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近代建筑論文

近代建筑論文

時間:2022-07-26 13:39: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近代建筑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近代建筑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南通民居;型制變遷

Abstract:the old habitation in Nantong which seems as the neoteric building developing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orm to the combinative form ,finally becoming the western form makes a recordation of the whole Nantong building evolvement. most of Chinese neoteric cities like this including Nantong city. The existent of the old habitation in Nantong were almost built before the liberating. They all reflect this evolutive process clearly because the old habitation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 of age lag.

Key words: Nantong common people residence;System vicissitude

中圖分類號:TU-0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144(2010)10-42(5)

作者簡介:徐永戰南通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講師

楊科南通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講師

南通東瀕黃海,南臨長江,與滬、蘇、錫、常隔江相望。北依蘇北平原,與揚州、泰州和鹽城歷史上犬牙交錯。其地理位置真可謂“江海之會南北之喉”。南通土地為沖積成陸,成陸時間從西北的五千年①,至東南海邊上百年不等。南通在近代由于張謇的卓絕的貢獻,進行了“一城三鎮”的城市規劃,創建了以大生紗廠為首的工業建筑群,并且開始了中國近代完善的教育體制,使南通成了中國近代的“文明縣”。近代的產物多和西方有關,隨著張蹇事業的推進,南通贏得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同時,西方的思想逐漸進入老百姓日常生活,民居是百姓思想的載體,從南通現存的民居建筑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建筑從古代到近代的轉變,即從傳統中國式建筑向西洋建筑的演變。

1門樓的演進

近代民居建筑由于受中國古代思想的熏陶,對古文化有著強烈的回味,傳統中國式的南通門樓多為蠻子門,在南通俗稱“提闥門”。由于用地有限,就和其他建筑合建一起,類似于北京四合院的倒座(如圖1)。南通門樓做工精細,墀頭分為三段下堿、上身和盤頭。承重結構為穿斗式木構架。正脊為雌毛脊。在盤頭上多有磚雕。隨著南通近代化的進行,居民的意識形態開始變化,這些變化忠實反映在民居的門樓上。首先門樓的門臉上方開始出現歐洲流行的磚石拱券,而門樓的構件還是木構件,屋脊還是輕盈飄逸,此時的門樓即是洋門臉(如圖2)。在此期間還夾雜了石庫門的痕跡,高大的立柱,厚重的的墻體,只是磚墻的里面還是傳統的穿斗式磚木結構的門樓。隨著近代民主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和建筑材料的革新,尤其是水泥和鋼筋的廣泛生產和普遍使用,大生紗廠的工廠開始遍布南通,為工商業服務的商會和各種機構也隨之興起,西洋式建筑開是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這種變化在作為文化載體的門樓上表現更為突出。傳統建筑在中西結合式建筑中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便演變成了西洋式建筑。這一階段的建筑在南通很多,如更俗劇場、商會大廈、淮海實業銀行等。門樓更能體現現代西方的建筑傾向,當時西方建筑正在進行如火如荼的新建筑運動,建筑由強調院落空間,變成強調建筑主體,這時的門樓也變成了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門樓開始以西方的柱式、拱券和山花為主要的配件。在這個時期,紅磚的燒制技術國人已經掌握。門樓的裝飾以紅磚在青磚墻面上鑲嵌條紋為主(如圖3)。

2院落的演變

中國古典民居側重空間美的表現。院落是中國建筑的魅力所在,是內向空間美精神的體現。主建筑和輔建筑都是庭院空間的構成因子。南通民居的擴展形式是以院落為單元縱向和橫向發展??v向發展形成了前后多進院落,每一個的進深不同。隨著院落向內發展,進深越來越大,而正房也越來越高,保證了院落的空間感覺。南通民居院落兩側沒有廂房或單側有廂房。院落寬度同正房面寬,形成了寬度遠遠大于進深的寬敞院落。南通民居院落的形式采用了北方的寬大院落,而沒有采用徽州的天井,是因為南通地處沿海夏季風大,自然被動通風即可創造涼爽舒適的人居環境。而冬季氣溫較低,濕度較大,又需要大面積的吸納陽光,形成溫暖干爽的舒適環境。開敞的院落適應了中國封建文化,又適應了南通的氣候特征。南通多風、早期房子材料多為易燃物,如草頂、木梁架等,為了防火,兩進之間設置一個狹窄的巷子,僅有一人寬,便于送水和阻火。為了加強家族之間橫向的聯系,在兩進院落之間側面的圍墻開側門出入 。隨著西洋建筑的因素在民居中越來越多,反映中國封建思想核心內容的院落空間也趨于解體,不再將聯系家族關系的院落放在首位。院落的進數減少,甚至變成一進院子,院門朝路開設。到了張謇時代,院落基本消失,這時建筑成為主體,周圍設置鏤空的院墻,充分強調了院落對外的開敞性。所表現的主體由中國古典的內向院庭的整體空間景象,逐步轉向為西洋式以建筑個體為主的建筑形式。

3建筑的演變

三個階段的進化在建筑上的表現是極其明顯的。首先南通民居經過了輝煌的明清時代,嚴格遵守民居不施外檐斗拱。建筑具有明顯的三段式,南通地勢低,潮氣大,臺基較高,一般50cm,臺基的階條石多為整塊的鎮江產紅色花崗巖,長度同明間,足見南通的富庶。山墻為整磚或抹灰上身磚砌博峰,檐墻在次間和稍間為磚墻砌筑,木制窗框。明間向內凹進形成檐廊,是院落空間向室內轉化的灰空間。屋面為陰陽瓦,蓋瓦使用板瓦,檐部有勾滴瓦,多不做垂脊。少數有垂脊的建筑垂脊外側直接做博峰板,沒有排山勾滴。兩端高高翹起的正脊是南通民居的典型特征。正脊和正吻為一個整體。正脊中間為寶匣,寶匣外抹灰飾以精美圖案。木結構多采用穿斗式,但大戶人家為創造大空間采用了一種特殊的結構形式―插梁式建筑。即承重梁的梁端插入柱身,屋面的每--檁條下皆有一柱,部分柱置放在插入柱身的大梁上。而非抬梁式的梁在柱端。南通早期民居的插梁架用料肥大,梁身呈月梁,抱檁下設置云彩花板和隨檁斗拱。從整個立面來看,南通民居兼具北方的沉穩和南方建筑的輕靈。屋檐產生的陰影,加上明間廊子的凹進,使整幢建筑產生了鮮明的立體感(如圖4)。

西方建筑形式逐漸傳入南通,建筑在平面上沒有多大的改變,內部的磚木結構也沒有改變,只是在外表的局部添加西洋建筑元素。如小巷8號住宅只是在建筑的山墻上加入石庫門的符號,在窗戶上加上哥特式窗套,在欄桿上加上具有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特點的鐵藝而已(如圖5)。隨著西洋建筑進一步影響南通民居,南通民居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也隨之改變,建筑的形狀不再局限于方方整整,建筑的平面造型開始活躍。幾何造型的樓梯、門窗,彰顯著西方建筑的特色,突出的煙囪、巨大的壁爐突出了異國的風情。建筑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巨大的柱廊,簡化的巴洛克圖案。房間也不再局限于由明間、次間組成的方整的平面形式。功能上開始復合,不同功能的房間集合在一棟別墅里面(如圖6)。出現了功能分區,景觀和朝向的因素在建筑設計中開始引起重視。主要的功能性房間布置在南側,次要的布置在北側。日本人稱之為中國的殖民式建筑(ColonialStyle) “外廊樣式”在大生紗廠也出現了。 另外南通民居在承重結構上的演變也是很明顯的。在明清時期承重結構多為穿斗式木屋架,也有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結合的模式。在中西結合的過程中,建筑的承重結構開始轉變,開始變成混合結構,即由山墻和穿斗式排架共同承重。兩山為山墻承重,中間為穿斗式排架。如上世紀二三年代隨著混凝土的普及,承重結構變成了鋼筋混凝土的梁柱和青磚墻共同承重,相當于現在的磚混結構。

南通民居是南通文化精神和南通符號的載體。寄托著南通先民內心深處的期望,是一種重要的精神符號和心理暗喻。南通民居所賦予的精神意味和審美情趣反映了社會的變遷,是南通理想的生活環境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南通民居是中國傳統建筑技藝和西方建筑融合過程的結晶,她與近代第一城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融為一體,充分展示了近代第一城連綿不斷的文脈,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時代特色,凝聚著南通文化的基本內涵,歷經風雨的洗禮,將伴隨著南通文化的興盛而興盛。

參考文獻:

[1]胡月萍.傳統城鎮街巷空間探析―以云南傳統城鎮為例[J].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2]賀為才.徽州傳統村落民居門樓的審美意蘊[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3]陳金屏.近代南通城市的歷史演進[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9).

[4]陳伯超.中國民居[M/OL].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

第2篇

這是一個燈火闌珊的夜晚,喧鬧、迷離、躁動與激情充斥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閃爍的霓虹映在城市路人的臉上,伴著幾許郁悶憂郁的神情,夾雜著幾許發泄欲望的沖動,建筑藝術中的法律精神論文。我也是這樣一個城市人,但卻偏偏選擇了寂靜與孤獨。駐足湘江之畔,徜徉岳麓之顛,靜靜地看著城市的燈火,感受著現代城市建筑的藝術魅力,并不知不覺由此伸發開去,將混亂的思緒游走于建筑的藝術與法律的精神之間,試圖在感性與理性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將其二者融合。在此種比較的視野中,妄圖在法學研習之路上另辟蹊徑,尋找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法律內在的邏輯平衡和結構價值。

一、凝固中的運動

說到建筑的美,人們常常以“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一語冠之。的確建筑的形式語言和音樂十分的相似,他們在時空上都強調對稱性。建筑立面上的門和窗是音樂的節奏和音符,建筑的形式語言和音樂的語言一樣,在表意上都強調一種朦朧的狀態,而非直露的表白。但是建筑本身卻并非凝固之狀態,建筑的存在,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的審美,在更高的層次上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度,呈現出一種四維空間復變的態勢,一種拓撲結構。建筑藝術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不斷地獲得新的生命。在人類對藝術的鑒賞和詮釋下,看似凝固的建筑重新被激活,古老的巴提農神殿、精美的黃鶴樓也在此種激活中具有了新的時代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凝固中的運動價值與法律的價值有著驚人的相似。篆刻在黑色玄武巖上的《漢謨拉比法典》距今已有2700多年,但是如今的法學教育和研究中我們依然對于這部人類早期的行為規范贊賞有佳。《法國民法典》頒布已有200年,但是其基本的原則和精神并沒有因為凝固的法典文字而被禁錮,而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法律的實踐與研究中獲得了新的生命,不斷地更新、超越和創造自身的價值之維。

二、在開放與閉塞之間

建筑作為一門藝術和工程相結合的學科,其自身內部是無法達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完滿狀態的,其必須有結構力學和人文精神雙重支柱的支撐才能不斷的深入發展。隨著人類科技的突飛猛進,近年來誕生了一些新的建筑學名詞,諸如建筑經濟學、建筑生態學、建筑論理學、綠色建筑等。其中美國設計室奈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和美國皇家女子學院教學樓鋼架與山坡融合的設計堪稱新時代生態與綠色建筑的代表之作。反觀法學又何嘗不是此番景象呢?法學研究在開放與閉塞之間徘徊。有的法學家認為法學自身的方法論和價值取向就完全可以解決法學研究中的一切問題,法學論文《建筑藝術中的法律精神論文》。這種思想在法學的歷史發展中長期以來都占有極其顯赫的地位。隨著近代科技的發展與更新,人類的思想意識形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交流與融合的思想觀念融入每一個現代人的大腦。隨著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等等學科的興旺發展,法學本身正在一步一步地被這些學科所介入,由此便誕生了法經濟學、法社會學、法人類學等等分支學科,以及這些學科所具有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其間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法經濟學專家理查德A波斯納法官、法社會學者龐德教授,德國的柯茨教授等。

三、民族與地域的差異

德國文學家歌德認為:“凡是把許多靈魂團結在一起的就是神圣的?!弊怨乓詠?,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的精神支柱使人們團結在一起。中國是文明古國,建筑經歷了幾千年的改革和發展,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具有獨特文化的傳統。在秦帝國時期修建的萬里長城,蜿蜒于峻嶺之上,千百年來抵御著異族對中華民族的入侵,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遙遠的北歐,一些傳統的建筑多為尖頂,這與冬天當地積雪有關。受當地建筑材料的制約,用木材構筑的屋頂承受不了積雪的重壓。所以屋頂有大坡度使得積雪不至于在房頂較越積越多。雖然今天在建筑材料領域早已經有了堅實的新材料,但是北歐人依然保留著他們建筑的這種固有風格。

