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7 20:38: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之初性本善全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縱觀五千年中華文化,“善”的地位不可忽視。早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及的仁、德皆為善。古又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說,可見善念人皆有之。這之后是否從善,乃后天發展,非先天之所導也。
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倘若人心向善,其言行必處處令人發覺其內心的善念,每一個動作,甚至發出的極其微弱的聲音,都會令人銘記于心,感激于懷。行善的人所關注的并非是他的善舉會給本人帶來多大益處,而是能否解決對方的燃眉之急。他不會只局限于小我,而是心懷大眾,置個人得失于不顧,心系社會。阿根廷著名高爾夫球手羅伯特·德陽·溫森多在贏得了一場錦標賽準備帶著支票回俱樂部時,一名年輕女子沖上來,并謊稱其子因無錢支付昂貴的醫藥費可能不久于人世。溫森多把獎金塞給那名女子并祝她好運。可當他知道自己受騙時,他并沒有抱怨后悔,而是面帶微笑地說:“根本沒有一個小孩子病得快要死了?這是我一星期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溫森多心存善念,他的善舉值得我們深思。
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差別所在。君子心胸坦蕩,明知善惡,會盡自己一切努力成全每一樁美事;而小人只會任憑邪念滋生,任其肆意損人利己。人之美惡是相對而言的,對一方面是美,而對另一方面就可能是惡。雙方角度不同,利益不同,對美和惡的標準也就不同。只有站在公正、仁德的角度上,才能確定“美”與“惡”的標準,才能真正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當然,這句話說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還必須有君子之德、人心之善。
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政如此,待人處世亦是如此。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自己不想做的不強加于他人身上,此乃善之最高境界。因此我們要做到處處為他人著想,理清對錯,明白是非。體諒他人是一種坦蕩,可以無私無畏,無拘無束,無塵無染;體諒他人是一種豁達,是寬廣和寬容的疊加、延續和升華。寬以待人,是善的最高法則。
孔子的思想流傳至今,仍對當展起著重要作用。善亦為仁、德,行善亦可使之升華,令其延續,何樂而不為?
曹保順
文章從孔子的“善”言談起,并進而聯系當今的社會現實進行議論分析,構思巧妙并且符合題意。文章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文章一開始就引用古文,指出“善念人皆有之”,并提出“這之后是否從善,乃后天發展,非先天之所導也”的觀點,然后作者以孔子的“善”言作為分論點,從言行體現心中善念、君子與小人差別、待人處事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最后總括全文,照應題目及開頭,使得文章渾然一體,并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傳遞社會信息的工具。從信息論的角度看,語言就是信息代碼。由于社會的約定俗成,處于語言體系中的信息代碼本身往往具有較確定的語義,能傳遞較固定的信息,這是其理性信息。當具體運用語言時,使用者常可使這些代碼在理性信息之外附有其他的補充信息,如多余信息、潛在信息、美學信息等,由此達到特殊的幽默效果,老舍作品中就常用這種手法。
(一)使用多余語言信息制造幽默
例如,趙子曰大聲地說:“你趕緊跑,到后門里貼戲報子的地方把那張有我的名字的報子揭下來!紅紙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樓前貼的那張,那張字少,別揭破了,帶著底下的紙揭就不至于撕破了!辦得了辦不了?”(《趙子曰》)這段話是小說中趙子曰“獻演成功”之后對旅館伙計李順的一番吩咐。從小說中我們知道,李順是個專門跑腿的小伙計,對旅館周圍的地形很熟悉,對于揭戲報子這么簡單的事根本不在話下。本來趙子曰只要明確告訴他:“到后門貼戲報子的地方把那張有我的名字的報子揭下來!”就足夠了,但卻叮囑了一些不必要的內容,都是多余信息。在這些多余信息中,蘊含著潛在信息:趙子曰陶醉在自己的“成功”里,得意忘形,飄飄然。讀者聯系全文,看到他身為大學生不學習,卻為演出成功而如此得意,會產生幽默的感覺。又如:趙瑞是他的姓名。他約有五十上下年紀,從結婚到如今他的夫人永遠比他大十來歲。(《老張的哲學》)這段話中的“從結婚到如今”“永遠”都是多余信息。一對夫妻從結婚到永遠,年齡差距當然都是一樣的,這是一般的常識。因此本來只要說“他夫人比他大十來歲”就可以了,作者卻故意加上了這些多余信息,表現出一種幽默詼諧的情調。
