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2 13:21: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分類號 B848.3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7.006
1 問題提出
社會心理學家Rubin(1970)將愛情界定為一個人對某一特定他人所持有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使他(她)以某種方式表現對該特定對象的思考、感情與行為。因為態度是可測量的,所以愛情也可測量。而后,加拿大社會學家Lee(1973)提出愛情的三原色:激情、游戲和友誼,并進而把愛情劃分為浪漫愛、游戲愛、同伴愛、現實愛、占有愛和奉獻愛等6種類型。(1)浪漫愛類型的人最注重的是對方的外表和身體的接觸,只要是好看的,就容易跟對方墜入情網;(2)游戲愛類型的人視愛情為游戲,愛情的關系短暫,經常更換對象,承諾在這種類型的人身上幾乎看不到;(3)同伴愛類型的人感情發展細水長流,平靜而祥和,通常剛開始時都只是好朋友的關系,后來才慢慢從相知友誼發展成愛情;(4)現實愛類型的人選擇對象以理性條件的考慮為主,諸如教育背景、經濟能力、社會地位等;(5)占有愛類型的人占有欲和嫉妒心強烈,關系也有如風暴,起伏不定,對方一點愛意的表示就會讓他狂喜,一點點降溫或關系出現點小問題就痛苦不已;(6)奉獻愛類型的人與占有型相反,愿意為愛人完全付出自己,關心對方、愛對方而不求回報。美國心理學家Hendrick和Hendrick(1986)根據Rubin和Lee的理論,編制了愛情觀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確有6個維度,驗證了Lee的理論。此量表被多個國家的研究者廣泛使用,證明愛情觀六類型有較強的跨文化適應性(Neto, Mullet, Deschamps,
Bartos, Benvindo, Carmino, et al.,2000)。
很多研究中涉及性別差異時,sex與gender常常混用,但二者區別甚大,sex指生理性別,而gender指的是心理性別或社會性別,即男性和女性都具有社會文化認同的人格特征(郭永玉,2005)。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學者將男女性別角色特質視為單一維度上的兩端,認為男性化特質高者相對的女性化特質必然低,反之亦然。后來的學者則將男女兩種性別角色特質視為互相獨立或相關很低的特質,它們可以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而且很多研究都發現,兼具男性與女性特質的雙性化者的性別角色行為較具有彈性,可以根據情景的不同而表現出男性或女性角色行為,因此較容易獲得人際交往的和諧與各方面的良好適應(Bem,1975)。我國大陸學者近幾年才修訂了性別角色量表,有關性別角色的相關研究較少,多數研究者習慣以生理性別(sex)作為自變量探討與因變量的關系,等于預先承認了所研究的因變量是由生理差異造成的。
許多性別角色與親密關系的研究發現,雙性化者的親密關系優于其他性別角色類型者,而未分化者最差(Antill,1983;Bailey,
Hendrick, & Hendrick,
1987;Davidson,& Sollie,1987)。但也有學者提出質疑,由于雙性化者會受到社會期待人們表現與性別相符的性別角色行為的壓力,且當本身的兩種性別角色無法統合或轉換不適應時,可能使其感受到比其他性別角色類型更多的角色困擾(李美枝,鐘秋玉,1996)。在愛情關系方面,同樣需要考慮這樣的問題。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尚缺乏使用標準化量表的愛情觀研究,使得這一問題具備了深入探究的價值。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試圖探討性別及性別角色的分布及其與愛情觀之間的關系。
2 方法
2.1 研究對象
采取方便取樣原則在哈爾濱、齊齊哈爾和大慶三地的師范類高校以整群取樣和個別取樣結合的方式對985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收回問卷907份,回收率92.08%;剔除沒有回答完整及不認真填答的問卷72份和未通過檢測題的問卷13份,共得有效樣本822人,占90.63%。其中男生330名(占40.1%),女生492名(占59.9%);平均年齡21.23±1.57歲。
2.2 測量工具
2.2.1 愛情觀問卷
采用Hendrick夫婦(1986)編制的愛情觀量表,參考我國臺灣學者張志成(2005)的譯本,根據內地語言習慣對個別語匯進行了修改。該量表包括浪漫愛、游戲愛、同伴愛、現實愛、占有愛和奉獻愛6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7個題項,共42題。被試根據題項所描述與自身情況的符合程度,回答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Likert五點計分。各分量表總分即反映被試的愛情觀傾向。此量表的編制者Hendrick夫婦(1986)報告其6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62~0.84之間,重測信度在0.60~0.81之間;效度方面,6個因素共可解釋44.2%,因素負荷量介于0.33~0.83之間,我國臺灣地區學者使用此量表時進行的信、效度檢驗結果與之接近(張志成,2005;吳昭儀,吳麗娟,2005)。
