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5 02:40: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傳承與創新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梳理學校這幾年的改革發展過程,我們有很多值得自豪和驕傲的成績。
學校教師常欽剛剛獲得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這是我省首次獲得此項獎勵。學校首屆博士畢業生就獲得“全國百優”,不僅是河南省第一次,在全國高校中也極少。2011年,學校推薦的10篇學位論文全部被評為省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省第一名也在我們學校,這都充分體現出學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是走在全省前列的。
在本科生教學方面,學校推行的“分流教學”人才培養模式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教學模式改革相配套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學校是全省兩家“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單位”之一,學校有3名本科生獲得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學校學生主持完成的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連續五屆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論壇。在第四屆“東芝杯”中國師范大學理科師范生教學技能創新大賽決賽中,學校獲團體總成績第二名,成為全國師范大學在三個學科全部獲獎的三所學校之一。
河南師范大學理科優勢十分明顯,近五年,學校先后承擔包括國家“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上千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近百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據美國科技信息所對全球高校和科研機構近10年被引用情況的分析報道,河南師范大學進入世界前1%,在我國進入前1%的96所高校中居63位。
近年,學校文科發展突飛猛進,學校獲得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國校園戲劇獎、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優秀獎。學校帕瓦羅蒂音樂藝術中心排演的歌劇《賈尼·斯基基》曾連續被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選為2009年、2010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歌劇品牌節目。河南師范大學成為目前國內唯一的既榮獲音樂最高獎“金鐘獎”又榮獲戲劇最高獎的高校。學校獲批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是我省第一家兩個基地在一個單位的高校。
河南師范大學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注重政產學研和協同創新,在有機藥物、新能源材料、生物技術、環境保護、小麥生理生態研究等方面,學校轉讓的高新技術成果創造的價值達數億元,已成為促進河南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學校與新鄉市合作,在動力電源及關鍵材料等方面開展研發,取得很大成績,受到科技部部長萬鋼、省委書記盧展工、省長郭庚茂等領導的高度肯定。
河南師范大學校風淳、教風正、學風濃,學校生源充足,多年來本科招生第一志愿報考上線人數一直是招生計劃的2倍左右,畢業生年底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應屆本科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的比例穩定在30%以上。在2012年中國大學評價中,學校教師水平和教師績效均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在2006年《新世紀》周刊進行的高校學習氛圍滿意度評比中,我校位居全國第三。
2011年,學校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單位。“十二五”期間,學校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各項改革,優化整合辦學資源,繼續加強學科“山峰建設”,不斷提高辦學層次和質量;進一步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全面建設國內影響較大的具有教師教育特色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舒 曼
人物名片
金鐘漢,朝鮮族。民進吉林省四平市委會文化支部主任、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四平市朝鮮族藝術館館長、研究館員,四平市政協委員,中國朝鮮族音樂家協會會員,吉林省朝鮮族經濟科學技術振興總會副理事長。30多年來,始終活躍在促進民族團結、弘揚民族文化的前沿,2014年國務院第六次民族團結表彰大會上,被評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應該有更多人站出來,為少數民族的文化繁榮出一份力,因為民族文化的交流發展會給民族團結帶來和風細雨似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金鐘漢如是說。
作為四平市朝鮮族藝術館館長,金鐘漢告訴我,朝鮮族藝術館的工作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要以人為本,緊密結合工作實際,要與時俱進,以繁榮和發展為中心,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多在促進民族團結上下功夫,努力開拓文化館工作的新局面。文化館的工作一要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任務,服務大局。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用先進的文化給人民以思想的啟迪和心靈的凈化,從而發揮藝術館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獨特作用。
金鐘漢說,我們始終堅持“二為”方向,牢牢把握“大眾創造、全民參與、人人享受”的宗旨。堅持“三貼近”要求,立足實際,大膽創新,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會群體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使群眾文化教育、文化學習、文化娛樂、文化信息得到蓬勃發展。真正做到有聽、有看、有寫、有畫、有學、有歌、有舞、有演、有說等“十有”文化娛樂活動。把朝鮮族藝術館辦成人民群眾向往與喜愛的場所,真正成為人民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心和促進民族團結的前沿陣地。在出席各種社會活動時,他都不忘進行民族團結的宣傳。30年來,他參與組織各級各類文藝演出活動2000余場次,撰寫的《朝鮮族社會文化建設新論》、《淺析朝鮮族藝術館的文化引領作用》、《校園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的關系》、《用先進的文化指導朝鮮族文化發展》、《試論朝鮮族藝術館如何開展城市社區朝鮮族群眾文化活動》、《關于朝鮮族群眾文化科學的思考》等多篇論文在國家級、省級雜志上發表,編寫《朝鮮族藝術館工作概論》一書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與人合著的《藝術?文化?情思》一書于2006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經他挖掘、整理、創作的反映朝鮮族生活的《買糖稀》、《快樂的朝鮮族人》等藝術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的各類比賽中獲獎。
金鐘漢始終把弘揚和傳承朝鮮族民族文化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傳承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民俗傳統藝術,加強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作為四平市朝鮮族藝術館的立館之本,下大力氣加強藝術館的軟、硬件建設,朝鮮族藝術館每年都組織開展朝鮮族及少數民族各類活動數十次,深入機關、事業、企業、軍營、學校輔導各類文藝活動。同時,常年舉辦少兒舞蹈班、朝鮮族舞蹈班、朝鮮族語言培訓班、朝鮮族歌曲班等,迄今參與者5000余人次。金鐘漢把每周二、周四下午作為朝鮮族群眾免費開放活動日,每次參加唱歌、跳舞、象棋、讀書、看報等各式各類活動的朝鮮族群眾有50余人,同時由藝術館為他們編排了舞蹈、合唱等節目,受到大家一致好評。
金鐘漢常年負責組織全市朝鮮族春游活動,至今為止已經26屆。2014年5月25日,在葉赫舉行了盛大的朝鮮族春游大會,500余名朝鮮族群眾滿懷喜悅心情,身著民族盛裝,載歌載舞,共同表達了愛黨愛國的誠摯情感,增進了民族間的友誼。金鐘漢不僅組織策劃朝鮮族活動,還組織策劃了蒙古族和回族的文藝活動。組織策劃了“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武裝力量聯合反恐軍事演習中國慰問團四國首站四平站大型演出。他參加2009年“吉林省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發展大會”的籌備工作,負責文化藝術活動策劃、組織表演活動。
僅2014年,四平市朝鮮族藝術館就對8個街道、27個小區的朝鮮族群眾文化活動進行調查研究,聯合舞蹈隊、唱歌隊、健身舞表演隊和群眾樂團、合唱團等,參加人數達1000多人,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也受到了各級領導的好評。“五一”、“七一”、“八一”、“國慶節”等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應,提升了四平市朝鮮族藝術館特色文化活動的吸引力,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新亮點。說起這些,金鐘漢眼睛一亮:“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我們把音響拉到了演出現場,供演唱隊使用。大家特別熱情,把家里的音響拿出來,為演出隊錄制新歌,有的把自己的樂器拿出來,有的借來樂器,拿來桌椅板凳,有的自制宣傳標語……演出隊一天天壯大,演出一次比一次精彩,特色文化活動健康有序地發展著,館員們都有一種欣慰感、一種成就感。通過我們的努力活躍了群眾文化活動,增強了群眾的身心健康,陶冶了群眾的情操,激發了人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金鐘漢常說,民族團結需要“潤物細無聲”。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細微的小事中,醞釀了他濃烈的民族情感;在平凡的崗位上,揮灑了他辛勤的汗水。為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他以一名平凡的朝鮮族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做出了許多不平凡的工作。
會議由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鄒建平教授主持;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馮健親教授、黨委書記文曉明教授先后在開幕式、閉幕式致詞。隨著我國音樂學學科研究的不斷拓展與深化,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吸收和借鑒,在當代音樂學的研究中,顯得尤其重要。也正是在這種共識的學術氛圍下,與會的代表就音樂學的整體構架及未來發展、音樂學的學科建設、音樂學研究可持續發展、學術創新、學術規范等方面展開了討論。
一、從音樂學研究的宏觀總體視角出發,于潤洋說:“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如果只重視自然科學的研究,從長遠來看,是要付出代價的。研究音樂的理論,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傳統,但作為近代意義上的學科發展,其時間并不長。嚴格地按照近代音樂學學科體系的發展來算,應該是從建國以后音樂學系的建立,突出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20多年,我們已經初步建立起音樂學的學科體系,中國音樂學的總體學科框架已經形成。音樂學學科是屬于理論思維的范疇,如果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要發展,缺少了音樂學的理論也是很難達到高峰的。”趙宋光認為:“任何學術科目的建設,都需要有社會分工,由群體協作。像音樂學這樣一個相關領域異常多樣的藝術學學科,更是如此。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音樂學研究事實上已經形成細密的分工。但是,分工的細密卻又往往使研究者視野狹窄,漸漸遠離了對于研究對象的完整理解,各種見解彼此隔閡,乃至互相貶低,無謂爭吵。這就迫切需要在被分工劃開的群體之間加強溝通,尋找共同話語,開展群體協作。”張前認為:“我們需要誠實的態度,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認真翻譯、介紹和研究人家的第一手資料,把西方一百五十多年來最具代表性、影響最大的學術著作翻譯過來,認真地加以研究,這樣才會學到人家的真東西,也才會發現他們的問題在哪里。”并提出:“擴展音樂學研究的范圍,開拓新的研究方法,把單科的研究,與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研究結合起來,把靜態的封閉的局部研究,拓展為動態的開放的跨文化研究。”“我們對世界音樂學的最大貢獻應在于,我們如何研究好自己的東西,從各個角度把中國音樂(其中也包括極其豐富的各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和規律研究深,研究透,把它寫成有分量的論文和專著,介紹到國外去。”周海宏說:“音樂學的研究要落實到切實需要落實的問題上去。要注意1.發現問題;2.問題明確化;3.分析問題;4.構成問題的實質是什么?學術研究,不應該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綜合思維,應該是把每一個要素搞清楚,要素關系才需要綜合。天人合一,為什么?是生活態度,還是科學方法。方法是工具,仍然是問題和目的。問題意識應該得到加強,而不應該將方法論抬到無限高的地步。現象,要用實證的方式;概念的關系就應該用思辨的方法。其次,為人類知識的大廈提供一種切實的建設,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個人看法。”
