數據。它并不需要作者上傳他們的資料,只需要提供資料現存空間的路徑。網站右上角有一個“貢獻內容”按鈕,訪問者可以提供三種類型的資源:與課程有關的材料;圖書館和文獻資料;開放教育資源社區項目。

站內鏈接OER Commons Wiki,學習者和教育者可以在這個工作空間開發和共享開放教育資源。里面包括他人已經做過的項目和上傳的文檔,使用者可以上傳自己創建的文檔供大家分享。

2 資源的共享機制

(1)資源的組織方式

OER Commons對資源的不同屬性都做了相應的描述,方便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定位資源。這些分類是由資源的創

作者和OER Commons的管理者確定的,主要的劃分依據包括:學科、年級、材料類型、媒體方式、與課程有關的材料和圖書館文獻材料。其中學科包括:藝術、經濟學、人類學、數學和統計學、科學和技術、社會科學:年級包括:小學、中學、大學;材料類型包括:活動和實驗、評價、視頻講座、討論、游戲、作業、會議記錄等多種形式;媒體方式有視頻、圖片、移動式、文本、可下載文檔、音頻和交互性內容;與課程有關的材料分為全部課程和學習模型:圖書館文獻材料分為初級資源、教學和學習策略和其他。

OER Commons主要內容的提供者是一些大型的組織或機構,因此其也按資源的提供者進行了劃分,將組織按提供的內容分為兩類一一與課程有關的材料或是圖書館文獻材料。OER Commons有一個獨特的以綠色為主題的主頁,綠色開放資源是OER Commons中的一個項目,是由ISKME和Agro-Know合作開發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和老師合作開發的聚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科技需要和綠色設計創新。

(2)資源的查詢方式

網站提供檢索功能,包括簡單檢索和高級檢索。簡單檢索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即可。對于簡單檢索進行一點控制,即可增強檢索的有效性,包括學科、年級和使用條件。高級檢索為優化檢索提供了大量的選擇,而且也可以條件進行限制。

網站擁有良好的組織結構,用戶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瀏覽資源。網站首頁有內容推薦,學習者可以很容易的發現中小學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目前最受關注的方面。學習者可以通過資源的分類進行瀏覽:通過學科和年級瀏覽;通過所有分類瀏覽:通過內容提供者瀏覽;通過標簽瀏覽。

(3)其他共享方式

OER Commons中有兩類標簽:自下而上的分級方案和一上而下的分級方案。自下而上的分級是用,一創造和指定關鍵詞標注資源,使用戶擁有自己劃分材料的方式,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自上而下的分級是由網站的管理員確定資源的關鍵詞,是一種標準的關鍵詞格式。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評價標準對資源評定等級,被評價的資源右上角會直接顯示,其他教育者和學習者查找材料時,可以對資源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對于資源的選取有一定的幫助;還可以對資源進行評論,也會有助于他人選擇材料。

3 資源的評價機制

(1)評價對象

為了保證提供的資源都是高質量的,OER Commons會對機構和個人提供的材料進行質量評定。它只是對材料本身的質量進行評價,即是否對使用者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不會根據材料提供者的學術水平、內容的多少、材料使用的語言等外在因素進行限定。這更好的保證了它收錄材料的高質量,同時擴大了收錄的廣泛程度,保證資料的全面性。

(2)評價主體

OER Commons的評價機制分為“用戶評價”和“管理員審核”兩類,即評價主體為用戶和管理員。用戶的評價標準是個人化的,根據自己的評價標準對已經存在的開放教育資源的質量進行評價,這種評價發生在資源的查詢、使用過程中。同用戶評價不同,管理員審核的是還未存在于OERCommons中的資源,是機構或個人提供的位于其他空間的開放教育資源,只有通過管理員的審核,這些資源才會被鏈接到OER Commons,訪問者才可以查詢到,這種評價是對資源的一個認證過程。

(3)評價方式

OER Commons制定了詳細的評價指標,管理員審核就是根據這些標準檢驗資源的質量水平。用戶評價的方式有多種:星級評價、發表評論、創建標簽。

星級評定是用戶對資源的主觀評價,評價結果可以直觀顯示,最好為五顆星,任何用戶都可以對資源進行星級評定,所以經過用戶評星的資源會由系統自動計算出平均得分,并在資源的屬性中表示出來,以填充形式呈現。

星級評定只是一個模糊地對資源質量進行評價的方法,用戶也可以發表評論,評論的內容可以很具體,其他訪問者可以明確的了解資源的具體優點。評論的內容可以包括怎樣使用材料、在什么課程或項目中使用;總體的質量:清晰度、連貫性、內容是否有錯誤、交互性、突出的特征:對于以后使用者的一些建議等。

OER Commons中存在大量的標簽,訪問者可以將高質最的資源以關鍵詞的形式創建標簽,這也是一種評價方式,因為只有材料的質量被認為是較高的,才會被創建標簽。

4 資源的開放協議

開放教育資源基于內容的分享和再利用的理念,由于傳統著作權的限制不適合正在發展的新媒體和新文化,這個領域的法律專家開發了允許將內容進行分享、再利用、混合的法律框架。對于將要鏈接的資源,OER Commons會詢問資源提供者采取何種許可證對資源進行共享。OER Commons主要選擇了三種許可證:知識共享許可協議:GNU自由文檔許可協議;慣例許可協議。

