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2 06:02: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微生物實驗室,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微生物培養 教學目標 實施設計
微生物實驗室純培養在生物技術中是一個重要的操作實驗,課題涉及內容多、范圍廣,實驗難度很大。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實驗中的許多工作,包括儀器使用、菌液稀釋、菌株移植、接種等,都要在無菌的或不被污染的條件下進行,才能保證做到純粹培養成功,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對本課題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確立
依據課程內容要求,確立本課題教學目標見表1。
表1
二、教學實施設計
1.制訂實驗計劃
依據課程內容要求,確立本課題教學安排見表2。
表2
2.純化大腸桿菌的原理
微生物的純培養,選用平板劃線法或稀釋涂布平板法,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上操作,經培養后可分離得到單個細胞繁殖而來的、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體,即菌落。
3.準備實驗材料
本課題所用材料、儀器及藥品見表3。
表3
實驗材料 大腸桿菌 配制系列稀釋菌液
實驗儀器和設備 培養皿、試管、酒精燈、試管架、移液管、膠頭滴管、接種環、涂布器、恒溫箱、無脂棉、玻璃棒、消毒棉球、超凈工作臺 培養皿、試管、移液管、接種環、涂布器等滅菌(已滅菌備用)
實驗藥品 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200ml、無菌水150ml 提前配制(滅菌備用)
4.實驗操作
(1)指導實驗操作。本課題實驗可按照下面實驗流程進行操作:
超凈工作臺倒平板、接種培養箱純化培養。
(2)接種法。一般是無菌培養基在水浴鍋加熱融化后冷卻至50℃左右倒平板。操作必須始終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每皿倒入15ml左右并且不要將皿蓋完全打開,冷卻后的平板要倒置。
平板劃線法(圖1):即用接種環將菌體沾在平板培養基上。微生物細胞隨畫線次數的增多而減少,將微生物單個地分離,并最終形成標準的菌落。在畫線操作時應注意:一是用接種環取菌種之前、每次畫線之前和畫線結束都要進行灼燒滅菌,灼燒后要在酒精燈附近冷卻后再操作;二是畫線時不要劃破培養基,如果采用分段畫線法操作從第二次操作應總在上一次畫線末端開始,首尾區不能相連;三是操作必須始終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
稀釋涂布平板法(圖2):即先將菌液用無菌水進行一系列梯度為(如10-1,10-2,10-3)稀釋液,用無菌玻璃涂棒將不同稀釋度的菌液均勻地涂布在平板上。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將被分散成單個細胞,從而能在培養基表面形成單個的菌落。在涂布操作時應注意:一是配制系列梯度稀釋液必須用無菌水配制;二是配制系列梯度稀釋液和轉移菌液以及涂布過程等必須都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
(3)培養操作。 將接種后的培養基和一個未接種的培養基(空白)放入37℃恒溫箱中,培養18~24h后,觀察并記錄。這期間安排學生代表或實驗小組長進行定期觀察,并做好記錄,以便及時讓其他學生觀察到自己的實驗成果。
三、問題討論
關鍵詞:微生物 實驗室 質量管理 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336(2013)16-0064-02
現今社會,在社會熱點中,微生物及其產生的各類毒素引發的污染備受關注。因此,做好微生物實驗室的質量控制對監控食品安全至關重要。本文就微生物實驗的質量控制進行探討。
1 專業人員的素質
專業技術人員在微生物檢驗過程中應當具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同時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和高度的責任心;檢驗結果應當準確、可靠,因此加強檢驗人員質量管理教育和技術業務的培訓顯得及其必要。可定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和進修學習,促使檢驗人員對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及時掌握,培訓工作應作為持久的、長效的專業技術人員提高素質的重要工作內容。將定期考核納入實驗室內部管理體系,作為檢驗員檢驗能力及標準熟練程度的一個驗收程序。
2 儀器設備的控制
微生物實驗室主要檢驗用設備有:生物安全柜、冰箱、培養箱、高壓滅菌器、凈化臺、顯微鏡、蒸餾設備等。儀器設備應嚴格按照出廠提供的有關規定和方法正確使用,同時注意儀器設備的質量控制,制定相關質量管理文件,嚴格對照其中儀器設備管理程序的規定執行。
2.1 儀器的采購
購置儀器過程中,須對其技術指標、性能進行進行考察了解,并經過有效論證后方能采購。采購貴重、大型設備儀器時,供貨方應對儀器進行安裝、調試、核準。確認所有技術條件符合規定記錄驗收報結果后,即可交付使用,使用過程中須明確保管人。
2.2 儀器設備的建檔備案
對儀器設備進行建檔備案,建立儀器設備卡(應標明設備名稱、編號、型號、生產廠名稱、產地和價款、采購時間、啟用時間、出廠編號等),歸整使用說明書、 檢定/校準證書、合格證和使用維護記錄等至統一檔案盒內管理保存。
2.3 儀器設備的檢定和校準
定期對強制性檢定的儀器和設備進行校準,檢定的計量部門須具有相應的資歷,儀器檢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儀器被移動過、維修過或使用一段時間后,檢測結果會造成一定影響,這時要對儀器進行期間核查。定期按儀器自校規程對不屬于強檢的儀器進行自校,據儀器情況貼"合格”“準用”或“停用”標簽。
3 試劑、標準物質、質控物的質量控制
3.1 培養基的質控
(1)培養基的購置與保存。購置培養基時注意選擇質量和信譽好的公司,要購買質量可靠、未過期、品質優良的培養基。
微生物實驗室收到培養基后,實驗室應有培養基的收貨記錄,記錄詳單應包括生產商家培養基的名稱、接收日期、批號、有效期、包裝及其完整性。培養基在使用前,應有專人對培養基經過驗證合格,不同批次的培養基應做實驗對照。培養基一般應貯存于陰涼干燥處,避免強光直射。有特別說明的培養基須嚴格按照廠商提供的要求進行貯存和使用。
(2)培養基的使用。嚴格按照實驗操作手冊規定對培養基進行配制操作。記錄配制量與操作者、日期,并于包裝上標明使用期限,定期做質量檢查,以保證其有效性。檢驗人員應熟練掌握高壓蒸汽滅菌技術,按照相應的壓力和溫度要求對實驗用器材(培養皿、三角瓶、移液管等)及培養基等進行滅菌處理。含糖類培養基的滅菌應注意控制在允許溫度范圍內,以避免營養成分的喪失。培養基配制用水主要為蒸餾水、離子水或經處理后無干擾劑和抑制劑的水。配置用水的電阻率應300000Ω/cm(25℃的情況下)以上,重金屬含量0.05mg/L以下。培養基溶解后,應注意調節培養基的pH值符合相應要求[2]。定期檢查培養基的顏色和透明度,一旦發現異常,則舍棄不用。每批培養基均應做無菌試驗和已知菌株對照試驗,確保培養基的配制正確、消毒達到要求以及操作過程未受污染。如因原料保管不善而變質或過期的試劑應棄去。
3.2 試劑及血清制品的質量控制
(1)實驗過程中,按照要求選用不同等級試劑。試劑須按照相關要求定期更換,部分試劑要求現用現配。配好各種試劑后,填寫標簽均注明試劑名稱、配制日期、有效期、配制者及配置日期,并作好相關記錄。為確保試劑的準確可靠性,定期應做試劑性能測試,具體間隔時間視試劑的穩定性和使用頻率而定。如氧化酶試劑須每次使用前測試,靛基質試劑相對穩定可每周進行1次測試。每次配制好的染色液應當進行檢測,常用染色液(如革蘭染液)每周檢測1次,不常用染色液在每次使用前[1]。為確保試劑穩定性,選用適當的貯存方法對試劑貯存。如:氧化酶試劑一般置于棕色瓶于4℃冰箱保存。
(2)酶、抗血清等生物制品具有生物活性,應該注意其有效期,過期則舍棄不用。按說明要求進行診斷血清的使用和保存,一般要求置于4℃冰箱貯存。在操作過程中要盡快取用,暴露室溫過久則易造成其失效。操作前,尤其要注意這些生物制品的有效期和效價。一般第一次使用時,須用相應的標準菌株檢查抗血清的有效性,常規工作中每月對其進行檢測1次。如出現任何顏色的改變或混濁,即不能使用。
4 實驗室環境控制
實驗室的環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實驗室應當在室內光線,空氣流通,設施布局等方面應符合要求,不能對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準確性造成干擾,同時還要起到對工作人員的自身安全和儀器一定的保護作用。微生物檢驗應在潔凈區(包括超凈工作臺或潔凈實驗室)進行,潔凈區應有明顯標示。無菌室潔凈程度要達到標準要求,每次使用前需要紫外線燈消毒45min以上,根據標準規定的檢驗方法,定期對紫外線空氣消毒效果進行測定。微生物實驗室的空氣質量、溫濕度要每天進行監測,并做好記錄,以確保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張紅梅.衛生微生物檢驗的質量管理[J].實用預防醫學,2007,4(2):584.