(二)故意減少語言信息量制造幽默
有意增加或特意減少語言信息量都能造成幽默效果。如:“回家把弟妹接來。她也許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兒,可是她是你的夫人,一個真人,沒有您那些《聊齋志異》!”(《正紅旗下》)這段話是小說中的張大哥對同事李科員說的。老李在婚姻問題上感到不滿足,有一定追求,張大哥不贊成,但他和老李是同事,不便說得太明確。“沒有您那些《聊齋志異》”一句故意減少了信息量,但含有潛在信息,提醒老李注意。因為他們二人都懂得《聊齋志異》大多是講那些狐女花仙的故事,這樣就產生了幽默效果。在表現幽默的時候,信息量的增多與減少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為了隱含某種潛在信息,都要利用作者、讀者的背景知識和言語環境等去想象、推理、理解,因而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可以出現在同一場合。老舍就往往將這兩方面揉合在一起,表現更強烈的幽默效果。例如:她(大姐婆婆)打扮起來的時候,總使大家都感到遺憾……據看見過閻王奶奶的人說,當閻王奶奶打扮起來的時候,就和盛裝的大姐婆婆相差無幾。(《正紅旗下》)“據看見過閻王奶奶的人說”這句話是多余信息。因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閻王奶奶”,誰能有本事見到“閻王奶奶”呢?但就是這個多余信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身又是減少了的信息,集幽默、嘲諷于筆端:你們沒見過閻王奶奶嗎?那么只要看看大姐婆婆就行了!通過讀者的聯想、補充,大姐婆婆到底是什么貨色,難道還不清楚嗎?
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制造幽默
(一)運用歇后語
老舍善于運用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歇后語,使語言含蓄幽默、耐人尋味。如:我還得聽聽你入弦不入。光有嗓子,不入弦,還不是猴兒拿虱子,瞎掰?(《方珍珠》)咱們哪,砂鍋砸蒜——一錘子買賣,我永遠不再上這兒來。(《女店員》)這兩句中都運用歇后語表現出幽默詼諧:“猴兒拿虱子,瞎掰”極言不起作用,“砂鍋砸蒜——一錘子買賣”意思是好歹就這一次,以后不再干了。
(二)使用夸張手法
顧名思義,夸張就是把事物或其某一方面的特點夸大。但這種夸大并非荒誕無稽,作為幽默技巧,夸張是將客觀事物內的矛盾性,通過顯微鏡將它的狀態放大,給讀者以更鮮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張是老舍表現幽默的得心應手的藝術手法之一,老舍的夸張是一種“阿Q說自己祖先富貴”式的詼諧。夸張手法的運用在老舍小說中不乏其例,多用于否定反面現象。如:“十萬八千毛孔,個個象火車放汽似的,颼颼的往外射涼氣”(《趙子曰》)用夸張手法刻畫出趙子曰頹喪泄氣的狀態,不禁令人捧腹。又如:“不但嘴里出命令,干脆的說,她一身全是命令。她一睜眼,——兩只大黃眼睛,比他丈夫的至少大三倍”(《二馬》)用夸張手法把伊太太在家中的厲害勁表現得淋漓盡致,幽默詼諧。“嘴里只有一個牙,因為沒有什么陪襯,這一個牙看著又長又寬,頗有獨霸一方的勁兒。”(《二馬》)老舍所用的夸張從事理上看往往到了近乎荒誕的地步,在一片喜劇氣氛中使夸張對象得到極度變形的表現,而這樣又常常有違常理,有一種隱性的"自貶"意味,從而產生幽默。還有,《正紅旗下》中描寫大姐婆婆生氣是“鳴炮一百零八響!”諸如這般夸張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事物的矛盾性,增強了幽默效果。
(三)使用奇特的比喻
老舍曾說:“比喻是生活知識的精巧聯想。在生活中沒有仔細的觀察、廣泛的注意,這種聯想便無從得頭”。他善于從表面看來似乎毫無聯系的兩種事物中覓出內在相似點,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如:“象噴過火的火山掩映在紅云赤霞里似的”(《老張的哲學》)“橫豎差不多相等。整是一大塊四方墩肉,上面放著個白饅頭,非常的白,仿佛在石灰水里泡過三天,把眼皮鼻尖耳唇都燒紅了,眉毛和頭發燒剩下不多。”(《離婚》)他把趙姑父喝酒后醉意朦朧的笑臉比作噴過火的火山。把吳太太的身材相貌比作一大塊墩肉,極為形象生動幽默。又如:人家老孟自然,糊涂得象條駱駝,可是老那么魁梧壯實,一聲不出,能在沙漠里慢慢溜達一個星期!(《聽來的故事》)他一點不曉得大家為什么讓他作校長、可是他也不驕傲,他天生來的是個饅頭幌子——饅頭鋪門口放著的那個大饅頭,大,體面,木頭作的,上著白漆。(《聽來的故事》)把老孟的糊涂比作駱駝,把校長比作饅頭幌子,言有盡而意無窮,產生了耐人尋味的幽默效果。