第3篇

流連滬上,但凡是20世紀上半葉的經典建筑,幾乎都與鄔達克有關。這簡直是一個奇跡。從來沒有一個建筑師,能與一座城市的一個時代如此交融。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樂章,那么鄔達克的作品,就是凝固在上海的華彩樂章。

這位出生在奧匈帝國斯洛伐克境內的建筑世家之子,在布達佩斯皇家理工學院建筑系甫一畢業,就應征入伍。前帝國上尉的傳奇東方之旅由此而來。誠如有評論所言:“這位匈牙利設計師‘一戰’期間在俄羅斯淪為戰俘,經由俄羅斯來到中國,他將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創建其主要的專業成就,在‘一戰’末到日本入侵前這段時間,在以城市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為特征的階段,成為當地最成功的設計師之一,也是上海轉型最敏感的闡釋者之一?!?/p>

今年是上海開埠170周年,年初的時候,又恰逢鄔達克誕辰120周年和逝世55周年。在這樣的時刻,紀念鄔達克,對上海來說,有特殊的意味。鄔達克的一件件作品,早已成為上海灘一個個地標。后來者追尋鄔達克的足跡,會得到別樣的啟示。

一個人,一座城

最近,《鄔達克》一書的主要作者,建筑歷史博士盧卡·彭切里尼來到上海,為其作品的中文版做活動。彭切里尼1974年出生于意大利都靈,本人也是一位建筑師和設計師,現居意大利米蘭,執教于米蘭理工大學建筑系,同時擔任意大利米蘭新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碩士項目負責人。他的博士論文是對拉斯洛·鄔達克的生平和作品所作的首次全方位的學術研究。

彭切里尼十年前為研究鄔達克來到上海,最初找到的,正是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的鄭時齡教授。鄭時齡說,“鄔達克來上海以前在歐洲做過一些建筑項目,有過一些早期實踐。然而接踵而來的則是軍旅生活和流亡生涯。鄔達克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從一名建筑師到士兵,再到一名建筑師,‘處處無家處處家’就是他幾乎一輩子流落他鄉的生活寫照?!?/p>

鄔達克于1918年末來到上海,直到1947年初去瑞士,在上海生活了29年。先是在美國建筑師克利開設的克利洋行工作。在此期間他與克利合作設計了中西女塾、美國總會、四行儲蓄會漢口路大樓和諾曼底公寓等一系列作品。這些作品均為復古樣式,但鄔達克個人的某些風格,如喜愛用面磚飾面,已開始形成。

1924年年底鄔達克自己開業,在30年代達到他的建筑師生涯的鼎盛時期。隨著國際新建筑風格的出現,鄔達克的設計風格也發生了重大轉變,成為上海新風格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大力推動者。鄭時齡指出:“他的設計風格的轉變最初出現在1932年建成的真光大樓上,這座表現主義風格的辦公建筑的立面上還留有一些傳統風格的痕跡,其哥特式的尖券和褐色的面磚使整個建筑的造型十分簡潔,又不失華麗和凝重?!比缃?,在圓明園路209號,依然能見到鄔達克來滬早期的這座代表作。

具有強烈時代感的大光明大戲院于1933年6月的落成,標志著鄔達克設計風格完成了徹底的轉變,他的新潮設計立刻受到建筑界的廣泛關注,并由此奠定了他作為上海最有影響的現代建筑師的地位。1934年12月,幾乎是美國30年代摩天樓的直接翻版的高達83.8米的國際飯店落成。這座大樓不僅造型新穎,融匯了現代建筑和表現主義的語言,其結構、設備都代表了當時上海甚至遠東地區的最高水平,由此奠定了他在上海建筑史上不可動搖的先鋒地位。在1938年建成的吳同文住宅中,設計風格更接近國際式。圓弧形的大片落地玻璃窗、強烈的水平線處理和流線型的室外大樓梯等,使這座住宅成為上?,F代建筑的代表作。

鄭時齡說:“鄔達克善于學習世界各國和不同建筑師的建筑式樣,從赴歐洲和美國的旅行中收集資訊,從最新的建筑雜志中尋求靈感,孜孜以求建筑的地域和時代精神。鄔達克的建筑風格注重形象的整體幾何性,造型豐富,細部處理細膩。鄔達克的設計總能有新穎的構思,思路從未枯竭,他的50多項建筑作品中幾乎沒有重復出現的母題,這點對于一位建筑師是十分難能可貴的?!?/p>

一個人,來到一座城。一座城,成就一個人。正如上海近代建筑的整體那樣,鄔達克的建筑風格撲朔迷離,歷經新古典主義、哥特復興、殖民地風格、折中主義、表現主義、裝飾藝術派以及現代建筑風格。在不同的時期表現了英國式、美國式、法國式、德國式、意大利式和西班牙式的建筑風格,仿佛建筑風格的大全,既有當時歐美現代建筑的直接影響,也有建筑師個人的創造,幾乎每一幢建筑都在表現不同的風格,每一種風格似乎都盡善盡美,然而又無法對這些建筑貼上確切的風格標簽。鄔達克設計的建筑類型涵蓋了獨立式住宅、公寓、酒店、辦公樓、電影院、學校、銀行、俱樂部、教堂、醫院、工業建筑等十分廣泛的類型,鄔達克是上海最多產的外國建筑師之一,他所留下的大量建筑作品,參與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書寫了上海近代建筑史輝煌的一頁篇章。上海培育了鄔達克,而作為現代建筑的倡導者,他也參與創造了上海近代建筑的摩登風格。

彭切里尼的“鄔達克拼圖”

作為一名成功的建筑師,在近代上??焖佻F代化和商業化的過程中,鄔達克的設計和職業生涯也表現出一種職業建筑師的商業化傾向,善于滿足業主的每一種品位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認真監造,追求建筑設計和施工的完成度。然而,鄔達克從不去追逐那些激進先鋒運動的潮流,在他的建筑實踐中,總是有限度地做一些現代美學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嘗試。也正因為如此,鄔達克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建筑學派,也沒有在探討建筑理論方面做出建樹,盡管他的作品曾經被歐洲許多建筑雜志報道過,遺憾的是幾乎沒有世界建筑史曾經提及他的名字。

彭切里尼說,“十年前剛來到上海的時候,掌握的材料非常少,當然我在美國賓州做了一些研究?!迸砬欣锬岙敃r只知道同濟大學的鄭時齡是鄔達克研究的專家。也是碰碰運氣,他在地圖上找到了同濟大學的地址,正值8月份的中旬,同濟大學建筑學院正好在修房子,沒有什么人。人們很好奇地看著這個外國年輕男人,而彭切里尼當時也不會說中文,就不停地用英文跟他們講鄭時齡教授的名字,學校的工作人員居然聽懂了,就跟他說:“你等一等,我幫你打一個電話?!睕]想到電話那頭是一個人用意大利語跟他說下午好,那就是鄭時齡。后來,鄭時齡跟彭切里尼提到了關于鄔達克的很多檔案資料,都珍藏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檔案館里。于是彭切里尼找到了一位加拿大的學者雷諾。雷諾是最早的對于維多利亞大學里的鄔達克檔案進行研究的人,他的碩士論文就是以國際飯店為主題。雷諾給了彭切里尼與鄔達克第二個兒子——西奧多·鄔達克的聯系方式。

“當時其實鄔達克的妻子吉塞拉仍然在世,已經102歲,但是很遺憾沒有能夠訪問到她。”彭切里尼說,“此后,尋找的歷程就開始了。西奧多·鄔達克說他妹妹叫阿萊薩·鄔達克,當時是住在鳳凰城。我就到鳳凰城找到阿萊薩。阿萊薩又給了盧卡她的哥哥,馬汀·鄔達克在蒙特卡洛的地址,馬汀又給了我很多布達佩斯親戚的聯系方式,這就一環套一環開始了鄔達克的研究之旅?!迸砬欣锬岬难芯恐萌缤淮翁綄?,好像一站一站地去尋找關于鄔達克的蹤跡和寶貝,但是直到最后才能夠拼出一幅完整的關于鄔達克的全景圖。

彭切里尼還到了布達佩斯,拜訪了鄔達克的侄外孫女?!拔沂窃谝粋€非常冷的冬天拜訪了鄔達克的侄外孫女一家。我說我要研究鄔達克,他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建筑師,你這兒有沒有資料。她說好像他曾經給家里寫過很多信,就找一找吧。她到臥室里打開一個櫥子,從里面拿出一個類似金屬餅干盒的盒子。我問可以打開這個盒子嗎?他們家里人說當然可以了。沒想是一個‘藏寶盒’,里面多是鄔達克親筆寫的明信片、書信,都是關于鄔達克的一手檔案資料。真是太寶貴了?!?/p>

從“藏寶盒”中,彭切里尼發掘出——鄔達克是一個非常戀家的人,他有一個習慣,就是把他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很多細節,事無巨細地通過書信、明信片的形式,向他遠在東歐的家人匯報。一張鄔達克自制的明信片顯示,一面是鄔達克親手粘上去的一些他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小照片,背面是他親手畫的工作室的平面圖。

Q&A

《財富堂》:歐洲這么多的建筑師,你為什么會選擇鄔達克作為研究對象?

彭切里尼:首先我對上海的建筑非常地著迷。我在研究鄔達克時發現,他的成功其實取決于他有很多中國客戶。當時活躍在上海的很多美國、英國和法國的建筑師都擅長美式風格、法式風格、英式風格,但他們中國的客戶可能比較少,而鄔達克對于建筑現代風格的要求,也就是鄔達克的成名所在。其實當時中國客戶的需求跟西方客戶的需求是非常不同的,中國客戶可能對現代性的要求更高。當時西方客戶想要通過建筑來展示他們的權力,中國的客戶就很不同,他們希望建筑能夠展示他們對于現代的追求。當時上海正處在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時刻,這個與整個城市,整個國家發展的脈絡也是一致的。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就是在鄔達克剛剛展開他的職業旅程的時候,他的很多客戶還是西方人。他給爸爸寫了一封信,說到在這里簡直沒法做出真正好的建筑。為什么?因為當時任何帶一點現代風格的建筑都會被視為德國風格的,這個在上海簡直就是自殺,要知道當時正好是一戰后的背景。鄔達克的職業轉折點就是他從為西方客戶服務到為中國的客戶服務,把世界上最現代的建筑,最流行的建筑風格毫無延誤地,用最快的時間引進到上海,這就是鄔達克的成就所在。這本書里也提到國際飯店的建造就用了當時最新的德國技術,特別是在地基的工程中。

《財富堂》:鄔達克作為建筑師在西方是否也像在中國一樣有名呢?