[2]陳天壽.微生物培養基的制造與應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8~1431.
[3]朱建國.淺談食品衛生檢驗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01).
實驗室管理的大忌就是臟和亂,尤其是儀器、物品的放置雜亂無序,會給工作帶來很大不便,影響工作質量,降低工作效率;電器和壓力容器無序地亂放,會有安全隱患。更為重要的是,實驗室的臟和亂,對學生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僅會影響樹立整潔、有序、勤奮、嚴謹的科學作風,甚至影響綜合素質的培養。多年來,微生物學教學實驗室,能夠常年保持整潔、干凈的良好狀態,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管理者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二是具有嚴格得力的管理措施:第一,每個學期的開始和結束,都要全面、徹底地進行室內衛生大清掃,包括門窗玻璃、桌面、臺面、地面、儀器、器皿和物品等;第二,每次實驗課結束后,留下4~8名同學進行清掃和歸弄整理工作,做到桌面上的染料不留任何痕跡,用過的所有玻璃器皿全部洗刷干凈瀝干在筐里,所有物品擺放整齊,格局統一。這樣一來,其每一次實驗課都以干凈、整潔的嶄新面貌迎接教師與學生們。
2實驗教學準備工作幾項準則
2.1嚴格進行每個實驗項目的預實驗
預備實驗是保證實驗教學質量的前提,其目的是:檢驗實驗技術方法及操作規程是否準確無誤,所用溶液、試劑和藥品是否合格;進一步確定實驗所需時間,探索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擬定解決問題的方案,根據實驗難易程度確定評分標準等[6]。另外,制片及染色技術實驗,特別是微生物的生長與培養實驗,常常出現許多意外現象或不理想的實驗結果。諸如,某種溶液和試劑失效,或某種微生物生長不好等等。因此,每個實驗項目都應當提前預做一次,確保實驗結果準確、無誤,以保證實驗教學質量。
2.2認真做好實驗教學前期準備工作
實驗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除嚴格進行預實驗外,尚需認真檢查顯微鏡和儀器設備、玻璃器皿及溶液、試劑等,以及實驗桌凳的完好狀態。2.2.1顯微鏡的檢查要點實驗課前認真檢查:普通光學顯微鏡機械部分的鏡臂、物鏡轉換器、載物臺、標本夾、粗細調節器,以及光學系統的目鏡、物鏡和聚光鏡的完好情況,尤其是要仔細檢查調節器的靈敏度和油鏡的清晰度。2.2.2實驗用儀器設備完整性的檢查實驗課前應當認真檢查儀器設備的完整性。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最忌諱出現缺東少西,以及儀器設備和物品質量不合要求的現象[7]。每堂實驗課所需的所有物品,都應當備足有余,所用儀器設備都要保持運轉良好。實驗用儀器及物品完整性檢查工作是相當繁瑣的,工作量也很大。舉例說明,微生物學實驗課的前3個實驗項目,即光學顯微鏡的使用與革蘭氏染色法、細菌運動性及其莢膜觀察、酵母菌的死活鑒別,以及放線菌、霉菌制片與細菌計數,所用的滴瓶總計200多個,需要逐個地進行嚴格檢查:膠頭是否漏氣,瓶中的試劑是否失效、夠用,滴芯是否能順利地取出(發現沉淀和結晶應及時清洗),標簽變色嚴重的還要及時更換。其他儀器設備及實驗桌凳的完好狀態也都應當進行認真檢查,如逐一檢查每個實驗凳腳是否松動,并及時擰緊等。2.2.3玻璃器皿一定要洗刷干凈微生物實驗教學所用的玻璃器皿數量很大,如試管、培養皿和三角燒瓶及載玻片等數以千計。用來盛裝微生物培養基的大量試管、培養皿和三角燒瓶,有一丁點不干凈就會生長霉菌;有的如載玻片上黏附了香柏油,洗刷難度很大。所以,玻璃器皿的洗刷工作是十分重要而艱巨的。玻璃器皿的全部洗刷工作都是教師與同學們共同完成的。洗刷后的檢查工作采用對著陽光以流水沖洗的方式進行,確保每一個玻璃器皿干凈明亮。其具體安排程序如下:玻璃器皿經學生洗刷后,再由同學進行檢查,最后由教師抽樣檢查。這樣,不僅保證了玻璃器皿的干凈度,還培養了學生掌握高精度清洗器皿的基本技能及嚴謹的科學作風。
3重視并完善解決實驗課堂上出現的問題
對于在微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必須認真分析原因,并及時想辦法解決。在出現的問題中,有些是屬于實驗內容及其技術方法問題,但常常碰到的是一些由于學生缺少應有的素質或經驗所造成的,都應該及時分析并適當解決之。諸如,有的顯微鏡粗鑼旋縫隙里有許多油漬,究其原因是由于同學們的手不夠清潔所造成的;為此,便要求學生在使用顯微鏡之前,一定要洗手。再如,個別同學有時將實驗用的標本片丟落在載物臺上,為了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便要求學生每次實驗結束后一定要清點一下標本片的數量。第三,當發現個別學生把臺微尺扔到放有載玻片的鍋里,為此便不再將其擺放到學生的座位上,而是現場把臺微尺發放給每一組同學,并講明其價格昂貴,應當細心使用,輕拿輕放,課后由課代表統一交給老師核查。第四,有的學生把雙層瓶(重層瓶)的玻璃帽和裝有結晶紫的滴蕊擰碎,為了避免類似情況再次出現,每次上課前都要把其逐一擦拭,并檢查每一個滴瓶的滴蕊是否松動。
4實驗教學管理工作者,必需樹立為教學服務的理念
實驗室為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可靠,必須配有相應的儀器設備,以滿足開展相關檢測項目的要求。近幾年來我們中心的微生物實驗室先后經過計量認證和實驗室認可的初評審和監督評審,積累了一些經驗。根據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的要求:儀器/設備要求滿足開展相關檢測項目的要求;制定相關儀器/設備的作業指導書;定期進行檢定校準;做好運行狀況記錄;維修后設備/儀器的再校準或檢查,應具有完整的檢查記錄。
我們對常用的儀器設備制定相關的作業指導書和檢定校準計劃,特別重視對新購儀器和那些容易漂移儀器的檢定。制定儀器/設備清單,指定專人保管,每臺儀器設備上均須貼有明顯標識,其中資產標識包括編號、名稱、型號、生產廠家;狀態標識:儀器設備分別以送檢、送校、自檢、自校表示其所檢定的狀態。校驗合格則貼有綠色合格證(計量編號、校驗日期和下次校驗日期),凡校驗不合格、過期、需報修的設備儀器應貼有紅色停用證。為了保證正確使用各類儀器,做好使用和維修、保養記錄。維修后的設備/儀器重新檢定并校準證明其功能指標已恢復,做好完整的檢查記錄,方可使用。
為了做好常用儀器設備的質量控制工作,我們把實驗室內使用頻率高且需要監控的儀器設備初步分為三類:(一)培養箱(普通培養箱或CO2培養箱等)、干燥箱、高壓滅菌鍋、凈化工作臺、pH計、 冰箱,(低溫冰箱或冷柜)溫度計、紫外燈、顯微鏡、離心機、天平);(二)小計量容器;(三)微生物測定儀器、微生物鑒定儀器、空氣采樣器、酶標儀等。
1 溫度計 實驗室必須要有工作溫度計和參照溫度計,分別做好標識。工作溫度計用于日常溫度檢查;參照溫度計用于校正工作溫度計。定期檢查溫度計的運行情況,一般半年一次。對溫度計日常檢查、校準檢查和運行檢查,都應做好相應的技術記錄。
2 培養箱 根據培養物性質及溫度要求,培養箱應分別設置(以用途和溫度分)。培養箱的溫差要求,一般顯示值與實測值相差不大于±1℃,箱體內各點溫差(內部的溫度均衡性)以及溫度波動同樣不大于±1℃。溫度監控方法:可將工作溫度計置甘油中,放入待測箱體內,觀察工作溫度計的溫度,最好每天監控1-2次,并做好記錄。
3 高壓滅菌鍋 實驗室常用生物指示菌法、化學變色紙片及高壓滅菌鍋溫度計等方法對其滅菌效果進行監測。高壓滅菌鍋要由專人按作業指導書操作,并做好每一次的使用記錄。日常工作記錄應包含以下信息:高壓滅菌的材料、開始時間、壓力/溫度、取出時間、高壓滅菌膠帶的顏色變化。在使用高壓滅菌鍋時,鍋內放置物品不宜過多,而且單位體積內的內容物(每瓶內的培養基)不能太多。同時應注意內容物不同耐受溫度。高壓后物品總的暴露時間最好不要超過45min。高壓滅菌鍋校準周期一般在半年。
4 干燥滅菌箱 日常工作記錄中應包括以下信息:開始的時間、到達滅菌溫度時的時間、取出的時間(或關閉時間)。干燥滅菌箱的溫度校準;用參考溫度計進行溫度測試,溫度要求與精確度:160±5 ℃或180 ±5 ℃。前者為滅菌2h,后者為30min。干燥滅菌箱校準時間一般為一年。
5 天平 要求放置在無振動、無氣流影響的水平臺面上,每次使用做好檢查記錄。天平作為計量儀器是列入國家強制檢定范圍的,一般1次/年進行檢定。運行檢查頻率按運行計劃或按產品(天平生產廠家)給出的標準重量單位進行對照。
6 pH計 使用前應用標準液進行校準。緩沖液使用有效期:PH4.00 有效期約1年; PH7.00 有效期約6個月;pH9.00 有效期約6個月。pH計要定期維護,電極外表要定期清洗,同時對電極敏感性進行檢測及極性恢復。
7 超凈工作臺 要求潔凈度為100級,空氣沉降30min,細菌數<1個/皿。垂直流凈化工作臺,細菌數<0.49個/皿.。凈化工作臺運行檢查頻次應每月一次,主要是細菌沉降檢測。凈化工作臺高效過濾膜一般為一年更換一次,并同時進行粒子與細菌沉降檢測。
8 紫外燈 檢測方法包括儀器測試法和生物測試法。前者是通過專用儀器檢測紫外燈管發射的紫外光強度。國家消毒技術規范中規定在距離照射1米處,要求強度為90。生物測試法就是采用一定的細菌培養物,經一定比例稀釋,菌量控制在200-250個/0.5ml,涂布平板在紫外燈光下照射2min,同時設置普通光源的對照組,后置37℃培養48h,計算其殺滅率。要求殺滅率達99%。
9 酶標讀數儀、洗板機 每天:核對濾光片波長,檢查洗板機管道是否通暢,是否有漏液現象;每周:清潔儀器表面,保護光學零件不沾灰塵;每月:檢查洗滌時各孔是否與相應的沖洗頭對位良好,負壓是否符合規定要求;每年:檢查、清洗濾光片,如果出現破裂或霉點則要更換。根據儀器內具有的校準程序或使用校準板,對濾光片的精密度進行校準并保留記錄。實驗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應隨時進行處理,可根據使用情況更換必要的部件。酶標儀工作中常用陽性對照檢測其功能的正常性。
10 移液器 定期(每年至少1次)校準,發現異常情況應隨時進行校準。 標定方法包括有色溶液光譜分析法、稱量校準法、同位素計數法以及使用配套校準盒等。 校準多道移液器時,必須保證每一個加樣頭都能夠連續、準確地加樣。移液器的精密度應在廠家說明書規定的范圍內。
11 冰箱和孵育箱 每天檢查和記錄冰箱溫度,每個工作日檢查記錄孵育箱溫度,并做好記錄,使用經過計量部門校準合格的溫度計測量冰箱和孵育箱的實際溫度;根據不同規格冰箱和凍存樣品性質對溫度要求不同,調節相應的溫度。放置要求4℃保存的試劑盒的冰箱溫度應在2~8℃;用于培養的孵育箱溫度誤差應小于1℃;用于冷凍核酸和抗原檢測的血漿、淋巴細胞和病毒上清適宜在-70℃冰箱,要求冰箱溫度低于-65℃。
以上十一種儀器是我們日常工作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對這些儀器設備的使用和管理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日常工作中做好儀器的運行情況和使用記錄,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這樣就更能保證檢測過程的順利進行,最終保證我們的檢測結果更科學更準確。
參考文獻
[1] 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實驗室認可與管理基礎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3
[2]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實驗室資質認定工作指南[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7
