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6 01:23: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民俗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生肖文化的成因
龍作為生肖中唯一不真正存在的動物,看似很有特殊性,但事實上也無法脫開這個道理。中國人自古以來自認是龍的傳人,古時天子,號稱是真龍化身,龍圖騰崇拜在中國是擁有著超乎尋常的地位。因此,龍在生肖中也是可以說得通的。而這一切圖騰崇拜所包含的深層次奧秘,就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于生活生存的美好理想和吉祥愿望。筆者則認為,生肖的成因應當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結果。它的形成和發展乃至最后定型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從更廣的范圍內去考證,而不應局限于某一種說法??梢哉f,生肖是歷法的需求,圖騰及動物崇拜的延續等影響等綜合因素作用下產生的。
二、生肖文化的影響
生肖并不僅僅存在與中國,在其他許多地區亦有,只不過叫法不同而已,四大文明古國都有生肖紀年法,并且彼此間十分接近,但各國的生肖紀年法應該都是獨立形成的,不存在由某個輻射源先行產生,而后輻射到周邊國家的道理。生肖從原初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于屬相、星座之類的問題依然津津樂道??梢哉f,由于其悠久的歷史和通俗的含義,生肖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各國民間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面對生肖(或者星座等等)文化,我們應當去和看待它呢?是深信不疑,還是認為是封建迷信應當徹底擯棄?先來看看什么是迷信,似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迷信的影子,例如本命年帶紅繩,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等等說法,但是,首先我們得分清楚,什么是俗信,什么是迷信,這二者在當前是不同的。
傳統社會中,傳統的儒家文化占統治地位,古時的民間信仰也有很大威懾力,但是在現代化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這些似乎都已經過時了,科學技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于是我們拋下許多所謂的“糟粕”,義無反顧的投入了理性和科學的世界??雌饋硭坪鹾苊篮?,但是那些拋下的“糟粕”其中包含著許多我國自古以來的美好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做的并不是全然拋棄,而是有選擇的摒棄。民間信仰在今天也分成了俗信和迷信,雖然二者都是由民間原始宗教和巫術發展而來,但是在今天二者本質上存在不同。簡單來說,俗信指的是,由民間宗教和巫術發展而來,經過民間長期傳承,已經成為一種風俗習慣的傳統理念。它往往象征著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向往,寄托了人們驅邪求福保平安的心愿。俗信對于他人是沒有什么損害的,我們豐年過節的貼門神、春聯,放鞭炮,過本命年帶紅繩等等都屬于俗信。而迷信則是與俗信相反了,它傳自古時民間宗教和巫術,盲目對于超自然的食物信仰崇拜,并且有害于自己活著他人的理念就是迷信。比如發高燒不上醫院而是燒紙,祭祀儀式行為有害人健康甚至危及性命等等。只要理解了迷信和俗信的概念,就能很容易判斷哪些事象是迷信哪些是俗信,而生肖文化很明顯屬于俗信行為,所以我們不應當舍棄它,其他民俗文化也應如此。
三、結語
生肖文化中包含著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如干支紀年,圖騰、動物崇拜等等,因此生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又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變異性,例如將其與天干地支紀念結合起來等等。生肖文化的穩定性和變異性這兩大特性同時也是民俗的兩大特性,在今后的發展中,生肖還會繼續保持著穩定性和變異性來發展、傳承與變化。
作者:徐逸風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民間美術作品是各大民族美術傳統的關鍵性因素,是美術形式的創作源泉,民間美術往往都是來自于生活,是對日常生活的豐富美化以及裝飾,表達了人類對信仰以及道德的崇尚,經過時代的不斷發展沿襲,最終成為土色土香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民俗文化指的是在民間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風俗生活文化,是某一個地區人民共享傳承的風俗習慣,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民俗文化對民間美術作品的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具體來說,民間美術作品與民俗文化主要存在著如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民間美術作品往往是在民俗文化活動的基礎之上創作的。一般而言,民間美術作品其實也是一種類型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對民間美術作品的創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民間美術作品的創作原型。民間美術作品很多造型受到了民俗觀念的影響,并根據一些民俗傳說、民俗活動等進行相應的內容形式安排。除此之外,民俗文化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間美術作品的審美,民間美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對某一種精神的崇拜,人們借助民間美術作品來表達內心的希望,而民間美術作品的表現內容與形式都是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影響,因此,可以說民俗文化對民間美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是民間美術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對民俗文化的傳承。民俗文化往往都是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人們世代相傳的生活規范、禮儀以及思想觀念等,民俗文化為民間美術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從本質上來說,民間美術作品也是一種民俗文化,民間美術作品是對民俗文化的充分展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民間美術作品的參與,許多民俗活動也將失去其優美的生命力,可以說民間美術作品對民俗文化的發展、豐富與傳承有著重要作用。首先民間美術作品實現了民俗文化的豐富與記載,民俗文化能夠發展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間美術作品的記載與傳揚,民間美術作品作為一種“活化石”,保留著諸多古老的風俗習慣,這些古老的風俗習慣通過民間美術作品得到長時間和廣泛的流傳,比如,遠古時代對虎神的崇拜,在當前一些民間美術作品中也能看到大量以老虎為主題的作品,比如泥虎、布老虎等。在苗族服飾圖案中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故事、以及民俗風情等,這些民俗文化風情都以民間美術作品的形式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
二、對東豐農民畫的民間美術作品與滿族民俗文化分析
農民畫,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民間美術作品,是我國民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東豐農民畫是典型的民間美術作品的代表之一,其他的創作也深受滿族民俗文化的深刻影響,滿族民俗文化包含了深厚的民族藝術,對東豐農民畫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偟膩碚f,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與滿族民俗文化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滿族民俗文化是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的創作淵源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龐大起來,一些著名的畫家李俊杰、李俊敏等引領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走向了藝術水平的高峰,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立足于民間藝術的起點,從創作手法上吸收了滿族民間刺繡等藝術風格,在題材上引用了滿族民間傳奇、滿族民俗文化等,創作出了飽含鄉土氣息的民間美術作品。比如,李俊敏所創作的《關東三怪》是對滿族民俗故事的典型表現,對“三大怪”民俗故事進行描述的繪畫很多,比如可以通過剪紙、年畫以及泥塑等方式來表現“三大怪”民俗故事。但是,通過民間美術作品的方式來展現,可以實現內容與形式的融合,凸顯了優秀的民俗文化風情以及傳統文化特色。比如,李俊敏在表現《關東三怪》的“第一怪”,即“窗戶紙糊在外”的整個畫面時,畫面底色是深褐色的,這充分展現了北方黑土地的意義,其中人物是北方滿族裝束的婦女在窗戶外糊紙,人物服飾圖案吸收了滿族民俗的典型元素,并吸收了民俗皮影戲手法,整個畫面充滿了對滿族民俗文化風情的展示。李俊敏的民間美術作品創作源泉來自于民俗文化,同時也是對民俗文化的充分展示。對于民間美術作品而言,民俗文化有著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具有極大的創造性和文化傳承性。
2.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與滿族民俗文化的完美融合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已經突破了傳統的民間美術作品固有的創作套路,開始在民俗文化基礎之上表現自我個性,形成了具有大眾審美價值的文化藝術形式,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突破了傳統的民間美術創作的保守性,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不再受制于框架的束縛,表現出更多的開放性和隨意性,與此同時,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在民俗文化的影響之下,開始通過生活感受的方式表現思想情感,使得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飽含更多的藝術情感創作,從而多了更多的生機與率真。這樣使得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更加生動逼真。而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作者,雖然有著高深的繪畫基本功以及色彩基本功,但是失去了用心共鳴的創作感,他們所創作的民間美術作品必然會少了幾分生氣與率真。在真正的民間美術作品領域中,最美好的藝術創作不僅僅是那種繪畫專業上的精湛,更為重要的是體現畫作與現實生活意向的完美融合。而民間美術作品卻可以將民俗文化意向,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真正實現美術作品與民俗文化意向的完美融合。
3.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對滿族民俗文化的形象化展現東豐農民畫作為一種民間美術作品,有著一定的藝術價值和社會精神價值。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是一種意識形態,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使得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表現出對民俗文化的形象化展現。我們可以從哲學的視角來看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特征,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其表象進行研究分析,以往對民間美術作品進行分析的時候,往往只是停留在對資料進行收集、事跡報道等比較淺顯的層面,沒有將民間美術作品與其背后包含的民俗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對于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其本體進行研究,更需要的是結合社會學、美學以及人類學等,對民間美術作品進行綜合性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將東豐農民畫民間美術作品背后的民俗文化價值體現出來。
三、結語
繼翻譯研究的語言學轉向和文化轉向之后,近年來翻譯界悄然興起了一種比較新的理論——生態翻譯學理論,它是在翻譯學跨學科研究和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轉型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以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適應選擇論為基礎,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譯=適應+選擇”的理論范式,把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所謂翻譯生態環境是指“原文,源語和譯語所構成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人等互聯互動的整體”。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了生態翻譯學的概念,從生態學視角對翻譯進行綜觀整體性研究,它的特征之一是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同時以“生態學”和“翻譯學”為理論基礎,是具有跨學科特征的交叉研究。他提出“翻譯過程是一個適應選擇的過程,譯作需符合其所在的生態環境,即語言本身,語言的文化背景及交際的需要如目的語讀者的需求和翻譯任務發出者的要求”,生態翻譯學的基礎理論將翻譯方法簡單概括為三維轉換,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其原則為“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譯評標準為最佳翻譯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生態翻譯學是從全新的視角對當代翻譯學理論進行研究,為翻譯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其理論和應用也越來越受到翻譯學界的重視。
二、生態翻譯學指導下的黑龍江民俗文化翻譯
(一)黑龍江民俗文化翻譯的語言維適應性轉換
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翻譯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進行轉換。這種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層次上進行的。翻譯工作者在進行民俗文化翻譯的過程中,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形式,所以他們首先要做生態環境的適應者,在充分考慮翻譯的整體生態環境后。再以翻譯生態環境的“身份”對譯出與翻譯生態環境相適應的選擇。從而對譯文進行轉換。例如:原文: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是獨具特色的冰雪旅游文化盛會。園區位于松花江北岸,是集冰雪動漫、冰雪演出、冰上雜技、冰雕展覽等項目為一體,將科技、藝術和文化完美融合的大型冰雪樂園。從20O0年起,已逐漸形成了南有三亞、北有哈爾濱的中國旅游新格局。譯文:HarbinIceandSnowWorldisauniqueicenadsnowtouristfestivalmce~ing.TheparkislocatedonthenorthshoreofSonghuaRiver,andisasetoficeandsnowanima-iton,iceandsnowperformance,iceacrobaitcs,nadcsulptuerexhibition,nadisaeprfectfusionofscience,artnadculture.Sinec2000,thenewtouristsituaitonhasbeengraduallyformedthatthereisSanyain8ouhter/lChinanadHarbininnorthernChlna.