(1)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是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領導力量,它的目標是“面臨日益嚴格的規則,建立一個合理的、靈活的版權層級”。OER Commons鼓勵資源提供者采用知識共享許可證,但是并不做強制規定。它提供了不同的許可選擇,作者可以靈活的決定其他人怎樣使用他的材料。知識共享主要有六種許可方式:CC BY(署名);CC BY-SA(署名,相同方式共享);CC BY-ND(署名一禁止演繹);CC BY-NC(署名一非商業性使用);CC BY-NC-SA(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 BY-NC-ND(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除了特殊說明,OER Commons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采用知識共享許可證的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采用這種許可協議,作者允許其他人復制、、傳播及修改他的作品,意味著你可以將內容按自己的意愿進行修改,但是必須是在一定條件限制下:首先,必須注明該材料是歸原作者所有的;其次,你不能將資源用在商業方面;第三,如果你在別人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那么只能以相同的許可方式將修改過的資料進行。

(2)開放軟件基金設計的GNU自由文檔許可協議是另一種許可方式,起初是為了手冊、文本和其他參考資料和教學材料設計的,但也可以應用于任何科目的文本性材料。它允許讀者和使用者復制、分享、修改作品,但是所有內容必須使用相同的許可證;可以用于商業;修改和復制的內容需要指出其創造者。

(3)慣例許可協議用于描述資源的創造者有權利規定使用者的權限,即將所有權利保留。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其材料作出使用權限的規定,可以允許其他教育者和學習者查看、使用、分享、修改、重新分配等不同的權限。

OER Commons資源的使用條件有四種,每個資源旁邊都有其使用限制的規定。無限制――對于資源的修改、重新分配、衍生沒有任何限制,和作者擁有相同的權利。混合和分享一可以修改、重新分配、在一定條件下衍生,可以分享。

只能分享一對于原有資源不能修改和衍生,只能分享。查看原出版物一對于所有權利保留的資源。

總之,OER Commons通過資源的組織、分類、共享、評價機制,以及用戶社區的建設等方面,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開放教育資源知識庫,提供了對優質開放教育資源的聯接門戶,實現了開放教育資源的應用和重新利用,成為一個具有共享與再生特點的教育資源系統。

四 OER Commons項目的啟示

OER Commons項目秉承“學習即分享”的理念,該項目通過其獨有的共享、開放、評價機制實現了開放教育資源的分享與再利用,該項目分享的理念、知識庫的建設、資源的分類、完善的共享與評價機制、用戶使用的良好互動機制等方面,對我國的開放教育資源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 建設我國的OER Commons

我國日前已經有高校精品課程網、K12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等等,但是仍然缺少一個由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組織建立的可以用來訪問各種各樣教育資源的門戶網站。對于用戶來說,通過這個網站,可以各取所需,找到所需要的課程、資源、用戶社區等等。建設這樣一個知識庫和鏈接門戶,可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集合,實現教育資源的再生和重利用,有利于減少重復建設,為學習者提供分類良好的優質的教育資源,因此有必要建設我國的OER Commons。

2 良好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為OER Commons提供資源的有個人、各種教育機構。他們可以提供具體的內容或者是“元數據”,例如URL、關鍵詞或其它元數據。并提供了科學靈活的資源組織和共享方式方便用戶使用。中國的精品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材料、課件、教學錄像、測試試題、參考資源等等,很多是課堂教學的再現和延伸。OER Commons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在精品課程建設和資源建設方面進行完善。

3 良好的資源評價機制

OER Commons的評價主體為用戶和管理員,用戶評價可以通過星級評價、發表評論、創建標簽,而管理員根據這些詳細的評價指標檢驗資源的質量水平。從而實現了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用戶評價與管理員評價相結合的科學多樣的評價方式,為用戶的使用提供了依據。我國精品課程葉一資源評價的部分主要由教育部委托有關機構和專家開展。今后也可以參考OER Commons中這種評價方式,既有管理員根據量化指標進行評價,也有用戶根據他們的使用效果進行評價,從而有利于評價的多樣化和科學性,建立科學靈活的評價機制。

4 互動交流的用戶社區和方便實用的學習工具

優質開放教育資源必須要通過用戶的使用才能獲得生命力。OER Commons提供了用戶社區方便他們使用資源和與其它用戶交流互動,并提供了多種實用的學習工具,從而提供了個別化的學習環境。通過個人學習記錄、用戶社區、交流平臺等等可以實現網絡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相結合,獲得個人學習成就和情感交流的結合。中國開放教育資源建設在建設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教育虛擬社區,方便他們的學業討論和情感交流,以及提供多種學習工具,為他們的網絡學習提供輔助。

參考文獻

[1]ISKME's O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B/OL]

[2]About the Licenses[EBIOL].省略/licenses>

第10篇

隨著高等教育發展的迅猛發展,教學資源的使用成為了目前教育的主要加強內容,而教學資源方面,其中網絡教學資源更顯得尤為重要。需要通過教育改革合理調整配置教育資源。網絡教學資源是網絡信息技術與教育資源相結合的產物,是教育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我國,伴隨新課改的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廣泛,教育學者們對于多媒體課件的研究探索興趣也在加強。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大學生是網絡教學資源學習的主力軍。筆者希望通過實踐調查研究來開展網絡教學資源對大學生的影響因素調查,從而研究為高校教育教學的發展提供一定借鑒。

