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1 16:40: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現代愛情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西愛情詩歌;表達方式;含蓄;奔放
愛情,是人類社會文學藝術和詩歌的永恒主題,是古今中外無數詩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愛情的主題是詩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會環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歷史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中西方在詩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異。這個世界的人們對愛情都懷有共同的心理訴求,這就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能跨越語言屏障,彼此欣賞有關愛情主題文藝作品的基礎。中西愛情詩歌所擁有的共同主題就是詩人們以飽蘸情感的筆墨,表達他們對愛情的渴望與對愛情的禮贊,描摹他們心目中理想中的愛人形象,抒寫得到愛情后的幸福,愉悅及所愛的人生離死別的痛苦,憂傷。中西愛情詩歌不僅內容各有側重,而且風格也各具特色。中國古代愛情詩多是哀婉朦朧,含蓄隱曲的。而西方愛情詩歌則多偏于宣泄,熱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將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進行對比,從而進一步了解并欣賞中西方詩歌中對愛情表達方式的不同。
中國詩歌中對愛情的表達相對含蓄,含蓄是中國文學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學的一個顯著特征?!傲x象貴含蓄”正是要求詩人不要把話說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隱藏起來,不是字面上的簡單言傳,而是言外之意須使人心領神會。具體說來,漢語愛情詩歌的含蓄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方面:重環境描寫,這是由古人傳統的作詩手法決定的。第二個方面:委婉表達,含蓄婉約之美是中國詩歌鮮明的特色。中國詩歌忌諱“說破”。“詩之美常常不在于說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個說法”。中國詩歌的表達常常不是一種一語道破、直露的表達方式,而是一種隱晦曲折的、婉轉的、別出心裁的表達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樂》中的情感表達方式
徐志摩在我國詩壇上,尤如一顆劃破中天的流星,雖然短暫,卻留下了驚人的光亮。他的詩歌,崇尚理想,歌頌光明,哲理深刻,內涵豐富,詞句優美。讀他的詩,使人感覺到詩里有一種對社會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強,經得起長時間的咀嚼。《雪花的快樂》發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詩》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這本詩集里比較完美的一首詩。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詩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詩人初步成熟的藝術風格。這首詩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這首詩歌中,現實的我被徹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場,“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但這是被詩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靈魂穿著的雪花。這是靈性的雪花,人的精靈,他要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過程絲毫不感痛苦、絕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著選擇的自由、熱愛的快樂。雪花“飛揚,飛揚,飛揚”這是多么堅定、歡快和輕松自由的執著,實在是自明和自覺的結果。而這個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園,渾身散發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萬縷柔波的湖泊!她是現代美學時期永恒的幻像。對于詩人徐志摩而言,或許隱含著很深的個人對象因素,但身處其中而加入新世紀曙光找尋,自然是詩人選擇“她”而不是他的內驅力。與閱讀相反,寫作時的詩人或許面對窗外飛揚的雪花熱淚盈眶,或許獨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間。他的靈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F實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當“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樂》,或許可以說,詩的過程本身就是靈魂飛揚的過程?這首詩共四節。與其說這四節韻律鏗鏘的詩具有啟承轉合的章法結構之美,不如說它體現了詩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詩人避開現實藩籬,把一切展開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這首詩定下了柔美、朦朧的格調,使其中的熱烈和自由無不籠罩于淡淡的憂傷的光環里。雪花的旋轉、延宕和最終歸宿完全吻合詩人優美靈魂的自由、堅定和執著。這首詩的韻律是大自然的音籟、靈魂的交響。重復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體現他酷愛自由,可為了實現理想,他寧可“消溶”,足以體現他的癡迷。全詩層次分明,段落簡潔,章節明朗。從其藝術手法上看,是吸收了聞一多關于詩歌創作“三美”的主張。這首詩在音樂美、視覺美、意境美等方面確實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詩詞的形式美、意境美與現代詩的自由、灑脫巧妙地熔為一爐,實不愧為現代詩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詩歌,浸潤著其社會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階級和時空界限,外在形式與內在結構高度和諧統一,具有無與倫比的美學價值,為中國新詩的抒情藝術樹立了一塊不朽的藝術豐碑。
二.彭斯《一朵紅紅的玫瑰》中的情感表達方式
與中國詩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詩歌在情感表達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說“含蓄”是中國愛情詩的本色的話,那么“直接”就是西方愛情詩的顯著特征了。西方愛情詩的直接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與漢語詩的委婉曲折,通過外在環境或具體、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寫去激發讀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詩人們注重主觀抒情,喜歡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來謳歌愛情。關于這一點,首先,可以比較一下中西詩人在敘述方式上的顯著差別。漢語情詩中,詩人們常常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描寫戀愛中的人的喜怒哀樂,和詩中的主人公們總是隔了一層,多了一種冷靜而客觀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寫后宮宮女們的愛恨情愁的宮怨體詩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詩中,詩人們常常開口就是第一人稱的直接的內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向世人診釋了他對愛人的熾熱。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這首詩是彭斯詩集中流傳最廣的一首詩,詩人寫這首詩的目的是送給他的戀人即少女琪恩。詩人在詩中歌頌了戀人的美麗,表達了詩人的熾熱感情和對愛情的堅定決心。詩人這首詩是送給他的戀人即少女琪恩。詩人在詩中歌頌了戀人的美麗,表達了詩人的強烈感情和對愛情的堅定決心。這是彭斯最有名的愛情詩,節奏強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沒有利用環境去渲染,烘托氣氛而是采取開門見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題,毫不掩飾?!?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寫得十分熱烈直接,激情飛揚。并用玫瑰來表達對愛人的的情感和留戀。在讀者心中產生獲取了強烈的藝術效果的同時,也凸現出詩中主體的鮮明形象。詩的開頭用了一個鮮活的比喻DD紅紅的玫瑰.一下子就將戀人的美麗寫得活靈活現,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心中的感情。在詩人的心中,戀人不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著柔美靈動的心靈,像一段樂曲,婉轉動人地傾訴著美麗的心靈。
詩人對戀人的愛是那樣的真切、深情和熱烈。那是種怎樣的愛呀! 要一直愛到海桔石爛,愛的火焰在詩人的心中強烈地燃燒著,詩人渴望有著美好的結果。但是,此時的詩人已經是囊中羞澀.詩人知道這時的自己并不能給戀人帶來幸福,他已經預感到自己要離去。但他知道這樣的離別只是暫別,自己一定會回來的。
這首詩是詩人的代表作,它打開了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河.對濟慈、拜倫等人有很大的影響。詩人用流暢悅耳的音調、質樸無華的詞語和熱烈真摯的情感打動了千百萬戀人的心.也使得這首詩在問世之后成為人們傳唱不衰的經典。詩歌吸收了民歌的特點,采用口語使詩歌朗朗上口,極大地顯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讀來讓人感到詩中似乎有一種原始的沖動。一種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詩中使用了重復的句子,大大增強了詩歌的感情力度。在這首僅僅有16句的詩中,涉及“愛”的詞語竟有十幾處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復和累贅,反而更加強化了詩人對戀人愛情的強烈和情感的濃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愛情詩歌表達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學歷來強調在審美或進行藝術創造時要遵循審美主題要主動地將“主氣”,“灌注”給客體審美對象。西方哲學家都強調了主體情感的主動,積極的外射,比較直觀外露,暢達熱烈。中國的哲學思想與西方不同,因此,情詩也表達出不同的藝術魅力。在中國的哲學里,大自然的人魚鳥獸,花草樹木都是靈氣之物。大自然包羅萬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與其聲息相通,如莊子所云“與天地并生,與萬物并齊?!边@物與人的情感相互感發,物情與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傳統美學不著重主體情感的單向投射,而是主張主體,客體之間的雙向交流。這就是中國古代愛情詩之所以體現出朦朧含蓄之美的一個重要原因。西詩熱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熱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諱。而中國占詩則委婉含蓄,哀婉朦朧,迂回曲折,欲語還休。
(2)由于中國自古以來的儒家傳統觀念,男女之間必須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縛著人們,也使他們的愛情受到道義責任的約束,因此男女在表達愛情顯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詩相形之下,中國舊詩大體上顯得感情不奔放,說話不嘮叨,嗓門不提得那么高,力氣不使得那么狠,顏色不著得那么濃。在中國詩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國詩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詩,仍然不失為含蓄的。聽慣大聲高唱的他們只覺得低言軟語。這里用來體現中西愛情詩的差異恰到好處。
(3)西方的愛情詩一般與表現人倫融合在一起,寫人倫往往也以戀愛為中心。中國的愛情與人倫是有明顯區別的。如果說西方始終重視男女的愛情,而中國的詩則更偏重于人倫。中國詩中表現親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誼的內容幾乎與愛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詩人中如歌德與席勒、華茲華斯與柯爾律治,濟慈和雪萊,魏爾蘭與蘭波諸人雖也以友誼著,而他們的集中敘友朋樂趣的詩卻極少。他們大量的寫男歡女謔、男女情愛,從戀愛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無窮樂趣。
(4)中西愛情詩表達的側重點不同。西方愛情詩多以追慕愛人,贊美愛情,勇敢追求愛情為主要內容,中國愛情詩則著重表達與戀人的相思別恨,悲歡離合。因此,閨怨詩、送別詩、悼亡詩在中國愛情詩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總體而言,中國的詩歌在吟詠愛情時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現得較為含蓄和內斂,情調委婉、深沉、綿氏、隱約而又細膩入理,使讀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講究意境的渲染,獨具中國園林式的美學蘊致。而西方愛情詩則熱情奔放,猶如大河奔騰,直奔愛的主題。他們描寫愛情總是比較喜歡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寫一種自然的、純粹的愛情。西方的愛情詩,為表現那種洶涌磅礴的激隋,總是竭盡渲染夸張之能事,情感的表達是熱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達方式上,西方詩歌以直接熱烈深刻取勝,中方詩人則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為藝術追求的目標,詩歌以含蓄微妙取勝。
參考文獻:
[1]許杰.徐志摩新評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評[M].學林出版社,1989.
