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8 02:08: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專業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以人文教育為基點,明確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目標
英語專業是人文專業而非實用型、工具型專業。英語專業教育是“人文教育”而非功利教育。人文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或稱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的理念,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其邏輯起點和理念目標;人文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自由、博雅與全人。如張汝倫所言,“人文教育是通過文史哲的學習,通過對人類千百年積累下來的精神成果的吸納和認同,使學生一方面有獨立的人格意識,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養和同情心,對個人、家庭、國家、天下有一種責任感,對人類的命運有一種擔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時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為人類的一分子對于全人類的責任;它在使受教育者豐富和發展自己的人格的能力的同時,也在為社會和人類培養合格的公民”①。英語專業本應該將我們的專業培養理念定位于此,以免繼續培養“語言技工”,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要將這種“技工培養模式”轉變為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應該回歸人文學科本位,致力于重點培養人文“通識型”或通用型英語人才,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兼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誠然,“聽、說、讀、寫、譯”等技能是英語專業的立業之本,然而單一的技能訓練遠遠偏離了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理念,所謂的“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也更無從談起。在指導學生夯實英語基本功底的同時,教育者更該引導學生“登堂入室”,進入英語專業的殿堂,真正達到張汝倫先生所表述的人文教育的培養目標。具體來講,在基礎語言技能課程設置之外,教育者理應盡可能地利用語言這一文化載體,開設以英語語言文化、文學、哲學等為核心的專業課程。作為世界文明的兩大源頭,“兩希文化”無疑是人文課程設置的重中之重,與其相關的課程如“古希臘羅馬神話”、“宗教節日”、“圣經閱讀”、“西方宗教”等也理應作為“西學”課程設置的重點。通過此類課程的設置讓學生詳細掌握西方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科學技術、等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文化認同感。讓學生逐漸具備人文視野、人文情懷、人文追求。
二、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調查
(一)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調查
針對目前我國英語專業教育存在的理念上和現實主中存在的問題,作者對山東與上海的幾所高校的英語專業文化課程設置現狀進行了現狀調查和對比。山東高校分別是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齊魯師范學院等;上海高校分別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調查結果表明,所有被調查的高校,無論其屬于何種類型,都基本上達到了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開設了基礎層次的文化入門課程。各高校普遍開設的英美文學選讀、歐洲文化入門和英語國家文化概況等。山東各高校的人文課程的開設也大都僅限于此,但對比其它高校的文化課程設置,山東大學明顯優于其它省內高校,如他們開設了歐洲文化史和其他各小語種國家的文化史課程。除此之外,山東大學在通識課程的設置上明顯加大文化課,甚至兩希文化相關的課程設置,如歐美文化與文學,考古學與世界文明史(人文)、圣經人物點評、世界遺產概論及欣賞(人文)等通識課程。上海的幾所高校也開設美國文化相關的課程,如復旦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美國歷史與文化,華東師范大學的美國文化。被調查中的上海高校中有四所都開設了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中國文化要義及中國歷史及文化、復旦大學的中國文化等。在深層次文化課程設置方面,調查結果表明,文化課程的設置與該高校的綜合實力、英語專業的培養理念密切相關。除山東大學外,山東其他高校基本沒有開設更深層次的文化課程。上海高校在此層次上要明顯優于山東諸高校,特別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依賴于其強大歷史、師資、辦學條件等,文化課程的設置在廣度和深度上均超越了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人文課程不局限于英語專業,體現了英語專業的人文性。作為全國專門的外語類院校,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英語專業教學和科研均處于學科領先地位,西方文化和文化比較類的課程設置方面,尤其凸顯其強大的專業力量。東西方文化導論、跨文化交際、西方宗教專題研究、現代西方哲學精華、尼采與東西方文化、美國電影研究、歐洲電影研究、圣經選讀、希臘羅馬神話選讀、大眾文化、歐洲文藝鑒賞等課程的設置與教學無不彰顯出其在英語教學與研究方面的強大實力和領先地位。無論是上海的綜合類大學還是外語類院校,對文化課程的設置均體現了其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素質和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技能的人才的培養理念。
(二)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調查的結論
經過以上調查對比,結論非常明顯:所有被調查高校在基礎層次的文化課程設置方面都基本達到大綱和課程教學要求,在中層和深層次的文化課程方面,眾多高校的文化課程設置缺乏豐富性和深度,在人文課程的設置上非常薄弱,在教學內容上僅限簡單介紹層面上。相比較而言,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復旦大學明顯優于其它高校。這也是上外近幾年來一直致力于人文課程改革的理念所致。
三、英語專業課程改革建議
針對這一對比和結果,筆者總結如下:我們要徹底改變以往的英語專業培養理念、專業定位和課程設置,增加文化課程設置的比例,加深文化課程設置的深度,把英語專業的教育徹底回歸到“培養博雅之士”的人文教育,由此才能恢復英語專業培養的本質所在,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專業人才和“合格的公民”。為此,針對山東諸高校在英語專業的定位和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略獻芹曝,希望對英語專業的課程改革起到些許作用。1.對原有基礎文化課程進行梳理。主要是體現連貫性、進階性,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專業性和人文性。如將我國大多高校所開設的“英語文化入門”析分為“英國文化”、“美國文化”等。2.對原有專業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進行優化。如:將“《圣經》故事賞析”改為“《圣經》與西方文化”,將“古希臘羅馬神話賞析”改為“古希臘羅馬神話與西方文化”等,以提升課程的人文內涵和專業品質。3.完善英語專業人文通識課程體系。對原有歐美文化、文學、語言學、翻譯四大板塊的選修課程進行擴充,讓學生自由選擇:語言學、文學理論、哲學、宗教學、歷史學、心理學、政治學等,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修養、思想能力和研究能力。4.開設更多的文化必修課程。諸如“比較文學”“中西文化比較”“英語史”“歐洲文化入門”“西方哲學精華”“西方文明史”“英美歷史”“英美社會與文化”“文化研究入門”“社會問題圓桌討論”“西方藝術史”等課程。英語專業的傳統定位歷時久遠并牢固難破,理念的轉變并非朝夕可變,課程的改革也會是牽一發動全身,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努力也必將是細致而長久,因此,需要我們每一位英語專業教育者的齊心努力,以恢復英語專業的本來特質。
作者:王葉娜 公麗艷 單位:齊魯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一、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分析
筆者參與了我校外語系近三屆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寫作指導工作,通過對這三屆畢業論文的綜合分析,發現英語教育方向的畢業論文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論文選題雷同率高
筆者初步統計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的2011屆畢業生的229份論文,論文選題涉及語言學方向4人,文化方向38人,文學方向66人,英語教育方向120人,其他方向的1人。在教育方向的選題中,關于某種教學法或教學模式應用的文章占29%,寫中小學階段英語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的占59.2%,其他教育階段的占0.8%,教學案例分析方面占11%,占比例較多的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方面的選題雷同率極高。這與學生過于依賴網絡搜集資料,對課堂所學專業知識僅局限于接受、極少進行反思,以及平時看書少思維局限有極大關系。
(二)論文中教育方面術語運用不恰當
有些學生在畢業論文中使用教育方面術語時不嚴謹,存在概念混淆的情況。比如,有名學生的論文題目是實施有效教學策略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但在該生的論文中只提到了游戲教學法,全身動作反應法,合作學習法和討論法,這些看似有效的策略實際上屬于教學方法,該生對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理解模糊,把教學策略等同于教學方法,理解片面,把這一術語表示的含義人為窄化了。教學方法是師生互動的方式和措施,最為具體、最具可操作性,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學策略的具體化。而教學策略不僅表現為教學的程序,還包含對教學過程的元認知、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在外延上大于教學方法。比如: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拋錨式教學策略,自我反饋式教學策略,隨機通達式教學策略,支架式教學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學習策略等。
這類錯誤跟部分學生論文寫作基礎工作準備不足,對一些基本的專業術語缺乏應有的理解,在搜集資料階段沒有進行合理的分類有關。歸根結底是沒有端正、嚴謹的寫作態度,缺乏鉆研、求真、求實的學習精神,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論文結構拖沓松散
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論文初稿結構混亂,無條理。有的學生論文寫作時主題思想不明確,文章無中心,比如某篇論文主題是多媒體教學在英語課堂的應用,但是其行文中卻屢次提到傳統教學方式,其文章篇幅遠遠幾倍于對多媒體應用的描寫,導致文章主次不明。有的學生寫出的論文結構安排不夠緊湊,邏輯混亂,文章表達順序有誤,前后顛倒。例如,謀篇論文主題是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課堂的應用,但該生把任務型教學方法的應用寫在第二章,而把該教學法的介紹放在第三章。這些跟學生沒有掌握應有的專業知識、技能,文字表達能力差,寫作實踐少有極大關系。
(四)論文內容與所學的英語教學法的一些方法以及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知識關聯極少
