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30 04:39: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學術論文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學術論文 第三人稱 社交指示
1.引言
在語言使用中,不同人稱的選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人稱的非常規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據不同社交場合和主觀情感對語言的靈活運用,接收者也需要通過對相應的社交語境進行充分把握,從而正確理解使用者傳達的社交意圖。社交指示體現在談話雙方所使用的種種言語手段之中,意在適應社交現場的不同需要,在話語中恰當地表達各自思想的言語行為(何自然,1988)。
學術論文是作者通報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研究學者的學術研究水平和某一領域的發展趨勢,是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途徑(趙有斌,2001)。以往對學術論文的研究多將其視為一種特殊體裁,對學術論文及其各部分從體裁角度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Brett,1994;Holmes,1997;Nwogu,1997;Post
eguillo,1999),但是關于學術論文這種特定體裁中人稱的專門研究幾乎沒有。根據Myers,在學術論文中“是否選用人稱代詞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與讀者、同行間的關系”(Myers,1989)。我們通過人稱的選擇揭示論文作者在學術社交場合中對與接收者關系及態度的定位,即傳達社交意圖。
在研究學術論文人稱社交指示的基礎上,本文對英漢學術論文進行了橫向對比。中西論文寫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統和寫作規范的熏陶和影響,對人稱在社交場合的選擇應該有所差異。本文所選用的二十篇中文學術論文和英文學術論文分別來自CNKI和國外五個領域專業協會期刊。所涉及的五個領域分別為語言學,物理學,化學,醫學和計算機科學,其中每個領域各選取五篇論文。
2.人稱指示語
人稱指示語是指談話雙方用話語傳達信息時的相互稱呼(何自然,1988)。陳治安對其的定義為“對編碼與言語活動中的參與者或者相關角色的符號指稱”(陳治安&彭宣維,1994)。由此可見凡是在交際中參與者之間彼此稱呼所用的符號都可以歸為人稱指示語。黃國文(黃國文,1999)曾經對人稱代詞的常規用法和非常規用法進行了探索。他認為人稱代詞“所指和用法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1)無標記用法,(2)有標記用法。所謂無標記用法指的是一般的、慣常的或約定的用法……所謂有標記用法指的是特殊的、個別的、例外的或不常見的用法”。黃國文指出標記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因為這里所列出來的標記或無標記是主觀的。我們可以認為一個人稱代詞的標記性也隨著不同使用語境而有程度之分,標記性過強則可能造成在該語境的交際失敗。
3.社交指示
對人稱代詞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層面(孫飛鳳,2006;田海龍,2001):其一為人稱代詞的語法詞法研究,即人稱代詞的形式及句法作用,如Muhlhausler& Harre (Muhlhausler&Harre,1990)和陳治安(陳治安&彭宣維,1994)。其二為人稱代詞的篇章連貫性問題,如Halliday&Hasan(Halliday&Hasan,19
76)和黃國文(黃國文,1999)。其三為人稱代詞與實際情景連用,及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研究;最后為將人稱代詞置身于社會語境之中,研究人與人之間的權勢與等同關系。
本研究涉及到對人稱代詞在學術語境下以及在中西方社會文化語境下的研究,我們需要考察論文作者在學術語境下對自己與讀者身份和關系的定位以及態度。國內類似于此的研究有黃國文(黃國文,1999),陳治安&彭宣維(陳治安&彭宣維,1994),孫飛鳳(孫飛鳳,2006)以及杜小紅(杜小紅,2003)。他們的研究方法都是通過對具體句子結合情景進行討論,對說話人在該語境下的選擇的意圖和功能進行分析。他們都認為語境是理解不同人稱代詞使用的關鍵,只有充分把握具體語境,才能理解說話人對于人稱代詞選用的復雜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陳治安和彭宣維在其論文結論中提出取消“社交指示語”這一稱謂的理念。他們在文中通過隱喻動態考慮人稱代詞使用與具體語境的關系,認為對人稱代詞動態的研究已經“覆蓋了人們在‘社交指示語’這一術語下討論的絕大部分語言事實,而且這些事實也的確是反映語言活動中人際關系的人稱指示信息的。”根據他們所說,這樣可以使人稱代詞與語境之間的問題更加簡化清楚,同時也符合語用學一貫將語言現象置于動態語境中考察的方法。
我們認為,無論保留“社交指示語”或者取消“社交指示語”這一稱謂,都無法改變語言交際中說話人根據社交需求靈活地選取人稱這一復雜現象,而分歧卻存在于對這一語言現象解釋的過程中。陳治安先生引入隱喻來說明“社交指示”不過是人稱代詞使用過程中的一種進化而已。在本文中,我們只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所以在此支持用“社交指示語”來統一稱謂這一語言現象。
4.第三人稱社交指示語
第三人稱不僅包括封閉的代詞系統,還包括其他各種第三人稱短語。通過語料檢索第三人稱代詞,我們發現很少有標記性用法存在,而第三人稱短語的使用卻存在很多值得關注的地方。本文選取了學術論文中常見的第三人稱短語作為代表進行研究,如“本文或本研究”,“筆者或作者”以及一些指稱短語。英文論文選取與中文對應的第三人稱短語。
在中英學術論文中,我們經常見到用第三人稱短語指代第一人稱的情況。下面的例子均為這一社交指示用法:
(1)但筆者深入考察相關文獻, 發現對這一現代醫學模式的理解中存在一定局限。
(2)筆者比較扳機點與穴位后認為扳機點與阿是穴十分類似因此可以把扳機點看作阿是穴的現代醫學解釋。
(3)作者認為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征是形成差異的主要原因,并建議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充分把握面子的文化……
(4)本文旨在探析當今醫學倫理學面臨的新矛盾新沖擊和新挑戰,為從倫理學角度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提供參考和借鑒。
(5)本研究圍繞上述兩個問題采用書面話語完型法(DCT)的問卷方式收集語料。
(6)下文重點分析其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和態度。
(7)3.2節按先行語的句位分布分出LDR與先行語的三種回指關聯式。為描述與討論的便利起見,這里從不同側面劃分三類篇章回指式。
(8)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e of personalized short text messages(SMS) to reduce snacking.
