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3 12:33: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古老的織女洞
織女傳說由來已久。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織女的形象就被載于《詩經》之中,后來隨著民間的口頭傳述和文人墨客的加工潤色,銀河兩側的兩組星星就被人們認可為“織女”和“牽牛”,兩顆星星還因此而相親相愛,最終結成眷屬,下凡人間,給民間百姓帶來了說不盡的美好理想和向往。但是,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到底起源何處,曾經在江南江北引起過一些爭議。
最早的織女畫像出自山東和河南兩地。在濟南市長清區東漢早期的孝堂山石祠堂畫像中,織女坐在織機上紡織,牽牛星則以三星取代,而河南南陽的織女則僅僅以一個坐地女性的形象象征了織女星的女性性質。孝堂山的織女不但是一個紡織姑娘,而且還被劃歸到太陽和南斗的星系之中,而牽牛星則和月亮、北斗為伍。按照常規,織女是女性,月亮代表陰性,織女星應該屬于月亮的范疇。這種顛倒陰陽的處理方式,既可能是畫像作者的錯位,也可能是有意所為,那就是讓女性的織女貼近陽性的太陽,以密切陰陽的和合。此外,在龐大的星宿世界里,單單挑選出牽牛和織女二星與太陽、月亮以及南斗、北斗并列,并分屬陰陽兩大陣營,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二者的關系是相對的,是陰陽相隔的。這可能就是牽??椗谔焱セ榕湟约疤旌酉喔舻墓适略?。
從東漢初年直到南宋年間,1000多年來,牛郎織女的圖像銷聲匿跡,無處可尋。直到一個道人來到了沂源的燕崖山鄉,在山環水抱的大賢山發現了久已隱藏的織女洞,并在此建立了修煉場所后,織女洞才為世人廣泛知曉。在織女洞一側的金代墓塔上,鐫刻著一通“先師銘”,銘文稱道人張道通游方到此,因“大賢織女巖洞”及其周邊“山清水秀而樂居焉”,遂率領徒眾燒爐煉丹,普濟四方,直到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仙化于此。這是十分明確地最早記載織女洞的石刻資料。而大賢山頂玉皇廟中的碑刻,則更將織女洞的由來追溯到了唐代。
織女洞為天然石洞,分上下兩層,宛如小姐的繡樓。洞內有織女和王母娘娘的塑像,二層樓上還面對沂河開了一面窗戶,據說是為了方便織女憑窗遙望沂河對岸的牛郎??椗磧缺彼卧S四年(公元1081年)的石碑,表明了該洞民間崇拜歷史的久遠。織女洞南側山腰的“天孫泉”,傳說是王母娘娘的眼淚造成的。王母娘娘因為憐憫織女被拘禁在織女洞而心酸落淚,淚珠滴落在山石上,形成了山泉。這個版本和王母娘娘狠心劃出天河阻斷牛郎織女的的恩愛家庭不一樣,織女的不幸和王母娘娘似乎沒有什么關系。
無論是宋代的碑刻,還是金代的塔銘,織女洞至少擁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正是因為織女洞的古老,所以大賢山才成為當地老百姓的文化圣地,成為探尋牛郎織女傳說故事源頭的重要場所。
附會的牛郎家
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是天生的一對,在上天是星宿,下凡來做夫妻。但是沂源的牛郎織女和各地有所不同,這里是先有織女,后有牛郎,先有織女洞后有牛郎官莊??椗[居大賢山的時候,牛郎還不知道在哪里放牛種地呢。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
明代一位文人在一首游覽詩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當地傳說織女洞中常常有機杼之聲,所以一座天然的山洞就和織女掛上了鉤。實際上,織女洞被推為唐代宋代,很可能與古代山東地區發達的紡織業有關,人們重視和崇拜織女,也可能因為紡織女性在推動地方農業經濟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山東是古代重要的絲綢紡織中心,不但司馬遷稱說山東“千里桑麻”,人民多穿著漂亮的絲綢布帛,而且西漢的皇妃班婕妤,也在一首詩歌中,贊美山東地區出產的絲綢“皎潔如爽雪,”“團團似明月。”由此可知,織女傳說所以在沂源地區歷史悠久,應與當地傳統的紡織業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借助織女洞來紀念織女,實際上也是對紡織女性功績的肯定和贊美。
比較織女的貢獻,牛郎雖然也是農村經濟生活的重要成員,但其定居織女身邊卻是又晚了幾個世紀的事情。
牛郎的村莊名牛郎官莊,和織女洞隔河相望。莊里原來有一座牛郎廟,牛郎廟始建于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廟內原有牛郎及其兒女和老牛的塑像與壁畫,后和其他廟宇一起傾聽。目前散亂在廟宇遺址上的數塊碑刻和建筑遺址,繼續向人們訴說著牛郎的故事,只是這些碑刻所記載的都是明清及民國時代的事情,和唐宋時期的織女記載相比,年輕了許多。
讓牛郎入贅織女家,是牛郎織女傳說的另一個版本。這是因為織女來自天庭,她或者是玉皇大帝的孫女,或者是王母娘娘的外孫,總之她是天上的仙女,天上的五彩云都是她的手筆,是她為人間百姓紡織了色彩斑斕的云霞。她的居住環境和家庭背景,處處透視著高貴,所以,讓一個放牛娃娶天仙做媳婦,并不門當戶對。因此,牛郎和織女的婚配一開始注定要經歷磨難,窮小子配天仙的好事必須要狠狠地被挫折一下,所以牛郎織女的結局是讓牛郎在短暫的享樂和幸福之后,只能一個人帶著一對兒女,和織女隔河相望,只能七夕相會,而且一年之中只能相會一個晚上。
這種高攀的婚姻,造就了牛郎入贅織女家族的無限痛苦,這也可能就是牛郎為何在數百年后才來到大賢山和織女艷遇的根由。但牛郎織女的婚姻結合,除了窮小子一廂情愿的高攀因素外,也以牛郎的勤勞善良和織女賢惠的品質樹立了典型的男耕女織形象,樹立了模范的農村生活模式,同時,牛郎織女所生育的一對兒女,也樹立了標準的農村家庭結構:四口之家,兒女雙全。這也正是中國農村小家庭夢寐以求的小康之家,是中國農民們夢寐以求的幸福理想。牛郎雖然晚于織女來到大賢山,但他卻為這里增添了人間的香火氣息,讓一個放牛娃的牛棚發展成就了一座小村莊,讓一些孫姓村民自豪地和牛郎續上了家譜,成為牛郎的后裔。
傳說的落腳地
傳說是民間的口頭文學,這種傳播形式的最大特點是其流動性和不確定性,以至于讓尋根探源的人們頭痛撓心:究竟何處是源頭?無奈的人們只好按照傳播的密集程度推斷和確認其傳播區域,并根據故事的演化而推斷核心傳播區。但是大賢山織女洞及其周邊的歷史文化遺跡,則以文物的形式將牛郎織女傳說物化到民間,為傳說源頭的追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佐證。
一般情況下,傳說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地點被指定或刻畫到碑刻之上,是一種共識的表現,說明這種傳說在當地已經深入人心,有著廣泛的影響了,所以人們才可能對照故事的內容在自己居住的周邊地區安排傳說人物的生活場所,并以鐫刻在石碑或其他石建筑物的形式,記錄在案,讓傳說人物或故事得以長久保留,以增強傳說的可信度和親近感。這種方式,不但讓無形的傳說有了有形的載體,而且還因為不同時代的記錄,給后人以不同時代的歷史認知。
中國有著名的四大民間故事傳說,是我們中華民族之瑰寶,中華民族之驕傲,體現出深厚的民族文化,人們用他們智慧的大腦創造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之源遠流長。其中牛郎織女的故事稱為四大民間故事之首,它以浪漫的情懷,奇特的想象為我們講述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人們帶著對愛情的渴望,對家庭婚姻的美好向往,編織出這樣一段佳話,充分反映出當時封建禮教社會對人性的束縛,因此這一段傳說在人們的愿望下廣為流傳。下面就來淺析一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文化底蘊,探究中華的傳統文化。
我認為,牛郎織女的傳說之所以流傳至今,深受人們喜愛,乃至