英語教育畢業論文可以選擇的方向有:英語教學過程分析,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教學,某種教學法或某理論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實證研究,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在英語教育方面所體現出的影響或啟示,影響英語學習者的因素,教師的教學方式分析,個體教案分析等等。
統計表明,我校英語教育方向論文內容涉及到游戲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在詞匯,聽力,閱讀教學方面的應用較多,相對而言,對于情景教學法,交際教學法的應用較少。另外,在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如涉及支架式教學、英語學習效能感、元認知策略、歸因方式、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等在本科生的畢業論文中鮮有體現。究其原因,以上現象與學生的論文寫作態度不端正,知識面狹窄、思維僵化,過于依賴網絡例文有關。除此以外,對已學的教育方面的知識僅限于死記硬背,沒有把教育理論知識與英語教育論文寫作結合起來。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是衡量專業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英語專業師生教學相長的過程,要解決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學生、教師及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二、針對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學生方面
1.端正寫作態度,由于部分學生對論文寫作的態度不夠端正,導致畢業論文寫作的許多問題,筆者建議學生應該高度重視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它不是應付老師和學校的作業,而是對大學四年專業學習的檢驗以及對將來工作實踐的預演。
2.注意知識的積累,擴大專業學習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通用知識儲備量,使學生論文寫作言之有物,而不是干巴巴的堆砌詞語,東拼西湊,拾人牙慧。此外還應多了解英語教育專業的前沿問題和相關研究的學術論文,吸取精華,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的累積。
3.勤于思考,反復習作。不斷的吸收消化所學知識、延伸思維廣度,更新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深刻領悟英語教育與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的關聯性,才有利于培養和提高未來英語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使論文寫作更有實用性、專業性和建設性。
雖然在寫作上的問題表面上看都是學生的原因所導致,但究其本質和教師及學校的教學安排及管理是分不開的。
(二)教師方面
1.提高創新意識。只有創新型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在教學和論文指導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啟發學生拓展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為英語專業的學生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幫助其養成愛問、善問、會問的思維習慣,只有這樣,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時才會更有新意。
2.增加知識儲備量。一位優秀的英語教師應該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還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只有英語教師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夠把自己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為了讓學生有更大的知識儲備量,首先自己應擁有一碗水,但是要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知識,就至少要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
3.加強論文指導。教師除了會傳道授業,還要會解惑,在實際論文指導中如何解惑對有些教師來說是個挑戰。在做好教學、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時又兼顧論文寫作指導,時間、精力及自身修養等方面都面臨極大考驗。正因如此,教師更應該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為做好英語教學工作和論文指導工作而不斷努力。對每個學生的指導應不少于三次,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可以安排會面,電話,QQ,電子郵件,微信等指導形式。
(三)學校方面
1.重視論文寫作,加強課程建設,使課程更有多樣性,針對性。為了增強我校英語教育方向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畢業論文寫作能力,有必要增加對中小學英語教材分析的課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拓寬選題范圍,提高論文內容的專業性。另外,除了《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這門課程之外,還可以考慮開設與英語專業論文各寫作方向息息相關的講座或選修課,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在論文寫作時遇到的種種困惑,例如開設與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寫作有關的選修課或專題講座。
2.建立更加有效的畢業論文質量監控體系。建立權責分明、行之有效的畢業論文監控體系對提升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質量至關重要。筆者認為有必要成立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督導小組,制定統一規范的論文格式、程序及評估體系。對畢業論文寫作前期的開題、中期的論文檢查、后期的論文答辯等進行多角度、全過程的隨機和定期抽查,發現問題并及時反饋、解決問題。通過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對畢業論文質量的監控,提高英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
3.加強外文書籍及英語教育方面的前沿資料的建設。師范類院校的英語專業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中小學培養合格的英語教師。未來的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比較扎實的語言功底,獨立進行科學研究和活動的能力和良好的英語寫作能力,那就需要在所學課程的基礎上擴大閱讀量,尤其是多閱讀外語類和英語教學方面的書籍、報刊雜志。
三、結語
關鍵詞: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翻譯報告;問題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8-0126-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32
前言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人民文化需求持續增長,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媒介之一,其重要性愈加突出,它不僅肩負著傳播中國社會文明,弘揚中國先進文化的使命,還要扮演開拓者的角色,引進西方文化寶庫中的優秀文化、智慧思想,開啟民智,豐富、充實國民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在專業交流領域及國際經濟舞臺肩負著不可替代的溝通使命。
為響應國家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號召,作為西南地區獨立學院之一的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目前正處于教育模式的轉型階段。而英語專業的在校大學生,作為英語語言的學習者和運用者,需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靈活自如地借助英語這一交流工具達到交流目的。外語學習包括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翻譯技能處于最高階段,也就是說翻譯技能是檢驗語言學習者綜合運用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因此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語言文學學院在2015屆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撰寫畢業論文時,新增了“翻譯實踐+翻譯報告”這一撰寫方式,以此檢驗英語專業大學四年級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市場對翻譯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1 . 翻譯報告撰寫及答辯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翻譯報告是用學術語言對整個翻譯活動的敘述和總結。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語言文學學院英語專業2015屆畢業生以“翻譯實踐+翻譯報告”的方式撰寫畢業論文的嘗試剛剛處于起步階段,以下是筆者在學生翻譯報告撰寫及畢業答辯期間收集的問題,并對此提出相應的對策或改進措施,希望能給以后的翻譯報告撰寫者、指導教師及教學管理者提供借鑒或參考。
1 . 1 選材及翻譯方式單一化
本院英語專業2015屆畢業生共152人,其中選擇以“翻譯實踐+翻譯報告”的方式撰寫畢業論文的畢業生共109人,約占畢業生總人數的72%。109人中,約20%的畢業生選擇“漢譯英”翻譯方式,80%的學生選擇“英譯漢”翻譯方式,而幾乎所有的畢業生選擇的翻譯材料都以文學作品為主。
由此可見,畢業生選擇撰寫畢業論文的方式以“翻譯實踐+翻譯報告”為主,基本和學校轉型期的轉型理念相吻合;而以“英譯漢”為主的翻譯方式正好反映了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不強,語法知識掌握不牢固,缺乏對漢英翻譯技巧或翻譯策略的運用,對漢英文化差異的洞悉不透徹等特點;以非文學翻譯材料為主的現象也暗示了學生平時的學習內容及翻譯實踐較少涉獵非文學翻譯領域,以非文學材料為主的翻譯能力比較弱,這和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相悖,也與目前人才市場需求脫軌。
1 . 2“翻譯報告”用“Translation Report”還是“Reflections”?
筆者在答辯過程中發現,部分指導教師或學生(以下也可稱作“學生譯者”或“翻譯報告撰寫者”)認為“翻譯報告”應使用“reflections”一詞。翻譯報告是在翻譯實踐的基礎上,客觀描述譯者的整個翻譯活動過程,包括源文的選取、翻譯過程中如何運用所掌握的翻譯理論或技巧處理具體的翻譯問題以及譯者對本次翻譯實踐活動的總結和反思等等。對此,筆者查閱了以下詞典:
《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辭典》對“reflection”的解釋為:“Reflection is careful thought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
《牛津高階雙解英漢詞典》(第四版)對“reflection”的解釋為:“(spoken or written expression of an idea)arising from thought, memory or consideration.”
《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辭典》對“report”的解釋為:“a written document describing the findings of some individual or group.”
《牛津高階雙解英漢詞典》(第四版)對“report”的解釋為:“spoken or written account of sth. heard, seen, done or studied etc.”
