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客家文化論文

客家文化論文

時間:2022-10-16 14:01: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客家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客家文化論文

第1篇

結合“關注民生,為響應團省委和大學校團委的號召。服務”社會實踐主題,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經驗,讓大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使學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團隊擬定于年暑假期間赴省市縣開展社會實踐調研活動。

一直以來,年是縣建縣年紀念。縣都在努力打造“客家古邑,人文”形象。年,市委書記同志提出了作為“客家古邑”文化形象,而這一計劃的實行又以成功申辦年“世界客屬肯親大會”為載體。自秦漢趙佗開發以來,北方先民不斷踏入這塊熱土,并通過向南遷徙,使得成為客家地區中開發最早的一個地方,堪稱“客家古邑”也在年通過申請,成為“千年古縣”因此在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歷史上,充當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學術界對此問題研究甚少,考察在客家形成歷史上的歷程與作用,對客家文化將是一個重大補充,對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品牌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縣的大部分歷史文化至今保存的十分完好。一些歷史文化遺產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至今保存完好。如:等。

為縣乃至市建設成為“客家古邑”形象的目標提供科學的調查數據和文獻支持,將努力通過本次暑期社會調研活動。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以及市年世客會的順利舉行貢獻我一份力量。

二.活動意義和目的

客家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縣于年月被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批準成為“千年古鎮”鎮內很多的古跡至今保存完好。為市成功申辦年的世客會作出巨大貢獻。基本上都因為一些政治、經濟方面的原因,而讓各種寶貴的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為什么縣的文化遺產保護得這么好?為什么像這樣優秀的千年古鎮并未被世人所認知?這其中問題出在哪里?

發現目前國內在客家文化保護方面的研究還存在一些空白,通過大量的網上搜索和查閱文獻資料?;蛘呤沁M行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的專項研究,不能很好地進行總結和概括,而一些民間學者的研究又只能小范圍發表,不能很好地宣傳和推廣。

總結出一套適用于其他地方的文化遺產保護方案。讓我優秀而又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同時,團隊此次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針對縣作為一個千年客家古城的文化保護經驗的一個調查。還可以傳播優秀的客家文化,為市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形象的策略提供助力,市世客會的成功舉辦,必將帶來新的一輪招商引資熱潮,為乃至的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服務。

三.實踐課題

實踐團隊選題為:客家古邑文化保護經驗及借鑒---以市縣。

四.完成課題的設想及方法

(一)可行性分析

1.運用多種適當的調查方法。解研究現狀;當地政府多方協調和大力配合下實地參觀調研;邀請當地的政府相關部門、專家、學者與老百姓參加訪談;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為課題的論證提供充足的論據,課題確立符合當地實際,具有很強針對性。

2.團隊穩定而優秀。團隊成員都具備社會調查研究相關經驗。準備充分,具有很高的配合度。有專業且經驗豐富的指導老師帶隊,請專家論證我報告初稿,成為我堅強后盾,確保了調查任務能夠高質量的完成。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3.研究課題具有很大的可提升價值。通過探討客家古邑文化保護研究的現狀。通過對其研究方法的改良和具有創造力的提升,使得我研究體現出卓越性和突破性的飛躍,填補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缺。

(二)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從中國社會發展現狀出發,本課題按照“問題提出—構建分析框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思路展開研究。首先。闡明政府機構與民間團體近年來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現狀,分析影響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制約因素,并結合大量證題研究與理論分析,進而搭建課題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界定所需要研究的問題及其性質、特征和范圍;接著,采用理論思辨的方法解答相關理論問題并提出研究假設和模型;然后,通過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方法,收集材料和數據,運用統計分析,檢驗假設、修訂完善理論認識和假設模型;最后,以理論論據和實證論據為支撐,對問題進行多維度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的調查和分析方法有:

1文獻研究法:圍繞客家古邑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這一主題。并進行歸納、對比和提煉,獲取對本課題研究內容的基本理論認識和假設。此外,搜集涉及古邑文化保護與修復、旅游資源開發、招商引資等方面的數據,為評估保護研究效果提供素材。

2問卷調查法:主要用與普通百姓的調查中:①在開發證題研究時。選定景點附近百姓未調查對象,調查當地保護方案落實情況,以及文物真實保護情況②用于評估客家古邑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效果。采開放式問卷和結構化問卷調查相結合,擬在案例發生地縣,選取普通民眾中分層抽樣調查,獲取他對客家古邑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主觀評價和期望。

3實地研究法:由深度訪談法(10人次)和觀察法(不確定次數)組成。呈現詳盡的調查客家古邑文化的背景、原因,保護措施的運行狀態和效果,存在問題,提出可行性對策。

4統計分析法:主要用于問卷調查信息處理。并劃定等級標準和確立標度、標號;綜合應用經典測量理論和項目反應理論,分析實證研究模型的項目質量和信度、效度。

五.預期成果形式

研究報告題目:客家古邑文化保護經驗及借鑒----以縣為例。

撰寫調研報告和論文,團隊會根據我調查研究結果統計分析的得到資料和數據。反饋到當地政府部門的同時,各大媒體投稿,爭取發表,總結出客家古邑千年文化保護的經驗的基礎上,將這種具有共性的文化保護經驗推廣出去,讓其他地方得到借鑒。因此我成果將會以報告以及論文的形式展現出來。

會全力做好準備工作,這次暑期社會實踐的調研活動之中。完成前期的申報工作以及申報后的完善細化工作,中期的調研工作,后期的總結和報告撰寫工作,最終寫出高質量的調研報告。

六.實踐前準備工作

1.查找大量相關文獻。

解人們文化保護方面的研究已經進行到哪一方面,期刊網上查找資料。哪些方面又還有待加強和改進。同時也登陸當地政府門戶網站,解當地的有關于文化保護方面的政策以及當地的一些其他信息。

2.制定調查方案。并請校內知名教授指導問卷。

3.與當地緊密聯系。及時政府部門以及文化相關部門聯系。解當地的相關情況,也為我今后的調查研究提供便利。

4.每三天召開一次會議。明確團隊成員的工作進度,至少三天就會開一次例會。而且也將大家的一些準備工作的經驗分享。

5.分工合作。團隊分為四個小組,團隊信息交流暢通的前提下。每個小組負責每一個模塊,例如有小組負責計劃書的撰寫,有小組負責問卷的制作,每個小組的成果出來之后大家一起討論修補,最后通過。

七.實踐后的總結內容和日程

1.統計調研資料。與指導老師一起分析調研結果。

2調研結果按照“現狀—分析—總結—建議”思路布局寫成調研報告《客家古邑文化保護經驗及借鑒---以縣為例》。

3進行成果展示。召開成果交流會,并把調研報告回饋給當地市、縣政府與文化部門。

第2篇

關鍵詞:文化中心 客家文化 意象營造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7-0000-01

一、引言

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位于臺北市汀州路與師大路的精華地段汀州路3段2號,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其前身是臺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于2000 年4 月以公辦民營OT 方式經營七年后合約到期,由教育局釋出此地,再由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客委會”)接管、客家文化基金會直接運營,在其原址上規劃建置“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梢猿晒幦∨_北市精華地段籌建客家文化館,勢必有許多爭議和反對。不同的反對聲音主要起因于近年來臺灣政府興建各項重大公共建設,如機場、觀光游憩、停車場等公共設施閑置情況嚴重,屢遭媒體諷為“蚊子場館”①,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改建之初亦受到一些環保團體②的質疑和反對。如何在這種反對聲中讓新建的客家中心躲避“蚊子館”的厄運是客委會和臺北客家人共同的愿景,因而從中心籌建之初便對公園整體規劃設計做了大量努力。以下便是對客家文化中心如何從具象的靜態呈現到抽象的民俗意象營造來達到強化客家族群認同進行闡述。

二、公園客家意象呈現

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的空間文化形式,是否能促進各族群對客家文化理解與深化、吸引人潮前來、使其成為一個具有文化素養的場館并得到民眾的認同,是本文亟欲了解之事。

客家文化中心座落于園區正大門右側,與客家音樂戲劇中心遙相呼應。是一棟紅磚搭配白墻與砌卵石墻基的四層樓建筑設計,屬典型的客家傳統民宅建筑,展現了客家的儉樸意象。內設有迎客大廳、多媒體互動裝置、等路大街、常設及特展區、客語認證教學站、多功能學習空間等,結合產、官、學、社團、藝文領域等團隊,以“人文、教育、科技、產業、藝術”再造都市環境的新時代,實現多功能智能的人文館室,呈現別具特色的客家風情③。

從一樓正門一進入的迎客大廳便是一條草編的巨龍盤旋于眼前,是臺灣花蓮著名的手作夫婦所編。據工作人員介紹,此作品是去年“客家手作之星大賽”的金獎獲獎作品,舉辦這樣的活動,首先要求的是要參賽者熟稔客家文化并能夠熟練的運用客家元素。這對于提高群眾認識客家文化并參與其中十分有幫助。再往里進展示的是客家祖堂的神龕,象征了客家人崇宗敬祖的傳統,可以讓參觀者最直觀的體驗到客家宗族精神。整個大廳內部的天花板裝飾使用了典型藍色和紅色的客家花布④,墻體使用傳統的竹編加上現代立體流動線條的設計,使得傳統客家農業文化元發揮出了新的生機。

二樓和三樓的常設展覽區,分別展示有客家風情畫(包括展示客家生產生活常用器具、臺灣過去客家主要產業、當今臺灣的客家特色文創產業)客家節慶、客家傳統服飾、客家音樂、傳統客家民居建筑和客家相關的書籍專著等等,總體展示顯現得十分直觀和豐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展示區內設有非常多極具參與性的項目,如展示區內放置的大量傳統感的老式桌凳供參觀者使用的,這樣可大大的延長參觀者參觀時間,提升了參觀體驗的效果;傳統服飾展示區內的“藍衫花布變裝秀”,更是讓參觀者直接的穿上客家傳統藍衫,親自體味客家傳統藍衫的美感。客家音樂展示區,運用了多媒體技術讓參觀者用腳踩在相對應的音樂門類上(有擦弦樂器、吹管樂器、彈拔樂器、鑼鼓樂器)便會播放相應的音樂,很強的參與性和趣味性,客家音樂藝術也不自覺的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另外在展示客家傳統民居區域內設有傳統灶臺原型,參觀者可以模擬使用旁邊的鍋鈔、食材、調料,按照灶臺上設置的多媒體顯示屏所展示的客家菜做法學做客家菜,也是十分生動和有意義,有效的傳播了客家美食文化。

四樓設有多媒體會議室、特展區和常設展區。多媒體會議室可容納200人,呈半園階梯形,可用于承接專題學術會議、學術研討會議和園區工作會議,亦可出租給周邊幾個里的居民用于社區常務會議,有利于處理園區與周邊的關系。特展區用于展覽客家主題書畫等藝術作品(如筆者前去時展出的是“客家風情畫――鄉土素人畫家余秀雄油畫個展”,展示的畫作全部取材于傳統客莊的歷史人文和在地生活畫面),這不僅是一個客家藝文展示平臺,更鼓勵了客家藝文的創作。常設展區設有閩西客家土樓模型“振成樓”,其內外側墻體亦作為展示區,墻外側直觀的展出了用世界地圖表現的世界客家人口分布圖,墻內側展示了關于福建閩西客家土樓、廣東梅州客家圍龍屋、江西贛南客家土樓的介紹,形象的展示了傳統客家民居共性與差異;另外常設展區內還設有“生活美學”區,展區仍以傳統客家紅花布和客家油紙傘為裝飾背景,整個展區分兩大塊,一是展示客家傳統婚禮習俗及當下婚禮的演變,二是展示客家元素的文化創意產品,比如運用傳統客家花布、客家藍布衫、桐花等元素所設計的玩偶類(有藍衫玩偶、手工織布玩偶、客家小米奇)、手工藝品類(藍衫玻璃掛畫、客家擂茶包裝)、布藝品類(桐花布包、花布提袋、花布背心、花布鴨舌帽、遮陽帽、虎頭帽、創意花布抱枕)。這些具像的產品設計,不僅讓參觀者大開眼界,更讓參觀者看到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

在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下一樓常設DIY手作教室,以教授客家手工藝制作為主,每周未定期舉辦,均免費報名和學習。據介紹報名者要以10人以上的團體方可報名參加,以免教學資源浪費。若報名人數適當放寬,比如10人以下或個人報名參與課堂的話則自備DIY材料,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課程,使文化中心受眾面更廣。

三、結語

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開放一年以來使用頻率極高。每周未公園都會由客委會舉辦各類客家主題活動,如有民俗節慶類(義民祭)、地方特產展銷類、親子康健類和學術論壇等;園區還不定期承辦與企業合作的非客家主題活動,類型多樣。帶來了廣泛的參與者,也豐富了客家文化中心的活動主題。人們以靜態展示為載體、動態活動為路徑,在與客家文化中心參與與互動的過程中實現客家與非客家族群共對客家文化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邱郁芬.臺北市客家文化治理策略之研究─以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為例.臺灣:國立中央大學,2012.6

[2] 陳乃郡.地方文化館與小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桃園縣一眷村館舍為例.臺灣:元智大學,2011.6

[3] 曾漢珍.客家小區營造課題與策略之研究.臺灣: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2002,6