一、國外研究

在開放教育資源這個概念還未被大家認識之前,世界上很多機構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參與網絡學習教學。英國開放大學作為全球開放大學的典范,于2006年開始推出OpenLearn平臺。免費向全世界任開放教育,提供大量自主學習材料。英國大學將其優質的課程資源作為基礎資源,到OpenLearn供免費使用。其內容除了正式的資源,還包括一些非正式的資源,還有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的可汗學院,成功的關鍵在于講微視頻的課程學習模式和內容的進階完美融合。

二、調查分析

網絡教學資源逐漸被大學生熟知利用,成為了領域熱點。教育資源形式主要有文本資料,這類主要以教科書為原型,提供電子稿。其次是音頻、視頻、動畫等。圖像素材以在線瀏覽居多,多媒體課件以演示文稿,Flash課件等為主,視頻影像資源以課堂實錄為主,再加工。 網絡教學資源主要是指基于網絡的教學材料,即基于互聯網運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本研究通過文獻法與問卷調查法等以某高校為例進行調查研究。問卷設計分為三個維度:基本信息、使用情況以及使用需求。經筆者調查表明,網絡教學資源在高校學生中的應用現狀較好。但與此同時依舊存在些許問題,還有再創造的發展空間。目前學習者學習網絡教學資源學習存在的不足原因大致分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又包括如:網絡教學資源的開放性有待提高;網絡資源學習中干擾因素過多;網絡教學資源的質量有待改善。主觀原因有:學習者缺乏學習的交流互動;反思性學習活動開展困難;學習時間規劃不合理;缺乏獲取學習資源的途徑等。

經過調查檢驗,在網絡教學資源的應用情況中,學習環境、網速的限制等因素均對學習者的主動性和應用情況無顯著影響。網絡教學資源中的干擾信息過于繁雜與網絡教學資源學習的主動性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大學生在應用網絡技術的能力與網絡教學資源學習的主動性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可以認為應用網絡技術的能力越強,學習者的主動性越低。

三、結語

網絡資源傳播具有便捷性、多元化、選擇自由等特點。大學生群體有著自己獨立的思想。對于時間管理,未來方向等有規劃對于網絡資源的學習利用,應該具有較強的把控能力。網絡教學資源可以滿足他們對不同類型不同科目資源的選擇,使得學習更加輕松便捷。但筆者的調查發現,依然有部分學生無法將網絡學習與娛樂時間合理分配。對于網上學習的時間管理沒有明確計劃,學習的時間太少,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待加強,需要提高自覺性。相應的解決方法可以通過學習策略的改善,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平臺式管理,對學生的主動性加以強制。

目前的網絡教學資源的種類較多,但是沒有明確具體的劃分,太過繁雜,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調查還發現大學生對學習資源的留意度較高,多主動查找、收藏。但苦于學習者尋找學習資源的途徑匱乏,在大部分群體中只有老師、同學間的相互分享。每個學校都具有不同規模的網絡學習資源庫,但是使用情況不高,只為少數人所利用,建議加強學校之間的合作,加大推廣宣傳,提高使用率。擁好的資源得不到分享,不能被學習者利用學習,是對資源的莫大浪費。還存在的問題是一些網絡上的學習資源正確度有待檢驗,不能保證正確性的資源會對學習者產生誤導。作為學習者也要具備基本的甄別能力,選擇合適的正確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在內容質量管理方面,需要加強。最后訪談者反映對于一些文庫和視頻網站的使用需要賬號,查看下載需要收取費用。尊重知識、尊重原創、尊重版權我們義不容辭,但希望可以相對改善,資源可以采用部分內容預覽、視頻試看等方式獲得學習者認同再做相應產權管理,當然也建議學習者可以借助一些學校的開放資源平臺,達到知識共享,學習雙贏。

現代教育與網絡技術的結合是社會發展的趨勢,相比于傳統的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提高網絡教學資源的應用情況,為學習者打造高質量、高效率、高互動的開放資源及平臺,我們還需努力。

第11篇

關鍵詞:通用設計;課程發展;課程設計;個別差異

Abstract:The idea of universal design means its products and service can be used by different people with different abilities in greatest extent without the need for adaptation or specialized design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This is a good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curriculum design under the idea of edu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 student. The application of universal design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7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design and the experience of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students inpidual difference in the academic fields.