2.2.2 性別角色問卷
選用錢銘怡和張光健(2000)編制的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該量表包括男性正性量表、女性正性量表、男性負性量表、女性負性量表以及中性干擾量表共5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20個題項,共100個題項。題項均為描述男性及女性特征的形容詞,順序隨機排列,回答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采用Likert五點計分。
2.3 數據收集與整理
問卷的施測采用團體施測和個別施測兩種方式。團體施測以班級為單位,主試由心理學專業教師擔任;個別施測以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在自習室、寢室等場所隨機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兩種施測方式分別發放問卷585份和400份。
采用SPSS21.0建立數據庫,進行卡方檢驗、方差分析。
3 結果
3.1 總體情況
愛情觀量表的6個分量表、性別角色量表中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總分均大體符合正態分布。愛情觀6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46~0.69之間,男性化與女性化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70和0.88。愛情觀量表中浪漫、游戲、同伴、現實、占有和奉獻愛的平均得分依次為20.11±3.17、18.77±3.55、23.69±3.88、22.14±4.20、22.66±3.79、25.07±3.83。
3.2 性別與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類型的劃分采用Spence(1993)的中位數分類法,即找出總樣本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中位數(分別為119.5和129),男性特質高于中位數、且女性特質低于中位數的為男性化類型;男性特質低于中位數、且女性特質高于中位數的為女性化類型;二者皆高于中位數的為雙性化類型;二者皆低于中位數則為未分化類型。被試中各性別角色類型在樣本中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經卡方檢驗,本研究中男性被試與女性被試相比,不同性別的性別角色類型顯著不同,χ2(3,822)=26.254,p
3.3 性別、性別角色與愛情觀
根據Anderson(1986)對性別角色數據分析方法的建議,首先計算男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與愛情觀6個分量表之間的相互關系(見表2)。可以看出,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存在顯著負相關,與浪漫愛、游戲愛和奉獻愛均有顯著正相關;女性特質與游戲愛顯著負相關,與現實愛、占有愛和奉獻愛顯著正相關。雖然性別角色特質與愛情觀之間顯示出一些顯著的相關關系,但應該注意的是,其相關系數值均不高(0.095~0.227),這可能是受樣本量較大的影響。使用方差分析進一步驗證性別、性別角色類型與愛情觀的關系。
4 討論
4.1 性別與性別角色的分布
我國大陸學者以大學生為樣本的性別角色研究發現,各性別角色類型的分布沒有顯著差異,但不同性別的性別角色類型差異顯著,男性樣本中的雙性化類型最多(錢銘怡,張光健,2000;楊玲,王雄雄,2005)。本研究總體樣本中各性別角色類型的分布沒有顯著差異,女性樣本中女性化類型最多,與錢銘怡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但男性被試中的男性化類型最多,未分化類型其次,結果與上述研究并不一致。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取樣的地域在東北地區,樣本以東北人為主,東北男性的性別角色中可能男性化更突出,即所謂“東北爺們兒”。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男女大學生仍受傳統性別角色觀的影響,男性更多男性化,女性更多女性化。當今社會對跨性別角色者的態度愈漸寬容,現實中存在著男性女性化者相對于女性男性化者承受更多的社會壓力,而具備男性特質的女性在社會競爭中更有優勢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前因后果都是十分值得心理學工作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4.2 性別與愛情觀
我國臺灣學者研究發現,女生的愛情觀比男生具有更多的現實成分(董福強,2004;吳昭儀,吳麗娟,2005),而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浪漫愛、游戲愛和奉獻愛(卓紋君,2004)。本研究發現,男性樣本的浪漫愛、游戲愛、同伴愛、占有愛和奉獻愛都顯著高于女性樣本,只有現實愛得分略低于女性樣本。顯示出男性比女性在感情上更傾向真情的投入,情感表現較女性浪漫、熱烈,也較勇于付出,而且帶有游戲性,與西方的研究結果類似。男性在求偶過程中一直扮演主動的角色,而女性在感情發展的過程中多半扮演被動等待與抉擇的角色(李美枝,鐘秋玉,1996)。這個現象可從兩方面解釋,一是從生物演化的機制上說,男性生物遺傳的生理機制表現為明顯的性需求和繁衍后代的任務;二是從社會文化的角色期許上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往往需要沖鋒陷陣般的投入與付出,才有贏得美人芳心的可能。
