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3 17:04: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冬至的由來和習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冬至,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節點,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區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下面是小編整合的節氣冬至節的由來,共同閱讀吧,肯定對你有所幫助的。
節氣冬至節的由來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習俗有哪些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史記·孝武本紀》:“其后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在傳統的農歷中,從冬至這天開始數九,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搜索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冬至節吃湯圓的由來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柜床燈的后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開展冬至活動總結1 一場降雪為首府帶來了寒意,而烏魯木齊市融北社區的食堂里卻顯得格外溫暖。12月20日,冬至節來臨之際,融北社區邀請“民族團結一家親”結對人員和轄區鑫和新綠化環衛公司環衛工人代表一同開展包餃子過冬至活動。
融北社區結對人員有和面的,有拌餃子餡的,你搟皮來,我包餡大家一來到食堂就忙活起來,有和面的,有拌餃子餡的,你搟皮來,我包餡,不分民族老少。艾爾肯·買買提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他的漢族姐姐李萍手把手教他,“餡不要放的太多,口一定要捏緊,要不然下鍋會爛了。”照著李萍的樣子,艾爾肯包出了第一個餃子。
和艾爾肯不同,買地尼亞提·達吾蘭是一名包餃子“老手”了,她包出的餃子餡兒飽樣子也好看,社區工作人員紛紛贊賞并和她學起來。大家有說有笑包出各種樣式的可愛餃子,有金元寶,有可愛老鼠,有彎彎月牙,個個飽滿誘人。
半個多小時,經過大家共同努力,各式各樣的餃子擺滿了桌子,雖然樣式不同,但各民族之間團結友愛的感情是相同的、濃厚的。當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子時,大家品嘗著、交流著,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請環衛工人吃溫情餃子
“昨天下雪,你們半夜就起來工作,多吃點哦,辛苦了!”社區書記唐娜向環衛工人表示感謝。她說,借冬至佳節來臨之際,把結對子的親戚請回來,進一步加深感情,讓我們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融洽,在一起共同度過一個溫暖的冬至。
開展冬至活動總結2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北方人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為了讓幼兒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內涵,弘揚民俗文化,金海名苑添彩幼兒園在12月21日、22日,組織了一系列“歡度冬至,情系添彩”冬至節包餃子活動。
12月21日下午,家長學堂的家長們開展了包餃子活動。孩子們對活動充滿期待,家長朋友也對活動十二分的支持,紛紛從家里帶來了案板、搟面杖、餃子盤等。活動現場,只見家長朋友們搟面皮、包餃子,我們的孩子們也不閑著,幫著爸爸媽媽們按皮、撒面粉……場面溫馨感人、其樂融融。
12月22日上午,幼兒園內洋溢著節日的歡悅與忙綠。除了讓孩子們了解冬至的由來外,大班的老師還把廚房搬到課堂,讓孩子們學著包餃子,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讓他們感受包餃子過冬至的那份快樂。有的班級邀請家長們來到幼兒園,同孩子們共度冬至節。活動中,家長與孩子們一起搟面皮、包水餃,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在共同感受包餃子的過程中,孩子們可愛的展示了他們的童真童趣其實我也行!
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孩子們知道了冬至的來歷和冬至要吃餃子的習俗,并且真切的感受到了勞動的歡悅。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孩子身上不斷的傳承下去。
這次活動,帶來的不只是可口的餃子,歡聲笑語中更滲透著添彩幼兒園人文教育的精髓。
開展冬至活動總結3
12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它是年節之尾,象征團團圓圓。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冬至的來歷、感知傳統文化,感受家鄉傳統節日的氛圍,體驗勞動的快樂,學會分享和感恩,讓孩子在真實的活動中快樂地成長。xx幼兒園借助“冬至節”,結合即將到來的“圣誕節”,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舉行“樂享冬至喜迎圣誕”親子美勞活動,共同歡度特色節日。
活動前夕,幼兒園廚房的阿姨用胡蘿卜、紫薯、菠菜、火龍果榨出各色果蔬汁并和出五彩面團,為活動做好精心準備。活動開始前,老師給孩子們講述了冬至的習俗由來及冬至的小故事,然后,帶領孩子們一起認識各種包餃子所需要的原材料和用具。
立冬來了,冬季寒冷多病,也是人身體抵抗力較弱的時候,自然需要補充營養。冬至一般吃餃子,但你知道立冬吃餃子的由來嗎?今天小編整理了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由來及立冬為什么吃餃子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1、立冬為什么吃餃子
立冬吃餃子是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常言道,“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的陷逐漸多樣化,有芹菜、茴香、韭菜、豬肉、牛肉、鲅魚、三鮮等等。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吃餃子的由來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