二、從當代音樂學學科建設和各分支學科的研究與發展的層面,許多專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于潤洋就音樂學的學科建設問題發表了三點意見:“1.擴大學科的學術研究視野: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西方也存在此問題。我們的狀況不令人滿意的是,學科之間相互溝通與交融不夠。我們的學科是從西方來的,西方的思維是一個分析的思維,它自然地形成各個分支;中國的思維是普遍聯系的、綜合的思維,這一點我們特別要加深認識。我理解音樂學的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邊緣性,它的子學科本身也具有邊緣性。我們要吸取其它各學科的東西,一個學科的發展,常常是出現在交叉點上。我主張要關注人文學科的發展,包括自然科學的發展。2.方法論上,要加強理論與歷史的融合;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立足點,我的經驗及通過我接觸過的理論,我覺得是歷史唯物論與歷史辯證法。當然還要關注當代哲學的發展,重要的是吸收,吸收非的東西,這也是推動和發展的基礎。3.加強對音樂本體的認識和闡釋的能力:我們的音樂學有時比較忽視音樂本體的研究。搞作曲的覺得你們脫離實際。目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課程在加強作曲技術理論,加強他們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分析音樂的能力。另外,音樂本體的研究也有問題。本體研究缺少理論與歷史的參照。音樂文章常常是枯燥乏味,不知道其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王次zhào@①認為:“建設一流大學的標志是:一流的學術成果、一流的人才、大師級的學術帶頭人。”所謂大師級的學術帶頭人應具備的條件是:“1.對自己學科的歷史與現狀很精通——有廣博的知識和寬廣的知識結構;2.對學科前沿的把握;對學科前瞻性的思考——要有開闊的視野,對學術研究的最一般的原則要把握。”趙宋光在談到音樂學的學科建設問題時,提出了音樂學的“七大分支”的規劃構想“歷史的音樂學這一大塊,仍保持為一大分支;體系的音樂學這一大塊,劃分成三大分支:音樂學元理論、音樂文化人類學、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應用的音樂學這一大塊,劃分成三個分支:音樂教育學、音樂學技法理論、為音樂實踐服務的科學技術理論。每一個大分支內,可有若干小分支歸屬其下。”茅原將音樂學學科劃分為十二個小的分支:1.聲學;2.音樂美學;3.音樂史學;4.作曲技術理論;5.民族音樂學;6.文本評論;7.樂器學;8.詞典學與術語學;9.圖書檔案研究;10.音樂圖解學;11.大眾媒介;12.邊緣學科。而每一個分支又可劃分出若干子分支。謝嘉幸認為:“從音樂學院的學科分類,我分成兩個層面,九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兩個層面:1.理論層面(音樂美學、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音樂心理學)。2.實踐層面(音樂教育學、音樂表演理論、作曲技術理論、音樂科技)。”莊元認為音樂學學科的構架應是:“1.音樂學的基礎理論研究。2.音樂的應用理論研究。3.音樂的開發性研究。”俞人豪說:“從音樂學的歷史發展和學科分類來看,它有歷史音樂學、體系音樂學和音樂民族學組成,雖然每一部分的下屬分支學科越來越多,研究的范圍越來越廣,但它的基礎性學科依然是音樂史學、音樂音響學、音樂美學和音樂民族學。我認為現在對此特別需要肯定和強調。因為近年來音樂學外延的無限擴張和各種冠以音樂什么什么學的學科已經幾乎淹沒了它的基礎和主體,使音樂學變成了一個似乎無所不包的大框,什么內容都可以往里裝。”伍國棟認為:“民族音樂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學科,其條件是什么。我覺得其它音樂學的學科成立有四個條件:1.本學科有相對獨立的,與它學科有區別的學術視野及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但要與其它學科有聯系;2.有一定的發展歷史;3.此學科應有一批突出的學者;4.此學科應有一批比較有影響的代表著作、經典性的著作。”劉承華認為:“音樂文化學學科建設的著力點是:1.開展音樂文化學的學科建設。2.加強音樂文化學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比重。3.加強音樂文化學對相關音樂學科的滲透。”
三、取當代音樂學的分支學科的視角,許多代表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戴嘉仿從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與教學角度,認為:“1.如何看待我們的歷史?這個問題好像很簡單。但是,由于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其最后的結果就不能不帶有主觀性。如何更寬宏地看待中國近現代音樂的歷史。香港音樂家劉靖之對上世紀西方音樂傳入后中國音樂的發展基本是全面否定。有人認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發生是新音樂史,是有些片面。我認為,對待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應該用寬容的態度。2.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要加強專題史與斷代史的研究。對音樂學系的學生,以后不要開通史,要從專題史與斷代史入手,使學生多接觸一些研究方法。不同的系要求不一樣。對表演專業等等,音樂史的教學主要是知識性的;對音樂學系的學生可以看書掌握知識。在專題史與斷代史的研究中,則對研究方法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伍國棟針對“民族音樂學的實踐層面”從“1.音樂行為直接觀察和介入的田野作業實踐層面。2.音樂對象特定技能操作的工藝掌握實踐層面。3.音樂綜合考察材料的描述解釋實踐層面。”三方面進行了探討。王安國在《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實踐中的若干問題》發表了為國家制定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標準意見。著重談了以下六個問題“1.關于音樂審美的價值。2.音樂審美對人的創造力的發展。3.音樂審美能力與音樂知識、技能的關系。4.母語文化與世界文化。5.綜合理念與綜合學科。6.樂譜價值與譜式的選擇”。謝嘉幸在《建設兼有音樂學與教育學雙重品格的音樂教育學》中指出:音樂教育學的學科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1.首先是學科的性質與定位問題。2.其次是音樂教育學的學科建設問題。3.音樂教育學在專業音樂院校中的功能和價值是什么。等等。楊和平在《當代音樂學中音樂文獻史料的整理與研究》——對建立中國音樂文獻學的初步構想中認為:“當代音樂學中的音樂文獻學就是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優秀的音樂作品搜集、整理起來,提供給當代音樂學研究者和后來的音樂學研究者所用,并通過對這些音樂作品的分析研究,總結出音樂藝術的發展規律,提供給今天或明天的作曲家進行創作時的借鑒、參考之用,還要將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優秀的音樂文化的方方面面,發揚光大、不斷豐富發展。加快中國音樂文獻學學科建設,是我國音樂學研究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是我國音樂學研究保持音樂生態平衡的基礎。……音樂文獻學還要重視對當下健在的音樂家的研究。”莊曜在《信息時代的數字化音樂教育》中說:信息時代的數字化教育,對“1.學習資源的開發;2.學習的評價方式;3.音樂的觀念變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幫助。但問題是,它不能取代現實,不能只成為音樂教學模式的簡單的轉化。”莊元在《音樂傳媒與傳播》就“音樂傳播與大眾傳媒研究的必要性和音樂傳播研究的領域”談了自己的觀點。此外,馮效剛發表了《關于音樂表演藝術研究科學性問題研究》;馮文慈提交了《從事中國音樂史學的心態自述》;楊易禾提交了《音樂表演美學學科建設管見》;田耀農提交了《民族音樂學的緣起、建構、解構與重構》等論文。
四、從當代音樂學研究中的學術規范和學術創新的問題入手,居其宏在《學術規范與學術創新》中給學術創新定義為:“人的創造性思維和獨創性實踐在學術研究領域的具體體現。其過程和表現大概是這樣的:在理解、消化既有知識體系和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在某一領域內有所開拓、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或對前人成果有所補正、有所概括,有所提升,而提出的新論點、新見解、新材料又確實豐富或深化了學界對研究客體的認識,推進了學科的發展,如此便具有了某種創新的意義。”并將學術創新的類別分為:“1.創體系、立學派研究;2.整體系統化研究;3.開拓性研究;4.局部修正和突破性研究;5.新方法、新材料的運用及研究。”關于學術規范問題,居其宏認為:學術規范應包含三個“必須”:“其一,必須嚴格遵從人類理性思維活動的基本規律……思維規范有兩層意思:一是概念規范,二是表述規范;其二,必須公開承認學術研究的歷史積累及其傳承關系……這就牽涉到治學態度和學術風氣的規范問題了;其三,必須實行規范化的程序與形式……如:引文必注”等等。在對待學術規范與學術創新的關系方面,居其宏認為:“1.學術創新是目的,學術規范是方法;2.學術規范是基地,學術創新是大廈;3.學術規范是母親,學術創新是兒女;4.學術規范是嚴師,學術創新是高徒……我深信,只要我們認真遵循學術規范,就能確保當代音樂學研究在學術創新的道路上不跌跟斗,少走彎路,大步邁向輝煌的未來。”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左火右召
【關鍵詞】學術規范;學術創新;認知調查;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214【文獻標識碼】A
一、調查目的與方法
近年來,一些學術不端行為屢屢見諸報端,給良好的學術風氣蒙上了一層陰影。為了加強高等學校學風建設,懲治學術不端行為,教育部于2009年3月19日發出《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通知指出,高等學校要將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廣泛開展學風建設的專題討論,切實提高廣大師生的學術自律意識。
倡導學術創新,遵守學術規范,對于提高高校師生的學術研究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至關重要。教育部要求把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納入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學之中。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從2006年起,在本科生中連續4年開展《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的專題教育。為更科學地掌握當代大學對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的認知水平,我們就這個問題作了一次無記名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研究以學術規范和學術創新為切入點,考察高校大學生對于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現狀的認知水平,對如何進行學術規范教育提出對策。調查在專題課程之前進行,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學生原有的認知程度和水平。接受調查的是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三年級全體學生,回收有效問卷105份。調查問卷的設計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被調查者對學術創新的認識、被調查者對學術規范的認識、學術規范與學術創新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問卷形式采用開放式問題與閉合式問題相結合。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問題之一:大學生對于學術創新的認識。提問與回答情況如下:
(1)你對我國高校的學術創新狀況的總體評價是?
認為我國高校的學術創新狀況“一般”的為62人,接近被調查者半數。認為“比較好”、“不很好”、“非常差”、“非常好”的人數分別為22人、15人、5人和1人。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生認為我國高校的學術創新狀況處于中間水平。
(2)你認為下列行為的學術創新程度如何?
被調查的行為包括8類,即“運用新形式,將舊理論用新詞語重新包裝”、“發現新論據”、“提出新問題”、“使用新方法”、“使用一些新的玄奧的名詞術語”、“開拓出新的研究領域”、“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得出傳統問題的新結論”。
調查顯示,“開拓出新的研究領域”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被認為是學術創新程度“很大”的選項;而“使用一些新的玄奧的名詞術語”和“運用新形式,將舊理論用新詞語重新包裝”被認為是創新程度“不大”或“很小”;余下的幾項的創新程度處于中間水平。這表明,在大學生看來,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比研究傳統問題更具創新力,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比提出新問題更具創新力,而新的形式包裝舊理論和玄奧的名詞術語則是最不受歡迎的。
(3)下列因素對增強學術創新的影響,你是如何看待的?
被調查的因素包括7種,即“營造自由而寬松的學術環境”、“樹立正確的學術創新價值觀”、“改善創新工作條件”、“改善高校的科研管理體制”、“健全創新激勵機制”、“以‘質’為中心的學術評價體系”和“開展學術創新教育”。
調查顯示,超過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認為“營造自由而寬松的學術環境”對增強學術創新的影響最大,緊隨其后的因素依次是“以‘質’為中心的學術評價體系”、“樹立正確的學術創新價值觀”和“改善高校的科研管理體制”,這些因素也不容忽視。而“改善創新工作條件”和“健全創新獎勵機制”則顯得不是那么重要,“開展學術創新教育”最不受重視。可以看出,相比硬件建設和物質激勵,大學生更看重利于學術創新的學術環境、制度和價值觀方面的軟件建設。
(4)你覺得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學術創新能力方面做得怎么樣?
總體來看,大學生對于高校在培養學生學術創新能力方面的滿意度不高,認為學校的表現平平。
(5)你認為下列哪個(些)對提高自己的學術創新能力較為有效?
(二)問題之二:大學生對于學術規范的認識。提問與回答情況如下:
(6)你認為違反學術規范的行為存在與否?
在被調查者中,超過半數以上的人認為違反學術規范的行為“普遍存在”,占到61%的比例。31人認為“存在但不多”,所占比例為30%,認為“不能確定”和“不關心”的人數很少,分別為8人和2人,沒有人認為“不存在”。
(7)你認為下列違反學術規范的行為,嚴重性程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是?
在給出的六項行為中,51人認為“抄襲、剽竊或侵吞他人學術成果”是最嚴重的違反學術規范的行為,而“評審意見使用‘原創’、‘首次’、‘國內領先’‘世界水平’、‘填補重大空白’等詞語”被46人認為是嚴重性程度最低的違反學術規范的行為。其它行為按嚴重性程度從高到底排列依次為“對學術批評者壓制或報復”、“抄襲、剽竊或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粗制濫造和低水平重復,片面追求數量”和“重復發表學術論文”。
可以看到,多數大學生認為違反學術成果規范的行為是最嚴重的,而對于違反學術評價規范的行為,大學生則認為不是很嚴重。另外,違反學術批評規范的行為也被認為比違反引文規范更為嚴重。同屬于違反學術成果規范的行為,“抄襲、剽竊或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的嚴重性程度大大超過“粗制濫造和低水平重復,片面追求數量”和“重復發表學術論文”。
(8)你知道什么行為被界定為抄襲和剽竊嗎?
被調查者中,93認為人被調查者表示,對于抄襲和剽竊行為的具體界定“知道一些但不很清楚”,占到88%的比例,表示“很清楚知道”和“不知道”的人數很少,分別為7人和5人。調查顯示,雖然大學生認為“抄襲、剽竊或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的行為很嚴重,但對于什么是抄襲和剽竊行為,卻沒有清楚的認知。
(9)在學術論文寫作中,你認為文獻綜述有無必要?
認為文獻綜述在學術論文寫作中“有些要有,有些不必要”的人為84人,占到80%,19人認為“一定要有,很重要”,比例為18%,另有2人認為“不需要有,不是很重要”,沒有人認為文獻綜述 “有沒有都無所謂”。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大多數大學生認為,文獻綜述是否必要要視寫作的具體論文而定,認為文獻綜述一定要有的人數不多。
(10)你了解學術規范的途徑主要是?
從下表可以看出,網絡相比學校的課堂教育而言,成為大學生獲知學術規范的最主要途徑。
(11)你認為有無必要開展學術規范教育?
認為“有必要”開展學術規范教育的人數為90人,占到被調查者的86%,有11人對開展學術規范教育表示出“無所謂”的心態,占到10%,只有4人認為開展學術規范教育“沒必要”。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生認同開展有關學術規范的教育。
(12)你認為違反學術規范,對下列各項造成的危害程度怎樣?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人認為違反學術規范“對學術的健康發展”危害最大,人數為71人,占到68%,而認為“對學術水平的提高”、“對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對學校的社會評價”危害很大的也超過了半數,分別為62人、59人和54人。其它三項按照受危害程度從高到底依次為:“對個人學術素質的提高”、“對學術的崇高形象”、“對學校學科結構的優化”。調查顯示,多數大學生認為違反學術規范對學術、科學、學校和個人的危害程度都“很大”或“比較大”。在受危害程度上,普遍認為對學術、科學的發展進步的危害大于對學校和個人的危害。
(13)對下列學術不端行為,你認為它們的嚴重性程度如何?
調查顯示,“對正常學術批評采取報復行為”和“抄襲或剽竊他人學術觀點和思想”被大學生認為是違反學術規范行為嚴重性程度最高的兩項,人數分別為71人和69人。其它行為按嚴重性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涂改或偽造專家鑒定”、“盜用合作者的研究成果,署名不能真實反映學術貢獻”、“論文或論著引用他人成果不加注明”、“一稿多投”。
(14)對下列學術不端行為,你認為應如何懲處?