因為他們運用了一種特別的修辭手段“oxymoron”,即“矛盾修飾法”。“Oxymoron”一詞出自希臘語,意為“pointed foolish”,作為辭格,是把通常互相矛盾的兩個詞語結合在一起的修辭法。胡曙中先生在談到它的作用時,說:“提示一件事物的矛盾性,把一對反意概念的詞語放在緊密的語法聯系之中,雖然從表面來看,這樣的表達方法是不合邏輯的,但正是思維的立體性與語流的線性的差異所造成的反差,引起聽讀者的注意,加強對感官的刺激,以增加對語言代碼的理性信息之外的美學信息和風格信息等的傳達和接收效果。”漢語中也有類似英語矛盾修飾法的現象。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展》中,將漢語中這種現象歸入“映襯”格中“反映”一類。但英漢兩種語言在這種修辭的結構上有時有出入,在英語中,兩個相反意義的詞總是互相修飾的關系,即一個為中心詞,一個為修辭語。而在漢語中,有時存在兩個反意概念的詞為并列關系的現象(胡曙中)。其實也不盡然,在漢語中有像“古老而年輕的祖國”,“你是那么富饒而又貧窮”這樣的句子,屬并列結構的矛盾。在英語中也有并列結構的例子,如:“my ugly, lovely chair”, “time past at once slowly and fast”。如此,兩種語言扯平了,可見胡曙中歸納有誤。也有修辭學家把Oxymoron歸入“精警”(倪寶元《修辭》),或“奇語”(宗廷虎等《修辭新論》)。除oxymoron之外,還有一種與此緊密聯系的修辭手法,即“雋語”,英語中稱“paradox”。“Paradox”一詞也來自希臘語,意為“contrary to expection, apparently absurd or self-contradictory statement”,指那些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實際頗有道理似非而是的話語。它和“Oxymoron”同出一轍,都離不開一個“矛盾”。但是,“oxymoron”是兩個反意概念用在一起,并且是在詞組的層次上。而“paradox”則是把兩個意義相反的概念組合在一起,形成似非而是并且是在句子的層次上。有人把它們分開(文軍),有人干脆把它們放在一起討論(胡曙中)。
盡管“oxymoron”和“paradox”相比在結構上和在層次上存在著一些區別,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在“矛盾”上做文章(以下統稱oxymoron或矛盾修飾法),因此,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來進行討論。中英兩種語言都源遠流長,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也旗鼓相當,在此我們就這一修辭格在兩種語言中的作用作一比較和對比,看看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首先,Oxymoron是用來表現思想的,表現心情或客觀事物的矛盾,沖突和對立性。這一特征在兩種語言中都有充分的運用。請看下面的例子:
...the first sight of the familiar places gave me a very curious thrill, a sort of delicious pain ...
(christopher Benson: A Letter from Upton).
一看到這些熟悉的地方,我就感到一種奇異的震顫,一種酣暢淋漓的痛苦。
The mother is undergoing the joyful pain, and the painful joy of childbirth.
母親正在經歷分娩時快樂的痛苦和痛苦的享受。
Beantiful tyrant! Fiend angelical!
Dove-feather’d raven! Wolfish-ravening lamb!
Despised substance of devinest show!
Just opposite to what thou justly seemist,
A damned saint, an honourable villain!(W.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美麗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
披著白鴿羽毛的烏鴉!豺狼一樣殘忍的羔羊!
圣潔的外表包裹著丑惡的實質!
你的心剛好和你的形態相反,一個萬惡的圣人,一個莊嚴的奸徒!