彭切里尼:在我追尋鄔達克足跡過去的十年里,鄔達克也從默默無聞到現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關于他的展覽、紀錄片、電影,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圖書出版,可以說,鄔達克重新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名字!一個非常有名的關于研究文化遺產的組織,曾經在2006年的時候邀請我和雷諾,一起去伊斯坦布爾做一個關于鄔達克的演講;2008年上海市城市規劃局和同濟大學還有匈牙利領館共同主辦了一個鄔達克年的紀念活動;2011年,蘇黎世理工大學邀請我去做了一個關于鄔達克的講座。這次講座的意義非同尋常,因為鄔達克一直在國際建筑史上是比較被忽略的。國際一流建筑學府邀請做關于鄔達克主題的講座,那么也說明了他日益得到了國際認可和國際建筑學界的承認。

第4篇

關鍵詞:廈門;嘉庚建筑;磚石組合;近代建筑特征

中圖分類號:TU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4)05-0061-04

1 前言

廈門近代嘉庚建筑,是一種帶有文化交融意義的建筑類型。在近代特殊的歷史時期,其建筑磚石立面,以立面材質的特異性,磚石技藝的傳承性,立面風格的延續性,在近代中西文化融合發展的趨勢下,基于自身地域特點,不斷進行建筑探索與創新,最終形成特有的嘉庚建筑風格,為閩南地域建筑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根據現存嘉庚建筑建造時間,將其分為前期探索(1913-1927年)、后期發展(1950-1962年)兩個時期,從建筑主體墻身、洞口形式以及壁柱欄桿等部位,分析嘉庚建筑立面磚石組合特征。

2 閩南傳統磚石技藝特色

砌筑是磚石在建筑建造過程最為重要的邏輯,磚石材料必須由不同砌筑方式砌筑在一起,而這一過程就是建筑師設計建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核心。閩南的磚石砌筑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時間的積淀造就了馳名中外的洛陽石橋、崇武石城墻以及眾多紅磚厝、磚石結構建筑和雕刻技藝,形成了閩南文化的一塊塊活化石。閩南特異的地理條件、精湛的砌筑技藝以及傳統技藝的傳承方式共同影響了我國傳統建筑中獨具特色的閩南建筑技藝。

2.1 建筑材料的地域性。建筑材料的選擇與地理、氣候、環境等的諸多因素的聯系密不可分。它是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的結果,同時,亦受社會文化、經濟條件和營造技術的制約。傳統建筑建造時,尤為注重節約建造成本,使用建筑材料常常會考慮就地取材。

閩南地區土壤類型多樣,分布廣泛,由黃壤、紅壤、磚紅壤構成的系列土壤是燒制紅磚的優質原材料;同時閩南地區花崗巖蘊藏量也是極其豐富,位居全國前列。在木料資源缺乏的條件下,就地可取的磚石材料自然成為了閩南地區建造的優先選擇的建筑材料。其地域性的自然選擇使得胭脂紅磚與白色花崗巖砌筑的墻體逐漸成為傳統建筑的外墻形式,并在閩南地區形成了特殊的建筑風貌(圖1、圖2)。

2.2 磚石材料的砌筑工藝。

墻面絢麗的效果,離不開閩南傳統的磚石技藝。傳統建筑石材,常常是根據建筑不同的部位而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藝,通常石材的加工需經過“打荒、四線直、鑿、崩、磨、雕”等多道工序,才能夠使得建筑石材表現得獨具特色,不拘一格;同樣,傳統建筑紅磚則以,“實砌、空砌、磚雕、出磚入石”等多樣的砌筑形式裝點得紅色墻面繁華細膩。

磚材、石材技藝的共同發展、相互促進,最終使得閩南傳統建筑外墻面采用紅磚與花崗巖搭配砌筑使用。砌筑效果具有整體形式美感和豐富的變化,使得原本單調的石墻面或磚墻面變得豐富多彩。其中,磚石墻面影響最為廣泛的,當為閩南傳統建筑中“下落壁”的墻面做法,即墻身自下而上采用花崗巖墻裙、紅磚砌筑墻身,泥塑裝飾檐口的做法。此種砌筑形成的立面,可以說在閩南地區得到民眾的廣泛認可,并影響了后期嘉庚建筑立面。

紅色胭脂磚與灰白色花崗巖的質地加上檐口泥塑多變的色彩,呈現出墻面不同材料間的和諧對比效果,加上規則的磚縫與石頭問的“點、線、面”的對比以及鏤花窗的點綴配合,使墻面恰似一副動人、古雅的雕塑作品。另外,在墻身以紅磚拼砌的花樣墻面也極大的豐富了單調的墻面。如梅花封墻磚、萬字花磚墻、龜背磚花墻、古錢花磚墻、葫蘆花磚墻、拼花磚墻等(圖3)。

2.3 磚石技藝特殊的傳承性。

早在宋元時期,磚石建筑就在閩南地區顯現出其材料的優勢,造就了大量磚石砌筑建筑,并對磚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漫長的時間里,逐漸形成了通過家族同宗同業組織的承襲發展模式,晚輩在長期的熏陶感染下,技藝不斷的精進;或經過專門的拜師學藝,師傅的口傳心授,并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方能有做工精湛、意味深長的作品傳世。這種“子承父業”、“師徒傳承”的傳統謀生方式,匯集了一批,培養了又一批的能工巧匠,并長久持續的影響著閩南傳統磚石技藝。

3 嘉庚建筑磚石組合前期探索(1913-1927年)

前期探索階段的嘉庚建筑,許多建筑材料均從國外進口,如當時稱為的“洋灰”、“補強鋼筋”、以及相應的建筑五金等。這個時期的建筑整體看多為直接模仿或者照搬南洋殖民地風格。在建筑風格探索的過程中,采用的西式墻身,閩南傳統“三川脊”等屋頂相結合的建筑形式。立面墻身為實墻式或實墻與外廊結合,立面整體效果較單調,略顯生硬。

其中,集美學村中嘉庚建筑立面以西式實墻墻身為主,墻身材料單一,砌筑形式簡單。采用本地傳統的胭脂紅磚或白色花崗巖,清水砌筑,或是紅磚砌筑搭配淺色涂料。墻身立面追求材料的統一,胭脂紅磚全順式清水砌筑或許白色花崗巖順丁相間式清水砌筑。壁柱與洞口廊柱與墻身同一材料,一致立面色調;簡單的西式柱,以紅磚或白石砌筑,或者采用淺色涂料飾面或者以石膏塑出線腳。洞口拱券多位于建筑頂層外廊,為豐富裝飾效果,磚砌拱券在原來花崗巖心石的外觀基礎上,采用紅磚、白石交錯砌筑,豐富拱券外觀。如,尚忠樓,芙蓉樓群各樓頂層外廊拱券以此法砌筑(圖4、圖5)。

相比較稍晚幾年籌建的廈門大學建筑,集美學村嘉庚建筑的石材用料大多從外地運未,費用較高。此時期廈門大學嘉庚建筑則是遵循傳統建造理念,就地開采廈門大學周邊的五老峰、蜂巢上等處盛產的石材,建筑所需建筑。其間建造建筑墻身,多為實墻與外廊結合,均以石材順丁相間式清水砌筑。而石材表面加工工藝多樣,有自然面、粗鑿面、荔枝面等運用于建筑立面的不同部位。石材砌筑上下皮順丁對位工整,砌筑形式統一;建筑屋體基本不做線腳,僅在重要建筑的特殊部位,做出線腳突出裝飾性及彰顯某建筑在建筑群中的特殊地位。

以群賢樓群為例(圖6、圖7),樓群坐北朝南五棟建筑呈“一”字形排開的磚、石、木混合結構。墻身立面材料均為采自本地的白色花崗巖。立面整體簡潔,沒有太多變化。建筑群依據“一主四從”,再因建筑立面構圖的需要,以群賢樓為中心向兩側墻身立面工藝略有不同。囊瑩樓、映雪樓位于群賢樓兩側末端,墻身立面為一整體的實墻式,見不到墻身轉角壁柱,也看不到墻身分層線腳,洞口也不砌筑拱券。到靠近中心主樓的集美樓與同安樓,墻身為實墻與外廊結合,以石材密縫砌筑臺基,并有突出墻身轉角壁柱,局部墻身出現檐口線腳。所處的樓群中心位置的群賢樓,石材規格略大于兩側從屬建筑,在立面構圖上明顯的墻身分段,添加了轉角壁柱及檐口線腳(表1)。中間門樓立面,采用表面經過精致打磨的石材,以密縫砌筑西式墻身,外廊砌筑半圓式拱券,更有輝綠巖點綴砌筑門洞、窗洞口,建筑整體更顯端莊大氣。

4 嘉庚建筑磚石組合后期發展(1950-1962年)

解放以后,陳嘉庚變賣在新加坡余產未繼續維持兩校的建設,在有限的經濟能力情況下,建筑材料都盡可能就地取材以節約成本。與早期嘉庚建筑相比,本地建筑材料,石材與紅磚被廣泛應用到兩校建筑中,此時期兩種建筑材料相互組合砌筑成為外墻飾面的主角,并運用傳統磚石技藝,豐富立面效果。這種沿用閩南傳統磚石砌筑技藝的嘉庚建筑也就成為其成熟的標志之一。

此階段,建造嘉庚建筑墻身主要為實墻與外廊結合,以花崗巖砌筑的墻身石材沿用前期工藝做法,且更為講究。石材順丁相間式砌筑,在建筑中立面墻身各部位使用石材的規格得到統一。建筑側立面及背立面等非直接觀賞面使用的石材表面以簡易加工為主,可能考慮節省施工工期與建造成本,石材表面加工呈粗鑿面,砌筑上下對位不再整齊。

花崗巖石材除了作為墻身,還運用于廊柱、橫梁等建筑主體部分,采用閩南傳統民居中自石青石搭配的方法,點綴墻面,形成嘉庚建筑白色墻身的主色調。或是以紅磚為墻身主要砌筑材料,運用傳統的墻身砌筑做法,加入馬賽克等現代建筑材料的使用與紅磚拼砌出各式精美圖案。而少量青石單獨作為建筑立面點綴、襯色,往往被加工成窗套、線腳等與白石墻身相結合。

嘉庚建筑發展后期,紅磚與石材使用的比例發生變化,而趨于相當。并逐漸形成以白石與紅磚(或白石、青石與紅磚結合)交錯密縫砌筑的方法,常用在建筑的轉角壁柱部位,被稱為“彩角”,廊柱等也采用這種裝飾做法,比早期用純白石、紅磚嘉庚建筑更顯得絢麗多彩。不同的是,此時期本土工匠們結合傳統工藝創造出多種石材、磚材砌筑方法,根據不同建筑類型和裝飾部位,采用青白石紅磚相間、方包石與規整石并用,或是紅磚組砌,豐富了石砌立面形式。

紅磚在嘉庚建筑除了以傳統“胭脂磚”密縫砌筑墻身、與白石組合成“彩角”外,還在外廊后墻面上延續了和傳統民宅中“紅磚封壁”的做法,用釉面紅磚組砌或磚片鑲嵌成海棠花堵、萬字堵等,還有人字體、工字體等各種拼磚裝飾圖案,組砌成窗套用于墻面的情況更為常用。例如,芙蓉第一至第三和道南樓、延平樓等都采用傳統的紅磚砌筑方式(圖8、圖9、圖10)。

5 嘉庚建筑立面磚石組合特征

嘉庚建筑立面磚石組合作為中西文化與技藝相互交融、碰撞的產物,其豐富的磚石表面加IT藝,精湛的砌筑形式,多樣的砌筑組合所反映多樣的特點。

5.1 墻身在前期的嘉庚建筑中,采用的材料比較單一,主要以石材為主或以紅磚為主或是紅磚搭配淺色涂料使用。建筑正立面清水外墻,石材以順丁相間式寬灰縫砌筑;以胭脂紅磚全順式密縫砌筑,做工細致考究,灰縫線條疏密有序。后期的嘉庚建筑,墻身使用磚石的比例相當,墻身材料由單一轉變為紅磚、白石等多種建筑材料配合使用,但紅磚在此階段,為表現地域特色在建筑中的砌筑形式就更為突出。典型的傳統運用為,閩南民居中鏡面墻等墻身做法得到融合運用。

5.2 墻身壁柱在前期的嘉庚建筑中,無論是廈大嘉庚建筑還是集美學村嘉庚建筑,均是以與墻身一致的砌筑材料為衡量,壁柱形式或平素或是凸出墻身,形成統一立面的色調;或是模仿、照搬外來西式建筑壁柱。后期嘉庚建筑壁柱,白色花崗巖與紅色胭脂磚犬牙交錯砌筑得到充分使用,壁柱中出現了紅磚拼砌,屋體立面壁柱的裝飾性也進一步豐富,傳統元素大量運用于其中。甚至轉角壁柱處開始用綠色青石、白色花崗巖和胭脂紅磚拼砌成平面圖案感極強、色彩鮮艷的裝飾(表2)。

5.3 洞口砌筑形式在嘉庚建筑的建造前期沒有強調其裝飾性,而是運用與墻身一致磚、石材料砌筑,或者以紅磚混水砌筑或者加以淺色涂料,粉飾立面,使得洞口看去,顯得硬朗而挺拔。建筑外廊以石材密縫砌筑,同時外廊洞口以石材砌筑半圓拱券,窗洞口不做窗套。后期嘉庚建筑洞口中青石的使用得到普遍的應用。同時為突出建筑立面的窗洞口效果,嘉庚建筑立面或者不做窗套,使建筑立面統一?;蛘卟捎门c墻身不同的材料砌筑窗套,一是,以青石砌筑做出西式樣式的窗套;二是,以胭脂紅磚清水砌筑窗套,并運用紅磚組砌拼搭出傳統萬字錦、壽字錦等吉祥圖案窗楣。整個建筑外觀樸素大方、粗中有細、風格獨特(圖11、圖12)。

此階段,嘉庚建筑中白色花崗巖與紅色胭脂磚犬牙交錯砌筑廊柱的組合形式得到充分的發展。方包石、規整石等的組合砌筑更為嫻熟,更有綠色青石、白色花崗巖和胭脂紅磚等多種材料拼砌成平面圖案感極強、色彩鮮艷的裝飾性廊柱。其中廊柱中的柱頭、柱礎開始采用青石砌筑點綴,柱頭呈覆蓮狀,柱身呈幾何圖案的排列,柱身整體由白石、紅磚及青石多種材料組合而成,裝飾效果極好。

6 結語

從廈門嘉庚建筑對保存和發展建筑地域性探索與發展,可以清晰看到近代嘉庚建筑磚石組合在當前仍然具有借鑒與挖掘價值。保留磚石建筑特色、體現地域文化內涵,結合時代要求,使地域建筑即能吸收世界多元文化的營養,又能大力恢復、發展、創造并保護本土文化的活力與特色。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必須超越建筑形式層面的傳統符號的運用,在群體布局、空間氛圍和整體風格上達到對傳統文化氣質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陳志宏.閩南近代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234.

