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6 04:54: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黃芪的作用和功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黃芪;活血;功效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3-0021-02
黃芪作為一味臨床常用傳統中藥,其應用歷史悠久。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醫書《五十二病方》里就有用黃芪和白蘞、芍藥、肉桂、干姜、蜀椒、吳茱萸、甘草等配伍治療疽病的記載。本品素有補氣藥中“耆長”之譽,有關“補氣”的功效。歷代本草記載和醫家論述甚多。每談及黃芪,必言其補氣,似乎定論已成。時至今日,黃芪作為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常用藥,為世所公認。歷版全國統編《中藥學》教材、《中國藥典》以及有關中藥學的專著中,在論及其功效或功能主治時也只言以上五方面作用。而更有甚者,在言及其他功效時也要把補氣作為基礎,似乎補氣已經成為了黃芪的中心功效,其他功效仿佛成了補氣后的間接效果。至于黃芪“活血”的功效更絕少獨立地提出。涉及到古代方藥以及現代臨床用藥有關其活血的功效時,則多從“補氣以行血”的角度解釋。然而,關于黃芪活血之功,歷代醫籍不乏記載,古今不少方劑都有應用,現代研究也有相關印證。筆者便就黃芪活血功效做一探討。
1 祖國傳統醫學對黃芪活血功效的認識
歷史上最早提到黃芪活血的本草著作當推陶弘景所集的《名醫別錄》,指出本品能“逐五臟問惡血”。后世諸如《日華子本草》,言其能“破癥癖”;李東垣的《藥類法象》提到本品善冶“血脈不行”;《本草綱目》記載張元素言其“活血生血”;張璐的《本草逢原》認為其“能調血脈”等等。如此種種的記載都說明黃芪具有活血的效力。
有關黃芪活血功效在臨床中的應用更非鮮見。如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的黃芪桂枝五物湯以黃芪與桂枝、芍藥、生姜、大棗合治血痹,肌膚麻木不仁;《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中的烏頭湯以黃芪與川烏、麻黃、芍藥、甘草相配治寒濕痹證,關節疼痛不可屈伸;《楊氏家藏方》中的蠲痹湯,本品與羌活、當歸、姜黃等藥同用,治風寒濕痹之血脈痹阻者;《圣濟總錄》黃芪散,黃芪與續斷、當歸等藥同用,治骨折筋傷,瘀滯腫痛等;《傅青主女科》中的理氣散瘀湯,以黃芪、人參、當歸、紅花、丹皮和姜炭,治跌閃小產,血流紫塊,昏暈欲絕;《張氏醫通》中的三痹湯,以黃芪、人參、白術、當歸、赤芍、茯苓、甘草、桂心、防己、烏頭、細辛、生姜和紅棗,治風寒濕氣合病,氣血凝滯,手足拘攣;《醫林改錯》中的補陽還五湯,黃芪與當歸、川芎、地龍等品同用,治痹證或中風后遺癥因氣虛血滯、肌膚筋脈失養,癥見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者等等。近年來,臨床上更是將本品及其不同制劑廣泛應用于冠心病、動脈血栓、肺栓塞、腦血栓、腦梗塞等多種血脈瘀滯者。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醫理論中氣和血的密切關系,黃芪活血的功效往往被掩蓋在補氣之下。又由于黃芪良好的補氣之效,當遇到其應用中有涉及活血之效時,人們往往從補氣的角度來解釋。比如補陽還五湯,是著名的治療“氣虛血瘀”的方劑。方中重用生黃芪為君,用量是其他所有藥物總量的五倍還多。在解釋該方重用生黃芪為君時,通常認為黃芪補益元氣,使氣旺而血行,瘀去而絡通。可是,補氣之藥俯拾皆是,緣何臨床很少見到運用其他補氣藥來治血瘀呢?于是又有人提出黃芪補氣時補中善行,儼然黃芪具有理氣的作用了。其實,如果根據黃芪補氣兼活血的功效來解釋,這個方子重用生黃芪為君理解起來就順理成章多了。近年來關于黃芪的實驗藥理研究得到了證實。
2 實驗藥理研究對黃芪具有活血功效的支持
在看實驗藥理研究前,我們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現代醫學里藥物對機體什么樣的影響在中醫學里可以稱為活血?由于此項目前沒有統一標準,筆者試就自己的理解做一探討??疾熘兴幹谢钛鏊帉C體的影響,筆者認為可以用以下幾個方面作為藥物活血功效的考量:擴張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減少血小板粘著和聚集;增加纖維溶酶活性,促進已形成的纖維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使血液流動加速;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
2.1改善血液動力學
2.1.1 擴張血管 石剛剛等 采用離體豚鼠心臟灌流和豬冠脈螺旋條生物檢定技術,發現黃芪注射液可使豚鼠冠脈流量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強;使氯化鉀和組胺誘導的豬冠脈條收縮曲線壓低,兩者均呈量效依賴關系,表明黃芪對冠脈有直接擴張作用。實驗表明黃芪凍干粉具有明顯降低心肌興奮性作用,從而導致心率減慢及心肌收縮力降低。由于心舒期的增長及收縮力的降低,延長了冠狀動脈的灌注時間,減輕了心肌對冠狀動脈及其分枝的壓迫,使冠狀動脈血流量明顯增加。有研究認為黃芪可以通過血管平滑肌細胞誘導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產生,促進N()產生,繼而激活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鳥苷酸環化酶途徑,導致血管擴張。
2.1.2 改善心泵血功能 張全貴等觀察到黃芪治療心血管疾病后發現左心功能改善,心排出量增加20%,心電圖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為90%,心輸出量、心臟指數和射心分數等均有所改變。薛芳榮等用心阻抗圖監測黃芪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并心臟收縮功能不全病人,結果表明黃芪治療后使心絞痛、胸悶癥狀明顯緩解,而且每搏輸出量(SV)、每分輸出量、心臟指數(CI)和EF值均明顯增加,左室峰射血率/左室射血分數(PER/LVEF)比值變小,說明黃芪可增加心臟搏出量和提高LVEF。
2.2 改善血液流變學
2.2.1 減少血小板粘著和聚集 孫維廣研究發現,黃芪在體外對正常人及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還有較好的促解聚作用。黃芪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能涉及其抑制血小板鈣蛋白活性,導致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化減少,cAMP降解減慢,血小板內的mAMP/eGMP比值升高。黃芪可使血漿前列腺素I2濃度增加,血栓素A2濃度降低。另外,黃芪能顯著增加小鼠紅細胞膜流動性,降低全血比黏度和細胞變形指數。可見黃芪通過保護紅細胞變形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血液流變性,促進血液正常運動。高建等通過實驗證實黃芪可提高應激小鼠血小板內cAMP含量,并對鈣調蛋白(CaM)具有抑制作用。磷酸二酯酶(PDE)的活性依靠CaM的調節,黃芪通過抑制CaM而抑制PDE的活性,使血小板內cAMP水解減少,含量增高,黃芪皂甙(AS)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而發揮抗血栓形成、延長動脈血栓形成時間的作用。