3、餃子的寓意
“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國祖先對此是多么的重視啊!無論怎樣,為除掉一年的晦氣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頓“餃子”。
立冬民間習俗
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食俗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關于立冬的相關諺語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里點蘿(北方)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北方)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銀,立春后犁鐵(指應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閩南)
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1、由來: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2、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來源:文章屋網 )
從冬至這天起就算進“九”了,冬至民間有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后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于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情感日歷。從“數九”開始,你昨日一筆,我今天一染,親情四溢,其樂融融,直到九盡春來,一家人共同度過由冬寒到春暖的漸變過程。由于歷時整整九九八十一天并且經歷從仲冬到孟春的季節變化,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故稱“九九消寒圖”。
關于“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懔所著《荊楚歲時記》,到現在已有1445年的歷史,“九九歌”的產生和流傳由來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紳階層產生與發展起:“畫九”、“寫九”的習俗,使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形象化,不僅是一項科學記錄天氣變化的時間活動,也是一項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戲。不管是畫的還是寫的,統稱作“九九消寒圖”。
畫九就是從冬至這天起,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顏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盡春深,也有不用顏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號注明陰晴雨雪的。
寫九,是清代開始出現的,首先是在宮廷內實行。就是選每字九畫的九個字,每劃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個九,九個字代表九九八十天。用雙鉤空心字體畫到一張紙上,每過一天,用色筆填實一畫,然后用筆蘸白色在這一畫上填寫當日陰晴雨雪。填完一個字就過了一個九,填完九個字,也就數完了九。如常用的九個字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字的繁體),連成一句話,還能表現出人們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呢。
還有人為了手續簡便,先在一張紙上畫九個大方格代表九九,再把每個方格分成九個小方格,共八十一個小格,每個小方格代表一天。從冬至日起,每過一天,便在一個小方格里用色彩、符號或文字注明天氣的陰晴雨雪和氣溫,每填滿九個小格,就過了一個九,填完八十一個小格就出九了。
數九天近三個月,時間是很長的,從開始數到九盡春深,正是一個由冬寒到春暖的漸變過程。不管是哪種“九九消寒圖”,只要認真填畫,都能忠誠記錄這段寒消暖長的具體狀況,而成為一份珍貴的氣象資料。不僅供個人和親友從中揣摩出冬季天氣變化的規律,為以后過冬、“熬冬”有了做好準備的依據;而且對科學家首先是氣象學家和農學家提供一份詳實可靠的參考、研究的資料。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消寒圖”中形象體現出“客觀事物變化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原理。
蘇州幼兒園的吳文化滲透經過近十年來的探索與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園也在吳文化的滲透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嘗試與創新,取得令同行們嘆為觀止的成就。俗話說:民族的也世界的,地方的也是國家的。經過大量的宣傳,吳文化開始蔓延,同時我們也需要吸收,近年來,在筆者所帶的班級,開始進行簡單的漢學滲透,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珍貴的民族文化、深邃的民族思想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通過簡單的故事、有趣的游戲走進了幼兒的生活,幫助更多幼兒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進行了解,從而繼承優良傳統,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發揚光大。
二、漢學滲透的措施與實踐
(一)以本土文化資源為契機,滲透漢學內容。