[2]賴世賢,鄭志.閩南紅磚傳統砌筑工藝及其啟示[J].華中建筑,2007(2):154-157.

[3]余陽.廈門近代建筑之“嘉庚風格”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華僑大學,2002.

[4]黃堅.簡論閩南磚石墻的裝飾特色[J].裝飾,2004(8):85.

第5篇

關鍵字:武漢 老房子 歷史 意義價值 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 TU24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武漢老房子的相關背景

曾經有人說“一座城市沒有歷史,就如同一個人沒有靈魂。老房子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武漢在建國以來便成為了軍事政治要地,這段歷史賦予了武漢一個無可替代的靈魂,這座文化古城在經歷了百年風霜后,沉淀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回憶。

多少歲月在這百年歷史的時光中消逝,而那一座座帶有歷史痕跡的建筑在這歷史的長河里又鑒證了多少或沉重或欣喜的過去。武漢素有“萬國建筑博物館”的美譽,自1861年漢口開埠以后,英,法,德,日等國相繼在漢口開辟租界,建立領事館,設立銀行、工廠、教會等,隨著西方建筑的興起武漢建筑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原本由原始的木構架為主體支撐的建筑逐漸轉變為融合了各國文化元素的歐式建筑,是歐洲傳統文化與武漢特性的完美結合,這些百年建筑彰顯著武漢輝煌的過去。

2武漢老房子里份的特色

2.1武漢老房子里份建筑的形式和風格特色

里份型住宅主要采用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對稱格局,按其結構形式大體分為普通里份住宅、中檔里份住宅和高檔的里份建筑三種類型。

為了在夏天緩解武漢這一火爐城市的炎熱環境,里份建筑在設計上不僅設計良好的通風,設置遮陰設備,并且將窗戶設計為內外兩層,內層為玻璃窗,外層為木制百葉窗。當陽光照射住宅時,關上外層百葉窗,既遮蔭,又保證室內通風。

里份建筑的局部裝飾尤為細致,木制門窗做工精細并結合傳統的建筑設計風格。窗戶隔柵上多有精美的雕刻,既美觀又實用。傳統的木制裝修為里份民居增添了幾分古樸和典雅。二十世紀30年代之后,新式建筑對裝飾的講究延伸到了大門、窗戶以及山墻,且裝飾更加融入了歐式風格。在總體布置上,更多地考慮朝向、通風、采光等要求。通過這些歐式風格與武漢特色的完美融合,我們可以追溯過去的光景,它們是城市的光輝歷史與滄桑歲月最寶貴的見證者,這些匯聚了歐洲元素和本土風格的建筑,成為了街道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2.2武漢老房子里份建筑的歷史文化魅力

國家勘察設計大師崔愷曾說:“建筑之于我是一種審美,一種文化,一種交流?!贝嗽捰糜趦炐愕睦锓萁ㄖ瑯忧∪缙浞帧4┧笥诶锓菝窬又?,就如同走進一段仍在延續的歷史之中并與歷史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對話,我們可以領悟建筑師獨具匠心的建筑構思和對建筑、對美的理解,可以重溫對歷史的回憶,我們可以從中感悟深層的文化內涵。里份一直被稱做“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標本”,那精巧嚴謹的建筑結構,曲徑通幽的寧靜生活,以及漢派文化的濃郁厚重,無不令人神往。

里份中鄰里關系非常密切,大家長年生活在那里,互幫互助,娛樂休閑,形成了融洽不可分的大家庭。里份的入口處都設有牌樓,牌樓標示著里份的名稱,證明了這段歷史的真實性。西方學者眼中武漢“五方雜處”的風貌就此形成于里份——“雜處”并不單體現在建筑上,也體現在里份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上。 里份不僅是物質遺產,也是飽含情緒的精神產品,其中蘊藏了深厚的文化意韻。

3武漢老房子的現狀問題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也在不斷膨脹,住房問題越來越嚴重。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那些老房子的處境岌岌可危。近年來,武漢市的舊城改造如火如荼,老城區大多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處于繁華地段的老里份也不可避免地成為被拆除的對象。在發展武漢這個中心大城的同時,人們卻忽視了那些賦予武漢獨特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的歷史產物。一些承載著歷史滄桑和延續著老武漢文化的老街區、老房子被推倒了,一些很有歷史文化韻味的老建筑被鏟平了,這無疑是對武漢歷史文化的踐踏和摧殘。有些建筑依舊風貌依舊,得到很好的修葺和保護??墒怯行┙ㄖs常年無人問津,有的因為常年失修變得殘破不已,有的甚至被限令。

結語

對老房子保護措施要以恢復老街區的活力為宗旨。其中的改造設計與維護工作都是非常復雜而漫長的,不是某個單方揮揮手能夠完成的任務。它需要有政府參與、居民義務、專家職責,以及來自社會各方的資金及技術等方面的投入共同協作完成。老街區對于武漢這個歷史文化名城的意義是及其重大的,它讓大武漢充滿了重重的歷史與文化氣息,我們真的希望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有朝一日,她能重顯風光讓現代的武漢變得更有魅力!

老房子的保護它所形成的城市肌理、空間環境、生活形態、文化傳統等,應該能夠通過梳理、保護和再生,找到它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可持續性的土壤。老房子的生存抉擇并非是單向度的只是為自身尋求生存空間,而是與現代城市建設更健康、更和諧的人居環境的目標之間有著良性互動。

老房子不是城市發展的負擔,而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采取怎樣的策略,以協調和引導各方利益、規范法制、建立科學有效的政策執行過程,使老街區能在新的城市文脈環境中煥發獨特的光彩,使它們與新的城市元素編織、交疊成多元復合的新的城市文脈,這是我們應該緊迫地思考和實踐的。

參考文獻

[1]. 武漢城市規劃局.武漢市城市規劃志[M].武漢:武漢出版社, 1999.

第6篇

關 鍵 詞 : 香山飯店 文獻綜述

一、香山飯店的設計者及落成年代

香山飯店的設計建造者貝聿銘先生以及香山飯店的落成年代,對于1980年以來針對香山飯店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側重點的選擇具有根本性的影響。對于1980年以來香山飯店所作相關研究的理解與評價必須基于對香山飯店設計者及落成年代有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

1、香山飯店的設計者貝聿銘先生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筑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1935年,貝聿銘赴美國哈佛大學建筑系學習,師從建筑大師格羅皮烏斯和布魯爾,繼承了第一代現代建筑大師們的基本建筑原則。

20世界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貝聿銘開始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出自己的建筑風格,設計建成了一批影響很大的建筑,包括美國大氣研究中心、肯尼迪紀念圖書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盧浮宮的擴建等。

自幼生長于蘇州庭院的長廊曲徑、江山水榭中的童年印象,使得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建筑與周圍景觀相輔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學的運用,在貝聿銘數十年的設計生涯中都有跡可循。而香山飯店,更是他將現代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1984年,貝聿銘先生就因為香山飯店的設計而奪得當年度的美國建筑師學會頒發的榮譽獎。

2、香山飯店的落成年代及背景

1982年10月,香山飯店落成(圖1),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當時中國的建筑藝術正處在一個徘徊期,主要有三支建筑潮流:時隱時現的西洋古典建筑形式、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的現代主義建筑形式和徘徊不定的民族傳統建筑形式。

貝聿銘先生在1980年就開始呼吁人們警惕新建筑可能對北京城市和建筑藝術所造成的破壞,但這種擔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太多重視。貝先生的擔憂不幸漸漸成為北京建筑的事實:新建筑與北京的文化底蘊之間的矛盾變得非常的突出和尖銳。

從建筑體系的發展來看,近代以來中國建筑已經從數千年沿襲下來的傳統木結構體系轉變成了與西方建筑相同的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其功能也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大大豐富和完善,體現在按照使用性質的不同而區別出不同的特定的建筑類型。

而當今我們所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建筑結構、材料、功能方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在建筑藝術層次方面應該如何協調中國傳統建筑藝術要素與新的建筑藝術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展現出我們中國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

中國民族傳統建筑藝術形式起起落落,但始終是建筑潮流中的一支主要力量。民族傳統藝術形式的使用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當時特定的社會心理狀況的影響,但同時設計師的修養也決定了其建筑創作藝術水準和品味的高低。

二、圍繞香山飯店的爭論

香山飯店的設計概念一出臺便引起了國內各方的熱烈討論,飯店建成后更是不斷經受著眾人的檢視。貝聿銘先生將江南傳統園林的形式融合到了香山飯店中,卻并不是北方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而香山飯店建造過程中的得失也被人們一遍遍的評判著。

1、造價問題

香山飯店竣工之初,國內學界就較為統一口徑地認為香山飯店是“在不適合的地點建造了一座很好的建筑”,認為香山飯店的建成對于香山景區的自然風景是一種破壞。很多人認為在改革開放之初需要積累外匯之時動用5000萬美元,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建造一座飯店是不合時宜的,而飯店所使用的青磚都是使用人工進行磨磚對縫等行為,被他們認為是非常奢侈的。

香山飯店的造價在國內比起中國當時的生活水平,每間客房4、5萬美元是高的,但與漢城等地所建造的現代化旅館相比,造價也僅僅是其三分之一。貝聿銘先生在香山飯店中用的最多的材料其實是非常大眾化的抹灰墻與磚頭,之所以加用了青磚,采取了青磚和抹灰結合的這種在江南使用非常普遍成功的形式,是因為考慮到了酒店的特殊性,需要增加其裝飾性,避免裝飾過于單調(圖2)。

2、環境問題

貝聿銘先生是一個在設計上追求盡善盡美的建筑師。香山飯店庭院中的石林是興師動眾從云南石林挖來的,從那以后云南石林的多出了一個60英尺深的大洞,當地的古跡“流水引”從此被破壞了。在現在看來,這樣的舉動也是不顧經濟與環境后果的。貝聿銘先生為了補償云南“流水引”被破壞的過失,在香山飯店的院子中做了一個云南“流水引”的復制品(圖3),但無論如何,云南“流觴曲水”的古跡已經不復存在了,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遺憾。當今的設計師們更應當引以為戒,設計建造中為完美主義所付出的代價不應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3、設計風格問題

香山飯店的設計風格在當時并不為北方人民所喜聞樂見。特別是貝聿銘先生在設計中大膽“留白”的大師手筆不為很多人所理解(圖4)。有人甚至專門立文批判,認為飯店的環境“太素,并且太空曠”,建議拆除牌樓,換掉燈柱,在庭院中心大量布置山石或植物,已達到“增加園林氣氛”的目的。所幸在現在看來,這樣淺薄的見解已經毫無立足之地了。

三、香山飯店對于中國建筑創作民族化的指導意義

現今回首,我認為對于貝聿銘先生香山飯店設計建造的評判太過于拘泥于建筑功能性以及實用性的角度,是明顯失當的,世上不存在什么完美的設計,而建筑更是隨著人們的居住和使用不斷暴露出新的問題。如今再看香山飯店,我們應該從當時的大政策大環境下去理解。

貝聿銘先生之所以選址香山設計建造這間飯店,是因為“想借香山這個題目看看豐富的中國建筑傳統是否有值得保留的地方”。城市盲目的學習西方是堅決不可取的,而傳統“大屋頂”形式已經走進了死胡同。貝聿銘先生堅持著中國建筑創作民族化這一正確的方向進行探索,積極地為我國建筑發展提出頗有助益的方案。人們更應該去關注的,是怎么樣去將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與建筑融合在一起。香山飯店中將中國的庭院與建筑融合在了一起,這就是屬于我們東方的、中國的東西。