2.2.2 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 許艷等報道黃芪多糖能有
效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的含量,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凝集,擴張血管,降低血黏稠度,提高紅細胞膜的流動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過氧化脂質含量,減輕自由基造成的損傷。
2.2.3 抗血栓形成 王巧云等觀察黃芪注射液對大鼠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發現用黃芪注射液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凝固性,具有顯著抗血栓形成作用,能使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提高機體纖溶性,增加纖溶酶活性,亦能延長APTT、PT、TT而影響凝血過程,產生抗凝作用,松馳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降低血液循環阻力,改善血液循環,尤其是微循環,達到心功能改善。
2.2.4 降低血脂 吳勇等實驗發現,黃芪多糖用于治療抗動脈粥樣硬化后,血清中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MDA和ET有明顯降低,并升高NO、SOD及總抗氧化活力。光鏡檢查可見,動脈內膜表面基本光滑,內此細胞形態基本完好,未見泡沫細胞。
2.2.5 改善動脈硬化 徐品初等婦通過研究黃芪對老年大鼠主動脈和肺內膠元含量的影響,認為黃芪擴張血管的作用與膽堿能系統和組胺的釋放腎上腺素α、β受體無關,黃芪水提物能通過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誘導一氧化氮(NO)合成酶(NOS)的產生,而促進NO的生成,介導血管的擴張,抑制VSMC的增殖,抑制老年大鼠主動脈中膠原含量的升高,對調節血壓、抑制動脈硬化等有積極作用。
2.3 消炎作用 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炎癥反應的激活可能是導致斑塊不穩定的主要因素。冠狀動脈內脂斑破裂、血栓形成被認為是急性冠狀動脈事件,包括不穩定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發病機制。缺血缺氧造成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并釋放出一系列炎癥介質。楊沁等研究發現黃芪總皂苷能減輕組胺造成的血管內皮單層通透性增加,可顯著減少炎癥時滲出液量、中性白細胞游出數、蛋白質含量,降低滲出液中白細胞介素-8和NO含量。黃芪總皂苷的抗炎作用機理與其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對于血細胞、白細胞介素-8和NO等炎癥介質的作用,抑制氧自由基生成有關。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黃芪味甘,性溫。兩者雖然都有補氣之作用,但前者作用更強。此外,人參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這是黃芪所不具備的。黃芪的補氣作用遠不及人參,然而,黃芪之補偏于走表,其升陽、固表、內托和利尿消腫等功效,卻為人參所無。鑒于它們之功效同中有異,所以必須區別使用。
人參為大補元氣之品,以其能益氣固脫,所以,臨床上多用來治療大病或久病,或血脫致氣脫而出現短氣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脈微欲絕等。本品可單用,也可與附子或黃芪同用。大補元氣還表現在補益肺腎而平喘方面,如人參配胡桃肉或人參配蛤蚧治肺腎氣虛喘息,或短氣不足以息,聲音低微,脈虛弱等,皆是其例。人參之補還在于善走中焦,也表現在健脾止瀉方面。如人參配白術、茯苓、砂仁、蓮米、山藥、薏苡仁等,可治脾胃氣虛引起的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少便溏、久瀉不止等。
止渴生津,乃人參之又一功效。因此,在臨床上,可用其來治療下述諸種病證:①熱病傷滓而見高熱、口渴、大汗、氣傷液耗、脈大而乏力,可與清熱養陰藥同用,如人參配石膏、知母等。②溫病或暑熱傷及氣液而見汗出而多、口渴神疲,或津氣不足引起心煩失眠、短氣自汗、心慌心悸、脈細而弱等,用人參配麥冬、五味子等。
由于人參還具有安神鎮靜之功效,所以,它又可用來治療心腎不交所致之驚悸、恍惚、入睡不安等,且常與酸棗仁、遠志等同用。心脾兩虛而證見神疲健忘、心悸怔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短氣乏力者,用人參配黃芪、當歸、白術、龍眼肉等治之,甚為效驗。
此外,人參尚有壯陽作用,故隨癥配伍,可用來治療陽痿之病。所以然者,以人參能補益腎之元氣也。
黃芪之功效與應用,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補氣升陽,長于升舉之力。常應用于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崩漏及眩暈乏力,或短氣不足以息等,并常與人參、白術、升麻、柴胡等同用。二是固表斂汗。多應用于表虛不固的自汗。若衛氣不固、汗出,又復加外感風邪者,可與防風、白術同用,以固表逐邪。三是托瘡排膿。常應用于瘡癰久不潰破,或瘡瘍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又可用于瘡瘍潰破之后氣血虛弱、久不收口之患者,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伍金銀花、皂角刺、蒲公英等用之。四是利水消腫。常應用于陽氣不運所致之虛性水腫。通過黃芪補氣健脾,使脾陽得運而水利腫消。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而兼有氣虛的,亦可用之,且常與防己、茯苓、白術等同用。
綜上所述,人參與黃芪之功效,有同有異,故不可一見氣虛即用之,而應詳加辨別。否則,容易弄巧成拙,釀成誤治。如邪熱傷及氣津者,用人參則宜,用黃芪則不妥。因此,應區別使用。
芡實:坡的養生“寶物”
楊瑞新
宋代大文豪坡到老年仍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才思敏捷,他對養生很有研究,著有《東坡養生集》等書。坡的養生之道中有一條是吃芡實,吃法頗為奇異:時不時取煮熟的芡實1粒,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實10~30粒,堅持不懈。據說坡還極喜愛吃用芡實煮成的“雞頭粥”,并稱“粥既快養,粥后一覺,妙不可言也”。
性味:甘,微溫。
歸經:歸肺、脾、肝、腎經。
功效: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
識
黃芪和黨參相似,都是補肺脾兩臟氣虛的藥物。與黨參不同的是,黃芪有一個特殊功效,就是能治療一切中氣下陷引起的問題。
所謂中氣下陷,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臟器往下掉(比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或是一些向下走的生理行為過度活躍。比如說正常大小便是從下面排出的,中氣下陷時,就可能表現為慢性腹瀉;女性中氣下陷時,還會表現為月經不止等崩漏的情況。