[3] 王隴德主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通訊作者:關洪全(1954―),男,遼寧本溪人,教授,主要從事中醫藥教育與中醫藥對免疫調控的研究。
摘要: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防止實驗室污染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污染、不認真遵守實驗室規則引起的污染以及意外事故引起的污染等;并提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若干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對微生物污染實驗室危害的認識、完善或建立生物安全實驗室、健全并嚴格遵守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規章制度等。
關鍵詞:微生物;實驗教學;實驗室污染
微生物的種類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廣泛。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盡管選用沒有致病性或致病性很弱的微生物進行實驗,但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實驗室污染,從而影響教學、科研等工作的正常進行,甚至造成其他危害。
1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主要原因
(1)自然污染。空氣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尤其是真菌孢子較多,可隨氣流進入實驗室引起污染。筆者所在的課題組曾經實驗證明,將直徑為9cm含有無菌培養基的培養皿開蓋暴露于空氣中20分鐘,其上即可落有數十乃至數百個微生物生長繁殖。
(2)不認真遵守微生物實驗室規則引起污染。微生物實驗室有嚴格的實驗室規則。依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對個體或群體的危害程度等將其分為4類;根據實驗室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以及實驗室生物安全國家標準,將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分為4級,并嚴格要求不同致病性的微生物須在不同級別的實驗室進行實驗[1]。在培養研究生等過程中,若實驗人員不認真遵守上述規定進行實驗,則可導致實驗室污染,甚至引起不良后果。
(3)意外事故引起污染。在進行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時,由于意外事故也可造成實驗室污染。如實驗人員不注意打破容有活微生物的培養皿、試管等器材;給實驗動物接種微生物后,感染微生物的動物常由于某些意外原因跑到籠外;防護病原微生物的措施出現意外等因素均可引起實驗室污染。
2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主要對策
(1)提高對微生物污染實驗室危害的認識。如果微生物污染實驗室,輕者可影響教學、科研等工作的正常進行,重者可污染環境,甚至引起實驗人員發生感染性疾病或超敏反應性疾病等現象。因此,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提高對微生物污染實驗室危害的認識,教師須對做微生物實驗的學生進行嚴格的安全教育,這是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首要前提。
(2)完善或建立生物安全實驗室。在本科生醫學微生物教學和培養研究生時,須按照所使用微生物的致病性及生物安全的要求等完善或建立生物安全實驗室。已有生物安全實驗室的應進一步完善其使用與管理制度等,尚未建立或實驗室不符合要求的應按照需要盡快建立標準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同時,須經常對實驗室的房間、設備等進行維護,使其處于能安全使用的狀態,否則不能進行相應的微生物實驗。
(3)健全并嚴格遵守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規章制度。醫學微生物實驗室須按有關部門的要求嚴格遵守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規章制度。從事有致病性微生物實驗的教師、研究生等實驗人員除須嚴格遵守微生物實驗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實驗人員應掌握微生物實驗技能、操作規程、生物安全防護知識等;②須嚴格遵守有關部門的要求,在進行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時,只做允許做的微生物實驗;③做微生物實驗時,一定要在相應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內進行,用畢立即消毒,等等[2]。
(4)防止感染動物引起的污染。做動物感染微生物實驗時,不可在正常動物室內進行,須在相應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內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帶微生物的動物跑到室外。實驗結束后,應把帶微生物的動物滅菌后再拿到室外,切切不可把帶微生物動物的尸體不經滅菌就隨便拋棄,同時還應對實驗室進行徹底消毒。
(5)認真查找并徹底清除污染源。實驗室一旦發生微生物污染,要認真查找并徹底清除污染源。如不清除污染源,則污染很難控制。清除污染源后,還應采取可靠的方法對實驗室進行徹底消毒。
參考文獻:
關鍵詞:食品 微生物檢驗 質量控制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的安全性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營養豐富、美味可口,而且要求安全、健康。微生物指標作為評價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標之一,實驗室應怎么控制好微生物檢驗就尤為重要了。目前,控制食品質量的微生物檢驗項目主要有: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霉菌和酵母、腸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等。
一、 食品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概述
質量控制是食品微生物學實驗室為了保證檢驗結果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存在而建立的操作程序體系。是保證食源性致病菌的培養、分離、鑒定及血清學試驗等的準確性,避免因操作變化導致檢驗結果錯誤。
質量控制分為室內質量控制和室間質量評價。室內質量控制是實驗室內部采取的以對比分析、跟蹤以及對實驗室工作的連續性控制計劃;室間質量評價是通過互相校準和/或檢驗對實驗室的操作和結果所進行的評價。
二、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室內質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室內質量控制是微生物檢驗質量保證的核心和基礎,包括以下方面:
1.人員要求
微生物實驗室屬于專業性較強的實驗室,所需檢驗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一定的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檢測人員還應具備一定的經驗和高度的主觀判斷力。微生物檢驗人員應經常參加內部比對活動和能力驗證工作,定期對上崗人員進行考核,對新的檢測技術進行培訓等。
2.設施和環境條件要求
從事微生物檢驗的實驗室屬于特殊實驗環境,也是實驗結果保證的一個重要環節。實驗室應具備進行微生物檢驗所需的適宜、充分的實施條件,包括檢驗設施和輔助設施。同時應制定合理的環境監測程序,并對其記錄結果進行數據分析。根據實驗室所涉及微生物檢驗的種類和GB 19489-2008《實驗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確定實驗室屬于何種防護等級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其基本配置是否滿足該等級微生物檢驗的要求和生物安全要求。
3.檢測設備要求
實驗室應具備開展相關檢測項目的設備/儀器,并制定和實施相關設備/儀器的維護、校準和性能驗證的程序。以確保其處于良好工作狀態。并根據使用頻率在特定時間間隔內進行維護和性能驗證,并保存相關記錄。
4.培養基及試劑等的質量控制
培養基是微生物檢測中的基礎物質,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GB/T 27405-2008《實驗室質量控制規范食品微生物檢測理解與實施》中明確指出了微生物實驗室必須對培養基進行評估。因此微生物實驗室對每次購進的培養基必須采用標準質控菌株或生化反應等措施來進行必要的技術驗證,以確保培養基的質量。
5.檢驗過程的質量控制
檢驗過程的質量控制可采取以下方法:定期使用有證標準物質和次級標準物質(參考物質)進行內部質量控制;參加實驗室間的比對或能力驗證;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進行重復檢測;對留存的樣品進行再檢測。在整個檢測過程中,要設立陽性、陰性對照,這項工作實際上是對操作過程的質量控制,也是對人員能力、儀器設備、培養基、以及環境的設施的間接控制。在檢測過程中如果出現異常情況可及時查找原因,及時排除。
6.標準菌株的來源和保存
實驗室應通過標準培養物來驗收培養基、驗證方法和評估實驗操作。因此,必須采用形態、染色反應、生理生化及血清學特性典型和穩定的標準菌株。標準菌株應來源于認可的國內或國外菌種收藏機構。目前,標準菌株的保存常采用冷凍干燥法、冰凍保存法和培養基保存法。
7.實驗室安全防護
實驗室應根據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相關防護屏障要符合相應生物安全級別的要求。為確保微生物檢驗人員不受危害,應規定微生物實驗室的操作規程和檢驗人員應配備個人防護用品。同時,微生物實驗室應有警示標識,以警示進入實驗室的人員了解其可能產生的危害,必須進行相關防護后才能進入。加強檢驗人員的安全知識培訓,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觀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識,確保相關人員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微生物實驗室必須對實驗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通過一定的滅菌處理后才能廢棄。