每一個地區都蘊含著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蘇州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其獨具特色的吳文化內容豐富,蘇州的民間工藝、蘇州小吃、蘇州評彈、藍印花布、蘇州方言等都是我們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好教材,然而在這些活動中如何滲透漢學的內容,筆者做了如下的嘗試。在幼兒教育中的滲透:結合幼兒園建構式課程中班教材(下)(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編)第一個主題《紅彤彤的新年》中的《中華龍》一活動,滲透“龍文化”。
活動:胥門鬧元宵。剛開學不久,適值元宵節,蘇州每年都會有舞龍舞獅鬧元宵的活動,今年報紙上登出來在胥門有一場大型的文藝匯演,演出過程中會有舞龍舞獅活動,我們便提前與幼兒商量,如何記錄下舞龍舞獅時的情景。孩子們暢所欲言,“請爸爸媽媽去錄像”、“自己親自去用照相機把當時的情景拍下來”、“在家看電視欣賞”……元宵節當天,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然而凜冽的寒風和冰冷的雨水并沒有阻止孩子們的熱情,班級竟有28人趕到了現場,觀賞了振奮人心的舞龍表演,并留下了寶貴的照片。
(二)引進中國特有的文化內容,滲透漢學相關知識。
筷子文化,漢學中關于“筷子”的觀點:
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中國是筷箸的發源地,在民間,筷子被視為吉祥之物,出現在各民族的婚慶禮儀中。成雙成對的筷子意喻“和和氣氣”、“和睦相處”、“快快樂樂”,兩只筷子意為陰陽結合,其缺一不可,齊頭并進、相互協助的精神,更是對中國傳統愛情天長地久、矢志不渝的體現;傳統中式筷子(上方下圓)寓意“天圓地方,天長地久”等。
在幼兒教育中的滲透。活動:筷子博覽會。活動目標、準備略。內容:教師組織幼兒回家收集各種各樣的筷子,在認識各種各樣筷子之后,筆者所帶班級舉行的“筷子博覽會”隨即拉開了帷幕,大家共同將具有代表性的筷子集中展出,邀請全園小朋友前來參觀,解說人員當然就是筷子的主人了,孩子們受益匪淺。
(三)利用民族節日,滲透漢學內容。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名重九節、茱萸節、節、老人節。它的命名由來是這樣的:古人稱單數為陽數,雙數為陰數。九月九日,月日并陽,所以稱為“重陽”。重陽佳節的起源根據《二十四史》大約可以追溯至漢代。
在幼兒教育中的滲透:觀賞教育課,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全國各地不同的民風習俗及慶祝重陽節的不同方式。
(四)引進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滲透漢學內容。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于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如何在幼兒園教育中滲透這個節日呢?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聆聽關于冬至由來的故事:
冬至傳說之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活動延伸。學習《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三、總結與反思
開展冬至活動總結1 為了增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豐富我們的生活,加強同學之間的團結與交流,我們學校在冬至來臨之際,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包餃子活動。本活動是在我們各班班主任帶領,在家委會的幫忙下,由各班全體同學參與。
全校的活動在冬至日上午10:00準時開始,在活動開前我們班先進行分組討論,組長進行分工合作,并且我們示范要求如何正確使用工具,進行安全教育。為了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們還強調在活動中進行評選表現好的組。比如:最美餃子組,合作組、最干凈的組、最迅速的組等,提高孩子的活動積極性和有效性。
活動過程中,我們不讓家長幫助孩子,讓每個孩子親自動手,體驗活動樂趣,個別學生的餃子包的不好,我們讓包的好的孩子幫助他。為了讓活動氣氛更好些,我選了孩子們最喜歡的音樂循環播放,孩子們在享受歡樂的音樂中包餃子。最先做完的小組,由組長分工清理活動過程中的垃圾,擺放好桌椅。在接近1個小時的后,我們的包餃子活動順利結束。最后評選出那些優秀的小組進行加分。
我班組織這次冬至日活動,不僅使大家增強了互助合作的意識,加深了彼此間的感情,而且讓大家在包餃子過程中親身感受到了集體生活的樂趣。這一次難忘的冬至日的經歷,為每一個同學的小學生活留下了一頁美好的回憶。
開展冬至活動總結2
xx月xx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它是年節之尾,象征團團圓圓。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冬至的來歷、感知傳統文化,感受家鄉傳統節日的氛圍,體驗勞動的快樂,學會分享和感恩,讓孩子在真實的活動中快樂地成長。
xx幼兒園借助“冬至節”,結合即將到來的“圣誕節”,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舉行“樂享冬至喜迎圣誕”親子美勞活動,共同歡度特色節日。
活動前夕,幼兒園廚房的阿姨用胡蘿卜、紫薯、菠菜、火龍果榨出各色果蔬汁并和出五彩面團,為活動做好精心準備。活動開始前,老師給孩子們講述了冬至的習俗由來及冬至的小故事,然后,帶領孩子們一起認識各種包餃子所需要的原材料和用具。
活動中,孩子們戴著“圣誕帽”在優美的圣誕旋律下幫著爸爸媽媽們按皮、撒面粉。家長和孩子們積極參與,相互合作,用靈巧的雙手包出一個個形狀各異、造型百態的五彩餃子。在煮餃子過程中,各班老師適當穿插冬至兒歌及有趣的圣誕親子游戲,帶領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制作圣誕小禮物。
場面溫馨感人、其樂融融,快樂無比。吃餃子環節更是精彩疊加,看著自己親手包的五彩餃子,大家都無比興奮、無比自豪。當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來時,孩子們拿起碗和勺,爭先恐后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家長喂孩子吃餃子、孩子喂家長吃餃子,快樂與感恩在每一位參與者心中久久回蕩。真的是一場盛大的“親子盛宴”。
本次親子美勞活動,為家園溝通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讓孩子們在歡樂的親子氛圍中感受到節日的傳統習俗!讓孩子們從中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與濃濃的親情!更讓每一個孩子在活動中快樂的成長!
