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2 02:59: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4―0073―01
一、語文課堂上為幸福的含義求解
給學生上《幸福在哪里》那一課至今還讓我感慨萬千。學生都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故事情境之中。每個孩子都在認真默讀、圈點勾畫、做批注。話題由馬文麗同學引起,她說:“1-5自然段寫孩子們由親身經歷感受到了幸福來自于勞動”;閆思宇搶著說:“她說的不全對,1-5自然段寫的這三個人當時還是小孩子,首先是年齡使他們不可能將幸福理解得這么深奧,更主要的是這部分內容的字里行間都透露出的是勞動的愉快和帶來的快樂。緊接著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李杰說:“最讓我感動的是第5自然段,‘愉快地、心滿意足的、觀賞’這幾個詞,通過這幾個詞我仿佛看到那三個孩子滿心歡喜、驕傲自豪地欣賞著自己的勞動杰作,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有一種滿足感、從心眼里喜歡勞動。”楊德林迫不及待地站起來說:“我同意閆思宇的看法,第一部分突出的是孩子們認為勞動是愉快、開心的事,為下文他們長大后通過從事不同的崗位工作為別人服務才深刻體會到‘幸福就在有益于人類的勞動中’的真正含義,這種體會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應該先是勞動的愉快后是勞動的幸福體會,這才符合事情發展的規律。”教室里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是同學們為他們精彩的解答而鼓掌,為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感悟達到的深度而喝彩!
他們表現讓我詫異而又欣慰。沒想到經過一年多的課堂實踐,學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課堂――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
二、我們的課堂在轉型
(一)以自主學習為主體的課堂的轉型
不論是杜郎口學校倡導的以導學案為輔助方式的提前預習、自學為主的模式,還是江陰學校提倡的先學后教的教學方法,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們以學生的讀練活動為中心的課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思考和演練,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也嘗試著這種轉變。這些驚喜和收獲來自于向高效課堂的轉型。如教學《修鞋姑娘》、《為了他的尊嚴》等以敘事寫人為主的課型,可以讓學生在老師提出的閱讀要求下自主學習。先讀全文整體感知,其次找準重點段落細讀,然后在重點段落中劃重點句品讀,接著在重點句中圈點關鍵詞,抓住關鍵詞句結合時代背景和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感悟,將自己的理解感悟做批注,最后交流補充。以此達到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和感悟。整個流程把課堂教給學生,這是努力實現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的課堂的轉型。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的轉型
我感觸最深的是:1.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時,老師就不要按教學設計繼續進行,而是馬上調整學生的情緒,或者激情朗讀,或者說幾句幽默風趣的話,或者讓其他學生來一段表演等等;2.當學生注意力分散時,要讓學生的注意力盡快集中起來。學生悄悄說話,做小動作,這有可能是老師自顧自的講教案上的內容,把自己放在主要位置上,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況,忽視了學生的反應,沒有學生的活動,學生長時間聽講就會感到聽覺疲勞和索然無味。這時候就需要老師變化你的音量,使你的講解抑揚頓挫喚起學生的聽覺意識,或走到學生身旁輕拍一下他的肩膀,或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想辦法讓學生動起來。高明的教師會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老師在關注他,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高度的信任感,學生就會對你的課堂感興趣。
關鍵詞: 有效課堂 語文教學魅力 構建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發生了許多積極的變化。像于永正老師的簡單語文,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孫雙金老師的情智語文,還有竇桂梅老師的深度語文等無不是老師所追求的教學境界。他們都是語文老師心中崇拜的偶像。有的“熱心”于課改的語文教師一味地模仿他們的大師風范,教學理念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是因盲目地追“星”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缺失了自己的教學個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是生搬硬套,依葫蘆畫瓢,采用特級教師的教案執教,課堂上往往就出現一些教學行為的偏頗:過于關注人文性而忽略了語文的本質是“學語習文”,阻礙了課堂有效性的發揮,這樣一味效仿的語文課堂對學生的人文熏陶、生命發展無疑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對文本和課堂生成進行有效處理。葉圣陶先生曾反復強調“學語文要加強訓練”,當然,這里所說的訓練不是機械串講,肢解內容,而是立足于語言學習,通過潛心解讀文本,創設多種方式,優化訓練手段,進行扎實有效的聽、說、讀、寫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們要努力構建有效課堂,讓學生聲情并茂地閱讀,大膽地訴說,盡情地表達,在師生互動、合作交流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展現出語文課堂的無限魅力。