成為古今文人墨客筆下的鐘愛題材之一,其根本原因就是它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并且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征。眾所周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起始于先秦時代,到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的歷史,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按照自己的愛情觀,婚姻觀和社會理想來完善這段傳說,情節形式不斷豐富,內容更多的增加個人色彩,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充分體現出了民間故事傳說時空的廣泛性、內涵的多重性及其結構的開放性。
中國古代是農耕經濟社會,牛郎織女體現著男耕女織的的生產方式,牛郎負責“耕”,女負責“織”,而牛則是耕作的協作“工具”,這是古代小農經濟的耕作特點,也是古代社會家庭的分工方式。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我們告別了了小農經濟,向社會經濟招手,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已經不存在了,但是由于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男耕”仍然在社會經濟中占據著主要地位,我們骨子里的那種傳統觀念根本就無法徹底消除。當今社會,男人在家庭生活中仍然占據經濟收入的主要地位 ,無論社會怎么在進步,科技怎么在發達,中國人在思想上還是需要改變,那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需要我們一點點的去改變,去適應時代的發展。在這個言論自由的年代,我們的呼聲,口號一浪比一浪高,但是真正能夠落實改變的真正的又有幾個呢,男女平等的呼聲口號從未停止過,然而,女織的生產合作方式正在逐步退化。
在當時的小農經濟社會,牛郎織女的美滿結合體現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我看來,牛郎和織女各自代表著我們國古代勤勞的男性女性,他們用他們勤勞的雙手豐衣足食,自給自足,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勤勞樸實,踏實肯干的精神。男耕女織的生產合作方式,牛郎和織女通過一起努力,過上了幸??鞓返纳睢E@煽啃量嗟膭谧鱽頀赍X生活,在當時的社會這也是千百萬農民的生活方式??椗畡t是在家養蠶紡織,代表著古代勤勞女性。用他們勤勞刻苦,踏實肯干,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去構建美好生活,并孕育一兒一女,一家人其樂融融。這也是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極其愿望,人們借助牛郎織女來達成他們心里的強烈愿望,把自己的美好向往加到牛郎織女的傳說里。
牛郎織女的傳說中,天庭制度造成了倆人的分離,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在和姐妹們下凡的途中和牛郎相愛了。顯而易見,兩人的地位懸殊,怎么可能得到祝福??椗翘斓壑?,財富,地位,容貌都堪稱上流;而牛郎則是民間一窮二白的貧窮小子,地位金錢勢力一無所有,這根本得不到別人的贊同,這樣的婚姻在別人眼里是不可能幸福的。因此,王母天帝知道后,極力阻止,拆散他們,導致相愛的兩個人不能廝守,妻離子散,痛不欲生。但是,牛郎為了追求愛情,沖破重重阻力,在帶著兒女就要追到織女的時候,卻被王母用一玉簪隔成了一道銀河,從此,每年七夕只能在鵲橋邊見一次面。這個傳說體現出了到時封建社會制度,“父母之言,媒妁之命”是古代女子出嫁的命運,自己沒有追逐愛情的權利,只能聽從家族的安排,失去人身自由。在婚姻面前,只有門當戶對,沒有自由與愛情,王母以一個古代封建家長的態度出現在相愛的兩個人的面前,一只玉簪就輕易的摧毀了他們的愛情。但是他們是堅強的,就算有人阻止,不被人祝福,他們還是要力爭為自己爭取機會,追求愛情與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盡管不能天天見面,但是每年的七夕是他們全家的幸福之日,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傾注了從古至今多少人的愿望理想,封建禮教摧毀了他們的美好生活,只能將這種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放到自己所喜愛的故事里。體現了當時的封建社會,人們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民間傳說源于人們的口頭,他們同情牛郎織女,不想以痛苦凄慘的結局收尾,因此,他們決定把每年七夕定為牛郎織女鵲橋相見,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結局。
民族文化就此傳承下去,七夕已經是家喻戶曉,眾所周知,七夕是牛郎織女見面之日,由此,七夕演變成當今的情人節,相愛到人在這天浪漫約會,吃情人大餐,感受這愛的氣氛。這已經是一種風氣習慣了。每年的七夕,天河山的人絡繹不絕,許多人紛紛來到這里,來感受這對有情人的的愛情,中國民俗協會已經將天河山命名為“七夕文化基地”,加強了對七夕文化的了解,也促進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七夕節已經廣為流傳了上千年,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應該繼續傳承下去,不要懈怠它。我們不僅僅要把七夕節看成一個節日,一個紀念愛情的日子,我們更應該把七夕節當成中華民族的文化,不要曲解它的真正意義。我們要積極傳播中華文化,讓它源遠流長,而不是盲目崇洋,追捧外國文化,忽略自己民族的文化。做到積極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
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主要是靠人們的想象與幻想,將兩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人的緊密聯系起來,也就是所謂的上等人和下等人,相愛之后結婚孕有一兒一女,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基于人們的想象,畫面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故事一波三折,幸福生活總不是那么長久的,在人們的想象下,他們被迫分離,在反抗無效下,被安排一年只能見一次面,這也是人們對當時封建社會的不滿,雖然沒有戰勝封建禮教,但是這一年一次的見面也算滿足了人們的奮力抗爭的一點點勝利,帶著極大的感彩,傳承著這段民間傳說。這段傳說傾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生活,在封健禮教摧殘下,人們只能借助民間傳說來傾訴一下自己的心聲,并且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及愿望。
從古到今,牛郎織女傳說在人們的口中不斷的演變,經過千年的流傳,這段神話傳說越來越完美,堪稱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動人故事,也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經典的傳統文化,因此,我們要積極傳承下去。我們不僅在牛郎織女傳說中感受他們的凄美浪漫愛情,而且也要積極學習民族文化,體會中國文化的奧妙,要知道學無止境,我們要不斷的進步。
古往今來,“牛郎織女”的故事家喻戶曉,耳熟能詳,深受人們的喜愛。文人墨客也紛紛借題發揮,使詩篇別具神韻,情趣盎然。
《詩經?小雅,大東》云:“維天有漢,藍亦有光。中去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籍?!币馑际钦f“天上有條銀河,照人有光無影??椗珠_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說七次行進,織布不能成紋。牽牛星兒閃亮,拉車可是不成?!痹娊o牽??椗琴x予了人的感情,這大概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