(9)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of the exposure assessment process.
(10)Some recent work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call for an epistemological change.
(11)Figure 2 provides a list of the different elements that were found in the openings and closings of the twenty-five speeches together with thei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上面所有例子實現了保證論文客觀與權威性的社交指示功能。作者作為所有陳述或者觀點的發起者使用第三人稱短語來指稱自己,減少了論文的主觀性。同時,類似于“本文”“本研究”或“3.2節”等此類用法也實現了論文的簡潔性,使用完整的表達會使行文冗長繁瑣。比如例(6)的完整表達為“在下文中我們重點分析其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和態度”。
同時,我們發現了一些具有類似社交指示功能的第三人稱內部互用現象:
(1)根據F值和P值分析,調查組傾向對他者面子和相互面子的維護,對比組傾向對自我面子的維護。
(2)傳統哲學觀認為,對概念進行定義就是把概念分析成為其各個組成部分(constituents),反過來,這些概念的各個組成部分組合也就構成了概念本身。
(1)和(2)中的用法均使用一個抽象的第三人稱短語來指代對應的群體。如上面的用法一樣,這種指代用法實現了論文的客觀性和簡潔性的功能。
5.結束語
通過對四十篇英漢論文的總體研究,我們可以認為在學術論文英漢第三人稱的使用體現在第三人稱指代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內部的互指,這兩種用法在確保論文客觀性與權威性的同時,也可以使論文的行文更加簡潔明晰。當然,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寫作習慣,第三人稱學術論文這一社交語境具有了這些共同的社交意圖與目的。
參考文獻
1.Brett, P. (1994). A genr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of sociology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1), 47-59.
2.Brown, G. (1960). 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吳玉文, Trans.). In 祝婉瑾(Ed.), 社會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3.Halliday,M.A. K.,&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British: Longman.
4.Holmes, R.(1997).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 in three disciplin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4), 321-337.
5.Muhlhausler, P.& Harre, R. (1990). Pronouns and People: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Personal Ident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6.Myers, G.(1989).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texts. Applied Linguistics(4), 1-35.
7.Nwo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 119-138.
8.Posteguillo, S. (1999).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8(2), 139-160.
9.蔡建敏.(2009).學術論文英文摘要的人稱使用問題剖析.瘋狂英語.
10.陳治安&彭宣維.(1994).人稱指示語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91(3),28-34
11.杜小紅.(2003).人稱指示語的非常規選擇及其語用探析.山東外語教學(93),25-28.
12.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3.黃國文.(1999).言語交際中的指示人稱代詞.四川外語學院學報,71(1), 47-49.
14.孫飛鳳.(2006).英漢人稱代詞社交指示功能的語用對比研究.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9(1).
關鍵詞:醫學專業EAP 批判性思維 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7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知識與人才的跨國交流日趨增加,醫學院校對于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也必須順應這一趨勢,以滿足本校學生畢業以后出國深造或者完成本專業相關領域繼續研究的進一步需求。英語將成為一個日常使用的工具,它不僅體現在日常社交方面,也反應在學術素養方面。我們的學生應當具備在特定的學術環境下使用恰當的語言得體地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的能力。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就要求我們對醫學專業領域學術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才能更好地為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服務。
1 醫學EAP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
醫學專業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教學的目的是以學術研究為導向,為社會培養科研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畢業后可以從事國際性醫學交流和合作的醫學人才。醫學英語EAP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1 人才培養目標
具有學術素養的醫學專業人才必須能夠自如地用英語完成文獻閱讀,搜集研究所需要的學術資料,批判性地提出自己就學術方面獨特的意見,熟悉醫學論文的寫作程序并能獨立完成論文,可以在國際性學術會議上發表自己的學術主張,并參與學術討論,可以與出國進修學習更好的銜接,不斷接收國際最新的醫學研究前沿知識,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1.2 參與性
語言的輸出驅動理論認為,輸出需求驅動語言學習者獲得語言技能的方向和形式。簡單的說,只有讓學習者產生需要使用語言的必要性,才能促進學習者主動接受教師教授的語言輸入的內容。醫學英語EAP體現了學生在實際工作和學習中產生了對專業英語學習需求,從而產生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并且成為專業英語課堂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1.3 實用性
醫學專業英語的實用性教學是以培養科研型學術性醫學人才為目的。它的教學內容要與學生將來需要面對的實際工作和科研需要結合起來。因此,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2 醫學EAP教學模式的實施