從以上兩大權威詞典分別對“reflection”和“report”的解釋不難看出,前者反映的是主體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思考而后者關注的是主體對客觀存在的敘述。此外,由黃國文主編的《MTI畢業論文寫作指南》一書中所提供的范本(P112)也用了“report”一詞。故筆者認為,翻譯報告用“Translation Report”較恰當,在翻譯報告中,“reflections”只是“report”的一部分,即譯者對整個翻譯活動的思考、總結部分。
關鍵詞:開放教育; 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0022-01
電大開放教育畢業論文寫作是實踐教學環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鍛煉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根據開放教育本科英語(教育方向)教學計劃的規定,學員在基本修完本專業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后,進入以撰寫畢業論文為主的集中實踐環節。但目前來看,電大開放教育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論文整體質量。針對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有必要進行認真思考與分析,更好地解決它們,使電大開放教育英語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1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1.2學生寫作目的不明確,寫作態度不端正。
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訓練。它既是教學過程的需要,更是培養目標的需要。可是,這種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沒有得到學生的充分理解和重視。相反,有的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馬虎應付,存在僥幸心理,企圖蒙混過關;有的學生則存在懼怕心理。因為除了完成一般畢業論文所要完成的各個環節以外,英語專業的學生還需用全英文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但很多人認為自己是成人業余學生,沒有能力用英語來寫論文,因而缺乏相應的自信。
1.2 論文觀點不明確,敘述多,論證少,類似經驗總結。
由于外語專業畢業論文既要檢查學員的語言水平,又要考察論文內容,因此對學員論文的新穎性要求不高,但一定要求觀點明確。有的學員在Introduction 部分寫了不少的字,但不知道他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例如題目為"O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the High School"的論文,作者在開頭部分講了"In a word, English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iddle school. I will discuss i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ccording to my teaching experience."看了這些內容,大家認為他下面要寫的是經驗和心得體會,至于主要觀點是什么,讀者依然不明白。這種不能明確論點的論文,是沒有價值的,也是不符合規范的。
針對以上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對開放教育英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的特點做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
2開放教育英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的特點
開放教育英語本科專業(教育方向)學員所寫的畢業論文除了具備學術性(scholarly)、創新性(original)、規范性(formal)這幾個畢業論文的基本特征外,還具備了英語教育方向的獨特性:即職業性(professional)和過程性。
具體來看,本科英語的畢業論文設計分為問題分析、方案設計、項目實施、項目評估和項目報告幾個階段。學員的研究必須針對其課堂中確確實實反映出的問題;方案的設計必須符合要求;實施階段必須嚴格監控,保證有一個月的實施時間;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研究要如實評估;項目報告,也就是最后的論文必須符合論文的寫作規范,要體現指導過程。
3改進和加強開放教育英語本科階段論文寫作實踐環節的措施
根據開放教育英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的特點及學員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措施。
3.1進一步提高本校指導教師、外聘教師及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重要性的認識。
3.2以英語專業畢業論文指導書為依據,開設畢業論文指導課。
開放教育英語本科階段針對論文寫作環節有一本專門的指導書《論文項目設計》(顧曰國主編,外研社出版),但是以往由于各種原因,我校都沒有開設這門課,采用的是讓學生自學的方式。筆者建議應該由專門的老師系統的講授這門課,讓學員了解電大開放教育英語本科論文的特點及特殊要求,從而避免把普通高校英語本科畢業論文的要求與電大開放教育英語本科專業的畢業論文混為一談;同時,通過講授這門課,讓學生熟悉英語論文寫作流程,明確英語論文寫作規范,少走彎路。
3.2加強學生寫作基本功的訓練。
提高寫作水平必須從基礎抓起。學生在平時的自主學習中要加強基礎語法與句型的訓練,加強詞的詞性、用法、搭配等的學習。輔導教師則可以通過加強對《高級英語寫作》這門課的面授輔導,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同時加強對《跨文化交際》、《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等涉及語言文化課程的面授輔導,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英語的思維方式和寫作習慣。教師在導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適當的案例(《跨文化交際》這門課中就有很多)把母語和英語進行比較,找出兩種語言的差異,提高學生英語表達的準確性。
結語。
畢業論文寫作是一個極其艱辛的實施過程,改進和加強開放教育學員畢業論文寫作的措施也有待于進一步探索。綜上所述,只要指導教師能幫助學生端正論文寫作態度,明確寫作的目的,建立積極的撰寫心態,同時合理地指導學生選題,安排論文撰寫時間,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師生共同的努力下,開放教育本科英語階段的論文寫作的質量一定能得到大的提高,電大開放教育培養"實用性、應用性"人才的辦學宗旨,也一定能得以體現。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英語專業 本科畢業論文 網絡寫作策略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有著重要的意義,《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認為它是考查學生語言能力、獨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參考,“評估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方式”。[1]近年來,雖然有了更多關于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的研究,內容既涉及微觀的選題、摘要、主題句、語言和格式問題,又涉及宏觀的現狀分析、論文指導體系和評估機制問題。[2][3][4][5][6]然而,卻鮮有學者論及網絡資源的利用。這不僅與我國高校豐富的中英文電子圖書資源和全球幾千億之巨的中英文網頁資源明顯不協調,[7][8]而且與很多本科學生的實際上網情況和畢業論文對網絡資源的嚴重濫用很不協調。因此,如何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預防網絡抄襲、合理有效地利用日益發達的網絡環境和日益豐富的網絡資源,是適應信息時展、進一步提高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擬探討如何利用豐富的中英文網絡資源,發揮個人網絡信息能力,實現畢業論文寫作的網絡策略,在方便教師論文指導和管理的同時,也方便學生更靈活地運用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減少論文寫作的工作量,降低論文寫作的難度,進而有效地提高畢業論文寫作的效率和質量。
一、絡寫作策略的基本原則
結合學生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網絡寫作策略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資金節約原則。盡量免除不必要的經濟壓力,充分利用現有的個人電腦、聯網手機或者公共電腦的軟硬件設施,同時發揮個人的網絡和現實人際關系,有效獲取所需資源。(2)時間和空間靈活利用原則。網絡寫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實現隨時隨地上網就可以寫作的構想。(3)語言文化的敏感原則。首先,由于大多數電腦或者手機設備的系統都使用中文軟件,因此為了在搜索英文信息時不受中文信息的干擾,需要把網頁瀏覽器的語言環境進行調整,并且把國外搜索引擎的偏好和指令語言都改為英語。其次,英語論文與中文論文有較大的區別,在寫作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漢語語言文化的負遷移。(4)遵守國家的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
同時,雖然畢業論文的長度、語言、結構、格式和內容都是對本科學生嚴肅的挑戰,但英美國家長期的學術傳統和相應網絡資源的豐富已經能夠在較大程度上解決很多問題。所以在寫作過程中學生要對自己的信息需求保持敏感,遵守信息素質原則,在實際行動中貫徹信息獲取、評價、整理和合理利用的基本步驟,挖掘并發揮網絡資源優勢,自主解決論文寫作中的諸多問題。
二、畢業論文的網絡寫作策略
根據網絡、網絡資源和畢業論文寫作過程的特征,網絡寫作策略的成分包括:硬件環境、軟件環境、網絡和畢業論文的相關知識、信息處理、寫作模板和樣本、語言工具、通訊工具、論文修改工具和反抄襲檢查。
網絡寫作的硬件環境由能夠進行上網服務的手機和電腦構成。公共網吧和學校的計算機實驗中心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如果辦理個人手機或者電腦上網業務,就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確認自己的手機或者電腦具備所需要的無線或者有線硬件配置;而且,無線服務的覆蓋范圍要能夠滿足自己的個人需要。總的來說,近幾年的手提電腦和2009年上市的手機終端通常都支持高速無線上網服務。