4.3 性別角色與愛情觀
本研究發現男性化特質與浪漫愛和游戲愛顯著正相關;女性化特質與現實愛和占有愛顯著正相關、與游戲愛顯著負相關;兩種性別角色特質都與奉獻愛顯著正相關。男性化者較女性化者更傾向于游戲愛,而女性化者更傾向于現實愛和占有愛。可見中國大學生的愛情觀仍多少反映出社會、文化對性別角色的期許,“大丈夫何患無妻”式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規范還未完全被“男女平等”的觀念取代。
很多關于性別角色類型的研究都顯示,雙性化者有著相對較好的社會適應和人際和諧水平,有學者認為浪漫愛與游戲愛都是不適應的愛情觀,并發現雙性化者具有較少的不適應的愛情觀,由此認為雙性化者會發展出更和諧的愛情關系(王慶福,王郁茗,2003)。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即女性化者在占有愛中顯著稍高于其他性別角色類型者,其余未見差異(卓紋君,2004)。本研究中的雙性化樣本的浪漫愛和游戲愛得分并未明顯低于其他性別類型,其浪漫愛的得分反而最高。比較明顯的是,男性化樣本存在相對較多不適應的愛情觀。造成這些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可能有:(1)所使用的愛情觀量表需要根據我國國情進行進一步的修訂,刪除或添改不適當的題目;(2)所用測定性別角色的工具不統一;(3)我國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大學生的愛情觀在性別角色上確實存在差異,這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論證。
4.4 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表明,分別以性別和性別角色為自變量得到的,其與大學生愛情觀的關系并不一致。性別與性別角色對愛情觀的影響不具有交互作用。相對性別而言,引入性別角色變量能夠深入探討社會文化和環境因素對人們心理及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中性別角色特質與部分愛情觀的相關顯著但相關系數并不高,雖然使用方差分析方法彌補,但本研究的結論仍受一定制約,有待后來的研究者進一步探索。
在愛情觀上,男性接收到的多是諸如“妻子如衣服”這樣的信息,而女性則接收到“女怕嫁錯郎”的信息,不同的生物性別取向和社會性別角色期許在擇偶和婚配過程中的關系不可分割,今后可以對不同性別角色類型搭配的情侶或夫妻的愛情關系及相關因素進行進一步研究,不僅極具理論研究價值而且有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董福強(2004). 高職學生愛情觀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高雄:臺灣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郭永玉(2005). 人格心理學:人格與差異的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美枝, 鐘秋玉(1996). 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 本土心理學研究, (6), 260-299.
錢銘怡, 張光健(2000). 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的編制. 心理學報, 32(1), 99-104.
王慶福, 王郁茗(2003). 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系的分析研究. 中山醫學雜志, 14(1), 71-82.
吳昭儀, 吳麗娟(2005).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 36(3), 241-263.
楊玲, 王雄雄(2005). 大學生性別角色與心理健康水平關系的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 63(5), 23-27.
張志成(2005). 高雄市國中資優生的愛情觀與現況之相關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臺北:臺灣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系.
卓紋君(2004). 臺灣人愛情風格之分析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 16(9), 71-117.
Anderson, K. L. (1986). Androgeny, flexibility, and individual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0(2), 265-278.
Antill, J. K. (1983). Sex role complementarity versus similarity in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1), 145-155.