Key words: universal desig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esign; inpidual difference

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或譯“全方位設計”“萬能設計”)本是建筑設計的術語,它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羅納德·梅斯(Ronald L.Mace,1941—1998)提出。它的核心意旨是:所有的產品與環境的設計,應能使本產品或環境最大可能地便于所有人(包括殘障人士)使用,而盡量不再需要在使用過程中的調整或其他補充性的專門設計。1989年,梅斯在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創建“通用設計中心(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①,對通用設計的研究更趨系統化,通用設計思想的影響也逐漸擴大。如今,這種通用設計的思想不但在建筑設計中已被廣泛接受,在家電、服裝等領域的設計中,也影響甚大。

通用設計的思想,在教育上,也有相當大的借鑒空間。通用設計思想在提出之初,多是為殘障人士考慮(梅斯本人即身有殘疾),所以這種思想在特殊教育領域很快引起了反響,出現了很多有關通用設計用于特殊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但這種思想對一般的學校教育界,影響似乎還不是很大。其實,通用設計同樣適用于普通的學校教育,尤其在學校教育越來越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追求的時代背景下,通用設計的思想在學校建筑設計、課程設計、教學設計乃至評價途徑設計等方面,都大有用武之地。筆者僅以課程設計為例,做些拋磚引玉的討論。

通用設計思想的出現,是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的。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到20世紀后期,人口中高齡和殘障人士已占相當比例,這種增加的趨勢更是有增無減,社會各界普遍認識到需要照顧高齡和殘障人士的利益,這種認識在設計界的反映,是通用設計思想產生的重要基礎。此外,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建筑業的“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 design)”要求與立法,同樣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興起的“康復工程(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以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從社會輿論和立法上保護弱勢群體不受歧視、不被排斥于一般社會生活之外的思潮與運動,也都是通用設計的重要思想基礎或技術支持。

1998年,美國通過《輔助科技法》(Assistive Technology Act),其中,對“通用設計”的概念作了解釋。這個解釋因是在立法過程中征求多方意見、考量比較了多種“通用設計”的定義得出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公受性:②

術語“通用設計”意指設計和分發能夠為最大范圍內不同能力的人們所使用的產品與服務的一種觀念或哲學,包括可直接使用(不必借助輔助科技)的產品與服務,以及與輔助科技并用的產品與服務。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通用設計中心,曾由梅斯等人概括出通用設計的七條原則,被普遍認為是反映了通用設計核心思想的原則,為了供教育界同仁參考,茲摘錄如下。③

1.使用的公平性:設計應能適合各種不同能力的人使用;為所有使用者提供同樣的使用方法,或相應的替代方法;不應把某些使用者排除在外;對使用者的隱私權、安全性、人身安全一視同仁;使設計對所有使用者都有吸引力。

2.彈性的使用方法:設計應能適應不同個體的喜好與能力;提供多種使用方法的選擇;適應習慣左手或習慣右手的使用者;能幫助使用者準確而清晰地使用產品;適合不同使用者的步調。

3.簡單易學:無論使用者的經驗、知識、語文能力及當前的注意程度如何,使用方法應該都很容易理解;減少不必要的復雜性;與使用者的期待和直覺相符合;適合多種文字語文能力;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指導性信息;提供有效的反饋。

4.易察覺的指導性信息:無論周圍環境或使用者的感官能力如何,使用者都能夠有效地理解設計的相關信息;使用多種方式(圖像、聲音、觸覺)提供必要信息;所提供的信息與周圍環境對比明顯;增加相關信息的可識別性;分步驟呈現指導性信息,以便于理解;為感覺缺失的人士提供多種輔助或技術,以協助操作。

5.容錯設計:設計應盡量降低意外或不注意引起的危險或負面影響;適當安排各種因素,降低危險或錯誤的產生;發生錯誤或危險時予以警示;降低誤觸報警機關的可能性。

6.省力設計:設計使用起來應該高效、舒適且不費力。使用者能保持正常的身體姿勢;運用合理的操作動力;降低重復動作;降低持續的生理耗能。

7.便于使用的體積和空間:不論使用者身材、姿勢或行動能力如何,設計都提供適當的體積和空間以便于使用者進入、操作或使用;對坐著或站著的使用者,都提供明確的視覺指引;對坐著或站著的使用者,都提供合適的操作高度;適合不同手部尺寸;提供足夠空間以適合使用輔助器具者的需求。

上述的原則,主要始自建筑設計,其考慮的方面和堅持的原則,未必適合教育中的相關工作。不過,這些思想對教育的改進頗有啟發。通用設計在教育中的運用,首先體現在學校建筑、教學設備等的設計上,要本著“能夠為最大范圍內不同能力的人們所使用”的意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目前,我國的多數中小學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雖然我們聲稱學生是學校的主人,我們的學校“一切為了兒童”,但無論是校舍建筑,還是教學設備,基本都是以成年人為假定使用對象設計的,對學生的關照不夠。比如,樓梯臺階太高,有些個子較小的學生上樓很吃力;小便池太高;桌子太矮,設計時又沒有調整空間,一些較高大的學生坐著不舒服;圖書館書架太高,又缺少安全的輔助設施,學生看不到、拿不到高層的書籍;各種教學設備、儀器基本沒有適于兒童閱讀的說明文字或使用指南;等等。在這些方面,都可以本著通用設計的思想,進行改進。

除了在建筑和設施方面之外,通用設計的思想在學校教育更核心的領域也有很大的借鑒價值。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有機構關注通用設計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運用。如美國應用特殊技術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④提出“學習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的概念,并努力運用這一觀念,嘗試從學習材料的革新和教與學方式的轉化等方面,力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受到較好的教育。⑤

