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情景語境

情景語境

時間:2022-06-17 08:32: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情景語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情景語境

第1篇

關鍵詞:洪宗禮 《你看他(她)像誰》 情景語境作文教學 經典范例

1988年,洪宗禮先生的作文教學《你看他(她)像誰》[1]橫空出世。對于該課的研究,韓雪屏先生先后發表了《一堂充滿教育睿智和教育愛的課》、《真實?充實?教育愛》,曹蘭發表了《在引寫中達成“鏈”的精彩》,分別從教育心理學、對話教學、語文教育鏈等理論視角闡述了該課的價值。這些看法自有其道理。但似乎還缺少一種宏觀的寫作教育發展的國際背景。本文試圖將該課放在國際寫作課程范式轉換的視野里,觀照該課在我國作文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從中發現該課作為早期情景語境作文教學課例,堪稱引領我國中學作文教學范式轉變的經典之課。

一、從作文教學范式轉變看課例的價值

從世界范圍看,榮維東先生認為,作文課程經歷了三大范式轉換:20世紀60年代前為文章中心,70年代后進入作者中心,80年代開始出現讀者中心傾向[2]。

文章中心重在結果,意在寫出好文章。其教學內容主要是主題、結構、語言等,寫的文章注重文采,強調要有健康的主題。文章中心的問題在于缺乏語境意識,寫作過程指導簡單,主題單調,空話、套話、假話和大話充斥整個文章。

作者中心強調過程指導,按寫作過程教給學生相關寫作知識。一般分預寫、寫作、修改、編輯出版四個步驟進行指導。其中每一步驟的完成都有一定的方法供學生選擇。但和文章中心一樣,缺乏語境意識,學生寫作積極性不高。而且不管什么文體都是同樣的寫作過程,容易導致寫作教學程式化。

到了讀者中心(交際語境作文)階段,則力求避免上述兩個范式存在的問題,強調寫作是特定語境中的書面表達交際行為。目的、讀者、話題、作者、語言等語境因素制約著文章的風貌,并貫穿寫作過程的每一環節。在交際語境寫作范式中,寫作成了一種有目的、有讀者對象的言語交際行為,是一種生活需要,因而學生寫作積極性空前高漲。

目前,西方各國正走進讀者中心(交際語境作文)范式。而在我國,盡管三大范式都有存在,但仍以文章中心為主導,與西方國家處于交際語境作文范式階段相比,至少落后了三十年。

洪宗禮先生的《你看他(她)像誰》,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正是世界作文教學開始出現交際語境作文范式苗頭的時候。該課運用情景語境教學法,指導學生寫作,恰與世界同步。其貢獻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洪先生所處的時代,交際語境寫作思想還未傳入我國,在洪先生的“引寫”理論中,只是提到情境引寫法,也未提到交際語境寫作。但是我們細細思量,洪先生這里的情境引寫,與李吉林的情境教學似有聯系,卻又大不相同。李吉林的情境,是要人為創設典型場景,并非自然情境。而洪先生的情境,首先是一種自然情境,即情景語境。也就是說洪先生的情境引寫,已經孕育著交際語境寫作的做法,是一種情景語境寫作。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你看他(她)像誰》創造性地預示著、孕育著中國中學作文教學的一場革命――交際語境寫作范式悄然來臨。

因此,當我們讀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年版)》中有言:“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3],“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4]這些語境寫作教學思想時,我們不得不佩服洪先生的寫作教學實踐之早,認識到洪先生的作文教學早就進入了交際語境寫作時代。

將該課例置于世界作文教學范式演變的大背景之下,我們可以發現我國作文教學的創造性實踐并不比西方落后。

二、利用情景語境因素激活寫作欲望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這一書面表達過程是在特定語境下進行的一種雙向互動的對話過程,是具有特定讀者對象、特定的時空背景、具體的寫作目的和功能的書面語言表達行為,因而“寫作思維的每一步,必須考慮將自己思維出來的文章材料、內容讓讀者、時空背景進行‘審核’,如果不能被讀者、時空背景所接受,就要進行調整和撤換。”[5]這表明寫作是在特定語境制約下完成的,寫作教學要根據寫作語境運用語境教學法,即運用情景語境教學法、虛擬語境教學法、上下文語境教學法和認知語境教學法等。

在《你看他(她)像誰》中,洪先生著重運用了情景語境教學法,注意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提供真實的寫作任務和真實的讀者對象。

情景語境教學法是利用情景語境理論來指導教師教的語文教學方法。課堂情景語境包括課堂交際目的、交際話題、交際對象、交際關系、交際時間、交際地點、交際氛圍和交際過程中的附著符號束等因素,它們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都有重要影響[6]。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課堂交際目標,將學習任務變成特定情景中學生的語文生活的真實需要;把握課堂交際話題,使教學內容具體、真實、集中;了解課堂交際對象,始終做到因材施教;確立恰當的課堂交際關系,使民主、平等、寬容的交際關系成為課堂交際的主旋律;順應課堂交際時間,使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課堂交際時間要求相一致;利用課堂交際空間效應,調整師生人際距離,發揮空間物的理解和啟示作用;揣摩課堂交際氛圍,使情感表達與課堂氣氛相一致;運用附著符號束,恰當地選擇教具并適時地使用,正確使用態勢語。

根據情景語境教學法,寫作教學應自覺遵守情景語境的有關要求,堅持動態生成原則,主動地利用和發揮情景語境因素的相關功能對教學活動產生的正面影響,根據情景語境的客觀需要進行表達訓練,幫助學生確立任務意識和讀者意識。

在《你看他(她)像誰》中,寫作目的、讀者對象、寫作話題均源自于課堂情景。該教學借助于課堂情景語境因素,從而將寫作變為學生的需要,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先看實錄開頭:

師:請坐下。同學們,本次寫作訓練我們要寫一個人。寫誰?(停頓,微笑)要寫的人應在你們當中。

生:(悄悄議論)是誰呀?

師: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她)。

生:(討論紛紛)會是誰?究竟是誰?

師:(板書作文題)

“人物速寫”

你看他(她)像誰?

――為本班一位同學畫像

寫誰?清楚了吧。你們每個人既是寫作者,要寫本班的一位同學;又有可能成為其他同學的寫作對象,有同學要寫你。

生:(笑)哦,原來這樣。

洪老師一開場便吊起了學生的寫作胃口:“同學們,本次寫作訓練我們要寫一個人。寫誰?(停頓,微笑)要寫的人應在你們當中。”在學生急切想知道究竟寫的是誰時才出示作文題目。而正是這個作文題目,引出了寫作的任務和讀者對象。

首先,《你看他(她)像誰?――為本班一位同學畫像》點出了寫作任務:通過寫作讓人猜到寫的是誰。這種通過口頭或書面描述讓人猜猜究竟是誰的做法,是生活中常見的交際方式。這樣,本次作文與生活接軌,成了學生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的需要,也成了學生為了做事必須完成的交際行為。

在日常寫作教學中,任務不清的現象比比皆是,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要寫,感受不到寫作的樂趣和價值,因而習作成了沒有目的的一種受折磨行為。而洪先生的做法,命題中隱含了寫作任務,將描述同學行為和外貌變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需要,使學生意識到寫作就是在做事。

其次,這一題目本身還隱含著讀者對象:現場的本班同學。寫作本是一種交際行為,是要有真實的讀者對象的。讀者是寫作情景語境中的交際對象,他不僅以閱讀主體的身份存在于文本之外,而且以“隱含讀者”的方式潛藏于文本之中。讀者對象制約著學生在習作時注意選擇不同的語體和語言的表達方式。

洪先生的命題充滿讀者意識。讀者意識指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設定并貼近讀者對象的意識。寫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讀者的某種反應,這種預期反應能否實現,取決于作者是否關注他心目中的讀者,并努力使文章從整體構思到細節設計,從材料選擇到語言表達都能為“假想的讀者”所認可和接受。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能使學生自覺地認識到作文是自己與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認識到寫作時要以讀者的眼光,衡量自己的構思,考慮讀者的解讀心理和解讀習慣,關注、理解讀者的感受,注意筆下的語言對讀者產生的影響, 注意不同的寫法所產生的不同效果。洪先生的命題,讓人看到習作的讀者對象就是現場的同學,是現場的同學讀后猜測寫的究竟是誰。這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作文表達樣式、結構、語言及表現手段產生影響。

20世紀80年代,在中學作文教學中提倡讀者意識的并不多見,而在教學實踐中如此自然地令人感受到讀者對象是誰的,則更是少見。那時的作文,沒有讀者對象,沒有寫作目的,因而學生寫作興趣很低也就不難想象。

因此,寫作教學應該讓學生明確“我們為誰寫作”、“作文寫給誰看”,要規定種種現實的或假想的讀者。這是《你看他(她)像誰?――為本班一位同學畫像》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之一。

再次,《你看他(她)像誰?――為本班一位同學畫像》還體現出寫作話題的真實性。該文寫作話題是為本班一位同學畫像,即現場情景中的某位同學。用洪先生的話說,就是“你們每個人既是寫作者,要寫本班的一位同學;又有可能成為其他同學的寫作對象,有同學要寫你”。寫作的內容來源于現場人物,因而是學生熟悉的,是真實的。這就為學生的有話可寫提供了基礎和方便。當然,這樣說并不是就可以隨便寫,揀進籃里就是菜。具體的寫作內容還受到寫作任務和讀者對象的制約。那就是所寫的內容不僅是習作者所熟悉的,而且是在場的同學所熟悉的。否則,同學就無法猜出寫的是誰,寫作交際的任務就無法達成。

由上可見,本次寫作提供了真實的寫作任務、真實的讀者對象和真實的寫作話題等情景語境因素,讓此次習作有充實的內容可寫,寫了還有用,因而可以在最大限度的范圍內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三、根據情景語境作文需要學習寫作知識

我國寫作教學的問題之一是教師不知道教什么。一般的作文教學教的知識就是抽象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三大文體知識,以及如何審題、選材、結構、表達等知識。這些由于過于抽象而脫離具體的寫作語境需要,因而對學生寫作指導意義不大。教師的教一般也就是出個題目,指導學生審一下題目就算完結了。這正如王榮生所言,中小學幾乎無作文教學,中小學作文教學普遍處于不作為狀態。

洪先生的作文教學不是這樣的。洪先生強調寫作教學要通過知識引寫,重視引進合宜的寫作知識,特別是與具體的寫作語境相關的寫作知識。在本課中,教師突出的是和具體的寫作情景語境相關的人物速寫知識。

通過人物描寫讓現場的同學迅速猜到寫的是哪位同學,這里的寫作任務和讀者對象決定了寫作的文體樣式最好是人物速寫。因而教師在本節課將寫作知識定位為人物速寫規則教學就有了合理依據。換句話說,這樣的知識教學就成了一種真實的需要,而非可有可無的點綴。