Bailey, W. C.,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 (1987). Relation of sex and gender role to love, sexual attitudes, and selfesteem. Sex Roles, 16(11/12), 637-648.
Bem, S. L. (1975). 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634-643.
Davidson, B., & Sollie, D. L. (1987). Sexrole orientation and marital adjustment.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5(1), 59-69.
Hendrick, C., & Hendrick, S. (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92-402.
Lee, J. A.(1973). Colou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New Press.
Neto, F., Mullet, E., Deschamps, J., Bartos, J., Benvindo, R., Carmino, L., ... & Machado, M.(2000).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attitudes toward lov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1(5), 626-635.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2), 265-273.
Spence, J. T. (1993). Genderrelated traits and gender ideology: Evidence for a multifactional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4), 624-635.
Taylor, S. E., Peplau, L. A., & Sears, D. O. (2004). 社會心理學. 第10版. 謝曉非, 謝冬梅, 張怡玲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9-271.
論文摘要: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并—直困擾著他們,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飽受折磨。因此,如何把他們培養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已成為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明確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和成因,對癥下藥,標本兼治,抓住實質,育人育心,實現高校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效應。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德育教育;心理問題
心理素質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理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個體和社會的整體素質。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廿,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個重大現實課題。
一.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如今的大學生面臨著諸多困惑。學業及考試負擔的繁重,擇業與自我實現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動帶來的情緒、情感波動,使得一些大學生在輕松瀟灑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痛苦、抑郁的心靈。尤其是大學生在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理想現實、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據有關權威機構的調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國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約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現在已達到30%。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逃學、出走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精神失常、自殺、殺人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此可見,在當代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長速度之快,負面危害之大,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導致大學生負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錯綜復雜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上的失調
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的大學差距較大,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里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大學新生對新環境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所以,應該特別注重對大學新生入學后的心理調適,讓他們遠離孤獨,幫助他們度過心理失衡期,成功地進行角色轉換。
2.學習壓力
能考上大學的一般都是中學時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學,競爭對手不一樣如自我要求過高、還想保持中學時期“尖子生”的地位,勢必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家里的“獨苗”,父母們對孩子成才都有較高的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社會風氣,給孩子帶來很多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尤其是經濟困難的家庭,父母借錢供孩子上大學,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對不起父母,壓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學生對高校的學習生活不適應,對大學的學習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強手如林,昔日的優勢風采不復存在,自尊心和好勝心得不到充分滿足,容易產生失落感。而導致學習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習慣
現在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是絕大多數,在父母的呵護下生活一直都比較順,往往是對成功和榮譽體驗多,對風浪和挫折體驗少,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較差,自我定位又不準,對挫折沒有準備,—旦遇到比較大的事件,容易產生過激行為。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師,到大學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獨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個調整和適應的過程。而有些大學生由于對于自己所面對的壓力心理準備不足、能力又不夠,最終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孤獨感和恐懼感。
4.人際關系上的不適應
生活環境的變化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讀大學后,遠離家鄉和親人進入_個陌生的環境是許多大學生進校后面臨的第一個坎。許多從沒離開過父母的大學生由于不適應集體生活往往走向自閉。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城鄉之間、貧富之問,興趣愛好、人品才能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人與人的關系面臨著新的組合而且很不穩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學生,他們之間的磨合是個新問題。有些學生或因個性強或因性格內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際關系難以駕馭,常常為自己“不會處事,不會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惱”。有的甚至由于不能處理好同宿合同學和同班同學的關系,而覺得生活缺乏樂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與人交往時表現出敵意。據了解,當前,宿合關系已經和考試成績并列成為引發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兩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學生愛情方面的心理疑難問題較為突出。我國大學生年齡基本在17~23歲之間,從生理階段來講,處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發育早已成熟,渴望異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滿足。加之不少學生,遠離故鄉,倍感孤單,在潛意識中,對異性的渴求尤為強烈。由于缺乏經驗和處理戀愛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執著或隨意,常為感情糾葛而頭痛,有的學生因為談戀愛與同學關系疏遠,與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學生害怕別的同學搶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亂想,坐臥不安,產生焦慮情緒,打架斗毆的有之,學習成績下滑的有之。有的學生因為兩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戀,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渦不能自撥,而走向極端,產生自殺等心理危機。校園內因為戀愛危機也曾發生過毀容、殺人等違法行為,釀成了悲劇。大學階段學生年齡、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會產生情緒焦慮的病態心理,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視。
6.社會競爭的壓力
高年級,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更多關心的是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去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正處于衰退期,中國經濟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這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就業形勢更不樂觀,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難。“雙向選擇”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面對即將踏入的激烈競爭的社會,不少大學生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這對大學里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對今后的路該怎么走,考慮得越來越多,內心充滿著矛盾。盼望畢業,又害怕畢業,對現實生活更多的是擔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們“擔心”、“害怕”的主要問題是社會上風氣不正,人際關系復雜。深感社會的不公,覺得前途渺茫,感到無所適從,因而有的學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學校里讀一輩子書!”