按照被調查者在15題中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排序,嚴重性從高到底依次為:
①對正常學術批評采取報復行為:應該追究“刑事責任”的人最多,52人;
②抄襲或剽竊他人學術觀點和思想:“晉升錄用一票否決” 的人最多,32人;
③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暫停科研、取消經費和獎勵”的人最多,29人;
④涂改或偽造專家鑒定:應該追究“刑事責任”的人最多,41人;
⑤盜用合作者的研究成果,署名不能真實反映學術貢獻:“取消申請科研和獎勵資格”的人最多,25人;
⑥論文或論著引用他人成果不加注明:“警告至開除等行政處分”的人最多,32人;
⑦一稿多投:“警告至開除等行政處分”的人最多,28人。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對于違反學術批評規范與評價規范的行為,大學生更認同采取追究“刑事責任”的方式進行處罰,而對于違反學術成果規范和引文規范的行為多認為應該進行行政處分和相應的學術科研處罰。“抄襲或剽竊他人學術觀點和思想”被認為是嚴重性比較大的行為,相應地,被調查者提出對它的處罰實行“晉升錄用一票否決”。也就是說,大學生對于違反學術行為的嚴重性程度判斷與處罰判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即行為越嚴重,處罰也應越重。
(15)下列各項對于加強學術規范的作用,你的看法是?
認為對于加強學術規范作用最大的是“規范和健全學術制度”,人數為56人,所占比例為53%。認為“懲治學術不端行為”、“營造良好的學術風氣”和“鼓勵學術創新”作用最大的人也很多,分別有55人、50人和50人。“加強道德自律”和“開展學術規范教育”也多被認為作用比較大。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認為以上六項對加強學術規范都有一定作用,但相比而言,學術制度、學術獎懲激勵機制和學術風氣被認為對于加強學術規范的作用更大一些。
(三)問題之三:大學生對于學術規范與學術創新教育的意義認識。提問與回答情況如下:
(16)你認為開展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教育對下列各項的作用和意義如何?
調查顯示,被調查者認為開展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對于“國家人才培養、知識傳承、學術研究與文化創新”最有意義,其它依次為“培植學術文明”、“理順學者個體與學術共同體之間的正常關系”和“提高高校誠信教育、學術素質教育水平”。可以看出,大學生認為開展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教育對于國家和學術的發展,相對于個體和學校來說,意義更為重要。
(四)問題之四:大學生對于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的關系的認識。提問與回答情況如下:
(17)你認為倡導學術創新與加強學術規范之間是否有矛盾?
認為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之間“不矛盾”的人數為81人,占到所有被調查者的77%,認為“有些矛盾”和“矛盾很小”的人數分別為13人和9人,另有2人認為“矛盾很大”。可見,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學術規范與學術創新之間不存在矛盾。
(五)問題之五:大學生對于新聞學術創新與新聞學術規范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的認知。提問與回答情況如下:
(18)作為新聞學院的學生,你認為新聞研究在學術規范和學術創新上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①新聞研究領域狹窄。多數學生認為,新聞研究同質化問題嚴重,對同一問題低水平重復研究多,批判性研究少。新聞學術創新沒有結合業界最新成果,有些學術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真正地與新聞實務掛鉤。而對剛出現的新事物、新聞熱點、新研究領域則趨之若鶩、淺嘗輒止,缺少長期的跟蹤和深入的探索。同時,有學生認為,新聞研究的主要問題為總是對已發生的實踐情況進行理論總結和描述性研究,而缺乏像麥克盧漢那樣自行構建理論體系,指導甚至預測未來的文章。我國的新聞學研究在基礎理論框架的建構上力量不夠,基礎理論框架的建構上力量不夠,一味引進西方的新聞理論不利于我國自身的新聞研究。
②新聞研究方法單一。有學生指出,新聞的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實證研究與思辨研究成果沒有做到平衡,理論性的東西很多,而關于實證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成果還不夠。新聞學作為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與社會接觸面很廣,必須加強實證調查的方法,做大量有效、科學、可信的社會調查。而憑借學生自己的人力、物力沒有做大規模實地研究的可能性,因此,應該有導師申請項目,然后吸引有興趣的同學一起來做。
③學術不端行為有待重視。有些學生認為,新聞研究在學術規范上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引用他人文章不加注明、論文抄襲、一稿多投現象較嚴重,以致于真正有干勁、有實力的創新主體的正當利益沒有得到保護,應該嚴厲打擊學術造假,加大對著作權的保護力度。此外,有人指出,有些學者太浮躁、太想出成果,不能踏實做研究,因此要加大學風建設。
④新聞教學滯后。一些人認為,新聞教學過于形式化且知識單一,應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加強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這樣才利于多學科創新。還有人表示,學生缺乏對已有研究情況的了解和學習,對系統理論的認識尚有不足,所以難以有較新的觀點。同時,不少人自己對學術規范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夠,學術規范教育有待加強。
此外,完善學術激勵和獎懲制度、加強學術期刊的評稿機制的問題也被一些人提及。
(19)你認為加強學術規范、增強學術創新能力,還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①學校應該創造健康良好的學術環境。對有突出成果或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很強的導師和學生進行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來激發積極性,并對于學術不端者要進行必要的懲罰;開展學術規范教育的課程和名師講座,定期舉辦學術交流研討,分享學術創新成果好的高等學府同學和老師們的經驗;優化對師生的評價制度,重視質量,給老師充裕的時間進行研究,為學生創新提供研究經費和硬件設施;培植創新課題小組,定期組織研究項目,用多種形式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創新。此外,還有同學指出,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高校應該組織聯合學術團隊,以構建學科理論體系框架為核心,集中力量展開攻關研究。
②導師要以身作則,多給予學生指導。學生認為,導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術態度,勿急功近利,要有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同時,對學生進行學術規范課程輔導,在論文寫作上嚴格要求學生,多與學生交流討論,重點培養有學術潛力和學術興趣的學生。如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拓寬知識面、鼓勵引導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等等。還有學生建議建立導師與學生進行學術交流、信息共享的網絡平臺,如北大新聞學院的網絡課程。
③學生應注重理論知識的積累和研究方法的學習,加強道德自律。學好專業知識的前提下,積極拓寬視野,知識體系更加豐富完整;平時注意觀察生活、觀察社會、觀察身邊值得研究的現象;在研究之前一定要多看相關文獻,多讀原著經典,多想想為什么,多了解前沿學術;堅持原則,不抄襲;每次寫論文時,都要注意,養成良好的學術習慣;學習必要的研究方法,特別是科學的研究方法,來增強自己成果的說服力。
④學術期刊要嚴格把好論文質量關,鼓勵創新、平等,多給年前人機會。學術期刊要抓好編輯工作,認真處理來搞,選稿時以創新觀點為最重要原則;若有造假、抄襲等行為,一概通報批評并不得再刊登此人作品;多刊載一些學術上最新的消息,求質量而非數量;加強甄別能力,如引進反剽竊系統;包容百家,提供討論辯論平臺;開設學生創新成果發表專欄,鼓勵學生創新。
此外,還有學生指出,政府應該營造鼓勵學術創新的社會大環境,在政策、制度、資金資源等方面為學術創新提供條件,建立學術創新網,給每位學者建立檔案,建立各類學生實踐基地等等。
三、思考與建議
(一)加強學術規范教育意義重大
學術規范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就是培養學生的學術品格問題。學術品格既包括學術研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的思想認識和行為特征,也包括學術成果中反映出來的學術質量和道德風格。學術創新和學術規范是學術品格的兩個主要內容:學術創新表現研究者對新思路、新方法、新事物的追求,學術規范展示的是研究者在探索過程中的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和程序意識。提倡學術創新,不能不強調學術規范,只有學術規范了,才可能保證學術創新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加強學術規范教育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術創新。針對當前大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學術規范問題,2004年6月22日教育部通過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要求完善學術評價機制和學術研究機制。2006年5月10日,《教育部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意見》要求全國高校充分認識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求加強自律,維護學者和學術尊嚴,要求建章立制、加強領導,把學術道德建設落到實處。《意見》第14條要求:“加強學術道德教育。通過廣泛深入的學術道德教育,明辨是非,對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旗幟鮮明。培養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堅忍不拔、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要將職業道德、學術規范和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及相關知識作為青年教師崗前培訓的重要內容。”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發出《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進一步強調:“高等學校要將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廣泛開展學風建設的專題討論,切實提高廣大師生的學術自律意識。要把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作為教師培訓尤其是新教師崗前培訓的必修內容,并納入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學之中,把學風表現作為教師考評的重要內容,把學風建設績效作為高校各級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形成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的長效機制。”在這里,教育部將學術規范教育從老師范圍擴大到全體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將學術規范作為一門課納入到教學體系中,將其列為全體師生的必修課,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從教育管理部門行政長官到每一個教學人員,都應認真學習和落實這一《通知》精神。
教育部在大學生中提倡開展學術規范教育的意義主要表現在:1、有助于培植學術文明。2、有助于理順學者個體與學術共同體之間的正常關系。3、學術規范是高校誠信教育、學術素質教育的基本環節之一。4、有助于學術創新與文化創新。高等學校特別是名牌大學是國家人才培養、知識傳承、學術研究與文化創新體系的主要載體之一,因此學術規范的教育與訓練尤其必要和重要,有利于我國向自主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邁進。[1]
(二)開展學術規范教育的有關建議
1、開設學術規范教育專門課程。調查問卷反映出大學生對學術規范缺乏清晰系統的了解,開設專門的課程,由專門老師講解論文寫作中的學術規范要求及如何創新,無疑是提高師生學術道德和學術創新能力的長久之計。教育部于2009年3月19日發出的《通知》中也指出,要把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納入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學之中,可見學術規范教育應堅持長期實行,不僅研究生要學習學術規范,本專科學生也有必要學習。學術規范教育,不僅是一個道德意識、品格的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技術操作問題。你不告訴同學們如何查找資料,如何引文,如何注釋,他們就可能因為技術上的不慎滑入的道德的泥淖。
2、重視和樹立導師的道德榜樣。導師必須以身作則,遠離學術不端行為,才能為學生的學術研究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教育部《通知》提出,要把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作為教師培訓尤其是新教師崗前培訓的必修內容,把學風表現作為教師考評的重要內容,這對完善加強導師的學術道德自律無疑有重大意義。這里不僅是新老師的崗前培訓,而且要貫穿教師的整個學術生涯中;不僅是一般教師,中老年老師,特別是那些有名望的知名教授,都要學習和落實好《通知》的精神;不僅是一般高校,所有的高校包括大學專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特別是一些國家的名牌大學、重點學科,都要認真抓好學術規范教育,而且要帶個好頭。
3、完善對學術研究及其成果的獎懲機制。獎勵是社會對人們良好行為或成果的積極肯定的信息反饋──促使人們將這種行為保持和增強,加快人的自我發展、完善,為社會創造更大更好的效益;懲罰則是社會對人們不良或不正確行為的一種否定的信息反饋──促使人們的行為變異,增強反應強度和內驅力,教戒他人,以規范人們向著信息者確立的目標趨近。它是社會約制的一種手段和方法。[2]對待人們的學術研究也該制定科學的獎懲條例和實施舉措。當前,高校應對如何懲治學術不端行為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并設立專門機構,對學術不端者予以調查評判。根據教育部《通知》,可以根據學術不端行為的性質和情節輕重,給予警告直至開除等行政處分;觸犯國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對于其所從事的學術工作,可采取暫停、終止科研項目并追繳已撥付的項目經費、取消其獲得的學術獎勵和學術榮譽,以及在一定期限內取消其申請科研項目和學術獎勵資格等處理措施。查處結果要在一定范圍內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同時,要強化導師對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責任,學生學術造假,導師也要受到批評。
4、營造健康良好的學術環境。教育部《通知》指出,高等學校要通過校內報刊、電臺、電視臺、網絡、宣傳櫥窗等各種有效途徑和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學術道德宣傳教育活動,發揮學術楷模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學術不端行為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努力營造以遵守學術道德為榮、以違反學術道德為恥的良好氛圍。不僅在高校內,全社會都應該形成規范學術研究、鼓勵學術創新的良好氛圍,向建設學習型社會和創新性國家的目標共同努力。這種宣傳教育,不僅在高校校園內進行,而且要有序地走向社會,走向學生的家庭和爾后的工作單位。只有全社會都重視并認真對待了,才可能形成一個全面、有效、可持續發展的學術環境。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有大學教育落到實處,功在長遠。
注釋:
關鍵詞:綜合藝術教育 西部社區 文化建構 郎瑞德藝術教育中心