(二)黑龍江民俗翻譯的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翻譯不僅是不同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行為,更是一種極為復雜的文化轉換模式。由于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著語言思維、表達方式、民俗、美學、心理學等諸方面的差異,就使得在一種文化里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傳播到另一種文化時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去解釋。這種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側重于關注黑龍江民俗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因此,譯者在翻譯黑龍江民俗文化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地保留原語中的文化傳統和最大限度地再現原語文化,使讀者體會到原汁原味的文化差異和異域特色,實現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原文:“大秧歌源于2OO多年前的中國北方農村,是漢族傳統民間民俗舞蹈。9o年代成為一種群眾性自娛自樂的健身活動。”譯文:“Yan~oDanec,origiantingfromhteruralareainnorthernCihna200yearsago。VnagkoisatraditionalfolkdancepopulartllHnanaitonality.”。Y咄”是我們特有的文化娛樂運動,在我們境內游客的生態環境中耳熟能詳,但對于一些外國游客和讀者而言卻深感晦澀難懂,為了避免他們對此產生歪曲和誤解,我們使用了。YangkoDnace”使他們既了解了秧歌是一種民間民俗舞蹈,又可以突出黑龍江民俗文化的特殊性,豐富和發展目的語文化,擴大外國游客和讀者的文化視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實現文化維的適應與選擇。
(三)黑龍江民俗文化翻譯的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在黑龍江民俗翻譯中的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中,譯者除了要考慮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換,即考慮原文、原語、譯文、譯語的不同語言思維方式、表達習慣和文化背景,還要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層面上,關注原文定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實現了其信息功能、表達功能和呼喚功能。原文:“哈爾濱在20世紀初就已經生產啤酒,哈爾濱130啤酒廠已有百年歷史。主要品牌是‘哈爾濱’和‘新三星’?!弊g文:“BeerDrinkignHarbinbegantoproduecbeerathtebeginnignofhte20century.Themainbeerbrandsare‘Harbin’nad‘ThreesttLr~8’.”啤酒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成為哈爾濱人們信息溝通、社會交往以及商品流通的橋梁。哈爾濱人喝啤酒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在這里當某人邀請別人去喝啤酒或被邀請去喝啤酒的時候,就意味著雙方交際的開始?!癏arbin”and“Three8tal~”是哈爾濱特有的啤酒品牌,這種譯法巧妙地保留了原語的發音,簡單直觀但深人人心,保留了原句中的文化差異和異域特色,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表達尊重了原意,突出了哈爾濱特有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并能夠擴大游客對未知事物的文化視野,加深游客對該品牌的記憶,同時增加了哈爾濱啤酒的廣告效應,起到一個宣傳、呼吁的作用。
三、結語
(一)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優秀篇目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
中學語文教材有很多的篇目體現著各名族的風俗文化,例如《社戲》、《五猖會》、《云南的歌會》、《吆喝》等。在這些優秀篇目中體現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云南的歌會》講述了作者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沈從文先生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聽到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歌聲,云南的人民就是這樣在美妙的歌聲中生活著,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寫出了云南的歌會中年輕女子的活潑開朗、聰明智慧、淳樸本色。此外還有山路漫歌中的趕馬女孩、山寨傳歌中活躍的人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眼前。通過這些學習,學生們可以了解云南的地域特色和云南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哆汉取吩谧髡呖磥?,北京小販貨郎的叫賣聲簡直就是一種“戲劇性”的藝術。作者介紹了從白天的叫賣聲到夜晚的叫賣聲,從賣吃食的、放留聲機的,到乞討的,還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賣聲等等,從中流露出作者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悅和懷想。北京胡同里小販的叫賣聲持續時間之長,種類之多。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蘊涵的濃郁的情趣。這些優秀的篇目都是進行民俗文化教學滲透的優秀案例。
(二)通過古代詩歌教學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許多具有民俗風情的事物通過經典古詩詞來表達,例如“月”“梅”“菊”“茱萸”等。教師在講授這些優秀詩篇時可充分挖掘所含的民俗文化,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離家的重陽節,王維獨自登上異鄉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團圓場面,大聲地吟誦: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的茱萸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這些可以是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了解節日里的風俗習慣?!端{歌頭》里面讓學生體會中秋節是中國人的團圓節,與親人多年不見,思念之情、思念之苦可想而知。作者從失意、孤獨中走出,積極樂觀,心胸開闊,寄托對情人的思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边@都是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的很好的案例。
(三)在中學語文活動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語文活動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在《黃河,母親》語文活動中,讓學生親身領略到黃河的氣勢磅礴、澤被兩岸萬物生靈,體會到黃河對華夏民族、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培養學生熱愛祖國保衛家園的感情。語文活動《戲劇大舞臺》,戲曲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結晶,中國的戲曲在國外也享有盛名。在這個活動中讓學生了解中華地域戲劇的特點,并從這些戲劇中感受民俗文化的發展。
(四)校本鄉土教材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
鄉土教材是進行民俗文化教學滲透很好的載體,開設鄉土文化閱讀課,在閱讀中了解本地區的歷史發展,風土人情,地理特征,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閱讀中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深入的體會家鄉民俗文化的魅力,讓學生更加的親近家鄉,熱愛家鄉,傳承家鄉的民俗文化。隨著對家鄉文化底蘊的了解,把鄉土民俗文化和語文的學習自然的聯系在一起,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民俗文化的滲透,這有利于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民俗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把喜聞樂見的當地人們風土人情與語文教學資源很好地結合起來,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和形式,改進語文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作者:田永豐單位:甘肅省渭源縣大安中學
1.1區位
宿遷西楚莊園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南蔡鄉,北側、西側均臨主干道,東側、南側靠近農田.現場基地呈四邊形,地勢平坦,占地約25.6萬m2(見圖1).南蔡鄉東臨徐淮公路、京杭大運河,徐鹽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市區僅10km,區位優勢極為明顯.
1.2宿遷城市現狀與歷史文化
宿遷市地處江蘇省北部,有比較好的農業生產條件,耕地面積比較大,水域比較廣闊,長期以來處于以農業為主的封閉型經濟開發之中,傳統手工業中釀酒業歷史比較久遠[10].宿遷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人文薈萃.項羽故里建筑古樸,宏偉莊重;清代留下的皂河行宮重檐斗拱,金碧輝煌,是大運河沿線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敕賜極樂律院”中的大雄寶殿、藏經樓、玉佛樓保存完整;東大街和新盛街等老街神采依舊;洪澤湖、駱馬湖以及古黃河風光帶、運河風光帶、馬陵河風光帶景色宜人;另有千年名剎真如禪寺、楊泗洪墓、孔廟大成殿、耶穌堂、顯佑伯行宮等文物景點[11].
2宿遷西楚莊園景觀設計
2.1出入口景觀
2.1.1入口大門大門是一個封閉空間的標志,不僅要簡單大氣,還要呼應主題.因此,西楚莊園的大門采用具有古風、農家韻味的門樓式建筑,簡易的橫木配以茅草屋、水輪,簡約而生態.入口處道路寬敞,給人大氣、舒暢的,路邊可種植一些銀杏等植物,季相色彩豐富,秋天樹葉變黃脫落,滿地的金黃樹葉,引人遐想,并且銀杏樹給人一種偉岸大氣的感覺,為生態園增添了些許韻味.2.1.2入口廣場西側入口廣場主要是車輛進出莊園的出入口.廣場中心設有駿馬雕塑,既象征著宿遷西楚霸王的文化,又預示著宿遷將策馬奔騰、馬到成功.停車場位于入口里面,方便管理又安全,入口廣場也可做人流集散地.植物配置體現層次感,設計簡單大方,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
2.2中心景觀
2.2.1湖影暮云小島以山坡的形式塑造而成,在水中形成倒影,島中的風景盡收眼底.島中的仙弈亭坐落于親水木平臺上,既可以供游覽者休憩閑聊、下棋對弈,又可觀賞島中櫻花的燦爛和湖水的蕩漾.春天櫻花艷麗,滿樹燦漫;夏季樹木翠綠,林蔭宜人;秋季層林盡染,火紅迷人;冬季白雪依依,景觀冷艷.在仙弈亭中欣賞到此景,使人們在觀賞的同時能夠放松心情,消除疲勞.2.2.2樹陣廣場位于篝火廣場的兩側,和科普文化展覽區與休閑娛樂區相連接,有一定的過渡作用.同時,樹陣樹冠圓滿寬廣,樹蔭濃郁,形成很好的景觀效果,也可供游者乘涼蔽日,駐足休息.樹陣廣場設有石桌凳,可供游者們進行下棋、打牌等娛樂活動.樹陣廣場旁設有宿遷文化景墻,體現宿遷當地的歷史文化.文化景墻還可達到漏景的效果,通過文化景墻縫隙,人們可以欣賞到后面的景觀,從而增強人們游覽的好奇心,具有神秘感.2.2.3竹香館位于休閑娛樂區的北邊,靠近生態軸線.竹香館主要為游者展現農家小吃,地方特色明顯.在生態餐廳的前面有一個小的廣場,主要起人流疏散的作用;廣場中設有休息坐凳,供人們休息交談,增進彼此感情.2.2.4親水平臺水一直與人們有著自然的親近關系,利用水體還可繁衍家禽[12].因此,親水平臺的設計是不可或缺的.鋪裝采用防腐木,不僅自然生態,而且質地手感好,可以供游者垂釣、休息等活動.其內設有觀景亭,供游人休息賞景所用,同時可點綴親水平臺,豐富景觀效果.2.2.5湖山在望湖中心3座島嶼相連,打破湖面的平靜單調感,提起游客的興趣.3座島分別為民俗風情度假區、情侶度假區、天然生態度假區,不僅呼應生態園的主題,還加入了宿遷的文化,把生態和景觀融為一體,做到高環境、高情調、高文化,景觀效果極佳,是人們放松心情、怡然自得的好去處[13].