當然,洪先生教授寫作知識,并不是通過灌輸、講授來硬教給學生,而是根據學生的現有起點,根據學生的認知背景,結合所學的相關課文,通過學生的自主歸納,總結出相關規則。學生先是明白“人物速寫”是用簡練的筆法寥寥幾筆就把人物的主要特征迅速勾畫出來。接著在相互討論中明確人物速寫的要領:目力――敏銳的觀察力;心力――深刻的思考力;筆力――運用簡練的語言迅速描寫人物的表達力。為了能夠具體運用這個規則,教師又讓學生現場描述戴同學講故事的情景,具體感受如何運用這些寫作知識。這樣,由現象到抽象再到具體運用,學生通過歸納、概括、遷移掌握了相關寫作知識。

這里,洪先生的做法至少給我們帶來三點啟示:一是作文教學必須教給學生寫作知識,沒有寫作知識作支撐的寫作教學質量很難保證;二是寫作知識必須與特定的寫作語境相一致,特定的寫作語境決定了學習什么樣的寫作知識最有效,決定了什么樣的寫作知識才是學生最需要的;三是寫作知識的提取需要學生參與,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寫作知識才能發揮效應。

四、根據課堂情景進行情景評價

作文評價對提高學生習作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傳統的作文評價大都缺少語境意識,不顧寫作目的、不顧讀者對象、也不顧具體作文,致使這一作用難以充分發揮。

但在該課中,洪先生創造性地根據課堂情景運用情景評價法,當堂評價學生作文,避免了上述問題。情景評價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對學生作文進行隨機口頭評價,直接了解學生寫作的動機、目的以及用語的依據,具有即時、親切感強的特點。我們來看評價姚遜作文的片段。

在這個評價片段中,出現了突發事件,那就是被寫者李響對文中寫到他缺顆門牙非常生氣,當堂和姚遜頂撞起來,頓時課堂氣氛緊張起來。對此情景,洪先生沉著冷靜,走到姚遜、李響的桌旁,面帶微笑,語氣和緩地對他們說:“別急,別爭,請你們先坐下。我想聽聽其他同學的意見。”同學們也評價不一,有認為確實不好,有損同學的形象;有認為寫得好,寫出了人物的特征。針對這兩種看法,洪先生利用學生已有的語文經驗,聯系《三國演義》中描繪張飛的外形描寫“身材高大,豹頭環眼”,《一面》中魯迅先生的外形“黃里帶黑的臉”,“竹枝似的手指”,“胡須很扎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引導學生認識到“豹頭環眼”寫出張飛一副威風凜凜、英武兇猛的樣子,展現出他的粗獷美;而魯迅的外貌描寫突出了大病初愈的魯迅先生給人斗志頑強的美感。基于此,再引導學生分析姚遜同學描繪李響同學的缺顆門牙、一對虎眼、兩個酒窩、白白的皮膚等外形特征,感受到這些描寫寫出了一個陽光少年的一種特殊的美感――稚氣未脫的童真美,反映出作者對他所寫的人物的贊賞之情,從而幫助李響真正弄清姚遜的寫作意圖,認識到三次“缺顆門牙”的細節描寫不僅成為人物外形的鮮明特征,使讀者獲得深刻的印象,而且它又成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使文章成為一個整體。這不僅令李響與姚遜同學握手言和,而且還在寫作中加深了友誼。在評價過程中,洪先生緊扣人物速寫的基本要求,從目力、心力和筆力三個方面引導同學互評、自評,準確判斷學生的寫作情況,在評價中能夠以誠待生,坦誠相對,不說假話,不說沒有根據的話;最小限度地貶低學生,最大限度地贊揚學生;力求,減少分歧,促進相互理解;高度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待生,對學生呵護有加,使評價既富有針對性,在評價中進一步鞏固寫作知識,又顯得真誠自然,促進課堂和諧發展。

不僅如此,洪先生隨機現場評價能夠因材施教,巧借自己發出的聲氣息與面向身勢,做到評價語言和聲氣息一致,評價語言和面向身勢一致。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生情懷,達到“一切盡在不言中”的評價效果。

綜上所述,在洪先生的《你看他(她)像誰?――為本班一位同學畫像》一課中,情景語境教學法運用得那么自然無痕,令人獲益無窮。尤其是當我們把這個案例還原到特定的歷史語境中去,更能感受到該課例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洪宗禮.洪宗禮文集6.[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64-174.

[2]榮維東.談寫作課程的三大范式.課程?教材?教法[J].2010(5).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12.

[5]馬正平.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6.

第2篇

1.視覺教具法

教師運用教具教學不僅可以為學生營造生動的學習環境,而且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教授新課時,可以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實物,如蘋果、水杯、太陽鏡、卡片、圖片或同學自己創作的圖畫等。統計資料顯示:通過語言介紹一件事物后,人可以在2.8秒時間內識別出相應事物;通過實物展示的方式介紹一件事物后,人僅僅需要大約0.4秒的時間識別出相應事物。眾所周知,孩子喜歡動手做事情。所以,在課堂上我們可以要求小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畫畫。通過這種方式,在調動課堂氣氛的同時,也可以激發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英語課堂中如果涉及到交通工具的學習,而教師卻無法展示相關的實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一些簡單的交通工具圖片,并標注上相應的英語單詞,這樣對孩子的學習會非常有幫助。

2.多媒體教學法

有道是: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圖片可以文字無法表達的方式呈現一種想法或觀念,對于那些不擅長理解抽象概念的學生更是如此。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在電腦和電子設備的輔助之下,教師使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和豐富多彩。皮亞杰認為:兒童語言的習得或者以兒童認知能力改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和認知世界能力的改善)為基礎或者受其相應影響。也就是說,在孩子將某一概念轉換到語言之前需要先理解這一概念。由于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所以其在抽象觀念或概念和認知能力發展間起到橋梁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一只兔子和一只老鼠的位置,從而使學生掌握表達位置的英語介詞:in,on,under,behind,above,near等。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使這些抽象的介詞表述具體化,所以學生可以很容易將其轉化到認知結構中。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學生分角色表演課文中人物的方法,經常被應用于小學的教學活動。通過模仿不同的人物,學生可以體驗不同的經歷。通過實施這一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現實”環境中學習知識。例如,當教師在授課時,教師或一名學生扮演課文中人物———珍妮的媽媽,另外一名學生扮演珍妮,共同展示課文的內容。通常,在不同的環境下扮演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人物,有助于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當教師在教授Wheredoyoulive?這一課時,可以引導一名小學生扮演提問題者詢問Wheredoyoulive?另外一名學生回答問題IliveinShanghai.之后轉換角色。應用這種教學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游戲法

一直以來,游戲都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如果將游戲與英語學習結合起來,便可以將困難的事情簡單化。游戲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產生持久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習動機、增加成就感以及樹立自信。通過參與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英語,是寓教于樂理念的最佳體現形式。如果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有趣的游戲,學生便會在這一環境中主動地學習到英語知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游戲時需要遵循多樣性,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猜字游戲、數字游戲、聽指令做動作等。總之,英語教師和英語學習者都應清楚情景語境與英語學習間具有內在相關性。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情景語境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以及個人素質的培養都具有促進作用。情景語境策略的實施,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姜明妍 單位:吉林省通化縣西江鎮學校

第3篇

論文摘要:怎樣實現習語翻譯中含義等值的問題,是翻譯界討論的熱門話題。本文以奈達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為依據,就言語行為理論在特定語境下習語英漢互譯的過程中的指導作用進行了初步探索,對言語行為理論在習語含義分析中的應用進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習語翻譯中言外行為功能(illocutionary function)對等的重要性,以期為習語的翻譯提供一個新的更具體的標準。

習語的英漢互譯一直是國內翻譯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人們就怎樣實現習語的含義等值的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人的討論,提出了各種習語翻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各種方法缺乏統一的理論概括,沒有給譯者提供有據可依的規律性的指導。本文將從翻譯的對等理論人手,以習語的言外行為功能為側重,對言語行為理論在習語翻譯中的指導作用進行初步的探索,以期為英漢習語的互譯問題提供一種理論性的指導。

一、關于習語翻譯

習語是一個民族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經濟生活、以及人們的心理態勢在本民族語言中的生動體現,對習語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準確再現往往是譯文引人人勝的閃光點。習語的形成和理解都離不開文化因素的影響。習語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對其進行翻譯時,要在文化內涵的診釋上下大功夫。但是,是不是在文化內涵得到很好的釋義的情況下,就能夠完全實現習語翻譯的對等呢?其實不然!讀者不僅置身于文化氛圍這種大的語境下,而且還身處一定的交際語境(情境語境)中。對于同一習語,在不同的情境語境中,讀者還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實現習語翻譯的對等,還應該注意情境語境對習語含義的制約作用。譯者只有同時對文化語境和情境語境做出全面地考慮,才能真正把握好習語的語境含義,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翻譯對等。

二、對等理論

從20世紀60年代起,國外已經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翻譯語言學理論,翻譯對等是西方譯論中的核心問題,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等值的含義進行了定義。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對等是在不同的語言結構層次上實現譯語與原語的等值;從文本的角度來說,對等是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在譯語與原語之間實現文體上的對等;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翻譯是“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再現原語的信息”,〔奈達,2001)從語用的角度來講,對等是在一定的語境條件下,闡釋出原語的含義,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其中,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學家奈達從翻譯的定義到如何實現等值的問題對翻譯中的對等作了系統的全面地闡述,他的“動態對等”和“功能對等”在翻譯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奈達的對等觀的核心問題是讀者反應相似。他從交際的角度看待翻譯,認為翻譯是要為接受者服務的,只有當接受者對譯文的反應基本上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等。譯者作為第一信息接受者獲取到原語的信息后,再以信息發出者的身份,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再現原語的信息。要評判譯文質量的優劣,不僅要看語言形式是否一致,更重要的是要看接受者可能產生的反應是否與原文讀者對原文可能產生的反應相一致。這里的一致實際是結合譯者想象中的讀者,對文本功能分析的結果,歸根結底還是文本功能的對等,即語言的信息功能,祈使功能,述行功能,或表情功能等在目的語中的再現。

奈達在解決如何實現這種意義上對等的問題時,借鑒了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把翻譯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析、轉移和重組。具體地說,就是從原文的語法語義入手,在分析語法關系的基礎上,結合其外延意義,得出原文的深層結構,然后傳譯到譯語的深層結構,再上升到譯語的表層結構,最后得出譯文。然而,奈達的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相互轉換的方法更多的著重于語法單位之間關系的分析,雖然他也提到了要結合外延意義,但并沒有解決如何結合的問題。實際上,讀者均處于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因此,只有在把握原語語境意義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讀者反應的相似,譯者不可能在真空中幫助讀者完成這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在如何結合語境來實現翻譯對等的間題上,語用翻譯模式提出了更新的見解。語用翻譯是一種新的翻譯模式,主要是通過兩種語言的語用對比,分別分析兩種語言的語用語言等效和社交語用等效的問題。前者是指,在語言學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著重強調原文的思想內容,在譯語中用最自然最貼切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后者是指順應譯文讀者的文化習俗,采取歸化翻譯的策略,使譯文易于理解,便于讀者接受。兩者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實現語用對等的關鍵是把握原語的語境含義,從而將原語的語境意義準確地在譯語中再現。