我校醫學EAP的教學現狀是:大三大四的醫學英語教學跟大一大二的大學外語銜接性不強,特別是在教學內容上,我校醫學專業學生采用的教材內容過于深奧,語言過于復雜,跟大學外語教學階段有著明顯的斷層,不能幫助醫學專業學生轉型到專業性學術科研和實際工作的需要。教學方法過于傳統,忽視了對于學生的專業學術性批判思維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目前,醫學英語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閱讀加翻譯。
2.1 優化課程設置
長期以來,我校醫學專業英語課程只設置單一的閱讀課,而沒有聽力、會話和寫作課程,這樣的課程遠不能滿足醫學專業學生學習深造及實際科研工作需求。因此,我們在公共英語教學結束后,于第三和第四學年開設醫學專業英語課程,同時,對于大二以上直到研究生階段的,凡是通過國家大學外語四級考試的學生,開設學術英語醫學專業選修課。我們每學期將一教學時數由36學時增加到70學時。除了傳統的醫學專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外,增加基于網絡模式下的自主學習平臺,用于滿足學生課后對于閱讀量、專業詞匯量以及聽說材料的擴充需求。
2.2 改革教學內容
醫學英語的教學題材不能僅僅強調語言技巧,必須圍繞學習內容的專業性和時效性,以及語言知識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作合理取舍,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語言的使用目標情景,增加音頻和視頻教材、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網絡化反饋機制。實現集紙質教材、多媒體教材、網絡教材、網上資源于一體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材。在實際教學中,在閱讀方面,我們以醫學知識為主題,每一單元設置一個主題,教師利用各種媒體選擇摘錄以嚴謹的科技語言文體論述具體的醫學知識的文章,既提高學生閱讀醫學文獻的能力,也為醫學英語寫作提供習作的機會,幫助學生了解學術論文的寫作流程,訓練學生對于文獻的歸納總結能力,以及基于文獻閱讀基礎上的自主批判性思維能力。
2.3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醫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
傳統的醫學英語教學課堂往往是教師一言堂,學生在被動地接受。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對學生接受程度的評估,也不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更不利于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學術研究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對學術英語學習的需求改變教學模式,將單一的翻譯模式改成多樣化任務型語言技能訓練,加入個人表達、結對活動和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活動形式。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術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不是高、深、難的專業知識教學,也不是僅僅傳授英語語言技能的教學,它屬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范疇。它順應了大學英語的發展趨勢,是能夠滿足醫學專業學生對醫學英語學習的實際需要的。筆者認為,以培養具有學術素養的國際性醫學人才為目標的醫學專業EAP是符合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規律的,也是完全可以在醫學院校推廣實施的。
參考文獻:
[1]姜麗.醫學高專開設專業英語課程的必要性及教學方法初探[J].繼續醫學教育,2003,17(6):44.
[2]吳顏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堅持實用性[J].職業時空,2008,4(3):72.
[3]劉偉榮,王俊林,常蕾等.基于計算機網絡模式的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初探[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8,22(3):220.
[4]陳曉明,張建佳.以實用性醫學英語教學為基點 促進醫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1):90.
教學手段是教師把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的重要途徑。計算機技術本身發展相當快,相應的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手段也應與時俱進,不要一成不變的使用傳統教學方式。就目前教學現狀而言,板書仍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盡管受到很多教育學者詬病,但是不能否認其在知識傳達上的作用。但是就中職計算機教育來說,如果一成不變地使用板書教學可能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不到顯著作用。因此,中職計算機教學要進行教學方式改革,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教學力度。計算機技術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快,為使學生了解世界最先進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術,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還要注重知識的更新和豐富。一名優秀的計算機教師需要不斷吸收新知識,經常閱讀一些與計算機技術相關的雜志、學術論文等,掌握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新動態,然后將自身所獲取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為其提供表現的機會,做到因材施教,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關系,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二,實行分層教學。中職學生的基礎較差,知識水平差距大,如果采用普通中等教育的教學方法,可能出現學生吸收不了的情況,造成學生很大的學習負擔。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教師最好采用分層教學方式,根據學生個體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然后根據學生知識的增長情況適當增加課堂信息量,讓基礎差的同學跟上教學步驟,利于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
第三,善于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少不了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應用,僅靠板書教學是行不通的。計算機課程上的一些知識、操作程序僅靠口頭傳達,并不容易被學生接受。在教學條件好的情況下,最好建設“機房”,這樣一來計算機課上每個學生都可以有一臺電腦,就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實際演練一些操作程序。在教學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投影儀將一些操作、應用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與書本結合起來一同學生,也可收獲好的學習效果。
2合理構建成績考評機制
成績考核既是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方式,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前,傳統的考試制度有著一定弊端,這種考核機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少一定的實踐能力,應建設多元化的成績考評機制。