黃芪能“升”,指的就是它有引導氣機向上,使臟器更為“挺拔”的作用。當然,這種“升”的作用不僅對臟器有效,對整個人體的生理活動都有一定的效果?,F代醫學研究還發現,黃芪有全面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歸根到底,這也是黃芪“升”的一種表現。
黃芪分為生黃芪和炙黃芪兩種。生黃芪的提升作用較強,因此一般都是用生黃芪治療臟器下垂的。用蜂蜜炙過的黃芪就是炙黃芪,它的補氣作用較強,更適用于想增加補益效果的體弱人士。
用
不少老年人在突然改變時(比如從坐位或蹲位改變為直立位),會出現頭暈、兩眼一黑、站立不穩、四肢乏力,甚至昏厥等情況,這在醫學上稱為性低血壓。性低血壓多見于老年或身體虛弱的人,中醫認為這種情況屬于“清陽不升”,最好的調理藥物就是黃芪。性低血壓,其根本原因就是血壓“不升”。用黃芪的目的,就是把血壓“升”上去。
1、黃芪枸杞都是較好的中藥材,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對于治療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暈、健忘、目眩、目昏多淚、消渴等病癥有著一定的顯著效果。用黃芪和枸杞泡水喝,能夠提高身體免疫力,既可以起到極好的養生滋補功效,同時具有補氣血的作用。它適合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群飲用,同時對脾胃虛寒患者具有一定的調養和治療的作用。
2、一起泡水喝能夠取長補短,黃芪具有補氣補津的作用,但是潤肺功能不明顯,而枸杞有著明顯的潤肺作用。所以它兩一起泡水飲用就可以互補,從而達到更好地保健功效。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黃芪;藥理作用;方劑配伍
黃芪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 始見于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 明《本草綱目》載“耆長也, 黃芪色黃, 為補者之長故名…”?!侗静莘暝础罚骸包S芪能補五臟諸虛, 治脈弦自汗, 瀉陰火, 去肺熱, 無汗則發, 有汗則止?!边m用于脾氣虛弱、體虛多汗、氣血不足、氣虛水腫等證?,F代藥理學研究明確了黃芪主要在心血管、物質代謝、抗衰老、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等方面的廣泛應用。
1 黃芪的藥理作用方面
1. 1 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多糖是中藥黃芪主要藥效組分之一, 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有促進作用, 能顯著增加血中的白細胞數量, 使噬細胞的吞噬指數明顯上升[1]。黃芪多糖拮抗綠膿桿菌在呼吸道黏附, 從而起到阻斷感染的作用[2]。能提高淋巴細胞的補體受體活性, 主要是CRI的活性[3]。能增強機體誘生干擾素的能力,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的復制。黃芪具有明顯提高T淋巴細胞功能, 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 因此對正常機體的抗體生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1.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黃芪總皂苷、多糖、黃酮等化學成份對心血管系統疾病有肯定的作用, 其藥理作用大多是綜合性的。黃芪對心臟器官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改善心功能和保護心肌細胞, 對于增強心肌收縮力具有重要作用。黃芪總皂苷可減輕自由基所致的心損傷, 減少乳酸脫氫酶釋放, 可縮小心肌梗死范圍, 減輕缺血心肌的損傷[4]。通過擴張血管以及改善微血管作用改善血流動力學。同時還能利尿降壓, 降低肺動脈壓及右心前負荷, 擴張周圍阻力血管, 降低動脈壓, 從而改善心功能。
1. 3 對物質代謝的作用 黃芪多糖對血糖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對正常血糖無明顯影響, 對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糖升高有很好的作用, 同時能顯著對抗苯乙雙胍導致的實驗性低血糖。實驗證明, 黃芪甲苷可以使模型動物血糖降低, 免疫力增強, 是黃芪功效發揮的有效成分之一[5]。
1. 4 延緩衰老的作用 人體內自由基的增加是衰老的主要原因, 經過實驗證明, 黃芪總苷及多糖能明顯低中老年小鼠腦中單胺氧化酶-B活性, 減輕因衰老所致該酶活性增高, 提高中樞兒茶酚胺水平。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和直接清除自由基等功能發揮其延緩衰老的作用[6]。
2 在方劑配伍中的應用
2. 1 補氣升陽 補氣升陽是指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 升發輸布后天水谷之精微。以補中益氣湯為代表, 該方源于李東垣的《脾胃論》, 由黃芪、白術、陳皮、升麻、柴胡、黨參、炙甘草、當歸組成, 以黃芪益氣為君藥。祖國醫學認為, 胃主受納與腐熟水谷,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 脾胃功能正常則能化生氣血以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 使全身臟腑組織、器官得到充分的營養, 從而保證身體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進行。
2. 2 益衛固表 用于肺氣虛及表虛自汗, 氣虛外感諸證。以玉屏風散為代表, 該方源于《丹溪心法》, 由黃芪、白術、防風組成。主治由表虛氣弱, 皮毛疏松所致易感風邪之感冒。方中以黃芪為君藥, 發揮其益氣固表之功效。
2. 3 利水消腫 用于氣虛衛表不固, 外受風邪, 以致水濕郁于肌表所致水濕失運的浮腫, 小便不利。以防已黃芪湯為代表, 由防已、黃芪、甘草、白術組成。黃芪與防已共為君藥, 發揮了益氣固表、行水消腫之功。
2. 4 托毒生肌 用于氣血不足, 瘡瘍內陷的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斂。以透膿散為代表, 由黃芪、當歸、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組成。方中重用黃芪益氣以托毒, 使正氣足以祛邪外出, 從而達到腐祛新生的目的。
此外, 黃芪與人參同用, 能增強益氣健脾, 升舉陽氣, 可用于病后氣虛體弱, 與附子配伍應用, 能補氣助陽, 可治氣虛陽衰, 畏寒多汗;與人參、龍眼肉、棗仁等同用, 可治氣虛不能攝血的便血、崩漏等證;正如《湯液本草》中言:“是上中外三焦之藥”。但任何藥物作用均有適用范圍, 如朱震亨:“黃耆, 補元氣, 肥白而多汗者為宜, 若面黑形實而瘦者, 服之令人胸滿, …”。故凡表實邪盛, 內有積滯, 陰虛陽亢, 瘡瘍陽證實證等, 均不宜用。
總之, 黃芪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 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循環、神經、消化、呼吸、內分泌和血液系統等疾病。隨著國內外學者對黃芪進一步深入地研究, 黃芪的藥理作用和功效主治將更加明確, 其臨床應用的范圍將更加廣泛。
參考文獻
[1] 房宇, 劉堯.黃芪的免疫調節作用研究進展.亞太傳統醫藥, 2012, 8(2):207-208.