我在新年之初探訪香山飯店時,仍為各個建筑細節中不時流露出的大師手筆所折服。而在建筑界流傳的一種說法是,貝聿銘先生本人對于妥協后的香山飯店并不喜愛,所以在香山飯店落成至今,貝聿銘先生都再也沒有去過。香山飯店在創作過程中是得到了很大的尊重的,相比之下,我們國內建筑師在建筑方面所受到的尊重是不夠的,若是連貝聿銘先生這樣的現代建筑大師回到國內貢獻作品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干涉,那么可想而知現今國內建筑師正經受著多大的外界干擾和壓力,這在我們國內建筑創作的大環境下,不得不說是一種無奈。

四、小結

貝聿銘先生本人在香山飯店設計建造之初就明確表明過,香山飯店只是他對于中國建筑創作民族化的一個探索性的提案。也許在今天看來,香山飯店中的一些設計存在著缺陷和不足,但香山飯店所指出的一個大方向是正確的,那就是要創造出屬于我們自己民族的建筑。

從香山飯店落成以來,研究香山飯店藝術價值的文獻的確不在少數。但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感覺到,除了批判性的研究文獻之外,其他贊揚學習型的文獻大都止步于香山飯店的藝術表現手法上。雖然也有比較多的文獻討論的是建筑的民族化道路的問題,但由于分析客體是整個香山飯店,使得最后得出的結論過于寬泛,過于理論化,與應用到實踐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若能通過更為具體和有針對性的分析,則研究論文最后得出的結論會更加具有實踐意義與現實指導性。最后我認為,香山飯店對于我們中國建筑創作民族化的探索是具有長期深遠的指導與啟示意義的,但國內建筑變革的關鍵還是在于教育,在于國內政策大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2]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編.中國美術全集·建筑藝術編(袖珍本)·壇廟建筑[M]. 臺灣錦繡文化出版,2004

[3] 梁思成. 中國建筑藝術圖集[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4] 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M].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 茹竸華,彭華亮.中國古建築之美 宮殿建築[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光復書局.

[6] 孫大章.中國古建築之美 禮制建築[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光復書局.

[7] 林徽因.林徽因文集 建筑卷[M].百花文藝出版社.

第7篇

高校開展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分析和思考

基于熵的高校大學生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模糊綜合評價法

基于CDIO理論的工程教育模式探討——以車輛工程專業為例

基于產業發展的高校學科結構優化設計

高校雙語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探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技術站能力查定數據處理與計算的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方法探討

本科生班導師工作探索與實踐

道路運輸組織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高校教學評價的內容構成與評價方法探討

無機化學教學改革初探

基于自制遠程測控實驗系統的“智能儀器”課程實驗教學探索

如何有效發揮漢語言文學在理工類大學人文通識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現代測試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大學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以建筑系館設計課程為例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課的教學改革探討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應體現區域特色

競技啦啦隊教學與訓練中的運動損傷調查及預防研究

教育經濟學研究的理論拓展及其進一步發展

屬性識別理論在高校貧困生困難等級評價認定中的應用

國際科技學術論文與國內碩博論文英文摘要主位結構的對比研究

淺談虛擬學習環境及其在當代教育中的應用

分享資源共贏發展——麻省理工學院“公開課程材料”計劃對我國英語教育資源共享的啟示

大學生就業能力解析及就業能力提升策略——基于SWOT理論的視角

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制度的實證調查與法律分析

中介組織參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的必要性及相關問題探討

對高校輔導員兼職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的思考

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中美法學教育教學方法比較

提高經管類本科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

應用化學專業化工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關于強化高校金融類課程實踐教學的思考——基于西華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外匯交易模擬實習”課程教學經驗

基于日語新聞廣播語體特點談日語新聞聽力教學策略

關于在機械類專業課程中實施有效教學的若干探討

比較教學法在“給水工程”教學中的應用

從Sturm-Liouville問題談分離變量法的教學改進

法理學本科教學的困境與出路

工程管理專業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四川民辦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

論四川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成就及主要問題

民辦高校產權歸屬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

美國聯邦政府大學生資助理念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文化解讀

高校校園網應成為校風學風建設的前沿陣地

大學生和諧人格建構的德育機制分析

財經類專業型高層次人才應用能力培養的探索

“3+1”:一種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保障機制優化

本科論文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我校與東汽合作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近代文化史公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

市場調研課程教學改革初探:面向實踐導向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財務管理教學改革的探討

基于MATLAB的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實驗設計

第8篇

關鍵詞:風水術;周易文化;建筑理念;和諧統一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0-0209-02

一、引言

風水,也稱堪輿學,在中國具有數千年發展歷史,已形成了較完備理論體系,并發展成多個流派。中國風水學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墓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其核心是探求建筑的選址、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的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系的一種學問,其范圍包括住宅、宮室、寺廟、村落、城鎮諸方面。從現代觀念來看,風水具有科學和迷信雙重特征。風水學中的“相宅術”切合建筑實用部分占主導,實質是對古代建房經驗的總結,其中有不少值得肯定的科學成分,并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從古到今我國各地的民居建筑中都一定程度運用和體現了風水學的理論。近代學者特別是建筑方面的專家認為“風水是為了尋找建筑吉祥地點的景觀評價系統,它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布局的藝術,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將它簡單稱為迷信或科學。”

風水千百年來流傳不絕,尤其在日本、東南亞等國風水流傳極為廣泛。日本吸收了中國風水文化的精髓后加以改良并運用于自身社會的各個層面,因此,中日兩國的風水便出現了很多異同點。

二、中日風水文化的共同點

(一)其風水文化皆基于中國傳統周易文化的土壤之上

風水術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文化,其根源于周易文化的分支――命理學。《周易》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思想之本、精神之源,直接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價值的取向、民族精神的形成。因而,《周易》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在古代社會易道是認識自然、處理社會日常事務以及處理國家大事的是非標準,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理論基礎而世代相傳,還流傳到海外,如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影響深遠并且仍在不斷擴大。風水作為周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有著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對日本的影響亦如此。可以說,沒有易學就沒有風水,易學是風水的母體,特別是風水理論的形成,易學起了決定作用。

風水思想的東傳,通常認為是在公元7世紀左右與其他中國文化一起由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傳入日本的。據載,在日本的都城建設中,幾次大的建都活動都是由“地相”師鑒定而興建的,如:難波京的建造(744年),天武天皇的畿內都城的建造(681年),元明天皇的平城京(奈良的前身)的建造(710年)等等,均是如此。也有人認為,風水傳入日本,是在公元7世紀左右通過朝鮮而傳入的?!锻饺徊荨返闹髦兴枋龅氖サ绿拥年幷L水觀,旁證了這一說法。

(二)二者皆具有建筑文化方面的理念

所謂建筑風水,簡單的說就是將傳統風水中的樸素真理與現代環境景觀學互相嫁接、詮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中日兩國風水信仰的主要目的是相似的,即通過風水,選擇最適合人居的環境。因此,建筑方面多采用風水原理。整體上說,中國古建筑由三大理論系統構成,即中國古風水學、中國建筑營造學和中國造園學構成。其中中國古風水學是最重要的部份,體現著人們靈魂深處的生活理想追求。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日本,其風水文化的發展壯大及其運用亦不可小覷。日本的金閣寺、銀閣寺都坐落在綠樹環繞之中,又有湖水依傍,坐北朝南,完全符合風水學中對建筑選擇的標準。亦不愧是日本古代樓閣建筑的典范。

中日在現代的城市建設布局中,也融入了包含生態環境協調統一的風水文化理念,為城市添加自然的色彩,以舒緩高樓林立帶來的呆板無趣,因此,美學、建筑學和風水學融為一體,能夠充分帶給人們良好的居住環境和感受。

(三)風水一直在社會上廣泛應用

風水術這種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一直以來在社會上都流傳著。唐宋以來,風水術更是日益興盛,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很重視選擇陰宅和陽宅。近年來,由于客家文化的興盛,風水文化再度興盛,也受到政商界的關注和重視,大量民間信仰方面的專家學者們都開始關注和研討其趨勢走向。國際社會也從多方面看到了風水文化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很多國家或地區將風水運用于建筑領域,認為其是建筑的先進理念。據悉,國際社會對風水文化的研究時有進行,如2006年10月在中國江西興國召開的國際風水民間組織交流會,2007年12月在江西贛州某高校召開的“民間與地域信仰”國際研討會也順利召開并獲圓滿成功,其中有來自日本的一些風水專家與學者。

風水在中國的建筑運用比較廣泛,很多地區人們要建屋時都會找風水師觀測選址是否風水寶地。中國古代的宮城、園林等都是在風水大師的指引下建造的。在日本,風水在建筑的運用也是如此廣泛:日本的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的規劃幾乎都是對中國唐代長安城和洛陽城的照搬,足見其對風水的推崇和重視。日本家相的最重要的著作是《相家》一書,許多住宅形式和方位理論的體系均直接參考了此書。近年來,日本學者也撰著有許多風水專著或論文,如,牧尾海著《中國的風水思想――古代地相術概論》、《沖繩島的風水信仰》,邊欣雄著《風水思想與東亞》,三浦國雄、毛綱毅曠合著《風水與城市形象》;岡本著《配合陰陽學的間隔設計》等。

三、中日風水文化的不同點

(一)中日風水是總支和分支的關系

中國風水術是中國傳統周易文化的一部分,而日本風水是中國風水術這棵大樹上的部分枝杈,是“東傳西漸”的產物,但由于歷史的發展,兩者又有包涵各自傳統文化和原始信仰的獨特一面。

中國的風水文化是日本風水文化之母,其傳入日本后經過長期的歷史培養又與日本原有的巫術相結合,最終發展成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的日本式風水文化.公元六世紀,混合了道教咒術與密教占術的中國陰陽五行學說傳入日本,與一些當地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陰陽道”。不過當這個名詞正式出現在日本史料上時,已經是十世紀的事了。此時的陰陽道已有別于早期的中國陰陽思想,它兼備了占卜、祭祀、天文、歷法等等應用,上至國運皇命,下至庶民之事,都可運用其來解釋。推古朝的圣德太子就是運用這門知識的佼佼者,篤信佛教的他在制定“冠位十二階”及服裝顏色時都曾考慮到陰陽五行的配合,對日本社會造成了極大影響,從此陰陽師成為熱門“職業”,轉入全盛時期。

(二)被誤解的中國風水與受重視的日本風水

自古以來風水就是中國有關建筑的環境選擇,營造方面的專門學問,在傳統建筑的設計、營造中,風水判斷是不可缺少的。但在歷史的作用下其難免摻雜了一些迷信成分,如占卜、算卦、“神道”思想。近代以后,中國的學術研究日益模仿西方,沒有用公正的態度對傳統學問進行批判地探討、科學地辨別,而把與西方科技相矛盾的一律看成是封建迷信,加以蔑視甚至拋棄。所以在今天中國風水理論就留下了一塊很大的空白,這門學問也就這樣不尷不尬地放著。

日本風水一直很受重視,分為“家相”和“墓相”兩部分,更重視“家相”(陽宅)。現在規劃都市都有環境影響評估,過去日本也有這方面的評價。如8世紀初在定都奈良之前,朝廷曾派出官吏、陰陽師、卜筮等選擇都城地址。最后相中奈良為都城址,是因為“方今平城之地,四禽葉圓,三山作鎮,龜筮并從,宣建都邑。”古時日本的“陰陽寮”是政府管理風水的組織,風水先生叫“陰陽師”從屬于陰陽寮,其職責是“掌占筮,相地”。如今日本許多??拼髮W的建筑學教授都在研究星相風水,2000多所高校中有110多所大學開設了風水課程。

(三)中國風水影響力大,而日本風水影響力較小卻也形成深深的文化積淀

長期被人們視為封建迷信糟粕的中國古代風水術,如今被一些專家引入建筑設計研究。他們認為風水術的內核原來是中國古代建筑理論的精華所在,原因是風水術圓滿解答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有關問題,以及大規模建設群布局等方面的千古之謎。風水文化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古村落文化是一種“和諧的人居空間”,作為一種人居文化思想,中國傳統的風水學說對中國古代建筑和居住文化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中國人幾千年都在運用風水思想從事建筑,從西安半坡發現的6000年前的氏族部落,到清朝各類皇宮及皇家園林的修建,無不滲透風水思想。而其思想也體現了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性。中國傳統建筑,從京城到農村,從皇宮到民居,從道觀到寺廟,都建在西南背北的方向。在中國所處的緯度上,冬至時,陽光可以較多的進入室內,有助于提高室溫,夏至時,炎熱使陽光不至于直射到屋里,因此坐北向南的屋室,可以吸收冬暖夏涼的效果。其建筑借鑒了風水中的幾項原則,分別為:系統原則、因地制宜原則、依山傍水原則、負陰抱陽原則、居中適中原則。

日本建筑高度崇尚風水的事實,正表明了日本民族審美趣味的獨特性所在,日本民族在學習中國風水文化的同時,將其應用于民居建設、廟宇建設,力求使建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達到自然的和諧與完美,這也是風水實質“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完美體現。

四、結語

從中日兩國風水術在建筑中運用的異同比較,可見兩者之間的淵源關系和各自的特點,雖然日本風水有獨樹一幟的一面,但其思想淵源始終出自中國風水。這一點,日本的風水專家大多也是贊同的。風水學尊重天地,有“天為父,地為母”的理念,西方學者稱為“環境倫理學”;風水學認為宇宙大地有追求“人地和諧”、“天人合一”,成為今天社會號召的和諧思想的體現。風水運用在建筑上的和諧理念越來越受到中日學者的推崇,當今也屢屢有學術研究成果。筆者認為當今社會應將古老風水思想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更廣泛地應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

參考文獻:

[1]戴季陶.日本論[M].九州出版社,2005.