[2]羅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徐志摩;愛情詩歌;魅力
徐志摩,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代才子,被茅盾稱作“是中國布爾喬亞‘開山’的同時又是‘末代’的詩人”,年僅三十五歲就遭遇空難去世。其創作生涯雖然只有短暫的十年(1922―1931),卻一直是現代文壇一個眾說紛紜的熱點,作為其代表作的愛情詩也備受爭議,褒貶不一。徐志摩的愛情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無論從思想內涵上還是藝術形式上來說都有獨特的魅力。
徐志摩雖然生命短暫,他的一生卻執拗癡迷地追求“愛、自由、美”――現實中的和夢幻里的。徐志摩出身于一個封建、買辦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為一名反封建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追求一種“愛、自由、美”的理想。
談到徐志摩,不得不談他的愛情詩。有人說他的愛情詩正是他的詩歌里最有特色的部分;事實上,徐志摩的愛情詩也正是其愛情生活的真實體現,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
(一)
1915年,由政界風云人物張君勵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張幼儀出身顯赫富貴卻不嬌縱,相夫教子,恪盡婦道。而徐志摩對這樁“無愛的婚姻”始終心存疑慮,在英國念書時結識林徽因更促使他決心離婚。1922年3月兩人在柏林離婚,11月還在國內發表了離婚通告,成為當時的頭號新聞。
和張幼儀的愛情終結,對于徐志摩而言“共解煩惱結”,督促張幼儀“快努力”,解散后“容顏喜小,握手相勞”“一片聲歡”,由此可見封建包辦婚姻給詩人帶來的痛苦,以至于詩人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解除婚約。徐志摩借此詩痛斥封建禮教后說:“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二)
1920年3月,徐志摩與林徽因在英國相識相戀。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長民也是社會名流。她與徐志摩相識時只有17歲,詩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愛情的力量。
詩人說“夜鶯,從低音唱到高音,從黃昏唱到黑夜。它一聲連一聲地呼喚著愛情”。詩人對愛情充滿了期待。這一時期的徐志摩愛情詩歌主要是描寫愛情的美好,詩人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可見一斑。比如詩人該時期的作品《情死》:
玫瑰,壓倒群芳的紅玫瑰,昨夜的雷雨,原來是你發出的信號――真嬌貴的麗質!
你的顏色,是我視覺的純醪;我想走近你,但我又不敢。
青年,幾滴白露在你額上,在晨光中吐艷。
你頰上的笑容,定是天上帶來的;可惜世界太庸俗,不能供給他們常住的機會。
你的美是你的命運!
我走進來了;你迷醉的色香又征服了一個靈魂――我是你的俘虜!
你在那里微笑!我在這里發抖,
你已經登上了生命的峰極。你向你足下望――一個無底的深潭!
你站在潭邊,我站在你的背后,――我,你的俘虜。
我在這里微笑!你在那里發抖。
麗質是命運的命運。
我已經將你擒捉在手內!我愛你,玫瑰!
色,香,肉體靈魂,美,迷力――盡在我掌握之中。
我在這里發抖,你――笑。
玫瑰!我顧不得你玉碎香銷,我愛你!
花瓣,花萼,花蕊,花刺你,我――多么痛快??!――
盡膠結在一起,一片狼藉的猩紅,兩手模糊的鮮血。
玫瑰,我愛你!
此詩作于1922年,時詩人年二十五六。1922年6月在英時作《情死》,是年8月離英回國。據邵華強徐氏年譜:“(1922)三月,在柏林提出與張幼儀離婚,遭家人和老師梁啟超的反對?!币虼耍肚樗馈放c《再別康橋》,決不是凌虛之筆,都是寄愛之詩。詩人年少血氣方剛,對愛的遐想和熱烈追求是在情理之中的。
然而盡管徐林二人相知很深,林徽因還是嫁給了梁啟超之子、后來的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他們的姻緣也是一段佳話。從此林徽因成為徐志摩夢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個完美身影,從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中我們可以看到。
詩中“云”是林徽因,“水”是徐志摩。云自在輕盈在空際上隨風飄移,偶爾與地面上的一流澗水相遇,于是便產生了投影關系。這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關鍵詞中職教育 信息化教學 詩歌專題設計
在傳統教育觀念長期影響下的語文老師,面對基礎薄弱的中職生,目前大多數職業學校語文課堂中,仍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學過程中,重傳授輕探究,重結論輕過程,重共性輕差異,重獨立輕合作,重認知輕情感,高耗費低效率等傳統課堂教學固有的弊端依然存在,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展,也與當今教學改革目標相距甚遠,這樣一來滋長了學生對語文的輕視和厭學情緒。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上冊選編《荷花淀》《致橡樹》《我愿意是急流》《永遠的蝴蝶》《情人的玫瑰綻開在教室里》等歌詠人世至愛真情的文章,一改過去中職語文教材面目陳舊、索然寡味的狀況,注入了新的教學內容。選入愛情題材作品是符合中職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更符合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愛情觀作為學生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引導教育不可或缺。
隨著新型教育技術的廣泛采用,傳遞教學內容的途徑已經在發生重大的改變,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確保了學生在多種時空下學習這些內容。他們可以按照教學要求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并且能夠運用計算機進行自我測試和評價。我們借助信息技術拓展教學時空,改變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教學模式和語文單學科獨立模塊個體作業的教學方式,有效地促進了中職語文教學的發展。在建構主義理論、詩歌鑒賞學習理論的支撐下,我們運用多種信息化手段對古代愛情詩專題進行了設計。
1在信息化教學中詩歌專題系統設計
中職教材中古代詩歌專題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本專題信息化的核心。本專題是師生學習型多媒體網絡教室下的教學研究課程。詩歌是一種以抒情為主的文學形式,即使是敘事詩,也總是把抒發飽滿濃烈的感情放在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同時又是以愛情題材為主,此時既不能拋開語文學科特點,更不能讓語文課堂變成談情說愛的地方,如何有效適度地進行愛情教育,就應該按照中職語文教學內容和要求,以學生“閱讀各種優秀作品,體會其豐富內涵,加深和拓寬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思考和認識”為出發點。是以先進的思想和認知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為輔助手段,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多方面能力為宗旨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1.1分析教學目標。
筆者認為,中職語文教學設計應側重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向學生提供較為復雜的真實問題,幫助學生開發或發現這些問題。本專題的教學內容依據職高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選定,教學對象為高中二年級學生,教學時間為4個課時,根據實際情況,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利用教學網站創設情境,確定學習要點,優化學習內容,培養專題研究意識。(2)利用軟件,引導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欣賞詩歌,體會詩歌中豐富的情感。(3)通過對愛情詩歌的賞析,培養學生對愛情的正確認識,幫助學生樹立高尚的愛情觀和審美觀。
1.2確定設計思路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確定網站的設計思路:即利用網站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欣賞詩歌,體會古代愛情詩詞的韻味,培養高尚的愛情觀和審美觀。
我們專題網站設計流程為:網站需求分析一網站功能定位一學習者特征分析一專題內容選取一知識結構體系設計一信息資源選取與整合一學習模塊設計一頁面美工設計。
本專題是師生協商學習型多媒體網絡教室下的教學研究課程,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多方面能力為宗旨,涉及朗誦教學和賞析教學等諸多層面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通過這一系列合理而完整的設計流程,構建出網站的總體框架。
1.3具體內容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以中職教材中古代詩歌專題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理念出發,把網站分為九個模塊(見圖1):
(1)網站首頁。水墨畫配上古箏彈奏的“梅花三弄”,把學習者拉入了詩歌的古典意境,畫面上游動的小魚靈動可愛。左側是九個模塊,一目了然,便于操作,右側是展示內容的平臺,上方是專題的LOGO,也是以水墨山水畫為背景,整個頁面富有古典韻味,體現了現代技術與文學意境的完美結合。
(2)課文學習。這是主體教學課程。老師在使用過程中,可以直接參考并利用“課文學習”模塊中的大量素材。根據三首詩歌內容分成三個部分,配以完整的教學設計以及一些輔的學習資源,每首詩歌的學習分解為“原文譯文”“文學背景”“教學FLASH”“同步練習測試”四塊內容。本模塊是整個網站的基礎,是教學性最突出的部分。其中“同步練習測試”特色在于用VB編程制作并嵌入“課文學習”模塊,實現了人工智能與人機交互。既可作為學生自學時檢查課前預習的工具,也可作為了解課后學習效果的工具。