然而,如何把握語境含義以實現讀者反應的相似,最終實現對等翻譯呢?本文試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在具體的情境語境下怎樣更好地把握習語的語境意義,特別是習語的言外行為功能,從而在譯文中更準確地再現其意義,達到動態對等和語用對等的目的。

三、言語行為理論與對等翻譯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的核心理論之一。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話語的語義不能單單從句法或邏輯一語義的角度來看待其表述的真假,話語本身就是在完成一種言語行為,并且給言語對象帶來了某種影響和后果。奧斯汀提出言語行為理論三分說,話語都包含有三種言語行為: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及以言成事(何自然,2001)。

對于習語含義的理解,言語行為理論表現出強大的解釋力。眾所周知,習語有固定的搭配和約定俗成的意義,其字面意義往往與其真實的含義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而且,在不同的語境條件下,其意義還可能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對習語的三種言語行為加以區分,可以更確切地把握其含義,從而為習語的對等翻譯奠定了基礎。

一般說來,在習語中,習語本身的字詞結構所傳達的意義(即以言指事)通常與其真實的含義相去甚遠,習語真正要表達的言外之意(即以言行事),以及讀者對習語所產生的反應(即以言成事)往往不是一目了然、顯而易見的,因此我們在對習語含義的分析過程中,著重強調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果在原語和譯語中的轉換。例如,在用漢語表達時,

(1)在科研中,我們應該提倡班門弄斧的精神,勇于創新、敢于創新。

(2)在她面前,顯擺你的針線活,簡直就是班門弄斧。

第4篇

關鍵詞: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言語交際;影響;語用能力;語境教學;語用意識

1.引言

語境,即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語用學是語言學中一個較新的領域,是理解語言和使用語言的學問,也是講究語言準確合適得體的學問,它和語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語言的使用必須依賴一定的語境。在英語交際過程中出現“中式英語”和“啞巴英語”而產生語用失誤和交際失敗的例子和現象在中國英語學習者中比比皆是。與母語的語用能力相比,學習者對英語的語用能力要弱很多。

2.理論框架和文獻資料

2.1語境

2.1.1語境的概念

王建平(1992:24)從語用學的角度給語境下了定義:語境就是人們在言語交際過程中運用語言表達或理解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為言辭的各種主客觀環境因素。本文中關于語境的概念就是采用王建平的這一定義。

2.1.2語境的主要功能

語境在語言應用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和功能。根據西稹光正(1992:37-42)、何兆熊(2000:27)、何自然(1997:25),以及王希杰(1996:60-68)等人的研究,語境有以下兩種主要功能:

(1)制約功能(包括表達中的制約語義、消除歧義和模糊義等);(2)解釋功能(包括理解中解釋情景義、推斷會話含義、解釋模糊語義等)

2.1.3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

在語境分類之中,“語言外的知識”“言辭外語境”“語外語境”等一類都包含有交際活動的時間、地點、場合、話題、心理、交際目的、交際的正式程度、參與者的相互關系等因素,以及交際者的文化背景、傳統社會文化習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特定文化的社會規則、會話規則和文化常識等內容。前者被稱為情景語境,而后者則被叫做文化語境。

2.2語用能力及其定義

劉紹忠(1997:26)把語用能力定義為聽話人對語境的認識能力和在對語境的認識的基礎上理解別人的意思和意圖、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意圖的能力。它由兩個方面的能力組成:第一,語境識別能力。第二,駕馭語言準確或有效表達思想的能力。

何自然(1997)認為“語用能力可以解釋為運用語言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它可以簡化為表達和理解兩個方面”。

3.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的作用和對其的影響

3.1情景語境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的作用和對其的影響

3.1.1情景語境與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的語言表達

情景語境制約和限制語言的表達:

(1)根據交際情景的不同,情景語境限制語言表達者對所用詞語、句子的選擇。

如:.A:――Excuse me,can you tell me the nearest way to the train station?

B:――Walk down this road,and at the second corner turn the right,then……

.A:――How are you?B:――Im fine.Thank you.

在例子中,表達者A是要向B問路,因此他的開頭語用了表示打擾,請求幫忙等的“Excuse me”,而不用“Hello”之類的詞語,以顯示表達得得體性,合適性。而在例子中,表達者A是要向好久沒見或初次相見的B表示問候,因而用了“How are you?”,而不用較隨便的“Hello/ Good morning”之類的詞。以上兩個例子體現出了(1)的情況。

(2)根據交際雙方關系的不同,情景語境限制語言表達者對所用詞語、句子的選擇。

如:.A:――Open the window please.(關系密切)

.A:――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please?(關系較疏遠)

(3)根據交際場合正式程度的不同,情景語境限制語言表達者對所用詞語、句子的選擇。

如:.A:――Sit down,please.(較正式).A:――Be seated,please.(較隨和)

(4)情景語境幫助語言表達者對言語交際中事物所處的空間、地點的限制,以消除表達上的歧義和模糊狀況。

如:.A:――The mother of the boy and the girl will arrive soon.(消除歧義)

.A:――There is a beautiful woods over there.(消除模糊義)

.A:――Have you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B:――No,not yet.(消除模糊義)

3.1.2情景語境與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的語言理解

情景語境能夠解釋語言,有助于聽話者對語言的理解。

如:.H(husband):Thats the telephone.

W(wife):Im in the bathroom.

H(husband):Okay.

上例是一則關于一對夫妻之間的對話。表面上,妻子的回答和丈夫的話好不相關,但通過情景語境,雙方都能理解對話的含義。妻子明白了丈夫是要讓她去接打給她自己的電話,而丈夫明白了妻子正在沐浴室淋浴而暫時不能接電話,暗示著讓丈夫替他接一下。

.A:What good weather it is! Lets go swimming this afternoon!

B:Im sorry.(B is coughing heavily.)

上例中A想約B下午一起去游泳,但當他聽到B簡短而無禮拒絕時顯然會感到有點兒驚訝和生氣,然而,如果他看到B臉上痛苦的表情和激烈咳嗽的情形時,就會明白B因為生病了而不能去,這樣A也就能推測B沒說完的那部分話而理解他的意思了。

3.2文化語境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的作用和對其的影響

3.2.1文化語境與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的語言表達

文化語境同樣也制約和限制著語言的表達:

如:在和英美國家的人進行問候打招呼時,英美人常以簡單的“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問候語,在進行談話前常習慣通過談天氣情況引入交談主題,而不像中國人在見面打招呼時用“你要去哪里?吃飯了沒有?”等用語。英美人特別注重時間觀念,沒有串門的習慣,因此,在和英美人約會時,不能說有空來玩,而要主動約定時間地點,可以這樣說:

(1).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

(2).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

(3).I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during the weekend.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所以,根據英美文化,我們在跨文化語言表達時,應在其文化語境的限制范圍內選擇恰當而準確的詞語和句子,以確保交際的成功,否則就會出現語用失誤乃至交際失敗。

3.2.2文化語境與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的語言理解

文化語境也能夠解釋語言,有助于聽話者對語言的理解,同時以恰當得體的語言對說話人的表達予以回應。

如:英美人喜愛狗,把它當成寵物甚至但也呈現出不同的個性特征:英語中PRO的所指主要由控制理論來確定,英語中PRO具有指稱句內可識別性;而漢語中決定PRO所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往往缺乏句內可識別性,控制理論對漢語中PRO的詮釋較為乏力,主句動詞的詞匯特征也無法有效解釋PRO的所指,在很大程度上,漢語中PRO的所指要借助語境來完成,漢語PRO常與語用因素有關。(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參考文獻

[1] Chomsky,N.1981.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M].Linguistic Inquiry Monograph6.Cambridge:MIT Press:143.

[2] Chomsky,N.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3]龔放.1988.論PRO[J].外語教學(4):2-11.

[4] 胡建華.1997.英、漢空語類的分布與所指比較研究[J].外國語(5):39-45.

[5] 韓景泉.1995.空語類與漢語空位賓格[J].外國語學院學報(5):121-123.

[6] 沈陽,何元建.2001.《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7.

[7] 宋國明.1997.句法理論概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5篇

一、語境的發展及定義

語境,言語環境。它包括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語境因素包括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從語境研究的歷史現狀來看,不同流派、不同的學科關于其定義及基本內容也并不相同。“語境”的概念最早由波蘭人類學家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來的。他區分出兩類語境,一是“情景語境”,一是“文化語境”。1950年,J.R.Firth把語境從語言上下文拓展到語言使用時的主客觀環境,即語內語境和語外語境。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Halliday繼承了Firth的語境理論,對語境因素的種類及其在語言系統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語域”這一概念。1994年,我國語言學家胡壯麟教授在Halliday的框架模式上又把語境分為三類:①語言語境(篇章內部的環境,或稱上下文);②情景語境(篇章產生時的周圍情況,事件的性質、參與者的關系、時間、地點、方式等);③文化語境(說話人或作者所在的語言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

由此可見,語境的內涵相當豐富。王建平對語境的定義進行了綜合,他說,“語境就是交際過程中語言表達式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為言辭的主客觀環境因素。”

二、語境因素與翻譯實踐

翻譯這種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要想取得成功,在交際的全過程中,就要使得譯者和原作者之間以及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語境共享水平均盡可能最大化。譯者要構建翻譯語境,獲得恰當的譯文,就必須在翻譯實踐中深入理解和傳達原語的語境。李運興教授在其《英漢語篇翻譯》一書中將語境分為三類,即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以下擬從這三方面來討論語境因素與翻譯實踐的關系。

(一)語言語境與翻譯實踐

語言語境也被稱上下文語境,包括文本的前言后語以及與文本語碼相應的語言系統本身的邏輯關系。語言語境討論文本本身,側重于單詞和句子,段落和章節等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詞匯是構成句子層面的最小單位。同樣的單詞在具體句子中表達的意思就不盡相同。例如:英語詞匯“charge”,可做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名詞。這里單列出其動詞義項。

1.The hotel charges $120 a night.

這家賓館一晚收費120美元。

2.Abbott has been charged with killing.

艾伯特被指控謀殺。

3.Demonstrators have charged that the police used excessive force against them.

示威者指責警方對他們過度使用武力。

4.The kids charged noisily into the water.

孩子們鬧哄哄地沖進水里。

5.With a final effort,our men charged the enemy for the last time.

我們的士兵拼勁全力,向敵人發起了最后一次沖鋒。

6.The toy car can be charged up.

這輛玩具汽車是可充電的。

7.The commission is charged with investigating war crimes.

該委員會受命調查戰爭罪行。

8.The carts was charged to the full.

大馬車上裝的滿滿的。

9.The police charged his gun and prepared to fire.

警察將子彈裝入槍膛準備射擊。

以上九個例句中都包含“charge”一詞,盡管均用作動詞,其意義都不盡相同。因此對英文中有多個含義的單詞或短語的意義,要通過上下文語境來推敲和理解。同樣,同一句話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義也會不同。例如:“I’ll meet you by the bank.”如果將它分別放置于相應得上下文語境中即:

10.I’ll meet you by the bank,beside the automatic telling machine.