西部社區藝術文化源遠流長,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悠久的歷史使西北地區多年來形成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坡說過“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藝術之間是相通的,同樣的文化,在不同的藝術種類下其形式是不同的。隨著歷史滾滾的車輪,各種各樣的藝術逐漸滾成一個巨大的雪球,綜合藝術教育的發展以成為必然趨勢。眾所周知,教育本身涵蓋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社會教育新論》中,作者李建興提出社會教育涵蓋三種意思:第一,社會教育即教育全體,社會教育化、教育社會化是其理想;第二,社會教育即是學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動;第三,綜合上述兩種說法,社會教育具有廣、狹二意。本文中所提到的社會教育則為第二種,學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動。
在基礎教育改革中以提出綜合藝術課程理念,在社會教育中,綜合藝術教育的開發也勢在必行。本文主要論述社會教育領域里的綜合藝術教育。
一、社會綜合藝術教育的概況
所謂綜合藝術教育,就是一種全面的整體性的審美教育方式,其目的與藝術專業教育不同,重點在于通過藝術的綜合教育實現現代社會的健全甚至理想人格。社會綜合藝術教育,則是指除學校綜合藝術教育以外的一切關于綜合藝術的教育活動。在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影響下,綜合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學校教育范疇內,增加了綜合藝術課程。社會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綜合藝術教育在社會教育領域里,也逐漸發展起來。綜合教育不是講各種學科拼湊、相加,不是單純的要學會所有知識,而是要綜合的看問題,掌握內核,掌握精神方法,建立世界觀,有辨析能力。要力求通過綜合藝術課程使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得到平衡的發展。社會教育領域里的綜合藝術教育可以有效的輔助學校綜合藝術教育。
以來,中國的藝術教育在20世紀經歷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歷程。通過引進西方藝術教育的方法來彌補傳統藝術教育的不足,并且以此逐步建立起一種全新的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的藝術方式。西方歷來重視藝術教育,已經成為西方的文化傳統傳承的標志。在西方綜合藝術教育是一門龐大的學科體系,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有關于世界、社會和人類生活的知識。中國目前的綜合藝術教育與西方有很大的差別,表現出不少問題,如除了學校綜合藝術教育之外,社會綜合藝術教育明顯不足;學校綜合教育針對大多數學生的普遍藝術教育,只在宏觀上給學生一定的藝術教育的指導,忽視學生的差異性;中國學校藝術教育的師資有限;綜合藝術教育缺乏中國特色等。
社會綜合藝術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學校綜合藝術教育的不足。在內容上,社會綜合藝術教育彌補了學校綜合藝術教育在微觀上的缺乏,較高程度地重視學生在藝術教育方面的差異性;在師資力量,社會綜合藝術教育能聘請到更多的具有較高藝術素養和藝術知識的優秀教師;在特色上,社會綜合藝術教育通過優秀的師資力量,柔和各具特色的教學內容,體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藝術教育。西安朗瑞德藝術教育中心是社會綜合藝術教育的的代表,該教育中心是一所針對兒童藝術教育機構,它以全球公認的頂級教育理念為依托,借鑒北歐兒童教育模式,融合中西方教育核心元素,以藝術與綜合實踐教育為核心的社會綜合藝術教育中心,是一所典型的社會綜合藝術教育機構。
二、社會綜合藝術教育的特征
藝術教育是改進社會文化的動力,綜合藝術教育恰恰將藝術教育進行了升級,不再是單一的音樂課、美術課或是舞蹈課,而是將這三門課程以及科學、人文、地理等學科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社會綜合藝術教育是學校綜合藝術教育的延伸,社會綜合藝術教育可以有效的為學生今后在學校綜合藝術教育的學習中打下其教育內容、目的、模式都具有自己的特征。進階段,筆者有幸接觸到西安朗瑞德藝術教育中心,并參與其教學活動。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總結出社會綜合藝術教育具有以下四點特征:多元性、獨特審美性、創新性和以學生為主體性。
多元化,是指在一個專業領域里,多元化意味著保持更多方面,應用于教育中,我們認為是有益處的。本文中的多元化則指的是社會綜合藝術教育中保持更多層面的藝術教育,包括音樂、美術、舞蹈等,同時要求對學生知識、技能、素質等各個方面進行培養,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各學科間知識的融合,對學生是進步性的培養,對教師則是挑戰性的考驗。社會綜合藝術教育概念,在國外已有范例,如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德國早在20世紀后半葉,就提出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提出了“美育”的課程理念。我國近年來也越來越多的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教育體系,如奧爾夫音樂教學思想、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和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念。
本文以西安朗瑞德藝術教育中心為例,筆者通過在該綜合藝術教育中心的學習與實踐,對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教育中心的教師們結合奧爾夫、柯達伊和達爾克羅茲的教學法設計了多種多樣的課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回旋曲式課程:以《土耳其進行曲》為例,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回旋曲式,引導學生以不同圖畫代表不同樂句,如用山來代表樂段,用不同樹木、花朵代表不同樂段中的不同樂句,以此為元素形成畫面,讓學生對回旋曲式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孩子對回旋曲式的理解,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更簡單、更有趣。將音樂與美術結合,此課的授課對象為年僅五、六歲的學前兒童,這正體現了社會綜合藝術教育理念中以少兒的興趣取向為核心,變傳統單一的藝術技能培訓為綜合藝術的全面培養的教學特色,為學生今后在學校綜合藝術教育領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曹理教授的《音樂學科教育學》中提到,“音樂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音樂教育包含于綜合藝術教育之中,所以在社會綜合藝術教育中,音樂教育也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瑞德藝術教育中心設立的特色課程,即藝術親子園課程,該課程以音樂為基準,充分體現出社會綜合藝術教育的審美特征。其理念與國際接軌,為家長們提供了與孩子一起從事藝術家工作的機會,同時為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提供良好的平臺。另外一個課例是“音階體驗”多元活動課,由教師播放樂曲,學生和家長們圍成一個圈,手里撐開一個大的彩虹傘道具,然后根據樂曲進行行走動作,并進行音階演唱,以彩虹傘道具的高低,直觀的體現音節的變化。課堂中還讓孩子鉆到彩虹傘下跟著教師一起學習制作簡單的“口杯樂器”,用自制的小樂器跟隨音樂體會節奏,同時讓家長繼續撐著彩虹傘跟隨樂曲行走轉圈。鉆在彩虹傘道具下進行學習,對幼兒來講使學習過程更具有神秘色彩,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教育中心的教師們也是利用這一兒童心理設計了這門藝術親子課程,不僅增強課堂的愉悅性,同時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教育的創新是社會不斷發展的保證。社會綜合藝術教育也具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特征。郎瑞德藝術教育中心的教師們結合三大教育理念(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柯達伊音樂教育理念和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念),通過專業培訓與探究,為教學手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與更多的選擇。在這里要舉的例子也是一門節奏訓練課程,教師將提前準備好的節奏卡片道具放在地上,在一定律動中讓學生念出教師所指的節奏型,并不斷進行變換,以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隨后讓學生自由組合節奏型,例如以《青春舞曲》為例,將學生分組,一組唱歌曲,一組拿奧爾夫打擊樂器演奏之前學生自由組合出來的節奏型,另一組自由編創舞蹈動作,給大家一定的時間,然后各組合在一起演奏此樂曲。用這樣的方式,一節課下來,其教學成果就是一個成型的、并且是由學生們自己創作出的作品。教師們結合國際先進教學法,根據孩子的年齡與心理特點,以孩子的興趣需求為向導,精心整合裝專業課程,使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能,也全方面的培養了孩子的綜合素養。
在朗瑞德藝術教育中心,還設置了其他的專業課程,不僅僅有音樂表演綜合課程,還有舞蹈藝術教育,結合國際領先的教學法,在舞蹈基本形體訓練與技能技巧訓練的基礎上,將多舞種階段性融會貫通,研創出融趣味、專業、全面為一體的綜合教學體系;通過幼兒對舞蹈藝術的全面認識和完美體現而激發其對舞蹈藝術的熱愛。還有視覺藝術教育,根據少兒認知規律,同樣結合國際領先教學法,運用多種美術教學方法和藝術體現形式,將藝術技能、觀念、主題充分結合,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的綜合藝術課程;讓孩子隨時沉浸在藝術創作的激情中。此外還有表演藝術教育課程,結合奧爾夫、柯達伊等教學法,將專業知識與孩子興趣緊密結合;以主題、游戲的形式進行授課,讓孩子在輕松愉快中展示自我、塑造性格、造就表演天賦。
“任何教育都要依據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和特點來進行,只有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和需要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確定學前兒童的社會教育內容時,一定要考慮兒童自身的心理特點和發展的需要。”在社會綜合藝術教育中,要做到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適應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與需要,則要做到“因材施教”,以培養學生個體的能力為目標。朗瑞德綜合藝術教育中心根據此特征,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設置了不同的課程:
1.5歲至3歲的藝術親自園課程;3歲至6歲的孩子,設置奧爾夫音樂課程;4歲至12歲的孩子,設置了come and play課程,這是朗瑞德少兒教育的一門特色課程,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將人格建立、智力開發、藝術理論與實踐操作等元素相結合,以各種活動為載體,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成為主導者,強調參與性、創造性、自主性、協作性。課程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科學探索、科普知識、物理現象等;對于4至12歲的孩子,同時還設置了多維藝術之旅課程以及專業藝術課程等。朗瑞德藝術教育中心根據孩子的年齡與心理特點進行教學。根據嬰幼兒、兒童、少年不同年齡階段的教養大綱精神以及生理發育特點,根據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的原理藝術教學理論,通過親子藝術課程,幫助孩子發展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認知、情緒和社會行為五大能力,激發孩子的多元智能。使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能,也全方面的培養了孩子的綜合素養。正體現出綜合藝術教育具有以學生為主體的特征,從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都只是一個輔助者,引導學生,打破傳統的被動學習,死記硬背知識的狀況,讓孩子們在教室的引導下主動的去探索所要學習的知識,而不是一味的充當被灌輸者。
三、實施社會綜合藝術教育的意義及影響
文章開頭部分分析了社會綜合藝術教育的概念,即除學校綜合藝術教育以外的一切關于綜合藝術的教育活動。這就大大提高了對社會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要求,首先進行綜合藝術教育,教師自身要具有各學科方面的知識儲備;其次,教師要有能力將各學科知識融匯到課堂教學中,這對提高藝術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筆者從朗瑞德教育中心看到了以音樂為基礎的綜合藝術教育的實施,有別于繪畫、舞蹈等綜合藝術教育,它從音樂的角度來擴展審美,通過這種教育活動,有利于學生思維范圍的擴大,有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加強,更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增強。
社會綜合藝術教育作為學校綜合藝術教育的延伸,打破了條塊形式教育的規則,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更有趣的課堂,只有這樣的綜合教育才能為學生建造縱橫交錯的知識網絡,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社會綜合藝術教育課程具有情感性、創造性、愉悅性等特征,這些特征也決定了社會綜合藝術課程的教育價值,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恢復、拓展、發掘學生的感知力;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同時也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注釋】
1、綜合藝術教育:是指一種全面的整體性的審美教育方式,其目的與藝術專業教育不同,重點在于通過藝術的綜合教育實現現代社會的健全甚至理想人格。
2、西部社區:本文所提到的西部社區是以西安為中心的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綜合基礎的群眾基礎機構。它為我們居住在一個固定區域的居民群體范圍內的居民,起著一種媒介橋梁作用。與居民群眾生活有著息息相關的關聯基層組織。為西部人民生活提供更豐富的信息資源。
3、文化建構:在社會范圍內發展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活動。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通過合理和進步的教育制度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學藝術和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4、瑞德藝術教育中心:是一所大型高品質兒童藝術教育機構。致力于3-12歲少兒綜合藝術教育,以全球公認的頂級教育理念為依托,借鑒北歐兒童教育模式,融合中西方教育核心元素,以藝術與綜合實踐教育為核心,以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教育家為核心教育團隊的社會綜合藝術教育中心。
參考文獻
1、《行進中的綜合藝術課程改革》孟雅莉,西安社會科學,第27卷第5期
2、《透析基礎綜合藝術教育的本質規律》沈南強,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10期
3、《現代音樂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鄭莉,中國文聯出版社
4、《西北地區學校藝術教育調查報告》高天康、王啟民,西北地區學校藝術教育調查組
5、《音樂教育的哲學》貝內特.雷默,人民音樂出版社
6、《綜合藝術教育的意義》黃宇明,《藝術教育》
7、《建構主義教育研究》高文、徐斌艷、吳剛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