(3)名家評價。有關愛情詩歌方面的視頻賞析,從名家講評中體會古代愛情詩詞的韻味,加深對古代愛情詩詞的理解,例如百家講壇等。將教育性和趣味性結合,注重詩歌欣賞的深度挖掘和廣度探求。
(4)先睹為快。為滿足老師不同需求,教學中也可直接進入“先睹為快”模塊,利用教學FLASH和觀看與詩歌相關的視頻文件,理清教學思路??刂瓢粹o清楚明了,易操作,易查閱,節省備課時間,提高教學效度。
(5)美圖美看?!懊缊D美看”包括名人圖片、詩歌故事版畫、劇照等增強學生感性認識。比如與《釵頭鳳》相關的《沈園故事》圖片,從中可以看見隱藏在文章背后的豐富內容,以各種形態直觀呈現給學習者,提高其學習興趣,拓展其知識面。
(6)美文美讀。詩歌朗誦也是詩歌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除了在FLASH中插入以外,另外還專門設置了一個模塊,方便同學和老師們欣賞學習。
(7)擴展閱讀?!皵U展閱讀”讓學生既可以進行愛情詩歌比較閱讀,也可以了解其他經典愛情詩歌作品。還增設友情鏈接,當網站實現動態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都大大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專題的認識。
(8)學習筆記。這一模塊可以讓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接納反饋意見,這個模塊把學生、老師和電腦三者高效結合起來。學生的信息進入數據庫保存,教師可以留言,網絡用于動態時,學生可以進入數據庫,這樣即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讓學生得到及r的反饋,實現師生的互動。
(9)留言板塊。使用這個多媒體軟件的學?;蚪處焸€人,在有服務器設備的條件下,只要實現動態網絡即可交互信息,在線師生互動,甚至做到在線實時解答,就像現在網上醫生實施的網絡問診一樣。
網站還非常適合遠程教學和學生自學。本多媒體教學軟件讓學生完全可以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理清思路,達成自學。以《釵頭鳳》為例,原文譯文,背景資料都有呈現,動態的FLASH設置情境增加了趣味性,美文欣賞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韻味,感受詩歌中豐富的情感,學會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實現語文詩歌教學的初衷。
在這個學習型多媒體網絡中實施整個教學活動,它與普通多媒體教室有明顯的區別。首先,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問題學習,協作學習。其次,學生還可以利用教學軟件在計算機上自主學習,再次,教師可利用網絡的互動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能及時接受學生的反饋,給予輔導和調整教學方法。這些都是在普通多媒體教室不能做到的功能。
2本專題多媒體教學軟件制作的特色與關鍵技術
(1)本課件中要求用于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所以充分利用網絡特性進行設計與制作。特色在于用flash課件代替了以往的PPT課件,用Dreamweaver和Flash相結合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兼容性好,嵌入在學習網站當中,是我們嘗試進行多媒體教學革新的新成果。
(2)應用VB編程設計人機交互智能部分,學生可以自由輸入內容,對錯由電腦給出提示,體現了教學軟件良好的交互功能。本課件中要求用于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所以充分利用網絡特性進行設計與制作。教師在完成課文講解后,開放控制權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機器上可以自主學習,另外不明之處可以用筆記本記錄下來,體現了教學軟件良好的交互功能。由于用VB編寫這一部分軟件較容易,且兼容性好,是我們嘗試的一個多媒體編程方向。教師可通過網絡公開分析討論學習者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在線學員都可進行討論,并最終解決問題。
(3)由于用Dreamweaver CS3和Flash CS3 Pro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兼容性好,使用Flash課件動態效果好,有利于達成情境教學的高效性,這也是我們嘗試的一個多媒體教學新的方向。
關鍵詞:云意象 愛 美 自由
“意象”是詩歌的審美范疇,有“象”的具體可感性,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種超越于物的形象化顯現,它要表現的是一種內心的東西,是對“意”的主觀創造性的表現,“意”與“象”的關系,亦即“情”與“景”、“心”與“物”的關系。
詩人意象的選擇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的獨特認識、思考和感受。閱讀中國古典詩歌中,我們就會發現,“云”是詩人筆下經常運用的一個意象,文人墨客用 “云”表達了自己或孤傲、或思鄉、或自由、或超脫等多種情懷。徐志摩是中國現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長運用意象來抒發思想感情的詩人之一?!霸啤笔切熘灸υ姼柚蟹磸统霈F的意象,綜觀徐志摩的詩歌,有大約三分之一的詩歌選用了“云”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這個“象”所表達的“意”卻和古典詩詞中的不盡相同,卻又有相通之處,下面我們略加分析。
一、 古典詩詞中的“云”意象
云是一個普通的自物象,但形狀、色彩、動態又顯示著豐富的美。古往今來,云自然隨意、孤高、閑適自由的特征被無數文人推崇,他們賦予了云特定的內涵,有的詩人是單純對自然景象的贊美,例如: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王維的“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等;有的用云來表達孤獨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詩中寫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無根,讓人深深地體會至游子的孤寂。還有人用云來寄托美好的理想,表達世事無常等。
二、徐志摩詩中的云
每個詩人的筆下都有一個常用的意象,艾青曾深沉地歌詠大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倍鄬τ诠饷鳌⒗硐牒兔篮蒙畹臒崃易非?,常常借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徐志摩的詩歌中經常出現的一個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又有“在夏蔭深處,仰望著流云”(《杜鵑》),還有“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再別康橋》)等等,徐志摩大約三分之一的詩歌選用了“云”意象,詩人選用“云”表達著自己對單純信仰“愛、美、自由”的執著追求。
1、對愛的追求
“愛”是徐志摩的靈性,“愛”也是徐志摩寫作的動機,徐志摩的愛情詩歌注重真摯、熱烈情感的抒發,浪漫、優美情調的表現,詩歌寫作手法變化多樣,其中有一些愛情詩選用了“云”意象。
《偶然》是一首愛情詩,語言優美,“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這首詩以“偶然”這個抽象時間副詞為題,使詩歌充滿情趣哲理。“云”這個意象表現了情人見面時內心的澎湃、輕柔,也說明愛情來得突然,在詩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愛情走進了他的心里。
2、對美的追求
在《康橋西野暮色》中,開頭就提到了“紫云緋云褐云”,第二節又把云彩比喻成一塊大琥珀,非常新穎別致,云將康橋郊外的黃昏美景完美地表現出來了。除了康橋之外,徐志摩還有許多描寫大自然的詩篇。例如《夏日田間即景(近沙士頓)》,這首詩歌描繪了田野里的南風、柳林、豌豆、楊梅、麥浪,陽光,還有滿天的白云黃云,整首詩歌語調輕快活潑,于描寫自然美景的同時也充滿著濃濃的抒情意味。
另外“云” 這個漢字符號具有“ 神彩” 美,云是飄蕩而有色的, 在視覺上,云既給人流動感, 同時也給人色彩紛呈感, 不顯單調, 有詩意, 有韻味。徐志摩是“ 三美” 主張的倡導者,要求詩歌語言具有繪畫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現徐志摩對詩歌藝術上的美的追求。
3、對自由的追求
云在外在形態上輕盈、飄動,而內在特質則蘊含著自由、瀟灑輕松的特點,因此,云又成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載體,比如《再別康橋》,詩人反復同“云彩”作別,這里的云彩實際象征著民主自由,詩人作別的其實是心中英美式的自由、民主,而這種民主自由是作者內心渴望又不能實現的。
徐志摩用“云”詮釋著他對“愛、美、自由”的追求,“愛、美、自由”就是徐志摩的理想主義,當他的愛情陷入了瓜瓜葛葛、是是非非時,當他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的時候,“云”較好地表達了他寂寥的心情、對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的渴望。當他“獨坐在半山的石上, 看峰上白云蒸騰” 時, 又怎能不對云自由、輕松、自然的“豐姿” 產生共鳴與渴望? “我亦愛在白云里安眠不醒”, 這正是徐志摩對扼殺個性的黑暗社會的無聲抗議。然而,個性自由失落的困擾只是他痛苦的一半,另一半則是他政治理想的破滅。徐志摩最有興趣的就是英美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然而當他19 22 年回國以后, 中國的現實沒有辦法讓他的政治理想實現,他不得不“悵望云天,淚下點點”。從這方面來看,徐志摩筆下的“云”和古典詩詞中的“云”又有了相通之處,即用“云”來寄托理想,表達寂寥,抒發對社會和現實的不滿。
總之,徐志摩的詩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用心與愛吟唱的人生樂曲,讓我們化作天空的一片云,和徐志摩一起細細品味人間至純的愛、美、自由。
參考文獻:
[1]徐志摩. 志摩的詩[M]. 百花文藝出版社,
關鍵詞:卞之琳;詩歌特點;哲思