網絡寫作的軟件環境包括瀏覽器軟件、文檔閱讀和編輯軟件、文檔轉換軟件,以及文檔存儲服務幾個方面。很多電腦上網瀏覽軟件(如Internet Explorer,Google Chrome)都有相應的手機版瀏覽軟件,但更常用的手機瀏覽器卻是Opera,UCWEB和GO。在通過設置正確的上網方式后,手機和電腦就能利用瀏覽器使用大多數共同資源了。網絡上有較多優秀的在線free word processors,不需要在電腦或者手機上安裝。使用方便而功能又幾乎能與Microsoft Word媲美的當屬Google Documents。用戶通過聯網手機或者電腦在獲得免費Gmail賬戶后即可進入自己的文檔空間,創建文件并進行編輯和儲存,安全性能較高。其它所涉及的軟件主要依據資料的文檔類型而定,但通常是.doc,.ppt,.xls文件,這些都能上傳到Google Docs打開或編輯;對于.caj,.kdh,.pdf,.省略、搜搜問問)、電子商務(如淘寶網店)、電子圖書館、個人社會關系獲取或者傳遞所需的電子資源。把握所需信息必須了解的程度,適可而止,同時也要明確不同信息的所需類型(網絡工具書、普通網絡文本、網絡圖書、電子學術期刊、圖片資料、視頻資料、音頻資料、軟件、數據庫等),以便于利用搜索引擎的不同功能或者專門搜索引擎進行比較準確的查找,或者便于確定在廣域網還是學校電子圖書館查找。信息的評價是指通過閱讀所獲信息、比較同類資源、查詢作者背景、查看網站域名和信息組織方式等,篩選獲得的信息。通常,如果信息者沒有學術或者高校工作背景,可以查看網站是否屬于.edu,.gov.省略網域來作出初步評估。信息的整理是指通過summarizing,synthesizing,paraphrasing,quoting,highlighting和commenting等方式進行處理,利用眾多的免費在線軟件服務,對過濾后的信息作用進行評價和標識,并通過超鏈接等方式把它們整合到自己的寫作計劃中。信息的使用是指合理合法地使用資源,尊重信息者的使用協議,遵循APA,MLA或者CMS等文獻使用的學術道德規范。
絡寫作過程中還有一些標準模板和自動程序可以使用;常用的有論文寫作模板和文獻引用的自動生成程序。很多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都有MLA,APA或者CMS格式的論文寫作模板(template)可以下載,寫作者只需要在相應版塊寫入相應內容即可。但選用的時候要注意模板所對應的論文格式印刷版本,以避免信息陳舊問題。而論文文獻格式的自動生成程序(bibliography generator)則可以幫助解決復雜的引用規范問題。使得文內引用(in-text citation)、腳注和尾注(footnote and endnote),以及文后的書目制作輕而易舉就能完成。在眾多的相關程序中,綜合性和信度都比較高的是Son of Citation Machine;它包括了主要文獻格式和主要文獻類型的引用格式,也及時更新了文獻格式的版本,是網絡寫作的可靠資源之一。
論文寫作過程中的信息溝通主要是和指導老師的充分交流,和同學的必要交流,以及和虛擬社區相關人士的有限交流。與指導老師交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論文整體質量和按時完成畢業論文,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的電子郵件或者實時通訊軟件(communication software)實現;和同學交流主要是為了獲取或者交流信息,也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的電子郵件或者實時通訊軟件實現;和虛擬社區相關人士的交流主要是為了在保證信息安全的情況下獲取所需信息,主要通過社區群組(groups,communities,forums)和電子郵件來實現。
利用網絡寫作本科畢業論文可以比較有效地防止網絡抄襲行為,包括表層網絡抄襲、深層網絡抄襲和網絡兜售的論文。表層網絡抄襲是指抄襲不需要提交用戶信息就可以檢索到的網頁資源,付費的數據庫和網絡資源不在此列。除了把學生論文的可疑部分或者關鍵部分的關鍵詞放到通用搜索引擎中搜索以外,還可以使用在線的文獻抄襲檢測系統(plagiarism checker/detector/scanner)發現這種行為,譬如EVE2和Viper Anti-plagiarism Scanner。深層網絡抄襲主要是指抄襲數據庫資源。檢測這種行為可以分為兩種策略:一是關鍵詞搜索:先把論文的可疑部分或者關鍵部分通過國內外數據庫專用搜索引擎進行檢索;在檢測到抄襲行為的情況下,如果可能,還可以把相應的論文下載到本地計算機,通過文件對比軟件(file comparison software)確定抄襲的比率(如弗吉尼亞大學的免費軟件WCopyfind);二是購買以數據庫為主的反抄襲服務,如CheckForPlagiarism和CNKI英文檢測系統。由于學生提交的稿件都是電子文檔,指導老師可以較早地把學生的論文上傳到在線檢測系統,及時阻止網絡抄襲行為。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國內的論文作坊也不計其數,英語專業本科論文價格也依據性質的不同而價格各異。通常,他們數據庫中的論文價格在300元人民幣左右,而“原創性”的論文則需要1000元以上。在一般情況下,通過在本地計算機或者手機上查看文檔屬性或者高級屬性就可以發現問題。如果結合論文寫作過程管理(包括對選題、提綱、原始資料及論文稿件版本的審查),論文作弊的成本就會大大增加。通過查看電子文檔屬性、對比不同的電子文檔版本、跟蹤學生的論文修改情況,只是簡單地點幾個鍵,買方和賣方就會面臨很大的信用風險。這些措施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規避不誠實行為。
三、結語
手機或者電腦網絡積聚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提供了發達的通訊功能;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網絡寫作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條件。論文過程所涉及的選題、提綱撰寫、資料收集、稿件寫作、問題咨詢、指導和管理等環節都可以通過網絡軟硬件資源來完成。相對于傳統的論文寫作方法,網絡寫作策略具有諸多的獨特作用。它首先賦予了論文寫作更靈活的時間和地點,比較適合當前教學和科研任務繁重的英語教師及四處奔波的大四學生。其次,網絡寫作策略延伸了論文指導老師的內涵,網絡上千千萬萬的信息提供者都或多或少充當了這個角色,大大減輕了師生雙方的壓力。再次,老師可以從以往語言或者格式等繁瑣問題中抽身出來,更多地從寫作過程的簡便性、結構的合理性、內容的思想性等方面給學生提供建議,幫助學生自主解決畢業論文寫作中的諸多問題。最后,網絡寫作策略還能夠有效利用網絡資源阻止泛濫的學術不端行為,培養學術誠信。
但在網絡寫作策略實施過程中,我們可能遇到的兩個常見問題是:(1)由于資金等因素影響,有的優秀網絡資源可能不穩定,間歇或者長期不可獲取;(2)由于信息太多或者太少而茫然不知所措。對于前者,需要保持比較靈活的資源使用態度,善于尋找替代資源。而資源太多時則要增加限制條件,利用高級搜索功能縮小范圍;在資源缺乏時則要減少限制條件或者更改搜索關鍵詞,尋找另外的解決辦法。總之,日益豐富的信息存在于不可見的網絡上,只要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就可以把畢業論文的網絡寫作策略發揮好,從而有效提高畢業論文寫作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S].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穆鳳英.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調查與思考[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27(4):138-142.
[3]孫文抗.英語專業學士論文寫作現狀分析[J].外語界,2004,101(3):59-64.
[4]顏靜蘭,倪薇.英語專業畢業論文規范操作思考[J].外國語言文學,2005,86(4):259-263.
[5]王崇義.加強畢業論文指導,提升學生素質[J].外語教學,2004,25(6):73-76.
[6]陳,薛榮.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監控體系構建與實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05:204-205.
[7]魏志玲.西部師范院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22(9):152-154.
摘要:
通過調查發現,英語專業本科生論文存在文內和文后參考文獻引用不規范、部分論文存在抄襲和剽竊現象以及論文統計數據隨意性較大等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學術誠信教育機制不夠健全以及師生的學術誠信意識不夠強。建立健全學術誠信教育“管-監-檢-懲”機制、完善學術誠信教育體系以及強化學生的學術誠信主體意識,是提高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英語專業;本科生;學術誠信教育;路徑
學術誠信是大學生重要的學術品德之一。然而,大學生學術不誠信現象屢屢發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高校學術誠信教育的擔憂,由此對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產生質疑。英語寫作是英語本科教育中的一門主干課程,貫穿整個大學生涯。經過各階段的寫作訓練,學生是否已掌握了基本的學術寫作規范,形成了良好的學術素養?為了解英語專業學生學術誠信現狀,筆者對某高校2015屆英語專業120名本科生的課程論文、學期論文和畢業論文進行了調研,旨在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
一、英語本科生論文寫作中學術不誠信的主要表現