8、《幼兒教育綜合性的實踐研究》,高華,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9、《音樂學科教育學》,曹理,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城市空間結構;民族文化傳統;現代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14年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進入了各民族跨區域大流動的活躍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來越重要。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不能采取“關門主義”態度,也不能放任自流,關鍵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兩頭對接,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這些新論斷為做好新形勢下城市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今年1月,全國城市民族工作會議上俞正聲再次指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的重要內容。
蘭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處于中原漢族與西北少數民族交匯地區,“屏障中原、聯絡西域、襟帶萬里”,是絲綢之路重鎮。千百年來,各民族在黃河兩岸交往、斗爭、吸納,有的融于漢族或其他民族中,有的分化或再生成新民族,本土文化獨特而豐富。至2011年,蘭州市可識別的少數民族達55個,有15.93萬人,占全市總人口323.29萬人的4.41%。作為一個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既有以儒家文化為根本的蘭州人民創造的黃河文化,也有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在蘭州創造的穆斯林文化。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空間結構不斷優化,也使得民族傳統文化隨之變化。
據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到2020年蘭州市域總人口為500萬人,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為275萬人,計劃形成“雙城五帶多點”的城鎮體系空間結構。在保持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穩定、快速發展的前提下,要完善基礎設施,保持良好生態,協調城鄉發展,力爭把蘭州建設成為國家向西開放的戰略平臺。在蘭州地區,城市化大潮背景下,回族作為主要的少數民族,其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文化傳統,也在現代化發展中受到沖擊和影響,許多群體告別傳統文化空間來到城市,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
一、傳統:回族文化觀念概述
回族是元末明初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亞的穆斯林遷移到中國后,與當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而成的新民族,明初回族入居蘭州,建繡河沿清真寺,“圍寺而居”,據清乾年間劉一明《重修蘭城西關禮拜寺募疏序》中說:“金城西關禮拜寺,不知創建于何時。重修于康熙初年,至今百年有余。”解放前,蘭州世居回民兩萬多,“小集中、大分散”的聚居在現今市區互助巷、繡河沿金城關等處,以經營小吃為生,對繁榮蘭州經濟做出了一定貢獻。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根之所系、脈之所維。回族不僅承載著中華文化,而且傳承著祖祖輩輩信仰的伊斯蘭文化,在繼承中與時俱進。張岱年曾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須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具有廣泛的影響,為大多數人所接受領會,對廣大人民具有熏陶作用。二是具有激勵進步、促進發展的積極作用。具有這兩方面的表現,才可以稱為文化的基本精神。”回族經過八百多年的發展,在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共同熏陶下,伴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商業公平及生態文明等觀念。
(一)觀
回族是我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在其形成前伊斯蘭教就已傳入中國,宗教理念滲透于行為準則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其精神和物質文化。回族價值觀中的“前定論”和“后世論”說人的命運早已被真主所定,但可通過對真主的遵信,努力行善,改變后世的命運,歸屬真主。他們重視現實生活,追求現實幸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禁食豬肉、自死物、血液、禁飲酒,婚禮中的念“尼卡哈”儀式以及人生禮儀中的割禮習俗等,都是伊斯蘭教在回族文化中的具體表現。
(二)商業公平觀
一個民族的傳統價值觀與其經濟的發展有一定關系,《古蘭經》多次提到“外出奮斗者”在“大地上尋找財富”,“尋求真主的恩惠”。回族是一個善于經商的民族,秉承秩序、公平、人道的傳統伊斯蘭教經濟思想,有著良好的商業信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經營方式,把商業行為置于神圣的信仰之上。唐代,回族主要從事海外貿易、珠寶、香料等交易,明朝后轉向糧食、食鹽、布匹,現今活躍于清真牛羊屠宰、毛皮、飲食等行業。伊斯蘭教對商業的推崇形成了回族的商業觀,它將商業約束在一定尺度與范圍內,注重公正、誠信。
(三)生態文明觀
回族深受伊斯蘭教影響,認為天地萬物和諧共生,人是真主在大地上的者,主張合理開發大自然,從中獲得物質和能量來滿足自身要求的同時,不濫用自然,提倡“兩世兼顧”,建筑色彩傾向于單純自然的綠色。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六盤山,在《山海經》中被稱為“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雄黃、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涇水出焉,而東流注入渭,其中,多磬石、青碧。”回族禁吃自死物、血液、豬肉,而是吃雞、鴨、鵝、牛、羊等處于食物鏈的較低端動物,這對保護稀有動物、維持生態平衡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另外,回族人用土葬,不用棺槨,也不用火葬,有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這都是回族傳統生態文明觀的體現。
二、變遷:蘭州城市化進程中回族的現代化路程
回族人口眾多,分布別具特色,歷史上就有“元時回回遍天下”的說法,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回族人口1058.61萬,占全國總人口的0.79%,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3%,是繼壯族之后排第二的少數民族。他們傳統以務農、經商和小手工業為主,現已介入到各行各業,其思維模式、生活方式與城市有一定差別。大量少數民族進入城市,增加了城市人口,居住格局逐漸擴大,民族文化更加多元。蘭州回族主要分布在城關區和七里河區,以酒泉路、靖遠路等為放射狀結構,呈現出小聚居、大分散以及“圍寺而居”的格局。
蘭州作為甘肅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黃河上游的大型現代化城市,自十一五以來,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商品貿易、能源輸出為主體的行業體系,城市化發展模式獨具特點。根據《蘭州市城市近期建設規劃(2011-2015)》,蘭州從實際出發,發展特色產業,以四大核心城區(城關區、七里河區、西固區和安寧區)為核心點,拓寬城市發展空間,努力打造空間布局合理、要素配置集約、城市功能發達的創新之城。但城市化是一把“雙刃劍”,合理開發、因地制宜將對經濟發展產生強大推力,盲目冒進、過度開發、圈地、蓋樓、造城、“GDP至上”也會自釀苦果,危害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是一個協調發展的過程,要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系,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切勿出現城市化率不正常地大幅度提高和兩極分化現象。2013年《中國經濟周刊》與中國社科院城環所聯合公布的《中國城鎮化質量報考》,對286個地級以上的城市從城市自身的發展質量、城鎮化推進效率和城鄉協調程度三大主要方面進行調查,將這些城市的城鎮化質量做了排名,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影響城鎮化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城鎮化變遷給回族文化傳統的保持和發展提出了挑戰,在以漢文化為主的民族文化氛圍及新社會環境下,是迎合、退卻還是吸納、進取,成為緊迫的現實問題,其既要保守自己的伊斯蘭傳統文化,又要創新自己的民族文化,既要大量引進先進文化,也必須傳播擴大自身民族文化。
三、整合與重構:展望城市民族工作新態勢
主席指出,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難度較大,必須加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使民族地區經濟加快發展的勢頭和發展低水平并存。少數民族進入城市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帶動了民族地區的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但要努力克服“三個不適應”,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兩頭對接,把工作著力點放在社區建設上,做好新形勢下城市民族工作。
(一)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思想
2015年12月20日,主席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作為城市工作的指導原則,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化“跟風隨流”現象嚴重,很多地區熱衷于“圈地造城”,盲目擴張,大拆大建,不僅違背了本地實際,也不利于區域特色的發展。《蘭州都市文化產業區規劃綱要》提出,要著力建設“一城一都”,把蘭州打造成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名城、中國黃河文化旅游之都,實現與中亞地區直至歐洲各國“政策、道路、貿易、貨幣、民心”的五通。蘭州回族文化多元性、復合性的特點顯著,只有認識到回族心理和行為方式,準確把握民族特點,尊重城市發展自身規律,規劃先行,才能更好地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增進民族團結,有效開展民族工作。因此,要高度重視少數民族人才的工作與就業情況,提高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素質,強化職業教育與培訓能力,關注“失地農民”群體,完善就業幫扶機制,促進少數民族群眾與城市的雙相適應。
(二)緊跟時代步伐,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城市化,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及a業結構,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2011年城鎮化首次突破50%,2015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56.1%,預計“十三五”末將突破60%,其中7.5億的城鎮常住人口中就有2.5億為進城務工人員,我國正從“農村中國”向“城市中國”邁進,“大城市病”、“城中村”、“城市貧民”等問題突出。
十首次提出新型城市化概念,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輪驅動”,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權威性,促進“多規合一”,謀劃城市“成長坐標”。《蘭州市城市文化功能布局規劃(2014-2020)》提出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依托,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總體布局為統領,充分發揮蘭州區域中心優勢和輻射帶動效應,“一核、一極、兩軸、多點”,挖掘文化資源潛力,體現都市文化新趨勢、新特征,提升文化整合能力和創新發展水平。
(三)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2013年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概念,指出大致在古絲綢之路范圍之上,在中國與西亞各國之間形成一個在經濟合作區域,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形成“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這條經濟帶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交通不夠便利,自然環境較差,經濟發展水平與兩端的經濟圈存在巨大落差,“兩邊高,中間低”現象突出。蘭州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地段,其發展不容忽視。
黨和政府把握大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東部沿海力量扶持西部發展,蘭州城市化要保持優良發展方向,必須把加快經濟發展同保持政治社會穩定、加強民族團結結合起來。西部地區社會轉型帶來的各種問題勢必與蘭州回族居民的傳統思維模式、民族文化相碰撞,產生不可避免的新問題、新矛盾。流動人口逐年增加,也會推動傳統文化的變革,必須創造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文化,把握好城市化進程中回族價值觀念變遷的過程和趨勢,提高回族居民對城市化的應對能力,以此來穩固社會、繁榮國家、團結民族。
蘭州是西北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要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不斷增強城市綜合功能,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大背景下,蘭州城市化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要深入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落實城市民族工作。而城市化作為一項持續長久的社會工程,民族工作的推行也是一項重要任務,要全面認真落實黨和政府的戰略部署,樹立以人文本的可持續發展觀,依照“五個統籌”使經濟與人類、生態以及社會發展相互協調,將民族資源優勢同國家政策結合起來,全面落實民族工作,使少數民族適應現代化發展,提升其應對社會轉型的自我發展能力。同時,回族人民也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勇于變革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中不適應的舊傳統、舊觀念、舊習慣,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創造出既具有回族特色又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新型文化體系,以此來推動回族聚居區的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和政治穩定。
參考文獻:
[1]汪春燕.城市化進程中的西北民族關系[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趙德興.社會轉型期西北少數民族居民價值觀的嬗變[M].人民出版社,2007.
[3]高小巖.游離中沉淀:認同與變遷的都市回族視角[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
論文,2010.
[4]李艷萍.論西部城鎮化與民族文化發展的相關性[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10(6).
[5]周春山,葉昌東.中國城市空間結構研究評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3(7).
[6]劉爭光,張志斌.蘭州城市居住空間分異研究[J].干旱區地理,2014(4).
[7]尹強.民族文化發展中的價值、沖突與責任[J].齊魯學刊,2016(2).