[2]葉渭渠編著.日本建筑[M].上海三聯書店,2006.

[3](日)高島吞象.高島易斷――易經活解活斷800例[M].北京圖書出版社,2005.

[4]羅勇.客家贛州[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5]楊文衡.易學與生態環境[M].中國書店,2003.

[6]王金林.日本人的原始信仰[M].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

[7]劉沛林.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M].上海三聯書店,1995.

第9篇

關鍵詞 齊齊哈爾民居 四合院 流人文化 游牧文化

中圖分類號:TU241 文獻標識碼:A

Qiqihar Dwellings Style'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ZHANG Baolin, LUO Tianyu,TIE Yue, LIU Shu, WU Shansh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Culture,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 Qiqihar dwellings style is based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lue of evolution from the fishing and hunting culture to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form, through the cave shacks cellar Ma Jiazi, straw mud brick houses to modern tall buildings, the evolution of the shape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various, record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Qiqihar history especially th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building style then by flow culture to Japanese culture, the influence of Russian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fusion, and combining with inherent in Qiqihar region minority nationality nomadic culture form,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of Chinese style courtyard, Russian style of buildings of day type style small houses, many kinds of styles coexist at the same time, mutual influence, become a history of Qiqihar and colorfu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Key words Qiqihar residential; courtyard; culture; nomadic culture

齊齊哈爾坐落于黑龍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早在一萬年前,先民們以漁獵為生,形成了以昂昂溪古文化遺址為代表的特有的漁獵文化和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生活方式,齊齊哈爾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與更迭中逐步建立發展起來。隨著滿清政府統治的加強,齊齊哈爾地區逐步由漁獵文化向農業文化邁進,1685年,清朝康熙大帝在此設立卜奎驛站,經過多年的發展,齊齊哈爾逐步發展成為黑龍江西部地區諸多驛站的中心站,并圍繞驛站形成一些村落和集市貿易,人員活動開始增多。1691年,清朝政府在卜奎驛站基礎上批準建立齊齊哈爾城,把原來的黑龍江將軍衙門與齊齊哈爾副都統衙門合署起來共同管轄齊齊哈爾。隨著歷史的更迭與發展,齊齊哈爾與中原地區的聯系不斷增強,在經濟、政治、文化多個層面不斷受到中原的影響,其最為直接的影響表現在居民建筑風格上。

1 流人文化對齊齊哈爾民居的影響

自康熙年間流人來到齊齊哈爾,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生活文化,對民居文化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是齊齊哈爾民居的一次革命。清代前期在流人文化影響下,齊齊哈爾由游牧土著文化形態的地窨子、窩棚和馬架子演變為土木結構的正房形式,進而發展到磚瓦結構的民居形式。①齊齊哈爾的“四合院”形式就不同于北京及其他地區的四合院形式。所謂“四合院”,就是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圍的青色磚瓦房和有院墻構成的獨立院落,但是在齊齊哈爾人們最常見的是三面為房舍、一面為門樓的“三合院”。

齊齊哈爾形成的四合院和北京的四合院在格局上最大不同之處是是大門所處位置。如若北京四合院是座北朝南向的,大門就設在南面東側的角上;而齊齊哈爾的四合院門則開在南面正中間。進入北京四合院,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影壁,影壁設在東房山墻上,然后向西拐進,院子里面的中軸線才能看見,而院子正南面方向,是和正房相對的一列“倒座兒”房,整個建筑略顯壓抑沉悶,把整個院子圍得嚴嚴實實,外面根本無法看見里面。齊齊哈爾則不然,大門開闊明亮,如把門坎拿掉就可以進出大車,進入大門后便正對院子中心,一眼望去院內寬敞明亮,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顯得通透,充分顯示了齊齊哈爾民居的豪爽、淳樸、大氣。

齊齊哈爾的四合院舊時可分為幾個不同檔次。應屬貴族官僚、富賈名流所居住的四合院最為闊氣,高大而氣派。大門開在正南方向,是三間屋宇式,中間的一間是大門洞,其他兩間則是倒座的門房,為伙計雜工們居住。大門正對是影壁墻,大門前面有上馬石、拴馬樁等。院子都是兩進為主,在院子中間設置一個二門,有的通過院心影壁分隔出內院與外院。在外院的兩面蓋建小廂房,房子主人住在內院正房里,一般正房為五間或者更多,而東西廂房是各三間,建筑面積和正房相比要小一些。在主人居住的正房北面,還建有倉庫用來儲存貨物,仆人們住的罩房也在此處,通常是五間,也有房間更多一些的,看情況而定。房子基本上都是采用青磚青瓦建成,兩面大山墻一直砌到頂,很是威嚴壯闊,房子正脊和戧檐、腿子墻、門臉等都要進行裝飾,用磚雕或者石雕,非常美觀、氣派,具有典型的齊齊哈爾民居風格。齊齊哈爾地處東北,天氣寒冷,為了取暖需要,早期房內都是對面炕或者是萬字炕,既可以睡覺又可以取暖。由于住房進堂寬敞,這樣就使房子在造型上顯得穩定、厚重。也有一些較小的院落是一進的,通常是用磚修成大門樓,也有用單間大門樓的,如果院內很大,夠寬敞,可以設木板影壁,如果空間不夠大,在條件受限情況下,也有在房子的側面開設大院門的。到了民國時期,有些村屯的大戶人家,財產較多,為預防“胡子”來搶,還建起了高大的院墻,墻外還有很深的壕溝,做護城河用,他們建起護衛隊,稱為“炮手”以此看家護院,有實力的一些大戶還在院墻的四個角上建有 “防御工事”——炮樓,能在好幾十人的猛烈進攻下固若金湯,可謂是“高枕無憂”。民居形式發展到四合院格局時,居住方式一改過去雜居狀態,演變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居住形式,從而使民居具有了人倫意義。而隨著流人文化的影響,也把更多的漢族建筑習俗帶到了齊齊哈爾地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老呂家,呂氏一族到此后,開辦了齊齊哈爾歷史上第一家藥房。其他的呂氏后人在各個行當也都做得風生水起,他們經營的油坊、磨房和百貨、五金等商號遍布齊齊哈爾。 一百年后,呂氏族人在齊齊哈爾城西這條繁華地段上,大興土木,蓋起了一片磚雕精美的青磚瓦房大宅院。呂氏故宅除正房和祠堂外,都是沒有屋脊的平房,共20 余間,呂氏故宅原址屋檐上的瓦當、滴水仍在,墀頭(兩側山墻的突起部分)的戧檐上有雕刻精美的盤龍紋、上身也有精美的花卉雕飾,西廂房北側的墀頭上身的正面和側面各刻著一個“一”字和一個“以”字,東側正房的左側墀頭戧檐位置刻著一個“庥”字,在東側正房正廳內,原有“泉林容我靜”的匾額。在齊齊哈爾這個邊陲城市中,頗有些中原地區文人的氣息,一時為當地居民競相模仿,成為齊齊哈爾地區標志性建筑之一。

2 游牧文化對齊齊哈爾民居的影響

清政府統治時期,滿族族群更多地遷入齊齊哈爾地區,并在齊齊哈爾落地生根,從此成為齊齊哈爾文化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滿族以四合院為代表的民居更是齊齊哈爾民居寶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民居的布局一般都具有鮮明的軸向,中軸對稱,左右平衡,對外封閉,對內向心,方方正正。②其平面布局也多遵循一種簡明的組合規律,滿族民居就是這種簡明布局的一個代表。滿族傳統的民居是用草苫房頂、土坯墻或土磚墻。房屋頂部呈“八字形”,叫起脊。雖然滿族民居中并非這是唯一的屋頂形式,在齊齊哈爾地區滿族居住的大部分瓦房、草房頂部形態都是這樣的。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齊齊哈爾市內的果考亭宅:它位于建華區東二道街,是一處占地面積近千平方米的清代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原來果家占地六千平米,是完整的四合院。臨街還有六間朝東的柜房和一門房。從南到北依次為“天寶號、天寶檔和大夫第,藍底金字的牌匾。房屋之間有花墻、月亮門和青磚步道。二門進去是住房,屋舍儼然,排列井然有序,歷經歷史的打磨,仍然可辨初時的雄偉和氣派。齊齊哈爾民居四合院的形成,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特點,而且在某些細節上又具有其鮮明的地方色彩,它的特色形成是由于東北地區寒冷的氣候特征和地形地貌決定的,在滿族成長和發展史上,體現出游牧文化獨特的歷史宗教特征和少數民族特征。齊齊哈爾民居雖然幾經時代的更替和變遷,民居漸成了自己獨特的營造方法、從外部形狀到內部結構,建筑原材料的使用,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模式,滿族傳統的四合院民居構成了齊齊哈爾民居的基本形態。

3 異國文化對齊齊哈爾民居的影響

在近代中國,以各類折衷主義為特征的西洋建筑隨著西方列強的殖民入侵,大量涌人我國各大城市,構成了近代建筑的主要基調,對城市總體風貌起著重要作用。③齊齊哈爾地處我國邊陲,與俄羅斯等鄰國有著深遠的聯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昂昂溪區的民居。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昂昂溪成為中東鐵路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站點。1903年,中東鐵路通車并在昂昂溪設立車站,由此昂昂溪被列為鐵路屬地。由于地緣關系,昂昂溪成為編組列車、修養機車、保護鐵路的重要據點,一些來自俄羅斯的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進入此地工作,由于生活的需要,這些俄羅斯人在火車站附近修建了大量的辦公和民居建筑,區內共有平房108棟,建筑面積為15793平方米。房屋為毛石基礎、木屋架、木卡楞、外包24磚墻,屋頂有鐵皮和水泥瓦兩種,鱗次櫛比的俄式住宅順地勢而建,高低不等,厚厚的黃色外墻兼具了保暖和美觀功能,窗戶基本面南而開,高大而窄,屋里是用木板做天棚,地上鋪有又寬又厚的松木地板,圖上紫紅色的油漆,非常莊重。有的房子室內還保留著火墻或是壁爐。每棟房子都設有門斗、陽臺,但形狀和裝飾各有不同,充滿著異國風情。給人以別樣的美感。如今,齊齊哈爾市在這些俄式建筑基礎上,著力建設“俄羅斯風情小鎮”,根據旅游的需要,依托俄羅斯民居展示異國風情,建設蜜月度假飯店、俄式民居旅店 、酒吧、茶座、咖啡店、面包房、啤酒屋等相關旅游度假服務設施,大力開展民間藝術交流、使俄羅斯風情小鎮這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群,成為齊齊哈爾獨特的人文景觀之一。

“建筑是石頭的史書”,文物建筑的主要價值在于它攜帶著從它誕生時起,整個存在過程匯總所獲得的歷史信息,④文物建筑的保護和開發,能夠真實反映歷史,反映城市盛衰興亡。開發與保護齊齊哈爾民居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齊齊哈爾民居演變史,從昂昂溪漁獵文化遺址,到清時滿族人入住的四合院和流人文化的影響,到沙俄以及日軍的入侵,到現當代現代化大樓的建設,無不深刻地反映出了這座城市悠久的發展歷程。建筑是歷史無聲的見證人,是歲月生動的回憶錄,總結齊齊哈爾民居風俗演變的歷史,對于發展齊齊哈爾旅游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 張寶林.清代前期流人的遷入與齊齊哈爾民居風俗的演變[J].宜賓學院學報,2012.9:37.