11.I’ll meet you by the bank.We can go skinny-dipping.

那么其歧義就會消除。

(二)情景語境與翻譯實踐

翻譯作為一種交際行為,僅僅關注對言語本身和會話含義是不夠的,還需要著重分析其深層的言外之意,而言外之力的確定就需要依靠指語言行為進行時的實際情景,即情景語境。情景語境是具體的參與交際的人、發生的事、交際的渠道、交際者的個體心理及相互關系等(Halliday)。情景語境不僅包括時間、地點、話題、交際者的身份、地位、背景等,還包括各種與語言表達同時發生的非語言信號,如姿勢、表情等。所有的社會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和中進行的,語言作為社交活動也是如此。例如:“boys are boys.”表面意思為“男孩子就是男孩子。”若將其放入不同的情景中,如:

1.What a mess!What did you do on earth do at home?Boys are boys!它的含義就是對男孩子的批評,可譯為“男孩子就是調皮”。

2.She stuck up her right thumb and said:“you are great!Boys are boys!”它的含義就是對男孩子的表揚,可能是男孩子做了一些女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可以翻譯為“男孩子就是和女孩子不一樣。”可見,每句話在具體的情景中所傳達的信息不同,情景語境對句子理解的重要性。

再比如同樣一句話:“It’s going to rain”。不同的人不同的場景說要表達言外之意也是不同的。如果是早上送孩子出門的媽媽說:“It’s going to rain”。那么她的意思應該是提醒孩子,帶好雨具。如果是某人請一個朋友去看室外籃球比賽,朋友回應:“It’s going to rain”。那么他的意思可能就是推脫或另有原因。

(三)文化語境與翻譯實踐

“文化語境是社會結構的產物,是整個語言系統的環境。具體的情景語境則來源于文化語境”(胡壯麟等,1989:172)。因此,文化語境指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背景,包括宗教文化、歷史文化、地域文化、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社會心理等。

由于歷史發展各不相同,各民族和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語言是各自民族特色的文化傳承的一種途徑。因此在翻譯中要重視其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因素。看下面例子: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譯文1:Three cobblers equal Zhuge Liang.

第6篇

關鍵詞: 語用學 語境 重要作用

一、語境與語用學

“語用學”的概念是由美國哲學家查爾斯·莫里斯(Morris)在《符號理論基礎》(1938年)一書中最早提出的。他指出符號學的研究包括三個部分:(1)句法學(syntactics),研究符號之間的關系;(2)語義學(semantics),研究符號與客觀世界中的事物之間的關系;(3)語用學(pragmatics),研究符號與其使用者和理解者之間的關系。所以語用學一開始就把人的因素納入了考慮,并且將其放在凸顯的位置。

很多作者在各自的著作或論文中都給語用學下過定義,但措詞都不盡相同。Levinson(1983:6-27)在《語用學》一書中對語用學的定義問題作了詳盡的討論,他列出了近十種可能的定義,現摘錄其中三個如下:

(1)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all those aspects of meaning not captured in a semantic theory.(語用學是對那些未能納入語義理論的意義范疇所作的研究。)

(2)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that are basic to an account of language understanding.(語用學是對語言和語境之間對于解釋語言理解來說至關重要的那些關系的研究。)

(3)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ability of language users to pair sentences with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would be appropriate.(語用學是對語言使用者把句子和能合適地使用這些句子的語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定義(1)強調了語用學是對意義的一種研究,把語用學看做是語義學的補充;定義(2)和(3)強調了對語言和語境之間關系的研究。Levinson從不同的側面在較大程度上反映了語用學的研究范圍。

其他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對語用學所做的界定也都圍繞語境展開。Stalnaker認為語用學是對語言行為和實施語言行為的語境所作的研究。Leech認為語用學是對話語如何在情景中獲得意義的研究。Yule認為語用學是研究與說話者(或寫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及聽者(讀者)所理解的意義有關。

二、語境與語境的分類

由于語用學的發展歷史不長,它的研究內容、研究對象及它和其他學科的關系等問題都尚未有爭論。但語境是語用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這一點目前大多數學者的看法基本一致。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上世紀二十年代,由波蘭人類學家B.Malinowski首次提出。他指出“如果沒有語境,詞就沒有意義”;認為語言是“行為的方式”,不是“思想信號”,“話語和環境相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語言環境對于理解語言是必不可少的”。Malinowski把語境歸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荷蘭語言學家Dijk把語境理解為語言環境,即上下文;發生言語行為時的實際情況;文化、社會和政治。其后,英國著名語言學家J.R.Firth對語境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語境理論,并在其著作《社會中的個性和語言》中,對語境做了比較詳細的闡述。Firth把Context(上下文)的含義加以引申,認為不僅一句話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話的上段或下段是Context,而且語言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叫Context。Firth把前者看做由語言環境構成的“語境”,把后者看做是“情景語境”。它的情景語境涉及:參與者的有關特征如人物、人格,包括參與者的言語活動和非言語活動;有關客體;言語活動的影響。M.A.K.Halliday是繼Firth之后倫敦功能學派又一個在語境研究上作出貢獻的人物。他從功能的角度對語境進行了細分,提出了上下文、情景語境、文化語境作為語言環境的三個組成部分。1986年,D.Sperber和D.Wilson合著了《關聯:交際與認知》,書中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不同于傳統意義的語境觀,即“認知語境”(cognitive environment)的概念。他們認為語境由下列因素構成:演繹裝置中的記憶內容,即已經經過邏輯推理而獲得的結論或假設;具有綜合目的或用途的短期記憶內容;有關世界的百科知識;可以從場景中直接獲取的信息。認知語境的提出更加突出了話語參與者的心理結構在交際中的重要性。

何兆熊(1989)在前人的基礎上把構成語境的知識分為語言知識(包括對所使用語言的掌握;對語言交際上下文的了解)和語言外知識(包括背景知識、情景知識和相互知識)。語言外知識可以用來解釋一些諸如前提、會話含義、間接含義、間接言語之力等特殊的語用推理形式。因此,必須考慮到這些語言之外的因素。胡壯麟(1994)把語境分為語言環境(篇章內部環境或稱上下文)、情景語境(篇章產生時周圍的情況、事件的性質、參與者的關系、時間、地點、方式等)、文化語境(說話人或作者所在的語言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此分法類似于Halliday對語境的三分法。

語用學中的語境大致應該包括三個因素:上下文的語境、情景語境、傳統民族文化語境。在語境中,上下文語境是一個最基本的要素。它包括口語上下文語境和書面語上下文語境。口語上下文語境是說話人的前言后語,被分析的語言片段周圍語言環境;而書面語上下文語境指語言片段在一個句子,段落甚至篇章中所處的語言環境。情景語境可分為兩大類:客觀情景語境和主觀情景語境。客觀情景語境包括時間、地點、話題、場合;主觀情景語境指參與者。傳統民族文化語境對于成功的交際也是很重要的。傳統民族文化語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歷史文化背景、社會規范和習俗、價值觀。

英國語言學家Lyons(1977)強調“語境是一個理論建構,是語言學從真實情景中抽象出來并作為語境因素建立的。這些語境因素對語言事件中參與者所產生的影響系統地決定了話語的形式、話語的意義以及話語的適合性”(Lyons,1977)。Lyons概括了構成語境的六個方面(Lyons,1977):(1)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自己在整個語言活動中所起作用和所處地位;(2)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語言活動的時間和空間;(3)每個參與者必須能明辨語言活動情景的正式程度;(4)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對于這一情景來說,什么是合適的交際媒介;(5)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話語與語言活動的主題相適合,以及主題對選擇方言或語言(在多語社團中)的重要性;(6)每個參與者必須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話語與語言活動的情景所屬的領域和范圍相適合。

綜上所述,語境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想要給語境下一個全面的定義很難。語境所涉及的范圍包括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和文化結構;說話時刻的外界客觀因素等。“語境是一個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概念:它應該理解為一種持續變化的環境,從廣義上說,這種環境使交際活動的參與者互相交流;而且在這個環境中,他們交流的語言表達形式變得可以理解”(Jacob.L.Mey,39)。“近年來對語境研究的結果表明語境最顯著的特征是它的動態生成性,即語境通常是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生成和建構的,這一發展進一步揭示了語境的本質”(謝少萬)。

三、語境與語用學研究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隨著語義學和語用學等語言學科的興起和對語言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意識到了語境的重要性。語境在語用學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語言學中任何涉及語境因素的分析研究都應屬于語用學研究的范疇”(Brown & Yule,1983)。語用學是一種對意義的研究,它所研究的不是抽象的、游離于語境之外的意義,而是語言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時體現出來的具體的意義。離開了使用語言的時間、地點、場合、使用語言的人及使用語言的目的等語境因素,便不能確定語言的具體意義。目前,語用學研究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指示語、會話含義、前提、言語行為和話語結構分析。下面結合語用學研究的五個方面及一些例子來分析。

1.語境與指示語

指示語是語用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包括人稱指示、地點指示和時間指示。語言中指示語的指稱和它們在構成話語時的含義都取決于語境。沒有特定的語境,存在指示語的句子很難理解,甚至會誤解。

(1)They are on the grass.

(2)I will come back within an hour.

(1)中“they”是指人,還是指事物,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確定。(2)中,如果聽話人在場,就會確切知道從說話時刻起的一小時后說話人將回來;如果是留言條,見到留言條的人則無法準確知道留言人什么時候回來。因為留言條上沒有指明具體的語境因素,即留言的具體時間。

2.語境與會話含義

通常情況下,言語交際的雙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際成功的愿望;為此,人們要遵守一些諸如真實、充分、關聯、清楚等原則和準則。如果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一方的話語在表面上違反了合作原則,那么他可能是故意這樣做的。聽話人一方就要依據當時的語境,推斷出話語中的真正含義,理解話語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A: Can you go to Edinburgh tomorrow?

B: B.E.A pilots are on strike.

(2)A: Where is Bill?

B: There is a yellow Vw outside Sue’s house.

(1)中B的回答與A的問話風馬牛不相及。但A聽完后能夠明白對方是對自己的問話作否定回答。因為他根據語境聽出了B的言外之意:他想乘飛機去愛丁堡,但飛行員罷工使他無法成行。(2)中A從B的答非所問的回答中,雖然未直接得到Bill在何處的準確答復,但是他可以在語境的幫助下做出如下推斷:比爾有一輛黃色大眾牌轎車,且它又停在蘇家門外,那么,比爾有可能在蘇的家里。

3.語境與前提

前提(presupposition)又稱前設,先設,預設;它也是一種推理,是在語言結構的基礎上,依靠邏輯概念、語義、語境等推斷出話語意義的先決條件。語用前提是說話參與者共享的舊信息,不必在話語中再用語言形式表達,但它是理解話語所必須了解的。

(1)Mom said:“Mary, clean the room.”

(2)Ms. Smith,can I get your coat?