[2] 余丹鳳, 孔繁智, 朱婉萍, 等.黃芪多糖抗呼吸道綠肥膿桿菌感染的實驗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 2007, 28(27):76-80.
[3] 張帆, 李嘯紅, 董建華.黃芪對小鼠胸腺細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中醫藥學報, 2004, 32(6):37-38.
[4] 職玉娟, 黃水清.黃芪總皂苷對H2O2誘導心肌細胞凋亡的保護作用.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013, 24(1):10-13.
[5] 劉必旺, 吉海杰, 許凱霞, 等.黃芪甲苷對免疫低下糖尿病大鼠的影響.山西中醫, 2013, 29(8):45-46, 49.
[關鍵詞]中藥 黃芪 藥理作用
中圖分類號:G4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3-0354-01
黃芪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近年來對其藥理作用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現綜述如下。
1 增強免疫功能
黃芪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細胞及多核白細胞數量顯著增加,使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數顯著上升,對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均有促進作用。正常人服用后,血漿IgM,IgE顯著增加,以全草效果最好。黃芪能促進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細胞的溶血能力,具明顯的碳粒廓清作用和增加脾重的作用。以上作用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存在,在免疫功能低下時同樣有明顯作用。黃芪對免疫功能低下不僅有增強作用,還有雙向調節作用。黃芪的有效成分F3在體外試驗中顯示對癌癥患者淋巴細胞功能有完全的恢復作用,在體內動物模型試驗中顯示出可全部逆轉環磷酰胺造成的免疫抑制現象,提示黃芪成分在免疫治療中可能是一種很有希望的生物反應調節劑。黃芪可以提高淋巴因子(白介素一2)激活的自然殺傷細胞(LAK)的活性。
2 對干擾素的作用
黃芪具有增強病毒誘生干擾素的能力。易感冒者在感冒流行季節服用黃芪,不僅可使感冒次數明顯減少,而且可使感冒癥狀較輕,病程較短。
3 增強機體耐缺氧及應激能力
黃芪多糖有明顯的抗疲勞作用,能顯著延長氫化可的松耗竭小鼠的游泳時間和增加腎上腺素重量,對小鼠多種缺氧模型均具有顯著的耐受能力,可明顯減少全身性耗氧以及增加組織耐缺氧能力。黃芪多糖有明顯的耐低溫作用,能使正常以及虛損小鼠的抗生存時間明顯延長。
4 促進機體代謝
黃芪可使細胞的生理代謝增強,這可能是通過細胞內cAMP,?cGMP的調節作用來完成的。黃芪還能促進血清和肝臟的蛋白質更新,對蛋白質代謝有促進作用,這可能是黃芪扶正作用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5 改善心功能
黃芪對正常心臟有加強收縮的作用,對因中毒或疲勞而衰竭的心臟,強心作用更顯著,表現為可使心臟收縮振幅增大,排出血量增多。100%黃芪注射液可使離體心臟收縮加強、加快。黃芪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左心室功能,還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延長有效不應期所致。
6 降壓作用
以黃芪煎劑、水浸劑、醇浸劑皮下或靜脈注射于麻醉動物(犬、貓、兔),均可使血壓下降,且作用迅速,持續時間短暫。降壓作用是直接擴張外周血管的結果。將黃芪注射液注入實驗犬的冠脈、椎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腦血管、腸血管等內臟血管,可使血管阻力指數下降,但注入腎動脈,腎血管阻力指數反而增高,提示黃芪對腎血管的作用與對其他部位血管不同。
7 保肝作用
黃芪能防止肝糖原減少,對小白鼠四氯化碳性肝炎有保護作用。黃芪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轉陰也有一定作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8 調節血糖
黃芪多糖具有雙向調節血糖的作用,可使葡萄糖負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顯著下降,并能明顯對抗腎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水平升高,而對胰島素低血糖無明顯影響。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黃芪對痢疾桿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A,B,c及金黃色、檸檬色、白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黃芪對口腔病毒及流感仙臺BB1病毒的致病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無直接滅活作用。
10 激素樣作用
黃芪具有類似激素樣作用,可延長小鼠的動情期,對小鼠的發育有良好的影響。
我父親患有腎病綜合征,服過很多昂貴的藥物,可就是斷不了根。由于病情時好時壞,稍不小心便復發,他整天緊鎖著眉頭,作為女兒,我心里焦急萬分。
有一次,我在單位里跟一位同事閑聊的時候,說起我父親的病情。這位同事聽了,怪我為什么不早點說。原來,他父親曾經也得過此病,后來是通過吃黃芪蒸鴨治好的。于是,我連忙根據他介紹的方法,做給我父親吃:取活鴨一只(約1千克),黃芪60克,以及生姜、蔥白、胡椒粉適量。先宰殺活鴨,拔毛、去內臟和腳爪,入沸水中汆透后撈出,用涼水洗凈、瀝干。然后將黃芪、生姜切片,蔥白剖開,與胡椒粉一齊納入鴨腹腔內,并注入適量清湯,用棉線縫合好。再把鴨裝在盆里放入蒸籠蒸2小時,取出后去掉黃芪、生姜和蔥白,吃鴨喝湯。一只鴨可分3天吃。
我父親連續吃了一個多月,人變得紅光滿面,一度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了。也許是味道鮮美可口,他隔三岔五就讓我如法炮制,以解解饞。至今已有三 年多時間,他的腎病從未復發過。
郎惠蓮(吉林)
腎病綜合征是以浮腫、蛋白尿、高脂血癥和低蛋白血癥為特征。中醫認為,它的發病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由于浮腫是血內蛋白質含量降低而引起,因此其性質是一種“虛腫”,治療當以補氣健脾為主,這樣才能達到利水的目的,使水腫消退,癥狀消失。
黃芪是治療腎病綜合征的理想藥物。其品種很多,一般以產于東北地區的北芪為好。其用途很廣,尤其是具有獨特的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藥效,成為近十年來最受關注的中藥之一。早在30多年前,黃芪和黨參就被用于治療腎病所致的尿蛋白,療效肯定。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黃芪對腎病的發病有抑制作用,并能延遲尿蛋白與高膽固醇血癥的發生,此外還有顯著的利水消腫作用。鴨肉性微寒、味甘咸,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已明確指出:“鴨,水禽也,治水利小便?!兵喨夂胸S富的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營養價值頗高。由于腎病綜合征病人大量的蛋白質隨小便丟失,因此通過食鴨肉,不失為補充蛋白質的一個好方法。另外,不要小看了生姜、蔥白、胡椒,它們不僅是調料,也是常用的中藥,具有溫陽、利水、祛寒的功效,與黃芪一起使用,可加強溫化水濕、利水消腫的作用。
這張食療方以治本補虛為主,不僅用于防治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而且平素免疫功能低下,易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的人,以及產后體虛、乏力、多汗的產婦,均可食用。