[8]孫嬙.生存智慧:從回族清真寺建筑看多元文化的互動與融合[J].西北民族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作者簡介:劉曉飛,女,山東淄博人,作者單位為西北民族大學。
王成榮,管理學博士、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企業聯合會高級管理顧問、中國市場學會理事及流通專家委員會委員,北大、清華、人大、浙大等高校客座教授,同仁堂、全聚德、長江三峽、西單商場等多家大公司顧問或獨立董事。出版《企業文化理論與實踐》、《企業文化學》、《中國名牌論》、《品牌價值論》、《流通現代化新論》等著作20余部。在核心期刊發表《老字號的歷史傳承與品牌創新》等學術論文80余篇。
主講人:王成榮
品牌價值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來源于企業特殊的勞動投入,另一方面來源于市場和社會的認可。品牌價值是兩者相互推動、相互契合的結果。
毋庸置疑,品牌是企業的重要資產。1990年,Dorden以公司商標為抵押,向花旗銀行貸款4.8億美元。可口可樂前總裁羅伯特?伍德羅夫說過“就算可口可樂的全部工廠在一夜之間燒毀,它也能在第二天重現輝煌”。因為它有“7X”秘方,更重要的是它有為世人所信賴的商標。
對于品牌價值的來源,有著不同的看法。許多人認為品牌價值源于品牌的資產價值(Brand Equity)或財務價值(Financial Value),即給企業帶來超出無品牌產品銷售的溢價收益,它的變化將直接增加或減少公司的貨幣價值,這一價值最終無疑是由生產者的特殊勞動創造的。但也有人認為,品牌價值主要源于市場,即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信賴與忠誠。
筆者認為,品牌價值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來源于企業特殊的勞動投入,另一方面來源于市場和社會的認可。品牌價值是兩者相互推動、相互契合的結果。
品牌中的“級差地租”
在當今買方市場條件下,社會產品總量供過于求,品牌滿足的不僅僅是消費者的功能需求,更主要的是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體驗,而這種體驗是不能夠用工業化大生產簡單復制的,它需要生產者投入大量的特殊智力,甚至還與品牌的歷史、創始人、區域等有關,由于塑造品牌資源的相對或絕對稀缺性,特別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技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生產者各自的獨立經濟利益,其形成的品牌在滿足消費者需求方面的能力肯定有優劣之分。
品牌與非品牌存在著較大的價值差異,給不同的生產者帶來不同的利潤。生產一般產品的生產者獲得較低利潤,生產品牌產品的生產者就會獲得一定的超額利潤,亦即優質品牌產品能獲得比一般產品更多的利潤,即品牌的“級差地租”(借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級差地租的概念)。
品牌與非品牌的形成可能與資源優勢、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等“自然因素”有關,但在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多地取決于產品生產者對產品品牌的連續追加投資。可以說,品牌價值更多包含著生產者的高質量勞動和高智力投入所形成的特殊價值。
品牌價值的來源
品牌價值既與生產者的特殊勞動投入(指高質量的、創造性的勞動投入)的數量和質量有關,也與市場上消費者的認可程度有關。因此,品牌價值的內涵可以界定為被消費者認可的品牌所賦予產品的物理功能之上的情感和體驗附加值,由于其能夠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所以它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是企業總資產的組成部分之一。
在既定的勞動投入條件下,品牌價值取決于生產者特殊勞動投入和市場認可的契合度。如果生產者有較高的特殊勞動投入,比如有獨具匠心的設計,使用了稀缺的資源或者特有的技術工藝等,但如果沒有效用,缺乏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屬性,得不到消費者認可,投入再多也沒有多大價值;相反,如果生產者能夠依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其產品就有效用,就能得到認可。因此,生產者的特殊勞動投入與市場認可度的契合度越高,品牌價值越大;契合度越低,品牌價值越小。
從系統的角度看,品牌價值的構成要素包含生產者特殊勞動投入要素和市場認可要素(見圖1)。生產者特殊勞動投入要素包括資源稀缺性、技術及工藝、品質保證、文化特征開發、形象及廣告、顧客服務管理等;市場認可要素包括消費者的專屬與獨享感、功能利益、安全與耐用性、審美與個性、信賴感、親切感等。
從圖1可以看出,品牌價值高低不是生產者一廂情愿的事,它取決于特殊勞動投入,但投入的方向、數量和質量必須符合市場需要,即生產者所付出的成本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消費者的功能利益、安全與耐用性、審美與個性、專屬與獨享感、信賴感、親切感等需要才是有效的,品牌價值才能實現。
實際上,品牌價值同一般的商品的價值從生成到實現的過程并無本質區別,所不同的是,品牌價值中包含了更多的或者說比例更大的生產者的復雜勞動,即他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崇高追求、愛的情感、獨特的美學觀點、高超的技術,通過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傾注到獨到的創意設計、先進的生產工藝、新穎的文化構思、美好的傳說故事、鮮亮的形象推廣、細心的服務過程之中,同時注重開發或巧借本地本民族的文化資源,附著在產品名稱、外觀及商標上,賦予產品特有的文化價值,因而使得品牌價值中更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消費者的感受對其價值的影響更大一些。如一項產品創意設計,如果不被消費者認可,可能一文不值;而一旦被消費者認可并青睞,可能市場無限、價值連城。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因為具有質量的優勢,或者僅僅因為品牌的符號蘊涵了更多的文化因素,品牌產品就更受消費者的青睞,就更有價值。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的估價,或者說品牌給消費者帶來的心理感受,有時大大超出生產者所料。
拉里?珀西(Larry Precy)曾經做過一個啤酒試驗,結果表明,當顧客不知道所品嘗的啤酒的品牌時,他們很少能找出不同點;反過來,當顧客知道所品嘗的啤酒的品牌時,他們的感覺是非常有偏袒性的。說明品牌的價值與顧客對品牌的文化與感情認同密切相關。
Inteilicluest營銷調研公司對顧客購買商用電腦的調查也很能說明問題。在對IBM、康柏、惠普、戴爾、蘋果、AST等幾個電腦品牌的調查中,要求顧客回答“相對于沒有品牌的組裝機,你愿意為品牌機額外多付多少錢”的問題,結果IBM溢價最高。這說明顧客是可以單獨為質量相同產品的品牌付款的。
品牌價值的社會化
研究到這里我們發現,這里所談到的“市場認可”還主要局限于目標市場的具體顧客,他們對品牌的認可與生產者特殊勞動投入相契合,固然形成品牌價值的主體,但是,品牌是社會化的,品牌的價值也與社會對它的評價有關,或者說,品牌也有其相對獨立的社會價值,這部分價值也必須包含在品牌的總體價值之中。
品牌的社會價值不僅表現在品牌能夠通過促進企業經濟效益增長,進而帶來整個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上,而且它還表現在對社
會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上。首先,優秀品牌能夠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國藥旗幟同仁堂,歷經339年錘煉鑄造出的這塊金字招牌,它不僅有配方獨特、藥到病除的市場價值,背后還有中國傳統文化深刻的烙印,它直接運用并發展著中國傳統醫藥理論,傳承中國人誠與信、仁與義的優秀傳統,這種社會價值不可低估。其次,品牌生產者往往以自己的善行(如保護環境、支持公益、傳播新的生活主張)奉獻社會,影響著社會風氣,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實踐證明,著名品牌貢獻給人們的尤其是對當代社會文明的影響,比一般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再次,品牌生產者在創造、完善、提升品牌的同時往往創造出新的價值觀念,并把它附加在品牌上,從而使品牌成為新文化的“生長點”和一種象征。品牌的這種社會價值伴隨著品牌的銷售、使用和大眾傳播等傳導給社會,引導時尚,創造新的消費潮流,帶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和社會文化的進步。IBM有一句形象的廣告語“無論一小步還是一大步,總是帶動世界的腳步”,不光體現了它對科技的帶動作用,也體現對文化的帶動作用,正是有這些眾多IT品牌在世界上的推廣使用,帶來了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引起了人們工作方式的重大變革,把人們的生活方式引向一個全新的境界。
由此看來,對品牌價值的評價,尤其是社會評價,不能忽略品牌的社會貢獻。當然,這種貢獻的價值也是勞動者主觀投入與社會客觀認可的結果。
品牌價值的變動
品牌價值是一個動態概念。盡管我們在評估一個品牌的價值時,是取其某個時點的數據和資料,品牌資產交易和品牌價值都有一個確切的數值,但這是相對的。品牌價值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化之中,有些在升值,有些在貶值。有些新人市的品牌很可能在很短時間內身價倍增或者聲譽掃地,即使有些相當穩定的國際品牌,其價值也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以《商業周刊》的世界最有價值品牌前十名來看,一年時間也出現價值波動(見表1)。
品牌價值的變動,受三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即品牌自身因素、競爭因素和市場需求因素。據此,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品牌價值變動三角模型(圖2)。
在圖2的模型中,三角中任何一角的變化都會導致品牌價值的變動,而且三者之間是互動關系,品牌價值是在三者互動中變化的。比如,某品牌自身因素變化,如產品質量出現問題,馬上引起市場反應,造成需求下降、顧客忠誠度降低,因而給競爭者提供機會,造成本品牌價值下降。最終又迫使自身研究市場,研究競爭者,通過提升質量,強化廣告宣傳等手段遏制品牌價值下降的趨勢,挽回信譽損失。又如,某品牌通過技術創新,開發了新的產品,受到顧客青睞,大大勝出競爭者的同類產品,給競爭者造成被動,同時使自身品牌價值得以提升。因市場需求和競爭引起的變化對品牌價值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也是同理。
對影響品牌價值的三類因素中的具體因素作以下歸納(見表2)。
從表2中影響品牌價值變動的三類因素來看,自身因素是支撐品牌價值的資源基礎,市場因素影響的是品牌價值構成中的市場認可度,競爭因素影響的是品牌價值的相對優勢。這三類因素中的各組成部分,對品牌價值的影響可以分為正、負和中立三種力量:自身因素屬于正面力量因素,其各方面投入的加強,會對品牌價值起到提升作用;市場因素類則屬于中立性力量,如果企業能夠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進行適應性調整,則其可以轉變為正方向力量,反之則會使品牌價值下降;競爭因素則是負面的,競爭環境的加強必然會分散品牌的需求,降低消費者對品牌的關注,迫使品牌加大投入,并因此降低了品牌的收益率,因此企業應該盡量進入競爭較為緩和的市場,或者打造競爭壁壘,保護自身的品牌價值。對于企業而言,首先需要掌握各個因素變化的方向,強化正面因素,控制中立因素、弱化負面因素,打造品牌的良性發展環境。
關鍵詞:軍隊;繼續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繼續教育作為一種非學歷成人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教育形態,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一次性”接受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軍革的要求,怎樣才能培養出一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繼續教育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越來越受重視,教育的終身性逐漸成為了一種歷史的必然。
一、軍隊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全球性科技革命迅猛展開,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正在引發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軍革,知識己成為軍隊戰斗力的主導因素。要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完成機械化、信息化建設雙重使命,就必須造就一大批視野寬闊、思想過硬和能夠靈活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軍事技能的新型軍事人才。這是一個十分艱巨和緊迫的歷史性任務,對軍隊開展繼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為軍隊開展繼續教育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一)繼續教育是新軍革的客觀要求
軍隊作為科學技術應用最為先進、最為廣泛的用戶之一,正在由“體能型”向“技能型”由“機械型”向“智能型”轉變,僅僅依靠傳統的一次性教育,已無法滿足培養新型軍事人才的要求,必須依靠繼續教育來實現知識的更新。繼續教育是一種適應時代和科學技術發展需要的教育形式,是新軍革的必然產物,也是新時期軍隊建設的客觀要求。
(二)裝備和作戰模式發展的必然需求
部隊新裝備的大量武器和作戰訓練理論的加速更新,要求未來戰爭中的指揮官既要熟知兵法,精通韜略,又要掌握武器裝備,戰略戰術,具備多方面、多層次知識,尤其是軍事理論、戰史、外軍、專業技術及天文、地理、高新技術等知識。為此,軍隊在職干部必須不斷充實和積累知識,調整知識結構,加深對新裝備、新武器、新作戰模式的了解,以適應現代戰爭需要,而這些都必須依靠繼續教育來完成。
(三)提高軍事人才素養的重要途徑
高技術戰爭對軍事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不再是接受教育的終點,而將成為終身學習的起點,已在世界各國軍隊人才培養方面達成共識。目前,我軍干部隊伍的現代化素質與未來戰爭的要求還有差距,特別是某些領域干部的學歷還不平衡,知識更新慢,學科前沿知識缺乏,對新裝備了解不夠,組織、指揮、管理能力不強。要解決這一矛盾,只有不斷加大軍隊干部的繼續教育力度,培養大批高素質軍事人才,才能適應新軍革的需求,實現軍隊的跨越式發展。
二、當前軍隊繼續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軍隊開展繼續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涉及領域廣,而且周期長。新頒發的訓練任務規劃賦予了軍隊院校開展干部繼續教育的職能,明確了院校承擔繼續教育的任務,使軍隊在職干部的繼續教育系統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從而有力地加強了軍隊在職干部高、新、尖知識的學習和改善。實踐表明,開展繼續教育工作,提高了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增強了部隊戰斗力,為科技強軍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軍隊的繼續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足,觀念不強
部分送學單位思想上對在職干部接受繼續教育不夠重視,對繼續教育在軍隊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思想上重學歷教育,輕繼續教育,重視高學歷,忽略知識再更新。盡管在職干部的逐級培訓、輪訓均列入了年度訓練任務規劃,但在實際執行和取得的效果上卻往往差強人意;部分從事繼續教育工作的同志,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對軍隊繼續教育特點和規律缺乏研究,未能充分認識繼續教育作為完成學歷教育后進行知識再更新、拓展和提高的追加性教育與學歷教育的區別,認識上的欠缺造成承擔責任不夠明確,進而導致軍隊開展繼續教育效果不佳;部分在職干部本身,“一次教育終身享用”的思想仍然存在,造成他們學習動機不足,興趣不高。
(二)培訓模式單調,特色不足
我軍開展繼續教育起步較晚,培訓形式與發達國家相比較為單一,培訓模式以傳統的在校學習為主,干部缺乏到部隊、到地方、到大單位、到總部機關、到各研究機構等相關崗位學習的機會。培訓模式的單調導致培訓層次不夠明顯,不同專業知識、年齡結構、崗位性質、工作職務的受訓人員培訓內容大同小異,崗位細化不夠、實踐性不強,面廣欠缺,缺乏特色;最后以在院校學習為主的繼續教育基本上只解決了在職干部的個人學歷問題,而缺乏實踐過程對新型武器、新裝備、信息技術等高新科技和關聯領域學科前沿知識的深造。
(三)教學形式單一,效率不高
承擔繼續教育任務的單位和教員仍然沿襲“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形式,由于接受繼續教育的學員基本上都是部隊的在職干部,日常工作繁重,給學習帶來很大不便。同時,傳統的面授式理論教學難免“任書唯賢”,“照本宣科”之嫌疑,知識更新快,使干部學員基本很難接觸到真正前沿、尖端的軍事知識,尤其是外軍先進的作戰設備、作戰方法、作戰思想,很難適應信息化作戰需求。傳統的教學形式,學員接收知識滯后于部隊實際發展,單純的知識傳授,也很難培養學員的創造性學習和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職干部僅靠傳統教學形式接受繼續教育的方法,受到了嚴峻挑戰。
三、軍隊繼續教育工作模式的創新
當前,軍校繼續教育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方面,軍隊建設的發展迫切需要軍校培養大批新型高素質的軍事人才,從總部、軍區到學院和部隊領導對繼續教育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軍隊院校正加緊貫徹第十六次全軍院校會議指示精神,新一輪教育改革已全面展開,為繼續教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內部條件。作為院校繼續教育的專門機構,必須牢牢抓住機遇,以強烈的改革創新意識,積極穩妥地推進繼續教育的深化發展,逐步完善繼續教育體系,確保在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各項工作有所作為。
(一)教育觀念要有新突破