論及現代詩派,在30年代現代派詩人群中,卞之琳算不得是最為耀眼的明星,但卻是非常有個性且富有韌性的一位,他對于新詩有著自己的見解和追求。尤其是1930~1937年間的詩歌創作,如《三秋草》、《魚目集》、《裝飾集》等中的諸多詩作,彰顯出明顯的個性特色
1 雞毛蒜皮亦成詩
在詩的題材和主題方面,卞之琳一貫執著于主張寫個人的身邊瑣事,格局氣魄均小,連詩人自己都笑稱為“雕蟲小技”。 卞之琳曾說:“由于方向不明,小處敏感,大處茫然,面對歷史事件、時代風云,我總不知要表達或如何表達自己的悲喜反應”[1]。他把這稱作是自己的“自知之明”,還因此把他幾十年創作的詩選集取名為《雕蟲紀歷》。在其筆下,“和尚”、“更夫”、“算命瞎子”、“小蠓蟲”、“蝸?!?、“螞蟻”等皆可入詩?!锻丁氛宫F了一個極其常見的場景:一個邊走邊唱的小孩,間或向山谷投擲一塊小石頭?!兑粋€和尚》說故事般描述了一個和尚百無聊賴的一天。另外,《圓寶盒》、《魚化石》、《無題》等詩作都是典型的寫私人瑣事。能從繁瑣日常、雞毛蒜皮中發現詩情,重建日常生活的尊嚴,不得不說卞之琳獨具慧眼。日常生活是人們的家,是一切藝術的最終歸宿,很多人只關注與自己距離遙遠的大事和所謂有意義的話題,這從本體論上已經遠離了自己的家。卞之琳偏要彰顯樸素的力量,他不拘題材,為現實生活找回尊嚴,他清醒地用自己的創作實踐,告訴讀者,不要只關心遠方。
卞之琳詩中的題材和主題帶有更多的私人性和偶然性。當然這些作品畢竟沒有對那些更具普遍意義、重大的時代課題作出正面、應有的回答,甚至沒有表現出應有的關心,擔當起作為一個國民應盡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上講,卞之琳的詩作更像是詩人的詩而不是戰士的詩。當中國大地涌動著革命潮流的時候,刻意回避時代巨瀾,其局限性不言而喻,詩人的美學追求與時代對于詩的要求確乎保持了相當的距離。然而正是這種距離又使它們獲得了某種純詩的價值,那是戰鼓喧囂,熱血噴涌中一方寧靜的土壤。在這方土壤中,人們可以反觀自己的內心。從另一方面講,這又客觀反映了部分知識分子時代激流中矛盾糾結的情懷。
2 詩情淡然蘊哲思
優秀的詩人,必扎根于現實的土壤,遵從自己真實的生活感受和體驗,惟其如此,詩歌才能有真實感和可信度,否則詩歌只會淪為語詞的堆積,即使辭藻華美,也無非空中樓閣罷了。卞之琳能在詩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恰在于他將真情實感注入詩作之中。但他同時又是獨特的,既無郭沫若的奔放,也無戴望舒的幽怨,他在詩壇是個冷靜的智者。讀卞之琳的詩,總是會感覺到一股冷靜深沉,朦朧凝練的詩風。他的詩,總是很小心的拉開詩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超脫其外,隔著一段距離在審視、體味其詩中傳達出來的情緒。
2.1 含蓄節制美
尼采在其作品《曙光》中說 “一切激動的、吵鬧的、不連貫的神經質行為都與偉大的激情毫無共同之處;偉大的激情在人心深處靜靜地燃燒,吸收了人身上的全部光和熱,使他外表看上去平靜而冷漠”[2]。這段話恰恰可以用來概括卞之琳詩歌創作的含蓄節制美,誠如卞之琳自己所言:“人非木石,寫詩的更不妨說是‘感情動物’。我寫詩,而且一直是寫的抒情詩,也總在不能自已的時候,卻總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動物’”。又說:“我始終只寫了一些抒情短詩。但是我總怕出頭露面,安于在人群里默默無聞,更怕公開我的私人感情”?!霸娛窃?,人是人,我寫詩總想不為人知”[3]。
即便是愛情詩,卞之琳的情感也多隱晦、含蓄。綜觀卞之琳的整個創作過程,愛情詩并不多。在其詩作中,只有《無題》 五首是他自己認可的真正的愛情詩?!稛o題一》吐露心曲欲語還休,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欲對心上人傾吐愛意卻又不敢說出口的微妙心理。“南村外一夜開齊了杏花”,表現了心上人歸來時難以言表的歡欣愉悅之情。這種強烈美好的感情,作者沒有直接抒發宣泄表達,而是借杏花一夜開齊這樣一個熱烈綻放的場景來渲染。極具古典意味的矜持含蓄。這集中體現了卞之琳的一種創作觀:他一向怕寫自己的私生活,面對重大的歷史事件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激情,私生活中越是觸及內心的痛癢處,他越是不想寫詩來抒發。
2.2 韻律和諧美
卞之琳詩歌主張最重要且始終堅持的一點,就是主張新詩要有新的格律形式。這可以說是對聞一多新格律體詩歌主張的一種繼承。但在新詩格律的具體內涵上,卞之琳的觀點與聞一多又有所不同。聞一多對新詩格律的要求是視覺與聽覺效果并重,卞之琳則特別看重口語基礎上的“頓”的處理。在《雕蟲紀歷?自序》中,卞之琳總結他自己的看法:“用漢語白話寫詩,基本格律因素,像我國舊體詩或民歌一樣,和多數外國語格律詩類似,主要不在于腳韻的安排而在于這個‘頓’,或稱‘音組’的處理?!彼€舉例分析,說有的詩字句很整齊,但“頓”處理得不好,仍然很別扭。這似乎也證明了“頓”在新詩格律中的重要性。其實,聞一多、孫大雨、何其芳等都對“頓”或音步有過充分的重視,但把音步或“頓”的作用提到如此之高的還只有卞之琳一人。
2.3 意蘊深刻美
卞之琳向來被認為是中國新詩壇“主智”詩人的杰出代表。作為從后期新月派過渡而來的詩人,他從西方象征主義引入新的詩藝,同時吸取了里爾克、葉芝、艾略特、等世界詩歌巨子的精華,再吸取中國傳統詩歌精華和佛道兩家的玄理,使詩歌具有蘊藉深厚的知性美,從而開啟了現代派詩歌新的表現領域,成就了自己獨辟蹊徑的親切、智慧、富有哲理的詩風。他的作品被認為是現代詩派前期和后期的分界點。
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卞之琳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的詩也許難有廣泛的讀者,但你不得不承認它們是藝術的巧構。讀他的詩,特別是早期的詩,我們恰如在星光下置身在散布著碑、石、占城堡的荒漠,有些冷清,有些朦朧,甚至會覺得有些平淡,有些枯澀,但只要我們稍加品味,就會感到其中包含著的許許多多值得我們沉思,給我們以啟迪的東西。
參考文獻
1 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 王文彬.卞之琳的貢獻[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3)
一、現代詩歌的教學困境
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詩歌而言,現代詩歌似乎更難理解,也更難講解,所以“讀不懂”“講不好”的問題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普遍存在,現代詩歌教學也成了很多教師頗感棘手的難題。
一個詩的國度,竟然沒有了詩,沒有了激情應該屬于詩的年齡的青少年不愿讀詩,也讀不懂,這是何等觸目驚心的事情!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一方面是文體的陌生轉換。語文課堂分析講解的多是實用文,以及少量的文學作品,這些文章至少在文體方面的概念表述上有相近之處:中心、內容、材料、層次、表達方法……而詩歌在文體方面的概念上的表述是分行、省略、押韻、意象……加上現代詩歌風格多樣,的確造成很大的閱讀難度。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閱讀習慣。其他文體是朗讀,詩歌是涵詠其他文體抓材料歸納中心,詩歌是從意象中捕捉感情流程等毒他文體對語言、感情、技巧的要求不如詩歌高。再者,教師的學識修養也有所欠缺。許多語文教師對詩歌的認識是陳舊的、過時的。他們對詩歌的了解還是大學教科書《文學概論》里得到的知識。然而,時代在發展,詩歌理論也在發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語文教師平時對詩歌的閱讀、寫作也是不多的。因此,遇到詩歌篇目,就感到不太好掌握備課的尺度,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現代詩歌的比讀審美
把詩歌放在不同的參照系中進行對讀,是能夠讀出新意的。這些閱讀與比對.可以在中外古今詩作之間,可以在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間,也可以在不同作者同類作品之間,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比如徐志摩對于康橋,曾寫有幾篇詩文。教師講解《再別康橋》時,就可以結合徐志摩的另一首詩歌《康橋再會吧》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就其中相應的河橋、水波、青草、云彩、鐘聲等意象進行比較,了解其散文和詩歌,采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表達出不同的美學效果。再如,穆旦的《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可以將其跟艾青的詩《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比較。如兩首愛國詩篇不僅寫作背景和主題相同,而且在藝術上相似,都選擇了悲涼凄清的意象來表達祖國的苦難和人民的痛苦。風格上卻相異,艾青的詩自然曉暢而不流俗,感情熱烈而不做作穆旦的詩濃郁頓挫而不悲觀,含蓄蘊藉而不晦澀。
三、現代詩歌的比讀探究
一首現代詩的解讀往往是多元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閱讀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這些問題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學生去擁有個性化的解讀。如對何其芳《預言》詩中“年輕的神”的理解,有理解為春天的使者,有理解為飛逝的時光,也有理解為詩人夢中的愛人。教學中,我們應當指導學生反復吟誦,結合詩的相關背景,談談自己對上述詮釋的理解,甚而提出自己的新解。卞之琳的《斷章》和鄭愁予的《錯誤》都有多種解讀,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新的聯想、新的評價。卞之琳說《斷章》是通過形象的畫面著重表達“相對”的意思,如果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讀,是否可以這樣說:詩人透過旁觀者的眼睛,寫出“人”對“情”的無奈,及“情”對“人”的捉弄?客觀的鋪敘中隱隱細味出淡淡清愁,以及詩中你、我、他三方面的關系?而鄭愁予的《錯誤》,一般認為是一首愛情詩,而聯系作者身世及背景,我們還能對詩的主旨產生其他聯想或許是作者通過對大陸生活一段舊情的追憶,抒寫與親人久別后產生的一種惆惆悵心情等等。
四、現代詩歌的創作實踐
許多作家是從愛好詩歌逐步走向文學殿堂的,詩歌還在潛移默化中對提煉語言的簡潔、營造場景的氛圍方面起了作用。因此,我認為,中學生寫詩好處不小。經過教學實踐,我還發現如果指導得法,中學生是可以寫出好詩的!