2.3次要景觀
2.3.1夕照廊設置在水景與百果采摘園之間,西鄰水景,東鄰山坡,四周環境極佳.不僅能供人們休息,還能讓人們駐足此處,舒緩心情,輕松愉悅地享受人間美景.2.3.2流虹橋連接島嶼與園區道路的橋梁,蜿蜒曲折,增加情趣.橋的材質用大理石,欄桿扶手上刻制宿遷的民俗風情,增加游走的趣味性,同時又能豐富游者的文化知識,使其深入了解宿遷文化.2.3.3古木交柯島嶼中的景觀設計尤為重要,要抓住全園的主景.植物配置豐富,層次感強,采用了一些高大的古樹,原生態化強烈,具有歷史滄桑感,意境優美(見圖2).2.3.4文化景墻主要以石材為主,景墻上刻有宿遷歷史人物事跡和一些宿遷民俗風情等內容,讓人們在休息的同時能夠了解當地的文化.
2.4種植設計
根據農業生態園的總體布局特點進行具體的種植規劃,環境設計的風格與生態園主題相一致,以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為主線.在植物配置時考慮整體氛圍的創造、視覺效果、生態園所在區域的特點等,創造出特色明顯的植物景觀[14].
3小結
1.引導學生感悟民俗文化,學會欣賞民俗文化,增強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培養學生搜集、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資料的能力,并能創造性地提出個人的觀點看法和建議。
3.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活動重點
引導學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歷史、現狀,關注民俗文化的未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課前準備
學生
1.自由組合制定小組活動方案,明確小組課題、調查方式。(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運用以下幾種調查方式:采訪錄音、攝影錄音、查找資料等)
2.把采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提煉,提出有創造性的看法或觀點,寫成小論文,尤其要鼓勵學生關注民俗文化的現狀,提出個人建議,讓民族文化得以保存。
教師
做好動員,闡明進行民族文化調查活動的目的和意義,促使學生積極主動認真地完成調查活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活動過程
活動設想
1.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當地的民俗文化調查或結合實地調查,讓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識具體化,增強感性認識,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把調查地點設在學生生活的區域,讓學生更好地關注身邊的事物。
2.學生自由組合,自主確定民俗文化調查的主題。讓學生自由組合,更容易激發學生活動的積極性,也更容易讓學生學會更好地合作。
3.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以請歷史、地理等學科的老師參與。
墻報展示
從活動開始就把墻報按小組的數量劃分,每個小組負責本組的責任版塊。墻報展示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生展示本組的活動主題、活動方案、活動方法等。
第二階段,學生展示調查活動中收集到的資料,拍攝到的相片等。,
第三階段,學生展示調查活動中撰寫的小論文、建議書等。
每個階段都要組織好學生對展示的資料等進行評議,挑選其中優秀的小組作品,以保證活動效果。同時,起到激發學生發揮主動性的作用。
課堂展示
由學生策劃主持,主要是為了回顧過程,為以后的活動開展積累經驗。
展示過程
1.學生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2.由學生講述調查活動中的趣事。(人數2~3人)
3.由學生演唱活動過程中學會的民歌。(人數2~3人)
4.由學生展示并介紹民俗特色的手工藝品。
5.由一名學生介紹本地民俗文化的現狀。
6.給活動中表現出色的小組頒獎。
關鍵詞:中原;民俗文化;娛樂化;體驗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8-0161-01
一、中原民俗文化傳承亟待創新的形式
民俗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廣大民眾所形成的長期的生活習慣,這種習慣在不斷的約定俗成中總結、創新、演繹成時代世代相傳的生活文化。民俗集中體現著這一地域的傳統文化,承載著當地居民的文化心理,傳統文化與民眾的文化心理伴隨民俗的傳承不斷地強化。我國地域幅員遼闊,區域地貌及生活習俗差異較大,且歷史久遠,因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中原地區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民俗文化種類繁多,經歷千百年變遷形成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獨特風情。伴隨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發生了極大變革,不少民俗文化缺乏活力,有的甚至瀕臨消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進行發展與創新,是目前中原地區民俗文化亟待解決的課題,需要創新的思路和策略。
二、娛樂化體驗傳承中原民俗文化的可行性
著名的未來學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將出現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人類將走過信息時代的高峰期而進入休閑時代,休閑將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休閑消費的角度看,人們正處于從傳統以維持生存為主的用品向追求文化精神產品的轉型期。現代人的消費重點已經由購買有形商品轉移到無形的能夠感覺舒適和快樂的服務,從花錢買東西到花錢買“感覺”。勞動與積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費的手段,享樂才是根本。“人們在休閑、消費和感官滿足中接受了新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眾蕵沸蓍e經濟是一種體驗型經濟,突出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強調低代價、高效益,以無形資源代替有形資源,是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財富相協調的和諧經濟形態。以娛樂化體驗的構建為核心的營銷模式,是以滿足人性回歸為出發點,不僅能有效地滿足人性的需求,同時也是企業拉近消費者距離的有力手段,為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創新的視角。
就民俗文化而言,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態度和發展趨向:一種是作為文化遺產來對待,注重其原生態、原汁原味,強調文化生態平衡;另一種則是將民俗文化視為一種活的文化形態,強調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強調借助新的文化形態和現代傳媒方式促進民俗文化的發展。后者本身就是將民俗文化以文化形態的形式構筑的體驗形式。經濟文化技術的變革對人們生活模式產生重大影響,作為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資源若能在結合自身優勢特點的基礎上,根據人們娛樂休閑需求的變化進行創新營銷,通過開展多層次的體驗模式,通過為消費者創造獨特的娛樂式體驗來塑造、傳播與提升我省民俗文化,會為其注入新的活力。
三、中原民俗文化的娛樂化體驗研究內容
本課題試圖以中原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資源為具體研究對象,從娛樂化體驗的視角下,探索傳承民俗文化的創新型途徑。結合中原地區的民俗文化特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們的娛樂休閑需求,將娛樂化傳播、體驗營銷等理論的作用機制、傳播方法應用其中,針對性的得出科學、可行的建議,以期實現“以娛樂構建體驗,以體驗傳承民俗”的傳承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的基本構想。
(一)研究方法
1.理論研究。本課題研究綜合運用傳播學、市場營銷學、大眾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進行多學科的綜合交叉分析與研究,梳理出娛樂化體驗營銷的相關概念。通過查閱著作、相關研究論文、統計資料以及檔案資料,從各個理論角度挖掘娛樂化體驗營銷的模式。
2.文獻分析。本文通過對國內相關書籍、期刊、文章等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相關著作、相關研究論文、相關的統計資料以及檔案資料的研究,對中原民俗文化的定義、源流、分類從理論角度系統界定。
3.實地調研。通過實地調查積累第一手資料。對現有的中原民俗文化進行客觀的分析與歸類,根據娛樂化體驗營銷的核心,挖掘適于文化推廣的資源;在此基礎上,對大眾的娛樂休閑需求的變化及趨勢、對民俗文化傳播的現狀進行調研,為體驗模式的構建提供建議。
4.案例研究。本文在論述中以案例研究法為輔助,其一,對眾多體驗營銷的成功案例的分析整理;其二,分析優秀的民俗文化傳承的案例。通過對搜集的數據、案例進行分類、歸納和分析研究,得出適于中原民俗文化特點的具有可行性的娛樂化體驗模式,為中原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科學、可行的參考建議。
(二)研究思路
本課題選取娛樂化體驗營銷的視角,研究主題緊扣中原民俗文化傳承的核心,形成五大板塊:基本概念及關系梳理->中原民俗文化和大眾娛樂需求的調研->娛樂化體驗對中原民俗文化的價值及作用機制研究->中原民俗文化娛樂化體驗模式的構建研究->中原民俗文化娛樂化體驗模式的案例實踐研究。
1.課題基本概念及關系梳理:
梳理娛樂化體驗的相關理論,對娛樂化傳播、體驗營銷等相關概念進行界定,重構并完善“娛樂化體驗”的概念,豐富其內涵,對實際操作更具指導意義;對民俗文化的源流及發展狀況進行文獻調研,形成對民俗文化的整體觀。
2.中原民俗文化的實地調研:
其一,對中原民俗文化進行客觀的考量和分析;其二,針對目前處于活躍狀態的民俗文化調研,分析其優點與特點;其三,針對大眾娛樂體驗需求調研,發掘適于娛樂化體驗發展的民俗文化類型。在實地調研中綜合使用多種手段,如拍攝、問卷、觀察、訪談等方式全面、深入的進行研究。
3.娛樂化體驗對中原民俗文化的價值與作用機制:
根據調研結果,探討娛樂化體驗如何對中原民俗文化的傳承產生作用,試圖從理論層面尋找中原民俗文化適于娛樂化體驗發展的深層原因。
4.中原民俗文化娛樂化體驗模式的構建:
依托體驗營銷的理論、具有影響力的活躍狀態民俗文化案例分析、中原民俗文化的特質及大眾的娛樂體驗需求,構建適合中原民俗文化的體驗模式,提出具體策略。
5.中原民俗文化娛樂化體驗模式的案例實踐:
選取具有普適性的中原民俗文化具體類型,對模式的應用進行驗證。
四、民俗文化傳承的創新
1.視角創新。將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活的文化形態而非傳統的文化遺產為研究視點,發掘它的可變性及傳播形態的可能性。
2.思路創新。提出娛樂體驗在民俗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機制。
3.方案創新。從大眾娛樂體驗的視角對中原民俗文化及衍生資源進行歸納和梳理,發掘具有可塑性的視角。
4.理論創新。提出適用于中原民俗的娛樂化體驗模式,探索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機制。
五、研究價值
從娛樂化體驗的視角對中原民俗文化的傳承進行探討,從理論的角度而言較有新意。首先,娛樂化體驗是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理論視點,它是基于娛樂化傳播與體驗營銷理論的結合,后者提供可參考的營銷構架,前者提供娛樂基因、娛樂元素、娛樂形式以強化受眾的娛樂心理需求,目前這個領域的研究尚未成體系亟待探索。其次,人們經濟文化生活發生巨變,民俗文化的傳承需要順應時代的變化,用現代化的傳播觀念、傳播方式傳承標志著人類發展進程的民俗文化,娛樂化體驗滿足這一需求。第三,民俗文化有其特殊的性質、文化、歷史等因素限制,使得娛樂化體驗模式在民俗文化中的應用具備其他行業所不具備的特征。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彌補中原民俗體驗營銷理論與應用上的不足,對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的思路也有一定擴展作用。最后,以滿足大眾娛樂心理及娛樂需求為前提,發掘民俗文化的娛樂功能,是迎合大眾娛樂的天性。用娛樂體驗的方式為民俗文化注入活力,能夠吸引大眾的關注和主動參與,為塵封在記憶里的民俗文化注入符合時展的躍動的活力,具有極強的潛力和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著,夏業良等譯.體驗式營銷[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5.