開展冬至活動總結3
好吃不過餃子,溫暖不過集體。為增強大學生思想教育,豐富我們的大學生活,加強班級同學之間的團結和交流,我班在20XX年冬至來臨之際,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包餃子聚會。
本活動由班長發起,各班委積極準備,107班全體同學共同參與,并且請到了小導員參加。
立冬節氣有冬季確立的含義在里面,最早立冬節氣的由來就是為了確立冬季,后來人們習慣了二十四節氣,到了立冬節氣,就知道冬季的正式到來了。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立冬節氣的七大習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立冬節氣的七大習俗立冬習俗的傳統: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
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立冬習俗:祭祖祭天
舊時,立冬這天,人們還要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即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
一方面祭祀蒼天,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并祈求上天賜給來歲風調雨順;而祭祀儀式后的酒食也可讓辛苦一年的農人,好好犒賞一下自己。
立冬習俗:吃餃子
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里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代人延續著這一古老的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好吃不過餃子”,在秋冬之交,餃子當然是最不可少的美食了。在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帶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習俗:補冬
立冬后,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中藥為當歸、川芎、芍藥、生地四味藥。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
據常州一些老人回憶,舊時就有補冬的風氣,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各大醫院的膏方門診就開始熱起來了。
專家提醒,冬季進補宜“溫補”,不宜“寒涼”,并不是所有的堿性食物都適合在冬季進補,應多食溫性或平性食物。蔬菜類如山藥、洋蔥、南瓜、大頭菜、黑木耳、薺菜、紅薯、土豆、芋頭等。水果類如山楂、石榴、木瓜、龍眼、橘子、檸檬等。堅果類如栗子、杏仁、核桃等。飲料類如:咖啡、牛奶、豆漿等。
立冬習俗:拜師
冬季里,好多村莊都舉行拜師活動,是學生拜望老師的季節。入冬后城鎮鄉村學校的學董(學校管理人員),領上家長和學生,端上方盤(盤中放四碟菜、一壺酒、一只酒杯),提著果品和點心到學校去慰問老師,叫做“拜師”。
有些老師人家,在立冬或冬至這天,像過大事一樣,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在庭房掛孔子像,上書“大哉至圣先師孔子”。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禮,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學生向老師請安,禮畢,學生分頭在老師家中做一些家務活。
立冬習俗:冬學
冬天夜里最長,而且又是農閑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冬學非正規教育,有各種性質:如“識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掃盲;“訓練班”招收有一定專長的人,進行專業知識訓練,培養人材;“普通學習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冬學的校址,多設在廟宇或公房里。教員主要聘請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擔,適當的給予報酬。
立冬習俗的創新:冬泳
立冬習俗的創新就是開創了“冬泳”項目,如今,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對于冬泳愛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礎,循序漸進,應該從天氣暖和時堅持每天下水,持續進行鍛煉。另外,要選擇熟悉水岸情況的地點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邊的情況,就不要輕易下水,以免發生意外。另外,要結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顧。
其實,無論室內運動還是戶外運動,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因為,冬季里場地、器械等密度加大,對人體的沖擊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時人體的肌肉、關節組織活動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鍛煉時更要做好充分準備活動,循序漸進。
立冬的意思每年11月7日或8日立冬。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冬是終了,立冬時,萬物終成,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立冬時,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拉開冰雪世界的序幕,進入一年里的最寒冷季節。
到了立冬,太陽繼續向南移動,地處北半球的我國,日照時數逐漸減少,日照強度也比以前降低,氣溫下降幅度增大,冷空氣或寒潮南下次數開始增多。這時,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出現冰凍,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時釁強冷空氣影響,氣溫也有可能降到零度左右。黃河中下游地區立冬節氣溫下降較多,雨量稀少,平均氣溫8一iO~C,降雨量10毫米,與立秋相比,氣溫降低16~C左右,降雨量減少50毫米。海南島平均氣溫22℃,黑龍江北部為一14~C,南北溫差36℃。
遠在周代,就已形成立冬日舉行迎冬祭典的禮俗。迎冬時,天子率領百官身著黑色服飾,黑色車旗儀仗,到城外北郊,祭祀北方三神黑帝。明代的杭州,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金銀花煎湯沐浴,名為“掃疥”祛病,成為一時地方習俗。
根據氣象學劃分,候平均氣溫在10C以下為冬季的標準對照。這時黃河流域一帶基本接近這個溫度。但長江流域的真正冬季,要比黃河流域晚半個月。江南一帶在立冬節俗稱“十月小陽春”,這時江南天高云淡,風和日暖,堪與上半年的陽春三月媲美,故有“小陽春”之稱。
立冬第一候應為“水如冰”,作為冬季開始的標志。我國冬季也和秋天一樣,由北方逐漸向南推移。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在9月初就入冬了。10月初黑龍江、吉林,10月底京津地區,11月中旬淮河、漢水兩岸,陸續進入冬季。11月下旬越過長江,12月初冬季到武夷山和南嶺北坡,1月初到了南方的無冬區。
北京冬季時間長。按氣象學劃分冬季的標準計算,北京平均10月26日入冬,來年3月29日春暖花開,冬長155天,為四季中最長者。北京不僅冬長,而且特別寒冷。如果以五天平均氣溫降到零度以下,土壤結凍,作物生長完全停止的期間作為嚴冬的話,北京從11月30日至2月28日,嚴冬期長達91天。 。