一切藝術的最初形式都是模仿。我分“揣摩――挖掘――聯想――修改”四步進行模仿詩歌寫作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我先根據情況選用一些便于分析、可以模仿的詩歌印發給每一位學生,包括我自己的詩歌作品,如《指尖上的詩》《街邊的烤紅薯》等,借此擴大學生現代詩歌的閱讀量,加深對詩歌內容和技巧的感知,多方提供可以揣摩的范本,調動學生積極性,鼓勵大家寫詩,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如《致橡樹》一詩,我就讓學生針對詩中各種手法進行模仿。有學生模仿寫了《鄉村景物》等詩,表達的感情是對鄉村的懷念,并且把自己模仿過程告訴大家,讓其他的同學進行體會揣摩原詩的內容與技巧,挖掘自身豐富的經驗(鄉村生活)中找動情點即感情突破口(鄉村景物),抓住感情突破口進行聯想和想象(有關鄉村的具體景物以及活動),修改,使詩歌內容集中情感強烈。
誠然,現代詩歌教學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在于“詩無達詁”,何況現代詩至今仍處于不斷發展之中。因此現代詩的教學思路也應與時俱進,不拘一格。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也只是摸索著“走”了幾步,還需用心引領學生依據現代詩的特質,去感知美、鑒賞美和創造美。
月季冬天會開花。四季都開花。
1、月季花,被稱為花中皇后,又稱“月月紅”,是常綠、半常綠低矮灌木,四季開花﹐一般為紅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黃色﹐可作為觀賞植物,也可作為藥用植物,亦稱月季。有三個自然變種,現代月季花型多樣,有單瓣和重瓣,還有高心卷邊等優美花型;其色彩艷麗、豐富,不僅有紅、粉黃、白等單色,還有混色、銀邊等品種;多數品種有芳香。月季的品種繁多,世界上已有近萬種,中國也有千種以上。
2、自然花期8月到次年4月,花成大型,由內向外,呈發散型,有濃郁香氣,可廣泛用于園藝栽培和切花。月季的適應性強,耐寒、耐寒,不論地栽、盆栽均可,適用于美化庭院、裝點園林、布置花壇、配植花籬、花架,月季栽培容易,可作切花,用于做花束和各種花籃,月季花朵可提取香精,并可入藥。也有較好的抗真菌及協同抗耐藥真菌活性。紅色切花更成為情人間必送的禮物之一,并成為愛情詩歌的主題。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好詩直抵萬物窮究生命
洛夫對臺灣現代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表現手法近乎魔幻,曾被詩壇譽為“詩魔”。吳三連文藝獎的評語對他更為肯定:“自《魔歌》以后,風格漸漸轉變,由繁復趨于簡潔,由激動趨于靜觀,師承古典而落實生活,成熟之藝術已臻虛實相生,動靜皆宜之境地。他的詩直探萬物之本質,窮究生命之意義,且對中國文字錘煉有功。”
一首好詩,總能把情感恰如其分地溶入詩行,使情與景、語言與格式、韻律與節奏,達到完美的結合。洛夫《眾荷喧嘩》便是如此。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翩翩少年情竇初開的風景畫,一種溫馨而又心跳的感覺。
“眾荷喧嘩/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靜,最最溫婉的一朵/要看,就看荷去吧/我就喜歡看你撐著一把碧油傘/從水中升起//我向池心/輕輕扔過去一粒石子/你的臉/便嘩然紅了起來/驚起的/一只水鳥/如火焰般掠過對岸的柳枝/再靠近一些/只要再靠我近一點/便可聽到/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轉//你是喧嘩的荷池中/一朵最最安靜的/夕陽/蟬鳴依舊/依舊如你獨立眾荷中時的寂寂//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等你/等你輕聲喚我?!?/p>
“眾荷喧嘩/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靜,最最溫婉的一朵”,這一場景既不同于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的機遇;也不同于歌德“當我瞅見你的臉/當我望見你的眼/我的心便沒有任何煩惱”的狂放,而是委婉地以喧嘩的眾荷反襯“最靜,最最溫婉的一朵”的那種怡人心脾的感覺。生活就是這樣,越是百般顯現爭寵,越容易遭到無情的唾棄,而恬淡無爭有時恰恰是最寶貴的財富。少年郎騷動的情懷一下子被牽住了?!耙?,就看荷去吧”,而你,是我唯一的選擇:“我就喜歡看你撐著一把碧油傘/從水中升起”。愛情,這亙古的話題,在獨特的意境中又被賦予嶄新的涵義。
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格調是洛夫詩創作的最大特點,與之相稱的深情回環往復的旋律,詞匯的復沓和回環,對初戀的少女的描述可謂千姿百態,但都抓住了各自主體的特定感情發展脈絡。直抵心扉。
凡是寫詩的幾乎沒有不知道有個余光中;凡是讀詩的,幾乎沒有漏掉余光中的那一首《鄉愁》。余光中擅長于創造整體的詩意氛圍。在他的筆下,意象往往是其詩歌的內在精神的聚合,他們的鮮明特征往往不表現在外表形態的清澈純凈上,而是體現在詩人的感知之中。詩人的創作強調主觀感受與客觀形象之間的某種特殊的邏輯關系。
比如《等你,在雨中》:“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蟬聲沉落,蛙聲升起/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每朵蓮都像你/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永恒,剎那,剎那,永恒/等你,在時間之外/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諾,這只手應該采蓮,在吳宮/這只手應該/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檐/耳墜子一般地懸著/瑞士表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步雨后的紅蓮,翩翩,你走來/像一首小令/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從姜白石的詞里,有韻地,你走來。”
這首描寫等待的愛情詩與同類的愛情詩相比,顯得很別致。一般的愛情詩都喜歡刻畫等待的一方“搔首踟躕”的焦急心態,而這首詩卻突出等待的一方沉醉于愛情的幻想和對幸福的主觀體驗,并徹頭徹尾地撩撥人。
詩人以蓮擬人,對蓮傾訴衷曲。在詩人的視線里,隔著黃昏、隔著細雨的“紅蓮”是那么朦朧縹緲,宛如夢幻一樣。詩人已經全然忘卻了時間,擺脫物質世界有形的牽縈,而進入一個忘我的境界“等你”――“在時間之內”,“在時間之外”……一切塵世的雜念,一切利害關系都置之腦后,用純粹的審美態度來等待來觀照自己心中的戀人。
永恒與瞬間融為一體,情人與紅蓮合而為一。詩人將自己融匯到自然景色之中,借助自然的意趣與個人的藝術審美的感情來呈現情感的律動。有誰相信在塵世中,有如此這般妙曼的知音。她不是踩著路面走來,而是踩著你的心走來。讀著這樣的詩句,會讓人敬畏有加。
顯然,余光中很少用寫實的方法再現客觀生活的原貌,他的詩更多地具有現代詩的氣息,它以“自我”為準則,追求抒發主觀的情思的美學風格,將意象心靈化,使心靈意象化,并強調非理性的感受與觀照生活的方式。這首詩本身所點染的生活情景,仿佛是一個變形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多棱的水晶體。詩人將自己深沉濃郁的情感的液汁濃縮為一滴被幽縈在明澈的結晶體中的有機生命,即使這微小的生命被裹在詩的深層,我們的心靈卻依然可以感觸到其間游蕩的余韻,依然可以捕捉到詩中清澈秀逸的意境與音樂般柔和、深切的韻味。
讓我們通過三毛的《說給自己聽》這首詩,來審視她營造的心靈世界。
時年只有十九歲的余光中剛剛步入詩壇,卻深深熱戀起同樣才藝俱佳的遠房表妹范我存,因此約她到公園里共賞蓮花。整整一個下午,盡管遲遲不見表妹范我存的身影出現,但是余光中已經在好似熊熊火焰般燃燒的紅蓮帶給他的愜意感受中,創作出一首婉轉相思的愛情詩《等你,在雨中》:“愛|就是看到什么都能想起心上人的感覺|心上人在身邊|她是一切|心上人不在身邊|一切是她……”
直至黃昏時分,因事耽擱過久的范我存才姍姍到來。不過余光中并不責備,反而打趣地調侃道:“等待愛情真好啊,會激發我的靈感,調動身上每一個創作細胞呢!”
在常人眼里,愛上一個詩人,或是被詩人愛上都是件幸福的事。就像余光中和范我存的戀情,是那么自然美好,又是那么快樂融融。然而來自家庭的壓力也曾一度使兩個人迷惘和徘徊。范我存雖然天生麗質,不失為知書達理的名門閨秀,但是自幼就感染上肺病,治療后落下后遺癥,以至于身體蒼白而羸弱。青年時期的余光中除了寫詩,沒有其他令人羨慕的好職業,家境更是貧寒拮據。因此范家擔憂女兒嫁給余光中會終生為窮困所累,余家則反對兒子迎娶弱不禁風的范我存。
在世俗偏見面前,有的青年男女屈服于沉重壓力采取妥協,而余光中和范我存毅然選擇了抗爭,最終沖破一切阻礙,攜手走進了婚姻殿堂。兩個人的勇氣令同齡人嘆服,于是他們以余光中和范我存為榜樣,在別人所不能看好的時候堅定走到一起。然而經過婚姻磨礪之后,他們中的許多伴侶卻又分道揚鑣。因為現代人的愛情容易戰勝世俗壓力,可往往敗給時間和瑣碎生活的考驗。那么余光中和范我存的婚姻之路也會這樣嗎?