筆者采用觀察法,以英語專業本科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其撰寫的課程論文、學期論文和畢業論文為語料,調研其文內引文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情況。英文文獻的著錄依據美國語言學會出版的《MLA科研論文寫作規范》(MLAHandbookforWritersofResearchPapers)和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APA格式手冊》(2010年版)(PublicationMan⁃ual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中文文獻的著錄主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2005年頒布的《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7714-2005)(該版本替代了舊版GB7714-1987)的規定。然后,利用中國知網“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TMLC2)”,對120篇畢業論文的總復制比、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復制比進行檢測。最后,通過分析,概括出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的狀況。經統計發現,學生論文中存在學術失范和學術不誠信兩種情況。第一,文內引用格式錯誤。主要問題有:英文人名寫錯;論文為多個作者時,格式寫錯;未寫文獻年代。第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不規范。主要問題有:漏寫或誤寫作者、題名、文獻名、出版地、出版年代等;著錄格式錯誤,如期刊本應用[J],卻用了[M]表示,等等;遺漏或用錯符號,比如出版地后面應用“冒號”,卻寫成“逗號”,等等。第三,引用他人文獻而未標明出處。120篇畢業論文復制比統計結果如下:論文總復制比大于30%的占10%,其中有4篇論文復制比分別達50%、55%、70.8%和85.9%;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41.7%;介于10%-20%的占33.3%。論文第一段復制比統計結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6.67%;介于10%-20%的占29.2%;介于10%-20%的占41.67%。論文第二段復制比統計結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35.8%;介于10%-20%的占36.67%。第四,抄襲和剽竊他人成果。論文數據隨意性大。有的論文數據不可信,經不起推敲,屬于隨意編造等問題。因而對英語專業本科生進行學術誠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加強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教育的方法
英語專業本科論文中學術不規范和學術不誠信的現象,既有來自學生自身的因素,同時也折射出教育管理和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因而,應從健全管理機制、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以及增強學生主體意識這三方面著手,實施學術誠信教育。
1.發揮教育部門的職能作用,構建學術誠信教育“管-監-檢-懲”機制。第一,以國外誠信管理機制成功經驗為借鑒,建立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檔案。學術誠信檔案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誠信觀念,規范其誠信行為。將學生的誠信情況(如作業、考試和論文寫作)記錄在案,并與獎學金評定、出國推薦以及未來職業和生活等掛鉤。有不良記錄者,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方式體驗、踐行誠信,逐漸養成自覺誠信意識。第二,以制度為保障,建立學術誠信管理、監督、檢查和懲罰體系。成立專門的學術誠信管理和監督機構,制定詳細的學術規范和標準,監督并定期檢查學術失信行為和防治情況。對學術失信行為情節較輕者,給予批評教育,情節嚴重、影響惡劣者,給予嚴厲懲罰,并在通告欄、網站上予以公布,以便懲前毖后,防止學術不誠信行為滋生蔓延。在各個環節的實施過程中需把握以下幾點:首先,在制定規范和標準時,不妨參考《MLA科研論文寫作規范》和英美高校的學術規范條例,細化規則,并輔以實例,使學生有所參照。其次,在監督環節上,可采用多種方式,如生生監督、師生監督。再次,在懲罰環節,應提高懲罰的執行力,而不是紙上談兵。除了進行學術規范教育外,“防患于未然”尤為重要。比如,可以采用現代技術——反抄襲軟件來遏制學術失信行為,可采用學生先自測,學院在論文答辯前再檢測的方式。若整篇論文和各章節的重復率超過學校規定的比例,則責成論文作者修改。再次檢測若仍達不到要求者,則不予答辯。第三,以本科生參與為手段,營造良好的學術誠信氛圍。在我國,學術誠信教育主要依靠政府和教育部門的行政手段,從政策的制定到實施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成為被動接受者。其結果是,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實踐體驗,不利于其學術誠信意識的形成。因此,應當加強英語本科生的參與度,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學術誠信教育活動,營造學術誠信氛圍,使學生逐步內化學術誠信理念。比如學校教育部門可邀請學生參加制定學術規范條例,監管和裁決學術失信案例。圖書館、學生會和學院可專門設置學術誠信教育網頁,組織學生相關規定、標準、規范、條例和懲罰措施,供學生隨時查閱。此外,學生可在校刊、校報和櫥窗登載學術誠信教育文章或宣傳冊。另外,采用英語學習經驗交流、英語演講比賽、學術誠信知識競賽和英語論文寫作比賽等方式,加強大學生學術誠信自我教育。
2.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完善學術誠信教育體系。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為指導,強化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意識。學術誠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學術價值觀以及對學術誠信的認知。因此,要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學術誠信意識,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他們樹立正確的學術價值觀,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研精神,在學業和學術上互相信任,坦誠交流觀點,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成績,公平競爭,自覺遵守學術規范,抵制違背學術道德的行為,成為學術誠信的捍衛者。第二,以年級為階段,實行“入學教育-課程論文-學期論文-畢業論文”的“一條龍”學術誠信教育培養模式。“一條龍”模式的具體做法是:以英語專業新生入學教育為契機,開展“學術誠信周”活動。人手一本《新生入學手冊》,內容包含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使新生一入校即感知科研誠信的重要意義。對于一、二年級的課程論文或課程報告,任課教師應強調學術規范的重要性。同時,可采用高年級學生進行講座的形式加深低年級學生對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認識。同伴講座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為中國學生“往往對正式的規則并不在意,而來自同伴(peer)的口口相傳(wordofmouth)對其更有影響力”。到了二、三年級,學生在撰寫學期論文或學年論文時,逐步養成了學術誠信的習慣。及至四年級撰寫畢業論文時,便會習慣成自然。總之,學術誠信的培養需要經過系統、扎實和持久的訓練才能產生效果。第三,以“導學”為抓手,提高英語教師學術誠信教育指導水平。教師是學生學術誠信養成的引路人。因此,廓清“指導什么”和“如何指導”是關鍵。針對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筆者曾提出“十三導”的原則,即論文前期準備階段的“六指導”(導學風、導目的、導閱讀、導文獻、導選題、導信心)、寫作過程的“三指導”(導科研態度、導宏觀與微觀結構和導耐心)以及答辯過程的“四指導”(導總結、導陳述、導答辯和導意義)。受此啟發,針對引文和參考文獻規范,筆者提出“六導”的指導思路,即:導學風——樹立“質量意識”“規范意識”“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導目的——闡述引文和參考文獻的意義;導閱讀——閱讀并仔細研究引文和參考文獻規范;導查新——如何在網上、圖書館查閱、篩選和記錄參考文獻;導格式——比較和分析文內引用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和規范;導耐心——用心對待參考文獻的細枝末節,如“標點”的用法、各種文獻的著錄方法以及作者、出版社、出版地和出版年代的正確寫法,等等。
3.強化責任意識,激發英語專業學生學術誠信的主體作用。第一,以自律為準則,強化學術誠信自教和內控意識。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提高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強自我道德培養和自我道德約束,自覺、自愿地遵守學術規范,成為學術誠信的傳播者。第二,以國際和國內“規則”為準繩,掌握基本的學術寫作規范。學術誠信是建立在學術寫作規范基礎上逐步養成的習慣。因此,了解和熟悉學術寫作相關規范是第一步。要了解國際上學術誠信教育和學術寫作規范動態,與國際學術慣例接軌。
參考文獻:
[1]張春芳.近五年英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調查與思考——以某校為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9,(2).
論文摘要: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教育機構愈來愈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然而,由于通識教育的缺乏,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學生卻被認為缺乏思想,頭腦空洞的一代。因此,如何改革英語專業教育,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從通識教育的特點出發,指出通識教育是英語專業教育解決當前問題的必然選擇。
1.引言
自建國以來,我國英語專業教育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以培養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為目標的教學階段和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教學階段。無論在哪個階段,英語專業教育的設計都著眼于培養具有英語實踐能力的專才(胡文仲,2008)。但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全球化大趨勢已對高校英語專業學生自身的綜合人文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
然而,現如今,人們普遍抱怨外語院校的學生缺乏思想,頭腦空洞,專業狹窄。可見現今的英語教學并不能有效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英語專業教育何去何從?在全球化的今天,面臨著“人文教育缺失,創新力不足,素質結構失調”(王生洪,2007)等社會挑戰,英語專業教育又該如何突破專業瓶頸,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的個性發展?