注解

① 國改評論2009/10/8,蚊子館問題之檢視 http://.tw/post/1/6547

②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臺北市樹木保護委員會、臺北市野鳥學會、荒野保護協會等

第3篇

一調查的目的、方法與內容

人文素質教育的主流文化無疑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但地方文化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一些高校的教改實踐已經初步證明,充分利用地方歷史文化的豐富資源,結合學校自身實際,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能夠更好地推動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并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本課題研究擬結合具體的校本課程建設,以具體實踐演繹將贛州地方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為此我們發起了一次調查活動,并根據切實有效的調查結果,為編寫《蘇區精神和客家文化》的教材與開設課程奠定基礎,為開展地方文化資源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尋求支撐。

本次調查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在問卷設計環節,我們擬定了20 個不同的問題(不含采集被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的問題和開放式問題),這些問題共分為3 個大類,第一類是了解被調查對象對人文素質課程的基本認識和態度(題目3~9);第二類是測試被調查對象對本地文化的掌握、認同程度(題目10~17);第三類是了解被調查對象對于開設富有本地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態度、愿望和要求(題目18~22)。

問卷設計完成后,負責實施的4 位調查人員分別在江西理工大學、贛南師范學院、贛南醫學院、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三本院校)四所駐贛州高校開展調查。調查對象為上述院校不同專業、年級、性別的學生,調查問卷采用不記名的方式。具體的發放方案為,發放問卷1000 份,以課題組所在的江西理工大學為主,其紅旗大道校區發放300 份,涉及8 個學院,其中大二150 份,大三100 份,大四50 份;西校區投放200份,該校區全部為大一新生;黃金校區投放100 份,該校區主要是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即三本學院,另有3 個二本學院,問卷主要投放給三本學生。此外,向贛南師范學院投放200 份,贛南醫學院投放200 份,盡可能涉及兩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應該說,問卷發放的涉及面是比較廣的,被調查對象的代表性是比較強的。

調查結束后,我們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了整理和分析。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 份,回收問卷997 份,其中有效問卷(這里所謂的“有效問卷”是指完整作答的問卷,只完成前面少數題目后面失去耐心沒有全部答完的視為無效問卷,但在數據統計時根據實際情況個別題目會把全部回收的問卷納入統計)968 份,有效率達96.8%?;诒敬握{查有較廣的覆蓋率和較高的有效率,使我們的統計分析有了堅實的基礎和較高的可信度。

二問卷結果分析

(一)從被調查對象的生源地可以看出,地方高校生源本地化特征非常明顯,這是“地方文化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在回收的997 份問卷中,被調查對象來自贛州市(贛南19縣市區)的有209 人,本省贛州以外地市的414 人,來自外省的有374 人。由此可見,地處贛州的這幾所高校普遍存在“生源本地化”現象,近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本省,其中的“一般”則直接來自本市,來自外省的生源只占三分之一左右。這不僅是贛州一地的現狀,國內大多數地方普通院校也都存在較為明顯的生源本地化現象,這是“地方文化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以贛州為例,贛州以客家文化和蘇區精神為代表,地方文化資源豐富,這對于本市、本省的同學來說,了解自身文化遺存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外省的同學來說,大學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有了解本地文化的潛在需要。因此,將地方文化資源引入人文素質教育課堂并非一廂情愿,確實有其群眾基礎。

(二)調查顯示被調查對象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質有著高度的認同,但對于提升的具體路徑還存在諸多迷惘

第一,對于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得到大家普遍認同。被調查對象表示愿意抽出時間來閱讀人文書籍,但真正用于這方面的時間很少。調查顯示,對于“學校開設人文類公選課程能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這一問題,選擇“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和“增強文化認同感”的達到46%。這反映出大學生渴望人文素質的提升。但這些內在素質的培養非一日之功,而是要通過不斷地閱讀來提高。還有近半數被調查者表示“愿意閱讀但苦于沒有時間”,他們每周閱讀的時間普遍低于8 小時,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低于3 小時。種種原因導致學生有時拿起書本卻看不進去,甚至無心閱讀。在此,我們倡導學生追求內心自我修養,合理安排時間,提高自控力。

第二,通過網絡、電視等新聞媒體獲取資訊是當代大學生獲取人文知識的首要渠道,其次是通過閱讀書籍、報刊獲得,再次是通過課堂學習獲得。

從上表不難看出,當代學生主要通過網絡學習獲取知識。一方面說明學生在人文知識的獲取中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主動去了解。另一方面又不免使人略感憂慮,網絡信息快餐化、碎片化的東西居多,缺乏足夠的人文深度,過多地依賴網絡或者電視等視覺化的形式,傳統的閱讀方式,即“看書”、閱讀經典名著、品味大師杰作,對提升人文素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然,我們也應該適當與時俱進,而不是一味因循守舊,經典名著和大師杰作也可以用更時尚、更現代的高科技形式予以展現和傳承。課堂教學這一原本是人文素質教育主陣地的方式,似乎不太受學生喜歡,可見我們的課堂教學確實需要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吸引學生。

第三,學生對學校開設人文素質教育公選課有著較強烈的期盼,但目前許多學校并沒有滿足學生這一愿望和期待,人文素質課程建設任重道遠。

調查顯示,對于“目前學校開設的人文類課程是否能滿足你的需求”這一問題,有50%的學生認為學校人文類課程“開設太少”,另有17%的學生認為已開設的人文類課程“學時太少”,只有32%的學生認為“基本滿足”。在高考“指揮棒”的主導下,學生在中學階段接受的人文素質教育偏少。而在進入大學后,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以及理工類院校一貫“重理輕文”,人文類課程不受重視,導致一些理工科學生較少接觸人文類知識?;蛘唠m然開設了一些課程,但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又缺乏系統性和實用性,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僅滿足于“混學分”。然而,調查顯示學生強烈需要人文素質課程,因此這類課的開設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學生缺乏自制力以及自主學習力,極少主動去學習人文知識,因此開設富有成效的校級公選課可以較好地滿足學生這一需求。

(三)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對象對本地文化認同程度較高,愿意去接觸和了解學校所在地的歷史文化,且目前他們對本地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不高第一,學生對所處城市的地方歷史文化不太了解,對贛州的人文知識儲備較少,對贛州的大部分景點僅限于走馬觀花,并不了解其歷史文化背景。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學生對于贛州景點有走馬觀花式了解,四分之一學生不了解贛州為“江南宋城”,半數的學生對贛州歷史不是很了解。這一現象應該引起相關人員的注意,歷史是不能被遺忘的,傳統文化更是需要繼承與發揚。當代大學生普遍傾向于了解當前流行的文化,卻忽視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文化。增加一門有關地方文化的人文課程雖然對提高廣大學生對地方文化的關注顯得杯水車薪,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學生對于客家文化有著很強的認同感,存在著濃厚的興趣,希望通過相關課程系統地了解這一文化。從圖2 可以看出,有64%的學生雖不是客家人但認同客家文化,有21%的學生本身就是客家人并熱愛客家文化,兩項合計達到了85%??梢娍图椅幕焕楸镜匚幕囊粡堨n麗名片,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吸引力。此外,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對具有本地風土人情的人文課程感興趣,并且希望開設贛州旅游資源、蘇區革命精神、贛州飲食文化、客家文化及歷史、贛州民俗與人文等內容的課程。這一調查結果振奮人心,使我們有理由相信贛南地方文化進校園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將地方文化融入人文素質教育課堂,切實可行。

第三,當代大學生能夠積極弘揚正能量,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三觀”。他們了解并愿意傳承蘇區精神。對于蘇區精神的文化內涵,我們設置了一個多項選擇題,備選項“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均屬于正確答案。也就是說,上面每一種精神都是蘇區精神內涵的一個方面。從統計數據上看來,選擇的分散性比較大,有些選項選的同學多(如:B、C、E、G),有些選項選的同學較少(如:D、F)。這道題本不指望學生一定能夠準確地進行“全選”,只能說明有些選項選擇的同學比較多,選項中所體現的這種精神,同學們可能通過各種途徑有所接觸和了解,其他的精神內涵或許接觸得少,或者認為選項不體現在贛南蘇區的精神內涵中。這是一種認識上的偏差,但無礙于彰顯當代大學生對于“正能量”的追求。

此外,有近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贊同舉辦“唱紅歌”一類的活動,這個數字也略微超出我們的想象。

由此可見,蘇區人民特有的精神財富應該被后代所銘記并傳承,“唱紅歌”一類文化活動正是這種傳承的形式之一。紅歌是革命實踐的真實寫照,它能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不同的時代雖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社會雖有不同的感動,但健康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是不變的追求。唱紅歌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學生也支持一定形式的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活動。

(四)對于開設贛州地方文化課程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學生持謹慎歡迎態度,并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第一,學生對增設介紹本地區風土人情的人文課程持歡迎態度,但也存在觀望、懷疑情緒,需要我們拿出具體的教學實踐去贏得他們關注。我們在問卷中詢問“學校增設介紹本地區風土人情的人文課程,您是否愿意參加”。從圖3 可以看出選擇“興趣濃厚”的只有25.7%;選擇“有點興趣”的達到了59.1%,說明持觀望態度的占了絕大多數;有7%的人認為“無所謂,反正都是混學分”。另外還有8.2%的人覺得“沒意思”,雖說反對者只是極少數,但將近百分之七十的人持觀望和無所謂態度,說明這門課程如果要開,就一定不能讓大家失望。

第二,學生對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方面的愿望。對于課堂,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喜歡幽默接地氣的老師,學生偏向于多媒體教學,多數學生表示希望多一些圖片和影音資料,并且適度安排一些課外實踐任務。調查顯示,學生普遍喜歡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的呆板枯燥相比多媒體教學明顯更吸引學生的眼球。但也有不少學生表示,教師的魅力在于自身修養與知識儲備,聽一個幽默的老師講課遠比觀看影音資料有趣得多。另外還有不少學生建議老師們應多與學生交流、討論、互動,防止課堂教學陷入“獨角戲”和“滿堂灌”。

三對課程開設的建議

(一)立足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建設,精心組織教學內容

人文素質選修課的開設大多取決于教師的興趣,課程的設置沒有相對一致的認識和標準,各校開課隨意性大,缺乏系統規劃和科學論證。開設地方文化選修課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因此在開課前應該做好充分地準備,選取或編寫適合當前學生水平的教材,并明確教學的基本目標是讓學生對當地文化有個基本了解還是深入掌握。只有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才能確保地方文化資源走進校園。根據我們的調查,學生選項最多的是希望開設贛州民俗與人文,其次是客家文化和蘇區精神。因此在課程設計時,可以加重客家文化內容所占的比重,而不是平均分配客家文化與蘇區精神兩個方面的內容。

(二)課堂教學氣氛活躍,教學手段靈活多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一種親切、寬松、平等的氛圍,充分展現教學內容中的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將自己對事物的綜合認知、深層次理解與感悟,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簡單介紹客家文化與蘇區精神是不夠的,應當傳遞出客家人生生不息、熱情堅強的性格,蘇區精神的自強不息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文化內涵并受到熏陶。因此最好結合生動、獨特的實例,展示客家文化和蘇區精神的文化底蘊。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轉變“授人以魚”的傳統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認識世界、發現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的熱情。教給學生自主解惑的方法,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另外,人文素質教育是伴隨著大學生個體發展而進行的,是從咨詢、剖析、診斷、設計到最終確定教育方式的過程。教育者在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可以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精神,更多地采取啟發、示范等教育方式,對其進行潛移默化地情操陶冶和人文關懷,達到情理交融的目的,增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感染力和滲透力。

(三)對課堂紀律加強掌控,確保公選課教學效果

正如前面某個選項中提到的,少數大學生對于人文素質公選課往往抱著“無所謂、反正都是混學分”的消極心態,如果我們費盡千辛萬苦開出一門頗具地方特色的人文課程,卻因為不注重教學效果,最后淪為混學分的“雞肋”,那是十分可惜的。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傾向于喜歡多媒體教學,喜歡以視頻、圖片等視覺化的內容與形式呈現學習內容,這不失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個好方法。但是在對贛南師范學院類似地方文化選修課的旁觀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觀看視頻時并不認真,低頭玩手機或做其他事的學生不在少數,所以建議老師在開設此課程教學中注重教學方式,合理安排課程內容,有內涵又不失風趣,真實的展示地方文化精髓。監督課堂紀律,可根據視頻圖片現場隨機提問學生,促使學生認真聽課,使學生真正了解和喜愛自己所生活地方的文化,受到人文精神上的熏陶和洗禮。

參考文獻

第4篇

論文摘要:運用文獻法對舞龍運動與龍巖市龍文化傳播的關系進行分析認為:龍巖市在龍文化傳播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龍巖市的龍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舞龍運動為龍文化的順利傳承提供一種有效途徑和模式;舞龍運動使中華龍的精神更加鮮活;深刻挖掘與研究龍文化能促進舞龍運動的發展。

“龍”作為一種能夠寄托愿望的圖騰和崇拜物,是華夏先民同自然環境做斗爭過程中產生的。它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龜、頸似蛇、腹似屋、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在人們心目中成了能遨游四極,俯瞰八方,喚云播雨,救撈抗旱的神物。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逐漸成為一種精神、祈求、寄托和祝福,是華夏民族勤奮、勇敢、奮進、進取、堅毅和拼搏精神的象征。它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五洲四海,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龍的形象,龍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象征。因此,舞龍也成為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紐帶,作為一種集娛樂、喜慶、健身與競技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體育活動,它在傳播龍文化、龍的精神方面也體現出了越來越重要的價值。