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高校德育教育目標
大學生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往往受社會上“大氣候”影響。比如,改革中心態失衡導致的信仰危機;社會風氣不正,“一切向錢看”導致厭學,轉而去談戀愛,“尋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會根源。事實表明,所有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礙,都是大學生個體心理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導,勢必影響其社會化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特別是轉型期社會生活的變化,青少年學生心理上的動蕩進一步加劇,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心理適應問題將前所未有。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促進他們的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
1.創造良好的校園壞境
教育家早就認識到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活躍的學術氛圍,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生機昂然的校園景象等無疑對大學生起著感化和陶冶作用。創造優良的校園環境,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具有增強學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師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約束的無形力量,對形成良好的校風校紀、促進學生優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養成,有著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
這是時展對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詢是一門走進人類心靈的藝術,是一項把愛心和力量移植到對方中的技術,是一種凈化靈魂,改創生命,呼喚人注,播種責任的偉大工程,是關系到一個民族素質優劣的百年大計。目前,全國越來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稱各異的心理咨詢機構,但能真正發揮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師方面的,也有學生方面的。對教師來說,主要是心理咨詢教師缺乏,尤其是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咨詢教師更少,遠不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從學生方面來看,主要是對心理問題存在認識誤區。有些學生對心理問題,輕描淡寫、聽之任之,認為無傷大雅。出現心理問題不愿接受心理咨詢,致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發展成為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時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學生卻把心理問題看得過于嚴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進行心理咨詢,怕同學瞧不起。這兩種極端都阻礙了高校心理咨詢的正常開展,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的這兩種片面認識歸結到一點是心理知識貧乏,這就說明高校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已刻不容緩。盡快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知識上的盲點,帶領他們走出消極悲觀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建立起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提高他們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3.充分發揮德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對大學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問題,僅僅依靠心理咨詢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方面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夠有所作為的。由于大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和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也千差萬別。教師只有“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這樣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動權。以前人們往往把大學生的問題行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問題,或者處理問題時僅憑良好的愿望,不加認真地分析各種問題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結果不但不能把問題真正解決,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品德的培養,導致了大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礙了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應當引以為戒的。其實大學生的問題行為多數是心理問題,真正屬于思想品德問題的是極少數。當然,心理問題和思想品德問題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如果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和合理的疏導,那么很有可能轉化為思想品德問題。因此,要求德育教師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把它解決在萌芽狀態,避免釀成不良后果。其次,對大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對個別問題嚴重的學生,通過個別談話的方式,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可采取集體討論,心理講座,班、團活動等形式解決;對極少數患有心理疾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的學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還需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總之,“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的治病原則也適合心理疾病的治療.
