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5 05:48: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書育人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本文從研究生招生、培養工作以及研究生導師制度等三方面,探討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途徑。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迅速增長,研究生數量日益增加。以我院為例,1978年,我院僅招收9名碩士研究生,而目前,在讀研究生已過千人。在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的同時。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探索也在持續進行。教育工作者力求尋求最佳的途徑和方法來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實踐證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質量不能單純的重視教學培養教育,這是一項涉及研究生招生、培養、導師制度等各個方面、所有環節的系統工程。下面,結合我的工作的經驗,就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談些粗淺的想法。
一、研究生招生工作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起點。在目前的研究生招生體制下。要從源頭抓好研究生教育工作,要著重做好以下兩點工作。
1,控制生源質量
生源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研究生“成品”的質量。因此。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質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生源的質量。而提高生源質量一般需要較大的報考人數作為保障,這對某些熱門專業來說不成問題,但相對冷門的專業、新招生專業就很難了,這些專業往往報名人數卻很少,上線人數甚至達不到招生簡章上公布的招生人數。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大招生宣傳力度,突出學科特色,以廣泛吸納優秀學生報考。其中,尤其要重視鼓勵外校優秀生源報考,這一方面可以擴大考生規模,提高生源質量。另一方面又可以拓展學生知識結構,加強學校之間的聯系,避免學術上的“近親繁殖”。
2,改進錄取辦法
目前。我校碩士研究生人學考試分為初試和復試兩個階段。考生的最后成績采用綜合計分法,其中初試總成績占60%復試總成績占40%其中專業課筆試成績占20%面試成績占15%外語聽力、口語成績占5%。這種錄取方式的優勢在于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但往往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一些專業突出、學術上有一定潛力的“偏科”考生因為初試時的外語或政治成績不達國家線不能進入復試,而有些“全科”考生雖然進入復試但專業方面卻很平庸,二是由于復試成績在綜合計分中所占比例較低,有些靠著“背功”在初試階段取得高分,但在復試中證實專業素質不符合錄取條件的考生,卻由于綜合計分排名較高而被錄取。
為改變這一狀況,建議在保持綜合計分法錄取的前提下,對錄取方式以下改革,第一,加強初試試卷的合理性、科學性,使之能真正考出考生綜合素質水平和學術能力。通過這一層篩選把“死背書”的考生直接攔在復試門外。第二,適當加大復試成績在綜合計分中的比例。將錄取的決定權更多的留給學校和導師。第三,規范復試評分標準。著重考察考生的學術潛力和科研素質。由于新的錄取方式大大增強了導師在研究生錄取方面的決定權。必須同時制定嚴格的評分規則和錄取紀律,杜絕人情分。
二、培養工作方面
提高研究生教學培養水平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而研究生的培養基本上是按照各專業制定的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的。研究生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研究方向、學習年限、課程設置及學分、培養方式、考核方式、學位論文、必讀書刊等基本內容,是研究生招生、培養、就業及日常管理的依據。提高研究生教學培養水平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水平。
目前,研究生培養方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課程設置不合理