積極更新觀念,把繼續教育納入軍隊全面建設的戰略層面來思考,努力改變送學單位、在職教員、干部學員對繼續教育在思想上的認識,不斷提高繼續教育水平,發揮其在新軍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確立超前現念。繼續教育與學歷教育相比較,在教育體系中屬于高層次部分,教育的著眼點在于為軍隊干部進行知識更新,因此必須加強軍校繼續教育的前瞻性,做到與部隊武器裝備的更新相適應、與人才培養規律相適應、與軍隊未來發展相適應。在知識學習上,要由以復制性知識學習為主的“傳承型”教育轉變到以追蹤高新技術和軍事學術領域前沿知識為主的“創造性”教育上來設計教學,造就適應時代與科學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確立開放現念。繼續教育目的的明確性、組織的靈活性、教學的高效性決定了繼續教育必須樹立開放觀念。首先,加強軍隊院校之間的聯合與協作,實行區域聯合辦學,加強院校與部隊的交流聯系,實現教學力量優勢互補。其次,加大面向社會的開放教育力度,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盡快建立相對穩定的高素質專職教員隊伍,加強對軍隊繼續教育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研究,促進軍隊繼續教育發展。
確立應用觀念。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盡快改變在職干部“一次教育終身享用”的思想,將其培訓與崗位工作、績效、晉升相掛鉤,確立應用觀念,提高在職干部認知力和職業實踐能力。為此,要以優化培養學員職業實踐能力為主線設計教學,解決理論與實際的優化結合。抓好學科專業基本理論、突出應用教學、突出學科前沿性知識、突出學員的創新思維培養。
(二)培訓模式要有新變革
形式多樣,突出特色,是我軍開展繼續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要轉變把繼續教育當成函授教育、成人教育、單純創收教育的觀念,克服重學歷、輕繼續教育的思想,從當前軍事教育實際出發,軍校繼續教育培訓模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革。
首先,繼續發展函授教育。函授教育作為一種最基本的教學形式,具有直接性、即時性等特點。實踐證明,函授教育在過去提高軍隊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形勢下函授教育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軍隊要繼續克服當前函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函授教育體系,為函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加大現職干部進修比例。改變傳統的在院校培訓模式,加大軍隊在職干部到基層、到總部、到大單位機關、到各研究機構等相關崗位學習的機會。根據崗位、年齡、經歷的不同,科學設置培訓內容,達到真正學有所用,適應部隊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不斷加大實踐力度,盡可能在輪訓中為在職干部創造參加大型演習的機會,參加新裝備研制過程中試驗、調試、技術評審等機會,使在職干部能真正適應現代化高科技戰爭需求。
最后,還可通過擴大對研究生的教育規模,摸索依托地方高等教育培訓軍隊現職干部的路子,完善干部的在職學習制度,甚至創造機會,擴大與外軍的交流、合作等等,拓展繼續教育途徑,提高繼續教育層次和水平,促進繼續教育的有效增值。
(三)教學形式要有新發展
軍隊以往開展繼續教育,無論是函授教育,還是短期集訓或進修,由于接受繼續教育的學員都是軍隊在職干部,受時空限制,教學活動在人員、內容、時間、效果各方面都很難落實。要改變繼續教育效率不高的弊病,根本辦法在于改變單一的教學形式,實現傳統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跨越。
首先,豐富遠程教育教學模式。遠程教育教學具有規范性、權威性以及節約資源、優勢共享等優點,在繼續教育中占有的分量越來越重。它可以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課程的自學、自測、自評,大幅度提高教學的效果。它不再拘泥“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官兵在新裝備訓練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解決,它可以跟蹤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前沿,及時將當今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學。它所具有的高效性、開放性、實用性、先進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繼續教育教學形式的不足。
其次,積極探索網絡教學模式。網絡教學是繼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是大規模教育下最具優勢的教學模式,它使接受繼續教育的學員,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員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教育,滿足繼續教育學員“終身學習”的思想。它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成本投入,節約辦學經費,使學員與學員,學員與教員可以及時進行溝通和聯系,提高學習效率,增強繼續教育現代化水平。
最后,可利用網上會議系統,組織各種研究、教學觀摩以及論文答辯等活動,也可通過開展網上訓練,開展電視教學,利用互動式計算機、錄像光盤系統以及多媒體課件等,滿足現代化軍事人才培養的多樣性需求,促進繼續教育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潛偉建.繼續教育與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培養[J].繼續教育,2003,(4).
[2]張思寧.對軍隊繼續教育創新發展的對策性思考[J].通訊指揮學院學報,2003,(2).
[3]何紀慶.對推進軍隊繼續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04,(6).
[4]李元奎,馬立峰.軍隊院校任職教育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5]樹秀山.深化繼續教育,理順和處理好四種關系[J].繼續教育,2000,(2).
[關鍵詞] 出版產業 實物外貿 經濟增長效應 向量自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5) 01-0011-06
Study on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f Visible Trade in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Wang Fei
(Sias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1150)
[Abstract] Based on VAR, this articl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f visible trade in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ts inertia have advanced the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is separated from economic growth and it is more sensitive to its own random disturbance. 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bring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role of market economy into full play in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namely, in order to actualiz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measures including market-oriented reform, professionals development, strategic upgrading, collectiv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re all imperative.
[Key words] Publishing industry Visible trad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VAR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能夠普遍認同和傳承的意識形態,其本身雖然屬于精神范疇,但卻能夠在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支持與引導作用,特別是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極大促進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隨著全球化日益向縱深發展,作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重要源泉的文化逐漸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與經濟、科技和軍事等“硬實力”相比,“文化軟實力”則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長期的國際競爭力。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之后,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取得了長足發展,在2003年至2013年間,中國文化產品貿易額從60.9億美元增加至274.1億美元,年均增長16.2%,文化服務貿易額則從10.5億美元增加至95.6億美元,年均增長24.7%[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是認為1995年以后中國與美國、日本、英國和法國一起成為世界文化貿易大國。在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同時,新聞出版產業已經成為當前這場文化產業崛起的主力軍,出版物實物外貿額較歷史水平有顯著提升,但長期以來,新聞出版產業的外貿逆差問題始終是中國文化產業國際化的頑疾,因此,研究出版產業實物外貿在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問題是一個同時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重要課題。
1 文獻綜述
目前,學者們關于出版產業國際化問題的討論主要包含于文化貿易或集中于版權貿易的研究當中。當然,也有少量文獻專門探究了出版產業的實物貿易問題。
在文化貿易方面,諾德內斯格和瓦利斯(Nordne-srtneg & Varis,1974)[2]、卡茨和韋德爾(Katz & Wedell,1977)[3]、赫曼(Hermna,1990)[4]、邁哈迪(Mhaamdi,1992)[5]、西烏奈和麥奎爾(Siune & McQuail,1992)[6]等認為文化貿易是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主導的意識形態侵略,小國有可能在文化自由貿易中喪失國家文化獨立權。高夫和詹金斯(Goff & Jenkins,2003,2006)[7]、愛帕德(Iapadre,2004)[8]、多伊爾(Doyle,2002)[9]、帕潘芮(Papandrea,2004)[10]等則從國家福利的角度說明了實施文化貿易保護的重要性。亞當斯和格德巴德(Adams & Goldbard,1986)[11]、阿克巴和坎特伯里(Akbar & Canterberry,2005)[12]、考恩(Cowen,2002)[13]、穆克吉(Mukherjee,2004)[14]等認為沒有政府干預的文化貿易自由化不僅能夠給發達國家帶來積極的效應,也會增強欠發達國家的文化獨立性,進而保持世界文化形式的多樣性。季羨林(2001)[15]、白玲和呂東峰(2001)[16]分別從文化交流理論和文化互補理論說明了文化貿易產生的動因。李懷亮(2004)[17]基于偏好相似理論從水平貿易視角解釋了文化貿易多集中于少數國家這一現象,并認為規模經濟是美國文化產業領先世界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文化折扣導致了中美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的巨大逆差。古谷(Furuya,2005)[18]認為文化、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接近是影響媒介和文化產品全球貿易的主要原因。邱繼洲(2005)[19]認為發達國家在第三產業的絕對優勢使得其與發展中國家形成技術差距,并進而在垂直貿易中成為文化貿易的凈出口國。張海濤等(2007)[20]認為中國文化貿易存在發展明顯滯后、占世界文化貿易份額較小、內部結構不合理、缺少品牌產品四大問題,并提出應當從創新、市場化和政策方面推動中國文化貿易的發展。龔曉鶯(2008)[21]基于異質性文化產品和需求收入彈性差異角度解釋了文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特征。王曉芳(2012)[22]認為關于國際文化貿易的文獻研究多集中在定性的理論層面的探討,屬于規范分析,缺乏定量的實證層面的驗證[6]。
在版權貿易方面,姬沈育(2004)[26]、董錦瑞(2005)[24]、羅家如(2005)[25]、劉芳(2005)[26]等探討了版權貿易逆差的原因及對策,并認為只有從根本上提高中國版權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才能扭轉逆差形勢。徐建華(2005)[27]對版權貿易進行了系統研究,揭示了版權貿易發展的動因、經濟效應及機制,并對版權貿易的引進和輸出程序進行了系統分析。姚德權和趙潔(2007)[28]認為中國現有版權貿易的研究尚不充分,對版權貿易發展有借鑒意義的研究比較少,無論從實證和理論研究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和研究成果的廣度、深度和影響力,相比法律、經濟等其他領域的研究都處于薄弱狀態。蘇振華(2008)[29]認為美國版權產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版權貿易的發展,如美國平均每年通過版權貿易要賺取5000多億美元,占其國民生產總值份額的5%,而版權貿易是版權產業持續發展的強大支柱。王雪野(2009)[30]對比研究了北美地區、歐洲主要國家澳大利亞等市場的圖書貿易。鄭楠(2009)[31]從法律角度分析國際貿易與知識產權保護關系,提出伴隨一國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的提高,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適當的知識產權保護可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但是保護的過度加強,會阻礙國際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戴阿明(2010)[32]認為在打擊盜版方面很難形成長效機制。蘇娟(2010)[33]認為出版物版權貿易逆差嚴重、西方強勢文化滲透、世界貿易組織爭端此起彼落均構成對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的嚴重威脅。因而必須通過體制改革、競爭力提升、人才戰略等措施積極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在出版產業實物貿易方面,王曦和張婷(2007)[34]運用計量經濟模型研究了中國外貿總量、人均GDP、圖書進出口價格以及加入WTO情況五個變量對圖書進出口總量的影響,發現:外貿總量和人均GDP對圖書進出口總量具有正向影響,而入市對圖書進出口總量呈現負向影響,中國國內的圖書消費者相對外國消費者對圖書價格更加敏感。梁佳麗(2009)[35]研究了中國圖書出版產業市場集中度與出口貿易關系,認為二者存在正相關,且是一種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但短期關系則不明顯。洪涓和劉柳(2010)[36]采用出版業文化產品1996―2008年的貿易數據,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貿易規模、產品結構和市場分布進行系統分析,結果發現:出版業文化產品的產品結構較為互補,且貿易伙伴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市場集中度高。曲如曉和韓麗麗(2010)[37]運用貿易引力模型及中國與9個國家和地區在1992年―2008年間的雙邊貿易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貿易對象國的經濟規模、居民購買力、國土面積、科技應用水平以及與中國的文化距離等因素對中國文化商品的出口有正向影響;貿易對象國的貿易條件及與中國的地理距離等因素與中國文化商品的出口規模成負相關;與中國使用共同語言的國家和地區會進口更多的中國文化商品;中國的經濟規模、居民購買力以及是否與貿易伙伴加入同一貿易自由區等因素則對本國文化商品出口的影響不大。付海燕和薛國珍(2011)[38]利用馬爾可夫模型預測中國圖書進出口結構的演化,并認為進出口圖書的巨大價格差異是引起中國圖書進出口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楊悅和商建輝(2012)[39]基于恒鼎市場份額模型研究了中國出版業進口波動的原因,發現:競爭力因素對進口逆差的影響程度最重要,市場規模影響起著次要作用,商品結構效應為負,但比重較低。
綜觀上述文獻,學者們大都是通過定性的或者統計的方法對出版產業相關問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即使是在為數不多的定量化文獻中,其研究重點要么局限于圖書業本身,要么局限于出版業貿易的波動性抑或集中度。鑒于以上原因,本文則將研究目標轉向中國出版產業實物外貿的經濟增長效應問題,以期揭示出版產業實物進出口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關系。
2 理論模型選擇
設為一維隨機時間序列,為滯后階數,為一維隨機擾動的時間序列,且有結構關系:
(1)
若引入矩陣符號,記
可寫成, (2)
進一步,若引入滯后算子L,則又可表示成
(3)
其中:為滯后算子多項式。
如果模型滿足的條件:(1)參數陣;(2)特征方程的根全在單位圓外;(3),,即相互獨立,同服從以為期望向量、為方差協方差陣的維正態分布。這時,是維白噪聲向量序列,由于沒有結構性經濟含義,也被稱為沖擊向量;,即與及各滯后期不相關。則稱上述模型為無約束向量自回歸(VAR)模型。
