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3 07:19: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金色的魚鉤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朗讀;智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081―01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有些教師無視教材中的生成因素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生成狀態,死抱教案,控制課堂,不敢或不愿直面學生的“節外生枝”,讓學生按既定“路線”被動學習;或對價值判斷不分主次、疲于應付;或聽之任之、無所作為。這些現象都是與新課改精神不相符的。時代呼喚新的語文課堂,學生需要新的語文課堂,為此,筆者將多年探究動態生成性課堂的四方面策略與大家分享,企望共勉共進。
一、自讀自悟促生成
在一次上《金色的魚鉤》的公開課時,筆者嘗試“抓住核心問題”長文短講。開課伊始,給學生觀看了幾個過草地的影視片斷,讓學生“盡情讀四次吃魚湯的文段,感悟老班長的所做所為”。十幾分鐘后,筆者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學生交流,沒想到學生不僅找出了感人的句子,還讀出了涌動的情感,交流中,更是對老班長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贊嘆不已。這堂課讓筆者受益匪淺,其實教師可以拋卻一切束縛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自主表達的空間,使課堂呈現出自由陳述的濃濃氛圍,聽到耳目一新的獨特見解。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課堂展現生命的色彩,這難道不是我們追求的理想課堂嗎?
二、馳騁思維促生成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只要我們在課文問題設計上摒棄 “答案惟一性”,多設置一些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學生自然可以依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對課文產生認同、共鳴,或進行質疑、批判。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設計:“從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啟示?”這個富有彈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和體驗,可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作出闡述。有的認為,應該像落花生那樣做個埋頭苦干、默默無聞的人;有的卻提出:現在是市場經濟,一個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銷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樣默默無聞,就沒有個性,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因此,該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時候,就要踏實工作,不炫耀,不張揚,像落花生一樣;該要表現自我、展示才華的時候,就得有蘋果、桃子、石榴那樣的勇氣。這里,學生之所以能萌發如此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和濃厚的個性色彩、答案迥異的見解,完全是因為開放性問題情境的設置。它猶如一方強勁的催化劑,有力地催生著個性的種子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三、朗讀體驗促生成
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生活(學習)經驗和親身經歷來感受語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動中獲取信息,受到啟迪。
1.有聲朗讀體驗。對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強的課文,筆者常借助情境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走入情境,走進文本,從而獲得真切的體驗。如,在教學《荷花》一文中描寫荷花姿態的一段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引領學生賞圖聽文――配音范讀――配音朗讀――朗讀評比――賞圖品讀,在這樣一個激情朗讀的過程之后,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2.角色朗讀體驗。對于一些故事性較強的課文,與其重復繁講,不如改變學生的閱讀角色,讓學生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進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真切體驗。
四、智慧引領促生成
筆者深以為然。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素質教育就是個性教育。但個性只能靠個性來培養,沒有教師的個性就沒有學生的個性,而教師的個性又往往體現于他的教學個性,這也是教師本人創造性能力的體現。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語文教學個性的教師是如何讓其學生去體驗語文魅力,進而對語文產生執著興趣的!另外,一個有理想的語文教師只有鑄成自己的教學個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系,惟有此,自己才能在眾多流派中自成一家。君不聞“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引申過來也可說“有個性的才是有魅力的”。但今天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語文教師在教學模式化的操作中“追隨于名家,模仿于技巧”,在應試教育的擠壓下“埋首于應試,汲汲于分數”,哪有時間奢談什么教學個性?
鑒于此,新一輪課程改革強烈呼喚語文教師的教學個性。那什么是語文教學個性呢?筆者竊以為,語文教學個性就是一個語文教師教學生命力的獨特呈現,它是指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包括文本處理、教學程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乃至教案的寫法等)所表現出來的帶有語文味的個人化的特征。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只有置身于豐厚的土壤,汲取思想的養料,開放出創造的花朵,才能實現語文教師教學的個性化發展。
一、厚積博學,“腹有詩書氣自華”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作為“學習共同體”中的“首席”,其獨特的個性品質(氣質、風格、情感等)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教師的個性品質又與其自身的學養有關。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養氣,詩書能為語文教師的氣質增華添彩。同時,在接受書的個性教養過程中,你又會用形成的個性眼光去解讀書中的個性。如此相互作用,語文教師身上的個性品質和獨特的“語文味”才會不斷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學富五車”,方有可能“才高八斗”。因此,語文教師首先就應該是個樂讀好學之人。任何一個語文教育家都離不開學習。事實上,很多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君不見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師,不論是蘇霍姆林斯基、卡耐基還是陶行知等,無一不是飽覽詩書、滿腹經綸之士,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們一代宗師的地位。另外,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礎學科,它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必須具備扎實的學術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養。盧梭就曾言:“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從這個角度來講,從一個教語文者上升為教語文之“師”,則須虛心好學,廣泛吸收,縱橫古今中外,融得眾家所長,同時也要定位一門,苦心鉆研,或古典文學,或現作,或語言文字等,讓學生從你身上就能感受到濃厚的“語文味”,使自己就成為一部令人感嘆不已的個性經典。
二、整合創新,“它山之石可攻玉”
俗話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采來的石頭不盡都是玉,它需要雕琢方可成器。因此,一個富有個性的語文教師要有“拿來主義”精神,且善于發展自我的吸收改造能力,從而鑄造自己的“殺手锏”。
隨著教育年輪的增加,有理想的語文教師都會嘗試在教學問題的實際解決過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學習借鑒他人的東西,其中包括專家理論指導、名家范例模式和同事經驗技巧等,如很多青年教師喜歡將名家教學模式、經驗技巧搬上自己的課堂。但是,教學是一動態系統,任何教學都是在特定環境下發生的特殊的過程,盡管有些東西是跨時空相通相聯的,但一味追尋模仿別人現成的東西,正應了一句話,“順著別人腳印走,踩出來的是坑而不是路!”
其實,一個有個性的語文教師是要有獨立思想來支撐的。沒有個性化的語文思想,教師就不可能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教學風格,而思想是在自己實踐并在對他人經驗改造吸收的過程中產生的。因此,語文教師個性化教學的形成和發展,應該在統攝提取他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用習得的經驗來印證自身實踐的體驗,通過不斷對照反思來更新教學觀念,通過整合改造來重塑教學行為,如此教師才能創生出自己的思想,彰顯自身的個性,揭示語文教育的真諦。
三、因長施教,“彰顯個性成一家”
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的個性要真正成為一種教育力量,還必須把個性的彰顯與自身特長相結合。十全十美的語文教師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語文教師都難做到同時具備十幾“板斧”。因此,語文教師提高自己素質科學而快速的方法,并不是“全面發展”,而是發展其教學個性,揚長補短,因長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到自己的特長,不斷突出、強化進而在實踐中擴展創新這一特長,如此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但須注意的是,個性化教學不等于什么教學模式、教學技巧,而所謂的教學模式、教學流派,從某種意義上講恰恰是語文個性化教學形成的最大的束縛與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