課程學習是研究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研究生的教學必須重視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應該在學位課和非學位課之間形成合理的比例,既有一定的覆蓋面又具有方向性,應該反映各學科、各領域的最新進展,促進教學與科研前沿更加緊密的結合。
但是,由于研究生規模的擴大和師資的增強不成比例,造成師資的相對匱乏,致使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不規范。隨意性較大。課程的設置和教學不是從專業培養目標所需的知識結構出發。而是根據教師情況,有什么人就開什么課,因人設課的現象嚴重,甚至還出現一名導師開設七門專業課的情況。這使得研究生課程體系不規范,缺乏必要的嚴肅性,影響研究生全面掌握本基礎理論知識。知識面不能達到應有的寬度,對本學科不具有必要的全局觀。
因此,有必要對目前研究生課程的設置進行必要的改革,一是力求做到課程設置的科學合理,二是集合全校的師資力量。進行優化組合。以應對師資匱乏的現實,三是通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等多種途徑,采取學生代培、教師代課等多種方法開設必要的專業課程,四是充分發揮研究生教學督導組的作用。通過隨機聽課、召開相關人員座談會等形式,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研究生教學管理,加強課程建設,完善培養環節,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2,培養脫節
研究生的培養主要是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寫作兩個階段。根據我校《關于修訂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意見》,碩士生前四個學期主要是課程學習階段,在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內要學6—8門學位課,在第四學期完成論文的開題,進入學位論文寫作階段。課程學習階段因時間緊、任務重,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學習、消化。開題前倉促選題,在文獻查閱、資料收集和調查研究方面都很不足。從第五學期開始又面臨就業壓力,要忙于用人單位的面試、公務員考試等。很大的精力用于找工作,直接影響到學位論文的質量,有的甚至不能按期完成學位論文。
建議在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下。由導師指導研究生制定一份個人培養計劃。制訂培養計劃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課程安排,還應該把課程學習與論文寫作有機結合起并相互促進。使學生早定下研究的方向,早些接觸和收集與論文有關的資料。這樣的課程學習就有目標性,也能使學生主動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自我學習、自我完善。
3,學位論文寫作
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培養研究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環節。學位論文的水平充分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同時也是能否獲得學位的重要依據。但目前卻存在著有些研究生不會選題、導師指定了選題卻寫不出符合要求的論文的現象。甚至出現不能如期提交論文、抄襲他人論文的現象。
要想把好學位論文質量關,首先要把好開題關。只有選題適當,對課題的研究現狀、意義和價值等能作出說明和通過可行性論證的才能進行課題研究。開題小組專家不認可的選題要重新做開題報告。其次要把好論文評閱關。嚴格按照學校的《研究生管理規定》、《學位授予工作細則》的規定,從時問上、形式上嚴格要求,只有按時提交論文并通過校內外專家評閱的論文才可申請學位論文答辯。不通過者視論文修改情況再提出論文評閱的申請。同時要擴大論文“雙盲”評審的范圍和比例。不僅全日制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要進行“雙盲”評審,抽檢對象也應包括同等學力、高校教師、教育碩士等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抽檢的比例也應適當擴大,促進研究生及導師更注重論文的質量。最后要把好論文答辯關。答辯委員會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本著“堅持標準、嚴格要求、保證質量、公正合理”的原則,審『蒯論文,組織論文答辯。審議授予學位等工作中要嚴肅認真、堅持原則、不投違心票。指導教師應回避不得擔任答辯委員會委員。答辯委員會根據申請人論文寫作和答辯情況以無記名的方式投票表決。決議經全體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過答辯。杜絕出現看導師面子“放水”的現象。
三、導師制度