立冬節寒風加強,氣溫下降。從白露開始,從北方來的冷空氣就影響到北京地區,冷空氣活動一次比一次增強。到了立冬,冷空氣活動更加頻繁,氣溫顯著下降,北京地區11月平均氣溫4℃,11月上旬乎均氣溫6.9℃,11月平均降水量6.9毫米。
立冬節氣吃什么傳統食物一、立冬吃什么:蘿卜老鴨煲
蘿卜老鴨煲是非常正統的冬季滋補湯,一般說來,蘿卜在冬季的養生功效不亞于人參,老鴨和蘿卜的搭配能將二者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此外,這款湯味道醇厚,香濃,適合一家人食用,就連挑食的孩子也會愛上它。這款湯也可以做成酸蘿卜老鴨煲,會更加開胃。
二、立冬吃什么: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三、立冬吃什么:吃狗肉
冬至吃 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建議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類最好的伙伴)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四、立冬吃什么: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立冬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五、立冬吃什么:吃大魚大肉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六、立冬吃什么:喝羊肉湯
元宵節的由來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之所以稱“元宵”,是因為這一天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據說源于漢朝,是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專權,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鏟除了呂后勢力,擁劉恒為漢文帝。由于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這一天定為元宵節。到了漢武帝時,“太一神”的活動設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元宵節起源的另一說與天象有關。古時候,人們稱每月十五為“望日”,望日月圓,意味著團圓吉祥,因此將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都定為節日,即上元、中元、下元。其中上元(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望日,最被重視,后來發展成了元宵節。依照民間傳統,節日的夜晚要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后世陸續又有了放煙火、舞龍燈、燈謎等游戲。元宵節吃元宵,也有其淵源。相傳始于春秋時的楚昭王。言昭王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竟是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昭王不解,于是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孔子所說的“浮萍果”就是后來的元宵。作為節日食品,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后106天。《歷書》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來臨,氣溫升高,雨量增多,很適宜春耕播種,因此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說明了作為節氣的清明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清明成為節日,相傳出自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經過歷代沿襲于是成了固定的風俗。中國廣大地區都有在清明之日掃墓(一般在節前后十天左右進行)、祭祖、踏青的習俗(一般來講,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多在這一天出游踏青)。由于清明節氣在寒食后,后世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了清明之中。尤其在宋代后,寒食禁火掃墓之俗轉移到了清明之中。隨著寒食節影響的消失,清明節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變成了生活中的重要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和“初”的意思相同,稱“端五”即“初五”。“五”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加上午時為“陽辰”,所以,端午節又叫做“端陽節”。對于端午節,一般傳統的說法認為源自對屈原的紀念活動,然而因為許多端午習俗的歷史比屈原的傳說要久遠,因而有學者推測,端午節另有起源。比如有學者認為,這一節日來自對惡日的禁忌。
農歷五月,是仲夏疫癘流行的季節,民間有“惡月”之稱。在這期間,人們的作息也都以安心靜養為原則。而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因孟嘗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甚至要丟棄他以避不祥。對于五月初五惡日的忌諱,可謂頗有淵源。另一種說法認為端午和龍有關,是舉行圖騰祭的龍的節日。雖然說法紛紜,但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仍是紀念屈原說。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1 繁華隱去了我們心中對家的思念,但對家人的暖愛卻永不磨滅。
這周借著冬至我回到了外婆家。一進門,我就看見了外婆,多日不見,她的白發更多了,背似乎也更駝了。我用生硬的本地話叫了句“外婆”,她看見了我,頓時笑開了花,一個勁地嚷嚷著:“哎呀!好,回來就好,就好。” 外婆轉過頭去,可我還是看見她眼眶紅了。我進了屋,桌子上擺滿了好吃的,還有外婆親手包的薯面餃。
我拿起外婆遞來的筷子,夾了一個薯面餃,嘖嘖嘆道:“外婆的手藝就是好,真好吃。”可外婆卻搖搖頭:“好吃就多吃點,只要你不嫌外婆臟,常回來看看外婆就好了。”看著外婆淚光閃閃的眼睛,我的頭沉重地再也抬不起來。
是啊!長期的隔離,我都不曾記掛外婆。我真自私,我悔恨、愧疚。外婆,對不起!就讓這冬至暖暖的溫情化作滿天相思的雨,滋潤涸的心田,讓我學會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吧。
外婆在一旁催著:“多吃點,以后就吃不到了。”我的心隱隱作痛,難道今天的味道只能用來回味了嗎?我強忍著不讓眼淚滴下來,可是,就在外婆轉身的剎那,眼淚從我的眼角順著碗沿飛瀉而下,止也止不住……
冬至,冬天至愛的日子,把那份埋沒心中的愛回報給所有愛你的人,你才會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愛。沒有付出的收獲,沒有感恩的奉獻,沒有理解的寬容,那不是真正的愛。
外婆,也許我們的相處是短暫的,但我會永遠記住您那和藹慈祥的眸,年輪蜿蜒的頰,熱情的招呼與那雙溫暖的繭手。相信吧,我會常回家看您,因為,在這個冬天我感受到了您對我深沉的無法用言語敘述的愛。
誰說愛的奉獻要轟轟烈烈,一片冬至溫情,一次真誠的問候,一碗愛的薯面餃,一句“我會常回家看看”……這不都是愛的感恩嗎?