東漢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凄婉纏綿,生動感人的《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問,脈脈不得語?!弊髡咴诖笋Y騁想象,刻畫了織女美麗勤勞的形象,她“皎皎”的面容嬌艷照人,她“纖纖”的體態嬌弱溫柔。她雖然整天在織,卻織不成匹,因為她心系牽牛悲傷不已??椗m伸出素手,但無心與機織,只是撫弄著機杼,泣涕如雨水一樣滴下來,她在哀怨被天河阻隔而不能與牽牛會合的不幸命運。詩人借牛郎織女的故事,寄托了自己不能與思慕的女子相聚的苦悶遭遇,,
到了唐代,牛郎織女的故事不但遍及民間,還深入宮廷,成為詩家詞客多角度表現的題材。杜牧的《秋夕》是該時期最著名的一首:“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币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夜已深沉,寒意襲人,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在無聊孤寂中眺望著牽牛織女,這是因為牽??椗墓适掠|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產生了對真摯愛情的向往。本詩真切地寫出了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還有五代詩人和凝的《宮詞》中有:“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嬪乞巧忙”的句子,也是借這一題材寫宮女生活的。
宋代秦觀的《鵲橋仙》詞更高一籌:“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前人詠牛郎織女的作品,大都對他們相愛卻被分離的遭遇表示同情。情調凄楚。而秦觀此詞。雖有離愁別恨,但更多的是自我寬慰。“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牛郎織女這對久別的情侶在金風玉露之夜,在碧落銀河之畔相會了,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時刻,天上一次相聚,就抵得上人問千遍萬遍呀!詞人熱情地歌頌了一種理想的圣潔而永恒的愛情?!皟汕槿羰蔷瞄L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兩情的長久與否并不在于能否朝暮相會。詞句極富哲理。擺脫了普遍的纏綿情味,歌頌了愛情的忠貞不渝,升華了愛情的內涵,超凡脫俗,故能流傳千古。
郭洙若的《天上的街市》描繪了一幅天國樂園圖:那里有“美麗”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淺淺”的天河“不堪寬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能夠騎著牛兒來往”。古老傳說中悲苦的味道一掃而空,代之而來的是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借此表達了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與對光明未來的追求,開拓了這一傳說的新境界。
關于七夕的由來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超越時空的美麗傳說“牛郎織女”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發展、演變,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主要情節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云彩,也稱云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后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后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涌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F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后,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民間如何過七夕?小易
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
穿針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小時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過乞巧活動,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陽曬,曬出一層白皮,端進來讓女孩子在里面放針,看大家誰擺的針最好看,誰就是巧女。如果沒有擺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這種乞巧活動。還有一種就是用線去穿七孔針,一根線穿過去,難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經常繡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顫抖。還有九尾針,如果穿過去你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姑娘。光針就有各種各樣的乞巧形式。
種生
特別注重乞巧的還有女孩子種生乞巧。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僅會穿針引線,會做活,而且農活一樣能做,是生活當中必備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
牛郎會織女
七月被稱之為“藍月”,七月的夜晚被稱之為藍夜,這天的習俗就是牛郎會織女,小的時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黃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誰都說聽到了。為什么?因為晚風習習,樹葉的響聲就理解為他們的情話。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神話傳說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20-0076-03
《古詩十九首》,漢無名氏作。南朝梁蕭統合為一組,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詩作整體表現了動蕩的社會生活,抒發了對命運、人生的悲憫之情以及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還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作者將深入淺出的精心構思、情景交融的描寫技巧、如話家常的平常語句、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形成含蓄動人的藝術風格。
《迢迢牽牛星》是《古詩十九首》的名篇之一,為秋夜即景之作。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借天上的牽牛、織女相思之情,抒發人間的游子思婦離別之感。通過織女隔著銀河遙望牽牛和愁苦情志的描述,表現思婦想念游子的難以名狀的痛苦心情,反映了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向往和平安定生活的強烈愿望,它表面寫的是天上的遭遇,實則是人間的哀愁。詩中貫穿的牽??椗适率且欢瘟鱾髁撕芫玫纳裨拏髡f,是一個逐漸形成的愛情悲劇故事。
最初在周朝時,牽牛和織女是兩個星宿名。牽牛星,是河鼓三星之一,在銀河南,兩側各有一顆小星,像個扁擔,民間常稱為扁擔星??椗窃阢y河北,下面也有小星,像織布的梭子,和牽牛星遙遙相對。