一、優化讀的訓練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有效手段,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必經之路。它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并聯想到情感等,全方位地參與、多角度地感悟課文中的語言蘊涵,品味文字的情趣,是語言文字訓練中最基本的形式。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學中的一大任務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讀書,讓學生‘潛心會文本’。”學習語文重在實踐,重在訓練,而讀又是最為基本的實踐和最為有效的訓練,我們應該變多余的分析為扎實認真的閱讀訓練。
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的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哀樂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而受到熏陶。如我在引導朗讀《天鵝的故事》時,先讓學生選擇最生動、最感人的語句進行自由品讀,然后交流共同欣賞。有一位學生讀“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這一段話時聲情并茂。這時我順勢啟發:剛才這位同學注意到了聲調有高有低,語氣有輕有重,語速有快有慢,現在再請他讀一遍,其他同學注意看與聽,他讀時表情怎樣,哪輕哪重……再想一想他為什么要這樣讀。在該生重讀后,我再讓他們自己練習也讀讀這句話。這樣,學生的朗讀有了長足的進步。
二、大膽訴說探究
教師如同導游,只需把學生帶到某一處,而其中的景色之美則是需要他們自己盡情去品味的。在課堂上,如果學生都開動腦筋,大膽發言,激情四射,那么埋藏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會萌芽、生根,并茁壯成長起來。我聽過一位老師執教的《烏鴉喝水》一課,結尾是老師引導孩子說說烏鴉聰不聰明問題時,一位學生提出異議:“老師,烏鴉是很聰明,但是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顯然這個問題不在老師的預設范圍內,一時之間讓老師驚慌失措,但他馬上調整狀態讓那個孩子說出自己的理由。“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昨天我和小伙伴玩過了,他的瓶子里子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后,水漫到了瓶口;我的瓶子里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著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而書中只說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小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聽了這位學生的回答,那位老師摸著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稱贊道:“真聰明,今天你讓老師和同學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之后那位學生自豪地笑了,神采之中多了一份自信。聽完課后,我不禁釋然,敬佩那位老師對于課堂的生成能進行有效的處理。他能耐心地聆聽學生的見解,并肯定“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確性。老師出其不意地給予學生一次大膽質疑訴說的機會,既讓所有的學生及聽課老師在說中探究、發現了知識,又尊重了學生。課堂生成這樣的有效處理不正展現了語文的魅力嗎?
三、畫中想象體驗
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必須選擇多樣的手段進行教學,提高課堂的效率。對文本內容用畫畫的形式加以再現,既能體現學生對文本信息的分析、判斷,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不失為理解課文內容的一種好辦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詩時,我先配樂范讀,然后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語言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并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既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四、寫中升華延伸
綜觀現在的語文課堂,很多教師在意識上已經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維,也試圖以這樣的思維指導教學行為。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管是家常課或是公開課,“以教定學、教師演主角的內容分析式課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要在語文課堂上真正實現“以生為本”,教師需從詞語教學、概括內容、遷移訓練和拓展延伸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
以生為本;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要想實現純正有效的“生本課堂”,教師就必須把手中教學這一條線還給學生,由學生來決定這條線什么時候放,什么時候收,甚至這條線該放多高。教師可以通過制定預習單讓學生先走進文本,充分自學、自研、自得。在學生的具體學情之上,認真備課,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解難釋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充分體現生本課堂的價值理念。那么,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又該如何實現生本課堂呢?
一、“生本課堂”之第一錘:詞語教學樂中學
(一)創設平臺,積累運用
案例:《火燒云》
(1)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顏色的詞語,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詞語。
紅彤彤 金燦燦
半紫半黃 半灰半百合色
茄子紫 梨黃 葡糖灰
(2)給詞語歸類,說說為什么這么分。(引導學生尋找構詞規律:ABB、ABAC、事物加顏色)
(3)像這樣表示顏色的詞語,你還知道哪些?