第一,結合筆試考核學生的程序操作水平。盡管現有的筆試考核有著一定弊端,但是其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了判斷學生是否具有扎實的操作知識,最好將操作考試和筆試結合起來。筆試與傳統的考試并沒有區別,操作考試上則可以這樣設置:設置一系列操作題目,不必讓學生全部都操作一遍,以抽簽的方式讓學生隨意選擇一個題目。將筆試、操作考試和日常表現作為考核學生成績的基準,盡量做到全面。
第二,項目考核法。項目考核法是一種新的考評方式,適用于那些通過理論考試不能準確考查出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的考試。這種考核方式就是讓學生針對一個題目設計程序,教師根據學生的設計和答辯情況判斷學生的學習成果。
第三,與職業資格考試結合在一起。將職業資格考試看做是考核學生課堂學習成果的標準之一。為了選拔計算機方面的人才或滿足一些崗位需求,我國每年都會舉行計算機職業資格考試。如果將職業資格考試情況看做是考核學生課堂學習成果的基礎之一,既可以鼓勵學生多多學習,也可以讓學生獲得一定等級的計算機職業資格證書,這對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實踐能力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
3加大實訓教學力度
實訓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將學生培養成為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應加大“產學研”建設力度,讓學生走出校園,為其提供更多接觸實際崗位的機會,利于學生更好就業。
第一,模擬教學。學校不僅僅是書本知識傳達的場所,對于中職院校而言,其教學宗旨不在于知識傳授,更應考慮的是如何幫助學生就業,為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就要求中職計算機教育更應重視實訓。模擬教學,就是模擬出一個虛構的單位環境,讓學生在其中扮演一些角色,教師在其中則可以不斷制作一些狀況,讓學生子自行解決,逐漸培養學生處理麻煩、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崗位實習。其實崗位實習并不是只有臨近畢業時才可進行,可以在雙休日和假期時將學生送到真實的企業單位,為這些企業單位提供免費服務。盡管學生在這里沒有薪酬可得,但是卻可以了解崗位、認清自身的缺失,發現自身的不足而針對性地豐富自己,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水平。與此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跟蹤調查,用以考核學生的實習表現,根據學生不足改善課堂教學,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既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可以為今后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定參考意見。
4結束語
[關鍵詞]轉專業;質量保障;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2-0127-04
一、 引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目前,很多高中畢業生在填報大學專業志愿時,其想法受家長、親友及中學教師的影響,進到大學后才真正有機會了解各學科專業的特點,才有精力認真思考個性特點和學科專業的匹配性。
關于大學生轉專業的規定和政策已有不少相關的研究。2001 年清華大學開始進行本科生轉系工作改革試點,并逐漸構建了轉專業輔導的理論框架與模型,而且提升了轉專業輔導的專業水平,不僅形成了轉專業輔導的長效機制[1],也對學生轉專業的動機和決策方案進行了深入研究。[2]但是面對以往接收轉專業學生時出現的很多問題,如選拔環節、培養方案認定,以及他們進入新專業后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這方面的研究較少。
根據《清華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規定》,在讀一年級或者二年級符合轉專業條件的本科生可以申請轉專業學習。5年來,申請轉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達百人以上。經科學選拔,計算機系共接收了轉專業學生80余人。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計算機專業的熱度在學生中逐漸升溫,這同時帶來的是轉專業學生的需求逐年攀升。為了適應行業發展和學生培養需求,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也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逐漸加大轉系的接收和管理力度。2015年清華大學計算機機系接收轉系學生24人,占全年級人數的19%。以往接收轉專業學生時會出現的很多問題,如選拔環節考查項單一,培養方案認定原則不靈活,學生進入新專業后遲遲不能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等,這些問題都反映出傳統的作法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學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為了吸引真正對計算機專業感興趣的同學,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同時為了更好地履行把這些有志之士培養成真正的國家棟梁的職責,計算機系一直在積極探索轉專業學生的志趣培養途徑及質量保障機制。近年來,計算機系從全方位把好選拔關,到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選擇性,提高培養的靈活性,再到院系主導、及早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開啟計算人生的挑戰,到最后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志趣,因材施教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過對近5年轉入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進行學習成績、學術研究、畢業去向的數據對比,結果表明:轉專業學生與通^高考招生直接進入計算機專業進行學習的學生相比,各方面發展勢頭明顯,整體上提高了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二、轉專業學生的選拔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互聯網+等概念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大學校園中計算機專業的招生也隨之火爆起來。從清華大學新生入學開始,計算機系教學辦公室就不斷通過電話、面對面等方式接待擬轉入計算機專業學習的學生和家長的咨詢。這些咨詢來自理工科的各個院系。面對迥然不同的學生情況,選拔具備什么樣素質的學生進入計算機專業學習最合適?計算機專業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把好選拔是將學生培養成棟梁之才的關鍵。計算機系通過加強選拔機制的管理,保障了轉入學生的質量。近3年的畢業生數據顯示,通過轉專業選拔接收的學生100%在畢業當年就取得了學位。
(一)注重學習能力的考核
清華大學大多數理工類學科的培養方案實行大類培養,以寬口徑厚基礎為根本,即要求低年級學生必修數學、物理、英語等基礎課程作為學科基礎環節。計算機系在接收轉專業學生時十分注重這部分成績的比重。數學思維能力是計算機專業必需的學科基本功,而優秀的英語基礎則是學生未來讓自己邁向國際舞臺必須具備的素質,這些課程成績的高低不僅奠定了計算機專業的學科基礎,同時也是衡量學生學習能力高低的方式之一。
(二)關注學生的專業潛能