1龍巖市在龍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優勢和價值分析

1.1龍巖龍文化傳播的優勢

作為龍的傳人,傳播龍文化、龍精神是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龍巖在這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龍巖是龍的故鄉,據當地學者論證,龍巖得名于龍巖洞在漢代末年,史載于唐,為中國南方龍文化的發祥地。根據考證,全國259個地級市中,用“龍”作地名的僅龍巖1個,2861個縣(市、區)中,用“龍”作地名的也只有25個。而且,從區位優勢、人口分布、區域面積、經濟總量、旅游資源、文化淵源等方面比較,龍巖的優勢居于眾“龍”之首。另外,龍巖境內有龍巖洞、龍硅洞,有九龍江、龍津河溝通,新羅區設有龍門鎮,建有龍門塔,市區有龍巖大道、龍騰路,名勝有龍池書院、永定龍湖、連城九龍湖;游大龍、劃龍舟、龍燈、舞龍,永定土樓、培田民居、長汀古城,隨處可見的中國龍已經融人當地人們的衣食住行,烙在中華民族心靈深處。因此,龍巖在龍文化傳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1.2龍巖市進行龍文化傳播的價值分析

首先龍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中國迅速發展的經濟和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使得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文化。同時隨著我們民族自信的確立,國家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并大力挖掘、整理和弘揚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核心文化之一的龍文化,無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當前系統整理中華龍文化,挖掘龍文化以及傳播龍文化的行動才剛剛開始。這方面,龍巖作為南方龍文化的核心地位是顯而易見的,應抓住時機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正確定位,建設自己的特色文化,把龍巖建設成一座具有特色的城市,以此來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這對于龍巖旅游經濟的價值是巨大的。也與龍巖的旅游城市的定位是相符的,并且可以使龍巖逐漸發展成為全國龍文化研究和傳播的中心。另外,龍文化的傳播對于弘揚中華文化,豐富龍巖人的文化品位,樹立龍巖的文化特色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它也使中華優秀文化遺產得以弘揚和繼承。

2舞龍運動對龍文化傳播的作用

2.1舞龍運動的概況

舞龍古稱龍燈,其歷史悠久,曾流行于中國很多地區。在傳統習慣中,人們把龍當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慶節日或久旱不雨時,各地都有玩龍燈、舞布龍或舞龍祈雨的習俗。《春秋繁露》就有關于春旱舞龍求雨風俗的記載“小童八人,皆齋三日,服青衣舞之”。可見,舞龍最初發端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生產活動。由于各地的民情和風俗習慣的不同,民間流傳著形式各異的舞龍:布龍、火龍、草龍、紗龍、飛龍、水龍、段龍和板凳龍等。舞龍活動隨著千百年來的傳承和發展,已由一般的祭祀表演活動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集娛樂、喜慶、健身與競技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文化體育活動,開始走上正規化、競技化、國際化的發展軌跡。

現代舞龍運動的發展已有10余年的歷史,它是在廣泛吸納民間形式多樣的舞龍方式的基礎上遵從體育運動的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它通過不同類型的動作來展現龍的形態和神態的變化,從而突出了體育性和競技性色彩,更有利于廣泛推廣和規范化發展。從外在特征看,現代舞龍運動項目是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10個人借助龍珠和龍體器材在音樂的烘托下共同完成不同級別難度動作的集體性體育項目。

2.2舞龍運動對龍文化的傳播作用

舞龍運動是人們以傳統文化為內涵、身體表演為形式、體育運動為載體的一種對龍文化進行診釋的文化活動,是人們對龍的神性和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的外在行為表達。因此,中國龍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舞龍運動,人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舞龍活動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促進了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在舞龍活動的運動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和診釋了龍所代表的精神實質。

3舞龍運動與龍巖市龍文化傳播的關系分析

3.1舞龍運動與閩西客家文化的關系

閩西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一百年來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在客家民俗、風情、舞蹈、社藝等諸方面不斷豐富和充實了客家文化的內涵。舞龍活動作為閩西客家文化民俗活動中的一部分,系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客家人生活實踐和聰明智慧的結晶,是民間舞蹈和體育的傳承平臺,寄托了閩西客家人的精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民俗價值和社會價值。

3.2舞龍運動促進了龍巖市龍文化的傳承

華夏民族的舞龍活動,是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為了表達自己對龍的信仰和寄托,經過原龍紋和龍型的不斷加工和創造,而發展至今的一種形式完美、內容豐富、表演技巧高超,并帶有濃郁民族色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它不僅是動作技能和身體素質、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鍛煉,而且是一種對龍文化的學習和傳承,它能增進對龍文化更加直觀和深人地了解,能激發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龍巖是龍的故鄉,千百年來崇尚龍文化,世代承襲至今經久不衰,尤其以連城縣姑田鎮的板凳龍燈為代表,每逢元宵佳節全鎮家家戶戶以男丁持一節龍燈參與其中,浩浩蕩蕩綿延幾公里之長。號稱“天下第一龍”,已成功申請了吉尼斯世界記錄。近年來,舞龍運動已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為當地人們所喜愛。龍巖是世界客家人祖居地,同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有著緊密的聯系。龍巖通過舉辦民俗文化藝術節和舞龍活動的交流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更加了解中國的龍文化,舞龍運動將成為世界人民了解中國龍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可見,舞龍運動對龍文化傳承的意義表現為: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舞龍所負載的內涵,都深蘊著中國龍文化的層層積淀,它實質上是一個高度濃縮的龍文化的有效載體;另一方面,舞龍運動在幾千年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為龍文化的順利傳承提供一種有效途徑和模式。中國龍文化便借華人舞龍活動深人到中華民族生存繁衍的各個角落。

3.3舞龍運動使龍的精神更加鮮活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龍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明與發展,象征著大團結、大統一、大合作,拼搏向前,奮發向上,吉祥如意。如何更鮮明、具體的理解這種精神呢?舞龍為我們提供了條件,舞龍以一種更形象、可見的、生動的形式表現了龍的精神。在跨人新世紀的2000年,也是中國傳統的龍年,第十六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龍巖舉行,在開幕式上十二條巨龍威風凜凜,翻江倒海的表演,象征著世界客家人團結、勤奮、勇敢、堅毅和拼搏向前的精神。場上舞動起來的龍的翻騰、變換、時隱時現的表演是呈現給人們的一種生龍活虎,視覺上的生動形象,而在舞龍的客家人身上體現出的是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不畏艱難險阻、奮發向上、勇敢拼搏、團結協作的精神,體現出的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是對中國龍的精神的最好演繹。當我們看到他們激越豪放的情緒和威風凜凜的巨龍時,立刻會使我們感受到那種萬眾一心、戰勝水旱、戰勝邪惡、追求幸福生活的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這時作為中國民族當代傳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然會油然而生,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看到了中國龍的精神??梢?,舞龍運動以一種更鮮活的形式展示了龍的精神。

3.4龍巖市舞龍運動的現狀

龍巖市舞龍活動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全市各縣(市)鄉村都有舞龍習俗。龍巖客家人舞龍活動的形式主要有游龍和舞龍。游龍規模較大,長者可達一千多米,可以游行,但不能舞動,以連城姑田鎮、長汀彭坊村的游龍為代表。而舞龍形式則多樣,有舞布龍及地方特色上杭臨江的舞香龍、武平象洞鄉的舞稻草龍、漳平雙洋的炮竹龍等。據不完全統計,龍巖市約有60個舞龍隊,多數以民間形式存在,主要集中在社區活動中心及鄉村自發組織的民間團體,這支隊伍中除青壯年男子舞龍隊外,還有老年舞龍隊和女子舞龍隊。

3.5挖掘與研究龍文化促進龍巖舞龍運動的發展

龍文化的弘揚和舞龍運動發展之間是相互促進的統一體。龍文化的傳播活動以舞龍運動為載體,通過舞龍運動的形式得以展現,并透過舞龍運動的發展、壯大得以弘揚和豐富。龍巖長汀縣的汀江被海內外客家人奉為“客家母親河”,是中國客家文化的發源地。在中華文化百花園中,客家文化獨具特色,令人矚目,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大程度上延續和承襲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西客家文化豐富多彩,其中最為壯觀的就是舞龍燈。在龍巖市舉行的第十六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中,在第二屆客家文化旅游節中,在世界客屬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活動中,舞龍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充分展現了龍的魂魄、龍的神韻、龍的矯健威猛、龍的瀟灑多變、龍的精彩紛呈,深受人們的喜愛??梢?,通過對龍文化的挖掘、整理,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r龍所蘊涵的精神實質及它的象征意義。加深了人們對中國龍的崇敬、喜愛和熱情。這就為舞龍運動的開展開辟了更便捷的途徑,由于更深刻理解了中國龍所蘊涵的精神實質,人們會以更高的積極性、主動性來參與舞龍運動。無疑為舞龍運動的發展打下了堅固的群眾基礎。因此,對于龍文化的整理、挖掘直接關系著舞龍運動的發展。

第5篇

我本是一名普通的再普通不過的小學語文教師。從教29年來,一直扎根在農村,服務農村的基礎教育,默默無聞地行走在語文教學第一線,積極探索語文教育的真諦。

為了實現“名師”的教育夢想,我認真反思作為“名師”所應該具備的教學基本功、語言魅力和文化底蘊,思考著自己離“名師”的標準還有多遠。從此,一位懷揣夢想的教師在校園里默默耕耘,潛心研究……致力于客家土樓文化與語文教學結合課題研究帶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和成功。

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福建省龍巖市開始評選“名師”啦!2013年4月,我憑著“客家土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課題研究累積的豐碩成果,對照龍巖市第一批“名師”評選材料項目條件,從區到市一路過關,終獲龍巖市第一批“名師”稱號,同時獲得市政府“名師”專項津貼補助。

評上龍巖市“名師”后,好事也一樁接著一樁紛至沓來:2013年7月,我順利地晉升為“小中高”職稱(副高);2014年9月,榮獲“福建省優秀教師”的稱號。面對高規格、高級別的榮譽,我沒有就此停滯不前,而是更加冷靜、理性地看待這一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土樓的,越是具有特色的。為此我繼續挖掘利用土樓文化,開展有效的語文課題研究,自己邊做課題研究,邊通過專題講座或課題研討課來宣傳土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研究心得。我還依靠網絡的優勢,在新浪博客上結交博友,認真學習眾多“名師名家”博客中的優秀博文,了解其教育教學理念,并且利用自己所加的近三百個QQ群,通過QQ群“神聊”,尋找能在相同頻道和諧共振之人,共同研討教育教學理念,交流教育教學的困惑、看法,還經常在QQ群視頻、VV視頻社區、YY語音、呱呱視頻社區等網絡在線學習,觀看名家課例,聽取專家引領意見,切實提升自身業務水平。當然學習研讀之余,我仍筆耕不輟,不斷地積極投稿,同時也指導學生作文投稿。自評上龍巖市“名師”以來,我在教育教學中收獲豐厚:發表CN級教育教學論文三十余篇,指導學生作文在各級各類作文刊物上發表了八十余篇。

多了,指導學生作文發表也多了,各種各類獲獎證書也越來越多,每學期期末績效工資量化考核打分遙遙領先,一學期下來往往比學校大部分教師多出近一半的獎勵性績效工資。問題與困惑也隨之而來,面對種種來自同事們的隱形“攻擊”,我依然笑臉相對,擺正心態,因為功利之下還需平常心對待。是的,心態決定命運,陽光心態最重要。與其拿雞毛蒜皮小事去斤斤計較,不如自己踏踏實實地心安理得地做一個稱職的草根“名師”

只要我專注客家土樓文化與語文教學結合的課題研究初衷不改,成長是自己的事兒,就一定能做最好的自己,因為沒什么能阻擋我前行的步伐。我一邊履行著市級“名師”應盡的職責,一邊執著地研究著,默默地做著,努力地寫著,不斷地嘗試投稿,累并快樂著……行走在特色校本研究的路上,收獲著成長的喜悅,不為“名”所累,不為“錢”所困。決不氣餒,永不放棄。

當課題研究遇上客家土樓的時候,注定會發生奇妙的事情。課題研究一定會因客家土樓而變得更加精彩無限,真誠地希望能有更多熱愛客家土樓文化的教師積極投身到課題研究中來。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意濃。我一直在尋找有著相同精神尺碼的同路人,愿與你一路同行。

第6篇

    掐指算來,認識黃發有快十年了。說實在的,其間我們交往的時候并不多。他在復旦求學的三年間,由于我們倆都有點孤僻,喜歡獨來獨往,雖然同在一個校園內,很多相識的機會卻悄然錯失了。九八年夏天上海作協召開的一次小型會議上,我們算是正式認識了。他圓圓的臉龐,憨厚的笑容,虎虎有生氣的眼神,讓人有一見之故之感。九九年上半年,發有臨近畢業,他的人生又到了一個轉折點上:趕論文,找工作,一時間千頭萬緒,搞得他疲憊勞神,焦慮不堪。那年初夏,我們好多次在復旦校園邊的小餐館里舉杯暢飲,海闊天空地神聊。對于發有,那真是人生中激情澎湃的時候,對于往昔的追懷留戀,對于未來的向往與憂懼,那是希望與絕望交織的瞬間,而作為青春期尾音的騷動不安又為它增添了幾抹瑰麗的詩意。發有是一個充滿詩人氣質的人,他的碩士導師李新宇對他的率真一直記憶猶新。九三年發有風塵仆仆地北上,到孔老夫子的故里曲阜參加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碩士生面試。當導師問及他日后的志愿時,他毫不掩遮地說,畢業后絕不從事文學研究,理由很簡單,他喜愛文學,但不喜歡文學學術。換一個考生,他未必有膽量在這人生的關鍵時刻將心里的想法和盤托出。但我更欽佩李新宇先生的雅量,他當時竟收留了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另類學生,雖然當初他對發有并不寄予厚望。