不過,連續食用則不一定妥當,它畢竟是食療方,還不足以完全替代醫生所開的處方。因此,一個月吃上2~3次,細水長流,也就差不多了。在制作方法上,也可作一些適當的改進,建議將藥鴨籠蒸改為小火煎煮,這樣使鴨子腹腔內藥物的有效成分,能更好地溶入湯中。如果再加2~3克人參同用,補氣利水的功效將會更理想一些。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
朱大年
關鍵詞:黃芪注射液;藥理;臨床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衰老、保肝、利尿、抗應激、降壓等作用。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的純天然品,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本經》記載:“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小兒百病?!秉S芪注射液具有益氣養元,養心通脈,扶正祛邪,健脾利濕的功效。黃芪注射液常用于心氣虛損、血脈瘀阻之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及脾虛濕困之肝炎,也可用于治療白細胞減少癥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和糖尿病腎病等。黃芪注射液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冠狀血管血流量、保護心肌細胞、改善心血管、免疫調節、保肝、抗腫瘤、降血糖及降血脂、護腎等等功能。本文對黃芪注射液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進行綜述。
1 藥理作用
1.1 保護心血管作用
黃芪具有強心作用,使心臟收縮振幅增大,輸出量增加,對中毒或疲勞衰竭心臟的作用更為明顯。黃芪還可因加強心肌細胞的能量代謝而加強其功能。黃芪可通過增強免疫功能而抑制病毒性心肌炎,可降低心肌細胞對病毒的敏感性。近年來,醫學研究人員實驗發現黃芪注射液能夠降低心肌中病毒RNA及病毒滴度,促進病毒性心肌炎的恢復[1]。魏征人、陳智嘉、張春璐等人采用60只雄性Balb/c小鼠對黃芪注射液對阿霉素所致心肌病理改變和超微結構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阿霉素組心肌超微結構改變較黃芪注射液干預組更顯著[2]。
1.2 免疫調節作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黃芪能增強大鼠和小鼠的肌力,增強大鼠游泳耐疲勞的作用。趙曉峰等以環磷酰胺建立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為模型,研究了黃芪注射液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P
1.3 保肝作用
黃芪對四氯化碳造成肝臟損害引起的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并能預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減少。任平等對黃芪注射液對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護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黃芪注射液給藥組小鼠肝組織TG、TC水平降低,且肝脂肪變性和炎癥壞死程度減輕[5]。
1.4 抗腫瘤作用
腫瘤(tumour)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neogrowth),因為這種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塊狀突起,也稱贅生物(neoplasm)。黃芪粗提物、黃芪注射液對胃腸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肺癌等均有治療作用。黃芪總提取物對于腫瘤生長可以明顯起到抑制作用。
1.5 護腎作用
黃芪主要含有苷類、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能調節脂質代謝,改善高凝狀態。黃芪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減輕腎臟損傷。馬丹等采用Wistar 大鼠隨機均分為對照組、模型組、卡托普利組和黃芪注射液組對大鼠血脂代謝、自由基氧化損傷和腎功能等方面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與模型組比較,黃芪注射液組大鼠血清TC、TG和LDL-C水平,MDA含量、UAER和血清UALB、BUN、Scr 水平均顯著降低,而HDL-C水平無明顯變化[6]。
1.6 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黃芪具有調節血糖含量的作用。張然然等采用30只Wistar大鼠隨機分為正常組、胰島素組、黃芪組、模型組、黃芪聯合胰島素組,觀察了黃芪注射液聯合胰島素療法對糖尿?。―M)大鼠血糖、IL-6、TNF-α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黃芪組大鼠血糖、IL-6、TNF-α水平顯著升高(P
1.7 抑菌作用
黃芪注射液體外抑菌試驗,對甲型溶血型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型鏈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枯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2 臨床應用
黃芪注射液具有益氣養元,扶正祛邪,養心通脈,健脾利濕的作用。黃芪注射液常用于心氣虛損、血脈瘀阻之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及脾虛濕困之肝炎。黃芪注射液常用于治療慢性肝炎、冠心病、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小兒心功能不全、肝炎、心氣虛等。
3 討論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廣泛的開發和應用前景。黃芪臨床廣泛用于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銀屑病、高血壓病、缺血性心臟病、急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慢性鼻炎、骨質疏松等。黃芪被制成多種劑型,如注射用黃芪多糖、口服液、膠囊、復方鼻腔噴霧劑等。黃芪注射液是以先進工藝從中藥黃芪中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黃芪注射液臨床廣泛用于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血液腫瘤疾病、心臟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等多種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龐英華.黃芪注射液佐治慢性病毒性心肌炎伴室性早搏的療效觀察[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7(3Z):107.
[2]魏征人,陳智嘉,張春璐,等.黃芪注射液對阿霉素所致心肌病理改變和超微結構的影響[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13,29(5):404.
[3]趙曉峰,何海根,章建萍,等.黃芪對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6):749.
[4]李連琨,匡文娟,黃云峰,等.黃芪注射液對H22肝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11,33(1):14.
[5]任平,王文斌.黃芪注射液對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護作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9):1-297.