(4)課件出示:“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________,一會兒________,一會兒________,一會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借助這樣的句式,你能連起來說說嗎?
通過這樣的詞語教學,學生不僅積累了許多表示顏色的詞語,而且在具體的運用中加深印象,真正內化。生本課堂就應該以學生的詞語積累運用為著力點,去設計教學思路,創建詞語運用的平臺,為孩子們以后的句子運用、習作表達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歸類綜合,對比延伸
案例:《桂林山水》
(1)出示這一課中描寫山和水的詞語
波瀾壯闊 水平如鏡
峰巒雄偉 危峰兀立
(2)同學們,你們發現這兩組詞語有什么特點嗎?
(3)課文中,描寫山和水的詞語還有哪些呢?
(4)在平時的閱讀中,你還積累了哪些描寫山和水的詞語呢?
(5)能用上面的一個詞語寫個句子嗎?
以學生為主的課堂不單單關注學生的讀,更應關注學生學習詞語的方法。在同類對比中積累,在譴詞造句中積累,比起傳統的老師教讀、學生跟讀的方式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增強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在詞語教學當中,老師盡量喚起學生的記憶,不斷豐富學生的言語經驗,讓學生以詞想詞,以詞用詞,擯棄傳統的“滿堂灌”,這才是生本課堂的有效體現。
二、“生本課堂”之第二錘:概括內容尋方法
(一)角色串聯法
案例:《金色的腳印》
(1)課文中,作者主要介紹了哪些角色?
板書: 小狐貍
老狐貍 正太郎
(2)這些角色是怎么聯系起來的呢?
學生回答,教師隨機板書:
(3)你能利用他們之間的關系,把課文概括一下嗎?
六年級的課文,大部分是長課文。長課文該怎么概括呢?如何立足學生的實際,切實提高六年級學生的概括能力呢?在這種情況下,傳授學生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用角色串聯的方法既幫助學生梳理了這篇長課文的主要角色關系,了解了文章的脈絡,又讓學生通過這種別樣、感興趣的概括方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可謂一舉兩得。
(二)段意疊加法
案例:《尊嚴》
(1)這篇文章有幾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內容?(板書)
(2)哪些自然段的意思差不多?(指導學生去除重復的段意)
(3)現在,你能連起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嗎?(借機指導學生練說)
(4)方法回顧:先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說出來,再進行有效組合,刪除重復的,剔除多余的,疊加有用的,這就是概括段意的一種方法,即段意疊加法。
教師千萬不要拘泥于某一種標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說得通即可,學生所概括的合理與否,教師請學生來做評斷,做到生與生思維的碰撞與交集,等學生之間交流討論完畢,教師點睛一下就可。教師將學生所概括的每一段的段意都寫在黑板上,這種線性的文字更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同時降低難度,無形中教會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當然,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課題擴充法、摘錄歸納法等。不管用哪種,教師都應在課堂上授之以“漁”,教會學生知其所以然。
三、“生本課堂”之第三錘:遷移訓練顯神通
(一)合作探究,學法遷移
案例:《夸父追日》
(1)交流文中想象神奇、描寫精彩的句子。
(2)品味其中一個句子。
預設:于是夸父拿著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像風似的奔跑,向著西斜的太陽追去,一眨眼就跑了兩千里。
(3)請說出這個句子的學生先來分享這個句子中表現神奇的詞語。
(4)其他學生補充,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導學生在屏幕上做上批注。
于是夸父拿著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像風似的奔跑,向著西斜的太陽追去,一眨眼就跑了兩千里。
和風比賽跑步,快!
速度快,路程遠,神!