[2]埃爾?李伯曼,帕特麗夏?埃斯蓋特.謝新洲譯.娛樂營銷革命[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
一、活動名稱
1、西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
2、云貴川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
二、組織單位
三、活動簡介
1、背景、目的和意義。
深入到凱里、都勻、安順、曲靖、康定等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對其基礎教育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進行了解和調查。途經地區大多為中國有色金屬的工業基地,故對環境保護的調查又極為方便,選擇這一選題比較合理。
通過活動讓隊員對這一問題有一個大致認識,加之隊員主要以歷史和社會工作專業為主,又多為校報學生記者,活動又可以強化隊員的專業和業務知識,豐富社會和生活閱歷。
2、調查方式。
主要是以走訪的形式進行。配以圖片和圖像資料。歸來后整理成以文字、圖片和圖像為主的立體性調查報告。
3、調查內容。
⑴相關地區九年義務教育狀況,并對其現狀、特征和原因進行簡單的調查。選擇一個村寨作為個案進行深入的走訪和調查,并對其現狀、特征和原因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
⑵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保存現狀,并對其現狀、特征和原因進行簡單的調查。各選擇苗族、布依族一個村落進行深入的走訪和調查,通過對其文化背景、語言、建筑、婚俗、傳統技藝的繼承、經濟特征、外來文化的影響等方面現狀的計量研究和分析,進行對比研究。各選擇苗族和布依族的一個家庭和一對夫婦分別進行家庭結構和婚俗現狀的個案分析研究。通過以上調查和研究提出保持傳統民族民俗文化的建議。
⑶途經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對途經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進行大致的計量比較和分析。選取途經地區的一個城市(六盤水或者攀枝花)進行較為細致的調查。選取工業集中地區的邊沿地區的一個古村落進行調查,用計量的方法進行深入的調查工業開發、污染和環境保護對個案對象經濟結構、生活方式、民族民俗文化的影響,對第一個課題研究進行補充和說明。
4、后期制作
活動結束以后,以團隊的名義進行報告和論文的撰寫。
⑴調查報告。
題目?!段髂仙贁得褡寤A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云貴川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
形式。調查報告以文字、圖片和圖像的立體形式展現,主要是研究報告、幻燈片、圖片展。
a、研究報告。以團隊的名義在相關學術刊物和學術網站、個人網站上發表。并參加河南省和團中央組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和調查大賽。
b、幻燈片。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幻燈片,配合研究報告,強化其觀瞻效果。
d、報告會。擬計劃在9月——10月在校內組織巡回報告。
⑵論文。
組織相關專家對調查資料進行甄別和提取,擬計劃撰寫系列的論文。包括,整體性的研究和分析,個案的研究和分析,某一個方面的整體或者個案性的研究和分析。
題目(初擬)。
a、《西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以?村落和?村落為例》、《?族和?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比較分析——以?村落和?村落為例》。
b、《西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以?村落和?村落的兩個家庭為例》、《?族和?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比較分析——以兩個家庭為例》。
c、《?族和?族婚姻現狀比較分析——以?和?兩對夫婦為例》。
d、《云貴川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
5、后期宣傳
⑴媒體宣傳。
計劃在《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教育時報》、《河南教育》、《京九晚報》、《商丘師院報》和河南電視臺、商丘電視臺報道。
⑵活動宣傳。
a、巡回報告會。擬計劃在9月——10月在校內以系別為單位組織巡回報告。重點對XX年級集體進行報告會,以擴大在新生中間的影響。條件成熟計劃在商丘其他院校進行巡回報告。
b、攝影和圖片展。在校內兩個校區(條件允許下考慮在商丘其他院校組織)進行攝影圖片展。
c、電影節。由于活動結束后,大量的影像資料要編輯制作成系列的宣傳短片,可在9月份利用周末時間循環放映。
d、校報文化周。由于10月份,剛好迎來《商丘師院報》創刊200期,校報編輯部將組織校報文化周活動?;顒悠陂g,“青春行走中國”活動是一項主要的內容,屆時將對該活動進行全面的文字、圖片、影像、實物展示。
e、宣傳櫥窗。校報編輯部在兩個校區擁有兩處宣傳櫥窗,活動結束后,將制作成一期專題櫥窗。
四、活動路線及總行程
商丘—信陽—武漢—岳陽—長沙—湘潭—衡陽—桂林—凱里—都勻—安順—六盤水—曲靖—昆明—攀枝花—西昌—康定—成都—萬州—襄樊—南陽—許昌—商丘
總行程:6000公里
五、途經主要山脈河流
大別山、衡山、太巴山、苗嶺、云貴高原、烏蒙山、武當山、峨眉山、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山地、四川盆地、淮河、漢江、長江、湘江、紅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丹江口水庫。
六、附 :
論文摘要: 本文以我國花卉文化為例,指出在經濟全球化、旅游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為了使絢麗多姿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就要發掘民俗文化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宣揚這些文化內涵。
一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但在經濟全球化的同化下,在旅游活動的負面影響下,民俗文化的純凈性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為了使多樣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必須對民俗文化的文化內涵進行發掘及宣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重視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體會議根據IV委員會的報告通過決議)指出:“人類的共同遺產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的多樣化。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利益予以承認和確定。”[1]而各國民俗文化的多樣性正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反映。
民俗及民間風俗,是廣大民眾所創造和傳承的文化現象,具有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特征。[2]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區的歷史發展軌跡,也是一個地區或民族文化不斷發展創新的根源。但在經濟全球化、旅游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如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已不再愿意穿著本民族的服飾;按古規,苗族的蘆笙在每年春種秋收這一段農忙日子里是不能吹奏的,可在貴州雷山縣的一個苗族村寨,倘若來了旅游團隊,不論什么季節,只要付上300元左右的人民幣,就可以觀賞到全套表演。[3]從中也引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工作,從而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樣化?要使民俗文化在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傳承下去,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發掘并宣揚各種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內涵。下面就以我國花卉文化為例加以說明。
二
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花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1.桂花與民俗文化
關于桂花,漢晉以來,有月宮桂樹之說。《太平御覽》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边M而有吳剛在月中伐桂的傳說。比喻科舉考中為月中折桂、蟾宮折桂,且作為成語,至今使用。月亮和桂花的傳說還演化出中秋賞桂、飲桂花酒的習俗。[4]
桂花除了與中秋節相關,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彝族剪紙中就有桂花的圖樣。[2]
2.與民俗文化
重陽節的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也叫“菊節”、“節”,重陽節與有關的民俗有賞菊、簪菊、飲菊酒、食菊糕等。
《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記載:九花者,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庋廣廈中,前軒后輊,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4]可見清代賞菊的盛況。至今,每逢金秋時分,我國一些地區仍有有展覽。
唐李欣《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詩:“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辟惡酒,湯餅茱萸香?!彼未肚練q時記》記載:“都人是日飲新酒,泛黃簪菊,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雜物為之?!保?]在這些記載中可略見古時重陽節飲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風俗。
重陽節與的關系如此之密切,是與我國民眾所創造出來的的文化密切相關的。被認為是辟邪之物,《續齊諧記》云:“汝南恒景隨費長房游學,長房謂之:‘九月九日,汝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雞犬羊牛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保?]因傳說有此辟邪之功效,所以重陽節簪菊、飲菊酒、食菊糕等習俗一開始不免有辟邪的意思。發展至后來,簪菊有了裝飾的作用,而飲菊酒、食菊糕則與其保健作用更多地聯系起來。有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將列為百草上品,認為“久服利血,輕身耐老延年”;的藥用價值更被追求長壽成仙的道教借用,認為是食之可以不老的仙品,東晉道士葛洪《神仙傳》云:“康風子服甘,柏實散,乃得仙?!保?]