完善的導師制度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保證。
眾所周知,研究生的指導教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導師對研究生的全過程指導是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的重要舉措,是構成教育質量過程監控的主要部分。導師的思想水平、學術水平、指導能力和責任意識直接關系到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研究生導師不僅要教書育人、搞科研,更要善于培養和指導研究生。目前,在導師制度的落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導師隊伍缺乏
雖然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迅速增長、學位點不斷增加,但導師的數量并沒有得到同比例的發展。以致出現個別導師要帶二十多個研究生,導師很難指導好每一個研究生,也出現了先帶學生后評碩士生導師的現象。
2,導師質量有待提高
雖然對增評研究生導師有明確的科研成果、項目等方面的要求,但只要成為導師,不論其是否履行了導師職責,也不管其學術水平,都不影響其導師資格。
我認為研究生導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是同等重要的兩個方面。對于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強的教師可以大膽的破格評聘,同時也應加大兼職導師的隊伍,對其他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家的評聘不僅可以擴大導師隊伍也可促進學術交流。
回顧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學語文教學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歷程,一個持續不斷、左右搖擺的影象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一會兒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一會兒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一會兒囫圇吞棗地讀文選,一會兒支離破碎地搞訓練;一會兒以傳授系統語文知識為主軸,一會兒以活動取代語文學習;一會兒回歸傳統語文教育,一會兒照搬歐美語文教育經驗。左右搖擺使語文教學一直曲折蛇行,進展緩慢。
研讀《洪宗禮評傳》,剖析洪宗禮母語教育歷程,筆者仿佛在品讀一部教育哲學著作,又仿佛在聆聽一位睿智哲人絮語。語文教學之所以幾十年左右搖擺不定,是因為相互對立或對應的關系沒有理順,諸多矛盾沒有解決。而洪宗禮以其深厚的教育哲學素養,恰當地處理了語文教育領域中諸多矛盾與問題,使母語教育實踐與研究進入了一種合理、完善的理想境界。
一、掌握工具與發展思維
1978年,洪宗禮發表了洋洋萬言的論文《試論語文的工具性》。文章旗幟鮮明地提出語文是學習各門文化知識的工具,是儲備、傳遞、交流信息的工具,是進行思維活動與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其時結束不久,在語文教學領域里,“左”傾毒害還遠遠沒有徹底肅清,該文的發表,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在語文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洪宗禮能夠較早地闡發語文的工具性作用,是因為他將語言文字放到學校的各門學科、社會的各個領域這一大背景下進行觀察與思考,因而看到其間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他清醒地認識到,語言對人的認識有啟示和規范作用,人們只能通過語言來思考世界,也只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世界,就像人一時一刻不能沒有空氣呼吸一樣,人也每時每刻不能沒有語言憑借。語言又是人類文化傳承的工具,人類積累的經驗、掌握的本領,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靠的就是語言,語言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紐帶。語言能力更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能力,看、聽、讀,是語言信息從外化到內化;說、寫、算,是語言信息從內化到外化,而這六種學習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抓住了語言能力這一關鍵,也就尋得了力舉千斤的杠桿。