常回家看看,看看外婆,看看所有愛你關心你的人吧。他們的幸福是我們用溫情勾勒的。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2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國農歷 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但其實,冬至吃餃子也有一段古老的歷史!
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面皮包餡水煮而成。
相傳河南人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3
時光,在我們的忙忙碌碌、酸甜苦辣中一天天逝去,一張張日歷在春夏秋冬中匆匆飄散。不知不覺又到了年終歲尾,除了準備迎接新年,圣誕的氣氛也濃厚起來了。
不過,12月22日的冬至不僅是我國農歷中的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在我國古代,不僅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但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一些隆重溫馨、豐富有意義的傳統節日習俗正在被人們淡忘和簡化。比如冬至,就是很多中國小孩所不知道的。
為了讓孩子們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的冬至節,弘揚民族文化,將富有中國特色的節日傳承下去,xx幼兒園小二班的老師和孩子們一起開展了“快樂冬至我傳承”的主題教育活動。
活動開始啦,老師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先組織孩子們用觀看動畫片的形式,簡單了解了冬至的由來,知道了它是24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通過觀看動畫片,孩子們還了解了一些冬至節的有趣的風俗,例如包餃子、搓湯圓、吃餛飩等等。其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餃子的傳說。因為餃子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一種食品,但是對于它的來歷卻沒有知道的。
現在,孩子們明白了原來它是“醫圣”張仲景的杰作,知道了它的原名叫“嬌耳“,是張仲景為了救治遭受凍耳之苦的鄉親們而做的。后來,張仲景在冬至這天去世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從此都要在冬至這天包一頓餃子吃,并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就不會凍耳朵啦!
接下來,老師們趁熱打鐵,引導孩子們進行了包餃子活動。老師把五顏六色的太空泥發給孩子們,然后一步一步進行包餃子的示范活動。孩子們認真的看著老師把太空泥揪成一個個小團子,把它搟成薄薄的圓形,再在里面放上彩色的“餡兒”最后把兩面對起來,捏緊,一個“餃子”就包好了。平時,只吃過餃子卻沒自己動手包過餃子的孩子們有了實踐的機會,都禁不住躍躍欲試,所以當老師示范完成后,都自己動手包了起來。一邊包,老師一邊交給孩子們一首兒歌《冬至到》。
“冬至到,冬至到;南餛飩,北方餃;曖曖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凍不掉。冬至到,冬至到,敬祖宗,把墓掃;會親訪友拜老師;平安幸福樂陶陶。冬至到,冬至到,這一夜,最長了;甜甜蜜蜜睡一覺;明天太陽會更好。”
在綿綿柔長的兒歌聲里,在冬至那溫暖的陽光里,看著自己包的五顏六色的可愛的“餃子”,孩子們覺得自己度過了一個溫暖難忘又別具一格的冬至節,體會到了冬天的美好。而這些,也充分體現了我園生活化園本課程的特點。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4
隨著天氣日漸寒冷,南方的白天越來越短,人們在一派安詳和樂的景象中迎接冬至的到來。
如果今年冬至跟以往一樣,我也許會很高興,但我面前擺著一個難題:做湯圓。我想在做湯圓之前,先講一下我跟湯圓的故事。
我六歲那年的冬節,第一次吃到了湯圓。那時的餡料只有花生和芝麻,我至今都忘不了那美味——咬下去的那一瞬間,餡料從裂口流進我的口腔,花生甜中帶澀,芝麻甜中帶甘的滋味沖擊我的味蕾,再喝上一口湯,心里蕩漾著說不出來的滿足。從那時起,我與湯圓結下了不解之緣。
說完了我和湯圓的故事,接下來就是解決做湯圓這個難題了。我只知道湯圓的做法跟包子差不多,但真要動起手來,我也不知道從哪下手。好在我有一個會做飯的老爸,不多時,他便把所需的材料——糯米粉和水準備好了。他還告訴我:“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把糯米粉揉成團,然后再搓成小球,實心湯圓的制作就完成了。”但單單第一個步驟,我就費了好大力氣,揉著揉著手就沾上了,還一直弄不下來,用另一只手去扯,結果另一只手也粘上了,怎么弄也弄不掉,還把手弄得滿是糯米粉。老媽看了直叫道:“慘不忍睹啊,面目全非呀!”