芍可作為一味中藥治療疾病的觀點,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開始有所記載?!渡褶r本草經》最早記載了芍藥的主要治療作用和功效。書中記載了芍藥的主要作用包括:補氣益氣、通利小便、活血止痛、祛除寒邪及治療腹痛、腹脹癥狀等。可見芍藥作用廣泛[1]。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醫研究者對于芍藥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因此本文對仲景方用芍藥說略進行有效探究,旨在大力發揮芍藥的藥用價值。
1.通利小便
芍藥具有通利小便的作用,此種作用的發揮,芍藥多通過配伍利水藥物實現藥用價值。芍藥在通利小便時,對患者的陰氣多無損傷作用。若患者存在陰陽兩虛的癥狀,且伴有心悸、乏力、頭暈目眩、腹痛及四肢酸痛等表現時,臨床多運用真武湯對患者進行治療。此方主要方劑組成包括:白術、茯苓、生姜及附子。方中白術和茯苓具有健脾除濕的作用,生姜可祛除濕邪,附子具有溫陽健脾的功效。且芍藥和白術、茯苓聯合應用,其通利小便、祛除濕氣的作用更加顯著,且能夠活血通脈,改善患者疼痛癥狀。若患者存在小便不利、下腹脹滿、頭痛、發熱等癥狀時,多運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對患者進行治療,該方主要方劑組成包括:白術、茯苓及芍藥等,方中藥物聯合應用,在止痛除濕、營和血脈方面具有顯著臨床價值[2]。
2.活血化瘀、溫通血脈
芍藥主要性味為苦味,在溫通血脈、活血化瘀方面具有顯著臨床價值。若患者存在血虧、陽氣虛弱癥狀時,可運用芍藥進行治療,以達到祛除風寒、改善血脈不和的目的。芍藥與枳實、甘草、吳茱萸、川穹、當歸、人參、黃芪、生姜及桂枝等中藥方劑聯合應用,在補氣行血方面療效更加顯著,因上述中藥多為補氣理氣、補血溫陽的方劑,所有可發揮其藥用價值。若患者存在外邪侵襲、氣血不足的情況時,可運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給予患者治療,該方主要方劑組成包括:大棗、生姜、桂枝、黃芪及芍藥。上述中藥方劑可發揮溫陽益氣、活血通脈的作用。若患者存在氣滯血瘀、腹滿脹痛的情況時,應運用桂枝加大黃湯或桂枝加芍藥湯對患者進行治療,上述兩種中藥方劑,均由桂枝和芍藥組成,芍藥可緩急止痛、活血通脈,大黃具有疏通氣滯的作用,聯合應用大棗、甘草、生姜及桂枝,可發揮溫陽益氣的作用[3]。
3.益陰養營
3.1 與柴胡合用可柔肝疏木 柴胡在補氣方面作用顯著,芍藥在補血方
面作用顯著。柴胡能夠疏通肝氣,具有利肝之功效。在滋養肝血方面,芍藥作用較為明顯。仲景將芍藥和柴胡聯合配伍應用,可取長補短,促進兩種藥物藥效的最大發揮。若患者存在肝氣郁結、陽氣虛弱,導致不能營養全身時,患者容易出現腹部疼痛、四肢無力的癥狀。此時可運用柴胡配伍芍藥進行治療,既能溫陽補血、又能疏肝益氣,從而達到治療四肢乏力、營養全身的目的。
3.2 與黃芩合用可清泄邪熱 芍藥和黃芩配伍應用,因其性味苦寒,因此具有止痛活血的作用,可有效治療疏泄不利、肝膽熱郁的患者。若患者存在肝氣郁結、腹痛腹脹及肝血虛的癥狀時,應給予患者奔豚湯治療,該方由生葛根、黃芩、半夏、芍藥、生姜及白皮等中藥成分組成。方中生葛根和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疏肝解氣的作用,半夏和生姜可下氣降逆,白皮具有顯著的清解肝熱之功效。黃芩、生葛根和芍藥聯合應用,可治標治本,具有治療腹部疼痛、緩急止痛、疏肝解熱的作用[4]。
3.3 與當歸合用可養陰補血 當歸性味較溫,在補血養血方面作用顯著。芍藥性味酸,在補陰養營方面具有顯著療效。兩種藥物相互配伍,其養營補血之功效更加顯著,因此仲景多將上述兩種藥物聯合應用于血虛證中。若孕婦存在血運不足、肝氣郁結及肝脾不和的癥狀時,常對腹中胎兒產生影響,此時可運用當歸散和芍藥散對患者進行治療。當歸散組成包括:當歸、川穹、白術、澤瀉及茯苓,該方重用芍藥,可發揮養陰補血的功效,同時芍藥具有緩急止痛的作用,白術、澤瀉和茯苓具有利濕健脾的顯著功效。芍藥散主要中藥成分包括:黃芩和白術,黃芩具有清熱安胎的作用,白術具有健脾除濕的作用。
3.4 與桂枝合用可調和營衛 臨床工作中,對于芍藥和桂枝相互配伍應用的方子較多,芍藥和桂枝配伍應用,主要起調和營衛、和陽益陰的顯著作用[5]。若患者存在表虛風寒的癥狀時,運用桂枝進行治療,可具有發散濕寒的作用,同時可解肌祛風、溫陽助衛。若患者存在發熱、口干、身體浮腫的癥狀時,可運用黃芪芍桂苦酒湯進行治療,該方中藥組成包括:桂枝、芍藥、黃芪,上述中藥成分聯合應用,具有顯著的疏通氣血、除水利濕調和營衛之功效,從而改善患者發熱癥狀,并消除患者身體腫脹的情況。
4.小結
芍藥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主要包括:通利小便、活血化瘀、溫通血脈及益陰養營等,在益陰養營方面,芍藥多于柴胡、黃芩、當歸及桂枝配伍應用,從而發揮柔肝疏木、清泄邪熱、養陰補血及調和營衛等功效,可見仲景方中芍藥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十分顯著,存在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楊麗平,鄭騰飛,胡藍方等.當歸芍藥散臨證應用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5):875-876.
[2]Wang, R.,Peng, X.,Wang, L. et al.Preparative purification of peoniflorin and albiflorin from peony rhizome using macroporous resin and medium-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2012,35(15):1985-1992.
[3]李貞翠,王冬梅,周文等.桂枝茯苓丸治療血瘀證芻議[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4,30(4):345-346.