認識到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的辯證關系之后,洪宗禮進而提出語言與思維同步發展的觀點,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于是,他分別研究了學生語言與思維發展相適應的一面和不相適應的一面,提出了把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緊密結合起來的觀點。據此,他又對語言訓練的要素和思維訓練的要素做了科學的分析,總結出語言與思維訓練同步結合和交叉結合的多種方法,使學生語言能力訓練與思維能力訓練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結合作文命題,訓練思維的方向性;結合作文立意,訓練思維的深刻性;結合選擇寫作角度,訓練思維的靈活性;結合選材,訓練思維的廣闊性;結合謀篇,訓練思維的條理性。
中學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又必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兩者的中介在哪里,陣地在何處?洪宗禮告訴我們:在訓練。掌握工具,要靠訓練;發展能力,也要靠訓練。而訓練的媒介和依傍又在語言。通過語言訓練,使思維由謬誤到正確,由模糊到清晰,由膚淺到深刻。抓住語言文字這一工具的訓練,推動思維能力的發展,這是洪宗禮多年探索的科學之路,他在這條路上愈走成效愈顯赫,愈走體悟愈深刻,愈走見解愈精辟。
二、教師善引與學生善學
遠在上世紀80年代,洪宗禮就提出了著名的“雙引”教學法。他強調要把教師善引與學生善學結合起來,教師的會教應當落實到學生的會學上來。
“雙引”,即引讀和引寫。這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藝術,更是一種語文教育觀念。
“引讀”教學法,從10種發展到23種:扶讀法、激趣法、設境法、誦讀法、圈點法、提要法、自讀法、點撥法、提示法、讀議法、置疑法、反芻法、反三法、比勘法、速讀法、小結法、精讀法、探究法、賞讀法、求異法、讀注法、溯源法、歷練法。學生多掌握一種讀書方法,就等于多了一把打開閱讀之門的鑰匙。這樣,學生自己就可以打開知識的寶庫,進入科學和藝術的殿堂。
“引寫”教學法,由原先5種發展到10種:導源引寫法、厚積引寫法、知識引寫法、階步引寫法、觀察引寫法、情境引寫法、激思引寫法、例文引寫法、活動引寫法、說文引寫法。10種方法,一個目的,即豐富學生的寫作源泉,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一旦生活豐富了,眼界寬闊了,思維活躍了,見解深邃了,就能寫出好文章。
“雙引”教學,核心是個“活”字。不同的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可以創造出適合自己和學生的不同教法,總結出屬于自己的教學經驗,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學風格。這樣,就給每個教師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身智慧與才能的平臺。
“雙引”教學,關鍵在于“善”字。教師要善于引導,要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啟學生學習的心智,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指點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最終要讓學生真正做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只有真正達到學生善學的境地,教師善引才算達到了真正的目的。
“雙引”教學,正確處理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是吸納,寫作是傾吐;閱讀是基礎,寫作是應用。兩者本就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因而更應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以讀導寫,以寫促讀。“雙引”教學,讀寫并重,實為珠聯璧合,因而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雙引”教學,正確處理了內因與外因的關系。教師的善教是外因,學生的善學才是內因。外因對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起著重大作用,但決定學生讀寫能力是否提高的根本還在內因。從這一意義上理解,教師的善教,終極目的還是為了使學生善學。只有學生樂于學、善于學,語文教學的效率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提高。洪宗禮創設的引讀23法和引寫10法,究其實,都是讓學生樂學、善學、高效學的“錦囊妙法”,是哲學智慧的靈光。
三、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