除了與重陽節聯系密切,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壯族的壯錦花紋圖樣就有等紋樣。[2]現在,茶也是大眾普遍飲用的飲品。
3.牡丹花和民俗文化
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令百花開放,唯牡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牡丹不懼,不畏權貴,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與中華民族的氣節相吻合。[6]牡丹的國色天香,更寓意富貴吉祥。錫伯族的門框、窗、屏風、相框上所雕繪的圖案就多有牡丹。壯族的壯錦也有“鳳穿牡丹”等圖樣。土家族織的土花被面的花紋也包括了“蝴蝶撲牡丹”、“四鳳抬牡丹”等。[2]
4.其他
除此之外,在我國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紙的圖樣,也是苗族蠟染的主要圖樣;象征傲雪高潔品質的梅花是彝族剪紙的圖樣;象征愛情和幸福的羊角花(即杜鵑花)是羌族人民的最愛,也被羌族婦女廣泛應用為挑花和刺繡的花卉圖案。[2]
三
在我國民俗文化中,花卉包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要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避免經濟全球化及旅游活動等對民俗文化的沖擊,就要在發掘這些民俗文化的同時,做好民俗文化內涵的宣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1.避免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經濟全球化沖擊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掘并宣揚民俗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很有意義。比如,現在情人節的玫瑰花、圣誕節的圣誕樹等西方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在我國年輕人中間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中秋節的桂花、重陽節的等中國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卻在人們心目中慢慢地淡化。長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現象,同時失去本國民俗文化的底蘊,也失去民俗文化創新的根本。在中秋節、重陽節這些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如果報紙、電視等媒體適時宣揚桂花、等內在的民俗文化內涵,有條件的公園適時組織桂花展、展,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將會起到有益的促進作用。
2.避免旅游活動對民俗文化的沖擊
在我國的一些旅游地,“旅游經營者們往往對旅游者持一種迎合的態度,旅游者喜歡什么,他們就提供什么,藝術品、手工藝品,甚至某些建筑樣式和風格都以游客的趣味為標準,缺乏恰當的引導和可貴的守護精神”。[3]這樣做的后果,就是造成民俗文化的扭曲、失去真我,旅游者看到的也不再是真正的民俗。在旅游活動中,應讓旅游者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并使旅游者了解這些文化的內涵。在廣州的茶樓喝茶應可以喝到茶,而不是八寶茶;去彝族看到的剪紙中應有石榴、桂花、梅花圖樣,而不是玫瑰花的圖樣;欣賞羌族的挑花和刺繡應可以看到羊角花(即杜鵑花)的圖案,而不是郁金香的圖案。而且,導游應講解相應的花卉的民俗文化內涵。這樣,游客不僅會對當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尊重,認識多樣化的民俗文化,而且當地的民俗文化會得以傳承、繁榮。當然,在避免旅游活動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不良影響的同時,也要尊重外來游客的民俗文化,就拿來說,在德國、法國等國家,是葬禮上用的花。[7]如果在接待來自這些國家的游客時,遇到旅游地適逢展,或預計參觀壯錦時會看到花紋圖樣等情況,都需要導游事先向游客說明我國的民俗文化,說明絕非有心冒犯,并征求游客的意見是否去參觀,以表示對外來游客的民俗文化的尊重。
我國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要在全球經濟化的大潮中,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現代,避免民俗文化逐漸式微,甚至消亡;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并不斷繁榮,就需要我們發掘出民俗文化的內涵,讓人們了解民俗文化豐富的內涵。這樣,處于這種民俗文化氛圍的當地人會珍惜本地的民俗文化,發展本地的民俗文化;而慕名而來的旅人則會欣賞到地道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尊重這種民俗文化。如此,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其多樣性。
參考文獻
[1]蕭放.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民族遺產(第一輯)[C].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2008.81.
[2]吳忠軍主編.中外民俗[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2,4,141,140,136,143,142.
[3]姜建春.民俗旅游對民間文化的負面影響[J].泰山學院學報,2010,(32):123-124.
[4]喬繼堂.細說中國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80,186,200,203-204.
[5]尹曉紅.的雅稱及其文化含義[J].漢字文化,2009,(6):80.
〔關鍵詞〕民俗文化品牌產業傳播
民俗文化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獨特審美的文化符號。民俗文化資源就是與之相關的可利用的各種資源,以及對民俗文化的一種類別數量的統稱。在現代信息化的今天,可通過文化經營,在流通、傳承、積累和提升中實現其經濟價值。素有“天下之中”的駐馬店市,文化底蘊厚重,擁有中國四大傳奇中的兩大傳奇,梁山伯與祝英臺、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均發源于此。傳說中的開天地和伏羲畫卦之地也可以在這里找到遺跡。從漢代流傳至今的重陽登高、尊老敬賢之俗,在上蔡延續至今。雖然駐馬店擁有如此多的民俗文化資源,但開發與發展卻令人堪憂。
一、駐馬店民俗文化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
駐馬店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但卻面臨諸多問題。民俗文化缺少全面、科學、系統的發展規劃,而且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對國家扶持的依賴心理強,缺少開拓創新意識;對民俗文化發展的市場化運作問題研究不夠、方向不明確;民俗文化產業缺少有效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已有民俗文化產業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包裝不夠精美、缺乏品牌宣傳等等①,這些都是駐馬店民俗文化發展所面臨的瓶頸。
1、認識不足,導致開發存在誤區
駐馬店民俗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讓其具有天生的產業優勢,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這無疑有最具資本活力的潛質。但是如果僅僅是讓這一資源止于生活化的展示,而不加以整合和開發,這種優勢也會慢慢消失殆盡,而且極容易被別人利用,甚至屬于原產地的民俗也會被別的區域爭取走。例如,駐馬店的泌陽有一座山,民間自古流傳“之鄉”之美譽,也是關于神話的發祥地,圍繞而衍生的故事也不勝枚舉,最原生態的是存在磨、墓、村、井、百神廟等,與神話有關的村名、地名及遺跡;從歷史角度看,從唐代開始,泌陽就有祭祀的歷史富,流傳至今年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從這兩個角度講,泌陽占據了文化的天時地利,但是,“中國之鄉”的稱號卻被相鄰的桐柏縣搶先爭去,無緣“中國之鄉”。這一個案例顯示出民俗文化資源“產地權”的重要性。
對待民俗文化開發和保護上存在的另一誤區為“涸澤而漁”,這是一種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短期效果的市場行為,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既是對民俗文化的踐踏,也是文化開發的鼠目寸光。比如,文物古跡的“新包裝”,改頭換面本末倒置,失去了古跡文物的原貌;民間的舞蹈、曲藝、風俗習慣被簡單化,庸俗化、原汁原味的東西越來越少,導致失去了原有的神韻。駐馬店的西平縣合水鎮在歷史上原本是一個有許多廟宇的小鎮,譬如關公廟、火神廟、添喜廟、二郎神廟等等,而且口頭上還流傳著“橋上橋,廟上廟,石二連坑鐵瓦廟,還有二柏架葡萄,還有一棵椿包棗?!边@些生活化的民謠展示了當年的景象,但觀念的缺少扭曲和市場的沖擊導致古跡的不復存在。
2、觀念滯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
目前駐馬店民俗文化產業缺乏管理創新意識,管理模式落后。駐馬店市現行的文化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沿襲計劃經濟的管理體制,對文化建設采取單一管理模式,由政府包攬,一切按照計劃進行,致使文化發展缺乏活力和競爭力,很大程度還停留在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階段,沒有培育出能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民俗文化產業和品牌,這與駐馬店市的民俗文化資源優勢是不相適應的。
在管理機制中,融資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駐馬店大部分民俗文化產業資金不足、規模較小。開發投資主要來源于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和機制,資金不足仍是駐馬店民俗文化發展的瓶頸。所以有必要建立以國有資本為主導的投資主體,引入多渠道民營資本投資方式、投資機制,從而建立市場化的新型民俗文化投融資體制,為駐馬店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鋪平道路。
3、忽視市場,無有強勢品牌突破口
駐馬店民俗文化發展缺乏市場創新意識,現有民俗文化產業產品附加值低、民俗文化產品大部分為初級文化產品,既無高技術含量又沒有把文化內涵做深,而且宣傳包裝過于簡單,甚至沒有包裝。更沒有品牌和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在駐馬店民俗文化中,樹立品牌,確定民俗文化產業重點,是關鍵一步。駐馬店市的一級民俗文化品牌可以包括:“梁祝文化”、“文化”、“嫘祖文化”、“重陽文化”;而分析利弊,著力培育哪一個品牌應作為突破口是重中之重。其次二級民俗文化品牌可以包括:上蔡的“蔡國文化”、汝南的“南海禪寺宗教文化”、平輿的“車輿文化”、西平的“冶鐵鑄劍文化”、作為后續開發重點,二級品牌形成替補,這樣就形成一個“梯隊”式的開發模式,無疑能夠培植出強勢的駐馬店民俗文化品牌。
