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30 18:19: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裝飾材料考察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室內設計專業 工藝基礎課程 教學模式 變革
工藝基礎是室內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基本專業技能之一,主要包括裝飾材料和裝飾構造兩門學科。裝飾材料是設計要素的物化形式,裝飾構造是對其加以拼接的工藝方法,只有對二者的基本知識進行全面的掌握,并不斷關注科技發展下新材料、新工藝的發展趨勢,才有可能做出蘊含創意的設計作品。秉著如上的教學目標,大部分的設計院校都將工藝基礎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但現實是學生走出校門后卻無法直接與社會接軌,原因之一即為設計工藝基礎不牢固。因此如何提高該類課程的教學效率便成為設計專業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將對國內外基礎工藝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目前部分院校在該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對課程今后的發展方向及教學方法進行嘗試性的探討。
一、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
室內設計專業工藝基礎課程一般設置在二年級,授課時間總共為6周左右,每周8到12節課。在教學方式上,絕大部分教師都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包括市場調查、現場工地參觀、引入設計案例等,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在教學中需要“教”與“學”相互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目前大多數院校工藝基礎課程的作業以施工圖的臨摹或考察報告的整理為主要形式。如此一來,由于缺乏對基礎工藝的實際體驗,學生無法形成深刻的記憶,也就無法對設計造型形成獨到的見解。在這樣的模式下所培養的學生,畢業之后花費很多精力來重修工藝知識以適應工作的需要,可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相比較之下,一些國內外知名的藝術院校所培養的畢業生則更加成熟。我們可以通過對其教學體系的分析,試著找到目前部分院校工藝基礎課程未來的教學發展方向。
二、國內外著名設計院校裝飾材料課程模式和體系
1.美國的設計院校
美國有很多的知名設計學院,如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等。“美國的設計院校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學習與實踐的緊密聯系。具體到室內設計專業,對市場上真實材料的認知和應用是重要的訓練之一,幾乎所有的室內設計專業都擁有豐富的材科實驗室或材科庫,學生可以使用和研究其中的任何材科。”①
美國的設計院校對技術性課程給予的高度重視首先體現在課程的設置上。以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室內建筑專業2012年的課程為例,分別開設了 Design with Materials Seminar、Matter and Structures 2、Structures 3、Design Materialization等課程。課程采取設計與材料、加工工藝、建筑結構以及現代材料加工系統等技術性知識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在作業的形式上,美國的材料技術性課程多以實際的改造或建造1:1的實物的形式完成的。例如,“美國紐約的帕森斯設計學院,二年級的建造和材料課程是與對本院工作室的改造相結合的。”②學生的作業通過不斷完善,最終會被建造出來。技術方面的長期實踐使得美國的畢業生能夠很快地適應社會,這一點是國內在教學方式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亞洲的設計學院
(1)日本的實踐教育
日本的設計教育較為注重動手能力,學生的最終創意和構思大多會以模型表現出來。比如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就以“實踐、練習和講座”作為教育課程的三大支柱。學校非常重視對于學生技能方面的訓練。學校的本科課程體系包括導入教育、基礎教育與專門教育。導入教育著重培養設計的基礎技能。學生將在每年的素材演習中全面地學習各種原材料的性能及加工工藝。導入教育階段學生要完成真實大小的模型作業。在基礎教育環節,學生將進一步學習與環境藝術設計相關的材料與結構,以此來獲得更多的專業技能。
(2)中國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中國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是全球最優秀設計學府之一,作為設計專業學生向往的亞洲著名學府,對于技術性的課程也是非常重視的。我們以設計學院的環境和室內設計學為例,其中技術類課程分布于各個學年,分量約占必修課總數的近30%(見表1)。
三、教學弊端的深層次剖析
通過比較可見,我們在工藝基礎課程教學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藝課程的比例、課堂教學與實踐相脫離等。然而方法的陳舊必然緣于觀念的落后,課程教育方法的落后緣于長期以來各院校對工藝課程部分的忽視,西方學院派對中國近現代教育模式的影響或許是原因之一。
1.國外傳統的學院派對中國現代教育的影響
在我國,設計教學的模式長期深受“學院派”的影響,使得在設計教學中忽視了材料和技術工藝課程。“西方學院派是世界范圍內最早的正規建筑教育體系,也是中國近代以來建筑教育的主要來源”。學院派“強調社會、歷史、藝術文化等的價值”“是建筑樣式和繪圖表現訓練的典型代表”。③這種偏重于建筑繪圖和設計理論的思想,往往使得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忽視了材料與技術工藝,因而要扭轉這種思想誤區,轉變教學觀念,對工藝技能課程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四個學年中適當提高工藝課程的課時量。
2.教學內容過于集中
工藝基礎課程不僅內容多,而且難度大。大部分設計高校都將課程一次性安排在二年級。二年級學生處在美術基礎和設計學科的銜接階段,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有相應的承受限度,大量的工藝基礎知識極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課程內容必然無法及時被學生吸收。
3.教學與實踐的脫離