(1)句中母親向女兒發出的這一“要求”必須有一系列的語用前提作為先決條件,如要打掃的房間是母親和女兒都明確的房間;要打掃的房間一定已經很臟很亂了;母親知道女兒有能力去做這件事等。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下,存在交際雙方所共知的而且合適的前提,才能正確理解話語的語用含義。一般情況,理解(2)這個句子需要預設以下條件:聽者是一位成年男子,他的社會地位高于說話的人,或者說話雙方很熟悉。

4.語境與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不是從形式上去分析句子本身,而是從功能的角度把句子看做是說話人用它來實施某種行為。在實際對話中,說話人不僅僅是在表達某個意思,而往往在實施某個行為,解決話語的“言之所為”,例如“陳述”、“請求”、“提問”、“命令”、“感謝”、“道歉”和“祝賀”,等等。言語行為主要研究話語的言外之意,在分析言語行為的時候,語境是成功分析的重要因素。

(1)A: John, telephone!

B:I’m in the bath.

(2)I haven’t finished my composition yet.

(1)句中對話的語境是前者讓John聽電話,而John在洗澡。因此,John的回答不僅是告訴對方他在哪里干什么,實際上也包含著“請求”對方代接電話這一“言外之意”。(2)離開語境只是一個陳述,但如果是課堂上學生對老師講這句話,老師根據相應的語境便可以理解學生的“言之所為”實際上是一個請求。

5.語境與話語結構

以上通過語境對指示語、會話含義、前提和言語行為作用的分析,實際上都屬于話語結構的語用分析。換句話說,語境在話語結構的語用分析起著重要的作用。交際雙方正是在一定的語境下,根據雙方所共知的、合適的前提推導話語的語用含義,理解其“言外之意”。而語境又是隨著交際的進行而變化的,即隨著語言環境、非語言環境和認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語境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同時它也是定義語用學這一學科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語境的提出和研究區分了語義學意義和語用學意義,劃分了傳統語義學和語用學的研究范圍,使對意義的研究進入了動態的范疇。同時,語境對語用學的主要研究課題都具有重要作用:指示、前提和會話含義都要依賴語境而存在,語境對言語行為具有制約作用。因此,可以說語用學是研究語言和語境的學科,語境對于語用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核心的意義。熊學亮甚至認為“語用學實際上是一門語境學”。

參考文獻:

[1]Levinson,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Brown,G and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6-27.

[3]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Vol.1:572 - 603.

[4]Jacob.L.Mey.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5]何兆熊.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19-25.

第7篇

關鍵詞:語境理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閱讀不僅僅是單純的詞義語法理解,而是對整個語篇的理解和把握,涉及到詞語在具體語篇中的詞義選擇、情景構建和文化背景知識等方面問題。閱讀理解的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境的分析。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運用語境理論指導教學,通過分析語境,解讀語境,培養學生的語境意識,引導學生掌握語境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語境理論分析

語境,即語言交際的環境。從狹義上說,語境,即語言的上下文。從廣義上來說,語境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其中語言性語境主要指語言環境。非語言性語境主要指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下面對此加以具體分析。

1.語言環境

語言環境,又稱為上下文語境,是指詞、短語、句子或語篇的的前后關系或上下文,有助于詞、短語、句子等特定意義的理解。如英語中的“blue”一詞除了表示顏色外,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在It was a blue Sunday,and he had to go to work中,blue含有憂愁苦悶、情緒低落之意,譯為:又是一個討厭的星期天,他不得不加班。在blue blood中,blue則有社會地位高、出身名門之意。

2.情景語境

情景語境是指說話、語言、言語事件的時空位置,它決定了特定場合下,說話者的真正意圖。一個詞、短語的詞義或句子的意義并不完全取決于上下文語境,還需借助詞匯和話語所處的情景語境。如:They look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we found a spring一句,“spring”在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含義,若沒有特定的情景,是很理解說話人的真正含義。在修表時,spring指發條,在安裝彈簧床時,spring指彈簧。而當旅行者在沙漠中終于找到水源時,spring指水源。

3.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是指說話者所在言語社團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方式等。任何一個語言使用者都有個特定的言語社團,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篇章解讀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如在“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set un a loneliness indus try!”一句中,若沒有美國這一社會背景,是難以理解其含義的。“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國社會福利中的一個社會服務項目。由于美國有大量的孤寡老人無人照料,成了社會熱點問題,于是,美國政府部門根據該問題專門成立了一個為孤寡老人服務的社會服務項目,即loneliness industry。

二、語境理論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語境理論的豐富內容決定了語境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地運用語境理論,對于幫助學生推測詞義、句義理解,提高猜詞解義技能和閱讀能力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只注重語言本身,而忽視語境的運用,往往會導致學生語境反應能力和重構能力的缺失,難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還會造成學生忽視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導致學生在進行英語交流或寫作時出現“中式英語”。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語境理論,加強語境分析,培養學生的語境意識,訓練學生的語境反應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1.精選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語境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精心選擇一些內容適中,形式適當的閱讀材料,訓練學生的語境反應能力,強化學生的語境知識。當學生閱讀完語篇材料后,教師可根據文章上下文所提供的主要情景、作者的語氣態度等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判斷,久而久之,學生的語境意識會得以提高,語境知識會得到加強。此外,需注意的是,所選的語篇材料內容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富有生活化氣息。語篇的生詞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內,若生詞過多,學生難以從生詞周圍獲取足夠的語境線索來推斷詞義、句義的真正含義。

2.借助語境線索,加強學生猜詞解義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句內和句間的局部語境線索,或語篇層次上的整體語境線索,加強學生的猜詞解義訓練,訓練學生根據上下文線索猜詞斷義,讓學生體驗詞義推理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樂于并善于運用語境猜詞解義的技能。同時,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對上文情景回憶的能力,并培養學生對下文的快速預測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鼓勵課外閱讀,強化文化語境知識

在平時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涉獵書本以外的知識,多閱讀西方社會、文化較深的歷史、宗教、人文等方面的相關知識,這樣既可以鞏固和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增強學生的語感,又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知識文化素養。同時,教師還應適時適度地為學生補充文化語境知識,通過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掌握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把握文化語境的差異,突破閱讀中的文化障礙。

總之,運用語境理論指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可極大地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加強語境知識的訓練,引導學生分析語境,利用語境線索猜詞斷義,突破閱讀中的文化障礙,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理解文章,習得詞匯,掌握知識,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祁林:語境理論在中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J].英語教師,2011年07期

[2] 張娜:語境與英語精讀教學[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第8篇

關鍵詞: 語境 語言語境 情景語境 文化語境 翻譯

1.引言

在翻譯活動中,譯者面臨著對原語文本進行最大限度的理解這一重大任務。要想最大限度地理解原語文本,譯者對存在于原語文本中的語境不能不加以重視。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語境的產物。翻譯,作為兩種語言之間以傳達語義為主要目的的語言交際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語境,正如紐馬克所說:“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對于翻譯活動來說,對語境的理解與否將制約翻譯的成敗。理解原文必須緊扣語境,反復琢磨,譯語表達也必須密切聯系語境,選擇恰當而得體的表達方式。

語境原則首先源于弗雷格(Frege)1884年完成的《算術基礎》,即“必須在句子聯系中研究語詞的意謂,而不是個別地研究語詞的意謂”(王路,1996:49)。“語境”(context)的概念則在20世紀30年代,由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功能學派創始人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提出,并指出語境是決定語義的唯一因素,舍此別無意義可言。英國語言學家、倫敦學派的創始人弗斯(John Rupert Firth)繼承并發展了這一觀點,認為意義就是語言成分在語境中的功能,把語境從語言上下文拓展到語言使用時的主客觀環境。指出除了語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語言出現的環境中人們所從事的活動之外,整個社會環境、文化、信仰、參加者的身份和歷史、參加者的關系等,都構成語言環境的一部分。

現在,語境既包括文本上下文,也包括文本產生時的主客觀環境,這已成為共識。王建平對語境的定義進行了綜合,他說,“語境就是交際過程中語言表達式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為言辭的主客觀環境因素。”(王建平,1989:24)。胡壯麟先生把語境分為三類: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

語言學家們關于語境的研究對語言的理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語言的翻譯無疑也具有深遠的影響。本文擬從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這三個方面探討語境因素在翻譯中所起的作用。

2.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與翻譯

語言語境亦稱上下文,指語篇自身的結構及邏輯連貫,“即詞、短語、語句或篇章的前后關系”,根據上下文常可以幫助理解詞或短語等語言成分的特定意義。正如英國語言學家弗斯所云:“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每一個詞,當用于一種新的語言環境中時,就是一個新詞)。因此,即便似乎是最簡單不過的詞,對其用法和譯法也絕不可忽略,它們往往會因語境的變遷而派生新義。請看下例:

Power can be transmitted over a long distance.

電力可以輸送到很遠的地方。

Friction causes a loss of power in every machine.

摩擦能引起每臺機器的功率損耗。

The fourth power of three is eighty-one.

三的四次方是81。

The combining power of one element in the compound must equal the combining power of the other element.

化合物中的一種元素的化合價,必須等于另一種元素的化合價。

This is a 20 power binocular microscope.

這是一架20倍的雙筒顯微鏡。

上述各句都出現了power這一名詞,但要準確了解power在各句中的含義,需要推及整個句子,即它們各自所處的上下文,因此必須根據上下文的聯系以及詞的搭配關系或專業范圍來判斷和確定某個詞在特定場合下所應具有的詞義。

3.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與翻譯

情景語境指的是語篇所涉及的具體場景、事件及參與者,即具體的參與交際的人、發生的事、交際的渠道、交際者的個體心理及相互關系等。

3.1 交際者(tenor)

譯者的任務是要傳達原作者或交際雙方想要表達的意圖。因此,在翻譯時掌握作品中人物的知識、修養及性格、身份,甚至說話人與受話人表情、姿勢、語氣、語調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粗野鄙夫,他的話就不應譯成文縐縐的,反之,一個貴族小姐,不應該言語粗俗。一個人生氣、憤怒與心情愉快說話的語氣截然不同。這些在翻譯的時候都應該注意。請看下例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e)中小簡?愛同她表哥吵架時的一段話:

“Wicked man and cruel boy!” I said. “You are like a murderer-you are like a slave-driver -you are like the Roman emperors!”