三、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室間質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室間質量控制是對質量控制的評價,通過互相校準和/或檢驗對實驗室的操作和結果進行的評價。
實驗室應參加外部的質量控制活動,對其開展的每一項檢測均應參加相應的室間質量控制。室間質量控制的一般性檢查項目包括:
1、儀器設備的操作書,使用、保養、維修記錄。
2、培養基和試劑的配制記錄、培養基的保存方法、滅菌質量、有效期。
3、室內全面質量控制的建立,工作人員熟練程度的考核和盲樣試驗的進行情況,檢驗操作手冊及操作規范性。
工作人員熟練程度的考核用模擬食品標本做質量評價是目前國內外廣泛采用的方法,主要評價實驗室在病原菌的分離、鑒定試驗等方面的工作情況。由質控管理機構發放模擬標本或菌種,實驗室按照日常的操作方法進行相應的分離鑒定試驗。實驗室完成鑒定后在規定時間內將結果反饋至參考實驗室,進行評價。
質控管理機構對每次質控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將每一實驗室的結果與標準進行比較和統計分析,發回評估報告。評估報告不僅可評定檢驗結果的偏差,還可以檢查整個質量控制體系的有效性。
微生物檢驗數據的可靠性、準確性由許多因素構成,包括人員、設施和環境、設備、檢驗方法的驗證和確認、各種培養基的質量控制、標準菌株的質量控制、檢測過程的質量控制等活動。只有認真開展上述每項工作,最終才能保證檢驗數據的可靠、準確。
參考文獻:
[1]GB 19489-2008《實驗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一、切實提高對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特別是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事關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事關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公眾健康,事關公共衛生安全。《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頒布以來,各級獸醫行政管理部門按照《條例》和有關規章和技術規范的要求,采取措施,加強管理,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執行不嚴、實驗室工作人員安全防范知識缺乏,甚至存在違法保存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未經批準擅自開展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現象。同時,有些地方獸醫主管部門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管措施不到位,執法監督不嚴,對違法行為查處力度不夠。當前,我省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各級獸醫主管部門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視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強化安全意識,完善管理措施,落實監管責任,嚴防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的發生,切實維護公共衛生安全。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管工作
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管是《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賦予獸醫主管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
一是依法把好實驗活動審批關。要嚴格執行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審批制度,未取得三級、四級生物安全實驗室資格或者雖取得三級、四級生物安全實驗室資格未經批準的獸醫實驗室,不得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對從事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動物病原微生物有關實驗活動的,或者從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芻獸疫病原分離和鑒定、活病毒培養、感染材料核酸提取、動物接種試驗有關實驗活動的,必須經省局初審后,報農業部審批。
二是切實加強菌(毒)種安全監管。要嚴格執行指定保藏制度。除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和農業部批準的國家獸醫參考實驗室,其他任何實驗室、單位和個人,不得保存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違法保存菌(毒)種和樣本的,獸醫主管部門要監督其就地銷毀,或者立即送農業部指定的保藏機構保存。要加強菌(毒)種使用管理,實行菌(毒)種統一供應制度。保藏機構憑省級以上獸醫主管部門的批準文件,向實驗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實驗活動結束后,實驗室要及時將菌(毒)種和樣本就地銷毀或者送交保藏機構保管,并建立銷毀或移交記錄。
三是加強對動物病料采集管理。要認真貫徹落實《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切實加強動物病料管理,防止采集和使用病料不當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除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農業部或者省局批準,不得擅自采集、運輸、保存病料;不得轉讓、贈送已初步認定為重大動物疫病或者已確診為重大動物疫病的病料;不得將病料樣本寄往國外或者攜帶出境。
四是做好全國獸醫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填報工作。“全國獸醫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各級各類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設施設備、生物安全水平、實驗室管理狀況以及保存利用動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種等情況進行收集、統計、分析的系統,通過該系統逐步建立全國獸醫實驗室信息數據庫,是獸醫實驗室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視,按照《全國獸醫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填報說明》的要求,明確專人,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從事動物疫病檢測、研究、教學、菌(毒)種保藏以及獸用生物制品生產企業等單位的獸醫實驗室基本情況的網上填報。
五是加強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宣傳和培訓。各地要采取多種形式宣傳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每年至少舉辦一期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班,對獸醫實驗室或者實驗室的設立單位進行培訓;獸醫實驗室或者實驗室的設立單位應當每年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保證其掌握實驗室技術規范、操作規程、生物安全防護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并進行考核。工作人員經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崗。
六是做好新建、改建或者擴建一級、二級獸醫實驗室備案工作。新建、改建或者擴建一級、二級獸醫實驗室的單位應當及時向所在地省轄市獸醫主管部門備案,省轄市獸醫主管部門應于每年12月份將備案情況匯總后報省局。
三、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確保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落到實處
1 合理安排實驗室的整體布局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驗實訓室設在教學樓A 區五樓實驗室,分別由6 間實驗室構成,實驗室編號為: 529、530、531、532、533、534。這幾間實驗室彼此相鄰,以滿足教學安排的合理性和緊湊性。
2 實驗室的具體安排和設計
2. 1 529 實訓室( 儀器室)
( 1) 承擔課程。臨床學檢驗、血液學檢驗、儀器分析學、儀器維修。
( 2) 實驗室配備。實驗室的四面墻均設有電源,分別擺放供實訓課程常用的臨床儀器: 三分類血細胞分析儀、血沉分析儀、血象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尿沉渣分析儀等。實驗室中間擺放由附屬醫院提供的示教儀器,包括: 不同品牌的三分類血細胞分析儀、血沉分析儀、血象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尿沉渣分析儀,其中包括希森美康的各型號儀器,如: SYSMEX R - 500、SYSMEX SF - 3000 、SYSMEX UF - 50、SYSMEX KX - 21、SYSMEX F -B20 、SYSMEX AD - 270,這些儀器按照型號排列擺放,相當于此品牌儀器在臨床上的一個發展史的展示。實驗室配備冰箱1 臺,供臨床學檢驗和血液學檢驗專用,用于存放一些血液標本、血液實驗試劑盒和儀器校準試劑等。
( 3) 主要實訓項目。三分類血細胞分析儀的應用、尿液常規檢驗、尿沉渣檢驗、尿液分析儀結構、調試、使用、維護等。
( 4) 特點。此實驗室是由原來的教師辦公室改造而成的,所以已具備空調,可以為實驗儀器提供適宜的運行溫度,但是電源插座設置不是很充足,水池只有一個符合辦公需求的小水池,有待改進。
2. 2 530 實訓室( 采血室)
( 1) 承擔課程。臨床學檢驗、血液學檢驗
( 2) 實驗室配備。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熒光顯微鏡、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 3) 主要實訓項目。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的應用、尿液常規檢驗、尿沉渣檢驗等
( 4) 特點。房間較小,相當于正規實驗室面積的一半,且模擬臨床實景操作,配備采血窗口,以采血窗口為界將實驗室劃分成兩部分。學生可以在采血窗口模擬臨床的采血過程,然后運用采血窗口后面區域的常規臨檢儀器,直接進行各項實驗室檢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采血室與其他實驗室配合使用,在校醫院的監督下,可完成每年新生的體檢工作。