牽牛和織女的名字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篇中:“……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在這首詩作品中,織女和牽牛兩顆星沒有任何傳說故事,并且各不相干。西漢初年,漢武帝修昆明池,把牽牛星和織女星的石人塑像也建到了自己的宮苑之中。班固《西都賦》記載了這樣的情況:“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睜颗!⒖椗畠伤芟駜蓛上鄬?其中故事不得其詳。
到了東漢末年,有人開始把牽牛和織女說成是一對恩愛夫妻,并且將他們的愛情故事定下了悲劇的調子,使本來就很神奇的故事分外感人。其中愛情主題的注入是關鍵,它使本來毫不相干的兩個星座(或者說兩位星神)具有了人性。魏晉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神話傳說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晉人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宗懔的《荊楚歲時記》和殷蕓的《小說》等作品中都有生動的記載: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搜神記》)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小說》)
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與當時的時代有關。漢魏之交,戰火連年,人民生活在顛沛流離之中,詠思征夫之詩是詩歌中常見的題材,如曹丕《燕歌行》、曹植《詠織女》等,大都借牛郎織女二人相分離的愛情悲劇,把更多的社會內容融入其中。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開始全方位滲透。因此,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是不會得到支持的。牛郎娶織女,實際是娶天帝之女,于門戶并不相配。因此,牛郎、織女的愛情悲劇,便成為社會動蕩時期世俗生活的真實寫照,從而使牛郎織女傳說更貼近漢代普通人的生活現實,牛郎織女形象更成為普通人寄托情感、消解痛苦的對象。這正是牛郎織女傳說在漢代及魏晉時期廣泛流傳、備受關注的根本原因。
后代對這個故事又進行了加工,并最終完全變成了民間傳說,故事的基本框架也逐漸定型:愛情、天河阻隔、七夕相會。如杜甫的《牽牛織女》、杜牧的《七夕》、秦觀的《鵲橋仙》等。牽牛由天上的星神逐漸變成了人間父母雙亡的放牛郎,與天上的織女相戀,一段感動天地的“人神戀”從此上演。這段姻緣最終被王母劃下的天河阻隔,只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于是就形成了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
《迢迢牽牛星》這首詩就是對牛郎織女神話傳說最早最完整的記錄。詩人借天上的牛郎織女為天河阻隔的神話傳說,寫一位年輕女子思念愛人而苦于無法聚首的的離恨別緒,充滿著哀怨的基調。這一離奇的神話故事,實際上是在現實的苦難下,人們或因貧困而流離失所導致夫婦生離死別,或因貧富懸殊、門楣高低、地域相隔造成的青年男女婚戀悲劇等方面的真實寫照。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迢迢”寫天上人間距離之遙,牛郎織女相隔之遠;“皎皎”狀星光之亮,示織女神光彩照人,超風脫俗。詩一開頭就用兩個疊詞,兩兩相對,將人們引向曠遠奇妙的神話世界,再現了秋夜天空廣大、星光燦爛、碧空如洗的視覺感受,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遙望夜空遠景,感慨萬千的情形。銀河兩地的牛女雙星的故事傳說豐富了她的想象,加深了她的感受,更能引起她對目前處境的比較??椗煌5卣V劬?似乎以無限的深情望著遙遠的牽牛星。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視線轉移至織女星,在聯想中,美麗的織女勞作的情形如在眼前,由遠而近,先人后物?!袄w纖”、“札札”分別狀寫素手之修美,織布之繁忙,一狀形,一摹聲,形、聲并現?!斑厥帧睒O寫織女之靈氣,“弄機杼”為前兩句作注腳,將“擢”字落實到“織”字上,于空靈處見實在。“機杼”代織機,為眼見之實,以“札札”作象聲襯托,為耳聽之明。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边@兩句與前兩句相比,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這個轉折很有力,它深刻揭示了織女內心的悲哀和怨恨。“不成章”三字蘊涵一個“思”字,即織女的內心動態?!捌榱闳缬辍备强椗鄡刃氖澜绲谋砺?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個終日勤勞作、終日意懸懸、終日不成章。通過表面現象來反映織女內心深深的幽怨,揭示出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這是詩歌有力的轉折。短短10個字,“思”之態,“織”之特定生活,仿佛就在眼前,織機札札,聲聲嘆息,斷人心腸,奪人魂魄。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詩歌從對理想和現實的矛盾的表現轉到對憂思困擾的渲染。被深憂困擾而徹夜難眠的思婦眼望朗朗的秋夜星空,仿佛看到了清澈見底的銀河,牛郎、織女兩星有多遠呢?思婦望著天上的銀河,看著那里稀稀落落、零零散散分布的星星,就像是清澈見底的湖水一樣,連里面的石子、魚蝦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么這么淺的一條河,這么窄的一條河,他們為什么不趟過去相見,而只是含情脈脈地凝視著呢?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边@句詩道出了多少難以言傳的苦衷!原來是銀河阻斷了他們美滿的婚姻,“盈盈”乃水之清淺物貌,“脈脈”乃人之含情貌。欲語誰訴,深情難吐,只好默默相視,以表戀情,情景并生,哀怨動人。矛盾之鮮明,表情達意之深切,情景之交融,聲情之并茂,意境之渾融,雅俗之兼得,乃畫龍點睛之神筆。而這苦衷是誰造成的呢?據說是天帝的懲罰,天上的悲劇是天帝造成的,而人間的悲劇是誰造成的?是動亂的社會,還是封建意識?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內心深處孕育著強烈的不滿情緒。
明艷的華彩,嫻熟的織技,堅貞的操守,幽怨的情思,蘭心慧質,內外兼美,字字敘天上織女愁思,句句抒人間思婦離恨。似神似人,撲朔迷離,明說織女,暗寫思婦,既是神話故事的再創造,又是漢末人們審美觀念的寫照;既反映了人們的愛情理想,又不游離于現實生活,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神話傳說的神秘氣息籠罩著秋夜星空,觸動著身處幽閨的思婦的離情別緒,宇宙之神秘,冥冥造化之不可知,命運之無奈,作者很自然地就將天上地下、神話現實、織女自身融為一體。作者也正是從神話傳說中捕捉到靈感,獲得藝術的沖動,借此抒發內心的情懷,通過聯想和藝術加工,創造出了嶄新、感人的藝術形象;而這個形象也借助于神話傳說使她更加真實、具體、感人。詩歌集中筆觸,單從女方著手訴說,寫相思而不能相聚的幽情恨意、離愁別緒,使之成為著名的閨怨詩。
[參考文獻]
[1]宋•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楊效知.古詩十九首鑒賞[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
[3]徐明著.魏晉南北朝小說[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7.
[4]邱廣君.牛女故事寄思情――《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賞析[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6,(4).