計算機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計算機系很重視學生在轉入計算機專業之前是否具有一定的計算機編程基礎,注重對學生計算思維能力、動手編程能力的考查,同樣,與人協作的能力也是考查的重點。計算機系要求學生要夯實專業基礎。幾年管理工作經驗表明,大學二年級轉入計算機專業學習的學生根據個人情況,最好是降級修讀,打好程序訓練的基礎。近幾年的數據也顯示,90%的學生在轉專業降級修讀后,會以更成熟的心態對待學習和生活。日后在專業發展方面的不俗表現也證明,他們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三)注重全面素質的考核
大學生健康的心理是保障正常學業的前提,而有責任心、敢于擔當同樣是現代大學生必備的品質。計算機系在選拔轉專業學生時,更加注重對學生全面素質的考查,其中心理素質檢測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另外,溝通表達、對外交流、組織協調等綜合素養也是考查時會涉及的,尤其是對性格比較內向、不善于交流的學生,這方面的考查則是重點。2013年一位來自其他專業的學生向計算機系申請轉系,當時面試小組專家一致認為其與人溝通的方式偏激,當時就沒有接收該生。接下來的一年,該生修讀了很多計算機專業的課程,并且對某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了比較深入的鉆研。2014年他繼續申請轉入計算機專業,雖然面試專家仍然對其心理健康問題存疑,但卻被該生對計算機領域的執著所感動,破例接收了該生。可是一年多來,盡管計算機系在管理的各個方面對該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該生的想法和作法仍舊很偏執,不愿意與人溝通合作。
(四)避免學生選擇轉專業的盲目性
清華大學設有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聘請了資深的專家咨詢師(教師)和朋輩咨詢師(學長)。這些咨詢師來自各院系,他們可以協助有轉專業想法的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也可以據此幫助學生設計合理的未來規劃。對于每一位想轉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計算機系都會要求他們到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預約咨詢,從科學手段上杜絕學生因沖動做出不正確的選擇。
在課程教育方面,通識教育有利于減少學生轉專業的盲目性。通識教育的培養方式可以使學生獲得不同專業領域的廣博知識,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個專業。通識教訓能夠幫助學生在做出轉專業決定時,找到理性與興趣之間的平衡。計算機系面向非本專業學生開設了多門計算機通識課程及新生研討課,讓學生有機會去探索新領域,對自己的興趣和專業能力做出正確的預估,如計算科學與生涯規劃課程,主要介紹了計算機學科的發展,同時向學生展示了學習計算機學科將來可能進入怎樣的職業,完成什么樣的工作。
在轉專業操作流程中,計算機系教學辦公室也會向學生分析轉專業帶來的風險,如降級學習、延期畢業、額外的學業負擔、陌生的新環境等,使學生能夠預先做好心理準備。最后的轉專業面試環節,面試組專家認真完成對上述各項專業要求的考核。計算機系面試專家由下列人員組成:工作在一線的教研系列的教師,系負責教學工作的主管和教師,系學生工作主管和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同時也包括負責心理測試的教師。專家們對學生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心理素質進行全方位的把關。通過對學生言語、行為的判斷隨機設置考查的問題,從而了解該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計算機系對學生的全面考查,目的是使真正對計算機專業有興趣,同時又具有能力在短時間內適應新專業帶來的學習和生活壓力的學生脫穎而出。
三、開啟計算生之旅
通過專業選拔,順利進入計算機系的學生開始面臨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人際交往的問題。
在面臨轉專業的后續效應時,單靠W生堅定的學習信念和改變生活勇氣的自我適應顯然是不夠的,來自院系的保障力量在這個時候顯得尤為重要。計算機系的責任不僅是為學生提供在計算機專業學習的機會,還需要幫助學生挖掘自身的興趣點,建立自信;同時,還要對轉專業的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因此,院系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十分必要。
(一)及時解決學生對專業的疑惑,增強專業的認同感
計算機系教學辦公室負責解答和協調學生對新專業和管理上的各種疑惑,對剛剛轉入計算機系的學生組織專業培訓,由系相關領導介紹專業特色、發展前景、課程設置,并提出專業素質要求等。針對那些對特定計算機方向有疑問的學生,教學辦公室負責協調在該領域工作的教師進行解惑。學生對計算機專業認同感的增強是激發其內在學習動力的催化劑。
(二)在管理方面確保學生盡早融入新的集體
班主任、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角色最穩定的群體,是與學生進行心與心溝通的長者或朋輩,是學生最“親”的朋友、最可依賴的人。對于初入計算機系的學生,系里要求班主任、輔導員采取與學生逐個談話的方式,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專長,參考當前各行政班的差異,將轉入的學生合理分配到各行政班,同時發揮班委會的作用,對轉入學生開展“一對一”的幫扶活動,使其盡快融入新集體。班主任、輔導員重點關注學生進入新專業后因學習、環境改變而出現的焦慮情況,并對出現的情況及早采取措施。
計算機系積極向學校宿舍管理部門申請,盡量讓轉專業學生的宿舍與新同學在一起,這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使信息傳遞更暢通,還可以減少轉入學生的孤獨感,這對轉入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生活適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翔實的選課指導
轉專業學生進入新專業后,要學習本年度的課程,還要補修之前缺少的課程。以往學校在排課時并未考慮這些特殊學生需要補修課程的事情,時間安排不合理,最后造成教務管理部門和學生本人都很被動。為了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系里總結了教訓,從2014年開始采取了兩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在制定各年級開課計劃及排課任務時,專業必修課程跨三個年級統一協調,同時兼顧,盡量錯開時間排課,以保證學生能按部就班完成培養方案的必修環節。第二是利用目前計算機系很多專業基礎課開設多課堂的優勢,各個課堂排定上課時間時盡量不重合。兩年的實踐證明,這樣的措施基本能保證轉入學生順利選課,在最短的時間內補齊所缺課程。
(四)發揮導引教師和交流學友的作用
根據經驗,剛進入新專業的學生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心理方面。由于轉專業后學習任務加重,學生會或多或少的出現心理壓力過大、焦慮、急躁等情況,情緒問題必然導致學習效率下降。第二是人際關系問題。一些學生因性格較內向,不善于與人主動交流,所以很難融入新的班集體,造成專業適應障礙。
系里通過與學校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反復溝通,借鑒學習與發展中心的成功案例,邀請系里資深的教師作為導引教師,同時邀請高年級計算機系的學長作為交流學友,由他們帶著學生一起理清計算機專業不同年級可能面臨的問題,并介紹如何查漏補缺,合理發揮優勢特長,使之能盡快融入新集體生活。教師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把握人生規劃和生涯規劃,制訂個人計劃,確定學習進程。交流學友作為同齡人,與轉入的學生心理距離更近,溝通起來更通暢,能夠在轉入學生遇見學習、人際交往和生活問題的時候提供幫助和指導。
四、因材施教和志趣培養
轉入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科方向,其背景不同,每位學生轉入前已修課程內容不同,對計算機學科各研究方向所展現出的興趣和熱情也不盡相同。但是相同的是,他們在轉專業前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確認了自己的興趣后才決定轉專業的,他們應該具有接受挑戰的信心和勇力。為了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動力,滿足個性發展的需要,計算機系在對學生進行專業強化的同時能因材施教。