2. 3 531 實訓室( 顯微鏡室)
( 1) 承擔課程。臨床學檢驗、血液學檢驗、寄生蟲學檢驗、免疫學檢驗、微生物學檢驗、儀器分析學。
( 2) 實驗室配備。水浴箱、離心機、顯微鏡、恒溫培養箱,實驗室配備冰箱1 臺,供微生物學檢驗專用,主要存放微生物菌種、血平板和微生物生化管和藥敏紙片等。
( 3) 主要實訓項目。球菌檢驗、培養基制備( ss胨水KIAMIU) 、腸桿菌科檢驗、非發酵菌檢驗、真菌檢驗、線蟲、吸蟲、絳蟲、阿米巴、鞭毛蟲、瘧原蟲、弓形蟲鏡下觀察、復染色法、單染色法、革蘭染色法、培養基制備、微生物生長性狀觀察及接種技術、理化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菌種保藏、微生物生化試驗( 糖、蛋白質、酶) 、常見致病菌鑒定( 編碼技術) 、細菌、酵母菌的形態觀察( 菌體、菌落、芽管、假菌絲)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 酵母菌) 、平板菌落計數法( 土壤中細菌總數檢測) 、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 。
( 4) 特點。標準的顯微鏡室,配備45 臺顯微鏡,能夠保證實驗學生每人一臺顯微鏡,為熟練掌握相關實驗操作提供可靠保障。且實驗室兩端有水池,適合微生物和臨檢、血液等較復雜的染色操作。
2. 4 532 實訓室
( 1) 承擔課程。免疫學檢驗、儀器分析學、細胞生物學。
( 2) 實驗室配備。722 分光光度計、水浴箱、離心機、水浴箱、移動式紫外線殺菌車等。所有玻璃儀器按照名稱、規格、數量分別儲存在12 個靠墻的柜子里面,抽屜、柜子分別加鎖分類儲存各檢驗專業課程的常用實驗器材。配備冰箱1 臺: 免疫學檢驗專用,用于儲存免疫學試劑盒、標本、標準品、儀器校準試劑等。
( 3) 主要實訓項目。免疫凝集實驗、雙向免疫擴散試驗、單向免疫擴散試驗、甲胎蛋白的定量檢測、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分離、膠體金法對血HBsAg和尿HCG 的檢測、抗體提取純化實驗、甲型肝炎病毒IgM 抗體的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標志檢測、分光光度計的使用、離心機結構、調試、使用、維護等。
( 4) 特點。標準的實驗室,具有大量的儲物功能,相當于醫學檢驗專業的一個小型庫房。且實驗室一端有水池,具備標準實驗臺,實驗儀器齊全,可以完成很多復雜實驗的前處理階段。
2. 5 533 實訓室
( 1) 承擔課程。臨床學檢驗、血液學檢驗、寄生蟲學檢驗、微生物學檢驗、儀器分析學。
( 2) 實驗室配備。恒溫培養箱、顯微鏡、水浴箱、離心機、移動式紫外線殺菌車等。配備冰箱1臺,微生物學檢驗專用,主要存放微生物菌種、血平板和微生物生化管和藥敏紙片等。
( 3) 主要實訓項目。血細胞計數板使用、RBC計數、WBC 計數plt 計數、血涂片制備、WBC 分類計數、三分類血細胞分析儀的應用、尿液常規檢驗、尿沉渣檢查、RH 血型鑒定、交叉配血、BM 正常形態閱片、貧血閱片、白血病閱片、球菌檢驗、培養基制備( ss? 胨水? KIA? MIU) 、腸桿菌科檢驗、非發酵菌檢驗、真菌檢驗、線蟲、吸蟲、絳蟲、阿米巴、鞭毛蟲、瘧原蟲、弓形蟲鏡下觀察、不染色法、單染色法、革蘭染色法、培養基制備、微生物生長性狀觀察及接種技術、理化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菌種保藏、微生物生化試驗( 糖、蛋白質、酶) 、常見致病菌鑒定( 編碼技術) 、細菌、酵母菌的形態觀察( 菌體、菌落、芽管、假菌絲)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 酵母菌) 、平板菌落計數法( 土壤中細菌總數檢測) 、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4)特點。標準的顯微鏡室,配備45 臺顯微鏡,能夠保證實驗學生每人一臺顯微鏡,為熟練掌握相關實驗操作提供可靠保障。且實驗室一端有水池,適合微生物和臨檢、血液等較復雜的染色操作。
2. 6 534 實訓室( PCR 實驗室)
( 1) 承擔課程。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
( 2) 實驗室配備。PCR 儀、電泳儀、紫外分光光度計、凝膠成像系統、漩渦混勻振蕩器、低溫冷藏冰箱、藥敏細菌鑒定儀、超凈臺、搖床、DNA 測序儀、酶標儀和洗板機等。
( 3) 主要實訓項目。乙肝病毒定量、丙肝病毒定量、耐多藥基因表達、HIV 抗體。
( 4) 特點。PCR 實驗室依據所使用的方法分為試劑制備、標本制備、擴增產量分析四個區域。各區域應完全獨立分隔,無任何的空氣直通。空氣流向應由室外向室內,可通過在室內設置的通風、排風設備達到空氣流由室外向室內流動的要求。
【關鍵詞】臨床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立體化教學資源
G642
臨床微生物檢驗是醫學檢驗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該課程具有的顯著特點是操作性強、實驗性強,與臨床醫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實驗教學是臨床微生物檢驗的重要教學組織形式。微生物檢驗通過實驗教學可使學生動手能力顯著增強,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從中可得到切實提高[1]。目前,臨床醫學中對檢驗人員提出了更高和更為嚴格的要求,這就要求提高微生物檢驗教育質量,使學生的業務水平得到提高,能夠滿足當今醫療環境的需求。作為微生物檢驗的重要課程,實驗教學也需不斷進行改進,在教學資源方面提供更為豐富、多樣化和立體化的專業素材和資源,使教學質量得到切實提高。
1.臨床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的現狀以及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
作為微生物檢驗重要課程之一的實驗教學,其具有的顯著特點是病原微生物種類多、知識點連續性差、內容龐雜、記憶內容多。這就給學生的日常學習帶來困難,學習興趣難以得到提高,教學效果也難以令人滿意。這是這門課程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現狀。實驗教學的改進也需從其根本特點入手,尋求有效的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從整體看,影響臨床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教師因素,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學技能以及教學態度等對教學質量產生最直接的影響,教師只有專業知識過硬,同時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高超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才有望得到提高[2]。其次是學生因素,學生對微生物檢驗學的興趣以及專業知識水平等直接影響學生的接受效果。學生良好的興趣、積極的學習態度是掌握知識的一個基本前提。此外,作為客觀條件之一的實驗室本身也是影響實驗教學質量的因素之一。實驗室設備的完備程度、使用狀況以及經費投入等都會在客觀上影響教學效果。
2.臨床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
臨床微生物檢驗實驗室教學立體化教學資源的建設需從多方面著手,從教材到實驗設備,從師資到管理模式都需著手改革,這樣方可使實驗教學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取得良好的成果。
2.1實驗教學內容改革
實驗教學內容是實驗教學的實質性內容,實驗教學內容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水平。因此,為使實驗教學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取得良好的成果需對實驗教學內容中不合時宜的部分進行改革,使教學內容能夠緊跟學科前沿發展,使學生能夠站在學科專業的最前沿。比如臨床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中的綜合性實驗項目包括分泌物鏈球菌屬鑒定、血液標本中葡萄球菌的鑒定、膿液標本中銅綠假單胞菌鑒定等[3]。這些檢驗項目均與臨床醫學緊密聯系,同時其也處于不斷變動發展中。實驗教學內容以臨床醫學為依托,將最新的醫學內容和醫學案例等帶入課堂,充實教學內容,不僅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學生對學習內容具有更直觀認識,教學效果也可得到提高。
2.2制備多樣化的視頻實驗教學資料
臨床微生物檢驗是一門發展迅速,與多學科、多技術交叉的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這要求在教學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時刻關注其他學科的發展,將與之相關的內容納入教學內容[4]。臨床微生物檢驗實驗室教學的教學手段需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視頻教學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視頻可對所學知識獲得最直觀的認識。比如臨床微生物檢驗中涉及到多種微生物,包括微生物的形態特征、生化特征、菌落特征等,這些教學內容僅依靠口頭闡釋或文字敘述難以是使學生獲得直觀印象,通過多樣化的視頻實驗教學資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開設第二課堂
傳統的實驗教學具有封閉性的特點,教學地點往往囿于實驗室中。為提高教學質量可在實驗室之外開設第二課堂。學校方面可組織學生到市中心血站、醫院檢驗科、市疾控中心等單位進行參觀學習,使學生能夠接觸到微生物檢查第一線。通過這些地點的設備和技g優勢可開拓學生眼界,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度也可得到深化。比如學生到醫院檢驗科細菌室參觀學習,學生可了解到微生物自動培養系統、自動藥敏檢驗系統、微生物全自動鑒定系統等。通過親身實踐,學生的知識面可得到有效拓寬,與實驗室教學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2.4強化微生物圖片庫、教學網絡課件建設
多媒體課件一般是教師將所教授的內容通過計算機多媒體等方式傳達出來,課件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臨床微生物檢驗實驗室教學中涉及到的內容具有多樣性,可將教學所涉及到的圖片庫、教學網絡課件等進行整理,利用學校信息中心網絡平臺將這些制成網絡課件放于網上功學生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可將不懂的內容反復觀看,學生之間也可進行交流,學習效果可得到顯著提高。
總結
臨床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與臨床微生物檢驗實驗室教學有密切聯系,積極開放教學資源使微生物實驗檢驗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吳愛武, 蔣月婷. 臨床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J]. 西北醫學教育, 2014,(2):311-313.