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是學生完善自我認知的完整過程。然而由于缺乏中間環節——實踐,學生們對所學無法檢驗或投入應用,從而對理論課程的理解無法達到應有的預期效果。在脫離實踐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忽視工藝問題,而使設計淪為“形式設計”“理想主義設計”;單調的圖紙臨摹又使得學生對工藝的了解一知半解,更不用說根據實際條件創作出既符合空間功能又極富創意性的設計。
四、教學模式的革新及發展趨勢
1.課程體系的調整
知識的學習需要循序漸進,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吸收過程也應該由淺入深,在課程的設計上也應該由易到難。國內大部分院校大都將該類課程設置在二年級,在短時間內過于集中的教學內容使得教師無法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對基本專業技能或設計結構進行深入的講授。而通過上文對國內外優秀設計院校課程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技術性課程在各年級是逐漸滲透的,難度亦逐級加深。從初入學到高年級,隨著設計課程的介入,基礎技能課程可以依次從材料、基礎加工工藝到設計與裝飾結構相結合來講授。如此一來,工藝基礎課程才會是易于接受的、有意義的。
2.教學模式的變革方向
合理的課程安排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學方式的選擇則是教學效果的主要決定因素。恰當的教學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事半功倍。以往的一系列教學方法雖然對課程的講授效果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通過4年的教學檢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而應及時對課程的教學模式做出必要的調整。
(1)由被動的教學向主動探究轉換
認知理論中的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過程”“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④
在課程的設計上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和驗證,發揚創造性精神,獨立思考,這樣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并形成創新本領。如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去解決某些問題就成為了課程的關鍵。環境藝術設計屬于應用科學的范疇,實踐才是最終的目的,因而讓學生參與實踐才最能調動室內專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其中的工藝基礎課而言,讓學生去接觸材料的制作及工程設計的創作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及學習潛能。
(2)側重實踐性教學
實踐性教學所培養的是實踐型人才,學生在畢業后可以更快地融入社會。實踐性教學包括兩個方面,即社會化教學與學生的動手操作。在基礎工藝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實踐性的體現則可分為對常用裝飾材料的動手操作以及社會技術專家對學生的專業指導。
①模型的制作
圖紙或書面性的課程作業最突出的弊端就是無法使學生體會到由規格尺寸、結構、造價等帶來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的作品流于理想、形式。然而社會更需要能夠學以致用的設計師,因此在教學中應創造機會讓學生對基礎工藝進行研究。我們可以借鑒國外院校在技術課中側重模型制作的教學方式。通過實物模型的制作,學生可以檢驗課堂的所學,并且發現一些新問題,如材料的選擇、模型總體造價、如何解決突發問題等,這些不僅能夠加深認知,還能夠幫助他們學會協調、交流與互助。
②教學與社會接軌
在基礎工藝課程中,教育和社會緊密聯系主要體現在專家的工藝指導上。國外的藝術大學經常在工藝課程中邀請社會上優秀的技術人員和實驗人員對學生設計的實體模型進行技術指導,目的是使學生熟練掌握材料的特性及加工工具,同時學習到社會最尖端的科學技術。
另外,學生們也可以在實際項目的參與中去學習設計工藝技能。歐洲最大的藝術設計教育機構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在室內設計教學中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在其專業領域作為一位熟練的設計師工作,使學生能夠充滿自信地步入行業,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上緊密聯系行業實踐。學生在學校完成了一系列的工程項目,如邁哈密旅館的重新設計、摩洛哥精品酒店設計、化妝品品牌貝嘉專賣店設計等。設計工程的參與以及明星設計師的點評能夠幫助學生開闊眼界,以更為現實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實際工程中各種材料與工藝的應用方式。
3.教學環境的完善
硬件設施的完善是學生學習基礎工藝的保證。大多數知名設計院校都配備了完善的工作車間。如上文提到的我國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即為學生提供了木材和金屬車間以及塑料陶瓷等工作車間。木材和金屬車間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加工木材和金屬所需的工具,還配置了先進的計算機數控建模和激光切割設備;塑料陶瓷車間也提供了各種專業的空間和設備,供學生進行陶瓷和塑料在各個過程中的制作。加工工作室的創建是實踐性教學模式轉變的基礎條件之一。
當然,國內的設計教學發展較晚,課程體系發展相對不完善。對于工藝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很多的設計院校和室內設計專業的教師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探討。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暑期主辦的“創意未來——裝飾材料創作營”,就與國內外建筑裝飾材料企業及行業專家合作,通過學生的親身觸摸與創作來貫穿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思想,旨在“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真正地了解和觸摸材料,提升藝術設計的表現力與創新力”⑤。相信通過國內各設計院校及設計專業教師的共同努力,我們會培育出更多年輕的優秀室內設計師。
注釋:
①②梁文,楊宇.材料的理性與情感[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0(6).
