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8 08:36: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八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教學導入,興趣,高效課堂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初中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研讀《課標》和教材,還要及時了解學情。并能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不同的課堂導入,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啟思維、引發聯想、激起興趣,為實現高效課堂打下基石。所以,導入是激發學習興趣開啟新課的金鑰匙。為此,在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探索有效的課堂導入是廣大教師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現就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總結如下:
1.用美妙的音樂烘托氣氛導入新課
心理學研究表明,優美動聽的音樂,使人陶醉,令人激奮,對于穩定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習興趣具有一定的幫助。初中生情感豐富,易受感染。為此,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一特點,巧妙地把音樂引入到多姿多彩的生物教學中,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學習情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情感體驗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從而導入新課。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態系統》時,教師先播放一段班得瑞的《寂靜山林》,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悟中體驗大自然美妙的聲音:樹葉沙沙作響;溪水淙淙;蟲鳴鳥唱,此起彼伏,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教師借勢利導:如果我們生活的環境失去了鶯歌燕舞和鳥語花香,那又會怎樣呢?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導入新課。
2.用耳聞能詳的詩詞和美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日本心理學家瀧澤武久用大量的實驗結果表明:學生一旦對學習失去感情,他們的思維、理解、記憶等認識機能就會受到壓抑和阻礙。強烈的情感,能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用優美、生動的語言,通過富有情感的表述,把學生迅速帶進教學的情境之中。朗朗上口的詩詞,文辭華麗的美文,不僅富含生動的意境,更是文人墨客對自然現象和規律的寫實。所以,恰當地運用詩詞、美文作為課堂的開場白,不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還容易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時,教師就可以富含深情地吟誦:“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天來了,湖水、江水都泛起了綠色,這是為什么呢?在詩情畫意中,讓學生明白春天陽光明媚,藻類植物能大量繁殖,使春水蕩起了綠波,從而有效地導入新課。又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時,教師就可以從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以及北宋詩人蘇軾的《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膾炙人口的詩詞,引入課題。
3.用有趣的實驗現象引發質疑導入新課
生物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實驗。用實驗設疑導學,是一種較好的導入策略。一方面,直觀明了的實驗現象,易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奇妙”的實驗現象,便于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學習中來。再有,這種導入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時,可把“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的實驗設計成一個問題情境,質疑導課。具體的做法是:取兩個試管,各放入等量的饅頭碎屑;一只試管中加入2ml唾液,另一只試管中加入同量的清水。然后,把兩只試管一起放入37℃的水浴中加熱10分鐘左右。接著分別向試管中加入兩三滴碘液,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一只試管顏色變藍,而另一只試管顏色不變?”;“唾液中有什么神奇的物質?”;“為什么要把試管放在37℃的水浴中加熱10分鐘?”等,很自然地就把學生引入到本節的學習。
4.用曲折動人的生物學故事激情立志導入新課
科學發現史和科學家的故事,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引發他們的思維,正所謂史能明鑒。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和主要途徑”。所以,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巧用科學家和科學發現史,引入教學。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基因的顯性和隱性》時,教師可以用孟德爾的生平故事和他的豌豆雜交實驗為引言,開始本課的教學。在教師娓娓的講述中,學生不僅被孟德爾嚴謹治學、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所打動,而且還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恰恰也是本節課三維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又如,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禁止近親結婚》時,介紹“月亮兒女”的趣聞。“月亮兒女”說的是在大西洋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叫林索伊斯,島上居民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害怕陽光,喜歡月亮,一遇到皎潔的夜晚,就在海灘上唱歌跳舞,他們的皮膚雪白,頭發白或淡黃色,眼睛的虹膜紅色,怕光,視力較差,“月亮兒女”由此得名。經驗究發現,原來他們都患有白化病,是近親結婚之故。因此,通過故事導入新課的方式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5.用生動活潑的情景劇化難為易導入新課