學校教育的核心任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此目的,我們精心設計了學生的學習領域,描述了學生在學校內的生活方法、準備了各種學習材料、提出了種種教學方法……在所有這些方面的設計之中,通用設計思想的運用,都有可能擴大這些方面的適用“范圍”,使之適切于客觀上存在著個別差異(inpidual difference)的學生群體中的更大多數,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從學校教育中獲得適當的發展。不能因我們提供的材料或輔助本身存在的缺陷,限制或妨礙某一部分學生的發展。

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近些年來,隨著基礎教育的普及,適齡兒童幾乎全員入學,加之社會生活的日趨多元化,學生的家庭和社會經驗背景的差別也在擴大,學生間的個別差異似乎越來越“加劇”。這為學校教育“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追求增加了很多困難:現代學校教育系統自其創建之初,就是基于“面向群體(而非個體)”的基本意念設計和組織的,在滿足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方面,存在結構性的不足,直到今天,這種狀況也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于是,進行教育上的調適(adaptation),以關照“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需要,也就成為當代學校教育系統不能回避的事情。

20世紀中期以來,教育心理學界和教育界開始加強對個別差異的研究和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出現了多種處理個別差異的可選途徑。克龍巴赫(Lee J.Cronbach)曾總結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在處理個別差異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嘗試,根據處理差異時的教育目標和教學方法的性質,歸納出五類的教育調適途徑:(1)通過選擇調整受教育時間(即將某一類學生排除在學校體系之外);(2)在一個既定的教育計劃內,根據一定的標準、圍繞某些技術或課題對學生施教,然后調整學生的受教年限(如留級或“跳級”);(3)調整不同學生的學習目標(如同是數學課,某些學生學習“高深的”數學知識,而另外一些則降低難度或只學一些日常應用性的數學知識);(4)“消除”個別差異(如通過“補差”使某些后進學生能夠跟得上和適應“主流”的教學方法);(5)調整教學方法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⑥

上述途徑中,有的將那些被認為缺少進一步學習資質的學生排除在校外,或讓某些學不好的學生留級,或通過額外時間的“補差”以補足學生欠缺的學習基礎,從而跟得上“主流”的教學進度和方法等,因為會對學生的自我概念構成不良的影響或在時間上不經濟,后來逐漸遭到擯棄。“調整教學方法”成為這個領域較受關注的一種途徑,20世紀80年代曾對我國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的掌握學習法(mastery learning),就是一種通過調整教學方法(步調)來促進“每一位學生”發展的嘗試。

更近期的個別差異處理的研究和實踐,除了關注教學方法上的調適外,也開始關注課程上的調整。這樣,個別差異的處理大體上就可以歸結到兩種基本的思路:資質—施對互動(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ATI)與內容—施對互動(Content-Treatment Interaction,CTI),前者主要依據學生的資質(如能力、偏好、態度等)進行教學上的調整,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或教學輔助,幫助具有不同資質的學生都能取得相應的進步,達成一定的教育目標。后者則關注對教學的內容進行調整,因為不同種類的教學內容(如事實、概念、原則、問題)對學生的心智過程的要求不同,如果能調整內容安排,使學生有更大的可能介入這些內容運演的過程,那么就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⑦

從課程發展的角度看,個別差異處理的研究和實踐為處理教育實踐中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可能。如以美籍華人教育心理學家張麗慶教授(Margaret Wang)為首的研究小組所進行的“調適教育(adaptive education)”項目,就比較多地關注為學生提供及時、豐富和足夠的學習資料上的準備與輔助,以實現“每一位學生”都能從學校教育中得到發展。⑧

不過,這類的研究或實踐嘗試多由教育心理學家主持,雖然課程問題在這些研究或實踐中得到重視,但一般來說,這些研究中課程發展的工作還不是很系統,比較常見的做法是提供額外的(正規教科書體系之外的)教學或學習材料,或對現有的材料進行選擇、精簡、改編。相對來說,在課程問題上,這些研究或實踐比較關注“量”上的調整;而至于具體的學習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學習材料的編制,則未必能夠體現“通用設計”所追求的“能夠為最大范圍內、不同能力的人們所使用”的思想,而這一點正是課程學者應該關注的。

建筑中的通用設計,主要是為了提高建筑及其內部設施的“通達性(accessibility)”,以使最大多數的人能夠便捷、有效地進入和使用相關服務。同樣,通用設計在課程發展中的價值,也在于提升“課程通達性(curriculum accessibility)”。課程產品的使用者,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客觀上都存在著經驗背景、知識基礎、慣熟的認知方式等方面的個別差異。這些差異,可能使某一些課程產品的使用者在使用這些產品時,有特殊的需要(如只能讀懂淺顯的文字說明、希望提供更詳細的背景資料、更喜歡視聽材料而不是單純閱讀等等)。如果這些特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這部分人在使用課程產品時就會遇到困難,就不大容易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課程產品所負載的意義。而通過改進課程產品的設計來滿足這些特殊需要,也不會對本來沒有這類特殊需要的人造成障礙,如以平白、淺顯的語言陳述知識并不會妨礙那些閱讀能力較高的人理解這段陳述的意義,詳細的背景材料并不妨礙那些已經了解這些背景知識的人繼續學習,詳盡而顯眼的設備使用說明也不會妨礙那些已經能夠熟悉操作的人使用設備。課程發展中的通用設計,是通過為課程產品的使用者中相對居于弱勢的人(如知識基礎較差、學習步調較慢等)設計適切于他們的課程內容的選擇、組織和表達方式,使這部分使用者能夠更方便地“進入”課程內部,更通暢地理解課程內容的意義,從而獲得自身的發展。這種設計,同時也為使用者中其他的人提供“備擇途徑(alternatives)”,使他們在“進入”課程內部、理解課程意義時也比以前更方便,至少是不妨礙他們按照自己以往的方式進行教與學。