    我至今也揣摩不清在曲阜求學的那幾年間,發有如何從憎厭文學研究到為之發憤用功,以致最終一發而不可收,成果斐然。想必他經歷了一番脫胎換骨的修煉,或者像是舊時的包辦婚姻,男女進洞房前素昧平生,被捆綁在一起后日久生情。但我覺得他詩人的氣質并沒有泯滅,而是沉潛下來,轉換了形式。這在他語句充滿激情與張力的文學評論研究文章中纖毫畢現,而在他抒寫客家民俗的聲情并茂的散文隨筆中,也時時閃現著炫目的靈光。發有是客家人,他三十余年的人生旅程可用“在路上”一語來概括。他先是在杭州攻讀經濟學,隨后又輾轉北上,在曲阜、上海轉攻文學,離開復旦后再次北上,在大明湖畔的山東大學任教。短短幾年間,他推出了好幾本分量厚重的著作,令學界刮目相看。后來,他結婚成家,我想他是要在山東牢牢扎根了。沒想到他又掉頭南下,在鐘靈毓秀的紫金山下的南京大學安營扎寨。他人在路上,身處異地他鄉,心卻一直棲息徜徉在文學色彩斑斕的世界中,那成了他真正的故鄉。從發有已問世的幾部專著(《準個體時代的寫作———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小說研究》、《文學季風———中國當代文學觀察》、《媒體制造———跨世紀文學生態》)來看,他涉獵的領域很廣,從對九十年代和世紀之交文學全景式的描述,到文學整體生態環境的考察,從對眾多作家文本的深入細讀,到文學期刊、出版、傳播復雜過程的審視辨析,這些研究贏得了評論界的眾多好評,但我私下里最喜歡的還是發有在其碩士學位論文《抗爭孤獨的宿命———張承志的精神結構研究》基礎上擴充而成的專著《詩性的燃燒———張承志論》。

    我之所以偏愛發有的這本書,不僅因為和當下頻繁出現在媒體聚焦燈下的大腕作家相比,張承志的作品有著更為豐富復雜的內涵,更典型具體地凸現了二十余年來中國人精神蛻變的軌跡,因而也具有文學史的價值與意義,而且在這部二十余萬字的專論中,發有本人的詩人才情氣質與批評家的敏銳犀利的目光得到了最完美的結合。許多人可以輕而易舉地用標簽式的語言來描繪他們心目中的張承志,但這大多將張承志簡單化,程度不同地遮蔽了他精神世界的內核。張承志狂熱的理想主義一直是人們紛爭的焦點,發有用這樣詩性的語言對之加以描繪,“至善至美的黃金牧地是彼岸世界輝煌的燈火,指引著此岸世界的歧路與彷徨,驅逐著浮華歲月的無邊黑暗與恒??嗤础5硐脒@件金光閃爍的大氅并非刀槍不入的神衣,它表面上令人不敢逼視的完美,掩飾著靈魂深處太多的猶豫和掙扎。張承志的理想正是那立于海面的通體透明的冰山,他那洶涌澎湃的激情就如海潮般滾動,裹挾著冰山向前漂移;又如炙人的陽光照射著冰山,折射出斑斕的彩虹?!雹俚谶@冰山背后有著無法抹去的裂痕,正是循著這一思路,發有從草原文化、理想主義、生命哲學、宗教意識、文化批判、民粹主義等角度,對張承志的精神世界做了CT式掃描。在發有的透視鏡下,張承志精神世界內部深藏的陰霾、矛盾、困窘、軟肋一一顯現。這堪稱是一種富于同情的理解:一方面批評者深入闡釋對象的心靈深處,分享他的種種喜怒哀樂,從他獨特的成長演變歷程來把握其生命的節律;但另一方面,同情并不是無條件的認同,廉價的溢美,更不是滿懷敬畏之心的仰視,批評者需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超越于作家之上,將對象置于社會文化的總體語境和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予以理性的反思與審慎的判斷。從這個意義上說,發有的這部著作將張承志的研究著實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與境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中國的社會生活與文化、文學生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其變化幅度之廣,程度之深,勢頭之猛,使先前種種最前衛的預想、推測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沸騰喧囂、色彩斑斕的當代生活不僅招引著人們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而且也激發起人們理解與闡釋的強烈沖動,用發有本人的話來說,“‘當代’研究的進行狀態往往給歷史留下鮮活的痕跡,也是生活其中的主體的一種存在方式”②。然而,當代研究也潛藏著巨大的陷阱。這不僅是因為這種與處于不斷變動中的對象之間幾乎是零距離的同步位置有當局者迷的危險,而且在時間的長河中它極易成為迅速膨脹而又迅速破滅的泡沫。但這種危險并不意味著人們應該放棄讀解當代生活的努力,相反,它對研究者在知識結構儲備、觀察視野以及理論素養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當代文學批評領域,批評家時常被人抹涂成上躥下跳的丑角,他們普遍喪失了基本的美學維度與倫理維度。他們要么隨波逐流,被權力與金錢收編,成了阿諛謅媚的幫閑客,要么利用人們的逆反心理,罵字當頭,成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酷評家,而發有本人則與這兩種傾向劃清了界線。有關這些年來的文學批評與研究,發有曾經夫子自道,他追求的境界是“實現歷時分析與共時分析、文化批評與審美批評、創造美學與接受美學的共生與互動”①。

    縱觀其批評著作,發有的全部闡釋工作建立在極為堅實的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盡管他本人并不是一個“新批評”的忠實擁躉者。發有博士論文的探索對象是九十年代的小說與城市文化,為了完成這一課題,他在求學的幾年間節衣縮食,花費了二萬多元購買相關書籍,閱讀了三千萬字以上的小說作品。一些批評家對當代文學作品只是蜻蜓點水,隨后便大而化之地構造宏大的理論構架,抽繹出普遍有效的規律來指點江山,與他們相比,發有下的是笨功夫。由于長期潛泳于九十年代的小說文本之中,他對那個時期小說的敘事情感、潛性主調、敘事風格與視角、女性表達、新聞化傾向、反諷修辭等問題有深入細密的闡釋;然而,發有對九十年代的小說又不局限于文本的內部研究,他力圖探入歷史長河的深處,觸摸到那個時期特有的脈動,并進而剝去表象上蒙罩著的層層光環,直抵事物的本相,展示文學生態系統內部各個元素間的復雜聯系。他對九十年代文學的精神源流與文化境遇、歷史迷惘、城市焦慮、時髦的后現代文化的內核,以及與文學期刊、出版、影視及其他傳媒間關系的分析,也是精彩之論迭見。近年來,他將研究重心逐漸轉移到整個新時期文學的傳播接受史方面,更加系統而深入地研究大眾傳媒與當代文學創作間共生互動的復合方式。與他前些年主攻的九十年代文學相比,這一課題的難度無疑更大。除了埋頭于卷帙浩繁的期刊文獻,他這些年還在各地走訪了許多編輯、記者、個體書商和文化官員,整理出了數十萬字的訪談錄。此外,《當代》、《山花》、《小說月報》、《美文》、《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文藝評論》等文學期刊的特征,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布老虎品牌運作機制都進入了他的研究視野,這些豐碩的成果為人們理解數十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流變開拓出了新的畛域,并積累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它是日后相關研究者無法繞過的門檻。

    讀著發有的批評研究文字,我時常感到字里行間洋溢涌動著一股氣。仿佛是西方奏鳴曲中的旋律,一開頭便先聲奪人,毫無扭捏之態;它隨著行文不斷擴展、壯大、分衍、繁殖,在一些關鍵性段落達到,氣勢逼人(有時也給人得理不饒人之感)。這與他天性中稟有的詩人氣質密不可分,同時我覺得在他身上奔涌的是一股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氣。他的文字沒有習見的媚骨油滑,而是正氣凜然,對一切丑陋、畸形、怪誕、扭曲、虛矯煽情的現象,對一切虛無主義與犬儒主義的傾向極盡針砭之能事。顯而易見,他心中對文學持著某種恒定的價值。這一點與他客家人的身份不無關聯。發有在研究客家文化時曾這樣論述其精神特質,“客家民俗既保留了中原遺俗,又在移民過程中吸納了當地土著的風俗,它既有很強的文化堅守色彩,又有某種程度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在千年漂泊中形成的客家文化,一直持守著濃厚的‘尋根意識’和強烈的祖宗崇拜傳統,在陌生的異地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同一性,拒絕被同化和消融,保留著濃厚的中原遺風。崇尚正統、正氣與正義的‘崇正’意識是其思想性格的主導”②。而在發有的身上,我分明看到了客家人“崇正”意識的影子。在當今這個變動不居、虛無主義橫行的年代,這種文化守成的品格更顯得珍貴,它使知識者有可能擔當起文化守護者的職責。

第7篇

古箏論文參考文獻:

[1]張心心.淺談徐曉林古箏作品的音樂風格及對古箏藝術刻展的影響[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3(22):157-158.

[2]李菲.明月紅弦聲停處別有深情幾萬重——淺析徐曉林古箏音樂創作特色[J].人民音樂,2015(4):213-125.

[3]李春穎.淺析歷史感悟中的古箏藝術發展與融合——以《臨安遺恨》為例[J].音樂時空,2015(20):50-51.

[4]汪莎.詩意的棲息——評陶一陌古箏曲《自在云端》的音樂創作[J].人民音樂,2013(11):124-126.

[5]鮑曉媛.儒家音樂思想在古箏作品中的體現——兼談社會思想語境對音樂文化發展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3(12):23-24.

[6]廖文珺.高山流水覓知音——古箏藝術傳統與創新的思考[J].音樂創作,2015(8):132-133.

[7]陳滿欣.論古箏演奏的繼承與創新——談現代古箏藝術的發展[J].新世紀劇壇,2011(1):1001-1002.

[8]陸晶.“翰雅杯”首屆中國古箏藝術傳統流派及民間風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請賽綜述[J].音樂探索,2014(3):130-133.

[9]葛雪婷.古箏演奏形式與技術發展——觀“八面風·古箏室內樂新作品音樂會”有感[J].藝海,2013(8):155-156.

[10]許育燕.音隨心動——淺議古箏演與奏之間的影響與聯系[J].北方音樂,2014(15):94-95.

[11]符麗琴.箏鳴爭鳴國樂飄香——多元音樂文化影響下的當代古箏音樂創作[J].北方音樂,2015(7).

古箏論文參考文獻:

[1]袁靜芳.民族器樂(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陳安華.從箏的沿革看“世界箏”的趨向[J].星海音樂學報,1987,(02).

[3]李慶豐.箏統天下,風格各異——山東、河南、潮州、客家箏派演奏方法之比[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02).

[4]毛特.民族音樂的改良創新和工業設計[J].樂器,2008,(01).

[5]侯方.感受聽覺藝術中的視覺[J].人民音樂,2004,(10).

古箏論文參考文獻:

[1]楊妍,趙雪暉.高校古箏教學中古箏演奏與賞析的心理境因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5:92-93.

[2]吳珊珊.獨立學院古箏實踐教學方法探索[J].音樂時空,2015,01:153-154.

[3]趙星.箏樂演奏的靈魂之美——論古箏左手做韻技法之一“顫音”[J].大眾文藝,2010,(05).