情景劇可以把復雜的、難以理解的內容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告訴觀眾。觀眾往往能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通過演員的形象表演,知曉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的全過程。因此,在生物教學導入中,讓學生表演一些情景劇,對于一些教學難點的突破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態系統》時,知識點“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為此,教師就可以請三名學生分別扮演草、羊、狼,圍繞他們之間的吃與被吃的捕食關系,形象地表演出其數量的動態變化過程。通過學生生動的表演,深刻地揭示出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相對穩定的,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接著,老師參與進來扮演牧羊人。假設狼都被牧羊人殺死了,羊的數量會不會越來越多?指導學生繼續表演下去,很快學生就會得出結論:這種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此外,導入還可以設計成辯論會的形式,在正方和反方相互辯論中凸顯雙方的觀點,在激烈的辯論中明晰真偽,從而順利地同化和順應自己的知識結構。
總之,導入是一門藝術,方法雖多,但沒有固定的模式。精彩的生物導入,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住學生,讓他們情不自禁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開啟學生的思維,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正如英國詩人布萊曼所說:“一朵花里窺天堂,一粒沙里見世界。”雖然導入在一堂課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如果我們把握好了這一環節,就能讓我們的課堂大放異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情境教學;中學英語;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4-079-01
英語新課標特別突出情景教學的重要性,強調要創設靈活的課堂情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英語語境教學法是指通過模擬真實的語言環境,創設英語學習的語言氛圍,激發學生潛能,倡導學生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該怎樣巧設情境去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掌握思維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呢?
一、 巧設導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火車頭。”成功的導入,能夠使學生盡快進入愉悅的情緒狀態,把學生帶入思維和興奮中,為教學創造最佳的時機。中學學生好奇心強,如果教師能巧設引人入勝的情境,就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從而驅使學生“愿學”、“樂學”,進而順利進入學習的角色。
例如,教師在教學內容之前,通過食物,圖片,幻燈片,教學錄像,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導入教學,往往能直接引起學生的興趣,效果明顯。例如,我在教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8 Topic 3 Let’s go and watch the fashion show 時,我先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時裝表演的錄像,立刻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他們邊觀看,邊討論,然后,我引導學生對模特們進行描述。
T:What’s it about? Ss:It’s about a fashion show.
T: Right. It’s a fashion show. We call these people models.
從而讓學生理解生詞:model.
T:What’s the first model wearing? Ss: She is wearing……
然后讓學生用同樣的方式描述其他模特兒并導入新課1a部分。這樣的情景導入帶動了學生的思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因此,說英語課堂中情境的設置是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于一體,它像一座橋,架在渴求知識與獲得知識的必經之路上,這座橋架穩、架寬了,學生就可以輕松愉快地到達彼岸。
二、巧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創造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發現問題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在實施中學英語新課標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中學生喜歡刨根問底的特點,創設學生樂于探究的問題情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思維。
比如我在教“unfriendly”這一單詞時,就有一位同學提出問題:“老師,是不是所有的形容詞前加上un就可以表示他的否定意義呢”,這時候我沒有批評這位學生打斷了我的上課思路,而是因勢利導,對學生說:“You’re so clever! And you’ve given me a good question.”然后讓學生們課后先試著用un-與一些形容詞組合,教師在第二節課檢查并糾正,這樣學生既很快把unpleasant、uncomfortable等新單詞提前學會了,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英語思維能力。又比如在上七年級下冊 where is the postoffice?時,在看地圖練習對話時,大部分學生都是按照書上指定的路線來操練,而有的學生就問:“Can I find another way to the postoffice?”當得到老師的肯定后,學生們都興趣盎然,爭先恐后說出了不一樣的路線,這樣就使學生從固有的思維模式中解放了出來。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作為老師要針對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多創設問題探究情境,讓英語課堂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探究,促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獲得探究的樂趣、創造的樂趣,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三、巧設活動情境,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英語新課標指出,要通過活動來促進學生的知識拓展和理解。為了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就要給學生提供能進行言語實踐活動的教學情境,通過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做中玩,玩中學”,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情景中,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現在進行時態時,為了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現在進行時的結構和用法,我創設了這樣的體驗情景:周末的一個晚上,爺爺(小明飾)戴著老花眼鏡在看電視,爸爸(周曉華飾)在看報紙,媽媽(周丹飾)在洗衣服,小敏(葉軍飾)在作業。布置好場景以后,我高聲對同學們介紹:
This is my family. (指著人物一一介紹)My grandfather, my father,my mother and my sister.同學們都饒有興趣地看著我,很想知道我接下來要介紹什么。趁熱打鐵,我大聲地說:“My grandfather is watching TV.”并帶領同學們大聲朗讀這個句子,還把這個句子寫在黑板上,并且對動詞作了標記。同學們看我對動詞做了標記,也很留心動詞的變化。接著,我指著爸爸問:“What is my father doing ? ”“He is reading newspaper.”我又指著媽媽:“What’s my mother doing?”這時,我聽到有同學開始討論,我在旁邊提示了一下人稱和動詞,同學們立刻搶答:“She is washing clothes.” “What’s my sister doing ?” “She is doing homework.” 我又轉換了人稱和動詞與他們進行對話,發現我們的交流暢通無阻,表明他們已經明白了現在進行時的結構和用法,于是我引導同學們對現在進行時的結構和用法做了總結,這節課的教學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新課程改革后的課堂,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自主生成。那么,什么是知識生成呢?生成,就是對教育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它是對過去強調課堂教學過程的預先設定性、計劃性、規定性的一個重要補充和修正。在追求知識生成的教學中,知識是一個流動性質的綜合體,是動態的過程性存在。知識生成的課堂,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構建知識體系,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知識理念,通過思維的碰撞、自主的思考甚至動手實踐等方式,讓學生不僅記住知識結論,更能了解知識本質,能遷移、能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其本質是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
一、實施自主性學習是知識生成的前提
無論從生物學科的特點還是初中學生的特質來看,都需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生物學是一門以探究為主的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其學科特點需要學生具備探究精神,并在探究中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初中的學生,處在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對事物好奇心強,行為易受興趣的支配;學習態度處于自覺和不自覺的分叉口,自覺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并存;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個性張揚;好勝心強,往往無法正確評價自我:這些特質,使得初中學生不可能在課堂上真正做到自主性學習。因此,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所謂的自主性,必須依靠教師的引導、調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才能有效地生成知識。
二、以自主性學習促進知識生成的策略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其前提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瑞伯雷斯說過:“學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燒的火。”故要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呢?筆者根據自主性學習的特點,以課例片段來說明,重點闡述在初中生物課堂上實施學生自主性學習,促使知識生成的方法策略。
1.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步
創設情景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不管是設置疑問、懸念還是故事場景,都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比如在八年級下冊教材第八單元《用藥與急救》的教學中,筆者在新課導人時,就展示了一個現實火災情景的圖畫,引導學生模擬角色――假設你置身于火災現場,該如何進行自救;假設你是消防員,發現被救的傷員呼吸、心跳停止,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假設你是醫務人員,應該如何及時醫治出血病人。情景一鋪開,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就躍躍欲試,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喚起了學生渴望掌握常見急救方法的欲望。這也就是教師情景創設所產生的良性效應――成功地激發了學生自主進入探索狀態,使之在后續的課堂學習中自覺、積極、主動地全情投入,從而也讓教師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這是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第一步。
2.化被動為主動,是促使知識生成的保障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在課堂上,“他人”指的是“教師”和“同學”。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處于主導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州,利用情境、協作、對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但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并不是單純的教授,更不是代替學生的學習。所以,怎么學,如何自主地學,往往取決于教師怎么導,是否能導出學生獨立學習的內在能力。導學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提綱式導學、逐層啟發式導學等。