杭州市中醫院婦科主任何嘉琳,何氏婦科第四代傳人、國家級名中醫。
我還是小女孩月經初潮的時候,爸爸托人從江西帶來一只烏雞,煮給我吃。他在烏骨雞里放了當歸、黃芪、枸杞子……煮雞湯的鍋子開始冒煙了,我忍不住拿勺子舀了一口湯,小心翼翼地喝,那味道實在太鮮美了?!侗静菥V目》記載,烏雞味甘、平,入肝、腎經,益產婦,可以治婦女一些虛損的疾病。
爸爸加在雞湯里的食材都是有講究的,當歸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黃芪有補脾益氣、補肺固表、利尿消腫作用的;枸杞子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的作用。從現代醫學看,烏雞有十多種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E、磷、鐵、鉀、鈉的含量很高,而膽固醇和脂肪含量卻很少。對女性來說,這確實是一道益氣養身、調補奇經的上好菜肴。
原料:烏雞1只,黃芪15g,當歸15g,枸杞30g,紅棗10枚,料酒、食鹽、冰糖、生姜片各適量。
制作:烏雞洗凈去除內臟和雞爪,然后放進溫水里加入料酒用大火煮;待鍋開后撈出烏雞,放進清水里洗去浮沫,焯掉血腥味兒。把鳥雞、黃芪、當歸、紅棗、生姜片放入有溫水的沙鍋里,加料酒,用文火燉酥。最后加入枸杞、冰糖、食鹽調味后煮沸3分鐘,即可起鍋。
功效:益氣、養血、調經,適合氣血不足、身體虛弱、月經不調、不孕、發育遲緩的女性吃。這道菜具有陰陽雙補的功效,尤其適合春秋冬三季。
經典八寶粥
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中醫科專家吳滇師,從名中醫吳寶森先生門下。浙江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浙江省中西醫藥學委員會委員。
我家世代從醫。八寶粥是我們好幾代人的經典食譜。八寶分別是:芡實,薏苡仁(米仁),淮山藥,人參,茯苓,蓮子肉,紅棗,粳米。另加適量白糖。
八寶粥方子里的食材各具功效。芡實能益腎固精,健脾止瀉;蓮子肉能清心益智,健脾止瀉;淮山藥能健脾補肺,益腎固精;茯苓能安神益智,健脾利濕;人參能大補元氣,生津益智;紅棗能健脾養血,補中益氣;粳米能鼓舞胃氣,養血生津。我們家,只要誰脾胃不是太好的時候,都會煮這個粥吃。
這個八寶粥適合老年人吃,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有藥理實驗發現,薏苡仁脂、茯苓多糖,對癌細胞有阻止生長和傷害的作用。茯苓還含有蛋白質和脂肪,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亮氨酸、賴氨酸、精氨酸等,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因此,目前臨床上薏苡仁、茯苓被廣泛地應用于對胃癌、腸癌的防治。
需要注意的是,這道粥里面有一味食材是人參,不同體質的人,選用的人參不同。經常拉肚子、手腳冰冷、面色蒼白、喜歡吃冷飲等偏寒性體質的人,可以采用紅參。紅參是參的熟用品,蒸制過程中,因為熱處理會發生化學反應。干燥后的紅參比白參組織更致密、堅固,方便儲藏。有補氣、滋陰、益血、生津、強心、健胃、鎮靜的作用。
而舌苔呈深紅色,唾液分泌旺盛,身體瘦長、口干、咽干、大便干、尿黃、怕熱等偏熱性體質的人,可以采用西洋參。
西洋參具有活化石的說法。早期的北美印第安人,把西洋參作為發汗退熱法寶。另外,西洋參有調節血壓、提高機體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
我也常把方子寫下來,推薦給我一些脾胃虛的朋友。有的人問,能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添加別的食材在里面,我告訴他們,不能忽略了藥物和食物的配伍禁忌,比如,烏頭不能和貝母、半夏等放一起,藜蘆不能和人參、細辛、芍藥等放一起。再好的食材也要因人而異,綠豆性偏涼,寒性體質的人多吃了就會傷脾胃。
原料:芡實150g,薏苡仁(米仁)150g,淮山藥450g,人參50g,茯苓150g,蓮子肉150g,紅棗100g,粳米300g,白糖適量(或木糖醇)。
黃芪――補氣之最
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編者注:李杲是金元時名醫,他倡導脾胃在發病中的重要作用,開創了中醫脾胃學說之先河,所以被稱為脾胃派,又稱“補土派”)認為黃芪“益元氣而補三焦”,清代的黃宮繡稱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F代研究發現,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煨棗。取大棗30個,生黃芪30克,一同煨煮,吃棗喝湯。
人參――“返老還童”
《神農本草經》認為,人參能“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現代研究發現,它還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勞、保肝、調節心血管功能、興奮造血系統功能等作用。吉林中醫研究所霍玉書等用人參果皂苷對50歲以上年齡的人進行抗衰老研究,證實人參果皂苷有“返老還童”的功效。
人參茶。人參片3克,用沸水沖泡后代茶飲。
三七――補血之最
清代名醫趙學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三七補血第一”,稱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F代研究發現,三七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與人參有相似之處,其人參總皂苷含量超過人參。三七可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輸出量,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參有明顯的優勢。
三七雞。將母雞1只宰殺去毛雜,洗凈加調料,然后蒸至八成熟時,加入三七粉6~9克蒸熟即成。
刺五加――抗疲勞
《本草綱目》稱之“久服輕身耐老”,還說“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現代研究發現,刺五加有抗衰老、抗疲勞(其抗疲勞作用比人參皂苷還強)、強壯作用,還能調節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功能,且有抗菌消炎和一定的抗癌作用。
剌五加根莖15克,水煎服。
枸杞子――強體質
《神農本草經》稱枸杞子“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侗静輩R言》贊之“使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枸杞子有類似人參的“適應原樣”作用,且能抗動脈硬化、降低血糖、促進肝細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之功效。
夏天,天氣比較熱,以枸杞配或金銀花,泡茶飲用,可以清除肝火。
紅景天――抗缺氧
炎夏將逝,秋風乍起。本是秋高氣爽的天氣,許多慢阻肺病人卻增添了煩惱。多年的咳嗽、咳痰、氣急往往又開始反復發作了。