二、品牌塑造是駐馬店民俗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品牌學研究理論認為:“品牌能夠制造果樹效應、光環效應,強勢品牌能夠產生巨大良性的推動作用,使得相關產品、行業的發展得到強有力的支持,迅速脫穎而出,獨占鰲頭。”②
1、學術奠基,注重品牌理論研究
民俗文化要取得長足發展,一定程度需要理論的研究支撐,依托學會平臺,定期堅持學術研討活動開展,是活躍宣傳一種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做一是有利于把繁雜的民俗文化進行清晰梳理;二是能夠就一些學術問題進行攻關,同時反過來可以出一批學術成果;三是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同仁進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團體;四是能夠為駐馬店民俗文化培養人才,有了人才方能興業。
在理論基礎工作中,需要注意一點的是不能為理論而理論,田野調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把民俗文化的內核進行發掘,并進行系統的整理,從而提煉出駐馬店民俗文化獨有創意點,在駐馬店九縣一區的廣袤土地上的實際考察是發展駐馬店民俗文化的基礎。田野考察除了借助民俗文化團體,另一方面就是聯合高校,共同進行理論工作的建設,當前,民俗研究趕上了國家大力發展繁榮文化的大好時機,打好民俗文化理論基礎,多發表出版論文專著,再讓民俗文化成為駐馬店新的經濟增長點。
2、分析市場,做好品牌長遠規劃
品牌戰略是駐馬店民俗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必須對當前的駐馬店民俗文化資源和市場進行系統調研與總結,并分析其市場潛力,然后進行分類培植,重點發展。
首先是分析品牌戰略下的市場架構問題。第一是市場需求要素分析,精確分析市場需求,找出市場中名俗文化的分類與特色,并確定其差異,然后根據一手資料制定相應的品牌戰略,差異化、區別化一定程度上是形成品牌的基礎。第二是供給要素。主要包括民俗文化內容和產品上,需要什么樣的供給和如何開發供給是關鍵所在。第三是產業鏈要素?!懊袼孜幕a業價值鏈應該分為六塊,包括資源、創作、生產、包裝集成、流通、展示。產業鏈縱向不斷延伸鏈條,產業鏈不斷拉長、細分和開放,加入一些新的市場主體和價值創造者;橫向不斷深化分工和擴展協作伙伴,穩固和提升每一個環節的價值形成能力,逐漸催生出更加相互依賴、緊密協作的價值網絡。”③
其次做好受眾的基本分析,然后對這些人群進行相應的定位。民俗文化有其自身特性,具有豐富、通俗、稚拙、民族、地域等特點,它是在消費一種自然、淳樸、單純、原始的東西,與現代文明有明顯區別,所以必須確定好這類人群的職業、年齡、人群、生活習慣等,這也是我們制定品牌戰略的重要元素。
第三做好成本的核算問題。民俗文化的消費在整個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以目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看,應該是屬于可消費可不消費的地位,它不同于人們的衣食住行,一定程度上是生活的消遣和愛好,但是品牌戰略又需要把民俗文化打造成高端,這就形成一對矛盾,這就是以雅俗共賞下端生產模式為主還是以高端的禮品上游消費為主,這其中的尺度和抉擇關系到成本的核算,而成本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民俗文化的市場之路的存活。例如,河南西平的“棠溪寶劍”,是中國古代九大名劍之一,與龍泉、干將莫邪齊名,但是現在只能是平淡經營,更無一定的國際品牌,這一悠久的民俗工藝在現代社會處于尷尬境地(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比對日本的武士刀的制作與品牌推廣),從通俗與高雅角度講,應該把“棠溪寶劍”定位高雅之列,以高成本打造。有高就有低,高低兼顧,協調發展,只有把這兩者平衡好才能創造出具有生態性的民俗文化品牌。
3、圍繞品牌,做足民俗文化的品牌營銷工作
文化的營銷傳播需要有自身的識別體系,這既是品牌的要求也是民俗文化區別于其它的特性,一方面把民俗文化從大文化中剝離出來,形成原生態的還原,使得每一種民俗文化都能夠變得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民俗文化傳播的共性特征,就是民俗文化產品的包裝、宣傳策略、展示等。在視覺傳播中,由于文化市場上的商品非常豐富,個性突出的視覺識別才能引起受眾的關注,也就是所謂的建立良好的CI識別系統。
其次是整合性營銷傳播體系的建立。第一,媒體的優勢組合,宣傳旗幟做好。在宣傳中確立自身民俗文化的“符號”特征,以“符號”(標志)為基礎,運用平面傳媒、影視媒體、故事軟文等廣泛傳播,等區域知名度上升之后,向周邊地區輻射,然后走向全國。第二,學術公關宣傳。品牌的塑造除了基本的媒介宣傳,還應注重學術的傳播,所以說民俗文化資源可以通過組織豐富的文化節、展銷會、研討會等,有效傳播本地民俗文化資源。第三,與時俱進,注重互聯網新媒體的傳播。網站建設是打開文化門窗的開始,建立“天中民俗文化網”勢在必行,再如大數據時代傳播,微信、微博營銷等等,都應該加以利用,因網制宜,為品牌戰略做好鋪墊。
4、管理取勝,品牌管理的實施
第一是要品牌管理運營與品牌保護促進,用一種前沿的觀點,明確未來文化發展的陣地與市場是未來經濟的重要領域,所以要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高素質的管理人才,能夠把握民俗文化品牌管理的基本特性,在知識產權、品牌運作、市場應對等各方面做到民俗文化原生態、品牌化導向。
第二是從大產業鏈角度進行民俗文化資源整合力度。民俗文化品牌需要有一條產業鏈的建設和支持。一般來說傳承發掘、注入創意、形成產品、鍛造品牌是一個系統生態鏈的基本過程,然而環環相扣是我們必須做到的。
第三是品牌原生態維護。要讓民俗文化原生態發展,而且有一個品牌文化的支撐,這需要長久的品牌質量管理。對于地方來說,民俗文化品牌不僅是企業的形象,更是一個區域,一方人民的精神寄托和自豪感的展現,只有持續不斷地維護一個品牌,才能讓這個品牌走得更長遠。
最后,駐馬店雖然有豐富民俗文化資源,然而從產業角度和品牌角度來看,與其它省市相比還是比較薄弱,面對當前激烈的地域文化競爭(從央視的省市地域廣告可見一斑),系統的、有步驟的品牌戰略是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雖然打造一個有知名度的、有生機的民俗文化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循此思路駐馬店必將成為河南民俗文化品牌的重鎮。
注釋:
①駐馬店市人大常委會文化產業發展專題調研組.關于駐馬店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N].駐馬店日報,2008-12-24(5)
一、中阿博覽會帶給寧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的潛力
(一)拓展了中阿旅游的新機遇
寧夏是絲綢古道的要塞和中阿文明的交匯地之一,回族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有著共同的以及悠久的經商歷史傳統。比如,首屆博覽會簽約項目涉及清真食品、基礎設施、物流商貿、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簽訂國(境)外項目51個,簽約金額980.99億元,其中與阿拉伯國家合作項目31個,簽約金額664.91億元,這些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合作的新突破,給寧夏提供了更寬廣的國際平臺,以經貿促旅游,為把寧夏發展成為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外,2012年10月國務院批準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和設立銀川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兩區”)均歸功于三屆寧洽會暨中阿經貿論壇對寧夏國際和國內地位的全面提升。寧夏地處新亞洲大陸橋,國內段中樞地位,是呼包銀榆經濟區的核心地段,最核心的是人文優勢。寧夏與中東國家阿拉伯地區民族信仰相同、習俗相近,寧夏的回族特色非常適合阿拉伯人。首屆中阿博覽會促進中阿經貿合作,“兩區”建設推動旅游先行,為寧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拉開了國際國內同步發展的大序幕。
最后,隨著中阿博覽會的召開,寧夏加速中阿博覽會服務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例如中阿經貿論壇永久性會址——寧夏國際會議中心等投入緊張建設中;加密國內國際航線航班,實現銀川至香港、臺灣、麥地那、迪拜、首爾、曼谷直飛。8月13日,正式簽署寧夏回族自治區博覽局和阿聯酋航空公司(簡稱EK)合作備忘錄,更是增添寧夏一站式到達國際大城市的民航合作新航道,為寧夏旅游“進的來,出的去,出得快,走得廣”提供交通保障。
(二)強化了中阿旅游的新版塊
寧夏的國土面積為6.64萬平方公里,2012年總人口647.19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5.56%,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寧夏的回族在全國所占人口比例最高,其伊斯蘭文化主題最鮮明、回族宗教氛圍最濃厚、伊斯蘭宗教環境最和諧,是天然的中國穆斯林聚集中心。伊斯蘭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在長期包容兼續地發展變遷中形成了一整套本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第二屆中阿經貿論壇之后,寧夏旅游局分別與埃及旅游部、摩洛哥旅游部簽署了旅游業戰略合作協議,寧夏國旅還與埃及WALEED旅游公司簽訂了共同開辟中國(寧夏)阿拉伯旅游市場協議。
回族文化是寧夏面向國際,特別是面向阿拉伯地區及穆斯林地區最具特色的資源。寧夏不但有厚重的回族文化,還具備旅游資源多樣化的優勢,加上“兩區”建設獲批,更為寧夏向西開放提供強有力政策支持,寧夏依托回族文化打造特色鮮明國際旅游目的地是明智之選。特別是首屆中阿博覽會期間世界穆斯林旅行商大會的成功舉辦,在“中阿經貿”推動“中阿旅游”合作方面又上了邁上新臺階。目前,全球有16億穆斯林,尚缺一個廣大穆斯林游客最滿意的客源地。強化寧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這塊中阿旅游的新版塊,有助于凸出回族文化,彰顯回族特色。
(三) 優化了中阿旅游的新資源
全國十大類95種基本類型的旅游資源中,寧夏占有類46種。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歷史,濃郁的回鄉風情,雄渾的大漠風光,迷人的六盤勝景,美麗的塞上江南構成了寧夏旅游資源的六大特色。寧夏的“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陵”(沙湖、沙坡頭、西夏王陵)、“兩堡一城”(將臺堡、鎮北堡、古長城)、“兩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塞上江南景觀)均展示了獨特的自然風光且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此外,“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旅游形象日益鮮明,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諸上宏觀自然旅游資源的優勢大背景為寧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全面發展做了鋪墊。民俗旅游是指在有傳統旅游資源(自然風光、古跡、國家公園等)的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融少數民族地區風俗習慣于旅游者衣、食、住、行的旅游體系。