如在八年級《真菌》一課的教學中,“觀察與思考”要求學生說出“青霉和曲霉在形態和顏色上有什么不同之處”。當時我預測到:學生基于依賴、被動的原因,可能不會細致地觀察兩種真菌的不同。于是,我先給學生展示了兩張圖片,要求他們找出兩者的不同。結果,不同的學生采用了不同的觀察方法,但有的學生能找出所有的不同點,而有的學生卻找不完其不同點。這時,我就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探究的要領:按照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進行觀察;在相似中找出不同點,在不同中找出相似點。
由于我設置了“找不同”這一環節,使學習目標相當明確了,有效地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通過正確的觀察、對比,學生便能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將知識清晰地總結出來。這個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實現了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轉變為自主地探究。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既掌握了青霉和曲霉的不同等知識點,也掌握了科學的觀察方法,達到了知識生成的目的。
3.有效互動是促進知識生成的重要驅動力
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發揮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驅動力,是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高效性的重要保障。互動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包括導入、導學、評價等過程。
一是師生互動――常用的方式是“問答式”。在“一問一答”的動態過程中,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進行思考,通過小組的交流,激起思維的碰撞,讓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如在《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一節實驗探究交流課上,有一個小組的學生在設置實驗的時候,用了兩種實驗裝置來進行實驗,違背了單一變量的實驗原則。當這個小組展示的時候,不僅本小組內成員沒有發現此錯誤,而其他小組成員也沒有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通過師生互動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促進學生思考,讓其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可先展示本小組的實驗裝置,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見圖1)
接下來,教師就問學生:“l、3、4號瓶中種子不萌發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答:“1號瓶的種子不萌發是因為溫度太低;3號瓶的種子不萌發是因為沒有水;4號瓶種子不萌發的原因是缺乏空氣。”教師再進一步提問:“3號瓶還有什么條件和其他實驗組是不同的?”學生回答:“這個瓶子是大瓶子。”教師進一步提問:“那3號瓶的種子不萌發,到底是因為沒有水,還是因為瓶子大的原因呢?”這時候大部分學生就開始疑惑了,但馬上就有學生開始說:“瓶子必須是一樣大小,如果3號瓶也是小瓶子,種子依然不萌發,就能肯定地說明其原因只是‘沒有水’了”。最后,在學生自己分析、教師加以點撥的基礎上,總結出探究實驗的關鍵――“控制單一變量”這一知識重點。
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依然只是引導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沒有在發現問題的第一時間告訴學生正確答案,而是把現象呈現出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然后再通過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去分析問題,最終由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互動,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它使學生在課堂上處于積極思考的學習狀態,發揮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有效地進行學習。
二是生生互動――深化思維,真正自主學習。新課程提倡在生物課程中運用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學生在合作中形成一種融洽、和諧的人際氛圍。
如在七年級《開花和結果》的教學中,筆者為學生創造了自主活動的機會。教師要求學生組成四人小組,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解剖花朵,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并予以粘貼。在學生小組活動之前,教師用投影的方式提醒學生操作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項(教師只點出關鍵詞,提醒學生注意,而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小組在學習任務清晰的前提下,先合理分工,各有所為:有的負責取下花的各部分結構,有的負責粘貼,有的負責注明各部分結構的名稱,有的負責最后的交流和表達。他們在小組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通過小組合作,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精神;學生在思維碰撞中互相欣賞,同時也深化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可見,學生在參與學習的互動過程中,其實就是構建自主探究的有效過程,思維逐步達到深化,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三是正確評價――體現學生自主性。新課標提出評價應是多元化的。在自主性學習的課堂上,筆者比較傾向于學生之間的互評,這也是體現學生自主性的重要方面。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而自我意識是自主性學習的本質。其類似于“課堂反思”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機會,讓學生進一步驗證知識的正確性和嚴謹性,對知識的學習達到了不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三、以自主性學習促進知識生成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