風雨過后便是晴天。過了那個揉面團的環節,剩下的就簡單多了,只需把大面團切成數十個小團,再搓成球就成了。
做好的湯圓被老爸放進了鍋中煮,不一會兒,一家人就享受起這甜甜軟軟的湯圓了。吃過了湯圓,我們來講一下中國人與湯圓的故事。
據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味。因為這種糯米湯圓在鍋里煮時,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湯團。
1.讓幼兒深入了解立冬這一節氣。
2.回憶立冬包餃子的情景,畫出包餃子喜慶、熱鬧的場景。
活動準備
1.有關立冬包餃子的圖片和相片。
2.水彩筆、油畫棒、線描筆、圖畫紙等。
活動過程
一、以謎語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要來考考小朋友們,看看你們小腦袋聰不聰明。肚子圓又圓,長得像元寶。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2.師:哇,你們真聰明,你們吃過水餃嗎?吃過什么味道的水餃呢?
二、討論吃水餃有哪些節日。
1.師:看來小朋友們都吃過很多種味道的水餃呢,那你們知道我們都是在什么節日的時候吃水餃的呢?
2.師:你們的小腦袋可真聰明,知道過年吃水餃,知道冬至吃水餃,其實除了冬至人們還會在立冬的時候吃水餃。
三、引導幼兒深入了解立冬節氣。
1.師:你們知道立冬是什么時候嗎?為什么立冬也需要吃水餃嗎?
2.組織幼兒討論,請個別幼兒說說討論結果。
3.教師小結:你們知道嗎?立冬是24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四、組織幼兒繪畫深入了解立冬節氣。
1.師:多吃才會多長高,眼看立冬就要到了,讓我們一起來先獎勵一下自已吧。看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紙和筆,我們一起把立冬畫出來吧。
2.教師提出繪畫要求,巡回觀察指導。
五、引導幼兒展示作品,相互欣賞。
1.師:小朋友們都畫了立冬的自已,并展示在展板上了,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到展板前欣賞一下吧。
2.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已的作品。
3.教師小結:小朋友們知道嗎?立冬是我們24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 。古時我國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立冬一般是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常常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一下,順便犒勞一下一年來的辛苦。我們的祖先,一直都是非常勤勞的,所以我們也要成為勤勞的人。
活動反思
11月7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節氣——立冬,因為南方的孩子對水餃的認識相對薄弱,因此本次活動以水餃為導入,激發幼兒為了讓幼兒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激發幼兒探索新知的欲望,我們開展了各種非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深入了解立冬的由來和風俗習慣。
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謎語、討論、繪畫等活動了解立冬。此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立冬的來歷,了解傳統文化,更讓孩子們從中體驗到了創作的快樂,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孩子們身上不斷的傳承下去。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深入了解立冬這一節氣。
2.回憶立冬包餃子的情景,畫出包餃子喜慶、熱鬧的場景。
活動準備
1.有關立冬包餃子的圖片和相片。
2.水彩筆、油畫棒、線描筆、圖畫紙等。
活動過程
一、以謎語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要來考考小朋友們,看看你們小腦袋聰不聰明。肚子圓又圓,長得像元寶。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2.師:哇,你們真聰明,你們吃過水餃嗎?吃過什么味道的水餃呢?
二、討論吃水餃有哪些節日。
1.師:看來小朋友們都吃過很多種味道的水餃呢,那你們知道我們都是在什么節日的時候吃水餃的呢?
2.師:你們的小腦袋可真聰明,知道過年吃水餃,知道冬至吃水餃,其實除了冬至人們還會在立冬的時候吃水餃。
三、引導幼兒深入了解立冬節氣。
1.師:你們知道立冬是什么時候嗎?為什么立冬也需要吃水餃嗎?