度完卿卿我我的蜜月后,范我存曾對余家父母訴苦:“他忙起來,可以連著幾天不走出書房,一切日常生計都不聞不問,好像天塌下來都能由我一人支撐?!辈贿^當范我存偷偷翻看丈夫的日記后,一切委屈和懊惱便被感動蕩滌得煙消云散。因為余光中在日記里深情寫道:“妻子是天底下最賢惠的內助,她幫我遮擋出一片陰涼寂靜的天地,讓我從中徜徉寫作的快樂,無論何時我都永遠愛她。”
愛是寬容,是理解,是付出,當然也是支持。具備這四個因素的范我存,就像春天里的一條涓涓小溪,給丈夫帶來溫暖和活力的同時,滋潤著腦海中的每一個靈感細胞,創作出更多優秀詩作。余光中的絕大部分成名之作,是在婚后兩個人的生活世界中完成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妻子的扶持和幫助。
余光中懂得婚姻的藝術在于彼此信任。在這位為廣大讀者所熟悉與尊崇的著名詩人身上,找不到任何大男子主義的影子。他支持妻子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也從不反對妻子在外面擁有異性朋友之間的友誼。當然作為一名抒情詩人,余光中的情感世界是非常豐富的,不像別的學者那樣一味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盡情放飛一顆追求快樂和浪漫的心,在廣闊天空中自由翱翔。
余光中步入古稀之年的時候,有一次受邀到某名牌高校做講演。報告會中有大學生向他提問對愛情的看法,余光中神采奕奕地回答:“愛情絕不只是你們年輕人的權利,就像如今須發皆白的我,同樣喜歡愛情詩喲!”
“余老一生寫詩上千首,其中以愛情為主題的約占四成。難道如此多的愛情詩都是為愛人范我存所作嗎?”大學生們當面問起這個敏感問題時,余光中搖搖頭一笑:“說實話,有些愛與浪漫絕對與賢妻范我存無關,畢竟人是有和追求的。美好的事物人人喜歡,不過控制得宜的話,不失為一種智慧和美。愛和美是不一樣的,愛發生于實際生活中的惜惜相依,美卻要靠一定距離阻擋屏蔽。就如同岸上鮮花與它在水中倒影相比較,同樣是美麗的事物,一個可以完全摸得著,一個卻只能品賞觀看?!?/p>
其實就在余光中同大學生們侃侃而談時,范我存就在臺下觀眾席中靜靜聽著。不過她的臉上是洋溢著幸福笑意的。作為余光中的結發妻子,范我存完全相信丈夫。因為在余光中以自己為偶像的眾多粉黛佳麗包圍中,從未把情感天平傾斜于哪一個。即使丈夫收到情意綿綿的書信,范我存閱過后也只是淡然一笑地問道:“又有人想追求你了,我可以選擇回避嗎?”余光中則詼諧回答:“難道你沒聽說過,鴛鴦是最忠于愛情的動物,一旦結合便永世不分嗎?”
關鍵詞:詩歌;愛情;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李清照和埃米莉?狄金森在文學界頗負盛名。一位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作家,另一位則被公認為美國現代派詩歌的先驅。她們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兩位詩人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都出身于富有的學者家庭。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學熏陶,為以后進行詩詞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她們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狄金森終生隱居,僅僅依靠通信來維持與外界的聯系,她有過幾段愛情傳聞卻始終未嫁,因此,她被當地居民稱作是“艾默斯特的修女”。李清照則有著復雜的人生經歷。前半生她有著美滿的家庭和幸福的婚姻,后半生卻經歷了一系列悲劇性的打擊:亡國,亡夫,無子。她過著凄涼,坎坷的生活,直至老死。狄金森和李清照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情感經歷這決定了她們的愛情詩詞在內容及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本文通過對兩首愛情詩的對比分析,探索其生活經歷、寫作特點、寫作風格的異同。
李清照十八歲與趙明誠結婚,兩人興趣相投,感情融洽。夫妻二人時常在一起揣摩金石作品,互比詩藝,而李清照往往勝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這樣平等、幸福的婚姻生活很是難能可貴的。這恰恰培養了李清照積極的生活態度,她的作品格調清新,自然,而又富于美感。
由于朝廷黨爭,丈夫經常外出遠行,李清照只有靠寫詩來排遣心中的寂寞與相思。她筆下的愛情,多是深閨思念遠方丈夫的離情別苦。如這首清新雅致,千古傳誦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具體化,并將寫景、敘事、抒情熔于一爐,描畫出天各一方的有情人遙相思念的感人畫面。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出外或者歸家,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心上愛人,盼望他從遠方寄來“錦書”,“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雁和月兩種牽人愁思之物,描繪出一位深閨少女在月光下動情地聆聽雁聲,妝樓凝望的幽深畫面,“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極好地點染了離人相思的環境和氣氛,造成一種清冷,幽靜的境界,為表達作者強烈的離情別緒作了渲染。在這首詞中,相思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揮之不去的愁緒。她用真摯動人,毫無矯飾的詞來抒發心中這種甜蜜的憂傷,歌唱自己純潔的愛情,令人世人稱贊。
狄金森雖然終身未婚,但并不代表她沒有真摯的愛情。評論家曾列出一串可能被她熱烈卻又秘密地愛著的男人的名單。但究竟是誰,人們無從知曉。在《如果你能在秋天來到》中詩人就描述了時間不能阻隔的愛戀,表達了內心的強烈情感。
如果你能在秋季來到/我會用撣子把夏季撣彬一半輕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婦把蒼蠅趕跑/如果一年后能夠見你/我將把月份纏繞成團――/分別把月份放在不同的抽屜/免的混淆了日期――/如果只耽擱幾個世紀/我會用我的手算計――/把手指逐一屈起/直到全部倒伏在亡人國里/如果確知,聚會在生命――/你的和我的生命,結束時/我愿意把生命拋棄/如同拋棄一片果皮――/但是現在難以確知/相隔還有多長時日――/這狀況刺痛我有如妖蜂――/秘而不宣,那是毒刺。
該詩寫于1862年,狄金森描述了“我”對情人的相思之苦,毫無期限的等待將一顆帶著愛的心折磨得像被“蜂”叮蟄一樣,其痛苦之狀可以想象。如果“我”傾心的人在秋天到來,“我”會象一個家庭主婦趕蒼蠅一樣趕走夏天;如果“我”可以與“你”在一年后相見,為了不將日期混淆,“我”要把月份纏繞成團,放在不同的抽屜里;如果“我”與“你”的會面需要幾個世紀,那么“我”也會很耐心地等待,每天扳著指頭算日子,直到指頭全部都落入亡人國;如果“我們”可以在生命之末相聚,“我”愿意象扔果皮一樣拋棄自己的生命。“蒼蠅”、“線團”、“果皮”等這些意象,都被賦予新的活力,將“我”思念“你”,渴望有朝一日得以相見的迫切心情生動地表現出來。然而,在最后一節,象突然由一只無害的蒼蠅變成一只有毒刺的蜂。因為“我”不知何日才能與“你”相見,不知“我”用終生的等待是否能等到“你”,這種痛苦怎能不叫“我”愁腸百結,憂心如焚而遭受“蜂”的煎熬呢!
雖然李清照和狄金森生活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然而兩人的感情經歷卻有著相似之處。李清照早年婚姻美滿,對愛情深有體會。晚年與其夫聚少離多,常常獨處空閨,離別就使她感到更加的痛苦和孤獨。而后其夫的猝然而逝,更是給李清照帶來了沉痛的打擊。狄金森雖然終身未婚,但她對愛情有一種近乎虔誠的信仰,正如《如果你能在秋天來到》所述,從月到年再到世紀,都會等待,直到永遠。這注定了狄金森的愛是一場無望的追逐。雖然狄金森與李清照均有深切的情感體驗,但卻充滿了孤獨與痛苦。
從寫作特點上看,這兩首詩有著絕妙的相似之處。首先,作者均用簡單的字詞表述細膩豐富的情感。為了使語言簡潔,狄金森運用了大量的破折號,為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更加豐富了詩歌的內容和意境。李清照的詩詞以簡潔而著稱?!兑患裘贰返膹V為流傳,與其通順流暢密不可分。其次,兩人均運用了比喻,兩人的比喻美妙奇巧,富有藝術感染力。李清照詩中用“花自飄零水自流”比喻歲月流逝,將自己比作花,將丈夫比作流水。無論年華如何流逝,零落的花都將隨著流水一起前進。而狄金森把“我”對情人的相思之苦,比喻成像被“蜂”叮蟄一樣,用“拋棄果皮”來比喻“放棄生命”。另外,兩人善于使用比喻,在詩中李清照用“紅藕”、“蘭舟”、“西樓”等實物描述其特有的意象群,而狄金森使用視覺想象力,構建出一個豐富且多變的意象群,如“季節”、“抽屜”、“撣子”、“果皮”等。從寫作風格上看,兩者卻有著相異之處?!兑患裘贰方杈耙狼?,將情景融化無間,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她獨自惆悵的愁緒和相思之苦,增強了凄婉和悵惘的感傷氣氛?!度绻隳茉谇锾靵淼健访枋龅乃寄钪榇竽懼甭剩踔翞榱藧?,她可以棄光陰和生命不顧,就如驅趕蒼蠅般驅趕夏季,拋棄果皮般放棄生命,詩人直接運用第一人稱的筆法,大膽地訴說“我”的相思無奈和無法知道他何時再來以及是否能來的絕望,因此狄金森對于愛人的思念在詩中表現得熱烈奔放。
在愛情這一共同主題下,李清照和狄金森風格迥異的詩作,真實地展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她們獨特的藝術風格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參考文獻:
[1] 濟南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論文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吳偉仁.美國文學史及選讀[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
[3] 陶潔.美國詩歌選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伊麗莎白?簡寧斯;個人經驗;生活詩學
引言
英美文學評論界習慣將當代英美詩歌分為兩大類:現實主義詩歌和現代主義詩歌。20世紀前期的現實主義詩歌創作,走出了19世紀高度發展的黃金時代,在世界文學總體格局中失去了獨尊地位,這一階段的詩歌創作乏善可陳;現代主義詩歌創作又稱現代派詩歌或先鋒詩歌,是20世紀前期反傳統的詩歌流派的總稱,象征主義、意象派、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垮掉的一代等流派紛呈。[1]詩歌創作是一種內蘊豐富的表現方法,無法簡單地分門歸類。具體到女性詩歌寫作,當代英國女詩人伊麗莎白?簡寧斯(Elizabeth Jennings)的詩歌主題是個人經驗的多維書寫,呈現出飽含“眷戀與決絕”的生命情狀的“生活詩學”的整體面貌,而非詩歌技藝的炫耀。
一、伊麗莎白?簡寧斯生平與創作
著名女詩人伊麗莎白?簡寧斯(Elizabeth Jennings),1926生于英國林肯郡,出身于醫師家庭。六歲開始在牛津居住,并在這里度過了一生。在詩歌創作的早期和中期,她積極參與菲利普?拉金、金斯利?艾米斯、湯姆?岡等詩人英國著名詩歌流派“運動派”,成為戰后英國最受歡迎的詩人之一。
簡寧斯一生多產,共出版詩集20多部。其中《打量的方式》(1956)獲得薩姆塞特?毛姆獎;接著《世界的感覺》(1958),《生死之歌》(1961年),《痊愈》(1964)、《精神里有山脈》(1966)、《關系》(1972)、《優雅時刻》(1980)、《新詩全集1953-2001》(2002)及評論文集《每一個變化的形態》相續出版,榮獲W.H.史密斯文學獎(1987)及C.B.E獎。2001年,終身未婚的簡寧斯在牛津去世。
二、伊麗莎白?簡寧斯詩歌的主題思想
伊麗莎白?簡寧斯的一生,從“林肯郡的童年”到“暮年”[2],人生經歷可以用“平淡”形容,其內心的波瀾壯闊,只能從他留下的浩繁的詩篇中,見其端倪??胺Q其代表性的詩作《愛需要一首挽歌》,冷靜地寫出了荒涼世界人的孤獨與悲傷――
挪到你自己的秘密中去。
地球變涼了。我們的身體分開躺著。
我不是你的一部分,你也不是我的。
我們有著一顆分離和一顆受傷的心,
我們傾聽這個世界,我們看見國王經過,
人們和孩子從一開始就很快樂。
他們為什么會這樣,或者這一切只是一個謊言?