[4]李萌.古箏基礎教程[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第8篇

論文摘要:以玉林師范學院圖書館開展桂東南地方文獻工作的實例,論述了高校圖書館特色文化信息資源與教學科研以及為地方社會經濟服務的關系。

玉林師范學院坐落在廣西最大的僑鄉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區玉林市,是桂東南地區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我院的定位是:“立足桂東南,服務全廣西,把學院辦成以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為特色的、在區內有較高水平的教學型普通高等學?!?。因此,作為民族地區的高校圖書館,應做好本地區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建設工作。本文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對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的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建設進行一些探索。

1建立桂東南特色文化信息資源機構

玉林師范學院圖書館從學院組建之初起,就十注重對桂東南特色文化信息資源的收集與整理研究。為此,圖書館專門設置了一個機構—桂東南地方文獻整理研究所,主要開展桂東南特色文獻、古籍的整理與研究。目的是通過對學院圖書館庫存文獻、古籍的整理研究,特別是通過對桂東南地區及其所轄縣市地方文獻、古籍的整理研究,建設有地方特色的重點學科,更好地為桂東南社會進步、經濟建設和教育發展服務,使學院發展與地方建設融在一起,實現學院和地方雙贏的局面。

為了突出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在特色文化信息資源收集人藏后,應對其進行科學的管理。為了更好地發揮其在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研究、服務教學和科研以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應有的重要作用,我館為桂東南特色文獻設立了一個專藏—桂東南資料室,專門收藏桂東南研究資料,兼收廣西各地方文獻及本館特藏圖書,把收集到的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資源根據不同文種、不同載體類型、不同外表特征,購置不同樣式的書架、柜櫥,劃分成若干館藏區,分門別類地存放。

2建設桂東南特色文化信息資源體系

2.1做好特色文化信息資源的收集工作

2.1.1明確特色文化信息資源的收集范圍。特色文化信息資源搜集的范圍主要包括地方報刊、地方年鑒、地方叢書、地方史料、碑刻、族譜及地方人士的著述等。對于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來說,收集與體現地方特色的學科建設及科研有關的信息資源更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學院從學科專業建設、科研兩方面來體現地方特色。如我?!笆晃濉逼陂g被列自治區重點建設的學科有:有機化學、華僑華人學;重點建設的實驗室有:桂東南社會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桂東南特色資源與材料研發中心。我們的教師研究的課題也很有特色,比如研究桂東南方言、民間音樂、徐松石、大蒜、紅菇、荔枝等,都是與當地文化、經濟、歷史等結合起來的課題。從這些學科和科研項目就可以看出,桂東南的地域特色十分明顯。因此,桂東南資料室還特別注重收集教師們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如論文、著作等)。

2.1.2對特色文化信息資源進行全面整理、甄別、篩選、評價、類聚。桂東南特色文化資源是記載桂東南這一地域內自然、社會和歷史發展變化及影響的特定文獻,素有“一地之百科”的稱譽,桂東南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研究,對了解與研究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人物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對研究了解地情知識、為當地制訂地方建設規劃、實施科學決策、發展社會文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桂東南地處廣西東南部,與廣東相連,南臨北部灣,是東西部經濟結合部,也是兩廣客家聚居地。旅游文化方面擁有云天文化城、佛教圣地西山與都嬌山、嶺南名樓真武閣等特色民屋、名山、名樓等;特色音樂文化方面獨具風格,集金石、絲竹、革工、蕭、弦、笛、琴、鑼、鼓、錢、人聲于一體,有撐板、吶、大錢、大鑼、二弦、竹笛、揚琴、秦琴、直蕭、喉管配合的民間特色音樂形式;特色語言文化不僅包括有本土語言玉林話,也有外來語言客家話,加上白話,桂東南語言文化十分豐富;特色習俗文化包括獨具一格的地方婚嫁習俗、住行習俗、喪葬習俗、生育習俗、禁忌習俗等;特色飲食文化則包括了頗具特色與影響的玉林牛雜、牛巴、涼茶、湯、粥等;特色宗族文化主要包括客家人的宗族意識、宗族集群、宗族互助、宗族治理及客家人的勤勞、節儉、精明等宗族特質。

為了將特色文化信息資源進行較為科學系統的收集,玉林師范學院圖書館將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從桂東南特色旅游文化、特色語言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色音樂文化、特色宗族文化、特色飲食文化等方面進行分類,設立了桂東南旅游文化研究、桂東南習俗研究、桂東南客家文化研究、桂東南革命史研究、桂東南將軍研究、桂東南華僑華人研究、桂東南地方語言研究等系列性專題,每個專題的信息資源都由專人負責進行收集。

2.1.3采取多種收集方法。由于民族地區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具有多樣化及分散性的特點,因此,對特色文化信息資源文獻應廣開搜集渠道,拓寬搜集途徑,采取多種搜集方法。首先,負責采集的人員,要了解掌握地方文獻的收藏與分布、出版發行情況;經常與當地檔案館地方志辦公室等文化機構進行業務聯系;多與專家學者溝通,獲得他們的大力支持;定期到民間采集資料;關注讀者反饋意見。另外,由于民族地區高校的教師都較為注重對本地區特色文化的研究,有的高校還設有專門的科研部門,他們在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時,往往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圖書館在文獻收集方面要充分利用這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越條件,與這些教師和部門建立順暢的交流渠道,一方面圖書館采訪人員要主動聯系,及時聽取他們的反饋意見,提高地方文獻收集的質量、實用性和利用率;另一方面,科研部門和科研人員也能從圖書館的人性化服務中(諸如查新、專題書目、數字資源、專家工作室等),得到啟發和幫助,雙方建立起良性循環的互動關系。玉林師范學院圖書館對桂東南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建立“長遠規劃,整體論證設計,分階段實施,聯合共建”的收集、分析、評價、處理、存儲體系,通過多渠道文獻采集網絡,采集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主要有書目預訂、征集、交換、捐贈、委托收集、網上搜索引擎收集等采集方式。對于口頭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還要善于應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進行收集,例如通過攝影、錄音、錄像,制作成磁帶、CD,VCD,DVD等聲像資料,甚至可以以電子資料的形式上互聯網。如玉林電視臺有一檔新設的很有特色的方言訪談節目《傾計》(注:即聊天),其內容涉及桂東南各地的歷史、民間音樂等各方面,玉林師范學院圖書館對這個節目的影像資料也進行了全面的收藏。

2. 2加強特色文化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文獻信息的分析、評價、處理和存儲,必須組織專家和圖書館專業人員根據專業標準進行加工。玉林師范學院圖書館在對文獻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時,首先是對桂東南地方特色文獻的情況進行調查、整理,確定要建設的目標、重點、主題,然后利用采集網絡對桂東南地方特色文獻信息進行采集、分析、評價和排列,剔除不相關的內容,對符合要求的內容進行科學分類,同時進行描述和標引。這樣,經過對特色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和開發后,就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文獻資源體系,可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2. 2. 1編制專題目錄和綜合性評述。負責服務的人員,需要多與讀者溝通,制作新書簡介、專題目錄等,同時,做好專家服務工作,進行目錄、索引、文摘、綜述等信息加工工作,開展網上信息檢索、網上文獻傳遞等服務,廣、快、精、準地傳遞文獻信息。玉林師范學院圖書館在開展特色文化信息資源服務時,還常舉辦各種報告會、講座等活動,力求多主題、多途徑、多層面滿足讀者對地方文獻的需求,吸引廣大讀者利用圖書館,擴大圖書館社會服務效果。

2. 2. 2開發建設特色文化信息資源數據庫。民族地區圖書館大多建有特色文獻數據庫數據庫,但由于經費及專業人才缺乏等原因,這些特色文獻數據庫的收藏規模小,沒有進行深層次開發,且大多數的專題數據庫僅能提供目錄或題錄檢索。因此,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應當重視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工作,利用其豐富的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優勢,做好深層次特色數據庫建設,建立充分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特點的獨一無二的特色文獻數據庫(包括書目數據庫、索引數據庫及全文數據庫),豐富網絡信息資源,打破高校圖書館現有館藏的重復和短缺現象并存的狀況,使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布局逐步趨于合理,有利于建設高校圖書館整體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提高文獻資源的社會保障率,為數字圖書館建設和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做準備,更有效地為學校教學、科研和地方經濟建設服務。這將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在數字化資源建設上最有作為的工作之一。

2. 3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人員隊伍

第9篇

關鍵詞:建筑美;徽州民居;江南民居;福建土樓

Abstract:Chinese architecture is the wooden structure of the Kingdom, with Liang Zhu as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with brackets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key. As an architectural type of the earliest emergence in verities buildings, folk dwellings are numerous and widespread. As the key point of southern residence, this paper will compris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Huizhou folk dwelling, Jiangnan and Fujian Province, and then reached " and different" conclusion and finally suggests the culture of each other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 together .

Keywords:architectural aesthetics;Huizhou people residence;south of Yangzi River people residence;Fujian tulou

中圖分類號:TU36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8-0037-03

1 徽州、江南、土樓民居審美文化內涵的“和”

1.1“天地人和”的和諧思想

“天地人和”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含義是順應自然和師法自然。對民居建筑而言,就是要使民居建筑和自然環境達到和諧的統一。而強調人居環境的“天地人和”理念正是客家圍屋建筑、徽派民居建筑、江南民居建筑的追求。

客家圍屋建筑較重風水,每建新居,無不借助風水理論,對選址地的地形、地質、水文、日照、風向、氣候和自然景觀進行綜合優選,如果缺少某項風水標準,客家人則通過人工改造的辦法來改造周圍的環境。如宅前沒水便挖水塘,以完善屋字的環境。

徽派民居建筑多是依水勢而建,山環水繞。徽派古民居建筑總與自然環境保持一致的格調。明清時期,古代徽州堪輿學說盛行“徽州居民對風水文化頂禮膜拜” 的風水理論, 風水文化對徽派民居建筑形態有著巨大的制約作用。同時徽州風水理論認為村落的選址布局及其形成的地形輪廓所包含的寓意和內涵是宗族文化的標志,講究群和水的營造,在宗族最高利益的制約下按照陰陽五行學說周密地觀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至天時地利人和。

江南傳統建筑也始終是基于地形條件、使用要求,特別是崇尚自然的審美理想所生成的,建筑布局和構造追求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之間渾然無痕的境界與意趣,追求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共生。“參天地,贊化育”的思想普遍體現在江南水鄉古鎮建筑文化中,從建筑選址,從空間到門窗灶廁、中心的道路走向、建筑安排、與自然的關系包括適應和改造制約著江南水鄉古鎮建筑的文化傳統。

1.2“學而優則仕”的儒學思想

建筑體現了一定時期的歷史文化和時代精神,反映著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图覈莺突张擅窬咏ㄖ纬捎谥袊饨ㄉ鐣r期。其建筑的文化內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強調的“學而優則仕”的人世理念在兩派民居建筑上往往都是通過雕刻的圖案、題額和楹聯等表現出來的。如皖南西遞古村“履福堂”的堂聯為“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反映了該堂主人對“學而優則仕”儒學理念的追求。

客家人崇尚“重貴”人生價值觀,深知“學而優則仕”的好處,這在客家圍屋建筑中也有反映,如福建龍巖懿德樓門聯是“立志在能傳世業,文章華國自馨香”,充分表達了客家人對“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

江南水鄉素有文化發達之鄉之稱,詩書文化氣氛很濃厚,文人雅士云集?!凹埞P墨硯”是讀書人必不可少的東西,“讀”在民居平面布局中有很大的體現。如東陽盧宅的“田”字形的平面布局,就有之意。

圖1-皖南黟縣宏村

圖2-冬瓜梁

2 建筑風格的“異”

2.1 徽州——典雅大方之美

2.1.1造型美

任何建筑都通過各種結構、造型自己的建筑形象。明清以來,徽州的建筑匠師們巧妙地運用了空間、形、線、色彩、質感、光影等表現手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建筑形象。這些建筑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間。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色澤典雅大方。

2.1.2結構美

建筑結構是建筑的骨架。徽派建筑中的梁柱、斗拱、額枋、雀替等,從不同角度映襯出古典建筑的結構美。徽派建筑的結構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飾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建筑的結構與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了完美統一,體現出一種獨特的美。

2.1.3裝飾美

外觀樸素幾乎是所有民居所共有的特色,但在內部的裝飾裝修上,則并不是所有民居都如外觀一樣平淡、樸素。徽派民居在裝飾方面有著大量精美的雕刻,包括磚雕、木雕、石雕,與建筑本身相得益彰。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占主要地位,表現在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處。其內容廣泛,手法多樣。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臺、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質樸高雅,渾厚瀟灑。

2.2 土樓——質樸奇特之美

2.2 .1結構美

土樓名字雖為“土樓”,但實際上卻是外“土”內“木”。堅固的外墻與內部舒適的木構件共同組成了土樓特殊的結構系統。外墻是整個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說沒有外墻便沒有土樓,土樓外墻厚實而堅固。墻基以大塊河卵石壘砌,并以小河卵石塞縫然后再向上以土夯筑。但外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須與柱、梁共同組成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缺少其中任何—個部件都不能構成土樓。正是因為這樣巧妙的結構框架,使頂面與樓面的重量通過橫梁結構分散到外墻和立柱上面,使得外墻除了作為保護結構外,同時還與立柱構成了承重結構。

2.2 .2空間美

與龐大、封閉的土樓外部形象相比,其內部空間卻是另一番景象。當你置身于這巨大的圓形空間里,仰望被圓型屋頂圈成的天空。不由讓人感覺身在另一個獨立而神秘的世界里。在走馬廊向院內俯瞰,一層層充滿節奏與韻律的的內廊和門窗,形成了一排排均勻的曲面,使得人們的視線在不知不覺中運動起來,給人一種強烈的向心力。這種理性與感性的高度融合,是客家人空間審美思想的最佳表達方式,也是客家人崇尚封建禮制中心地位建筑布局上的表現,這也正反映了客家人以“像”求“意”的建筑審美精神。

2.2 .3裝飾美

客家土樓無論是從裝飾的材料、題材上看還是從藝術表現手法上看,其裝飾風格整體給人一種自然、質樸之美。一般不會精雕細刻,也很少采用藝術和漆油等處理方法。與粗放、毫無粉飾的土墻一樣,土樓內的木構件也都是保持其自然屬性的,比如棚枕、櫞條。幾乎都是不做任何處理地暴露在外面。土樓的大門,大多以石板做門框,除了門額雕刻門樓號或偶見門聯之外,大多以毫無雕飾的整塊石板做門框。門板也必以老硬杉木或雜木制作,一般在外表釘一層鐵皮,也無裝飾。在它們上面看不到繁雜的線條,而是注重在大的輪廓和鏤空上的處理,不僅和土樓周身環境相協調,而且巧妙的以畫龍點睛的手法美化了檐口屋角。