② 金開誠.四合院[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2:16.

第10篇

關鍵詞:巖山寺壁畫 案例教學策略 臨摹 創作 評價

一、巖山寺壁畫的藝術價值

山西省繁峙縣的巖山寺又名靈巖寺、靈巖院,于1982年被列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金、明、清碑刻記載:金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在此設水陸道場,建殿并繪制水陸壁畫,以超度陣亡將士。壁畫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完成。壁畫主筆者是金“御前承應畫匠”王逵等人,耗時十載精心創作而成。巖山寺壁畫高達3米以上,布滿四壁,總面積98平方米。由于年代久遠,壁畫下方及北壁靠近門窗處損毀嚴重,東壁基本保存了原畫的風貌。西壁匠心獨運,全幅以一座宮城為主體,把釋迦一生中的種種活動巧妙地布置在宮殿的四周,構圖新穎,一氣呵成;東殿則以本生畫為主;北壁西側繪500商人遇難圖,東側繪塔院一組;南壁兩側繪有殿閣樓臺,供養人像??v觀全幅,內容翔實、匠心獨運、筆墨生動、設色雅致,為宋金繪畫的難得佳作。

巖山寺壁畫卓越的藝術表現力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藝術性和科學性的高度融合。壁畫通篇用筆以書入畫,筆筆生發,格調高雅,煥發著詩性的智慧。正如工筆畫大家潘茲在《靈巖彩壁動心魄――巖上寺金代壁畫小記》一文所述:“壁畫總的印象是內容豐富,人物生動,布局精巧,設色妍雅,不同于一般寺觀的做法,十分接近于卷軸畫,是典型的北宋院體。”[1]全幅的繪制精巧、布局嚴謹,更多地追求了科學精神?!案钊梭@嘆的是,這樣大面積的工筆重彩畫,一絲不茍,找不到起稿和粉本痕跡,而且線條變化多樣,無一廢筆?!盵2]所繪景物比例、透視更是準確。難怪中國工程院士傅熹年在《山西省繁峙縣的巖山寺南殿金代壁畫中所繪建筑的初步分析》一文中驚嘆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現存的宋、金、元壁畫和傳世繪畫中,就建筑物的透視關系和畫面的集中緊湊而言,除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外,少有能超過它的了?!盵3]

2.多種繪畫技法的相互融合。相比較其他壁畫,巖山寺的繪畫語匯更為豐富。就筆法而言,與其遙相呼應的永樂宮壁畫的筆法多為硬毫,線條勁健挺拔,提按頓挫無明顯變化,而此壁則軟硬兼施,注重起止轉折、輕重疾徐、頓挫使轉的變化,追求書法用筆的韻律。使得通壁既有其他壁畫的恢弘氣勢又不失宋代院體畫的節律。巖山寺壁畫的設色也充滿變化,除傳統的雙勾填色外,還大量運用了瀝粉貼金和鑲嵌技法。武將鎧甲、衣服花紋、瓶爐;建筑的鴟尾、脊花、獸頭、走獸、檐口、瓦當等全部為瀝粉貼金。畫面輝煌而生動,客觀上增添了畫面的藝術表現力。

二、巖山寺壁畫案例教學策略

巖山寺壁畫案例教學策略分四階段進行(表1)。

1.實地考察、收集資料階段。此階段掌握好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入手盡量收集好第一手資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所用的臨本多是印刷品,在和傳統藝術對話的過程中總是隔了段距離,缺少與經典力作面對面交流的真實之境,也很難把握傳統藝術的精華。久而久之,工筆臨摹成了應付學分的作業,學生求學的興致減退了。然而,課堂教學的成敗決定于學生對其興趣的高低,正如近代學者梁啟超所言:“總而言之,趣味是活動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動便跟著停止,好像機器房里沒有原料,發不出蒸汽,任憑你多大的機器總要停擺。”把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相結合(校內教學提前讓學生臨摹永樂宮、巖山寺等壁畫的線描稿,然后再讓學生進入實地考察臨摹。)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是此階段的重點,也是巖山寺壁畫案例教學的前提。

2.壁畫的臨摹、默寫階段。這一環節是案例教學的核心部分。此階段應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習的重點是巖山寺壁畫的動人之處:(1)典雅的意境。巖山寺壁畫以青綠為基色,紅黃等暖色嵌于其中,再加上風化的朦朧、殘破的人文痕跡,使壁畫散發著淳厚的古雅之美。這種古典質樸畫風契合了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精神的審美情趣。如同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中所述:“中國的藝術有更多的時間去達到雅致和微妙,因為公眾并不那么急于需求看到出人意表的新奇之作。”[4](2)書法用筆的寫意精神。相比較其他寺觀壁畫而言,巖山寺壁畫更注重書法用筆寫意精神的傳達。其用筆一改傳統的鐵線描為主的單一筆法,全幅以書入畫,運筆注重輕、重、緩、急的傳達;行筆追求提、按、頓、挫的變化。畫面中均根據材料的不同質地采取了不同的筆法。例如,西壁的酒樓小景“野花簪地處,村酒透瓶香”的招牌運筆頓挫有力,仿佛招牌真的在空中飄蕩,可謂“吳帶當風”重現。多情的仕女、推車的老漢、擔物的壯丁、擺攤的商販、持杖的盲人……在這里,仕女的圓潤婉轉、老者的生澀滄桑均通過不同的筆法刻畫得活靈活現,體現了“精而造疏,簡而意足”的中國畫寫意精神。(3)生活化的人文關懷精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創作思路是巖山寺壁畫的成功之處,酒樓市井、牛禽圈養、牧女擠奶、清掃街市、驅妖除邪、水磨作坊、山間馱騎、嬰兒戲耍、大海行舟……畫面均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尚。這種巧妙的創作思路使得壁畫遠離了說教式的呆板,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意趣,從而使壁畫具有了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3.總結、評價階段。經過前期的實地考察、資料收集、臨摹、默寫之后,學生對古代經典繪畫的認識無論在感性上還是在理性上均有了一定的收獲。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對其所取得的階段成果及時加以總結、評價,為下一步的進展指明方向。總結、評價要掌握好校內與校外教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4.創作、畢業論文的撰寫。最后一個階段是科研成果的應用,通過大量的考察、臨摹、寫生、默寫,師生對以巖山寺為主的五臺山壁畫的立意、筆墨、設色、構圖等均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在繼承傳統經典的基礎上激勵學生積極地把水墨實驗、色調實驗、構圖實驗等成果及時運用到自己的畢業創作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中。特別是臨摹、默寫、筆墨實驗的日志整理,這些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手材料。條件成熟時舉辦專題畫展,推廣階段性科研成果。

(注:本文為忻州師范學院2010年科研項目《五臺山佛教繪畫案例教學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024)

參考文獻:

[1][2][3]郭俊卿.忻州考古論文集[M].太原:山西出版集團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7:35,75,77.

第11篇

【關鍵詞】近代華北;醫療社會史;汾陽

19世紀70年代前,山西醫療保健事業僅依賴于中醫或巫醫。以清光緒六年(1880)基督教英國圣公會在太原府創辦西醫教會診療為端,基督教會醫療事業即近代醫療衛生事業在山西開始?;浇虝哪康氖菍⑨t療事業“作為福音的婢女”來博得人們的好感,輔助其傳教目的,但無論其目的如何,都推動了中國醫療衛生的近代化,其中,對于地處內陸的汾陽縣,亦不例外,可以說正是教會醫院的進入,推開了汾陽縣域醫療等“近代化”的肇端。

一、醫療事業的“擴張”

1.醫療場所的“擴張”。中國社會傳統民間歷來有中醫坐堂設館給人看病,也有在藥鋪坐堂的名醫。有醫生坐守的堂或藥店即近代之前中國人所依托的醫療場所,它附有近代醫院的功能,并融匯于城鎮的民用建筑之中,沒有相對對立的空間,且規模較小,但布點較多。近代以來,基督教的介入,導致了醫療場所的變遷,出現了專門的醫療建筑,劃定了專門的醫療區域,并開始與民居等建筑“涇渭分明”。

2.擴張的脈絡。衛生場所的變遷是近現代公共衛生領域變化最為顯著、成效最為突出的一個領域。在《醫學與社會》i一書中,威廉?科克議姆認為其經歷了四個歷程。

醫院作為一個向普通公眾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它的發展與它所服務社會的普遍需要、信念、價值觀和態度相吻合。從歷史上看,醫院經歷了四個不同發展階段:(1)作為宗教活動中心;(2)作為貧民醫院;(3)作為臨終者之家;(4)作為醫療技術的中心。

受此啟發,筆者認為近現代衛生場所的變遷與轉型,可以看做是一個:由傳統的“經驗性治療”走向“科學的治療”的過程,由中醫的認知走向中西醫學兼用、博采眾長,從傳統的家族式的藥店(鋪)聯營或獨立經營模式到西方醫院體制建立的過程,最后到成為地區范圍內的醫療技術服務中心的實踐歷程。

3.汾陽醫院

汾陽醫院前身為宏濟醫院ii,創辦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是美國基督教公理會開辦的教會醫院。民國五年(1916),籌建新院址,易名為汾陽醫院。民國十八年,擴建了院舍。民國十九年,裝備了山西省境內第一臺50毫安X光機。民國二十年,床位增至200余張,名聲大振,有“華北第二”、“小協和”之美稱。民國三十年12月,侵華日軍封閉醫院,直至民國三十五年重新開診。195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命名為“山西省立汾陽醫院”。iii

4.衛生場所的變遷

由上文,我們可以看出汾陽醫院清末至今,發展沿襲脈絡清晰,且實力不可小視,對近代山西乃至華北的公共衛生的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汾陽醫院建立以后,汾陽地區的醫療生活開始逐漸被囊入了一個“醫療網絡”,構建起了一個縣域的醫療社區。在這個社區中,他們借助于現代科技與各項慈善事業,成功的醫治了民眾的“恐慌”,樹立起了對現代醫學的認同。故而選取對其個案研究的分析,是可取且較有意義的。限于篇幅因素,在此僅就以下幾點簡要闡釋。

看診模式:汾陽醫院建立后,其首當其沖的就是近代的衛生“看診模式”,步入近現代性的醫院體制。清末至民國年間,汾陽縣城中醫設館坐堂者頗多,中藥鋪也多請坐堂醫生進行門診行醫。iv汾陽醫院建院開診后,設有男病房、女病房、門診室、侯診室、藥房、手術室、X光室、化驗室、醫師辦、總務室和會計室等科室,分科就診,都對汾陽乃至周邊地方的“看診模式”具有了較大的沖擊。

醫患關系:汾陽醫院為美國模式的完全照搬,其運行同近現代的醫院基本沒有區別,有一套自身的以西方科學為基礎的醫患關系處理模式,而非中國傳統的坐堂和患者間的以儒家倫理、醫藥行業行規為準的鄉土道德為基礎的醫患關系處理方式。通過樹立醫生、護士、社會服務部門等,使患者與醫生可以更好的實現訴求。同時,其設立的男女病房、育嬰房,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儒家的倫理道德,易于為普通民眾所接受。他們與當地政府有很好的關系,其時任的院長萬德生,多次參加了山西省、乃至山西省的肺鼠疫等疫病的調查防治工作,著有較為詳細的疫事報告v。

醫療教育:在現有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中,對醫療的教育傳承分析較少。汾陽醫院在兼營醫藥事業的同時,也采取了近代的學校制醫療教育模式,于民國十一年,醫院附設汾陽護校vi,為當時中國僅有的三個護士學校之一。中國傳統的民間大夫歷來遵循“醫術不傳外”的陋習,家傳以“傳子不傳女”為宗旨,限制了中醫學的繁榮與發展。到1951年縣人民政府接管前,共招收學員24屆,培養出護士320余人。1952年,縣立中心衛生院、汾陽醫院舉辦培訓班,培訓區、村生員78名,衛生員133名。培訓科目有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防疫衛生、細菌學等。

二、醫療事業的“內化”

1.醫療衛生意識的“內化”:遙遠到日常

上文敘述了縣域醫療場所的“擴張”,醫療事業的近代化是基于醫療場所的“擴張”這一實體而進行的,并導致了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又進而影響了民眾的醫療生活,也即醫療衛生意識的“內化”,是一個“遙遠到日?!钡倪^程。

2.傳統時代的“衛生”