再看下面幾個漢語中的例子:
“近年時事顛倒,竟有全非以為是者,口撰數語以嘲之:‘京官窮的如此之闊,外官貪的如此之廉,鴉片斷得如此之多,私鑄禁的如此之廣,武官敗的如此之勝,大史私的如此之公。’舌鋒犀利,造語亦苛。”(程世爵《笑林廣記》)
“祝您永遠快樂!”(快樂是剎那間的事情,稍縱即逝,既然是“快”樂,又怎能夠永遠?)
“人但知滿口公卿之人俗,而不知滿口不趨公卿之人更俗。”(錢鐘書在《論俗氣》一文中援引《隨園詩話》)
上面的例子中不論中文還是英文,都用該修辭法表現出一種矛盾的對立性,使要表達的思想、心情或現象更鮮明,更有動感。在這一點上中英文是相同的。運用矛盾修飾法除表現對立性之外,還能用它來反襯某一事物,試舉幾例說明:
曾在《高級英語教程》(李佩等編)的一個課后練習中發現這樣一句話:“she is as plain as her mother is beautiful.”這句話往往成為學習的難點。學生習慣于“she is as beautiful/plain as her mother”之類的句子。而這里“beautiful”和“plain”形成了矛盾。其實它的精彩之處在于:母親長相那樣美,女兒卻那樣平淡無奇,足以引起人們的好奇。如果母女一樣美,反而不足為奇。女兒的平淡和母親的美麗形成強烈的對比,母親的美反襯出女兒的平淡(丑陋)。這種矛盾修飾法對這一功能的反映,中文似乎更能發揮其功能,如古詩中有“蟬嘈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佳句,山林的幽靜是通過鳥和蟬的鳴叫來反襯出來的。靜是一種心靈的感受,靜透露出生命的氣息,是由聲音來烘托的。如果真的“萬籟俱寂”,無聲無息,那就不是“靜”,而是“死”。英文中的“audible stillness”,“sound of silence”也同出一理,好像靜得出了聲響,其實未必真聽到什么外來的聲音,可能是周圍太安靜了,因而聽到了自己的心跳呼吸以及自己頭腦中對周圍的“靜”的體驗、欣賞或者恐懼,“靜”好像變成了能發出聲響的實體。
漢語中“欲蓋彌彰”這個成語,意思是不去掩蓋倒不引人注目,掩蓋了反而更招彰了。用掩蓋的行為反映出暴露無遺的效果。好像一個自卑的人總裝做強人的樣子,這正反映出他“以攻為守”的自卑心理。
矛盾修飾法用得最多的其實是表現事物的辯證關系。這種辯證關系主要表現在矛盾統一和對立面的相互轉化上。英漢兩種語言雖然不同,但人類的思維方式卻是相同的,客觀世界是矛盾統一的,思維也一樣,因而不可避免地表現在語言上,表現在各個領域里。
在藝術領域中人們常提的“悲喜劇”(tragic comedy),在使人大笑之余,感到一份沉重,從而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或是感到“啼笑皆非”(not to know whether to laugh or cry)。京劇大師梅蘭芳說過,“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這充分體現了辯證思想。英文中也不乏其例。Pablo Picasso 說過:“Art is a form of lying in order to tell the truth.”這闡明了lying和truth的辯證關系。
生物界中早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人類是在這一原則下進化出來的。Loren Eiseley 在Hidden Teacher一文中有這樣的論述:
“With the rise of the human brain,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 creature whose upright body enabled two limbs to be freed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his environment, there had at last emerged a creature with a specialization --- the brain --- that, paradoxically, offered escape from specialization”.