③姜涌,包杰,王麗娜.建造設計——材料·連接·表現:清華大學的建造實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④梁寧建.應用認知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⑤楊冬江.材料悟語:室內裝飾材料設計與應用實驗教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關鍵詞:繼續教育學院;土木工程材料;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1-0036-02
繼續教育學院的前身為成人教育學院,是各大學里設置的專門從事成人教育、短期培訓等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二級教學單位。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
成人教育有其群體特殊性,交流中發現,好多學員對目前的教學體系提出了抱怨:想學的沒學到,不想學的或者沒有應用價值的常規概念卻一直在重復。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學員受眾面廣。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及考核形式對教學效果和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基于此,筆者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一、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特點
土木工程材料對于不同的專業方向有不同的掌握要求,其突出特點是實踐性強。通常,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兩部分:理論教學著重于使學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質、專業術語和基本概念;實驗教學主要是通過試驗讓學生學會材料性能的測試方法及實驗方案設計,為學生從事材料檢測及新材料研發工作奠定基礎。實驗部分與理論知識相互呼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2]。
二、改進土木工程材料教學的措施
(一)精選教學內容
以建筑方向為例,目前所用《土木工程材料》教材通常十五章左右,內容主要有[3]:材料的基本性質、天然石材、氣硬性膠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漿、金屬材料、墻體材料、瀝青與瀝青混合料、防水材料、木材、高分子建筑材料、裝飾材料和絕熱、吸聲材料等。如果每個章節都有所涉及,講完整本教材至少需要60個學時。但繼續教育學院的課程安排通常僅為30個學時,甚至更少。既要保證教學質量又想面面俱到顯然是不可能的。交流中獲知,任課教師在制定教學大綱時通常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講授范圍比較寬泛,基本每章都有涉及,但講授內容較淺顯,有的章節僅停留在相關概念的認識上;另一種是壓縮講授范圍,通常只講教材的前半部分,授課相對深入。兩種做法各有優劣,前者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后者能夠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基于學員群體實際情況,個人認為后者更具實際意義。
如前所述,繼續教育學員為成人群體,都是基于職稱或專業技術需要等原因來校接受再教育。想通過繼續教育提高學歷獲取職稱的占絕大部分(90%以上)。該部分人群本就抱著混學位的思想來上課的,想通過課程授課讓其專業領域開拓視野基本上等于癡人說夢。如果將授課范圍壓縮,授課中能夠引入該群體工作中所面臨的常見問題展開,無疑將極大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較高的教學評價。
以2014年某班級為例,參與本課程學習的共有17人。開學之初,調查發現17位學員中有11人在土建行業一線從事專業工作,其余6人與土木專業根本不相干。了解學員情況后根據土建專業11人的專業背景,在教學中將材料的基本性質、天然石材、氣硬性膠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漿、金屬材料列為教學重點,累計占用26學時(其中24學時為教材理論知識講授,2學時用于講授施工方案的撰寫),其余章節占4學時,制訂教學計劃。教學中根據本人現場經驗及學員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理論還原,極大地提高了學員的學習熱情。
相比據學員背景劃分教學重點,教材改革更是值得探索的一項根本措施。教師應積極著手教材建設,根據專業方向合理選擇統編教材和自編教材,跟蹤最新工程技術、施工工藝及材料發展趨勢,定期不定期地更新教材。教材還應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點、簡明適用[4]。針對繼續教育學員這一特殊群體,本人認為“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教材改革還應做到實用至上,教材中應大量引入工程實例。
(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應用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近些年,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大多數教師都采用多媒體教學,尤其是那些內容多、課時短的課程,多媒體教學更是備受青睞。多媒體教學確實有許多優點:運用動畫使教學內容更生動形象、聲圖并茂,可提高學生注意力;尤其針對一些較泛、較雜的學科,可以鏈接更多的信息。但多媒體教學的弊端也是同樣顯著存在:演示代替了互動,課件“統治”了課堂,教師往往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課件上,使師生難以進行情感交流;打消了教師備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些教師因此消極備課,認為講課就是對著課件念,反正不會出現“掛在黑板上”的現象。這無疑將從根本上降低教學效果。