筆者認為,現在意義上的衛生,更像傳統時代的“疾病”這一名詞的概念,衛生反倒像是針對“疾病”的一種應對措施了??梢宰⒁獾?,中國傳統時代有很多的民俗和民間的行為,雖然部分具有消極作用,但不可否認其在一定意義上,也存在積極作用。最為典型的當屬禁忌了,“禁忌是以信仰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文化現象?!眝ii傳統時代的中國人普遍的生活在禁忌的網絡之中。可知,在傳統社會,民間自發性的對醫療衛生有一個認同,并通過民俗將其固定下來,雖不甚科學,但畢竟構架起了傳統生活的“衛生觀”。

3.近代醫藥的“選擇”

醫藥的選擇,是近現代公共衛生日常化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大致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中藥向中西結合的轉化:在晚清民國年間“除了農村地區有少數傳教士醫生以外,大多數農村居民只能接受民間療法師和巫醫的治療”viii,這是威廉?科克議姆對中國當時狀況的描述。其實,這一描述是不甚準確的,因為就歷史實際狀況而言,在民國年間西方醫學傳入前,當時的中國縣城里的士紳也是會傾向于選擇“民間療法師和巫醫的治療”,這一現象到了西醫廣泛的傳入和近代衛生知識的普及后,才有所改觀。

選擇領域的擴大:該方面是指在當時受西醫的影響,當時各地的中藥店鋪不僅出售傳統的中藥財,也會兼營一些西醫的藥。西醫院就更不言而喻了。但是由于中國自身發展等限制的因素,西藥在當時可供選擇的距離離一般的山西民眾亦是十分的“遙遠”。

但是無論如何“遙遠”,在近代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下,其都在邁向于“日?!保絹碓蕉嗟拿癖娍梢韵硎芙t療的成果,實現“疾有所依”。在此過程中,逐漸樹立起了近代衛生意識,實現了一個近代醫療觀念“內化”的過程。

本文選取近代華北山西省汾陽縣作為一個切入點,以其近代以來醫療衛生社會史的變遷為剖面,通過一個縣域范圍內的鄉村日常民眾生活與醫療衛生變遷,展現了代以來華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脈絡,構建了華北縣域社會生活的一個醫療史截面,關注于民眾的“疾之所依”,對于我們很好的認知內陸地區的醫療事業及民眾醫療觀念的轉變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注釋:

i [美]威廉?科克議姆.醫學與社會[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226.

ii 清光緒十五年(1889),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士醫師阿德在城內西門街開設西醫診所,后來辦起戒煙所,同時開展簡單的內外科治療。光緒二十八年,戒煙所擴展為“宏濟施醫院”從事醫療工作。

iii 本段寫作參考了:汾陽縣志編纂委員會.汾陽縣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839-846.

iv 汾陽縣志編纂委員會.汾陽縣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839.

v “Bubonic Plague in China in Shansi”,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Vol.33,No.7,1911,轉引自曹樹基等《鼠疫:戰爭與和平》。

vi 汾陽護校,全名為“山西省汾陽醫院高級職業護士學?!?,學制4年。在南京政府有備案,是當時全國僅有的3所高級護校之一。

第12篇

關鍵詞:甘青土司制度;近二十年;研究;

文章編號:978-7-5369-4434-3(2012)02-084-03

甘青地區自古歷史復雜,民族眾多,番漢雜處,隨著明王朝的建立和明軍西進,甘青故元官吏和少數民族首領相繼歸附,明王朝授他們以土司,而甘青土司不同于明王朝其它地區的土司有二:一、土司安置在衛所任職;二、這些土司按不同的行政管理形式分為兩個系統,即僧人世官和俗人世官。歷來研究土司者對其它地區研究詳而備矣,或有綜述,而甘青土司在明代土司中占有重要地位,還有一定程度的挖掘。全面研究掌握中國西北民族史乃至政治文化史,不能不正視甘青土司歷史文化研究及其制度的研究。

了解和研究甘青土司乃至西北地區和全國的土司不得不了解以下兩本基礎性、專門性的著作。龔蔭的《中國土司制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是了解和研究土司制度的專業性和基礎性的著作,作者詳細考證了全國各地土司及其氏譜和史纂,并對各地土官做了詳細的記載,是了解和研究土司制度者必讀的、基礎性、工具性書籍。高士榮《西北土司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本書從漢唐時代土司制度的建立講到民國時期西北土司制度的改土歸流,系統地闡述了我國西北地區土司制度的起源、形成、發展及其衰落的歷史。

一、甘青土司制度研究

對甘青地區土司制度的研究學界一直側重于青海地區,而對甘肅地區的土司制度很少論及,原因筆者猜想或是由于青海土司獨有特點或是史料占有的多寡或是青海土司在明清歷史發展中其重要貢獻。主要論文有:王繼光《甘青土司制溯源》(《西北民族文叢》1983年,第3輯) 對甘青土司制的形成作了初步考察,指出元明之交是甘青土司形成的關鍵,文章重點研究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其《試論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歷史背景》(《社會科學》(甘肅)1985年,第4 期)則論述了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形成的歷史背景。其他論文還有張衛紅《甘肅青海土司制》(《甘肅民族研究》1983年,第6期)、張維鴻遺稿,張令煊輯訂的《甘肅、青海土司志》(《甘肅民族研究》1983年,第12期) 等。李玉成《青海土司制度興衰史略》(《中央民院學報》1987年第4期)系統論述了青海土司制度的由來、明清時代青海土司制度和19家土司情況以及衰落與廢除。高士榮《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芻議》(《西北史地》1996,第3期) 分析了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的五個原因。李清凌《元明清時期甘青地區的土司制》(《云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認為元、明、清三代甘青地區不僅有數以百計的土司,前后相承,銜接清楚,有自身形成的條件和特點,而且其建制多有創意。崔永紅《論青海土官、土司制度的歷史變遷》(《青海社會科學院》2004年10月,第4期)對青海土官制度創始于元代,明代得到普遍推行,清代演變為土司制度,隨著時代的進步,土司制度日益不合時宜,終于走向消亡進行了論述。朱普選《青海土司制度研究》(《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從土族、撒拉族所處的歷史背景、民族屬性、地理環境條件、生產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土司產生的原因,認為土司制度是明清中央政權在這一地區實行的符合民族特點的地方行政體制。對穩定邊疆地區的局勢、調和民族關系、維護明清的封建統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王倩倩《青海樂都境內堡寨與明清土司制度》(《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月,第1期)通過對樂都境內三座堡寨的介紹,結合文獻資料和調查情況,探討了土司制度在“治兵保塞”、“平定逆亂”,加強與少數民族之間溝通與聯系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作為長城防御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堡寨所發揮的軍事作用和土司與堡寨的最終衰落程。郭勝利、王希隆《西北土司流變考(《新疆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分析學術界對土司研究作了簡要的回顧同時對西北土司的變革做了簡單的介紹。

二、甘青地區衛所土司和僧職土司的研究

甘青土司不同于其他地區的土司就是土司在衛所任職和有一定數目的僧職土司,然而學界近來雖對衛所土司有所論述,但主要論述集中點在永登魯土司、西寧李土司和卓尼楊土司,對其他地區的土司很少論及,而對僧職土司就鮮有人進行專門的研究。主要論文有:蘇發祥《簡論明朝對甘、青藏族地區的治理》(《中央名族學院報》1990年,第2期)論述了明代在甘青藏族地區土司在衛所制度和千百戶制度的詳細情況,簡要說明了土司的另一種存在情況通過僧職制度對地區的管理。崔永紅《明代青海土官李文之籍貫及生平考略》(《青海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對明代青海土官李文的籍貫及生平做了深入考察和探討。王樹民《明代以來甘肅青海間的土司和僧綱及其與古史研究》(《河北師范學院學報》1987 年,第2 期) 等。王樹民《明代以來甘肅青海間的土司和僧綱及其與古史研究》(《河北師院學報》1987年,第2期)、楊士宏《卓尼楊土司傳略》(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王繼光《安多藏區僧職土司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高士榮《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芻議》(《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和《西北土司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霍維洮《近代甘青地區土管制度變遷簡論》(《寧夏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論述了甘青地區土管制度包括土司制度、寺院制度和盟旗制度三種形態。這三種制度的形成路徑,由具體歷史階段的民族關系所規定,反映了復雜的民族結構所產生的不同政治制度,并對其進行了解析。駱桂花、高永久《明朝西寧衛的軍事戍防與政治管控》(《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6卷,第1期)論述了有明一代對西寧衛的經略,說明了西寧為在西陲地區的重要性希望引起研究者對用衛所制度管理邊區民族事務的重視。

三、土司家族的研究

在對土司家族的研究中就如上文所說主要集中在永登魯土司、西寧李土司和卓尼楊土司,研究的側重點主要是土司家族世襲考證,土司遺跡在佛教、藝術、史料方面的價值,甘青地區土司幾十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主要論文有:馬明達、王繼光《明史魯鑒傳箋注》(《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通過對連城魯土司魯鑒的生平作了敘述使人們對魯土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多杰《卓尼楊土司賴以維系的社會基礎》(《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科學版)》1992年,第4期)對卓尼政教合一的楊土司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進行了解釋與敘述。南德慶《永登連城魯土司始祖考證》(《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對于最近學術界關注程度頗高的魯土司始祖進行考證并得出其為魯賢。王淑芳、王繼光《蒙古族魯土司家族史料系年》(《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連城蒙古族魯土司是甘青土司中最顯赫的家族之一,歷明清兩代五百余年而世襲罔替、雄踞一方,于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以至民族變遷產生過重大影響。易雪梅《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家譜考》(《史料研究》2002年,第4期)、郭永利《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家族的始祖及其族屬辨正》(《絲綢之路》2003年,第1期)、《試論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家族的聯姻及漢化問題》(《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甘肅永登連城蒙古族土司魯氏家族的衰落及其原因》(《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等,則對甘肅著名土司家族魯土司進行了系統研究。張生寅、崔永紅《由(西夏李氏世譜)看李土司家族內部的組織管理體制》(《青海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一文,利用《西夏李氏世譜》披露的史料,從土司與土舍之間的關系以及土舍內部組織著眼對青海民和李土司的內部管理體制進行了分析考察。這就對土司家族政治文化傳統有了較深的涉入。郭永利《試論甘肅永登連城蒙古族土司魯氏家族的》(《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一文,分析了魯氏家族特點及其背后的歷史原因,認為魯氏家族是其家族得到長期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羅文華,文明《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屬寺報告》(《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1期)簡述了魯土司所屬的妙因寺、顯教寺,感恩寺、雷壇四處現存文物資料進行了全面采集和初步整理的情況,并論述了其在藝術和史料方面的研究價值。洲塔、何威《河州何土司家族考略》(《研究》2009年,第6期)對明初受封的何鎖南普家族進行了考證與爬梳。趙英《李土司家族的婚姻關系及其社會影響》(《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呂建福《李土司先世辯證》(《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主要對土族李土司家譜中關于其先世為李晉王的傳說加以考證,認為李土司家族傳說的晉王即是曾五次出征河湟的西夏晉王察哥, 李土司初祖賞哥為晉王察哥子孫。格日才讓《歷史悠久的卓尼土司制度》(《民主協商報》2005年7月25日,第003版)對卓尼土司進行了介紹。武沐《岷州衛:明代西北邊防衛所的縮影》(《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明初岷州衛是河、湟、岷、洮防御帶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據點,運用《岷州衛建城碑文》的發現以及岷縣《二郎山銅鐘銘文》的保留為研究明初西北衛所的建制、規模、內部組織結構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碩士論文有程靜微《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衙門及妙因寺建筑研究――兼論河湟地區明清建筑特征及河州磚雕》(天津大學建筑學院,2005年,6月)、米德《甘肅永登妙因寺明代佛傳壁畫探究》(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6月)趙英《李土司家族制度研究》(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4月)趙秀文《永登連城魯土司歷史文化資源及其旅游開發》(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6月)等對土司制度及其遺跡進行了研究并談到了史料價值和利用。

四、關于土族土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化县| 嵊泗县| 宜川县| 喀喇沁旗| 霍林郭勒市| 丰县| 噶尔县| 台北市| 安仁县| 绵阳市| 武胜县| 宣城市| 肃宁县| 杨浦区| 宣化县| 三门县| 方正县| 家居| 上思县| 望城县| 台东市| 北碚区| 临潭县| 鄂伦春自治旗| 河北区| 安国市| 临漳县| 汨罗市| 广汉市| 拉萨市| 西充县| 宝鸡市| 信阳市| 开化县| 贵南县| 新营市| 泸西县| 丰都县| 株洲市| 航空|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