——[宋]張先《菩薩蠻·七夕》
七夕,又名“乞巧節”、“少女節”、“女兒節”,因為時間在農歷的七月初七晚上,所以又名“七月七”,在甘肅隴南一帶也稱之為“娘娘節”。七夕作為漢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少有的以女性為中心的節日之一。
七夕與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牛郎和織女本是天上的兩顆星星,牛郎星本名牽牛,又稱河鼓,隔銀河與織女星相對。這兩顆位于銀河兩側的亮星,在上古時期就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并成為上古人們確定季節的標志星。根據《夏小正》的記載,上古七月的傍晚之時,織女星就會出現在正東方向。人們以織女星出現的方位來確定七月的到來。這時的文字記載還只是純粹的天文星象記錄。《詩經·小雅·大東》:“維有天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边@時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尚未被人格化。在當時人的思想里,織女雖然具有“織女”之名,但卻是不能從事實際治絲織布的織女;而牽牛,也僅僅是一只不能拉車的神牛而已。
戰國末年、秦朝初年,在民間流行的擇日數術書中出現了“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的說法。據云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第一五五簡正記“取妻”忌日說:“戊申、己酉,牽牛以?。ㄈⅲ┛椗?,不果,三棄?!痹诹硪缓單闹姓f:“戊申、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焙沃^“不果”?事與預期相合的稱果,不合的稱不果。不果,即不能成為事實。此時的牽牛、織女盡管在人們的思想中已有男女之別,但他們畢竟還是天上的星辰,要結為夫妻,那是不可能的。云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第七十六正壹記祠星:“牽牛,可祠及行,吉。不可殺牛。”還是將其作為牽牛星祠祭。故,“牽牛以?。ㄈⅲ┛椗还笔且痪浔扔鞯脑挘扔髂切┦屡c愿違的選擇。
《史記·天官書》說“牽牛為犧牲”,即供祭祀用的純色牛;又說“織女,天女孫也”,即織女事天帝的孫女。漢甘公石申著《星經》卷下:“織女三星,在天市東端。天女主瓜果絲帛,收藏珍寶?!币嗉词钦f,至司馬遷著《史記》的時候(公元前145—公元前86年),牽牛還是祭祀用的神牛,織女則是“主瓜果絲帛,收藏珍寶”的女神。
東漢班固(公元32—公元92年)《西都賦》:“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唐李善注:“漢宮闕疏曰:昆明池有二石人,牽??椗??!笨梢?到了東漢前期,才有牽??椗烁窕嫩E象。此時的牽牛已經不再是祭祀的純色牛,而是同織女隔著天河(云漢)遙遙相對的牧童。但是還沒有說他們之間有戀情。
最早描寫牽牛織女愛情的文獻是《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贝嗽娮髡卟辉?,從五言詩成立的時代,可推測《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建安時代的作品。1973年,四川郫縣竹瓦鄉出土的東漢墓石棺蓋相對刻著牛郎織女畫像:牛郎頭戴三角冠,身著廣袖長服,束帶,左手抬舉,右手牽牛,揚蹄飛奔。右方織女,頭挽雙髻,身著廣袖長袍,體態輕盈,左手平舉,右手執梭(或云繞線板),凝視對方。他倆之間留一空隙,似象征銀河,遙遙相望。古詩十九首的“迢迢牽牛星”章,得到了考古資料印證。
西晉之前,民間傳說,牽??椗袩o七夕渡河之說。
《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東漢末年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麴,合藍丸及蜀漆丸,暴經書及衣裳,習俗然也?!?/p>
《世說新語·任誕》:“阮仲容(咸也)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曬衣,皆紗羅錦綺。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注引《竹林七賢論》曰:“舊俗七月七日,法當曬衣。諸阮庭中燦然錦綺。咸時總角,乃豎長竿掛犢鼻裈也。”
《世說新語·排調》:“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p>
可見,西晉以前舊俗,以七月七日為曝經書及衣裳之日。晉人偽撰的《列仙傳》《神仙傳》《漢武帝內傳》,又以此日為神仙下降之日。
晉人始以七月七日詠織女。西晉初在傅玄《擬〈天問〉》中有“七月七日,牽??椗畷旌印钡脑挘坏尃颗?椗鄷?,而且將相會時間定在七月七日。
與傅玄同時的周處《風土記》不但有牽??椗呦ο鄷沂状纬霈F“使鵲為橋”,同時記載了民間七夕祭祀牽??椗巧?、乞愿的習俗。
《風土記》:“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保ā稓q時廣記》引)“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乞河鼓(《爾雅》曰:“河鼓謂之牽牛”)、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愿。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有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頗有受其祚者。”(《初學記》,《太平御覽》引)
晉張華《博物志》說:天河與海相通,有人在海上航行了很久,前十多天還可以看見天上的日月星辰,后來“茫茫忽忽亦不覺晝夜”,后來這個航海人到了一個“有城郭狀,屋舍甚嚴”的地方,“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問他“何由至此”,此人說明來意并問這是何地,牽牛人教他回去問成都賣卜人嚴君平。后來,他去成都,問嚴君平,才知道他到了天河。明代陳耀文撰《天中記》卷二引《荊楚歲時記》曰:“漢武帝令張騫使大夏,尋河源,乘槎經月,而至一處,見城郭如州府,室內有一女織。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騫問曰:‘此是何處?’答曰:‘可問嚴君平。’織女取榰(支)機石與騫而還。后至蜀問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瘶u(支)機石為東方朔所識?!碧拼w麟的《因話錄》和北宋嚴有翼所編著的《藝苑雌黃》,都認為支機石就在成都的嚴真觀中,是漢代嚴君平所留下來的。據說,今天安放在成都文化公園里那塊高約數尺的“支機石”就是這么來的。姑妄聽之!