寧夏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正是中阿旅游合作的“新”資源?;刈逦幕且了固m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結合的產物,經過700年的孕育,它具有多樣性與神秘性、民族性與地域性的特點,屬于一種高層次旅游形式,其主要觀賞內容是民俗事象。寧夏回族自治區,早在元代就有“回回遍天下”一說?;刈鍝碛胸S富歷史淵源和獨特文化內涵,其服飾、飲食、婚俗、節慶、建筑、禮儀、民間藝術、民間娛樂等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是獨一無二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能吸引異國他鄉和異地游客的特色旅游資源。以中阿博覽會為發展契機,優化寧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使其成為寧夏旅游新的增長點。
(四)增加了中阿旅游市場的新客源
2007年至2012年六年內,寧夏接待海外游客人數及旅游外匯收入,接待國內游客總人數及總收入基本呈逐年遞增趨勢,具體數據見圖1。2010至2012年寧洽會暨中阿經貿論壇的連續召開,擴大了寧夏的國內知名度,使得寧夏的國內客源逐年遞增,且增幅較大。2012年寧夏的國內客源分布:來自寧夏本地的游客占總人數的52.2%;來自西北地區(除寧夏)的游客占21.4%;來自東北地區的游客占1.2%;來自華東地區的游客占3.5%;來自華中地區的游客占2.0%;來自華南地區的游客占0.8%;來自西南地區的游客占1.7%。
近年來,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均已成為寧夏入境游主要客源地。與此同時,全世界57個穆斯林國家和地區,擁有16億人口、2萬億美元的消費市場,是中國也是寧夏海外游客潛在的消費群體。隨著中阿博覽會開幕,寧夏的國際美譽度再次攀升,勢必給寧夏帶來更多的旅游經濟收入。從國內外的客源市場角度分析,寧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全面拓寬了中阿旅游的新興客源市場,必將是寧夏擴充國內外游客的新焦點。
二、發展寧夏回族民俗文化國際旅游存在的問題
從民俗旅游視角來看,寧夏目前已開展了一些民俗文化旅游,例如參觀銀川南關清真寺、游覽中華回鄉文化園等,但是存在如下問題:
其一,從內容上看比較單一,對回族民俗文化的認知只停留表面狀態。如參觀清真寺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表面狀態,沒有配備資深專業講解人員講述伊斯蘭宗教知識,在弘揚伊斯蘭建筑風格方面意識淡薄。
其二,回族民俗旅游項目創新意識不夠,民俗旅游活動的策劃方面還存在空白。如回族節慶活動,甚至處在開發蒙昧階段,很多漢民混淆回民的三大節日,對于節日的來源及習俗講究十分含糊。
其三,從民俗文化旅游紀念品的開發上看,層次膚淺,回族文化韻味亟待加強。如回族的八寶蓋碗茶,是知名度較高的民族特產,但市面上的八寶茶,包裝不夠精美,無法表現回族文化品位和民族飲茶的養生之道。
其四,從國際化旅游視角來看:寧夏的交通問題仍然存在不足,“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需要進一步構建。譬如,銀川至今沒有開通高鐵,銀川至日本、新加坡的國際航線尚未開通。隨著寧夏“兩區”建設的鋪開,如何實現寧夏向東、向西、向北、向南的全面開放,是寧夏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
其五,在打造“西部獨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的國際旅游目的地”的雙重目標下,以寧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為突破口,還未形成與國際旅游目的地接軌的總體規劃。以中阿博覽會為國際旅游發展契機,挖掘寧夏豐富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并傳承回族民俗文化,在樹精品、上檔次方面下功夫,深度開發符合國際化旅游要求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產品。
三、提升寧夏民俗文化國際旅游發展的途徑
(一)提升中華回鄉文化園的知名度
中華回鄉文化園是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是全國唯一以展示、弘揚回族、伊斯蘭先進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綜合景區。目前,其一期項目的主體大門、中國回族博物館、金色禮儀大殿、阿依莎宮、中華回族第一街等全部落成。2008年開園以來,景區營業收入、門票收入及接待游客人次呈增長趨勢(見圖2),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華回鄉文化園二期工程已被列為寧夏“十二五”期間旅游重點建設工程。需借鑒深圳錦繡中華等成功范例,以發掘、搶救、保護、弘揚回族文化為宗旨,以精品景區升華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檔次,把中華回鄉文化園打造成為全國的王牌景區,同時要加大媒體宣傳力度,使中華回鄉文化園享譽國內外。
(二)開發純正的回族民俗文化村
可借鑒海南三亞黎族村落檳榔谷的營銷模式,將回族文化融匯到回族村落中,滿足游客對民俗文化旅游的參與需求。中華回鄉文化園可以從大尺度角度宏觀展示回族民俗文化的磅礴氣勢,回族民俗文化村落可以從小尺度角度微觀填補回族民俗文化的原生態和本土化。據此開發主題鮮明的回族家訪線路,讓游客“到民間去旅游”,到農村回族家里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采農家果、干農家活、享農家樂,體驗原汁原味的回族特色農家生活。在回族家訪選址方面,要選擇回族民俗質樸淳厚、交通生活比較便捷、回族人口比例較高的“純”回族村落,比如永寧縣納家戶、靈武市中北村、吳忠市穆民新村、涇源縣冶家村等。在設計回族家訪的體驗活動時,要懂得“留白”,既要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又要給旅游者留有參與的空間,比如讓游客學做馓子、學習剪紙、木球比賽、觀看“摜牛”、娛樂“踏腳”、學唱“花兒”、欣賞回族武術、使用湯瓶“小凈”、使用吊罐“大凈”等活動,充分滿足游客強烈的好奇心與參與意愿。
(三)舉辦清真美食文化節
飲食是人類共有的行為之一,寧夏回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有的飲食文化并以制作獨特面食而著稱?;刈迕媸持杏纫杂拖恪⒒ɑā⑩套?、鍋盔等油炸食品、烙蒸食品及手搟面為最。寧夏回族的牛羊肉風味小吃如碗蒸羊羔肉、烤羊背、羊羔頭、香辣羊蹄、燉羊脖、燴牛肉等久負盛名。2010年寧洽會暨首屆中阿經貿論壇上,簽署了《清真食品產業標準互認合作協議》和《清真(Halal)食品合作諒解備忘錄》,意味著寧夏清真食品第一次拿到了“國際通行證”。另外,中國烹飪協會為銀川市頒發了“中國清真美食文化之都”牌匾,這些都為寧夏清真食品的國際化發展帶來了保障。回族飲食文化承載著寧夏回族文化,自治區旅游局應提高“中國寧夏清真美食文化節”的規格, 為寧夏的百種回族菜肴和特色回族面點搭建宣傳平臺,通過“舌尖上的寧夏”推動寧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全方位發展。
(四)推出賞清真寺建筑風格之旅
建筑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古老歷史的見證。清真寺不僅是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更是穆斯林經濟和文化的集中薈萃圣地,折射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回族文化。寧夏境內坐落著各類大小清真寺4200余座,其中最富盛名、最有代表性的是銀川南關清真寺、永寧納家戶清真寺和同心清真大寺。銀川南關清真寺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風格、永寧納家戶清真寺是傳統的中國殿宇式建筑風格、同心清真大寺則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風格。阿拉伯地區的清真寺與寧夏的清真寺的建筑風格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值得中外游客觀賞品鑒。可以將三種風格迥異的清真寺串聯成一條旅游線路,滿足特殊游客的個性化需求。
(五)開發傳統民俗歲時節慶游
婚禮是人生儀禮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寧夏回族婚俗旅游的開發尚處在探討階段,亦可借鑒彝族、侗族等婚俗旅游開發的成功范例,整理壓縮回族婚俗資料,包裝設計參與性較強的回族婚俗游,比如讓游客觀摩甚至全程角色扮演參與回族婚禮,使其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及早填補市場空白。“開齋節”、“古爾邦節”與“圣紀節”并稱為伊斯蘭教三大節日,寧夏需開發回族三大節日游,在節日之際舉辦豐富的節慶活動,比如播放專業編排的情景劇或3D記錄片,幫助游客了解三大節日的由來,加深游客對回族節慶民俗文化的印象和理解。寧夏是花兒的發祥地之一,主要在六盤山區傳唱,于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應打造“六盤山花兒”品牌,除了舉辦年度“六盤山花兒大賽”,還應通過大眾傳媒的方式讓游客 “聽花兒、唱花兒”,感悟“花兒”文化,體會回族民間藝術的精髓?;刈甯栉鑴 对律腺R蘭》多次榮獲國家大獎,寧夏文藝工作者還需不斷推陳出新地編排更優秀的回族原創歌舞劇,打造類似“云南映象”品牌的“印象回鄉”系列精品歌舞劇,與時俱進地增強寧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神韻。
(六)創新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紀念精品
其一,開發設計回族繡花旅游紀念品。回族繡花是寧夏回族婦女擅長的一種群眾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精湛的工藝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于2007年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此可開發手帕、桌布、杯墊、靠枕、窗簾、掛件、針扎子等日常家居用品和車飾用品等,使之成為寧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紀念品的亮點。其二,創回族精品服飾品牌。寧夏回族服飾作為一種生活模式和文化載體,沉積了歷史底蘊和社會習俗,包涵了伊斯蘭服飾文化與漢族主流服飾文化,樹立了簡樸素雅的民族審美形象,極富開發潛力。在已開發的日常生活服、演藝服、職業裝、學生裝、兒童裝、婚禮服、禮服等七大系列基礎之上,進一步將伊斯蘭元素融入到回族服飾旅游商品中,注重美學要素地運用,創回族精品服飾品牌,刺激游客的購買欲望。其三,挖掘寧夏回族剪紙藝術。隨著寧夏旅游業的發展,回族剪紙開始從家庭走向市場,除了塑封剪紙、擺臺掛件等旅游商品外,還可將回族民俗剪紙運用到賓館酒店、中阿博覽會場等場所的裝飾中,借助載體傳遞回族剪紙藝術。最后,湯瓶、口弦、牛頭塤等也是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紀念品開發的豐富資源。
參考文獻:
[1] 賀吉德.寧夏文化與旅游.寧夏2010年導游證年審培訓講義,2010.