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慢阻肺”,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可由“慢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發展而來,主要表現為長期、慢性的咳嗽、咳痰,甚至出現氣短、呼吸困難、喘息胸悶,檢查可以發現病人存在氣流受限,肺功能下降,嚴重者還會造成呼吸衰竭、感染和“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入秋以后,天氣轉寒且變化多端,室內外溫度和濕度相差大,呼吸道不斷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在這期間,慢阻肺病人的癥狀往往容易反復或加重。
準備,從日常起居開始
若等到病情急性加重(如出現肺部感染、嚴重喘息、呼吸困難等),這時就該及時就醫,接受抗感染或其他針對性治療了。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強調預防的重要性。如果能在疾病發作、加重之前作好預防,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起居對慢阻肺的發生、發展和加重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此,這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
留心天氣預報,隨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預防感冒。
寒冷空氣刺激呼吸道,減弱上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抑制呼吸道纖毛運動,不利于分泌物排出,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氣管黏膜血管循環障礙,誘發感染。一般認為,夏季室溫保持在24~26攝氏度,冬季室溫保持在17~22攝氏度為宜,晝夜溫差不要超過4~6攝氏度。
戒煙忌酒。
吸煙可使慢阻肺病人的心跳加速、呼吸加快,易引起支氣管痙攣甚至呼吸困難。飲酒同樣也會加重咳嗽和呼吸困難。
進行耐寒鍛煉,增強御寒能力。
耐寒鍛煉應從夏季開始,可選擇冷水洗頭擦浴,慢慢適應,如此循序漸進堅持到9、10月份,乃至冬季更佳。
食補,讓防線更牢靠
70%的慢阻肺病人伴有營養不良,因此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是很重要的。營養的改善能增加骨骼肌、呼吸肌的力量,改善肺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
飲食方面,慢阻肺病人以定時定量、易消化、豐富的營養為宜,避免吃辛辣刺激、過冷過熱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每天的膳食中,優質蛋白質(如瘦肉、魚類)的攝取量不應少于1克/公斤體重。老年病人多伴有脂肪代謝紊亂,應適當限制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量。
慢阻肺病人往往病情反復發作,加上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激素,久病必虛,脾虛生濕、生痰,腎陽虛損,容易引起風寒外侵,最終導致反復咳喘,逐年加重。故慢阻肺病人秋冬令進補要注意以下三條原則:
1.用藥不宜滋膩
滋膩之品易生痰濕而加重病情。
2.宜溫補不宜溫燥
藥材大多選用溫潤不燥之品,如巴戟天、仙靈脾、桑寄生、枸杞子、金櫻子、補骨脂等。
3.強調補腎
腎為氣之根,腎虛失納,則氣逆而為喘;腎陽衰微,不能化氣行水,則凌心射肺,形成喘咳、心悸、不能平臥之癥,故當以補腎為要。
掌握好以上三點,從中醫的角度調整人的內環境,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從根本上預防病情復發,正體現了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特色理念。
鏈接:
慢阻肺病人宜吃的食(藥)材:
萊菔子、蘇子、人參、杏仁、紅棗、蘿卜、黃芪、白果等,可煮粥熬湯,有益于化痰平喘、降氣消痰、潤肺補虛、健脾益氣。有些還可以和排骨、鯽魚等熬湯。也可以用甜杏仁、橄欖、橘紅等制成茶飲。
大棗、石榴、柑橘、柿子(大便干硬者不宜)、百合、生梨(性涼、寒涼體質者最好燉煮服用,而不要生吃)等有潤燥生津、滋陰養肺的功效。
慢阻肺病人不宜吃的食物:
辣椒、咖喱、胡椒、蔥、蒜、韭菜等辛辣之物,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癥狀加重,應盡量避免食用。
藥膳DIY,良藥也可口
中藥與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藥借食味,食助藥性,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所以,藥膳是充分發揮中藥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別能滿足人們“厭于藥,喜于食”的天性,且易于普及,取材廣泛,可在家中自制,是中藥的一種特殊的、深受百姓喜愛的劑型。
1. 蟲草燉老鴨
材料:冬蟲夏草15克,老雄鴨1只。
方法:將蟲草放于鴨腹內,加水燉熟,調味食用。食完再按上法,另取蟲草、鴨子再燉食,連食1個月,即可見效。
功效:冬蟲夏草是一種名貴的滋補藥品,既補精髓又益肺陰,與滋陰補虛的老鴨同用,可起到補虛損、益肺腎、止咳喘的作用。
2.黃芪烏骨雞
材料:黃芪300克,烏骨雞半只。
方法:將烏骨雞去毛和內臟,取半只切塊,放砂鍋中與黃芪共燉。待雞肉熟爛后,加調味品,飲湯食肉,可分做3~4次使用。堅持服用1個月。
功效:黃芪“入肺補氣,入表實衛”,為補氣諸藥之最,與具有滋腎養血的烏骨雞同燉,可起到益氣養陰、固表防感、滋腎養血的作用,服用能顯著增強機體的防御能力。
3.補腎胡桃泥
材料:紫衣胡桃1個。
方法:取紫衣胡桃1個,每晚臨睡前細嚼后服下。
功效:胡桃肉有補腎養血、潤肺納氣的作用,適宜于腎虛的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食用。常服有良效。
4.人參蛤蚧粥
材料:蛤蚧粉2克,人參粉3克,糯米50~100克。
方法:先將糯米煮成稀粥,待粥熟時加入蛤蚧粉、人參粉攪勻,趁熱服食。
功效:有補肺腎、益元氣、平虛喘之功效,適用于肺腎兩虛型老慢性支氣管炎病人服用。
5.山萸肉粥
材料:懷山藥30~60克,山萸肉20克,粳米100克。
方法:將懷山藥、山萸肉煎取濃汁,與粳米同煮粥,日服1~2次。
功效:有補腎益精之功效。適用于腎虛型老慢支病人。
6.四仁雞子羹
材料:白果仁、甜杏仁各1份,胡桃仁、花生仁各2份,雞蛋1只。
方法:共研末。每日清晨取20克,雞蛋1只,煮羹一小碗服用,連服半年。
功效:有扶正固本、補腎潤肺、納氣平喘之功效,對咳喘日久的老慢支病人較為適宜。
7.豬肺粥
材料:豬肺500克,粳米100克,蔥、姜、蒜、食鹽適量。
方法:煲粥,分早晚兩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