譯1:“殘酷的壞孩子”我說,“你像一個殺人兇手――你像一個監管奴隸的人――你像一個羅馬的皇帝。”

譯2:“你這兇殘的壞家伙!”我說,“你簡直像個殺人犯……你像個監工頭……你就像那羅馬暴君!”(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仔細品味原文,會感受到小簡?愛當時非常氣憤,因此言語不可能心平氣和。譯1顯然不太符合原語的語境含義,沒有能夠很好地表達言者當時的心境。言語是刻畫人物、表達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譯2則充分再現了原語的語境意義。

3.2 時間(place)、地點(time)

時間、地點作為情景因素指的是話語所產生的時間、地點。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時間說往往會具有不同的意義。例如:“I’m busy. I’m preparing for dinner.” “dinner”指“正餐”,既可譯為“午餐”,也可譯為“晚餐”。如果說這句話的時間是上午九點左右,則指的是“午餐”;但如果是在下午四點左右,那很顯然指的是“晚餐”。同樣,在很多情況下,話語的意義與特定的地點密切相關。例如:It’s time to go aboard.這句話在車站說,指“該上車了”,在機場說,則指“該上飛機了”。這種依附于具體時間、地點的情景意義在英語中為數不少,翻譯時一定要引起重視。

4.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與翻譯

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即語篇所涉及的文化、社會背景與交際、認知有關的關聯理論的語境,又稱為語境假設(contextual assumptions)。文化語境包括當時的政治、歷史、哲學、科學、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識,還包括同時代的作家作品。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譯者要充當跨越兩種文化的橋梁,既從原文文化語境的角度理解原文,又要從譯語文化語境著眼,將原文信息重新表述為譯文讀者接受和理解的語篇。

對西方典故的翻譯尤其要考慮到文化的因素,如果離開了文化語境,我們就無法確定它們的含義。《圣經》,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著名文學家(如莎士比亞等)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都成了典故。比如:莎士比亞劇作《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Shylock),已成為那些斤斤計較的放高利貸的人的代名詞。如果不了解原來的典故,就不可能準確地理解其含義。有的英語成語隱含著一定的歷史或神話典故,例如: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比喻暗藏的敵人或危險),Sphinx’s riddle(斯芬克司之謎――比喻難解之謎),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羅門一樣聰明――比喻非常富有智慧),a Judas kiss(猶人之吻――比喻背叛行為),crocodile tears(鱷魚眼淚――比喻假慈悲)。

5.結語

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的是從形式到內容、從語音到語義、從達意到傳情、從語言到文化的多層次、多方位語際轉換,翻譯往往受制于社會文化因素,也表現在譯者的話語組織依賴于說話人在特定交際環境中的語境。因此,語境與翻譯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語境制約翻譯,翻譯依賴于語境,語境在翻譯中至關重要。我們在從事翻譯活動時,必須充分考慮各種語境因素,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力求獲得語境和功能對等,提高譯文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潤請.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 [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3]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4]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陸谷孫.英漢大辭典[Z].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第9篇

關鍵詞:語境;文言文四類題型;解題策略

語境即語言環境,是指人說話時所處的狀況和狀態。從狹義上看,語境主要包括“上下文語境”和“情景語境”。“上下文語境”指詞語間的語法關系、句間的語義關系,以及與本詞關聯的前后詞語,或與本句關聯的前后語句等。[1] “情景語境”即語句所處的文本大環境。文言文閱讀對中學生來說一直都是塊硬骨頭,很多學生讀不懂文言文,甚至畏懼文言文。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因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在語法和詞義上存在著較大差異,使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另一方面是因為過去文言文閱讀解題缺乏語境觀指導,只是機械地解題而不注重語境分析,導致學生面對文言文閱讀題無從下手。教師應在平時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策略,做到因“境”解詞、因“境”斷句、因“境”悟文、因“境”翻譯。

一、因“境”解詞

文言實詞的考查范圍廣,且詞義不定項,詞義會隨著活用、引申等現象而發生改變,要求學生不能死記硬背,要結合語境來判定實詞的含義。相對于眾多的文言實詞,常考的文言虛詞有“而、其、何、乎、乃、且、若、所、焉、也、以、則、者、之”。基于語境學對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分類建模,可幫助學生因“境”解詞。

1.虛詞作為連詞使用

虛詞作為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轉折”“因果”“并列”“假設”等關系,可翻譯為“卻”“因而”“并且”“如果”等。常見的可作為連詞的虛詞有“而”“其”“且”“然”“以”“則”等。

2.虛詞作為實詞使用

一些虛詞可以在句子中作為實詞存在。如“吳廣以為然。乃行卜”(《陳涉世家》)中的“然”作為形容詞,表“正確的,對的”。

3.虛詞作為語助詞、語氣詞使用

虛詞作為語助詞,無實際意義,起到調節的作用,或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虛詞作為語氣詞,常表疑、揣測、感嘆、祈使等語氣。

4.虛詞作為介詞使用

虛詞作為介詞,表名詞、代詞等與句中其它詞的關系,表示“時間”“對象”“處所”“目的”等,可翻譯為“在”“對”“為了”。常見的可作為介詞的虛詞有“乎”“為”“以”“因”“于”等。

5.虛詞作為兼詞使用

兼詞是指古代漢語中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的字。虛詞中常見的可作為兼詞使用的有“諸”“焉”“曷”“盍”等。

6.虛詞作為固定結構使用

常見的虛詞組合作為固定結構使用的有“其…其…”“有以”“無以”等,可翻譯為“是…還是…”“有用來…”“沒有用來…”。

【策略操作】(2016年天津卷)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東南無之,必也蜀( )

②必寬譬之,( )飲泣強食

③宗質負其母( )歸

④予一見不敢再( )

A.焉乃于者 B.乎其以者

C.乎乃以也 D.焉其于也

【參考答案】C

【策略解說】本題考查虛詞的理解,可基于語境,結合以上六類虛詞用法的分類解題。“吾求母,東南無之,必也蜀乎?”中“乎”用于句末,表揣測語氣,譯為“吧”;“必寬譬之,乃飲泣強食”是李臺州在司馬家人勸說下才邊哭邊勉強吃點東西,結合情景語境,可知“乃”連接前后句子,表承接關系,譯為“才”;“宗質負其母以歸”中的“以”相當于“而”,表承接,可不譯;“予一見不敢再也”,“也”用于句末表陳述語氣,是作者敘述自己見李臺州時的情形。

二、因“境”斷句

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傳統句讀中常見的錯誤類型有:當斷不斷、不當斷而斷、當屬上而屬下等。要正確斷句,就要讓學生養成結合語境分析文句、文段的習慣,做到因“境”斷句。此類題型常見的解題策略有:

1.抓標志性詞語

(1)出現“曰”“云”等對話性標志的詞語時,結合情景語境判斷其是否要展開對話,如果是,則此處應用冒號和引號斷句。

(2)根據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可判斷標點位置。如“者…也”結構的判斷句,可在“也”后斷開;“動詞+于(見、為)+主動者”結構的被動句,可在“主動者”之后斷開等。

(3)根據虛詞的用法,判斷句子的開頭或結尾。如“夫、且夫”作為句首發語詞時,可判斷此處是句子開頭;“矣”、“焉”作為句末語氣詞時,可判斷此處為句子結尾等。

2.確保標點前后的每個句子符合情景語境

語段句子間本來就有著緊密的語義關系:或按邏輯、事理順序論述、說明;或按時間、空間順序描寫、記敘等。因此,在使用標點符號斷句時,一定要使斷句后的每個句子符合文章語境和行文邏輯,并且要語義準確、字句通順。

3.要符合作者的意愿和常理

由于文言文的創作時間比較久遠,當時的人物稱謂、官位、地名、表達方式等都與今天有很大差別,借助注釋,可以在斷句時避免出現違背常理的錯誤。

【策略操作】(2016年全國卷)4.下列對文中第一句加線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C耳/索之/果然/

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C耳/索之/果然/

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C耳/索之/果然/

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C耳/索之/果然/

【參考答案】B

【策略解說】此題可基于語境,結合以上三點注意事項,使用排除法解決。先把選項代入文中,結合本文的情景語境,可推測出它的大意,即贊美曾公亮的政治才能。據此,可排除C、D。“移書詰盜”為動詞詞組,表“文書,稽查盜賊”,中間不可斷開;“報”相當于“曰”,下面是上報的內容,所以在“報”后要斷句;“殆”譯為“大概”,引出一句話;“之”“然”是代詞,分別斷開。

三、因“境”悟文

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各省高考卷多將兩者合為一題考查,要求考生不僅要排除大體正確中夾雜錯誤的選項,而且要能夠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并結合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對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講道理進行分析和判斷,做到因“境”悟文。此類題型常見的解題策略有: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按選項找到切入點

首先應在整體閱讀全文的基礎上,對文章內容、傾向有個總體把握,形成“整體文意”。[2]如常考的人物傳記類文章,要弄清作者記了哪些事,通過這些事表現了人物的哪些精神風貌和性格特點。然后根據選項中的切入點對選文內容要點進行比照、分析和概括。

2.對照內容要點,比較選項與文意之間的偏差

基于語境進行文意辨析,在上下文語境中常出現的雷區有:實詞詞義誤用、虛詞連接的語義關系或句間語義關系的曲解等;情景語境中常出現的雷區有:曲解文意、無中生有、張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在遇到此類題型時,要根據選項內容,確定與之相對應的閱讀區間,在“整體文意”的指導下,比較選項與原文,找出偏差。

3.著眼全文,總結概括文章思想

在語境中根據命題指向,明確重點詞義、句義以及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系,確認語境重要信息,從而揭示概括文章主題思想。

【策略操作】(2016年江蘇卷)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汝霖早年雖博覽群書,但在科舉方面并不順利,直至他父親去世都沒有考取功名。

B.鄧文浩公聽信別人的傳言,認為張汝霖已難以造就,后通過當面測試才改變了看法。

C.張汝霖參加科舉考試時差點因老教諭的昏聵而名落孫山,幸虧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黃貞父斷案時遇到難題,無法解決,張汝霖下筆千言,精準斷案,黃稱贊他為奇才。

【參考答案】D

【策略解說】四個選項分別對應文章的第一段的上半部分、第一段的下半部分、第二段、最后一段。D項對應的內容在文中的表述是“貞父黃先生善謔弄,易大父為紈绔子。巡方下疑獄,令五縣會勒之,貞父語同寅曰:‘爰書例應屬我,我勿受,諸君亦勿受,吾將以困張廣昌。’”而選項的表述是“黃貞父斷案時遇到難題,無法解決”。結合情景語境,看出其曲解了原文文意,屬“曲解文意、無中生有”。

四、因“境”翻譯

很多考生在翻譯中能做到將實詞、虛詞字字落實,特殊句式有所體現,但翻譯出來的句子還是別扭。究其根本,是考生沒有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語境和情景語境,做到因“境”翻譯。一般來說,“上下文語境”可以定位字詞的翻譯,調整特殊句式。“情景語境”則可為翻譯規定一個大致方向,使翻譯不跑偏。

【策略操作】(2016年北京卷)12.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①楚民即釋其耕農而畋鹿

②內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舉國而歸齊矣

【參考答案】①楚國的老百姓就放棄了他們的耕作而捕獵鹿。

②(衡山國君)內心估量自己沒有足夠的兵器來應對兩大橙耍就奉送國土,歸順了齊國。

【策略解說】①句所處的情景語境是齊桓公派人出重金急求楚國的生鹿,楚王便下令讓百姓盡快獵取生鹿,換取齊國的全部財寶,于是楚國的百姓就放棄了農耕而去獵鹿。句中的“釋”、“畋”為動詞,譯為“放棄”“獵捕”,需重點翻譯。“即”“而”連接這兩個動作表承接關系。②句所處的情景語境是齊國高價收購衡山國的兵器,衡山國百姓放棄農業,鑄造兵器,結果衡山國被魯、齊兩國占領,衡山國君自量無法抗衡齊魯兩國,便舉國歸齊。了解了情景語境,便知本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語“衡山國君”,句中“量”“應”為動詞,譯為“估量”“應對”,要重點翻譯。由此可見,“情景語境”起到定向作用,沿著基本方向,結合“上下文語境”便可定位推敲出其具體字詞的含義。

文言文對我國中學生的影響之大是不可低估的,而文言文教學一直都是語文教學中的“死角”,一些學校甚至出現了“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現象。要想改變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偏見,就要求教師以文本為依托,找出文言文常考題型的解題策略,幫助學生少走彎路、錯路。

注釋:

[1]卓立子.基于語境的文言文解題策略――2015年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掃描和解題策略淺探[J].語文教學通訊,2016,(4).

