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4 13:58: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機電一體化學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科研、教學、育人,他始終不懈地恪守著四個字――精益求精。
他是一位學養深厚、治學嚴謹、追求卓越的學者,在軟件工程與形式化方法、知識工程與符號推理、協議工程與移動計算、計算機輔助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
他更是一位獻身教學、執著教改、傾心育人的大師,他把學者的敏思與嚴謹滲透到自己熱愛的科研和教學中,20多年的潛心鉆研和辛勤耕耘,摘得累累碩果、育得桃李芬芳。
他就是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模范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西優秀專家、廣西教學名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古天龍教授。
孜孜以求打造精品科研
1980年,在求學路上一直比較順利的他卻由于高考的失誤錯失進入北大、清華的機會,被調劑志愿到太原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當時,他只有16歲,在今天的人看來,還處于懵懂無知的年紀。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卻表現出對自己興趣和理想的執著追求。大二時他就確立了考研的目標,并開始進行知識的儲備。4年后,他在拿到大學畢業證書的同時,也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進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械系,攻讀(電子)機械制造學科工學碩士學位。
1986年初,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開發天文望遠鏡。當時整個控制系統的精度不夠高,需要采取一種新的技術和方法對天文數據進行處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古天龍開創性地提出了廣義插值技術,并將其應用于機械電子設備的誤差補償控制。與此同時,他參加了機械電子工業部預研課題“雙反射面天線的機電一體化研究”,在場問題的數值計算方法等領域發表學術論文15篇。尤其是他的延拓有限元分析技術,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錢令希先生的高度評價。錢先生推薦該項目研究參加了1988年在法國召開的第12屆國際科學計算大會。
1991年,26歲的古天龍來到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工作,從此與廣西這片熱土結下了不解之緣。1993年9月,他如愿以償考入浙江大學工業控制研究所,師從著名的過程自動化專家周春暉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他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復雜工業生產過程中離散事件問題的研究。由于表現優異,他于1996年1月提前畢業,獲工業自動化學科工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被評為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并獲得浙江大學優秀畢業研究生稱號。他的研究成果被《自動化學報》、《控制理論與應用》等刊物刊載,并在IEEE SMC和IEE ICIT國際會議上宣讀。
博士畢業后回到桂電的古天龍在工作上如魚得水。然而,他并沒有滿足。中國的科學技術要發展,要立足于民族之林,需要及時地吸收和接納西方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他默默地作著準備。此時,他已任職于桂林電子工業學院計算機系,主要從事離散事件動態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由于工作業績突出, 他于1994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4年后又破格晉升為教授。199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一個學院的代表團去訪問澳大利亞,訪問期間同澳方教授交談時,對方對他的研究非常感興趣。他很快便獲得了赴澳大利亞CURTIN理工大學、MURDOCH大學做博士后研究的機會,在國外一待就是四年多。關于這次經歷,他回憶道:“我已經作了準備,包括實踐的準備和心理的準備,自然就抓住了機會。在國外的四年,使我的知識結構和學術能力相對較完善了……”
對于當初的回國,古天龍歸結于自己的桂電情結。他至今無法忘懷他讀博士及出國期間,桂電領導所給予的支持。“那種真情,對人才的那種渴望的程度打動了我。我博士畢業以及每次從國外回家探親,院領導都到機場接我。我在國外時,也經常保持聯系。這些都打動了我!” 更重要的是,當時桂電計算機系需要學術帶頭人。于是,他從大局出發將自己的研究方向轉到計算機領域。放棄了國外的優厚待遇,他一回到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就挑起了重擔,一刻不停地投入到新領域的研究中去。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取得了一批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學術成績。他主持了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重點項目、國防預研基金、中澳國際合作項目、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等共計30余項,在國內首先出版了學術著作《有序二叉決策圖及應用》、《軟件開發的形式化方法》和《網絡協議的形式化分析與設計》等共3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錄63篇。由于卓著的科學研究成績,他先后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廣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獲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西優秀專家、廣西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廣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電子工業部優秀科技青年等榮譽。
精益求精奉獻精品教學
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古天龍追求的就是這樣的精品教學,并精益求精地為之奉獻。
古天龍認為,當今時代,教師不再是簡單的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的時候,更要注意其健全心智的鍛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知識的傳授永遠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啟發了受教育者的知識源頭,就會有汩汩流之不竭的知識清泉。古天龍深諳此理。他總是說,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不說是給學生一碗水,即便給他們一桶水也難以為繼,必須教會他們學會自己找泉挖泉。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古天龍在課堂上大量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引導他們主動自學。他力求做到精講多練,讓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打下科研基礎,打造好“漁”的本領。
古天龍忠誠于他所摯愛的三尺講臺,近些年先后開設本科生、研究生課程8門,指導培養碩士研究生38人、博士研究生12人。在擔任繁重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學任務的同時,堅持在離散數學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方法改革、大眾化高等教育下教學型高校適用型人才培養、一般工科院校計算機學科形式化方法教育、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開展研究與改革實踐。他承擔了教育部質量工程項目、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重點項目等12項,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教育教學研究論文18篇,出版教材《離散數學》、《軟件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等共3部。
他遵循需求牽引、工程應用、務實求是、創新實踐的培養理念,建立了雙閉環、自適應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筑了“相互支撐?有機銜接?梯度發展”的應用能力發展平臺。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軟件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積極倡導并推進工科院校計算機學科的形式化方法教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形式化方法知識體系被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納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實施方案計劃。所編寫的相關方面教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和《離散數學》分別獲廣西優秀教材一等獎。所承擔項目一般工科院校計算機學科形式化方法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的建立及實踐分別獲廣西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科研與教學,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兩者缺一不可。古天龍常說,教師的天職就是培養人才,教學與科研是一名教師的雙重任務。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水平的提升、學科知識的擴展需要科學研究來驅動,所以,教師一定要從事科學研究。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中,跟蹤學科發展動態、更新學科前沿知識、夯實理論知識;從工程研究、應用研究中把握行業動態、企業需求。但是也不能惟科研,高等學校教師的科研如果不能進入到課堂、不能融合到實驗、不能結合到教學、不能促進人才培養,那是不完美的、不健全的。
“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古天龍清楚,要培養出精品學生,自己在學術和科研方面也必須不斷提升。他的精品科研為他的精品教學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古天龍結合科研實踐,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大膽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大量使用多媒體技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他主講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核心基礎課程《離散數學》,2006年被評為廣西精品課程,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離散數學》精品課程網站及其CAI課件得到同學們的廣泛使用和普遍好評,榮獲2007年廣西教育教學軟件大賽一等獎,2008年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一等獎。為此,他也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廣西教學名師、電子工業系統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傾心育人打造精品團隊
一花獨放不是春。古天龍深知這一簡單的道理:要想進一步提升學校的整體教學和科研水平,就必須打造一支結構合理、團結協作、充滿活力的教學和科研精品團隊。
近年來,古天龍帶領他的團隊對電子信息類相關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理念、教學體系、培養方案、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他所領銜的工程應用型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于2009年獲準成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負責人,基于“圍繞一個中心(提高教學質量),突出兩大特色(校企合作、科研與教學結合),重點發展三個專業方向(嵌入式技術、軟件技術、網絡技術),著重培養四種能力(計算思維能力,算法設計與分析能力,程序設計能力,計算機系統的認知、分析、設計和應用能力)”的“1234”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理念,構建了多層次、多類型、全方位的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2010年,該專業被認定為國家級特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