[2] 梁向明等.寧夏旅游業發展戰略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96~98.
[3]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0~79.
[4] 齊岳,何建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寧夏文化發展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418~423.
[5] 陶玉芳.對開發寧夏回族旅游文化資源的一些思考[J].回族研究,2002,(1):106~108.
關鍵詞:民俗旅游;飲食文化;旅游資源;天津
中圖分類號:F590.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180-02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類進入全球性的大眾旅游時代,旅游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人們對于旅游的需求逐步由觀光旅游轉向人文旅游轉變。民俗文化旅游是人文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鮮明獨特的文化內涵以及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對中外游客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天津作為北方的經濟中心,四大直轄市之一,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在六百多年的城市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濃郁的民俗民風和多彩的文化藝術。這為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天津獨具特色的民俗美食,極大地吸引了各地的旅游者,他們在品嘗“天津三絕”――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的同時,也會產生了解天津獨特飲食文化的欲望,所以說天津的飲食和與之相關的各種民俗文化因素都可以成為民俗文化旅游的資源。
一、天津飲食民俗的形成與特點
在天津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飲食民俗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民俗事象中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是揭示和研究一個地區社會生產水平、社會文化水平、物產資源的種類及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最顯而易見的佐證。
天津人飲食習俗的形成首先同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歷史上的天津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說,因為水域寬闊,距海又近,故水產極為豐富,品種也多,魚、蝦、蟹、蚌類,應有盡有。天津人喜食海鮮、河鮮,就是由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養成的。天津人有兩句俗語:“吃上一頓鮮,死了也不冤?!庇终f:“吃魚吃蝦,天津為家。”都說明了天津人對海鮮、河鮮的嗜好。
天津飲食文化的形成也受著歷史傳承、居民變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金代貞佑元年(1213年),始被命名為直沽寨,開始形成市鎮。隨著海運、漕運的發展,其地位日趨重要,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改名為天津。至清代中葉,天津已成為漕運、鹽務并重的商業繁榮的大都會。從飲食風俗上看,有濃郁的本地特色,同時由于商旅來往,晉、魯、豫及蘇杭的飲食,都對天津人的飲食有一定的影響。后,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各國租界林立。以后,天津又成了封建軍閥和下臺官僚的聚集地。故而西洋飲食,宮廷、官府菜肴,閩、粵、江浙菜在天津都有一定的市場。
天津物產豐富,經濟文化發達,民間飲食習俗基本上屬于中國北方類型。但由于其居民五方雜處,故無論在飲食習慣、飲食結構以及地方風味小吃等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僅清末以來各類典籍中記載的民間美味就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不僅如此,民國時期《天津志略》中的“生活民俗”曾專就“食俗”而述,這在以往的方志中并不多見。文載“津門人處五方,其食欲雖性有所不能強同,但津門究有其特殊之食品。春有蜆、蟶、河豚、海蟹,秋有螃蟹,冬有鐵雀、銀魚、黃芽、白菜等,至青鯽、白蝦則四時皆有,蓋地域使然也”。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飲食文化”。 天津自古以來,集五地徙民,薈八域食俗。從飲食習俗看,天津人以面食為主,特別是面條與餃子和喜慶聚散有關系,這同山西人以面食為主的習俗是一樣的。天津菜包括漢民菜、清真菜、素菜三大部分??偟奶厣珵樯瞄L烹制海鮮、河鮮,注重調味,講究時令,適應面廣,口味以咸鮮、清淡為主,講汁芡,重火候,質地多樣。小吃品種豐富。
二、天津俗語中的飲食文化
1.“拼死吃河豚”和“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影響天津飲食習俗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離不開自然生態環境,正因為天津依河傍海,具備豐富的河、海兩鮮,我們的先民長期以魚蝦等水產品作為重要食物來源,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水產品。如果我們看一看元、明兩朝人詠直沽的詩篇,諸如“蟹憶霜時賤”,“魚傍海潮多”,“白魚紫蟹四時肥”,“桃花春水上河豚” 之類,便可以想象出古人的飲食習慣對自然依賴是很強的,正因如此,天津詩人周寶善的《津門竹枝詞》中有“時逢節令饌求精”的話,則道出了天津人在飲食方面特別講求“應時”、“應節”的習俗。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不僅留下了“貼餑餑熬魚”的傳統美食,而且留下了天津人“拼死吃河豚”和“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的豪爽氣概!在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就記載了天津人愛吃河豚的風俗:當時河豚只有天津產的最多。當地人吃河豚,就像吃蔬菜一樣??墒呛与嚯m味美卻含有劇毒,不一定家家都善于烹飪,也常有人吃河豚中毒而死的事情發生。姨丈牛惕園先生說,有一個人特別愛吃河豚,終于中毒而死。這已是可怕的癖好。但死后其人還托夢給妻子,責問:“祀我何不以河豚?” 這里把天津人“拼死吃河豚”的風氣推演到至死不悔的程度。
天津衛的俗語“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形象地說明了天津人愛吃海貨的程度,為了吃海貨,不惜把家當送入當鋪換錢。嚴格地講,天津人所謂的海貨,大部分并非海產品,更不包括深海捕撈的海產品,只是指塘沽、大沽、北塘直到漢沽運河口渤海灣一帶的季節性水產品而已。天津人認為:窮,不能窮在嘴上,每年每季的海鮮、河鮮一定要飽一飽口福,即使為此進當鋪,也要大快朵頤。而且能否吃上“鮮”也是一個人體面的象征。
2.“下館子”與“添菜”。舊時,天津曾是中國最著名的工商業城市,元代漕運的發展及天津本身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南北客商云集、貿易往來頻繁的商埠重地,而且當時不少前朝遺老遺少、文人、政客、軍閥等寓居津門,商人之間的交易和達官貴人的宴飲,極大的促進了天津餐飲業的空前發展,從而形成了天津人好“下館子”的時尚。下館子,就是到飯莊擺宴席請客吃飯??滴踉?,天津成飯莊的第一家――聚慶成飯莊開張營業,它標志著津菜的正式形成。那時,商人為了洽談生意,經常要在飯莊宴請外地來津的客商。凡來津的各地客商到自己的商號后,都得先派人陪同去飯莊用餐,熱情款待一番。
每逢熟人在飯莊相遇,還講究“添菜”之禮。即在飯莊吃飯時遇到相識之人在鄰桌用餐,此時,必得前去客套一番,而后再為對方點一二樣的好菜讓跑堂的伙計送去,并說明是“?菖?菖爺給?菖?菖爺添的菜”。此舉既顯示出其喜好結交的熱情,又給朋友增添了光彩,進一步密切了雙方的關系,同時還可能結識新朋友和合作伙伴,一舉數得。在天津下館子習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中華全國風俗志》是民俗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影響廣泛,其中的兩首風俗詩在津門傳唱多時?!皵档秸湫呤鞘逞颍黟溩永彼釡?。今朝供客添佳味,烙餅加攤韭菜黃?!币约啊懊糠晁吠壹颐妫瑖舨蛡€個歡。例菜攢來同祭品,粉皮豆剔兩三盤”。在談及天津酒席興盛的原因時書中認為:北京的達官顯貴們遇有大型招待難免有拘束之感,京津地近唇齒,美食有佳,故成群結隊來津暢飲歡宴,興致頗高。清末民初之時,大大小小的飯店、酒樓、食鋪等林立街衢,成為天津這座大都會的亮麗風景,令人流連忘返。
三、天津的特色小吃與民俗文化
從現存最早康熙十四年的《天津衛志》到乾隆四年的《天津縣志》、光緒二十五年的《重修天津府志》等方志中,民間小食數不勝數。春餅、煎糕粉、玫瑰餅、藤蘿餅、臘八粥等,早已成為節令、歲時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明清兩代漕運繁忙,構成了鮮明的碼頭文化的特色。船只來往,裝卸貨物,不能久留,匆忙之中就出現了很多具有區域色彩和職業特征的方便食品,所以津門薈萃了像貼餑餑熬小魚、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大麻花、炸糕、鍋巴菜、煎餅果子、果仁張之類的小吃。在天津人的飲食習慣中,早餐喜歡吃面茶,可謂百吃不厭。長期以來,面茶多以糜子面或小米面為粉料,撒上芝麻鹽、香油、麻醬等,細膩適口,味道香濃。然而,面茶的“茶”字令人費解,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的記述也許能說明一二。原來,早先的面茶并非糜子面或小米面,而是在熬好的香茶汁中加入炒面,再加芝麻醬或牛乳或油酥,最后放少許食鹽,成為一碗飽蘊香茗之氣的面茶。
天津小吃的特點是便于攜帶,可以拿在手上邊走邊吃,這是在漕運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快餐,它不可能是七碟八菜、滿漢全席。南來北往的商船你卸我裝,隨時啟航,哪有功夫坐在飯館里品嘗慢燉細烹的飲食?坐吃碼頭,誰還去闖蕩世界。跟其他菜系盛在碗碟中的飲食風格大異其趣,天津人就餐時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葉一包或用紙一托,卷起來就咬,可邊走邊吃,既方便省時,又價廉實惠,吃起來瓷實,還不耽誤干活――這就是碼頭文化在天津民間飲食上的典型體現。
總之,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潛在市場是非常巨大的,而其中的代表――飲食文化更是歷史悠久、特色鮮明,要把天津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成功并形成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全面深入的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充分融合飲食民俗的“津味兒”地域特征,增加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知識性、娛樂性和參與性,開發出能夠激起旅游者文化共鳴的旅游項目,從而實現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口小勇.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