聽,起風了。我想春天
今天起了一點小沖突。感覺它就在附近,
我們卻毫無影響。我聽見翅膀
和飛翔。鳥兒們永遠不必留意鬧鐘,
或聆聽一聲孤獨的召喚。這樣的光在歌唱,
但我們不適于任何地方。是什么能將
一顆心打碎,而仍舊留有真誠?我不知道;
我們信守著諾言卻保持覺醒。
如果愛可以是一件意志的事情,
噢,那就永遠不會這樣悲傷。[3] (舒丹丹 譯)
愛情,永遠是女性詩歌的第一主題。但是古今中外的愛情詩浩如煙海,突破已有窠臼,談何容易?在大量浮泛的愛情詩之作中,簡寧斯的這首清新小詩,因其思慮深廣,使人過目難忘。作為英國“運動派”詩人中的一員,在談到“運動派”時,簡寧斯說:“我與同輩詩人之間最大的兩個區別就在于,我是女人,同時還是個天主教徒。這就意味著,我想要寫的主題對于大多數‘運動派’詩人來說是無趣的,正如他們所寫的東西對于我來說是有趣的?!?[4]誠如論者所言,較之于其他“運動派”詩人風格的冷靜與反諷,簡寧斯的詩歌顯然更具有女性特質:感性,細膩,精妙,柔和,傳遞著情感的力量與誠摯。[5]
作為一位女詩人,個人情感一直是簡寧斯詩歌的一個重要主題。她的情詩細膩感性,意象微妙而大膽,暗含一種隱秘的激情。如《缺席》一詩,女詩人獨自重訪與情人最后一次見面的地方,這一舉動本身即蘊含一種傷感的詩意?!爸灰蜻@個地方還和從前一樣/使得你的缺席像是一股殘忍的力量,因為在這所有的溫柔之下/一場地震的戰栗來臨:噴泉,鳥兒和青草/因我想起你的名字而顫抖”,小心翼翼抑制著的情感最后終于在想象中無聲地爆發,有著極大的沖擊力。在另一首《想起愛》里,終身未婚的簡寧斯不無悲涼地寫到:“那種欲望已經完全消失,/或者說似乎如此,當我躺著,/以天空為被,/想起那些深深的/不為愛人所知的夢境。/現在,獨自一人就是/遠離孤獨。/我可以伸展我的/腿,手臂,手,/并允許它們完全的自由:/沒有人需要取悅/但很快它就來了――不僅僅是一種/特殊需要的疼痛,/也是一種全身的饑餓,/好像肉體是一座房子,/有著太多的空房間。” [6]
簡寧斯的詩歌主題常聚焦于個人經驗,她寫童年,宗教,愛情,藝術,精神疾病,去過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從她自己的經驗出發,個人歷史深深地影響著她的寫作。她書寫個人經驗,反射的卻是人們共通的感受;她敏感真摯,情感真摯而內斂,不夸大,不虛妄,卻有著最深層最人性的喜怒哀樂。在寫作上,她的詩歌構思嚴謹,表面上傳統,卻能產生令人惶惑的奇特效果。
Let us have winter loving that the heart
May be in peace and ready to partake
Of the slow pleasure spring would wish to hurry
Or that in summer harshly would awake,
And let us fall apart, O gladly weary,
The white skin shaken like a white snowflake. [7]
三、伊麗莎白?簡寧斯詩歌的藝術特色
戀曲般的《Winter Love》,與其要春天般匆忙的愛,或夏日般焦躁的情,毋寧擁有像冬季般徐悠之戀。聚焦于個人經驗的書寫,素樸直白的語言,詩歌情感的控制,以及對傳統英詩形式與韻律的繼承,使其詩如冬日暖陽,短短數行間透出馨情。沒有激烈,沒有漠然,靜靜的沁入人心,又在心湖激起漣漪。她的詩,是‘潔靜’的,簡潔干凈又令人心靜。
在文論《視野中的七個人》中,她寫道:“只有一樣東西是必須趕出去的,那就是模糊。只有真正的清晰才能到達人類及不止于人類的理解的高度和深度”。[8]這不只是詩人的寫作理想,更是一段人類心靈覺醒的靈性之語。我們對世界存在的驚鴻一瞥和對自然季節變化的感悟和理解,不是靠概念, 命名和知識來完成的,而是靠能夠和存在連接的感覺和直覺。知道“宇宙是浩淼無限的存在”,和能親身體悟到它的無限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詩歌中的簡寧斯和生活中的簡寧斯,都是一個熱衷于瑣碎生活的女人。在牛津,即使晚年,她仍熱衷于收集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將它們排排擺放在她的寓所前,迎接那些喜歡到她家里去聊天喝茶的年輕人。
總體來說,簡寧斯詩歌有一種憂郁的格調,這既是她的詩歌的優點,又是缺陷。憂郁是她的特色,是她的詩歌迥異于其他詩人的特質。但是不可否認,簡寧斯詩歌的詩歌具有太多的憂郁色彩,她的詩歌,削弱了詩歌的力量。在她的詩歌里,感受到看到的都是一個憂郁的女子,在抹不去的悲歌里吟唱,但是總是讓人覺得那不過是少年強說愁的感覺。對自己民族的歷史、民族的命運缺乏深入的表現,很多都是很泛化的感情。那種縱深感、悲壯感是欠缺的,無可否認,沒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四、結語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9]由關注身體的欲望寫作到關注精神的個人經驗寫作,是女性詩歌寫作的又一重要變化。詩人,因為所處環境不同、經歷不同會有不同的人生經驗,但這些具體瑣屑的人生經驗永遠滿足不了詩人理想與情感的饑渴,他渴望超越。個人經驗書寫,就是詩人實現精神超越的一種途徑。對女性詩人來說,詩是與世界對話的一種方式,是由身體通向精神的橋梁。如何在保有鮮明的女性意識的前提下,尋找一種從身體出發但又不囿于身體,基于欲望但又不囿于欲望,在日常生活和普通生命中所蘊含的那些屬于永恒性的哲學層面的東西,是當下女性詩人正在探索并有所體悟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胡丹.外國現當代詩歌閱讀鑒賞準備[J].語文教學通訊,2006(Z3):21-22.
[2]舒丹丹.別處的意義[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2.
[3]舒丹丹.別處的意義[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40-41.
[4]舒丹丹.別處的意義[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26.
[5]陳光業.我所熱愛的詩歌[N].大理日報,2010 -05-12.
[6]舒丹丹.別處的意義[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38.
[7]Elizabeth Jennings.Winter Love[J].arlindo-correia,2000(11):22.
[8]舒丹丹.別處的意義[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27.