2.3 江南——清雅淡泊之美

2.3.1布局美

江南民宅多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等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如江南地區的通用形式廳井式庭院,是由數個院子組成中軸對稱式的狹長民居。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或園墻皆相互聯屬,屋面搭接,緊緊包圍著中間的小院落。庭院由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形成了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走進一個建筑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樸實素雅的形態,優美協調的比例,富于變化的尺度,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給人以深切的感受。

2.3.2結構美

江南民居的結構多為穿斗式木構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檁,砌較薄的空斗墻或編竹抹灰墻,墻面多粉刷白色。屋頂結構也比北方住宅為薄。墻底部常砌片石,室內地面也鋪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廳堂內部隨著使用目的的不同,用傳統的罩、木鬲扇、屏門等自由分隔。梁架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繪。

2.3.3裝飾美

在裝飾上,江南 民居較多的滲透出一種文人的味道。江南民居無論室外的木作所有部位的油漆都只采用單一的顏色,而且沒有任何彩畫,正好與粉墻黛瓦的建筑外觀表里一致、渾然一體。表現出文人崇尚簡約、含羞的審美情趣。屋頂部分很少用磚雕來裝飾,一片小青瓦通過不同的砌法就可以巧妙的使用在屋面、屋脊、煙囪、封火墻等不同的部位。磚雕部分則主要用在磚門樓上,但也很注意保持適度,避免繁瑣,總的造型仍不失優美與簡潔。木作部分主要集中在梁頭、枋尾、牛腿、雀替等部位,很多采用透雕后深浮雕,圖案飽滿具有創意,但在雕刻以后仍保持原來的單一色彩,江南民居室內不作天花,而是把外露的屋面或樓板底部做較細致的加工和油漆,構成樸實無華的本色天花,大面積本色部分與少量精雕細刻部分的對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圖3-木雕

圖4-福建土樓

圖5-土樓結構

圖6-江南園林

圖7-水鄉

圖8-瓦墻磚雕

3 地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在全球村的文化發展背景下,各地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趨于模式化和國際化,民族化的建筑文化遺產益發顯得彌足珍貴。民居建筑作為地域文化物態不僅在建筑表現形式上大放異彩,作為珍貴的旅游資源對游客也極有吸引力,而客家圍屋和徽派古民居、江南民居建筑也已成為游客開展鄉村旅游或古色旅游乃至是文化旅游的好去處。在大力發展旅游的同時,我們也應當在建筑文化交流中取長補短,發掘充實各自更深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色,讓中國的南方民居文化能夠源遠流長,走向更輝煌的發展歷程。

參考文獻:

[1]曾偉.徽州民居淺析[J]. 福建建筑,2006年.

[2]李斌.江南水鄉民居建筑文化的回歸[J]. 建筑史論文集(第12輯)[C].2000年.

[3]白寧.樂山樂水古民居——徽州民居巡禮[J].國土資源,2006年5月30日.

[4]牟德厚.福建土樓[J];絲綢之路;2004年12期.

[5]肖林.對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思考[A]. 1999年.

[6]周學鷹,馬曉.中國江南水鄉建筑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第10篇

本文作者:李岳川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近代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以華南理工大學唐孝祥教授及其碩士生發表的一系列著述和學位論文為代表,在研究對象上集中在廣東的三大僑鄉,主要包括唐孝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2003)、賴瑛《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吳妙嫻《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朱岸林《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下面本文就這幾部著作和論文進行詳細的評析。唐孝祥的《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是一部從建筑美學視角對近代嶺南建筑文化進行剖析的理論佳作,作者吸收和借鑒了現代美學和建筑美學的理論成果,在生存價值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有關建筑審美文化機制的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以此為理論工具,作者對近代嶺南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進行了框架式的探討。在論證嶺南三大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機制和建筑適應性的基礎上,《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這一頗有啟發意義的概念,用來概括廣東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精神,作者總結道:“從文化地域性格看,五邑僑鄉建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強烈的時代性和獨特的文化性”①、表現出“鮮明的開放性特征、兼容性特征和創新性特征②”;興梅僑鄉“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認同和持守……形式多樣的客家僑鄉建筑充分顯示了對自然、社會和人文的高度適應性……建筑選址的風水觀念反映了客家僑鄉對建筑環境的審美選擇”;而潮汕僑鄉建筑則表現出“博采眾長的開放品格”、“經世致用的商業意識”、“精雕細刻的炫富心理”③??梢钥闯?,相較于現有的僑鄉建筑研究文獻,《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表現出了相對宏觀和系統的視野,它不局限于對某種單一的僑鄉建筑風格進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聯系的方法,論述了不同區域、不同建筑現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驅動力,以及受不同歷史地理條件與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影響,不同地域僑鄉建筑的發展所表現出的不平衡性。總的來說,《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對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特征的概括是框架和要點式的,它為建筑美學在僑鄉建筑領域的研究確立了方向,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其方向即是堅持主客體相互契合的辯證思路原則,而方法則可以概括為反映建筑審美標準辯證性的審美文化機制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在唐孝祥教授指導的三篇碩士論文中,這些原則和方法被遵循和應用,使得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賴瑛的碩士論文《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主要從審美文化背景、審美屬性、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審美文化個性幾個方面來論證興梅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在審美文化背景的相關章節中,作者將興梅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價值取向,慎終追遠、重本溯源的宗親觀念,自強不息、無私回報的文化心理”④,這是該文對主體審美文化心理的概括,而在客體方面,除了對自然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的一般性探討外,該文主要概括了興梅僑鄉建筑人文適應性特征,即“重貴輕富的價值取向,趨吉避兇的藝術追求,進退兩宜的文化心理”⑤,以及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即“千姿百態的建筑樣式,禮樂相濟的文化意境,獨具一格的環境模式”⑥,最后。根據主客體相契合的原則,作者概括了近代興梅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即“嘗試性的文化開放特征,恪守傳統的美學特征,基于堂橫屋的建筑性質特征”⑦。朱岸林的碩士論文《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在論文結構上和賴瑛的論文基本相同。主體方面,該文將近代廣府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重商崇利、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開放融通、博采眾長的文化心理,戀祖愛鄉、實業興國的民系觀念”①??腕w上,廣府僑鄉建筑的人文適應性特征被概括為“積極主動的開放品格,匯通中西的融合思維,勇于創作的創新精神”②,在建筑美的表現形態上,該文主要從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建筑環境三個方面做了一定分析。吳妙嫻的碩士論文《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比起前面兩篇論文有了一些新的視角,主要體現于該文對僑資與僑鄉建筑發展關系較為系統的探討,該文總結了近代潮汕華僑投資的一些特點,包括投資房地產業比其他行業利潤更有保障;地區城市人口增加,有發展房地產業的需要;以及傳統心理和市政建設對房地產業的推動等。此外,該文也同樣從主客體角度概括了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主體上,潮汕僑鄉的民系精神表現出:“尊儒重商、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團結自強、博采眾長的民系心理,微觀技巧、經驗直觀的思維方式,精美細致、雅俗共賞的審美理想”③,在客體上,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屬性表現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內涵深厚的人文適應性特征”④。總結來說,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表現為:“(城鄉)建筑形制發展的不平衡性,建筑技術的務實性及建筑裝飾的炫耀性”⑤。前者來源于“潮汕民系保守與開放的二重性心態”⑥,而后者則“體現了潮汕民系務實與虛榮的矛盾心理”⑦,“這種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儒家主體文化與海洋性文化的抗衡,同時體現了經驗性文化及商業文化在潮汕近代建筑上的影響”⑧。以上三篇碩士論文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所建立的建筑美學理論為指導,深化和拓展了廣東三大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由此我們得以更加全面的認識廣東各地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如廣府僑鄉建筑的崇商重利、積極主動的開拓創新;興梅僑鄉建筑的重貴輕富、恪守傳統與嘗試性的文化開放;潮汕僑鄉建筑的尊儒重商,微觀技巧等。若對三者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其各自的審美文化特征正是地方鄉土文化、儒家主體文化、西方外來文化三者博弈之下的不同結果,由于華僑群體的建造行為正是他們在中西文化抉擇中自覺與不自覺的一種心理反映。是拋棄傳統的建筑觀念,對西方建筑文化全盤接收,還是兼容并包,擇善而從,這并不是一個單項選擇,不同地域的華僑群體生存方式不同,價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產生多樣的僑鄉建筑風貌。

盡管現有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總體來說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作為審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研究仍較為薄弱。主體審美心理沒有客觀的測量標準,華僑往往也不善著述,因此對其界定只能依靠對主體行為和建筑現象的解釋。但現有研究往往從建筑現象做宏觀的文化精神的概括,而對主體的社會構成,以及主體行為缺乏清晰的分析。第二,對于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概括缺乏建筑學的特征。諸如“開拓創新”、“尊儒重商”等形容事實上是建筑反映出來的主體精神,這些精神特征不僅見之于建筑,也反映在服飾、家具等等其他物質資料中,而建筑本身的審美文化特征應當更加類型化。這方面研究的缺失實際上反映了對主客體聯系認識的斷裂。第三,關于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與經濟、政治、思想等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現有研究還較為表面化。社會經濟政治對于建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這種影響如何參與到具體建筑形態的塑形過程中去,這是研究的難點之一,也是現有研究往往回避的問題。第四,現有研究較為忽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與僑鄉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就是說,雖然他們認識到僑鄉建筑文化是文化沖突和融合的結果,但仍然使用相對靜態和孤立的視角來考察建筑現象,而忽視其動態和過渡性的審美文化特征,以及其在整個建筑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現實意義還有待深入挖掘。僑鄉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體系沖突、分化、整合與調適過程在民間演進的生動實例,與當代世界建筑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鮮有研究討論近代廣東僑鄉所發生的建筑文化適應現象對當代建筑創作的借鑒意義。

解決以上學術缺憾的關鍵在于,尋求某種視角,或是某個概念,或是某種方法,來統合主體與客體,以及各種學科視野。正如唐孝祥認為,“美學的學科邊緣性和建筑美學的邊緣交叉性質,決定了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研究在對象上的復雜性,在目標上的多樣性和在方法上的綜合性”①。這一觀點對于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也同樣適用。但是難點也出現在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上,即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客體的研究傾向與主體研究結合起來,以及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現象的研究傾向與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結合起來。從而解決現有研究中各種視野和方法表面化和缺乏聯系的問題,這里,我們試圖引入“空間”概念作為建筑審美文化研究中聯系主體與客體,建筑學與其他學科視角的一條橋梁。這里的“空間”不是單純的建筑學意義上的空間,而是表現為多學科交叉視野的重合點。在社會學中體現為空間社會學,在經濟學中體現為空間經濟學,在心理學中體現為環境心理學等,空間概念的不同層面為各學科視角的研究提供了互通的渠道,近代廣東僑鄉社會處于空間轉型的歷史階段,傳統空間模式被逐漸消解,新的空間模式開始擴張,這是其建筑空間、經濟空間、政治空間、思想空間、藝術空間等各層面空間內涵的共同特征。其中,建筑空間與其它人工環境共同構成抽象空間的物質基礎,通過這種方式,各學科視角的僑鄉建筑研究得以整合并系統化,同時我們也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體現出過渡性的文化地域性格,它既推動了社會的空間變革,同時也是社會空間變遷的結果。見表1。通過考察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所推動和反映的社會空間變遷特征,可以得出另一個推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流行性和大眾性,它表現為一種“建筑風尚”。由于社會空間不會因為孤立的、偶然出現的新空間形式而發生變遷,只有當一種新的空間形式為大眾予以認可時,我們才能說整體的社會空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社會空間變遷,因此這里涉及到空間轉型的動因、發展機制和結果。首先,從動因來看,任何文化模式在生長階段都存在著空間的擴張現象,即通過對空間的占有,來實現文化原型的自我復制和繁衍。然而,客觀空間的有限性則預示著增長的極限,導致了不同空間模式的沖突,近代廣東社會的移民潮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是空間沖突的表現;其次,從發展機制來看,空間文化模式轉型是一種質變過程,與常態下的線性擴張不同,這一過程的空間擴張呈現指數化暴漲的特征,在物質實踐上表現為某類建筑形式的流行熱潮,流行既可以從原有空間模式的母體中產生,也可以通過跨文化方式產生,“當一種習俗經歷了跨文化傳播,就可能演變為另一文化圈內的時尚并被再次流行。當然,此時尚已非彼習俗,它是一種經過了異域文化再加工后的時尚”1,近代廣東僑鄉西式風格建筑的流行即符合這一規律,國人眼中的西洋建筑自然迥異于西方本國人的審美經驗,在模仿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文化誤讀和自由發揮的情況,因此僑鄉建筑普遍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最后,從結果來看,在流行階段以后,空間的擴張或衰落消失、或衰趨于穩定、前者僅表現為一時的建筑風尚,后者則成為穩定的建筑風格,然而還有第三種結果,即介于二者之間,這也是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的演化結果,它們沒有成為主流的空間文化模式表征,而是成為今天多元建筑文化的組成部分。

縱觀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基礎研究已取得了較為堅實的成果,但仍存在廣闊的學術空間有待后繼者深入發掘。筆者認為,主客體研究的聯系性,以及建筑學視角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性是深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的關鍵所在。而加強聯系性的途徑之一即是在研究中引入廣泛意義上的“空間”概念,從這一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發現建筑審美文化與近代僑鄉社會空間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審美文化的性質和地位上來說,僑鄉建筑是近代民間建筑本土自主演進的一種途徑,具有大眾性、流行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它們參與到對傳統地方建筑體系進行消解,和引入新的空間文化模式的歷史潮流中,在民間建筑從近代到現代的轉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近代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成為廣東兩省僑鄉空間文化模式創新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之一,在推動廣東地區的城鄉建筑和社會發展,延續文化傳統,促進僑務工作開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11篇