目前,公認效果最好的教學手段為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因為它既克服了板書教學的枯燥和死板,又克服了多媒體信息量過大、學生不能及時跟進課程進度的缺點[5]。然而實踐表明,采用這些教學技巧應對繼續教育人員還是不夠的。因為他們只關注授課內容的實用性和與其工作的相關性,除采用上述教學手段之外學員更傾向于將部分授課內容搬至現場或者實驗室,即他們對現場教學更感興趣。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上課之前了解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工作情況,制訂教學計劃時針對性地將部分課時設置成實驗課時或現場教學。這是完全能夠實現的:比如,混凝土章節可取3―4學時根據學員情況可聯系拌合站或施工現場或實驗室進行試配,根據材料學原理解決試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工作性測試與評價,而不是照本宣科。
(三)改革考核辦法
同多數課程一樣,目前該課程考核仍采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進行。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歷來備受詬病。并不是學生覺得題目太難,而是因為以名詞解釋、填空、選擇、簡答、問答為主要題型的試卷閉卷考核方式,與被考核人員的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幾乎毫無關系。比如:設定情景進行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是本課程常考的重點,計算中如果某個環節出錯或者某個公式沒有記清楚,將直接影響計算結果,從而大幅影響考試成績。但實際工程當中,配合比設計是由專業技術人員在規范指導下進行的,根本不存在公式記憶的問題。只要結構服役環境、強度及耐久性設計指標明確根本不會出現考試中無法進行的情況。并且工作中“填空”或“名詞解釋”的時候又有多少呢?
實踐是檢驗教學效果和學習效能的唯一標準。結課考查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了解、理解、掌握和應用。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特殊性要求我們應該注重實用,注重實踐。為此,該門課程可以采用開放式的考核方法,以大作業的形式進行――查閱資料進行案例分析或材料施工組織設計都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北京國家美術館鋼筋銹蝕的原因分析,可提示大家結合美術館所處環境特點及鋼筋銹蝕產生的原因從混凝土中性化及早期混凝土配合比特點去分析解答;高速公路兩側護欄順筋開裂的原因及預防,則要從高速公路的服役環境、高速公路冬季除冰措施及氯離子對鋼筋侵蝕破壞的原理等著重分析凍融循環產生的原因及預防等等。這些開放性的題目鼓勵學生查閱資料或者與他人討論完成。這樣既能理論聯系實際又做到了提高學生查閱資料處理問題的能力,為其日后獨立解決工程問題奠定基礎。同時,這種考核方式對任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課教師必須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和現場問題的積累。
(四)端正教學態度
教學態度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良好的教學態度是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接受繼續教育的學員都是成年人,而且部分學員在各自的領域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因此,課堂紀律有時難以把握。這就要求任課教師端正教學態度,以身作則。工作中既要做到善解人意又要堅定立場,堅持原則。同時,授課中應摒棄說教,多采用交流的方式進行。這樣既有利于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改善教學效果,又能提高教師的威望和學校的口碑。
三、結語
繼續教育是成人的再教育,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繼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繼續教育教學水平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土木工程材料作為大土木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繼續教育中受眾面廣。要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學生專業背景劃分授課班級、制定教學大綱、加強教材改革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尤其做到課堂教學和現場教學(實驗教學)相結合,加強學員實際操作能力;第三,采用開放式考核辦法,提高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與專家進行技術交流等手段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任課教師應端正教學態度、以身作則,為繼續教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朱淼,黃艷.新時期下高校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探討與
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4,(3).
[2]中國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團訪美考察報告[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02,(5).
[3]杭美艷,張黎明等.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化學工業出
版社,2014.
[4]萬銀善.高校教材建設與管理的幾個問題的思考[J].科
技資訊,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