這種課程發展的通用設計思想,在我們以往及當前的課程工作中,雖然未必自覺,但已有所體現。比如,為教師提供“教學參考書”,事實上就是一種提升“課程通達性”的努力,體現著通用設計的思想:由于知識基礎、教學經驗、領悟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個別差異,總歸有些教師在把握教材結構、內容及設計教學過程等方面,會遇到困難,需要更細致的幫助;“教學參考書”可以幫助這部分教師更好地理解自己所任教的學科,但又不妨礙另外一些知識扎實、經驗豐富、有創造能力的教師進行可能更有效的教學嘗試。再比如,近年來我國出版的中小學教材,在內容的選擇和表達方面,較之以往都有了巨大的進步,如增加了大量的彩色插圖、選擇了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素材,這些變化,都意在提升“課程通達性”,或多或少都有通用設計的思想。

從長遠來說,隨著數碼技術和互聯網絡的發展,課程發展中的通用設計會有更廣闊的適用空間。例如,課程內容的呈現除通過紙質的印刷品外,還可配以相應的聲音文件和可移動的電子文本;學習文本的字體、大小、顏色等可根據學生的個人需要進行自由的調整;基于網絡的課程發展可為學生提供更清晰及具體的學習指導……但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相信學校課程在呈現方式上仍然會以紙質載體為主,這種情況下的課程發展,如何依據通用設計的思想,提升“課程通達性”呢?前述通用設計的七個原則,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如何將這些原則轉化為教育界可用的對等原則,并運用于課程發展中,還需要做更系統深入的研究工作。筆者茲就目前想到的幾點,談點粗淺的看法。

1.設計課程時考慮到課程產品使用的公平性。加德納(H.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分析框架,拓寬了我們關于學生之認識途徑(ways of knowing)的視野,學生除了通過語言和數理邏輯這兩種渠道認識世界(這兩種途徑是我們在學校教育中最慣用的呈現知識的方式),還有其他多種性質不同的途徑,有些學生相對更傾向于語言和數理邏輯的途徑,但也有學生更傾向于其他的途徑。⑨

近期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也證實,即使學習相同的內容,不同呈現方式(如聽音和閱讀)在同一個學習者腦部引起的活躍區域相差很大,效果也不相同。⑩這些研究啟示我們,如果課程產品在呈現方式上過于單一,實際上就會對某一部分學生在“通達課程的機會(access to curriculum)”上制造不公平。目前我國的教材編寫,已經較以前有了很大進步,知識的陳述除了文字、公式之外,大幅度地增加了圖像、流程圖等,這在“課程通達”的公平性上,無疑是邁進了一大步;給文字材料配以音像材料,尤其是語文類科目中,也已經做過大量工作。但總體說來,課程產品的呈現方式還比較單一(如除語文類科目外的學科,大多沒有音像材料,或音像材料比較零星、不成體系),學生的“備擇途徑”還不多,隨著我國課程管理制度和教科書制度的改革,在未來的課程發展工作中,這個方面或許會有比較大的改觀。

2.課程發展中提供彈性的使用方法,使課程設計能夠適應學習者的不同能力和步調。學習步調上的差異是學生個別差異的重要表現,也是導致一部分學生學業成績低下的主要原因。要解決學習步調上的個別差異給教育帶來的困難,需要從總的教育組織形式入手,如改革目前常用的班級授課制;但課程設計中運用通用設計的思想,課程產品在使用上的彈性,也能部分地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

有研究顯示,學生之間在學習步調上的差異,最關鍵也是最明顯的表現,是在剛剛接受新知識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那些“學得慢”的學生往往遇到困難,而這些困難一旦得不到解決,又會直接影響后續階段的學習步調和質量。因此,在課程內容的時間分配方面,如果在每一個單元之初,或在新知識的引入之初,有意地多花費一些篇幅來引介這個新知識,將內容的轉承的速度和幅度放慢,可能會為那些“學得慢”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通達課程”。如果教師認為本班的學生在這部分內容的接受上基本沒有困難,她在實際教授這一部分時,可以加快速度。再比如,以往的教材編排體例,往往是章節之下直奔主題,很少或沒有引導語。新的教材編寫中已經注意到這一點,許多學科的教材都在單元前加了引導語,有些教材還在每個單元前,附加了簡單的學習目標引導。這些引導,對那些習慣于先有比較明確的學習目標然后開始學習的學生,就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理解和把握學習內容。