《詩經》是一部民族的心靈史
《詩經》是 中國 的第一個詩歌總集,是一個民族從遠古發出的第一段歌唱的旋律。歌唱不是唱歌。詩涉及一個民族的起源,《詩經》是一部民族的心靈史。對每一個民族來說, 歷史 幾乎都從詩開始,從歌唱開始。用德國浪漫派的話來說,詩是人類文化的母親。我要觸摸的就是這遠古發出的第一聲歌唱的旋律、韻味、訴說,甚至一個民族最初心跳的節奏。
我這種觸摸的渴望,就像一個沙漠旅行者對水的渴望一樣,從未擺脫過。
《詩經》和 現代 社會 有沒有對接口呢?采詩是哪個朝代開始的?在周代就有,可是不管朝代怎么變化,那些歌都在傳唱。
《國風》中有很多愛情詩。我們幾千年來歌唱愛情的方式,我們對親人的思念,我們對愛情的追求,我們失戀之后的痛苦,我們不能和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時的憂傷和悲憤,跟現在我們的情感發生的波折是一致的。這就說明了一個 問題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在心靈 發展 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出一個史證來,不管社會生活怎么發展,但是追求愛情的專一,感受愛情的痛苦和興奮,都是一樣的。
不僅如此,仔細 分析 《詩經》你會發現,我們現在所用的詩的表現手法在里面都有表現,比喻、暗示,用形象傳遞自己內心的情感,我們現在常用的詩的手法,在《詩經》里面都用過。這就是說,它在文化建設上已趨于成熟,當然還不能說很完善、很豐富。
對于《詩經》,儒家的貢獻是非常少的
《詩經》是儒家的經典,很多大儒都注過。我過去讀這些注釋很覺失望。
對我來說,《詩經》最大的吸引力,不僅在于它本身,也在于幾千年來 研究 《詩經》的人。他們的那種心態,他們的那種思維方式。
《詩》本來有韓詩魯詩齊詩三家,叫詩三家。但是真正傳下來,對后代有 影響 的,是《毛詩》?,F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毛詩》,當然是經過鄭玄注過的。經“毛詩”這么一“傳”,這么一注,如聞一多先生說,千年來沒有人把《詩經》讀懂。清代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詩》遇漢儒而一厄,遇宋儒又一厄,遇明儒又一厄。不知何時始能撥云霧而見青天也?”他就是用《左傳》等典籍來注釋詩,給每首詩搞一個歷史“本來”出來,而且給很多民歌找出了很多作者,這個都是很奇怪的事。后代的人基本上都是依據這個來解詩。
《詩經》是收集整理過的。整理的過程應該是先有“頌”,后有“雅”,最后才有“風”。為什么?很多詩是武王伐紂之前就有了,不是掌握政權以后才有的?!绊灐笔菫榧漓胫?,是對神歌唱,用以祈禱和祝愿的;“雅”是知識分子寫的,寫他們征戰艱難,寫他們的生活。“風”是諸侯國產生的,那時候有“采風官”,他們去搜集群眾意見。群眾的歌唱應是自由的,不可能是四言的,是最后整理成四言的,當然這里頭也有四言、五言、六言,還有七言的。可以看出,以四言為主,是受“頌”的形式影響的。我在“風”里面發現了一些明顯增補的段落。這些增補把原來順暢的旋律、節奏引向了道德教訓。讀起來不僅別扭,還讓人弄不懂了。
《國風》原生態是什么樣的我們現在不知道,但是可以斷定它的原生態和流傳是有差異的。
這其中發生了哪些變化,都是怎樣引起的?恐怕誰也難以說清,但是,歷史留下的“證據”,卻可以幫助我們去追尋其中的一些“變故”。
比如,《詩經》原本叫《詩》,到了漢以后把它變成“經”了,就“經典”了,就不能動,就必須遵守了。這一來,體現初民狂放、自由、生命奔突的詩,就不能按詩的意思解,得給個禮教的帽子戴上。這樣,原來的愛情詩,就被解作“刺”等。
再比如,對“鄭衛之音”的抵制和排斥,這是環繞《詩經》的一大公案??鬃釉f過一句“鄭聲”,似乎就為鄭風、衛風定了性?!八紵o邪”與“鄭聲”的對壘,成了《詩經》經典化的最有效武器。這其間的變化,主要是儒家促成的。可“鄭衛之音”怎么個“”法,歷代沒講清楚。
對于《詩經》,我覺得歷代都有誤讀的問題。尤其是儒家對詩經的誤讀,起了很壞的作用??梢哉f,對于《詩經》的解讀,儒家的貢獻是非常少的。
《詩經》經典化,經歷了兩個時期,一是從春秋到漢,我叫“斷章取義”期;二是漢代被樹立為“經”?!对娊洝む嶏L·野有蔓草》中有這樣一句話,已被引用了上千年:“野有蔓草,零露清兮。有美一人,清揚宛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弊钪摹耙谩贝蟾欧强鬃幽獙?。《孔子家語》里記錄了一則有趣的故事??鬃拥桔斑@個地方去,路上碰見一個姓程的人,兩人在路上整整聊了一天,越談越親熱。便給學生子路說:快拿些綢緞給程先生吧!子路一聽十分不高興,說:讀書人沒經人介紹就與生人見面,就像閨女沒經過媒人就嫁人一樣,這是不合禮儀的。這時,孔子便引用這段詩,說這程先生是天下賢士,以后也許一輩子都見不上了。
孔子在引用詩句時,并不注重詩句所在篇章的本義;只是恰切而適時地引用章節或詩句,成為所要闡釋問題的一部分,這就是“斷章取義”。這就是孔子對《詩經》的用法。他已經把那種情景轉移到另外一個情景中了。
古人對《詩經》的讀解有時是可笑的。
比如,《詩經·周南·芣苢》,是一幅底層人民安寧勞動的風俗畫,可是古代的經師們卻硬要在這詩中發掘出一些別的“意思”來。芣苢即車前草,《毛詩》說,車前草“宜懷妊”。陸璣《疏》中說車前草“治婦人生難”?!俄n詩》的序中說,“《芣苢》傷其從有惡疾。”就這樣,一首很美的詩,被經師們解釋成藥學與病例。這類例子在《詩經》的解釋中很多,比如《燕燕》《小星》《江有汜》等等。
這種“索隱”的 研究 方法 ,脫離文本,于文外探索小說中故事、人物之原形,猜測作者本意,往往依憑主觀推測,捕風捉影,貌似神秘,本質虛妄。
大致說來,前人對《詩經》的研究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是孔子前后階段,“斷章取義”地去讀詩。第二是漢儒階段,為每首詩都弄出個有禮教意義的“詩本事”來。漢儒一開始就把《詩經》弄到邪路上去了,給原始初民奔突跳蕩的詩性靈魂,死死扣上了禮教的帽子,這一扣就是千把年,沒人再聽到遠古歌唱中的詩性的韻律。聞一多曾經罵寫《毛詩大序》的毛亨為“瘋子”。第三是宋儒的階段,朱熹雖對漢儒不滿,但他也是純粹從道德教化的角度去解讀。第四是“五四”到現在,一是從民間文學、民俗學的角度來解讀,以聞一多為代表;一是從階級斗爭的角度去解讀。在這四個階段里面,都沒有把它們還原到遠古的歌聲中去。
還原到“以詩讀詩”
面對這樣一部民族心靈史,我們應該怎樣去解讀呢?
《詩經》代表的是民間的一種歌聲,這就要從民歌的角度來理解“國風”,從儒家的那種道德、修身的角度解放出來。
最初,《詩經》不叫“經”,它本身產生的過程,是非常嚴肅的。它是要傾聽民聲、傾聽民愿,了解民情,達到聽“風”“觀”政的目的。所以說聲音通政,是跟 政治 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在那個 時代 有它的 歷史 需要。我們今天讀它不是看政治,是看人情,是觸摸遠古初民詩性的靈魂如何歌唱。
因此,要把《詩經》還原到“詩”去理解。譬如《關雎》,《毛詩》開始就講是“后妃之德”。這樣一講,后來的人就再也讀不懂這首優美的愛情詩了。我就要還原到那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失戀的歌唱中去。它對失戀的歌唱是很典雅、很優美的,也很有韻律。仿佛有一顆鮮活的心在跳蕩似的。
再比如《邶風·燕燕》,《詩序》說這是“衛莊送歸妾也”;“詩三家”則說這是衛定姜送其守寡的兒媳婦回娘家的;《毛詩》干脆說《燕燕》就是美姜所作。大家各尋依據,把一首唱男女別情的民歌,搞得不清不白。對《燕燕》的解釋,比較典型地表現了在《詩經》研究中幾千年來,經師們重考據、重說教,輕詩意、輕文本的褊狹研究方法。
前面我說儒家對《詩經》的貢獻很少,就是在儒家眼里,《詩經》不是詩,他還得防著遠古初民那鮮活的生命力突破了他設的禮教藩籬,就牽強附會、胡涂亂抹一通。應該還《詩經》于詩。讓遠古的歌聲自由歌唱。
以詩心翻譯《詩經》。對 現代 人來說,翻譯是個 問題 。翻譯古詩太困難了……一翻譯就皺皺巴巴的,就不為詩了,要盡量注意在筆上琢磨。要使它更富詩意。以學問翻譯,也容易離開原詩的詩意。
我覺得,要把意思弄得明白,不能離開詩意,你自己在那兒寫一首詩就跟《詩經》沒關系了,翻譯不是一種改作。另外,雖然它過去被斷章取義,但在翻譯詩的時候,必須一個意思通下來。很多時候,以學問翻譯詩,從上下文看不明白怎么回事。所以,在理解的基礎上,得先理解這首詩是唱誰的,誰唱的,唱什么東西……
難道誰在歌唱還有異議嗎?
當然有。比如《相鼠》,這大概是《詩經》里罵人最露骨、最直接、最解恨的一首,有人說這是“妻諫夫之詩”;有人說這是“衛公訓誥臣民之辭”。它到底是誰的歌唱?它又在罵誰?
比如《子矜》中,“青青子矜”所指何人?“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是誰在想誰?有人說,“青青子矜”是指“莘莘學子”,該詩說的是學校管理不善,學生學業荒廢;有人說,這是“嚴師益友,相責相勉”;還有人說是同性戀。那么,“子矜”到底是誰?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