(一)制定針對個人的培養方案
全面的、合理的學習計劃對大學生的專業學習有著指引作用,對設定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成效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計算機系教學辦公室以尊重學生個人意愿為前提,以專業培養方案為依據,組織教學組教師負責為學生量身定制培養方案,即將學生轉專業前修讀的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與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內容相同或相近的進行課程或學分認定,原專業的必修課程或必修學分盡可能地認定為新專業選修課程或學分,盡量減輕學生補修課程的門數。雖然課程替代環節的靈活把握在管理上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尤其是畢業時的資格審查要針對個體來完成,但這確實減輕了轉入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心理負擔,使他們的專業學習更從容。
(二)利用MOOC平臺,彌補知識點
2013年5月,清華大學正式加盟大規模在線教育 MOOC的edX平臺,并于9月正式全球首個中文MOOC平臺――學堂在線。與傳統的在線教育相比,MOOC不是傳統的教師講課,而是通過網絡技術,將課堂教學、學習體驗、師生互動等環節完整地在線實現,形成一種更加交互、基于群體行為的學習模式。在線學習的優勢在于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孫茂松教授2014年發表的《以MOOC 支撐一個完整的高水平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一種現實可能性》一文中,對照當前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實施的培養方案,將方案內的課程映射到MOOC 平臺,包括Coursera平臺、edX 平臺以及Udacity 平臺,發現方案中的絕大多數課程都可以在幾大MOOC 平臺中找到對應的開放式課程。基于此,計算機系要求轉入本專業的學生在課余及放假時間,利用MOOC平臺上全球優質教師資源和優質課程資源,補齊欠缺的知識點,及早跟上教學計劃的進度。
(三)鼓勵學生參加專業方面的大師講座
對于轉入計算機系的學生,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對專業的認同感很強,系里自然有責任利用教師和學術資源,為他們注入“計算人生”的原動力。計算機系經常組織校內的學術名師,校外的業界成功人士到課堂為學生演講,系里鼓勵轉專業的學生盡量去參加這樣的討論。這能讓學生擴大專業知識的視野,領略大師的人格魅力,也能他們體會那種促使名師們孜孜不倦研究和創新的精神內核。
(四)組織學生與一線教師進行面對面的接觸
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曾闡述:“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對于轉專業的大學生,剛進入新專業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專業熱情及學習的積極性,但進入高年級后,其專業承諾往往出現遞減趨勢。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志趣,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系里鼓勵學生參加計算機系“學術新星計劃”、“SRT計劃”、“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一線青年教師的優勢。系教學辦公室負責搭建師生面對面溝通的平臺,選擇學術造詣優秀、對學生人格及學問培養有熱情的一線青年教師作為指導教師,通過研討會及報告會的形式,由這些指導教師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轉專業學生介紹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內容,師生據此進行深入的探討。通過這樣的零距離接觸,轉專業的學生能親身感受教師對學術一絲不茍的精神及優秀的人格,并從中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方向,“微妙互動,共生共長”,師生間產生學術互動的火花,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研究的熱情和興趣,進而挖掘其創新的潛質。據統計,2015屆畢業的轉專業學生中,80%的學生是通過參加上述學術活動找到了指導教師,及早確定了自己未來的深造和就業方向。這其中30%的學生選擇了繼續留在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這些學生很多在大學本科期間就在教師的指導下發表了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五)實時關注學生培養進程
“選擇了清華,就選擇了一生的責任。”計算機系承擔著把這些對計算機專業寄予無限希望的學子培養成才的重任。作為教務管理部門,計算機系教學辦公室有義務為系里“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做好服務,其必須實時關注轉入學生的培養過程,把好教務管理關,及時糾正或提醒教師和學生可能疏漏的環節。
(六)建立反饋機制
大學生轉專業政策是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需要,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升,是教育部遵循學生培養的規律、彌補高校招錄模式、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一個有效的舉措。同樣,教育改革是一個閉環,需要建立反饋機制,以便管理工作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與時俱進,適應改革的要求。近幾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也在逐步嘗試擴大接收轉專業人數規模,教學辦公室聯合指導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建立了轉入學生學習、生活情況的反饋機制,對學生轉前、轉后的整體情況,包括成績變化趨勢,班級、社會活動參與度,科研投入情況,畢業去向等數據進行科學分析,為教學管理工作的改進和完善提供了合理依據。
五、結語
5年來,計算機系在轉專業學生培養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選拔、培育、專業強化及因材施教、建立反饋機制的管理辦法。以2014屆畢業生為例,轉入計算機專業的11名學生,大部分的學生學習成績排名較原專業大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畢業前全系學生成績排名中,前10位的學生有4名為轉專業學生。在學期間,這些轉入計算機專業的學生55%參與了國際交流項目,80%參與了學術研究。另外,46%的轉專業學生畢業后被選拔到國外繼續深造,37%的轉專業大學生留在國內攻讀研究生,繼續自己的人生之路。轉專業制度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我們希望從管理的角度將日后的工作繼續做細做實,為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保障。
[ 參 考 文 獻 ]
[1]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本科專業教育培養體系.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 孫茂松,薛宇飛.以MOOC 支撐一個完整的高水平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一種現實可能性[J].計算機教育,2014(21).
