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4 18:03: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零售藥店年度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醫藥企業;發展狀況;改革方向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03-0085-02
一、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現狀
(一)醫藥行業總體保持快速增長
在我國醫藥行業年度報告中:2006年,我國醫藥制造業生產規模繼續擴張,企業單位數、產品銷售、資產總額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0.06%、17.02%、10.28%;產品銷售、資產總額收入分別達到4737.29億元、6136.3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4891.82億元,同比增長17.36%;實現工業銷售產值4649.99億元,增長18.72%;產銷率為95.06%,供需基本平衡;2007年,我國醫藥制造業需求穩步擴張。1--11月實現累計銷售收入5207.23億元,同比增長24.5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3個百分點。1--11月,醫藥制造業累計利潤實現499.21億元,同比增長51.0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1.87個百分點。各個子行業的利潤增長速度均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度的上升。
1 人口的增長是藥品行業的基本因素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人口基數進一步增大。同時人口凈增長將對醫藥產品產生新的需求。
2 人口老齡化促進醫藥市場發展
目前,中國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這必將導致對醫藥的需求逐漸增加。由國家統計局數據可知,目前我國人口已達13.40億,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6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2.5%。人口的增長和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重,將為醫藥企業市場的擴大提供良好的市場前景,老年人口的持續增長將帶動我國藥品消費量的增加。
3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給醫藥市場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均用藥水平也在逐年上升。通過對廣大農村市場的進一步開拓,中國藥品市場也將呈現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醫療改革使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醫藥資源
近幾年由于政府越來越重視廣大農村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大了醫療改革的力度,從2009年起,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都必須按規定使用基本藥物,所有零售藥店均應配備和銷售基本藥物,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報銷目錄。加快農村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全面覆蓋,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這就使得廣大老百姓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享受更多醫藥資源的機會。
(三)醫藥經濟結構進一步改善
目前很多地方都推行公立醫院股份制改革,使政府的職能從“辦”醫院向“管”醫院轉變,適度放開醫療市場,鼓勵發展民營醫院特別是專科民營醫院。醫藥企業通過各種形式的聯合重組、并購資源整合、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加快了醫藥產業的組織結構調整,企業規模不斷壯大。這項改革中衛生部門的主要職能是負責擬定實施區域衛生發展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貫徹落實醫療機構、衛生技術和醫務人員準入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醫療業務工作量和醫療費用情況,接受群眾監督。改革將不斷加大對醫務人員合理用藥的監督力度,增強醫院業務和醫療收費的透明度。
(四)國家加強對藥物安全的監管
近幾年來我國藥害事件頻發,像“魚腥草”、“欣弗”、“齊二藥”及“刺五加”等事件都是由于少數醫藥企業漠視公眾生命安全、忽視藥品質量帶來的后果,藥物安全性問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關注。通過深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藥品管理法監督條例》,進一步規范了藥品的管理,逐步實現了以法治藥。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在將來國家將會進一步加大對藥物安全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完善藥物安全風險管理。
(五)技術創新得以提高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醫藥產業的基本特征是“一小二多三低”(企業規模小,數量多、產品重復多,產品技術含量低、研發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經濟效益低)。“十五”期間,國家加大了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的投入,設立了“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重大科技專項,重點加強了新藥研究開發體系的建設和創新藥物的研制,實施了現代中藥、生物新藥、生物醫學工程等高技術產業化專項。目前,我國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平臺已覆蓋了新藥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產業化整個過程,基本形成了相互聯系、優化集成、相互配套的整體性布局,部分平臺標準規范已能與國際接軌,新藥自主創新和研究開發能力顯著增強。
二、我國醫藥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