南朝梁吳均撰《續齊諧記·七夕牽?!罚骸肮痍柍晌涠∮邢傻溃T谌碎g,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去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復三年當還?!魅帐涠?。至今云織女嫁牽牛。”
梁殷蕓《小說》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方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七月令》引)至此,牛郎織女神話遂成型。
隨著七夕節日的固定,這個故事的版本也就多了起來。早期的版本就有《荊楚歲時記》轉引道書所說的,牛郎迎娶織女時,借天帝二萬錢下聘禮,久而不還,于是牛郎被天帝驅自“營室”,罰作苦工。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婚嫁的一些習俗,即男方要給女方送金額較大的聘禮。民眾把當時男女因經濟原因造成的婚姻障礙折射到天庭,進而演化出牛郎織女的悲劇故事來。
人民不滿意文獻上記載的牛郎織女故事,近代民間又流傳出另一種牛郎織女故事:據說織女是天上的仙女,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牛郎是凡間的一個貧苦孤兒,常受哥嫂虐待,后來哥嫂分給他一頭老牛,就把他趕出家門,讓他自立門戶。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有一天,織女偕同眾仙女下凡,在清澈的湖中洗澡嬉戲,牛郎聽從老牛的計謀,突然從湖邊蘆葦中跑出來偷走了織女的衣裳。其他的仙女們都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只剩下了丟了衣裳的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嫁給了牛郎?;楹?,兩人男耕女織,相敬如賓,過起了幸福的生活??椗€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后來,老牛要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危急的時候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埋葬了老牛。后來仙女們私自下凡以及牛郎織女成親的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了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挑著兩個孩子追上去。眼看牛郎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心中一急, 拔下頭上的簪子在天空中一劃,就出現了一道波浪滔天的銀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后來王母娘娘被他們的真摯情感所感動,就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這也是經過人民選擇,最終定型的牛郎織女故事梗概。
農歷七月七日七夕節,又稱中國情人節,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在鄖西每年七夕節期間將舉辦隆重的“文化旅游盛會”來營造濃郁的浪漫七夕氛圍,讓游客在游覽美景時。下面查字典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20xx鄖西七夕文化節,一起愛上七夕情人節。
鄖西天河七夕文化節介紹中國有個地方,叫鄖西!鄖西有條河,叫天河!鄖西天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條與“牛郎織女”傳說中的天河重合,有很多的七夕文化資源,在鄖西能找到牛郎織女神話故事里的地形原貌,留存了許多的古跡和傳說都與牛郎織女故事相吻合,鄖西天河地域獨特的天象及地理環境、蘊涵的人文資源、古老的史話詩詞傳說、淳樸的民間風俗習慣等七夕文化地源資源淵厚博廣。
天河地域的觀象:天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天文歷法著作《夏小正》記有天空明亮的織女、南門以及最顯眼的天河。鄖西地處中西部接合的湖北西北山區,背靠秦嶺,腳踏漢水,境內有漢水和天河并交匯,與文獻書中對“銀河”的解釋相吻合。星象圖上,在由北至南的銀河系西邊是織女星,東邊是牛郎星,而鄖西天河西邊是美女河(也叫麥裕河)、仙河、歸仙河、銀河,天河的東面是楊家河,這些河名和走向與天上的銀河及牛郎、織女二星遙遙相對,正巧與天象對稱。一邊是美女仙人,一邊是本土俗夫,這就好比一個是天上的仙女,一個是地下的牛郎,他們隔天河相望,訴說著亙古不褪色的愛情故事。
自然地貌的成像:天河臨漢水,鄖西是世界上唯一的漢水連天河之地,鄖西天河,人們視其為天上銀河,在鄖西境內有許多自然地貌與牛郎織女故事中相互印證的景觀在全國絕無僅有的。如:“牛郎廟遺址”、“娘娘山”“牛郎山”和“織女山”等自然地貌景觀。而在鄖西天河懸鼓觀和天池庵卻恰與星象圖相反,說明了鄖西人對沖破天河阻隔的期盼和對牛郎織女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愿。
鄖西縣是牛郎織女的故鄉,是七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承地。20xx年,鄖西縣實施“旅游立縣”戰略,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建設中國“七夕文化之鄉”。通過舉辦“七夕文化節”等重大活動,極大提升了鄖西乃至十堰旅游業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了鄖西旅游業的長足發展。8月23日大型情歌晚會是此次節慶活動的“重頭戲”,由主題活動和集體婚禮兩大部分組成。8月23日晚,鄖西天河文體廣場賓朋滿座,群星燦爛。備受矚目的第三屆中國(鄖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節“真情放歌,情定天河”大型情歌晚會隆重舉行,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豐盛的視聽盛宴。
鄖西七夕文化節活動20xx鄖西七夕文化節時間:20xx年7月27日—8月2日
20xx鄖西七夕文化節地點:鄖西縣城及天河旅游風景區
以往七夕節是以“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拜織女”、“拜魁星”等形式的民間習俗悄悄在民間開展。近幾年,鄖西為弘揚傳統民族文化,以文化為背景,持續傳承弘揚鄖西天河七夕文化,培植打造全國知名七夕文化節會品牌,加快推進“文化旅游強縣•十堰西北門戶”建設,每年在七夕節期間舉辦“文化旅游盛會”營造濃郁的浪漫七夕氛圍,為來鄖西的旅游的游客提供一個共享浪漫與激情的平臺。
曾幾何時,中國文化出現斷層,西方文化乘虛而入。洋“節”東進,傳統消退,直到韓國“端午節”申遺成功,人們才驚醒。于是,國人大聲疾呼,保衛中國傳統文化,讓傳統節日回歸,重振民族的本土文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凰g,脈脈不得語?!?/p>
“七夕”歷史悠久,牛郎、織女的故事婦孺皆知。牛郎、織女對愛情的忠貞,贏得了中華民族的敬仰。這一美妙傳說,向人們昭示著愛情的永恒。他們跨越時空的愛戀是西方“情人節”那幾束玫瑰花和幾顆巧克力所不能比擬的。
然而,傳統的“七夕”在當前似乎被淡忘,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更加熱衷于西方“情人節”,覺得浪漫,富有情調。
其實這是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現在文化內涵的消退,即傳統節日失去了“文化記憶”,失去了節日的靈魂。就“七夕”而言,之所以被西方的“情人節”沖淡,還在于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自卑和不尊重,總認為節日都是人家的好,月亮都是外國的圓。這種文化上的“崇洋”,是我們民族素質的缺憾。一些人過起洋節來通宵達旦,縱情狂歡,而對自己民族的節日興趣不大。這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思的問題。
根在陜西
《詩經》有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歧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報箱。”,詩中的“歧”,在早期的中國歷史指的就是今日陜西渭河流域的西府一帶。