兩個“specialization”形成矛盾。其意為:人類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這一進化的結晶――人腦卻能幫助人類擺脫自然選擇。因為人腦有智慧,不只是適應環境,而且能選擇甚至改造環境,所以擺脫了被動,而那些只知適應環境的物種都“perished with the environment that created them”或者“have achieved momentary survival only at the cost of later extinction”。
講到體育運動,人們常說“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所謂“動中有靜”是說運動中的事物相對穩定,即動作不慌不忙,從容自如,有如一個大浪的浪尖沖到最高點時緩慢地向前推移,其形狀好像停止在半空中,極富質感和勢能。其另一個含義是在運動過程中,保持一種松弛狀態,一則顯得從容,二則蓄勢待發。而“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相承接,指在靜止狀態下,孕育下一個動作,手足未動,心先動,給人感覺咄咄逼人,呼之欲出,隨時都會馳騁而去。正所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在英語口語練習中有的學生從始至終都很緊張。俗話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我們應當學會“忙中偷閑”,不能學習每個詞都戰戰兢兢,應著重把握住幾個關健詞和主要句型結構。注意力有重點,其他可以一帶而過。
人們常說“不公平就是最大的公平”,此話的意思和上面講到的平衡的概念類似。在人生之旅中,各人的財富,機會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公平的,那就是每個人最后都得死。如果活著就想事事公平那是不可能的,也是無意義的,就像全班所有的同學都得一百分,那考試有什么意思?這個道理在《圣經》(Ecclesiastes)中有一段話講得很深刻:
I returned and saw under the sun, that the race is not to the swift, nor the battle to the strong, neither yet bread to the wise, nor yet riches to men of understanding, nor yet favour to men of skill; but time and chance happenth to them all.
說到辯證關系,《老子》不能不提,其中“無為而治”的思想是我們最為熟悉的。《老子》一書幾乎是用雋語寫成的。《易經》中的辯證思想也比比皆是,最有意思的當數六十四卦中名為“既(已)濟,未濟”。“已濟”在前而“未濟”在后,含有萬物變化,周而復始之意。我國古代經典《三字經》里提到的 “人之初,性本善”,在西方文化的概念里,則秉承的是“人性本惡”。事實上,這反映的是東西方文化在價值理論體系上的出發點和終極點的表面差異。就其本質而言,筆者以為,從理論上來說,中國文化的“人性本善”,是一種迎合其中央集權的自上而下的理論建構;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惡”是為其追求Of people,For people,By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林肯語),滿足其分權治理的自下而上的理論建構,其內涵都是殊途同歸的。我們可以說,兩種表述不分優劣,難分對錯;只不過 “善與惡”這對人類社會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矛盾被不同文化的價值體系賦予了不同的取舍標準罷了。這也可以作為語言文化矛與盾的內涵詮釋方面的一個生動有力的注腳。中國人也常說“好壞事,壞好事”,“失敗是成功之母”,“真理與謊言往往只差一步”。
在我們熟悉的許多英語俗語名言中,有許多也屬這類。例如:
More haste, less speed.
A friend to everybody is a friend to no body.
The more you give, the more you have (近乎“吃虧就是占便宜”或“將欲奪之,必固予之”《老子》).
He knows most that knows he knows little.
Often the best way to win is to forget to keep score.
No news is good news.
High place is best in the hands of those who are reluetan to assume it (Plato)。
中文和英文運用oxymoron來表現辯證關系是極普遍的。矛盾修飾法在運用時有三種功能,即突出矛盾沖突,突出反襯作用,突出辯證統一的關系,但不是絕對的,其界限很難劃清。這三種功能在中英兩種語言中都有充分的表現,這是中英兩種語言在這一辭格上的相同點。那么,在這一辭格的運用方面,中英文有什么區別呢?簡單說,筆者認為有兩點。
首先,由于中文和英文存在著文化背景的不同,語言結構各異,詞匯給人帶來的感覺也不同,在一種語言中的妙語佳句到了另一種語言中顯得很平常,或傳達不出oxymoron的特征,使兩者有時無法對譯。例如:“pet worry”,“the sound of silence”,“the depth of ignorance”,“Demon lover”幾乎沒辦法譯成中文,勉強譯過來也很稀松。又如:Wordswooth的名句“the child is the father of the man.”譯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翻譯而言確實很地道,但聽不出oxymoron的味道。反過來,中文句子如“小祖宗”,“此地無銀三百兩”,一但譯之,就會糟蹋無遺。又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譯成英文,要保持oxymoron的味道實屬困難。這一點,林語堂在《論翻譯》一文中有充分的闡述。
其次,英文oxymoron在用詞上似乎更直接,更明朗,例如前邊所摘俗語例句,大都有明顯的對仗,如:haste-speed, give-have等。而中文有時顯得更微妙,更間接些。例如:“無風三尺浪”,“大恩不言謝”,“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并沒有直接對立的詞。這也許又和文化差異有關系。中國人注重整體,而且中國也是一個辯證思想很發達的國家,許多事物的矛盾關系 是從整體上考慮,有時把oxymoron的技巧運用到篇章的高度,而并不只在詞組和句子層次上。如歐陽修被貶滁州,悵然失落,卻作《醉翁亭記》,而且全文圍繞一個“樂”字,耐人尋味。又如,錢鐘書在《讀伊索寓言》中寫道:“從整個歷史來看,古代相當于人類的小孩子時期,先前是幼稚的,經過幾千年的長進,慢慢地到了現代……我們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許只是喜歡小孩子,并非為敬老,也許是賣老。”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單單是一種修辭技巧,而是技巧與思想的高度融合。
討論了矛盾修飾法在中英文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我們發現相同點是主要的,其本質是一樣的。而且兩種語言在這一辭格上的運用各有千秋。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要把眼界放寬些,要借助漢語的優勢,借助辯證思維,,觸類旁通,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這種修辭手段,深刻理解當今世界英漢這兩種主要語言在文化上的核心內涵,更理性地科學地理解和運用英語。
參考文獻:
[1]韓文盛等編,《當代焦點》[M].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外語部,1996.