(5)請學生總結學法。
(6)小組合作,學以致用,共學其他句子。5人一小組,每個學生都要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再由組長進行總結,總結完畢后,其他4人分別把批注寫在書上,而組長則完成這一張“共學報告單”。(見表)
[《夸父追日》精彩的描寫共學報告單\&句子1:(哪一段哪一句)\&重點詞語:(把對詞語的理解直接寫在詞語的下面或旁邊)\&我們的奇想:\&]
所謂共學報告冊則是由每一課的共學報告單組成的本子,按課文的目錄粘貼上去,匯集了小組共學的結晶,由組長先寫,寫好后,組員們再一起斟酌、修改。為了節省時間,不需摘抄原句,只需記錄哪一段哪一句即可。在重點詞語這一欄,為了保證記憶的完整性,只需在下面或旁邊做上最精辟的批注,不需要長篇大論。而“我們的奇思妙想”這一欄記錄的是學生對這一句話的其他見解,然后組長就可以根據這一張報告單來匯報。在聽其他組匯報時,也把有價值的想法記錄在上面。這張報告單是小組合作的見證,也是評價生本課堂的標準。這樣的課堂讓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個性得到張揚。
(二)尋找共性,寫法遷移
案例:《地震中的父與子》
出示: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
(1)同學們,你們發現了什么?
(2)為什么作者要連用3個句號?(為了突出時間的漫長,以及父親內心的焦慮)
(3)你能在每個時間段,感受到父親的心情嗎?
(4)出示:
七點……
七點一刻……
七點半……
(5)總結:剛才,我們就是通過這3個句號感受到了時間的漫長及文中父親內心的焦躁。那么,廢墟中的兒子呢?他的內心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用這種寫法來寫寫廢墟中的兒子的心情。
(6)學生練寫片段,用上表示時間漫長的3個句號。
新課標非常強調語言的遷移運用。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者主動引導學生去感知、觸摸、發現、體悟言語的特點,教師順勢而導,導在學生迷惑處,導在學生情感的迸發處,并且利用文本的情景遷移寫法訓練,非常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真正的生本課堂就應該把目光聚焦到文本語用價值的挖掘和探究上來,方能走出窠臼,做到“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
四、“生本課堂”之第四錘:拓展延伸情升華
(一)利用情境,想象練筆
案例:《“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1)當父親把作者寫的詩歌扔回原處后,她的委屈終于爆發,淚水止不住地往外流。
她沖進了自己的房間,內心會想些什么呢?
(2)出示:我再也受不了了。我沖出飯廳,跑進自己的房間,撲在床上失聲痛哭起來。
父親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學生在感人的音樂聲中書寫作者的心聲。
(4)學生交流。
這是筆者在聆聽了錦園的楊吉瑞老師執教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后記下的教案片段。我們都知道,語文課堂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因此,在生本課堂中抓住語用點,以練促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關鍵。
(二)續寫結尾,總結寫法
案例:《最后一頭戰象》
(1)配樂朗誦最后3段。
(2)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百象冢陷入一片寧靜之中,可是看到全部過程的波農丁,他的內心也同周圍的世界一樣寧靜嗎?
(3)出示:望著坑下的嘎羧,波農丁___________。
(4)總結寫法。課文學完了,回顧全文,我們發現作者沈石溪是如何把嘎羧的形象寫豐滿的呢?
(5)正如同學們說的,沈石溪緊扣嘎羧這條線,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和神態描寫,刻畫出了有著人類情感的嘎羧――最后一頭戰象!
課堂中的拓展延伸應教在學生的不懂之處,作為六年級的學生不但要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表達語言,而且要學會作者布局謀篇的方法。如此日積月累,方能在今后的習作中,駕馭文字,運用自如。生本的課堂理應是學生有所生成、有所提升的課堂。
所以說,教材中重要的謀篇布局、典型的結構形式、精巧的句式表達、別有韻味的敘述描寫,都是語言運用能力培訓的點,只要我們熟練地把握教材、充分地利用資源、靈活地運用訓練方法,做到順勢而為,方能體現“生本課堂”的實質。
總之,要想實現純正的生本課堂,需要每一位教育者放下自己這個“本位”,在心中真正擁有學生這個“主體”。從研究怎樣教到研究怎樣學,從站在高空觀摩課堂行為到與學生成為學習共同體,以“千錘萬鑿出深山”的信念去打造有效、高效的課堂,這是探索新型生本課堂的應有之義。
[參 考 文 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