關鍵詞:雙語教學;土力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TU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6)05-0079-04
隨著中國經濟、教育等各方面體制越來越多地融入世界體系,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人才培養國際化的要求,國家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 4號) [1],其中要求各高校用外語講授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比例要達到所開課程的5%~10%。2005年1月,教育部召開第二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研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 〔005〕 1號) [2] 。該意見明確提出: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提高大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高等學校要全面推廣和使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果,以非英語通用語種作為大學公共外語教學要求的院校和專業,也要根據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路推進改革,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繼續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2014年,中國礦業大學頒布了《中國礦業大學本科雙語課程、全英語課程教學實施辦法》(中礦大教字2014 〔35〕號)[3],其中明確要求全校每個專業爭取至少開設2門雙語課程和1門全英語課程,并鼓勵教師積極探索雙語教學改革,進一步推動學校雙語課程和全英語課程教學工作,實現教育教學國際化以及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土力學課程是土木工程、地下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之一,其內容貫穿于土木工程領域的各個方面。鑒于土力學課程的重要性,按照教育部和學校的文件指示,在制定土木工程專業2012版培養方案中已明確將土力學課程設為雙語教學課程,為此,積極探索對土力學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雙語教學工作勢在必行。
一、雙語教學的意義
雙語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水平,增強英語的應用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掌握國際最新專業動向,參與國際交流,直接接觸本專業國際最新知識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成為與國際接軌的復合型人才。
(一)開展雙語教學是培養適應建筑工程領域國際型人才的需要
隨著中國高鐵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海外很多國家紛紛引進中國高鐵技術,加之近年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在海外承擔了很多的基礎援建項目,這使得中國的建筑企業有了更多參與海外工程項目建設的資本和機會,因此,很多畢業生在本科畢業即有機會赴世界各地參與工程建設。在國外的工程建設過程中,能夠用英語和當地的工程技術人員直接交流對話尤為重要。而且,英語作為全世界的通用語言,不僅僅限于英語語系的國家,在世界上絕大多數非英語語系的發達國家,能夠用英語自由交流幾乎是發達國家國民的一項基本素質。因此,也可以說英語的普及程度能夠間接地反映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發達程度。開展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是開展國際化辦學和培養國際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二)開展雙語教學是提高學生專業英語能力的需要
目前,中國正處在走向國際化的時代,專業英語的作用愈發顯得重要和必要。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的外語教學存在明顯的弊端,即學生從中學到大學幾乎所有的英語學習很少涉及到專業外語,而從學生畢業后的職業需要來說,最有用的恰恰是專業英語,尤其是對于以后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專業英語在以后的外文文獻閱讀、學術論文寫作、國際同行交流等各個方面無不顯示其重要作用。掌握了專業英語這個工具,學生才能在以后事業的大道上越走越平坦。顯然,對土力學課程進行雙語教學,無疑是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開展雙語教學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學生象征著青春和活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對未知世界有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對于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如果教師引導得當,必然能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另外,通過雙語教學,必然會使得學生花在這門課程上的精力和時間更多,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雙語教學的目的
雙語教學是指采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活動的教育體系。在中國,雙語教學是特指除漢語外,用英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雙語教學的特點一是采用雙語教學;二是講授專業知識。第一點將雙語教學和單純的英語教學得以區分,第二點則將雙語教學和漢語專業課教學加以區分。因此,雙語教學的目的也應從這兩點進行討論。首先,雙語教學不是單純的英語學習,并不以提高英語水平為最終目的,而是讓學生將英語和自己學習或者從事的專業相關聯,屬于英語學習的一種拓展。然而,采用雙語授課,學生課堂和課外學習不可避免地受到英語語言環境的重復刺激,也能起到間接提高英語水平的作用。另外,雙語教學的目的也非單純地傳授專業知識,如果僅僅從傳授專業知識的角度來講,相信母語的授課效果應該要遠遠好于雙語授課,所以,雙語教學的第二個目的應該是在學習到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掌握課程的專業術語、習慣的英語表達以及科技英語的寫作習慣和風格,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用英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習慣,形成本學科英語語言環境語感,為以后的專業文獻閱讀與交流做好準備。以上兩個目的都是建立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上,屬于淺層改革,雙語教學更高層次的目的應該是引入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課堂也向全英語過渡,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主動性,充分理解課堂內容,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國內和國外教材的對比及選用
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一個很大的改革措施就在于選擇合適的教材。一般雙語教學可供選擇的教材有國外原版教材、國內自編的英文教材和國內中文教材。
由于中西方的思維習慣問題,國內教材和國外教材在語言習慣和講述方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國內教材一般喜歡直接給出論點,然后再加以論述,即重點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告訴你概念,接著進行簡單的解釋。此外,國內教材行文結構類似大綱,每個東西的定義、證明、應用、例題等所處位置規規矩矩,所以很容易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結構性的了解,方便已具備相關知識的人查閱,但對零基礎的人來講,往往會產生為什么要學這個?有什么用?前后兩章有什么關聯?為什么要按這個順序學習等諸多疑問。而西方教材則習慣于采用誘導式闡述問題,通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結論―引入話題”的次序進行講述,能讓學生對概念有比較清楚深入的把握,由淺入深,通過大段的闡述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即對該知識點的意義有了一定的了解。