本文從通識教育的內涵及特點出發,進而討論英語專業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通過以上研究,作者指出大力推廣通識教育是英語專業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英語專業學生適應全球化時代挑戰的唯一出路。
2.通識教育的內涵及特點
通識教育,又稱人文教育或自由教育,是以文史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當前,美國高等教育學會對通識教育的界定為“一種能夠增強并培養個體應對復雜性、多樣性和變革的能力。它既強調了解更寬范圍的知識,又強調在某一領域內取得專業的成就。這一教育理念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同樣幫助他們獲得寬廣知識和相關知識領域所需的智能和技能、以及知識、智能等的運用能力”。綜上所述,我認為,高校英語專業通識教育應是“以人文本”的教育,其應具有以下特點:(1)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分析能力和情感調節能力;大力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培養學生的道德價值觀;(2)優化學生專業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研究領域;通過經典作品閱讀,思考,發展學生的文化對比能力;(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并能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4)具備廣博的母語與目的語文化知識,具備跨文化敏感性,能在欣賞不同國家文化的同時,積極推廣母語文化;并形成正確的民族文化觀,避免民族優越感及種族偏見與歧視。
3.英語專業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3.1通識教育可以解決英語專業專業設置的潛在問題。
“專業”是我國根據社會職業分工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分門別類進行高深專門知識教與學活動的基本單位。然而,專業化的課程設計本身就存在問題。張汝倫指出:“現代學術分裂制度將各種知識加以專業化和細化,同時也使學術和知識四分五裂。”(2005)而在這種分裂、狹隘的課程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必將是學術視野狹窄、學術思路狹隘、缺乏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
例如,在本科、研究生教育階段,英語專業被細分為語言學、文學、翻譯、國家研究概況等分支。誠然,學科分類有助于學生對某特定專業知識的研究,但是,過細的學科分類很難確保學生能觸類旁通,對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我認為,語言學、文學、與翻譯是聯系最為緊密的三門學科,它們涉及了人類所應掌握的核心知識,諸如哲學、歷史、藝術、政治與宗教等。同時也是在此基礎上,其他相關的英語學科才會建立。因此,過早或過細地劃分英語學科,并且只強調學生對某專業領域知識的了解,只會對學生專業學習起到阻礙作用。相反,學生的通識教育課程應廣泛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相關方面的研究。
然而,可喜的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英語學科領域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分支,諸如: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對比以及英語傳播學。這些學科的出現,無疑對本專業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及跨學科知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英語專業通識教育教育也可以充分發揮其跨文化、跨學科的作用,著重培養學習者的人文素質以及分析、批判等邏輯思維能力。
3.2通識教育與英語專業教育的相互影響。
通識教育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識教育有助于學習者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并豐富著英語教學的內容。傳統英語專業教育,在本科層次階段,高度重視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巧的培訓。雖然,這些技能的訓練無疑會為初學者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然而,過分強調語言使用的流暢性、準確性,一方面,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忽視了英語學習的豐富內容。尤其,在英語全球化的今天,英語已成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有效工具。因此,英語的交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本專業學習的重點已從單純的語言學習轉變為跨文化學習、跨文化交際技能學習,等等。那么,英語專業的學生就應該跳出學科的限制,廣泛吸收哲學、文學、藝術和宗教等多元化的知識,去探索、欣賞和借鑒其他燦爛的文化。
其次,英語教學應承載著通識教育。這點從英語學習中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的相互關系就很容易得到理解。楊曉峰認為:“深厚的語言功底是人們獲取精神博大的人文知識的必要前提。”(2008)。只有通過廣泛的人文社科等知識的學習,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獨特的文化傳統,行為與思維模式;并且逐步去除交際中的民族優越感,消除種族偏見與歧視;才能學會公正比較,欣賞與評價各國文化。相反,廣博知識的學習也更能激發英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最后,英語專業的通識教育應囊括中西方人文社科知識的精華。近幾年來,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引進,中華文明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學者發現,很多學生不懂得與外國人交流,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知如何在交流中表述自己的文化。尤其,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本應是中西方文化的橋梁,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又怎能推廣、傳播民族文化?因此,我認為,只有通過通識教育才能使學習者全面了解中西文化,形成批判性思維,從而促進自身健全的發展。
3.3通識教育的實施是英語專業學生適應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
目前,隨著各國人民頻繁的接觸以及相互依懶程度的加深,一個全球化的社會正在悄然形成。而英語專業的學生,由于其專業與職業的影響,更容易強烈感受到全球化帶來的挑戰。通識教育,不但可以使學生體驗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更為重要的是,通識教育旨在培養一個能從容面對變化、具有全面素質的人。zeleza注意到通過通識教育,學生能夠從多方面理解文化現象,能夠察覺事物之間微妙的聯系,能夠不斷尋求多種問題解決方式;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發展。因此,我認為通識教育對學生產生的更深遠的影響是它能增強并培養個體應對復雜性、多樣性和變革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作為合格的全球化公民應有的能力。
4.結語
不可否認,近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通識教育依然任重道遠。很多外語類院校已經為學生開設了部分通識教育課程,但是由于教學管理松散,教師開課隨意,以及學生選課的趣味取向,等等,通識教育的效果差強人意。因此,各外語類院校應積極進行改革,承認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作用,培養高品位的人文校園文化環境,加強課程體系建設與管理,加強課程師資建設,將通識教育落到實處,從而使英語教育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胡文仲.序言.孫有中主編.英語教育與人文通識教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王生洪.通識教育:追求大學教育的本然價值[j].中國教育報,2007-10-30.
[3]張汝倫.我國人文教育的現狀及出路.孫有中主編.英語教育與人文通識教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一)“強基礎”而非“重專業”
衡陽師范學院外語系商務英語專業培養要求明確了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英語語言、文學、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英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良好訓練,打下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這些都是“強基礎”的要求,也是英語專業的培養要求。商務英語專業的在專業上只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語言知識的“同時”“系統掌握國際商務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努力提高實踐能力”。課程設置也體現了“強基礎”的特點:學科基礎課雖然有21學分,占177個總學分比例的11.86%,但是,其中絕大部分是英語聽力、英語語音等語言基礎課,唯一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商務英語學科概論)也只有一個學分,占總學科基礎課的4.8%,占總學分的0.56%。專業必修課是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這個部分課程數量有所增多,但英語語言課程數量的比例依然較大,占總的專業必修課學分的30%,除去二外的10個學分,商務英語課程占專業必修課的52.5%,約為一半。可見,該人才培養方案的“強基礎”,不是強商務英語專業基礎,而是強英語語言基礎。
(二)重技巧,輕能力
在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科專業課程大多是傳統的英語語言基礎課,強調聽、說、讀、寫等語言基本技巧,如英語聽力、英語語音、英語閱讀、英語寫作等等。在專業必修課中,英語語言課程仍然占據不可動搖的核心地位,其中英語閱讀和基礎英語從I到IV,所修學分達到21個。專業必修課中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的設置也非常具有語言特色和技能培養特色,商務英語、商務英語口譯、商務英語筆譯、商務英語聽說、商務英語閱讀、商務英語寫作等強調商務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巧的課程占商務英語專業必修總課程的87%,而強調商務能力的課程只有國際市場營銷和國際商務談判兩門,占13%。
(三)選修課姓“英”不姓“商”
專業選修課程的開設是對專業必修課程的一個有益的補充,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但可供選擇的課程大多姓“英”而不姓“商”,英語國家概況、中國文化概論、外事禮儀、英語語言與文化、西方文化概論偏重文化方面,雖然是商務英語專業所必須的,但比例偏大,甚至出現內容重復。另外,英語語言學導論是純英語語言課程,翻譯技巧與實踐也不能算是商務英語專業課程,余下商務英語專業選修課占總選修課大約一半左右。
(四)實踐課程設置無特色
該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性教學分為集中性實踐22學分,占總學分比例12.43%。 另外,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12學分,占總學分比例6.78%。從表一看出,商務英語專業實習、畢業論文、課外實踐和社會實踐與傳統的教育實習實踐在時間、內容、方式上幾乎沒有區別,缺乏專業特色。
二 地方院校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衡陽師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點和可取之處是很明顯的,比如在培養目標上,明確了商務英語的學科定位是“英語”而非“商務”。但其問題和不足之處也影響了商務英語專業的發展,如專業性不強,能力發展不夠,課程設置,特別是實踐課程設置沒有專業特色等等。如何對現有的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升級和優化,是加強商務英語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以就業為導向,優化課程設計
“根據英國商務英語專家Nick Brieger的觀點,商務英語應包括語言知識(language knowledge)、交際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s)、專業知識(profes-sional content)、管理技能(management skills)和文化背景(cultural awareness)”。“培養方案的制定應以充分的社會需求調查為基礎,這樣才能以適應社會需求,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并依此為標準進行課程設計以及指導實習實踐教學”。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強化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的學習,卻忽視了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因此,定期走訪企業,回訪畢業生,才能更好地明確市場需求。在課程設計上,除技能培養之外,更要強化專業特色。“應該突出商務英語的專業特點,形成以商務英語基礎課程為主、人文類課程為輔、語言類課程為支撐的選修課框架,三者的最佳比例為5:3:2,即商務英語核心課程占50%,人文類課程占30%,語言類課程占20%”;在高年級(五、六學期)強化職業實踐和實訓,增加物流、報關、國際單證操作等課程,為學生實習和畢業打下基礎。
(二)加強校企及校地合作,服務地方建設