3.課程設計中的內容組織與表述,注意簡明和重點突出。這似乎是教材編寫中一直堅持的原則,但從通用設計的角度考慮,應比現在通常的做法更細致。比如,目前的科學類教材,因為要追求陳述的科學性,即使是較低年級的教材,仍然有點像是“待詮釋的經典”,許多概念的解釋比較抽象,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用生活化的帶有比喻性質的解說來厘清概念,主要還是依靠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來進行,在教材中往往體現不出來。如果將這些內容直接編入教材,更有可能使那些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的學生也能比較快地理解所學內容,不必完全依賴教師的補充解釋來促進理解。教材提供的解釋信息越是詳細和完備,就越有可能減少學生因為聽課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如開小差、未聽清)而引起的理解障礙。再如,雖然有些學生能夠比較成功地在學完一部分內容后,構建出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從而實現對內容的深層把握,但這項任務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如果教材在編寫時,能夠在一個章節的開始或結尾,列出本部分內容的結構圖,就可以幫助有需要的學生搭建一個從總體上理解本部分內容的腳手架,從而降低他們因為自主的系統化能力上的缺陷而引起的學習困難。

① 該中心網址:design.ncsu.edu/cud/

② 該法全文見section508.gov/docs/AT1998.html, date accessed:2003/9/24.

③ Bowe,Frank G.(2000).Universal design in education:teaching nontraditional students.Westport,Connecticut & London:Bergin & Garvey.;G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1997).The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design.design.ncsu.edu:8120/cud/univ design/princ overview.htm,date accessed:2003/3/25.

④ 該中心始建于1984年,主要受美國教育部資助。中心網址:cast.org/。

⑤ Rose,David H.& Meyer,Anne(2002).Teaching Every Student in the Digital Age: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⑥ Cronbach.Lee J.(1967).How can instruction be adapted to inpidual differences?In Robert M.Gagné(Ed.).Learning and inpidual difference.Columbus,Ohio:Charles E.Merrill Books,Inc.

⑦ Jonassen,David H.& Grabowski,Barbara L.(1993).Handbook of inpidual differences,learning,and instruction.Hillsdale,New Jersey & Hove and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ates,Publishers.

⑧ Wang,Margaret C.with associates(1992).Adaptive education strategies:Building on persity.Baltimore,London,Toronto,and sydney:Paul H.Brookes Publishing Co.

⑨ Gardner Howard(1983).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New York:Basic Books.;Gardner,Howard(1991).The unschooled mind: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New York:Basic Books.

第12篇

關鍵詞:Moodle;網絡課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01-0056-02

The Design of the Online Couse about Driver Training Examination under Moodle Environment

SUN Yue, LIU Cha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Moodle,combining my understanding about Moodle,I will make an online course us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on driver training examination.

Key words: Moodle; online couser; instructional design

1 Moodle簡介

Moodle 即 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塊化面向對象的動態學習環境)的縮寫,同時Moodle 又是一個動詞,用來描述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可以引導學習者不斷的洞察和創造的過程。正因為如此,這個系統不僅應用于Moodle的開發,還應用于學生或教師對在線課程的學習或教學中,可以幫助教育者建立有效的在線學習社區。

Moodle的重要的特色是以社會建構教學法為其設計基礎。Moodle的在線教學模塊采用可自由組合的動態模塊化設計,教師組織在線教學時就象搭積木一樣簡單便捷。Moodle支持多種教學模式,可應用在多種不同領域。它功能強大、易于使用,近來發展尤為迅速,迄今為止,有近百個國家2000多個機構采用了Moodle網絡教育平臺。Moodle 是一個為專門制作基于因特網的課程和網站的軟件包,也可以說是一個課程管理系統(CMS),與內容管理系統有關,是由澳大利亞教師Martin Dougiamas于2004年開發的,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學習管理系統。可以在任何一臺支持PHP的計算機上運行,而且支持許多種類的數據庫(尤其是MySQL)。目前,免費開源的Moodle已經擁有了一些知名的遠程教學系統的能力。

MOODLE的整體設計及功能特點:

1)適合于100%在線的課程,也可以作為傳統課程的補充

2)簡單、精巧、高效、兼容,易用的界面,近50種語言供不同地域用戶選擇

3)可以幾乎在任何支持PHP的平臺上安裝,安裝過程簡單。只需要一個數據庫(并且可以共享)

4)全面的數據庫抽象層,幾乎支持所有的主流數據庫(除了初始表定義)

5)課程列表顯示了服務器上每門課程的描述,包括是否允許訪客使用

6)可以對課程分類和搜索――一個Moodle網站可以支持成千上萬門課程

7)全面注重安全。所有的表單都被檢查,數據被校驗,cookie被加密……

8)絕大部分的文本(資源、論壇帖子等)可以用所見即所得的編輯器編輯

9)模塊化結構,有聊天、作業、投票、論壇、測驗、資源、專題等模塊,而且在其官方網站中不斷地增加和更新各種用途的模塊,而新模塊的安裝也只需要簡單的操作便能與原來的系統共存使用。

10)系統對用戶各項操作有詳細記錄,教師可以方便地追蹤任何學生的學習情況,各項考試、評論、投票結果易于查詢及管理,等等。

應用Moodle創設的虛擬學習環境有三個特點:

1)通過網絡技術提供了生生、師生之間會談的空間和交流的工具,記錄可長久保存。

2)教師易于組織與提供與課程學習有關的學習材料、資源和活動等。

3)參加者需要通過經常性的聯系來維持一定程度上的互相關心和理解,從而形成對整個群體的歸屬感和社會情感紐帶。因為這種社會交往使學生獲得學習中的滿足感,有助于群體的形成和保持,因而對學員的學習結果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有些地區的學校開始嘗試“定制學習”,即通過網絡課程管理平臺將課程到網上,學習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在需要的時候訪問課程,安排自己的學習內容。臺灣地區有許多學校已經應用了Moodle搭建了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國內的各級學校也越來越多地用Moodle來建設網絡教學課程。相信當以Moodle為首的開源LMS學習管理系統軟件在教育教學中充分應用,并為廣大師生所接受時,傳統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可能在新的學習環境中能夠得到解決。

2 《駕駛員考試》設計策略

2.1 學習者特征分析

眾所周知,報考駕駛員考試的學習者必須年滿18周歲,所以,我們就要采取對成人學習者的特征分析。

成人學習者和傳統學習者在學習目的、學習技巧、學習要求、學習時間和師生關系方面有很多不同。在教學系統設計中,應根據成人學習者的特點,設計與其相適應的課程計劃和教學方案,這樣才有可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表1為成人學生與傳統學生行為方面的比較。

通過比較得出:

1)對于成人學習者,更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確認成就感、尋求工作的意義以及從負擔的社會責任中追求自我存在的意義;

2)傳統教育體制中的某些知識、學習方式并不適合成人學習者。

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取向是問題解決中心、生活中心的知識,因此,針對成人的課程設計必須符合其學習特征的需要。

2.2 績效目標

根據我國駕駛員考試是由公安局車管所舉辦的資格考試,只有通過駕駛員考試才能取得駕照,才能駕駛機動車輛。

駕駛員考試分為科目一:理論考試;科目二:樁考;科目三:路考。 只有三科全通過才能取得駕照。

2.2.1 科目一考試內容及合格標準

1)考試內容

科目一內容根據公安部第91號令,從07年4月1日起,采用最新版科目一試題。從試題庫中按一定比例隨機抽取100道試題進行答題。

2)合格標準

90分以上算通過。

2.2.2 科目二考試內容及合格標準

1)考試內容

① 在規定場地內駕駛機動車完成考試項目的情況;

② 對機動車駕駛技能掌握的情況;

③ 對機動車空間位置判斷的能力。

科目二考試應當先進行樁考。樁考未出現扣分情形的,補考或者重新預約考試時可以不再進行樁考。

其他準駕車型的考試項目,由省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確定。

2)合格標準

滿分為100分,設定不合格、減20分、減10分、減5分的項目評判標準。符合下列規定的,考試合格:

① 報考大型客車、牽引車、城市公交車、中型客車、大型貨車準駕車型,成績達到90分的;

② 報考其他準駕車型成績達到80分的。

2.2.3科目三考試內容及合格標準

1)考試內容

① 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完成考試項目的情況;

② 遵守交通法律、法規的情況;

③ 綜合控制機動車的能力;

④ 正確使用燈光、喇叭、安全帶等裝置的情況;

⑤ 正確觀察、判斷道路交通情況的能力;

⑥ 安全駕駛行為、文明駕駛意識。

2)合格標準

滿分為100分,設定不合格、減20分、減10分、減5分的項目評判標準。符合下列規定的,考試合格:

1)報考大型客車、牽引車、城市公交車、中型客車、大型貨車準駕車型,成績達到90分的;

2)報考其他準駕車型成績達到80分的。

注: 各種準駕車型代號: 大型客車(A1)、牽引車(A2)、城市公交車(A3)、中型客車(B1)、大型貨車(B2)、小型汽車(C1)、小型自動擋汽車(C2)、低速載貨汽車(C3)、三輪汽車(C4)、普通三輪摩托車(D)、普通兩輪摩托車(E)、輕便摩托車(F)、輪式自行機械車(M)、無軌電車(N)、有軌電車(P)

3 教學法的選擇及其呈現形式。

基于對成人學習者的特征分析,結合績效目標,得出結論如表2所示。

4 結束語

Moodle適合于小學、中學、大學、教師教育、成人教育、企業培訓等領域,也適用于教育培訓和校本研究。

Moodle平臺不僅是一個技術平臺,也是充分體現新的教育理念的操作平臺,更是一個將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支持師生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的“學習管理系統”。

本文討論了一個在Moodle平臺上關于成人教育培訓的網絡課程的應用的一個例子。通過對其模塊的應用,結合相關教育理論,用以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更好地為學習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黎加厚.Moodle課程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黎加厚.信息化課程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Moodle官方網站[EB/OL]./.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姑县| 车险| 双峰县| 湛江市| 交口县| 日喀则市| 乐平市| 临夏县| 新建县| 运城市| 全椒县| 郎溪县| 东宁县| 寿宁县| 阜新市| 收藏| 江西省| 周宁县| 奇台县| 乐至县| 镇沅| 富民县| 泰宁县| 建瓯市| 澄江县| 色达县| 读书| 太原市| 彭阳县| 祁阳县| 静乐县| 宜黄县| 福安市| 治多县| 嘉祥县| 满洲里市| 永靖县| 星子县| 睢宁县| 双流县| 阿拉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