洪宗禮對語文教學的改革,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他在初高中各年級開展多項教學實驗,連篇累牘地在教育教學報刊上發表經驗總結、教學論文、教案教例,多產也高產。研究的領域囊括了語文的地位、目標、功能,語文教學的原則、思路、方法,乃至備課、講解、練習,從宏觀到微觀都有涉足,但他認為仍然沒有找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科學之路。
這位有心人一邊在不斷探索,一邊也在不輟思考:為什么語文教法改革多年而成效仍然不顯著?為什么進一步的改革竟然難以深入?經過多方研討,深入思考,他終于豁然開朗:是教法受教材的限制,是語文教材編寫理念與方法的陳舊,使語文教法很難改進。而先進的教材思想可以引領教學行為。于是,他決定用教材制約教法,用先進的教材理念改變落后的教學理念,用科學的教材編寫方法保證科學的教學方法的實施。終于,教材的面孔變了,“文選”加“練習”的傳統模式被突破了,先進科學的教法實施,實用易行的學法指導,都編進了語文教材。
怎樣引讀引寫?他在語文教材的閱讀訓練中設計了“引讀程”,在寫作訓練中設計了“引寫程”。在“引讀程”和“引寫程”中教給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方法。“讀寫程”中,教讀課文有讀前、讀中、讀后提示,交給學生讀書的鑰匙。自讀課文則授之以基本的閱讀習慣與方法,指導學生獨立閱讀,并引導學生進而拓展到課外,形成一個知行結合、讀寫結合、課內外結合的開放系統。這樣的教材編寫體系與方式,使教師一講到底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很難實施,從而給引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提供了方便之門。這樣,融教法改革于教材改革之中,又以教材改革促進了教法改革。
在語文教學領域,人們容易覺察的是教師與學生、教法與學法、知識與能力、閱讀與寫作等等方面的矛盾。洪宗禮的不同凡響之處,在于他看到了教材與教法之間的矛盾;洪宗禮的勝人一籌之處,在于他運用了抓主要矛盾的哲學觀,牽住了教材這一“牛鼻子”,牽動了教法與學法的改革,使語文課本不僅成為學生文質兼美的“范本”,而且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路標”。
四、教材完善與理念更新
洪宗禮編寫語文教材歷時20余年。20多年來,語文教材日臻完善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語文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
20世紀80年代初,洪宗禮著手編寫初中語文“單元合成,整體訓練”教材,旁及寫作教材《三階十六步》、《作文百課》,思維訓練教材《中學生思維訓練》、《寫作與辯證思維》,讀、寫、思三者并駕齊驅。從1985年到1987年,教材實驗從江蘇省揚州市教科項目,逐步升級為江蘇省教科所、教研室和普教局的實驗項目,1988年語文教材正式出版。江蘇省內有兩百多個實驗班、全國有15個省市分設了樣本班。1992年,洪氏語文教材經國家審查通過,進入國家教委的新教材用書目錄,教材實驗區由64個縣市增加到72個縣市。洪宗禮實現了教材編寫的第一次跨越。
從2000年開始,洪宗禮又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語文大綱〈試用修訂〉》,主編了經國家審定通過的推薦全國試用的義務教育第二套初中語文教科書。第二年,這套語文教科書經教育部中小學審定委員會審查,作為一類教材通過,自2001年秋季起逐步進入到全國26個省市的六百多個縣市實驗區,北京海淀區也選用了這套教材。至此,許多教材如“萬花紛謝”,唯獨“洪氏教材”在民間送審教材中“一花獨秀”,且與人教版教材雙璧輝映。洪宗禮實現了教材編寫的又一次跨越。
教材建設跨越是“果”,教學理念更新是“因”。上世紀八十年代,洪宗禮的“五說”語文教育觀和“雙引”語文教學論逐步形成,為追求語文整體綜合效應,“單元合成,整體訓練”語文教材編輯成功。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教育部制訂的《國家語文課程標準》頒布實施,洪宗禮敏銳地從中吸收了新的元素,概括成六大理念:人本理念、整合理念、主體理念、開放理念、彈性理念、民主化和人性理念,并據此改進了他自己主編的國標本初中語文實驗教材。同樣,“單元合成”教材、“國標實驗”教材的建設實踐,也對“雙引”語文教學理念的更新給予更深刻的啟迪。
洪宗禮回顧了幾十年教材建設的歷程,總結了幾十年理念更新的體會,深刻地認識到:“教材是一座大廈,理論研究則是大廈的堅實墻基。”“理念支配著制約著教材編寫,接受新理念,摒棄舊思想,當然是痛苦的,我甘愿‘享受’痛苦。”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科研立教治編,邊教邊編邊研,編研結合,使教材建設與理念更新互為因果,相互依賴、相互促進。
洪宗禮在語文教材建設方面卓有成效,在語文理論探究方面也多有建樹。他是語文教學大海中的弄潮兒,也是語文教學殿堂上的思想者,更是善于用辨證法把握事物因果聯系的哲人。
五、思接千載與視通萬里