[2]林宇嵐, 歐啟水, 楊濱,等. 立體化引導式臨床微生物實習帶教的建立與實施[J].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 2014,(8):809-812.
【關鍵詞】高等醫學院校 ; 實驗室 ; 生物安全 ;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009-02
生物安全(biosafety)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現代生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主要指轉基因技術)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即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可能構成的危險或潛在風險。廣義生物安全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指人類的健康安全;二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物安全;三是指與人類生存有關的環境生物安全,涉及到預防醫學、環境保護、植物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農藥、林業等多個學科和領域,而管理工作分屬各個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國內對生物安全的認識很多還局限在狹義的概念里。雖然國際上對此也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但一些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在實際管理中已經應用了生物安全的廣義內涵[1]。生物安全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所涉及的具體內容有一定的時空范圍,隨著自然界的演進,社會和經濟活動的變化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實驗室生物安全是指在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實驗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對工作人員和相關人員的危害,避免對環境的污染和對公眾的傷害,同時為了保證實驗活動的科學性還要保護被檢測對象免受污染。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就是指以實驗室為科研和工作場所時,避免危險生物因子造成實驗室人員暴露、向實驗室外擴散并導致危害的綜合措施[2]。
近年來,隨著禽流感、瘋牛病、艾滋病、SARS事件、甲流疫情等疾病的出現和蔓延,以及炭疽病毒等生物恐怖事件引起的恐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新加坡、我國臺灣以及北京的實驗室相繼發生的病毒泄漏造成工作人員感染的事件,使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隱患變成了現實損害,這些隱患不僅是實驗室的局部問題,而且已經涉及到環境安全(如危害物的泄漏、排放等)和社會安全(如危險品的逸出、丟失等),給各級各類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的安全防護問題敲響了警鐘,引起了世界范圍內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3-5]。特別是2011年3月至5月,東北農業大學27名學生和1名教師,相繼確診感染了布魯菌病,轟動全國。醫學院校實驗室和研究室是進行實驗教學和科研的工作場所,操作者在進行病原生物學、寄生蟲學、病理學的涂片、染色、鏡檢、培養、鑒定等操作,臨床檢驗中的生化、血清分型等不同實驗操作時,都要接觸各種病原微生物及危險因子。而在實驗過程中一些操作人員自我保護意識非常淡薄,自我保護意識或意識不強,對生物安全相關法規、業務知識了解不透徹,對來自實驗室的各種陽性標本往往認識不足或存在僥幸心理,對生物安全的重視不夠[6]。因此,高度重視,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加強高等醫學院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
1.確定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級 依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2007年的被國際上公認的生物安全通用標準的《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第5版),根據生物安全水平的等級及從事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將生物安全實驗室分為4級,即BSL(Biosafety level)l、2、3、4級,我國稱為P1、P2、P3、P4級實驗室。①P1級:其中的實驗室結構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適用于對健康成年人接觸不會引起疾病的實驗室,應配備消毒設施等,如用于教學的普通微生物實驗室等,具有1級防護水平。②P2級:其中的實驗室結構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適用于對健康成年人接觸會引起發病但不嚴重的實驗室,應配備生物安全柜等,并有明顯的標識,具有2級防護水平。③P3級:其中的實驗室結構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適用于對健康成年人會引起嚴重甚至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實驗室,具有3級防護水平。④P4級:其中的實驗室結構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適用于對健康成年人引起嚴重疾病且造成個體間傳播,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或治療方法的致病微事物及其毒素的實驗室,具有4級防護水平[7]。P4實驗室是生物安全水平等級最高的實驗室。目前,醫學院校的實驗室多屬于P1、P2級。
2.建立健全、嚴格執行實驗室規章制度 認真學習貫徹國務院頒發《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臨床實驗室安全準則》、《臨床實驗室廢物處理原則》、《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條例》、《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機構管理辦法》等國家標準和有關法規。建立健全實驗室的規章制度,制訂并嚴格執行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規程。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加強實驗室安全檢查,開展生物安全自查自糾,及時排除安全隱患。在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手冊中詳盡記載生物安全有關的安全知識。在掌握實驗室所涉及的實驗標本的來源、微生物致病力、傳染途徑、穩定性等有效的預防措施等基礎上,制訂有效的實驗室清潔消毒、實驗室廢物的處理、實驗室微生物菌種的保存和使用等細則。建立實驗室事故應急預案和處理制度[8]。
3.加強師生的生物安全教育 按照“統籌規劃,分類培訓;自學為主、培訓為輔;從易到難,逐步推進”的工作思路[9],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法規文件,加強技能培養。要求實驗室工作人員重視生物安全,嚴格按實驗室的操作規程工作,學生實驗亦把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確保實驗過程中不發生任何差錯。
4.優化實驗室布局 實驗室的整體布局應符合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標準,同時根據本實驗室生物風險評估結果、專業特點、樣品污染程度不同,科學規劃布局,建立合理工作流程。在科室內部應劃分污染區和清潔區,清潔區、污染區之間應有物理隔斷,同時在各個不同區域有清晰明顯的標識,做到人流、物流分開,清潔、污染區無交叉。如:清潔區包括辦公室、學習室和庫房等,半污染區主要為實驗室工作人員及送檢標本人員的公共走廊,污染區包括所有開展樣本檢測活動的實驗室、洗消室。
5.配備安全設施設備 不同生物安全級別的實驗室對設施設備的要求各不相同。醫學實驗室多為生物安全二級水平,實驗室在安全設施上起碼應滿足:(1)實驗室的門應有可視窗并可鎖閉;(2)在靠近實驗室出口處有洗手池;(3)實驗室圍護結構內表面及實驗臺表面應易于清潔、不滲水、耐化學品和消毒劑的腐蝕;(4)實驗室如有可開啟的窗戶,要安裝紗窗;(5)有可靠的電力供應和應急照明。實驗室最主要的生物安全設備就是生物安全柜和高壓滅菌鍋,實驗室可根據所開展的臨床檢測項目和處理的檢測樣品種類進行選擇和配備生物安全柜。在操作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實驗間內一定要配備生物安全柜。安裝生物安全柜的位置一定要選擇遠離人員走動及有潛在干擾氣流的地方,以確保安全柜的生物安全屏障作用。廢棄標本及實驗后器械置于耐用、防漏密閉的容器中,通過實驗室進入洗消室,高壓消毒后方可統一銷毀。
6.建立健康檔案,加強個人防護 為保障實驗室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和安全,防止傳染病的傳播或擴散,維護公眾的健康權益和社會穩定。應定期對實驗室人員進行健康檢查,建立健康檔案,每年至少一次健康體檢,體檢結果和病史歸人工作人員健康檔案。預防接種是提高機體對某些病原體的免疫力有效措施。充分重視防護裝備的使用,做好實驗人員手部、身體、面部、足部等防護,正確使用帽子、口罩、手套、護目鏡、洗眼器、防護服等防護用品[10]。
7.定期進行生物風險評估 醫學實驗室生物風險評估是在樣品采集、運送、處理及檢測過程中,對各個環節可能帶來的生物危害以及檢測全過程中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引起的風險進行評估[11]。實驗室應嚴格按照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相關政策、法規進行定期評估。查找實驗室風險的來源,確定不同類型的標本、不同危害程度的微生物應處的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級別,明確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進行相應的生物安全防護,有效對抗風險威脅,最大程度避免風險的發生,努力實現實驗室零感染。
參考文獻