“地方院校要以地方為本,服務地方,充分發揮自身學術優勢,為地方社會經濟建設服務。地方院校還要要根據本地特點,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加強高校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在各方面的合作,積極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地方院校生于地方,長于地方,服務地方是地方高校發展的必然選擇。地方院校要積極推進地方化,辦學模式向地方開放,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參與高校的建設”。加強校企校地合作,可以遵循“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原則。“引進來”指的是引進企業資源,聘請企業管理人員和一線工作人員,以講座、報告或授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報關、單證操作、外貿流程、商務交往等實務教學,并積極與地方合作,開展對外服務,以項目方式驅動教學。“走出去”指的是教師和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國際。首先,可以選派青年教師到商務英語專業辦學時間長、富有經驗的院校,包括對外經貿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學習進修或者攻讀與商務有關的專業學位,也可以派遣教師到企業公司第一線進行實踐工作,獲得第一手經驗和資料,以便更好地充實課堂教學和實習實訓。其次,學生也要走出課堂,走向第一線,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公司或企業實踐操作,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報考國際商務師、報關員等專業證書,以考帶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突出英語工具性,實踐教學體現商務特色
地方院校可以在校內利用現有的各種教學設備,比如現有的語音室、電腦機房等等開展各類商務英語實訓活動。衡陽師范學院外語系在2013年引進了一套口譯設備,可供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練習口譯使用。另外,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也不一定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出現,可以是商務實踐報告,也可以是商務報表或者商務策劃書。在實習時間上,打破原有的固定時間,可以與企業探討,找出企業真正需求的最佳時間。由于大部分外貿企業的業務集中期為8、9、10三個月,因此,把寒暑假納入實習范疇,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或者把實習實踐與寒暑假時間結合,既有利于實習時間的延續,也能滿足實習單位的實際需求。商務英語專業實習要改變原來指導教師全程服務的模式,既不能任由學生放任自流,又不能全由指導老師大包大攬。由于單個公司或企業無法容納整個班的學生,可以以城市為單位派出實習指導老師,把城市分成幾個片區,每個片區選出一名實習生擔任組長,指導教師用巡視的方式來管理一個城市中分散的實習生。鼓勵學生租住在同一個或相鄰社區,以便于管理。每月召開一次全體實習生會議,每星期召開一次實習小組長會議,及時處理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樣的小組單位可以彌補實習指導教師不足的缺憾。商務英語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不一定要以某個公司或者某個企業為單位,可以是一個工業園或者一個寫字樓,這樣不僅使公司樂于接收實習生,而且便于學校管理實習生。
(四)轉變觀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文獻綜述
目前,針對我國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課程設置的依據研究。2.對比研究,將我國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與西方大學課程設置進行對比。朱望(2008)將中國大學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與西方大學進行了對比研究,總結出中國大學的必修課多于西方大學,所開設專業課課時和數目多于西方大學,跨學科課程少于西方,中國大學沒有獨立學習的課程而美國有獨立研習的課程。3.專業英語課程體系研究。楊鳳軍(2011)提出建立“厚基礎、寬口徑、有特色、重實踐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立足英語本位,突出體育特色。王正勝和丁素萍(2010)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上發表的論文“國內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研究”中提出英語專業考慮開設的課程包括:通識教育類、專業技能類、專業知識類、專業方向類、實踐環節類等課程。還應該重視隱性課程,根據教育學、語言學、語言教學等理論開設課程。提出了融合滲透式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方式,課程體系還應該根據各方面的變化適時調整,并對課程設置進行動態評估。王雪玲(2010)在“關于就業導向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策略研究”中提出了“英語+專業”的一體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應以專業為基礎,使外語作為技能、工具與專業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文化素養。常俊華在(2011)“民辦高校英語專業特色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中提出“專業+特色方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成為當前民辦高校英語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并提出了“專業平臺+特色模塊+職業技能培訓”的課程體系。
二、西安英語人才市場需求分析
本著使民辦高校英語人才真正順應時展需求,積極為西部特別是陜西地方經濟服務的精神,對西安市場英語人才需求現狀進行了調研。調研分析得出:80%的企事業每年都有引進英語專業人才的崗位計劃,其中翻譯公司和社會培訓機構需求量較大,政府部門、事業單位需求量較小。
三、課程設置理念及設想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
根據社會需求和院校發展現狀分析,陜西民辦高校應該培養服務陜西經濟和適應陜西就業市場的應用型/實用型英語人才。堅持以育人為本,以教學為中心,培養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寬闊的國際視野、專門的教育或商務知識技能,并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較高的人文素養,能熟練使用外語從事教育、商務、經貿、旅游等工作的應用型外語專業人才。
(二)課程設置
1.課內課程設置目前中國國內市場特別是陜西就業市場對英語專業的需求主要為:英語教師;英語導游;行業翻譯。因此,民辦高校英語人才培養應采用“英語語言技能+特色專業知識”的模式。按照“語言技能+特殊用途英語+職業技能培訓和實踐”構建專業課程體系。2.課外課程設置借鑒新西蘭Otago大學的做法,把每門課程課時劃分為課內學時(lecturehours)和課外學時(practicehours)。課外學時用于調研、下基層見習、實習等,把課內所學理論知識及時運用到實踐中。建議建立校外實習規章制度,建立校外導師制度,定期聘校外導師為學生授課。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決定著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根據陜西市場對英語人才需求的現狀,民辦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應該包括通識教育類、專業技能類、專業知識類、實踐環節類。課程設置需要師資、教學設備、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的配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動態評估。
作者:李慧
論文摘要:由于目前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不完善及英語專業教學缺乏激勵學生科學精神的動因,對理工科院校專業英語學生設立自然科學基礎課程成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必不可少的條件。這是由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和科學精神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所決定的。
一、前言
目前我國外語專業主要培養三類人才:知識型、復合型和應用型。幾乎所有理工科院校的英語專業都有著同一個目的:培養復合型人才。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到底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是所有此類院校面臨的關鍵問題。
本文從分析目前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現狀人手,以分析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和科學精神之間的關系為基礎,提出了作為學生科學精神培養必不可少的條件:設立自然科學基礎課程。
二、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現狀
目前,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由于擁有良好的相關專業資源優勢,在課程開設時過多地考慮就業因素而加重就業前景良好的相關專業知識課程,忽略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后續課程。另一方面由于教學理念模糊,在課程設置上貪多圖全,課程開設隨意雜亂、缺乏系統性、誤導學生失去學習重心。課程設置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導向,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一些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既無本專業扎實的基礎知識和過硬的應用能力,其它相關專業知識也不甚了解。
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形成的觀念,英語專業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培養英語比非英語專業學生用得更純熟的學生的地方。由于大學英語迅速發展而使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擁有明確的專業的同時也有可能具備較好的語言技能,英語專業如果不進行適當調整,發展前景不容樂觀。而現在的英語專業教學,大量的還是對語言本身的分析、講解;英語教師對語言、背景知識的講解與學生以后的工作缺乏相關性,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由于基礎教育高中階段學生過早分科,考入大學的文科大學生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的匱乏不言而喻。
但是由于外語教學自身的規律,以及教師思想上的忽視,在外語教學中往往只強調模仿、復現、記憶,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了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薄弱的后果。不少高校都存在如下事實:如果外語系的學生和文科其他系的學生比試背誦、復述能力,外語系的學生多半能夠占先;但如果大家一起討論某個涉及政治、社會、文化的問題,外語系的學生中不少人就會言而無物了;不少外語系學生的文章,英文表達不錯,可是內容貧乏。這種情況的出現跟他們知識面窄、思維能力差、缺乏創造性見解不無關系。
三、自然科學基礎課程與科學精神的關系
科學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對于科學來說,知識是“硬件”,而方法和精神則是“軟件”。
科學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識對客體的尊重精神和追求精神。科學精神在人自身的發展中有著重大的作用,使人能夠積極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從而獲得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
科學精神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古往今來,政治家、科學家、社會學家等從不同的側面闡述了科學精神的實質。有學者認為科學精神的實質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求真的理性精神,求實的實證精神,求新的創新精神。更進一步講,科學精神涵蓋:構成科學精神根基的實證和理性精神,促進科學進步的懷疑和批判精神,以及體現科學精神“靈魂”的自由創造精神。
因而學習科學知識并對科學知識進行反思的過程。即是接受科學精神熏陶的過程。因為科學理論和科學體系的靜態結構、科學知識產生、確立和發展過程,以及科學知識對人類社會影響的廣泛與深入等等,都有可能在科學精神方面給人以某種啟迪和教育。
四、科學精神培養途徑
對于一個民族的科學精神的培養,基礎在教育。科學精神和和創新能力并不是學生們往往聯想到的高不可攀的“真知灼見”和“創造發明”。只要誘導學生勤于思考,并提供他們實踐和訓練的機會,這種能力通過給學生創造條件而可能培養出來。
首先,學校要提供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其次,教師要自覺地把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作為自己的崇高職責,切實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第三,通過課堂討論引導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第四,如果教學中采取能激發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方式,有助于對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后,也是針對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的重中之重:設立自然科學基礎課程。
因為科學知識的講授是培養科學精神的基礎。如果不考慮擴大知識面,就會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無法完全適應未來的工作,在外語領域也難有建樹。其實擴大知識面和外語學習并非是矛盾對立的,人類的各種知識是相通的,某一門類的知識往往能對另一門類的知識有所啟發。也許從表面上和短時間來看,讀非英語類書籍占去了一定時間,但從長遠看不但不會影響英語學習,而且會有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掌握。