第10篇

關鍵詞:語境;分類;對外漢語教學;作用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0-0100-01

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語用學的重要理論之一“語境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就有著頗為重要的實用價值。

一般而言,語境就是語言運用的環境,是人們運用語言的基礎和出發點。1923年波蘭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首次提出這一概念。我國國內現代漢語研究中最早提出和研究語境的當屬陳望道先生。

一、語境的分類

對于語境的分類,學術界觀點不一,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為了便于更直觀清晰的看出語境的研究內容,我們可以把廣義的語境分為:

(1)上下文語境,由語言因素構成,包括口語的前言后語和書面語的上下文。(2)情景語境,由非語言因素構成,包括時間、地點、話題和交際參與者。(3)民族文化傳統語境,簡稱文化語境,包括歷史文化背景、社會規范和習俗、價值觀等。

這種分類方法既顧及了漢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大家都能接受的“上下文語境”和“情景語境”,又把“民族文化傳統語境”吸收進來,更好地體現了對外漢語教學的跨文化特點,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贊同。

二、語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

由于漢語詞義的模糊性,民族性,多義詞、同義詞的存在以及眾多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多種原因,要理解一個詞或一句話的意思,離開一定的語境是不行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境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下面我們分別談一下語境各個方面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上下文語境

在漢語中,詞義的多義性和模糊性給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同一個詞語有不同的義項,但在具體的語境中,詞義又具有單一性。例如:

我的鬧鐘不響。“不響”是個多義詞,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①沒有聲音。②有聲音,但很小。單從此句來看我們沒法判斷該取哪個意思,但是假如結合上下文,就很容易判斷了。

“我的鬧鐘不響,聲音跟蚊子嗡嗡似的。”這個就是聲音小,不響亮的意思。“我的鬧鐘不響,原來是沒電了。”這個就是沒有聲音的意思。

實際上上下文語境的作用還遠不止于此,依據上下文我們還可以辨別詞語的比喻義,理解詞語的內涵意義,確定詞語的臨時意義等。例如: “觀魚”中“魚”一定是活的,“煎魚”中“魚”則是死的,[±活]這些義素就是“魚”由上下文臨時賦予的。

要想明白一個詞或句子的真正含義,必須從它所出現的語境出發,結合上下文去理解,這樣才能避免句子歧義的出現。

(二)情景語境

一句話的具體意思必須結合它出現的具體情景來理解,我們知道,漢語中有“言內意外”的現象,即真正的意圖在字面意義之外,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具體的情景去揣測說話者的真正意圖。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中國人比較含蓄,很多話不直接說出,而是采用一種間接迂回的方法,讓聽話者自己去體會,很多外國人,他們根本不理解這種現象,如果在教學中不注意教給他們要從語境的方面去揣摩說話者的言外之意,那么交際很難順利進行。

(三)民族文化傳統語境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交際中很多話語都是以這些文化傳統為基礎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些文化背景,就會不了解甚至誤解說話人的意思。例如:

甲:你有什么了不起,能把我吃了?乙:不能,我是回民。

外國學生看到這句話,會一頭霧水,覺得前言不搭后語,但是如果了解我國回族人民不吃豬肉的文化傳統,就會恍然大悟,這句話有這樣一個蘊含:回民不吃豬肉。于是可以推導出這樣一個會話含義:你是豬,我當然不能吃你。

三、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地方

語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語境理論的教學,除了在課堂上要注重語境知識的講解之外,還應該設計較多的實際語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體會和揣摩。其次還要適時地加強文化傳統知識的講解,讓學習者了解中國的文化傳統,之后,還要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到真正的社會環境中去鍛煉自己,當然,對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問題要及時地加以糾正解決,避免在日后的交際活動中犯類似的錯誤。

第11篇

關鍵詞:翻譯 語境 譯本比較

1.前言

美國翻譯學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即是“在接受語中尋找最為貼切自然的等值表達,首先著重意義的對等,其次是風格的對等”。(Nida,279)確定意義的第一步就是正確理解源語所要傳遞的信息,第二步則是選擇對貼合原文的等值表達。然而,說時易,做時難。語言是不斷變化著的,譯者應該如何應對變化,達到翻譯對等呢?語境理論無疑能提供有效的指導。

奈達指出:“翻譯是語境中的翻譯。”(Nida,286)當代英國功能語言學家約翰?費思也表示:“一個詞在新的語境中則成為一個新詞。”(李,5)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也堅信語境是翻譯中的最重要因素,其重要性超過了任何其他規則,理論或詞語的基本意義。(王,29)語境的重要性得到許多學者的認可和響應,并紛紛將語境理論運用到翻譯實踐中去。

鑒于語境理論于翻譯研究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語境理論的定義和語境的多種功能。

之后通過對薇拉?凱瑟的《一場瓦格納的音樂會》兩個中譯本的對比,說明如何將語境理論應用到翻譯實踐和翻譯批評中去,并體現語境功能。最后,本文指出語境分析是獲得最自然貼切等值翻譯的唯一路徑。

2.定義和功能

許多學者都嘗試回答“什么是語境?”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絕對的簡單的答案。Lyons解釋道,如果要給語境下一個令人滿意的定義,那么就勢必要牽涉并影響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甘,3)事實上,無論何種定義,都是學者站在不同角度,有所側重的觀察所得。基于前人所下的定義,筆者將語境的定義總結如下:語境是語言環境和非語言環境對使用中語言帶來的決定性的影響。

語境大體可以分為兩種:狹義中的語境指詞語所處的短語或句子,即我們所說的語言語境;廣義中的語境指語言因素和諸如自然、社會、文化環境等非語言因素。(甘,3)當代語言學家韓禮德對語境的理解如下(劉,86):

語境:語言語境,非語言語境(情境語境,文化語境)

根據日本語境專家的理論,語境有八種功能:絕對功能,限制功能,解釋功能,補救功能,設計功能,衍生功能,轉換功能和獲取功能。(26-43)在下文中,筆者將通過文本分析,研究語境的四個主要功能。

2.1解釋功能

使用中的語言與其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譯者可以通過語境把握和傳遞給目標讀者最確切的意義。要把握其確切含義很大程度上仰賴對語境解釋功能的分析。具體來說,其分析主要包含兩大步驟-理解和表達。此功能貫穿以下的文本分析,所以在此不詳述。

2.2限制功能

人們用語言來交換意見和傳遞信息。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依賴語境。語言和語境相互依賴性表明語言的使用受到語境的限制。限制功能是語境的基本和主要功能。在文學翻譯中,限制功能可以消除句法和詞法層面的模糊性。(李暢,118)以下筆者將通過實例分析。

2.2.1語言語境

原文:……their slender stock of provisions was always at the mercy of bands of roving Indians.(par.4)

譯文1:他們那點為數不多的儲糧往往變成一群群流浪印第安人的囊中之物。

譯文2:他們微薄的糧食儲備總得受游牧的印第安人的支配。

原文中的“mercy”是固定搭配“at the mercy of”中的一部分,其意義受到此固定搭配的限制,意為“powerless against(無力抵抗的)”。如果脫離語境,其翻譯則可能成為:他們那點微薄的儲糧總得靠印第安人的施舍。那么,就扭曲了原文的意義。所幸兩名譯者都充分分析其所處的語言環境,盡管措辭不同,但傳遞的都是正確的信息。

2.2.2情景語境

語言的意義也隨著其所處的情景而發生改變。

原文:I sat again before her parlor organ,fumbling the scales with my stiff,red hands…(par.2)

譯文1:我仿佛又重坐在嬸嬸那架家用風琴前,用僵硬、通紅的手指笨拙地摸弄著琴鍵……

譯文2:我又一次地坐在阿姨的客廳風琴前,用僵硬紅腫的手指笨拙地學彈音階……

原文的“scales”的意義必須仔細斟酌。“scales”有多重含義,如天平,音階。如果沒有分析原文的情景,即主人公是處于客廳風琴前,而且整篇文章是圍繞音樂展開的,譯者就很有可能錯譯為:“笨拙地擺弄天平”,大大的偏離了原文。

2.2.3文化語境

原文:Carpenter,who,of course,had no money,had taken a homestead in Red Willow.

County…(par.4)

譯文1:卡潘特當然沒什么錢,于是他在紅柳縣領了一份宅地……

譯文2:當然,卡朋特身無分文,在……的紅柳郡,他獲得了政府給予的一份田產。

“take”的意義為“拿,帶走,獲得,得到”,因此,原文的“had taken”語義相對模糊。而且Homestead是一個文化承載詞匯,指的是根據美國政府1862年宅地法給予定居者的作為農場使用的160英畝田地。一旦譯者缺乏背景知識和跨文化交際意識,那么,“had taken a homestead”的意義就局限于“領了一份宅地”。譯文2中的“獲得”意義也相當模糊,譯文讀者無法獲得充分的信息。

2.3衍生功能和補救功能

字典提供的是詞匯的基本概念,在具體的語境下,詞匯的意義則要更豐富得多,這時,僅僅依靠字典所提供的意義是遠遠不夠的。語境理論認為,語境不僅僅使詞匯的意義具體化或籠統化,而且還生成輔的臨時性意義。(李暢,120)

2.3.1語言語境

原文:…I never knew how far it bore her,or past what happy islands.From the trembling of her face I could well believe that before the last numbers she had been carried out where the myriad graves are…(par.19)

譯文1:……不知它究竟把她帶了多遠,經過了哪些幸福的島嶼。據她那顫抖的面孔來看,我相信最后一曲開始時,她已被帶進了海洋―那萬墳聚集的地方……

譯文2:……不知這水流帶著她走了多遠,領著她游歷了哪些快樂的島嶼。但從她顫抖著的臉龐,我有理由相信,在最后一曲開始前,她已被帶到萬千墓冢的地方……

原文的兩個句子之間存在著意思的轉折,盡管作者并沒有使用明確的轉折連詞如“but”或“however”。但是,如果譯文中不出現“但”來體現這一層轉折,第二個句子的出現就會顯得突兀。因此,“但”字作為一種補救措施而出現。

2.3.2情景語境

原文:My aunt wept quietly……From time to time her dim eyes looked up at the lights……(par.18)