造成中西方教材存在以上差別的原因在于編寫體制的差異。國內教材編寫基本由相關部門制定編寫大綱,然后由多名教授或教師依照大綱分部編寫,最后由專人統一匯編。由于參編老師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講解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極易造成部分內容的重復或者各章節的難易程度不統一。而國外教材通常并不按照編寫大綱編寫,編寫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邏輯進行編排,書中內容前后照應,全書自成體系。另外,國外很多優秀教材的編者一般為該領域國際地位和學術造詣深厚的教授,其對研究領域的把控能力很強,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深刻,講述內容時也往往結合實際工程應用展開,
無論對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知識的人而言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對于雙語教學來講,學生需要花費成倍的時間在課外進行學習,而課外學習的主要材料就是教材,因此,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效果的好壞和教材選擇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土力學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課程,其課程內容涉及到的應力、滲流、變形、強度等,是多門力學課程的綜合應用,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具有較強的力學基礎儲備。因此,要想取得較好的雙語教學效果,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前期基礎及課程內容的特點,分情況選擇不同的教材進行授課。例如,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如果只作為試點,選擇部分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授課,則可以選擇英文教材;如果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對整個專業實施,可以考慮采用中、英文教材聯合授課,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對比學習的方式加深對課程的理解,保證在學習到課程基本內容的前提下,掌握該課程的專業術語以及科技英語的寫作方式。
四、教師隊伍的培養
開展土力學課程雙語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需要建立一支能夠勝任雙語授課的教師隊伍。首先,教師需要對土力學課程的課程體系和授課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要有極為豐富的授課經驗,能夠在課堂上和學生進行互動,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授課節奏和授課方法。另外,授課教師需要有較強的英語水平,能夠熟練采用英語對課程內容進行講授。教師英語水平可以通過在平時的科研活動中大量閱讀英文文獻、在國際主流期刊上發表高質量的英文論文、與國際同行就學術問題通過郵件等方式進行深入探討、赴國外參加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等途徑得以提高。另外,隨著中國留學規模的擴大,各種留學途徑不斷涌現,出國留學是提高教師英語水平的最佳途徑。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教師可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江蘇省教育廳以及學校自己的出國留學項目三大途徑赴國外深造交流。
目前學校留學規模得到空前發展,留學人數也大幅度增加。學校土力學課程主要由土力學與基礎工程研究所的老師負責授課。近年來,隨著老師頻繁出國學習訪問,系所13位教師中,具備海外一年以上留學經歷的有9位。教師普遍具有較高的英語應用能力,為土力學課程開展雙語授課提供了良好的師資條件。
五、雙語教學的實施措施
雙語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目前各高等院校的雙語教學都處在探索和實踐階段[4-8]。為了確保雙語教學的授課效果,應該從學校、學院、教師、學生多層面出臺相關的措施,以確保雙語教學的授課效果,同時在考核方式上也需進行必要的改革。
首先,在學校層面上,學校應該鼓勵開設雙語課程,并在職務晉升、考核評優和教師評選中優先考慮。另外,在教學工作量的計算上也應該予以政策傾斜。例如,中國礦業大學規定:雙語課程的課堂教學工作量按2倍計算。另外,為了保障良好的教學效果,學校在雙語授課教師的遴選上也應該出臺有關選拔程序,保障雙語授課教師具備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和豐富的教學經驗。
其次,在學院層面上,學院要認真做好雙語課程授課教師的培養,對擬承擔雙語課程和全英語課程授課的教師優先安排國內外進修和培訓。
在教師層面上,雙語課程授課教師應對學生的英語基礎進行充分地了解,用英文撰寫課程教學大綱,課程簡介、教學日歷和教案等。教師授課幻燈片可以以中、英對照的形式呈現,充分利用授課時間,對學生進行中、英雙語刺激,擴充學生的專業英文詞匯量。另外,教師在授課時也要優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幻燈、錄像等輔助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案,將工程案例、工程圖片及動畫演示等通過屏幕,以中英文的形式,直觀、清晰地進行形象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對課程的重點和關鍵內容,可適當放慢授課進度或者使用規范易懂的英語進行講授,保證教學的效果,必要時可適當增加課外輔導。
在學生層面上,雙語教學學生最好具備較好的英語水平,而且人數也不宜過多,每個教學班人數以1~2個自然班人數為準。如果選課學生人數較多,可優先安排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組建雙語課程和全英語課程教學班,其余學生安排普通班進行教學。
最后,雙語授課可采取更加系統、合理并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適應的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最終的考試成績為依據,適當提高平時成績的比重。教師授課時應鼓勵學生采用英語進行交流。另外,教師也可以布置一定的課外作業,讓學生用英語完成,進一步鞏固雙語教學的效果。教師可將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情況、作業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的參考依據。期末考試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決定采用中文試卷還是英文試卷進行考核。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 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 教高[2001]4號,2001-8-28.
[2]國家教育部.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Z]. 教高[2005]1號. 2005-1-1.
[3]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本科雙語課程、 全英語課程教學實施辦法 [z].中礦大教字2014[35]號. 2014.
[4]潘健. 土力學基本原理的雙語教學實踐[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05): 169-171.
[5]潘健. 土力學基本原理的深入教學實踐[C]//第一屆全國土力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
[6]潘健. 土力學基本原理的教學實踐[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S):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