[2]李佩,于振中編,《高級英語教程》[M].1991.
[3]梁海明譯注,《老子》[M].遼寧人民出版社.
[4]南懷瑾,《白話易經》[M].復旦大學出版社.
[5]胡曙中,《英漢修辭比較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6]文軍,《英語修辭格詞典》[M].重慶大學出版社.
[7]《錢鐘書散文集》[M].浙江文藝出版社.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三字經》作為我國舊時的一部優秀啟蒙教育讀本,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和重要的教育價值,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三字經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三字經心得1《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啟蒙教育讀本,大家對它也十分熟悉,“人之初,性本善”,耳邊仿佛回蕩著幾百年前,私塾里的學童正咿咿呀呀地誦讀聲,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書,有滋有味地看起來。
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仿佛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煉、學習、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時候也不能堅持到底,有些計劃實行一兩個星期就以失敗告終。有一次,我計劃每次寫完作業就要檢查,提高正確率。開始時我還認認真真從頭到尾看一遍,檢查出些小問題。三四天后,就沒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兩下,就做別的事去了。湊巧“屋漏又逢連夜雨”,有幾天作業特別多,我一寫完連看也不想看了,熱情從沸點降到冰點。后來幾天又偷懶,隔兩天檢查一次,最后還是沒能持之以恒。
《三字經》最后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引以為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去學習。這可以說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可虛度歲月,蹉跎光陰。我們是小學生,愛玩是我們的天性,但我們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戲。學習時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茍、認認真真的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回想以前,真是慚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奧數題,每一道題就像一座座迷宮,讓人看得一點頭緒都沒有。于是,我就懊惱的丟下它們去看電視了。然而,我的腦海里卻一直沒有丟下那一座座迷宮,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電視節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緒帶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記起奧數題還沒做,心中一陣緊張,沒辦法,只能挑燈奮戰把它們做完了。后來,我才發現其實題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卻因為偷懶沒有認真思考。看來真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啊!學習不就在于勤嗎?要是學習不勤奮,再聰明也沒用。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斷的超越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里面還有許多精彩詞句,值得我們深思。每天讀一讀,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斷的鞭策自己,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
三字經心得2通過學習《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感到自豪,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了《三字經》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為坦白就猶如是誠實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要有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
所以,我覺得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生活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對于一個集體或是一個團隊,更能夠體現出它的實力。
《三字經》中有很多學習的典故,生動深刻,有很多都是在自身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奮發努力,最終取得成就。俗話說人一輩子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取,不僅是我們生存、工作的必需手段,也是我們實現自我和自身價值的提高.學才能有所用,這是一個人價值觀的一個體現。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句給我的啟示是比較深的,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好的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孟母確實是個英明偉大的母親,早在幾千年前就看得如此深遠。有如此孟母,才會有如此有名的孟子。現在有很多當父母的雙雙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甚至有些放在親戚家里,孩子不光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處的環境也不好,就談不上要好好學習了.然而作為父母也都希望子女成才,那么在這方面,孟母真可謂是典范,值得所有人效仿。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百善孝為先”可見“孝”為一切之根本。感恩,首先要感恩于給予你生命的父母,因為有了生命才會有一切。古有二十四孝,感人至深,傳頌至今。無論你活在多么優越的條件中,或是你身處多么惡劣的環境下,都應該盡心盡力的讓你的父母過得舒適一些,舒心一些。這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用一句很通俗的話說,你孝順你的父母,那就是給你的子女做出榜樣,那么當你變老的那時候,你也會得到良好的照顧,這就是為什么孝道在我國傳承了幾千年依然不變的因果。