另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開襟褸,人俱習之。”說明當時牛郎、織女的傳說及風俗在漢代的西京已流傳,而西京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帶。另外還有班固在《西都賦》中也說:“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天涯?!睋<铱甲C,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征討西南諸國,訓練水軍,在今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辦開鑿昆明池,池畔東西兩側分別設立有牛郎、織女塑像,隔河相望,“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名詩便由此而得。
如今昆明池早已變為良田,而牛郎、織女的兩尊石質塑像仍保存完好,被當地群眾供奉在廟里,并尊稱之為“石爺、石婆”。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賀學君認為,現在國內幾個地方都在爭“七夕”的發源地,各有各的道理,但唯有西安擁有如此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而且千百年來當地群眾一直傳承著這種文化資源。北京資深影視策劃人周七月認為,“七夕”傳統文化的根就在西安,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主題永恒。根植民間是“七夕”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所在。
前不久,記者專程去長安斗門考察,“石婆廟”就坐落在東邊一片曠野中,1956年“牛郎織女”石刻就被列為陜西省重點保護文物?!翱椗毕窀?米,被安放在一個大殿里,而牛郎像高2.15米,萎縮在一家棉絨廠的后院里。兩尊石像均為花崗巖圓雕,刀法粗獷,厚重樸實,雖經千年風雨滄桑,人物面容仍清晰可見。在“石婆廟”中,80歲的劉興文老人還向記者介紹了牛郎、織女睡過的“石床”及用過的“石枕”。豐富的文化遺存與傳說,使長安成為“七夕文化”的發源地已確定無疑。
等待復蘇
“七夕節”即將來臨,今年8月19日即農歷的七月初七,在國家將“七夕”定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六大傳統節日之后,前不久陜西省又將長安斗門石婆廟“七夕”傳說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又給“七夕”這個特殊的日子增添了燦爛的光彩,使其文化價值進一步升華。
“七夕節”盡管被一些人遺忘,但它的文化之火仍熠熠燃燒,正逐漸照亮著人們曾經暗淡的心。在“牛郎織女”的老家長安,每年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都要舉行隆重的愛情祈福儀式,十里八鄉的人們紛紛趕來獻祭,人數過萬,扭秧歌、耍社火、唱大戲……熱鬧非凡。當然這里也不乏城里人,他們來此也為自己的愛情進行一次“年檢”,使愛情更加穩固。
令人欣喜的是,在上海,去年青年們在“七夕”這一天登記結婚的成倍增加。而河北省則把傳統的“七夕節”,定名為“河北七夕情侶節”。另外還有鐵路部門增設七趟情侶專列,分別從武漢、上海、南昌、廈門等地開往武夷山,在那里舉行關于“中國情人節”話題的討論,并開展一系列情侶活動。所有這些都說明,年輕人并不是不喜歡“七夕節”,而是缺少必要的組織、浪漫的活動和參與的項目。
把“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有專家稱不妥,應稱“愛情節”更為合適。如何恢復和發展,陜西師范大學張志春教授認為,首先要恢復既有的儀式,以文字與圖像珍重地完整記錄與保存。尊重民間活態的傳承。同時融入不斷出現的新內容,如乞巧活動的許多祈愿可以喚醒參與者的極大熱情。此節日重點應放在下午與晚上,政府可考慮為年輕人放一天假,讓這一活動成為以年輕人為主的全民介入的盛大節日。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后,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里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于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亓思?。
回家后,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后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后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椗€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并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后,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 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乞巧節,這個傳說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后,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里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于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后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后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椗€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并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牛郎和織女結婚后,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云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后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鍵詞:苗族;天鵝處女型;分析;地域文化
同其他民族一樣,苗族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奇特的民間故事,它們的類型多種多樣,天鵝處女型故事就是其中一類,它同其他類型故事一樣深刻反映著苗族人民的多層面的生活,折射出濃郁的地域性特征。
一、中國 “天鵝處女” 型故事
天鵝處女型故事屬于異婚故事,在中國有著豐富的異文傳承,除在漢族中流傳外,還在苗、藏、蒙、回、壯等30多個少數民族中流傳。天鵝處女型故事的基本情節結構是:天女化身為鳥飛至人間洗浴、羽衣或法器被偷無法返回、被迫成婚、找到羽衣飛走。中國天鵝處女故事在流傳過程中以此為“基本型”加減母題,形成眾多的異文。
“天鵝處女”型故事范圍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以萬建中為“在民間神話故事里,塑造了眾多神采各異的既為動物又為‘處女’的兩棲類形象,比如天上的天鵝、孔雀、大雁,水里的魚、田螺、青蛙以及陸地上的老虎等,她們與人間好后生邂逅、成婚,我們把這類故事稱為天鵝處女型故事?!盵1]狹義的天鵝處女故事只指化身為天鵝或飛鳥的仙女與凡間男子結為夫妻的故事,本文文本主要選用廣義的范圍,以此從中分析其母題的變化增加。
鐘敬文在《中國的天鵝處女型故事》一文中列舉了我國流傳的四個類型,即牛郎型、術士指引型、動物報恩型和孔雀衣型。筆者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故事《天女配九皋》、《往里今和七仙女》、《仙女的故事》、《孤兒和龍女》、《龍女配召贊》、《牛郎織女(一)貴州清水江流域的苗家傳說》進行分析,從中找出其共同的敘事結構及體現的地域性文化。
二、苗族“天鵝處女”型故事的母題分析
“民間故事由簡到繁、由單純型向復合型的演變,有的是以原有故事為核心擴充情節,增益母題;有的則是將兩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故事拼接在一起,”[2]“天鵝處女”型故事的中心母題是女鳥變人,與凡間男子婚配,該類型故事的所有情節都緊緊圍繞中心母題展開,苗族“天鵝處女”故事情節圍繞中心母題展開形成多種變體。