4.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關鍵詞 大學生 責任意識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1 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淡化的幾種表現
1.1 家庭責任意識不強
不少大學生由于各種原因不愿意與父母過多交流,尤其是男生與父母交流更少,即便與父母交流又主要以自己為中心,很少談及對父母的關心,對家庭的關注。有些同學平時很少與父母主動聯系,偶爾主動聯系,目的竟然是索要生活費。有些同學過分關注自己的生日,卻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視父母的關愛和呵護為理所當然。他們往往對父母、家人的要求高而多,總考慮家人應該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做些什么。
1.2 愛情婚姻責任觀混亂
大學校園里的戀愛幾乎成了一種常態,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戀愛與婚姻是兩碼事。他們戀愛的目的五花八門,有些同學因為孤獨寂寞,有些同學因為需要消磨時間,有些同學是為了積累戀愛經驗,有些同學將戀愛作為互相攀比的籌碼……只有少數同學戀愛是為了共同的志向和追求,是以結婚為目的。同時大學生的愛情觀也傾向功利化,男大學生“找富婆”,女大學生“傍大款”的現象也屢現報端,這些現象凸顯出當代大學生愛情婚姻責任意識的淡化。
1.3 職業責任認識模糊
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與職業認識模糊,不少大一的同學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基本內容、發展前景、就業方向等方面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更有甚者,有些同學到了大學四年級時都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所學專業與就業之間的關系,前途茫然,在這樣的驅使下有些同學不得不選擇考研來逃避就業。正是因為對職業與專業之間關系認知的不足,使得很多學生選擇先就業、后擇業,而這種心態和思想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在工作中的工作熱情、積極性和韌性,這也使得職業責任意識淡薄,跳槽現象頻發。
1.4 社會責任感弱化
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缺失、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缺乏、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等問題。他們對學習抱著一種應付的態度,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過分講享受,為民服務觀念不強,奉獻意識淡薄。在思想上大局意識不強,對關系社會、民族、國家發展命運的重大問題基本上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愿以一種主人翁的態度去關心、思考與應對所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難題。
2 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成因分析
2.1 家庭方面的原因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基本上是在“溫室”里長大的,對于家長的辛苦、家庭的負擔他們都不需要去關心。家長對孩子都是一味寵愛縱容,對家務勞動全部包辦代替。家長的過分寵愛,使當代大學生與以前的大學生相比,顯得意志脆弱,不敢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的能力差。另外,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缺乏換位思考,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 自我性表現明顯,養成了不善于團結,不善于競爭,不善解人意,缺乏協作,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習慣。這樣的孩子自幼很少有回報他人的實踐,自然視別人的付出為理所當然,缺乏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我的責任意識也就不足為怪了。
2.2 學校方面的原因
縱然從中央到地方一再強調要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但在國內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引導下,中小學看重的是學生的分數,升學率依然是判斷學校好壞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標準,高校又過多地將重點放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上,追求就業率成為高校的頭等大事之一。因此,各級各類學校教師自然忽視了對學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養,學生在接受責任和良知方面的思想教育非常缺乏。另一方面,學校僅有的思想教育往往更注重學生的擁護黨、愛祖國、、堅持社會主義等這種“大方面”的教育,卻很少倡導學生關心別人、學會感恩、誠信做人做事、履行自身責任等 “小方面”。這些“大方面”的教育由于缺少“小方面”的基礎就成了形式主義的要求,以至造成某種“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責任意識的真空狀態。在這種應試教育環境中成長出來的大學生必然會具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人格缺陷,大學生責任意識淡化就是其中的表現形式之一。
2.3 社會方面的原因
當前,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也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和沖突。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承載著西方個人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亞文化”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沖擊日益強烈,青年學生在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意識的同時,往往會過分注重個人利益而忽視整體利益,①他們不能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辨證關系,因而也就不承認人應該承擔對他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責任。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市場經濟中等價交換原則深入人心。一部分人只是消極地適應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甚至錯誤地把“等價交換”奉為其思想行為的準則,提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些都是造成大學生缺乏責任感的重要原因。
2.4 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大學生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8~22歲,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有著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也有很多矛盾和沖突。一方面,大學生由于生理的不成熟、社會閱歷和相關知識的欠缺,對社會的認識往往具有片面性、局限性,看不到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賴、互相承擔責任的關系,②容易把對自己的責任同對集體與社會的責任對立起來,從而弱化了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大學生由于心理上獨立性與依賴性、開放性和封閉性的并存,其價值觀念上的矛盾和沖突相應明顯增多。在價值判斷與責任意識上存有“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彷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③的心態。因此,有部分學生在抉擇中優柔寡斷,喪失了大學生應有的責任感,甚于連最起碼的“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本生活準則也難以遵循。