VAR模型的定階(滯后值p的確定)必須適中,較大的階數盡管能夠更好地反映模型動態特征,但是將損失自由度且待估參數較多。常用的定階方法是最小信息準則,即分別取=1,2,…,來計算AIC或者SC,使AIC或SC最小化的值所對應的為模型合適階數,相應的模型參數估計為最佳模型參數估計。
VAR模型的主要步驟如下:①對原始數據進行初步處理和分析;②對時間變量序列及其差分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③VAR模型的建立;④檢驗變量間的協整關系;⑤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⑥脈沖響應分析;⑦方差分解。
3 實證分析
3.1 變量選擇、數據來源及統計性描述
本文選擇出版產業實物進出口總額(XM)、出版產業實物逆差額(NX)以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三個變量,其中出版產業實物包括圖書、報紙、期刊等傳統紙介質產品以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非紙介質產品。以上相關數據來源于歷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公報以及國家統計局公報,數據樣本期間選定1998年至2012年,數據單位為美元。同時,為剔除物價因素影響,采用定基CPI指數對各名義變量值平減以得到實際變量值。
中國出版產業實物進出口額、進口出口比以及逆差額情況如圖1、圖2和圖3所示。
圖1 1998―2012年間中國出版業實物進出口額
(單位:萬美元)
圖2 1998―2012年間中國出版業實物進口出口比
圖3 1998―2012年間中國出版業實物逆差額
(單位:萬美元)
由圖1―圖3可見,從對外貿易額情況來看,出版業實物出口額自1998年的1513.18萬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9474.08萬美元,增長了5倍多,但總體增長趨勢平緩,其中2008年和2009年受次貸危機影響出口額有所下滑,但2010年出現好轉跡象且2011年出口額大幅度上升。出版業實物進口額自1998年的5277.26萬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46807.6萬買元,增長了7.9倍,總體增速明顯快于出版業實物出口增速,期間進口額在次貸危機期間依舊保持強勁增長態勢。出版業實物貿易總額自1998年的6790.44萬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56281.68萬美元,增長了7.3倍,其快速增長主要源于出版業實物進口方面。從出版業實物貿易進口出口比及逆差情況來看,進口出口比雖波動性較大,但比值較高;紙介質出版實物逆差額明顯高于非紙介質出版實物逆差額,總逆差長期以來保持加速擴大趨勢。以上情況表明:中國出版產業實物貿易競爭力十分脆弱。
為進一步說明中國出版業國際競爭力的變化,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數(簡稱TC)[40]計算樣本期間中國出版業的貿易專業化情況,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1998―2012年間中國出版業實物貿易競爭力指數
由圖可見,十五年間中國出版業實物貿易競爭力呈下降走勢且指數值低于 0.5,但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別反彈至 0.7和 0.66,這說明中國出版業國際競爭能力長期以來都處于絕對劣勢地位且有不斷惡化趨勢。上述現象與近年來中國文化產業中出版業實物貿易占比不斷下降的事實相一致[41]。
3.2 模型回歸
本文中,分別設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出版產業實物進出口總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出版產業實物逆差額兩個VAR模型,同時為避免數據的劇烈波動,對各變量作自然對數化處理,得到LnXM、LnNX以及LnGDP三個變量。
(1)單位根檢驗
單位根檢驗是對數據的平穩性檢驗,只有平穩序列或差分后同階單整序列才能夠進行回歸分析,否則會出現偽回歸。這里在Eviews6.0中采用ADF法進行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平穩性檢驗結果
注:在檢驗形式中,i表示各自形式的一階差分,ii表示各自形式的二階差分;(C,T,L)中的C,T,L分別表示模型中的常數、時間趨勢和滯后階數。
可見,各變量原始序列均非平穩,但經過二階差分后成為平穩序列,故屬于二階單整序列,即為I(2)。
(2)建立VAR模型
根據Eviews6.0中lag criteria所提出的標準及參數的統計顯著性將VAR模型最優滯后階數確定為1,于是有(式中*表示參數統計不顯著):
(4)
(5)
(3)協整檢驗
在上述VAR模型中運用約翰森(Johansen)協整檢驗法,結果見表2和表3。
表2 LnGDP和LnXM的協整檢驗結果
表3 LnGDP和LnNX的協整檢驗結果
上表顯示,對于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協整檢驗的跡統計量大于5%的臨界值,故拒絕原假設而接受備擇假設;對于存在最多1個協整關系的原假設,協整檢驗的跡統計量小于5%的臨界值,故接受原假設而拒絕備擇假設。此外,該檢驗給出了相對應的協整方程如下:
(6)
(7)
(4)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表4 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可見,LnXM和LnNX是引起LnGDP的單向格蘭杰成因,而LnGDP并不是引起LnXM和LnNX的格蘭杰成因。
(5)脈沖響應及方差分解
基于所建立的VAR模型,繼續進行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分析,結果見圖5和圖6。
圖5 脈沖響應組圖
圖6 方差分解組圖
由脈沖響應組圖可知,LnGDP在第一期對來自自身的一個標準差新息立刻有所反映,此后十五期其反映逐漸由0.035減弱至0.02,而LnGDP在第一期對LnXM的一個標準差新息沒有反映,此后十五期其反映逐漸增強至0.05,同時,從第四期開始,LnGDP對LnXM的新息反映強于其對自身的新息反映。LnXM在第一期對來自自身的一個標準差新息有約0.11的強烈反映,此后十五期其反映逐漸減弱至0.04,而LnXM在第一期對LnGDP的一個標準差新息有極其微弱的反映,此后十五期其反映大約維持在0.01,因此,LnXM對自身的新息反映始終居于主導地位。同理,在對由LnGDP和LnNX構成的VAR模型中,脈沖響應的基本結論保持不變。
進一步由方差分解組圖可見,LnGDP的波動在第一期完全受到其自身擾動沖擊的影響,隨后自身的擾動沖擊作用逐漸衰減至25%左右,而來自LnXM和LnNX的擾動沖擊作用自第七期后均超過LnGDP本身的沖擊,且在第十五期上升至75%左右。LnXM以及LnNX的波動則主要是受到其自身的劇烈沖擊,而來自LnGDP的擾動作用卻微乎其微。
4 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由實證分析可知:出版產業實物進出口總額、出版產業實物逆差額以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三個變量均為非平穩時間序列,但經過二階差分后成為平穩序列,故屬于二階單整序列。VAR模型說明滯后一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0.9以上的彈性對當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產生正向影響,滯后一期的出版產業實物進出口總額以0.11的彈性對當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產生正向影響,滯后一期的出版產業實物逆差額以0.08的彈性對當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產生正向影響,滯后一期的出版產業實物進出口總額和滯后一期的出版產業實物逆差額分別以0.87和0.88的彈性對其自身的當期變量值產生正向影響,而滯后一期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對當期出版產業實物進出口額及實物逆差額影響均不顯著;協整檢驗顯示LnGDP和LnXM、LnGDP和LnNX之間存在長期正向協整關系,彈性系數分別為1.37和1.2。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說明出版產業實物進出口發展以及實物逆差額的擴大有利于中國經濟增長,而經濟本身的發展對中國出版產業影響不大。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進一步確認了前述結論,即中國出版產業的發展以及經濟自身的慣性共同促進了經濟增長,但出版產業自身的發展卻與經濟增長相脫離,它對來自自身的擾動沖擊表現得更為強烈。
對于以上結論,有兩點是值得深思的:一是在中國出版業外貿競爭力不斷惡化的背景之下,出版業實物逆差非但沒有阻礙中國經濟增長,相反卻產生了積極作用;二是中國出版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卻沒有從經濟發展中獲得明顯的直接利益。就第一個問題而言,盡管逆差不利于中國出版業的長期發展,但引進的國外優質出版產品卻能夠通過“鯰魚效應”消除中國出版業的惰性和激發其創新能力,并能夠為中國消費者提供豐富的精神產品,這種積極的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發達的物質文明同落后的精神文明之間的矛盾,因此,逆差問題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零和博弈。就第二個問題而言,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中國出版業的市場化改革還不夠徹底,或者說市場經濟并未在出版產業發展中發揮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其重要原因在于出版領域屬于重要的意識形態范疇,中國在入世承諾方面僅僅放開了外商在印刷、包裝裝潢、零售和批發等出版相關行業的投資,而對出版業的核心領域并未承諾對外資開放。因此,中國出版業的改革是一種體制框架約束下的內部自我優化。
綜上,要推動中國出版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互動,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第一,深化出版產業以市場為導向的體制改革,在兼顧出版產業安全的前提下,堅決破除阻礙出版業競爭力提升的傳統觀念和體制束縛;第二,重視出版產業的人才挖掘與培養,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機制,為優秀出版人才的脫穎而出和產業持續發展搭建廣闊的平臺;第三,推動出版產業的業態轉型與升級,在改革傳統出版業態的同時,大力研究和推廣新興的數字化出版業態,探索新媒體背景下出版業新的利潤增長點;第四,加強出版產業的集團化與多元化發展,通過資產兼并重組或引入戰略投資者增強出版產業的市場集中度,這樣既可以防止產業過度競爭,也可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出版企業通過與外資在海外聯合成立出版社或投融資等方式直接參與國際出版的競爭。
注 釋
[1]毛俊玉,鄭潔.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效應[N].中國文化報,2014-05-17
[2]Nordenstreng, K., Varis, T. Television Traffic-A One Way Street? Reports and Papers on Mass Communication[R]. Paris. UNESCO. 1974: 64-72
[3]Katz, E. and Wedell, G. Broadcasting in the Third World: Promise and Performanc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102-105
[4]Herman, E. Media in the U.S. Political Economy. In Downing et al. Questioning the Media[M].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990: 33-38
[5]Mahamdi, Y. Televisi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Hegemony: 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D].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92: 113-117
[6]Siune, K., McQuail, D. Wake up, Europe! Dynamics of Media Politic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2: 205-208
[7]Goff & Jenkins,2003,2006)(Patricia, Goff. & Barbara, Jenkins. The “New World” of Culture: Reexamining Canadian Cultural Policy[J].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2006(36): 181-187
[8]Lelio, Iapadre. Cultural Policies and Interac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Case of the EU[R]. Trade and Culture Issues in 2004. 2004: 80-87
[9]Gillian, Doyle. 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2: 142-150
[10]Franco, Papandrea. Rad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R]. Trade and Culture Issues in 2004. 2004: 15-26
[11]Adams & Goldbard,1986)(Don, Adams & Arlene, Goldbard. Cultural Policy in US History[J]. Cultural Democracy, 1986(10): 35-45
[12]Marvasti, Akbar & E.Ray Canterberry. Cultural and Other Barriers to Motion Pictures Trade[J]. Economic Inquiry. 2005(43): 39-54
[13]Cowen, T. Creative Destruction: How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s Culture[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74-76
[14]Arpita, Mukherje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 Case of India[R]. Trade and Culture Issues in 2004. 2004: 66
[15]季羨林.論東西文化的互補關系[N].北京日報,2001-09-24
[16]白玲,呂東峰.國際貿易中的文化互補理論[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48-51
[17]李懷亮.多維視野下的國際電視節目市場:西方國際電視節目貿易研究綜述[J].現代傳播,2004(6):70-74
[18]Maho Furuya. Japan’s Foreign Trade of Media and 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D].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5: 44
[19]邱繼洲.國際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19-123
[20]張海濤,張云,李怡.中國文化對外貿易發展策略研究[J].財貿研究,2007(2):46-50.
[21]龔曉鶯.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71-72
[22]王曉芳.文化貿易理論文獻綜述[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92-98
[23]姬沈育.當前中國的版權貿易應側重版權出口[J].經濟經緯,2004(1):42-45
[24]董錦瑞.我國扭轉版權貿易逆差路徑分析[J].經濟問題,2005(2):78-80
[25]羅家如.從版權貿易看中國出版“走出去”[J].中國編輯,2005(4):22-25
[26]劉芳.減少版權逆差防止“文化殖民”的根本途徑[J].編輯之友,2005(1):25-27
[27]徐建華.版權貿易新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75-123
[28]姚德權,趙潔.中國版權貿易研究綜述[J].國際經貿探索,2007(1):26-31
[29]蘇振華.中美版權貿易比較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22-23
[30]王雪野.國際圖書與版權貿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62-121
[31]鄭楠.國際貿易與知識產權保護[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20):226
[32]戴阿明.文化產品盜版現象的經濟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0:21-22
[33]蘇娟.出版物貿易與國家文化安全[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6-51
[34]王曦,張婷.中國圖書對外貿易的經濟學述評[J].出版發行研究,2007(5):68-73
[35]梁佳麗.中國圖書出版產業市場集中度與出口貿易關系的實證分析[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81-84
[36]洪涓,劉柳.我國出版業文化產品對外貿易狀況分析[J].價格月刊,2010(3):20-22
[37]曲如曉,韓麗麗.中國文化商品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11):24-36
[38]付海燕,薛國珍.我國圖書進出口量化對比及結構演化分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1(6):63-67
[39]楊悅,商建輝.我國出版業進口波動的CMS模型分析[J].新聞界,2012(21):65-67.
[40]貿易競爭力指數(TC)=(出口額-進口額)÷(出口額+進口額),取值范圍為[-1, +1],數值越小競爭力越弱,數值越大,競爭力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