關鍵詞:文化生態;保護;尺度

中圖分類號:F590.3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4000107

20世紀90年代,文化生態理論引入我國并逐漸引起我國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重視,也成為近年來國內的研究熱點,自此在理論指導下的文化生態保護也被提上了政府工作日程。2004年4月8日,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出的《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指出:“在民族民間文化形態保存較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特色鮮明的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區域,分級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提出了“對文化遺產豐富且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的區域,要有計劃地進行動態的整體性保護?!薄秶摇笆晃濉睍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計劃在“十一五”期間確立10個文化生態保護區。截至2011年8月,全國已建立1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而如何建設好實驗區并將建設經驗推廣到全國,是當前文化生態保護理論需要加緊研究的課題。本文擬就我國文化生態保護的研究尺度及其進展作一梳理。

一、文化生態的基本內涵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斯圖爾德指出,生態學理念被引入社會科學中研究人類社會及生產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文化生態學就是主要研究文化適應環境的過程和由這種適應性所導致的文化習俗之間的相互適應性的學科[1]。墨菲則指出:“文化生態理論的實質是指文化與環境(包括技術、資源和勞動)之間存在一種動態的富有創造力的關系。”[2]作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內容,文化生態主要研究文化系統的組成、功能、結構、空間特性和時間動態,以及系統要素之間與系統內部發生的各種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機制[3]。美國地理學家蘇爾開創了人文地理研究的“文化生態學派”,提出既要重視研究人類文化塑造地球表面的過程,即文化景觀的創造和變化過程,也要重視氣候、土壤、河流、植被、動物與人類活動的密切關系,并提出“環境響應”(environmental response)理論,即一個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環境中的行為模式,其產生不依賴于自然條件的刺激,而是來自于后天獲得的文化。這實際上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里,一個特定文化對生存環境的響應[4]。

文化生態理論的提出來自文化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等多個學科,對于早期的研究,批評者認為,文化生態學未能充分考慮到人對環境的影響,研究通常在“小型地區”進行,其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于較大地區,不僅需要研究過去,而且應該研究變遷[5]。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西方文化生態研究的理論及其應用有了較大拓展,影響也相應擴大,而我國國內尚處于初創階段,基本理論研究和構建顯得薄弱,應用研究卻走在前面[6]。

文化生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適宜的研究尺度是明確文化生態保護研究范疇的基礎。尺度是在研究某一物體或現象時所采用的空間或時間單位,又可指某一現象或過程在空間和時間上所涉及的范圍和發生的頻率[7]。根據文化生態現象的時空表現和演變過程,筆者認為,文化生態保護研究尺度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尺度。二、宏觀研究尺度:

文化多樣性研究在宏觀層面,研究者強調文化生態的系統性,把文化本身看作一個生態系統或者存在狀態,從文化哲學的高度研究人類文化多樣性、文化變遷等內容。

第一,生態系統論。方李莉把文化比作動態的生命體,各種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類似生物鏈的文化鏈,并聯成一張動態的生命之網,其對人類文化整體而言具有結構。她認為,現代性造成了文化生態的失衡,解決文化生態失衡需要提高文化自覺[8]。文化生態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9,10],具有生態性[11,12],是生態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13]。

第二,生存狀態或精神狀態論。研究者認為,文化生態是人在融合了生態智慧的自我構建和社會構建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生存狀態。它不僅著眼人與自然的和諧,還關注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14],倡導“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5];它是由社會環境決定的人民大眾的心理狀態,其核心為社會公理[16]或者是區域性的精神生態[17]。作為文化人類學的延伸,它體現在對人類(民族)文化“差異性”的強調,以人的審美理想體現著人們的靈魂和民族的心聲[18]。

從宏觀上來講,保護文化生態就是保護民族文化生態環境[19]。它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整個民族文化的文化生態保護;二是某個民族的某類文化或特定文化事項賴以生存的條件的保護。保護民族文化生態,應注意做好“保護和建構民族文化的傳承機制、建立和完善傳統文化的適應機制、建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機制、文化生態建設與自然生態建設相結合、加強對文化發展規律的研究”等方面工作[20]。三、中觀研究尺度:

區域文化生態研究把文化生態作為區域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加以研究,既豐富了理論研究的內涵,也給文化生態保護實踐工作提供了指導。對特定區域空間文化生態及其保護的研究成為當前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課題之一,特別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已經成為政府文化事業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區域文化生態

斯圖爾德文化生態學的目的,就是揭示使不同區域各具特點的特殊文化特征和模式的起源,并非要得出能夠應用于任何文化-環境區域的普遍原則。對區域文化生態調查可分三個步驟:首先,必須分析物質文化與自然資源之間的關系,其次分析運用某種特定技術來開發某一地區時涉及的行為模式,三是確定開發環境過程中所需要的行為模式對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影響[21]。可見,區域文化生態研究的關鍵是與生產手段相關聯的行為模式及其影響。司馬云杰也認為,區域文化生態研究的重點是人類文化行為,研究環境適應的不同區域的文化特征[22]。

文化地理學認為,任何文化都帶有該文化形成地域的地理環境的印痕[23]。現代文化生態學立足區域,探討區域文化群落與其地理環境的發生、發展及其內在規律[24]。江金波以此為理論框架探討了粵東北客家民性及其生態成因與文化生態空間格局的優化[25]。角媛梅認為,哈尼梯田文化生態系統就是以梯田稻作為中心的哈尼族生活與環境相協調的人地系統,其由森林生態子系統、哈尼族村寨文化子系統和梯田生態子系統所構成,在空間上形成了特殊的林-寨-田的結構[26]。

(二)外因對區域文化生態保護的影響

旅游對區域文化生態保護的影響是目前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旅游與文化生態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商業旅游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文化生態[27]。張中波以麗江古城為例認為,旅游開發導致古城文化生態失衡:古城本土居民的大量外遷、旅游開發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商業氛圍的加重和文化氛圍減弱等[28]。李文兵認為,在旅游背景下,經營者、管理者、游客是古村落文化生態演變的三個切入點,文化生態演變路徑為社區旅游參與-物質文化變遷-制度變遷、村民旅游感知-精神文化變遷-制度變遷。文化生態演變趨勢為:(1)物質文化演變表現為古村落村民居住空間轉換,古村落經濟結構轉換,(2)精神文化演變趨勢表現為宗族文化,(3)風水文化的相關儀式以及傳統民俗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復,(4)制度文化演變表現為建立在現代法制基礎上的制度文化保障功能得到加強,民主氛圍增加[29]。四川白馬地區旅游開發實踐表明,大眾旅游開發模式會給自然和文化生態相對脆弱的民族地區帶來較大沖擊[30]。

對于文化生態的旅游開發模式,有學者提出原生文化生態開發模式、次生文化生態開發模式、再生文化生態開發模式[31,32]。王維艷等認為,瀘沽湖摩梭本族人口表現出低速抑或負增長趨勢,“計生”、外出打工、旅游經營制度及過度旅游開發等文化生態因子正在對摩梭母系文化的存續構成潛在威脅[33]。

劉壯討論了地震對當地自然環境的破壞所導致的羌族生活、生產方式、民眾的文化心理等文化生態各方面的影響[34]。苑煥喬認為,城市化所致的人口大幅下降、傳統意識淡漠,使得京西靈水村“秋粥節”文化環境急劇惡化[35]。

(三)文化生態保護區研究

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在文化生態理論指導下的文化生態實踐。它的建設,是根據同一性質的區域文化特點,選定傳統文化保存相對完整、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及觀念形態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價值觀和民間信仰以及諸多文化具體表現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特點的人群聚落空間予以特別的關注,使這一特定地區的傳統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健康傳承[36],這是生態博物館的拓展或另類[37]。應在多層面整體推進:在環境層面,著力于對建筑和生態環境的修復、整治;在經濟層面,注重對其經濟活力的培育,積極營造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和商業氛圍;在社會層面,通過促進社區居民的參與,借旅游、文化等產業的發展幫助解決城鎮或村落衰退帶來的種種內在問題[38]。文化生態的保護,不是簡單劃定數片“生態文化保護區”就可以一勞永逸的,而是在對抗“現代性”的當代生活世界中逐步形成文化自覺,需要在無形的制度建設和有形的技術支撐下實現廣泛的居民參與[39]。要把文化生態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護結合起來[40]。然而,在文化生態區保護過程中,文化主體存在若干問題:傳統生活不復存在、民族文化迷失、文化傳承人的危機、留守人口比例失衡,因此應加強民族文化主體保護[41]。

(四)民族文化生態研究

在文化人類學視角下研究文化生態,其主要目標和任務就是揭示出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形態與自然環境的關聯[42]。楊建華等將西南文化生態圈內的諸多文化群落分別劃入到相應的亞文化生態圈、文化生態叢、文化生態簇所構成的文化生態層級體系之中[43]。學者們提出了若干保護方略,如“文化生態園”模式[44]、民族文化生態經濟模式[45]、民族文化生態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等。以文化生態村和生態博物館的方式保護鄉土聚落和文化遺產的做法,在國內越來越多。但生態博物館不只是一群建筑,而是一個社區,它所保護和傳播的不僅是文化遺產,還包括自然遺產和生態環境、原住民的文化啟蒙和教育引導。尹紹亭認為,民族文化生態村是全面保護和傳承優秀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由當地民眾自覺參與的、自主經營、管理的中國鄉村建設的一種新模式[46]。有學者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態村的兩個成功模式:一個依托景區的發展模式(貴州仙人洞村),一個是原生態文化村寨的發展模式(云南南堿傣寨),可根據不同類型的村寨特點建設民族文化生態村[47]。民族文化生態村的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三種資本之間的良性循環需要兩個重要條件:良好的社區參與、良好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方案[48]。四、微觀研究尺度:

文化生態因子研究對具體文化因子的生態環境現狀及其變遷予以研究,從整體上探討文化生態保護與開發。各種民俗、民間工藝、傳統音樂、口頭傳說等都是文化生態保護的研究對象。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研究浩瀚了傳統民間文化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造物觀念、造物與環境的關系、信仰觀念、技術因素、民間社會組織結構形式,以及文化的時空發展等內容[49]。潘魯生等倡議把“民間工藝文化生態保護計劃”納入全民教育領域,建立民間藝人檔案,建立指定的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域,設立文化旅游的景點,建立民藝資料館所,設立民藝研究機構,在有條件的都市科研院所設立民藝作坊,吸引民眾參與,體驗民間生產、生活方式[50]。河洛大鼓作為一種曲藝形式,其發生、發展、衰敗的每個環節都反映著河洛文化的生態狀況,因此應從河洛文化生態系統的各要素考察尋求保護策略[51]。挑擔、砍柴、走紙寮作為閩西傳統時期的主要勞動生產方式,以及與這些勞動相關的自然環境、社會歷史文化因素,共同構成了閩西客家山歌傳承的文化生態[52]。客家“好歌”文化生態變遷:形式由集體性的山間勞動變成娛樂休閑;內容由愛情生活變為現代化發展;方式由即興演唱發展到專業化創作;以及多媒體技術運用、團體組織表演等??图疑礁璞憩F形式豐富,并融入文藝創作、民族旅游,但這種變遷喪失了固有的獨特韻味[53]。學校教育、自我教育以及生活模式教育三個方面,為云南傳統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創造了良好的土壤[54]。有研究認為,傳統音樂舞蹈藝術,對其保護主要有三種觀點:(1)對于瀕危的、難以推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能用“博物館式”方式保護;(2)對有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借助市場力量保護,走市場化道路;(3)對于有些口頭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據其形態特征決定特殊的保護方法,即活態傳承[55]。

對于微觀文化生態的保護和利用,有人提出合理旅游開發[56]、“師徒父子”傳承[57]的方式,還有一些針對某項文化事項的具體研究,如對“唱新聞”的內容與形式加以發展和創新[58]、對上黨梆子要保護好戲曲小生態的活態特征[59]、洮岷地區“花兒”的文化空間保護[60]、非文字生活世界發掘[61]、女書及女書文化的原生態環境保護等[62]。

五、文化生態保護研究簡評

(一)文化生態保護研究應以宏觀尺度為指導,立足于中觀和微觀尺度

文化生態保護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方法,然而操作性不強,特別是宏觀研究尺度。因此,需要在現實的空間內和可控的條件下,通過可操作的技術手段,開展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綜合性研究。審視文化生態研究的三個尺度,筆者認為,應該以宏觀尺度為指導,以中觀和微觀尺度為基本立足點。其原因如下:一是遵從斯圖爾德文化生態原始內涵,二是研究尺度的可操作性。文化生態保護對象是生態環境與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文化是特定時間和空間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所以文化生態保護必須在特定區域范圍內開展。文化生態保護主體是社區居民,只有文化凝聚力較強的社區居民才能真正參與區域文化生態保護。三是現實需要。無論是自然遺產保護、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是從整體出發的文化生態保護,都是我國文化發展戰略之一。因此,從中觀和微觀的角度開展具體研究是我國文化生態保護的現實需要。