綜觀其他學校進行的改革,不同的大學基本根據自身的情況設立相應的課程。比如清華大學的英語專業為了培養具有較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基礎、較強的英語運用能力和廣泛的人文、科技、經貿等專業基礎知識。畢業后能從事翻譯、教學、商貿、管理、國際文化與科技交流領域工作的高級英語人才,在課程設置方面就突出清華大學獨特的學科交叉、文理工滲透、中外古今貫通的特點。清華大學英語專業自1983年恢復招生以來,由于歷屆學生具有文理滲透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始終保持較強的競爭優勢,具有可塑性好、適應能力強等特點,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和歡迎,其中不少人已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
像中國科技大學這樣以理工科為主的,其外語系英語專業偏向科技英語方向,招收理工類學生,培養具有寬厚自然科學基礎及一定專業知識,具有較廣播的文、史、哲修養的英語專門人才。而其英語專業(科技英語方向)主要學科課程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普通物理及實驗、計算機語言及應用基礎系列等自然科學基礎課程。
論文摘要:由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思維習慣、文化差異以及英語表達能力等各種因素,無形中增添了英語課堂上大學英語教學的難度。本文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寫作,提出應重視過程寫作在英語課堂上的應用,探討在大學非英語專業英語課堂中如何應用過程寫作來真正提高英語寫作能力。
一、引言
針對大學生寫作能力低下這種情況,國內外教育研究者提出 “過程寫作”。過程寫作認為,寫作是一種復雜的、循環式的心理認知過程、思維創造過程和社會交互過程,視寫作活動為社會交際活動,注重寫作思想內容的挖掘和表達,強調反復修改在寫作過程中的作用(胥海紅,2007)。由此可以得到啟示:在大學非英語專業的英語課堂上應該注重寫前的思考、討論以及寫后的修改、與他人分享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互動。
二、“過程寫作”的應用
1構思階段
構思階段即準備階段,非英語專業的英語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針對一個話題進行分組討論,每個小組成員都可發表意見,其他人(教師也可參與)進行評論或提問。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結合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選定話題,寫出提綱。另外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幫助學生尋找題材,深化文章內容。傳統英語寫作教學“過分強調語法結構,而忽視了寫作的整體訓練”,導致“學生走向寫作歧途”,因而“要加強寫作過程的訓練”(滕春紅,1996)。針對寫作課堂上的話題,督促和鼓勵學生讀一些經典名著,讓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英語寫作時模仿“英語人”的遣詞造句和思維模式等。例如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中的第一句是: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一般讀者對這一句一眼帶過,事實上,這是一個典型的掉尾句(periodic sentence) ,有著特殊的語用效果,句子在末尾達到了。我們要模仿的就是這種寫作技巧。
2草稿階段
草稿階段是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經過寫前準備和構思后,完成初稿寫作。在寫作期間,教師可以適時提供評論或建議,提醒學生運用寫作技巧或告訴學生去何處尋求更多的材料,來豐富內容,使文章更加有血有肉。例如:啟發學生運用一些連接詞或者過渡詞“first, second, third, finally, in addition, furthermore, besides, what was worse, more importantly, in contrast”等,以增強文章的條理性和邏輯性。另外針對學生寫作出現的問題,比如過多地使用簡單句,句子的信息量不夠,給出一些建議。例如簡單句:It is 7: 45.John finishes his breakfast.He collects his books.He then goes to school.此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這四個句子合并成一個簡潔且信息量大的英語句子。
3修改階段
在該階段要求學生找出自己作文中存在的語法、結構或者內容方面的問題。然后教師在英語課堂上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成員一起閱讀同伴的文章,盡可能地找出文章初稿時的問題并一同找出解決的辦法。最后學生根據同伴給出的建議再次修改文章。在小組互評和學生修改后,教師對學生作進一步的評改,教師不能只給出一些簡單甚至含糊的評語,如:Good,OK,not bad or just so-so,或者是給個分數A,B+,C等草草了事。教師要從單詞拼寫、語法等細節方面進行評改,還要檢查文章的主旨大意是否切題,內容是否連貫,條理是否清楚。
三、總結
總之,過程寫作幫助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培養構思階段、草稿階段和修改階段的技巧;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寫作和重寫;重視修改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挖掘內容;在寫作過程中給予學生各種反饋;鼓勵學生互相評改。在學生和教師互動的循環過程中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GrabeWand RBKaplanTheory and Practice of Writing[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6
關鍵詞:英語學習;學習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318-01
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的不斷發展和理論的逐漸完善,國內外語言教學界開始認識到掌握相關的學習策略對學習的重要性。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國內外的學者主要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學習策略是影響英語學習的重要因素。文秋芳(1996:11)說過“有關外語教學的一系列研究結果表明,當其他條件相同時,英語學習策略的差異對成績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近30年來,關于學習策略的研究十分全面并且不斷深入。
學習策略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最早研究外語學習策略的有Rubin(1975),Naiman et al.(1978),Wong-Fillmore(1976)以及Sterm(1983)等。J.Rubin是早期語言學習策略最有影響的研究者之一。她主要是對成功外語學習者(good language learners)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以及通過問卷和訪談等手段調查成功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使用學習策略的情況。繼Rubin之后,N. Naiman等人的研究可以說是學習策略研究的第一個重大發展。1978年Naiman等人出版了他們的經典專著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Naiman et al,1978,1996)。與以前的研究相比,Naiman等人的研究在深度、廣度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較大的改進。
1990年O'Malley和Chamot出版的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和Oxford出版的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基本上反映了80年代外語學習策略研究的成果,也代表了80年代學習策略研究的水平。
進入90年代以來,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繼續發展,而且出現三個新的趨勢:
(一)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與自主學習的研究結合起來,Wenden于1991年出版的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就是主要探討外語學習者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二)語言學習策略的培訓成為學習策略研究的重點,1998年Cohen出版的語言學習策略的另一部重要專著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的第五章“The impact of strategies-based in struction on speaking a foreign language”專門論述了以學習策略為基礎的外語教學模式對外語學習(特別是口語能力的培養)的影響;(三)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學習策略與文化的關系。代表這一研究趨勢的有Oxford 1996年編輯出版的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round the Worl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該書收集了有關世界各地外語學習策略研究的重要論文。其中專門有一章從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國外語學習者與其他國家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策略方面的異同。
如果說,國外外語學習策略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興盛于八九十年代,在國內外語學習策略則始于20世紀80年代,興盛于90年代后期。
1984年,廣州外國語學院黃小華在香港中文大學完成的以“An investig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s in China employ”為題的碩士論文標志著中國外語學習策略研究的開端。文秋芳也在1991年就學習策略與英語成績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調查和研究。進入90年代后,我國外語界對中國學生的外語學習策略展開了更廣泛的研究,發表了大量論文。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者有劉潤清(1993;2000),文秋芳(1995;1996)等。他們主要研究中國學生對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策略,并且局限于英語專業的本科學生。1996年,我國出版了第一部專門論述外語學習策略的著作,即文秋芳的《英語學習策略論—獻給立志學好英語的朋友》。該書以國內外學習策略研究的成果為基礎,概括了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框架,而且從實際出發介紹了各種學習策略的培訓方法。既有理論研究意義,又有實踐指導意義。程曉堂,鄭敏于2002年出版了《英語學習策略》一書,該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介紹了英語學習策略的研究背景、定義、分類、聽說讀寫以及訓練方法等重要內容,滿足了廣大一線教師的需要。2003年和2004,文秋芳、王立非編著了《中國當代英語學習與策略研究叢書》,該叢書包括學習策略理論研究,學習策略實證研究,英語寫作研究及英語口語研究與測試。這套叢書匯集了當前中國外語學習策略的重要研究及成果。2006年,劉振前,肖德法出版了《外語學習策略研究》,該書是一個國家級學習策略項目的論文集,其中很多研究填補了國內的空白,研究對象均為在校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
國內研究者主要是以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詞匯學習策略是研究重點,研究結果表明詞匯學習策略對外語學習有顯著影響(王文宇,1998;吳霞等,1998,張萍,2001;陳輝,2001;林敏,2003;張燁等,2003)。其次,交際策略引起學習者一定程度的重視。如高海虹(2000)以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學生為對象進行的研究表明,學習者較多地使用檢索策略,而非成就策略。譚雪梅等(2002)也對非英語專業學生交際策略的使用情況進行過研究。再次,學習策略與學習成績之間關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文秋芳,1995;文秋芳、王海嘯,1996;江曉紅,2003)。最后,策略使用的變化和影響策略使用的因素也被納入了研究范圍之內(文秋芳1996b;江曉紅2003)。
關于聽力學習策略的研究,代表性的有王篤勤2002年的文獻《英語教學策略論》對聽力教學策略進行研究,認為聽力教學策略指有助于培養學生聽力能力的課堂操作模式和技巧。蘇遠連2003年發表在現代外語上的的《論聽力學習策略的可教性——一項基于中國外語初學者的實驗研究》,通過調查聽力學習策略訓練對中國外語初學者,尤其是成功的學習者和不成功的學習者,在傳達式聽力理解成績,策略使用意識,學習信心等方面的影響,證實了中國外語課堂環境下聽力學習策略的可教性。馮建嶺等(2006)探討聽力策略的運用在高職聽力教學中的重要性與有效性;王振永(2007)對職業院校聽力策略訓練的有效性以及可行性進行了研究;錢亦裵(2008)闡述了在聽力教學中對學生滲透語用策略的應用;馬玲玲(2008)研究了元認知策略培訓對對于高職英語聽力教學的影響;蔡潔(2007)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的聽力技能訓練來了解其對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影響;曹慧芳(2007)對高職高專學生在學習策略的使用上的性別差異也做了研究。
參考文獻:
\[1\]O'Malley,J.M,&Chamot,A.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