3 增強大學生責任意識的主要途徑
3.1 家庭成員要凸現責任感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氣氛的好壞都直接影響著孩子責任意識的形成。在家庭成員之間建立一種平等參與的和諧家庭氛圍,打破以孩子為中心的現象,不能對孩子一味寵愛縱容,一味的去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要正確地引導孩子,引導他們怎樣與父母以及同齡人之間交流,引導他們學會與他人分享快樂,引導他們去做有社會責任感的事情,讓其懂得責任重于泰山的道理,懂得對自己的過失要承擔責任。從小的方面說,要教育孩子站在自己和他人的雙重立場上看問題,從大的方面看,要教育孩子站在社會和國家的利益上看問題。同時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體現家庭責任感。總之,父母從一開始就得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終,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對人對己負責任。
3.2 高校要切實加強責任教育
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最主要陣地之一,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從多個方面在學生中進行責任意識教育。例如,學校可以通過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等形式,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途徑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肩上承載著的公民責任,認識到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大學生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在感情上認同和接受并自愿地承擔責任,才能逐步樹立起較強的公民責任意識。從責任教育的內容上,筆者認為學校主要應從兩方面入手:
3.2.1 感恩教育
感恩,不只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品德,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淡,會有“承擔責任只是一種迫于無奈”的消極情感。大學生中一部分群體缺失責任意識,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足夠的“感恩的心”。加強感恩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感恩教育能促使大學生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從而理解父母的關愛,體諒他人的善意,體會社會的眷顧,審視和認識自己,懂得作為一名大學生肩負的責任和義務,明白“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深刻涵義。
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就會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都來自他人的創造;懂得感恩的人,就會明白父母、老師、朋友和同學在其成長過程中的付出;懂得感恩的人,就會理解在自己成功的背后是國家、社會堅強的支撐。總之,懂得感恩,人就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就會有勇于負責的精神。就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自己的父母,并回饋社會、報效國家。
3.2.2 誠信教育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是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內容,是做人的根本,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是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前提之一。當前,大學生中一部分群體缺失責任意識,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誠信的缺失。培養責任意識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加強誠信教育。誠信教育就是使誠信成為大學生個體自發的做人原則、自覺的做事準則,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一個誠信的人必然是一個具有責任意識的人,④誠信也是講責任的必然途徑。孔子有句話最恰當:“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小車無轍其何以行之哉?”誠信作為道德體系的基礎,他的直接指向是道德規范的頂端,即責任和責任意識。所以,誠信與責任是道德體系中起點與終點、基礎與目標之間的關系。
3.3 社會要注重責任感和精神力量的驅使
責任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精神,從精神的培養角度來看,大眾傳媒可以通過發揮其示范引導、輿論監督等功能來激發、強化。在社會的大眾傳媒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功利化與世俗化趨勢和傾向,更加注重責任感和精神力量的驅使。⑤大眾傳媒應該為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盡職盡責,充分把握社會發展對自身的角色期望,逐步賦予自身教育職能,實現教育者角色與傳播者角色的內在統一。另外,社會要大力關注大學生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努力尋求解決途徑,盡快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防止大學生就業中的邊緣化趨勢,促進大學生就業,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的機會。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的浮躁心理與逐利心態,有利于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
3.4 大學生要在自我教育中增強責任意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責任感的形成正是責任主體在無數次的內化與外顯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后盡情享受“自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沒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和職業規劃,沒有了為自己言行負責的意識。很難想象,一個對自己都不負責的人,還能真正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負什么責任。⑥因此,應特別強調大學生參與自我教育的意義,培養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的能力。自我教育不能游離于現實生活之外,責任意識更多地來自于不斷地實踐、磨煉,要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完善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大學生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深人街道、社區、工廠、商店、農村去體驗生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對社會的責任意識。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培養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養成其自覺踐行社會責任的行動,才能擔當起國家和民族發展重任,才能對祖國和人民大有作為。
注釋
① 廖榮榆.試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J].山東農業教育,2008(2):50-54.
② 鄭湘寧.試論高校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N].株洲日報數字報刊,2011-03-26:A3.
③ 葉莎莎,翟帆.愛的教育助青年健康成長[N].中國教育報,2005-03-13:001.
④ 胡毅杰.論誠信意識與責任意識[OL].迎江法院網,2012-05-08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