“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這是1500年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描述的神思之神采,也是洪宗禮從事語文教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和哲理思考。他在教法改進、教材建設、母語研究諸多方面,不僅回眸歷史,繼承了古代優良傳統,而且開拓視野,吸收了國外優秀文化。
對傳統語文教育的繼承。幾十年來,他所發表的語文教學論文,他所出版的語文教學論著,無不閃耀著傳統語文教學智慧的光芒。“五說”語文觀、“雙引”教學論、語文教育“鏈”,既活躍著嶄新時代的理論元素,也滲透了千年傳統的寶貴經驗。僅以他所倡導的“引讀法”為例:“反三法”繼承了孔子的“舉一反三”法,“溯源法”繼承了孟子的“知人論世”法,“提要法”繼承了韓愈的“提要鉤玄”法,“自讀法”繼承了朱熹的“讀書三到”法,“誦讀法”繼承了傳統的“吟哦諷詠”法。為了編好語文教材,他還潛心研究了以《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為代表的蒙學教材,以《文選》《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為代表的文選教材。泱泱大國,悠悠歷史,成了洪宗禮研究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對百年母語教育的審視。他通過對20世紀以來語文課程教材發展的客觀描述,動態地呈現了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百年歷程的基本脈絡,揭示了歷史變革的意義、局限和基本動力,探尋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動力。進而探討語文教材的編制思想,揭示其本質特點,進行正確的功能定位和價值引領,以提高自身語文教科書的編制水平。為達此目的,他搜集了我國近百年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材數千份,涉獵各類語文教材九百多種,選文逾萬篇,對百年母語教育進行了審慎而細致的研究。
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借鑒。他的研究領域不僅縱向時間跨度長,而且橫向空間跨度也很大。研究母語課程教材,覆蓋面達45個國家和地區,橫跨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語言種類涉及世界語系26個語種,其中包括聯合國6種工作語言。從國外收集到新頒布的不同語種不同類型的母語課程標準與教材近百套。這是對異國多元文化的一次巡禮。外國母語教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使他大開眼界,大受啟迪,更促使他向更廣的空間、更高的層次,做“更上層樓”的思索與探求。
“思接千載”是一種瞻前顧后、撫今追昔的思維方法。這一方法使他“觀古今于須臾”(陸機《文賦》),從百年乃至千年優秀傳統中獲得豐富的滋養。“視通萬里”是一種兼顧八方、通達廣闊的研究方式。這一方式使他“撫四海于一瞬”(陸機《文賦》),從他人乃至域外領先成果中得到深刻的啟迪。洪宗禮對這方面體會深刻、見解精辟:“中外各有長短。我之長,當然要弘揚;我之短,可以用他人之長來補。這樣,我們的知識會更扎實,經驗會更豐富,智慧會更有靈性。”
洪宗禮研究母語教育,主張“在中西合璧中逐步完成自塑、創造”,因而他的學養源遠流長,他的視野廣闊恢宏。
六、跨出一步與遠矚一生
洪宗禮對母語教育的實踐與研究至今已整整半個世紀,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教學實驗,第二階段是教材編寫,第三階段是理論研究。前兩個階段各約20年,后一個階段約10年。但時間的起訖,并沒有截然分開,而是呈現了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提高的動態過程,其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更相互促進。
洪宗禮對母語教育的實踐與研究有兩大特點:
其一,認準目標,心無旁騖。洪宗禮告訴我,他每天都在走路,有時甚至在跑步,因為只有不懈追求,不厭思考,不停探索,不斷跋涉,不輟勞苦,才能在有生之年走到心向神往的語文教育改革目的地。他只要認準目標,就會為之奮斗一生,完全進入一種著魔的忘我境地。上世紀80年代,他放著市委常委不當,大市教育局長不就,師范院校教授不任,一門心思撲在母語教育實踐與研究上,如饑如渴,如癡如醉。“洪宗禮活著就是為了語文,一個人的生命和事業融在一起,已經分不清你我”。這是當代著名雜文家王棟生先生對洪宗禮一生的概括,準確、形象而又十分精辟。
其二,環環相扣,步步登高。洪宗禮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將其總結為四步:學(學習積累)、教(教書育人)、研(研究教材教法)、留(撰著、為后人留下精神財富)。這四個步驟和前面介紹的三個階段,異曲同工,都是圍繞母語教育實踐與研究這一中軸進行的,教書育人的實踐與研究,孕育了教材編寫藍圖的構成與實施,教材編寫歷程中的領悟與困惑,促使他進入到了中外母語教育領域的比較與探求。洪宗禮在一步一步攀登母語教育實踐與研究的高峰的過程中,抱著“會當凌絕頂”的宏圖偉略,最終實現了“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