譯文1:嬸嬸安靜地哭著……她不時抬起朦朧的淚眼看看燈……

譯文2:我的阿姨靜靜的落著淚……..她暗淡的眼睛時不時望向……燈……

當dim修飾眼睛的時候,按照字典里的意思應該為“朦朧的,模糊的,看不清的”。考慮到當前的情景“My aunt wept quietly”,較好的譯文應該是“朦朧的淚眼”,而不是“暗淡的眼睛”。原文中語境是我的嬸嬸由于哭泣而看不清楚東西,所以盡管eyes通常沒有淚眼的含義,但是,通過對語境的分析,如果翻譯為淚眼更加符合情景。這就是語境的衍生功能。

原文:She would sit beside me by the hour,darning and counting while I struggled with the“Joyous Farmer”……(par.6)

譯文1:當我和《快樂的農夫》搏斗時,她便坐在旁邊織織補補,或是算算賬。

譯文2:當我和《快樂的農夫》奮戰的時候,她便坐在我身邊,一邊縫補衣物,一邊打著拍子。

“counting”在字典里并沒有打拍子的意思,但是,在這里卻是最貼切的翻譯。Joyous Farmer是主人公彈奏的曲子,“她”是教導主人公彈奏的人,darning和counting之間用and相連接,“她”不可能同時進行縫補和算賬,因此,通過語境分析,譯文2“打拍子”是準確的翻譯。這是體現語境衍生功能的又一個典型例子。

2.3.3文化語境

原文:As for myself,I saw my aunt’s misshapen figure with that feeling of awe and respect with which we behold explorers who have left their ears and fingers north of Franz-Josef-Land,or their health somewhere along the Upper Congo.(par.4)

譯文1:至于我自己,我望著嬸嬸那飽經風霜的身影,滿懷敬畏之情,就像是望著那些在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以北地區凍掉了耳朵和手指,或在剛果河上游染疾受傷的探險家們一樣。

譯文2:而我,看著阿姨變形的身軀,心生敬畏。是一種對在弗朗茲約瑟夫大地北部失去耳朵或手指,或是在剛果上部沿途喪失了健康的探險者懷有的敬畏。

“Leave”在字典里有“留下”的含義。譯文1將have left their ears譯為“凍掉耳朵”在字典里也是找不到根據的。但是如果我們知道Franz-Joseph Land指的是北冰洋非常寒冷的島嶼,那么,凍掉耳朵的翻譯是合情合理的。而譯文2對原文的字面翻譯則顯得生硬。同樣的,the Upper Congo指剛果河從源頭到盧瓦拉巴河的河段,那里的氣候相當惡劣,譯文1的“染疾受傷”也比譯文2“喪失了健康”的翻譯更為自然貼切。這也是語境衍生及補救功能的體現。

3.結語

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是對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的準確理解和傳遞,其順利開展離不開對語境的分析。本文將語境理論應用到文本分析和批評中去,重點關注語境的四個功能―解釋、限制、衍生和補救功能。通過對兩個譯文的對比分析,語境理論的適用性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需要強調的是,盡管筆者獨立篇幅探討這四個功能,事實上在確定詞匯意義的時候,它們是密不可分、互相作用的。同樣,語言、情景和文化語境三個方面也是互相牽制的。

奈達曾經說過,許多人將字典奉為最根本的權威及詞匯所有意義的貯藏地點。然而,從以上的分析我們也認識到,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有些詞匯意義永遠不會出現在字典里面。翻譯可以說是世界上極為復雜的活動之一。所以,在處理文本的時候,譯者必須認識到,文本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現象,不應該忽視文本的交際的功能,它是特定語境內的一個信息單位,也是更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Snell-Hornby,69)

在以上的文本分析中,筆者分三個層次分析語境功能―語言、情景、文化。語言語境指詞匯之前或之后的語言符號環境。(甘,14)情景語境指與特定交際情境相關的知識,包括時間、地點、場合、主題、交際模式,及其相互關系、性別、年齡、個性、種族、成就、教育背景等等。(甘,62)語言反映文化而且受到文化的限制。一個合格的譯者不僅僅是通曉雙語,而且通曉雙方的文化。因此在翻譯的時候,譯者必須考慮到原文所處的歷史文化地域環境。(劉,86)語言語境是文本分析的最低層,如果我們忽視情景和文化語境,要獲得最自然貼切的譯文是不可能的。詞匯的意義是不斷變化著的,只有依靠語境,才能把握其確切含義。

參考文獻

[1]Keats.John.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

[2]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4]Xizhen.ed.A Collections of Papers on Context.Beijing Language College Press,1992.

[5]方健壯.一場瓦格納的音樂會.當代英美散文名篇選讀.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6]甘瓊.語境理論對翻譯的重要性―對《茶館》兩個中譯本的比較分析..

[7]黃梅譯.一場瓦格納的音樂會.薇拉?凱瑟作品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8]李暢.語境在文學翻譯中的功能.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1,(1).

[9]李維章.語境因素對翻譯的限制和影響..

[10]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第12篇

論文摘 要: 本文從語言應用的角度闡明了語境與話語分析的關系,在陳述語境的特征的基礎上用大量的例證說明了語境對話語分析的作用。

布朗(G.Brown)和尤爾(G.Yule)在《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中指出,“話語”是說話者或者作者在某個語境中把語言作為交際的工具,用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實現自己的意圖,即“話語分析”是對使用中語言的分析。在交際過程中,語言的意義是根據語境來確定的,同一個語言單位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意義。所以荷蘭語言學家馮·戴伊克說:“要全面描寫話語,就不能把它看成孤立的、抽象的語言變體,而應該將話語和語境聯系起來分析。”而職業高中的英語的應用性就更需要正確了解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所在。

一、語境及其特征

1.語境。

語境是指言語活動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所處的情景,即對話話語的生成和理解產生直接影響的那些要素。根據組成要素的不同,語境可分為廣義語境和狹義語境兩類。

廣義語境包括:

(1)語言語境,即字、詞、句等的前后可幫助確定其意義的上下文。

(2)情景語境,指發生言語行為時實際情況,其中還包括參與者的主觀因素: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情趣、心情等。

(3)文化語境,是指某種語言賴以根植的民族里人們思想和行為準則的總和。

狹義語境包括:

(1)上下文。

(2)感知情景,即能見到或感覺到的事物。

(3)交際雙方共知的情況和共同的生活經驗。

2.語境的特征。

廣義和狹義的語境只說明語境的范圍,并不說明語境的特征,而后者對語境研究是至關重要的。Hymes曾明確指出語境應具備以下特征:在言語行為中,必須有輸出方,即講話人或作者,同時還要有接受方,即聽話人或讀者。在特定的交際活動中,具備有關輸出方的知識能使接受方推斷出對方可能要講的內容。假定講話人的身份為新聞發言人、教師或孩子的母親,聽話人為記者、同事或小孩子,基于以上知識,我們能大體推斷出他們的會話方式和大概內容。Hymes認為,話題也是語境的一個特征,有關話題知識多少,直接影響到信息接受者對話語內容的預測的精確度。另外,背景知識(包括言語發生的時間、地點、參與者的手勢等)也是語境的一個特征,具備這方面知識將會提高對話內容預測的準確度。Hymes認為,語境除以上特征外,還應包括參與者之間在事件中聯系方式(演講、寫作、標記、煙霧、信號等)、參與者之間使用的符號(指使用何種語言)和信息傳遞方式:另外,還有事件和基調。語境的特征是話語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的存在是無形的,但對話語分析的作用卻是巨大的。

二、語境對話語分析的作用

任何話語的產生都會有其特定的語境,脫離語境的話語是不存在的。語境對話語的形式和意義具有省略、簡化、解釋、推導等作用。由于語境對話語分析的作用具有普遍性,為了方便比較,本文選用英、漢兩種語言材料。

1.省略。

話語分為口頭話語和書面話語。語境對話語,尤其是口頭話語最基本的功能是省略,一般來說,語境的參與系數越大,話語的省略程度越高;反之也成立。省略包括:

(1)凡是在前言里出現過的成分(已知成分),一般不在后語里重復出現。如:《北京人在紐約》中:

“我想見你。”

“我也想”。

“什么時候?”

“現在。”

“在哪兒?”

“我家。”

(2)凡情景中存在的事物或現象,話語中一般不用詞語來表達,常用指示語替代,如(情景:看見久等的老師出現):“來了,來了!”再如(情景:在商店,一女友指著自己中意的衣服對另一位):

甲:“I like this one.”

乙:“So do I.”

C.凡參與者共知的信息,一般也不用詞語表達出來,如(甲知道乙有病):

甲:怎么樣了?

乙:好一點了。

2.簡化。

語境的另一個基本作用是簡化語言單位。在語境的參與下,話語里事物的名稱常常被簡化,如漢語中中央電視臺——央視,打擊拐賣婦女——打拐。人們憑共同的生活經驗,使用和理解這些簡化了的名稱,如:

Peter:Would you drive a Mercedes?

Maiy:OK!

在固定的重復情景中形成了公式化的套語,如在售票點常聽顧客(或旅客)對售票員道:“一張北京的”,“一張10排的”,等等。

3.解釋。

語境的解釋作用主要表現在對某些句素的實際用法的解釋。這是因為在一些句素中除了語匯意義外,還隱含著一定的語境意義。

4.限定—區分。

語境具有對多義現象、歧義現象的限定—區分作用,詞語的意義只限于一種解釋。如:

A:Do you think flying planes dangerous?

B:Yes,I think so.

假若A、B為飛行員,那么所談論的應該是駕駛飛機這個職業的危險性,如A、B為飛機場附近的居民,他們的意思就是說住在機場附近,安全性不高,最好住到別的地方。

5.推導。

Grice認為話語分析有自然意義和非自然意義,話語的自然意義指人們能按常規通過字面意義而獲得的話語意義;而非自然意義則指人們在特定的場合下,表達交際者意圖的語用隱含意義。在此基礎上,Grice以合作原則為出發點,提出了會話含意理論,認為人們說話時要相互合作,共同遵守一些諸如真實、充分、關聯、清楚等原則和準則。如交際一方的話語表面違反了合作原則,他可能是故意而為;交際的另一方則根據交際時的語境推斷出對方故意違反合作原則的意圖,即會話含意。Grice合作原則的真正價值并不是幫助我們分析人們在交際時遵守、使用原則的情形,而在于提示在說話者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下,聽話人是如何根據字面意義并借助語境的幫助推斷出話語的真正含義。

總之,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任何話語都是一定語境的產物。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在話語分析中注意語境對話語的作用,更清楚、準確地分析話語的真正含義。

參考文獻

[1]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念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上海外語出版社,2001.

[2]馮·戴伊克.社會·心理·話語.中華書局,1993.

[3]王德杏.英語話語分析與跨文化交際.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宜州市| 阿克陶县| 莱西市| 嘉义县| 北碚区| 江川县| 五常市| 珲春市| 景德镇市| 无为县| 厦门市| 永登县| 元朗区| 汤原县| 大同县| 容城县| 织金县| 丰县| 望奎县| 安新县| 凯里市| 徐州市| 左权县| 青海省| 合阳县| 西华县| 顺昌县| 灵璧县| 高台县| 浦县| 禹城市| 偏关县| 昌宁县| 大余县| 巴彦淖尔市| 宣化县| 瑞昌市| 昌江| 潼南县| 平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