[1]曲萍,劉利兵,陳健康,等.關于高等醫學院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1):85-86
[2]周惠瓊,湯一葦.科學認識醫學實驗室安全[J].中華傳染病志,2007,25:129-131.
[3]張朝武,姚玉紅,王國慶.從SARSCoV實驗室感染看生物安全的重要性[J].現代預防醫學,2004,31(5):656-660.
[4]白淑萍,閻愛莉.淺談基層微生物實驗窒生物安全防護[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5,21(1):88-89.
[5]蘇虹.關注實驗室生物安全[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8,12(5):476-477.
[6]馮修猛,閆海潤,李凱軍.醫學院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及防護[J].實驗室科學,2010,13(3):174-176.
[7]王宗軍,劉輝,臺凡銀.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思考與建議[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0,(22)2:94-96.
[8]劉華榮,侯春梅,劉海艷.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現狀及對策[J].中國城鄉食業衛生,2008.12(6):73-73.
[9]朱昌平,侯志紅,李文紅,等.醫學研究生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狀況實證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1):11-14.
[10]楊萍,陳前進,曹春遠.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福建醫藥雜志.2008.30(5):130-130.
關鍵詞 獸醫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1-0137-02
獸醫微生物學是動物醫學臨床獸醫學方向和動物防疫檢疫方向的主要專業基礎課之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課的理解,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它也為專業課動物傳染病、獸醫生物制品學、動物防疫檢疫學、獸醫寄生蟲病等學科打下基礎,從事畜牧獸醫相關專業必須具備獸醫微生物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在執業獸醫資格考試中,獸醫微生物學所占比例最大,為35%。目前很多學校獸醫微生物學實驗課內容多為驗證性實驗,雖然學生在實驗課上可以掌握微生物學的常規基本操作技能,但是在實踐中遇到具體的問題時卻無從下手。比如:如何從發病動物體內分離到病原菌并進行鑒定?如何對畜牧業相關產品進行微生物的檢測?對簡單的動物生物制品如何制備?為了使學生在實驗課上掌握的技能充分地應用的生產實際中去,培養應用型人才,進行獸醫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1 做好實驗前的充分準備
在實驗前充分做好準備,能夠有效提高實驗的效率。實驗員及其他相關人員應該對實驗儀器進行定期的檢查及維護。實驗室中應該貼出每種儀器的使用說明和簡單的操作規程及使用的注意事項,并要求學生在正式使用儀器之前先熟悉每種儀器的每個按鈕的功能,熟練掌握每種儀器使用的注意事項,正確操作。另外,實驗員在每節實驗課前都應該認真準備該節課的實驗用品及藥品,不要等學生進行實驗時經常找不到實驗所需物品及藥品。此外,在學生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及實驗教師應該提前完成相關實驗項目的預實驗,從而檢驗實驗藥品是否可靠、實驗儀器是否正常運行,明確實驗環節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在給學生講解時候能夠有的放矢,保證實驗課的正常運行。學生在分析實驗結果時能夠正確分析原因,找出實驗中應該注意的細節問題,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
2 加強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優化實驗條件
1)為了豐富和完整獸醫微生物實驗課的內容,在教學中應該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和錄像等,學生可直觀地認識各種儀器實物,并利用錄相和幻燈片的視頻播放給學生演示整個實驗的基本操作過程,同時也能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從而順利完成實驗。如學生在制作完培養基的過程后需要及時滅菌,微生物實驗室中一般都只有手提式和立式兩種高壓蒸汽滅菌器。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很多單位應用的是臥式高壓蒸汽滅菌器,這樣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和錄像給學生放映,讓學生對這樣的高壓蒸汽滅菌器有直觀的印象,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2)學院應在原有實驗設施基礎上,增加實驗教學儀器的投入,如建立獨立的顯微鏡實驗室,增加顯微鏡的數量,提高顯微鏡的質量。增加PCR儀等分子生物學儀器、細菌自動化檢測分析儀、電泳儀、凝膠成像系統、蛋白層析及純化裝置等先進的儀器和設備,以滿足快速發展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實驗方面的需要。
3)制定完善的學生實驗室守則和實驗室管理規章制度, 實驗室工作人員以身作則,認真履行,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重點強調實驗室清潔以及無菌操作技術在獸醫微生物學實驗中的重要作用,給學生制定上實驗課的課堂紀律并和期末成績相結合,提高實驗質量,規范學生的操作技能并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
3 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
1)根據動物醫學培養方案,結合獸醫微生物學課程本身的特點,及該門課程在生產和科研中的重要性,對獸醫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改革,主要是去掉一部分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按照臨床上病原菌的檢驗過程,開展設計性實驗,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實驗室的基本操作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增加學生對本門實驗課的興趣。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獸醫微生物學實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整體,每個驗證性實驗連續起來就可以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學生以后從事臨床生產實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獸醫微生物實驗內容較多,但是受學時所限,課堂只能完成少部分實驗內容。尤其對于實驗周期較長的實驗項目,不能在課堂上開展。針對上述矛盾,學校可以進行實驗室開放,讓學生利用晚自習和假期進行實驗。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參與科研的意識,也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充分的發揮,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有了學生的參與,減輕了承擔科研工作教師的負擔并培養了科研助手,使學生可以早日承擔科研工作,為以后的繼續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4 實驗考核方式的改革
課程考核是檢驗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是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和評定學生成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過考核,可以使學生的知識轉變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現行的獸醫微生物學的課程考核仍普遍采用傳統的考核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揮以及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很多學校尚未進行實驗課程考核,這樣不利于學生對實踐技能的充分掌握。為此構建新的考核體系尤其是增加實踐考核非常重要。
獸醫微生物學考試改革本著從課程的自身特點和培養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的實際需要出發,有利于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風考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制定實踐考核的具體方法:分值100分,占期末總成績的10%,考核學生實驗/實踐的出勤、實驗操作技能、實驗報告書寫、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其中,學生實驗課出勤,占實驗總成績的10%;操作技能、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占實驗總成績的10%;實驗報告書寫,占實驗總成績的40%;在實驗課結束后進行實驗測試,占實驗總成績的40%。
獸醫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通過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加強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優化實驗條件,實驗課內容改革和實驗課考核方式改革等具體措施,一定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維和團結協作的能力,為以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志健.動物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實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6):88-89.