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真實發生著的故事,一些特殊人群,他們和正常人有著不一樣的地方,應該說他們做任何事都比正常人要艱難得多。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一種精神,一種不屈的精神,他們甚至在處于這樣的條件下,不抱怨任何人和事,他們總是帶著感恩的心去對待生活給予的一切,因為他們覺得他們雖然有別于其他人,但是卻因此得到了更多珍貴的東西,所以他們帶著這種感恩去努力,去奮斗,最終取得成功,在我們看來也許并沒有什么的一些小事,他們卻很感謝,而且因為有這種感恩的心態,他們不會去抱怨什么,所以他們也是快樂的。這是一種境界。更是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的一種精神
二十四、相揖遜稱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這些人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才去為國家作出無私奉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為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秘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希望與奮斗的結合,那么我們都會和平相處。
《三字經》學習最后一課講的是禮儀,人與人初識,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們隨時都要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著裝整齊儀態端莊,語言大方得體,能做到這一點,相信在外謀事也會事半功倍的。當然光是這些還遠遠不夠,一個人還應該有良好的修養,這就需要有豐厚的知識內涵作后盾,大氣的處世作風,凡事點到為止、拿捏得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取。有德有才,有益于整個社,意義深遠!
通過這次學習,的確是讓我獲益頗多,不僅僅是對《三字經》本身的認識,也加深了我對教育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對我國的歷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對處世為人也有了更深刻的理念。
三字經心得3作為教師,熟讀經典名著,大有裨益。所以在我首選《三字經》一讀,圓了與經典同行,與圣人為伍的愿望。中國的啟蒙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在眾多的啟蒙學經典中,《三字經》當居首位,是中國古代流傳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國學經典中最為輝煌的篇章。
很小的時候,便從長輩的教導中略知《三字經》的一些內容,但沒有詳細研讀,也沒有機會研讀。現在為了充實自己的文學素養,為了積累教學素材。業余時間研讀了《三字經》,真是獲益匪淺。
《三字經》含有大量歷史知識,概括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朝代更迭、帝王興廢,尤其勸學、勤學部分使用著名的典故,使于兒童學習理解。《三字經》還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簡史,它不受文字限制,以通俗的文字將中國文化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貫三才,三八經史”。
作為啟蒙教育讀本,從形式上,《三字經》是三個字一句的詩歌。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每句簡潔明了,含意深刻,又能讓我們一讀就懂,易讀、易記、易解。從內容上,《三字經》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道德常規、有歷史故事、有人生哲理等等。其中有激勵人們學習的典故,如頭懸梁、錐刺股,車胤囊螢,孫康映雪,告誡希望我們趁年輕的時候刻苦學習,長大成才,為國效力。作為教師,我比較欣賞這幾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們古代的人都知道教育孩子受環境、方法、時間、恒心的制約。我們現在條件這么優越,一定要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此我們要大力搞好學校文化的建設。在教學方法上要不斷改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教師做好服務工作就好了。教不嚴,師之惰,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懶惰,注意研究新的教法,不怕苦,不怕麻煩,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我們應該做到的。只有學好了,才知禮、義。
作為傳承人類文化知識的人民教師,應自覺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養,研讀經典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通過學習,可以潛而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作為一年語文教師,從自己學生機角度出發,現在一年級孩子最為重要的就是多認字。《三字經》通篇千余字,熟讀成誦則無形中掌握了近千字,擴大了學生的識字量。并且可以利用它作為很好的德育教村,教育學生懂得人生道理,讓成長中的學生走正確的道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積累豐富的詞匯,在可以將來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他們的文學修養。更要激勵學生趁年輕時刻苦學習,長大成才,報效祖國。
歷史上許多有識之士,從小就身受《三字經》的熏陶,博聞強記,長大后,文化底蘊深厚,文學功底強,厚積薄發。于是,便出現了許多的飽學之士,愛國之士。他們為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文化,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今天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更應該了解歷史,借鑒歷史,取其精華,發揚光大。為人師,多讀一些經典書籍,在教育后人中,就會多引經據典,增加說服力,同時運用圣賢的智慧,教書育人。
三字經心得4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數千年的社會進程中,國人創造了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國學經典便是其中的精華,它把歷史裝扮得絢麗多姿,美不勝收,《三字經》便是國學經典中最為輝煌的篇章。