2.組織幼兒討論,請個別幼兒說說討論結果。
3.教師小結:你們知道嗎?立冬是24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四、組織幼兒繪畫深入了解立冬節氣。
1.師:多吃才會多長高,眼看立冬就要到了,讓我們一起來先獎勵一下自已吧。看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紙和筆,我們一起把立冬畫出來吧。
2.教師提出繪畫要求,巡回觀察指導。
五、引導幼兒展示作品,相互欣賞。
1.師:小朋友們都畫了立冬的自已,并展示在展板上了,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到展板前欣賞一下吧。
2.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已的作品。
3.教師小結:小朋友們知道嗎?立冬是我們24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 。古時我國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立冬一般是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常常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一下,順便犒勞一下一年來的辛苦。我們的祖先,一直都是非常勤勞的,所以我們也要成為勤勞的人。
活動反思
小寒習俗:小寒大寒殺豬過年
在廣大農村,每到過年的時候,村里的孩子們,穿新衣,戴新帽,買年畫,放鞭炮,興高采烈,熱熱鬧鬧。“大寒小寒,殺豬過年。”是鄉村的習俗,平時很少吃肉,過年時,把自家養肥的豬殺掉,供正月里全家吃肉。
看殺豬也是同齡半大小子們的樂事。首先是抓豬,有青壯年完成,豬在嚎叫著被抓住,兩只前腿和后退被分別捆好,放在寬大的殺豬案子上,幾個人把豬按住。接著是殺豬,用剪刀從豬的脖子直通豬的心臟,豬不再嚎叫。下來是吹氣,從刀口吹,一直把豬吹得圓圓鼓鼓的。再下來是用開水燙豬毛,接著刮豬毛,拔豬鬃。最后當然是分割豬的各個部位,豬頭、豬蹄、豬肘、豬板油、豬下水等等。這就為正月二十六,燉大肉,提供了物質基礎。
除此之外小寒還有一些別的節日習俗:小寒習俗吃什么 :小寒吃臘八粥
臘八一般都在小寒到大寒之間,到了小寒,就意味著快要過年了。臘八這天,南北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于佛寺。有一次,釋A牟尼修行中饑餓難熬昏倒在地,得到好心的牧羊女施予他加了野果的糯米粥,才得以活命,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日,佛家便在這一天熬粥供佛,這一天熬的粥叫做臘八粥,“臘八”也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傳到民間后,流傳至今。
臘八粥的食材有很多,據《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il豆、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攘、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北方的臘八粥有黃米、紅米、白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棗泥等,和水煮,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紅糖、白糖、葡萄干點綴。南方的臘八粥還會加入蓮子和桂圓,北方煮粥并不加入。
小寒習俗吃什么:天津小寒吃黃芽菜
據《津門雜記》記載,舊時天津地區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它是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6厘米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那時候條件有限,所以人們會想出一些方法來彌補冬日蔬菜的K乏。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菜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要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小寒習俗吃什么 :南京小寒吃菜飯
每至小寒時節,南京人通常會食菜飯。其內容并不完全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非常鮮香味美。而矮腳黃、香腸、板鴨又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正宗的“南京菜飯”,甚至與臘八粥相比也毫不遜色。古時候,南京人對小寒非常重視,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習俗漸漸淡化消失,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人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樣式多種多樣,比如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飯。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稱得上是真正的“南京菜飯”,味道非常鮮美。
到了小寒時節,老中醫和中藥房也非常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前后。
寒冬時節,居民的日常飲食多以暖性食物為主,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姜羊肉湯,近年來,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現餐桌,再現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除了吃的習俗外,在寒冷的天氣里,南京人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鍛煉活動,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擠油渣渣(靠著墻壁相互擠)、斗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斗)等。如果遇到下雪,人們便會走到室外去打雪仗、堆雪人,在活動的過程中全身就會暖和起來。
拓展閱讀:小寒時節的生活習俗 小寒南北差異
小寒天氣酷寒,南北地域跨度大,形成不同的生產農事、生活習俗。農事上,北方大部分地區地里已沒活,都要進行歇冬,主要任務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積肥等工作。過去,牛馬等牲畜就是一家的主要勞力,需特別養護。小寒天氣最冷,更要注意牲畜的保暖。民間多在牛棚馬廄燒火取暖。小牲畜御寒更加謹慎——單獨鋪上草墊,掛起草簾擋風。講究的人家會用溫水飲牲畜,盡量減少牲畜的體能消耗,預防疾病,并且在飲水中加入少許鹽,補充冷天牲畜體內鹽分的流失,增強牲畜的免疫力。平日我們到見牲畜舔墻根、喝臟水的現象,就是牲畜缺鹽,以舔舐墻根泥土中鹽堿、或從臟水中攝取鹽分的表現。南方地區小寒節氣需要做好油菜清溝、小麥追肥等工作,倘若遇到強冷空氣,則在地里灑草木灰、作物秸稈或蓋糞等幫助作物度過最冷時節。根據多年農事經驗,人們往往會以小寒氣候推測來年的氣候變化,早早做好農事計劃,如山東地區就有“小寒無雨,大暑必旱”、“小寒若是云霧天,來春定是干旱年”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