[2]倪洪波,王春仁,王欣,等.提高《獸醫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的途徑與體會[J].安徽農業科學,2009(22).
【關鍵詞】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完善;建議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1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992-01
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是評價食品衛生質量,保證消費者飲食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本文從人員、設施環境、設備及檢驗物資的管理與配制六個等方面闡述了影響食品微生物檢驗的關鍵因素,完善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使其更加高效、快捷地對食品微生物進行檢測,出具公正、準確、可靠的數據。
1 人員
檢驗人員應經過一定時期的正規化、專業化的培訓,具備必須的的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單位應對新參加檢驗工作的同志,進行專業知識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方能持證上崗,同時要確保實驗室人員得到及時培訓不斷更新知識,學習和掌握新標準、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
2 設施、環境
2.1 實驗室的設施建設 實驗室的設施建設微生物實驗室的建設應以生物安全為核心,應符合《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筑技術規范》的要求,確保實驗室人員的安全和實驗室周圍環境的安全。同時實驗室應具有進行微生物檢驗適宜充分的設施條件,包括檢測設施及輔助設施,特殊的設備要在特殊的環境下放置和操作。按照不同檢驗類別要求設置實驗室,實驗室內要合理布局,清潔區與污染區劃分明確要有明顯標識。
2.2 環境條件的檢測 實驗時實驗室溫度應控制在18-26℃,相對濕度控制在30%-70%,每次使用進行檢測記錄。無菌室應在每次實驗前后進行消毒處理,其消毒效果每月檢測一次,結果可參照GB15981-1995《醫院消毒衛生標準》的效果標準要求進行評價。具體消毒方法與檢測如下:
2.2.1 紫外線消毒 在室溫下,220V30W紫外燈下方垂直位置lm處的253.7nm紫外線輻射強度應≥70μW/cm2,低于此值時應更換,設置適當數量的紫外燈,確保平均每立方米應不少于1.5W。紫外線消毒時無菌室內應保證清潔干燥,應在無人條件下進行,作用時間不少于30min。
2.2.2 無菌室空氣消毒效果檢驗方法(自然沉降法) 一般情況下無菌室面積≤30m2時,設一條對角線上選取3點,即中心l點、兩端各距墻1米處各取一點;無菌室面積>30m2時選取東、南、西、北、中5點,其中東、南、西、北點均距墻lm。在所選位點,將9cm直徑普通營養瓊脂平板距地面80厘米處開蓋暴露l5min后送檢。
2.2.3 無菌室工作臺面消毒效果檢驗方法(涂抹法) 一般情況下采集工作臺面100cm2,用5×5cm2滅菌規格板,放在臺面上,用浸有無菌生理鹽水采樣液的棉拭子1支,在規格板內橫豎往返涂抹5次,并隨之轉動拭子,連續采樣4個規格板面積,剪去手接觸部分,將棉拭子放入裝有10ml滅菌生理鹽水的試管中送檢。
3 設備及檢驗物資管理與配制
3.1 根據檢驗項目的要求正確配備儀器設備,并按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對購置、驗收、運轉情況進行控制,按儀器設備的檢定狀態分類加貼紅、黃、綠三色狀態標識以防誤用。對所有影響檢驗結果的儀器設備均應建立儀器設備檔案,定期檢定,做好期間核查。
3.1.1 恒溫培養箱、恒溫水浴箱、干熱滅菌箱、冰箱等首次安裝時要對溫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進行校準。記錄培養箱、水浴鍋和干熱滅菌箱的溫度穩定性達到平衡所需的時間。
3.1.2 高壓蒸汽滅菌器 新購買的高壓蒸汽滅菌器的時間和溫度指示的準確度應滿足要求,同時進行消毒效果檢測,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并且定期進行監測。
3.1.3 生物安全柜 在基層疾控機構實驗室中使用生物安全柜基本是Ⅱ級安全柜,初安裝需由廠家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及性能測試,使用過程中廠家專業技術人員應定期對高效過濾器進行檢漏或更換,對風速或風量、溫濕度、含塵濃度、噪聲、照度等方面進行檢測,以保證檢測人員、周圍環境、檢測樣本的安全性,防止交叉污染,同時做好消毒、使用、維護、維修等記錄。
3.2 檢驗物資的管理與配制
3.2.1 培養基大多為半成品,按說明配制分裝后進行滅菌,培養基通常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法不同的培養基進行滅菌的壓力和時間均有不同的要求,部分培養基無需高壓蒸汽滅菌只能煮沸滅菌。滅菌后應置于冰箱內保存,使用前應置培養箱內做無菌試驗。
3.2.2 診斷血清來源必須可靠,在有效期內使用和保存,使用時嚴格按無菌操作要求,避免造成血清的二次污染。
3.2.3 標準菌株必須來自權威機構或具有資質證明的機構,專人管理存放地點和設施應采取措施,非管理人員無法隨意獲取。為防止多次傳代后菌株發生變異,購買時盡量購買多孔小瓷珠保存的菌株,每次使用取一個進行復蘇,剩下的繼續放冰箱中保存以備下次使用。
4 樣品的采集、運輸和保存
要獲得準確、可靠的檢驗結果,首先必須采集符合要求的微生物樣品,根據檢測標準、檢測方法和檢測目的選擇和確定相應的采樣工具、運送容器、采樣方法、采樣部位、采樣時機和采樣量。樣品的采集必須具有代表性,要考慮到各種可能影響樣品質量的因素,防止因樣品受到外源性污染或者保存不當樣品變質和細菌生長,導致檢測結果失去意義。
5 操作
操作人員必須牢固樹立無菌觀念,整個操作過程均要求無菌操作,例如操作時盡量靠近火焰動作要迅速;樣品管口火焰滅菌、接種環每次使用前后均需火焰滅菌等。進入無菌室從樣品的制備到檢驗都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二次污染,取樣加樣前樣品、培養皿、試管、三角瓶等擺放整齊便于操作,操作前要在心中演練一遍,包括一支吸管用幾次加幾回樣。原始記錄要真實準確,能夠復述整個實驗過程,要按照GB4789標準規定的方法進行數據處理及結果判定。
6 檢測方法的選擇
根據檢測目的條件優先選用國家GB4789系列標準,并根據實驗條件、人員、設備選擇哪一法,優先選用第一法。目前新的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不斷,應及時購買新的國家標準檢驗方法,新方法要及時進行學習,使用前必須經確認批準后方能實施。
過去食品微生物檢驗工作職能一般是由政府和企業檢驗組成,社會中介力量不足,現在私營檢驗機構逐漸出現,對我們基層疾控機構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雖然活躍了檢驗市場,但是不可避免的帶來一些問題,這就需要采取政府部門監管、行業自律以及社會中介力量三種監督相結合的方式,加強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公正性。為使微生物檢測數據更加科學、可靠和準確,每一個實驗室必須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對實驗室與檢測活動相關的所有因素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同時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遵守職業道德,要有嚴謹科學態度才能使微生物檢驗數據的準確性得以保證,為食品安全提供可靠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 齊小秋.病原微生物檢驗.衛生部病原微生物檢驗教材編寫組,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