變體一:天女下凡――與男子婚戀――生育孩子――天女返天――難題考驗――妻子相助――夫妻分離。此變體有《天女配九皋》、《往里今和七仙女》、《牛郎織女(一)貴州清水江流域的苗家傳說》、《仙女的故事》這些故事有完整的情節,同時在相同母題下,也會存在著差異,如《天女配九皋》、《往里今和七仙女》故事中天女返天是出于天女思念家人,帶著丈夫孩子一同回天上,而《牛郎織女(一)貴州清水江流域的苗家傳說》、《仙女的故事》中天女返天是發現了被牛郎藏匿起來的羽扇獨自返回。前者為岳父母或舅子設計殺害情節做鋪墊,后者則引出丈夫在幫助得以上天尋妻的故事情節。又如,結局有大團圓也有悲劇結束,《仙女的故事》是同兩個孩子返回人間夫妻團聚,《天女配九皋》、《往里今和七仙女》則是夫妻被淹死變成柳樹隔岸相望,兒子變成鳥兒夜夜哀啼。
變體二:龍女下凡――與男子成婚――遇到難題考驗――夫妻破解難題。這個變體有《孤兒和龍女》、《龍女配召贊》,這些故事中母題有疊加,在牛郎織女型上揉入了田螺姑娘的情節,它們的共同點是天女都是被男子吸引,下凡主動幫助男子解困,婚成婚后遇難題,夫妻共同破解難題,夫妻面對的難題一般為縣官、土豪,目的通常是試圖調戲、霸占天女。夫妻同心同德戰勝這些對頭《龍女配召贊》是個很特別的故事,在故事中天女下凡的方式是踩歌踏月場,與召贊情投意合,召贊在“叟”的幫助下救了龍王而獲得報恩的機會,而龍女的法寶是龍皮,召贊將龍皮燒掉使得龍女無法變回龍?!豆聝号c龍女》的故事情節別的母題是孤兒受地主的挑撥將龍女趕走,后經歷考驗最終團圓。
在對苗族天鵝處女型的口頭敘事文本分析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其 “天鵝處女”型故事的口頭敘事還結合了苗族特有的民族音樂吟唱形式,能更好的抒感,如《牛郎織女(一)貴州清水江流域的苗家傳說》: 苗嶺山上的杉樹是設筆直的了/ 苗家地方的杜鵑花是最鮮紅的/清水江河里的木是最澄潔的了/ 親愛的姑娘啊,/人世間你是最美麗的了.用生動的比喻,苗族特有的飛歌形式來表達愛慕之情。
三、苗族“天鵝處女”型故事的地域符號
經過對具體的文本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苗族“天鵝處女”型故事情節單元較為復雜,多重母題粘接,或疊加。故事中的信仰色彩和地域性文化較為明顯。
(一)仙女原型是女神崇拜
仙女的形象是溫柔善良、美麗無比,使用魔法為貧困的男子變出萬物,同時在難題考驗過程中解救男子,使其度過危機。這些故事情節的呈現都是苗族對女神崇拜的無意識體現。
在貴州黔東南苗族聚居區內,流傳著眾多與女神有關的神話、故事,如《仰阿莎》其主角仰阿莎翻譯出來就是“清水姑娘”的意思,她出身于水井,自然萬物都想與她“游方”;在《苗族古歌》中有《妹榜妹留》的神話故事,苗族的始祖被親切的稱為“蝴蝶媽媽是苗族的女神。仙女原型是女神崇拜,其重要功能之一是用母性的溫柔、力量來滿足人們在困難面前幻想的情感需求。
(二)苗族地域巫風與原始信仰融合
在天鵝處女型故事中,人間男子常通過拿走仙女的衣裳來實現與仙女的結合,這體現了先民原始信仰中的交感巫術觀念。在苗族地域中還遺存著這樣的原始巫術,如苗族佩戴銀飾除了美觀之外還有辟邪的功能,認為通過接觸就能獲得該物體的功能。
故事中仙女的魔法手段構成了故事的⑹瞿J劍這些魔法手段是民眾生活中行為巫術的真實反映。如《天仙配九皋》中,七仙女用教九皋戰勝父親哥嫂所用的魔法,及四個竹筒,完成難題考驗都是苗族生活中巫術的體現,在苗族天鵝處女型故事還有這么一些情節:
“凡有岔路的地方,他都丟下一根雞毛,究竟有多少岔路,誰也數不清?!薄懊康揭粋€岔路口,都有一只大公雞給他報告”(《牛郎織女(一)貴州清水江流域的苗家傳說》)
往里今就死了。七仙女見了十分傷心,把丈夫裝在一口杉木棺材里,棺材蓋上捆著一只公雞(《往今里與七仙女》)
舅子們同七仙女說:“天底下的凡人死了,用什么來埋?”七仙女就?!坝霉撞暮凸u?!本俗觽冇霉撞陌丫鸥扪b殮了,捆只公雞在棺材上,把棺材放在天水相連的地方(《天仙配九皋》)
“公雞和雞毛”以固定的程式出現在苗族天鵝處女型故事中,表現了生活中的巫術手段,在貴州黔東南地區,公雞在喪葬儀式中經常出現,如在下葬墓穴中需要插雞毛,清明“掛清”的儀式中也是經常出現,雞毛也經常出現在苗族鬼師儀式中,被賦予了溝通陰陽兩界的“信使功能”。 再如“把棺材放在天水相連的地方”,同《苗族古歌》中描述苗族祖先最早生活的地方一致,在苗族地區中,喪葬中死者頭的方向要朝東方,以便靈魂回歸到祖先那里。這些都是苗族地域民俗的呈現。
(三)苗族社會生活的折射
在苗族“天鵝處女”型故事中天女洗澡的地方卻是在魚塘,在故事流傳的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地區多有稻田養魚的習俗。苗族的天鵝處女故事中常見以砍樹、燒樹、播種、拾種子為考驗項目的難題。這些難題實際反映了人類早期刀耕火中的生活方式的呈現。
苗族天鵝處女故事中還有以謀害女婿為目的難題。如《往里今和七仙女》。講天公想方設法迫害牛郎,他首先想在趕場時讓牛郎迷路,永遠回不來,接著又想讓牛郎剝樹皮時滑下摔死,再又想在燒山林時用烈火將牛郎燒死,但牛郎在織女的幫助下逃脫了天公的迫害。岳父謀害女婿,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以岳父為代表的女性文化與以女婿為代表的男性文化的沖突。苗族婚姻形態的發展過程中有“不落夫家”的習俗,女子是主人,有權隨時向男子提出離異,女子地位遠比男子優越。岳父殘害男子是母權制反抗新興父權制的體現。
四、結語
地域的差異往往是自然地理環境、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帶來的敘事差異。民間敘事的地域性研究是復雜的,本文的研究僅從一個小視角窺探苗族口傳敘事的特性,地域的差異、故事的講述也只有回歸到鄉土地域文化空間中才能體現它的本質意義。
民間口頭敘事是活的文本,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會注入新的民俗事象。地域性研究在本質上更側重于人的研究,側重于人的生活世界,苗族民間故事地域性研究無法脫離歷史地理視角,它的研究也會為挖掘苗族民俗文化貢獻一份力量,在今天民族地域旅游熱潮中展現苗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參考文獻:
[1] 萬建中.一場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對話一從禁忌母題角度解讀天鵝處女型故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6:42-44.
[2] 劉守華.“羽衣仙女”故事的中國原型及世界影響[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8.
[3] 丁乃通著,鄭建威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
[4] 萬建中.20世紀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 .
[5] 漆凌云.中國天鵝處女型故事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5.
[6] 黃景春,張 淦 中國少數民族天鵝處女型故事情節結構分析[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6,3.
本文所x故事資料主要出處:
[1]貴州大學中文系等編. 民間故事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60,03.
[2] 謝馨藻 龍怡凡搜集整理,苗族民間故事[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08.
[3] 畢節地區文化局,畢節地區民委編 .苗族民間故事 第2集,1984,12.
1、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分別是:《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
2、《牛郎織女》講述的是勤勞的牛郎和織女在民間結婚。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后,只能每年的七月七日在天上的鵲橋相會一次?!睹辖分v述的是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被抓去修長城,累死并被埋在長城下。孟姜女去送寒衣時,得知丈夫已死,哭倒了長城才找到丈夫的尸骨。
3、《梁山伯與祝英臺》講述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書院相識相愛,卻被馬文才破壞,兩人雙雙殉情,最后化為一對彩蝶?!栋咨邆鳌分v述的是千年蛇妖白素貞化為人形報答許仙的恩情,卻因水漫金山寺被法海鎮壓于雷峰塔下,后來白素貞的兒子高中狀元,才將母親救出,一家團聚。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