(二)文化生態保護原則

文化生態保護強調三個原則:(1)整體性:文化生態保護整體性首先是文化與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即并不單純保護文化的符號、語言、規范等,而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全面保護文化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這既涉及自然環境,也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等。其次是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整體性,即互相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與之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2)針對性:區域文化生態差異性明顯,環境和文化生存之間的互動帶有鮮明的地域性,必須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和保護。首先應針對不同類型文化生態開展類型化研究和保護。如歷史文化名城、名村、特色文化村寨、以自然景觀為核心的特色村寨等。其次,針對具體文化因子開展個別化研究和保護。區域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形式多樣,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因此,應采取富有針對性的研究理論和方法以及保護方略。(3)參與性:文化生態保護的主體是生產、生活于特定環境中的社區居民,也是保證文化活態生存、可持續利用與發展的基礎。應加強對文化主體的文化自覺、參與意愿、參與路徑等內容的研究。

(三)文化生態可持續利用

一是應采取分層次的開發模式,即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分層次開發:對音樂、舞蹈、戲曲等表演類遺產應優先開發;對工藝、美術類等生產性遺產重點開發;進行產業化開發,對儀式、節事、習俗類制度性遺產控制開發。

二是應對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功能分區。旅游開發可能會給文化生態保護帶來消極影響,如過度性開發、商業化污染、社區參與不足、居民遷移、文化涵化等,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功能分區的方式,把文化生態保護區分為“前臺”和“后臺”,“前臺”就是供旅游者觀賞游玩的旅游規劃區,“后臺”就是遠離旅游者的規劃控制區,目的是保護文化生態原真性的傳承,嚴格控制開發。

(四)多學科綜合性研究

文化生態保護是一個綜合性研究領域,匯集文化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生態學、文化哲學、社會學、藝術學、民族學、旅游學、民俗學、建筑學、規劃學、歷史學、文學、傳播學、博物館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各學科研究尺度和向度各有不同(參見圖1)。圖1文化生態保護研究學科分布圖

因此,研究方法也應呈現多學科特點。文化生態傳統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化人類學的田野工作法、民族志法等,隨著相關學科的介入,抽樣調查、跟蹤調查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也應得到廣泛的應用。除此之外,還應當借鑒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開展深入研究,如GIS、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系統數據庫等。

概言之,文化生態系統涵蓋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文化生態研究融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這對文化生態保護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運用多學科研究手段和方法,又要使理論與實踐形成良性互動,為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Steward Julian H.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5:36-42.

[2][美]羅伯特?F?墨菲.文化與人類學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79.

[3]趙榮,王恩涌,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 [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

[4]鄧輝.卡爾?蘇爾的文化生態學理論與實踐[J].地理研究,2003,22(5):625-634.

[5]黃育馥.20世紀興起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文化生態學[J].國外社會科學,1999,(6):19-25.

[6]戢斗勇.文化生態學:珠江三角洲現代化的文化生態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11-24.

[7]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

[8]方李莉.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提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8(3):105-113.

[9]高建明.論生態文化與文化生態[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5,13(3):82-85.

[10]鄧先瑞.試論文化生態及其研究意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2(1):93-97.

[11]李學江.生態文化與文化生態論析[J].理論學刊,2004,(10):118-120.

[12]宋俊華.關于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幾點思考[J].文化遺產,2011,(3):1-7.

[23]《山東省文化生態研究》課題組.山東省文化生態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9: 1.

[14]嚴俊杰,黃正泉.“兩型社會”的文化生態學思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3):63-66.

[15]毛?,?文化生態學視角下的海洋民俗傳承與保護――以浙江寧波象山縣石浦漁港為例[J].文化遺產,2011,(2):105-111.

[16]王長樂.論“文化生態”[J].哈爾濱師專學報,1999,(1):47-52.

[17]吳圣剛.論中原文化生態及其生成規律[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9(1):111-114.

[18]徐張杰.“文化生態”及其“價值標準”的相對性淺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122-124.

[19]劉守華.論文化生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5):109-112.

[20]段超.再論民族文化生態的保護和建設[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62-64.

[21][美]杰里?D.穆爾.文化學家的文化見解[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18.

[22]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200.

[23]黃成林.徽州文化生態初步研究[J].地理科學,1995,15(4):299-307.

[24]江金波.論文化生態學的理論發展與新構架[J].人文地理,2005,84(4):119-124.

[25]江金波.粵東北客家文化生態系統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6]角媛梅.哈尼梯田自然與文化景觀生態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100-103.

[27]付薇.旅游經濟與文化生態的關聯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7):52-53.

[28]張中波.文化生態視野中的文化遺產型景區旅游開發研究――以云南麗江古城為例[C]//2008年江蘇省旅游學會首屆學術年會.

[29]李文兵.旅游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生態演變機制――以張谷英村落為例[J].社會科學家,2008,(11):98-102.

[30]連玉鑾.白馬社區旅游開發個案研究――兼論自然與文化生態脆弱區的旅游發展[J].旅游學刊,2005,20(3):13-17.

[31]林美珍,吳建華.文化生態:民俗風情旅游的開發[J].福建地理,2004,19(2):22-25.

[32]俞萬源,李海山,劉遠清.名城文化旅游開發的文化生態思考――以梅州市為例[J].熱帶地理,2006,26(1):66-70.

[33]王維艷,林錦屏,李強,等.瀘沽湖摩梭母系文化“孤島”及其文化生態透視――兼論瀘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的保護[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9,21(1):18-23.

[34]劉壯.從文化生態看5?12地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J].民族藝術研究,2009,(6):6-10.

[35]苑煥喬.京西靈水“秋粥節”文化生態保護村構建探討[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8(2):70-73.

[36]劉魁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問題當議[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9-12.

[37]陳淑.生態博物館的拓展或另類: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分析[J].中國博物館,2008:(3):97-101.

[38]張松.文化生態的區域性保護策略探討――以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例[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0(3):27-36.

[39]張松.歷史環境與文化生態的關系研究[J].城市建設,2009,(6):94-96.

[40]卞利.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以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例[J].文化遺產,2010,(4):24-30、66.

[41]王暉.文化生態問題中的文化主體保護[J].求索,2009,(2):96-98.

[42]徐建.國內外文化生態理論研究綜述[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5):6-10.

[43]李建華,夏莉莉.文化生態層級理論下的西南聚落形態――以大理喜洲聚落為例[J].建筑學報,2010,(S1):55-57.

[44]李陽.遼寧錫伯族文化生態資源產業化保護與利用[J].文化學刊,2010,(6):124-128.

[45]周慶行,曾智,劉燕.論以文化生態為依托的少數民族文化生態經濟模式構建[J].生態經濟,2006,(1):44-45.

[46]尹紹亭.民族文化生態村:當代中國應用人類學的開拓?理論與方法[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2.

[47]王國祥.民族文化生態村:當代中國應用人類學的開拓?探索實踐之路[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135.

[48]艾菊紅.文化生態旅游的社區參與和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云南三個傣族文化生態旅游村的比較研究[J].民族研究,2007,(4):49-58.

[49]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47.

[50]潘魯生,唐家路.民間工藝文化生態保護與調研縱橫談[J].山東社會科學,2001,(2):104-106.

[51]劉英麗.從文化生態視角看河洛大鼓的興衰與重振[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3(5):158-161.

[52]王維娜.勞動與山歌――閩西客家山歌傳承的文化生態[J].文化遺產,2009,(2):134-140.

[53]劉曉春.客家山歌傳承的文化生態[J].文藝研究,2008,(2):92-99.

[54]汪瑤.對紅河州石屏縣的兩所學校和富民縣小水井村苗族唱詩班的考察――從文化生態環境的構建看云南傳統音樂的可持續發展[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9,(4):78-80.

[55]汪瑤.對云南文化生態環境構建的初步探索[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0,(2):59-62.

[56]潘魯生.關注旅游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生態保護與旅游資產開發[J].山東社會科學,2000,(5):108-109.

[57]楊廣敏.海峽西岸文化生態保護研究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培養機制與經驗[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1):75-81.

[58]孫悅湄.寧波象山曲藝“唱新聞”文化與社會生態研究[J].藝術百家,2010,(6):152-158.

[59]李春沐.“上黨梆子”的名實之辨與戲曲文化生態[J].晉陽學刊,2008:(6):120-121.

[60]郝蘇民,戚曉萍.文化生態?文化空間?政府主導與“非遺”關系――以西北“花兒”的洮岷流派(南路)流行區KPT村為個案[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5-13.

第12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特點;學習方法;試題類型;答題要求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2)01

中國傳統音樂,一般是指歷代傳承、沒有受西方音樂影響的,且具有我國農業文明時期典型文化特征的音樂類型。中國傳統音樂主要形成于20世紀以前,誠然,還包括其后按自身規律而發展延續至今的那一部分。20世紀以來,受西方音樂影響而產生的各類新的音樂形式(亦稱“新音樂”或“近現代音樂”)不包括在內。中國傳統音樂有多種類別;但民間音樂,即原“民族音樂五大類”(除少數例外)則是其中之主體。

中國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盡管長期的封建社會沒有給我們留下太多音響資料和理論文獻,但在改革開放30年來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代民族音樂學者辛勤耕耘和無私奉獻,該領域已取得不少令人矚目的學術成就。其中既有大量資料性文獻諸如收集、整理、記錄的各種音響、樂譜與文字,也有大量研究性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從音樂教育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音樂也是各類音樂藝術院校中的一門重要理論課程,它是實施“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的重要基石。無論是對本科生還是研究生而言,或是其必修課程,或是其必考科目。為了給大家提供一本研習并備考的參考資料,特編撰這部《中國傳統音樂習題集》。以下將從“學科特點與學習方法”、“試題類型與答題要求”兩方面介紹本書的編撰主旨和研讀要求。

一、學科特點與學習方法

從我國音樂學學科建構的角度看,中國傳統音樂并非一個學科概念,它只是我國民族音樂學學科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其他還有諸如世界民族音樂、城市音樂等等)。其學科特點既有對原“民族音樂理論”學術傳統的繼承,也有對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的借鑒。一般而言,音樂理論有“一般理論”與“學科理論”之分。前者是指“研究音樂怎么樣的理論”;后者是指“怎么樣研究音樂的理論”[2]。顯然,中國傳統音樂屬前者而非后者,屬“知識”而非“方法”。

不同音樂學科(或領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學科(或領域)的特點。這些特點,將也決定著該學科特定的學習方法。鑒于上文的表述,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方法主要有三:

(一)明確音樂類別

如果說,音樂史的學習更側重時間線索的話;那么,傳統音樂的學習則側重空間范疇。這里的空間范疇主要是指不同傳統音樂的類別歸屬。目前,中國傳統音樂可按社會階層分為民間、文人、宮廷、宗教四大類別[3];也可按體裁特點(或表演特點)分為歌曲音樂(含民間和文人的)、歌舞音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含民間的、文人的)、儀式音樂、綜合性樂種等七大類別[4]。此外,還可按“搬演場所”和“地理空間”分類等等。在以上的幾大類別中,還可根據不同標準再作進一步細分。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無論是對某一具體的音樂作品也好,還是對某一抽象的學術概念也好,首先要明確類別歸屬,然后才談得上對其作深入了解。類別歸屬沒有弄清楚,自然也對其后的深入學習造成影響。

比如,原“民族音樂五大類”——民歌、歌舞、曲藝、戲曲、器樂等,即為一種體裁分類。這五大類(除少數例外)若從社會屬性上看,又應歸為民間音樂這一范疇。其中的信天游、山曲、烏日汀哆、海菜腔等概念,當屬民歌;秧歌、花鼓、花燈、賽乃姆、囊瑪等,當屬歌舞;京韻大鼓、蘇州彈詞等,當屬曲藝等等。

再如,民歌中的號子、山歌、小調為體裁概念,是著眼于民歌音樂形式特征的一種分類;而信天游、山曲、花兒、爬山調、客家山歌、桑植小調等則屬歌種概念,其不同點在于因各自的流行區域所形成的不同地方特色。其中的要點,在于正確理解民歌的體裁與歌種的關系。

還有,昆山腔、高腔、梆子腔和皮黃腔等,是戲曲音樂中的一個特定概念——聲腔——被具有淵源關系的不同劇種所吸收的,且具有共同風格特點的唱腔。而京劇、昆曲、秦腔、豫劇、黃梅戲、越劇等等,則是指流行于某一地域內的,在聲腔、語言等方面獨具特色的戲曲品種——劇種。其中聲腔與劇種的關系,是理解這些概念歸屬的關鍵。

此外,不少音樂類別的歸屬還因劃分標準不同而各有所別:嗩吶音樂與古琴音樂,如作為器樂形式,它們可歸為民族器樂一類;若考慮其社會屬性或文化屬性,二者又分別歸為民間音樂與文人音樂。如此等等。

綜上所述,明確音樂類別的歸屬,這是我們研習和備考這門課程的第一步。

(二)注意知識要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洛市| 健康| 澄城县| 贡山| 社旗县| 鹤山市| 肃北| 武邑县| 大渡口区| 门源| 永年县| 抚顺县| 齐河县| 江门市| 铅山县| 马关县| 玛曲县| 阿瓦提县| 斗六市| 印江| 克拉玛依市| 平顶山市| 上杭县| 富阳市| 梨树县| 额尔古纳市| 宜黄县| 建昌县| 武清区| 苍梧县| 浦北县| 辽阳市| 江川县| 苍山县| 普兰店市| 曲水县| 昌吉市| 开江县| 寿光市| 屯留县|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