跨出一步與遠矚一生的關系,是積跬步至千里、匯細流成大海、聚小勝為大勝的關系。洪宗禮跨出的每一步都很堅實,都不忘最終目標的實現;最終目標的召喚,又使洪宗禮邁出的每一步都很穩健,都充滿必勝的信念。這樣,一步一步的積累,構成了洪宗禮傳奇式的輝煌人生;而一生藍圖的設計,又使洪宗禮跨出的每一步,都始終朝著圖示的正確方向,不走岔道,不做搖擺,穩步前進,穩操勝券。
七、有為無為與有我無我
最近一位與洪宗禮相交甚厚、相知頗深的摯友,對他做了一個十分科學、十分辯證的概括:洪宗禮既具備儒家的入世精神,又具備道家的出世智慧。此言一語道破了洪氏母語教育改革成功的“天機”。
洪宗禮編寫語文教材,主持課題研究,確實大有“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教材編寫組組成人員有四圈:第一圈是幾位有特長的常務編委,第二圈是省內外高教界、中語界的“精英”,第三圈是為教材把關的學科專家、課程專家,第四圈是關注教材的教師、學生和教研員。主編是四圈的核心、指揮,擬訂編寫方案,分配編寫任務,修改編寫教材,都由主編主持。對于主編一職,洪宗禮當仁不讓。他在總結“主編之道”時顯露了一股“霸氣”:“遇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時,應該說:‘我主編最有理’,否則就會讓人莫衷一是,是非不辨。”從上世紀末,他又邁上了新的征程:研究中外母語教育,給我國的語文教育改革尋得另一條科學有效的途徑。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異想天開地不少國家級教育科研機構、出版單位都在這一難題面前卻步,而洪宗禮作為一個中學教師居然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一百六十多位,協力攻關,試圖敲開這一藏金蘊玉的寶庫之門。
洪宗禮面對財富、仕途不為所動,面對死亡、災難不被所嚇,真正達到了“無為”“無我”的境界。對于出版社所發稿酬,洪宗禮多用于發展教材、搞課題研究,稿酬分配寧虧自己不虧他人,對已仙逝的編者仍給他們的家屬發放稿費。他將個人所得的300萬稿酬捐給學校資助貧困生、獎勵優秀生,建筑中外母語教材研究中心大樓。2005年他因疲勞過度,以致生命出現危險,住院108天,醫囑休息一年。可他出院兩個月,就去北京開會。他幾乎拒絕一切宴請與稿約,用有限的生命,去延續他無限的事業。
天下物,得失相生,舍棄方可獲取;天下路,曲直相較,繞道方可徑直;天下事,有無相依,無為方可有為。洪宗禮深諳其中的辯證規律,他確實舍棄得不少,犧牲得很多,但得到的是事業的大獲全勝、大功告成。洪宗禮是一位大智大勇大巧者,洪宗禮的成功,也是辯證法的勝利。
八、生命長壽與事業常青
洪宗禮有“拼命三郎”這一雅號,業內人士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為了母語教育的實踐與研究,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學習和思索,犧牲了健康,拖垮了身體,還幾度面臨死亡的威脅。但他置這一切于不顧,即使已逾“花甲”之齡,仍然放棄了一切假日,經常工作到夜里十二點以后。他認為,既然閻王爺給了我“一生”,我就要把它用足。他追求的是事業上的“長壽”。
洪宗禮也深知,沒有生理上的長壽,事業上的長壽就難以保證。所以,近年來他也十分珍視健康,珍愛生命,用生理上的長壽支撐事業上的常青。他堅持每天下午散步一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時;他一手抱兩個雙胞胎孫女,戲稱所抱者為雙“千金”,價值連城;他更把思索不綴看做是老年養生的重要方法,一旦捧上書本,提筆寫作,就進入思考的妙境與樂境。
他看到,人的生命終歸有極限,但事業的延續與拓展并無終端。因而,近十年來,他規定自己:“意志不老,知識不老,智慧不老,心態不老”。他更加勤奮,更加刻苦,也取得了更加輝煌的成就。誰能相信,在跨入“古稀”之齡之后,他竟然出版了10卷本《母語教材研究》、6卷本《洪宗禮文集》,總字數達817萬之多。近兩年來,他被聘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和“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導師。他創造了一個普通中學教師很難創造的奇跡,他站到了人生事業之巔峰。
洪宗禮對母語教育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對中外語言教育的借鑒與吸收,他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不僅功在當代,而且澤被后世。由此看來,半個世紀的爭分奪秒馬不停蹄,他不僅贏得了時間,贏得了生命,成為事業上的長壽者;而且,他從生命長壽的有限中,找到了事業延續常青的無限性,從生命長壽的暫時中,找到了事業常青的永久性。洪宗禮既是生命的長壽者,也是事業的常青者,因而,洪宗禮的一生是充實的、豐富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