《三字經》誦讀活動就是讓學生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培養他們的讀書興趣,豐富他們的人文素養,使他們修身立德,傳承文明,弘揚美德,在孩子心靈上植下純潔希望,培養他們豐富的情感,積累細膩的涵養。
《三字經》一開頭就講到人出生之初,稟性本來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較大的差別。如果對孩子不嚴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稟性就會改變。教育一個人按照本性發展的方法,貴在教導他專心致志,始終不懈地學習進步。
從這幾句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字經》是何等重視后天對人的教育作用,教育對培養人才是何等的重要。我們應該認真吸取古代中華文化的精華,爭當家長、學生、社會都滿意的教師,教育好我們的每一個學生,為建設和諧的、富強的祖國輸送合格的優良的人才。
最近我在教讀“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時,當我把注釋告訴學生時,此時教室里,議論紛紛,有的說:“愛心也是五常之一。”有的說:“是呀,我們從小就要有愛心。”于是,我就因勢利導,趁熱打鐵,把有關四川汶川等地遭受強烈地震的消息告訴大家,他們情緒激動,表示要向災區小朋友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流下了眼淚,學校捐款那天,他們有的100元、40元、20元,每個小朋友都拿出自己的零用錢,帶著一份純真的愛心,投進了愛心捐款箱。
因此說《三字經》確實是一本難得的讀本,很好的教材,教育學生懂得人生道理,讓成長中的學生走正確的道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積累豐富的詞匯,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他們的文學修養。更要激勵學生趁年輕時刻苦學習,長大成才,報效祖國。
三字經心得5《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通過學習《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感到自豪,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了《三字經》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為坦白就猶如是誠實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要有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
所以,我覺得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生活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對于一個集體或是一個團隊,更能夠體現出它的實力。
《三字經》中有很多學習的典故,生動深刻,有很多都是在自身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奮發努力,最終取得成就。俗話說人一輩子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取,不僅是我們生存、工作的必需手段,也是我們實現自我和自身價值的提高.學才能有所用,這是一個人價值觀的一個體現。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句給我的啟示是比較深的,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好的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孟母確實是個英明偉大的母親,早在幾千年前就看得如此深遠。有如此孟母,才會有如此有名的孟子。現在有很多當父母的雙雙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甚至有些放在親戚家里,孩子不光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處的環境也不好,就談不上要好好學習了.然而作為父母也都希望子女成才,那么在這方面,孟母真可謂是典范,值得所有人效仿。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百善孝為先”可見“孝”為一切之根本。感恩,首先要感恩于給予你生命的父母,因為有了生命才會有一切。古有二十四孝,感人至深,傳頌至今。無論你活在多么優越的條件中,或是你身處多么惡劣的環境下,都應該盡心盡力的讓你的父母過得舒適一些,舒心一些。這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用一句很通俗的話說,你孝順你的父母,那就是給你的子女做出榜樣,那么當你變老的那時候,你也會得到良好的照顧,這就是為什么孝道在我國傳承了幾千年依然不變的因果。
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真實發生著的故事,一些特殊人群,他們和正常人有著不一樣的地方,應該說他們做任何事都比正常人要艱難得多。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一種精神,一種不屈的精神,他們甚至在處于這樣的條件下,不抱怨任何人和事,他們總是帶著感恩的心去對待生活給予的一切,因為他們覺得他們雖然有別于其他人,但是卻因此得到了更多珍貴的東西,所以他們帶著這種感恩去努力,去奮斗,最終取得成功,在我們看來也許并沒有什么的一些小事,他們卻很感謝,而且因為有這種感恩的心態,他們不會去抱怨什么,所以他們也是快樂的。這是一種境界。更是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的一種精神
二十四、相揖遜稱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這些人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才去為國家作出無私奉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為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秘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希望與奮斗的結合,那么我們都會和平相處。
《三字經》學習最后一課講的是禮儀,人與人初識,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們隨時都要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著裝整齊儀態端莊,語言大方得體,能做到這一點,相信在外謀事也會事半功倍的。當然光是這些還遠遠不夠,一個人還應該有良好的修養,這就需要有豐厚的知識內涵作后盾,大氣的處世作風,凡事點到為止、拿捏得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取。有德有才,有益于整個社,意義深遠!